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服务器(精选10篇)
应急服务器 篇1
一、现状
自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库核算系统换版以来,TBS系统又运行了近十年,系统补丁打了一个又一个,就是操作系统平台一直未升级,还是使用Win2000操作系统。2006年我行安排给所有的县支行购置了一台PC服务器作为备份机,至今又过了近6年,所有支行的服务器硬件老化严重,由于买不到合适的新设备(新购PC机均不支持安装Win2000操作系统),更新设备成了非常困难的事。今年初,一个支行的TBS备机出现故障而无法修复,只能用2003年购置的已使用了近十年的PC机重新安装Win2000及数据库、应用软件等。
二、应急措施
近年来,上级行有关部门不断传来消息,集中国库核算系统要在全国推广,但其推广时间一拖再拖,找到一个应急替换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考虑。经研究,我们采用虚拟化技术,用新采购的PC机在Win7或Win2003环境下,通过虚拟机安装Win2000操作系统、Sbase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等程序,实现了县支行TBS服务器应急替换的目的。
三、虚拟机软件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虚拟机主要有VMWare和Virtual PC, Virtual PC操作简便,容易上手,但其功能没有VMWare强大。VMWare采用固定内存分配,占用资源大,但进入虚拟系统后,操作的运行速度比VPC快得多,这正是由于VMWare调用了更多的硬件资源。因此,我们选择用VMWare Workstation作为虚拟平台。
四、系统安装过程
(一)裸机的选择和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现有的PC机主频3 G左右、内存2 G~4 G、硬盘350 G以上的机器,很容易购买到,最好购买支持板载Raid的机器,使用2块SATA硬盘建立Raid 1使用,以提高系统安全性。
按常规安装并设置Win7操作系统或Win2003系统,C盘配置为10 G即可,其余空间可分为D盘和E盘等,其空间大小可设为20 G~40 G,并采用NTFS格式化后备用,按要求设置机器的网络地址等。
(二)VMWare Workstation的安装与配置
在宿主机操作系统上运行VMWare Workstation安装包,安装完成后重启系统并进入VMWare Workstation程序,点击主菜单→文件→新建→虚拟机,选择自定义→下一步→下一步,选择从光盘映像安装,选择需安装的操作系统iso映像文件并键入操作系统序列号,选择虚拟机的安装目录及虚拟机的内存大小,联网方式选择为桥接,硬盘大小根据需要设置,其他均选择缺省即可。安装完成后可继续安装虚拟机工具,以方便物理机与虚拟机的切换及桌面显示支持,新增一个虚拟机磁盘D,用来作为应用程序的数据库存储空间。虚拟机的网络ip地址及网关根据实际情况按需要设置。
(三)Win2000、Sybase数据库及应用程序的安装
在虚拟机中按照系统安装手册安装Sybaes数据库、业务应用程序等,业务应用程序可安装在C盘,数据库安装在D盘,磁盘分区大小可按常规结合具体数据量大小设置。具体安装步骤参照TBS安装手册。
五、运行测试及评价
按上述方式安装配置的县支行TBS业务系统虚拟机,经模拟运行测试,完全能达到正常业务系统的运行要求,运行速度相比以前的老PC服务器快了2倍以上,由于采用了PC机板载Raid 1硬盘冗余方式,其运行安全可靠性也较高,如一块硬盘受损,系统会出现硬盘失效报警,系统仍可继续运行。这时可停止系统后对硬盘进行更换并对硬盘进行恢复,从而保证县支行TBS服务器在硬件受损时有低成本的应急替换方式。FTT
应急服务器 篇2
10月28日,港通公司开展服务器故障应急演练,演练内容主要包括三公司阳光视讯服务器软件故障处理、碧波山庄访问金蝶系统服务器的网络故障处理及新旧服务器迁移出现的硬件故障等。
港通公司中心机房现管理各类服务器31台,涵盖了电力调度系统、远程抄表系统、网站系统、电话计费及彩铃系统、三公司阳光视讯系统、三公司问题管理系统及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等业务,是港口网络信息化建设提供硬件支撑和数据存储的重要保障。本次演练完全模拟真实故障现场,在服务器管理人员未看过应急预案的情况下进行。演练过程中技术员能够针对出现的故障,科学、准确、迅速的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并做相应处理,表现出了技术员们熟练的业务能力及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同时,针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无具体操作流程、分工不太明确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并形成报告,做出相应的规范和处理。
应急服务器 篇3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卫校图书馆
近年来,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2003年SARS事件后,相继发生了禽流感、手足口病等事件,今年又爆发了全球范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据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8月,我国甲型流感患者已累计报告2800多例。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救护防疫形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职卫校是培养第一线医药卫生实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人才队伍,已成为卫生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而卫校图书馆作为医学卫生专业的信息服务主体,是收集、整理、传播医学信息的中心,它具有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和组织信息能力方面的优势,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卫生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与保障,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教学、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特别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期,卫校图书馆医学信息服务工作尤为重要。
一、信息服务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卫校图书馆从建立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馆藏特色和信息服务体系,能基本满足教学、科研以及医疗任务的需要,但图书馆起步较晚、规模小,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其应急医学信息服务功能还比较脆弱,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储备不足。
受信息服务开展的时间较晚、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卫校图书馆对公共卫生相关的文献资源、公共卫生学科的藏书、应急医学教学资源缺乏长期、系统的收集和积累。卫校图书馆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强。
(二)信息流通渠道不通畅。
长期以来,卫校图书馆与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情报部门、医学图书馆之间只进行普通的业务联系,彼此之间没有广泛的、深层次的医学信息情报交流与合作,没有形成较健全的医学信息服务保障网络,各医学信息情报部门间还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三)信息服务手段较落后。
目前,卫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普遍存在信息化服务力量不足、服务方式滞后、信息处理电子化、网络化程序不高等问题。此外,信息资源缺乏深度、广度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组织。这些都对卫校图书馆公共卫生信息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产生影响。
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健全信息资源网络
(一)优化馆藏结构,开发馆藏资源。
重新定义馆藏资源构成,合理配置馆藏,有针对性地搞好公共卫生专业特色资源馆藏,利用馆藏自身特点,从中整理和挖掘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对公共卫生专业文献收藏有所侧重,增加公共卫生应急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投入,有选择性地增加灾难医学、急救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学等医药卫生相关专业图书、教材及医学期刊。在丰富实体馆藏资源的同时,应遵循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WEB网络上的海量公共卫生信息资源扩充馆藏,实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信息资源优势互补。
