场馆模式

2024-08-26

场馆模式(共12篇)

场馆模式 篇1

科普工作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变得原来越全面, 因此良好的科普工作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对当前世界的全面认识。也能很好的摒弃旧思想, 合理避免因为一些老旧的封建迷信思想而产生的不必要麻烦, 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现在各地都有建造的科普场馆就是一个良好的科普讲解场地, 也能很好的为人员的科普讲解提供便利。

1 科普场馆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场地较少, 对讲解的重视度不够

科普讲解即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是当前十分需要重视的部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都在不断加强, 因此良好的科普讲解才能更迅速的提升人们的知识储备, 使用科普馆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科普讲解手段。但是实际上当前在国内科普馆的建立并不多, 因此也就很难达到一个科普馆的普及讲解效果, 仍然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接触到科普馆的科普讲解内容。

还有就是人们对科普讲解的重视度不够, 科普讲解即是对科学知识的普及, 是非常重要且非常有必要的。而讲解人不重视, 将极大的影响到讲解效果。当前来到科普馆参与到科普讲解的机会本就不多, 而因为讲解人的不重视最终导致讲解效果甚微那就十分可惜了。

1.2 讲解模式的不足缺乏新意

科普知识其实是一些相对较为枯燥的知识, 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直接宣讲下来没接触过的人就很可能难以良好的听懂讲解内容。所以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解来让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相应内容。

可当前在科普馆中对相应科普知识的讲解实际上模式还是较为空洞的, 没有一些创新模式的实现, 仅仅是很普通的在馆内逛一遍, 然后看到什么内容就讲解什么, 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流程也就使得相应知识的讲解点很分散, 人们难以良好的吸收。所以在讲解模式上进行创新, 采取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模式对科普知识进行讲解教育, 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人们的理解和吸收。

2 在不同的场地设备采取不同的讲解模式

2.1 按照相应特性在场馆内合理分区

科技馆一般都不小, 馆内所包含的内容也是非常多且全面的, 因此良好的分区将不同内容各自分开将更有利于科普场馆中的相关知识讲解, 也更有利于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比如说科学原理类的和技术类的其侧重表现点不同, 自然就应该使用相对不同的区域来划分, 还有人文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 这两个大类的区分, 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良好的将馆内的展品类型进行一个有效的归类处理, 然后合理分区, 这样层次分明的展示才能将科普内容有条理的阐述给人们, 更好的帮助其理解学习, 而如果整个馆内的展品排放都十分无规律, 这样不论是讲解还是学习都会比较吃力了。

2.2 结合分区的特点采用适宜的讲解模式

而在不同的分区中, 自然也就要采用适合当前分区内容的模式来进行讲解了。比如科学原理类的, 理论性强一些, 其重点也是为了加强相应科学道理的普及, 因此讲授是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深邃久远的讲解方式, 以历史发展为主线, 从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提升讲解的趣味性, 来最终帮助人们有效的了解到这些知识内容。相对于安静深邃的环境能更好的帮助人们实现注意力的集中, 也就更有助于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而对于技术类展品, 毫无疑问自然是向人们展示一些技术的成果, 这就需要更多的互动才能促进知识的了解和吸收。通过实践和对技术产品的实例化接触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大致的技术原理, 也就可以通过这些相应技术的发明更好的去体会在技术背后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精神, 这才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泉。

3 良好的全程参与互动能帮助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3.1 注重增强互动性提高人们的了解兴趣

现在对于任何事情或者学习, 加强参与感即是体现存在感的时候, 这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增强人们对当前科普过程的互动性就能更好的提升其存在感, 帮助使之对科普相应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会不排斥, 这才会使得接下来的科普讲解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互动性的增强也能更好的将注意力进行一个良好的集中, 这样就能更专注于当前科普知识的学习。互动性即是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更多, 也能更好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双方能够和谐相处, 将会更好的促进整个科普教育过程能够完善实现, 并且达到预期的知识普及效果。

3.2 开展情境故事表演活动深入理解相应知识

使用一些良好的活动方式能更好的吸引人们的兴趣并且在活动的参与中能更好实现对整个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引用一些故事或者自行编导一些故事作为相关背景进行一些故事表演将能更好的吸引人员的参与兴趣。那么, 整个知识的普及过程会让人们觉得是在进行游戏, 在游戏中能更好的增强人们的亲切感, 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并且扮演活动不会让人觉得有一种学习的意味, 这样对于科普知识就能更好的主动去吸收掌握。在活动中肯定会穿插进相关的科普知识, 而人们在专注于表演活动的同时, 就已经对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良好的吸收了。其他人在观看故事表演的同时就是一种对科普知识的学习, 不知不觉中人们就完成了科学知识普及的最终效果。表演活动是以一种人们更为感兴趣的新形式来最终达到一个知识普及的效果, 让人们在参与和愉悦的情绪之下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4 结束语

科普场馆在当前建设的数量还是相对较少的, 而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其实在科普场馆中将更方便进行, 所以首先重视科普场馆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而面对着当前许多科普场馆中的不足之处, 就需要贴切的去解决相应问题, 对馆内进行合理分区, 采用不同的模式分将能更好的实现对科普知识的讲解。有效的加强互动性能更好的促进整个科普知识讲解过程的学习和实现。

摘要:科普场馆是一个进行科普知识全面普及讲解的良好场地。而当前科普场馆中依旧存在了许多不足, 这就影响到了科普讲解的良好性。依据不同的场馆分区采取不同适合的模式进行讲解, 增强相互的参与性来帮助人们能更好的融入到整个过程中, 更好的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科普场馆,讲解模式,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卢佳新, 黄远奕, 陈永梅.国内科普网站影响力的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J].科普研究, 2015 (2) :69-77.

[2]向萍萍.科技馆讲解新模式探讨[J].科技传播, 2014 (11) :20+19.

[3]吴琳琳.中小型科技馆创新科普展教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海峡科学, 2013 (8) :33-35.

