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教育

2024-06-09

谈心教育(精选12篇)

谈心教育 篇1

摘要:“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众多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对这句话都有深刻的感悟。那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 如何将这句话落到实处, 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灵, 则是我们应当思考和践行的。教育, 应当从学生的心灵开始, 是师生间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在这种相互的过程中, 师生会成为真正的朋友, 心灵上的朋友, 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教育, 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就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受, 心灵与心灵的理解, 心灵与心灵的耕耘, 心灵与心灵的创造。

关键词:心存大爱,倾注教育

作为一名辛勤的园丁, 应该怀着喜悦和热情去接受这个神圣的工作, 然后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要重视自己的工作, 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有一句话说:干不好班主任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所以想要做老师, 就要做一个好老师, 作为一名好老师应该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只有不断努力钻研、探索, 才会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

1 从爱出发严字当头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必须让他们迅速形成一个整体, 在思想行为上规范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最好的办法, 就是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班规”, 以“法”治班, 依“法”处理班级事务, 使班级日常工作走向规范化。所以教师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 结合学校纪律制定严格的班规。规矩一旦制定就必须人人遵守, 我经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是: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对事不对人。在严格的人性化制度的约束下和班主任的威慑下, 学生很快步入正常的轨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富有个性的生命, 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显得真实可爱、各有所长。所以, 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才能为更好的成为学生心灵上的朋友做好铺垫。在某一瞬间, 学生会因为你对他才能的肯定而欣喜不已;让学生感觉到你想融入他的生活, 想了解他, 想成为他的朋友, 他就会在心理上接受你, 愿意让你走进他的心灵。

2 从爱出发做孩子的引路人

教师应知道不是学生不想进步而是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步, 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励志教育。故而发现这一做法很有成效, 既树立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又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里, 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生把教师当成人生中的指路明灯, 并按老师给他们描绘的理想蓝图奋斗着, 学生老师当成了贴心人, 遇到困惑时就想去找老师来谈谈, 老师应该把这作为最大的荣幸, 作为老师应高乐此不疲的帮助、鼓励学生, 就算有时候忘记了下班忘记了吃饭, 甚至连自己的学生都顾不得。工作了一天, 尽管精疲力竭, 但不知为什么感觉很快乐、很幸福。也许这就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想追求的吧, 老师把自己的生命和才智都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

3 从爱出发勤字为先

由于寄宿学校更应该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每当一名新生入学, 做为老师应该经常去看他们, 要用和气、亲切的话语去和他们谈心, 可以问问他们是否能睡好、吃好、是否习惯。在学校的感觉怎么样, 老师应该理解一个孩子初次离家住校的怯生感和想家情, 要用一个新老师的慈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使学生尽快适应离家在外的生活, 当听到学生说好、不想家之类的话和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时, 老师才会感到欣慰, 这表明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才是老师付出的收获。

4 从爱出发帮扶差生

初二年级是一个危险阶段, 因为随着学科难度加深有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还有一些基础本身就不好的学生想要干脆放弃;还有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开始出现臭美的迹象;一些学生纪律上管不住自己了, 一些危险因素就要出现了。怎样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个危险期, 老师应该从抓学习入手, 初二一开始就采取一帮一的策略, 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负责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并坐成同桌, 每天单门拿出下午第八节课让他们检查、复习当天知识。这样一学期下来, 没有一个学生掉队, 更没有一个学生出现不良现象。初二下学期我准备开一次家长会, 表彰那些为同学的进步付出劳动的小老师们和取得进步的同学, 这次全班几乎人人都得到了表扬并领取了奖状。家长满意孩子们兴奋, 老师会觉得下一步的工作越来越好做。

5 从爱出发用心灵雕琢心灵

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也是可以瞬间诞生奇迹的。作为一名老师, 如果能从爱学生、呵护学生的角度出发, 那么教育也就真正实现了它的有效性。俗话说“话是开心斧, 情到自然开”, 处于青春期转型期的学生, 心里极其敏感, 渴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关爱, 如果学生能体会到教师的温暖, 在学习上更加勤奋, 因为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教师物质上的帮助, 更是精神上的赋予, 他们体会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席之地, 教师的关心使他们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决心,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适时的买一点小礼物给有进步的学生、课余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一次有趣的活动、集体的合影、对暂时难以适应新生活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关照……这些都不失为一种爱学生、让学生体会老师关爱的表现。“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给予学生一份爱的时候, 我们收获的岂止是一份感动。

班主任工作是辛苦, 这也是很多老师不想当班主任的原因。日复一日的工作, 辛苦已经成了习惯, 不辛苦倒觉得不习惯了。当老师回忆起和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 那时会觉得充满了幸福和感动。

6 从爱出发艺术育人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杂的, 干的不好是费力不讨好的, 这就需要灵活而艺术的处理班级问题、学生问题。教师在处理事情时, 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迁怒、不急躁, 不使用训斥、惩罚等违反心理规律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俯下身子小心呵护, 尤其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 反而要加倍小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发觉他们的优点。

学生的人格是发展的, 教师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爱捣乱就一棒子打死, 老师的一句话, 一个决定可以拯救一个人, 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谨言慎行, 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闪光点, 我们教师应当学会去挖掘, 从而欣赏他们, 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 更加自信。自信是很重要的, 对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相信自己可以学好, 这种心理动机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7 大爱无痕大爱无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我工作着快乐着, 我付出着收获着。是教育这块沃土养育了每一位教师, 是孩子们这些鲜活而有希望的生命注入教师生命的活力, 作为教师应该无怨无悔, 努力前进。

