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教

2024-07-05

做中教(通用9篇)

做中教 篇1

摘要:从为什么要在“做”中培养“学”“思”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思”能力两方面,研究“做中学”和“做中教”过程中的“学”“思”以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关键词:做中学,做中教,内部动机,学与思

“做中学,做中教”倡导以实践为主体,“做”是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和教的起点,其最终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做”,而将“学”和“思”的过程抛在脑后,严重割裂了“做”“学”“思”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一、为什么要在“做”中培养“学”“思”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在“做”的过程中,一定学生要让学生“思”起来,“学”起来。否则,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模仿而不会总结和创新。很多教师在学生“做”完任务后就认为已经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了,但实际情况不然,一些学生在“做”完之后,对于理论知识以及知识的运仍然很茫然。学生训练和提升自身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同时注意知识的理论积累和分析,在“做”的同时不断学习和思考。长期只“做”不“思”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学生不愿、甚至不会去“思”去“学”。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思”能力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有这样一则故事:数学课上,教师讲完有理数运算法则后问:“(-3)×(-4)等于多少?”一个学生说:“等于9。”“好的,请坐。”另一个学生说:“等于1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随后教师对答案正确的学生提出了表扬。下课后,教师及时找到第一个作答的学生,并问其为什么得出的答案是9,这位学生说:“先从数轴上找到-3这个点,从此出发,向相反方向移动4次,每次3个单位,也就是4个3,于是得到9。”尽管结果是错的,但这个学生的数学思维却得到了教师的肯定。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肯给他们机会的教师。现实中,学生往往无法得到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会不断否定自己而不敢思、不会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即使发现学生回答错了,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并鼓励引导学生换一种思考方向,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及时改正。

其次,在让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灌输式的教育,学生不需要,也听不进去,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而教师却束手无策。既然学生对动手“做”感兴趣,那么教师何不利用这一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像春雨一样无声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呢?因此,在对学生“做”的成果进行评价反馈时,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做”的任务完成多少,还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是否有所加深等。

再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爱思考成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什么是内部动机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每天午睡时,总会有一群孩子到吉姆门前的小花园里玩耍,不仅打扰了他的午睡,还让他的小花园变得很糟糕。吉姆说过很多次,但却收效甚微。后来吉姆想到了一个办法,为每个孩子准备30美分的硬币。等到孩子来玩时,他对孩子们说发现自己变年轻了,想对他们表示感谢并将这些钱作为报酬,同时希望他们再来。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吉姆却只给了20美分。后来,吉姆渐渐把20美分变成15美分、10美分,直到5美分的时候,孩子们生气了,就不来玩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是由于促使孩子去花园玩耍的外部动机减弱了。行为的内部动机来自本身的愿望,而外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环境的要求。最初孩子们去小花园玩耍是出于自身的内部动机,而后来吉姆给他们钱并让他们继续玩耍,就是把他们玩耍的内部动机转化为了外部动机。而当吉姆不给他们钱的时候,他们玩耍的外部动机就消失了。没有了玩耍的动机,这些孩子就不去吉姆的小花园玩了。相对于一个人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要显得薄弱。持续长久的内部动机会让人对所做的事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充足的精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让他们产生持续长久的内部驱动力。学生有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不喜欢机械化、重复化的学习过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思”尝试去“做”,最终完成“学”,最终将“学习”真正转化成内部动机。

三、结束语

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学习效果。教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做”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兼顾“学”和“思”的教育。没有“学”和“思”作为指导,动手“做”将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宗伟强.浅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职校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0(08).

[2]赵凯岐,兰海,杜春洋,刘宏达,张强.新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方法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9).

做中教 篇2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 计算机基础教学体会

作者/王荣英

摘 要;本文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提出了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编写配套教材、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考试考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五方面教学改革建议,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做中学 做中教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9月,温总理在进行中等职业学校调研时指出,职业教育“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温总理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指示强调教师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引导学生认知、理解、评价及行动,在于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内容的选择到形式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践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能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以及围绕课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事,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对课程内容进行的调整,重点要围绕着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根据行业用人需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完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

二、编写配套教材

笔者认为,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实现起来并不难,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机房和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在机房或多媒体教室边讲边演示。我们只要有一本配合“做中学、做中教”的教材,而教材中的内容应该以大量的案例来驱动教学。所以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国家教学大纲和企业用人特点及学生专业特点,设计案例。案例必须贴近实际,与实际生活或工作相关且具有一定规模,既符合所需掌握知识的特点,又能让学生感兴趣。

