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体系建设

2024-05-28

疾控体系建设(通用9篇)

疾控体系建设 篇1

疾控体系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贯彻和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事业的基础力量, 对我国国民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疾控体系的人力资源是公共卫生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想全面增强疾控体系的疾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必须着力分析和掌握我国疾控体系人力资源的现状, 针对一些制约人力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以促进我国疾控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当前我国疾控体系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1.1政府对疾控事业的投入不足

我国政府对疾控事业投入不足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专业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数据分析, 我国目前的疾控机构大约1/3能达到正常运转, 1/3已接近解体的边缘, 剩余1/3却是名存实亡。从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来看, 我国的卫生总费用约占GDP的5.3%, 政府支出约占卫生总支出36%的比重, 政府支出所占比例为世界各国中最低。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资金不足, 各级疾控机构连购置正常医疗设备都有较大难度, 在人员结构优化和培训方面缺失资金基础, 严重抑制了疾控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疾控体系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疾控体系缺失人员“准入”和“出口”的界定标准, 一些非专业人员占据疾控体系的编制范畴, 而出现了非专业人员与专业人员比例失衡的不良现象。由于出口不畅, 使专业人员无法实现分流, 形成了技术人员缺失和冗余闲余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一些疾控体系需要另招一些非医学人员来辅助完成工作, 由于缺失资金保障, 而是通过机构创收等其他渠道发放工资, 导致出现了机构趋利性的诸多问题。我国提倡定编定岗, 然而大部分疾控体系人员编制缺失,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人员组成结构和知识结构出现严重颓弱的不良情况, 已无法满足疾控事业日益发展的要求。

1.3疾控体系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尽完备

目前我国疾控体系在人才绩效考核方面, 没有一定的执行标准, 仅通过单方面的主观考核印象, 缺失可量化的实际指标。工资分配方面, 还是依据职务、职称、学历和工龄等作为参照标准, 由于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能合理量化, 而且在工资分配上达不到按劳分配, 这样则影响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固性。在职称评定方面, 初、中级职称评定均实行“以考代评”的统一标准, 基于员工工作范畴的局限性, 对于英文和文章发表等方面存在劣势, 加大了基层人员职称评定的难度。在培训方面, 主要是采取传统授课的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单一, 缺失实际交流与互动, 而且一些培训需要CDC基层人员去市、省机构进行培训, 举办的培训大多流于形式, 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加快疾控体系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2.1政府须加大对疾控事业的全方位投入

政府应加强疾控事业的全方位投入, 确保国家各级政府有充足的财政拨款用于疾控卫生事业, 以保障疾控体系的健康有效运转[1]。政府应加强疾控卫生领域作用的明确划分, 进一步完善疾控公共卫生领域的人力资源建设, 建立疾控体系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政府的政策支持应倾斜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 有效平衡疾控体系人力资源在城区之间的差异, 确保农村疾控体系人力资源有效到位。基层疾控体系作为疾控体系的网底, 所从事的是最基础、最直接的疾控工作, 必须将疾控工作的侧重点不断下移, 将资金资源集中于基层的疾控机构, 才能真正保证疾控体系各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2.2建立和完善疾控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2.1建立和执行严格的“准入”和“出口”制度[2], 严禁非专业人员步入疾控系统, 引入适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分流和转岗不符合业务标准的工作人员, 有效控制人才缺乏和闲余人员过剩并存的现象。加强疾控体系内部微观管理, 构建一套操作性强、可量化的有效评价机制和方法, 为人力资源建设中工作总结、绩效考核和人才选拔等方面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 确保员工工资的合理分配, 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2.2.2在职称评定方面, 依据基层疾控体系的人员构成情况, 展开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职称评定工作。省市级工作人员主要针对于知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来考评, 基层工作人员则更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

2.2.3在人才培训方面, 基于分流和转岗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 必须做好现有人员的全方位培训, 注重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应结合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举办各种类型规范性、系统性的培训, 并由专家亲自到基层实行专业指导, 以提升基层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2.3建立和改革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各种要素均需要按贡献参与分配, 剖析各类人才的差异特点, 积极探索与鼓励具有激励作用人才创新的分配形式和激励机制[3]。注重疾控体系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对于难度较大、亟待于解决的诸多问题, 要深入分析和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并及时总结新的措施和做法, 逐渐形成疾控体系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3结语

综上而述, 为确保疾控系统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疾控体系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配置, 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 才能为疾控体系提供可观的发展契机。

摘要:加快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各级疾控体系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我国疾控体系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 针对人力资源建设亟待于解决的基本问题, 梳理了如何加快疾控体系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方法, 以期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疾控体系,人力资源,现状,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楠, 张健, 向昆, 等.云南省疾控系统人力资源分析报告[J].卫生软科学, 2012, 26 (1) :10-11.

[2]吴玮, 莫丽华.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 2012, 18 (4) :251-253.

[3]王俐, 曾伟, 柴冰.成都市县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现况及工作效果相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6) :608-609.

疾控体系建设 篇2

国家计委、卫生部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计委、卫生部国债西部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建设启动会议文件之一 二○○二年九月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每一个建设项目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发挥资金最大的投资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是指经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会同卫生厅(局)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论证确定,依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正式批准立项,并被国家计委、卫生部列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计划的项目。

二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三条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的范围包括省级和部分地(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四条 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用房以及部分基本设备的采购。

1、业务用房 原则上依照业务用房标准、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安排建设。

2、基本设备只安排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备品目和规格要求由国家计委和卫生部确定。采购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规规定由省计委、卫生厅组织进行。

三 项目前期准备及文件

第五条 凡纳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计划的项目,由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国家计委、卫生部备案。

第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用地按国家相关规定由地方政府无偿划拨提供。第七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装备要符合以下要求:

1、选址应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并远离污染源;

2、业务工作区域与行政区域应分开;

3、业务工作区域内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应分开;

4、业务科室的结构布局应符合工作流程;人流物流分开;符合卫生学要求;

5、通讯、给排水、供暖、消防等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6、应具备双路供电或应急发电设施;

