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机构文化

2024-07-11

疾控机构文化(共8篇)

疾控机构文化 篇1

疾控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疾控中心的重要任务, 也是新时期疾控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更是树立单位价值观和群体意识, 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单位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疾控机构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强疾控机构文化建设, 提高疾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加强疾控文化建设的意义

推行疾控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需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实施卫生防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主力军。在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关系复杂化的今天,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淡了公益性单位尽职尽责的职业使命, 疾控机构要有大作为, 维护良好社会声誉, 就必须以文化塑造形象, 以文化提高服务水平, 以文化拓展生存空间。

(一) 导向作用

疾控中心是在我国延续了几十年的卫生防疫体系上发展来的, 受长期以来预防体制的影响, 职工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价值观念等相对比较薄弱, 这制约了疾控机构的改革, 延缓了疾控机构的发展进程。随着时代变化, 社会对疾控体系形成了新的需求与期待, 而文化建设是很好的切入点。文化建设可以对疾控的工作管理方式和疾控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及工作行为起到导向作用, 引导疾控工作者更好地协调个人与各方面关系, 确保疾控机构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 凝聚作用

通过疾控文化的宣传、渗透、培育, 可以将疾控内部的各种力量统归于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自觉提升理想信念, 规范服务行为。通过文化这一黏合力, 以统一的价值观为标杆, 就可提高个人的思想信念、情感追求及责任使命感, 并将个人的利益与疾控事业的大目标相结合, 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形成“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三) 激励作用

疾控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职工各项利益, 科学化的人文化的管理, 以此激发疾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职工自觉地将自身利益融入疾控中心的整体利益中, 从而达到与疾控事业共荣辱的思想境界。

(四) 监督作用

基于民主与集中成形的科学合理的疾控文化, 一旦到疾控全体人员的认可, 就可在群体中产生共鸣, 促成工作团队内部形成尊重、坦诚、进取的环境, 继而达到自我规范、相互约束、彼此监督的和谐境界。

二、疾控机构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今文化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疾控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避免的是, 疾控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这使得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出现了偏差, 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 精神提炼较为宽泛

文化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或合成体, 其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作为先导。目前, 各级疾控机构正努力推进文化建设, 但其精神目的和物质目标的确定需要一个长期的提炼过程。在文化建设之初, 大多是结合实际, 笼统宽泛地提出一个疾控精神方面的大方向, 但如何将其进行分解细化、落到实处、实践更新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否则文化建设只流于几个名词、一句空话。

(二) 个性特色不够明显

疾控机构不同于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也不同于其他医疗机构, 要使本机构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就需培育和形成一种独特的疾控机构文化。目前, 各级疾控机构还缺乏主动性, 往往是被动于具体服务项目或服务内容的更迭或增加, 把增加服务项目作为文化特色的建设抓手, 这是对文化建设的误解。

(三) 职工参与面较窄

文化建设讲究全员参与, 而不仅是管理层或设计者的单方想当然行为。机构文化建设过程中, 设计层提出的建设方案必须由职工自觉去参与执行。而目前往往是设计者过分刻意讲究文化的语言性、标语化、广告化, 使得文化建设中目标确立大而空, 高而远, 脱离工作实践, 目标执行多落于纸上, 处于静态中, 不能得到基层职工的广泛响应。

总之, 构建良好的疾控文化环境对疾控中心的不断壮大有着战略意义, 但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要想文化建设真正为疾控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指引方向, 提供动力和活力, 就需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才能增强疾控中心的技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摘要:文化建设在管理机制中多处于“隐性”地位, 其作用日益彰显, 并逐渐得到管理者的重视。本文在详实剖析疾控机构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工作实践, 尝试分析目前疾控机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疾控文化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疾控机构,文化建设,意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明书.企业文化创新——以海尔为例http://www.zy txs.com/paper/pp16550.html.

[2]张伟.浅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http://www.zytxs.com/p aper/pp16986.html.

新时期疾控机构档案现代化管理 篇2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是发展趋势,档案管理传统模式未能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疾控机构档案真正实现管理现代化,将有效促进疾病防控事业发展。

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现状

疾控机构档案主要有机构基础资料、重要工作材料、主要会议记录、业务工作数据等内容,疾控机构档案管理水平会对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产生影响。长期以来,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事业单位固有特点的影响,我国疾控机构档案管理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主要表现为档案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档案意识薄弱,档案纸质化状态较普遍,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员,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工作与业务活动结合性不足等方面。

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疾控机构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已经影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当前疾控机构档案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室内部基础配套较差,内部布局设置不合理,有些档案室建设格局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结构不尽合理;二是档案资源种类、数量较少,档案安全基础薄弱;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查找文件或者历史资料大多是人工翻找,耗费时间较多。总体讲,档案基础设施的落后有诸多原因,其中档案资源、安全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其根源在于档案的资源体系、利用系统、安全体系尚不健全,未能跟上业务工作发展。

