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机构发展

2024-08-19

疾控机构发展(共8篇)

疾控机构发展 篇1

为了解贵州省毕节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状, 于2008年9月对全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1 资料来源及判定标准

1.1 资料

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对2007年毕节地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情况进行调查。人口资料来源于毕节地区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

1.2 判定标准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仍在继续完善之中, 到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配置标准, 表中的“卫生部推荐的人员编制数”来自卫生部制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编制标准》 (报批稿) 。

2 人力资源现状

2.1 地、县 (市) 服务人口数及疾控机构人员状况 (表1)

调查显示, 无论是地区级疾控机构还是县 (市) 级疾控机构, 人员数仅达到卫生部推荐人员配置标准的一半, 人员总量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2.2 各县 (市) 服务人口数及疾控机构人员状况 (表2)

毕节地区下辖7县1市, 其中有4个县 (市) (毕节市、大方县、织金县、威宁县) 服务人口数接近或超过100万, 所有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数远远低于卫生部推荐的人员编制标准。其中大方县、威宁县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数还达不到卫生部要求的编制标准的一半, 人员编制严重短缺, 不足以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2.3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学历状况 (表3)

地、县 (市) 两级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分别占14.29%和10.77%, 而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分别占41.68%和66.41%, 表明全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员学历整体偏低, 明显不适应当前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2.4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职称结构状况 (表4)

从职称构成来看, 地区疾病控制机构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38.09%, 而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61.92%;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5.4%, 而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74.62%, 专业队伍的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

2.5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人员年龄结构状况 (表5)

从年龄构成来看, 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员以36~45岁为主, ≤35岁人员占32.14%, 46岁以上人员占25%, 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有利于人才培养。而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35岁人员占22.05%, 46岁以上人员占35.73%, 存在年龄断层、年龄老化问题。

2.6 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分析 (表6)

由表6可知, 地、县 (市) 两级疾控机构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过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入。

3 存在问题

通过对毕节地区疾病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可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着总量短缺、初级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过高、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整体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过高等问题, 县 (市) 疾病控制机构还存在年龄断层、年龄老化现象。这些问题与全国疾病控制体系的整体现状是一致的, 只是情况更加突出。

另外, 在总量问题上, 地、县 (市) 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都是以原卫生防疫站的编制为基数一分为二, 分别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两个机构的编制, 人员编制和数量并不是以卫生服务人口、卫生服务半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来综合考虑, 所以从人力资源方面看, 不仅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卫生防病的要求, 就是从人员数量上来看, 也很难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 在应对诸如SARS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非常被动。

4 对策

分析全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力资源建设情况, 无论是人员总量、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 都不能适应当前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应该是当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当务之急。

针对地、县 (市) 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建议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采取如下对策:

4.1 政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政府支持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 政府有关部门, 要针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情况,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和参照外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制情况, 充分考虑地、县 (市) 卫生服务人口、卫生服务半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 确定合理的人员编制数, 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

4.2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疾控人员队伍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机构, 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上, 对疾控人员的素质要求概括为“八种能力”、“四种精神”。“八种能力”就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开展调查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提出控制措施的能力;设计、分析、评价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能力;面向社会的鼓动宣传能力;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项目管理和评价、执行的能力;书写科学论文报告以及演讲的能力;培训能力。“四种精神”是:对公共卫生的献身精神;团队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尊重事实的精神。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专业人才匮乏, 结构不合理。因此, 疾控机构应该把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

作为西部贫困地区, 吸引优秀人才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想尽快使疾控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在职人员的中、长期培养规划, 采取多种形式, 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4.3 稳定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的稳定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才流动也随之加快, 这对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的稳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才匮乏、流失严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普遍存在。留住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重要。

4.4 重视人才引进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力比知识重要, 现在人力资源开发, 既要给人以知识, 又要给人以能力。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 针对人才短缺的专业,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当中的重点。

4.5 建立人员准入制度

针对非专业人员、无职称人员过多的情况, 制定人员准入制度, 严格把好进入关。同时, 还要对年龄、职称、学历、行政与后勤等结构比例做出规定,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即要有带头的、经验丰富的老干部, 又要有主见、善于执行的中年领导者, 同时还要有敢想敢干、创造力丰富的, 有活力的年轻人。

4.6 加强内部管理, 挖掘、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

加强内部管理, 挖掘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内部管理的好与坏, 是检验各项工作机制是否顺畅、效率是否提高、成绩是否突出的关键。改革后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要建设成为“专家型、技术型、服务型、管理型”的专业技术机构。“经验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科学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因人设岗、因事设职”的管理方法应该淘汰, 要依据职责, 注重效能, 定专业、定职责、定人员, 真正使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权限与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在职称评定等工作中, 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 不以年龄、资历、学历为资本, 注重业务、注重能力, 既可以低职高聘, 又可以高职低聘。

新时期疾控机构档案现代化管理 篇2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是发展趋势,档案管理传统模式未能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疾控机构档案真正实现管理现代化,将有效促进疾病防控事业发展。

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现状

疾控机构档案主要有机构基础资料、重要工作材料、主要会议记录、业务工作数据等内容,疾控机构档案管理水平会对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产生影响。长期以来,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事业单位固有特点的影响,我国疾控机构档案管理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主要表现为档案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档案意识薄弱,档案纸质化状态较普遍,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员,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工作与业务活动结合性不足等方面。

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疾控机构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已经影响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当前疾控机构档案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室内部基础配套较差,内部布局设置不合理,有些档案室建设格局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结构不尽合理;二是档案资源种类、数量较少,档案安全基础薄弱;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查找文件或者历史资料大多是人工翻找,耗费时间较多。总体讲,档案基础设施的落后有诸多原因,其中档案资源、安全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其根源在于档案的资源体系、利用系统、安全体系尚不健全,未能跟上业务工作发展。