7、污水、污物处理及废气排放设施应符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8、应配备开展工作必须的基本设备;

第八条 建设项目的设计必须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第九条 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组织专家论证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审批。第十条 文件内容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

1、项目背景;

2、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

3、建设条件及地址;

4、建设规模及方案;

5、项目设备配置及水、电、气供应等外部配套条件;

6、环境保护及卫生安全措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项目实施进度;

9、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0、综合效益分析;

11、结论。

方案设计文件包括:

1、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报告;

2、方案设计说明;

3、方案设计图纸(装订规格:A3 或A4纸型);

4、建设项目所在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确认文件;

5、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书。

初步设计及概算文件包括:

1、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报批报告;

2、初步设计说明;

3、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初步设计图纸(装订规格:A3或A4纸型);

4、建设项目所在地规划、市政、消防、环保、卫生、人防等部门确认件;

5、建设项目总投资组成汇总表、编制说明及概算书;

6、建设项目具体负责人岗位资格证书(复印件)。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按国家相关规定报所在地有关部门审查。

第十二条 经审批的工程设计文件(含方案设计)不得擅自更改。确因功能需要变更设计的项目,需报请原审批部门批准。

四 项目招投标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的监理、主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的选定必须依法进行招标,择优选定中标单位。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的招标文件和标底,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评标由建设单位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由计划、卫生和建设单位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中标单位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工程,擅自转包或违法分包的,可依法取消中标资格。

五 工程监理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

第十八条 应通过招标选择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机构承担工程监理任务。

六 工程质量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要在建设项目工程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工程保修等阶段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根据工程设计文件、招标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评定。

七 工程投资

第二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和卫生厅(局)要和项目建设单位一起,认真做好地方和单位配套资金的筹集工作,保证配套资金按计划足额到位。第二十四条 要认真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程设计、工程招标投标、工程施工等阶段投资控制工作。

第二十五条 初步设计概算投资超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10%的建设项目,需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十六条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得擅自变更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改变使用功能以及出现其它未经报批的重大变更所引起的投资变化。在批准的建设工期内,不可抗拒的因素增加投资超过建设项目预留动态投资引起的投资变化,可向原批准单位申请调整投资。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建设项目的工程竣工决算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八 工程进度

第二十八条 认真制定建设项目总体及分阶段工程进度计划,保证建设项目的供暖、供电、污物处理、通讯等配套辅助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确保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九 项目管理人员

第二十九条 建设项目的工程管理人员,应取得地方工程管理部门核发的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证书,方可承担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要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工程投资、工程进度、生产安全等负责并严格监督。

十 竣工验收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建成后,需由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其它有关文件,及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及其它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及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厅、建设委员会等)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卫生厅(局)提交竣工验收备案文件。第三十二条 全部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卫生厅(局)需向国家计委、卫生部提交总结报告。

十一 后评估

第三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并经一年正式运行后,应进行项目后评估。第三十四条 后评估工作由国家计委、卫生部或其委托单位组织实施。评估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需提交建设项目后评估工作报告。十二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因管理不善、弄虚作假等原因造成建设项目严重不合理超概算、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责任事故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卫生厅(局)要定期对疾控机构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国家计委、卫生部将适时组成检查组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项目进行抽查,以确保建成一批符合标准、高质量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疾控体系建设 篇3

1 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控制现状

1.1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渐进式下到放社区卫生全科团队, 有统一的质量控制要求、表格和规范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逐步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下放到社区卫生全科团队, 主要包括慢性病 (高血压、糖尿病、肿瘤) 访视、部分疾病 (性病、艾滋病、肠道传染病等) 社区干预及场所 (学校、环境、企业等) 疾病干预,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实际, 因地制宜逐步扩充社区卫生全科工作内容和实质。在质量控制方面,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初步建立了内部质量控制要求、使用表格和规范, 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

1.2 多数采用三级质控体系, 未成立独立的质量控制部门, 且最高质量控制组织有所不同

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的是三级质控体系, 即团队长—条线医生—最高质控组织。一级质量控制由团队长负责, 定期对团队医生的工作进行抽样质控;二级质量控制由条线负责医生负责, 定期对各团队的条线工作进行抽样质控;三级质量控制由最高质控组织负责, 定期对各团队各条线工作进行抽样质控, 包括工作业务性指标和服务性指标。三级质控体系中最高质控组织有所不同, 大致可区分为中心层面和防保科层面2种。较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心层面的最高质控组织。

1.3 质量控制结果已逐步与绩效考核挂钩, 随最高质量控制组织不同, 质控力度和效度有所不同

近半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量控制结果已经与绩效考核挂钩。由于最高质控组织的不同, 质控力度和效度也不同。设立中心层面最高质控组织的社区力度更大, 不但承担监督作用, 更减轻了一、二级质控负责人的工作压力, 也使质控结果更令人信服。而最高质控组织设立在防保科层面的, 其质控结果的作用相对更集中于预防保健部门人员, 对于临床医生和护士的制约相对较小。

2 存在问题

2.1 社区卫生服务思想观念陈旧, 未从“看病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

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医务工作者都需要解放思想。目前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已反复强调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也逐渐在破腐陈新, 但医务工作者要将固有的重医轻防的观念转变仍需要一个过程。目前, 大多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所在服务站点仍设有医疗服务, 部分团队长和团队成员观念仍显陈旧, 没有服务意识, 只有看病意识, 对社区团队服务模式认识不够, 对六位一体的转变缺乏主动。政策导向转变使居民就医向社区分流, 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门诊量逐渐加大, 团队长和团队人员也显出疲于应付局面, 仍将完成门诊看病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2.2 质控面确定存在疑虑, 缺乏依据和标准。质控使用表格繁多复杂, 耗费大量人力及物力

质量控制需要按一定抽样方法抽取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准确性核对, 而抽样的方法、抽取数量目前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因此质控面的确定存在疑虑。质控面大了, 势必会增加人力和物力;质控面小了, 不能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条线众多, 质控使用表格多而杂。虽然提倡标准程序化管理, 但是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简洁的、针对性兼容性强的质控表格。

