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发展(精选9篇)
疾控发展 篇1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审视自己, 是催人不断奋进的本质要求。我们每个卫生工作者, 都应当清醒认识到自己与发达地区人们存在的差距, 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标杆, 进行新的目标定位, 激发新的精神动力, 努力冲破旧理念、旧体制等方面的障碍和制约,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创新、卫生事业发展观的认识, 创新思维, 与时俱进, 顺应“走出里下河, 融入长三角”的时代召唤, 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努力在解放思想上开辟新境界, 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提高我市卫生体系服务建设能力, 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使我市卫生防病工作跻身于全省第一方阵, 让兴化的疾控事业竞放光彩。
一、确立疾控事业的支撑点
疾控事业的支撑点是疾病预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 也是做好疾控工作的基本准则。我认为, 坚持科学发展观, 做好服务工作是疾控事业的支撑点。因为我们的一切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果失去服务这个支撑点, 疾控事业就没有多大舞台, 就没有发展的生命力, 疾控工作也就难以开展。从科学发展的高度看, 要使这个支撑点能够托起和繁荣疾控事业, 我们就要在服务中敢于创新, 不断确定新的服务目标, 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并在服务中努力做到对上负责、对下负责和对疾控事业负责的有机统一, 才能使我们的疾控事业立于不衰之地。
二、调高工作目标的进位点
近年来, 经过我市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各项疾控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方面步入了泰州市的先进行列, 为今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发展创新的新起点, 我们不能骄傲自满, 安于现状, 而是要确立新的标杆, 进行新的目标定位, 不断进取, 学习研究, 然后努力向新的目标迈进, 各项工作的进位点要放在向先进地区第一方阵进军, 向全省第一方阵冲刺。这就要求我们找准自己的坐标, 逐项排查我们工作的差距, 制定切实可行的进位措施, 还要树立“工作之中无小事、细节决定效率”的工作理念。工作中, 始终坚持“三求”的工作作风:一是求“快”。对上级和领导交办的事项做到立即办理, 办文办事及时、迅速, 不误事;对卫生部门和基层群众需要服务协调的事项, 做到“热心办、马上办、办得好”。二是求“细”。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力求做到综合协调精细严密、后勤管理精打细算。我们要有“境由心造、事在人为”理念, 要有敢于创新、勇于冒尖的勇气, 形成新思路, 拿出新办法, 解决新问题, 付出真行动, 才能“走出里下河, 融入长三角”。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人的思想活力是无限的, 创造能力是无穷的。敢于调高工作目标的进位点, 就能加快科学发展疾控事业的步伐。
三、找准疾控工作的着力点
调查研究是我们疾控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但实话说, 这项基本功在我们某些方面越来越不够扎实了。我认为, 开展调查研究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是我们开展疾控工作的切入点, 更是做好疾控工作的着力点。“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疾控部门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承担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基本服务, 情况明, 思考深, 才能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情况明, 分析深, 才能拿出更多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情况明, 感受深, 才能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情况明, 思路清, 才能做好各项疾控工作。
四、追求平凡岗位的闪亮点
以人为本, 事业振兴。人人都曾有过理想, 人人几乎都规划过自己的人生。但世事难料, 真正得偿所愿的并不多。所谓心想事成, 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有人认为, 只有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那才叫成功。其实不然, 我认为把该做的每一件事做好了就是成功。我们应把视野开阔一点, 理性、乐观地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 正确对待我们遇到的挫折, 真正做到荣辱不惊, 拿得起, 放得下。平凡岗位上值得我们去做的事很多, 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得出色, 同样能从中得到快乐, 体会到成功, 使自己闪亮在岗。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追求, 我们的疾控事业一定会有生机、有活力、有作为、有希望。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机制, 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卫生防病工作。
关键词:疾控事业,科学发展观,创新
疾控发展 篇2
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新年新气象,随着疾控中心新领导班子的形成,疾控中心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新的一年中,我将认清自身的定位,踏踏实实干好活,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办公室主任的领导下完成好办公室的各项工作。
一、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
新的一年,我将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遵守疾控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勇于发现和纠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做好小事,干实事
增强全局意识,树立“办公室工作无小事,领导身边无小事”意识,努力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大事着眼,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服务性,宁愿多跑几趟路,多吃一点苦,多受一次委屈,也要把领导和各科室交办的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三、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博览群书,不断积累,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类信息,广泛汲取各种“营养”。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办公室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时努力做到把握政策精神,吃透领导和上级的精神,领会领导意图。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在中心领导和办公室主任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发扬精神,克服困难,创新工作,争取取得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办公室史伟卫
高筑防疫屏障强力发展疾控事业 篇3
1 加强能力建设, 促进体系发展
1.1 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高素质的目标, 加强了中心工作人员、乡镇防疫专干, 乡村医生三个层面的建设。对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每个人明确职称和岗位要求, 鼓励他们参加在职培训, 对晋升职称和取得新学历者给予奖励。近两年来, 有4名同志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有5名同志取得中级职称。对乡镇专干, 坚持乡镇卫生院推荐, 疾控中心考查, 主管局审定, 年度考核, 绩效挂钩, 既保证了队伍稳定性, 又最大程度发挥了专干的积极性。对乡村医生, 要求乡镇卫生院每季度进行一次集中培训, 学习相关技能, 并明确他们在疾控工作中的责任, 每年进行一次公共卫生服务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劳务补助挂钩。由于公共卫生工作突出, 石门县有2名乡村医生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1.2 加强信息化建设
县疾控中心建设了疾控网站, 各乡镇公卫办和部分乡村医生均配齐电脑, 建立疾控QQ群, 利用国家疾控信息系统做到了网上传送信息, 网上联络, 做到资源共享。
1.3 加强质量规范化建设
县疾控中心设置了质控科, 对每项工作均编写了质控手册, 质控科严格按照手册督促各科室和乡镇专干落实业务工作, 保证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1.4 加强设备建设
近几年来, 石门县投入近千万元新建了检验大楼, 添置了综合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设备56件, 配齐了职业病监测的基本仪器, 使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2 整体联动, 谋求全方位支持
2.1 争取政府支持, 谋求事业保障
在工作中, 通过立足于本职, 积极开发领导层, 及时将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政策向县委、政府及主管部门领导汇报, 让各级领导及时了解疾病控制工作的最新动态。县疾控中心每月20日前将下个月的工作安排向县政府分管领导汇报, 以便争取领导的支持。县政府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了对乡镇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 县政府对县疾控中心足额安排了财政预算, 并保证工作经费年年增长。将所有乡镇防疫专干纳入了财政全额预算, 专干年人均拨款达到了1.6万元。县财政连续多年对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乡村医生给予补助, 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医生的积极性。
为落实成年人的预防接种工作, 县保健委员会在《关于搞好干部保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积极落实成人乙肝、流感、甲肝等预防接种工作, 对落实情况组织专题督查和通报。
