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环境监测站(精选12篇)
基层环境监测站 篇1
环境监测作为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是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支撑。对于基层环境监测部门来说, 监测数据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监测站的发展, 数据的准确是确保上级部门采取相应的环境调控措施的关键。但是环境的数据质量也是一直困扰着基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的难题。计量认证一直是引导环境监测数据向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以下主要是对此类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一、影响计量认证工作全面实施的因素
(一) 建立了环境监测质量体系, 但未有效运作
基层环境监测站只要通过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认可, 就普遍建立起了适合各站发展和管理要求的质量体系, 但是, 在实际的运行中, 却出现了没有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形式, 没有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 没有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一些监测人员甚至感觉这个东西是无关重要的, 也就是走走形式, 这样就导致了质量无法保证, 一些数据无依据可查。
(二) 质量教育工作比较薄弱、技术水平欠缺
基层环境监测站的专业人才缺乏, 在一些小的城市, 要留住高级人才的难度较大, 随着监测站的不断扩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环境监测站, 因为收入、工作城市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高级人才的留下。有的基层环境人员身兼数职, 精力有限, 而且专业水平等受限制, 对一些新的技术, 实验不知道采取什么措施, 缺乏创新精神。有个别的工作人员, 消极的对待工作, 对待工作不负责, 增加了数据偶然失误的概率。
(三) 各科室之间的协调不够
各个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至关重要, 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配合, 但是问题一般较为复杂, 各个科室反映的问题不一样, 有时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会引起一连串的数据的正确性。有的时候, 问题出在这个科室, 而根源是因为其他科室引起的, 各个科室缺乏协同, 因此出现了对质量的影响。
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由于基层环境监测系统大部分已经建立管理体系并通过评审获证, 主要是针对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进行管理体系文件的转版及面临的复查或扩项评审, 因此需要做如下工作:1) 加强学习培训。应该定期的组织所有人员进行学习, 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及变化内容。并且结合基层环境监测站自身的特点, 进行分析和对比, 找出差距和应该改进的地方, 有效的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2)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基础环境监测站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不断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中, 对发现不妥的地方要进行完善, 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质量监控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 不断的完善, 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 推动自身的发展。
三、按质量体系文件做好痕迹化管理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管理要素11个, 技术要素8个, 在现场评审时“记录”和“人员”两个要素涉及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做好痕迹化管理, 即所有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要有记录, 能满足日后查询的需要。
(一) 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做好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平常的数据要及时的进行整理, 分类, 保存。才能方便以后的查阅, 对于各种技术资料和文件, 要随时核查确保是否符合现有的规范和标准,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 做好内部审查工作
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内部审查工作至关重要, 在评审前应该做好管理体系文件的自查, 对于提交的文件应该进行审核, 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应该先进行内审工作, 做好记录,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 这样能确保评审的通过率和确保基层换届监测站的计量认证工作。
四、提高人员素质, 适应岗位需要
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发展, 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关键岗位应该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整体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让他们熟悉各种设备, 仪器的操作, 面对突发事情能冷静的处理, 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加强人员的管理, 对于已经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员, 应该持证上岗。
五、硬件设施符合技术要求
(一) 试验仪器应进行定期的清查
对于进行计量检定的设备, 应该进行定期的校准, 按仪器的检定周期表进行自校, 按规定的标识化进行管理。在进行检测工作之前, 应该对很久没使用过的设备或者仪器, 进行验证功能是否正常。对于经常使用的设备, 应该经常进行数据的核对和对比, 减小误差。
(二) 确保实验室的环境满足要求
实验室的环境对检测的结果和检测人员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 应该及时进行清理, 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干净。实验室应该进行功能的划分, 对于需要检测的产品和已经检测完的产品, 应该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对于会产生有毒气体的物质, 更加应该加强管理, 做好密封, 对于危险的化学用品, 应该实行双人、双锁保管。
六、结语
基层环境监测站因为处在基层, 条件相对比较艰苦, 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比较缺乏, 因此面临的问题比较多, 以上主要是对基层环境监测站的计量认证面临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变的更为重要, 在现阶段, 只有做好计量认证工作, 才能确保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全面质量管理, 才能确保监测到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才能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晓勤.浅谈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有效实施计量认证考核[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1.
[2]鲁雪生.基层环境监测站的现状、困局与突破[J].环境保护, 2010.
[3]赵玉祥.关于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业务管理的几点想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4]申玉飞.试论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J].环境科学导刊, 2009.
[5]楼建华.县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质量保证工作[J].海峡科学, 2009.
基层环境监测站 篇2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与环境管理的研究
摘要: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在突发事件分类中,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如果破坏性较大,就属于事故灾害类,如果影响较广,引起较大范围的环境质量改变,就属于社会安全事件.针对分类分析了基层环境应急监测与环境管理的相关问题.作 者:王树华 朱晓艳 WANG Shu-hua ZHU Xiao-yan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江苏,南京,210009期 刊:污染防治技术 Journal: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年,卷(期):2010,23(2)分类号:X830.7 X32.02关键词:环境 应急监测 环境管理
基层环境监测站 篇3
基层统计是进行经济指标监测的第一站
如实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是统计部门的职责,而基层的统计机构和人员是统计数据监测的第一道关卡。监测经济运行的内在状况和总体趋势,需要综合统计部门的人员运用科学的工具和手段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而在此之前,基层统计人员基于一手数据取得的认识同样值得重视。如能将来自基层的直观认识和管理部门的综合分析相结合,将会更加准确地展示经济发展的完整画面。
从基层视角监测经济指标的“冷热”情况,其优势在于直接与便捷。基层统计机构及人员,特别是区县一级的统计部门,既与对经济环境反应最为敏感的基层企业、部门“亲密接触”,又与省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直接对话。可以说,它既是基层数据的入口,也是数据直报的出口,还是统计数据汇总的枢纽站和上报前的“驿站”。基层统计人员在审核、把关数据质量时,需要针对出现的“异常”情况,与基层调查单位人员直接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但能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还能获得企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等有用信息。
在第一站“获取情报”是做好统计服务的必要途径
在北京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平台上,既有区县专业科室直管的报表单位,也有镇街统计所负责审核的报表单位。无论是区县局队的专业科室还是基层统计所,都有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这个“机会”,对于我们开展统计服务其实非常珍贵。因为及时的对话将有助于我们在第一时间进行数据解读、行业状况推断以及敏感问题答疑等。可以说,基层统计机构人员所做的了解基层数据、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沟通,是做好统计服务的基础。对基层统计人而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基层统计人员“第一站”这个岗位,因与企业直接接触,不仅可以把数据准确地搜集上来,还可以用“接触”这种方式检验数据的大致运行趋势,了解数据“异常”背后的原因。把基层了解的实际情况和有用信息反映到统计服务和统计产品之中,这样我们的统计分析、数据质量控制、以及统计服务便会更全面,也更有针对性。因此,基层统计人员除了要“接地气”之外,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统计数据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基层统计是把控数据质量的第一站
每个月在统计数据汇总上报时,统计部门都要进行质量评估。基层统计人员与企业人员“聊天”其实也是一种了解行业运行情况和获取资料的方式。举个实际例子,某统计所工作人员的亲戚是酒类销售人员,这类人员一般按销量计提奖金,询问其收入情况时,可根据“喜上眉梢”、“满腹怨气”等不同的情感反映,大致判断酒类的销售形势。
统计机构人员在与调查单位进行沟通时,可向企业统计员、会计了解本单位或某产品的销售情况;可从销售渠道人员工作的状况判断产品的销售形势,如了解产品咨询、购买的人数,以及从事销售流通工作人员的奖金、提成等;也可通过对企业人员变化、工资浮动情况的询问,间接判断某产品的销售形势或某个行业的经营状况。在了解了这些具体情况后,统计人员便能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更好地把控。
基层统计是做好统计服务的第一站
诸事皆有源,统计工作也是如此,源头工作做好了,后续的统计服务工作自然“水到渠成”。
经济形势总有乐观与不乐观的时候,社会对行业发展的关注点也在变化,如今不同群体和部门不仅关注统计数据本身,对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调查方式、测算方法,甚至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也都十分关心,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能够提供更加及时、全面、准确的统计服务。如果未能及时了解基层企业、行业发展的变化情况,我们的统计分析及相关建议便可能陷入空洞,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相反,针对发展形势进行科学的解读,再加上统计源头情况的即时性反映,统计服务工作将会更丰富和实用,从而能满足更多方面的需求。