疾控机构工作人员档案意识薄弱。疾控机构档案资料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连贯的过程,这需要办公室、人事、后勤等保障部门的配合,也需要传染病防制、慢性病防制、免疫规划等具体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可以说,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离不开任何一个科室、部门的支持与协作,每一位工作人员均可以是疾控档案资料的参与者与管理者。一方面,尊重事实,客观完整是疾控机构档案人员基本档案意识,保存好每一份档案材料,经得起时间考验。特别是重大传染病防控时期的相关档案资料,不仅是对特殊时期最好记录,更是将来防控重大疾病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档案知识更新学习意识不足也是制约疾控机构档案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疾控机构专业性强,新发传染病疫情变化复杂,对档案资料的要求更高,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意识尤为关键。

疾控机构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员。一方面,当前我国部分疾控机构的档案从业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较少,缺乏专职管理档案的从业人员,档案管理专业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部分疾控机构的档案管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者从事此项工作,接受前沿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能力不足,而年轻人从事档案管理的意愿不够强烈,年龄结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档案室成为“养老院”。

档案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的功能不足。因疾控机构专业性和独特性,以防病为核心形成的各种资料普遍具有较高的指导和借鉴价值。疾控机构新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对过去档案的梳理和学习,档案服务防病工作的功能会得到彰显。当今社会,公众对自身健康日益重视,疾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疾控机构档案服务能力建设未能满足以上形势的需求,已有疾病防控档案资料只是简单堆放,未能及时进行凝练和总结,对于疾病防控的贡献不够突出,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滞后也影响论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发挥。

多措并举,提升疾控机构档案管理水平

加强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结合单位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基于疾控机构的专业化需求,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提升档案办公设备自动化水平,建立基础疾控档案数据库,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促其适应疾控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疾控档案管理与电子信息化应用相结合,将疾病防控档案信息资料进行电子化存储,以便于档案专业人员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只需借助引擎搜索就可将所用资料及时调取。

加强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疾控档案创新能力。一是疾控机构应当对本机构的档案人才队伍现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摸底调查,从档案人员满足疾控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本单位档案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方案等,做好疾控机构档案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是逐步完善档案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落实档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并将考核情况纳入登记,作为个人年度档案工作考评重要指标,倒逼疾控机构档案从业人员接受前沿理论知识、专业教育等基本档案管理知识与技术能力。

提升档案服务疾病防控的能力。档案管理的重要特点是档案的服务功能,服务疾病防控的新形势和公众对健康的迫切要求,加强疾控机构档案的服务能力势在必行。新时期条件下,满足不同病种、不同特点的多元化档案需求应是疾控机构档案工作的题中之义,这也离不开疾控机构档案服务功能的有效拓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档案的历史记录功能与现实服务防病工作的功能无缝衔接,一方面可以服务于政府部门的公共卫生决策,便于政府决策部门作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防病战略;另一方面,通过档案记录的历史资料,积累防控疾病的经验,为社会公众健康服好务,切实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疾控机构发展 篇3

关键词:疾病控制,科学发展

从抗击SARS战役,防禽流感、防手足口病到援川抗震救灾,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了新构建的疾病控制体制,考验了各级新成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全面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为大众所熟悉。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改革于去年全面完成[1],如今,疾病控制机构逐步在新的形势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面临新的定位,CDC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如何再创新的优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在严峻的疾病控制形势下,我们需要运用现代公共卫生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战略选择,实现突围,走出一条适合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1 疾控机构在实现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6大主要矛看

1.1 财政投入和服务性收入的矛盾

政府主渠道投入机制仍未到位,造成疾控机构仍然要为生存而忙于创收,疾控机构公共职能不能完全履行。目前财政不能按病种、按事项拨足经费,有时基本的免疫规划管理的经费也拨付不足。政府的投入侧重于疫情爆发时应急的专项经费,忽视日常防控经费;侧重于基础建设投入,忽视仪器设备的投入;侧重于保证人员工资,忽视日常机构公用经费。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与检测能力离《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服务性收费仍然是疾控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工作保障。在乡镇防保机构,人员工资还不能保证,还要依靠服务性收费来弥补缺口。但服务性收费从保护经济发展环境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又出台了很多限制性措施。稳定长效的财政投入机制期待建立,以便按照疾病的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当地的疾病防控工作。

1.2 卫生监督与卫生监测的矛盾

疾病控制体制改革使监督与监测分离后,监督与监测便形成了一对矛盾,政府存在着卫生政策制定滞后、协调不到位情况,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对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存在的职能交叉、力量分散、应急处理能力不高等问题,目前没有解决。监督机构与疾病控制机构存在着客观上的利益关系,由于监督单位在监督性上没有经济收入,导致与疾控单位不能合作配合,使监测不能顺利进行,经济落后县区两个单位都有“生存”问题,已经形成矛盾,甚至影响了工作。

1.3 疾控工作的行政属性与事业管理的矛盾

疾病控制是一种行政行为,疾控机构的检查、指导、评价、管理等无时不体现其行政属性,在推动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宣传等方面无时不在使用行政手段,但疾控机构又是事业单位,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增加了管理层次,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对外协调、落实措施等方面都要受到行政部门的制约,增加了主动开展工作的难度。

1.4 上下疾控机构之间的矛盾

目前上下级疾控机构存在上级疾控机构派任务多,争取利益少;工作检查多,争取政策少;分析问题多,政策研究少;强调技术指导多,强调业务领导少,上下疾控机构没有形成联动和利益共同体。上下级疾控机构之间客观上也有利益分成谁多谁少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好会形成矛盾。今后要将儿童计划免疫扩展到15个疾病,这就意味着乡镇防保人员的工作任务将会成倍递增,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如何解除后顾之忧,调动基层防保人员的积极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5 疾病防控与卫生监测的矛盾