2.2 强化横向联系, 谋求部门配合
通过采取上门联系, 召开协调会等方法得到了各部门的有力支持。开展艾滋病防制工作, 需到娱乐场所调查, 公安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方便。为确保安全套项目得到实施, 公安部门不将持有安全套做为卖淫的依据。教育部门每年均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每年组织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参与体检, 且每年均与卫生部门联合召开学校卫生工作会议, 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宣传部门、县妇联、县团委利用各自阵地为宣传疾控工作做出了贡献。县劳动部门与县疾控中心就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体检形成了统一意见和规范。各县创建办每季要求各科局、社区按照县疾控中心提供的资料统一办好健康宣传栏。通过横向联系, 形成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疾控工作的良好局面。
2.3 心系群众, 谋求大众支持
近年来, 石门县疾控工作以文化建设为亮点, 努力营造和谐人文环境, 倡导人性化服务语言。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公卫办制定了文明用语和禁忌用语, 在服务过程中切实做到问候多一点、言语暖一点, 让服务对象深深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推行人性化服务行为, 做到三个“多一点”, 即多一点微笑, 多一点爱护, 多一点解释, 让服务对象深深地感受到亲切厚重的人文关怀。
3 创新工作思路, 谋求疾控工作新局面
3.1 免疫规划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是预防接种机构设置合理, 建设规范, 服务高效。全县共有预防接种机构和接种点62个, 共有接种人员110人, 覆盖到了全县各村。一直以来, 通过把全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为抓手, 制订了《石门县预防接种门诊标准》, 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
二是落实预防接种工作。通过对接种对象采取孕妇保健时提前宣传计划免疫, 住院分娩时再次宣传计划免疫, 出生后上门入户宣传计划免疫的方法, 使计划免疫宣传落到实处。对每一位家长发放1份《预防接种告知书》, 告知一类疫苗、二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剂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使绝大多数家长能按程序主动到接种点接种, 对偏远山区的儿童, 要求工作人员每月骑摩托车上门进行1次巡回接种, 保证了接种率。
三是加大计划免疫考核力度。每年均组织1次计划免疫交叉检查, 在每个乡镇抽取1名防疫专干, 每2人编成一个组, 检查2个乡镇。按照检查结果, 将乡镇成绩分为一类、二类、三类3个类别。一类单位给予重奖, 连续两年三类单位给予黄牌警告, 相关人员不得评先。连续两年位居倒数第一的, 专干解聘。2005年以来, 全县一类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8%以上, 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 建证率、建卡率均达到100%, 无痕率达到94%, 连续多年位居常德市各区县市前列。
3.2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有了新提高
一是加强培训与督导, 提高基层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狠抓了对基层的业务培训工作, 每年都组织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监测与网络直报、突发疫情应急处置专题培训, 各乡镇卫生院、公卫办落实了村级卫生室培训工作, 做到“逐级培训, 人人掌握, 全面提高”。在加强培训的同时, 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公卫办的督导检查力度, 认真对照年初签订的目标考核责任书内容逐条检查, 对发现传染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下达督导意见书, 做到及时发现, 及进整改。针对传染病管理相对薄弱的个别乡镇, 组织专业人员驻点进行指导, 多次上门帮助整改。
二是狠抓疫情管理, 做好预警预测。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力度, 每月对传染病疫情监测进行分析和预测, 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反馈疫情报告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3.3 项目工作成效显著
石门县是首轮国家艾滋病防治项目示范区之一。通过全县防艾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被评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通过国家全面评估验收。
石门县自1994年7月以来, 先后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第一轮第一期和第二期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FIDELIS结核病控制项目、第四轮第一期和第二期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和结核病控烟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按照项目工作的管理要求, 以控制发病率、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和转诊到位率为目标, 保证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3.4 基本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上新台阶
石门县是全国19个基本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试点县之一。通过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健康检查资质认证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完善了《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等软件资料, 在全市县级中心率先开展资质认证申报, 并一举通过评审, 成为全市县级疾控中心第一家认证单位。
3.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得到拓展
一是结合全县创建和爱国卫生运动, 开展健康教育。按照《创建国家文明卫生城市标准》, 深入医院、学校、重点行业、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在城乡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建立大型公益广告牌, 举办健康教育知识专栏。城区各机关、重点公共场所、医院、学校、各居委会和乡镇、村均建立了一批固定的卫生宣传专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在农村改水改厕、村中道路硬化和环境美化等过程中, 广泛开展群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是结合各种卫生日活动, 开展健康教育。每年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世界卫生日等, 利用宣传车、广播、报刊、展板、挂图、标语、传单、活页资料等形式, 在城乡大力宣传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卫生法规等科普知识。
三是利用大众传媒, 开展健康教育。利用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石门信息导刊》等新闻媒体, 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提高广大群众对健康的认识, 增强对预防工作的自觉性和自我保健能力。
疾控发展 篇4
赵京
在师市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石河子市中心就疾控预防控制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跨越发展”为主题,对师市疾控事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统一了思想。作为疾控中心的一名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我就如何实现师市疾控事业科学跨越发展浅谈如下: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摆在了四大体系之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疾控体系的服务内容涵盖了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疾病及学生常见病等与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防治,依法统计、报告、发布疫情,组织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应急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重大突发疫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保证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不受或少受疾病侵袭,让每个成员都能够从中受益的公共卫生事业。疾控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
二、疾控中心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龙头地位
2005年卫生部第40号部长令明确提出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部长令确立了疾控中心在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龙头地位,疾控中心不仅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中的核心职能,而且还承担整个公共卫生体系中医疗机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各职能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信息交换,疾控中心工作的成效,决定着整个公共卫生事业的技术质量和整个公共卫生事业的决策定向。近年来,石河子疾控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抗击“非典”、手足口病、“甲流”的工作中成绩显著,在预防控制鼠疫、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以及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等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疾控中心在不断完善自身功能的同时,其龙头地位也逐渐凸显。