场馆模式 篇2

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或组织经营管理的方法论。是在企业或组织内,为使生产、营生、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够按照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活动的方法。目前总体来说,我国公共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行政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区别主要是行政型管理模式的经费来源是由国家统一下拨,而经营型管理的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的业务活动由上级下达,经营管理模式是完成任务后可多种经营;行政管理模式的分配方式是固定工资和福利,而经营型管理模式的分配方式是工资加奖金等。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主要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以满足学校师生教学、训练、竞赛的需要为前提,并不是单纯以经营为主体。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在行政管理模式下又主要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物业化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体育部门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体育部门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最大程度的满足部门教师的体育教学、运动队的专业训练以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缺点,体育部门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训练任务之余,还要兼顾体育场馆和人员的管理,工作难度系数较大。

物业化管理机制,高校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实行专职人员负责制。这种管理机制同样首先把满足学校教学训练放在首位,然后适当的对外有偿开放。这种管理机制的优点是专业化、规范化;缺点是管理部门为了平衡体育场馆的运行成本,会进一步强调创收,与体育部门之间由于体育场馆的使用造成协调不顺的问题。

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也称混合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体育部门与物业共同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一种模式。除了上述三种场馆管理模式之外,有些高校也釆用集体承包或者是个人承包的方式等,学校与承包方就体育教学与经营创收之间的问题进行协商沟通,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中的体育场馆相比较,资源较丰富,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人均占有率都较高。但是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较差,缺少专业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总体学历不高,对体育场馆管理缺少理论支撑,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场馆管理。第二,体育器材设施的耗损,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范围增加,会导致体育器材设施受损程度增加,运动器材的使用不当是很经常的问题,经常是修好后时间不长又被损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维护费用的增加。第三,经营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较差,虽然在体育场馆中都会有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的自主性较差、可操作性、规范性有待提高。第四,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校外的活动群体的复杂性,校外的社会人员自身人文素养、道德情感等等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对校园文化和安全存在不好的影响。

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优化对策

(一)整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进行理论创新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应与体育场馆的作用相一致。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师生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也应积极对外开放,满足社会成员需求,这应该是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一种基本功能。另外,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需要更为先进的理念,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念创新。

(二)增强经营管理培训,提高体育场馆工作人员自身素养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应该立足于科学规范的管理,这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场馆管理人员的管理,管理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好坏。基于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应该寻求一批能够兼容体育与管理的全方面的人才,采用专业的管理模式,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

(三)改善体育场馆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高校体育场馆中的管理制度应该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依托于体育法规制度,使得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结合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的考虑,多层次的分析,形成综合的管理制度,以便更好的对体育场馆进行经营管理。

(四)确定合适的收费标准,制定可行的开放计划

因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与社会中的商业经营存在很大的差别。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应该考虑自身场地的基本情况、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面向社会群体成员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收费的标准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制定可行的开放计划。

(五)须以长远的观点来经营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体育场馆满足于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比赛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做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同时还应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

四、小结

简析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及效益 篇3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效益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越发重视锻炼身体,强壮的体魄。因此体育参与者越来越多,而缺乏场地设施,使得很多的民众不能很便利。体育场馆运营机相对滞后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也是制约民众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因此,对当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进行探讨是必要的,能够有效的促进体育场馆的发展,使体育场馆在更大范围上得到拓展。使体育场馆在满足民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现体育场馆的欠缺

1.设施缺乏

不管是从体育场的分布情况,还是从体育场馆的整体数量来说,都能直接的看出体育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在不断地上升,许多体育场馆内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众健身运动的发展。体育场馆设施更新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强身健体的整体目标实现。因此,建立科学的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2.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来自体育系统内部,有的是退役的运动员,有的是在原来的工作中没有强的工作能力的人员。他们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而对于产业化运营的手段和方法就更加的不知了。导致经济效益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以及场馆使用者利益分配不均等等问题。而对于这样的管理来说,体育场馆的发展未来可以说是看不见的。就现在民众对与体育场馆的需求的增加来看,这样的体育场馆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3.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而很多的体育场馆在距离市中心较偏远远的郊区,期望可以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对于不管新建的体育场馆,还是老场馆都只是在前期发展中予以重视,对于后期的发展扩建不是很重视。不光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上存有欠缺,在经营管理上,难度也是相当的大。很多体育场馆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部门间的流水工作,不能有效的运营体育场馆,使其得到发展与壮大。人们对体育场馆不能深刻的认知到其重要性,使得许多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工作都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

三、相对措施略谈

1.政府政策给予支持

对于体育场馆设施缺乏问题,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体育设施的集全更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个体育场所的开设,在前期的投入是非常的巨大,方才能够使得体育场所得以发展下去并且使得消费者满意。因此在前期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其度过艰难时期,而在一些设施设备上也应给予支持,设施设备的完善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使得消费者满意,场馆经营运转良好,达到双方互利互惠,双赢的局面。这样使得体育场所得以迅速发展,带动整个城市地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2.专业人才的招揽

在体育场馆中人才是一定不可或缺的,没有人才的支持就无从谈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优化和改革。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应由专业的工作团队来打造,将体育场馆的资金运转做到科学化的预估和安排,将体育项目的安排趋于合理化,尽量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再根据不同地区体育场馆管理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的掌握管理的技桥,在一定情况下引进工作岗位的培训,将岗位实际需要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相配合起来,全面的带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管理的业务水平,使场馆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应向许多优良的管理模式看齐。

3.多元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企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其大多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借助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进行自身的优化和强化。建立多元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如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运营管理目的,将服务理念融入到运营管理模式中来,使得运营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而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化,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又使得场馆得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也由此而提高。

四、结语

公共体育文化场所运营模式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因此我们应积极解决问题,以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在各个地区充分的调动起地区发展优势和政府政策支持,在全面化的发展烦人同时,依次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得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得到保证。在体育场馆运营的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文化影响结合起来,使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真正的成为与时俱进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新.对我国体育场馆现状与运营管理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1:01-02.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研究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体育对经济促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调查, 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在近几年都高于4000亿美元, 我国跟一些发达国家比起来“体育产业化”这个概念在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时间还算是比较晚的, 估计到去年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值能够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 占GDP比重达能到0.3%还是有希望, 但这一比值跟一些发达国家比起来相距甚远, 可见, 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 但其发展的速度跟一些发达国家比起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如今, 造成的中国体育场馆经济效益现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 体育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不够高, 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利用不充分, 新兴产业的潜质还没有发挥出来;体育经营高素质人才贫乏, 体育资源的营销水平不够专业化等。

2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手段的单一

比较突出的部分是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项目表现。然而真正具有专业性以及健身娱乐特色的营销方法和手段, 却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中国体育场馆所采取的营销方法都是处于比较原始、比较低级的水平, 都是使用一般性和表面性的手段。

2.2 场馆利用率不高

从总体上来看, 现在中国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虽然在不一样的项目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利用率在体育场馆中却都是一样的。