仍然存在是以卫生监测为主的问题还是以疾病防控为主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慢病的防治问题。全市疾控系统人员配置不足,结构不合理,一些学科出现断层现象,一些疾病科室没有配备合适的人员,艾滋病、慢性病等一些疾病科室没有设置,特别是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差。

1.6 硬件建设和单位管理的矛盾

目前各级疾控中心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在单位变成全额管理后,如何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是疾控机构负责人思考的问题。应当加强“软件”建设,包括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素质建设、作风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疾控机构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与当前的繁重的疾病控制工作的要求相适应。

2 从8个方面着手推进疾病控制事业科学发展

面临新的定位,CDC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如何求发展规律之真,务发展效益之实,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我们要运用现代公共卫生的理念和科学方法进行战略选择,从以下8个方面促进疾控事业科学发展。

2.1 科学发展是观念更新的发展

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我们深刻认识到,疾控工作不能再走依靠监督监测收费、以收费补经费的发展道路,原来的运行模式、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工作规范均不能适应和满足现在的需求。必须从卫生防疫站的旧观念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积极探索,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实现疾控事业的科学发展。疾控工作面临着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越来越支持、关注,人民群众期待、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这种大环境、大背景,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树立全新机遇观,把现实的挑战分析透,把抢抓机遇的措施办法研究透,变现实的挑战为难得的机遇,全面推进疾控事业快速发展。必须克服几个方面的缺位:①防止观念的改变引发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剥离的失落感,造成工作方向不明确;②防止观念陈旧,继续用卫生防疫站的模式来诠释疾控中心的新内涵,束缚思想观念的创新;③防止缺乏竞争和危机意识,不树立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就会影响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深度和效果;④防止服务意识不强,用卫生监督执法来代替技术服务,不能主动地做好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的技术服务。

2.2 科学发展是业务创新的发展

应该认真总结防控SARS疫情、人禽流感、麻疹爆发、手足口病流行、抗震救灾等经验,加以继承和创新。领导层面需要创新,管理需要创新,科室需要创新,业务工作需要创新,科学研究需要创新。应形成创新的氛围,创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疾病控制应引进和采用现代和科学的方法,如循证公共卫生政策研究方法,全面分析服务人口的主要传染病、优先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确定问题的影响因素,明确实施干预的切入点。根据疾病监测产生的证据分析重点需干预的区域和重点人群;同时进行人力、经费保障、各种业务能力及科研能力分析,找出作为资源提供方的差距和需要政府提供的资源,对未来的政策进行预测分析,并推荐最佳对策组合,以便下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时有明确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要通过创新,塑优势,抓重点,出亮点,求突破,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创一批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形成一套集监测、防治、科研、培训、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具有疾病控制特色的服务体系。

2.3 科学发展是增强能力的发展

能力建设是疾病控制事业发展的根本,要以预防接种、卫生应急、职业卫生、慢病防治为重点,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疾病控制能力,使各类传染病都在可控、可防、可治的范围之内。强化预防接种工作,争取政策支持,重视标准化建设,推进新纳入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和管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应急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形成长效运转机制,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处置赢得政府对我们的人力保障、经费保障和设备保障,促进日常工作更规范、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三是提高卫生监测能力,要继续在卫生监测服务上保持优势,同时加强慢病防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等工作。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检测仪器设备,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应对常见和本级应承担的各种检测检验任务。

2.4 科学发展是规范管理的发展

新成立的疾控机构需要制定新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实行规范化管理,要对单位所有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进行了重新制定,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考核细则,形成与现代化疾控中心配套的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制度化、管理现代化、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机制长效化和管理文明化,建立惯性运转机制,为疾控中心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工作效率逐步提高、业务工作更加规范、行政管理运转高效、后勤服务方便舒适。

2.5 科学发展是技术领先的发展

这方面重点是强技术,引人才。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采取多种方式,高度重视高层次疾控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使用,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要激励职工学技术、练硬功、争当岗位明星、技术能手,实现技术性工作专人专攻,专科专攻,使人人都向专长型、专家型、技术型人才的方向发展,逐步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要善于总结以往成功的工作经验,把日常的业务积累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基础,不断拓展技术创新的领域,丰富技术创新的内容,使疾控队伍在重大疫情面前能够来之能战,战则能胜。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时,应把不同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标准与不同的公共卫生人力结构特点进行匹配、细化、组合,从多维角度综合考虑各自的核心能力能级,从而提高我们的能力建设的水平。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可使“硬件”更“硬”、“软件”更“强”,才能提高疾病控制工作整体实力。

2.6 科学发展是单位和谐的发展

一方面是疾控中心与外部关系的和谐。CDC综合实力的提升,内部关系的和谐是基础,外部关系的顺畅是关键。在行政管理方面,与卫生厅、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关系;在业务协调方面,与国家、省、市、区CDC和乡镇防保站、社区卫生中心的关系;在业务协作方面,与卫生监督、医院的关系;在业务支持方面,与食品药监、农业、气象、统计、环保、公安、水利的关系;在保障支持方面,与财政、发改委、人事、科技等部门的关系,方方面面,都需要去沟通和协调,不仅需要领导层面的努力,同样需要相关职能和业务科室去积极争取和拓展,广泛的外部关系能为内部业务的发展提供许多机遇。另一方面是疾控中心内部的和谐。理顺行政科室与业务科室的关系;行政科室之间的关系卫生科室与疾控科室的关系;现场科室与实验室的关系;中心领导层与中层干部的关系中心层面及科室层面正职与副职的关系等等。要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努力把疾控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团结、和谐、快乐、能打硬仗的团队。