三、疾控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石河子疾控中心虽然有长足进步,但与自治区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机构不少、功能不强;人员不足、效率不高;设施陈旧、条件落后;防治脱节、缺乏合力;经费不足,面临新一轮的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形势还相当严峻。
(一)专业队伍不能完全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人员不足和人才匮乏并存
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作为地市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只有60余人,学历普遍偏低,硕士仅有1人,由于受待遇、编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专业人才流失。
(二)检验检测能力急待加强,物资设备仪器严重不足。
近几年,疾控机构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检验检测能力有了提升。但是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省、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仪器设备装备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中心的基本仪器设备装备达标率未达到达到必须开展检验检测能力要求(也就是说及格线都没有达到),设备陈旧老化现象则更为严重,已经直接影响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还缺少一个正规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充足的应急储备。
(三)疾病预防控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一些已被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如脊髓灰质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生存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在不断增加,职业危害事件频发,食品安全对健康影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等等。
四、发展的思考
(一)目标和任务
以国务院新一轮医改为指导,以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为目标,以疾控机构履行职能为核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整合疾控资源,健全疾控体系,提升功能,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健康需求的疾控中心。做到机构健全、职能明确、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技术精良,队伍优化、服务到位、保障有力。
(二)主要内容
1、明确功能定位,确定疾控体系的机构和职能。卫生部颁发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界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职责、任务。各级疾控机构按照规定,重新核定职责和任务,防止职能不到位或缺位。
2、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的运转机制。重新核定人员的标准,增加人员配置,科学合理的建设一支高效的疾控队伍,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进行,确保疾控事业的人力资源。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面临目前的严峻形势,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制度,增加疾控机构的运行经费、仪器设备购买经费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免疫规划规等专项工作经费,从而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公共职能履行到位。
4、疾控体系的应急储备库的储备实力,直接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一个充足的储备库是从容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条件。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搞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核心是建立良好的疾控体系,疾控中心就是发展疾控体系的切入点,让我们抓住此次机遇,为我们疾控的美好明天而努力,为师市的卫生事业而奋斗吧!
疾控发展 篇5
1 资料来源及判定标准
1.1 资料
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对2007年毕节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情况进行调查。人口资料来源于毕节地区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
1.2 判定标准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仍在继续完善之中, 到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配置标准, 表中的“卫生部推荐的人员编制数”来自卫生部制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编制标准》 (报批稿) 。
2 人力资源现状
2.1 地、县 (市) 服务人口数及疾控机构人员状况 (表1)
调查显示, 无论是地区级疾控机构还是县 (市) 级疾控机构, 人员数仅达到卫生部推荐人员配置标准的一半, 人员总量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2.2 各县 (市) 服务人口数及疾控机构人员状况 (表2)
毕节地区下辖7县1市, 其中有4个县 (市) (毕节市、大方县、织金县、威宁县) 服务人口数接近或超过100万, 所有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数远远低于卫生部推荐的人员编制标准。其中大方县、威宁县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数还达不到卫生部要求的编制标准的一半, 人员编制严重短缺, 不足以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2.3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学历状况 (表3)
地、县 (市) 两级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分别占14.29%和10.77%, 而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分别占41.68%和66.41%, 表明全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学历整体偏低, 明显不适应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2.4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职称结构状况 (表4)
从职称构成来看, 地区疾病控制机构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38.09%, 而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61.92%;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5.4%, 而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74.62%, 专业队伍的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
2.5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年龄结构状况 (表5)
从年龄构成来看, 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员以36~45岁为主, ≤35岁人员占32.14%, 46岁以上人员占25%, 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有利于人才培养。而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35岁人员占22.05%, 46岁以上人员占35.73%, 存在年龄断层、年龄老化问题。
2.6 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分析 (表6)
由表6可知,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过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入。
3 存在问题
通过对毕节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可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着总量短缺、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过高、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整体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过高等问题, 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还存在年龄断层、年龄老化现象。这些问题与全国疾病控制体系的整体现状是一致的, 只是情况更加突出。
另外, 在总量问题上, 地、县 (市) 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都是以原卫生防疫站的编制为基数一分为二, 分别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两个机构的编制, 人员编制和数量并不是以卫生服务人口、卫生服务半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来综合考虑, 所以从人力资源方面看, 不仅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卫生防病的要求, 就是从人员数量上来看, 也很难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 在应对诸如SARS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非常被动。
4 对策
分析全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情况, 无论是人员总量、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 都不能适应当前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应该是当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当务之急。
