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排涝(精选10篇)
防洪排涝 篇1
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洪涝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即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历史上饱受洪水灾害的威胁。经历多年抗洪抢险的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往人定胜天的思想应向和谐共处的思想转变。因此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老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应将城市防洪排涝与城市规划统一起来,减少能够避免的灾害发生。
一、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分析
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防洪排涝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临近大江、大河的城市,主要依靠堤防或者增加建筑物地基高度来防洪;或开掘内部河道调节水量,流域地区联合调度,来减轻下游的风险。对于临近山区的城市,主要依靠河道输水以及堤防来防洪;或建设调蓄水库,进行防洪与水电开发。目前,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导致人水争地。暴雨季节,一些城市会发生严重内涝,堵塞交通。
(二)主要问题
1)河道上下游疏挖治理不够,淤塞严重。城市防洪标准低,超标准洪水无出路,洪灾风险大。2)防洪排涝设施不配套、基础差。主要是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部分道路没有铺设雨水管道,无法排水或泄水速度慢,一遇暴雨,会形成积水点。3)城市上游区现有的水库工程作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制约其防洪功能的发挥,并构成新的安全威胁。
二、城市防洪排涝对策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防洪减灾的思路逐步改变。一方面,对江河、湖泊的整治由单一防洪目标逐步改变为以防洪为主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修复及改善城市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另一方面,对单一江河、湖泊的的整治转变到对全流域的综合整治。防洪减灾政策由控制洪水转向洪水管理,要求我国的城市防洪规划将进行新一轮的规划调整,如何更加科学地编制城市防洪规划势必成为今天研究的重点。
(一)转变对洪水的认识,调整人水关系
洪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因素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灾害性,当洪水超过一定限度后它将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走上游大量泥土、甚至恶化水质;另一方面具有有益性,适量的洪水能够涵养底下水源、清淤河道、带来的淤泥肥沃了两岸的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等。
调整人与洪水对立、对抗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人与水关系,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给洪水以空间,学会与洪水共存,由简单的控制洪水转变为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须主动适应洪水,与洪水和谐共处、共生。新型人水关系包含三方面含义:第一是对洪水防治;第二是对洪水的利用;第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基于新型人水关系的城市防洪规划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防洪规划与城市规划一体化
城市防洪规划是指统筹安排各种预防和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灾害的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的专项规划,是受洪水威胁的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所在地区河流流域防洪规划的组成部分。洪灾是客水入境造成的,涝灾是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的,洪灾和涝灾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目前,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中大多数包含排涝规划。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已经将防洪排涝因素纳入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城池建设为军事防御与防洪工程的统一体;二是城市水系为多功能的统一体,具有给水、排水、交通、防火、美化环境、军事防卫等多种功能。中国古城的防洪体系主要由障水、排水、交通、调蓄四个系统组成,这些规划思想值得现代的城市规划借鉴。
现代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应包含:挡水系统的规划,排水系统的规划,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调蓄系统的规划。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防洪应从以往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防灾减灾转变为保护城市安全与改善城市环境并重的综合治理过程,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防洪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防”与“保”的关系,既要考虑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又要考虑城市社会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大防洪”观念,将城市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一些发达国家花费巨资整治、美化城市河岸,这些实例为我国城市防洪规划提供了经验。因此,从我国城市防洪规划目标来说,必须将城市防洪保安的工程建设与水环境的改造、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将防洪堤、岸滩、水域有机结合,改造城市中心区的水环境。同时在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工程设计和防洪设施的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地考虑其多功能作用。倡导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资源有机结合,通过精心布局与设计赋予城市山水变化自然情趣。在保障城市防洪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堤防高度,通过建筑、道路、景观小品、亲水设施、各类植物的选择等与堤坝相结合,打破单调冗长的堤身,创造多样化的滨河景观和滨水空间。
三、结语
现代城市防洪排涝在维护护城市安全的同时,应与水环境改善、城市建设一体规划,增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构建起水利、生态、景观、交通相互协调和有机组合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人水和谐思想的指导下, 将城市防洪和城市建设统一规划, 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在分析当前城市防洪排涝现状的基础上, 城市防洪排涝应从单一防灾减灾转变为保护城市安全与改善城市环境并重的综合治理过程, 把防洪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建设人水和谐的城市。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人水和谐
参考文献
[1]方国华, 钟淋涓, 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J].灾害学, 2008.
[2]叶健.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研讨[J].江苏水利, 2002.
[3]吴泽毅.关于城市水利的几点思考[J].江苏水利, 2003.
[4]方子云.可持续发展与防洪新战略[J].人民长江, 2000.
[5]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防洪排涝 篇2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
分析了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以及存在防洪标准偏低、调蓄雨洪能力衰减、防洪排涝技术落后、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城市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并分别从工程保障、行政管理、公众参与监督、法规制度、经济调控和科学技术等6个方面提出包括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应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考虑泄、排和滞蓄并重,强化防洪排涝应急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及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等具体措施.
作 者:方国华 钟淋涓 苗苗 Fang Guohua Zhong Linjuan Miao Miao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P333.2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洪涝灾害 应急管理 资源利用防洪排涝 篇3