统计是一门科学,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基层统计部门作为数据汇总和统计服务的第一站,如能同时做好调查与沟通,为统计监测和分析多积累现实的“素材”,将有助于我们对规律性、系统性的问题形成深入认识,不断拓展统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编辑:单之卉 / 邮箱:szh@bjstats.gov.cn
基层环境监测站 篇4
1 海洋环境监测站业务能力现状
目前,国家海洋局在北海区建立了海区中心、中心站、基层海洋站三级局属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机构包括:1个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位于青岛;5个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分别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天津市、山东省烟台市和青岛市;23个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海洋站),分布在沿海地区。
北海区所辖23个海洋站分别隶属于5个中心站,各海洋站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多数海洋站有工作人员5~9人,专业技术人员以水文、气象等专业为主,化学、生物、海洋环境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4%。各海洋站海洋水文气象观测仪器设备齐全,87%的海洋站拥有自己的观测场和验潮井,61%的海洋站有测波室,但是,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基本为空白。除日照海洋站等个别海洋站外,多数海洋站仅开展所在海域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等工作任务,不具备其他项目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2 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与业务需求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落实,以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为目标,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产业调整等给海洋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5年,近岸和近海海洋环境监测要满足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应对海洋生态灾害、陆海统筹污染区防治等的需求。对照现状,目前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以下几点不足尤为突出。
2.1 基层海洋站不具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监测体系不完善
以往基层海洋站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监测能力方面,缺乏基本的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目前,北海区95%的基层海洋站不具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面对日益加重的海洋资源环境监测需求和日益频发的海洋生态灾害,现有的海洋站只能开展部分监视工作,中心站能够承担部分监测工作,海区中心承担了大部分海洋监测工作,基层监测机构受能力限制无法发挥地域优势。因此,亟须填补基层海洋站监测能力的空白,完善增强海洋站海洋监测能力,使之能够承担海洋资源环境监测和应对海洋生态灾害。
2.2 海洋站布局不尽合理,沿岸存在较大的监测能力空白区
北海区沿岸海洋站布局存在空白区域,在河北省沧州市至山东省潍坊市之间,4个地级市的管辖海域数百千米岸段未建设局属海洋站,极大地影响了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覆盖能力,无法形成3h海洋环境监测圈。并且海洋站总体布局不尽合理,多靠近城镇,对部分重点河流、海洋环境敏感区缺乏监控能力。通过能力建设,能够形成3h海洋环境监测圈,必将大大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覆盖能力和监测数据的时效性。
2.3 基层海洋站缺少应急监测能力,影响北海区应急监测时效性
目前,北海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业务由中心站和海区中心承担,应急监测队伍抵达现场的航渡时间较长等问题,成为影响应急监测时效性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由于中心站和海区中心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繁重,近年北海区绿潮、赤潮、水母等海洋生态灾害和溢油事故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应急监测工作对日常业务工作的冲击较大。亟须完善基层海洋站的应急监测能力,发挥其区位优势,就近开展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以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实现3h内海洋监测技术平台达到海洋生态灾害现场并开展工作。
3 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职能定位
3.1 外业样品采集职能定位
外业样品采集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一般是由本单位自己完成外业样品采集。外业样品采集人力资源占用量大、耗时长、易受海况和天气影响,是影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主要环节。基层海洋站承担海洋环境监测的外业样品采集任务,能发挥各海洋站的区位优势和人员优势,由海洋站承担就近沿岸浅海的监测站点采样工作,可大幅度减轻中心站、海区中心的现场监测采样工作压力,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
由于海洋环境监测外业样品采集工作相对独立,采样操作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2007)可依据,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明确。监测单位采用外包的形式完成海洋环境监测的样品采集工作也符合计量认证的要求。因此,基层海洋站承担其他单位的海洋环境样品采集工作在监测质量控制方面也是可行的。美国、加拿大等国有志愿者采集养殖区水样,邮寄至检测单位分析的环境监测方式。
根据目前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需求和海洋站人员、装备条件,添置采水器、采泥器、浮游生物调查网具等样品采集仪器,配备手持GPS、绞车、样品箱等采样配套器材,形成海水、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生态监测样品采集能力,可开展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海洋功能区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管监测等业务的样品采集工作。
3.2 内业样品分析及现场监测职能定位
部分海水监测指标的样品不易保存,需要进行现场分析。针对此类样品,可采用现场监测仪器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目前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现场监测设备在pH、溶解氧、叶绿素a、浊度等指标的监测方面技术较成熟,设备性能稳定,易于使用和保养,且仪器购置费用较低。配备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海洋站可完成pH、溶解氧、叶绿素a、浊度、盐度等水质要素的现场监测。
海水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监测指标,《海洋监测规范》要求其样品保存时间不大于24h,而目前在线监测技术不能满足规范质量要求,需要进行现场样品分析。如果由于中心站或海区中心不在一地,则采样工作完成后当天需要样品运输和交接耗时较长。
配备常规水质项目采样、预处理设备、分析仪器和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现场监测设备,形成常规水质监测能力,满足水文气象、海水水质常规监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监测的基本需求。近期需要具备的监测项目有海水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盐度、水色和透明度等。
3.3 应急监视监测职能定位
近年来,北海区赤潮、绿潮及溢油灾害等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应急监测工作繁重。以2013年为例,北海区发生赤潮14次;绿潮灾害影响到山东日照、青岛、威海和烟台市沿海[3],影响海域岸线近1 000km;青岛东黄输油管线发生爆燃事故,造成胶州湾溢油污染。每年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的应急监测都在100航次以上。大量的应急监测任务给日常监测,业务工作量已近饱和的海区中心和中心站造成较大的压力,有时不得不推迟日常监测,以完成应急监测任务。有些环境事件发生海域距海区中心或中心站较远,监测队伍抵达现场路途远,航渡时间长,降低应急反应效率。当前的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亟须基层海洋站承担起海洋环境应急监测职能。
目前影响基层海洋站开展环境应急监测任务的主要限制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缺乏应急监视监测的技术设备,二是缺乏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海洋站现有技术条件,通过配备采水器、赤潮生物采样网具和油指纹样品采集器材、样品瓶及GPS等相关配套设备,即能满足赤潮、绿潮应急观测和样品采集能力的需要。专业人员可通过短期培训和中心站技术指导等方式,解决应急监测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海洋站应急监视监测能力的建设目标应是具备就近应对1个环境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监视任务,具备独立开展溢油、绿潮、赤潮等环境突发事件的现场监视监测的能力,为形成北海区3h应急监测圈,提升海区环境监测覆盖能力奠定基础。
3.4 基层监测机构辅助监测业务职能定位
建设通用实验室,为中心站、海区中心提供通用实验分析平台,提高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整体业务能力。发挥基于海洋站现有基础设施优势,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改造,打造专业化通用实验室。每个海洋站完成通用实验室改造面积不小于150m2,以满足海洋站开展监测工作的需求,并为海区中心、中心站就近开展常规项目现场样品分析提供实验条件,将海洋站实验室打造成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现场分析的通用实验室。
建设远程生物鉴定信息采集终端,配备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照相系统等相关技术器材,具备海洋生物样品鉴定信息采集录入及远程传输能力。发挥中心站、海区中心的技术优势和基层海洋站区位优势,解决目前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中生物种类鉴定的技术困难,提高北海区监测体系生物样品的鉴定能力。
4 小结
依托海区中心、中心站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发挥海洋站区位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总体布局,监测机构资源形成互补,迅速提高全海区环境监测能力。目前基层海洋站业务能力建设重点是提升应急监视监测能力、常规水质项目监测能力、海洋生态样品采集能力和远程海洋生物鉴定信息采集能力,同时完成实验室改造,将海洋站实验室打造成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现场分析的通用实验室,夯实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业务基础,完善北海区局属海洋生态环境三级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吴琼.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N].中国海洋报,2014-05-28(1).
[2]赵宁.海洋环境观测要提高数据资源共享程度[N].中国海洋报,2014-05-29(1).
[3]朱余,陈曦.关于省级环境监测站职能定位问题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26(增刊):37-38.
中国环境监测站 篇5
摘要:阐述了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介绍了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在环境监测站中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投入不足/缺乏保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应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拓展融资渠道,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 现状 中国
Abstract Describes the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introduces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to take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and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the awar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is not in place, measures ineffective, investment deficiency / lack of security, uneven development and other issues.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scientific planning, expand financing channels,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Key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hina