疾控机构工作人员档案意识薄弱。疾控机构档案资料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连贯的过程,这需要办公室、人事、后勤等保障部门的配合,也需要传染病防制、慢性病防制、免疫规划等具体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可以说,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离不开任何一个科室、部门的支持与协作,每一位工作人员均可以是疾控档案资料的参与者与管理者。一方面,尊重事实,客观完整是疾控机构档案人员基本档案意识,保存好每一份档案材料,经得起时间考验。特别是重大传染病防控时期的相关档案资料,不仅是对特殊时期最好记录,更是将来防控重大疾病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档案知识更新学习意识不足也是制约疾控机构档案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疾控机构专业性强,新发传染病疫情变化复杂,对档案资料的要求更高,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意识尤为关键。

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员。一方面,当前我国部分疾控机构的档案从业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较少,缺乏专职管理档案的从业人员,档案管理专业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部分疾控机构的档案管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者从事此项工作,接受前沿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能力不足,而年轻人从事档案管理的意愿不够强烈,年龄结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档案室成为“养老院”。

档案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的功能不足。因疾控机构专业性和独特性,以防病为核心形成的各种资料普遍具有较高的指导和借鉴价值。疾控机构新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对过去档案的梳理和学习,档案服务防病工作的功能会得到彰显。当今社会,公众对自身健康日益重视,疾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疾控机构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未能满足以上形势的需求,已有疾病防控档案资料只是简单堆放,未能及时进行凝练和总结,对于疾病防控的贡献不够突出,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滞后也影响论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发挥。

多措并举,提升疾控机构档案管理水平

加强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结合单位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基于疾控机构的专业化需求,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提升档案办公设备自动化水平,建立基础疾控档案数据库,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促其适应疾控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疾控档案管理与电子信息化应用相结合,将疾病防控档案信息资料进行电子化存储,以便于档案专业人员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只需借助引擎搜索就可将所用资料及时调取。

加强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疾控档案创新能力。一是疾控机构应当对本机构的档案人才队伍现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摸底调查,从档案人员满足疾控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本单位档案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方案等,做好疾控机构档案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是逐步完善档案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落实档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并将考核情况纳入登记,作为个人年度档案工作考评重要指标,倒逼疾控机构档案从业人员接受前沿理论知识、专业教育等基本档案管理知识与技术能力。

提升档案服务疾病防控的能力。档案管理的重要特点是档案的服务功能,服务疾病防控的新形势和公众对健康的迫切要求,加强疾控机构档案的服务能力势在必行。新时期条件下,满足不同病种、不同特点的多元化档案需求应是疾控机构档案工作的题中之义,这也离不开疾控机构档案服务功能的有效拓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档案的历史记录功能与现实服务防病工作的功能无缝衔接,一方面可以服务于政府部门的公共卫生决策,便于政府决策部门作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防病战略;另一方面,通过档案记录的历史资料,积累防控疾病的经验,为社会公众健康服好务,切实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疾控机构文化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人员情况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文化建设主要负责部门为党办、办公室、工会、人事和健康教育科等职能部门,其人员总人数为169人,其中文化建设专职人员51人,专职人员占总人数比例为30.18%。主要的协助部门包括规财处、防控科、医管科、工青妇组织、人事处、后勤处、科技处、老干部处、医务科等。

1.2 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 SPSS11.0 进行分析。

1.3文化培训和交流活动2010-2012年,被调查机构共开展110项培训和交流活动,参加活动5 016人次。其中省级疾控中心开展65项活动,参加2 513人次,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开展6项活动,参加582人次,专病防治机构39项,参加1 921人次。根据活动内容将其分为廉政建设、党政学习、行风素质、技能培训、精神文明以及文体活动6大类,其中行业素质类活动最多,如开展行为规范讲座、管理能力培训等,其次为精神文明类,如开展单位文化建设会议等。见表1。

从培训交流活动的年度分布看,2010-2011年,培训交流活动呈上升趋势,2012年由于只开展了前半年,但从趋势上推测,应能够与2011年持平或超过2011年。见表2。

注:由于部分活动没有填写时间,因此根据时间统计的活动次数和参加人次少于总活动次数和总人次数。

对于省级疾控中心文化培训交流工作地区分布,东部地区每个被调查机构平均开展活动5次,中部为2次,西部8次。每次活动平均参与人次东部为73人次,中部和西部分别为79人次和1人次。西部机构平均开展活动次数高于东部和中部,但平均每次活动参与人数最少,远少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见表3。

1.4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情况2010- 2012年7月,被调查机构共开展222项文化建设活动,参加人次为31 656人次,支出经费982.76万元。其中省级疾控中心开展121项活动,参加19 024人次,经费支出781.46万;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开展27项活动,参加7 012人次,经费支出为91.44万;专病防治机构开展74项活动,参加5 620人次,经费支出109.86万。根据内容将文化建设活动分为文体活动、爱心奉献、精神建设、文化研讨、党团活动、庆典节日和专业技术7大类。其中活动开展最多的为文体活动,包括联欢会、运动会等,其次为精神建设类活动;参加人次最多的活动与其一致,但经费使用最多的活动主要为文体活动和党团活动。平均活动参与人次较多的为文体活动和爱心奉献类,如捐款等活动,平均活动经费使用较多的为党团活动和文体活动。

