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监测站

2024-06-03

基层监测站(精选10篇)

基层监测站 篇1

环境监测作为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是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支撑。对于基层环境监测部门来说, 监测数据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监测站的发展, 数据的准确是确保上级部门采取相应的环境调控措施的关键。但是环境的数据质量也是一直困扰着基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的难题。计量认证一直是引导环境监测数据向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以下主要是对此类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一、影响计量认证工作全面实施的因素

(一) 建立了环境监测质量体系, 但未有效运作

基层环境监测站只要通过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认可, 就普遍建立起了适合各站发展和管理要求的质量体系, 但是, 在实际的运行中, 却出现了没有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形式, 没有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 没有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一些监测人员甚至感觉这个东西是无关重要的, 也就是走走形式, 这样就导致了质量无法保证, 一些数据无依据可查。

(二) 质量教育工作比较薄弱、技术水平欠缺

基层环境监测站的专业人才缺乏, 在一些小的城市, 要留住高级人才的难度较大, 随着监测站的不断扩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环境监测站, 因为收入、工作城市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高级人才的留下。有的基层环境人员身兼数职, 精力有限, 而且专业水平等受限制, 对一些新的技术, 实验不知道采取什么措施, 缺乏创新精神。有个别的工作人员, 消极的对待工作, 对待工作不负责, 增加了数据偶然失误的概率。

(三) 各科室之间的协调不够

各个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至关重要, 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配合, 但是问题一般较为复杂, 各个科室反映的问题不一样, 有时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会引起一连串的数据的正确性。有的时候, 问题出在这个科室, 而根源是因为其他科室引起的, 各个科室缺乏协同, 因此出现了对质量的影响。

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由于基层环境监测系统大部分已经建立管理体系并通过评审获证, 主要是针对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进行管理体系文件的转版及面临的复查或扩项评审, 因此需要做如下工作:1) 加强学习培训。应该定期的组织所有人员进行学习, 掌握《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及变化内容。并且结合基层环境监测站自身的特点, 进行分析和对比, 找出差距和应该改进的地方, 有效的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2)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基础环境监测站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不断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中, 对发现不妥的地方要进行完善, 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质量监控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 不断的完善, 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 推动自身的发展。

三、按质量体系文件做好痕迹化管理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管理要素11个, 技术要素8个, 在现场评审时“记录”和“人员”两个要素涉及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做好痕迹化管理, 即所有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要有记录, 能满足日后查询的需要。

(一) 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做好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平常的数据要及时的进行整理, 分类, 保存。才能方便以后的查阅, 对于各种技术资料和文件, 要随时核查确保是否符合现有的规范和标准,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 做好内部审查工作

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内部审查工作至关重要, 在评审前应该做好管理体系文件的自查, 对于提交的文件应该进行审核, 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应该先进行内审工作, 做好记录,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 这样能确保评审的通过率和确保基层换届监测站的计量认证工作。

四、提高人员素质, 适应岗位需要

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发展, 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关键岗位应该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整体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让他们熟悉各种设备, 仪器的操作, 面对突发事情能冷静的处理, 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加强人员的管理, 对于已经具备相应技能的人员, 应该持证上岗。

五、硬件设施符合技术要求

(一) 试验仪器应进行定期的清查

对于进行计量检定的设备, 应该进行定期的校准, 按仪器的检定周期表进行自校, 按规定的标识化进行管理。在进行检测工作之前, 应该对很久没使用过的设备或者仪器, 进行验证功能是否正常。对于经常使用的设备, 应该经常进行数据的核对和对比, 减小误差。

(二) 确保实验室的环境满足要求

实验室的环境对检测的结果和检测人员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 应该及时进行清理, 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干净。实验室应该进行功能的划分, 对于需要检测的产品和已经检测完的产品, 应该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对于会产生有毒气体的物质, 更加应该加强管理, 做好密封, 对于危险的化学用品, 应该实行双人、双锁保管。

六、结语

基层环境监测站因为处在基层, 条件相对比较艰苦, 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比较缺乏, 因此面临的问题比较多, 以上主要是对基层环境监测站的计量认证面临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变的更为重要, 在现阶段, 只有做好计量认证工作, 才能确保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全面质量管理, 才能确保监测到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才能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晓勤.浅谈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有效实施计量认证考核[J].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1.

[2]鲁雪生.基层环境监测站的现状、困局与突破[J].环境保护, 2010.

[3]赵玉祥.关于我国基层环境监测站业务管理的几点想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4]申玉飞.试论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J].环境科学导刊, 2009.

[5]楼建华.县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质量保证工作[J].海峡科学, 2009.

基层监测站 篇2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与环境管理研究

摘要: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在突发事件分类中,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如果破坏性较大,就属于事故灾难类,如果影响较广,引起较大范围的环境质量改变,就属于社会安全事件.本文分析了基层环境应急监测与环境管理相关问题.作 者:张浩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环境保护局,河南,南阳,473000期 刊:化学工程与装备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年,卷(期):,“”(4)分类号:X8关键词:环境 应急监测 环境管理

基层监测站 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泥稳定基层的特征,阐述了在施工中,应着重从集料级配、水泥剂量、压实厚度等几方面控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质量,并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质量监测。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质量监测

1、水泥稳定基层的特性

1.1强度高。在基层混合料灰剂量不超过6%的情况下,强度能达到6MPa以上。

1.2水稳性好。这种结构一旦钙化成型,便不怕水长期侵蚀。它具有水泥混凝土的一些性质。

1.3易操作。基层混合料易生产,拌和容易。灰剂量、含水量在级配一定的情况下,易控制,根据监测情况随时可以调整。

1.4抗疲劳能力强。因为强度高,比其它结构更稳定、持久。

1.5远期成本底。使用寿命长,相应较少了建设成本。

1.6半刚性。这种结构的刚度介于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之间。

2、严格控制集料的级配

2.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结构类型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以下简称《设计规范》))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按其混合料结构状态,分为骨架密实型、骨架空隙型、悬浮密实型和均匀密实型四种结构类型。