谈心教育 篇2

与放心学生谈心教育案例

前两天,一位已经升入高中的学生来看笔者,回忆起读初中时的情景,对笔者说:“有时候我还真想犯点错误。”笔者大为吃惊。后经过细问,才知他认为学生犯了错误,才能引起班主任老师的注意,老师才会私下里找他们谈心,有了进步还会受到表扬。他是初三后半学年直升到本县省一级重点高中的学生,成绩一直不错,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也较好。可就是因此班主任老师很少与他谈心,让他产生了不受重视的感觉,或多或少有些失落感。这种现象给教育工作者提了个醒:“放心学生”同样需要关心和重视。 在班级和学校管理的现实中,问题学生是不得不被重视的,成绩特别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自然拥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而其他成绩不错表现较好的.“放心学生”,往往受到不/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经意间的“冷落”,缺乏教师必要的关注和爱护。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和被认同,都希望自己的快乐与人分享,忧愁有人分担,苦恼向人倾诉。一些“放心学生”虽然学习认真,成绩不错,又能遵守纪律,但有可能因承受着不小的学习压力,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困难而产生心理困惑。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职业敏感,没有及时与他们谈心交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觉,以为自己不受重视,从而产生一些“想犯错误”以引起重视的怪异念头,或者因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积压成心理问题。

教师关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当然包括表现较好成绩不错的“放心学生”。“放心学生”是相对的,他们与其他青少年一样十分敏感,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虽然外在行为表现让老师觉得放心,事实上却渴望老师的关心。笔者以为,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沟通氛围,使谈心成为教育工作的常态,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常谈,也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谈心。尽管与不同类型的学生谈心需采取不同的方式,但都要以平等的心态真诚相待,赢得学生的信任,真正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竭尽所能地帮助包括“放心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让所有学生感受到同样的关爱。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 篇3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意义

笔者认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小学,都与学校领导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分不开。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远见卓识的教育者,他们的热情给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带来了繁荣。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不能保证这些教育者都懂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非常担心这些对心理健康教育知之不多或知之甚少的教育者,他们的工作质量如何保证,或许他们的工作有时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反而可能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其中,工作的无序性、盲目性是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这也许印证了庄子的一句话‘胎生之物,其形必丑”。要消除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召集心理健康教育资深人士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同时,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开展培训,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另外,即使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也必须在体系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便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关系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健康地开展;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否得到保证;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二、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是一个系统,它利用反馈的原理,通过评估活动,获得反馈信息,调节与控制教育行为,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体系的建构与评估过程是信息论与控制论有机结合的过程,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指导、诊断和激励的过程。

1.导向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其建构之前,必须对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途径、工作人员的分配与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评估指标等级层次的确定和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仔细考虑、研究与分析。这些工作的完成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建构的成功,体系的建构必将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带来行动上的指导,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科学的轨道。

2.诊断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必须具备诊断作用,以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中根据评估体系的要求与规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效果进行诊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使之发挥出最大效能。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体系的规定与要求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可以帮助其找出差距。当然,诊断不是目的,而是评估的一个过程,目的是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激励作用

教育评估、教学评估、工作评估等都具备激励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也不例外,每一次评估都会帮助学校及教师找出工作中问题所在,激励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强调的是,如果想使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具备上述作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保证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并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分类

评估是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前进;是为了得到一个反馈的信息;是为了更好、更健康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学校、各地区的条件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不同,评估的侧重点、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评估有以下几种类型。

1.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所做的工作是行动研究工作中的部分工作,根据评估体系的指标,及时检查工作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讨论问题,保证工作科学、健康地开展。

总结性评估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根据实际隋况对一段时

期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以考察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

2.定性与定量评估

笔者认为,定性与定量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体系建构与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人、财、物等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根据各学校人数、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规定与评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等方面,则必须进行定性的评估与研究。

3.动态与静态评估

动态评估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对象放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情景序列中加以考察,以研究其纵向发展变化的趋势。静态评估则相反,它是把评估的对象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估,当然,在评估的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进行横向比较。

把评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便于研究、便于管理。当然,在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评估的指标可能既属于这一类,又属于那一类,这种现象并不排斥我们对评估类别划分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相反,这正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建构与评估过程的复杂性。

四、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贯彻客观性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确立与评估活动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在确立评估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全面地收集材料,进行调查,并对材料与调查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确定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育者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却常常因为某些原因,把自己的主观体验与客观事实混淆起来,使得客观性的原则难以实现。为了更好地贯彻客观性原则,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评估指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生活、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认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之上。第二,在评估的时候必须以评估指标为准绳,不得随意更改评估指标。第三,在给评估下结论的时候,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得妄加推测。

2.系统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中贯彻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评价、认识人;把人作为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考察;把人作为宇宙、社会、自然这三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加以考察。我们只有全面贯彻系统论的观点才能避免体系建构与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表面性、片面性及形而上学的倾向。

3.发展性原则

人的生存系统决定了人是变化与发展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的认识、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自然的认识以及这三个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作为研究人、为人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确立与评估,也必然是变化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客观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建构和评估过程中必须贯彻与遵循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只有贯彻了客观性原则,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科学、规范的道路上前进,才能真正体现出发展的、系统的特点。也只有坚持发展的、系统的原则,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真正做到客观、有效。

五、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学生、学校必然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评估体系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对学校的评估,对教师的淬估,对学生的评估三项一级指标。

