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体系建设

2024-07-20

德育体系建设(共12篇)

德育体系建设 篇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教育部按照中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

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全面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 强调把学知识技能与学做人做事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实施“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方案, 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启动语文、德育、历史3科统一教材的编写, 系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交流和展示活动, 推广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融入社会实践。联合有关部委和行业主管机构, 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 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基地。第一批联合8个部委建立了71个中小学主题社会实践基地。制订具有行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园, 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开展学雷锋活动, 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三是融入校园文化。组织“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命名中小学班集体活动, 截至目前已命名128个班集体, 覆盖全国各省份。每年秋季开学与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全国“开学第一课”, 以“爱国”、“梦想”、“幸福”等为主题, 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制定《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 制作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动漫视频, 开展一系列生动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

四是融入学校管理。推动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分别制定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进一步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能力要求。组织制定《中小学管理工作规程》, 建立健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征集班主任工作细节案例, 纳入培训教材, 引导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参与学校管理, 形成育人合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 教育部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 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

我们将加强学科德育工作;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德育体系建设 篇2

【摘要】网络话语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语言与交流方式,高校学生以网络话语为媒介,在网络环境下满足其对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朋友圈扩张的需求。以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哲学视角下高校网络德育的话语体系建设,对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话机制以及提升德育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德育哲学视角话语体系

一、引言

话语是人们书写或者表达所依赖的语言,其存在于解释活动与理解活动中。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通常以话语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媒介与桥梁,教师以书写或言语的形式向学生传达道德等德育内容的重要性与思想,学生以对德育的理解为基础与教师进行话语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理解为导向形成一种交流机制,这种机制所依托的正是话语,因此话语是实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理解、达成共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话语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之一。德育教师通过德育话语可以顺利开展其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指标,实现自身作为德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在高校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德育教师能否一定高度的话语权、能否经由自身的话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话语能否得到被教育对象的认可与信服,是教育主体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话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话语本身就是社会权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权力下的产物,话语的垄断即意味着权力的独霸,话语的拥有即意味着权力的拥有,话语的缺失则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话语权力是影响德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教学任务顺利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高校应高度重视德育话语权的分配与利用,充分保障德育的成效与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步扩大与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2G、3G、4G)建设的日益完备,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访问到互联网上共享的各类信息与数据,也能以网络为媒介尽情表达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与认知,这种借助网络技术表达或宣泄自身的思想与态度的模式即新一代的网络话语时代。网络话语与传统话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影响力等均非传统话语所能媲美,这种带有青年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话语依托高校学生得以迅速传播并广为接受,为高校德育话语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二、高校网络德育话语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与重申实践的重要性,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教育主体与被教育者双方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以话语作为德育传播以及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保障二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话语能够合理均衡分配,进而在德育所传播的思想、道德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强化德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因此,德育教学应当注重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学,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与对接关系,进而使得德育教学走下理论化、抽象化的神坛,走向实践的现实论域。

现阶段我国德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话语权失衡现象,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本应处于重要地位的被教育者所拥有的话语权不断被弱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德育教师所传递的理论知识,而无权表达自己对于现象或现实最主观的想法,沉重的教学任务给德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转而施加到学生身上,形成对学生思维与思想的束缚,话语的失衡与重心不稳使得德育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极大地违背了德育教学挖掘学生潜能、释放学生天性、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初衷与目标。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德育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强化学生的话语权,注重生命的个体化表达与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文主义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与成长机制。

三、哲学视域下网络德育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网络话语面向的用户群主要以高校学生为主,高校?W生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使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学生借助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与移动终端可以极为便捷地发送与接收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信息在互联网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共享与转发,具有极大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如何以哲学为指导思想与理论支撑,借助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打通德育话语的教材、学科与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德育教师、学生之间高效的沟通机制,实现对学生个体的人本化培养,是建设高校网络德育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

1.加强网络话语的研究,消除网络话语差异。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环境是其释放自我的新天地,能够为其带来乐趣与满足感,满足其对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朋友圈扩张的需求,在这样的情感需求与社会需求下,大学生充分调动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快速掌握网络环境,快速融入到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中。而对于德育教师而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对新事物的接受与融入能力较差,甚至对新事物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网络话语,导致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话语方面存在一定的代沟,教师无法有效、敏感地捕捉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不利于学生德育成效。因此,教师应当抱持着学习的心态融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吸收网络环境下属于高校学生的青年亚文化,深入理解网络话语的内涵与符号标志,掌握在高校学生中广泛使用的网络话语,适应学生的网络交流方式,然后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网络话语,以寻求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真正走近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实现以网络话语为依托的心灵交流。

2.加强网络话语策略的研究,平衡德育话语权分配。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发展自身的文化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形成了话语权独霸,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权威与话语力量,德育教学的成效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德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网络表达方式与接受习惯的研究,对其在网络环境下的话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德育课堂中,使得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引导、平等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打破学生对教师独霸的不满,形成互动式的平等对话方式,使得德育课堂的话语权能够均衡分配。

四、结论

网络话语的出现代表着新一代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高校德育教学而言,网络话语能够为高校德育教学提供更为丰富且多样化的手段,推动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深入变革,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新型渠道。

参考文献:

[1]齐尚晓.公共生活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转型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7,(01):99-104.[2]孙金晶,丁慧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J].学理论,2016,(12):238-240.[3]徐志刚.生命哲学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2):62-64.[4]张翠萍,董瑞军.基于生命哲学的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J].学术探索,2015,(06):143-146.基金项目:

1.本论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常态下基于校园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B04)。

2.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互联网+德育”模式创新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550)。

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完善德育体系 篇3

[关键词]师德;德育;构建

不论是教师,还是环卫工,亦或是国家领导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讲其劳动本质上都是以职业的形式存在的。既然是职业就要创造价值,获得报酬。既然教师是一种职业,所谓“师德”,自然也就是一种职业道德。而教师为什么要有职业道德?如果教师没有职业道德,就会很容易丢了饭碗,甚至被社会所唾弃。只有师德水平提高,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