3 探究优化中国体育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策略

选择准确、合理、有效的改革方式, 以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对于选择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不仅要确立“企业化改制”的改革方针, 还要充分发挥和考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 优化中国的体育场馆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经营管理模式。

3.1 承包经营管理模式

可以依照中国土地改革制度对中国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进行改革, 也就是说, 确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利益等方面的关系以承包经营合同的方式, 前提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 让承包人能够根据公共体育场馆的自身条件和体育健身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按照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真正做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局面。承包人必须按照合同书上的规定来负责大型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和交纳一定的租金以及设备的维护和维修。

3.2 公司治理模式

将体育场馆实行公司制的治理模式, 可以有效地筹集资金, 由企业的董事会、所有者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架构就是公司的治理模式。企业的所有者把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 董事会拥有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管理的权利。通过企业管理方法, 实现科学的管理方式。

3.3 企业化管理模式

有很多不具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场馆的大型的体育场馆中, 也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努力解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参照企业法对体育场馆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确定场馆的投资程序和投资方式, 按照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依法对财务进行管理等有关措施进行有效控制。第二, 弄清楚大型体育场馆管理的现有体制, 并将场馆更大的自主经营管理权利授予, 为以后的整体改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 应对原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清算, 必须明确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责任, 按相关规定程序转换为经营性资产。

3.4 租赁经营管理模式

经营管理模式是指将大型体育场馆的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分离并租赁, 将体育场馆按照一定条件的交给承租人和一定的期限进行经营管理, 并依据合同的有关规定对场馆实行自主经营的权利。

4 加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除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所存在问题, 体育经营高素质人才贫乏, 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除了在体育系统内部加大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外, 更应该大胆从系统以外引进各类人才, 来参与到体育事业的建设以及体育产业的运营中去。在中国体育界中熟悉体育经营管理的人才严重稀乏。人才的贫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市场的开发以及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脚步。

5 结语

随着不断提高的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和利用率, 社会资本也会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体育场馆行业。政府应该与民营资本有效结合, 更多地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社区的和公益性的体育场馆建设之中;社会资本也会被大型的体育场馆建设所吸引, 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融资谋略, 减少中国政府的财政建设负担, 把中国的体育场馆经营模式运转开来;增加向广大群众开放的体育场馆,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实现, 使中国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本文探究了中国体育场馆的现状, 对中国体育场馆在奥运会之后经营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中国大型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析, 并对其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其目的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以促进中国体育场馆的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

关键词:体育场馆,经营现状,模式

参考文献

[1]汤起宇, 杨思瞳.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3) .

[2]陈明, 政府在体育服务业市场中的角色[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5) .

[3]邱伟昌, 杨卫民, 陆叶, 陈雄.体育场馆在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研, 2005, (05) .

场馆模式 篇5

1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类型与数量

传统式管理是指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体育系、部、组或教研室管理。一般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开展体育活动等都是由体育部门负责,为方便体育部门使用,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场馆就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规格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学校会根据体育部门的需要而专门成立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机构,而此类休育场馆管理者仍是对体育部门领导负责。表1显示,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76.5%。专业化管理是指学校设立专门职能部门来管理场馆,是学校专门成立的中层管理机构,直接对校领导负责。如体育学院成立的体育场馆处。体育院校的场馆数量多,质量高,体育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也高,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同时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场馆开放意识较强。在陕西主要体现在西安体育学院。混合式管理是传统式和专业化两种管理模式的综合,这种管理形式是根据场馆的使用和维护的需要将责任区分开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承担。主要表现形式为综合类大学对新建成的、投入比较大的综合类体育馆的管理。如,西京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最具有代表性,西京学院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维护和保养等则有神禾公司负责。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具体的维护和保养等则有后勤集团负责。陕西高校中这种管理模式占17.6%。

2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的体育场馆运行效率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使用价值和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体育场馆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向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层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陕西高校体育场馆运行中,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占比最多,达到近60%;认为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近三成。反之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占比最少,仅占12.5%;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近三成。可见,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

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效果怎么样,应该怎么管理、与学校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问题,对陕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人员的态度进行了访问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有6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12.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混合式管理给体育使用部门减轻很多工作负担,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协调起来比较麻烦。有5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设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人认为专业化管理重科学,有水平;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的严谨也会带来不灵活的负面影响。有4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自己管理使用方便,持不满意态度的认为管理水平不高。

4学生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如何管理,高校学生的态度将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随机抽取在校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结果显示,有47.6%的学生赞成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但也有13.0%的学生持赞成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有39.4%的学生支持混合式管理模式,如表4所示。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向往学校体育场馆的创新、科学、高效管理。

5社会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服务社会功能,社会体育锻炼者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程度的重要尺度,随机对进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的社会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如表5所示,有43.5%和31.8%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但也有14.7%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规范、服务好、有层次;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主要认为使用方便。

6结论

通过对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更倾向于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学生和社会公众更支持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和混合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00—105.

[2]霍建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2(2):179—181.

[3]徐广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以陕西20所高校为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59.

[4]李鹏,张俊伟,史有宽.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5(1).

[5]陈永浩.西安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

场馆模式 篇6

关键词:体育场馆;器材;管理;新模式

在当今学校建设发展中,对体育部门的硬件设施投资力度明显增大,其中对体育场馆中器材方面的资金投入占了很大部分,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因此,对体育场馆中器材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非常重要,在确保成本降低、质量保证、延长使用等方面有着现实意义。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行规范化管理

作为管理要有设想与思路,体育场馆中器材的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对器材的计划、预算、评估、订货、采购、使用、储备等部分,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管理来说,要达到“高效、低耗、优质、完备”的目标并为教学、科研、群体和训练服务的目标,另外,对人、物、财等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使之达到最优化。管理思想上要重决策并明确目标管理,重信息和时效并紧跟时代步伐。

1.编制体育场馆中器材的计划与预算。为了减少漏洞,把好关,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要深入调查研究,为方案的制订与设计做准备。要了解教学、科研、群体与训练所制定的建设规划,并预测今后可能发展的情况,以便确定体育场馆中器材的规模、数量和档次。要搜集国内外主要生产厂家的资料并通过有关使用单位,了解体育场馆中器材的实际使用情况。根据需求,编制计划,作出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和建议,保证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订货与采购制度,确保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供货质量。对每件体育场馆中器材要选订三家以上厂家供货,使供货商之间有一个质量、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每选定一个新厂家供货时,一定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决不允许购买不合格的“情感产品”。要选购性能好、质量达标、价格低、费用省、供货周期短、服务好的生产厂家。当然,在选择供货厂家时,应对该厂家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运费、生产、信誉情况、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登记,建立供货单位档案,为正确选择供货厂家提供科学依据。