(二)建立公共卫生专题数据库。
卫生学校图书馆可以仿效大学图书馆,同时结合本馆的实力和实际需求,建立公共卫生专业特色数据库。依托馆藏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对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收集加工、分析、重组、编辑,建立公共卫生事件专题数据库,内容包括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和历史数据;各种传染病、突发性疾病病种的循证医学论证、各类灾害事故、卫生事件的防治方案及卫生防疫相关领域的动态更新信息等。
(三)扩大合作,共享资源。
由于卫校图书馆规模较小、经费有限,因此加强与各医学情报部门、单位的情报信息合作、实现网络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卫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第一,通过校园网,与本校各科医学教研组、各资料室紧密配合,对各处文献信息资源合理调配和科学利用。利用教师、科研人员的专业特长,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一起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工作。
第二,加强本地区医学专业图书馆,包括各卫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以及医学院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根据各图书馆的专业特色、学科设置和教学医疗需求,共同开展合作藏书、馆际互借和医学专业数据库资源共享服务。
第三,参加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保障体系,建立与所在地医学情报机关、疾病控制中心以及各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的联系反馈通道,实现与各卫生医疗单位、医学情报部门间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三、拓展信息服务方式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一)主动服务,广泛宣传。
信息服务者应树立主动服务观念和超前服务意识,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有预见性地捕捉到教学、科研、卫生医疗的需求变化,能积极承担起公共卫生信息搜集和传递工作,主动为读者提供信息收集、分析、咨询和追踪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信息推存服务。另外,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开展形式丰富的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二)重视积累,善于挖掘。
图书馆应该持之以恒地进行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积累工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重点收集医学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此外,图书馆应注重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广度、深度挖掘工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专业的搜索引擎工具以及智能化信息内容分类技术将卫生医学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内容充分揭示出来,将信息中的精华部分提取、整理、编辑汇总,形成有条理的公共卫生医学知识系统。
(三)依托网络,拓展服务。
借助互联网开展公共卫生专题服务。通过图书馆主页开设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专栏,在网站中,开设公共卫生资源网络导航服务,建立专业性卫生医药信息资源指引库,提供卫生医药相关领域的网站链接,编辑、整合公共卫生网络资源,编制国内外公共卫生医学主题指南,向读者推荐使用常用医学检索方法、医学搜索引擎和相关的医学专业数据库;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通过电子邮件、WEB表单等方式解答用户提出的实时性问题,并提供有关卫生医药方面的代查代检文献、课题检索以及专题跟踪等服务。
(作者单位:湛江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晓萍.如何将医学院校图书馆建成本地医学信息中心[J].医学情报,2005,(2).
[2]王桂枝,柴玉环.医学情报服务单位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保障系统[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6).
[3]刘旺民,王晓娟,罗智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信息服务工作探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4).
关于档案应急服务的研究 篇4
学者们认为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应急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突发事件档案提供服务和档案业务指导与培训服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动科学有效的基础是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充分把握, 既包括现行性信息, 也包括回溯性信息。因此, 有的学者认为突发事件档案提供服务应贯穿应急响应的全过程, 首先是为突发事件的预测与预警提供历史档案资料的分析, 其次是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相关的档案数据、背景资料和预案文本, 最后是为突发事件过后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相关的档案资料。除了为突发事件提供档案服务之外, 档案应急服务还包括向其他社会部门提供档案业务指导与开展人员培训。档案业务指导服务方面, 有学者认为档案部门应深入各相关部门, 指导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移交, 并针对存在问题提供指导建议。在人员培训服务方面, 一是要对档案部门人员展开业务培训;二是对其他部门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人员, 进行不同层次和程度的档案业务培训。
应急服务器 篇5
随着公司自动化办公的程度越来越高,对自动化办公系统服务器的要求也提出了挑战,在常年累月的24小时不间断开机运行中,服务器中各类电子配件难免会出现故障从而影响公司电子化办公。根据故障实际情况服务器管理员在24小时内作出解决方案,72小时内排除故障。
在故障处理期间公司各职能部室、各项目管理处按照方案进行操作,把对工作影响降到最低:
1. 公司网络管理员在故障发生2小时内通过公司总办秘书下发《服务器故障通知》
至各项目管理处人事行政部,各项目管理处人事行政部将此通知立即传达到项目其他部门。
2. 在故障处理期间,为保证公司发文、通知及时传达到各项目管理处,公司总办
秘书会将公司发文、通知发送到公司邮箱;各项目人事部门将公司发文、通知传达给本项目管理处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待服务器故障处理完毕后,总办秘书将公司发文、通知补回到OA办公管理系统)
3. 在故障处理期间,呈报文使用纸制版格式,通过人工送达或传真方式,交到公
司总办。(呈报文格式由总办统一发放)
4. 在故障处理期间,如有需要通过OA办公管理系统上报的报表、紧急文件,请
直接联系需要上报的公司职能部室,自行协商上交方式,询问接收人自行记录姓名。
5. 待自动化办公系统服务器故障处理完毕后,公司网络管理员将通过公司总办秘
书下发《服务器故障处理完毕通知》,各项目管理处人事行政部将此通知传达到项目其他部门,恢复正常使用。
注:
公司邮箱地址:
故障期间公司发文、通知邮箱用户名:密码:
对暴雨洪涝事件的应急服务 篇6