在经费来源,自筹部分占139.34万(14.18%)。财政经费主要包括党建经费、防病经费、工会会费,精神建设经费、文化建设经费、项目经费、行政经费以及职工捐款等,其中主要为行政经费75.7万(7.70%),平均活动参与人次为142次,平均活动经费使用为4.43万元。见表4。

从时间分别看,2010-2011年,文化建设活动呈上升趋势,2012年由于只有前半年,但从趋势上推测,应能够与2011年持平或超过2011年。见表5。

对于省级疾控中心文化建设工作地区分布,东部地区每个调查机构平均开展活动近7次,中部为6次,西部7次。平均每次活动使用经费东部为10.05万元,中部为2.30万元,西部为2.94万元。每次活动平均参与人次数东部为206人次,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01人次和108人次,中东西部机构平均开展活动次数基本持平,但东部地区每次活动平均经费使用和每次活动平均参与人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见表6。

2 讨论

2.1疾控文化的概念和范围有待明确目前疾控机构对文化概念和范围的理解不同,文化建设开展情况良莠不齐。文化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狭义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对于疾控文化,有研究表明,疾控文化是疾控员工在单位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也有研究认为疾控文化是卫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控机构及人员在从事疾控工作中共同特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3]。疾控文化包括十余种文化内容,其中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4,5]。但对于每种文化内容的具体内涵并没有提及。借鉴医院文化研究,物质文化包括环境、设备、院容院貌、服务设施等;制度文化包括管理体制、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工作守则及管理目标等;行为文化包括全体员工水平、言行举止、穿着装束、精神风貌、风度气质等;精神文化包括精神、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服务理念等[6]。因此开展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明确文化定义和范围,不能局限于暂时性的文体活动和简单口号或标语的制定,应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单位长期发展规划中并严格落实。

2.2疾控文化建设全局性和均衡性有待加强文化建设注重文化理念,文化理念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调查发现,文化理念有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理念之分,对于机构内部,文化理念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应能够触动团队灵魂,结合职工思想动态。对于机构外部,应能够发挥系统引领作用,侧重未来疾控发展方向并具备一定前瞻性,文化理念不能因循守旧,应该与现实相结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另外,疾控系统文化建设是涵盖思想、信念和行为等多层次的系统整体的工作,全国系统的疾控文化建设应注重全局的发展。

2.3文化建设与专业发展结合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没有对专职的文化建设岗的定义和要求,在人力和经费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文化活动主要围绕文体、党政、行业和廉政建设活动,与专业结合较少。应扩大专业队伍对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影响力的认识,将其与专业技术和工作紧密结合,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精神意识和重视程度,通过文化建设规范专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提升整体队伍的能力水平和精神境界。

2.4文化建设研究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疾控文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文化个性不强、职工参与性不强、重形象轻内涵等,因此对其内涵、形式,发展方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文化这一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因此开展文化建设必须与当前卫生经济发展大环境相结合,在此方面可以借鉴医院文化建设。

摘要:目的 了解全国省级疾控机构文化建设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以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结果 省级疾控机构文化建设主要负责部门为职能部门,业务部门较少参与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培训交流活动中行业素质类活动最多,其次为精神文明类,西部机构平均开展活动次数高于东部和中部,但平均每次活动参与人数最少,远少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文化建设活动中文体活动开展最多,其次为精神建设类活动。中部及东西部机构平均开展活动次数基本持平,但东部地区每次活动平均经费使用和每次活动平均参与人数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结论 疾控机构文化建设开展情况良莠不齐,疾控文化的概念和范围有待明确,疾控文化建设全局性和均衡性有待加强,文化建设与专业发展结合力度有待加强,文化建设研究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

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浅析 篇4

关键词: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强化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疾控机构的档案资料, 不同于一般的文献档案, 更不是简单的公共卫生事件历史数据, 而是为疾病走势预测、疾病流行以及预防控制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参考资料, 因此疾控机构档案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疾控工作水平、保障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

疾控档案的重要性已经在疾控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因此如何高效便捷的利用疾控档案, 同时提高疾控档案管理的水平, 成为了疾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当今信息化社会之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疾控档案虽然具有其特殊重要性, 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 无疑也更加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与利用效率。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就是要将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网络传输的高效性与时空无限性结合起来贯穿于疾控档案管理与使用的各个环节, 从而提高疾控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水平、将疾控档案管理人员从以往繁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实现疾控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高效性。

(二)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疾控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疾控档案的保存、管理与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