悬浮密实型混合料中细料的压实体积大于粗集料形成的空隙体积,即粗集料在压实混合料中处于“悬浮状态”;骨架密实型混合料中细料的压实体积“临界”于粗集料形成的空隙体积,粗集料在压实混合料中有一定“骨架作用”;骨架空隙型混合料中细料的压实体积则小于粗集料形成的空隙体积,压实混合料形成“骨架”的粗集料之间存有一定的空隙。

2.2 正确选择水泥稳定碎石的结构类型

上述四种结构类型应结合公路等级进行选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基层或上基层宜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均可采用悬浮密实型混合料。均匀密实型混合料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底基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骨架空隙型混合料具有较高的空隙率,适用于需考虑路面内部排水要求的基层。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提出的各类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类的基层材料,其级配是按最大密实原理设计的连续级配,属于悬浮密实类型,目前在我国二级以下公路中应用广泛。但研究表明,这种连续级配中4.75mm、2.36mm、0.075mm的通过量偏大,尤其是0.075mm的通过量较大,导致基层的抗裂性能和和抗冲刷性较差。因此,《设计规范》中,悬浮密实型结构的集料级配对2.36mm以下的细料含量,尤其是0.075mm以下的细料含量的限制进行了提高。

路面设计及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集料级配的设计及施工中的级配调整,减少基层裂缝的产生。有条件时,施工中最好选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并严格控制细集料的含量、结合料剂量、含水量,及时养生。

2.3 严格控制集料最大粒径

施工中,应严格控制集料最大粒径,防止施工摊铺时产生离析,造成基层强度不均匀。使用的碎石应预先分3~4个不同粒径后进行掺配。为保证集料的规格,要求采用圆锥破碎机破碎。

2.4 严格控制细料的含量

其次,还需严格控制集料中粒径小于0.075mm以下的含量。当细集料增加时,基层干缩性应力随之增加,混合料的温缩系数随温度降低而变化幅度增大。随着小于0.075mm以下颗粒含量的增加,水泥剂量也会相应增加,导致基层表面出现起皮现象而影响基层质量。水泥剂量波动大不仅影响强度,而且往往从低强度处首先出现收缩干裂。细粉料含量多、塑性指数大是导致半刚性基层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施工中必须加以控制和防范。

3、严格控制水泥剂量

3.1水泥的选择

施工中选用的水泥强度等级不易过高,一般选择32.5强度等级。考虑不同品种的水泥具有不同程度的收缩性,尽量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剂量根据试验配合比确定,一般控制在3%~5.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首先应调整、改善集料的级配和混合料的结构形态,使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不宜盲目地增加水泥剂量。

3.2 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

水泥剂量达6%以上时,会导致7d抗压强度偏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易出现早期开裂现象,这种情况在施工中比较常见。同时,由于水泥剂量的提高,基层的强度相应地提高,但脆性也相应增大,易出现收缩开裂。

4、确保适宜的压实厚度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应根据交通量的大小、材料的使用性能,施工机械配备,以及便于施工组织、管理等因素选择。每层最适宜的压实厚度为180~200mm,且每层压实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150mm,否则,薄的半刚性基层会在重载车的作用下,因产生过大拉应力而出现开裂。因此,施工中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厚或过薄的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中,首先应选择适宜的水泥稳定碎石结构类型,同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集料的级配组成和水泥的剂量,并确保适宜的压实厚度,是确保基层施工质量的几个最重要的环节。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质量监测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管理包括2方面的内容:①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生产出合格的混合料;②对路面混凝土的压实度进行控制和检测压实后的基层质量。因此,有必要强调对各原材料质量的初始检测和定期测试以及对混合料特性与压实度的系统测定、记录与统计。

对于试验和生产的质量管理,笔者认为应该采用质量管理图进行控制。尽管目前对半刚性基层的配合比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强度离散性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并没有采用类似措施建立各种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图。许多工程往往只采用单一的试验结果就决定施工配合比,而由于偶然和系统因素,这种试验结果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并且由于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测定的滞后性,经常造成质量事故。质量管理图的使用将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以下以质量管理图中的一种X—R管理图对某一规格粗集料的控制来说明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笔者建议可以采用棱角系数为控制粗集料级配的指标。所谓棱角系数即以67减去按规定的方法将集料填满容器时,固体体积所占的百分数。棱角系数可反映集料的颗粒形状对堆积密度的影响,棱角系数越大,堆积时的空隙率越大。质量管理图的形式见图1,分析过程如下:①由材料堆积体中取出一盘样品,采用四分法取其对角线部分的两份材料,做两次试驗,测定Xi值(样品的棱角系数),根据已有检测值,数据个数至少为20~30个,计算样本平均值X 和样本均方差σ。

②计算子样平均值X 的控制界限线。控制上(UCL)、下限(LCL)分别为X +3σ及X -3σ。

③计算极差R的控制界限值,根据已测值(样本数多于10个),计算子样的极差R和样本平均极差R。极差的控制上(UCL)、下限(LCL)分别为R

是与子样容量有关的系数,可查表得出。

④绘制分析用管理图。

⑤以取样日期为横坐标,将现场抽取容量为n的子样,计算得X和R分别点绘在X-R管理图上,如出现出界点则表明有所异常,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配合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主编.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10-13,90-91

[2]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编.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7

[3] 姜斌. 半刚性基层路面反射裂缝的形成及预防[J].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07,04

基层监测站 篇4

1 海洋环境监测站业务能力现状

目前,国家海洋局在北海区建立了海区中心、中心站、基层海洋站三级局属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机构包括:1个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位于青岛;5个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分别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天津市、山东省烟台市和青岛市;23个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海洋站),分布在沿海地区。