1.前言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网络、技术和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站和监测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为实现我国各历史阶段的环境保护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已成为我国环境监测“十三五”期间一项重要任务。
2.发展历程
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环保工作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工作也随之起步。30多年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成就辉煌。
在这期间,作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领头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建站初期艰苦创业,到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从最初只能开展简单的分析测试项目,到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全面的分析测试能力;从建站之初每年编写一本环境质量报告书,到每年编制30多种,1500多份环境质量报告;从最初几十人,发展到集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约170人的技术团队;从最初的3个组(综合、分析、管理),发展到15个处室……30年间,总站已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遥感监测为辅助的天地一体式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领
域不断拓展,综合与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能不断增强。
3.我国环境监测站监测范围
一般环境监测站应具备省级计量认证资格,国家级环境监测站应具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监测范围以广州包装印刷环境保护监测站为例具体可包含:
1、水和废水监测:包括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海水等。监测项目有:水温、电导率、PH值、色度、臭、悬浮物、浊度、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总磷、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甲醛、六价铬、石油类、动植物油、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铜、铅、锌、镉、铁、锰、镍等。
2、噪声监测:(工业企业厂界噪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等)。
3、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粉尘、烟尘或颗粒物、烟气黑度、苯系物、一氧化碳、硫酸雾、氯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铅、镉、镍、锡、饮食业油烟等)。
4、室内空气质量检测:[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19个检测项目(甲醛、氨、氡、TVOC、菌落总数、苯并[a]芘、苯、甲苯、二甲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新风量、臭氧、放射性γ 总强度等)]。
4.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将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作为市、县长责
任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1996 年起, 每年从排污费的80%部分提取排污费收入总额3%的资金作为“环境监测站
标准化建设基金”,由省环保局集中掌握使用,主要用于为各级环境监测站配备大型仪器设备。规定省内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站,可以申请使用基金,当
地自筹的配套资金不能少于申请基金总额的50%。由于排污收费总额逐年增加,用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资金也逐年增长。从实际情况来看,解决了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保障问题,为环境监测站硬件配置,特别是市、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规范和指导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和发展规模,针对全省环境监测站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市、县环境监测站职责和定编标准(试行)》。
下发《关于全省环保系统人员经费纳入地方预算的通知》,对于保障环境监测人员经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经费使用方面,规定环境监测站每年用于更新和维修大型监测仪器的经费不得低于固定资产总值的10 %。
5.我国环境监测站落实环境监测的措施
(一)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环境监测“十
二五”规划》,各地要做好环境质量指标的任务分解及评价说明,把《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工程纳入地方相关规划中,确保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达标验收。
根据《关于开展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启动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各省要积极组织好辖区内市级站和县级站的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争取尽早达到整体验收标准。
(三)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
在现有国控监测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完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流域、地下水等重点监测点位和自动监测网络,发布“十二五”国控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设置方案,扩大城市空气、地表水监测覆盖范围,加强监测预警和网络管理。
(四)推广卫星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
推进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环境遥感技术在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督核查、内陆水体水华与近海赤潮监测、秸秆焚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沙尘暴监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环境遥感技术业务化运行水平,服务环境监测管理;推动地方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应用。
(五)加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
在22 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52 个县全面开展国家重点生
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各相关省(区、市)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组织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组织好被考核县的水、气的监测和数据填报工作,做好省级审核及抽查工作,加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引导基层政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六)认真开展重金属监测工作。
按照《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见》,部署好、落实好重金属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组织开展污染源重金属自动监测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重金属自动监测管理技术体系。参加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监测试点工作的地区,要从国家拨付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经费加强监测站大气汞排放手工监测的能力建设,尽早满足监测试点的工作要求。
6.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通过推进环境监测站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突出表现为仍有少部分地区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发展危机意识,没有真正把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当做是促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关系环境监测事业长远发展和增强环境管理基础能力的重要任务来抓,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缺乏工作主动性,存在“等、靠、要”的现象。
二、投入不足、缺乏保障。当前,各级环境监测站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为维持和保障正常业务运行,在相当程度上仍需依赖创收来弥补,依靠环境监测站有限的自有资金无法解决标准化建设问题。另外,各级环境监测站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很多地区尚未按要求将环境监测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没有很好地落实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财建[2000]438号)中关于“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等)、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要全额纳入各级财政的经费预算⋯⋯对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监测所需公用经费要给予重点保障”的规定。特别是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后,对基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1982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规定,从排污费中提取的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可适当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而自2003 年7 月1 日实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 号)后,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排污费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不得再用于环保机构自身建设,原来从排污费中安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的经费渠道已不复存在。因此,对于依赖排污费补助改善仪器设备配置的环境监测站,其标准化建设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发展不平衡,全面达标困难。主要表现为:①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内容来看,各级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的任务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而在高级、中级、初级技术人员比例和人均业务经费等方面与标准相比普遍存在较大差距。②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要求2005 年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的环境监测站达标。③各地区一、二级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相对较好,三级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的差距普遍较大。由于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不平衡,短期内要实现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整体达标和全面达标,任务仍十分艰巨。
5、措施建议
为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解决当前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领导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涉及人、财、物,涵盖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达标任务,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标准化建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二是加强组织协调,特别是要取得各级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计委、财政)的支持,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和组织