(2015年10月19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次主任会议研究通过)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防洪排涝工作审议意见处理落实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经过一年来的整改,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全省贯彻“五水共治”战略决策推进防洪排涝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大部分得到落实,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在不少地方还存在部分河流缺少流域性控制性工程、主要平原排涝能力有待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亟待加强、小流域缺乏系统治理等问题,防洪排涝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一、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防洪排涝工作。要按照尊重规律、科学治水、疏堵结合和“给洪水以出路”的指导思想,认真做好我省“十三五”防洪排涝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并继续编制和完善流域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排涝规划等,建立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引领、推进防洪排涝工作。二、进一步加大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推进力度。省有关部门要掌握情况、针对问题,剖析原因、分类施策。对需要列入国家的重点项目,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要素保障,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和加快建设;对列入省重点工程的项目和跨行政区域的项目,省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检查指导,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在抓建设进度的同时,要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监管,使这些民生工程发挥最大的作用。三、进一步重视小流域的治理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要总结小流域治理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思路、统筹规划,实行综合治理,把工程措施、生态修复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整体规划、全流域治理的要求,一条一条地抓好治理工作,逐步消除山洪、泥石流等隐患。同时,要加大山塘水库特别是“屋顶山塘”的治理力度。省财政对山区、海岛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任务重的县(市)要给予更多的扶持。四、继续统筹做好姚江流域防洪排涝工作。要围绕提高姚江流域防洪排涝能力的目标,加快实施已经部署的六大工程。省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帮助宁波市做好姚江东排二通道的科学论证、规划制定等工作。督促、推进姚江流域沿线各市、县团结治水,切实加快把姚江治理好。以上意见,请省政府研究处理。
考量城市防洪排涝标准问题 篇4
水是生命之源, 城市缘水而生, 自然面临洪涝防御安全的标准选择问题, 并且受制城市政治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任何城市防洪工程, 都必须以可靠的水文研究为基础。在沿海城市, 既要明确河道洪情的规律, 而且更需注意潮汐波浪影响城市防洪排涝的现实。城市遭遇暴雨积水成涝, 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严重影响公众安居乐业。基于公众质问和民生追究, 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显得迫切重要。
2 问题思考
根据城市重要性和洪涝水特性及地形地势甑别选择, 从理论至实践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能性, 对暴雨事态的成因与进展,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以最大限度实现人水和谐, 考量城市防洪排涝标准问题。
2.1 规范应用
城市的的防洪排涝规划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控制实施, 主要涉及水利与市政。执行相应的规范依据, 流于程序审查缺乏相互协调统筹。即使防洪标准统一, 关键在于具体指标采用分歧, 如同标准的设计降雨量:市政部门对暴雨选样采用年超大值法, 水利部门对暴雨选样采用年最大值法。相同暴雨重现期条件下, 两种选样方法得出的设计暴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症结在于年与次频率的混淆, 没有转换相对应的重现期, 造成雨水管网与城市治涝工程难以配套, 由此带来一系列内涝问题。其实按同标准设计暴雨量年最大值法明显大于年超大值法 (选样系列短、代表性差) , 根据暴雨重现期排序频率相关研究成果[1]:选样的年最大值与非年最大法两者概率关系:
将相应的重现期:P (TM) =1/TM, P (TE) =1/TE代入上式 (1) 进行数学变换, 得到其重现期相互转换关系:
式中:TE为非年最大值暴雨重现期a, TM为年最大值暴雨重现期a。
当重现期大于10a时, 两者趋向一致基本接近。否则存在相当差异或者对应暴雨设计量相差悬殊, 正是市政采用低重现期的缺陷所在, 基于暴雨样本系列数量少, 致使无法符合防洪需要的根本原因。而现在资料积累至少30a以上, 完全可以利用年最大值法, 而且具有预测暴雨的基本条件, 来推求暴雨产生径流,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能够满足完善防御功能要求。
2.2 洪涝界定
降雨径流成因是界定洪涝的依据。涝指在区域内自然降水过量, 积水不能及时排水而造成的灾害, 洪指山区通过城市的河道和周期性流水山洪沟发生的洪水。涝水水势小, 时间长, 水流平缓, 破坏程度比洪水小。山洪暴涨暴落, 历时短, 水流快, 冲刷破坏力大。因此防御单纯涝水的标准要略低于山洪, 一般按照洪水标准的中下限确定涝水标准。为解决城市防洪与排涝协调问题, 应该将排涝纳入防洪中考虑, 重点关注暴雨产生径流的特征指标:峰 (流量洪峰) , 量 (洪水总量) , 型 (历时类型) ;突出涝水特性要素:漫淹范围、积水深度和持续时间。
2.3 因素关联
综观城市沿革, 古代城市设置都有环城河, 目的防御洪水减轻对城区的排涝。而现在随城市区域的拓展, 行洪排水的河道功能混合, 既防洪又排涝, 而且兼顾水景观融合, 因此标准必须一致;又因土地价值提升人为侵占或者变相减少水面率, 致使降雨产生径流漫溢, 根据浙江省水面率规定 (老区8%新区12%) 要求相对偏高, 必须通过改造但是任重道远;城市主要河道构筑物设置, 直接影响排水流量连续性, 或者节制闸开启度牵制于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 临海排水闸受潮汐涨落影响, 因为洪潮最不利组合规律, 是认知洪涝致灾的关键, 主要涉及降水区域的滞蓄容积、汇流时间与潮峰顶托的遭遇状况, 因潮汐周期变化存在短周期8.85a长周期18.61a, 其组合宜用周期最大值法, 故设计潮位系列至少要28a。一般认为洪潮最不利组合状况, 潮峰滞后洪峰1~2.5h, 针对滨海地带汛期遇降雨排水必须及早, 腾出滞洪有效容积, 以调节缓解漫溢致灾程度和持续时间。而目前, 城市排涝标准尚未统一, 只是参照农田植物耐淹标准拟定, 缺少人本关怀致使公众无法接受, 为此要明确降水量、受淹范围、积水深度和持续时间, 完善防洪排涝防御体系的风险图, 并且公布于众。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众接受风险的心理耐受程度。
既定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以不变应万变正是管理发挥效能的职责。标准具有时效性, 在使用期内担负功能的工程肯定会衰减, 甚至老化丧失需要维修养护、更新改造, 以弥补修复完善其缺陷满足正常运行功能, 从而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实现控制运行调度发挥效能。需要特别澄清工程使用寿命的认识误区, 并不是说超过使用年限就报废无法使用, 其实还可以通过管理和工程措施得以修复发挥其功能作用, 即人为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沿用至今就是明证。
至于工程使用寿命与选定设计标准的相关状况或者影响程度, 遵循符合概率理论:如果事件设计重现期为T, 则事件在任何一年中出现的概率为1/T, 不出现的机率为 (1-1/T) , 合理使用年限为L (L≤T) 而且属于彼此无关的独立事件, 因而重现期为T的事件在L中, 不出现的概率为 (1-1/T) L, 出现的概率或危险性则为:
式中:T为工程设计暴雨重现期a, L为工程使用期年限a。当T比较大时, 通过数学变换为近似公式 (4) , 其最大值P
从表1概率分析可知, 预测遭遇暴雨设计重现期取决于使用年限, 当T=2a在L=10a就接近100%, 即每年都会发生, 如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年久失修或者管理缺失, 肯定逢雨必灾;当T=L=30a内发生的可能性至多63.8%, 平均状况接近1.5a一遇, 出现暴雨可能受涝致灾会时常发生;当T=L=50a在50 (T) a可能性至少63.6%, 可靠度只有36.4%难怪会经常受涝致灾;说明不论采用多高的防洪标准, 随着使用期限延续遭遇洪涝可能性将会大幅度提高, 完全有必要考虑其发生超标准暴雨的风险。
根据城市工程防御洪涝要求 (可靠度P=1-P (t) ) 和使用年限的维护周期 (需要大修维护年限t) , 确定设计暴雨重现期T可利用公式 (3) 或者 (4) , 令t=L变换得到如下相互关系:
从表1~2计算成果及公式5可知, 相同可靠度的设计暴雨重现期随使用年限的维护周期增大而迅速提高, 又设计暴雨重现期与维护周期的t/T存在无穷组合, 应该侧重经济性衡量而慎重确定。常规土木工程设计使用基准30~50a, 主要考虑主体结构安全与材料耐久性, 参照国内外关于设计使用年限的规范, 在使用年限内的正常维修养护周期一般为5~10a, 与国家实行的“5年计划”相适应, 从而选定设计重现期与其重要性和公众接受程度相匹配。为此满足公众期望可靠度要求至少为75%, 综合暴雨、潮位取样系列的代表性基本要求, 确定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基本设计标准的重现期至少为30a。