北海区所辖23个海洋站分别隶属于5个中心站,各海洋站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多数海洋站有工作人员5~9人,专业技术人员以水文、气象等专业为主,化学、生物、海洋环境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4%。各海洋站海洋水文气象观测仪器设备齐全,87%的海洋站拥有自己的观测场和验潮井,61%的海洋站有测波室,但是,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基本为空白。除日照海洋站等个别海洋站外,多数海洋站仅开展所在海域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等工作任务,不具备其他项目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2 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与业务需求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落实,以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为目标,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产业调整等给海洋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5年,近岸和近海海洋环境监测要满足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应对海洋生态灾害、陆海统筹污染区防治等的需求。对照现状,目前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以下几点不足尤为突出。

2.1 基层海洋站不具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监测体系不完善

以往基层海洋站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监测能力方面,缺乏基本的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目前,北海区95%的基层海洋站不具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面对日益加重的海洋资源环境监测需求和日益频发的海洋生态灾害,现有的海洋站只能开展部分监视工作,中心站能够承担部分监测工作,海区中心承担了大部分海洋监测工作,基层监测机构受能力限制无法发挥地域优势。因此,亟须填补基层海洋站监测能力的空白,完善增强海洋站海洋监测能力,使之能够承担海洋资源环境监测和应对海洋生态灾害。

2.2 海洋站布局不尽合理,沿岸存在较大的监测能力空白区

北海区沿岸海洋站布局存在空白区域,在河北省沧州市至山东省潍坊市之间,4个地级市的管辖海域数百千米岸段未建设局属海洋站,极大地影响了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覆盖能力,无法形成3h海洋环境监测圈。并且海洋站总体布局不尽合理,多靠近城镇,对部分重点河流、海洋环境敏感区缺乏监控能力。通过能力建设,能够形成3h海洋环境监测圈,必将大大提升海洋环境监测覆盖能力和监测数据的时效性。

2.3 基层海洋站缺少应急监测能力,影响北海区应急监测时效性

目前,北海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业务由中心站和海区中心承担,应急监测队伍抵达现场的航渡时间较长等问题,成为影响应急监测时效性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由于中心站和海区中心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繁重,近年北海区绿潮、赤潮、水母等海洋生态灾害和溢油事故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应急监测工作对日常业务工作的冲击较大。亟须完善基层海洋站的应急监测能力,发挥其区位优势,就近开展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以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实现3h内海洋监测技术平台达到海洋生态灾害现场并开展工作。

3 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职能定位

3.1 外业样品采集职能定位

外业样品采集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一般是由本单位自己完成外业样品采集。外业样品采集人力资源占用量大、耗时长、易受海况和天气影响,是影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主要环节。基层海洋站承担海洋环境监测的外业样品采集任务,能发挥各海洋站的区位优势和人员优势,由海洋站承担就近沿岸浅海的监测站点采样工作,可大幅度减轻中心站、海区中心的现场监测采样工作压力,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

由于海洋环境监测外业样品采集工作相对独立,采样操作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2007)可依据,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明确。监测单位采用外包的形式完成海洋环境监测的样品采集工作也符合计量认证的要求。因此,基层海洋站承担其他单位的海洋环境样品采集工作在监测质量控制方面也是可行的。美国、加拿大等国有志愿者采集养殖区水样,邮寄至检测单位分析的环境监测方式。

根据目前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需求和海洋站人员、装备条件,添置采水器、采泥器、浮游生物调查网具等样品采集仪器,配备手持GPS、绞车、样品箱等采样配套器材,形成海水、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生态监测样品采集能力,可开展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海洋功能区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管监测等业务的样品采集工作。

3.2 内业样品分析及现场监测职能定位

部分海水监测指标的样品不易保存,需要进行现场分析。针对此类样品,可采用现场监测仪器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目前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现场监测设备在pH、溶解氧、叶绿素a、浊度等指标的监测方面技术较成熟,设备性能稳定,易于使用和保养,且仪器购置费用较低。配备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海洋站可完成pH、溶解氧、叶绿素a、浊度、盐度等水质要素的现场监测。

海水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监测指标,《海洋监测规范》要求其样品保存时间不大于24h,而目前在线监测技术不能满足规范质量要求,需要进行现场样品分析。如果由于中心站或海区中心不在一地,则采样工作完成后当天需要样品运输和交接耗时较长。

配备常规水质项目采样、预处理设备、分析仪器和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现场监测设备,形成常规水质监测能力,满足水文气象、海水水质常规监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监测的基本需求。近期需要具备的监测项目有海水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盐度、水色和透明度等。

3.3 应急监视监测职能定位

近年来,北海区赤潮、绿潮及溢油灾害等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应急监测工作繁重。以2013年为例,北海区发生赤潮14次;绿潮灾害影响到山东日照、青岛、威海和烟台市沿海[3],影响海域岸线近1 000km;青岛东黄输油管线发生爆燃事故,造成胶州湾溢油污染。每年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的应急监测都在100航次以上。大量的应急监测任务给日常监测,业务工作量已近饱和的海区中心和中心站造成较大的压力,有时不得不推迟日常监测,以完成应急监测任务。有些环境事件发生海域距海区中心或中心站较远,监测队伍抵达现场路途远,航渡时间长,降低应急反应效率。当前的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亟须基层海洋站承担起海洋环境应急监测职能。

目前影响基层海洋站开展环境应急监测任务的主要限制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缺乏应急监视监测的技术设备,二是缺乏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海洋站现有技术条件,通过配备采水器、赤潮生物采样网具和油指纹样品采集器材、样品瓶及GPS等相关配套设备,即能满足赤潮、绿潮应急观测和样品采集能力的需要。专业人员可通过短期培训和中心站技术指导等方式,解决应急监测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海洋站应急监视监测能力的建设目标应是具备就近应对1个环境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监视任务,具备独立开展溢油、绿潮、赤潮等环境突发事件的现场监视监测的能力,为形成北海区3h应急监测圈,提升海区环境监测覆盖能力奠定基础。