针对地、县 (市) 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建议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采取如下对策:
4.1 政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政府支持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 政府有关部门, 要针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情况,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和参照外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制情况, 充分考虑地、县 (市) 卫生服务人口、卫生服务半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 确定合理的人员编制数, 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
4.2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疾控人员队伍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机构, 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上, 对疾控人员的素质要求概括为“八种能力”、“四种精神”。“八种能力”就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开展调查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提出控制措施的能力;设计、分析、评价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能力;面向社会的鼓动宣传能力;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项目管理和评价、执行的能力;书写科学论文报告以及演讲的能力;培训能力。“四种精神”是:对公共卫生的献身精神;团队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尊重事实的精神。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专业人才匮乏, 结构不合理。因此, 疾控机构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
作为西部贫困地区, 吸引优秀人才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想尽快使疾控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在职人员的中、长期培养规划, 采取多种形式, 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4.3 稳定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才流动也随之加快, 这对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的稳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才匮乏、流失严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普遍存在。留住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重要。
4.4 重视人才引进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力比知识重要, 现在人力资源开发, 既要给人以知识, 又要给人以能力。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 针对人才短缺的专业,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当中的重点。
4.5 建立人员准入制度
针对非专业人员、无职称人员过多的情况, 制定人员准入制度, 严格把好进入关。同时, 还要对年龄、职称、学历、行政与后勤等结构比例做出规定,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即要有带头的、经验丰富的老干部, 又要有主见、善于执行的中年领导者, 同时还要有敢想敢干、创造力丰富的, 有活力的年轻人。
4.6 加强内部管理, 挖掘、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
疾控发展 篇6
关键词:疾病控制,科学发展
从抗击SARS战役,防禽流感、防手足口病到援川抗震救灾,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了新构建的疾病控制体制,考验了各级新成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全面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为大众所熟悉。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改革于去年全面完成[1],如今,疾病控制机构逐步在新的形势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面临新的定位,CDC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如何再创新的优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在严峻的疾病控制形势下,我们需要运用现代公共卫生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战略选择,实现突围,走出一条适合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1 疾控机构在实现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6大主要矛看
1.1 财政投入和服务性收入的矛盾
政府主渠道投入机制仍未到位,造成疾控机构仍然要为生存而忙于创收,疾控机构公共职能不能完全履行。目前财政不能按病种、按事项拨足经费,有时基本的免疫规划管理的经费也拨付不足。政府的投入侧重于疫情爆发时应急的专项经费,忽视日常防控经费;侧重于基础建设投入,忽视仪器设备的投入;侧重于保证人员工资,忽视日常机构公用经费。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与检测能力离《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服务性收费仍然是疾控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工作保障。在乡镇防保机构,人员工资还不能保证,还要依靠服务性收费来弥补缺口。但服务性收费从保护经济发展环境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又出台了很多限制性措施。稳定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期待建立,以便按照疾病的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当地的疾病防控工作。
1.2 卫生监督与卫生监测的矛盾
疾病控制体制改革使监督与监测分离后,监督与监测便形成了一对矛盾,政府存在着卫生政策制定滞后、协调不到位情况,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对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存在的职能交叉、力量分散、应急处理能力不高等问题,目前没有解决。监督机构与疾病控制机构存在着客观上的利益关系,由于监督单位在监督性上没有经济收入,导致与疾控单位不能合作配合,使监测不能顺利进行,经济落后县区两个单位都有“生存”问题,已经形成矛盾,甚至影响了工作。
1.3 疾控工作的行政属性与事业管理的矛盾
疾病控制是一种行政行为,疾控机构的检查、指导、评价、管理等无时不体现其行政属性,在推动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宣传等方面无时不在使用行政手段,但疾控机构又是事业单位,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增加了管理层次,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对外协调、落实措施等方面都要受到行政部门的制约,增加了主动开展工作的难度。
1.4 上下疾控机构之间的矛盾
目前上下级疾控机构存在上级疾控机构派任务多,争取利益少;工作检查多,争取政策少;分析问题多,政策研究少;强调技术指导多,强调业务领导少,上下疾控机构没有形成联动和利益共同体。上下级疾控机构之间客观上也有利益分成谁多谁少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好会形成矛盾。今后要将儿童计划免疫扩展到15个疾病,这就意味着乡镇防保人员的工作任务将会成倍递增,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如何解除后顾之忧,调动基层防保人员的积极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5 疾病防控与卫生监测的矛盾
仍然存在是以卫生监测为主的问题还是以疾病防控为主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慢病的防治问题。全市疾控系统人员配置不足,结构不合理,一些学科出现断层现象,一些疾病科室没有配备合适的人员,艾滋病、慢性病等一些疾病科室没有设置,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差。
1.6 硬件建设和单位管理的矛盾
目前各级疾控中心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在单位变成全额管理后,如何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是疾控机构负责人思考的问题。应当加强“软件”建设,包括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素质建设、作风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疾控机构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与当前的繁重的疾病控制工作的要求相适应。
2 从8个方面着手推进疾病控制事业科学发展
面临新的定位,CDC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如何求发展规律之真,务发展效益之实,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我们要运用现代公共卫生的理念和科学方法进行战略选择,从以下8个方面促进疾控事业科学发展。
2.1 科学发展是观念更新的发展
