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体系建设

2024-06-21

草业体系建设(精选4篇)

草业体系建设 篇1

1958年, 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 2010年全国设有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数增加至31个, 南方高校占了14个, 其中近一半是在2000年以后新办的, 说明南方开办草业科学专业是顺应我国草业快速发展的需求[1]。 然而, 我国南北方草地资源特点与草食家畜生产存在较大差异, 现行的草业科学教学体系主要以北方草原为主, 很难满足南方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草业科学学科跨度较大, 包括土壤、园艺、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加工等行业[3]。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质量[4,5]。2003年, 西南大学开始招收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 期间经历了多次教学方案调整, 教学实习也由最初的野外草原实习, 逐渐过渡到高尔夫球场实习。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与开发利用南方草地资源, 加强南方草地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推进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西南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谈一些个人体会。

1 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总体框架

1.1 建立实践教学硬件体系

硬件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 经过不断完善草业科学实践教学硬件体系, 满足了教学要求。硬件体系主要由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三部分组成。

教学中安排有专门的草业科学开放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 并拥有已经建设7年的校内草坪与牧草基地。同时, 在学校附近的高尔夫球场、重庆奥体中心及南山植物园和缙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设立了4个校外实践基地。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加强运动场草坪的建植与管理、园林苗木、多年生人工草地建设、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和牧草加工等实践内容。

1.2 建立实践教学软件体系

软件体系建设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 包括学生基本技能、创新技能、特色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主要由课程实习和教学实习两个环节构成。创新技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在课程实验内容上, 专门设置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增加学生参与实习环节的机会, 逐步压缩验证性和观摩性实验课时数。同时, 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师的科研方向, 加大课程论文考核制度, 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课程内容或相关学科感兴趣的学生, 可以结合老师的研究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例如, 植物分类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校园园林绿化植物标本, 并建立标本数据库供学生学习。此外, 把学生放到生产、科研第一线, 使其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完成毕业论文, 为今后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1 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能够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学以致用的工作方法, 掌握田间操作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既有农民的劳动能力, 又有农业科学家的工作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课程实践可分为牧草和草坪两个方向。

(1) 结合土壤肥料学、牧草栽培学、种子学、饲草加工、草地管理等课程, 在2~3学年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分田到组, 分地块到人。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自己负责的实验地进行播种前的土壤改良、土地平整、播种、中耕除草、施肥管理及收获等一系列养护管理等农事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巩固、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2) 结合草坪学、测量学、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园林绿化设计、给排水工程及工程预算等课程, 在第3学年将学生分成2组, 开展“迷你”高尔夫球场设计与建植实践训练。第一步, 由学生通过测量画出地势图;第二步, 根据要求设计小型高尔夫球果岭、球道及发球台;第三步, 根据设计进行土地平整及改良 (包括场地清理、粗整、换土、施肥、铺沙、细整) ;第四步, 计算播种量, 建植果岭及发球台, 计算球道面积, 铺植草皮;第五步, 田间管理 (浇水、施肥、除杂草、病虫害防治) ;第六步, 检查与考核。

2.2 科研训练

建立指导教师制度, 即从第2学年开始, 结合教师研究领域和学生兴趣将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 并由教师引领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中来。同时专业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试验方案、分析试验结果。在参与试验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问题, 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资料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方式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 建立草业科学科研基地,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6]。

目前, 西南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15项, 分别来自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基金、重庆市科委攻关及校内基金项目。通过2~3年的科研训练,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 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相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2.3 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实习能较好地检验专业教学效果, 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能尽早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7]。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及用人单位的管理, 实行了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 实习前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 加盖单位公章, 学院为学生购买实习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

教学实习以教师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方式进行。实习前指导教师印制详细的实习方案, 召集学生开展实习动员大会, 邀请学院主管教学院长传达实习宗旨, 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管理规定。在每个实习点指定学生组长及联络人, 负责实习期间学生与实习单位及带队老师之间的沟通, 及时传达实习内容, 并反馈实习感受。每人分发学院统一印制的实习日志, 要求每天有日记、每月有小结、最后有总结。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日志, 及时解决难题。实习结束时, 由实习单位在鉴定表上给每位学生做出书面评定, 同时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实习结束后, 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2 000字的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审阅实习日志及实习总结, 结合实习单位的评语给出最后的实习成绩。