2.7 科学发展是注重文化的发展

要通过职工的集中学习,培育、提炼、形成、推崇具有时代特征、职工认可的单位精神,通俗易懂地融入学习内容,寓教于乐地形成文化特色,使疾控文化建设与学习型单位建设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为了激发职工的自豪感、归属感,提高公众认知度,要统一单位标识,统一单位制服,用一些醒目的方式宣传疾控文化,使职工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思考中升华思想,在实践中规范行为准则,以厚实的技能力、强大的凝聚力,盎然的生命力,展现单位的发展力。经常开展运动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在全系统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疾控行业形象,促进我市疾控事业的全面进步。

要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把学习和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通过建立一系列鼓励学习、督促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机制,完善学习制度,创造和改善学习条件,建立促进学习的载体或平台,使干部职工得到经常性教育,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形成“学习一思考一工作一提高”的良性循环。

2.8 科学发展是整体联动的发展

疾控工作有其特殊性、社会性、行政性,不是单纯的业务单位,建设好基层疾控机构是上级疾控机构工作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技术支撑。省疾控要为市县乡疾控机构做服务、要政策、增实力,应当列入其工作重点。把县市区疾控机构、乡镇防保站发展好,是市级疾控中心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上级疾控中心要为基层要政策、要规格、要资金,形成长期的保障机制和运转机制。各级疾控中心要更加积极地与党委、政府协调,做好基层的政策后盾和技术后盾,坚持不懈地为疾控工作者争取地位和待遇,为事业发展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要建设好乡镇防保机构,解决人员、经费、房屋、设备等问题,为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供组织保障。要积极探索乡镇防保站管理的新模式,结合县级疾控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上划,理顺疾控机构与乡镇防保站的关系,发挥基层卫生人员在疾控工作中的作用,把疾控网络建成一个上下贯通、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的疾病控制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6年)[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江金权.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李勇.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创新能力的检验[J].光明日报,2006- 07-23.

[4]广东省观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制度创新推动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7-24.

[5]冷溶.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求是,2006(14):25.

浅谈疾控机构业绩档案的管理 篇4

一、疾控机构业绩档案的内容

本中心根据业务人员的特点, 将业绩档案内容分为以下几类:1.基本信息材料。包括个人业绩档案履历表、学历、学位、计算机、外语、执业医师等证书材料;2.职务、职称变动情况及证明材料;3.在职学习、培训、进修深造材料, 参加各类培训、继续医学教育、获得的资格、内审员、上岗证书等材料;4.论文及其SCI等收录情况、著作、科研立项、成果、获奖等情况的材料;5.社会兼职、参加社会各类学会、协会、学术团体及任职情况的材料。

二、疾控机构业绩档案的特点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除具有档案的基本特征外, 还具有鲜明的特点。

1. 材料分散, 收集难度大。

业绩档案材料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有上级颁发的, 也有部门评议的, 还有自己撰写的, 来源分散、范围广, 不利收集。只有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及时收集才能为形成完整有价值的专业技术业绩档案。

2. 内容丰富, 变动频繁。

业绩档案反映的是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延续性的动态的程, 形成的材料是不断补充、增加与完善的过程。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活动、工作业绩的累积处于不断变化中, 因此, 业绩档案材料内容变动频繁。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及时了解这些变化, 并将其真实地记录在案, 才能保证业绩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利用率高, 意义重大。

业绩档案是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最经常利用的。无论是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申报各种奖项, 还是选优评模、人才提拔、考核干部、工资改革以及绩效奖金分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依据和凭证作用。

三、疾控机构业绩档案的作用

1. 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业绩档案记录了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发展全过程, 是个人业绩的真实写照。建立业绩档案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对专业技术人员努力的认可, 能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荣誉感。

2. 可供单位人才利用状况分析使用。

业绩档案客观上反映一个单位的整体人才状况、科研实力、技术水平以及发展潜力, 是单位专业技术实力的凭证, 是单位重要的无形资产。业绩档案有利于单位全面客观地考察、了解、管理和使用专业技术人员。

3. 为人才流动、职称晋升和聘用等提供完整、客观的依据。

业绩档案的建立, 为科学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择以及政府特殊津贴发放对象的确定、职称评定、工资、奖金等级发放等提供客观依据, 也为本单位工作成果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4. 业绩档案的建立是国家实验室认可和疾控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业绩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否完善, 反映了单位的卫生防病管理水平, 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及实验室认可/认证工作及疾控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专业技术人员在卫生防病、科研实践中创造出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记录, 也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疾控业绩档案的管理

近些年来, 中心充分认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的重要性, 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全体人员积极配合, 大大提高了业绩档案的应用和管理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健全业绩档案工作制度。

我中心建有较完善的档案工作网络, 每个科室都确定了兼职档案员, 业绩档案的日常收集都由各科室兼职档案员来承担。各科室兼职档案员根据办公室确定的收集内容和范围将所在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材料积累起来, 于每年年底集中交于办公室汇总, 由业绩档案管理员负责对各科室上交的个人业绩档案材料进行审核, 对档案资料数量、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以保证归档材料符合案卷的质量要求。凡符合审核要求的存入其个人业绩档案卷宗;不符合要求的, 则提出意见并退回本人补充与完善或由其自行处理。近年来, 我中心还将业绩档案这项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综合任务目标中, 实行中心对科室、科所对个人的两级考核, 大大增强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确保了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的完整和齐全, 发挥展现了业绩档案应有的作用,