针对城市区位功能所需防护要求, 即使采用相同重现期标准, 势必区别对待 (中心区:居住区、商务区和工业区防护可靠度大于90%, 维护周期小于5a;公共区:公共交通以及休闲绿地区域防护可靠度大于80%, 维护周期在5~10a;承纳区:滞蓄洪涝区域防护可靠度大于75%, 维护周期小于10a) 承受灾害期望目标, 考察权衡得失的特殊性, 着重体现经济合理性, 显示防护重要性, 要针对性采取相应正常维护周期, 保证突出重点, 兼顾统筹一般, 预测暴雨产生洪涝超越概率的可能性。为此, 初步拟定城市防洪排涝设计重现期T与防护可靠度P及维护周期t相互关系, 详见表3。
3 结论展望
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选择要趋于一致, 并且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年最大法, 客观分析符合满足防御功能和公众期望的要求, 落实维护周期补偿工程使用寿命。这些观点基于概率原理的风险理论分析, 有待于实践的完善成为遵循的标准, 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市防洪排涝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洪涝灾害是我市发生最为频繁的自然灾害,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针对我市地势低洼、洪水侵袭、排水不畅的状况,1958年,我市组织开挖了21公里的红旗塘;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相继完成了一轮“治太”杭嘉湖南排工程的海盐长山、南台头、海宁盐官上河、下河四个出海口,并配套建设了近200公里骨干河道;完成了太浦河浙江段工程和北排工程嘉兴部分;1986—分三期完成了100多万亩圩区整治;—20完成了百里标准海塘工程;“99630”洪涝灾害以后,相继建成了市区和多个主要城镇的防洪工程,并实施了万里清水河道疏浚工程;以后启动了新一轮的圩区整治工程;并逐步建立健全防洪排涝指挥体系。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和防洪排涝指挥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历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发生“菲特”台风洪涝灾害,特别是省委作出“五水共治”战略决策以后,市政府及时出台了《XX市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抓紧编制“五水共治”有关规划,各地也迅速行动起来,及时排定、开工一批水利建设项目,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大力开展城市易积水点整改,掀起了新一轮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高潮。汛前认真开展了防汛大检查,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各类预案,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防洪排涝各项基础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问题
(一)区域洪水北排东泄外排不畅。XX市为太湖东南浅碟形洼地,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地势低而平缓,是上游洪水的排水走廊。由于太湖流域及上海、江苏等周边地区水利工情发生变化,黄浦江潮位顶托,东泄、北排通道行洪不畅,现有的南排工程外排能力有限,当洪水来临时,不能及时承泄上游洪水和本地降水,导致市域内高水位,形成洪涝灾害。因此,必须给水以出路,进一步加强区域外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西控、东泄、南排、北排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确保行洪畅通。
(二)超采地下水导致大面积地面沉降。上世纪八十年代至20,我市由于水体污染,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严重地面沉降。至,累计沉降达到500毫米以上的面积为333.84平方公里,累计达到100毫米以上的面积为3256.08平方公里,其中王江泾累计为1210毫米,武原1175毫米,当湖1046毫米,屠甸943毫米,嘉兴XX区885毫米,崇福780毫米,长安512毫米。地面沉降一方面导致如嘉善、秀洲北部等地区原建有的圩区工程标准降低;另一方面使原来地势较高,如平湖、海盐沿海部分地区,无圩区保护,成为易淹易涝的重灾区;还造成河道坡降变缓,水体流速变慢,易使洪水滞留。因此,必须根据地面沉降后的新情况,在原有圩区工程地区进一步提高工程防洪标准,在未设圩区工程保护的易淹易涝地区,抓紧新建圩区工程。
(三)河道淤积水域减少河网调蓄能力降低。一方面市域河道虽经多年疏浚有一定改善,但河道淤积问题依然严重,导致河床抬高,过水断面缩小,库容量减少,调蓄能力降低,无法承载短时强降雨带来的水量。另一方面,一些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水域,造成水域面积减小。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中小河流特别是小河小浜的清淤整治,依法保护水域,增加河网库容量,以适应短时强降雨量对河网调蓄的要求。
(四)部分防洪排涝工程年久失修功能减退。一是南排工程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盐官下河泵站(已运行16年)经鉴定为三类泵站,长山闸(已运行35年)、上河闸(已运行)及下河闸(已运行 16年)为二类闸,南台头闸(已运行)为三类闸,均需要进行大修。二是部分圩区工程老化破损。大量圩堤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损毁严重,据汛前检查,目前全市有不安全圩堤246.4公里,危险圩堤64.5公里,危险圩堤关系面积7.36万亩。同时部分已建圩区由于年代已久,排涝设施设备老化,运行效率低,隐患严重。三是沿江部分海塘及围垦区域尚存隐患,如平湖九龙山海堤不到20年一遇标准,海盐小海海塘由于山体开挖导致塘体损毁,海宁尖山垦区西顺堤的堤脚防冲能力较弱等。因此,必须克服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思想,切实抓好水利工程的改造维护管理。
(五)已建城防工程不能适XX市发展需要。一是由于近十多年来,各地城市(镇)发展迅速,许多地方的城市区域已远远突破“99630”后一轮建设的城市防洪工程保护范围。如市区,国际商务区等区域已突破城市大包围的范围,秀洲新区、湘家荡开发区的防洪排涝标准较低。二是去年“菲特”洪涝暴露了我市多个县(市)城镇建城区严重受淹。三是城市部分地区存在排水系统断头河、断头管、管道淤积、排水不通不畅等问题,据市建委排摸统计,全市存在易积水点110处,其中市区85处。四是部分城市地下空间和部分道路下穿通道排水设施不畅,在遇暴雨袭击时存在安全隐患。如目前全市共有道路下穿通道650处,其中95处在持续大雨的情况下存在积水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城市防洪工程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六)部分干部群众防灾意识淡漠思想麻痹。一是部分干部防灾意识淡漠,存在麻痹思想。我市虽然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但进入二十一世纪至“菲特”洪涝发生的十多年时间,基本上每年风调雨顺,时有梅汛台汛警情,但由于多年建设水利工程的存在,基本上是有惊无险或局部受灾,导致部分干部出现麻痹思想,甚至部分年轻干部不了解我市基本市(水)情,缺乏防灾意识。二是部分群众依赖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精神,在政府组织修建水利工程时缺乏大局意识,甚至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阻挠工程实施,平时建设不参与,洪水来临当观众。因此,必须加强防洪排涝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发动群众,坚持警钟长鸣,时刻筑牢防灾抗灾思想防线。
三、意见建议
今年是省委市委作出“五水共治”战略决策的第一年,也是我市遭受“菲特”特大洪涝灾害后的第一年,是机遇更是挑战。为此,对我市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洪排涝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依法治水,进一步加强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领导。我市的基本水情决定了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嘉禾大地的心腹大患,防洪排涝是我市长期艰巨的任务。抓好防洪排涝工作,不仅事关城市和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水共治”就是抓民生抓和谐,防洪水排涝水就是保平安。要把防洪排涝摆上各级政府各项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责任体系,确保我市水事环境长治久安。要通过对《水法》、《防洪法》的宣传教育,增强政府各部门的水患意识,提高执行《防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切实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贯穿到防洪排涝各项工作中去。一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防洪排涝意识,组织群众参与到“五水共治”中来,形成全民治水、全民管水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完善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三是各地各部门要通力配合。防洪排涝工作是水事,更是“城事”,事关群众基本生活,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各自优势团结治水、合力治水。四是要切实抓好资金保障。防洪排涝工程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定要发挥政府在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其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五是要加强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严格招投标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资金、队伍安全。