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负责人技术尚不够全面, 服务对象依从性不一

质量控制负责人必须精通业务知识, 各指标和要求必须掌握。目前二级质控是各条线负责人, 尚能够基本符合质量控制负责人的要求, 但一级质控这一层面就存在较大困难。由于大多团队长是全科医生, 其工作必须兼顾门诊, 开展质量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并且团队长掌握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知识有限, 技术尚不够全面, 目前不能完成全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质量控制。服务对象依从性也是随访质量的关键所在, 服务对象不配合或者提供信息不正确, 往往出现质控前后信息不一致情况, 导致质量控制结果信度下降。

2.4 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过程中利用软件质控结果存在偏差, 系统存在不稳定性

闵行区正在建设社区卫生管理信息化软件 (EHR) , 在已经尝试利用信息化系统开展质量控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 软件不成熟、操作人员误操作、质控人员的能力和责任心等因素, 均可导致质控结果出现偏差。

3 建议

3.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在转变观念过程中, 中层管理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及时接收上级决策者的新观念、新思想,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力度, 增强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意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积极有效的机制, 引导医务人员合理调配时间, 兼并做好临床及预防工作。尤其应加强团队长的责任意识, 提高对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认识, 增强团队管理能力, 充分发挥管理者监督管理职能, 使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3.2 摸索既能反映问题, 又相对减少工作量的质控面。设计简单、针对性强的质量控制表格

专业站所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探索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 明确质量控制关键点、抽样方法、抽样数量、核对方法、计算方法等, 通过对象与方法的综合, 尽可能整合资源, 将条线众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分类综合, 设计简单、针对性强、兼容性强的质量控制表格, 既方便社区操作使用, 又能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3.3 建立有威信的中心层面质量控制组织, 加强不同层面质量控制业务培训, 提高负责人业务水平

建议建立中心层面质量控制组织, 而非由防保科独立承担, 使最高质量控制组织具有绝对权威性。建议根据三级质量控制负责人检查内容的不同, 开展不同层面的专项业务培训, 每一级有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 有针对性地提高负责人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3.4 继续开发完善软件, 培训软件操作人员, 提高质控结果可信度

信息化软件全程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方向, 因此, 应继续开发完善软件, 稳定程序, 减少误差。同时, 加强对软件操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 减少系统误差, 提高质量控制结果的信度。

参考文献

[1]韩幼平, 陈继根.新型全科服务团队运行机制的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 2006, 4 (6) :709-710.

[2]庞连智, 祝友元, 姚有华, 等.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转变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190-191.

疾控中心行业作风建设事迹材料 篇4

疾控中心行业作风建设事迹材料

行业作风建设开鲜花,疾控事业结硕果。今年是**疾控中心成立五周年,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中纪委七次全会有关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关于加强行风建设有关规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及反商业贿赂工作不断深入开展,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提高全体职工综合素质,全面开展“诚信服务杯”活动,和“白求恩杯”竞赛活动。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打造诚信服务品牌,树立卫生防病队伍新形象,以创建群众满意疾控为主题,多次被评为市预防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地区卫生系统“白求恩杯”夺杯单位和优秀达标单位,局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打牢思想基础

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来抓,首先领导提高认识,才能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中心领导认识到这一点后,首先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落实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有关问题。把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结合起来,根据中心人员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及服务对象,进行认真分析,找出了抓好这项工作有利方面,同时也看到需要做大量工作不利的一面。通过了认真分析,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在取得成绩基础上,今年如何在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还需要在加强职工教育方面进一步下功夫,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增强职工凝集力。需要利用各种会议和医德医风教育课形式,对全中心职工行业作风建设、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教育,制定切实可行奖惩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每个职工,增强职工责任感,打牢思想基础。同时,召开全中心职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动员大会,总结了行业作风所取得成绩,对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行业作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发言,把廉政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职工行为。并同科室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三级”承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使之每个职工都能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认识到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宣传教育,推动行业作风建设工作 利用正反两方面事例,来开展教育活动,是提高全体职工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一个重要措施,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对职工开展《执业医师法》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等相关教育。全年开展六次医德医风教育课,每个职工认真做了读书笔记,进行医德考试2次,实行季度目标考核,同时,我们利用周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形式宣传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和“诚信服务杯”竞赛标准,使全体职工了解掌握,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同时还根据疾控中心工作特点,开展警示教育,使得职工懂得作为一名防病工作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素质,才能做好各方面工作才能被社会认可,通过教育职工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同时,聘请18名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六次监督员座谈会议,广泛征求到会者意见,到会者积极进行发言,对疾控中心在行业作风建设取得成绩给予肯定,同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努力方向,我们利用下去工作机会和在体检窗口发放征求意见表100余份,并设立举报箱,接待来访者4次,及时解答他们提出问题,使他们满意而归,全面实行了服务承诺制,实行政务公开、中心内务公开以职工大会、职代会以及各种收费上墙形式,严格规范卫生服务收费,实行了内外制约机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不允许职工在工作中接受被帮助指导业户的酬谢宴请,杜绝不廉政情况发生,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疾控人员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研究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调查对象

遵循有代表性的原则, 对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各 (区) 县卫生防病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等相关单位从事疾控工作的专家 (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专业技术人员) 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采用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调查表包括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和文化程度等) 和疾控人员综合素质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两部分。对收集的数据, 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1.2.2 疾控人员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

首先采用“系统分析法”和“文献资料优选法”相结合, 初步确定疾控人员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群。利用Delphi法分别对从事疾控工作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 根据两轮访谈结果, 确定评价指标。

1.2.3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1]由美国科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是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对评价对象依评价目的所确定的总评价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 得到各层评价目标, 并以最下层作为衡量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体系重要性的排序情况, 建立成对比较判断优选矩阵, 计算初始权重系数、组合权重系数, 求出综合评分指数, 并检验其是否符合逻辑。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次共调查84位疾控人员, 其中专家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CDC、河北省CDC等) 15人, 占17.86%, 从事疾控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69人, 占82.14%。男性35人, 占41.67%, 女性49人, 占58.33%, 平均年龄为36.62±8.83 (22~52) 岁, 高级职称7人, 占10.1%, 本科及上学历34人, 占49.2%。