体育场馆中器材的采购有现货采购和期货采购两种基本形式。要根据需求,确定采购方式,对于零星的小额体育器材,宜采用现货采购方式,对于需用量较大,需求有规律的大额体育器材,适于用期货采购方式,当然,要根据市场行情、货源、价格等因素适当灵活调整。同时,在采购时提醒供货厂商要严把质量关,要确保把不合格的体育器材拒之于门外。

3.加强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使用管理。体育场馆中器材的使用管理,是对各类人员所需各种体育器材的领取、使用、保管、交回等环节进行管理,并把使用意见及时反馈生产厂家。体育器材的使用管理方法主要是器材耗损定额和ABC分析法。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按正常操作使用所耗损体育器材的数量标准。确定合理的体育器材耗损定额,是控制体育器材合理使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术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ABC分析法又称重点管理法,通过计算对比的定量分析进行归纳、分类、分清重点和一般,找出主要原因,对主要原因进行重点管理。

4.制订严格的体育器材保管与养护制度。建立入库验收制度,体育场馆中器材的管理应由专人负责,对入库体育器材分门别类,体育器材出库应有登记单,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并对各类人员进行考评,同时制订出库体育器材盈亏控制值和使用耗损控制值,使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当然,体育器材的保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清点数量,还要做好对体育器材的定期养护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确立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运转

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是管理科学化的组织保证。要做到管理机构的高效化、现代化,首先要在体育器材管理体制上正确处理好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的矛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对体育器材管理的积极性。

1.正确处理各层次关系,努力培养优秀人才。在体育器材管理的各个过程中,结构上要协调好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层次做到有的放矢,明确职责、权利与范围。而且在纵、横向领导之间建立起一种上通下达的立体网络,使各种信息、管理的决策能及时反馈、确立。当然,要处理好各层次间关系,一定要有优秀的人才,因此,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应加大力度,要有政策倾斜,使这方面人才脱颖而出,为各层次管理高效、良好运转作保证。

2.建立岗位管理和考核办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在体育器材各类人员的管理上要注意以职能需要定岗、以岗定人,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和考核办法,例如,在交货验收方面,勤登记、勤清点,核对体育器材名称、价格、数量、质量及来货形式;在保管、养护方面,勤整理、勤清洁、勤修理、勤核账,使物、账相符,确保体育器材的出借率和使用率。要进行每半年小盘库一次,每一年正规大盘库一次,发现问题按考核奖惩办法执行,并且要拉开奖励差距,以充分调动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落实两级管理责任,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体育器材的管理体制上总的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为好,但是两级管理的责任要明确、做细、做充分,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在坚持大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院(部)的作用,使基层都来参与大计划的调整。把对体育器材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的办法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注意经济手段的润滑剂、催化剂作用。

三、实行管理方法的最优化、科学化

任何管理都是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管理,系统价值工程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功能和费用的分析,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即人、财、物、时间、信息等),以最低的总费用实现必要的功能,满足需方的要求,从而大大地提高其价值。系统价值工程可以挖掘体育器材管理的潜力,充分发挥管理效益,提高管理水平。

1.组建结构有序、目标明确的管理系统。首先要对价值实施分析,进行实施分析就要收集有关器材信息(例如设计思路、依据、价格来源、使用要求等),在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析,要做到定量化,还要进行功能评价,功能评价后,再确定改进新方案,对新方案进行技术性、经验性、社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优方案。

2.大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新型的各类管理人员,扩大管理人员知识面与学历层次,把计算机、多媒体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器材管理之中,开创管理新局面。

3.改进管理程度,实现理性转变。使管理由执行性向决策性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从定性管理向定性与定量管理相结合转变,由单一性管理向多样性的综合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田芝莉.大学院(系)级器材室发展方向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

[2]彼得·S·潘德.西格玛管理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任建标.运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金汉信,王亮,霍炎.仓储与库存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运营模式探析 篇7

1.1 时间问题

高校的体育场馆的主要存在价值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教学服务场所, 因此其在开放过程中, 必然会存在教学时间与开放时间相互冲突的情况, 例如由于学校在时间协调上出现问题, 导致学生在利用体育场馆开展体育锻炼实践的同时与社会上组织的体育活动相冲突, 这样的开放矛盾直接影响了双方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

1.2 安全问题

体育场馆的开放, 会使许多社会人士进入到高校校园之中, 这必然会增加学生在人身、财产方面的安全隐患, 而一旦安全事故发生, 不仅会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还会影响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合理评价。因此针对这一问题, 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一方面通过购买人身意外险, 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增加现场管理人员人数, 加强场馆的现场管理力度, 及时发现并解决场馆开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1.3 服务问题

场馆开放后, 随着人流量的增加, 其对场馆的配套设施的服务质量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体育场馆服务方面与开放之前并没有明显区别, 进而影响了社会上对高校场馆服务质量的评价, 基于这一点, 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提高服务意识, 并通过增加场馆服务人员数量, 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对场馆内体育器械的检修管理力度,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体育设施的作用, 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

2 常见的高校体育场馆运用模式

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场馆都改变了过去那种完全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即多数高校都在将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 兼顾经济效益, 开始了对外开放、有偿服务的实践探索。常见的高校体育场馆运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由高校体育系或者相关体育部门代管模式

目前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中, 由高校体育系或者相关体育部门代管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高校体育场馆在开放中会对场馆的保安、保洁和维修提出新的要求, 而体育系或者相关的体育部门的优势是教育而非管理, 因此不可避免地在运营管理中出现教学与管理的冲突, 进而影响了场馆维修与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专门机构管理模式

目前一些高校在开放体育场馆的过程中, 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 在学校内部设立场馆管理中心, 以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所有场馆的使用和经营。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体育教学与场馆管理的分离, 还有效地落实了场馆管理责任制, 从而使高校的体育场馆在开放中的权责更加明确。高校在开放探索中形成这种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 场馆的开放不仅提高了社会对高校体育设施的质量要求, 也增加了场馆管理的工作量;其二, 高校是管理人才的聚集地, 其在场馆开放管理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而高校通过建立场馆管理中心, 不仅提高了体育设施的服务水平, 也实现了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当然除了这两种主要的运行模式还有承包经营管理、租赁经营管理、委托经营管理等模式, 而这些模式都是在市场条件下形成的, 高校在开放管理实践中, 应该充分分析市场以及教育教学实际情况, 科学选择适合本校发展的运营模式。

结束语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 而在市场条件下, 管理与运营模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体育场馆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 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 高校在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前提下, 应充分发挥现有场馆设施的优势, 以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模式选择与优化策略[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5:21-25.