实施已批准的能力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三是落实措施。研究完成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任务的保障措施,制定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并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对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和达标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做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标准化建站目标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之一。首先,应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自身环境监测工作和能力建设的科学规划,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使能力建设与监测工作发展需要不脱节;其次,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应与能力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将其作为阶段目标和任务纳入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再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此外,应加强科学管理,促进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向实际监测能力转化,合理组织和配置资源,探索区域监测资源有偿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化建站成果的综合效益。
三、拓展融资渠道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关键是资金投入保障,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展融资渠道。一是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国家通过国控网能力建设项目和运行费对
地方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已在2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了631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在主要流域国家建设了82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站。正在实施的国家地表水能力建设项目,重点加强了对167 个基层环境监测站的仪器设备配置。从2002年开始,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国控网的运行补助。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充分利用排污费改革过渡政策,加强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根据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关于环保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经费安排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财建[2003]64号),关于排污费不得用于环保机构自身建设的规定,在东部地区一步到位,中西部地区3年到位。2006年前,中西部地区还可从排污费中列支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补助环保机构自身建设。此外,2004年前,允许将结存在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的排污费(含有偿使用基金)纳入部门预算,用于弥补环保机构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上述两条排污费改革的过渡政策,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三是积极争取专项支持。排污收费制度改革是深化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部门收支挂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只是规定不能从排污费中继续安排环保机构自身建设经费,但并不限制安排其他财政资金用于环保机构能力建设。相反,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还应加大对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的经费保障力度。因此,应根据需要积极申请专项资金支持。此外,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业务用房建设等能力建设项目,也应积极按基本建设项目向各级综合计划管理部
门(计委)申请立项支持。四是探索其他融资渠道,如低息或长期贷款、无偿捐赠等。总之,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标准化建站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必须抓住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淑霞,曹杨.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E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4): 8-9 [2] 张继泽,沈柏.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4): 26-27
[3]郑惠君.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5):49-50
[4]解振华.在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环境监测,2001;17(4):13
基层环境监测站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机制;质量提升
一、首先要建设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目前对环境监测相关的网络建设等也逐渐完善,而且达到一定的水准,很多环境监测需要使用的软件、硬件等设施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这也为实现更高标准的环境检测水平带来了难度。因此,国内关于现代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仍然需要调整、改善,为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努力。此外,也需要相关的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人员遵循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对自身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职责既要妥善处理,而且还要严格执行,为完善和提高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以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的质量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之中,需要每一年的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列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主要包括: 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以及仪器核查计划与相关的技术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以及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单纯地针对工作量而言,确实是任务量的增加,但是,质控工作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是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担负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使命,基于此,也可以这么说,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与保障。从事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既要对监测任务以及受控的岗位、受控工作环节心知肚明,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质量控制计划与质控措施菜梗符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为质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三、强化经费保障,增强发展后劲
强化经费保障主要是针对监测经费不足这一实际情况提出来的解决方案,正因为如此,要做好如下两点:
第一,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部门以及各级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了他们做后盾,才能对监测经费、专项经费等提供更多更足的资金支持,以备应急之用。因此,做好经费工作,有利于为环境监测管理提供同步、连续的服务。
第二,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做好辖区内技术服务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拓展监测业务的范围,为进一步向周边区域发展做好充分准备。面向市场多创收,以此来弥补可能因为监测经费不足带来的不便。
四、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把着眼点放在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和发展问题,逐渐改善13亿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另外,继续加大、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首先,国家要积极参加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要切实维护好国际利益,积极履行国际环保义务,为解决全社会面临着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国内环境保护呈“跨越式”的发展。此外,也可以制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以及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法律法规与评价标准,以便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的环境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五、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促进、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信息公开、透明,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做到及时更新理念,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养,把信息技术和传统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借鉴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要意识到环境监测信息化公开的必要性。此外,也要不断完善制度,构建符合信息化工作背景下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流程,为环境监测工作信息化的有效建设打好坚实的管理基础,而且还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与支持。
另外,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和有效运用,基于此,要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在实践中促使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对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时、有效加以处理,不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只有这样,才能把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也才能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顺利开展下去。
总而言之,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既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度,也要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全程之中,要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能够不断运行、改进,为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政府决策以及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且实用依据。
参考文献:
[1]林志彬.浅谈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学之友.2011(10).
[2]张震南.试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137.
[3]宗智,郑梅.强化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技术监督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
[4]姜彬.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处理环境监测所面临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1,20(03):567-569.