因重庆无大面积的天然草地, 不能如北方很多高校一样开展为期1~2个月的野外草地实习。在过去几年里, 通过尝试让学生到云南曲靖郎目山草地、重庆植物园、重庆体育场等实习, 结合学生反映, 最后选择学校周边的高尔夫球场作为实习单位。在球场实习的优点是:①环境相对封闭, 便于管理;②交通便利, 易于联系;③涵盖专业面广, 实习内容丰富;④通过实习可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2.4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生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参加实践工作, 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科研能力、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检查, 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8]。

毕业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和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是指学生自行联系或由教师推荐到企业实习, 要求提供实习单位接收函, 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内容, 校内推荐教师负责修改论文及评定。校内实习由专业教师负责, 包括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试验研究、数据分析整理、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毕业实习指导教师要求是中级职称以上人员, 同时为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6人。毕业前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论文, 填写论文承诺书, 指导教师提出评阅意见。提交论文后, 专业教师交叉评阅学位论文, 并提出评阅意见, 答辩后经答辩委员会给出最后的评定结果。

根据草业学科的办学特点, 结合专业教师科研课题需要, 校内本科毕业实习在大学3年级暑期开始, 个别的根据需要可以提前, 但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环节, 校外实习必须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进行。

3 结束语

草业科学专业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是完善草业科学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课程实践和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科研素质, 通过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胡自治, 龙瑞军, 张德罡, 等.我国高等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及其在世界的地位[J].草原与草坪, 2005 (5) :3-8.

[2]沈益新, 李志华.对南方草业科学及草业科学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J].草原与草坪, 2002 (4) :62-63.

[3]任继周.草业科学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框架刍议[J].草业学报, 2009, 18 (3) :1-5.

[4]任继周, 侯扶江.草业科学框架纲要[J].草业学报, 2004, 13 (4) :1-6.

[5]秦光彪, 丁原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 (6) :119-120.

[6]向静, 张建设, 罗永兰.生物技术专业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1 (2) :199-201.

[7]韩相春, 李雷鹏.教学实习: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90-92.

[8]陈志红.强化毕业实习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 2007 (1) :179-180.

草业体系建设 篇2

1.1 技术支撑体系队伍状况

与全国各地一样, 吉林省的技术支撑体系队伍大体分为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两大类。多年来, 吉林省草原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日趋完善, 特别是草原法实施以来, 1985年至今的25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在技术推广和草原管理方面, 我省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省、市 (州) 、县 (市) 三级的技术机构, 全省9个市 (州) 、38个县 (市) 大都设置草原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在进行草原管理的同时, 从事着技术推广工作, 成为我省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力量, 在我省草原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是在草业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我省起步较早, 基础雄厚。20世纪60年代, 东北师范大学就设立了草地科学研究所, 成为我国培养草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先驱, 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建成了我国唯一的转基因牧草种子培育实验室。我省还有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畜牧分院草地所和吉林省生物研究所羊草研究中心等多个从事草原教学和技术研究单位, 有400多人从事草业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

1.2 主要成绩

通过多年努力, 我省在草品种选育, 牧草良种标准化生产, 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 已经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并培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类型的优良品种, 先后培育出了公农1、2号紫花苜蓿、吉生1、2、3、4号羊草, 黄花苜蓿等优良品种, 并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的鉴定。在退化草地改良、重盐碱地治理、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建植等实用技术方面有了成功经验, 建立了标准化的操作规程, 在合理利用草原的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的制度建立以及牧草的收割、草产品加工贮存等方面也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实用成果, 并能加以示范推广。