一是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极大改善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条件下疾控档案管理与利用的繁杂劳动。疾控工作作为当前社会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大量的疾控档案资料, 在传统的纸质管理模式下, 虽然也有一些传统的分类标记等管理方法, 但由于时间久远与数量巨大, 管理人员在整理或查找档案时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去翻查, 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可以对疾控档案信息资料进行电子化的分类、排序, 甚至利用成熟的管理软件进行检索、调用、复制、传输,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善疾控档案的保管条件, 使纸质原档得到更好的保护。纸质档案由于其固有的特性, 即使在严格的保管条件下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变质甚至残损。如果纸质档案被频繁使用, 更会加速残损过程。而信息化建设, 使得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通过电子档案即可实现, 对于保管与使用的条件要求极低, 不但提高了利用效率、而且更有利于保存纸质原档。

二、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展开, 目前在疾控机构中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从硬件设施来看,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疾控中心在财政的支持下已经进行了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本硬件设施的采购, 如作者所在的市级疾控机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采购并使用了GD2000档案管理系统, 至今已经完成了现有历史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近来又采用OA办公系统进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从管理队伍来看, 为了适应疾控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疾控机构大多为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配备了大量人手, 而档案数字化工作结束后, 仍然将由原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如作者所在的市级疾控机构, 对原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培训之后, 就开始安排原有档案人员进行全新的档案信息化管理。

从工作机制来看, 目前各地的疾控机构对于疾控档案的数据采集、归档、利用还都没有形成科学制度。作者所在的市级疾控机构目前仍然沿用原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尚未建立适应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机制。

(二)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合当前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本文认为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虽然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较纸质管理条件低了很多, 但对于档案管理仍然需要投入基本的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档案数字化加工等设备, 而档案信息化管理紧紧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软件管理系统的建立, 这些都受到资金制约而无法及时完善。

二是管理人员队伍普遍素质不高。疾控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后, 仍然离不开“人”的因素, 甚至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疾控机构、特别是基层疾控机构具备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或者档案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却十分缺乏。根据调查, 疾控机构中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年轻管理人员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仅具有大专学历, 其中具备档案学或者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仅有37%。这都充分说明了当前疾控机构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三是从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来看, 信息化体系下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程序都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大不相同, 特别是信息档案的保密机制更为高科技化。这都需要专门制定适应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机制来加以规范, 而目前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三、加强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疾控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满足对于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 这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 完备采购与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的自动化办公用品与设备, 加大疾控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力度, 从而尽快实现疾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物质基础, 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提供良好支持;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 在初期购买时就要与设计公司的人员进行充分沟通, 要使所购买的软件即具有成熟的档案管理功能, 同时适合于自身机构的需要, 而在后期的完善过程中, 则要进行自主开发与改造, 以更适应于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无锡市疾控机构在这方面给出了成功经验, 该机构在2008年对原有的软件系统进行再开发, 添加了新的功能模块, 实现了软件的自我更新。

(二) 推进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疾控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满足物质条件之后, 首要的建设目标是加强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因为在任何工作中, “人”的因素始终是最具活力的。无论基础设施多么先进与完备, 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员来操作, 其结果都将令人沮丧。针对当前疾控机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 一方面通过现有人员的培训教育, 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与档案学方面的专业化培训, 使其尽快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对具有专业化背景与丰富信息技术经验的专业人员的引进力度, 充实疾控机构档案管理队伍;再一方面要加大对疾控档案管理信息化、专业化的宣传力度, 使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使用人员都能够树立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意识, 从而潜移默化的推动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 完善工作机制建设

传统纸质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并不适应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尤其在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 由于疾控档案使用的频繁性, 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管理机制, 必然大大限制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因此, 一方面要针对疾控档案信息化管理、使用的具体情况, 制订适宜于本单位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情况, 及档案的采集、归档、管理与使用需要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情况下的档案资料保密工作, 对于涉密档案的采集、管理、借阅与使用要严格遵循密级文件的审批机制, 加强对于档案信息及自动办公系统的监控力度, 绝对避免涉密档案的泄露。

四、结语

疾控机构的文献档案对于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疾控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疾控工作的科学开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在信息化社会当中, 实施疾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针对当前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工作机制建设空白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强相关建设, 才能使疾控机构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尹敬波.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J].才智, 2011 (8) .

[2]蒋业娟.浅谈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和信息化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6) .

[3]黎娟.浅谈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D], 2009 (1) .

疾控机构文化 篇5

一、预算体制改革为疾控机构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

1. 国家财政拨款的增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国家对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的投入逐年增加, 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对疾控机构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疾控机构人员的经费、业务经费、公务费、发展性建设支出等。近年来,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但是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及有害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 我国能源不断下降, 环境受到了破坏, 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传染性疾病不断发生, 这为疾控机构的防病任务增加了难度。针对这一现状, 国家财政增加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疾控机构补助经费的投入。