信息化在基层环境监测站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监测站,环保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也是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支撑。各个环境监测站自身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提升为环境监测的转型和飞越提供了保障。环境监测信息化则是管理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能提高环境监测和改善环境的水平, 因此提高环境监测信息化能力也是基层环境监测站所必须的。
1 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能力现状
目前, 许多基层站的信息化能力状况并不足以满足监测环境的需求,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基层站对信息化投入不足, 使信息化建设放慢速度, 虽然计算机等设备还比较完全, 但业务方面的软件应用偏少。很多基层站信息应用具有办公自动化监测的局限性, 只有极少数基层站建设和应用环境监测LIMS系统, 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停滞导致很多基层站积累的大量环境污染的数据未得到充分利用。
2 制约因素分析
导致基层站信息化能力无法得到提升的因素有很多。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基层站资源的有限性, 对监测设备的投入有限, 导致对信息化投入不足。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
1) 不够重视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2) 许多基层站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主动。
3) 基层站没有专业信息人才, 也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进行信息化能力提升工作, 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
4) 没有正确认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不是投入一次即可的。
3 应对策略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有效破解当前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 成为基层站搞好自身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3.1 充分重视信息化能力建设
基层站信息化能力建设十分重要, 它能更好保证环境监测的及时性, 提高监测效率, 提高监测水平。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它涉及管理和建设实施等各方面。领导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 才能确保信息系统建设有效进行。
3.2 积极主动争取信息化建设基金
基层站应积极主动通过各方面争取资金投入。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投入, 也可以向市, 区县科委或经信委进行信息化建设申报和申请资金。
3.3 合理选择项目建设方式
信息化项目建设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选用成熟产品、自主开发、委托开发。1) 选用成熟产品方式比较简单, 即直接采购软件公司的功能稳定的产品, 但是这种产品适用性差, 不能兼顾到各基层站的实际情况。但是办公软件可以选择这种建设方式, 而专业的环境监测业务软件尽量不要使用这种方式。2) 自主开发模式能够实现需求方和实施方的完美结合, 提升信息化建设效率, 然而, 目前多数基层站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当然, 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将来一些有能力的基层站可以考虑这种方式。3) 委托开发模式由基层站提出需求, 由相应软件公司实现功能的监测和技术难题的解决。由于目前许多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 不具有自主开发的能力, 那么选择委托开发方式较好, 但一定要做好环境监测信息的保密与协调工作。
3.4 遵循适用原则
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要盲目求大求全和求新, 太过盲目要求人有我有, 强行加入无用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就要求基层环境监测站能认识到自身实际, 考虑到项目建设时长和有限的资金投入, 清楚定位建设项目要达到的目标, 防止信息化建设需求不明确, 这样能防止资金不足、需求的变化性导致的延长项目建设周期的情况发生。所以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适用原则, 选择适宜的开发技术, 适合的开发方式, 能满足当下的建设需求即可。
3.5 注重用户体验
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给用户使用的, 所以必须满足用户要求。但是许多基层站工作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有限, 若软件功能过于复杂而让用户不愿使用, 而没有数据积累, 那么开发出来的环境监测软件就会失去利用价值。
3.6 配备专业信息化人才进行项目管理
信息化项目运行包括需求分析、调研、确定技术方案和推进计划, 产品选型, 软件开发, 上线测试, 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此外, 信息项目运作需要基层站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以及基层站和软件开发公司之间的协调工作。因此信息化项目建设是一个比较繁杂的系统工程, 不管选择委托开发模式还是自主开发模式, 都需要有信息化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行。所以基层站首先必须在资源设备配置上给予保障, 录用计算机专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 从系统建设开始就全程参与, 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并且在项目验收后, 能继续发挥作用。
3.7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基层站信息化能力提升离不开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参与和贡献, 这就要求基层站能重视并积极录用信息化人才。基层站属于事业单位, 职称对于基层站工作人员来说十分重要, 而一些信息化专业人员在申报职称时会面临较多阻碍。例如, 计算机专业硕士在信息化行业只要工作一年就能申报工程师, 但在基层环境监测站却需要5年才能申报, 这就使一些经验丰富的信息化人才不愿在监测站工作。所以基层环境监测站对信息化人才则应该创新并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那些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到基层站工作, 并服务于基层环境监测事业。
4 结语
基层站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仍存在许多难题, 我们要加强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意识, 并吸引信息化人才长期进行信息化能力提升工作, 当然, 也需要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投入, 并且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 这样基层站的信息化能力才会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小龙.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初探[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1.
[2]赫元萍, 王合生, 喻义勇.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 (LIMS) 建设实践[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0.
[3]刘鹏, 曹红.环境监测信息化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 2010.
[4]邓爱萍.环境监测LIMS系统建设中的问题剖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基层环境监测站 篇8
一、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现状[1]
1. 质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层环境监测站目前面临工作量大、人员少、实验室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基层监测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工作, 监测任务与任务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质管工作不能完全渗入日常监测。由于以往质管工作的局限性, 一般比较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而采样等重要现场监测环节往往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 这就会导致出现不具有准确代表性的样品, 即使实验分析的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使用价值。此外, 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由于人员有限, 大部分监测站缺少专职质管人员, 或者负责质管的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 业务知识单一, 对监测数据的相关分析、可疑结果的判断能力、质控报告的编制等质管工作缺乏知识和经验, 导致基层监测站质管工作水平不高。
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大多数已通过了计量认证, 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 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停留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层面上, 忽视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甚至将质量体系运行视为浪费人、财、物的障碍。内审和管理评审大部分变成了纸面的记录和文件归档, 评审工作变成了走过场, 这些都不易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更谈不上对日常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最终质量管理只是变成了应付外部审核和监督检查的工作, 体系运行变为少数”内审员”的文案工作, ”全员参与”更变成了一句空话。
3. 质管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技术监督新要求
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推进, 监测将从传统的水、气、声扩展到土壤、生物等新的领域, 监测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成倍的扩充, 如环境监测将逐步开展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体系、环境事故应急监测等都应该纳入质量管理范畴。新型实验室监测仪器以及便携式应急仪器的大量投入使用, 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质管办法和质控措施。目前实验室质控措施只停留在平行样、加标回收、盲样测试、数据比对等传统方式, 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环境监测需求。
二、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 质量管理与环境监测全过程有机结合[2]
针对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相脱节的现象, 必须将质量管理纳入监测的全过程统筹考虑, 基层监测站日常质控措施更应涉及到监测工作的细节处。针对现场监测目前只采用全程序空白的质控措施现象, 现场质控手段比较单一, 可以增设现场质量监督员, 监督现场环境条件、监测布点及采样时间等是否符合技术规范, 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应急监测有着突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往往忽略了监测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很少基层监测站会把质量管理纳入环境应急预案, 实际上脱离了质量管理的监测工作是盲目的, 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 现场监测、应急监测等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是基层监测站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 构建完善的覆盖监测工作全程序的质管体系是目前基层监测站的重点工作之一。
2. 构建与时俱进的质量管理体系[3]
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的不断提升, 新领域和新项目的不断扩展, 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在编制人员培训、仪器检定、新项目开展等各类工作计划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年度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情况和监测业务开展的变化。当日常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时, 应适时启动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在总结上一年度监测工作的同时, 还应包含下一年度的监测工作计划, 以便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并确定相应的改进目标。同时针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各部门“各管各事”的特点, 应建立基层监测站管理层、业务部门、质管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 以便质管工作渗入到环境监测的各环节中。只有从根本上杜绝应付外部审核才搞质量管理的现象, 真正将质量管理体系与监测站的发展紧密结合,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基层监测站的质量管理水平。
3. 不断加强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管理
只有不断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 更新质量管理知识, 将质量理念真正融入到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 才能充分发挥质量管理的效能。基层监测站人员管理包括岗位职责、培训、考核等等内容, 而明确岗位职责在质量管理中尤为重要, 要明确质管岗位的要求, 并提出应该承担的责任。基层监测站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要落实专人管理制度,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 真正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不仅仅存留于纸面记录。同时监测人员对于仪器设备的质管概念不应只停留于“会操作、不出错”, 更多的应该探究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 将质量管理植入仪器设备管理的更深层次。
4. 充分发挥质控考核在质管工作中的作用
质控考核是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最常用方式, 也是监测人员长久以来直接接触的质管内容, 但是目前质控考核工作只是停留于应付工作流程, 并未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基层监测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的将传统质控考核机制改革, 几点具体措施如下:一、细化质控要求, 充分结合国控、市控和站控的考核, 增强可操作性。质管综合室可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至各个部门, 既便于各部门操作, 又在满足质控考核率的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二、质管综合室严把质控关, 并在统计结果的同时, 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尤其针对不合格的质控考核结果, 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三、建立质控考核体系的反馈机制, 参与质控考核人员的建议是最直接最真实的, 质管综合室每月收集监测人员的反馈信息, 远比”闭门造车”制定的质控考核内容更实用, 这样不仅质控考核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 更充分调动了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结束语
质量管理工作是环境监测事业的生命线, 对于规模小、人员少的基层环境监测站来说, 虽然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质管模式, 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进程不相适应。因此, 必须根据基层的区域特点和发展趋势,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自身质量建设, 才能提高监测信息的质量, 从而强化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奚海明, 李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年6月, 第32卷, 第6C期, 518-520页.