2 问题诊断

2.1 草原资产化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省的草业科研没有把草原管理当做一门科学进行研究, 对草原管理没有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 管理混乱, 特别是在管理对象上, 仍将草原作为资源进行管理, 没将草原作为资产来管理, 从目前看, 关于草原的基础理论大都只看到了草原的使用价值, 例如:对草原的经济评价理论, 也没有涉及到草原的价值内容。这样的管理基础理论导致草原的管理只是资源管理, 而不是资产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 “草原资源无价或价值不菲”的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的开发、利用, 大多建立在无偿占有和低偿使用的基础上, 对社会经济特别是草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草原资源价值研究的滞后, 至今基本上还是个空白, 使人们对草原资产定性认识, 尤其是定量认识严重缺乏, 导致草原的利用是不计草原资源培育成本, 缺乏完整有效的草原资源补给机制的情况下, 大量开垦草原, 使草原资源急剧减少。二是传统的草业只有在牧草利用时, 投资才能变现, 政府对草原生态效益的补偿又无从谈起, 政府限制草地资源的有偿流转, 不允许草原资产抵押, 加上政策因素的不稳定等因素, 使欲投资者望而却步, 久而久之形成了只靠国家单方投资的局面, 投资建设草原的资金很少, 使草原建设速度大大小于退化和减少速度, 更加相对地加剧了草原资源的减少和退化。为此, 草原资产化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草原资产化管理的政策体系的研究和建立的缺陷, 是摆在草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而艰巨的技术研究课题。

2.2 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省在科研、技术推广方面的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与实际的工作需要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市县缺乏专业的草原管理和技术推广机构, 乡 (镇) 普遍缺乏机构建设, 一个市、一个县、一个乡只能有一个或几个很少的人兼管, 技术力量薄弱。二是从全省现状看,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专业水平低, 技术能力差。我省共有667人从事草业技术的推广, 而草原专业的人员仅有66人, 仅占9.9%。三是在草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上的基础设施落后, 经费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很多正常工作都难以开展。

2.3 科技支撑的规划机制没有形成科技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

我省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工作, 没有按照实际需要形成规划机制, 对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工作没有一个统筹的安排, 科技支撑工作的目标、区域布局、重点项目和主要的工作措施不明确, 处于各自为政, 互不联系的无系统状态中。科研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 实际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又得不到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研究与草业生产实际处于脱节状态。

2.4 资金短缺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与其他省份一样, 我省的草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投入严重不足, 没有形成稳定的投资渠道, 甚至科研和推广机构的正常办公费用有的都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资金的短缺, 使我们不能对制约草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攻关, 在草原管理、退化草原改良、草种生产、草原监测、灾害防治以及牧草新品种选育等技术方面的更深研究很难开展, 同时, 也由于资金的短缺, 一些能够加强草业科技和适用技术推广的工作, 如优质高产牧草栽培技术、良种繁育技术、牧草收获加工、划区轮牧等先进技术推广和示范的工作无法开展, 不能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草业的综合效益上为农民的生产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措施建议

3.1 加强草原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

为我国草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使草原管理真正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的职能。在草原管理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上建议各级政府组织草原资产化管理的研究课题, 以研究草原价值为核心, 对草原进化资产化管理进行研究, 提出草原资产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为我国目前以草原使用价值为基础的草原资源管理变为以草原价值为基础的草原资产管理提出理论依据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应为:草原产权的制度改革、草原资产的价值核算、草原资产的会计核算, 草原资产的价值评估, 草原市场问题和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建设。

3.2 加强科技支撑队伍建设

科技支撑队伍是科技工作的主体,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 强化科技支撑队伍建设, 进一步明确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 完善机构, 充实人员, 强化技术培训, 加快知识更新, 提高人员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增加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科研、技术推广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3.3 建立规划机制

把全省的科技支撑工作当作一盘棋来抓, 加强科技力量的整合, 使草原的管理、科研、技术推广和草业经营密切联系, 根据实际统筹安排、制定规划, 明确科技支撑体系的目标、布局、重点项目和主要的工作措施。改变目前科技与草业实际脱离的局面, 使科技真正服务与生产, 对生产起到支撑作用, 达到科技生产力的转化, 从内涵上扩大再生产的目的。

3.4 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关键的技术工作正常开展

草业体系建设 篇3

1. 企业绩效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究竟什么是企业绩效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的概念如何理解?可以这么说, 企业的绩效管理是针对于企业上层管理者, 利用各种手段,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企业及所属部门在完成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绩效成果, 并且保持这种成果能够与企业初期制订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藉此实现企业自订的战略目标的全过程。也可以这样理解, 所有企业的绩效管理都将是实现自己的战略管理目标的过程。