2. 加强业绩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

近年来, 中心通过加大宣传和指导力度, 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对业绩档案的的认识, 促使个人主动上交与组织收集相结合, 确保业绩档案的全面、完整。档案部门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联系, 及时收集当年形成的各种业绩材料。对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 尽量让原单位把档案转至新单位;对新毕业的学生, 要求将其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等按规定时间上交建档。

3. 加强业绩档案材料的立卷归档。

档案部门对收集到的材料要认真建档, 针对档案的内容不同, 细心归纳整理、编目、著录, 妥善保存。材料形成后, 既遵循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又要根据业绩档案的特点, 以个人建档, 按一人一案卷形式, 案卷次序编排先按科所, 后按职称从高到低;卷内次序编排先按类别, 后按形成时间顺序;每卷有卷内目录, 每份材料有顺序号一旦生成, 即使调离科室也不再变动, 以个人为单位分类汇总后盒装形式上架存放, 案卷盒背脊处注明标签, 建立统一的检索工具便于查阅。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后, 档案要抽出来另架存放。保管期限的原则划分为长期。由于每年都有人员的变动, 因此应每年更换一次档案目录。同时要配备标准的库房, 落实硬件设施, 为档案存放创造一个良好的保管环境。

4. 加强业绩档案的开发利用。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在业绩档案中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数据库, 及时更新数据, 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系统和延续, 动态化管理业绩档案信息, 保证业绩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注重工作实效, 在严格执行保密制度的前提下, 坚持热情服务, 尽最大努力用足用好业绩档案资料, 努力提高业绩档案的使用效率。近年来, 为配合实验室国家认可、资质认定的需要, 我中心根据实验室国家认可评审准则和中心质量体系等相关文件的规定, 以业绩档案的相关资料为依据, 重新组建了包括技术人员的相关能力、继续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以及授权等内容的个人技术档案, 为中心顺利通过资质评审和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摘要: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是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据, 是单位专业技术实力的客观凭证, 也是实验室认可和疾控绩效等考核的一个量化指标。本文作者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和当前疾控工作形势, 提出了加强业绩档案管理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疾控,业绩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丁美琴.浅谈健全我院技术人员考绩档案,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0, 11

[2]张旭春, 李东悦.专业技术人员考绩档案管理浅议, 华南预防医学, 2008.05

[3]丁美琴.浅谈健全我院技术人员考绩档案,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0.03

[4]颜海英.疾控机构考绩档案的管理与应用探讨, 江苏卫生保健, 2009.05

[5]唐爱玲, 宿晓晴.加强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管理之见,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2.02

[6]孙建中.疾控人员业绩档案收集工作的具体实践, 浙江档案, 2008.09

[7]李娜.医院个人业绩档案管理探索, 山东档案, 2009.04

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浅析 篇5

关键词: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强化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疾控机构的档案资料, 不同于一般的文献档案, 更不是简单的公共卫生事件历史数据, 而是为疾病走势预测、疾病流行以及预防控制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参考资料, 因此疾控机构档案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疾控工作水平、保障全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

疾控档案的重要性已经在疾控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因此如何高效便捷的利用疾控档案, 同时提高疾控档案管理的水平, 成为了疾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当今信息化社会之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疾控档案虽然具有其特殊重要性, 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 无疑也更加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与利用效率。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就是要将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网络传输的高效性与时空无限性结合起来贯穿于疾控档案管理与使用的各个环节, 从而提高疾控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水平、将疾控档案管理人员从以往繁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实现疾控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高效性。

(二)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疾控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疾控档案的保存、管理与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

一是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极大改善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条件下疾控档案管理与利用的繁杂劳动。疾控工作作为当前社会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大量的疾控档案资料, 在传统的纸质管理模式下, 虽然也有一些传统的分类标记等管理方法, 但由于时间久远与数量巨大, 管理人员在整理或查找档案时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去翻查, 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可以对疾控档案信息资料进行电子化的分类、排序, 甚至利用成熟的管理软件进行检索、调用、复制、传输,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善疾控档案的保管条件, 使纸质原档得到更好的保护。纸质档案由于其固有的特性, 即使在严格的保管条件下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变质甚至残损。如果纸质档案被频繁使用, 更会加速残损过程。而信息化建设, 使得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通过电子档案即可实现, 对于保管与使用的条件要求极低, 不但提高了利用效率、而且更有利于保存纸质原档。

二、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展开, 目前在疾控机构中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从硬件设施来看,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疾控中心在财政的支持下已经进行了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本硬件设施的采购, 如作者所在的市级疾控机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采购并使用了GD2000档案管理系统, 至今已经完成了现有历史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近来又采用OA办公系统进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从管理队伍来看, 为了适应疾控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疾控机构大多为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配备了大量人手, 而档案数字化工作结束后, 仍然将由原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如作者所在的市级疾控机构, 对原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培训之后, 就开始安排原有档案人员进行全新的档案信息化管理。

从工作机制来看, 目前各地的疾控机构对于疾控档案的数据采集、归档、利用还都没有形成科学制度。作者所在的市级疾控机构目前仍然沿用原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尚未建立适应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机制。

(二) 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合当前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本文认为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虽然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较纸质管理条件低了很多, 但对于档案管理仍然需要投入基本的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档案数字化加工等设备, 而档案信息化管理紧紧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软件管理系统的建立, 这些都受到资金制约而无法及时完善。