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我们深刻认识到,疾控工作不能再走依靠监督监测收费、以收费补经费的发展道路,原来的运行模式、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工作规范均不能适应和满足现在的需求。必须从卫生防疫站的旧观念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积极探索,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实现疾控事业的科学发展。疾控工作面临着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越来越支持、关注,人民群众期待、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这种大环境、大背景,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树立全新机遇观,把现实的挑战分析透,把抢抓机遇的措施办法研究透,变现实的挑战为难得的机遇,全面推进疾控事业快速发展。必须克服几个方面的缺位:①防止观念的改变引发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剥离的失落感,造成工作方向不明确;②防止观念陈旧,继续用卫生防疫站的模式来诠释疾控中心的新内涵,束缚思想观念的创新;③防止缺乏竞争和危机意识,不树立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就会影响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深度和效果;④防止服务意识不强,用卫生监督执法来代替技术服务,不能主动地做好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的技术服务。
2.2 科学发展是业务创新的发展
应该认真总结防控SARS疫情、人禽流感、麻疹爆发、手足口病流行、抗震救灾等经验,加以继承和创新。领导层面需要创新,管理需要创新,科室需要创新,业务工作需要创新,科学研究需要创新。应形成创新的氛围,创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疾病控制应引进和采用现代和科学的方法,如循证公共卫生政策研究方法,全面分析服务人口的主要传染病、优先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确定问题的影响因素,明确实施干预的切入点。根据疾病监测产生的证据分析重点需干预的区域和重点人群;同时进行人力、经费保障、各种业务能力及科研能力分析,找出作为资源提供方的差距和需要政府提供的资源,对未来的政策进行预测分析,并推荐最佳对策组合,以便下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时有明确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要通过创新,塑优势,抓重点,出亮点,求突破,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创一批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形成一套集监测、防治、科研、培训、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具有疾病控制特色的服务体系。
2.3 科学发展是增强能力的发展
能力建设是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根本,要以预防接种、卫生应急、职业卫生、慢病防治为重点,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疾病控制能力,使各类传染病都在可控、可防、可治的范围之内。强化预防接种工作,争取政策支持,重视标准化建设,推进新纳入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和管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应急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形成长效运转机制,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处置赢得政府对我们的人力保障、经费保障和设备保障,促进日常工作更规范、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三是提高卫生监测能力,要继续在卫生监测服务上保持优势,同时加强慢病防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等工作。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检测仪器设备,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应对常见和本级应承担的各种检测检验任务。
2.4 科学发展是规范管理的发展
新成立的疾控机构需要制定新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实行规范化管理,要对单位所有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进行了重新制定,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考核细则,形成与现代化疾控中心配套的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制度化、管理现代化、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机制长效化和管理文明化,建立惯性运转机制,为疾控中心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工作效率逐步提高、业务工作更加规范、行政管理运转高效、后勤服务方便舒适。
2.5 科学发展是技术领先的发展
这方面重点是强技术,引人才。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采取多种方式,高度重视高层次疾控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使用,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要激励职工学技术、练硬功、争当岗位明星、技术能手,实现技术性工作专人专攻,专科专攻,使人人都向专长型、专家型、技术型人才的方向发展,逐步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要善于总结以往成功的工作经验,把日常的业务积累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基础,不断拓展技术创新的领域,丰富技术创新的内容,使疾控队伍在重大疫情面前能够来之能战,战则能胜。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时,应把不同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标准与不同的公共卫生人力结构特点进行匹配、细化、组合,从多维角度综合考虑各自的核心能力能级,从而提高我们的能力建设的水平。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可使“硬件”更“硬”、“软件”更“强”,才能提高疾病控制工作整体实力。
2.6 科学发展是单位和谐的发展
一方面是疾控中心与外部关系的和谐。CDC综合实力的提升,内部关系的和谐是基础,外部关系的顺畅是关键。在行政管理方面,与卫生厅、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关系;在业务协调方面,与国家、省、市、区CDC和乡镇防保站、社区卫生中心的关系;在业务协作方面,与卫生监督、医院的关系;在业务支持方面,与食品药监、农业、气象、统计、环保、公安、水利的关系;在保障支持方面,与财政、发改委、人事、科技等部门的关系,方方面面,都需要去沟通和协调,不仅需要领导层面的努力,同样需要相关职能和业务科室去积极争取和拓展,广泛的外部关系能为内部业务的发展提供许多机遇。另一方面是疾控中心内部的和谐。理顺行政科室与业务科室的关系;行政科室之间的关系卫生科室与疾控科室的关系;现场科室与实验室的关系;中心领导层与中层干部的关系中心层面及科室层面正职与副职的关系等等。要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努力把疾控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团结、和谐、快乐、能打硬仗的团队。
2.7 科学发展是注重文化的发展
要通过职工的集中学习,培育、提炼、形成、推崇具有时代特征、职工认可的单位精神,通俗易懂地融入学习内容,寓教于乐地形成文化特色,使疾控文化建设与学习型单位建设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为了激发职工的自豪感、归属感,提高公众认知度,要统一单位标识,统一单位制服,用一些醒目的方式宣传疾控文化,使职工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思考中升华思想,在实践中规范行为准则,以厚实的技能力、强大的凝聚力,盎然的生命力,展现单位的发展力。经常开展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在全系统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疾控行业形象,促进我市疾控事业的全面进步。
要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把学习和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通过建立一系列鼓励学习、督促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机制,完善学习制度,创造和改善学习条件,建立促进学习的载体或平台,使干部职工得到经常性教育,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形成“学习一思考一工作一提高”的良性循环。
2.8 科学发展是整体联动的发展
疾控工作有其特殊性、社会性、行政性,不是单纯的业务单位,建设好基层疾控机构是上级疾控机构工作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技术支撑。省疾控要为市县乡疾控机构做服务、要政策、增实力,应当列入其工作重点。把县市区疾控机构、乡镇防保站发展好,是市级疾控中心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上级疾控中心要为基层要政策、要规格、要资金,形成长期的保障机制和运转机制。各级疾控中心要更加积极地与党委、政府协调,做好基层的政策后盾和技术后盾,坚持不懈地为疾控工作者争取地位和待遇,为事业发展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要建设好乡镇防保机构,解决人员、经费、房屋、设备等问题,为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供组织保障。要积极探索乡镇防保站管理的新模式,结合县级疾控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上划,理顺疾控机构与乡镇防保站的关系,发挥基层卫生人员在疾控工作中的作用,把疾控网络建成一个上下贯通、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的疾病控制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6年)[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江金权.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李勇.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创新能力的检验[J].光明日报,2006- 07-23.
[4]广东省观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制度创新推动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7-24.
[5]冷溶.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求是,2006(14):25.