3.4 基层监测机构辅助监测业务职能定位

建设通用实验室,为中心站、海区中心提供通用实验分析平台,提高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整体业务能力。发挥基于海洋站现有基础设施优势,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改造,打造专业化通用实验室。每个海洋站完成通用实验室改造面积不小于150m2,以满足海洋站开展监测工作的需求,并为海区中心、中心站就近开展常规项目现场样品分析提供实验条件,将海洋站实验室打造成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现场分析的通用实验室。

建设远程生物鉴定信息采集终端,配备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照相系统等相关技术器材,具备海洋生物样品鉴定信息采集录入及远程传输能力。发挥中心站、海区中心的技术优势和基层海洋站区位优势,解决目前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中生物种类鉴定的技术困难,提高北海区监测体系生物样品的鉴定能力。

4 小结

依托海区中心、中心站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发挥海洋站区位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总体布局,监测机构资源形成互补,迅速提高全海区环境监测能力。目前基层海洋站业务能力建设重点是提升应急监视监测能力、常规水质项目监测能力、海洋生态样品采集能力和远程海洋生物鉴定信息采集能力,同时完成实验室改造,将海洋站实验室打造成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现场分析的通用实验室,夯实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业务基础,完善北海区局属海洋生态环境三级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吴琼.建立县级以上常态化海岛监视监测体系[N].中国海洋报,2014-05-28(1).

[2]赵宁.海洋环境观测要提高数据资源共享程度[N].中国海洋报,2014-05-29(1).

[3]朱余,陈曦.关于省级环境监测站职能定位问题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26(增刊):37-38.

基层监测站 篇5

部门

岗位

考核时间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和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需报告哪些不良反应?(D)A.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 B.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C.已知一般的不良反应 D.所有不良反应

2.药品生产企业应当(C),承担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A.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

B.设立或者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 C.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 D.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

3.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获知的死亡病例进行调查,详细了解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药品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诊治情况等,并在(C)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A.5 B.10 C.15 D.30 4.设立新药监测期的国产药品,应当自取得批准证明文件之日起每满(A)年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A.1 B.2 C.3 D.5 5.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已知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D)日内报告。

A.5 B.10 C.15 D.30 6.PSUR必须在数据截止日后(C)天内提交。如超出时限,企业必须填写《PSUR延迟提交申请》,质量受权人签字盖章后,以附件形式随PSUR提交。A.15 B.30 C.60 D.120 7.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因药品不良反应被暂停销售、使用或者撤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获知后(A)内书面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A.24小时 B.2日 C.3日 D.7日 8.我国PSUR的“数据截止日”以(B)的日期为起点计。A.收集到不良反应 B.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C.药品上市 D.药品首次生产

9.药品生产企业获知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开展调查,在(A)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A.7 B.10 C.15 D.30 10.未按照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由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的罚款:(C)

A.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B.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C.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D.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从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工作人员(CD)。A.无需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或者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 B.无需具备科学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

C.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或者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 D.应当具备科学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

2.药品生产企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相应药品不予再注册。(AB)

A.未按照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B.未按照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

C.未建立和保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档案的。

D.未按照要求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的。3.关于死亡病例的处理,企业应当:(ABCD)A.及时、如实的向药物监管部门进行上报 B.配合药物监管部门进行病例调查

C.随访收集病史、合并用药、诊断等病例相关的信息 D.需要提供相应的医学支持

4.企业产品相关的安全性信息可能来源于?(ABCD)

A.重点监测 B.患者热线 C.市场调研项目 D.临床试验

5.PSUR中安全性相关的研究信息根据研究是否已完成或发表,分(ABC)进行介绍。

A.已完成的研究 B.计划或正在进行的研究 C.已发表的研究 D.已取消的研究

6.PSUR中关于药品不良反应汇总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所有药品不良反应需以病例列表和汇总表进行分析。B.首次进口五年内的药品,所有药品不良反应需以病例列表和汇总表进行分析。C.其他药品,新的或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需以病例列表和汇总表进行分析。D.其他药品,已知的一般药品不良反应,只需以汇总表进行分析。7.以下哪句话是正确的(ABCD)

A.对于新的且严重的不良反应个例,每次PSUR均应提供从药品上市到数据截止日的累积数据。

B.PSUR必须在数据截止日后60天内提交。如超过出时限,企业必须填写《PSUR延迟提交申请》。

C.PSUR累积的病例按照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系统分类排序汇总。

D.PSUR中对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必须分析死亡、新的且严重、群体的不良反应。8.PSUR中上交的附件包括:(ABC)

A.药品说明书 B.药品质量标准

C.必要的参考文献 D.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9.药品生产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ABCD)

A.未按照规定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或者无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 B.未建立和保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档案的; C.未按照要求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 D.未按照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

10.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ABC)应当按照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

A.药品生产企业(包括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B.药品经营企业 C.医疗机构 D.公民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并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备案。(√).PSUR报告格式:封面、目录、正文和附件四部分。(×)

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专职人员应当每年度统计分析全年收集到的本企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并向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报告。(√)4.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在收到下一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提交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价工作。(√)5.药品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药品安全性监测活动。(√)

6.如果PSUR数据截止日与药品再注册时间为同一年,生产企业可考虑再注册的实际情况,把PSUR数据截止日提前,提前时间最多为一年。(√)7.PSUR报告期应当遵循连续完整、不应当有遗漏或者重复的原则。(√)8.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0日内报告。(×)

9.进口药品(包括进口分包装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向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提交。(×)