二是管理人员队伍普遍素质不高。疾控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后, 仍然离不开“人”的因素, 甚至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疾控机构、特别是基层疾控机构具备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或者档案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却十分缺乏。根据调查, 疾控机构中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年轻管理人员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仅具有大专学历, 其中具备档案学或者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仅有37%。这都充分说明了当前疾控机构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三是从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来看, 信息化体系下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程序都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大不相同, 特别是信息档案的保密机制更为高科技化。这都需要专门制定适应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机制来加以规范, 而目前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三、加强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疾控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满足对于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 这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 完备采购与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的自动化办公用品与设备, 加大疾控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力度, 从而尽快实现疾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物质基础, 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提供良好支持;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 在初期购买时就要与设计公司的人员进行充分沟通, 要使所购买的软件即具有成熟的档案管理功能, 同时适合于自身机构的需要, 而在后期的完善过程中, 则要进行自主开发与改造, 以更适应于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无锡市疾控机构在这方面给出了成功经验, 该机构在2008年对原有的软件系统进行再开发, 添加了新的功能模块, 实现了软件的自我更新。

(二) 推进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疾控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满足物质条件之后, 首要的建设目标是加强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因为在任何工作中, “人”的因素始终是最具活力的。无论基础设施多么先进与完备, 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员来操作, 其结果都将令人沮丧。针对当前疾控机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 一方面通过现有人员的培训教育, 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与档案学方面的专业化培训, 使其尽快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对具有专业化背景与丰富信息技术经验的专业人员的引进力度, 充实疾控机构档案管理队伍;再一方面要加大对疾控档案管理信息化、专业化的宣传力度, 使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使用人员都能够树立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意识, 从而潜移默化的推动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 完善工作机制建设

传统纸质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并不适应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尤其在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 由于疾控档案使用的频繁性, 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管理机制, 必然大大限制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因此, 一方面要针对疾控档案信息化管理、使用的具体情况, 制订适宜于本单位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情况, 及档案的采集、归档、管理与使用需要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情况下的档案资料保密工作, 对于涉密档案的采集、管理、借阅与使用要严格遵循密级文件的审批机制, 加强对于档案信息及自动办公系统的监控力度, 绝对避免涉密档案的泄露。

四、结语

疾控机构的文献档案对于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疾控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疾控工作的科学开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在信息化社会当中, 实施疾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针对当前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工作机制建设空白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强相关建设, 才能使疾控机构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尹敬波.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J].才智, 2011 (8) .

[2]蒋业娟.浅谈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和信息化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6) .

[3]黎娟.浅谈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D], 2009 (1) .

辽宁省疾控机构检验人员情况调查 篇6

1 人员基本情况分析(106家)

1.1 总体分析

各级疾控机构对于检测(采样)、管理人员配备比例,省级最高,市级次之,县级最低;经统计分析(x2=0.472,P=0.925>0.05), 各级疾控机构的管理人员与检测人员的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本次调查,106家疾控中心共有8 648名工作人员,平均人员81人。据统计[1],2005年省、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站)114个,人员9 192人,平均人员80.6人,大体相当。本次调查管理人员402人,占整体的4.65%;检测人员2 616人,占30.25%。 据统计2005年末,省总人口数为4 189.2万人,即全省疾控人员占全省人数的比例为2.06人/万人。有关调查显示,截止2002年底,我国国家、省、市、县4级疾控中心现有人力合计为206 815人[2]。从全国总水平而言,疾控人员比例为1.60人/万人(以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129 533万人计)。经计算,辽宁省疾控人员比例是全国水平的1.28倍,可以看出辽宁省疾控人员明显偏高。

1.2 检测人员的性别构成

疾控机构检测人员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县级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省、市、区级男女比例呈递增趋势,区级的性别比最高。各级别疾控机构男女构成比有显著差异(x2=29.54,P<0.05)。

1.3 年龄构成情况分析

全省疾控机构检测人员以40~49岁所占比例最大,30~39岁次之,表明检测队伍总体上以30~49岁的中青年力量为主。

从表5可以看出,中青年员工所占比例依省、市、县(区)的顺序增高,省、市、县以40~49岁年龄组为主。其中,省级疾控中心所占比例最大。而区级疾控中心以30~39岁年龄组为主。30岁以下年龄组中以省级所占比例最大,这与近几年省级疾控中心吸收了大量新员工不无关系。而30~39岁年龄组中,省级疾控中心所占比例最小,可以看出年龄配置市级、县级、区级较省级合理。各级别疾控机构年龄构成有显著差异(x2=116.53,P<0.05)。

1.4 各级疾控机构学历水平情况分析

全省疾控机构检测人员以大学(本、专科)所占比例最大,中专次之,表明检测队伍总体上以拥有大学、中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与国家整体水平相比(中专学历者超过40%,未受过专业教育的至少占15%),学历水平较高。

统计结果表明,检测人员学历水平依省、市、区、县的顺序下降,区好于县。省级、市级、区级以大学学历为主,县级中专与大学学历基本相当,在高中及以下县级所占比例最大。各级别疾控机构年龄构成有显著差异(x2=301.13,P<0.05,硕研、博研未计算在内)。

1.5 各级疾控机构职称构成情况

全省疾控机构检测人员以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最大,无职称人员占9.44%,高级职称人员达到13.95%表明检测队伍总体上人员技术力量比较雄厚。

统计结果表明,检测人员初级职称比例依省、市、区、县的顺序增高,高级职称比例依省、市、区、县的顺序下降。省疾控中心以高、中级职称为主;市、区级疾控以中、初级为主;县级以初、中级为主,县、区级疾控中心的中、初级职称占80%以上。各级别疾控机构职称构成有显著差异(x2=787.08,P<0.05)。

2 建议

2.1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只有通过加强培训,才能提高新员工的业务能力与检验技能。加强培训已成为疾控机构的当务之急。

2.2 引入高级人才,推动学科建设

在加强对现有员工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引入高级人才的力度,进而推动学科建设。留住人才并使之安心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在科研、生活上给予相应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辽宁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疾控机构发展 篇7