对学校的评估应该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环境,结合当地的经济与教育的发展现状等因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金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其他学科的渗透等因素可以进行定量的评估。对于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哪些特点和不足、促进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搜集该校的哪些数据可以反映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等因素则可以进行定性的研究。

对教师的评估应该从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师的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教师定期参加心理理论培训的时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几个方面;教师的教育实践包括为学生的发展制订合理的方案,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自我工作的评价等方面。

对学生的评估应该在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的基础之上,考察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对社会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三者之间关系认识的发展;评估学生学习、人生处世态度的改变;评估学生情感的发展;评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最后,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对学校、教师的评估,还是对学生的评估,都是为了改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使后面的工作有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必须明确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涉及的内容还很多,如评估指标的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指标等级结构的划分等。这些问题在本文中都没有提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这方面的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教育学院)

浅谈心与心交流的教育 篇4

1 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 把握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

1.1 兴奋时机

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 他们就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 在思想上产生兴奋点。兴奋与兴趣有一致的地方, 但兴奋后更为活跃, 它具有突发性, 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明显, 我们只要加以把握, 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驱动力, 或能使某些孩子一时的兴奋成为人生的转机, 从此改变自己, 发生巨大的变化。

1.2 激情时机

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 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或正在进行的活动, 有自己的一套身体体验与应对方式方法。他们的喜、怒、哀、乐很容易表现出来。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同时情感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取的必要条件, 能够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当他们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来时, 正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最积极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表现都是有感而发, 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 正是实施教育的时机。

1.3 求异时机

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 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特别是在异性面前, 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都是他们思考判断的结果。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 这是一种积极的思考的状态。因此这也是一种实施教育的好时机。

1.4 特别时机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 遇到一些特别的矛盾, 经历一些特殊的境遇。学生的生活很简单, 特殊的遭遇或境况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 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境况, 思想上的震动就相当大。例如, 学生生病时, 考试失败时, 我们在这种时机要对学生特别的关怀和理解, 同时利用这种时机, 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1.5 疑惧时机

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理, 特别是犯了错误时, 会使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压力, 这种思想矛盾和压力在其他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或无关紧要, 但孩子由于他们生活以经验不足, 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 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1.6 荣辱时机

荣辱是一种情感的反映, 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表扬、奖励, 享受到荣誉时, 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积极因素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也会推动他们更努力向前。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批评、处分、羞辱时, 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感, 甚至觉得难以抬头, 形成较大的思想压力。我们决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 而丢失教育孩子的时机。

2 注意孩子心理分析, 启动自我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之所以人与动物不同, 是因为人是一个能自我认识、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的实体, 开始进行自我修养的个人, 不仅是教育的客体, 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即个人不仅是受社会教育, 而且以自己的努力来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开辟了人的发展新的可能。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品德教育虽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然而, 它的中心依然是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 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品德教育。困难的是我们如何启动孩子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自我教育, 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因此, 交给孩子良好的品德尺度, 使孩子愿意衡量, 主动去衡量, 这便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启动。

2.1 爱是基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 离开了情感,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教育情感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沟通交流。从关怀爱护入手, 消除“问题学生”的对立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建立深厚的情谊。慢慢地, 双方有了共同的语言, 又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孩子就会愿意自我衡量。这是启动孩子自我教育的第一步。因此, 浓厚的情感、相互的信任, 十分重要, 不然会造成“把表扬当讽刺、把批评当刁难”的尴尬局面。那么怎样建立深厚的情感呢?

中外专家一致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 要建立深厚的情感也需要爱。这里最有效是平等和谐的友爱, 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的爱。这是由“问题学生”特殊心理所决定的。“问题学生”往往对家长的好意也怀有戒备心理, 怀疑家长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认为对我好只不过是为了控制我。因此需建立特殊的感情纽带来消除这种戒备心理。友爱——一种朋友式的爱——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与“问题学生”交朋友而产生的爱, 可以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

有一位教师连续三年教毕业班, 班中总有几位后进生。三年中, 他的每一次生日都不请亲戚朋友, 却邀请班中的教育对象共度, 使他们觉得老师的确视他们为朋友, 亲近感油然而生。在平时, 这位教师与这些后进生很接近, 还请他们到家作客, 无论什么时候, 他都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接待, 甚至和他们玩一会。当他有事时也特意和他们商量, 让他们帮助想办法出主意, 使他们觉得不仅是老师帮助自己, 自己也可以帮助老师, 从而产生自尊自信。在这种相互帮助的融洽氛围中建立了特殊感情纽带。当学生听说该教师要调走时, 学生竟挂出“老师, 你别走”“我们跪着求你别走”的标语。曾经是全校出了名的差生流着泪问:老师, 你不管我们了?这种特殊的情感让曾经的差生变化很大。

我们无论有多忙也应该与孩子多交流, 与孩子交朋友。只有你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你才可能影响孩子, 品德教育才能启动。

2.2 榜样是尺子

读好书, 通过好书的熏陶, 找到良好的品德标准, 找到自我教育中赖以衡量的尺子。记得有一位儿童作家曾这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交朋友, 它能引渡你走出迷津, 看到一个比天空更广阔的世界。的确, 用好书可以引渡“问题学生”走出迷津, 这已被告不少有识之士的实践所证明。