信息化在基层环境监测站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监测站,环保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也是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支撑。各个环境监测站自身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提升为环境监测的转型和飞越提供了保障。环境监测信息化则是管理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能提高环境监测和改善环境的水平, 因此提高环境监测信息化能力也是基层环境监测站所必须的。

1 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能力现状

目前, 许多基层站的信息化能力状况并不足以满足监测环境的需求,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基层站对信息化投入不足, 使信息化建设放慢速度, 虽然计算机等设备还比较完全, 但业务方面的软件应用偏少。很多基层站信息应用具有办公自动化监测的局限性, 只有极少数基层站建设和应用环境监测LIMS系统, 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停滞导致很多基层站积累的大量环境污染的数据未得到充分利用。

2 制约因素分析

导致基层站信息化能力无法得到提升的因素有很多。客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基层站资源的有限性, 对监测设备的投入有限, 导致对信息化投入不足。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

1) 不够重视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2) 许多基层站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主动。

3) 基层站没有专业信息人才, 也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进行信息化能力提升工作, 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

4) 没有正确认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不是投入一次即可的。

3 应对策略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基层环境监测站如何有效破解当前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 成为基层站搞好自身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3.1 充分重视信息化能力建设

基层站信息化能力建设十分重要, 它能更好保证环境监测的及时性, 提高监测效率, 提高监测水平。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它涉及管理和建设实施等各方面。领导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 才能确保信息系统建设有效进行。

3.2 积极主动争取信息化建设基金

基层站应积极主动通过各方面争取资金投入。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投入, 也可以向市, 区县科委或经信委进行信息化建设申报和申请资金。

3.3 合理选择项目建设方式

信息化项目建设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选用成熟产品、自主开发、委托开发。1) 选用成熟产品方式比较简单, 即直接采购软件公司的功能稳定的产品, 但是这种产品适用性差, 不能兼顾到各基层站的实际情况。但是办公软件可以选择这种建设方式, 而专业的环境监测业务软件尽量不要使用这种方式。2) 自主开发模式能够实现需求方和实施方的完美结合, 提升信息化建设效率, 然而, 目前多数基层站不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当然, 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将来一些有能力的基层站可以考虑这种方式。3) 委托开发模式由基层站提出需求, 由相应软件公司实现功能的监测和技术难题的解决。由于目前许多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 不具有自主开发的能力, 那么选择委托开发方式较好, 但一定要做好环境监测信息的保密与协调工作。

3.4 遵循适用原则

基层环境监测站不要盲目求大求全和求新, 太过盲目要求人有我有, 强行加入无用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就要求基层环境监测站能认识到自身实际, 考虑到项目建设时长和有限的资金投入, 清楚定位建设项目要达到的目标, 防止信息化建设需求不明确, 这样能防止资金不足、需求的变化性导致的延长项目建设周期的情况发生。所以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适用原则, 选择适宜的开发技术, 适合的开发方式, 能满足当下的建设需求即可。

3.5 注重用户体验

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给用户使用的, 所以必须满足用户要求。但是许多基层站工作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有限, 若软件功能过于复杂而让用户不愿使用, 而没有数据积累, 那么开发出来的环境监测软件就会失去利用价值。

3.6 配备专业信息化人才进行项目管理

信息化项目运行包括需求分析、调研、确定技术方案和推进计划, 产品选型, 软件开发, 上线测试, 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环节。此外, 信息项目运作需要基层站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 以及基层站和软件开发公司之间的协调工作。因此信息化项目建设是一个比较繁杂的系统工程, 不管选择委托开发模式还是自主开发模式, 都需要有信息化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行。所以基层站首先必须在资源设备配置上给予保障, 录用计算机专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 从系统建设开始就全程参与, 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并且在项目验收后, 能继续发挥作用。

3.7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基层站信息化能力提升离不开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参与和贡献, 这就要求基层站能重视并积极录用信息化人才。基层站属于事业单位, 职称对于基层站工作人员来说十分重要, 而一些信息化专业人员在申报职称时会面临较多阻碍。例如, 计算机专业硕士在信息化行业只要工作一年就能申报工程师, 但在基层环境监测站却需要5年才能申报, 这就使一些经验丰富的信息化人才不愿在监测站工作。所以基层环境监测站对信息化人才则应该创新并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那些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到基层站工作, 并服务于基层环境监测事业。

4 结语

基层站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仍存在许多难题, 我们要加强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意识, 并吸引信息化人才长期进行信息化能力提升工作, 当然, 也需要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投入, 并且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 这样基层站的信息化能力才会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小龙.基层环境监测站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初探[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1.

[2]赫元萍, 王合生, 喻义勇.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 (LIMS) 建设实践[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0.

[3]刘鹏, 曹红.环境监测信息化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 2010.

[4]邓爱萍.环境监测LIMS系统建设中的问题剖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基层监测站 篇7

一、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现状[1]

1. 质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层环境监测站目前面临工作量大、人员少、实验室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基层监测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工作, 监测任务与任务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质管工作不能完全渗入日常监测。由于以往质管工作的局限性, 一般比较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而采样等重要现场监测环节往往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 这就会导致出现不具有准确代表性的样品, 即使实验分析的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使用价值。此外, 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由于人员有限, 大部分监测站缺少专职质管人员, 或者负责质管的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 业务知识单一, 对监测数据的相关分析、可疑结果的判断能力、质控报告的编制等质管工作缺乏知识和经验, 导致基层监测站质管工作水平不高。

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大多数已通过了计量认证, 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 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停留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层面上, 忽视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甚至将质量体系运行视为浪费人、财、物的障碍。内审和管理评审大部分变成了纸面的记录和文件归档, 评审工作变成了走过场, 这些都不易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更谈不上对日常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最终质量管理只是变成了应付外部审核和监督检查的工作, 体系运行变为少数”内审员”的文案工作, ”全员参与”更变成了一句空话。