2. 企业绩效管理开发及原则

所有企业的管理者或领导都都明白一个道理:企业绩效管理开发是所有企业领导非常重视的一个特殊过程, 即绩效管理运行一段时间, 或者运行一定程度后, 所到达的终点。同时, 它不仅是上一个绩效管理的终点, 也更是下一个新的绩效管理工作开始进入循环过程的起点。企业绩效管理开发作用重大, 意义深远, 它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那么, 绩效管理开发又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虽然每个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对此都会持有不同的看法, 但总结和概括起来, 不外乎如下点:一是计划性;二是目的性;三是必要性;四是合理性。这个原则, 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绩效管理开发的程序设计与行为约定, 是众多企业管理者都要认真考虑与履行的。

二、基层烟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绩效考核在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烟草行业的绩效考核基本上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着重如何管理员工, 而忽视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员工往往是被考核对象, 对考核的内容没有参与权, 因此制定出来的考核指标往往缺乏员工的认同感。考核的指标也没有有效的区分工作性质, 工作岗位, 考核的方法也很单一, 基本上都是上级考核下级。

三、企业绩效管理的改进措施

1. 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管理制度

无论是从世界目前的水平来看, 还是就中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分析, 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绩效体系还有一个相对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需要所有企业管理者更深入与不断探索。绩效考核在具体的贯彻与执行中,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遇到的困难往往超出企业管理者的预料:许多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严重脱离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不现实, 甚至还会在运行过程中导致人员的积极性受挫, 企业人才外出流失。所以, 完成企业绩效目标的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特点的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 切不可盲目而行, 更不可鲁莽而为。从《企业管理学》上不难看出:企业的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应当从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入手, 努力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 设立多种形式的合理的能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措施, 最后定期修正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 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管理制度, 在总结企业绩效管理成败得失上做深入、细致的效果分析。

2. 建立灵活的、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

员工的薪酬, 也就是员工所发放的各种工资、津补贴以及其他福利待遇, 实际上是员工与企业的一种劳动与利益的交换或交易, 员工付出的是体力或者脑力劳动, 企业付出的是利益的代表形式——金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企业所制订的薪酬制度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劳动报酬规律, 或者说是否让员工感觉满意, 这不仅关系到员工个人的直接经济回报, 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 影响到劳动积极性的调动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 企业要在尽可能用较优越的经济待遇, 增加奖金补贴, 落实员工福利。

3. 建立和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首先, 要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企业, 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 不能仅依靠物资来实施奖励, 让员工感觉这种物质奖励像是一种施舍, 从而剌激员工的物资欲望, 形成有钱就做事, 没钱不做事的状况。

其次, 要多层次地建立起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员工的激励机制看似简单, 但我们也得根据不同情况, 处分不同对象, 来设置这种机制。需要我们采取合理的、有效的, 且无负作用的激励机制, 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激励手段, 使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与合理。

四、促进员工绩效提高的科学措施

虽然,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努力提高员工绩效的手段多种, 但如下几种办法不失为科学的手段:

1. 帮助员工克服缺点发扬长处

帮助员工发展是企业政工人员应尽的职责。要多鼓励员工, 多教育员工, 多帮员工解决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要让员工感觉自己既有奔头, 又还需要改进工作作风, 既有发展前景, 又还要克服自己的毛病。

2. 建立科学而严格的工作标准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 工作标准是工作行为的基本准则, 我们企业管理者想要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 就不得不考虑如何让员工自己清楚本职工作的标准, 要设法让他们懂得科学的制订标准, 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效益的参数。

3. 科学确定员工的责任范围

责任范围既要有明确的规定, 却又不能失之于宽, 应当与企业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同时, 责任范围还要与员工的工作能力相结合。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都是有大小的, 如果将相同的责任范围用于不同能力的两个员工身上, 这样, 就会出现工作绩效的巨大差别, 最终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受挫。

4. 确定目标行动方案

作为企业管理者, 应当在建立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认真鉴别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所掌握的工作技能、本身的文化素质, 包括员工平时的喜好、擅长的领域等, 在对每个员工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后, 再根据工作需要设计对员工的期望值。这样, 才能使每个员工更有把握地接近自己的工作目标, 从而提高绩效。