三、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职教论文 )在教学方法上,以案例为主来驱动教学,通过案例教学的逐步展开,把完成案例看成是完成一个个工作的过程,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从开始就带着题目进行思考分析,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贯穿到整个的课程学习当中,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

四、改革考试考评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非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需要, 全国各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实施了计算机等级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计划。各院校均把等级考试当做检验其教学水平及质量的手段,而它的实施确实大大提高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推动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一所职业教育院校,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和计算机一级考试,现在很多的企业将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作为招聘、考核员工的准则,只要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拿到职业资格和计算机一级证书是没有问题的。

五、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职业院校应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的制度,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做中教”的能力;积极建立和完善与教育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相匹配的教师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10)。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做中教 篇3

关键词:做中学、做中教 机械制图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H126

引言:

机械制图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设计与制造之间的桥梁媒介。《机械制图》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是专业技能掌握应用的先决条件。“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已经在中职教学中开始应用,特别是在机械类、工程技术类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开始较早。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从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一、什么是中职教育“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中关于方法论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 “做中学、做中教”教学以课业的任务为引领,教师讲课以课业任务为主线展开,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学习。将课业任务作为教学的引子,其实质是架起了课程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一开始就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教育的有效学习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生产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技能、情感学习的统一。温家宝总理2007年夏天视察大连轻工业学校时说的“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更是最直接地道出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真谛。

二、“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学习绘制、识读机械图样并掌握其原理和方法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尺规绘图和徒手绘制草图等方法进行形体想象,充分了解设计者所表达的设计形体的思想,掌握机械制图有关知识以及有关国家标准,并具有查阅有关标准资料的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是保障学生所绘图纸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机械制图中的“制”即是需要学生亲自“做”,需要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任务情境中,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做”、反复的“做”,而這种“做”显然不是 “教后学、学后做”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所擅长的。

三、“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在传统教学法中,知识被看成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独立于工作任务的符号体系,因而其教授也是在教室中,在纯粹符号层面上采取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方式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就是针对把知识与任务剥离开来的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提出来的。尤其是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其智能类型是属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逻辑思维比较弱,他们很恐惧学习所谓的纯理论层面的知识,教学上要依据职校生智能类型,选择亲身实践起点,这也就是任务驱动。下面,我将以“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机械制图》课程中“不完整圆柱的三视图”这一课节中的应用加以说明。

任务驱动教学包括五个具体的步骤。

(一)提示工作任务。即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本课节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融合以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选取了我校生产实习车间中,正在使用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两个工种进行外协加工的三种圆柱结构零件,对学生提出“绘制拉杆轴图样”的任务。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及将真实零件分发到学生手中进行观察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数控加工车间的环境情景,引导他们观察所需绘制的拉杆轴零件的结构特征。同学们在拿到零件后,通过观察、讨论进行任务探究,他们发现手中零件的基本形状虽然都是由大小不等的圆柱组成,但却不是完整的圆柱体,如果想要画出零件的三视图,必须先要弄明白这些圆柱形零件上不完整的部分是如何形成的,从而激发了他们对不完整圆柱视图投影形状的探寻。

(二)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通过播放拉杆轴加工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拉杆轴加工的工艺过程。学生发现拉杆轴零件的生产过程是先用数控车床加工出圆柱形状,再通过加工中心来铣削出上面的平面等结构。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对于拉杆轴的绘制过程,也可以遵循它的加工过程,即先绘制完整圆柱三视图,再绘制不完整的部分。那么此时,学生即可尝试完成任务的第一个部分——绘制未经加工中心铣削工序前的圆柱型拉杆轴三视图。

(三)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亦即,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获得哪些知识。

当任务进行到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渴望获得有关绘制不完整部分三视图的相关知识。这正印证了建构主义的“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这一理论。

(四)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住。

此时,我向每个小组分发小刀和黄瓜,小组成员间通过尝试切黄瓜的方式,探寻圆柱被切割后产生的截面的形状。学生通过切割黄瓜这一实际操作和经过小组讨论,最终认定圆柱截交线的形状有三种不同情况。另外,他们还认识到,想要在图纸上画出这些截交线的形状,就必须要用到之前学过的圆柱表面上点的投影的作图方法。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黑板作图的方法,向学生讲授了画不完整圆柱三视图时的作图方法与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际操作(包括切割黄瓜和练习绘制),逐步理解并掌握不完整圆柱三视图的绘制方法。endprint