[2]夏新, 刘伟.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我见[J].中国环境监测, 2007年2月, 第23卷, 第1期, 3-5页.
加强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探析 篇9
一、基层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 质量教育工作比较薄弱、技术水平欠缺
由于基层环境监测站所处的位置比较偏僻, 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工作人员去工作, 这就导致了技术水平提高难度增大,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 监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基层环境监测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时代的步伐, 不能技术更新相应的设备, 也因为资金不足, 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外出培训学习, 技术人员的水平难以提高。在监测的过程中, 有许多数据需要动态的检测, 若没有及时准确的进行数据分析, 就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二)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不到位
随着质量体系的不断推进, 基层监测站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度得到了提高, 但在关键的实验室内部,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做的还不到位, 工作人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甚至有的实验步骤不够严密, 化学试剂没有严格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导致了一些样品遭受了破坏, 自然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另外, 对于监测数据的整理, 核对也是对一项重要的工作, 然而在一些基础监测站, 个别的工作人员对此不够重视, 事后再去补这些数据, 自然就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能会造成影响。
(三) 监测网络不完善, 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保护部门对一些重点的排污单位通过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对其进行联网监测, 但是基础环境监测站对各自流域的水质监测、环保、渔业、交通等都有各自独立的监测系统, 在获得监测数据之后并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 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 造成数据的闲置和浪费。
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 加快基层环境监测转型, 提高环境监测站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环境部门对监测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监测站能够实现总体转型, 细化各部门的职责, 首选,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只能, 做好基层环境监测工作, 提高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能力, 让更多的人们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其次, 要将监测部门和技术部门分开设置, 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 科学编制监测计划, 协调处理各类问题。
(二) 健全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监测工作切实有效的运行
要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首选应该完善监测质量的管理体系, 只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监测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要明确规定监测站每个科室和每个监测人员的职责、权利、任务, 形成完善而严密的质量工作体系, 这样可以将责任到个人, 各自尽好自己的职责, 做到责任到个人, 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协同努力将监测质量搞好, 如果出现问题, 也便于查找问题的出处并及时的做出应对。
(三) 内强素质、外引人才, 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人才的建设是确保基层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优秀人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问题, 才能提高队伍的技术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待遇, 吸引优秀人才, 同时, 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培养优秀人才, 可以组织监测站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先进的单位进行交流学习, 吸取人家的经验, 对于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 要熟练掌握, 可以让一些懂技术的人员来监测站进行授课, 促进交流。同时, 也要加强对监测站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 确保对工作的负责, 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环境监测工作人员, 作为环境保护的卫士, 必须要恪尽职守, 履行职责, 临危不惧, 面对困难不退缩, 能够积极面对, 勇往直前, 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 将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推向一个全新的台阶。
(四) 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的建设
实验室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数据, 相关环境检测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时必定会参考环境监测数据。由此可见,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环境监测质量呈正相关, 其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大。现在及未来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均立足于可靠、准确、详细、及时地获取表征环境数据。所以, 相关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大环境监测经费投入, 并将标准样品上升到环境监测中一定的高度, 此外, 有必要构建和完善与国家相关标准相符的环境监测实验室, 通过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建立健全标准物质管理体系, 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
三、总结
环境监测工作, 作为科学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督的基础性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这项工作, 就能够对污染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明确, 同时对污染的途径进行确定, 还能够对污染的整体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的预测, 进而能够对可能会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预警。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基层环境监测正是环境保护的基础、重要支柱, 同时也政府行为, 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已经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时能够发现并解决现存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同时能够对环境质量加强认识, 并且能够逐渐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逐步调整和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进而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汝尊, 宋雪燕.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中的工作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2]段玉红.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地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蒋燕敏.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04.