我国国土面积广,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是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1]。暴雨洪涝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范围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增多,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攀升。我国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2010 年5 月以来,广州、海口、浙江、福建、江西等多个省市的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给城市带来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以延安市暴雨洪涝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为例,基于综合集成平台,采用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了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防汛模拟演练等为一体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以求快速、智能的应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
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针对暴雨洪灾的事前预防、突发应对、事中处置及善后恢复等过程,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3]。基于此,对暴雨洪涝事件的应急管理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秦波[4]结合公共管理领域内的PPRR模型,从全过程、多部门的公共政策视角,探讨了城市在预防、准备、应对洪涝灾害及恢复阶段所应采取的对策,从而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王战峰[5]基于城市综合应急救助平台,对城市应急救助资源的统一备案管理进行了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城市救助资源的结构化模型,为应急管理部门高效地进行应急物资调配奠定了坚实基础。黄春豹[3]通过对纽约、伦敦、名古屋3 个城市的应急管理模式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广州的城市洪灾应急管理模式,从“软”制度上分析我国应急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对应的完善措施。现阶段对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制度、体系进行建设研究,如完善城市洪涝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强部门之间合作和协调,完善洪灾应急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防灾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宣传教育等。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长江防洪决策支持及黑龙江省防汛抗旱会商等系统[6,7],并在实际防汛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级防汛部门业务需求不同,系统在开发时采取的规范与标准不同,使得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存在应用局限、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防汛应急决策灵活性的需求[8]。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服务体系。
1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应急管理体系
1.1 结构与技术
综合集成平台是集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服务于一体的计算机平台,基于J2EE,SOA等国际规范与标准[9],采用网格,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而成的,实现数据、信息、模型、方法等综合集成。框架结构如图1 所示,包括以下2 个过程:1)信息收集过程。通过人工的、自动的、外部介入、离线交换等方式,采集包括实时水雨情、气象、工程情况、地区人员物资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存储到数据库的相应表格中,并依照主题归入数据库。2)处理过程。a. 基于网格的资源融合平台。利用计算机将普通、网格等需要计算的数据进行数据资源的融合,转化为通用的数据,使用户可以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b. 基于中间件制成的信息协调平台。对外形成统一的调用接口和访问控制结构,隔离下层数据与上层应用之间的直接联系,形成规范的各类集成应用服务,如:工作流引擎、业务流程管理、目录、内容管理、Web服务引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等服务[10];c. 应急管理综合集成服务平台。通过可视化集成平台操作界面,采用知识图,基于面向主题的应急管理和防汛业务需求,通过应用模型库(包括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专业模型及对应的参数定制组件)、防汛应急预案库、知识库(包括以往决策方案、风险分析、成功案例等信息),快速搭建应急管理服务系统。
1.2 功能
防汛会商智能化。在知识图可视化的决策支持集成环境中,不同决策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制定不同的决策流程,形成专家个人或群体的决策方案。基于实时监测的水、雨情等信息,利用洪水预报、水库防洪调度、洪水演进及错峰调度模型方法进行洪水过程模拟,其结果将以表格、图形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并为决策者提供包括自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洪水调节方式,对分析洪水过程,形成验证及调整洪水调度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在平台中实现水雨情动态监视、旱情监测、降雨量分析、视频监视、地理信息、遥感图像、防洪形势分析等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实现预报、调度、模拟仿真、灾情评估、预案管理与交互式应用、决策分析评价等功能,使防汛会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11]。
根据主题管理的要求,并考虑相应的扩展功能,综合集成平台将应急管理从功能上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下根据需求设若干功能模块,如图2 所示。以防汛应急预案管理为例,图中应急预案子系统以工作流组件实现预案的在线查询、调整、审批和发布,并以可视化方式显示流程当前所处状态,清晰地再现流程的实际运作情况,实现了对预案的直接、条件、模糊和精确查询等多种检索模式,并提供了预案修改、删除和在线打印功能。在此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之下,将暴雨洪涝、旱灾、突发性水污染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主题嵌套其中,应急管理部门便可根据具体突发性事件基于服务平台做出会商和决策,从而实现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2 实例应用
暴雨洪涝事件的一般应急处置流程如下:1)先期处置。暴雨洪涝事件一旦爆发,相关部门组织应急力量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的信息迅速上报,并且快速核实、观察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发展态势,并就近组织应急资源进行先期处置,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2)启动应急预案、开始响应。《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按照暴雨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以各流域、大江大河河段、水库类型、省市地区等发生暴雨洪涝事件和险情为划分依据,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4 个等级。暴雨洪涝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主持防汛会商,作出部署,组织调度,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应对暴雨洪涝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机构要迅速做出应急响应,由军地领导、有关部门、专家联合组成现场指挥部,履行对突发事件处置进行协调的职能。现场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趋势,科学、合理、果断地确定应急救援方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进行突发事件处置时,如果事态恶化、难以遏制,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要启动扩大应急机制,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请求支援,加大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防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3)应急结束。当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是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及组织处置工作的应急管理部门即可停止已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撤销现场指挥部,关闭相关应急预案,应急救援行动结束。