3. 质管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技术监督新要求

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推进, 监测将从传统的水、气、声扩展到土壤、生物等新的领域, 监测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成倍的扩充, 如环境监测将逐步开展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体系、环境事故应急监测等都应该纳入质量管理范畴。新型实验室监测仪器以及便携式应急仪器的大量投入使用, 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质管办法和质控措施。目前实验室质控措施只停留在平行样、加标回收、盲样测试、数据比对等传统方式, 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环境监测需求。

二、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 质量管理与环境监测全过程有机结合[2]

针对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相脱节的现象, 必须将质量管理纳入监测的全过程统筹考虑, 基层监测站日常质控措施更应涉及到监测工作的细节处。针对现场监测目前只采用全程序空白的质控措施现象, 现场质控手段比较单一, 可以增设现场质量监督员, 监督现场环境条件、监测布点及采样时间等是否符合技术规范, 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应急监测有着突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往往忽略了监测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很少基层监测站会把质量管理纳入环境应急预案, 实际上脱离了质量管理的监测工作是盲目的, 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 现场监测、应急监测等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是基层监测站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 构建完善的覆盖监测工作全程序的质管体系是目前基层监测站的重点工作之一。

2. 构建与时俱进的质量管理体系[3]

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的不断提升, 新领域和新项目的不断扩展, 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在编制人员培训、仪器检定、新项目开展等各类工作计划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年度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情况和监测业务开展的变化。当日常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时, 应适时启动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在总结上一年度监测工作的同时, 还应包含下一年度的监测工作计划, 以便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并确定相应的改进目标。同时针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各部门“各管各事”的特点, 应建立基层监测站管理层、业务部门、质管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 以便质管工作渗入到环境监测的各环节中。只有从根本上杜绝应付外部审核才搞质量管理的现象, 真正将质量管理体系与监测站的发展紧密结合,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基层监测站的质量管理水平。

3. 不断加强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管理

只有不断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 更新质量管理知识, 将质量理念真正融入到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 才能充分发挥质量管理的效能。基层监测站人员管理包括岗位职责、培训、考核等等内容, 而明确岗位职责在质量管理中尤为重要, 要明确质管岗位的要求, 并提出应该承担的责任。基层监测站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要落实专人管理制度,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 真正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不仅仅存留于纸面记录。同时监测人员对于仪器设备的质管概念不应只停留于“会操作、不出错”, 更多的应该探究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 将质量管理植入仪器设备管理的更深层次。

4. 充分发挥质控考核在质管工作中的作用

质控考核是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最常用方式, 也是监测人员长久以来直接接触的质管内容, 但是目前质控考核工作只是停留于应付工作流程, 并未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基层监测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的将传统质控考核机制改革, 几点具体措施如下:一、细化质控要求, 充分结合国控、市控和站控的考核, 增强可操作性。质管综合室可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至各个部门, 既便于各部门操作, 又在满足质控考核率的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二、质管综合室严把质控关, 并在统计结果的同时, 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尤其针对不合格的质控考核结果, 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三、建立质控考核体系的反馈机制, 参与质控考核人员的建议是最直接最真实的, 质管综合室每月收集监测人员的反馈信息, 远比”闭门造车”制定的质控考核内容更实用, 这样不仅质控考核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 更充分调动了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结束语

质量管理工作是环境监测事业的生命线, 对于规模小、人员少的基层环境监测站来说, 虽然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质管模式, 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进程不相适应。因此, 必须根据基层的区域特点和发展趋势,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自身质量建设, 才能提高监测信息的质量, 从而强化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奚海明, 李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年6月, 第32卷, 第6C期, 518-520页.

[2]夏新, 刘伟.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之我见[J].中国环境监测, 2007年2月, 第23卷, 第1期, 3-5页.

加强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探析 篇8

一、基层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 质量教育工作比较薄弱、技术水平欠缺

由于基层环境监测站所处的位置比较偏僻, 难以吸引到优秀的工作人员去工作, 这就导致了技术水平提高难度增大,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 监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基层环境监测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时代的步伐, 不能技术更新相应的设备, 也因为资金不足, 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外出培训学习, 技术人员的水平难以提高。在监测的过程中, 有许多数据需要动态的检测, 若没有及时准确的进行数据分析, 就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二)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不到位

随着质量体系的不断推进, 基层监测站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度得到了提高, 但在关键的实验室内部,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做的还不到位, 工作人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甚至有的实验步骤不够严密, 化学试剂没有严格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导致了一些样品遭受了破坏, 自然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另外, 对于监测数据的整理, 核对也是对一项重要的工作, 然而在一些基础监测站, 个别的工作人员对此不够重视, 事后再去补这些数据, 自然就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能会造成影响。

(三) 监测网络不完善, 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保护部门对一些重点的排污单位通过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对其进行联网监测, 但是基础环境监测站对各自流域的水质监测、环保、渔业、交通等都有各自独立的监测系统, 在获得监测数据之后并没有进行统一的整理, 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 造成数据的闲置和浪费。

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 加快基层环境监测转型, 提高环境监测站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环境部门对监测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监测站能够实现总体转型, 细化各部门的职责, 首选,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只能, 做好基层环境监测工作, 提高基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能力, 让更多的人们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其次, 要将监测部门和技术部门分开设置, 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 科学编制监测计划, 协调处理各类问题。

(二) 健全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监测工作切实有效的运行

要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首选应该完善监测质量的管理体系, 只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监测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要明确规定监测站每个科室和每个监测人员的职责、权利、任务, 形成完善而严密的质量工作体系, 这样可以将责任到个人, 各自尽好自己的职责, 做到责任到个人, 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协同努力将监测质量搞好, 如果出现问题, 也便于查找问题的出处并及时的做出应对。