疾控发展 篇7
1“十一五”期间疾控事业发展成绩
1.1 十一五期间全市疾控体系整体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1.1.1 财政保障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财政投入到疾控工作上的经费从2006年的7 727.8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2 507.07万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06年按每户籍服务人口15元提高到2010平均每常住人口(包括外来流动人口)27元,有的地区达到了人均30元的标准。由于投入到各条业务线上的经费逐年不同程度上的增加,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保障。
1.1.2 硬件建设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加强了对疾控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北仑区、江北区、鄞州区和慈溪市的公共卫生中心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1.1.3 队伍建设
2010年,宁波市各级疾控中心在编在岗人数为571人,接近1人/万户籍人口。乡镇(街道)卫生防保人员数由2006年的852人增至2010年的1 097人,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从2006年的4 398人增至2010年的4 438人。在此基础上,宁波市疾控系统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由2006年的214人增加到2010年的360人;副高及及以上职称人员从2006年的93增加到2010年的137人,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1.2“十一五”期间全市疾控系统业务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疾控系统以创一流疾控中心为目标,在确保常规基础性工作落实完成的同时,重点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探索出一些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作,使区域疾控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强。
1.2.1应急能力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疾控队伍的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得到明显的完善和提升。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队伍等方面得到全面加强,成功应对了百余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凸显了全市应急能力的提升。
1.2.2 检验能力
通过对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加强能力建设,使实验室在突发事件处置及健康相关产品质量检测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宁波市系统各单位实验室平均检测项目数为296项,其中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项目数为523项;2010年系统各单位实验室平均检测项目数达到了370项,其中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项目数为847项目。
1.2.3 疾控能力
围绕以疾病监测为主的发现能力和以现场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为主的处置能力加强建设,使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保持平稳并呈持续下降趋势,有效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麻疹、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的发展,有效控制了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疫情快速蔓延,并提前达到国家控制目标,地方病防治成果继续得到巩固。扩大免疫规划扎实推进,免疫理念和范围不断扩展。慢性病防控取得可喜进展,高血压、糖尿病等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开展,健康教育转变传统方式,社会合力逐步形成,社会资源参与病媒生物防制取得明显成效等等。
1.2.4 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通过狠抓重点,注重创新,系统创新性工作得到蓬勃发展,有多项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高度关注并得到推广。如预防接种星级门诊建设理念、以“全科疾控”为代表的社区疾控工作责任团队、免疫预防信息化系统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星级档案、流动儿童现场建卡模式等等。
1.3“十一五”期间全市疾控系统科研教育理念得到全面贯彻
“十一五”期间,全市疾控系统始终坚持科教工作在疾控工作中的核心位置,通过营造科教工作氛围提升业务骨干科教工作意识。2004年以来,市疾控中心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系统的科教大会,对系统科教工作进行总结、表彰,系统各单位通过把优秀骨干选送到境内外相关单位进修学习、把高端学者请进来授课等措施,激励广大疾控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教兴中心”建设工程,促进防病工作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全市疾控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1.3.1 科教工作理念得到贯彻
“十一五”期间,系统各单位在科研培训工作上一直坚持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当时的疾控工作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些应用性的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如市疾控中心小月龄麻疹研究,北仑区的流动儿童现场建卡研究项目、奉化市的麻疹研究项目、慈溪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技术研究、鄞州区伤害合作项目持续深入开展等等,为进一步开拓疾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使科教工作得到深入贯彻。
1.3.2 合作交流渠道得到拓展
依靠科教创新、强化培训、注重合作与交流等,进一步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特别是从2008年起,全市连续三年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举办了三届公共卫生合作论坛,旨在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目前,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合作已深度开展。过去5年,仅市疾控中心就派出30余人次赴境外交流学习,为今后更大范围对外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1.3.3 科研合作项目进一步开展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疾控系统科研合作项目获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不但成功申请到国家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获得233.49万元科研经费资助;还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零的突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成功申请到宁波市卫生科技专项“十一五”重大项目。科研工作在经费获取渠道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广度也进一步扩展,课题数与课题负责人也在增多。先后与国家疾控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等有着良好的合作。
1.3.4 科研课题取得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随着疾控系统对外合作层次的提升和合作范围的扩大,科研产出也越来越丰硕。2006年-2010年,系统立项课题总数达89项,获奖课题数达到46项;发表论文达1 189篇,其中一级杂志654篇,二级杂志535篇,SCI文章34篇。先后出版了12本专著,如《现场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带来多重健康问题挑战
在老的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双重负担的格局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在这样情况下,疾控工作总体仍滞后于社会发展,跟不上因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而给疾控工作上带来的挑战。
2.2 系统内部对政策落实和业务开展上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在对宁波市公共卫生政策的落实上,宁波市各地凸显不平衡,甚至差距巨大。此外,系统各单位工作在规范开展的程度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出现了工作规范不平衡、基层指导力度不平衡、创新工作不平衡、科教工作不平衡等等现象。导致各县、市(区)的疾控工作向社会向群众提供的服务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人群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3 社会合力尚未形成
疾控工作涉及到社会各部门,但在疾控工作社会合力上还尚未在地区之间、各个不同部门之间形成更有效的合力;2.4疾控中心面临的瓶颈依然存在首先是人员编制问题,“十一五”期间,宁波系统各单位正式编制普遍没有增加,人员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整体发展和全市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提升。其次是工作用房不足。目前,除四个地区已建立了疾控中心大楼外,大部分机构工作用房和实验室用房明显不足,不但距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横向比较,也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的疾控机构和省内地市同类机构。
3 疾控发展建议
3.1 加强疾控管理
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疾控工作今后的发展首要条件是要解放思想、加强思考,把管理工作与具体的实践对接,对过去老的模式进行调整,注重思维方式的实践性。特别是正在开展的单位专业技术人的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尤其需要注意。由于这两项工作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利益,从目前的各种迹象来看,绩效工资的实施前的各种信息,给疾控工作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甚至还影响到队伍的稳定。这就需要管理者吃透政策、加强对上下沟通,把实施方案设计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力量,做到人尽其才。
3.2 注重能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疾控系统一直强调疾控工作发现和处置两大能力的提升,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发现能力就是疾病监测能力,处置能力就是现场流调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今后一段时间,尤其要在疾病监测工作上根据实际工作继续调整和规范监测的项目、内容和流程,注重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在流行病学培训上注重“再提升”和五大卫生方面的培训。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要对检测项目的合理性、实用性进行调整,在网络实验室建设上要加强质量管理和实效性整合,充分发挥疾控系统实验室技术,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提高实验室能力。
3.3 拓展疾控业务
疾控工作的基本职责是卫生部规定的七大职能,在很多职能并没有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后,食品监测和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很多工作又明确落到疾控中心身上。所以,疾控中心自身要注重对疾控业务员工作的拓展,注重内容和内涵的拓展,在保证常规的业务工作如疾病监测网络直报、重大疾病防控、加强对基层工作的业务指导、规范免疫接种程序和质量等等高质量完成的前提下,对业务工作的内涵进行拓展,如加强成人接种门诊建设、提高监测数据分析能力等等。
3.4 注重医防整合
疾控工作未来的状态就是“预防为主”的理念为全社会所接受,在这个前提下全社会各部门都会参与疾控工作,最终形成“大疾控”模式。但这种模式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实现。现行能努力做到的是可以在卫生系统内部实现“大疾控”理念上的突破,特别是要在医防整合上要有明显的动作和措施,通过对社区层面的临床医生疾控知识的培训、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疾控工作加强考核,加强基层疾控和临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等等,力争实现临床医生为疾控所用,提高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能力,真正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基本卫生服务。
3.5 加强基层指导
“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卫生部到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工作从附属卫生工作的一部分逐步走向前台。特别是在政府提出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上,疾控工作越来越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上,要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工作将是疾控工作的主要阵地,很多重点工作如农村卫生工作、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工作的落脚点都在城乡社区,这就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但是如何工作的问题,还涉及到疾控中心未来的发展问题,因为疾控工作不可能完全是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类的工作,而是要下沉、指导、参与基层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巩固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3.6 强化科研培训
在科研工作上,基层疾控中心核心思想是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当前疾控工作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些应用性的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继续以“科教工作带动业务工作,以业务提升促进科教工作”的思路加强科教培训工作,以业务的应用性研究来提升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青.对打造和推进“大疾控”文化品牌的思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01)5-8.