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析 篇8

1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1.1 体育行政部门法人公司治理模式

此种模式就是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 成立专门的法人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便于体育场馆以平等地位的法人资格对社会进行招商引资、按照公司制进行经营运作;有利于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社会效益的实现;有利于确保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维修;有利于上级体育行政部门对场馆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对现行体育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对员工进行经营服务的系统培训加强运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1.2 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该种模式就是在不改变体育场馆产权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 产权主体委托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 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管理模式, 一般是由体育场馆产权所有者 (一般是地方体育局) 与备受委托的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企业) 签订经营管理合同, 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经营者受体育局委托, 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 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 体育场馆的重大战略问题仍由体育局直接负责决策, 体育场馆原有的职工要留用, 但必须服从委托经营者的安排和调度。这种经营管理方式既发挥了体育场馆的各种本体功能, 又解决了体育场馆 (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场馆) 由于使用率不高而造成的运作经费不足的困难。

1.3 物业公司管理模式

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有两种类型可以选择一种是委托服务型物业管理。体育场馆产权单位将体育场馆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体育场馆所有权性质没有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与上文的“托管模式”相似;另一种是自主经营型物业管理。产权单位将体育场馆交由属下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物业管理企业不仅拥有经营管理权而且拥有产权, 具有维护性、发展性管理的职能与职责。

2 公共体育场馆的营销

2.1 营销理念

营销观念创新是公共体育场馆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公共体育场馆营销观念创新, 需要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 转变为既要满足顾客当前需要, 又要不断创造顾客需求的新营销观念。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应该解放思想, 树立社会营销、整合营销、情感营销和全员营销等观念。

2.2 营销服务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创新要求其在服务方式、项目、态度、服务时间、服务效果及质量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只有真正树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提高消费者的满意感, 才能冲出传统营销服务的围城,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3 营销组织

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组织创新为其它营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首先, 要构建顾客导向型的组织体制。体育场馆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受一定的营销观念所支配的, 并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服务和提供组织保证。因而, 公共体育场馆组织结构应按这一要求进行设计。其次, 要建立学习型的营销组织。只有学习型的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公共体育场馆要不断发展, 就需要审时度势, 经常重新评价自己, 使自己处于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状态。

2.4 营销组合策略

自1950年鲍敦提出“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和1960年麦卡锡提出著名的4P理论以来, 新的营销理论不断涌现,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4C理论和4R理论。就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而言, 可以尝试4P+4C营销组合策略。

2.4.1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策略

首先, 公共体育场馆新服务项目的开发, 要以能够满足特定目标消费群的需求为导向。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多数公共体育场馆新服务项目的开发和推出速度缓慢, 某些体育场馆根本就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积极、主动开发新服务项目。其次, 产品组合策略, 要以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为导向。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过程中, 除了开发体育设施服务业外, 还应积极开发其他业务, 例如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赞助、体育宾馆、体育赛事等等, 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共体育场馆的资源, 拓宽筹资渠道, 以便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再次, 产品差别化策略, 要以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利益和满足其主要需求为导向。

2.4.2 以满足消费者需要所付出的成本为导向的价格策略

制定价格的关键是消费者对产品成本的认知, 而不是销售成本。我国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属于公共体育场馆, 多半是经营型事业单位, 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公共体育场馆在制定价格时要根据自身情况, 及当地体育消费水平、消费意识、竞争者情况等, 通过市场研究来把握目标消费群对体育场馆各服务项目的心理承受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场馆服务的性价比预期等, 慎重选择定价策略。根据服务项目的认知成本来制定价格, 以便更加贴近消费者, 制定出对消费者更有吸引的价格, 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2.4.3 以提高消费者购物便利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营销中, 应该特别重视给消费者提供“便利”这一特征。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可以通过建立“直效营销”的模式, 来提高消费者消费的便利性。公共体育场馆建立“直效营销”模式而言,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消费者数据库。通过消费者数据库, 场馆可以容易地获得消费者的资料, 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和特点, 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周到、及时、温馨的服务。二是传播。消费者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 还需要建立一个场馆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使场馆可以把服务等相关的信息向目标消费者传递。三是实行会员制。按照会员级别 (如金卡, 银卡, VIP等) , 享有不同级别的“特权”。四是开通电话和网络订场地 (票) 业务, 为消费者节省时间和成本。五是推行“一卡通”工程, 这对于那些经常变更消费项目的消费者尤为方便。

2.4.4 以沟通力为导向的促销策略

现代营销不仅要求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还必须同现实和潜在消费者沟通。为此, 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深入了解市场情况, 拓宽经营思路, 精心策划经营方案, 处理好与政府、社区、消费者、媒体等公众的关系, 开拓多种渠道与他们进行沟通, 以吸引现实和潜在的消费者, 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实现顾客的价值, 提高顾客忠诚度, 而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2.5 营销管理

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管理是指体育场馆营销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以及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的运用等等。这里主要是指优化组织机构, 推进营销协作, 培育组织文化,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效率等。公共体育场馆营销管理创新, 应特别注重体育场馆营销过程管理和营销效果管理, 对营销人员的管理、评估与激励等, 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 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要:根据我国目前体育场馆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认为, 体育场馆在营销上可进一步实行营销理念、营销服务、营销组织、营销组合策略上的创新。

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菩.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其多功能开发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2000

[2]叶家宝, 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 (3) 1:42.

[3]朱志强, 刘石.对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规划管理的研究工作[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 3:7.