(三) 内强素质、外引人才, 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人才的建设是确保基层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优秀人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问题, 才能提高队伍的技术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待遇, 吸引优秀人才, 同时, 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培养优秀人才, 可以组织监测站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先进的单位进行交流学习, 吸取人家的经验, 对于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 要熟练掌握, 可以让一些懂技术的人员来监测站进行授课, 促进交流。同时, 也要加强对监测站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 确保对工作的负责, 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环境监测工作人员, 作为环境保护的卫士, 必须要恪尽职守, 履行职责, 临危不惧, 面对困难不退缩, 能够积极面对, 勇往直前, 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 将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推向一个全新的台阶。

(四) 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的建设

实验室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数据, 相关环境检测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时必定会参考环境监测数据。由此可见,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环境监测质量呈正相关, 其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大。现在及未来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均立足于可靠、准确、详细、及时地获取表征环境数据。所以, 相关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大环境监测经费投入, 并将标准样品上升到环境监测中一定的高度, 此外, 有必要构建和完善与国家相关标准相符的环境监测实验室, 通过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建立健全标准物质管理体系, 从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

三、总结

环境监测工作, 作为科学环境管理以及环境监督的基础性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这项工作, 就能够对污染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明确, 同时对污染的途径进行确定, 还能够对污染的整体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的预测, 进而能够对可能会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预警。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基层环境监测正是环境保护的基础、重要支柱, 同时也政府行为, 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已经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时能够发现并解决现存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同时能够对环境质量加强认识, 并且能够逐渐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逐步调整和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进而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汝尊, 宋雪燕.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中的工作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2]段玉红.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地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蒋燕敏.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04.

做好基层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思考 篇9

1 概念

动物疫病监测是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为保证动物、动物产品的动物卫生质量, 按照国家和行业动物卫生标准、要求, 对动物、动物产品通过技术检验、鉴定等手段进行管理与监督, 依法实行动物卫生质量认可或达标鉴定的一项行政措施。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净化疫病, 淘汰病畜

对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疫病, 马鼻疽、山羊关节炎脑炎等无苗可防、无药可治的慢性动物疫病来说, 监测净化是消灭这些传染病最简便, 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1.2 保证动物产品卫生质量

保证动物产品卫生质量, 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特别是奶牛结核病、牛羊布鲁氏菌病常呈隐性发病临床不易发现、奶中不易检测, 口蹄疫病牲畜宰后检疫不出, 只有通过对动物或其产品进行抽样监测, 方可及时发现、处理病害动物及其产品, 达到保护人畜安康之目的。

1.3 及时发现疫病, 及早扑灭疫情

当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 要对受威胁区及时进行疫情监测, 以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解除疫情封锁时, 也要通过监测, 确认无疫, 方可施行。

1.4 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技术监测, 确认生产经营者所饲养经营的动物、动物产品达到健康合格标准或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无疑会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 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增加经济效益。

1.5 有利于扩大出口

国外种种技术壁垒给动物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严峻考验, 强化动物疫病监测, 适应世贸动物卫生规则, 已迫在眉睫。

2 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建议与措施

2.1 加大对疫病监测工作的领导

各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把疫病监测工作作为防疫工作重中之重来抓, 经常积极向各级政府汇报, 争取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并在政策上、资金上、人员配置上对疫病监测制度建设、监测网络的建立、动物疫病区联防、兽医诊断室的建设等工作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对疫病检测工作的认识程度, 积极完善和落实定点检测、疫情普查、疫情上报等一系列工作, 把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

2.2 提升对动物防疫监测工作关注度

动物防疫监测是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 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以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社会各界都要予以高度关注。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 实施动物疫病的预防工作, 并主动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测和监督。

2.3 加大基层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投入

一方面提升市县级动物疾病的诊断监测水平, 使常见病疫情能在市县级快速诊断而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对乡村级动物疫情测报人员给予一定的交通通信经济补偿, 能够使动物疫情在第一时间上报, 真正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同时对辖区内的检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充分发挥县 (区) 级动物防疫化验室功能, 确保本辖区内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各环节的检测。加大检测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监测工作环境。

2.4 做好监测人员队伍建设

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严格按照检测工作需要, 配备具有大专以上相关学历和具备相关检测技能的监测人员, 并相对固定。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每年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定期进行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 切实提高各级实验室监测人员的多种动物疫病检测技能和分析能力。

2.5 做好养殖场的疫病监测

疫病监测工作要围绕着当前养殖场危害严重的常发疾病做好疫病的调查与监测, 采取深入畜禽养殖场临床检查生产情况和防疫状况, 并向饲养员和兽医技术人员询问有关疾病的发生情况, 对其做好备案, 定期进行分析与汇总, 研究疾病流行传播规律。积极落实好监测措施, 要求动物饲养场定期抽烟送指定地点进行检测, 通过定期检测可作为养猪场的防疫工作科学的依据,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养猪场疾病的暴发。

2.6 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

浅谈基层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 篇10

1 基层环境监测

基层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是基层环境监测要具有及时性和代表性。环境污染物随时会扩散和不稳定, 这就要求环境监测要及时, 第一时间的数据显示才会具有代表性。环境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污染, 环境污染, 水污染, 大气污染等随着水、大气运动的流动、扩散, 有些污染物发生着化学反应, 所以在不同时间, 不同位置, 所污染的程度就有所不同。因此, 这就对基层环境监测的及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及时准确的把污染程度反馈给有关部门, 然后有关部门对这些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1.1 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是人类对某一地区因人类活动、气候波动等还有些其他因素所引发的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采取地面调查与现代的摇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可直接反应出所监测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 也可监测出某些综合性指标定期性和持续性的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通过及时的监测, 准确的掌握和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要发生的趋势以及要做好防治措施。有关部门对实施对生态环境监测, 要进行有效监测、监察, 要制定出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和节约生态资源的措施。生态环境的监测周期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定位监测区1年监测一次;第二种是集约开发区2年监测一次;第三种是重点监测区3年监测一次;第四种是一般地区4-5年监测一次。