2. 经费来源渠道出现明显变化

目前, 我国大多数县区级以上的疾控机构除了国家财政的拨款外, 还不断发展机构自身的服务性业务、合作性项目、纵向委托协作业务等。这些业务和项目的增加从不同渠道增加了疾控机构的经费来源, 使经费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特点。但是, 疾控中心并不具备经费的分配权, 必须将很多工作交由下级疾控中心来完成, 这也就使得很多发生委托业务的经费必须向下级疾控中心转移, 同时对于不同来源的资金管理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些不同的经费来源打破了传统的各级疾控机构财政分地区、分级别管理, 财务独立的经费管理方式。各级疾控机构对不同合作项目的开展, 为疾控机构的财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 这也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财务核算体系的改变

目前, 我国大部分疾控机构实行的是国库集中支付制, 这种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经费支付方式, 所有的财政支出全部由国库直接支付, 而一些零星的开支则由国库统一授权支出。这种支付方式的变化, 对疾控机构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每月对疾控机构内的经费使用情况做出全面考虑和预算;疾控机构的基本性支出要按年度的均衡性来编制每月的用款计划;对于各种项目支出必须遵循预算、合同、计划、进度等来编制用款计划;对于政府采购经费支出则必须严格遵照政府采购合同来编制用款计划。同时, 还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对预算资金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与监督, 这必将对疾控机构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4. 疾控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变化

多年来, 疾控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经常性的经费支出、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上, 而会计人员的工作也较为单一, 主要是支出费用的报销、记录、凭证录入等工作。但是, 随着疾控机构防病、抗病任务不断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停留在简单地记账层面, 而扩大到对预算的执行及信息反馈与控制上。对于合作项目, 财务人员要经历项目预算、经费预算、绩效评价等过程。

二、疾控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财务管理的足够认识

目前, 我国疾控机构属于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享受国家财政拨款补助。国家财政对疾控机构的人员经费、设备更新与维护等方面投入资金补助, 其余经费支出则要求疾控机构通过自身的事业性收入补偿。但是, 疾控机构的经费收入、来源相对有限, 如果缺乏国家财政的支持, 将会导致疾控机构的收支失衡, 对疾控机构的财务预算产生巨大影响, 不利于疾控机构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同时, 很多疾控机构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只是单纯的依据以往年度的预算数据进行编制, 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2. 缺乏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目前很多疾控机构只是重视对有形资产的管理, 而忽视了对固有资产的有效管理。由于疾控机构的部分经费需要自身的有偿服务来补充, 这就使很多疾控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疾控机构的公共职能, 短期内盲目地购进高科技的仪器设备, 而对高额购入的设备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致使固定资产普遍存在提前报废的问题。

3. 不具备有效的财务分析与评估系统

疾控机构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 长期以来会计核算仅停留在简单地收支核算上, 核算内容单一;财务人员缺乏财务分析能力, 即使进行财务分析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 财务分析简单, 缺乏对疾控机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分析。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建立完善的财务评估体系, 是提高疾控机构财务管理的必要条件。

4. 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监督

保证疾控机构的资金良性循环是实现疾控机构正常运营的强有力保障。但是, 目前很多疾控机构缺乏对资金有效使用的监督。例如, 资金管理存在盲区与黑洞, 疾控机构基础设备在购置和建设方面管理混乱等。因此, 保证疾控机构资金的有效使用是提高疾控机构财务管理水平, 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促进疾控机构的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有效提高疾控机构财务管理的措施

1. 不断完善财务, 制度提高财务监督能力

不断完善疾控机构的内控制度, 强化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监督管理是做好疾控机构财务工作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一方面财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 认真审核每项资金, 防止资金黑洞的出现;另一方面单位领导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监督, 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以身作则, 不得以各种名目浪费、侵占单位财产, 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资金。

2. 强化财务分析与评价体系

财务分析是疾控机构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与其他行业的财务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就要求各级疾控机构的财务工作者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借鉴其他行业在财务分析方面的科学方法, 不断实践和探索, 逐步建立并完善疾控机构财务管理的分析指标, 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3. 加强财务预算合理配置资源

疾控机构的预算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疾控机构制定的经营目标, 对疾控机构的工作量、收支计划、投资计划、现金流量等进行计划, 在疾控机构内部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疾控机构的预算管理要以发展目标为预算目标, 综合考虑自身特点, 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

4.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强、爱岗敬业的财务人员队伍。定期进行疾控机构财务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的分析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总之, 新时期疾控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预算管理, 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切实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全面促进我国疾控事业的持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小梅.迁浅议财务分析在疾控机构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江苏卫生保健, 2010 (12) .

[2] .张琳琳.行政疾控机构财务管理的思考.财会研究, 2009 (15) .