2.2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2.2.1 一级指标的确定

在一级指标评价中, 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一级指标“能力素质”、“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智力素质”、“专业业绩”指标的评价基本一致 (表1) 。两组人员均认为“身体素质”虽然重要, 但不要在体系中计算权重, 做为流调人员入门条件来考虑。

故本测评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智力素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专业业绩、专业技能6项。

2.2.2 二级指标的确定

在二级指标—智力素质指标评价中, 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均认为“专业技术职务、学历”不重要, 与“专业业绩”、“专业技能”有重复。因此, 在计算指标权重时, 未考虑两指标。故智力素质包括“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二个二级指标。

专家与专业技术人员对知识结构指标、心理素质指标、能力素质指标、专业业绩指标评价一致, 故知识结构包括“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三个二级指标;心理素质包括“团结协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耐受能力”三个二级指标;能力素质包括“交流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四个二级指标;专业业绩包括“科研业绩”、“获奖情况”、“培训情况”、“论著情况”和“学术兼职”五个二级指标。

2.2.3 三级指标的确定

在三级指标评价中, 专家与专业技术人员对认知能力指标、外语水平指标、专业知识指标评价一致, 故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记忆力”三个三级指标;外语水平包括“专业外语水平”和“公共英语水平”两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包括“统计知识”、“应急突发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三个三级指标。

通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初始指标群的评价, 确定最终的指标体系共分三级, 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智力素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专业业绩、专业技能6项;二级指标包括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外语水平等17项;三级指标包括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言语理解能力等8项。

2.3 确定体系中指标的权重

根据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在本指标体系重要性的排序情况, 建立成对比较判断优选矩阵, 计算初始权重系数、组合权重系数, 求出综合评分指数, 并检验其是否符合逻辑。确定疾控人员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权重 (表2) 。

3 讨论

卫生专业人才综合测评[2,3]是集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体系, 是现代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将与卫生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为落实卫生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较为科学的评价技术。

开展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综合测评, 是对传统人才评价观念与手段的突破, 本测评体系基于我国现行人事制度与各级各类卫生人才特点和群体差异, 按指标体系分项编程, 依据权重比, 项目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总体来讲, 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均认为该指标体系内容充实合理。

从指标体系权重所反映的问题可以看出, 专业技能和能力素质对于疾控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复杂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 也显得很重要。在处理现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工作压力大时, 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是能否很好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依靠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再教育和培训, 才能提高专业技能和能力素质。

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使测评疾控人员综合素质更加科学, 更加有说服力。权重的确立可以区分指标间的重要程度, 使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通过指标体系可以对疾控人员进行测评, 通过量化评价, 可以找出不足, 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或其他继续教育的方法进行改进。还可以应用指标体系在招聘录入高级疾控人才时对拟录用人员进行考核, 对人事决策提供依据。

摘要:结合疾控工作的实际, 建立了疾控人员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确定了权重系数, 对疾控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整个指标体系共分三级, 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智力素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专业业绩、专业技能6项;二级指标包括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外语水平等17项;三级指标包括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言语理解能力等8项。

关键词:疾控系统人才,综合素质,测评指标

参考文献

[1]赵一飞, 胡近.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中诸因素的权重计算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 (7) :63-69.

[2]赵光辉.人才资源能力素质测评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43-49.

疾控体系建设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2010年中心管理体系内审和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1.2 审核

1.2.1 审核方式

1.2.1. 1 内审

由质量负责人负责制订年度内审计划和实施计划, 组织内审员按计划对中心的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评价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将审核结果报告提交管理评审。

1.2.1. 2 外审

由外部独立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考核评审, 用以检验本单位所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最新标准。

1.2.2 审核范围

质量审核工作涉及管理体系中全部要素和全部活动以及所有场所与部门。

1.2.3 审核依据

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1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21《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卫生检疫实验室的应用说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等。

1.2.4 涉及内容

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中所涉及要素主要分为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 包括:4.1组织, 4.2管理体系, 4.3文件控制, 4.4要求, 标书和合同的评审, 4.5检测的分包, 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4.7服务客户, 4.8投诉, 4.9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 4.10改进, 4.11纠正措施, 4.12预防措施, 4.13记录的控制, 4.14内部审核, 4.15管理评审, 5.1总则, 5.2人员, 5.3设施和环境条件, 5.4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5.5设备, 5.6测量溯源性, 5.7抽样, 5.8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 5.9检测结果质量的保证, 5.10结果报告。共计25项。 (表1)

2 数据分布情况

2.1 数据分布

观察2004-2010年度的不符合项报告, 7次内审共有57项不符合项, 分布在25个要素的14个之中, 6次外审共有45项不符合项, 分布在25个要素的18个之中。总计102项不符合项, 涉及20个要素。其中涉及管理要求的有11个要素45项, 涉及技术要求的有9个要素57项。 (表1, 图1)

3 讨论

3.1 数据分布

3.1.1 体系审核结果发现102项不符合项

涉及管理要素45项次, 占不符合项总数的44.1%, 其中内审发现27项, 外审发现18项。涉及技术要素57项次, 占不符合项总数的55.9%, 其中内审发现30项, 外审发现27项。

3.1.2 各次体系审核发现的102项不符合项

涉及20个要素, 出现最多的前三项为要素4.3文件控制、5.3设施和环境条件和5.5设备, 共有36项, 占不符合项总数的35.3%。其中涉及最多的要素5.5有15项, 占总数的14.7%;涉及要素4.3的有13项, 占总数的12.7%;涉及要素5.3的不符合项有8项, 占总数的7.8%。其余出现较多的有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13记录的控制和5.8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等要素, 共有21项。