综合集成平台针对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这一主题,将大量的信息融合,定制组件,生成以防汛主题业务流程(知识图),应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以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为例,由于延安市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降雨过程,引发暴雨洪涝灾情,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在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过程中采用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决策服务模式,按照防汛应急管理服务需求,将服务信息分成七大类并明确业务分工,运用组件、知识图、数据流等技术,连接所需各类信息,构建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服务平台,方便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快速查询信息详情,为应急管理带来便捷的决策支持。
7 类决策服务包括:1)监测防控。对陕西省各监测站点进行实时水雨工情等检测和预警,预防和控制险情发生,如预警监视,实时水雨情,监测统计分析等。2)预测预警。通过各种预报预测,模型计算手段对洪水的过程进行模拟及错峰分析,降低洪水造成的危害,如天气预报、水文预报、洪水趋势等。3)事件描述。下设事件信息录入界面,存储时间相关信息,以备查询和借鉴。4)应急预案。根据防汛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及影响区域,生成相应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预案,如江河防洪、水库防汛、城镇防洪和山洪灾害等应急预案。5)应急保障。执行应急预案,统计预案执行效果及防汛应急救援信息,如专业救援,预案执行效果,请求支援信息等。6)应急评价。提供防汛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保障相关信息的服务,如应急资源分布、状态等。7)模拟演练。提供针对防汛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功能,包括演练计划、方案、过程记录、结果评价等。各类业务信息下面的方框代表节点,每个节点下面都连有与节点名称对应的1 个或多个组件或知识图,每个组件可以连接一种信息,如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或GIS数据等信息,点击每个组件即可显示组件所连接的信息。知识图由多个组件组成,组件之间的连线代表数据流,通过数据流传递组件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对应主题的各种功能。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的主界面如图3 所示,在监测防控模块下,嵌套了与主题相关的实时监测信息、降水实况图、水库调度图等,用户可以点击单项进行信息查询。查询实时监测信息,包含延安市河道、水库、重要监测断面、水源地等信息。如图4 所示,点击河道信息进行查询,弹出数据表,表中显示了2014 年7 月包含渭河、沣河、黑河、洛河等陕西省主要河流的径流信息,只需获取延安市所属河道水文测站径流信息即可。获取相应时间的流量信息,综合其它监测信息,为防汛会商提供指导。
暴雨洪涝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进行应急处置,防汛应急预案则是行动指南。将预案按相关主题分割成若干条块,编入服务平台,如图5 所示,按照总则、主要职责及组织机构分工、应急调度等级划分、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措施、附则将预案分为6 组,相关规定和措施都具体编入平台组件中,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具相关主题进行查询和处置,条理清晰、方便快捷,相比传统纸质的防汛预案,这样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在应急处置完成后,对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也可以及时地添加编入预案组件,使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
3 结语
信息是应急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应急管理服务平台,是应急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功能的发展和强大,防汛应急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所能达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效率越来越高。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暴雨洪涝应急管理体系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综合大量数据资料集合成的数据库,面对暴雨洪涝事件做出快速合理的反应。由平台、组件、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急管理应用模式,平台操作简便,流程清晰,内容全面,使防汛应急管理指挥部门高效地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开展防汛应急工作,并能快速地将城市洪涝灾害灾情及应急信息向社会发布,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与自身的防灾救灾能力,对提高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面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传统的应急管理显得滞后僵硬,难以实现对事件的快速响应,时效性相对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结合暴雨洪涝事件应急管理这一应用主题,采用网格、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防汛模拟演练为一体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快速、灵活地应对处置突发暴雨洪涝事件,为相关部门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和决策服务,以期为防汛应急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主题,暴雨洪涝事件,综合集成平台,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周成虎.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1-18.
[2]辛桦.极端气候夹击中国[N].科教新报,2010:8-4(A2).
[3]黄春豹.论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D].长春:吉林大学,2013:12-14.
[4]秦波,田卉.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1):29-33.
[5]王战锋.鄂尔多斯市洪涝灾害应急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4-9.
[6]汪妮,解建仓,雷社平.基于中间件技术的防汛指挥系统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2-96.
[7]周惠成,何斌,梁国华.防汛会商系统集成化管理研究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2):283-287.
[8]赵杰,汪妮,解建仓,等.防汛会商决策服务研究及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1(5):31-36.
[9]罗军刚,解建仓,刘福潮.基于Web的电网线路和变电站预案管理系统[J].电网技术,2008(1):93-96.
[10]赵杰,汪妮,解建仓,等.防汛会商决策服务研究及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1(5):31-36.