[3] .曾宗祥.实施全球基金卫生项目的财务管理探讨.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

疾控机构文化 篇6

1 材料与方法

温州市卫生局根据《指导意见》要求, 下发了《关于开展各县 (市、区) 疾控机构检验能力调查的通知》, 该通知包括《县级疾控机构检测能力调查表》、《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情况调查表》、《县级疾控机构在岗检验人员基本情况表》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调查表》。调查表数据由各县级疾控中心填写上报, 温州市疾控中心负责上报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并结合电话访谈、现场督导等形式提出问题和建议。

2 结果

2.1 检验人员配备状况

2.1.1 检验人员数量

1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在岗检验人员113人, 其中男41人, 女72人, 平均年龄35.6岁, 最大54岁, 最小23岁, 最长工龄40年。从事微生物检验57人, 理化检验32人, 现场监测4人, 其他检验工作20人。

2.1.2 检验人员学历构成

1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检验人员113人, 其中各学历人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研究生0人 (0%) 、本科32人 (28.3%) 、专科35人 (31.0%) 、中专/高专/技校31人 (27.4%) 、初中以下学历为15人 (13.3%) 。

2.1.3 检验人员专业构成

卫生检验或者医学检验人员89人, 占78.8%;非预防医学的医学相关专业 (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等) 15人, 占13.3%;其他9人, 占7.9%。

2.1.4 检验人员职称构成

113位检验人员的职称情况及所占比例为正高0人 (0%) , 副高3人 (2.7%) , 中级43人 (38.1%) , 初级44人 (38.9%) , 士级14 (12.4%) , 无职称9 (7.9%) 。

2.2 仪器配备状况

根据《指导意见》要求, 县级疾控中心应具备各类仪器设备75种, 197件。调查显示, 2008年已配备的仪器种类最多的县级疾控中心, 其仪器设备只有48种, 仅占要求配备75种的64%;最少18种, 只占24%;平均配备34种, 符合率45.3%;仪器数量最多的只有98件, 仅占要求配备197件的49.7%;最少的26件, 占13.2%;平均配备59台, 符合率为30%。

2.3 检测项目开展情况

根据《指导意见》中对县级疾控中心检验能力的要求, A类检测项目应开展118项, B类检测项目应开展61项, 新增检测项目应开展40项。调查各县级疾控中心A类、B类以及新增检测项目开展情况 (表1) 。

2.4 实验室建设情况

全市县级疾控体系基建项目 (包括实验室用房建设) 11个, 2008年已竣工5个, 在建4个, 有2个疾控中心的基建项目正在进入招标程序。2003~2007年各地实验室设备均有一定数量的投入, 但自筹资金比例占34.8%。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对县级疾控目前专业实验室建立情况进行调查 (表2) 。

2.5 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 情况

目前, 全市11家县级疾控中心均已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评审, 对外均具备了出具公正、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的能力。

3 讨论

温州市县级疾控实验室平均检测人员10人, 超过全省县级疾控实验室平均检测人员数8人[2]水平, 但有3家疾控检测人员数低于全省县级平均水平, 6家低于全市县级平均水平。检测人员研究生学历尚无一人, 只以中专/高专/技校和专科学历为主, 两者学历人数总和达58.4%, 初中以下学历占13.3%。专业构成以卫生检验或者医学检验专业占多数, 两种专业人数占78.8%。职称以初、中级为主, 占77%。没有正高职称, 副高级职称只占2.7%, 低于全省平均4.9%[2]水平。初级以下职称占20.3%。通过访谈和督导发现, 大部分疾控机构的检测人员工作量大, 除了完成日常检测任务外, 还承担着额外的工作, 如健康体检、各类调查。部分单位因经费原因拒绝检测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检测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业务学习和钻研,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县级疾控中心普遍存在仪器装备不全, 缺乏高精尖仪器, 虽然A、B、C三类仪器设备2008年较2003年有所增加, 但仍未能达到指导意见的要求, 仪器的种类以及数量的符合率都较低。而且现有的设备老化问题也非常普遍, 进一步限制了部分检测项目的开展。A、B和新增类检测项目2008年较2003年平均开展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与2008年省疾控考核要求检测能力A类为60%、B类为40%的要求相比, A类勉强达标, B类不达标。通过了解发现, 检验能力开展受限的原因包括缺乏采样/检测设备, 缺乏相应的检测人才, 缺乏开展项目所需的技术, 少数因无客户需求未开展。11个县级疾控中心控均建立了血清学检测、HIV初筛、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等6个专业实验室, 结核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的建设普及率较低, 均未超过65%, 原因为疾控系统结核病的诊治工作逐步移向医疗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些地方病、寄生虫病逐渐被消灭, 原有的实验室功能逐步被其他功能替代, 部分疾控中心未开展职业有害因素监测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R].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

疾控机构文化 篇7

1 资料来源及判定标准

1.1 资料

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对2007年毕节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情况进行调查。人口资料来源于毕节地区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

1.2 判定标准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仍在继续完善之中, 到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配置标准, 表中的“卫生部推荐的人员编制数”来自卫生部制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编制标准》 (报批稿) 。

2 人力资源现状

2.1 地、县 (市) 服务人口数及疾控机构人员状况 (表1)

调查显示, 无论是地区级疾控机构还是县 (市) 级疾控机构, 人员数仅达到卫生部推荐人员配置标准的一半, 人员总量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2.2 各县 (市) 服务人口数及疾控机构人员状况 (表2)