教师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是近些年来,教师失德的事件却频频发生。小到幼儿园老师、中小学教师虐待儿童,体罚侮辱,大到高校教师性侵行为,都不同程度的有触碰红线者,极大地损害了教师这一职业的总体的高大形象。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直接促进者。教师队伍师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祖国的未来。然而由于价值观念的差异,制度的不健全及学校的保护措施力度不够,当前仍有很多的教师职业道德上存在不同程度地偏差,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迫在眉睫。

一、师德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教师,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生的影响。师德的特点是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师德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其内涵。好的师德造就好的教师,好的教师培育好的学生,好的学生创造好的未来,足以见得师德的重要性。

二、师德的内容

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是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有师爱。教师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其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建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的职责,也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要知法守法,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严格规范行为举止,坚决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敬业。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勤恳工作,甘为人梯,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要与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得到老师的尊重,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要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慈相济,把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4.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可能会模仿,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5.教书育人。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用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习健体,学会审美,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成为四有公民奠定基础。

6.终身学习,学高为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学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努力进取,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

三、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来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

1.教师要树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有效德育体系的条件。“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进行教育。学生和老师都是平等的人,需要被尊重,因此只有互相尊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实施德育。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看做是不断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对其优点要毫不吝啬的鼓励表扬,对缺点要不夸大,实事求是,帮助他改正。更不能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要一视同仁。加以耐心和爱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德育实施。

2.师爱是魂,爱和教育是形影不离的。热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前提,爱学生对教师自我完善和学生的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良好品德,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激励老师献身教育事业。爱学生,要求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始终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批评学生,也要重在批评中唤醒学生的良知,启发学生觉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和缺点的愿望,这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赏识学生的基础上批评教育学生,并善于发现学生犯错的积极因素,给予相应认可,同时引导他走向正确。而且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将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这种爱不是宠爱,溺爱,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情。

3.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进行言传身教的德育的重要条件。教师必须要坚持终身学习,拓展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及内在素质。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心及学习心,就很可能成为学生眼里“老古董”,丧失威信,师生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告急。而且如果教师停止了学习,其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劳动中教师可能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令人厌恶,难以继续。因此,终身学习本质上是教师拯救自己,这样可使教师永葆活力,富有魅力,影响学生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学生的道德提高起到示范作用,帮助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因此这种隐形德育很有必要。

总之,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这需要教师严格践行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内在素质,坚持终身学习,充分认识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严慈相济,还要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进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施隐形德育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完善德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靜.试析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论文网2012.2.22.

[2]倪华.对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2期.

[3]蔡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14-3-18.

完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实效 篇4

一、重视师德建设,提高育人素质

1. 重视师德建设 。 学校以“树师表形象”为载体,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三爱三精神”、 “五心五个一”和“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教风”等教育活动,实施“知书明理,爱国爱民”道德教育工程。让老师们在教育活动中带头“爱读书,讲学习”,成为学生的表率;带头在工作中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让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带头“讲奉献,献爱心”,捐资赠物救助困难学生。如学校成立“小水滴爱心社”,号召全体师生每人每月节约一元钱捐给“小水滴爱心社”,号召全校师生收集旧书、旧报纸和矿泉水瓶子等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到收购站变卖,收入存入 “小水滴爱心社”账户。在教师带动下,全校学生主动将部分零花钱捐给“小水滴爱心社”,一些学生家长也受此影响,自愿向“小水滴爱心社”捐款。“小水滴爱心社”成立三年多来, 已经资助了20多名困难学生;学校还通过写心得体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经验交流、参观学习及师德评估等活动,激发了教师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依法执教的意识。

2. 狠抓教师培训 。 一方面坚持单周政治学习、双周业务学习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和辅导员例会,组织大家学习教育理论、少先队理论和业务知识,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开展中队主题会观摩,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另一方面,组织辅导员外出学习,扩大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加强阵地建设,提高德育实效

1. 加强养成教育 。 根据学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规章制度和评价制度,从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行为问题入手,提出了“三学会”等行为规范,全面开展“五讲五做”主题教育活动。活动注重实效,奖励机制做保障,充分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他们对德育工作真抓、乐抓、实抓,各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班级、科学育人的具体措施。他们在班队课上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广泛开展诸如“我爱我校,人人弯腰美化校园”,“我是好儿童,好习惯伴我行”等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每年“六·一”学校对各班推荐上来的各类“德育星”进行奖励,做到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

2. 实施流动红旗评比制度 。 从学生身边小事抓起,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坚持流动红旗评比制度,规定由值周领导、教师和值周中队学生对全校各班的纪律、安全、卫生进行检查。要求各班加强学生一日常规训练,从学生进校、出操、课间活动、上下楼梯、集合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明白要求,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值周时重点检查学生在放学路队、上学前、放学后、课间活动等方面的违纪、违规情况。对学生课间打闹乱跑、进行危险活动、过早到校的、放学不走的、购吃零食的、上厕所不讲卫生等不文明行为及时处理并做出记载。每天进行评比,周末进行总结,然后以年级组为单位评选出最佳班集体,在次周星期一师生大会上进行总结,并颁发“纪律、卫生、间操、路队”流动红旗,学期末公布总结果。

3. 创设育人环境 ,陶冶高尚情操 。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最直接的感应场,对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起着渗透和暗示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结合节日、 纪念日等特殊日子,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以安全防范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相继编写了《文明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等校本教材,利用校园广播,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班队会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途径向学生宣传、讲解文明礼仪知识;利用鲜明的学校标识培育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归属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懂得爱国先爱校,成才先成人;用文雅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性情,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布置校园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墙壁文化,走廊文化, 楼梯文化,教室文化,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木,每一块绿地都说话,成为无声的教育者,每一幅书画都是情操陶冶者,每一个小提示都是行为规范者,使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教育园地,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德育体系的科学设置 篇5

一、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学会自主管理,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乐观向上的性格、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 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

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 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 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8.开展生态教育。