(二)科学治水,进一步加快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要在《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等水利规划的指导下,抓好《XX市地区防洪规划》、《XX市城市排(雨)水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治水理念,“一盘棋、一张图、一本帐”科学安排好市域水系和外排、城防、圩区等防洪排涝工程布局,统筹兼顾,建设适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并积极把科学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提高水利工程智能化水平。
1、加快实施流域外排工程。一是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该工程排水主干河道涉及疏浚、拓浚及新开总长58.28km,新建出海口独山闸一座,及沿河节制闸、桥梁等。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了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已经审查待批,其应急工程独山闸工程已基本建成。该工程今年实现通水的主要问题是浙能集团的港池外闸工程尚在建设中,建议督促相关单位抓紧建设,并建立协调机制,确保在洪水来临时开闸泄洪。同时要抓紧河道工程开工建设,早日使工程全线投入运行。二是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该工程在我市境内主要涉及新建长山闸、南台头闸2座泵站及长山河、长水塘、洛塘河、南台头闸前干河4条河道。涉及疏浚、拓浚、新开河道总长119公里,及堤防、桥梁建设等。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复可研报告,建议在工程建设安排上,先行实施2座泵站工程,以早日实现增加工程排水时间,加大排水流量,解决海盐部分地区开闸时低水位,关闸时易受淹的问题。
2、集中攻坚圩区整治工程。根据《杭嘉湖圩区整治规划》,我市圩区总面积250万亩,已建成185万亩,大多建于90年代初期,由于地面沉降和年久失修等原因,防御能力已从设计的20 年一遇标准下降到3-10年一遇,需整治提高约72万亩;平湖、海盐、海宁及其他原地面较高地区,由于地面沉降,需新建圩区约65万亩。因此,我市计划 “十二五”期间整治、新建圩区137万亩,目前已完成79万亩。各地要把圩区工程建设作为防洪排涝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从易淹区抓起的实际措施,通过集中攻坚,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圩区整治计划,并根据“菲特”洪涝暴露的的问题,重新修订《杭嘉湖圩区整治规划》,确定新的建设任务。
3、继续实施沿海海塘工程。要抓好平湖白沙湾至水口标准海塘加固工程、XX市尖山围区西顺堤保滩工程、海盐场前临江段地方塘加固加高工程、嘉兴港区圩堤完善工程等地方海塘加固配套工程,加大力度督促抓好平湖九龙山风景区海塘加固加高工程。
4、切实抓好城市防洪工程。要根据城市(镇)不断扩大和“菲特”洪涝灾害暴露的问题,抓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一是市区防洪工程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可以分主体实施,要抓紧市区防洪工程(二期)的实施,适时启动(三期)工程,抓好秀洲新区的防洪工程规划建设。二是各县(市)要全面检查去年“菲特”洪涝对城市造成的灾情状况,抓紧做好城市(镇)防洪规划,因地制宜采用大包围或抬高地面高程的方式和确定工程设防范围;已经确定的工程项目如平湖南市防洪工程要抓紧建设,正在筹划的如海盐、海宁城市防洪提升工程要积极推动。三是城市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排涝标准配套排水管道等排涝设施。
5、深入开展河道清淤整治。要进一步完善《XX市河道整治规划》和《全市水域保护规划》,科学调整我市主干河道和河网水系,恢复、强化和扩展河道功能。加强中小河流和小河小浜疏浚整治,大力开展“清三河”,增加河网容量,改善河道调蓄、行洪功能。要加强对水域的保护,加大违法占用水域行为的查处,开发利用占用水域和废弃断头河浜等要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可以有进有退,但要严格掌握占补平衡。
(三)建管并重,进一步抓好防洪排涝工程的改造维护管理。防洪排涝工程建成后,不断经受洪涝灾害考验,设备设施年久失修,就会造成损毁,丧失功能。因此,必须抓好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工程状态完好。
1、抓紧南排三闸(站)改造。实施南台头、长山闸、盐官下河水闸泵站的改造工程,南台头闸改造工程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要抓紧开工,确保在明年主汛期前完工。其他三个出海口大修要在南台头闸恢复排涝能力后逐个安排,错时实施。
2、抓好圩区和城防工程的管理。要因地制宜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或配备人员,定期对圩堤进行巡查,要建立圩区养护管理制度,要集中抓好对水毁工程的修复,每年要对圩堤进行加固加高,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定期进行试运行。
3、保障各类工程管理运行经费。要进一步加大对防洪排涝的财政投入,保障城市防洪工程管理经费,并积极向上争取,以增加省补南排工程运行管理经费数量;要探索圩区工程管理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
4、切实抓好城市排水系统改造。要继续抓好管道提标改造、雨污分流、地下空间配套排涝设施等整治,用若干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XX区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对尚未完成的城市和道路下穿通道等积水点的整治,要进一步加快进度,确保年内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5、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地下水。至年,我市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全面禁采地下水,基本遏制了地面沉降。要保持对非法开采地下水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地下水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的问题分析 篇6
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通常在市政排污管道亦或者城市天然内河的出江口设计泵站。二是防洪排涝站通常设计在城市河涌排水出口或者工厂排污管道出口处, 因而需要与水环境的整治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当内涌水位高于外江水位时, 水闸闸门开启, 且泵站机停止运行, 并形成自流排水;而在汛期, 当关闸水位与外江水位相等时, 雨洪内涌进入前池, 流量抽排频繁变幅, 外江的水位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幅;而在非汛期, 前池无水干涸。四是防洪排涝泵站在一年内运行的时间都相对较短, 因为排涝汛期一般只经历几天或者一个星期左右, 且一年之内的累积运行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个月。五是防洪排涝泵站有着十分严格的施工期限要求, 且会受到季节洪水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要求的是主体工程需要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 即每年的10月初至来年的4月底这段时期内。
二、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问题分析
(一) 组装机匹配容量设计
城市防洪排涝泵站主要有3个特征参数, 即排涝流量、特征扬程以及特征水位等。这些特征参数均根据相关规范中的特定原则来进行确定, 且对机组型号、台数以及功率等的选择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根据水泵扬程最大值计算得到轴功率来对单机功率进行匹配和选择。而单机机组排涝流量的设计主要是根据特征运转曲线上泵站扬程设计所对应的流量来确定的。在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的过程中, 排涝流量的设计与其装机的匹配容量之间一定要预留安全裕度, 从而便于城市日后发展的需求。例如某城市泵站防洪排涝流量计算设计为2.4m3/s, 在对机组进行选型时, 考虑了调蓄容积设计的1.9万m3会被填平, 从而将单机排涝流量设计为1.15m3/s, 装机3台, 单机功率匹配为110k W, 机组总排涝流量设计为3.45m3/s。
(二) 进水前池尺寸设计
由于城市排涝泵站一般处于市区天然内河冲沟的出江口, 因而在设计进水前池的尺寸时, 主要是按照天然内河冲沟设计规划的容积来进行确定, 或者可以适当地浚深与拓宽。由于该城市防洪排涝泵站机组总排涝流量设计为3.45m3/s, 根据总排涝流量设计的50倍来确定进水前池的设计尺寸。根据机电设备制造厂家以及运行的相关规范的要求, 电气设备与水泵之间运行的间隔时间最少为5min, 且不能频繁启动, 否则就会造成设备损坏, 从而提升维修的次数。在汛期发生期间, 城市防洪排涝泵站的主要作用就是排渍除涝, 因此在设计和确定进水前池尺寸时, 其有效容积必须确保单台机组运行的时间为5min。
(三) 排涝泵站水位设计
排涝泵站的水位设计最高主要为管渠水位, 而最高水位的选取应比管渠内顶部低0.2~0.3为宜。由于泵站内每台泵机需要3min~5min才能一次启动, 因此当管渠内部的水位上升至来水量设计水位前的3min~5min时, 就需要将第一台水泵进行启动运行, 然后依次启动其他的水泵。当水位上升至特定的水位时, 排涝泵站的所有水泵均已运行, 这时汇水区域的排水体系也在同步运行, 从而使得整个排水系统和设施都能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
(四) 水泵扬程设计