毕节地区下辖7县1市, 其中有4个县 (市) (毕节市、大方县、织金县、威宁县) 服务人口数接近或超过100万, 所有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数远远低于卫生部推荐的人员编制标准。其中大方县、威宁县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数还达不到卫生部要求的编制标准的一半, 人员编制严重短缺, 不足以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2.3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学历状况 (表3)

地、县 (市) 两级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分别占14.29%和10.77%, 而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分别占41.68%和66.41%, 表明全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学历整体偏低, 明显不适应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2.4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职称结构状况 (表4)

从职称构成来看, 地区疾病控制机构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38.09%, 而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61.92%;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5.4%, 而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74.62%, 专业队伍的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

2.5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年龄结构状况 (表5)

从年龄构成来看, 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员以36~45岁为主, ≤35岁人员占32.14%, 46岁以上人员占25%, 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有利于人才培养。而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35岁人员占22.05%, 46岁以上人员占35.73%, 存在年龄断层、年龄老化问题。

2.6 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分析 (表6)

由表6可知,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过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入。

3 存在问题

通过对毕节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可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着总量短缺、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过高、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整体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过高等问题, 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还存在年龄断层、年龄老化现象。这些问题与全国疾病控制体系的整体现状是一致的, 只是情况更加突出。

另外, 在总量问题上, 地、县 (市) 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都是以原卫生防疫站的编制为基数一分为二, 分别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两个机构的编制, 人员编制和数量并不是以卫生服务人口、卫生服务半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来综合考虑, 所以从人力资源方面看, 不仅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卫生防病的要求, 就是从人员数量上来看, 也很难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 在应对诸如SARS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非常被动。

4 对策

分析全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情况, 无论是人员总量、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 都不能适应当前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应该是当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当务之急。

针对地、县 (市) 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建议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采取如下对策:

4.1 政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政府支持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 政府有关部门, 要针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情况,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和参照外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制情况, 充分考虑地、县 (市) 卫生服务人口、卫生服务半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 确定合理的人员编制数, 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

4.2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疾控人员队伍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机构, 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上, 对疾控人员的素质要求概括为“八种能力”、“四种精神”。“八种能力”就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开展调查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提出控制措施的能力;设计、分析、评价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能力;面向社会的鼓动宣传能力;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项目管理和评价、执行的能力;书写科学论文报告以及演讲的能力;培训能力。“四种精神”是:对公共卫生的献身精神;团队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尊重事实的精神。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专业人才匮乏, 结构不合理。因此, 疾控机构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

作为西部贫困地区, 吸引优秀人才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想尽快使疾控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在职人员的中、长期培养规划, 采取多种形式, 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4.3 稳定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才流动也随之加快, 这对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的稳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才匮乏、流失严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普遍存在。留住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重要。

4.4 重视人才引进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力比知识重要, 现在人力资源开发, 既要给人以知识, 又要给人以能力。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 针对人才短缺的专业,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当中的重点。

4.5 建立人员准入制度

针对非专业人员、无职称人员过多的情况, 制定人员准入制度, 严格把好进入关。同时, 还要对年龄、职称、学历、行政与后勤等结构比例做出规定,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即要有带头的、经验丰富的老干部, 又要有主见、善于执行的中年领导者, 同时还要有敢想敢干、创造力丰富的, 有活力的年轻人。

4.6 加强内部管理, 挖掘、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

疾控机构文化 篇8

关键词:疾控机构,精细化管理,预算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其主要包括细化目标、精准定位、细化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细化目标,就是对目标进行分解,将目标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精准定位,就是要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每个环节清晰合理;细化考核,就是在单位进行考核时,定位要准,奖惩要合理。目前,精细化管理已经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一、分析疾控机构原有预算管理模式的问题

1、缺乏预算管理部门

疾控机构的财务人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在工作只要做好相应的预算资金的收支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一些疾病机构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应用,未成立预算管理部门,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意识到效益问题,没有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预算管理作用得不到发挥。

2、预算编报不合理

很长一段时间,疾控机构在预算编制的编报方式为:将项目作为基础,业务科室作为主导。例如,在成本预算的检验中,检验成本将会被分摊到不同的项目中,如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等经费预算中,预算则必须要经过“检验科室→业务科室→中心”预算编报过程。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每一种疾病的防治的预算成本都由各个科室完成相应的测算工作,然后对成本的计算是否合理进行检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都需要汇总到各个经费预算上报中心财务,最终由财务汇总编报中心项目支出的全部预算。由于预算编制权利过度集中在业务科室,如果需要缩减预算时,往往是缩减检验成本。但是在执行项目过程中,检验成本往往都是刚性需求,如果缩减其成本,项目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该方式的预算编报存在不合理情况。

3、资金执行不力

在疾控结构中,由于分解预算资金困难,将会导致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不清,对于难以执行的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推托;容易执行的项目,则会相互争抢。而财务辅助核算的深度只能到达“项目”,如果项目涉及到的科室较多,预算将无法直接落实,这对预算资金的执行十分不利。