(五)回归工作任务。最后,把所学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

学生掌握了实施任务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后,回歸任务本身,完成“绘制拉杆轴图样”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绘制图纸所必须的绘图技能,更通过任务情境的设定,了解了拉杆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在绘制此类零件的时候,可以将绘图过程和加工过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既符合加工工艺过程,又清晰了绘图顺序,增加了绘图的准确性,避免了死记硬背绘图步骤的晦涩难懂,更增加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的联系。

这一步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

四、“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本质,明确职业学校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这三个基本问题;要了解专业的职业属性:职业、岗位、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等。要多参加企业或行业实践,产教结合,获得课业或获得模拟性质的课业。既懂得“教育工艺”又懂得“生产或服务工艺”,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内容上的“双师型”教师。

(二)“做中学、做中教”在教学活动中是非线性的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惑,就是没有理论基础能够实践吗?从本源上讲,理论的作用只是促进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并不是必要条件。正如陶行知所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也即实践或“做”才能出真知。作为职业学校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即属于完成课业不可缺少的知识。所以不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而要紧紧围绕课业的完成来聚焦所不可缺少的技术理论知识。一个技术理论知识,许多课业都可能用到,需要反复非线性的接触到,因此,不一定一次学个够,每一次学到只要能“做”下去即可,做不下去了再学。 “做”也是个反复的过程,即“做了再学、学了再做”这样一个屡次反复的非线性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

“做中学、做中教”既是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即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必须确立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建立促使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教师应把握知识讲授的运用和切入时机,教师适合时宜的讲授,将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解答,只有学生的制作、讨论等活动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和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野下的好课观[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j],2008(3):48——49.

[2]仲涛 “做中学、做中教”内涵刍议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23期

做中教 篇4

1“做中学做中教”的优势

1.1“做中教做中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国外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80%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做中教做中学”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并掌握技能。认为这一理念的实施, 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角色, 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所有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践、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愉快地学习, 获得对自然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感受, 体验并学习、把握知识。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逻辑分析,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把大量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教师独霸讲台, 只顾完成课时任务, 不顾学生是否领悟。这种缺乏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活动, 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1.2“做中教做中学”能够更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活动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进行, 即理论知识相对集中地在教室进行讲授, 然后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实验操作, 理论教学是师生在教室里完成的, 往往是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做法表面上看,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实际上是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教师不能有效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 是否充分思考、想象、探究, 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见解, 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不能实施有效引领和指导, 从而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园艺专业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实用性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即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为人的品格。温家宝总理指出,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求知, 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通俗的说就是让他们在职高毕业以后有一技之长, 能养家糊口, 维持生活;进而能依靠此技能成家立业, 很好的生活;有能力者能创业成为国之栋梁, 享受生活。

对于园艺专业的学生来讲, 我们所设立的目标、方向不仅仅如此, 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园艺专业的认识。了解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地位。园艺专业并不是单纯性的种植业, 它要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需要学生掌握市场经济、商贸管理等等, 能够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因此,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园艺专业学生应该是满足现今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不仅是生产者, 有能力的还需要成为经营者、管理者、开发、销售等等。

3 将“做中学做中教”运用到园艺教学中

通过简单的手工制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专业与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 成为专业与劳动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专业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再动手操作, 学生当然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各种方式, 途径和策略, 引发和激励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3.1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 老师在“做”中引导

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意通过实际操作让每个学生都获取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通过各种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有利于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 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 亲身实践的时间, 老师要再做好示范, 在同学们动手时做好引导, 总结评价是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论原由, 教师做好总结辅助。如教《插花艺术技能》、《通过营养繁殖得到创意小盆栽》等都必须学生亲自操作以后才真正了解教学的内容,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

学生在专业课中以动手实践为主, 教学中一半时间以上用在练习上, 充分利用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是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佳立足点。这样既使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技能技巧, 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及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插花学习:

(1) 让学生放下课本, 欣赏老师带来的10种花材。

(2) 每人挑选出3种自己喜欢的花材。

(3) 根据自己的审美, 用老师指定的容器进行试插。

(4) 自己动手搜索信息。查找插花原则, 插花顺序, 个人独立或小组内独立完成第一份作品。 (教师辅助)

(5) 试插作品完成后, 自己或小组内进行评选, 评出大家认为好的作品。

(6) 班内组织展览, 交流。为下一个作品作业做准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官, 插花本身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技术, 按照图片, 固定造型学生只要不断的练习很快就会掌握。当脱离固定框架时, 学生是否能发挥自己本身的创造能力, 做出自己的作品。

因此, 在专业课堂中, 老师除了要锻炼学生的熟练技术, 还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要学会使用知识。这样才能得到我们想要培养的有创造力的复合型园艺人才。

3.3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

学生动脑筋想, 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促进思维的发展。因而在教学时, 要为学生提供接触知识的环境, 唤起学生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 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创造的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课本的东西是死的, 要让学生掌握课本, 运用课本, 知识才能真正的活过来。不能让学生灵活的头脑被课本的死知识框架起来。要鼓励、发扬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教师要吃透课本, 更要凌驾于课本之上。

摘要:“做中学做中教”是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大连轻工业学校时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一种更为适合现今职业教育的科学教育模式, 明确今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通过对“做中学做中教”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实践, 使园艺教学拥有了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是园艺教学的课堂获得了新的教学理念, 更好的完善了高职院校园艺专业的教学。

做中教 篇5

关键词:汽修课堂,做中学,做中教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曾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 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 能够就业, 成为有用之才。 ”作为一名汽修专业课教师, 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知, 他们希望专业课的教学更多的是在实训车间里进行, 在动手实践上能有较大学习空间。 通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在外实习、培训的经历, 我认为学生要学到更多更扎实的专业知识, 必须改变我校汽修专业目前的教学模式。如何改变? 我的想法是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靠齐, 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剖析教学内容, 实现理论实践“做中教”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专业技能, 备课的过程事实上是在揣摩一堂课, 因此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 考虑到汽修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汽车修理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 扎实的理论知识, 过硬的动手技能, 适当地还要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所以,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如何实现“做中教”, 让学生观察、思考、模仿。 例如在讲解发动机机构时可以边拆装边讲解, 拆装一个部件, 介绍一个名称及其功能, 最后让学生说出发动机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做中教”模式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而且对教师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教师的操作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其次语言讲解要与动作相统一, 做到边操作边讲解, 语言简洁明确, 重点突出, 讲做统一;再次, 操作与问答相联系,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带着明确的目的观察老师操作, 在学生感知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所学知识。

二、充分利用数字资源, 实现自主化“做中学”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我了解到学生选汽修专业, 大部分是认为现在汽车已经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家庭汽车的保有量不断提升, 所以想学汽车维修技术。 在这部分学生中不乏一些想靠这个谋生的。 这就要求学生把技能学得更扎实。如何实现自主化“做中学”呢? 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 例如自动变速器的拆装, 在老师示范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操作, 但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学生不会, 有结构不认识, 这时就可以利用预先拍摄好的自动变速器拆装及讲解视频, 反复放映以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之后的观看学习, 看完继续操作, 如此反复就能轻松学会相应知识。 这样老师不用一遍遍地反复讲解了, 既减轻教师负担, 又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

三、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模式的配套措施

(一) 开发项目教材。

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 要求老师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具体项目, 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工作指导书为载体记录课堂学习所需的知识, 了解学习目标和任务, 记录所学重点内容, 并有针对性地复习练习, 然后在工作指导书上做出学习总结, 既培养其良好习惯, 又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根据“任务引领”的编写原则, 按“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的编写思路, 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 形成项目化教材。

(二) 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行项目式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 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成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又要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要求具备实际工厂作业经验, 更要有规划设计、组织、现场调控能力, 以保证授课过程中规范的操作指导, 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 规范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 确保教学质量。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对应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新课题。 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松、散、乱等现象, 必须进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制订各项目课程的教学标准。 即对每门专业课的能力要求、具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 学习态度及技能考核方式有较详细说明, 如成绩评定标准、每个项目的具体考核要求, 并以《项目化学习指导书》的形式下发到学生中, 以规范教学实践, 同时作为教学检查、学生考核评价的依据。