应急服务器 篇7
Hino500系列FD1124是双排座驾驶室的车型, 搭载了艾里逊2500型号五速自动变速箱, 在这个孤岛上广阔的边远社区里随时待命, 以提供应急服务和道路救援。
Anthony Dick是塔斯马尼亚州应急服务部门西北地区分部的总指挥官, 他表示, 救援队伍主要依靠志愿者, 这意味着大多数队员并非全职的卡车专业司机, 技术水平一般。因此, 对于这些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做出快速响应的驾驶员和救援队员, 艾里逊自动变速箱就是一个更加安全的方案。
“自动变速箱的车辆与手动挡车辆相比, 能够减少驾驶员的疲劳感, 可以集中精力操控车辆”, Dick补充道, “当紧急救援队伍要以最快速度应对任务, 并且经常需要长途驾驶, 自动挡车辆则更加安全。”
据Dick介绍, 这是消防和应急部门广泛使用配备艾里逊变速箱救援车的原因, 所以新购置的卡车指定装配自动变速箱的决定是十分明确的。此外, 艾里逊变速箱的使用还能够降低车辆的维护保养需求和成本, 并有效保护动力传动系统。
“长期以来, 手动挡车辆容易出现离合器问题和变速箱磨损, 再加上非专业驾驶员的操作, 车辆更易于损坏。自动挡变速箱能够帮助避免动力传动系统的磨损, 减少车辆的综合拥有成本。”Dick说, “我完全理解为什么澳大利亚国家应急服务委员会和澳大利亚消防部门委员会都推荐艾里逊自动变速箱, 作为消防和救援车辆的标配。”
州政府和地方机构合作购置了该辆救援车, 并且得到当地社区筹款资助, 车辆驻扎于塔斯马尼亚西北部的Circular Head。
救援车安装了一个定制的、模块化的塑形上装, 以保护应急救援设施, 确保能够无障碍使用。此外, 还安装了由发动机驱动的一个8k VA的发电机, 在车辆四周遍布10个插座以提供240V电源。
Dick说:“基于Hino500系列FD型号, 我们购置更大、装配更多应急救援设备的救援车, 以帮助我们在孤立地区作业时突破后备资源的短缺限制。”
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研究 篇8
一、社区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体系面临的问题
汶川5·12大地震中,国内外救援队科学救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在社区志愿者参与方面还不科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力量过于分散
现阶段,社区志愿者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系统,各个系统根据自身灾害特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应急体系,这些应急救援力量在指挥和协调上,基本上仅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出现一个协调全局的角色来统一指挥。由于应急救援力量的分散,应急过程和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和统一协调机制,当发生涉及多种灾害或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特大事故时,由于缺乏全局观念,仅仅依靠某一系统的应急力量和资源,效果往往十分有限。而临时组织的应急救援力量,则往往存在职责不明、机制不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协同作战,发挥整体救援能力。
(二)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管理较为薄弱
我国多数地方与部门没有明确应急工作的统一管理机构,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监督指导。应急工作中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多为临时的、短期的和运动式的做法,还没有长期化、固定化和规范化。一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尽管建立了一些应急救援组织,但对应急队伍的建设、救援装备的配备、维护和应急响应机制等缺乏有效的管理,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加上由于没有法律规定政府在志愿服务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企业对于志愿活动的资助还不十分明显,使得志愿服务在资金问题上面临极大的困难。这一切管理上的不足,导致救援体系的应急反应迟缓,应急能力低下。
(三)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内容与被救援者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很多社区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却不一定能够胜任志愿者组织安排的工作,尤其是像地震、火灾这样需要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工作,原来没有做过这种工作的志愿者难以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而这些志愿者所能提供的一些日常的、欠缺技术含量的服务,如宣传、咨询等,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在遇到大灾大难时的真正需求。这就使提供的服务与实际需要产生偏差,不仅浪费了救援资源,也打消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其更深入地开展志愿服务
二、构建社区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确立统一协调社区志愿者的行政部门以支持体系建设
针对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力量过于分散的现实,对相应的志愿者组织在思想上、政策上、资金和物资上,以及培训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共同致力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共同服务于应急救援体系。那么,当大规模的、跨地区的突发事件出现时,政府及时确立某一行政部门作为总指挥,快速地了解灾害发生的范围与强度,进而统一调度救灾资源;社区志愿者组织在政府提供信息后,查漏补缺,快速而准确地深入到救灾的工作中,有利于救灾工作的规范化,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应急救援管理以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的有效管理主要可以通过三个途径:第一,经费保障,志愿服务需要费用合理分担机制,可以设立志愿服务基金会,由政府拨付和社会捐赠组成,使志愿服务成本有合理的分担机制;第二,制定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处理应急制度,健全社会动员机制,组建具有一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队伍。第三,对志愿者活动进行立法,立法会使志愿活动长期化、固定化和规范化,使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更加明确志愿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
(三)提高救援内容与实际需要的契合度,以促进体系建设
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对,要求志愿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要想成为一支素质高、行动快、能力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应加强自身培训,使志愿服务长期化、固定化。一方面组建一支设备齐全、专业化的社区志愿者应急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社区所处位置的实际情况,分析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隐患与可能性,进行经常的、系统的专业培训并进行演习。
(四)建立社区志愿者社会激励机制以维持体系建设
激励机制是保证社区志愿者制度长期化,维持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发展的前提。首先,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做出的贡献,社会要积极给予嘉奖。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完善社区志愿者的内在性激励,如团队授权激励、心理契约激励、目标激励、工作丰富化激励、培训激励等,通过这些激励,可以充分发掘社区志愿者的潜能,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应急救援服务。
三、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组建方案
一个结构良好的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可以保障突发事件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应根据社区志愿者的特点,以地震发生为例,提出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组建方案。
组建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情况摸底调查。社区所在地政府要对社区内居民总户数、居住人员、流动人口情况,建筑及民房类型、抗震设防情况,机关、企事业单位、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分布以及所在城区医疗单位等抗震救灾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第二步:建立组织机构。由社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成立社区地震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可以由社区居委会支部书记担任,成员单位由驻社区的学校、卫生院、银行、派出所、供电、供水、消防、邮政、电信、物业管理等单位组成,负责落实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事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社区志愿者队伍组建的各项工作。
第三步:组建志愿队伍。根据抗震救灾需要,社区志愿者队伍下设5个分队。主要有:1.应急救援分队:负责抢救埋压人员,在预定场所疏散、安置灾民;2.应急消防分队:负责控制由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等次生灾害源;3.治安联防分队:负责社区安全保卫和治安巡逻等;4.医疗救护分队:负责医疗救治、转移安置伤员和灾后居民心理咨询;5.科普宣传分队:负责平息地震谣传以及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先进人物等。
第四步:制定工作预案。应急预案是针对灾害事故而制定的应急计划,对于多种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灾后行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由于地震等灾害事件的突发性、危害性特别大,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要预先准备。社区居委会以社区地震应急预案为指导,制定地震应急救援社区志愿者队伍工作预案。
第五步:抓好硬件建设。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应成立地震应急指挥所。指挥所基本的宣传图册和应急救援设施要配备齐全,如志愿者队伍章程、制度、应急指挥程序流程图、居民应急疏散图等。社区志愿者队伍还要配备供氧器、灭火器、帐篷、小型挖掘工具等基本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和储存必要的应急物资。设备器材和物资可以通过赞助、购买置办,也可按照“平震结合”的原则,将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有关自救互救设备器材和物资列入计划,以便在震时应急使用。
第六步:开展技能培训。应对社区志愿者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由政府的地震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业部门,利用节假日,公休日向社区志愿者讲授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和卫生防疫基本知识,进行技能和体能的综合培训,开展模拟演练,提高队伍素质,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
第七步:制定规章制度。社区要制定并印发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章程,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定期组织社区志愿者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培训制度、重大纪念日和减灾日活动制度、应急演练制度、考核奖励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反应迅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突击力强的地震应急救援社区志愿者队伍。
参考文献
[1]黎慈.构建志愿者服务应急求援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抗震救灾中志愿者服务引发的思考[J].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08 (5) .