某校有这么一个班, 面临毕业, 其中有四五个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班级的闯祸“大王”, 他们中有沉醉于武打小说不可自拔的;有迷恋于言情小说津津有味;也有在商店偷过东西的;在课堂上大吵大闹………他们的老师认识到要让这些学生发生质的变化, 重要的是要使之具有美好的精神世界, 于是他建立了“笛鸣书库”, 他把班上同学的书集中起来, 又从图书室借了几套好书, 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特意将几位后进生编在一个小组, 自己一起和他们读书讨论交流学习体会。一段时间后, 就发现他们也受到革命先辈勤奋学习、严守纪律的影响, 受到雷锋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教育, 受到了好少年的优秀事迹的激励。朱某曾经是沉醉于武打小说的学生, 在读好书活动影响下, 从“两耳不闻身边事, 一心只读武打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加入到做好事活动中。他还和另外几位后进生组织了敬老服务队, 为孤寡老人送米送菜、打扫卫生, 被评为“雷锋式好学生”。他们从好书中找到了良好品德的楷模, 找到了自我教育的尺度, 他们的品德在整体上得到优化, 这个班在短期内变成了一个优秀集体, 连续两个学期获得“优秀班集体”称号。这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果我们都能引导孩子读好书, 那么受益面不仅仅是“问题学生”, 而是每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需要榜样。实践证明, 只要孩子获得良好的品德尺度, 并以爱的力量使他们愿意衡量、主动衡量, 那么他们的自我教育就得到了启动, 品德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3 运用“期待效应”, 让孩子在参与中成长

3.1 期待:抓住“三大效应”

效应一:消除疑惧心态, 建立自尊自信。部分孩子的参与能力差, 是因为心理因素, 他们缺乏自信心, 害怕参与, 怕别人笑话, 长此以往, 能力越来越弱。期待者要多跟这些孩子谈其参与活动的有利条件。要帮助其发现固有而又没意识到的自身优势, 同时期待并帮助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慢慢地, 使之对自己产生自信, 从而克服对参与活动的疑惧心态。

效应二:走出封闭世界, 激发参与欲望。有的孩子一直来沉湎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根本不知道参与者的乐趣, 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期待者就要巧妙地通过种种手段创设环境, 让他们投身其中, 并期待他们上场试一试, 一旦他们尝到了参与的甘甜, 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 个别孩子还会爆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

效应三:强化参与意识, 培养主动习惯。对部分孩子来说, 有事让他们去做, 他们也是乐意的。但他们往往依赖于家长, 要由你布置内容, 由你分配任务。也就是说, 脑中缺少了一根主动的弦。期待者可以并暗示孩子“我们也有这样的本领”, 从而给孩子一种期待, 使之去模仿着做, 逐步变得主动起来。

3.2 期待:掌握五种方式

方式一:交往式期待。期待者在日常多与孩子一起活动, 与之交往。当孩子觉得期待者尊重自己, 便会信任期待者, 这时期待者就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某些能力, 就可以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相互了解越深, 就必然增强彼此信赖感, 孩子就会对期待者言听计从了。

方式二:协商式期待。期待者在提出某项任务时要注意讲究民主作风, 让孩子参与想办法出主意, 以此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对孩子的建议要尽可能地加以采纳, 宁可在这基础上修改完善, 也不要图省事另起炉灶, 要让孩子觉得这是我设计的, 从而收到效果。

方式三;满足式期待。人都有各种自己的需求, 孩子们也常会提出种种要求。期待者要善于满足或帮助孩子达到合理要求, 要学会说“可以”。

方式四:授权式期待。期待者的职能不在于自己埋头苦干做了多少事, 而是如何让孩子担任主角。把工作的设计、布置、各项任务的落实, 及有关奖惩全部授予他们, 使其有权有责, 他们便会尽职尽责想方设法提高工作质量。

方式五:宽容式期待。期待者在孩子工作不尽人意时切莫责备, 而要给予宽容, 使其自己反思品味失败的滋味。然后在适当时候, 与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及应汲取的教训, 告诉他“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成功”。

总之,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 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才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才能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并收到好的效果。

摘要:在品德教育中, 情感和意志是两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要真正落实这两个环节就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把握最佳教育时机, 注重孩子心理分析, 启动自我教育。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 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才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才能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教育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品德教育,教育时机,自我教育,期待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道明.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06 (9) .

[2]龚艺华.试论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5) .

[3]王玉花.引导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J].教育探索, 2005 (9) .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5

09会计2班陈绮敏0925020120

5从小学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出现在课程表上。到了大学,仍旧能够看到这门熟悉的课程。一直以来,我们并不会刻意认真对待这门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知识或多或少在时间的推移中渗透到我们的心里,不经意间指引着我们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学生们而言还真有点儿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句实话,这门课程一直都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寒窗苦读十二载,学生的眼光都放在了高考的分数上,重视的科目都为主科,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课程有点不放心上。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门慢慢指引我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一生。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我们生长在这个社会上,身上都担负着压力,而这样的压力多为心理上的。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况,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我们就极有可能会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毁了自己的一声。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帮助我们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引导我们往正确方向发展的课程。

正如医生要给病人治病需清楚病人的病情一班,想让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首先得了解自我。很多时候,我们都自以为了解自己;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了解自己。就如人喜爱面对好的事物而逃避坏事一般,我们很喜欢面对自己阳光的一面而不敢面对自己阴暗的一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教会我们的是面对自我,面对积极面的自我以及正视心底里消极面的自我。认清自我之后,才能够准确地对症下药,积极面的加以鼓励,而消极面的须按照课程里教授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里教授了我们很多自我调整的方法,我觉得这一点对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方法最主要的都是教我们如何减轻压力,释放自己。个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我们减压,实际上也是在帮助我们逐步消除心理面消极的部分,缓和地让我们往积极的、向上的一面发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教我们把心里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常言道,一份喜悦,跟朋友分享过这种喜悦会加倍;一份悲伤,跟朋友诉说过便会减半。把自己憋在心底的话语说出来,能减轻我们不少的负担,这样,让我们心底挤压的消极态度又减少了不少。当然,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教我们用运动、听音乐等等方法减轻心理负担,已达到引导心理健康成长的效果。值得一提的还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还会有不少有意思的内容。如利用错觉构成的图画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挖掘图画中更深层的东西。这些心理学相关的内容都非常有趣,在一定的程度上让我们达到了放松自我的效果。