三、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

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6.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要点:

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要点。

低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管好自己的手,自己的口,自己的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二)实施重点: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实施内容:

第一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稳定一年级学生入学情绪,从各方面帮助家长及学生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与规定;

2、适时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

3、重点进行上课、课间休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4、组建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老师、家长的沟通;

5、落实常规检查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

1、通过观察、谈话、家访、查看学籍卡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2、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进行热爱学校,爱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教育;

3、耐心指导学生坐、立、走等姿势,特别训练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读写姿势要正确,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4、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讲礼貌;

5、进行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逐渐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

任课教师工作:

配合班主任做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课堂常规、作业完成、学习用具摆放等的训练。

家庭和社会工作:

成立家长学校,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新入学教育工作,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第二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指导一年级老师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2、进行入队教育,上好队课,做好整体入队工作;(具体整体入队时间各学校可自行规定)

3、进行常规工作的落实、检查与反馈,组织听课活动,促进班级常规工作质量的提高;

4、组织好一年级作业检查工作,对书写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巩固学生已养成的好习惯;

5、定期召开教师会议,讨论、交流经验。班主任工作:

1、继续加强常规教育工作,逐渐提高要求;

2、完成对全体学生的家访,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

3、进行班干部轮流民主竞选制,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给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任课老师工作:

1、严格且耐心地配合班主任工作,重点培养预习复习习惯、听讲习惯、完成作业习惯;

2、及时与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家庭和社会工作:

请交警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一)二年级学生特点:

已经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愿意遵守校规校纪,但由于自控力不够稳定,行为规范方面常常有反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二)实施重点:

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和热爱学校的教育。(三)实施内容:

第一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制定学期计划,确定教育重点及内容,指导各班开展工作;

2、落实常规教育的检查督促工作,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开展唱国歌、做广播操、系红领巾等比赛。班主任工作:

1、继续巩固常规教育,开展好即时性班级活动和常规性班级活动;

2、结合运动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树立集体观;

3、通过班会、班主任课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任课教师工作: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

家庭和社会工作:

家长学校开办讲座,征求建议,统一教育思想。第二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继续把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放在首位;

2、开展推选校园小卫士、小助手活动,增强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

3、号召学生多和好书交朋友。

班主任工作:

1、巩固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重点是是读书姿势要正确、上课专心倾听、作业完成要认真,课外阅读要有乐趣的教育;

2、教育学生继续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重点是按时到校,认真打扫卫生,尊敬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

3、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

任课教师工作:

结合课堂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发现培养学生的专长。家庭和社会工作: 假期组织学生成立护绿小队走进社区,参加环保活动。

中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遵守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能自觉以《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环保意识,初步养成环保行为习惯,能积极参加劳动,勤俭节约、不攀比;懂得尊重老师,孝敬长辈,能和谐、融洽地与人相处;拥有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参加学校和班级的自主管理岗位,有较强的责任心。三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一)三年级学生特点:

处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形成期,情感表达不稳定,有一定的集体意识,行为控制力较弱,模仿性强,道德认识水平较低,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

(二)实施重点:

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懂得关爱他人,强化常规教育。(三)实施内容:

第一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指导队员学会自己组织召开队会,了解队会的一般程序,训练各中队旗手、护旗手;

2.指导队员了解少先队队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队员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4.继续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 5.年级组内展开小型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班主任工作:

1、通过组织教师节、国庆节活动,开展爱祖国、爱家乡,尊重他人、孝敬长辈教育;

2、结合班级布置、卫生评比等活动,进行爱劳动勤俭节约教育;

3、引导学生文明过年,进行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任课老师工作: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各类趣味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家庭和社会工作:

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形成年级家长委员交流网络,便于家校沟通,并开展知识竞赛型亲子活动。

第二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结合庆“六一”,组织“环保艺术节”活动,给学生搭建舞台,展示自我; 2.继续开设队课,开展“我能行”实践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实践能力; 3.召开家长会,可以是专题型的、经验介绍型的、成果汇报型的等,共同探讨家校教育模式; 4.制订暑期活动计划。班主任工作:

1.通过召开主题班队会和开设班主任课,教育学生团结友爱,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2.组织学生参加植绿护绿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3.定期召开小干部会,对小干部进行培训; 4.进行热爱劳动教育。

任课教师工作: 联合组织“动手动脑才艺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肯钻研、爱科学精神。

家庭和社会工作:

学校联合社区开展“我爱社区”主题教育。四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一)四年级学生特点: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转变过程中,独立意识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兴趣爱好体现明显,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有较强烈的人际交往愿望。(二)实施重点:

加强年级、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班风,正确的舆论,爱惜集体荣誉。围绕“养成教育”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实施内容:

第一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设立少先队各类小岗位,引导学生树立民主竞争意识,增强责任感; 2.指导队员参加红领巾科社团活动,参与创建宣传阵地,增强少先队组织活力;

3.结合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庆和纪念日,指导各中队开展中、小队活动及校外实践活动;

4.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常规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

1.开展榜样学习活动,确定班级目标。进行刻苦学习的教育,做好学生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起始工作;

2.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小岗位,积极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3.指导学生学会与同学相处,初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任课教师工作:

抓好课堂德育渗透,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家庭和社会工作:

家长学校召开专题家长会,指导家长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互相交流家教经验。

第二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加强常规教育的检查督促评比;

2.组织“绿色文化节”、“快乐读书节” 庆“六一”活动: 3.继续开设队课,培养少先队员的参与能力; 4.制定暑期活动计划。

班主任工作: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守则》为指导,通过班队会、班主任课抓实常规教育;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环保艺术节”、“快乐读书节”、庆“六一”等活动; 3.认真做好学年收尾的各项工作,召开好家长会,为做一名合格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做准备;

4、安排好学生的假期活动及进行重点家访工作。

任课教师工作:

根据学科特点,组织作业、作品展活动,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教育。

家庭和社会工作:

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做网络文明教育讲座。高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品德;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够帮助别人,愿意为集体服务;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基础;能够自己制定个人努力目标和举措,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活动;能够积极宣传环保,养成环保行为习惯,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五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一)五年级学生特点:

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处在由幼稚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矛盾时期。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自主性和自尊心进一步加强,渴望得到友谊。仍然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二)实施重点:

增强学生自觉进步的需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行不怕苦教育。学会公平竞争,以诚待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三)实施内容:

第一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重点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巩固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 2.开展公民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3.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开展主题活动,指导各中队开展中、小队活动及校外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班主任工作:

1.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管理;

2.召开家长会介绍高年段德育工作特点,做好家校共同教育工作; 3.通过班会、班主任课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交友教育。4.进行自主管理指导。

任课教师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责任心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家庭和社会工作:

请法制副校长给学生讲法律常识课。

第二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通过学习《守则》和《规范》,进行树立公德意识教育;

2、做好“环保艺术节”的组织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

3、结合评优活动,对学生进行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教育;

班主任工作:

1、组织“勤奋学习,磨炼意志”系列活动:

2、以中队为单位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开展“我看家乡新变化”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任课老师工作:

配合班主任,做好行为规范教育活动。

家庭和社会工作:

开展“家务乐趣多"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关爱家人的意识。六年级德育工作实施要点(一)六年级学生特点:

六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增强,不希望老师和家长把他们当成小孩,但在处理问题上还很不成熟,熟悉小学的日常行为要求,但一些同学却做的不够认真,吸取的信息更多,不善于做正确的判断与分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二)实施重点:

进行理想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等道德品质教育,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巩固。通过学生参与常规管理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责任感教育。(三)实施细则内容:

第一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加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结合毕业、升学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大、中队教育活动。

班主任工作:

1、继续强化班级常规教育,建立良好班风,形成良好集体舆论;

2、利用主题班会、班主任课开展“我能行”等主题教育;

3、开展毕业生爱校教育。

任课教师工作:

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家庭和社会工作:

家长学校开办讲座,指导家长配合学校进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育。

第二学期

教导处、大队部:

1、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争做守纪学生;

2、结合“学雷锋”,组织学生参与“送温暖,献爱心,公益活动;

3、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4、在常规教育和主题班队会中,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班主任工作:

1、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自理、自立、自律教育;

2、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3、做好毕业生的鉴定工作。任课老师工作:

结合教学工作中德育因素,开展小型学科竞赛,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肯动脑,爱科学的思想意识。家庭和社会工作:

德育体系建设 篇6

一、“读经诵典”,让传统美德滋润儿童心田

近年来,伴随着全国中小学“书香校园”的读书热潮,学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努力通过“经典诵读”来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经过反复筛选和研究,把《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全校每个小朋友的必读经典之书,要求人人会读,人人会背,人人会做。

学校向全校师生与家长作了深入细致的宣传,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并从每天的晨读、午读抽出部分时间,开展诵读检查和评比。为了使“读经诵典”活动更加贴近儿童,学校打造了《三字经》、《弟子规》古典文化长廊,配以注音、解释、精美插图和小故事;学校还以经典内容为材料,编创了相声、小品、歌舞等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深孩子们对经典著作的理解,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和热情。2007年11月24日晚上7点,学校体育馆内灯火辉煌,“读经颂典”暨家长开放日汇报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全校近千名家长陶醉在孩子们“经典诵读”的琅琅读书声和生动有趣的节目中,会场上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经典诵读”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情称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读经诵典”活动中吸收了诚信、知礼、宽容、谦让、勤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营养,促进了学生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家校心桥”,让德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内容,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点,学校设计了相对不同的考评内容,并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将德育内容细化为具体的量化考评目标。为了好记和好评,考评目标均用四字来概括,如“尊敬师长”、“生活自理”、“节约用钱”等,并且把德育卡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又分“在校表现”和“在家表现”两大栏。在校有10个子目标,在家有6个子目标。每个年段还设计了一份品行养成的小结,小结每个学生的主要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每个新接任的班主任对学生过去道德成长的轨迹既有个清楚的了解,又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密切家校联系,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五下午放学前都要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填写好,让孩子带给父母,对于有些表现特别的学生(包括进步和退步),班主任还要写上评语。父母把孩子在家一周的表现打分后,如实地反馈给学校,于下周一让孩子带给班主任。由此,每周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就会了解得非常清楚。学校还专门增设让学生互评互议、自己写努力方向或决心等栏目,使每个同学既能正确评价别人,又懂得如何评价自己,更懂得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强化了学生德育成长中的主体意识。

学校设计了学期汇总表,把学生每月在家得分、在校得分予以累计,期末根据总分给学生以优秀、良好或一般的评定。同时,指出主要优点和主要缺点。这样,学生既知道自己品行表现的总体状态,更知道自己品德养成中的优势与不足,使自己始终明确努力的方向。

到了六年级毕业,学校专门设计了品德鉴定意见:“xx同学,经学校六年的实际考查和你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们认为你品德(优、良),习惯(良好、尚可),心理(健康、基本健康),已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祝您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做一个品德高尚的现代文明人。”

三、“校长助理”,让德育管理如虎添翼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理解,越来越难以沟通,这是许多老师和家长的慨叹。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能够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了解他们真正的渴望和要求呢?经过反复调研,我们悟出只有学生才是最了解学生的道理。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兵教兵”、“兵带兵”、“兵管兵”的管理策略。学校首批19名学生校长助理,在国旗下光荣地从校长手上接过了聘书,开始正式上岗工作。

让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学校的管理,可以听到孩子们最真实的心声和建议,使德育管理更富有针对性。一位六年级的校长助理建议:“学校应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阅读,因为现在同学们中流行阅读一些‘韩流’爱情小说。”针对这一建议,学校展开了高年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发现“韩流”爱情小说主要流行在六年级的部分女生中,而且这与六年级学生此时的生理发育和心理特点相关联,这引发了学校对学生阅读内容、青春期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于是,学校推荐给各年级100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同时召开了高年级学生阅读研讨会,并开展了相关的青春期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校长助理与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能最先发现学生品行习惯中的问题,并可以随时进行劝阻和帮助。许多助理已自觉成为学校行为规范的督察员,真正发挥了小主人的作用,锻炼了从小参与管理学校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了公民意识。