1 材料与方法

温州市卫生局根据《指导意见》要求, 下发了《关于开展各县 (市、区) 疾控机构检验能力调查的通知》, 该通知包括《县级疾控机构检测能力调查表》、《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情况调查表》、《县级疾控机构在岗检验人员基本情况表》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调查表》。调查表数据由各县级疾控中心填写上报, 温州市疾控中心负责上报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并结合电话访谈、现场督导等形式提出问题和建议。

2 结果

2.1 检验人员配备状况

2.1.1 检验人员数量

1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在岗检验人员113人, 其中男41人, 女72人, 平均年龄35.6岁, 最大54岁, 最小23岁, 最长工龄40年。从事微生物检验57人, 理化检验32人, 现场监测4人, 其他检验工作20人。

2.1.2 检验人员学历构成

1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检验人员113人, 其中各学历人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研究生0人 (0%) 、本科32人 (28.3%) 、专科35人 (31.0%) 、中专/高专/技校31人 (27.4%) 、初中以下学历为15人 (13.3%) 。

2.1.3 检验人员专业构成

卫生检验或者医学检验人员89人, 占78.8%;非预防医学的医学相关专业 (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等) 15人, 占13.3%;其他9人, 占7.9%。

2.1.4 检验人员职称构成

113位检验人员的职称情况及所占比例为正高0人 (0%) , 副高3人 (2.7%) , 中级43人 (38.1%) , 初级44人 (38.9%) , 士级14 (12.4%) , 无职称9 (7.9%) 。

2.2 仪器配备状况

根据《指导意见》要求, 县级疾控中心应具备各类仪器设备75种, 197件。调查显示, 2008年已配备的仪器种类最多的县级疾控中心, 其仪器设备只有48种, 仅占要求配备75种的64%;最少18种, 只占24%;平均配备34种, 符合率45.3%;仪器数量最多的只有98件, 仅占要求配备197件的49.7%;最少的26件, 占13.2%;平均配备59台, 符合率为30%。

2.3 检测项目开展情况

根据《指导意见》中对县级疾控中心检验能力的要求, A类检测项目应开展118项, B类检测项目应开展61项, 新增检测项目应开展40项。调查各县级疾控中心A类、B类以及新增检测项目开展情况 (表1) 。

2.4 实验室建设情况

全市县级疾控体系基建项目 (包括实验室用房建设) 11个, 2008年已竣工5个, 在建4个, 有2个疾控中心的基建项目正在进入招标程序。2003~2007年各地实验室设备均有一定数量的投入, 但自筹资金比例占34.8%。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对县级疾控目前专业实验室建立情况进行调查 (表2) 。

2.5 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 情况

目前, 全市11家县级疾控中心均已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评审, 对外均具备了出具公正、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的能力。

3 讨论

温州市县级疾控实验室平均检测人员10人, 超过全省县级疾控实验室平均检测人员数8人[2]水平, 但有3家疾控检测人员数低于全省县级平均水平, 6家低于全市县级平均水平。检测人员研究生学历尚无一人, 只以中专/高专/技校和专科学历为主, 两者学历人数总和达58.4%, 初中以下学历占13.3%。专业构成以卫生检验或者医学检验专业占多数, 两种专业人数占78.8%。职称以初、中级为主, 占77%。没有正高职称, 副高级职称只占2.7%, 低于全省平均4.9%[2]水平。初级以下职称占20.3%。通过访谈和督导发现, 大部分疾控机构的检测人员工作量大, 除了完成日常检测任务外, 还承担着额外的工作, 如健康体检、各类调查。部分单位因经费原因拒绝检测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各实验室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检测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业务学习和钻研,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县级疾控中心普遍存在仪器装备不全, 缺乏高精尖仪器, 虽然A、B、C三类仪器设备2008年较2003年有所增加, 但仍未能达到指导意见的要求, 仪器的种类以及数量的符合率都较低。而且现有的设备老化问题也非常普遍, 进一步限制了部分检测项目的开展。A、B和新增类检测项目2008年较2003年平均开展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与2008年省疾控考核要求检测能力A类为60%、B类为40%的要求相比, A类勉强达标, B类不达标。通过了解发现, 检验能力开展受限的原因包括缺乏采样/检测设备, 缺乏相应的检测人才, 缺乏开展项目所需的技术, 少数因无客户需求未开展。11个县级疾控中心控均建立了血清学检测、HIV初筛、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检测、食源性病原菌及肠道菌分离鉴定等6个专业实验室, 结核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的建设普及率较低, 均未超过65%, 原因为疾控系统结核病的诊治工作逐步移向医疗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些地方病、寄生虫病逐渐被消灭, 原有的实验室功能逐步被其他功能替代, 部分疾控中心未开展职业有害因素监测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R].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

疾控机构发展 篇8

关键词:疾控机构,精细化管理,预算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其主要包括细化目标、精准定位、细化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细化目标,就是对目标进行分解,将目标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精准定位,就是要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每个环节清晰合理;细化考核,就是在单位进行考核时,定位要准,奖惩要合理。目前,精细化管理已经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

一、分析疾控机构原有预算管理模式的问题

1、缺乏预算管理部门

疾控机构的财务人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在工作只要做好相应的预算资金的收支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一些疾病机构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应用,未成立预算管理部门,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意识到效益问题,没有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预算管理作用得不到发挥。