谈心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学 心理健康 课程 开发 实施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面,大家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从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多渠道紧密配合,开展心理游戏、活动短剧、体验调适、讲座辅导等等。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中小学里心理教育以发展和预防为主,面对学生共性问题,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课程有可能将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地实现。从课程结构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三大要素来看,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更侧重于学生自身发展,可见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必要的改革和补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我们学校做了一些探索,觉得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恰当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标准和目标

每个中学学科课程都有其标准和目标,中学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等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心理教育课程标准沿用一般学科制订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显然是不科学的。心理教育课程不是心理学课程,不以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任务。我们应当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为依据,通过学生的主观体验,将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结合,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心理教育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沿用一般学科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而应有新的思路,否则增添了学生课程负担,与我们素质教育的初衷就相悖了。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学校在开发心理键康教育课程时,教学目标定位在: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而以治疗性,或叫补救性为辅,治疗性的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心理辅导教师要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学会甄别、及时转介,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

二、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心理教育应该是针对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之轻重来确定权重。课程内容应依据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帮助成长、促进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来确定。心理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些与生活贴近的、浅显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建立起为他们所接受的规范和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明确感受、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使之能比较从容主动地应付学习、生活、社会,适应其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例如,中学生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中,许多学生会面临困惑,我们应该适当讲授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会交往,收获友谊,同时辨别友情与爱情两者区别,把握异性交往的自然与适度,让他们了解恰当的青春期男女生交往,可使男女学生智力得到互补、情感得到交流、个性得到完善。

目前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选修课程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心理探秘》。该课程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科学编写,并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课程结构看分六个部分:总论篇,主要介绍心理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个性篇,帮助同学们全面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了解自己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学习篇,指导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交往篇,帮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交往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情绪篇,指导大家掌握调节情绪的基本方法;职业篇,帮助同学们了解职业,作初步的生涯规划,等等。

三、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由于课程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学科教学普遍采用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也不一样。心理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我们应当避免枯燥的理论讲授,通过活动让学生多一些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活动教学,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来促进教学效果,科学直观、事半功倍。上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学生心理剧本创作大赛,并挑选出优秀作品,让学生们自导自演,集体观摩评分,寓教于乐,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心理教育、德育及人格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并取得一个个喜人的成果。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校领导审时度势,积极创新,几年前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了市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聘任校外专家担任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聘导师,配备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当任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了较为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课程“心理探秘”。课程开设至今,从效果来看,学生们非常欢迎这门课,在选修的时候,虽然同时有二十几门与学科看似直接相关的校本课程并列候选,但学生宁可“忍痛割爱”,舍弃选择竞赛类、辅导类等与其他学科课程直接相关的选修课程,积极选修了“心理探秘”这门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师生教学相长。“心理探秘”成了名副其实的热门课。

谈心教育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竞争更加激烈, 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以及观念多元化的冲击, 客观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 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 既具有强健的体魄, 又有健全的心智。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他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 要高度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拓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实践中, 主要有一下几种趋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万能论”, 大学生的一切思想问题统统都归为心理问题;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无用论”。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 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 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三是“冲击论”,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会冲击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四是“无关论”,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界限分明没有关系;五是“取代论”, 或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 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六是“补充论”,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这些片面的认识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从而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形式、轻效果, 最明显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测试化、心理问题调查化、解决实际问题轻视化。

(二) 原因分析

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心理问题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 而我们常常错误地估计“有心理问题者毕竟是极少数”, 没有特别明显的反常行为便难以被觉察。所以, 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实质性地疏导, 导致问题积蓄越来越多, 这无异于为日后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而一些高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认为它是软任务, 只要保证学生别出事、别走极端就行了, 心理健康教育干多干少无所谓。

2.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脱节。 目前, 很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 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主要问题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调, 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途径单一, 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跟踪不及时, 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和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 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 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 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 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 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 则是错误的思想, 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和谐的健全的独立人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健康的心理作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又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心身健康, 提高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两者分别从促进人与其自身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入手, 在培养健全和谐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共同发挥着独特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式及途径

(一) 端正思想认识。

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认识上的误区则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深入开展。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的思想高度,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二) 辅导员要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大部分辅导员都来自非心理学专业, 由于受传统德育观念的影响, 工作中抓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轻车熟路, 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缺少严格意义上的训练。正因如此, 往往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当作“思想政治”问题来对待, 未能从心理学角度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更真切地贴近学生, 辅导员要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 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因此, 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 还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原来单纯的德育模式转变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使二者各得其所, 各展所长, 又相互配合, 共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

(三) 教育内容、目标以及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

从内容与目标上说,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但是, 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所遇到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经常又是混在一起的, 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就要求要充分运用好“两课”这一教育平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整合在《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 效果堪佳。因此, 应大力开展心理指导课, 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从方法手段上说,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上有共同之处, 应在共同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相互渗透。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注重差异性, 即因教育对象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文化水平、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谈话或治疗方法。这一有效方法可以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这可以有效避免因思想教育中所采取的“一刀切”方式而带来的学生心理逆反和心理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在注重个体教育的同时, 也要选择恰当时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概念与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 2002