做中教 篇6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的讲授, 普遍的做法或是教师先讲授严谨的理论知识和详细的操作步骤, 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或是教师边讲述详细的操作步骤, 学生边亦步亦趋地进行。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 而且效果不佳,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性, 思维受到一种无形的禁锢, 上机操作只是在依葫芦画瓢, 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无法解决。

二、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

正因为传统教学存在以上的弊端, 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思想的转变。而“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让学生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 做中教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只重“教法”, 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2. 做中学

“做中学”中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学, 二是学生如何来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 针对性强, 既利于教师的“教”, 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 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 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 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突出了操作训练, 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教学过程的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 我认为应该划分成五大模块: (1) 理论知识模块; (2) 键盘指法模块; (3) windows模块; (4) Office模块; (5) Internet模块。划分的五个大的模块无一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软硬件的基础。所以学习好这五个模块至关重要。

四、教学中教法的实践

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 我经常总结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 在实践中运用了不少的教学方法, 也经常比较哪种教法适合于哪个模块, 现在总结一下与大家共勉。

1. 理论知识模块

(1) 实物演示法。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的是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 所以这一章我认为:实物演示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为好;硬件的展示以实物演示为最好, 生动直接, 一目了然。软件的介绍应该穿插于后面几章节软件的使用当中。

(2) 自主探究法。讲授的时候同时结合网络自主探究法, 引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的软、硬件知识, 扩大知识面。学生在搜索知识的同时, 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2. 中英文录入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必须有一手熟练的指法基本功, 这对快速录入是非常必要的。因这一模块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 所以一直是我在教学尝试改革的。

(1) 跟踪引导法。刚入学的学生的指法正确与否, 直接决定了他的后续专业的学习。学生刚一接触键盘, 就必须指导其有正确的手指分工。否则的话别人已经很快了, 他还在原地踏步。在实践当中, 有很多一入校就用错误的指法打字的学生, 可能因为以前经常上网, 又没经过专业指导, 所以指法是错误的, 这种错误的指法很难纠正。而对这种学生, 你一定要有耐心, 多注意他, 多提醒,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其就会慢慢地改正过来。

(2) 分组竞赛法。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 而五笔输入法的最初学习对学生来讲也比较困难, 容易产生惰性。我把五笔字型的教学分成两块, 一块是课堂, 一块是机房。课堂的教学中主要讲授汉字拆分及编码。在这一块中我使用分组竞赛法, 把学生按列分成若干组, 每组每个人都在黑板上随意出字, 然后由其他组其中的一组给出答案,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所有大家出的字分析编码。在学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给别的组出难字, 以难倒对方而希望自己获胜, 而编码的时候大家又都互相学习。这样的竞赛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每次上五笔字型课的时候, 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二是机房。机房练习的时候适宜小时间段内两人比赛, 大时间段内所有人比赛的方法。学生都有不服输的精神, 所以我每次都及时对这种精神加以鼓励, 从而激发其继续提高速度的动力。

3. Windows、O ffice模块

比较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各种方法的异同点, 分层次教学其实我们是随时随地都在用。而如果不真正地去接触软件公司,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目标又似乎太大了。我认为任务驱动法是这两个模块学习方法的首选。

(1) 以任务为整体教学模块。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不再以知识点为线索, 而是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用任务为教学模块。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仔细分析, 然后将相关内容转化为一个或几个较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的设计比较关键, 切忌偏离教学目标。比如说Word中的发报纸编辑排版, Excel的编辑学生成绩表, PPT中的介绍软、硬件, Frontpage中的设计学校网页等等, 既与专业接轨, 又为就业作准备。

(2) 引入分组竞争、组内合作机制。可以用分组的形式加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主动地寻求更多的知识。在具体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也要讲究方法。由于我们给的任务是粗线条的, 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这也给了学生精益求精的空间, 以分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 能让每个层次上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培养他们主动求知、不断思考、追求进步的习惯。而对于一个团队而言, 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所有工作的, 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提高学习的整体水平。

(3) 归纳总结学习方法。Office套件中的Word、Excel、Powe r Point、front Pa g e四个软件, 其菜单、工具的使用是非常相似的,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共同总结软件使用方法的相似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软件的时候有规律可循。