2、预算编报不合理

很长一段时间,疾控机构在预算编制的编报方式为:将项目作为基础,业务科室作为主导。例如,在成本预算的检验中,检验成本将会被分摊到不同的项目中,如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等经费预算中,预算则必须要经过“检验科室→业务科室→中心”预算编报过程。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每一种疾病的防治的预算成本都由各个科室完成相应的测算工作,然后对成本的计算是否合理进行检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都需要汇总到各个经费预算上报中心财务,最终由财务汇总编报中心项目支出的全部预算。由于预算编制权利过度集中在业务科室,如果需要缩减预算时,往往是缩减检验成本。但是在执行项目过程中,检验成本往往都是刚性需求,如果缩减其成本,项目将无法开展,由此可见,该方式的预算编报存在不合理情况。

3、资金执行不力

在疾控结构中,由于分解预算资金困难,将会导致执行过程中的责任不清,对于难以执行的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推托;容易执行的项目,则会相互争抢。而财务辅助核算的深度只能到达“项目”,如果项目涉及到的科室较多,预算将无法直接落实,这对预算资金的执行十分不利。

4、预算绩效评价和反馈失灵

通常来说,预算执行只能到项目,要对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则必须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分解项目,这对监管预算资金来说十分不利。预算执行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反馈绩效评价结果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将会导致预算管理产生一定的风险。上述的种种问题,将会导致疾控机构预算资金的配置出现不合理情况,疾控经费项目保障不足,甚至在一些疾控机构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加强疾控中心的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关键。

二、加强疾控疾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构建精细化决策系统

结构决策主要包括高层面和低层面。高层面指的就是战略层面的决策,也就是机构中的高层人员,依据机构的运行情况和筹集经费的能力,制定中长远发展目标,包括机构业态、规模、利润等。低层面计划,就是机构中的中层工作人员依据单位战略而制定的执行计划。在战略决策上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以使机构能够关注外部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的走向,并将外部情况与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外部情况和自身情况的战略。精细化决策需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对形式的分析,形式分析是决策的第一步,因此决策的分析要在对变化的形式准确判断基础上进行;第二,双向式决策方式,也就是疾控机构中的管理层与执行层需要同时参与到决策中,通过双向决策方式,可以提高目标质量,提高机构中不同层次之间人员的相互交流,使疾控机构中员工可以明确管理中的期望,有利于员工的发展;第三,明确考核指标,在疾控机构管理中,考核指标是确保决策完整性的关键内容,考核指标健全,可以对预期目标和工作进度进行准确判断,实现精准控制。

2、基础管理精细化

(1)提高疾控机构中全员素质

管理的客体、主体都是人。疾控机构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也需要从粗方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也是人的行为、观念、方法转变的一个过程。

疾控机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管理主体。“有效的管理者”在工作中注意做“正确的事”,在管理过程中的目的是追求成果与效益。“有效管理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提出组织的市场的管理思想,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对管理手段进行更新,同时还需要将理论、知识、经验进行集中,制定出正确、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落实。

疾控机构需要兢兢业业完成目标的管理客体。也就是说“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要做“正确的事”。在工作中,员工要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合理转变,对机构的调整要积极参与,要掌握工作流程,在实践中对经验进行不断总结,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在疾控机构管理中,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疾控结构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中,需要调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使管理中的主客体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精细化管理取得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避免精细化管理只停留在纸上。

(2)优化工作流程

优化流程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优化工作流程,一方面包括工作任务内容,另一方面也包括业务流向。在对疾控机构中的流程进行优化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梳理流程,在流程梳理上应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通过流程方式进行表达;其次,界定职责,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顺序,对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划分,杜绝空白和职能交叉的情况出现;再次,优化结构,在界定职责基础上,对组织机构进行优化,通过裁撤和合并,减少管理层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人员配置,依据部门职责,对劳动组合进行合理优化,配备合理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优化流程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同时其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对流程进行优化的重点在于,结合结构现状,依据“精细”思路,寻找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对于流程的优化完全可以分段进行,在每一个阶段可以完成一个或多个流程,最终实现对全部体系的整合,使精细化管理在疾控机构中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3)有效考评

考核工作的目的是确保计划和目标能够得到实现,管理人员依据制定的标准对下级人员的工作进行测量,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在出现偏差时要对存在的偏差内容进行合理修改。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考评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贯穿整个管理。比较是考评的基本原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差距,对产生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通过比较需要实现以下目的:其一,对决策与计划是否可行做出准确判断;其二,对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做出准确判断;其三,对计划的实施进度进行判断;其四,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在工作中需要做到扬长避短,提高工作质量。改进是考评的输出结果,只有不断的改进,才能使管理得到不断的提高。

3、财务资产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对疾控机构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成本控制。管理精细化可以实现对流程的优化,减少损耗。因此,疾控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实现对机构的成本控制。实施精细化财务资产管理,机构不仅要对国家的财务制度进行严格执行,而且需要从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两个方面对机构内部的财务制度进行控制。构建“全过程、全方面、全程参与”的预算管理体系,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并定期对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加强对资金的规划,对资金的调配要合理,做强疾控机构的优势业务和主要业务,对机构的投入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机构中各项重点工作对资金的需求,分析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对各个部门在经费上的使用情况的评价必须要科学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从而为中心决策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不断加强成本控制,实现从部门向岗位的成本核算,提高考核成本力度,对成本支出进行控制;在采购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做好价格对比,禁止浪费采购,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效益管理。

三、结语

在疾控机构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每一项管理目标,都是通过在每天工作中的每一个瞬间对细节的严格控制完成的。在疾控机构预算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管理内容进习不断细化,最终使疾控机构在预算管理上的目的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衍、夏自成:富阳市疾控中心业务工作项目化管理实践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6).

[2]侯常敏:落实《医院财务制度》打造财务精细化管理平台[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10).

[3]姚瑞、李玉荣、李德云、谭爱军:“全项目管理”在疾病控制事业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3(2).

[4]姚宇妍、李桂兰:会计制度变化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4(11).

上一篇:语言陷阱论文下一篇:三年级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