3.1.3 各要素分析

在2004-2010年期间的体系审核中都发现了有涉及要素5.5的不符合项, 其次是要素4.3, 不符合项出现在除2004年以外的每个年度中。其他出现次数较多的不符合项也分布在不同的年份中, 没有发现在同一年份中集中出现的趋势。

3.2 内审与外审结果比较

从覆盖面来看, 中心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涉及14个要素, 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项涉及18个要素。从涉及要素来看, 内审所发现的不符合项涉及管理要素的有27项, 外审有18项;涉及技术要素的内审有30项, 外审有27项。

3.3 不符合项产生原因

3.3.1 数据分布

数量和分布都排在第一位的是5.5设备, 反映出仪器设备管理问题一直是中心管理体系的关键薄弱点, 主要体现在记录不完全、标签标识不清晰、没有及时按照校准报告进行评价等环节。究其原因是因为检测人员只注重仪器使用的过程, 而轻视及时记录, 采用定期整理数据或事后补做记录的不当方式, 容易造成原始信息的遗漏缺失和记录的不完全, 由此而产生的不符合项。排在第二位的是4.3文件控制, 涉及此要素的不符合项主要表现为文件的受控性、文件的唯一性标识两大方面, 主要是由于需要受控的文件数目大, 而质量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遗漏并且没有及时定期检查更新所有受控文件。新仪器新方法的使用虽然编制了作业指导书和相关文件, 但相关科室未能做好沟通, 导致文件没有及时受控, 由此产生不符合项。

3.3.2 其他不符合项

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13记录的控制和5.8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 主要表现在:缺少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的缺失或信息不全、缺少服务商评价资料、缺少人员培训记录、样品存放不当、过期样品未及时处理等, 经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经分析有:⑴实验室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对体系文件的执行不彻底, 没有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开展工作。⑵对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学习不够深入, 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偏差。⑶管理体系文件还不够完善, 依然存在不少问题。⑷体系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充分。

3.3.3 数据比较

中心内审员在内审过程中对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的审核较为平均, 而外审专家进行质量审核时更注重对技术方面的各项要素进行观察。同时, 专家对各项要素审视的角度更为宽泛, 能从内审中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找出不符合项, 指出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内审员与专家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来缩小这样的差距, 提高内审工作的效能。

4 改进措施

4.1 加强宣传, 提高意识

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 人员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各项工作开展的主体。因此, 加强对检测人员、管理人员, 尤其是新进、转岗员工的培训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中心应使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 强化管理体系的宣传, 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树立单位质量文化。

4.2 加强设备、标准品管理

针对设备管理及标准品管理在中心管理体系审核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 应加强日常的监督, 确保人员能严格按照程序文件和相关规定对设备、标准品进行管理, 做好建档、标识、检定、期间核查等工作, 以避免相关不符合项的再次出现。

4.3 分析审核报告, 跟踪纠正措施

对于在审核过程中重复出现的不符合项, 相关职能部门要引起重视, 进行跟踪审核, 查找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 严禁类似问题的再现。

4.4 提升人员能力, 提高工作质量

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 注重内审人员知识更新与提高, 使其熟悉相关的各项标准和中心的管理体系运行过程, 从而提高其审核水平和能力, 缩小与外审专家之间的差距, 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4.5 重视日常监督工作

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一些不可预计的偏离体系的现象出现, 这就要求质量监督人员和实验室人员在工作中持续有效地按照体系要求进行监督和自我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从人员、环境、设备、检测方法、样品和标准品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原因, 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确保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

4.6 完善质量体系, 健全相关制度

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根据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范, 在每一个管理环节都有相应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支撑, 并由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相关文件和规范, 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转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 17025:2005) [S].2006.

[2]CNAS—CL0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2006.

[3]CNAS—CL1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2006.

[4]韩应成.基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 2009, 16 (4) :94-95.

[5]陆碧茹, 丁灿华, 肖惠贞.疾控中心内审结果分析与改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 2010, 17 (6) :101-103.

[6]朱晨光, 黄伟华.检测实验室日常监督机制的控制点[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2007, 23 (5) :481-482.

疾控体系建设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设计发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回收率100%。调查表由各机构相关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填报2012年本单位在岗职工基本情况,人口、面积等资料来源于张家港市统计年鉴。

1.2方法

对所有调查资料经逻辑校对和审核无误后,录入excel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张家港为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地处长江与沿海两大经济技术开发区交汇处,经济发达、人员流动频繁。全市行政区域999平方公里,辖八镇一区,2012年底常住人口为124.18万,财政收入413.667亿元。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2年1月在原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成立,为副科级建制的公益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辖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工作职能。全市八镇一区各设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副镇级建制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2012年,市、镇两级机构共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241名,与全市常住人口的配备比例为1.94/万人,高于广东东莞市[2]、浙江东阳市[3]报道结果。其中市级机构121人,镇级机构120人。男性96名,女性145名。卫生专业人员209名,占86.7%;非卫技人员32名,占13.3%。

2.2学历构成

市级机构121名在职人员中,硕士16名,本科77名,本科以上学历占76.9%;镇级机构120名在职人员中,无硕士学历人员,本科38名,占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7,P<0.005)。见表1。

2.3职称构成

市级机构的中高级职称人员占58.7%,初级职称人员占34.7%,无职称人员占6.6%;镇级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7.5%,初级职称人员占48.4%,无职称人员占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0,P<0.005),见表2。

2.4专业构成

市级机构以预防专业为主,占47.9%,临床、检验专业分别占22.3%和14.9%;镇级机构以临床专业为主,占45.0%,预防专业占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4,P<0.005),见表3。

2.5年龄构成

市级机构以35岁以下人员居多,占48.8%,其次为36岁~40岁年龄段,占18.2%;镇级机构也以35岁以下人员居多,占35.8%,其次为41岁~45岁年龄段,占24.2%。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χ2=4.55,0.25<P<0.5),见表4。