场馆模式 篇9

1.1 背景

在现代社会, 体育赛事精彩纷呈, 每个主办城市都要兴建一批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 以满足比赛的需要。当比赛结束后, 每个主办城市都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场馆建设运营的重要因素, 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 也成为政府、投资者、设计师、运营商共同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 政府对体育场馆赛后经营一般采用直接管理的方式, 但随着场馆的不断增多, 管理不善、经营乏术、经费不足、利用率不高、设备年久失修等问题, 已成为困扰政府的一道难题。因此各国政府采取体育场馆赛后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进与完善并引进新的赛后经营模式, 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 以追求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与经营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1.2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模式的现状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 开放时间短以及开放时间段不合理, 开发程度不够, 经营模式陈旧、单一等问题, 在经营效益方面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状态, 整体上仍盈利不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两位高级建筑师陈晓民、王兵认为:盈利的体育场馆占50%, 持平的体育场馆占30%, 亏损的体育场馆占20%, 但这一比较乐观的数据反映的是北京市的情况。

近年来,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全额预算管理的场馆基本上被淘汰, 差额预算管理的场馆很少。在场馆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盛行之后, 逐步演变为以自主经营为主,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 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其经营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合资经营等。调查发现,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方式仍以自主经营和租赁经营为主, 采用政府指导下的自主经营和租赁经营的, 分别占到82.7%和34.2%, 其他经营方式如承包经营、委托经营、合资经营采用的比例小, 分别占到13.0%、7.5%、8.1%。目前, 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承办大型赛事、健身活动、运动训练、体育培训、文艺演出等, 其他经营方式如餐饮、卡拉OK等饮食娱乐较少采用。

2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模式研究

2.1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模式的问题

2.1.1 竞争力不足, 赛后缺乏资金来源

国家给予财政拨款, 导致面对市场竞争缺乏压力、动力不足, 加上大型体育场馆赛后政府财政资金拨款下降幅度很大, 导致无足够的自有资金对体育场馆进行赛后经营, 以及体育总局对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低, 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从而影响赛后维修及使用。自主经营模式最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2.1.2 分块化经营和短期行为严重

一些经营模式如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体现了经营者责、权、利三者的统一, 承租人享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但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场馆的条块化分割, 不利于整体运营;核算经营收入的核定指标不科学不准确, 与场馆拥有的资产不成比例, 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经营期内缺乏管理以及维护, 一些承租人只注重短期行为, 而无长期开发计划, 造成短期行为严重;承包期结束后仅简单“装饰”一番, 以掩饰过度使用, 致使场馆折旧加速, 严重破坏大型体育场馆周边的环境。

2.1.3 选择盲目, 资源浪费

新的赛后经营模式没能在各个大型体育场馆得以充分的运用, 大多经营者喜欢照搬别人的模式, 或者是墨守成规没有创新, 没有充分地分析体育馆自身的条件和特征。此外, 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专业的赛后经营管理公司或者单位, 也缺乏专业创新人才。我国已有很多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的成功案例, 但没有整理归档, 没形成数据库供大家分享, 造成资源的浪费。

2.2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模式的对策

2.2.1 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

赛后在部分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上, 可以采用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模式, 即政府和企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模式。吸引民营资本参与体育场馆的运营, 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投资和风险, 尤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各个体育场馆之间的竞争力, 以及提高我国体育场馆赛后经营的国际竞争力。

2.2.2 大力推广实行委托经营和合资经营

委托经营、合资经营等新型经营方式是市场经济下更为理想的经营方式。在这些经营方式下, 不但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还能提高场馆的管理水平。各方长期合作以追求长效的利益, 这样可以延长场馆设施的使用年限, 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资产所有者对资源、项目的监督作用, 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2.3 明确对象,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引进国外新的适合我国的赛后经营模式, 结合各种赛后经营模式的特征以及各大型体育场馆的特征合理的运用赛后经营模式, 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其采用的经营模式不尽相同, 每个场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注重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 组建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管理的专业团队, 收集整理成功的案例并归档, 建立国家数据库, 以供大家参考。

3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模式创新

3.1 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三化”经营模式

“企业化运营”并不仅指场馆建成后的企业化运营模式, 还包括改变投资结构, 通过市场手段多渠道筹资、融资, 即以项目法人招标等方式。实现企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 把经营性资产逐步剥离, 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发展。通过专业化管理, 调动公共体育场馆经营者的积极性, 促使场馆积极参与社会市场竞争, 提高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以人为本”的社会化经营模式, 满足人们的需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2 代建制管理模式

代建制管理模式是通过引进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体育管理公司, 由体育管理公司作为政府或体育局的法人代表对大型体育场馆进行经营管理, 体育管理公司完全行使体育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体育管理公司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能够根据场馆的资产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市场定位, 并通过市场化运作, 提高场馆的经营效益。还可以充分发挥资产所有者对资源、项目的监督作用, 进而形成综合性体育场馆经营开发的一整套科学经营管理体系。

3.3 组合经营模式

组合经营模式是指同时对一个城市内的多个大型体育场馆进行经营管理, 整合区域内的各个场馆, 可以实现连锁经营, 提高场馆的经营效益。组合经营模式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可以使企业从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 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降低交易成本并分散企业风险。采用组合经营, 可以合理地配置场馆资源, 有效避免单独经营、单独消费的情况, 充分有效地利用场馆的优势并形成拳头项目。而且组合经营容易形成项目优势, 利于消费者进行系统消费, 使场馆经营逐渐向大众体育健身的过渡。

4 结论

根据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经验和规律以及新的赛后经营模式的推出和推广, 大型体育场馆以“以体养体”为主, 经营方式、范围进一步扩展。以创收和减轻财政负担, 追求社会效益、经营效益、生态效益最优为主要目标。结合自身特征和条件多采用创新型赛后经营模式以提高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效益,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5.

[2]曾庆贺, 周祖宝.我国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6) .

[3]刘德坤, 李小娟.上海体育场馆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8, (10) .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研究 篇10

一、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模式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结果显示, 全国高校共有1749所, 共有体育场地850080个, 占地面积22.5亿平方米, 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 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首先来自于其拥有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据统计, 全国近千所高校有室内体育馆的占60%, 而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则达到90%以上, 部分学校甚至是一校多馆;田径场拥有率达95%以上, 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场地的普及率都达到50%以上。但在有偿运营的体育场馆中, 游泳占 (100%) 、健身 (100%) 、网球 (89.5%) 这三类最高, 篮球、足球、羽毛球仅过半, 在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只占20%~30%。有偿运营的对象学生达到80%~90%, 社会人员只占15%。这说明了体育场馆市场开发的潜力和必要。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或多或少都实行了对外开放有偿服务, 但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的这种租赁承包模式以及全物业管理模式虽对于改善体育场馆的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具有明显的作用, 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 总结现有的改革经验, 探索更为完善的新模式, 非常必要。进入21世纪后, 生活节奏的加快, 国民体质下降, 高知识人群对体育的需求日渐增强, 各大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如今人们“花钱买健康”的心理, 借国家推展全民健身运动之机, 进军社会健身娱乐业, 对社会开放部分场馆, 吸引众多消费者, 进一步开发场馆的使用价值。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 运营效益不明显, 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体育场馆有偿运营的宣传力度和营销手段不够, 因为社会上有很多的消费者缺乏对体育高校场馆的了解, 对体育场馆的对外运营也知之甚少, 社会消费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场馆经营者必须深入其中, 对他们的爱好和消费能力进行调查, 推出适合他们的消费项目, 因此应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 以获取社会效益, 充分体验场馆的价值所在。