4. Internet模块

(1) 网络教学贯穿教学始终。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因此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学习碰到问题时, 如果没有同学和教师在场的话, 首先想到网络求助, 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网络为工具交流经验。采用Interne辅助进行异步交流与学习,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教学信息以及学习方法和技巧等材料制作成文档, 存放在教师机上, 学生在任意联网的机器上打开与教师共享的计算机资源, 就可以自主探究学习。

五、社会实践检验课堂教学

做中教 篇7

适用性分析

“做中学”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学模式。他认为“做中学”, 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好的方法。”实施“做中学”, 教师就要在“做中教”, 这样, 化静为动, 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 更换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电工基础》课内容比较抽象, 理解难度大。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物理基础, 较强的数学计算能力。可是, 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低。应试教育的挫折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提起上课就头痛。这些心理障碍在短期内很难解决, 他们在课堂上坐不住, 认真听课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好动”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教师因势利导, 通过实施“做中教与做中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动 (做) ”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 就能使教师的讲授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做”助教, 以“做”助学, 学“做”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不再面对教师讲授的深奥理论和繁杂的公式推导计算, 而是通过“做”来学习、巩固新知识。另外, 降低教学的起点, 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恢复对学习的自信心。

某班有一名学生上理论课时坐不住, 听不进课是出了名的, 有的科目理论考试几乎交白卷。但他是“做”的活跃分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让我坐着听课, 我是坐不住的, 现在让我在课堂上动手做一些东西, 还是挺好的, 觉得挺有意思的。一学期下来, 这名学生的进步很大。

实施过程

“做中教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地开展实验, 找规律, 概括特点。

教学案例一“电阻器的串、并联定义及特点”教学, 主要知识点有电阻器串、并联的概念、特点。每组学生的课桌上摆放了一块万用表、两节干电池、几个电阻器及导线。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第一个任务是把3个电阻器连接起来, 看一看有多少种连接法, 是如何连接的。学生们通过讨论, 可以连接出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然后, 教师启发学生对照他们自己连接的电路来总结串联、并联及混联的概念, 教师帮助完善, 最终得出串联、并联及混联的定义。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第二个任务是:把图1的串联电路、图2的并联电路分别接上电源 (干电池) , 通过测量流过每一个电阻的电流强度、每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总电流强度、总电压及总电阻, 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学生在测量图1电路时发现, 流过R1、R2、R3电阻的电流强度和电路总的电流强度都是相等的;R1两端电压、R2两端电压、R3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电路总的电阻等于R1、R2、R3的阻值之和。换3个电阻测量还是这个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把测量结果转化为规律性的结论, 即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串联电路中, 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对于并联电路也可照此方法处理, 可以得到并联电路的前两个特点: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各电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测量结果直接找出, 需要教师配合必要的公式推导归纳出来, 即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之和。这些特点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推导出来的, 而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出来的, 这样得出的结果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二在“电磁感应”教学过程中, 每组学生面前摆放一根条形磁铁, 一个空心的筒形线圈, 一个灵敏检流计, 若干根导线。这些材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好奇心驱使他们急于想摆弄一下, 教师就顺势而为, 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由学生自己看这些东西往哪用, 电路如何连接, 电路中有无电流, 磁铁能起什么作用。学生遇到问题后, 通过查阅教科书和相互讨论, 连成了正确的电路, 也明白了磁铁的作用。学生所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几种情况: (1) 把磁铁放在线圈中不动, 灵敏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表明电路中无电流; (2) 把磁铁由线圈中向外拔, 灵敏检流计向一个方向偏转, 表明电路中有电流; (3) 把磁铁由线圈外向线圈中插入, 灵敏检流计向另一个方向偏转, 表明电路中有另一方向的电流。磁铁在线圈中运动的越快, 灵敏检流计偏转越大。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 学生对测量结果做出了如下解释, 磁铁周围有磁通, 只要磁铁在线圈中, 线圈中就有磁通, 当磁铁在线圈中不动时, 线圈中的磁通无变化, 灵敏检流计中无电流;当磁铁在线圈中运动时, 线圈中的磁通改变, 灵敏检流计中有电流。在此基础上学生就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实施“做中教与做中学”, 教师要转变观念, 改革现有的《电工基础》课程体系, 重新组织《电工基础》教学内容。为使教学围绕“做中教与做中学”展开, 教师要做到: (1) 不断地更新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 认真研究让学生做什么, 怎么做, 及学生做后可以学到什么、可以提高什么技能等问题, 精心设计要学生做的内容。 (2) 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认真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做的内容与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要设计好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点, 让学生做只是手段, 通过做, 使学生学到知识才是目的。 (3) 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该做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去做, 该结束的时候要及时结束, 教师要及时点拨, 及时地把学生从误区中拉回来, 使做的效果达到最佳。