摘要:绩效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人才优势挖掘和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同步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激励机制, 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员工,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对于“统一领导, 垂直管理, 专卖专营”的烟草企业, 建立和形成包括绩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内的激励体系就更为必要。

草业体系建设 篇4

甘肃省是一个发展草业比较早的省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在中央“种草种树, 发展畜牧”的号召下, 全省人工种草面积以每年20万公顷~26.67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最高年份1985年当年新增41.80万公顷, 全省人工草地留床面积曾居全国之首, 达到80万公顷。2000年以来,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我省草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我省建成畜牧大省、草业强省的战略, 草产业迅速发展。2010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147.47万公顷, 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多年生人工种草面积120.47万公顷, 一年生人工种草面积27万公顷。人工种草鲜草总产量12006.36万吨, 折合干草3370.44万吨。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三叶草、老芒麦、披碱草等为主, 一年生牧草以箭舌豌豆、燕麦、毛苕子等为主。全省人工种草面积的逐步扩大, 有力促进了草畜产业的发展, 到2010年底, 全省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8家, 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60万吨, 实际完成加工草块、草捆、草颗粒、草粉等草产品98万吨, 销往国内外。据调查, 农牧民种植苜蓿亩均收入600元, 纯收入可达400元~450元, 比种植粮食亩均增收200元~250元, 既成为各地促进“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调整的主要产业, 也成了广大农牧民增收的一个可靠渠道。

二、思路与对策

㈠发展思路草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围绕三大目标, 主攻四项重点, 实现五个突破。

第一, 三大目标。一是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 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 把甘肃建成全国草业开发、技术和信息服务中心, 为把甘肃建成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大省奠定基础。二是发挥牧草种质资源和光热土地资源优势, 为在近期把甘肃建成全国优质牧草种子重点生产基地奠定基础。三是通过项目带动, 创建草产业大省, 为实现把甘肃建成畜牧业强省奠定基础。

第二, 四项重点。一是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我省广大地区光照充足、气候干燥, 是牧草种子生产的理想之地。特别是河西地区, 又有充足的土地和有效灌溉作保证, 应把种子繁殖作为近期草产业开发重点, 建立相当规模的种子生产带。二是培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 也可以是营销实体, 可以是国营企业, 也可以是民营企业。三是项目和资金落实。草产业发展关键是要有一定的资本营运和技术吸收消化能力, 有自建基地、带动一定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实力。四是流通和服务组织。重点是培养农民自己的流通组织—农民合作社, 减少农民风险, 拓宽增收渠道。

第三, 五个突破。一是在建立现代运行机制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在牧草种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草产业开发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四是在草产品的外向性生产经营方面有所突破;五是在创立品牌方面有所突破。

㈡发展目标到2015年, 全省种草留床面积达到200万公顷, 年均递增13.34万公顷, 建成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品种多样的优质商品草生产基地33.34万公顷。年产青干草1700亿公斤, 全省牧草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68个, 其中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32个、经纪人和草产品加工专业大户带动型的136个。年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 其中省内调剂150万吨、国内销售达到100万吨、出口100万吨, 产值达到45.6亿元, 创汇2.3亿美元。

㈢总体布局草产品生产基地选在酒泉、张掖、武威、兰州、白银、定西、庆阳、平凉和甘南等地 (州、市) 。布局的原则是: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河西地区, 地势平坦, 热量丰富, 日照充足, 土地宽阔。重点建成20万公顷紫花苜蓿开发基地, 进行草产品加工。陇东和陇中地区, 坡耕地面积大, 水土流失严重, 重点进行区域性种草13.34万公顷, 发展种草养畜专业户, 建立牧草种子生产基地, 组织统一营销。甘南牧区气候寒冷, 冬春季饲草料短缺。充分发挥卓尼、临潭等农牧结合带的区位优势, 结合退耕还草, 建立人工饲草基地, 并加工裹包青贮饲料、草块、草砖等产品, 解决高寒牧区饲草短缺问题。坚持三项草原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基本草地保护制度。二是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三是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 落实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作。