二、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过程存在的问题

1. 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 必然让原本相对封闭的校园承受更多而杂的人员出入, 不少学校担心教学秩序和环境受相应影响, 比如人员管理难度增大, 校园卫生环境受到影响, 学校正常教学受到外来干扰等。

对此, 应坚持分区错时, 建立应急机制, 加强校园巡视等。

2. 开放场馆将造成体育设施的加速损耗, 从而增加维护管理成本。

这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校园安全和锻炼者健身时人身安全问题。这是一个掩盖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活动背后严峻的问题。

3. 在体制的转轨过程中, 旧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 旧的管理体制逐渐被打破。

而另一方面, 新的管理体制尚不成熟, 新旧管理体制并存的格局仍将长期存在。由此产生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得很突出, 这会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顺利发展。

4. 学校作为非专业机构管理面向社会的开放活动延伸了学校的职能, 事实上容易削弱学校的主要职能的发挥。

正确处理体育场馆有偿运营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是必需的。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 它不是完全免费服务也不是单一的盈利目的, 他的主要任务是为体育教学服务, 只是在教学的同时开展有偿服务, 既能满足己需又能符合大众消费需求, 因此, 这迫切需要管理者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有偿运营之间的关系, 努力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5.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管理需求。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基本是原来的场地工人, 一般没有大学或大专学历, 实际上他们是从工人转型到场馆管理人员, 管理场馆、设备、器材和临时工的工作, 管理水平较低, 在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服务意识方面与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有较大的差距,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场地管理人员。

三、发达国家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是体育场馆发展的趋势。怎样才能更好的、顺利发展是当前的一大课题。下面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体育场馆的三种运营模式, 以供参考。

1. 休闲式公共体育场所的管理模式。

在欧洲一些国家, 法律规定政府有义务为社区体育俱乐部提供运动场地和社区居民休闲活动场地, 所以, 欧洲体育运动俱乐部所属运动场地, 均由政府投资兴建后交由当地俱乐部管理, 事后政府对场地维护和管理不再投入经费和人力, 全权由俱乐部自行运作。俱乐部为维持场地完整, 内部运作灵活, 均实行会员制, 其经费来源有会员会费、对外经营、广告等。其经营的原则是达到收支平衡, 并负有训练优秀运动员的责任。此类模式的优点是:减轻政府在人员、维护上的经费负担;管理民主化, 各俱乐部可以全力发挥社区本身运动专长;由于全民运动基础雄厚, 优秀运动员人才辈出, 人们踊跃成为会员。

2. 商业性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

此类模式主要是用于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 由政府投资兴建, 交民间财团管理经营, 其特点是盈利性、纯商业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减轻政府人员维护经费负担, 并有相当数额盈利;提升运动技术水准, 满足观众需求;带动职业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3. 混合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

此类管理模式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提供土地, 民间团体投资兴建, 投资者可获得时限内自主经营权;另一种是政府向地产商提供土地, 并要求投资人出资兴建体育场馆, 其管辖权属于政府, 并派员监督共营, 政府每年可以收取场地租金, 作为维护大型体育馆的经费。以上二种范例亦是以盈利为目的, 其优点除了与商业性类似外, 政府尚可节省一笔庞大的兴建费用与设备费用。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面临改革的严峻现实, 由于它是特业管理行业中的特种物业管理项目, 又鉴于它与社会体育场馆的区别。因此, 我们在探索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时候, 既要遵循物业管理的市场发展规律, 又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需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以物业管理体系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等实行系统管理, 以实现场馆的保值增值, 其中包括依法行使物业管理职责, 制定场馆管理条例, 制定可量化岗位职责, 公布服务承诺, 专业人员培训等。 (2) 对场馆使用计划安排实行合理分割, 以实现计划内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同步发展。此项管理工作是能否建立有偿开放场馆机制的关键, 应由信息化管理手段来保障。其中包括计划项管理和收费盈利项管理, 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软件应用管理, 资金管理等。 (3)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完善机制, 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稳步发展, 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中包括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可贯彻相关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不断改进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可变数据, 使之适应学校体育运动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4) 建立承包制, 责任到人。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繁多, 我们就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部门管理模式、集体承包模式, 个人承包模式、学校专门机构管理模式、租赁模式及全物业管理模式进行了了比较分析, 发现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方式的学校盈利状况最好, 分析原因, 承包者因为有明确的经济责任, 在市场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自负盈亏, 所以经营者能积极主动的加强经营的力度充分挖掘其创造性;而且由于承包者与学校建立起了契约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政的干预, 经营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 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 笔者发现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努力实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已成为体育场馆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并探索了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岩, 张尚权, 曹谛训.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178-180.

[2]胡济群.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01 (5) :79-80.

[3]张晓波.四川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89-90.

[4]刘萍.高校体育场馆有偿运营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4) :56-58.

场馆模式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专业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05-02

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全民健身发展的如火如荼。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政府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尽力,高校体育场馆的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改变,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专业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高校体育场场馆的管理工作之中。

一、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情况与考虑

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情况其实并不科学,因此其管理效果也并不理想。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成绩,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影响还并没有完全驱除,当前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的管理模式还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因此其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其中体育场馆的功能比较单调也是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此外管理模式的责权划分不明确、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都是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继续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前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基本没有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场馆器材和场地的使只有一些简单的规定规范。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给予了高校体育场馆更重要的责任,因此这种管理情况必须得到改善以满足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让人欣喜的是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采取了一些相对应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良好地贯彻和实施,主要是因为学校更加注重人文社科和科研教育的投入,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不少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还是采用老一套办法,这可以说是将错就错、敷衍了事。所以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水平落后,大量资源被闲置和浪费,继续专业化的管理让体育场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一些长处

1.休闲性质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会有计划的为一个地区的居民修建健身娱乐的场所。在场所建设完成之后政府就会将场所的经营管理权利转交给当地的俱乐部进行管理。因此场所的后期运营与维护也就不会再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财政之处。而因为俱乐部负责了场地的运营与维护就必然需要考虑到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到场地内运动,所以其对于管理方面就会更加的用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资金负担同时也提高了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促进了体育场馆的良心发展。