创新疾控理念重塑行业形象 篇8
一、创新疾控理念, 对人民群众心怀感恩和敬畏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功臣,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早在建国初期, 老一辈革命家就着力创建了省、市、县三级卫生防疫机构。六十多年来, 防疫机构逐步发展为疾控中心, 配合当地的医疗单位, 在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的预防、控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使我国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大大降低, 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心、关怀和关注, 很好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代又一代的防疫和疾控工作者, 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培养和教育下获得了专业知识, 取得了专业成就, 所以必须对人民群众常怀感恩和敬畏之心, 发挥自己卫生保健技术的优势, 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 把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宗旨薪火相传, 发扬光大。
“悬壶济世、医德至上”是医疗卫生行业千古遗训, 也应该成为疾控工作者的座右铭, 目前医药行业的腐败现象极大地玷污着“白衣天使”的称号, 也败坏着疾控行业的风气和形象。廉洁自律、崇尚医德是疾控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我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常怀畏惧之心, 清廉为民、正直做人。坚决与“四风”和一切腐败现象作斗争, 坚守疾控行业的一片卫生净土。
二、创新疾控理念, 倡导人性化服务
防病、应急、公共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疾控工作者, 要极力倡导人性化服务。
一是要创建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加强疾控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美化服务环境, 保持工作现场的窗明几净、地面清洁、器具消毒、文件整洁, 让来中心接受服务的群众享有温馨、舒适的第一感觉。
二是保持人性化服务态度。笑脸相迎、起身相送, 耐心解释、不厌其烦, 让服务对象能够感受到家人般的亲切。
三是倡导人性化服务行为。工衣、工帽、口罩洁白, 佩戴齐全, 胸卡标志醒目, 行为动作得体, 让服务对象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四是使用人性化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 工作人员应做到问候亲切、吐字清晰、语调和蔼、语气柔和。让“眼到”“手到”“程序到”伴随着“心到”“情到”“神到”, 用真情给接受服务的群众以温暖、周到、厚重的人文关怀。
三、创新疾控理念, 重视疾控技术创新
疾控工作涉及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健康产品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妇女儿童保健等诸多学科, 专业技术性很强。传播性疾病的防治形势依然艰巨而严峻, 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2007年的手足口病以及目前正在非洲恣意横行的埃博拉, 为我们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目前人类在癌症、艾滋病等病魔面前依然束手无策。人类免疫预防、动物卫生检疫、地方病、寄生虫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健康教育和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和监测林林总总, 任重而道远。持续不断地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
创新是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 学习和实践是技术创新的唯一源泉。作为业务单位的疾控中心, 要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为专业人员的专业进修提供机会和条件。要加强业务交流, 邀请专家讲座;学习、借鉴和推广外地、外单位、外系统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疾控工作者是专业技术人员,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 注重医疗、卫生、防疫、监控、医药和护理知识的学习和进修, 理论联系实际, 在工作实践中钻研, 在科学试验中探讨, 多与同行讨论, 多向群众普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增长自己的疾病防控才干, 成为疾病控制出类拔萃的行家里手, 争当某项专业技术的拔尖翘楚。
四、创新疾控理念, 重塑疾控行业形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体现了我党新的领导核心要将国家带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疾控机构是国家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 也能代表国家的法治形象。前段时期, 毒奶粉、病猪肉等有害食品事件频频发生, 保健品虚假宣传、恶意炒作现象泛滥, 受利益驱使的不法分子, 令广大群众深恶痛绝, 也使卫生监督部门和疾控行业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我认为, 健全法制建设、维护法律尊严, 是恢复人民群众信任、重塑疾控行业形象的唯一途径。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1.关注人民工作学习、生活生存环境质量。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咨询。
2.建立健全影响人类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监测系统, 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学校卫生、老年卫生、精神、口腔、中毒等群体性重大疾病的发生、蔓延和分布进行密切监测, 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
3.针对突发重大疫情、集体中毒、环境污染、救灾防疫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和信息传递和反馈网络系统。对营养食品、学生疾病、农村饮水、旱厕改造等公共卫生学的专题开展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创新理论。
疾控发展 篇9
1 开展基层疾控档案星级评定
1.1 制订档案星级评审标准
有标准, 不考评, 形不成约束力, 达不到保质保量的目的。为使全市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再上新台阶, 在调研的基础上, 于2008年11月由市卫生局发文出台了《宁波市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星级评审标准》 (试行) 。宁波市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分为五星级、四星级2个档次, 由各地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自愿提出申报, 送当地县 (市、区) 卫生局, 经初审后报市卫生局, 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评审合格后发文认定。评审标准共分四个部分, 其中组织管理20分, 设施设备14分, 业务建设46分, 开发利用20分, 合计总分100分。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在达到相应星级的必备条件 (人员、制度、财力、设施设备、档案管理及档案质量等四方面) 后, 其评审得分在96分以上, 且每部分得分率在96%以上评定为五星级;评审得分在93分以上, 且每部分得分率在93%以上评定为四星级。
1.2 星级档案评定的必备条件