[2].徐炳谦, 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论析高校辅导员的谈心教育工作 篇8

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随着90后学生涌入高校, 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 如今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复杂多变, 心理问题、成长难题日益突出, 及时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 对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中强调, 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要结合大学生实际,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谈心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润滑剂, 好的谈心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让人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 使人如沐春风、心悦诚服, 能迅速调整心态, 积极面对生活。

二、对象和时机的把握

谈心, 就是说心里话, 是彼此间的倾心交谈, 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辅导员对学生的谈心教育工作, 是消除学生思想困惑、误解与隔阂,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谈心, 辅导员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 听到实话、掌握实情, 能够成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

如下几类学生应为重点谈心对象:一是情感受挫类, 如失恋、与人发生摩擦, 亲人去世、突遭变故等;二是成长困难类, 如学业困难、误入歧途和经济贫困等;三是性格孤僻类, 如思想偏执、抑郁自闭、心态失衡、心理障碍等, 四是纪律处分类, 如遭到校纪处分、法律制裁等;五是其他类, 如学籍异动、就业困难等。

学生有了心理问题, 若长期得不到解决, 会越陷越深, 对其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对班集体建设和校园稳定也带来阻力, 任其发展, 后果会很严重。辅导员对上述几类学生平时要跟踪关注, 未雨绸缪, 及时发现问题苗头, 尽快解决,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方法和细节的斟酌

在谈心教育中, 辅导员应加强对方法和细节的把握,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高屋建瓴, 事半功倍。

首先, 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 谈心也就脱离了目的和意义。“身教重于言教”, 辅导员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能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次,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应为谈心教育最直接的指导理论。再次,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 掌握学生的性格和气质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建立心理档案, 把情况摸准、摸实, 找到症结所在。

(二) 、以人为本, 针对性强。

“有教无类”。谈心教育应该分类对待, 中心突出, 针砭其弊, 不能含糊拖沓, 模棱两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及其心理问题, 辅导员要或一针见血地指出, 或旁敲侧击地引导, 或循循善诱地教导, 或重心长地敲响警钟。

(三) 、倾听分析, 去伪存真。

在谈心过程中, 辅导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换位思考, 想办法让学生多说, 冷静倾听学生心声;倾听尤为重要。英国学者奥利弗曾说:“倾听不仅是做思想工作的一个技巧问题, 更是一个态度问题;不仅是掌握思想动向、获取信息的过程, 更是渗透‘情感移入’的过程。”辅导员在倾听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切实分析问题, 找准问题症结, 做到有的放矢。

(四) 、把握细节, 以情动人。

“亲其师, 信其道”。辅导员要真诚对待学生, 以心换心;还应该多加强对细节的把握, 如尊重学生隐私, 出语谨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 激励其树立自信心;全程要做到适时记录, 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在过程中应抛砖引玉, 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另外, 适当为学生添加茶水等细节, 也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 尽早解开思想疙瘩。

(五) 、效果优先, 不拘一格。

谈心目的是为了打开心结、解决问题, 辅导员应打破常规, 采取多种方式以取得最佳效果。方式上, 可以师生一对一交流;也可邀请其好友、亲属多对一谈心;还可老师、学生多对多谈心交流;途径上, 可以面谈, 也可以进行网络交流、短信交流等。

四、误区和被动的避免

在谈心教育中, 辅导员应改进工作方法, 避免以下几种认识和工作误区:

(一) 、夸夸其谈, 缺乏真情实感。

爱生之心是教师各项工作的核心, 是师德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学生是教师活动中最主要的东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具体困难引起的, 辅导员若脱离学生实际, 大谈人生哲理, 解决问题公式化, 不能生发情感共鸣, 就不能顺利解决问题。辅导员可与其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磨难, 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真诚, “信其道”从而“学其理”。

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育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 有些话只要巧妙点到, 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不足或错误, 不用非把话说穿说透, 把学生逼到墙角去。

(二) 、居高临下, 强制语气居多。

教育是引导, 不是控制和发号施令。在谈心过程中, 辅导员要注意民主与平等, 语气温和亲近, 行为诚恳真挚, 以包容、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评价对方的感情, 比如“我能理解”、“你说的有道理”等;要多用真诚、质朴的话语, 增进彼此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分析、解决问题要推心置腹, 消除学生的紧张、对立心理, 从而使谈心的意图为对方所接受。

切忌用居高临下的态度、盛气凌人地一味灌输, 动辄批评训斥, 把谈心变成训话, 那只会适得其反。

(三) 、迁就忍让, 不敢思想交锋。

在谈心过程中, 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往往不可避免, 面对个别学生的歪理邪说甚至胡搅蛮缠, 辅导员绝不能一味忍让。若不敢正面交锋、回避露怯, 甚至没有了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底线, 这会助长不正风气的滋长, 让教育管理工作陷入被动, 还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形象。

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不良言行或不合理要求, 辅导员要严肃批评教育, 严重者要给予其纪律处分, 绝不能姑息迁就。

(四) 、效果不佳, 言行失态冲突。

当今新旧观念共存、多元文化交织、社会转型的茫然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影响, 谈心教育不是万能钥匙, 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此时, 辅导员若不够冷静, 情绪失控, 言语失态, 这只会引起血气方刚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此时应暂停谈心或调整方式, 继续下去只会越谈越僵, 甚至引发不快。