四、艺术文化,让德育熏陶润物无声

艺术能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陶冶人,感化人,净化人,激励人。所以,学校德育离不开艺术文化的熏陶。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营造学校艺术氛围。学校底楼建有介绍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等各种艺术知识的“艺术廊”;在二楼、三楼的外墙开辟了如“我的自画像”、“我的宝贝——玩具展”、“太阳的脸——涂鸦墙”、“花儿朵朵开”等深受孩子喜爱的互动型专题艺术展示;功能室、教室专门设计了“学生作品展示栏”,还开设了一个小型学生书画展览馆,让孩子们有展示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亲近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人文思想,真正把孩子当作了校园的主人。

组建如民乐、舞蹈、合唱、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多个艺术兴趣小组,并每年开展一次艺术节展演活动,邀请家长一起观看孩子们的表演,亲子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

组织学生参观各种艺术活动,并先后开展了三周年校庆暨迎奥运文艺汇演、圣诞英语艺术节、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等,每次活动都有几百名同学登上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在丰富的艺术活动中,他们学会了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区阳光第五小学)

德育体系建设 篇7

关键词: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实效

近年来, 丹东市振兴区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进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特别是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实施以来, 我区从实际出发,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德育工作向着德育特色、德育实效的方向不断前进。

一、倾力协调四种关系, 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主动性

一是德育工作与全面管理的关系。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管理不到位, 德育工作难有成效。我区要求各校把德育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落实到每一个人和每一桩事、每一件物上, 按照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育人的目标, 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促使学校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关系。

加强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关键, 家庭是基础, 社会是保障。但长期以来三者脱节, 找不到最佳结合点及长效机制。以致出现“5+2=0”的悖论, 即学校5天的正面教育抵不过社会2天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和机制, 明确职责, 重新整合各方面的德育资源, 着力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共同致力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是整体规划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必须从长计议、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长期以来, 我区从全局考虑, 做好德育工作规划, 确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任务, 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法步骤, 明确职责措施, 使德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动真格、实实在在的硬指标。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确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 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 通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日积月累的长期教育过程, 逐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四是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区倡导教师、学校、家庭、社区个个层面的人群要平等对待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爱, 从而激发起好学上进的欲望, 积极主动与教师密切配合, 促进教学相长。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 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因此, 我区各校还采取因材施教策略,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既要锦上添花, 又要雪中送炭, 不能仅仅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优秀学生身上, 忽视、冷遇甚至排斥“后进生”, 把受教育者推向对立面, 人为地加大德育工作的难度。

二、着力抓好五个关键, 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一是抓培训, 重示范。

德育工作必须要坚持全员性、系统性, 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要加大全员育人力度, 加快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水平。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 善于统筹德育资源,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首先, 树立本土师德标兵, 强化全员育人机制。其次, 建章立制, 实施班主任工作等级评价。再次,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构建德育网络。

二是抓常规, 促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常规是德育实效实现的主要途径。几年来, 我区着力抓规范———培养行为习惯, 要求各学校要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 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把规范细化为校纪校规、班纪班规, 贯穿于教学、日常生活、学习、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明确学生一日常规, 包括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规范, 起床、用餐、就寝等家庭规范, 上学、放学、行路途中的交通规范。要求教导处、团委、学生会每学期组织多次全校性的检查, 通过对学生仪表仪容的检查, 规范学生的穿戴, 体现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新生报到注册后要组织学习《学生手册》, 开展遵守《学生手册》的教育活动。总之, 在抓规范的落实过程中, 既从大处着眼, 又从小处着手, 力求让学生做到在学校是个好学生, 在家庭是个好孩子, 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三是抓活动, 强体验。

通过活动创设德育情境是我区在全市首开先河发起的倡议。系列体验活动层出不穷, 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诚信教育活动、德育共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求学校建立专项活动档案,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作为改革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备查。

四是抓共建, 建网络。

育人资源不只局限于学校内部, 要更加充分挖掘校外育人资源。学校与社区紧密联系, 实现教育资源整合, 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 促进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 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我区共有45个社区, 教育系统联动社区以“五老” (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十大员” (思想道德报告员、优良传统宣传员、校外活动辅导员、净化环境监督员、法制心理咨询员、科学文化传授员、脱贫致富帮扶员、家庭教育指导员、捐资助学协调员、失足劣迹帮教员) 为代表, 全面加强专业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及青少年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文化教育阵地辅导员队伍, 以及了解青少年、德艺双馨的青少年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并明确每支队伍的相应职责和任务, 每年对其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讲评, 注重激发专兼职人员的工作热情。

五是抓考评, 创和谐。

加强督导评估, 确保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我区把德育工作纳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既在对学校和校长的综合评估中考核德育工作, 又开展单项的德育检查活动。评估结果要作为学校评优的重要依据, 引导学校重视并抓好德育工作, 建立并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德育评估、奖励机制, 形成育人合力。

三、竭力达成六大特色, 进一步凸显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是环境渗透化。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我区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感染渗透。“勤思好问炼求真品质, 谦恭礼让展文雅风范”是我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行为规范要求的体现。通过对人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终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培养人格、升华人生的目的。

二是媒介可视化。

2008年初, 我区建立了振兴教育信息网, 为振兴区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人员, 提供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高质量、高水平、全方位地展现新德育、新教育、新振兴, 形成宣传强势;报纸通过“系统导航”“互动平台”“小荷初绽”“成长雨露”等版块, “德育大家谈”“老师信箱”等德育专栏, 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肩负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提供最直接的德育服务, 深受好评。

三是活动实效化。

我区遵循学生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体验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原则, 十分重视通过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次突出一个主题, 学生个个有收益, 人人有提高。同时充分利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便利条件, 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围绕团队精神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形成、体能素质的增强、生活经验的丰富等主题, 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