收获与体会

“做中教与做中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做中教与做中学”化抽象为具体, 化复杂为简单, 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之目的。中职学生的思维较活跃, 对于动手操作类的教学项目, 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见到许多未见过的新奇的东西和现象。这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 获得了技能, 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中教与做中学”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 克服了理论与实验“两层皮”的问题, 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做中教与做中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单纯地灌输和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础很差, 教师的教自然就面临着重重困难, 双边活动就很难开展, 教与学矛盾比较突出, 师生关系自然也就不是太理想。“做中教与做中学”可以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先是指导学生做, 可以把学生好动的习惯引导到做中来, 做显然要比听容易接受、掌握。常言道, 听别人讲十遍, 不如自己亲手做一遍。学生很容易从做中收获到成就感, 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对学习、对教师的态度就会有较大的改变, 教和学的矛盾也就会大大缓解, 师生关系也就融恰了。

“做中教与做中学”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与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里的“做”都是围绕着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的电路测量来进行的, 其中如万用表的使用, 电压、电流、电阻的测量, 都是后续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所必需的最基本技能。“做”不但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工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学生掌握了这些, 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再上新台阶。

但《电工基础》毕竟是专业基础课, 其中有些理论知识点比较抽象, 无法由实验完成, “做中教与做中学”能解决大部分的教学内容, 还有一部分内容需应用其他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来完成, 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总之, “做中教与做中学”体现了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以面向每一个学生为原则, 着眼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以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 使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指导完美结合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健敏.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 2001, (6) .

[2]秦旭芳, 庞丽娟.“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3 (6) :11.

[3]周绍敏.电工基础[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

做中教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

一、“做中教、做中学”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高中化学教学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结合.“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引入, 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趋势.

1. 构建系统化的教学目标

“做中教、做中学”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 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而是要以“做”为中心, 持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以及情感素质等, 以系统化的教学目标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帮助高中生奠定专业的学科基础, 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科学认知和主观参与.

2. 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多样化

要想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并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是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动手与实践的机会, 营造近似于“真人秀”式的自主教学环境, 改变传统的单纯的化学理论知识传授或教师主导化学实验的旧套路, 通过任务与情境的巧妙配合, 构建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新模式.

三.以学生的“做”为中心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化学教师为主导的流水化教学模式, 而“做中教、做中学”则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创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做”为中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化学教师只是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恰时的干预, 真正将学生的能力锻炼和提升放到首位.

二、“做中教、做中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具体实践

“做中教、做中学”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有效结合, 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加大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

要顺利实施“做中教、做中学”, 就必须具备“做”这一环节所需的基础硬件设施, 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投入,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实现教室、实验室合一,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合一, 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改为边讲边实验、边演示边实验、边实验边学习, 让学生在亲身“做”的实践中, 体验化学知识和原理, 感受到更多化学课带来的愉悦感, 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优化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优化高中化学课程体系是实施“做中教、做中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化学教师突破传统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限制, 将高中化学的教学总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个性化特点相结合, 体现化学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例如,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 在确保必修课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障的课时基础上, 针对性地设定几个选修课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偏好选择, 为学生的“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些选修课程可以放在中午或晚间或周末时段, 以30分钟左右为宜, 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选修课程中, 化学教师依据各组学生兴趣爱好, 科学设计教学任务, 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做”的能力和兴趣, 推动学生更好的个性化发展.

3. 优化教学的形式

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下, 要让“做”来统领高中化学“教”和“学”的核心过程, 可以以任务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 颠覆教师主导的传统一言堂模式, 让整个化学课的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共同完成.例如, 在关于“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可以进行课程导入的有效设计, 因为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教师可以通过“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等古诗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然后设问:酒能使人兴奋, 但为什么人会喝醉?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乙醇的性质和分子结构进行研究.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应在实验中进行, 观察乙醇的特点, 设计几组化学反应实验, 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和思考乙醇的化学性质, 进而再过渡到对乙醇分子结构的介绍上来.如此一来, 不仅教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还使“做”过实验的学生对乙醇性质全面认知的探求欲望更加强烈.此外, 化学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酒驾的危害”等主题调查活动, 实现“做”的有效延伸和化学与生活的有效对接.