2.商业性质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

除了休闲性质的体育场馆之外还有商业性质浓厚的体育场馆,一般来说这种场馆都是大型的体育场馆。一般来说场馆的建设仍然还有由政府出资,但是在后期的管理与维护方面由财团出面进行管理与运营。所以这种体育场馆的运营目的就是赚钱,其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商业化模式进行。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财政产生反哺效果。并且这一模式的运用同样可以促进体育视野的良性发展,帮助促进运动员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体育场馆的需要。

3.混合模式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

混合模式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提供土地,然后财团提供资金,在建成之后财团能够拥有体育场馆一段时间的经营管理权利。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政府提供财团修建写字楼、超市等用于商业用途的土地,而作为回报财团需要修建体育场馆,并且体育场馆的拥有权为政府持有。在体育场馆建设施工过程之中政府可以派人监督并且在后续运营之中占据主导地位。显然混合模式需要更少的政府投入,甚至能够在后续运营之中产生盈利反哺政府,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促进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专业化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所以在运营管理之中要多考虑学生的需要。学校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这一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体育场馆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2.体育场馆的有偿使用

在进行正常的教学使用之外,为了保证场馆的运营与维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可以开展有偿使用活动。比如可以将场馆租赁给团体举办比赛等,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来,然后有偿的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针对社会进步的要求及时的促进管理模式的改善进步。

参考文献:

[1]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4:30-32.

[2]王晓均,王卫红.中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问题研究——以高校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01:100-102.

场馆模式 篇12

体育场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目前对其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大致可定义为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身体锻炼的专业性场所。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其类型也是丰富多样, 主要包括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各类服务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 及其他各类室内外场地、群众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活动所需的体育俱乐部、健身房、体操房和其他简易的健身娱乐场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锻炼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 对运动的热爱, 使得各类运动会层出不穷, 如: 奥林匹克运动会 ( 奥运会) ; 残疾人运动会 ( 残奥会) ; 世界篮球锦标赛 ( 世锦赛) ;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 世锦赛) ; 亚洲足球锦标赛 ( 亚锦赛) ; 世界足球锦标赛 ( 世锦赛) 等。除了运动会名目增长, 出现在这些运动会上的运动项目也是在与日俱增。

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 激起了世界各国的体育产业热, 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各个高校中也将体育科目列入了必修科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高校都大兴土木, 兴建各类体育场馆, 新增体育设施。但是, 随着我国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各个高校体育场馆也逐渐走出高校校园, 成为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及社会举办赛事的场地。于是, 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热点话题。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而且也影响到党中央的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 更会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可持续的开展。因此, 将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列为重点讨论话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2 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普遍拥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 其中, 以中小型为主, 也有一定数量的大型体育场馆。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 截至2003年12月31日, 我国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 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 03平方米。而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教育管理模式, 则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行政型管理模式和营销型管理模式。其中大部分是采用行政型管理模式。从2001年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来, 我国体育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 出现了“体育产业热”的现象。但是随着奥运会的结束, 中国出现了所谓的“后奥运效应”现象, 即奥运主办国及主办城市在奥运会后出现的经济衰退现象。在奥运筹备阶段, 对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剧增, 消费收入激增, 但是奥运会后大量体育设施闲置并产生庞大的维护成本等。这也是当前我国体育场馆现状之一。

3 面临问题

当前, 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着大量问题, 总的来说, 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不善; 第二是开发利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今天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僵化的局面: 管理体制漏洞百出; 维修资金匮乏, 场馆经营负担过重; 人员结构不合理, 缺乏管理人才等。在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如何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显得日益迫切。笔者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依据,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就新时期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以求早日解决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所面对的难题。

4 解决方法

为了及时解决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 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4. 1 解放思想, 全方位地树立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古为今 用, 继承传统优秀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 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 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变市场中不适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校的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作用是满足高校教学需求, 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在传统的经营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习惯性的只见其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经济效益, 甚至是将其二者对立起来, 将二者置于零和游戏的角逐之中。这种偏见, 给高校的体育场馆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导致其丧失了活力。因此, 我们要从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 积极利用好市场体制的作用, 正确处理好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利用好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去打造市场, 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在取得经济效益之后再去增强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在这个循环转换的过程中, 市场经营管理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思想的牢笼, 全方位地树立市场经营管理模式。

4. 2 古为今用, 继承传统优秀管理模式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大国, 它拥有悠长的历史, 它越是古老, 经历的岁月越是漫长, 那么它所拥有的经验和阅历就越是丰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它摸索出来很多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 如: 在我国欠发达的地区, 采用全额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解决了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中的资金问题, 实现了体育场馆在全国高校的全面覆盖; 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差额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 由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实行房屋设备维修费、设施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的定向补助差额预算管理。这些经营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保障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 3 洋为中用, 积极借鉴外国先进管理模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世界各国都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经营管理模式, 纵观国外各国的管理办法, 其特点之一就是各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呈现出社会化服务管理的特点。比如, 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就采用了训练基地服务社会化。就全世界范围来说, 目前共存在四种主要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职业俱乐部自营体育场馆模式、学校和社区类体育场馆、国家和政府公共体育场馆、国家与俱乐部共营的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实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科学化。

4. 4 以现实为依据,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探索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组关系: 一是借鉴外国, 二是继承传统。若是一味地照搬外国, 崇洋媚外, 那么到最后, 就会失去自己的本质, 沦为别人的影子, 永远只能够去追逐别人的脚步。而如果闭关锁国, 拒绝一切新鲜的空气, 一味地死守着老祖宗的那点东西不放, 那么就会逐渐地脱离时代发展步伐, 导致落后。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时代潮流犹如一根隐形的鞭子, 鞭笞着我们前进。因此, 无论是继承传统优秀管理模式还是借鉴外国先进管理模式, 我们都不能离开一点, 那就是要以中国国情为依据, 要立足中国国情, 将外国的经验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 将传统观念和当代潮流统一起来, 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5 结 论

高校体育场馆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好对其的经营管理, 不仅能够最大化其社会效益, 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新时期, 要创新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必须立足我国国情, 以现实为依据, 以市场为导向, 吸收古今中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继志.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探索[J].中国市场, 2009 (1) .

[2]黎明, 张传峰.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4) .

[3]李红霞.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案[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1) .

上一篇:力学学科下一篇:麻醉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