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教学(精选11篇)
微观教学 篇1
“一节课, 不求多, 不求深, 一课一得, 学生学有所获就好。以往宏观的三维目标使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是全国名师石景章老师10 月23 日来我校指导教学、与老师们交流时语重心长的一番话。
“每讲一课, 只要抓住一个主题, 将它里外讲清楚, 便是有用, 便有可观, 杂驳而概略是不能显精彩的, 也不能解决问题。”———著名哲学家牟宗三
看过了太多热热闹闹的表演课, 人们越发怀念过去那些老教师、专家朴实的课堂: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老老实实教书, 扎扎实实抓基础。于是乎, 现在“一课一得, 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呼声越来越高, 践行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做到一课一得呢?听了石景章老师的一席话, 拜读了其著作《求真务实的教学火花》, 结合自己20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感悟———
一、吃透教材, 找准训练点
找准训练点, 正确确定一篇课文有效的微观目标———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它挑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对年段教学目标、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全面了解, 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要求教师大胆取舍、狠心割爱, 不贪多, 不求全。那天我们研讨的课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白鹅》, 执教老师是我们四年级的一位年轻老师陈老师。陈老师将感悟“拟人、对比、反语和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写法作为训练重点。石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 语用训练太多, 课堂容量偏大, 建议将开篇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作为训练点———贬义褒用, 赞美式的总起句。将此做透, 并结合小练笔感悟此写法。因为贬义褒用的语言风格、总分的构段方式是本单元几篇课文共有的特点。
二、怎样找准训练点
1.善于揣摩编者的意图, 善于发现文本承载的绝妙语用之处, 正确把握学情。做到上述三点, 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 需要时间的沉淀, 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我平时在备每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前, 会有五看:一看单元导语;二看全单元课文和后面几单元的课文;三看课文中学习伙伴的话语 (文中泡泡语) ;四看课后习题;五看“语文园地” (尤其是“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特别指出, “我的发现”就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单元语用训练点) 。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单元导语的目标之一:“……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13 课《白鹅》一文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刻画它的高傲;14 课《白公鹅》一文围绕“……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从白公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争抢浅水滩的霸道表现其十足的海军上将派头;15 课《猫》一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描述。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反语的表达效果, 说话和作文时加以运用。几篇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反语的幽默风趣是本组课文很好的语用训练点。教师若能紧扣这些训练点进行教学, 效果将大大高于预期。
又如五下的《桥》这篇课文。很多老师将理解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作为重点来讲, 而石景章老师却将环境描写作为训练点。因为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高大形象。我记得我教《穷人》一课时, 教学目标主要定为:感悟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五下学的《桥》这篇课文是如何描写环境的, 环境描写对烘托“老汉”形象所起的作用。这也是知识的迁移。
2.勤学习, 合理安排时间。准确确定有效的微观教学目标, 一课一得, 考验老师的智慧、业务水平。在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批改繁重的作业中, 没有更多地钻研教材, 没有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颠倒了主次。因为没有吃透教材, 就不可能准确确立教学目标, 上课就会有极大的随意性, 教学效果差。其次, 现在很多教师, 尤其是中老年教师, 吃老本, 凭经验 (有时这经验还是过时的, 甚至是错误的) , 不关心, 不学习, 只是“埋头做事, 不抬头看路”, 不知道教育界现下到底在做些什么, 同行们在干些什么, 教学老一套, 教学效果差。
一课一得, 比起面面俱到, 其实是减轻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微观教学 篇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总 学 时:56学时
制 订 人:吴辉 修 订 人: 审 定 人: 审定日期:
一、适用范围
《西方经济学》适用于经济法律会计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市场机制不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而且也正在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运行方式和内在规律,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主要介绍涉及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性的内容,学习该课程旨在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
(1)了解微观经济学在解决资源配置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践的辩证关系。
(2)掌握经微观济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理论,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市场失衡和微观经济政策。
实践技能方面:
(1)通过学习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领域内存在的重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2)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参与企业管理决策中的经济决策能力。3.课程教学改革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方法的训练;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56学时)
第一章 引论(4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1.生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 2.选择与生产资源有效配置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4.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2.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证分析方法。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解,实例分析 思考题:
1.稀缺性的含义是什么?