基层环境监测站 篇10
关键词:基层环境监测,现状,措施
1 前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环境问题相继出现,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 而环境监测是准确获取环境质量信息, 为环境管理和建设提供依据的重要工作。但由于监测设备、监测人员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基层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各基层环保站要积极改善环境监测现状, 加强环保监测工作, 进一步提高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为环境保护提供详实的数据。
2 基层环境监测的现状
2.1 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对的环保意识越来越越强烈, 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目前的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监测设备相对落后, 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环境监测需求。此外, 很多基层环境监测部门不仅设备、设施配备不齐全, 而且很多监测设备没有及时更新和维护, 设备老化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基层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缺乏专业的环境监测队伍
(1) 一般情况下,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 工作环境艰苦, 加上早期相关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不够重视, 导致很多环境监测人才不愿意到基层环境监测部门就职,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技术水平低下。 (2)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人员缺乏专业的环境监测知识, 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不强。最后, 国家相关部门对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没有对基层环境监测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和管理,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缺乏专业的监测队伍, 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不高。
2.3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与协作, 但在现阶段的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中, 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方面, 各部门之间的智能分配和任务细化不合理, 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混乱、工作任务交叉;另一方面, 基层环境监测的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工作标准, 各部门各执一词、坚持己见, 环境监测工作不够规范。
2.4 缺乏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 大部分基层环境监测部门建立了一定的网络系统, 可以对管辖领域内的水质、交通、渔业、环境质量等进行监测。但得出监测数据之后, 监测部门并没有统一整理这些数据, 更没有上传到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上, 各个环境监测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导致大部分环境监测数据成为摆设, 没有发挥其利用价值。
3 坚强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
高效的基层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先进的监测设备, 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首先, 相关部门为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站配备齐全的监测设备, 如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噪音监测设备、饮用水监测设备等, 保证基层环境监测部门全面、深入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其次, 设立专门的基层环境监测资金, 保证基层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及时更新、维护监测设备, 提高基层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
3.2 建设专业监测队伍
专业的监测队伍可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高效、顺利开展, 因此,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大监测队伍建设力度, 提高环境监测队伍的专业水平。 (1) 适度提高资金、福利待遇, 吸引专业的环境监测人才, 扩大基层环境监测专业人员的数量。 (2) 对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组织工作人员到优秀的环境监测站学习交流, 学习其监测模式, 或者邀请环境监测方面的专家到监测站来授课, 给环境监测人员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设备操作技巧,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其责任意识, 从根本上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3 建立健全基础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1)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完善监测管理制度, 明确相关监测工人员的任务、职责和权力全, 让工作人员各司其职, 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2) 建立健全监测工作制度和规范, 确保监测工作有制度可循,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3) 加强各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合作, 实现部门联动, 共享环境监测数据,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使用价值。
3.4 转变基层环境监测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相关环保部门对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积极转变环境监测观念, 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 全面的对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 实现环境监测站的转型, 提高环境监测监测工作的质量。
4 结语
基层环境监测站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 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不但要定期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保意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要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保障环境监测工作高效、规范地进行, 以有效提高基层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管萍.对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6 (10) :60.
基层环境监测站 篇11
【关键词】 空气 环境监测站 管理
1.就我国的自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目前形势所提出的质控质保过程的可实行的优质化建议与总结:
1.1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如,仪器日常校准,仪器的年度审核,数据的分析,处理,优化应由专人负责。
1.2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
1.3逐步建立空气质量区域化网络系统。21世纪是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的透明化可以作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发展的一个目标,建设和完善空气质量信息系统,促进数据的集中处理、优化,提高空气监测数据的质量。
2.随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不断发展,监测子站越来越多,监测设备型号也越来越多,监测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可以分别采用本站固定人员管理(自管)或者委托有能力、资质的单位管理(托管)的方式。
2.1自管方式
自管方式指有固定的管理机构,有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经费较为节约,大多数单位都采取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2.1.1制定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質
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监测人员要明确其岗位职责,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子站巡检制度》、《校准制度》、《标定规程》、《仪器定期检验规程》、《中午报送数据制度》、《数据审核、修约规则》。有了这些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系统在可靠的质量控制之中。
2.1.2严格子站巡检,安全措施到位
子站巡检是质量保证的关键。要保证子站每周进行一次巡检,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并诊断其参数、空调情况、供电情况站房安全情况、卫生清洁等等并作详细记录。采样系统的日常维护:外采样管路至少半年清洁一次,三通电磁阀每季度清洁一次;采样管路每季度做一次气密性检查,同时分析仪器采样流量及多元气体校准仪也是每半年校准一次,确保采样管路无堵塞、无附着和无泄露,使采样流量恒稳。零气发生器的活性碳和分子筛等过滤材料每半年更换一次,臭氧发生器的生产能力每半年检定一次。真空泵每年检查一次并更换套件,保证采样流量稳定,风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压缩机每月排水一次。在校准方面使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为基准,并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对监测仪器抽测,校准过程中使用的标准气体,采用有资质的气体生产厂家,使用到期后及时更换,钢瓶减压阀使用双级调压稳压结构。校零每周进行,校标最少每两周进行一次,线性度的测试每季度进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次更换钢瓶标准气体后将浓度输人到多元气体校准仪中)。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是长期连续运行,无人执守,运行安全设施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考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为防止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对仪器运行造成损害,子站都要安装了烟雾报警器,灭火器。为防止因外部原因导致子站停电,待供电恢复后,仪器不能恢复运行的事件发生,选用了匹配的带断电延时保护功能的稳压电源。
2.1.3完善档案管理,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建立运行发展做详细记录,比如子站所属的区域位置名称、代表的功能区类型、经纬度海拔高度、采样高度、监测项目、子站周围环境状况。从仪器开箱验收之日起即对仪器的型号、名称、出厂日期、出厂标识、验收日期、验收过程、验收结果、参与验收人员、验收审核及仪器的编号作详细的记录,并保存仪器设备完整的使用说明书,电子线路图及安装调试、运行操作规程等。定期整理、备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完整的原始数据和原始记录对应的仪器运行时间记录,保证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更改性,并进行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每年的所有数据(小时值、日报、旬报、月报、年报及统计报表)都要刻录光盘存档。
2.2托管方式
托管方式指将子站运行委托给有管理能力、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为保证托管的顺利进行,需对原来的子站维修人员进行配置和监测质量控制规程进行调整,使调整后的子站质量控制工作更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它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适用于仪器设备品种较多或者人员少或者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单位。
2.2.1具体措施:根据监测要求,明确托管工作职责。托管单位需指定数名专职人员,负责系统子站的管理,具体子站巡检、仪器校准维护维修质量保证、档案管理;按时提交系统仪器设备易损易耗件、备品备件和标准物质的购置计划;认真收集有关原始记录和各项管理记录,加强对技术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加强对子站监测数据的备份和数据保密工作管理;认真制定技术培训计划,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出现故障时,在规定的期限内维修,确保系统准确可靠地连续运行;按系统质量保证的规定对系统子站定期检验、维护和检修;按系统管理规定和监测质量保证措施,认真制定和落实托管工作计划,对系统监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每月核查托管单位完成的子站仪器设备维护、检修、维修、检验、标定和送检等质控记录,督促其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整改;参与对托管单位的工作进行月度、季度考核和年度审核。