四是师表导行化。

我区许多学校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即任课教师必须于课前两分钟站到教室门口, 等候上课。每到上课前, 教师们都整整齐齐地站在各自的教室门口, 就像等候发车的列车员。教师应该在学识和品行上成为表率, 这是我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像这样的规定还有很多, 如教师间操带操, 与学生同操, 与学生同走队列, 每天放学把学生送出校门外等。实践说明, 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 我区在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 重点强调教师的以身作则。特别在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爱护学生等方面, 明确提出“教师忌事忌语‘八不准’”, 而且列入检查、考评的内容。

五是内容课程化。

好习惯升级评价、文明礼仪、物放有序等细则、做法, 已经编成校本教材, 成为德育课程。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的不良习惯, 我区提出了“学生要努力养成10个好习惯”的要求。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 一旦成功地改掉第一个坏习惯后, 再改掉其他坏习惯就变得越来越容易。事实上, 随着一个个坏习惯被好习惯逐个取代, 学生将变得越来越善于改变自己的习惯。也就是说, 学生已经在开始养成“改掉坏习惯”的习惯。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 他们便会像一列运动着的火车那样, 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的理想。

六是德育特色化。

德育内容的拓展、德育形式的创新, 使道德教育得以内化, 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道德思维与能力全面提高, 使其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过程中践行健康的、文明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学校有特色才有出路, 教师有特点才有魅力, 学生有特长才有发展。我区从2002年起, 积极开展德育特色的创建活动, 发挥各校的优势, 形成各校独有的文化个性。德育特色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营造了和谐的教育环境。

德育体系建设 篇8

二阶段:1.法庭观摩2.“法庭”座谈

四步骤:第一步, 活动准备, 时间一周。⑴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中有关法律知识的章节, 《法制报》、《法制》等报刊杂志有关案例的审理评析内容;密切关注电视中《今日说法》、《律师支招》、《法制讲堂》等有关法律法规讲座的栏目,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校内外信息资源……增强对法律法规的感性认识, 激发兴趣。⑵教师主动与当地法院取得联系, 选择情节轻微的, 有较强教育性和较广代表性的少年法庭案件, 或是不涉及色情、暴力、凶杀等的成年人法庭案件。如偷盗、诈骗等, 并与当地法院协商好,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尽量加强说教力度, 做到寓教于审, 审教结合。

第二步, 主题活动, 时间半天。⑴庭前准备, 法官先致简单的欢迎词, 然后简要介绍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公诉人、原告被告及双方辩护人的性质、权力和义务等法律知识, 最后严肃提出观摩法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持肃静, 不得喧哗;有事从观众席后面退出, 不得向前超过观众席。让学生切身领悟到法律的威严、公正。⑵学生认真观摩案件庭审的全过程并仔细做好笔记:审判长宣布开庭及查明被告人身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法庭评议及宣判。整个过程, 学生主要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的间接经验来掌握法律知识、训练认知能力、认识社会规律、培养法制素养, 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来真正认识法律, 了解法律的本质, 培养发现、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 “法庭”座谈 (也可采用辩论的形式) , 时间二、三天 (含收集整理时间) 。⑴布置“法庭”座谈的准备工作: (1) 要求学生回去后写一篇观后感, 写一写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如何做一个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2) 让学生自由组合, 八人一组, 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 以便座谈交流; (3) 特邀一位法官参加二、三天后的法庭座谈 (或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参加) 。⑵利用一节班会课进行“法庭”座谈: (1) 请同学们畅谈法庭观摩中的感想, 老师和法官适当进行点评, 小结; (2) 座谈身边法律, 每个小组提出探讨的问题, 各个小组交流探讨, 法官和老师适当进行点评, 解疑。有的放矢地讲解《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条款。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探讨过程中, 真正意识到社会是个大课堂, 知识从生活中来, 还应走进生活。

第四步, 活动反馈——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时间二、三天或更长些。⑴出德育 (法制) 专栏板报, 可以是学校海报, 也可以是班级黑板报。⑵将感想和法制资料编制成手抄报, 每小组一张 (八开双面) , 或者调动全员参加, 将感想和资料编印成册, 印发给大家留作纪念。通过亲身汇报实践, 学生拓展了自己的学习空间;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获得了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体验了生活,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并逐渐成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 可谓一举多得。

除此之外, 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教师要加强与当地法院的联系, 以便随时选择最适合于学生的法庭案例, 也便于提前布置活动准备, 做好活动准备, 从而达到最佳活动效果。

2.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力争得到他们的协助与支持, 比如在提供相关材料与监督孩子的上网行为等方面提供帮助。

3.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要把准“收”与“放”的尺度, 既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又要把教师角色定位在“平等的首席”, 在总体上进行引导和掌控。

中学德育工作体系构想 篇9

一、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

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 目前有不少学校仍存在着诸多盲区, 比如教学与管理脱离、德育与智育脱离、专职思想政治老师与其他老师脱离、班主任与其他授课老师脱离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 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 使组成该体系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能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努力让该体系中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如图1所示:

该体系有如下特点: (1) 中学校长或分管业务工作的副校长是该体系的主要领导者、决策者, 其他各个环节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向他汇报工作, 对他负责。 (2) 该体系既可以从上到下逐级输入或输出信息, 也可以从下而上逐级反馈信息, 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控的、相互关联的、完整的闭合系统。 (3) 政教处 (不设政教处的初级中学可由教导处代行其责)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设办事机构, 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它在校长或分管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 在学校党支部、团委的密切配合下开展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制订相关制度措施,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 及时总结经验, 交流信息, 找出存在的问题, 布置任务, 协调行动。 (4) 该体系的最底层单位是德育工作班级指导小组, 组长可由班主任担任, 组员主要由授课老师组成,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主要靠他们来实施, 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 主要依靠他们来具体落实。