㈣对策与建议为了夯实草产业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草产业, 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今后, 全省草产业发展要按照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的要求, 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培植草产业, 以科技为动力发展草产业, 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拉动草产业。具体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 全面落实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政策, 特别是落实好草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是草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要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指定和完善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全力推进草畜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延长产业链,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省上尽快出台《关于保护草原生态资源、加快发展草产业的意见》。

第二, 继续完善保护扶持措施, 加强重点地区草产业基地建设工作。草产业是朝阳产业, 开局之初就需正确引导、保护和扶持, 其尽快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保护的重点对象是参与草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和规模种草户。一是省上建立草产业开发专项资金, 或以贴息的形式对带动作用强的草产品龙头企业进行有效保护;根据各地的种草情况, 对规模种草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补助。二是省上建立草产业开发风险基金, 对草产业开发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减少市场风险。三是争取国家将草产业开发列入高新产业的行列, 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在地方权限范围内将尽快出台有关税收减免的政策。四是对草产业开发企业在土地使用等方面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 减少收费, 简化手续。五是积极开拓市场, 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广辟销售渠道。省上建立草产品信息服务中心, 定期发布国内外主要市场草产品的价格行情, 并在近期内建立几个较为完备的草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要鼓励发展草产品经销组织, 壮大草产品营销队伍。支持广大农民以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参与流通, 培育农民自己的流通组织, 尽快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六是依托省地草原 (饲草) 管理站, 成立省地两级草产品质检体系, 加强草产品质量管理。

第三, 与产业化项目相结合, 积极推进规模开发是草产业发展的工作基础。建设规模化草产品生产基地, 是发展草产业的重要基础, 也是草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基地建设上, 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战略的重点, 围绕龙头企业生产和种草养畜, 突出规模开发, 多种形式建基地, 着力培植发展种草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 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突出草业开发和草地基础建设, 发展草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 “打绿色品牌, 走绿色道路”, 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切实抓好优良草种的推广。良种推广是发展草产业的关键措施之一。今后凡是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牧草, 由市、县 (区) 畜牧部门统一组织调进, 严把种子质量关。对目前大面积推广的陇东苜蓿、新疆大叶苜蓿、美国苜蓿王继续加大良种供应力度。此外, 为了改变牧草种子依赖外调的局面, 增强自身供种能力, 进一步加强优质牧草种子田建设。通过优良草种的繁育推广, 逐步更新老化、退化、品质差的当地品种, 实现牧草品种良种化, 牧草产品优质化。通过大力种草, 改造传统的种植业结构, 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 使农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

第四, 全力落实科技措施是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各级畜牧部门要明确任务, 强化责任, 分片包抓, 切实抓好牧草播种、除莠、浇灌、施肥、收割、晾晒等关键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的落实, 尤其是加强种草技术培训, 把应用良种, 根瘤菌拌种、叶面施肥, 适时刈割、牧草打捆保鲜等先进适用技术, 传授给广大农户, 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发展草产业的积极性。要建立草业开发科技支撑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业开发效益。在硬件方面, 主要是草种、收获、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设备的引进和配置。在软件方面, 主要是搞好草产业科研、推广、培训以及人才资源的开发。具体操作中, 一是强化技术培训。依托草业技术服务部门开展草业技术培训, 积极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二是强化技术开发体系, 加大科研与技术开发力度。三是安排草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经费, 组织生产领域的技术攻关。重点开展能破生产之难题, 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短、平、快项目研究。如草产品加烘干设备、高密度打捆机、高效脱水机等机械研制。四是修订和完善草产业开发各个环节的技术规程。五是建立计算机智能化草业专家系统, 对草业开发宏观决策、草业科研、草业生产管理提供服务。

第五, 强化牧草试验示范。市、县 (区) 对已落实的牧草新品种试验田, 继续固定专人, 严格按照试验方案, 认真观察记载返青、分蘖、拔节、孕蕾、开花、结荚、产草量等试验数据, 通过科学的分析, 鉴定筛选出生长发育快、越冬率高、易管理、丰产性能好、适宜我省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牧草, 为我省草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上一篇:中职现象下一篇:应急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