4、预算绩效评价和反馈失灵

通常来说,预算执行只能到项目,要对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则必须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分解项目,这对监管预算资金来说十分不利。预算执行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反馈绩效评价结果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将会导致预算管理产生一定的风险。上述的种种问题,将会导致疾控机构预算资金的配置出现不合理情况,疾控经费项目保障不足,甚至在一些疾控机构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加强疾控中心的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关键。

二、加强疾控疾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构建精细化决策系统

结构决策主要包括高层面和低层面。高层面指的就是战略层面的决策,也就是机构中的高层人员,依据机构的运行情况和筹集经费的能力,制定中长远发展目标,包括机构业态、规模、利润等。低层面计划,就是机构中的中层工作人员依据单位战略而制定的执行计划。在战略决策上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以使机构能够关注外部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的走向,并将外部情况与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外部情况和自身情况的战略。精细化决策需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对形式的分析,形式分析是决策的第一步,因此决策的分析要在对变化的形式准确判断基础上进行;第二,双向式决策方式,也就是疾控机构中的管理层与执行层需要同时参与到决策中,通过双向决策方式,可以提高目标质量,提高机构中不同层次之间人员的相互交流,使疾控机构中员工可以明确管理中的期望,有利于员工的发展;第三,明确考核指标,在疾控机构管理中,考核指标是确保决策完整性的关键内容,考核指标健全,可以对预期目标和工作进度进行准确判断,实现精准控制。

2、基础管理精细化

(1)提高疾控机构中全员素质

管理的客体、主体都是人。疾控机构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也需要从粗方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也是人的行为、观念、方法转变的一个过程。

疾控机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管理主体。“有效的管理者”在工作中注意做“正确的事”,在管理过程中的目的是追求成果与效益。“有效管理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提出组织的市场的管理思想,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对管理手段进行更新,同时还需要将理论、知识、经验进行集中,制定出正确、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落实。

疾控机构需要兢兢业业完成目标的管理客体。也就是说“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要做“正确的事”。在工作中,员工要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合理转变,对机构的调整要积极参与,要掌握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对经验进行不断总结,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在疾控机构管理中,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疾控结构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中,需要调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使管理中的主客体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精细化管理取得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避免精细化管理只停留在纸上。

(2)优化工作流程

优化流程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优化工作流程,一方面包括工作任务内容,另一方面也包括业务流向。在对疾控机构中的流程进行优化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梳理流程,在流程梳理上应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通过流程方式进行表达;其次,界定职责,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顺序,对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划分,杜绝空白和职能交叉的情况出现;再次,优化结构,在界定职责基础上,对组织机构进行优化,通过裁撤和合并,减少管理层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人员配置,依据部门职责,对劳动组合进行合理优化,配备合理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优化流程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同时其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对流程进行优化的重点在于,结合结构现状,依据“精细”思路,寻找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对于流程的优化完全可以分段进行,在每一个阶段可以完成一个或多个流程,最终实现对全部体系的整合,使精细化管理在疾控机构中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3)有效考评

考核工作的目的是确保计划和目标能够得到实现,管理人员依据制定的标准对下级人员的工作进行测量,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在出现偏差时要对存在的偏差内容进行合理修改。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考评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贯穿整个管理。比较是考评的基本原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差距,对产生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通过比较需要实现以下目的:其一,对决策与计划是否可行做出准确判断;其二,对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做出准确判断;其三,对计划的实施进度进行判断;其四,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在工作中需要做到扬长避短,提高工作质量。改进是考评的输出结果,只有不断的改进,才能使管理得到不断的提高。

3、财务资产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对疾控机构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成本控制。管理精细化可以实现对流程的优化,减少损耗。因此,疾控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实现对机构的成本控制。实施精细化财务资产管理,机构不仅要对国家的财务制度进行严格执行,而且需要从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两个方面对机构内部的财务制度进行控制。构建“全过程、全方面、全程参与”的预算管理体系,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并定期对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加强对资金的规划,对资金的调配要合理,做强疾控机构的优势业务和主要业务,对机构的投入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机构中各项重点工作对资金的需求,分析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对各个部门在经费上的使用情况的评价必须要科学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从而为中心决策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不断加强成本控制,实现从部门向岗位的成本核算,提高考核成本力度,对成本支出进行控制;在采购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做好价格对比,禁止浪费采购,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效益管理。

三、结语

在疾控机构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每一项管理目标,都是通过在每天工作中的每一个瞬间对细节的严格控制完成的。在疾控机构预算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管理内容进习不断细化,最终使疾控机构在预算管理上的目的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衍、夏自成:富阳市疾控中心业务工作项目化管理实践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6).

[2]侯常敏:落实《医院财务制度》打造财务精细化管理平台[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10).

[3]姚瑞、李玉荣、李德云、谭爱军:“全项目管理”在疾病控制事业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3(2).

[4]姚宇妍、李桂兰:会计制度变化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4(11).

上一篇:对称密码体制下一篇:学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