选择水泵最基本的一个参数就是水泵扬程, 它直接决定了水泵选择的机组转速、型号、运行效率以及功率等。水泵扬程的设计主要包括3个指标, 即设计扬程、最低扬程以及最高扬程等。其中设计扬程指的是内江与外江水位设计的之间的差值计入水力损失之后, 即可得到设计扬程。而最高扬程则指的是内江运行最低水位与外江运行最高水位之间的差值计入水力损失之后, 即可得到最高扬程。最低扬程则指的是在洪淹区对排涝泵站进行设计时, 为了节约抽水成本, 提高排泄的能力, 增加排洪效益, 就需要设置排涝闸门, 当外江洪水水位比内江的洪水水位低时, 就能够达到自行排泄的目的, 因而最低扬程则出现在闸门关闭之后。
(五) 排涝流量设计
在排涝泵站设计的过程中, 水泵选型的主要参数以及基本依据就是排涝流量的设计, 且它对于机组选择的型号、台数以及功率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泵站排涝流量的设计以及其过程线, 可以按照对应的排涝方式、调洪容积、排涝标准以及排涝面积来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 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比外江防洪排涝的标准相对较低。因此在设计排涝流量的过程中, 需要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适当地分析和调节, 同时对泵站设计的区域以及往年排涝防洪的情况来合理地设计排涝流量。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问题的分析, 阐述了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的主要特点, 并对泵站设计中的装机容量匹配、进水前池的尺寸、排涝泵站水位、水泵的扬程以及排涝流量设计等内容作了详细地阐述, 从而为排涝泵站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参考意见。
摘要:本文对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分析了防洪排涝泵站设计中的扬程设计、排洪流量设计、泵站机组装、雨污分流设计等一系列问题, 并详细阐述了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 从而为防洪排涝泵站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泵站设计,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文轩, 董瑞颖.海河口泵站对天津防洪排涝形势影响的探讨[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6 (2) :18-21.
[2]陈方.关于城市雨洪泵站设计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给水排水, 2011 (S1) :239-240.
浅谈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规划设计 篇7
1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乃至城市的上下游水系, 需要对城市客水提出相应防护措施, 防止外围洪水入侵城市, 保障城市防洪安全。
一方面, 城市排洪与排水标准需要进行衔接, 排水活动是为了应对比较小的规模, 时间短暂的降雨导致的问题, 通常是按照暴雨公式来进行计算设计。但是排洪主要的是针对较大的规模的, 当前主要的是按照水文公式来进行计算设计。所以, 在开展防洪排洪的设计的时候, 要认真地分析其标准连接的事项。
另一方面,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 尤其是在广大的平原低区, 将上述的三点统一到一起是非常关键的。
最重要的,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需充分发挥整个城市的水库调蓄作用, 需在城市战略规划或总体规划阶段将城市水库统筹考虑, 进而进一步指导排水系统, 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应首先分析防洪工程现状, 对现有河道防洪标准进行复核。从而形成中心城区及城市各分区的防洪规划方案, 进一步对防洪规划方案进行比较以及规划堤线布置, 河道安全泄流量的分析, 最后分析主要工程量。此外, 还要形成防洪预案。
城市防洪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 只有严格按照城市防洪规划完成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才能保障主城区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排涝体系规划
城市河道治理标准是解决城市排涝和城市不遭受外围洪水侵犯的综合标准。城市排涝体系规划主要是解决城市局部地区的排涝问题, 基本不承担城市防洪任务。
发生暴雨内涝现象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小河道未按规划进行治理, 大部分城市中心城河道的治理已经按照规划标准实施, 但是中小河道的治理未随着城市化进程按照规划进行治理, 未治理的中小河道现状断面小, 排水能力不足, 造成城区管道排水不畅, 是导致很多城市地区严重积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雨水标准体系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欧盟国家标准体系中规定了管道排水标准和涝灾控制标准。在我们国家, 在管道排水标准基础上, 尚未明确提出城市内涝控制标准。因而在城市排涝体系规划工作中, 应对城区现有河道进行全面评估, 捋清现状, 进一步建立城区排涝系统模拟模型, 从长远出发, 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 进行城市排涝体系规划。
3 城市水系规划
城市河道的功能分类为:防洪、排涝、输水、景观、航运, 一般要综合确定, 可为单一功能, 也可为多功能, 同一河道的不同河段的功能可能不同。城市水系分为防洪河道、排涝河道、景观河湖三类。
城市水系逐渐消失, 变成了一条条地下排污管道。规划专家指出, 近年来部分城市水患频繁、部分城市严重干旱, 都与城市水系的严重破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如何规划城市水系、重建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水系规划是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重要保障, 是城市格局的基础之一。水系的存在将对规划用地的选择、用地布局、路网结构等产生较大影响, 甚至影响城市的结构形态, 需将水系规划纳入到城市用地分析的前期重要研究, 这样不仅使城市用地布局更合理, 更能够体现城市的灵气。
城市水系规划应服从城市防洪的各项要求, 并保证城市防洪安全。将城市水系与城市雨水管渠相衔接, 通过改造使其作为城市雨水排放的重要通道与规划区外围水体连通, 一方面可与现状雨水排放系统较好衔接, 保证排水通畅;另一方面可作为雨水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截流式排水系统截污通道, 降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满足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水系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城市排涝要求;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 水系规划可根据用地、水源、高程等具体情况满足航运要求。
水系规划是在“城市防洪体系规划”和“城市排涝规划”的基础上提炼和适当补充后的产物。
4 结论
城市防洪规划和城市排涝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上位规划和基础, 应先行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在不影响防洪排涝安全和河道扩建用地的前提下, 城市水系的走向、具体位置和宽度可顺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适当调整。
城市防洪系统及排涝系统规划需先行, 在此基础再进一步编制市政规划设计中的雨水系统规划, 最后编制污水排除规划。
摘要:城市雨污水系统规划是城市市政规划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城市排洪系统规划和城市排涝系统规划是城市雨污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前提, 进而合理布局城市水系统, 保证城市安全。本文讨论了城市排洪系统规划以及城市排涝系统规划在雨污水系统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防洪排涝 篇8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境内, 由淡水河和淡澳河两岸堤防和穿堤建筑物组成, 全流域集水面积为1172km2, 河床平均坡降为0.57‰, 全河长95km。
惠阳区是惠州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惠州市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商住、旅游、教育、商贸全面发展的格局, 区内现有企业近80家, 投资总额近100亿元,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 并在惠阳区处于领先地位, 其中税收和出口总额和实际吸收外资在广东省91个开发区中排名25位左右。惠阳区各种设施基本完善, 公用配套设施基本齐备, 已成为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良好的城市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大后方。
该工程的主要效益为防洪治涝效益和社会公益效益, 它保护着惠阳区1184 km2土地、55.80万人口免受洪涝灾害, 工程等级为Ⅲ等, 堤防级别为3级, 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堤防及水闸采用防御外江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 评价依据
该工程是兼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 评价依据国家计委、建设部1993年4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二版) , 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和《已建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 (SL206—98) 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社会折现率选用12%和8%, 对该工程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初步分析。