二、德育工作的实施网络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起主导作用的是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 他们对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和态度, 是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中学教师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普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在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时, 广大教师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潜心钻研“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甘于奉献;其次, 教师在工作中还必须把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与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去, 并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启迪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远大的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努力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领导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者, 同时又是实施者。一个学校领导层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整体素质,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 任劳任怨, 无私敬业的精神, 对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校职工在各个岗位上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多, 他们作为学校服务领域重要的一环, 虽然不直接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行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要想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也应重视这些“不上讲台的老师”的参与。

各级各类中学应充分发挥领导和教职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把学生德育工作同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 形成德育工作的实施网络体系。如下图2所示:

三、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体系

学校应充分发挥党、政、工、团、教研组、学生会、兴趣小组等各级各类组织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中学生可塑性大、进取意识强的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富有意义的活动, 形成德育工作的第二课堂体系。如下图3所示:

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 如每天组织学生举行升国旗仪式, 清明节由团委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服务社区的活动, 举办业余团校, 开展德育方面的专题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符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易于被他们接受, 从而使对学生进行的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多方面的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逐步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德育工作的约束机制体系

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 但任何教育的作用都不是万能的,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时, 还必须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纪律制度约束体系, 并且严格执行, 使学生受到纪律约束, 养成遵纪守法的品德和习惯。只有把教育机制和约束机制统一起来, 相互配合, 相互作用, 以思想教育为主, 以纪律约束为辅, 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德育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现实情况来看, 现在确有少数学生是非不分, 思想行为懒散, 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 尽管学校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 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为了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 保障德育工作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 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 建立学生管理的纪律制度约束体系已势在必行。除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纪律制度以外, 各级各类中学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 制订一些符合校情的具体的纪律制度, 诸如“学生奖励制度”“学生评优制度”“学生违纪处罚制度”“考试纪律要求”等。此外, 各个班级可根据班情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 从而形成学生管理的约束机制体系。如下图4所示:

当然,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严格执行, 那就成了一纸空文, 所以, 严格执行制度是关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 发扬民主, 实事求是, 公正办事。对于表现比较差的学生, 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 必要时可进行严肃而又诚恳的批评教育, 甚至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 要适时给予表扬乃至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实践证明, 纪律制度的约束不但不会削弱德育工作的作用, 反而会增强德育工作的威力, 有利于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以上谈及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实施网络体系、第二课堂体系、纪律制度约束体系等要素, 虽然各自独立, 但又彼此相关,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目前的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德育工作的开展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为了避免中学德育工作的盲目性与无序性, 有必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学德育工作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德育工作的管理机构体系、实施网络体系、第二课堂体系和约束机制体系。各体系各自独立, 但又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 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系统化

参考文献

德育体系建设 篇10

一、我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

生活德育就是让每一个老师都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 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 忍让和坚持。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1. 德育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2. 要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连, 要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3. 德育的方法要体现实践性,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通过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

二、我们对“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1.面向多彩生活, 礼仪回归真实

礼仪教育要“生活化”, 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尽量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生由于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等场所, 接触外界人士的机会不多, 许多生活常识都不了解, 而礼仪教育就可以使小学生懂得更多生活常识, 通过学习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交往礼仪, 小学生能够懂得如何称呼别人, 问候他人, 怎样待客, 怎样与别人交谈等方面的生活常识。

2.融入生活, 体验情感, 让“主题活动”充满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 需要生活的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校的“生活德育”就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教育的材料和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 我校开展了“爱护家乡环境”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展开, 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 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书信、绘画、作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环境的看法。这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活动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从活动的结果来看, 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同学们反映家乡环境的信件寄到了当地的环保部门,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切实改变了城市环境。

主题教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才能在活动中教育人、影响人。脱离了学生生活的活动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3.心怀梦想, 立志创造, 让智慧改变未来生活

“德育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 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体系, 学校必须营造德育的生活氛围, 目前我校整个德育工作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中心, 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内容, 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起到教育人、感化人、提高人、塑造人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转变, 更多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着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德育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课”, “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实现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 在真实的实践中激活了思维, 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目标, 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们的反思

德育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中国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德育工作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提升今后国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的基础,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对幼儿教育的紧迫要求。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做好幼儿德育工作,不仅对幼儿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幼儿德育工作在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当前幼儿德育工作现状并不乐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好幼儿德育工作,确保德育质量,不仅是广大幼儿教师肩负的光荣使命,更是广大家长和整个社会的神圣职责。在新形势下,着力构建社家园联动“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强化幼儿品德教育基础,是创新幼儿德育体制机制,提高幼儿德育质量重要举措。

一、当前幼儿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行社会,绝大多数幼儿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幼儿教师、家长,社会因素对幼儿德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事实表明,在实施幼儿德育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一)幼教队伍总体素质不高

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就读幼儿师范,他们虽然具备幼师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但有些弱点不容忽视,即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功底薄弱、语言表达能力差、上课用词不规范、逻辑性差等等,特别是部分幼儿教师对德育对象的特点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德育目标过于笼统、空泛,德育方法单一,重视口头说教,忽视养成,导致德育低效。

(二)幼儿家长对德育不重视

在传统教育观念及升学、就业压力影响下,家长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幼儿德育观念淡薄忽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

(三)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家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个别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的管教问题上存在矛盾。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协调、配合不足,使得幼儿德育工作缺乏连续性。

(四)社会消极心理因素负面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幼儿德育工作缺乏广泛的支持,社会幼儿德育氛围不够浓厚,社会群体对幼儿德育态度淡漠等。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创造良好的幼儿德育环境为切入点,着力构建社家园联动“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形成园内教育主导、家庭积极配合、家园密切联系、社会广泛支持的幼儿德育新格局。

(一)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创新幼儿德育方法,强化幼儿品德教育

要合理调整幼教队伍的结构设置,加快提高幼教队伍内在素质。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刚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园本教育为主,开展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幼儿教师培训,强化幼儿德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业务素养,促进幼教队伍专业化成长。要以幼儿社会化培养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品德教育。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日常教育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耐心细致说教与合理强制管教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幼儿德育载体,注重幼儿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建立健全幼儿品德教育奖励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广大幼教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幼儿品德教育工作,激发幼儿德育工作内动力。