3 讨论

3.1市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有优势

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底在职人员121人,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分别为76.9%和14.9%,优于朱立国报道的全省县级机构平均水平(72.2人、25.6%、8.1%)[4]。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人员占84.47%,人力综合指数达7.0以上,超过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版)(县级机构≥4.99)[5]。在专业结构上,卫生技术人员占85.1%,其中预防、临床、检验专业分别占47.9%、22.3%、14.9%。总体看来,市级机构人员结构比较合理,这对于机构的发展建设十分有利。但是为了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疾病防控形势,仍然需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机构内部的微观管理,建立一系列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的管理机制[6],完善岗位绩效考核机制,提升疾病防控效果。

3.2镇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不足

全市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底在职人员120人,在学历构成上,以大专居多,占46.7%,本科以上学历占31.7%;在职称构成上,高级职称仅有1人,无职称人员占13.3%;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人员占79.2%;在专业结构上,以临床专业为主,占45.0%,预防、检验专业分别占28.3%和0.8%,非医学专业人员占19.2%。总体看来,镇级机构队伍除了在年龄结构上与市级机构无差异之外,在学历、职称、专业上均有显著差异,存在人员配备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专业不相匹配、技术职称相对偏低等不足。

3.3调整优化疾控体系人力资源配置

疾控体系建设 篇8

1重视检验队伍建设

疾控实验室要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必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检验队伍。因为, 检验队伍作为检验的主体, 其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检验工作的质量。特别是在检验队伍层次繁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 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验队伍, 是疾控事业兴衰与成败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疾控实验室缺乏专业化人才的情况, 加强检验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检验队伍, 实现检验工作的专业化

目前我国疾控实验室拥有的检验队伍规模较小, 据调查材料报到[1], 某省实验室检验人员占全省疾控人员的13.76%, 其中县级检验人员占同级疾控人员的12.86%, 地市级占15.73%, 省级占16.06%。全省 (市) 检验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93%, 大专占33.59%, 中专占53.09%, 无学历占5.63%。而县级本科学历仅占2.0%, 还有86.36%的县、区无一名检验专业本科人员;职称构成:主任技师为0.11%, 副主任技师3.25%, 主管44.86%, 技师33.5%, 技士13.11%;专业构成:检验专业占71.83%、医疗卫生占13.87%, 化学占2.49%, 其他占6.18%。从上述数据看出, 疾控机构检验人才队伍以大中专学历和中、初级职称检验人员构成了全省卫生检验队伍主体, 尤其是县级疾控机构高学历、高职称检验人才十分匮乏, 表明加强卫生检验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多领域检验人才, 合理调控检验人员学历、性别和业务技术职称比例, 提高检验人员整体素质已刻不容缓。

1.2 优化检验队伍结构, 加大投入, 培养一批专业化检验人才

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决定了检验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高素质检验队伍, 可以有两种基本做法:一是选派具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的检验人员到更高一级业务单位或高校进行学习, 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是从社会相关岗位一线聘请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检验技术人员。这样既能改善当前检验队伍的能力结构, 又有利于跟踪现代检验技术、掌握最新技术信息, 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 全面提高检验队伍的素质, 实现检验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 各疾控机构应给予检验人员一定的优惠政策, 加大对检验人员的培养力度。

1.3 稳定检验人员队伍, 提高其社会地位

疾控机构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留住人才, 使检验人员队伍保持相对稳定、结构合理, 从而确保检验人员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检验质量的稳步提高。

1.4 多方面、多渠道地引进人才

在引进人才时, 不只是把眼光局限于高校, 还可以从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中招聘一些符合学历要求的干部和技术人员, 充实到检验队伍中去。因此, 疾控机构管理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和联系, 引进高素质检验人才, 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和检验质量。疾控机构管理部门还应建立检验人员考评制度, 优胜劣汰, 对检验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

2注重检验工作质量

在疾控实验室建立检验质量监控体系, 必须准确把握检测检验工作的特点。质量监控概念的提出与应用, 最早出现在生产领域, 后来在多个领域得到顺利推广。然而, 要使质量监控体系在检验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还要注重其针对于检验工作的适应性, 即要明确检验工作的服务特性, 还要体现检验工作的特点, 根据检验工作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质量监控活动, 不断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2.1 对检验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对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要克服以往只注重分析中质量监控倾向, 充分认识到分析前后质量监控的重要性, 切实加强分析前后的质量控制。有文献报道, 分析前过程占整个检测周期的57.3%, 临床对检测结果不满意原因80%可追溯到分析前过程。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收集到合格的样品, 这是保证分析工作顺利进行乃至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2.2 对所有参与检测人员进行监控

对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 仅靠实验室人员是无法完成的, 还得现场检测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共同参与。各个岗位人员各司其职, 既分工, 又合作, 才能完成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现场检测人员是整个检测方案的策划者, 在为委托单位开出申请单时, 应掌握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与评价指标意义, 还需了解各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 如化学因素、病理因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食物和药物因素等, 方能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现场检测人员是样品的主要采集者, 也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参与人员, 应明确样品的采集、贮存、运送、防腐剂和抗凝剂使用等要求, 应提高责任心, 本着对委托单位认真负责的态度,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才能采集到合格的样品。在样品的采集和运送过程中, 树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防止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实验人员是实验室产品--检测数据的生产者, 工作体现在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过程中应不断学习, 不断进步, 提高自身素养, 具备检测资格, 使用合格的仪器和试剂, 并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评价试验, 严格按实验要求控制实验条件、正规操作及做好来样控制 (IQC) 和实验室控制 (EQA) 工作, 建立各个项目的误差允许范围和参考值, 按规定做好检测后样本的保存和销毁工作, 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并帮助现场检测人员正确应用;后勤人员参与实验室的设计改造, 设备的安装维护, 实验耗材的保障和废品的消毒处理等工作, 是做好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因素;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高效的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工作质量。在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 人员涉及现场检测人员、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 部门涉及到实验室、管理各科室和后勤相关科室, 没有有效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不可能完成好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2.3 编制质量体系文件, 指导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体系文件通常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编制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是使我们明白在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中做什么?怎么做?内容涵盖整个实验全程, 包括质量管理组织及成员职责, 管理程序及方法要求, 各个环节具体作业计划, 缺陷界定及处理记录等。质量体系文件是我们工作的指南, 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依据, 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完成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3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机制的建设与改革