3. 财务评价
水利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是在拟定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筹措方式、借款计划与偿还条件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 采用现行财务价格, 考察工程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提出工程在财务上可行的条件和非工程措施。
3.1 工程投资
根据工程投资估算, 加固工程投资 (见表1) 。
3.2 年运行费以及其他费用
年运行费包括:工资、福利费、维修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及其他费用。
1) 工资、福利费:根据相关规范定编为91人, 人均年工资按14400元/人, 福利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计, 并计入住房基金10%, 劳保统筹费17%, 人均年工资及福利费2.0304万元, 年工资及福利费总额为184.77万元。
2) 工程维修费及其他费用:取工程投资的1%进行计算, 即为688.74万元。
3) 材料、燃料及动力费:根据工程运行资料分析, 类比拟定按维护费的15%计, 为103.31万元。
4) 其他费用:按以上三项的20%计, 为195.36万元。
年运行费共计1172.18万元。
3.3 财务分析
一般工程财务评价的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 、财务净现值 (PNPV) 、投资回收期 (Pt) , 该工程主要是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 工程本身并无财务收入, 要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除收取堤围防护费外, 必须由政府补贴运行费, 所以不对其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价。
4. 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是计算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时间流量表, 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费用和净效益, 计算项目的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4.1 基本数据及依据
4.1.1 工程投资
该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是根据广东省水利厅2006年2月颁发的《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 (估) 算编制规定》进行编制的, 总投资为68873.58万元。国民经济评价计算投资为总投资扣除利润和税金, 扣除后总投资为66073.63万元。工程每年度投资分配按施工组织计划的施工期进行安排 (见表2) 。
4.1.2 年运行费
1) 工资、福利费:根据相关规范定编为91人, 人均年工资按14400元/人, 福利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计, 并计入住房基金10%, 劳保统筹费17%, 人均年工资及福利费2.0304万元, 年工资及福利费总额为207.1万元。
2) 工程维修费及其他费用:取工程投资的1%进行计算, 即为184.77万元。
3) 材料、燃料及动力费:根据工程运行资料分析, 类比拟定按维护费的15%计, 为163.15万元。
4) 其他费用:按以上三项的20%计, 为188.92万元。
所以工程每年年运行费共计1133.53万元。
4.1.3 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包括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要购买的燃料、材料、备品、备件和支付职工工资等的周转资金。按照本工程实际情况并参照同类已建工程的运行情况, 按年运行费的10%考虑, 为113.35万元。
4.2 工程效益
该工程是一项结合防洪减灾、河道整治和环境美化于一体的防洪项目, 按照外防内排的工程总布置, 本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治水思路, 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社会条件、人文景观、土地开发利用等因素, 使堤防工程既能满足防护区内不受洪水淹没, 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同时与沿河市政规划、城市交通道路、沿河公园建设、居住小区建设相结合。项目的实施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
4.2.1 防洪治涝效益
防洪治涝效益直接反映为工程实施完成后,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该工程保护惠阳区总面积1184Km2, 城区建成面积已达30Km2, 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达35.33万人, 常住人口55.80万人;2008年度, 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为11.01亿元, 工业生产总值为301.89亿元, 第三产业总值为106.23亿元。
淡水河为惠阳区的主要河流, 多年洪涝灾害直接损失按工农业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0.5%计为20956.5万元, 经分析估算, 如发生洪灾, 将冲毁工厂企业、公路以及市政设施, 造成生命死亡、疾病流行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失。惠阳区淡水河流域洪涝灾害直接损失约占全区的70%左右, 淡水河流域现状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多年平均值为14669.55万元。间接损失按直接损失的10%进行估算, 现状洪涝灾害间接损失多年平均值为16136.51万元, 运行期按每年增长5%计。
4.2.2 土地增值效益
根据城市规划, 防洪工程完成后, 沿河两岸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 必将带动两岸土地的增值。本工程堤线长54.69km, 土地增值面积约为8200亩, 经测算, 工程完工后可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为10万元/亩, 土地开发承包时间按70年计, 则每年可增加的总土地利用价值为1171.92万元。
4.2.3 生态环境效益
从长远效益分析, 防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新建堤防、水闸及泵站的同时亦大大的改善了交通条件, 整治了沿江违章建筑, 改善淡水河的行洪条件及城市排水, 美化环境, 改善了投资环境。
4.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
项目属新建项目, 所以国民经济评价按新建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规范进行, 计算增量费用和增量效益, 提出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4.3.1 经济内部收益率 (EIRR) :
经济内部收益率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值累计等于0时的折现率表示, 计算公式 (见式1) :
式中:B——国民经济效益流量;
C——国民经济费用流量;
n——计算期。
评价准则:EIRR≥is, 即项目可行;反之, 项目不可行。经计算, 本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8.64%。
4.3.2 经济净现值 (ENPV) :
经济净现值是指以现行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计算初期的现值之和, 可用 (公式2) 进行计算:
式中:B——国民经济效益流量;
C——国民经济费用流量;
(B-C) t——第t年的国民经济净效益流量;
is——社会折现率;
n——计算期。
评价准则:ENPV≥0, 即项目可行;反之, 项目不可行。
4.3.3 经济效益费用比 (EBCR) :
经济效益费用比就是项目效益现值与奋勇现值之比, 计算公式 (见式3) :
评价准则:EBCR≥1, 即项目可行;反之, 项目不可行。
其它经济评价指标 (见表3) 。
5. 综合评价
经过进行国民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 工程完成后, 将使惠阳区防洪堤围整体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通过工程的建设, 使惠阳区免受洪涝灾害, 确保堤围内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对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表明, 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8.64%>8%, 国民经济指标内部收益率符合规范要求, 经济净现值大于零, 该工程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项目经济评价合理, 技术可行。
6. 结语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 (惠阳段) 防洪排涝工程通过对防洪堤的整治, 将使淡水河沿岸违章建筑, 特别是部分影响堤围安全和正常运用的建筑物得到全面的清拆, 同时通过对沿堤水闸泵站的新建, 提高了排涝标准, 能更好的解决内涝对围内威胁, 缩短雨污水滞留时间, 减免因污水积留而滋生的传染病影响环境卫生, 并减少内涝损失, 洪涝兼治, 改善了城区的排水, 美化了城市环境。综上所述,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较优, 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国民经济指标内部收益率符合规范要求, 项目经济评价可行。
参考文献
[1]温续宝.引洮一期安定区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经济评价[J].甘肃农业, 2008, (3) .