(二)紧密家园沟通配合,增强家长德育观念,保持德育连续性

要建立健全家园沟通协调长效机制。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家长会、定期家访、开展家园活动周等工作措施,增强幼儿园同家庭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德育任务。要将园内教育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杜绝出现幼儿只在园内受教育,在家里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幼儿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得到连续的、同步的品德教育。

(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营造幼儿德育氛围,创造德育大环境

要大力宣传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德育工作真正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德智并重,以德为先”的幼儿教育理念,重视社会价值取向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消除社会上对幼儿德育的消极心理因素,营造良好的幼儿德育氛围,努力开创幼儿德育工作新局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都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构建并完善社会、幼儿园和家庭联动的“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强化幼儿德育基础,创造幼儿德育大环境,是提高幼儿德育质量、确保幼儿德育效果的根本性工作和必然要求。

德育体系建设 篇12

一、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课程的改革重教学方法轻教学内容

德育课程的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德育课程的改革仍停留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党的“十八大”以后,2014年教育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中职学校并没有从教学内容及课程的架构上与行业、企业需求衔接,主要原因是教育部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限制了一部分教师的思维。

(二)德育教师普遍缺乏与企业对接理念和经验

中职教育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初衷就是要以立足在“从业”德育教育的基础上的,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内容必须纳入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规范。

中职学校很多德育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在企业工作和实践的经历,对企业的职业素养等要求并不是很清楚。德育课教学如何与行业、企业道德规范结合的理念在许多教师中尚未形成,当然就更没有经验了。

下面将结合学校示范校建设,谈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如何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重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教学内容也做到对应企业岗位需要,对应企业实际。

二、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德育课堂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为此,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立足在“就业”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不仅在技能上与岗位实际“零距离”对接,而且在行为规范上也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与行业、企业的道德规范要求相衔接,打破现有模式,重新构建与行业企业结合并适应行业企业要求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组织德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学校在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调研的同时,也应派德育教师深入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进行德育教学的调研,调研的对象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调研的内容是企业的整体文化要求,员工的道德规范要求;一方面是岗位的负责人,调研的内容是岗位的技能要求,完成该技能员工需具备的素质;一方面是在企业工作的员工(含在企业实训、实习的学生),调研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及企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二)德育教师的企业实践

各中职校在派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同时,也应派德育教师下企业并挂实职(最好是在人力资源部门)锻炼,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对员工道德素养的要求(注意收集企业的案例),以充实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收集到的企业的真实案例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企业专家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分析

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或岗位的负责人来校进行专业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分析,在了解岗位工作任务的同时,了解完成该任务学生须具备的技能及职业道德素养,使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让学生不仅在技能上与未来的岗位对接,而且在思想意识上、行为规范上也与企业的岗位要求一致,在校便完成职业人的转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确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重新布局德育课程体系

在对企业进行充分的专业教学调研及企业专家进行岗位道德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将这些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期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传输。

(一)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是中职德育的第一堂课

学生刚刚由普教转为职教,职业教育的深层含义对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还不得而知,同时中考的失利,来自家庭、社会及自身的压力让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几乎丧失殆尽,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回自我尊严是中职德育的第一堂课,所以各中职校应用一学期的时间来矫正学生的心理、调整学生的心态(可以活动的方式呈现),同时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训练。在学期中可以讲座的方式请各专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教,让学生明白:“我读中职,我也可以成功”。在学期结束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份生涯规划报告,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二)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测试,确定第二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为了巩固第一学期的教学成果,在本学期初,应对所有的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未过关者再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团体转向了个体,由课堂内转向了课堂外。经过了一学期的训导,学生对其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如何在思想行为上胜任这一岗位呢?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法律规范教育应是这一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知恩、行礼、辨是非,引导学生在校做合格中职生、在社会做守法的公民,走上工作岗位后做称职的员工。

(三)结合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确定第三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进入这一学期的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基本确定,完成了学校人向职业人的初步转变,但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有哪些,学生还不清楚,这时,学校的德育教学就应与企业岗位的道德规范接轨,重点进行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清楚他将来从事的职业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法律规范、具备的职业心理及职业素质。但不可只进行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兼顾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迁移。

(四)结合学生就业及未来创业的需求,确定第四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现在许多中职校教学模式都是“2+1”,所以这一学期的学生即将完成在校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求职是他们离开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怎样书写求职简历、参加面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面试时的穿着与打扮如何才算得体、面试时应如何向企业推销、介绍自己等方面的知识都是这一学期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传授给学生一些技巧及方法,同时应组织学生反复进行求职模拟训练,直到每一位学生过关。

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教育,同时请已毕业的学哥、学姐回校报告,讲述初次上岗时应注意的事项,缓解学生就业前的压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礼貌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的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的辅导(团体、个体)、法律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辅导、创业辅导及毕业生的回校讲座,再附以校内外的德育实训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过渡,从技能上与行业、企业对接,从思想道德上胜任岗位需要。

综上所述,中职校德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德育课教学内容的确定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学得有自信、让教师教得有尊严;一切以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一切以学生能胜任未来岗位需要为出发点。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德育课堂教学不仅仅推动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进步,同时对我国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摘要:结合中职示范校建设及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对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要求,首先从组织德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德育教师的企业挂实职锻炼、企业岗位专家来校进行的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分析三个方面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确定中职校德育教学的内容。其次,通过对新生入学时的问卷分析、结合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及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确定上述内容在各学期的分配,构建符合中职实际的德育课堂教学体系。

关键词:企业需求,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阳华.论中高职衔接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0-102.

[2]周如俊.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9):69-74.

[3]汤晓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76-78.

[4]马亚萍.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与德育课教学改革[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1(2):23-24.

[5]郭华鸿.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4-17.

[6]周树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三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8):116-117.

[7]李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构与改革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4):139-140.

上一篇:微格教学的初衷下一篇:选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