[2]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 2007.
[3]丁元竹, 江汛清,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马颖, 胡志.对应急体系中开展志愿服务的理性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 (4) .
[5]蔡宜旦, 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1 (4) .
应急服务器 篇9
电梯是一类重要的机电类特种设备,是八大类特种设备中与百姓最为贴近的设备,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公共安全等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电梯已成为高层建筑和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截至2014年底,全国在用电梯359.85万台[1]。
电梯作为一种包括机械及电气部件的特种机电设备,随着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频繁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运行故障,引发困人、伤人等安全事故[2,3]。2014年全国发生电梯事故95起,占所有特种设备事故的33.57%。
电梯故障和困人事故产生的社会影响大,政府及人民群众对电梯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在电梯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电梯发生故障或事故时,相关单位不能及时、准确获知有关信息,对于救援方法的判断存在不全面的地方,影响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2)在获知电梯故障时,不能根据掌握电梯的地理位置及分布情况、救援机构的地理位置等,及时调度就近力量展开救援,导致应急救援响应滞后、救援不力。
针对上述电梯安全应急救援的问题,文献[2-5]提出了建立以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为重要组成部分与技术支撑的城市电梯应急救援体系。文献[6-7]提出建立物联网技术电梯监管系统,实现电梯状态远程监控、及时报警救援和维保、检验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大力提高电梯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本文综合应用物联网、网络、GIS、智能终端等技术,研究设计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将电梯物联网监控与电梯应急救援系统实现集成,为实现电梯应急救援的快速化、高效化和信息化,为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平台总体技术框架设计
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技术框架如图1所示,实现了包括感知层、资源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表现层、用户层的分布式架构。
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以.NET为基础框架,以B/S为架构,封装界面组件库、jsp标签库(包括参数标签、树形展示标签、校验标签等)。
平台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为了兼顾多种平台的数据交互,引入了WCF分布式通信框架,支持大数据、大并发的同时,支持Json、Xml、Html、二进制流等通用数据格式,保证系统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
平台通过模块化的通用组件,实现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资源管理、菜单管理、单点登录、权限管理、文件管理、参数字典管理、界面组件库等基础支撑模块。
业务系统与应用支撑平台运行于Web应用服务器:Web Sphere、Web Logic、Tomcat等,实现应急救援的应用功能。
用户层面,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救援机构、检验单位、监管部门、公众等用户,通过移动端、Internet等接入方式,获取应用及信息服务。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确保平台建设的通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快速复用性。
2 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包括:电梯综合信息管理、数据采集、监测报警、呼叫中心、指挥救援等平台子系统,实现电梯基础信息与地理信息采集、汇聚与管理、电梯故障实时监测与报警、电梯应急呼叫、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与调度等功能。如图2所示。
2.1 综合管理系统
综合管理系统是实现平台功能的基础信息来源,平台对外与特种设备监察系统、检验系统等实现对接,获取电梯基本档案信息;对内与数据采集系统、监测报警系统、呼叫系统等子系统数据对接,获取电梯业务单位信息、电梯专家信息库、电梯业务信息(制造、维保、检验、监管)、电梯地理信息管理、电梯故障与事故信息等信息管理。
在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接口对接时,以电梯的注册登记代码作为索引,将电梯的制造、使用、维保、检验等数据实现关联,并通过数据校验匹配算法确保不同来源数据的可靠和准确,从而形成完备、完善的电梯综合基础档案。
2.2 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实现电梯基本信息采集、地理信息采集、地理位置标注、网格管理等功能。
数据采集系统功能的实现基于智能终端应用程序,采集的数据内容可以暂存到智能终端批量上传,也可以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实时传至平台。系统功能如图3所示。
电梯数据采集完成以后,对电梯坐标、使用单位坐标、救援单位坐标进行地图标注,同时形成详细的电梯信息,包括:电梯注册登记代码,电梯所在单位行政区划、地址,电梯所在具体楼宇位置信息,电梯产权单位,电梯所在小区名称,电梯内部编号,电梯使用场所类别(如宾馆饭店、医院、住宅小区等),电梯分类,电梯安装单位,电梯安装日期,电梯坐标(即电梯的经纬度信息)等。
为了保证电梯的快速救援和快速反应,保证救援人员在电梯发生故障以后,能够30分钟内到达现场。基于此目标,对全市的电梯进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划分时,为进一步提升救援的时效性,以某救援单位或机构所在位置为圆心,以该救援机构能10分钟内能到达的位置为半径,为该救援机构分配其所负责的电梯,一旦发生电梯故障或事故,优先调度该电梯所在网格范围内的救援单位。
2.3 监测报警系统
据统计,电梯多发故障为溜梯或不平层故障、电梯困人、电梯停电、电梯超速、电梯蹲底或冲顶等,是电梯安全监测的关键点[8,9,10]。因而,监测报警系统重点对上述电梯故障进行实时监测,在监测到电梯故障或事故时启动实时报警功能。