(五) 、一谈了之, 缺乏跟踪关注。

辅导员不能把一次谈心看作是对学生教育的句号。谈心后应及时整理谈话内容, 总结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的问题是个性还是共性?下一步怎么处理?这都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归纳, 抓反馈, 有进步要及时表扬, 没有效果则要调整方法。还要建立谈心机制, 力争每学期和所有学生都谈过心。

五、结语

谈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也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辅导员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 与时俱进, 把准学生思想脉搏, 讲究教育艺术, 这对于提高辅导员的学习能力和业务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谈心教育能很好地渗透人本关怀, 深入学生心理, 加深师生感情, 提升班级凝聚力。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育乐观豁达的精神, 提高思想境界和品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朝气蓬勃、健康昂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高校辅导员用谈心教育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且能促进自身的成长, 是辅导员应该重视的工作方法。注意谈心教育的技巧和细节,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谈心,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谈心教育 篇9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作的定义,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体育教学不仅要追求近期效益, 更要着眼长远目标, 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享受和发展的双重需要, 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一、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 学习类问题。通常情况下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长此以往会导致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 具体表现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如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不仅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不愿意学习, 一些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也出现厌学情绪。再就是考试焦虑, 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当前中学生面临的比较多的心理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自我中心意识强, 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偏弱,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其一,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个人情况的不理解、不信任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对抗情绪, 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也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甚至是导致攻击性行为。其二,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同学与同学之间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 遭到同伴们的排挤孤立, 又不主动沟通交流, 易造成心理郁结。其三,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经常性的沟通, 容易造成青少年性格孤僻、蛮横不讲理等不良性格。而家庭中出现的种种伤痕, 也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 其他类型心理问题。早恋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 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 青少年可能会面对“早恋问题”, 而初中生对早恋问题往往会走入恋爱误区, 造成心理冲突加剧, 容易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挫折适应问题, 现在的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过于安逸, 中学生一遇到困难往往不知所措, 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不能很好的面对困难适应挫折。

二、体育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分析

(一) 健全学生的人格资源。在体育教学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因素, 凭借对自身优劣势的了解, 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自我评估。在体育教学中为顺利完成规定的体育学习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觉性, 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养成健康开朗、果断勇敢、坚忍不拔的优良性格品质, 从各个方面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 锻炼坚强意志资源。在体育教学中, 开展的各项活动对学生意志的磨练具有很好的拓展作用。具备坚强的意志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无畏精神与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在体育活动中, 锤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养成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 丰富的情感体验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的地方在于, 学生可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到其他教学中所无法体验到的积极情绪, 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满足学生某种合理的心理诉求如自我表现欲。同时在体育运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躯体活动, 使得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挫折等造成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转移乃至升华, 有助于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调控者, 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人格品质。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作为现代体育教学教育者, 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加强与学生们的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 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

(二) 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培养。体育教学具有丰富的内容, 教学方式多样化, 其中蕴含了许多心理健康培养的元素。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根据中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 最大限度的对体育教材中的积极元素进行挖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学, 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用积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 善用发展的眼光作出动态的及时观察, 从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解决的方案,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 注重实践,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特点。体育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教材的难易性和教法的多变性, 都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如在游戏或比赛时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在新授课时让学生讲述动作要领、尝试练习等;在复习课时让学生进行练习, 学会观察, 学会比较, 在主动学习中巩固正确动作定型, 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及时总结, 肯定和表扬富有创意的动作。我们倡导注重实践, 给学生锻炼身心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一些在学业上遇挫的同学, 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宣泄不良情绪, 对于在学业上表现的较为吃力的同学, 通过健康的体魄训练, 使其有所转移, 从而在体育运动方面获得满足和优势。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 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谈心教育 篇10

(1) 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首先应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 才能使学生“尊其师, 而信其道。”教育要从关心爱护后进生入手, 通过谈心、家访、写信、电话等手段, 主动与他们交朋友, 缩短师生距离,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及时鼓励他们, 多表扬他们,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把英语课堂拓展到生活中去, 用英语和学生打招呼、交谈, 这样既交流了师生感情又使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和巩固。

(2) 充分发挥教师的动力作用,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渴望得到夸奖和认可”是初中生普遍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最希望获得同学的羡慕。在教学中我留心观察学生, 充分肯定各类学生, 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 对于其在英语学习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学中表演、提问或对话等要有倾向性, 灵活的、难的问题留给好生, 而把简单容易的问题留给后进生。当学生们出色完成任务时, 及时表扬, 如:“你们太棒了, 真像个外国学生。”等鼓励语言;还可用体态语言表扬, 如:伸出大拇指, 全班热烈的掌声等鼓励;当他们表演有困难时, 及时提示、引导或将微笑的眼神等运用,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降低紧张感;若问题答错了, 也赞许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 从而激发他们更上一层楼。

我常把好生与后进生结对子, 课堂上让结对子的同学上台表演, 由于后进生课前充分练习, 他们上台时胸有成竹, 很自信。每当表演结束时, 他们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中回到座位, 增强自己对团体的自豪感, 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收获。这样的日积月累, 后进生逐渐地转变成中等生, 中等生转变成好生。课堂教学越能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达的机会越多, 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就越高越持久,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给学生新鲜感, 让全体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感受学英语的快乐, 进而达到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游戏、猜谜、设置情景、英语角等, 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舞台化、戏剧化,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伴而行的, 合作能使自己与别人交流, 增强自己对团体的信任感与自豪感。心理学家告诫我们, 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合作之道, 必然会走向孤独之途, 并产生自卑情绪。所以教师应要求每一位同学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活动, 提高语言交际使用的能力, 达到“乐中学、乐中思、乐中用”的效果, 让“乐学”英语课程进入更新更高的境界。