⑴人员要求。近三年档案人员稳定, 有档案证, 并定期接受档案知识培训。⑵制度、财力要求。有分管领导和档案工作经费, 成立有综合档案室且各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有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⑶设施设备要求。有档案专用库房, 实现办公用房与库房两分开, 配有灭火器、空调、去湿机、温湿度计等设备, 做到“七防”, 环境整洁, 档案箱 (柜) 或密集架及其他档案装具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有计算机、打印机及适用的档案管理软件。⑷对档案管理及档案质量要求。熟练运用档案软件管理档案, 近3年的档案有电子目录, 并能在档案管理软件中与档案实体编号一一对应的快速检索, 近3年内有详细的档案利用或借阅登记等日常管理记录, 近二年的档案执行以“件”为单位的归档方法, 质量符合标准、科学规范, 差错率在3%以内。
1.3 建立长效档案管理机制
符合要求的单位自行申报, 不搞终身制, 动态考核, 每3年复评一次。这样, 全市范围内有统一的标准, 在同一平台上衡量各单位的档案工作质量与水平, 在相互的交流学习中, 形成争创档案星级管理的良好氛围, 有效的杜绝了档案工作临时突击现象, 确保档案的质量, 以建立基层疾控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2 加强档案星级评定培训与指导
2.1 加强档案业务培训
一系列乡镇疾控档案业务建设文件相继出台, 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后, 关键是抓落实。部门间要加强联动, 形成合力, 提供外部保障, 确保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宁波市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宁波市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出台后, 我们分别举办了市级师资培训, 对标准作了详细的解读, 并要求各县 (市、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所辖区内的乡镇 (街道)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档案专 (兼) 职防保人员进行培训, 并在全市全面实施。
2.2 加强档案业务指导
各县 (市、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所辖区内的乡镇 (街道)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均比较重视, 通过每月的例会制度与乡镇 (街道)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防保医生沟通, 并给所辖区内的乡镇 (街道)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防保科配置档案装具, 档案业务指导和培训, 执行比较顺畅。如宁海县疾控中心为做好对全县17个乡镇卫生院的疾控档案上星级工作, 县疾控中心为各乡镇统一安装了泰宇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还为各乡镇统一配备档案装订缝纫机、各类归档专用章等。
2.3 各地积极响应与争创
除了上级业务单位细致周密的指导, 本项档案管理星级评定工作得到了当地县 (市、区) 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 也得到了各乡镇 (街道)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重视与配合。大家共同认识到档案是历史的记录, 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资源, 加强档案管理是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展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 是搞好单位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星级档案创建中多数单位由一把手卫生院院长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担任档案领导小组组长, 全面负责档案工作, 把档案星级创建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 配备了能适应本单位档案工作专、兼职档案人员及必备的软硬件设施。率先通过星级创建的单位, 在当地逐步树立标杆, 影响和带动同一区域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当地乡镇 (街道) 疾控档案管理水平, 促进乡镇 (街道) 疾控档案更好的发挥作用。
3 档案星级评定取得成效
3.1 突出了工作实效
《宁波市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星级评审标准》 (试行) 下发后, 各地积极响应。全市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历经2006年的标准筹备, 2007年的全面调研, 2008年的完善提高, 2009年开始试行星级评定, 至2012年底, 近4年中有60余家乡镇 (街道)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申报并经市卫生局组织认定, 达到了“五星级”或“四星级”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标准。全市11个县 (市、区) 中其中1个县和1个区的所有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均通过了疾控档案的五星 (或四星) 的星级评定。同时, 也促使部分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综合档案室通过了市档案局的二级或三级的综合档案目标管理认定, 全市各乡镇疾控档案管理水平有明显提升。
3.2 完善了规章制度
档案星级达标对档案资料要求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归档的文件要做到规范和完整。为此, 通过创建星级档案, 在规范性整理档案工作方面, 各创建单位按标准要求制定档案整理归档、保管、统计、利用、保密等制度, 并根据宁波市乡镇 (街道)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实体分类、保管期限要求, 将档案材料划分为行政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健康教育、特种载体等5大类14个二级类, 进行统一归档。使档案分类清晰、管理规范。同时, 各单位还制定了《档案工作管理办法》、《档案归档奖惩制度》、《档案借阅登记制度》等具体的管理措施, 规定各类应归档的资料必须及时、完整地进行归档, 保证了各类档案收集完整、系统, 使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疾控档案管理统一、规范。
3.3 配备了硬件设施
结合档案星级达标工作具体要求, 各创建单位配备了适应档案安全保管和利用需要的专用档案室, 配备数量充足的档案柜, 部分单位还专门添置了档案专放密集架;配备了灭火器、计算机、打印机、空调、温湿度计等设备, 要求库房、办公室“两分开”, 改善了工作环境, 使各类硬件设施符合达标和管理的需要, 综合档案室不仅达到防火、防蛀、防盗、防潮、防霉、防尘、防高温等“七防”要求, 为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3.4 提高了档案案卷质量
星级档案标准统一要求归档原始文件材料应无错、漏、改现象, 归档文件目录填写规范清晰, 档案装订整齐美观等。各单位通过创建规范了入库档案的整理工作, 做到文件规范归档、案卷组卷合理、资料排列有序, 完善了管理台账, 建立了全宗卷, 包含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等各方面档案管理, 使得各类档案管理数据达到统一管理, 案卷质量符合有关规定和规范要求。
3.5 促进了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各星级档案创建单位引进并建立了适用的档案管理系统, 利用档案专用软件对档案进行存储、分类、编目和检索;实现了各类文书文档、疾控业务资料的目录级检索, 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 也为今后全市各县 (市、区) 疾控档案信息的联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新仪.乡镇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江苏预防保健, 2004, 6 (3) :20.
[2]李海芬.宁波乡镇 (街道) 疾控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9, 25 (5)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