2.2.2双方责任和义务:双方应签定合同,按合同具体规定的权利义务来明确工作职责。
委托单位承诺按合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承包方支付相关维护费用;及时向承包方提供相关技术资料,配合承包方的工作;按时提供必要的标准物质和维修配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配合承包方的托管工作;托延经费支付,未能及时提供技术资料、标准物质和维修配件,由此造成数据丢失和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由委托单位承担责任。
托管单位承诺每两周巡检子站一次,进行预防性巡检,内容和本文自管方式一样。如果子站发生故障,在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针对性巡检,排除故障;保证中心站机房数据的完整性;严格遵守子站管理制度,按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操作。
2.2.3考核内容:
对子站的全年运行管理抽检和核查,由自动监测部门以及质量控制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包括(1)管理制度的执行贯彻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2)子站站房管理方面,比如站房维护、是否漏水、供电、安全防护措施、子站周围环境条件改变对监测的影响等资料);(3)监测数据管理,保密措施,各种统计报表;(4)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仪器设备运行考核、校准和标定的记录等等;(5)监测仪器设备和备品备件的管理;(6)标准物质的管理,标准物质传递工作记录,标准物质的购置、保管、发放和使用情况记录。
结束语
各级监测站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都应该包括:监测子站、中心站、质量保证实验室、系统支持实验室。每个子站的点位设置都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技术规范。子站管理模式上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自管和托管的方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保证仪器设备维护及时,保证监测数据科学有效。
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研究 篇12
环境监测中得出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具有相当的可比性、代表性将会直接决定着环境监测工作能否为环境管理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关键, 也是影响环境执法能否客观公正的主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都把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部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大任务, 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去抓落实。结合当前环保形势, 结合当今的环保形势, 需要监测站所作的工作越来越繁杂, 尤其是基层环境监测站, 辖区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和污染源的监督工作任务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以及监测项目的不断扩展而不断增加, 还需要配合国家及各省的各类研究课题进行的调查工作, 并需要提供相关的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1]。
浙江省长兴县环境监测站于1984年设立,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 如今已经具备对全县地下水、海水、废气、大气、底泥、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噪声等方面的环境监测能力。近年来, 随着长兴县经济的快速腾飞和“打造秀美之城”战略部署的实施, 以及社会对整个环境质量的新期待都为加强全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提出了更多要求。
1 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意识不强
当前, 省一级的环境监测中心大多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 (MA)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L) 的认可, 省级的环境监测人员质量意识相对较高。但在一些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部分环境监测站不少实验室不太注重抓质量, 思想上停留在“差不多”的管理要求, 突出表现在实验室质量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大多的基层环境监测站都采取人员考核持证上岗, 化验分析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 分析化验时采用平行双样、加标回收试验、绘制质控图等办法来解决室内的质量控制, 但却忽视了监测信息的代表性, 监测目标的设定, 技术路线制定、布点、采样, 样品保存与运输, 样品交接等各环节[2]。由于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部分监测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重监测轻质量管理, 导致最终的质量管理体系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也不能及时更新完善, 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1.2 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环境监测既需要现场采样, 也需要实验室的分析, 前者是后者能否得出科学、准确结论的基础, 由于监测现场的千差万别, 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会对整个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基层监测站人员队伍接受正规质量管理培训人员偏少, 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普遍存在人员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养不高、业务水平不精等现状,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而且人员流动也较为频繁, 这些都对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1.3 制度保障不完善
近年来环保部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中的相关程序、职责和内容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定, 总体上来说整个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省、市、县 (区) 环境监测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的相关规定, 把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纳入考核中去, 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监测样品采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数据审核等管理制度。但与监测对象、领域的不断扩大, 一些监测制度显得不够完善, 无法从制度层面上给予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更多的制度保障。如, 对于目前各地加快实行的自动监测技术, 还缺少相应的检验规程、技术规范等制度保障。此外, 由于相关财政保障制度的缺失, 许多财力有限的基层监测站对于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仪器无法及时配套到位。现实中许多的监测站经费仍然实行的是自收自支, 依靠自身业务收支来维持日常环境监测工作, 而这对于公益性较强的环境监测来说难以保证其长期有效的正常运转。
2 影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监测点位因素
监测点位是监测实验室最终得出的监测数据能否真实反映被监测区域环境质量的关键。因此, 监测点位的布设要求具有相当的规范性, 点位数量和监测频次等都是直接影响监测数据代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现场采样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 现场采样是监测结果是否科学合理的前提和基础。既要重视实验室的分析环节, 也要给予采样过程足够的关注。既要做到采样的随机性、也要把握采样的及时性, 更需要采样人员的一颗责任心和娴熟的技术。
2.3 监测标准、方法因素
监测标准和方法是包括实验室分析在内的监测工作的依据, 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注意收集样品的种类、数量, 扩展监测范围, 尽量减少因监测标准和方法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监测数据不一致情况的发生。
2.4 管理因素
环境监测已由原先的主要从监测环节实施的质控措施转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发展, 注重质量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管理观念的落后、管理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以及管理人员能力的不足等因素都是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3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通过建立和运行完善的环境监测室质量管理体系, 把监测活动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管理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确保所有监测行为都在受控状态下有效运行, 从而实现监测数据的“五性”。
3.1 完善质量管理架构
根据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要求, 完善现有的质量管理架构, 要把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作为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具体架构见图1。
3.2 加强过程控制[4]
基层环境监察实验室大多只注重涉及监测工作质量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而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下应该把各项质量活动纳入到过程控制中来, 详见表1。此外, 也要加强整个过程的监控, 充分发挥内审员、质监员的作用, 通过实施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预防措施等多种手段控制监测的过程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以保证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持续的改进。
3.3 把握环境监测控制要点
环境监测在不同阶段中所要把握的质量控制要点不同, 所要实现的质量控制目的也有较大差异。作为一线的基层监测人员要熟练掌握这些要点。具体见表2。
3.4 加强实验室的质量监督
开展实验室认可后, 虽然因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新的计量认证的评审准则中对检测和校准人员监督有了具体的规定, 但由于这些准则规定的不具体, 尤其是在基层监测实验室中往往监督流于形式, 或者是没有很好的监督意识, 实践中出现的监督事项未予实时记录时有发生。因此, 要完善监督计划, 做到监督职责得到全面履行;进一步强化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 配齐配强适宜的质量监督人员;增强监督的针对性, 加大对一些关键技术环节的监督;统一监督模式, 加强体系监督。
4 结语
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承担着大量的一线环境监测工作, 基层的广大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加强质量管理, 既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监测的要点和过程控制, 增强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 也要通过质量管理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真正发挥出基层环境监测站第三方公正的监测职能, 为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积极作用。
摘要: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的关键。针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影响监测工作的因素分析, 提出如何加强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基层
参考文献
[1]闫海红, 沈莉娟.浅谈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人员具备的基本素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2) :131
[2]陈贵, 陈小霞, 马玉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 (7) :30-31
[3]周晓嘉, 张秀, 余晓玲.浅谈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J]各界, 2007 (6) :25
【基层环境监测站】推荐阅读:
基层环境监测06-11
基层环境执法05-09
基层环境监察07-18
基层环境监察工作07-20
环境统计基层报表制度09-08
基层环境保护执法工作10-08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基层干部在行动10-19
基层监测站06-03
基层水文测站内部管理11-05
海洋环境监测站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