(4) 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宽容比批评更能改变人。在课堂上, 较多学生总会时常开小差, 若疾言厉色地训斥一通, 不符合教育精神;若轻描淡写地点拨一下, 达不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巧妙进行批评。如初一上学期的一节课, 最后一桌的两位学生表现特别“出色” (课后听说是小学出了“名”的学生) , 上课不认真听讲, 当他们在往前桌同学背上贴纸条时, 我快速走到他们跟前, 我说:“这不可能是你们做的事吧!一定是我看错了。”我转过身他们马上拆去纸条, 接着, 我让他们复述全班刚才分组表演的对话, 他们根本不知什么对话, 我把对话写在黑板上, 全班读两遍, 再叫他们表演, 结果他们只结结巴巴地读几个单词, 大家笑了, 我向他们伸出了大拇指, 用赞赏的目光望着他们, 同时为他们鼓掌。这样让他们在情感中认识错误, 暗暗感到惭愧, 甚至羞耻之情, 产生要纠正弥补的念头。他们从此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每次表演总是争先恐后, 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在教学中多关爱后进生, 善于运用情感激励进行心理暗示, 让他们在教师面前从心底感受到被关怀、被肯定的喜悦和愉快。

总之, 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需要每一位教师用爱心来逐步推进,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教学,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谈心教育 篇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21-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给予我们教育者的紧迫任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织形式,在传授人类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文化信息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渗透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设置,教法的运用,教师的语言教态等。学习是高级而复杂的思维活动,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維活动;坏的则对思维造成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方面的主要表现:

(1)学习压力问题;

(2)厌学问题; 

(3)学习困难问题; 

(4)学习障碍问题。 

(5)自我评价问题; 

(6)自我体验问题; 

(7)自制力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和教学法教授克拉申曾指出,学习外语要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性输入,二是解除心理障碍问题。

布卢姆在情感教学理论中也指出,学校学习中的许多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固有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学习意识淡薄,有的甚至对英语学习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是基础弱而导致的信心不足,如果对之加以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感情操。

在农村高中,英语教学尤其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健康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充分发掘教材的优势,使学生在愉悦中体会学习奥秘,培养高尚的情操。 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不轻视英语差生。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 ,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加强对英语中等生的重视。忽视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因为长期无法判断自己在学习英语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而失去学习兴趣和方向。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学业压力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都与学业压力有关。不对英语优等生过分重视。英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更严的要求,使学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造成学生心理紧张或自我评价过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在英语教师的过分重视下,学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全面发展就受到了影响。英语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他是受到重视的,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英语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自觉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英语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学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学,以情优教,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充分发掘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底蕴,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合格新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将心理健康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

浅谈心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心理教育,体育教学,作用

一、心理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作为体育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发展者,体育教师必须建立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新时代主流思潮的新教育观念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

(一)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再认识

毋庸置疑,在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践中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这点?大多数教师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一直沿用三段论: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在思想上改变传统思想的禁锢,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那么就要教师改进教法,既然教师是主导地位,那么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平台。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教师是创造心理气氛的关键人物。教师的领导作风是制约体育教学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相对平等和互动关系。老师可以是学生,学生也可以是老师,在课堂中出现争论的问题时,如果学生更有说服力的依据,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一起进行讨论,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人才能让他人尊重自己,教师要引导、关心、帮助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心理学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了解你所教育的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方法,使自己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并且要加强自我心理修养,审时度势。爱心,是力量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爱注入其中,关爱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反馈的信息,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极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

(一)开创师生关系的新局面

传统的尊师重道观念让师生关系有了深深的沟壑,对于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打破这种壁垒,要形成一种和谐,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探究、去解读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对学生要博爱,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区别对待,也不能以自己的意识主观判断去亲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顽强与坚韧、追求与拼搏等精神都是我们体育教学中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要让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就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意识、有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具备了这样百折不挠的品质,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也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碍前进的道路。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愉悦感,提高学习自信心

成功体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感,并且能够减轻内心压力。教师对教材选择要有针对性、普遍性、灵活性。运动负荷与技术动作难易程度都应该让学生能够接受。如果难度小了,学生的求知欲难以得到满足,如若难度大了,学生又学不会。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一定想办法满足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充分享受愉悦感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其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进取心,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都不一样,在学习中他们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就千差万别,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激发其活力,发展其个性。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采用一对一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结对学习,这样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在练习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允许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教师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心理教育的优势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

(五)营造善学和创新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体育课中,教师和学生是面对面的,可以“一对多”,也可以“一对一”。教师通过示范和语言将技能与知识传授给学生,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多,这种双边活动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去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随机应变,不断调整把握方向,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向“学”去转化。比如,在健美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当下流行的音乐替代原先的乐曲,将流行的街舞、搏击操动作融合在选编的健美操组合套路中,让学生既感动亲切熟悉又耳目一新,无形中就营造了一种热烈向上的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六)学生学习评价对心理教育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体育课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手段,作为教师怎样利用好这一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就会让学生为考试而考试的学习了,新时期的评价方式已经将终结式评价向过程式评价转变,要将学生的情意表现、学习进步幅度、学生自评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力求客观公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发现自己的问题,查漏补缺。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使用者需求下一篇:算法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