鄂伦春自治旗属于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变化显著, 风速较小。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 森林茂盛, 林地面积4389万亩, 占全旗总面积的48.9%。鄂伦春自治旗的水资源丰富, 地表水资源总量96.5亿立方米, 占全市的35.5%。河流总流域面积5.1万平方公里, 占全市的20%。这里还有耗资22.96亿万元的毕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但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监测来看, 鄂伦春的生态环境已经开始慢慢恶化了。很明显的表现为森林植被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 像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白桦等树木有的几乎都不存在了。另外, 湿地边缘日益后退, 分布面积越来越小, 蓄水功能越来越弱, 直接导致大面积降水后进入河床的水量大量增加, 加快了河岸的侵蚀速度, 因此河岸两边非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1.2 环境监测站的现状

国家1991年在内蒙古建立了3个环境监测站, 实施全省的监测工作。这三个环境监测子站为:呼伦贝尔市草甸草原监测子站、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监测子站、包头市达茂旗荒漠草原监测子站。在2002年时又建立了第四个环境监测子站, 阿拉善荒漠监测子站。

环境监测站的的管理职责越来越明确, 可以把精力着重放在业务管理上。环境监测站属于环境监测技术单位。这样就可以避免环境监测站在环保系统内部有多个领导人的问题。像以往的基层环境监测站既受到行政部门的领导, 也受到业务部门的领导。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命令重复, 矛盾和摩擦, 给环境监测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公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来说的话, 把环境监测站的管理职责分工明确了, 就可以更加注意力集中在环境监测上。

环境监测站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 为更好的监测环境提供了行政上和法律上的保护。2007年9月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中强调了环境监测受法律保护。这样一来, 环境监测站的权威性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基层环境监测可以把那些看不见的空气质量, 水文质量等等变成公众看得见的数据, 使人们看的一目了然。

环境监测站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可以更准确的分析出环境的层层面面, 这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 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 因此投资了大量资金更新环境监测站的监测仪器设备。如购买办公电脑, 摄像机, 照相机, 快速监测仪等, 以方便工作人员到现场取证加以分析。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 就为更好的实行环境监测。

2 基层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环境执法问题

环境立法上仍有空白, 某些领域仍然无法可依。立法不够完善和不够配套, 这使环境执法无法准确完成。因此, 在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中的一些条款要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规范。环境行政执法力量薄弱, 业务员素质不高, 执法手段变的落后与日益繁重的行政执法任务不是很适应。在环境执法中也不缺乏一些水平差素质不是很高的执法人员, 执行刚性不足, 执行者形象不好以及追究行政处罚不到位的情况。

2.2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技术员问题

经济快速的发展, 党和国家对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 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的技术员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高。在工作的技术员当中, 有些人是以前环保局的老员工, 文化教育水平低, 对于新技术的使用还不是很熟, 还有专业不对口的人员。现在严重缺乏新鲜血液, 要复合型高能力的人才, 能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新技术, 运用先进的环境监测仪, 才能加快监测效率, 提高监测质量, 同时还要学会保养精密仪器。如若达不到要求, 则有可能给工作中带来影响, 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2.3 基层环境监测站缺乏人才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 我们国家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属于行政事业性单位。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分配过来的, 没有进行专业知识技能考核, 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多少与工作年限、职位、职称相挂钩, 而不是现在企业中的多劳多得。这样一来, 工作人员就严重缺乏竞争意识, 工作起来也就没有什么激情, 积极性相当缺乏, 工作效率非常低。

2.4 基层环境监测对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反应能力薄弱

在基层环境监测的工作中, 一般是按照事先布置好的地点和区域对指定的项目进行监测, 而突发性的环境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也要及时准备的进行监测, 准确的判断出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扩散的方向、速度以及污染的程度和污染物有何种危害, 还要快速的查找污染的原因。在监测时间紧张, 周围环境差, 同时还要求监测的准确度高, 这对工作人员和工作仪器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环境监测站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能达到这个要求, 因此监测能力也很薄弱。

2.5 基层环境监测的信息采集、管理系统的综合能力薄弱

基层环境监测站每天会分析出来大量的数据信息, 但是由于处理这些信息的设备不是很完善, 暂时还不能储存全部的数据,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数据流失。而且处理这些数据的能力差, 分析的不完整不精确也导致环境监测的效率低。

3 基层环境保护措施

鄂伦春的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是要“退耕还林, 封山绿化”。实行这个措施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 选择适应力强的生态环境, 种植经济效益高的森林植被, 以防止水土流失, 荒漠化和旱涝。环境监测站也要对当地实施严格的监测, 了解草地生态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这片区域动态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通过对多种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动态监测和长期以往的资料积累, 提供出环境变化的分析报告, 以便各主管部门及时做好防范准备。

4 结语

现代社会中,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成为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环境监测站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 也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加分析环境监测数据的能力。在环境监测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措施, 不要让环境再恶化下去。一定要让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下去, 使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 因此对基层环境实行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基层环境监测的同时也要对基层环境实施保护措施。但是基层环境保护行政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要提高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规范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行为。本文中略述了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的基层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站的现状以及我国的基层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保护措施。

关键词:基层环境,环境监测,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光焱.基层环境监测能力效率的思考和建议[J].环境科技.2009. (3) .

[2]鲁雪生.基层环境监测站的现状、困局与突破[J].环境保护.2010. (5) .

[3]李晶明.基层环境监测站工作职能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 (3) .

[4]杨春会, 杨艳红, 张颖.浅谈经济欠发达县 (区) 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J].环境监测与信息技术.2008.2 (1) :4-5.

上一篇:护理防护下一篇:大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