[2]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 (估) 算编制规定[K]。2006.2.
防洪排涝 篇9
1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主要由城市防洪及排水两套体系构成, 城市堤坝的存在主要以抵御洪水为主, 市内排水管网系统则主要解决地面径流问题。两个系统共同构成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其中防洪属于水利、排水属于市政, 二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分属不同专项规划, 在用地布局时要需考虑到其专业规划需求, 一旦城市因暴雨等影响出现严重内涝, 首当其冲的就是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目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地面径流引导不当、排水设施老化、排水管网规划不合理、管网设计标准过低、防洪设计不完善、管理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出现几率, 面对目前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究其根本, 还是要从构建防洪体系、协调排水管网及防洪排水系统入手, 结合城市总体建设情况构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防御体系, 以实现防洪排涝管理工作目标, 消除其对城市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1) 管理职责不明。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防洪排涝管理职能分别由市政、水利、城管、建设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 其中水利部门着重负责防洪、市政建设及城管部门着重负责排涝, 这种管理模式无疑造成了管理中权责不明的情况, 防洪与排涝的割裂管理造成诸多部门权力职能交叉, 因而影响工作的衔接质量与管理效果, 造成防洪与排涝管理相脱节。此外, 还有城市周边部分地区在在建设规划时并未明确划分管理范围与职责, 从而留下了权力真空, 不利于体系建设。
(2) 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我国城市经过多年尝试与实践, 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水雨情监测体系, 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与精度不断提升, 尤其是会造成大范围自然灾害的暴雨、冰雹、台风等重点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这对于及时防范洪涝灾害有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 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城市地区监测点布设密度尚无法满足重点监测短时强降雨的需求, 虽然针对一些山洪、泥石流高发区域加强了预警监测, 但是城市内部布点还并未形成高效、网格化的布局体系, 城市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还尚需努力。还有, 在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方面, 虽然极大的利用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 但在信息整合与共享方面还需积极改善, 目前城市地区水雨情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气象部门气象观测、水利部门水文观测以及建设等其他部门的观测点, 这些部门协调合作水平与监测点的分散直接影响信息共享价值, 管理上的分散降低了资源整合效率, 不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服务价值。
(3) 预案体系落后。国内仅有部分城市编制了专门的城市防洪排涝专项预案, 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江河湖海周边城市, 多以针对流域性洪水及外江洪水为主, 缺乏专门针对城市地下空间、低洼区域、重要基建设施的排涝应急预案, 也缺乏后续配套应急预案, 在预案体系建设向基层延伸方面也做得不够好。虽然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近年来在建设中不断予以改善, 但是还是存在洪水风险图、信息更新不及时, 易涝区应急措施不到位以及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等现象。
(4) 缺乏防洪排涝风险评估。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少重点项目缺乏针对性的防洪排涝风险评估, 城市规划中除了一些涉及江河湖道等项目由水利部门与市政部门参与立项审批之外, 其他诸多工程项目都并未进行专门的风险评估。尤其是是涉及城市运行发展命脉的供电、供水、交通等与防洪排涝密切相关的工程都缺乏专门的建设评估, 因此在规划建设时存在着破坏原有防洪排涝系统、改变排水管网、影响防洪安全、干扰应急预案等问题, 不利于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提升。
3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对策
(1) 构建高效洪涝管理机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要积极协调市政、水利、城管、建设等多个部门, 做到防洪排涝管理信息互通有无, 积极合作, 明确不同部门管理权限与职责, 联合多部门进行培训演习以提升洪涝问题应对能力, 提升组织保障能力与应急管理能力。要结合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现状完善预警监测体系, 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信息的共享性与服务价值, 在综合管理机构的指导下将分布在各个部门的系统信息进行集成整合, 高效实现多部门的同步共享, 另一方面要积极从多个方面加强建设用以提升城市灾情预警监测能力, 比如提升气象部门对短时间强对流天气的监测水平,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建立专门的协同合作平台, 联合市政管理部门、水利机构等构建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 要着重加强对城市内部暴雨洪水布设点的监测, 提升信息收集与传送能力, 构建完善的风险应对体系, 完成人员与财产等的转移。防洪方面要结合城市所处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时更新各类信息, 加强防波堤坝、调洪水库等的建设, 积极进行防洪排涝灾情模拟, 制定完善应对预案并进行演练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防洪排涝工作宣传, 提升全民保护意识与应急能力。
(2) 优化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对城市已有的市政排水管网要进行优化设计以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工作质量。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主要是对已确定的线下进行管径与水利参数的最佳组合, 对已确定的给排水管线要合理分配管网流量, 利用优化算法寻求最佳设计管道管径, 为保证将管网系统整体运行成本降至最低、运行效益升至最高, 可使用遗传算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纯属规划法等进行设计优化, 结合城市周边河流湖海水域流量做综合考虑, 尽可能的提升洪涝灾害预测精准度的同时合理利用管网资源消除潜在洪涝灾害威胁, 从而服务城市长远发展。
(3) 加强防洪排涝风险管理。面对城市建设管理中潜在的防洪排涝工作需求, 要结合城市周边情况及发展情况做好调查, 综合各方面信息编制高水平的城市洪涝风险图, 结合城市以往洪涝发生情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GPS技术、数字模拟技术等制定全新的风险分析图以指导建设管理工作, 为防洪排涝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帮助。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 针对重点项目要进行专门的防洪排涝安全论证, 联合水利部门、市政部门、建设部门等对工程审批严格把关, 发挥其安全管理作用, 避免因规划建设影响防洪排涝体系运作效果, 避免干扰已有系统的正常运作, 同时也要避免重复建设问题。另外, 在体系建设与运作中还可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 利用政策与法律的作用推动城市洪水保险补偿机制的建立与践行, 为最大限度的削弱其负面影响服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要通过完善预警体系、管理体制、预案体系、风险管理等举措提升防洪排涝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应对灾情的能力, 为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德顺.关于我国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的探讨[J].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2 (2) :143-144.
[2]李月明, 郑雄伟.浙江省城市防洪排涝问题与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2 (3) :1-3.
[3]孙斌.浅析甘肃省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 2014 (2) :44-45.