3.1 加强检验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

建立科学的检验质量监控机制, 实质上是要加强对检验的全程管理。检验质量监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人力监控, 一般包括中心领导、专家学者、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监督员等, 他们的基本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检验质量监控的效果。对于检验领域来说, 要求管理者懂得检验科学的特点和规律, 有专业特长, 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调查研究能力, 并通过进修、培训和在实践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其管理监控素质、水平和能力。因此, 检验工作在管理上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检验的管理者是检验的直接组织者, 也是检验活动过程的直接监督者。让中心管理发挥检验质量监控的职能, 不仅是检验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也是中心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所以, 必须加强检验的人才培养和管理者素质培养, 以此保证检验工作的发展。

3.2 重视检验管理制度建设, 积极推动检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检验质量监控体系是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载体和运行机制。检验管理的伸缩性较大, 要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必须依据一套适用于规范检验过程各环节的检验管理制度。检验应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 结合中心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制定规范检验管理的规章制度, 涵盖疾控工作的各个方面, 与其他管理文件一起汇编成册, 组织职工学习, 保障检验秩序的稳定, 促进检验质量提高。

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还应进一步推进检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建立检验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为此, 中心可成立检验技术指导委员会、检验督导组, 定期对中心的检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督促其加强管理。在此, 特别要重视和加强检验督导工作。如聘请具有丰富检验经验、有较强分析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和检验管理专家担任督导员, 确保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4完善检验与质量督导工作

4.1 以疾病控制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检验质量监控体系

以疾病控制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检验质量监控体系, 可从三个层次展开工作。首先对与检验质量相关各部门职责进行划分;其次, 对各种资源的行为进行规范;最后, 各过程的管理制度等均应形成明确的规范体系。无论是哪一级的监控工作, 都应从本级应承担的职责出发, 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与评价指标体系, 以此保证对检验质量评价与监控的有效实施。例如, 对检验质量的考评监控应以一年为考评周期, 分平时与年终两个步骤进行考评和监控。对检验质量的监控, 可通过监控检验程序、质量检查、收集反馈意见等方式进行, 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4.2 完善检验质量督导是实现检验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补充

检验质量督导要从宏观上把握检验的规律和检验体系的要求, 充分考虑检验工作的特殊性, 使检验工作始终沿着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方向发展。

检验质量督导包括对所有检验活动、各个检验环节、各种检验管理活动、检验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从操作角度来讲, 检验质量督导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首先成立一个在检验队伍中有较高威望、懂检验、会管理的检验督导组织。其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考核与信息反馈检验质量监控体系。专门聘请一部分热爱检验事业、熟悉检验业务、有丰富的检验工作和管理经验的老专家担任督导员, 主要职责包括:协助检验各科室审定检验计划;对检验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认真的权威性督导;采取问卷、座谈等形式争取检验人员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及时向中心领导和科室负责人进行反馈;对优秀检验人员提出表扬, 对不称职检验人员提出更换意见;对阶段性的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等等。完善的督导工作制度包括对检验工作评价制度、操作程序评价制度、督导信息反馈制度。成立检验督导组, 构成对检验质量监控的专家主体。检验督导组作为中心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 是中心的智囊团;检验督导人员作为检验管理参谋人员, 其本身是检验专家或检验管理专家。他不直接组织检验, 也不直接参与检验管理;而应该以促使检验质量提高为目标, 以服务于检验与检验管理为宗旨, 以信息收集为手段, 充分发挥其反馈、参谋、监督、指导和评价的作用。检验督导组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中心检验工作进行调研, 了解检验活动的开展情况, 收集检验中的各种信息, 并写出相应的情况反馈建议、总结, 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心领导或有关部门和个人反馈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 加强与改进检验工作与检验队伍建设, 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是检验督导组的“反馈”、“参谋”作用。二是深入检验一线, 通过听、参加检验实践环节、参与科研活动、召开职工座谈会、检查职工检验记录、采样设计、问卷调查等活动, 了解检验者接受知识和能力提高的情况, 并通过信息反馈与相互沟通, 督导职工加强医德修养、敬业爱岗、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督促职工积极主动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督促和指导职工对检验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 提高检验的质量。这是检验督导组的“督促”、“指导”作用。总之, 检验督导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检验规律和检验体系的要求, 同时又要坚持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对每一位检验工作者做出公正评价。

关键词:疾控实验室,检验质量,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疾控中心预算信息化建设探析 篇9

一、实务中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逐步推进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编制改革、以国库单一账户为核心内容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以推进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等三个方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同时, 财政部门构建起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作为其“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 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在促进廉政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维护预算执行刚性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 由于各项改革都还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制度尚不完善, 加上受旧的惯性思维与习惯做法的影响, 相对于财政部门的改革, 预算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改革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预算管理方面。

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单位管理、促进廉政建设等作用, 对单位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它涉及单位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各项活动, 每个科室和人员都是预算的提供者和执行者。但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预算意识不强, 缺乏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普遍认为这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缺少业务、职能等部门的参与和配合, 预算管理作用未充分发挥, 致使预算管理工作松散, 预算编制不科学, 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

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使用预算管理软件, 面对大量的预算汇总统计工作, 效率和质量均不高;没有统一的、数据共享的工作平台, 缺乏有效的协调工具;难以进行预算执行的事中控制与调整;事后的预算分析能力不足。

2. 在预算编制方面, 一般来说, 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编制通知, 并按照其编制要求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年度为单位, 缺乏季度和月度预算, 不利于日后对预算过程进行控制;考虑上年完成情况的变动幅度为主, 缺乏与当年工作计划的支持和链接, 导致预算审批部门在审核预算时缺乏有效的依据;缺乏统一的系统平台, 预算编制工具不联网, 原始数据来自多个系统无法共享, 采集工作量大;以财务科编制为主, 缺乏多角色编制, 各业务预算都由财务部门代为完成, 削弱了预算的合理性和对业务的指导作用, 导致预算管理的责、权、利不匹配;预算编制对象全面性和完整性不强, 重预算内资金而轻预算外资金, 对于预算外的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