4. 创新评价制度

为确保“做中教、做中学”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 现有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学科成绩的评定要综合考察学生对所学技能的运用与创新能力, 以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化学教师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建立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5. 注重“做中教”和“做中学”的互动

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不仅需要加强“教”、“学”、“做”各个环节上的沟通与交流, 而且需要更多的师生角色互换活动.

综上所述,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能够让教师心中时时有学生, 尊重与信任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消化能力, 从而逐渐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不再是一种苦难, 而是一种充满快乐、充满趣味的活动体验, 这对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推动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慧英.从预设和生成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S2) .

[2]向万金.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问题与策略探讨[K].科教导刊, 2010 (6) .

做中教 篇9

关键词:中职花卉课程,“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时间与探索

中职花卉课程是中职园林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是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温家宝总理在大连市轻工业学校调研时提出:职业教育应在做中教、做中学, 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 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为此, 中职花卉课程必须积极开展“做中教、做中学”, 构建以能力为目标, 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鉴于上述目的, 笔者在中职花卉课程的教学上, 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设计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任务模块

开展“做中教、做中学”, 必须将课程教学理论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组合, 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边教边做、边学边做, 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 教师教完了, 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当前实施“做中教、做中学”首推任务引领 (驱动) 和项目教学。为此, 我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将课程划分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模块, 在任务引领、项目教学中渗透理论学习, 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具体教学任务模块设计的理念是结合花卉生长周期进行教学, 根据花卉生长周期中的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休眠期等4个主要的物候期, 确定了种子的识别、花卉的播种繁殖、宿根花卉的分株繁殖、球根花卉的繁殖、一、二年生草花的间苗、移植、花卉的扦插繁殖、花卉的嫁接繁殖、仙人掌类的嫁接繁殖、花卉的上盆、换盆和翻盆、木本花卉的高压繁殖、花卉形态特征的描述和记载、水仙造型加工及水养等教学任务模块。

二、开展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相融合的教学过程

在每个教学任务模块中, 我根据各项技能的要求, 制定相应的工作量和质量标准, 学生一般分组进行操作, 定时定量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现场边学边做, 教中学、学中教, 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 即在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 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么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在教师的边讲边做和学生的边做边学中, 学生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最终掌握了与之相对应的播种、扦插、分株、嫁接、组培、培养土配制、上盆、施肥、浇水、环境调控、植株调整 (修剪、打顶、抹芽、剥蕾、摘叶) 、病虫害防治、花期控制、花坛花境施工与养护、盆花装饰、制作水培花卉和合盆栽等技能。具体教学过程是通过“任务导入→布置、分析任务 (提任务时要进行任务的情境设置) →收集任务的信息→任务的决策与计划→任务的实施→成果自我评价→成果展示、交流→教师小结、知识归纳、总结提高”的过程来展开的。以花卉的分株繁殖为例, 选用苗期大花萱草和鸢尾为材料进行, 课堂安排在实训现场进行。首先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掌握分株繁殖的基本原理和分株的基本方法, 然后由教师布置任务, 启发学生得出操作技能要点, 接着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分工, 有的整地、有的挖掘种株、有的分株, 分工合作, 合理利用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打分, 教师作总结, 强调技能要点, 指出存在问题, 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实训报告。另外, 在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时还要与时俱进, 依托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 并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这样更有利于“教”和“学”的动力以及“做”的热情。

三、建立新型科学考核体系

实施“做中教、做中学”, 就必须以技能考核为主导, 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科学评价模式:理论知识采用笔试、口试;实践能力以过程考核与任务考核相结合, 以任务考核为主, 技能考核分多次进行,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每个学生在完成各个典型工作任务时的具体表现 (包括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等) , 对学生进行考核。最后综合理论考试、平时表现和技能考核等几项成绩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于基础相对差的学生, 理论考试的欠缺, 可以熟练的技能操作来弥补, 这种评价方法更能真实客观、科学地地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 根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花卉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地位, 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 进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做中教、做中学”的改革尝试, 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 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能耗分析管理下一篇:管理优势企业发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