监测报警系统的功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现框架如图4所示,传感器采集电梯运行状态,电梯数据采集与处理终端是实现电梯状态与故障监测的核心部件,基于嵌入式技术研发,对传感器传输的数据进行信息处理、故障判断,实现电梯故障监测、报警的主要功能;具有视频监控、多媒体播放,支持2G/3G等移动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等数据传输功能,是辅助救援功能实现的基础支撑。
监测报警系统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1)状态监测。当前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电梯状态监测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与电梯主控制器通讯获得,二是利用独立传感器方式进行信号获取[11,12,13,14,15]。本系统采用独立传感器的方式,通过在电梯上安装红外、光电、磁电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获取电梯的运行状态信息,作为故障诊断的基础。该方式可解决目前各电梯制造厂家的通讯协议没有公开的问题,通用性更强。其中:红外传感器主要采集电梯轿厢内是否有乘客,灵敏度3 300 v/w;基于霍尔效应的磁电传感器主要采集电梯轿厢开关门状态信息,灵敏度:60~100安培匝;光电传感器主要采集电梯运行方向、运行速度、运行楼层等电梯运行状态信息,感知距离达50 cm。
2)电梯故障诊断。基于采集的电梯各种状态信号,根据电梯安全运行逻辑和技术检验专业知识并结合自然人乘坐电梯的基本习惯,设定电梯故障判断逻辑,主要判别以下故障冲顶、蹲底、非平层停梯、开门行梯、超速、困人等。如电梯超速这一故障,其故障诊断逻辑可设定为:电梯运行速度超出其额定运行速度的1.2倍。
3)实时报警。监测到电梯故障或事故信息时,利用移动通信链路,自动启动短信、语音等报警模式,接入呼叫中心系统,以安排处置故障或救援。若电梯所在地区未建设统一的电梯救援呼叫中心,利用监测报警系统可直接将报警信息以短信或电话的方式通知电梯使用单位或维保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
4)辅助救援管理。系统利用电梯数据采集与处理终端提供的视频监控、多媒体播放等功能,可获取电梯内的实时信息,若发生困人事故时,还可实现与被困人员的即时沟通、安抚,提高救援的时效性。同时,所采集的视频等信息可作为后续事故调查处理、故障数据分析等的重要数据来源。
2.4 呼叫中心系统
呼叫中心系统主要接收来自于个人电话呼叫、监测报警系统的自动报警等来源的电梯安全故障和事故报警,以统筹安排救援力量,实现高效救援。呼叫中心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呼叫接入管理、电梯与救援力量定位、救援信息推送、呼叫处置过程管理。
1)呼叫接入管理。该功能基于现代通讯与CTI(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计算机电话集成)平台,采用IVR(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自动语音应答)、ACD(Automatic Call Distribution,自动呼叫分配)机制,同时处理大量各种不同的电话呼入和呼出业务与服务。
2)电梯与救援力量定位。接到故障救援电话后,按照求救人提供的电梯唯一编号信息、设备使用地点、使用管理责任单位等信息查询到电梯的参数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维保单位信息及就近救援站点的信息。
3)救援信息推送。根据定位到的电梯、救援力量的信息,确定最优化的救援方案,形成包含发生故障的电梯地理位置、电梯技术参数等在内的救援调度信息,以短信推送、电话通知等方式,启动救援流程。
4)呼叫处置过程管理。实现从报警到指挥阶段再到救援结束,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日志信息记录,记录包含电梯故障类型、接警时间、救援耗时、电话接听员姓名、拨打电话人员姓名及其联系方式、电梯唯一标识号信息、电梯准确位置、救援人员姓名、所属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便于随时查看和追溯。
2.5 指挥救援系统
指挥救援系统是是电梯安全系统的最重要一环,主要实现:现场救援、救援过程管理、远程指挥、救援过程管理、救援评价与反馈等功能。
1)现场救援。现场救援依托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实现,主要包括:救援路线导航、电梯档案查询、救援情况现场上报、远程调度等功能,为现场救援提供智能化的支撑。
2)远程指挥。利用大屏幕指挥系统,显示当前正在发生的故障点信息、以及电梯附近的救援站点信息,实现远程指挥、调度。
3)救援过程管理。救援过程管理主要实现的记录关键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员、过程、结果等要素。时间:报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救援完成时间、维修完成时间等;地点:救援地点、救援机构所在地点等;人员:被困人员、救援人员等;过程与结果:接警、到达现场、救援完成、维修完成、救援回访等。
4)救援评价与反馈。一是利用系统统计分析功能,对某一段时间内电梯应急救援情况,如电梯发生困人故障的数量、频次、救援的时效等进行分析,便于管理决策。二是通过事后对救援情况的落实、对求救人的后续情况回访等,实现对电梯应急救援与处置情况的评价、改进等,形成针对不同故障或事故的处理或救援方案模板供后续参考。
3 应用效果
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目前已在济南市建设应用,平台的网络部署如图5所示,面向电梯行业用户提供应用管理与信息服务。
目前,平台已形成了济南市近3万部电梯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使用单位等基础档案信息,以及纳入网格化救援的济南市近120家电梯维保单位以及其他救援机构的经纬度、地理位置、联系电话等基础档案信息。
依托平台,济南市已形成了如图6所示的电梯三级应急响应救援机制[16,17]。一级响应:通过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在第一时间通知该电梯的维保单位实施救援处理。二级响应:若无法联系到维保单位或者维保单位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前往救援,按“区域负责,就近解困”的原则联系临近的救援站实施救援。三级响应:如果救援站响应不及时,请求119、120等力量实施救援。济南市的应用表明: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的应用,厘清了电梯基本情况、总体运行情况、故障与事故情况等,利用信息化手段合理调度各类救援资源和力量,提高了电梯应急救援的时效性,提高了电梯精细化管理水平。
4 结论
针对电梯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网格、GIS、智能终端等多种技术集成应用的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技术架构,设计实现了平台的主要功能。
1)平台以.NET为基础框架,以B/S/S为架构,实现了电梯综合信息管理、电梯信息采集、监测报警、呼叫中心管理、救援指挥等功能。