3. 在预算监控与分析方面, 缺乏明确的预算执行控制流

程及有效的监控措施, 以事后控制为主, 缺乏事中控制, 没有建立有效地预警机制, 使得预算编制与执行相脱节;预算监控以手工审批为主, 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以支持动态过程监控;会计核算对预算的支持力度不够, 无法直接准确获取预算分析所需要的实际数据, 难以实现实时在线分析, 同时为计划外突发事件等进行合理的预算调整;预算分析仅限于财务数据对比, 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 缺乏问题的原因剖析、改进方案的追踪反馈等。

二、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为应对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与质量, 解决预算编制、监控、分析相脱节等问题, 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疾控中心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提出以下设想:

1. 预算多维体系功能。

从预算的参与者来说, 既包括预算实体责任部门 (如各业务科室、职能科室等) , 也包括预算虚拟责任部门 (如工会、妇委会、专题项目、科研课题等) ;从预算的使用者来说, 除了包括参与者以外, 还包括财政部门、卫生部门、审计部门等上级部门;从预算的过程来说, 包括计划阶段、执行阶段、评价阶段, 等等。为能从多个角度来查看预算数据, 就要求预算管理系统要从多个维度描述业务、财务数据的过程, 通过多维模型来存储和管理数据, 即多维编辑;支持包括切片分析、切块分析等多维数据分析, 满足快速变化的分析需求, 即多维分析;从而实现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使得事前的预算编制得到充分的沟通, 事中的预算执行更有效, 事后的预算分析更加科学准确。

2. 灵活构建预算模型功能。

预算模型是预算系统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功能, 它能够灵活的建立单位业务管理所涉及计算模型, 能随着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 快速高效对模型进行调整, 使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计算关系数据库, 即对公式进行集中管理, 可快速灵活的查询所需的计算关系;根据相关制度与规则, 可对相关的公式与关系进行锁定;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进行灵活设置, 并依权限的大小, 可对公式、关系、报表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提高系统数据的利用率。

3. 高效协同功能。

高效协同功能是现代预算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强大的权限管理功能的支持下, 能够以单元格级来自由灵活的设定数据权限, 保证企业的数据安全;具有较强的版本管理功能, 可保存不同版本的数据以及记录修改痕迹;能够提供预算管理的流程支持, 自动完成数据分发、汇总等操作, 支持交叉审核以及多级审核功能;提供财务自动化工具, 减少公式、规则的定义工作量, 提高编制效率;提供多种录入方式, 支持导入、导出功能, 修改预算数据, 自动生成预算财务报表;预算调整便捷, 支持弹性预算、滚动预测;系统协同操作应基于BS结构开发, 操作简单, 配置实施维护简便。

4. 数据接口管理功能。

数据接口管理功能是预算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效率的关键功能。从内部信息系统来说, 由于单位的历史数据分散在财务、人事、总务、OA等多个系统中, 若以手工方式完成这些系统中数据的提取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 且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 因此, 要求预算系统能够提供数据接口管理工具, 具有整合不同业务系统中数据的能力。不仅可读入数据, 还可输出数据, 把单位内部各系统内的数据盘活, 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率, 减少相同数据的录入次数, 从而提高系统间数据的互动。从外部信息系统来说, 可与上级等相关部门的预算等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即按格式输出。如财政部门预算、地方财政分析评价系统等相关信息;同时也将相关信息数据以多格式导出, 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以提高信息系统数据拓展利用, 完成其他非常规信息上报的工作任务。

5. 动态监控功能。

动态监控功能是预算执行的重要管理功能, 通过预算信息与执行信息的互联互通, 实现费用支出的实时控制, 支持基于工作流的电子审批, 与相关的信息业务系统紧密衔接。主要有以下功能:按照预算与执行不同的科目标准对预算信息进行自动分解, 使预算与执行形成一一的对应关系, 便于预算的执行与考核。还可按经费预算的需求日期分解成按月、季度的预算表格, 一方面按月考核, 一方面及时反馈执行情况, 提供下一阶段预算执行指引, 同时可形成按月、按季度形成预算现金流量表, 实时把握资金流动情况;与财务日常电子报账管理系统紧密关联, 做到“所编即所支, 所支即所编”, 使每笔支出都能对应相应的预算科目, 可结算出该预算科目的执行数、余额等相关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及责任人, 使得预算责任主体、财务部门、分管领导等相关人员实时了解各项支出情况以及其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是预算下达后, 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修正, 只有能调整才能更好地执行预算。根据各级授权, 均可权限内对预算进行局部调整。鉴于预算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只调整一个数字, 便要对其具有关系的数据全部修改, 而且可能涉及多个部门, 工作量巨大,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动态监控功能必须能便捷的实现预算调整, 提供完整的流程化电子审批, 对相应关系的数据进行自动修改汇总, 并通知相关系的部门, 同时保留修改痕迹;面对大型突发应急公卫事件, 系统能提供准确、实时、全面的相关信息, 为保障突发应急公卫事件资金的临时性缺口, 提供决策和行动依据。可与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形成对接, 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实时动态对国库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控制预算执行情况, 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年度预算目标;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推进提供指导方向。

6. 数据挖掘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系统的拓展, 其存储的数据不断增加, 为能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则需运用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就是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它是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的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在人工智能领域, 习惯上又称为数据库中知识发现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 , 也有人把数据挖掘视为数据库中知识发现过程的一个基本步骤。知识发现过程以下三个阶段组成: (1) 数据准备; (2) 数据挖掘; (3) 结果表达和解释。数据挖掘可以与用户或知识库交互。

参考文献

[1]王景新, 蒋砚章.计算机财务报告系统应用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1, (1) .

[2]刘建英.网络财务畅谈[J].财会通讯, 2001, (3) .

[3]华金秋.试论信息技术对成本会计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01, (6) .

上一篇:应用信息下一篇:宫外孕的保守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