防洪排涝 篇10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 现辖城市有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白银、兰州、定西、天水、陇南、平凉、庆阳12个地级市和合作、临夏、玉门、敦煌4个县级市, 其中兰州市是全国重要防洪城市。新中国成立后, 甘肃省城市发展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㈠恢复发展阶段 (1949~1958年)
通过设立城市建制, 至1958年末, 城市发展到8个, 即兰州、天水、平凉、临夏、玉门、白银、张掖、酒泉。
㈡调整恢复阶段 (1961~1965年)
为克服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 实行城镇人口精简, 充实农业一线。至1965年末, 城市减少到5个, 即兰州、天水、临夏、玉门、嘉峪关。
㈢相对停滞阶段 (1966-197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 城市总体设置变化不大, 至1978年底, 城市只有兰州、嘉峪关、天水、玉门4个。
㈣稳步发展阶段 (1979~2000年)
1978年后, 甘肃省陆续恢复城市建制以及撤地、县设市工作。至2000年底, 城市发展到14个, 即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平凉、威武、张掖、酒泉、西峰、玉门、敦煌、临夏、合作。
㈤持续发展阶段 (2001年以后)
进人二十一世纪后, 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2004年底, 全省14个地级行政区划, 除临夏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外, 全部实现城市建制。2006年末至今, 甘肃省有地级市12个, 县级市4个。
二、城市洪涝灾害分析
甘肃16座城市除白银市、庆阳市外, 其余14座城市都依山、临江河而建, 兰州、天水、平凉、陇南、临夏定西、嘉峪关、金昌、武威、张掖、酒泉、玉门、敦煌等13个城市位于流域面积在几千平方公里到上万平方公里的江河上, 河流穿越城区或一侧而过, 城市中心区沿开阔的河谷、盆地, 再逐渐往周围的山麓或山谷发展, 各溪沟、洪沟是城市的排洪道, 城市洪涝灾害主要来自江河洪水、山洪的威胁, 部分城市还存在内涝问题。其中, 兰州、平凉、金昌、武威、张掖、玉门、敦煌市上游修建了1座至多座水库, 对城市发挥拦洪、供水、灌溉等作用合作市城区四周群山环抱, 整个市区外高内低, 城市中心区位于沼泽沉积盆地, 城区有一条100平方千米左右的小河流及4条小溪沟通过, 受山洪的威胁较大。庆阳市处于黄土源区, 白银市处于较平坦的丘陵区, 只有部分洪沟可为城市排泄洪水, 在遭受高强度的暴雨时, 因排水不畅, 易形成内涝。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 一些地方不经批准, 占用河道兴建跨河、穿河、临河工程设施;一些地方在河道内修建工程和建筑, 与洪水争地, 造成河道淤积, 泄洪能力锐减;一些地方不重视城区排洪设施建设, 排洪能力不足, 易发生内涝。这些更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
三、城市防洪现状
㈠工程措施
1. 河道沟道治理。
随着旧城改造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也随之提高, 各地对城市防洪排涝进行了重新统一规划, 按照市政建设与防洪治理相结合原则, 采取“堤路结合, 以路带堤”、协调防洪工程与市政建设, 加快城区河道、沟道治理。兰州市采取道路建设、河道治理、城市旅游相结合方式, 使黄河兰州主城区段的防洪能力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天水、平凉、临夏、陇南4座省级重点防洪城市城区段河道治理已基本完成, 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 其余11座防洪城市主城区防洪标准基本为10~20年一遇。
2. 水库工程。
兰州、金昌、平凉、武威、张掖、玉门、敦煌等城市上游都建立了1座到多座水库, 调控河流洪水;通过对党河、南营、金川峡、崆峒等水库除险加固, 增强大坝质量, 提高防洪标准, 解除病险水库对城市的威胁, 同时增加防洪库容, 大大提高了水库的调洪能力。
3. 排涝管网改造。
城建部门按照排涝规划, 结合城区改造, 实行污水与洪水分流, 逐步提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㈡非工程措施
1.指挥机构。防汛抗洪指挥部,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办事机构均设在水行政主管部门, 机构多为行政编制, 级别为正科级, 个别为副县级, 编制4~8人。为加强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 个别城市设置了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单位。
2.预案体系。近几年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现, 城市防洪排涝预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完善。12个地级市和4个县级市防洪排涝预案全部编制完成, 每隔3~5年修订完善1次。
3.监测预警。城市防汛部门依托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 建成以暴雨监测、山洪预警、群测群防为主要内容的预警预报工程。该工程的不断完善也同时促进了工程防洪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存在的问题
㈠城市防洪排涝管理职责不清
甘肃省城市排涝管理职能模式为建设、水利部门分别承担, 大部分城市实行水利部门负责防洪, 建设部门负责排涝, 防洪排涝分割管理, 造成职能交叉, 权责不清, 导致城市防洪和排涝管理衔接不畅。
㈡城市防洪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 随着城市发展对防洪标准要求的提高, 城市建设在防洪设施软硬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和不断完善, 对城市防洪建设起了指导性作用。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城市防洪规划中大部分防洪设施项目不能完全实施, 造成城市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㈢内涝状况亟待解决
有不少城市其防洪主体工程已建成, 但城区排洪设施依旧, 排洪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排涝问题尚没有同步解决。
㈣防洪排涝预案体系建设滞后
所有城市编制的防洪排涝预案都只针对城区河流洪水、山洪及暴雨, 缺少对城区低洼地带、地下空间、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排涝预案, 造成整体预案体全面性欠缺。预案体系有待进一步向点、社区、重要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延伸。
㈤城市建设项目缺少必要的防洪排涝风险评估
甘肃省城市开发建设项目尚未建立防洪排涝风险评估机制, 除跨河、穿河、临河建设项目外, 水利部门不涉及城市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对城市建设开发项目, 进行必要的防洪排涝风险评估是避免建设项目免受洪涝灾害威胁的依据, 也是提高城市本身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应对措施及建议
㈠强化城市防洪排涝风险管理
1. 绘制城市不同频率洪涝风险图。
研究历史洪水规律, 划定洪水风险区域, 合理制定不同量级的洪涝灾害撤离路线。
2. 对城市建设项目防洪排涝进行安全论证。
建设项目前期阶段须进行防洪排涝安全论证, 并经防汛部门审批, 以发挥防洪排涝安全管理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指导作用。
㈡健全城市洪涝灾害管理机制
1.成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多部门协调的城市防洪排涝指挥机构。
对防洪排涝工作进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整体应急保障能力。
2.完善城市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将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进行有机集成, 同步共享, 实现全覆盖, 多功能的洪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3. 做好《城市防洪预案》的修编工作。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 城市防洪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应及时进行总结修编城市防洪预案, 使之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要求。编制要吸收防汛排涝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使进一步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 完善城市防洪排涝抢险救援体系。
建立城市防洪排涝物资储备仓库, 同步完善物资储备机制, 整合防汛抢险力量, 充分发挥社会各类抢险队伍作用, 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应急抢险能力。
5. 加大城市防洪排涝舆论宣传力度。
【防洪排涝】推荐阅读:
城市防洪排涝对策研究10-15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08-30
扬州市城区防洪排涝工作汇报07-24
广西南宁邕宁水利枢纽防洪排涝工程涉及恢复园林绿化工程09-14
排涝标准05-23
排涝规划10-29
排涝准备汇报05-26
养护管理排涝措施06-12
企业防汛排涝工作总结10-04
防洪体系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