(2)平台已在济南市得到应用,为电梯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摘要:针对电梯安全事故救援问题,研究提出了电梯安全应急救援处置服务平台技术架构。该平台综合利用物联网、网格、GIS、智能终端等技术,基于.Net开发框架体系、B/S架构,实现电梯及应急救援网格化管理、电梯故障实时监测报警、电梯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等平台关键功能。目前该平台已在济南市建设运行,依托平台实现了三级应急救援响应。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平台的技术与功能架构具有较强的可复用性,有利于整体技术方案的快速推广。
应急服务器 篇10
我国属于突发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这些灾害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灾后急切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这就要发挥应急物流的作用。只有保证应急物流具有通畅的载体、简洁的流程、快捷的速度,才能确保应急物资的实效性。因此,研究应急物流在气象服务保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应急物流概述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讲,应急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该物流活动的对象是各类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军事冲突、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内容是提供各类支持,包括人员支持、资金支持、物品支持等;目标是追求损失的最小化、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应急物资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满足救援需求、灾民需求、灾后初步重建需求。
我国在应急物流的建设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预警预报机制建设,物流的组织、实施、设备建设,信息系统建设,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我国应急物流的理念有三条,分别是:第一,军民结合,一体联动;第二,预警预报,快速反应;第三,信息流畅,全程监控。
应急物流与普通的物流活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一,时效性和不可预见性更强;二,物流需求更加多样和急迫;三,物流供应的经济性很弱。在当下,应急物流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保障力量,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应急物资的作用
1. 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突发性的灾害发生后,大量的物资需要在短时间内聚集,这得益于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一个良好的应急物流系统,能够将国民经济力量增值输送到灾区,对救灾物资进行及时的补充,从而恢复救援力量。因此,应急物流是救灾能力的倍增器,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能够为应急管理提供物资支持
应急物资想要到达灾区现场进行物资的供应,必须通过物流这座桥梁。举例而言,2008年南方出现雨雪冰冻灾害,在电力的供应、道路的抢修、物资调拨和配送上,应急物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救灾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支持。
二、应急物流与气象服务保障的关系
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天气情况密切相关,气象部门能够为应急物流的准备和实施提供依据。当出现灾害性天气,灾前防御主要依靠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灾中主要依靠气象部门对应急方案的选择和调整,灾后主要依靠气象部门对天气指标的评估,从而对应急预案进行总结和修正。
(一)应急物流对气象服务的保障
气象灾害发生以后,交通运输往往就会产生困难。但是,救灾工作的基础保障是应急气象服务,所以要想尽办法将设备、物资、专业人员及时送到灾害现场,从而开展应急气象服务。这时候,就需要应急物流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这部分的物流规模小,但却十分关键,所以在物流工作的开展中往往不计成本。介于此,气象部门应该提前准备好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和后勤补给,比如:睡袋、雨衣、帐篷、小型发电设备等。
另外,气象部门应该制定气象服务的后勤供给流程,以此保障物资的及时到位。发生突发事件后,一定要立即开展应急服务。如果提前对物资进行储备,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出大量的资金、人员、物品等,从而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服务后勤供给流程,有利于应急物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气象服务对应急物流的保障
发生突发气象灾害时,建立应急物流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救援物资送到灾害现场,是影响突发事件救援成败的重要因素。应急物流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渠道的畅通。因为中间环节一旦中断,整个应急物流系统就会断流,影响到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应急物流的指挥机构要保证运输方式的多元化,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形、气象条件、运输任务来制定物流方案,发挥不同运力的优点,从而保证物流运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气象灾害发生后,气象部门采取及时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够保障应急物流工作的快速开展,从而促进救灾减灾工作的顺利进行。这部分的应急物流往往规模大,由政府主导开展工作,气象部门则是开展应急保障服务。根据应急保障服务提供的资料,应急物流的指挥部门才能够在交通路线、运输方式、防护措施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保证物资的及时到达。
结语:
【应急服务器】推荐阅读:
电力应急服务09-14
档案应急服务11-03
应急气象服务11-24
银行服务应急预案演练07-04
安全应急救援服务协议12-03
自动办公系统服务器故障期间应急方案10-14
卫星通信与应急服务07-05
餐饮服务应急处理预案07-30
物业服务常见应急预案09-08
秩序维护服务应急预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