2.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及核心思想。3.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中,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6学时)
第一节 需求的基本原理 1.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2.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3.需求定理
第二节 供给的基本原理 1.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2.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3.供给定理
第三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 1.均衡价格的决定 2.均衡价格的变动
第四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1.弹性的一般含义
2.需求价格弹性:弧弹性、点弹性、影响因素 3.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总收入 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 5.供给价格弹性
第五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1.易腐商品的售卖 2.价格放开
3.最高限价与最低限价 4.谷贱伤农
第六节 蛛网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需求的基本理论,供给的基本理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需求弹性,供给价格弹性 价格机制、弹性理论。
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授,实例分析,图示分析 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和需求曲线?供给和供给曲线? 2.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3.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和分类。4.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和分类。
第三章 效用论(4学时)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1.效用的概念
2.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基数效用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1.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3.消费者预算线 4.消费者均衡
5.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6.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教学重点、难点:边际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和表达式,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效用函数、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授,实例分析。思考题:
1.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2.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和表达式。3.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4.分别用图分析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三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
5.谈谈你对效用论的评价
第四章 生产论(8学时)
第一节 厂商 1.厂商的组织形式 2.企业的本质 3.厂商的目标 第二节 生产函数 1.生产与生产要素 2.生产函数
3.一些具体的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及其相互关系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1.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2.等产量曲线 3.等成本线
4.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5.扩展线
第五节 规模报酬 1.规模报酬递增 2.规模报酬不变 3.规模报酬递减
教学重点、难点: 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含义,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确定,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确定原则,教学法建议:课堂讲授,事例分析 思考题:
1.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因素。
3.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内容与公式。4.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确定原则。
第五章 成本论(4学时)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1.机会成本
2.显成本与隐成本 3.利润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与短期总成本
1.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2.短期总成本和扩展线的图形。
3.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长期成本 1.长期总成本
2.长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 3.规模经济
教学重点、难点: 机会成本的含义、各类短期成本变动的基本规律,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解,重视图形分析。思考题
1.成本变动规律、机会成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经济。2.机会成本的含义。
3.简述各种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第五章 完全竞争的市场(4学时)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完全竞争的条件
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3.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第三节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3.生产者剩余
第五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六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2.厂商进出一个行业
第七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1.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2.消费者统治说法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 完全竞争的条件、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条件、厂商收益规律。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授与学习讨论。思考题:
1.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收益规律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厂商在短期亏本时还应继续经营?厂商短期内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关门?厂商能否长期亏本经营?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可能出现那三种情况?
第六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8学时)
第一节 垄断
1.垄断市场的条件
2.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4.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5.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6.价格歧视
7.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第二节 垄断竞争
1.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2.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3.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4.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5.垄断竞争与理想的产量 6.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7.非价格竞争 第三节 寡头
1.寡头市场的特征 2.古诺模型 3.斯威齐模型
4.寡头厂商的供给曲线 5.博弈论初步
第四节 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价格歧视、斯威齐模型、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授、图示分析。思考题:
1.用图说明垄断厂商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2.试述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并进一步用图说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3.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的?
4.试比较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
第七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4学时)
第一节 分配论概述 第二节 引致需求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1.完全竞争厂商
2.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第五节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第七节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第八节 卖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卖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解、实例分析。思考题:
1.试述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2.试述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
3.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和关系
4.试述厂商及市场在完全竞争核垄断、行业调整存在和不存在等各种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力量(6学时)
第一节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1.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2.无差异曲线分析 3.要素供给问题
第二节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 1.劳动和闲暇 2.劳动供给曲线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1.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 2.土地的供给曲线
3.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 4.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第四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1.资本和利息 2.资本的供给 3.资本市场的均衡 第五节 欧拉定理 第六节 洛伦茨曲线
教学重点、难点:消费者要素供给原则,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垂直的土地曲线,地租、租金、准租金、经济租金,欧拉定理。
教学方法建议:抽象分析,实例解剖,图示分析 思考题
1.试述消费者要素供给原则。
2.如何从要素供给原则推倒要素供给曲线? 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4.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5.试述资本的供给曲线。
第九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4学时)
第一节 垄断 1.垄断与低效率 2.寻租理论
3.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4.反托拉斯法 第二节 外部影响 1.外部影响及其分类 2.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 3.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 4.科斯定理
第三节 公共物品
1.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2.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3.市场失灵
4.公共物品的收益—成本分析 5.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1.信息的不完全性
2.信息不完全与商品市场 3.信息不完全与保险市场 4.信息不完全与劳动市场
教学重点、难点:市场失灵,反托拉斯法,公共管制,外部影响,科斯定理,外部影响对资源配置的干扰,公共物品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实例分析。思考题
1.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2.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 3.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
4.你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解决? 5.你如何看“科斯定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适用吗?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适用吗?
(二)课程实验教学(福利经济学,博弈论及微观经济政策)
本课程讨论学时共12学时,设3次讨论课,分别如下: 讨论一:什么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的作用以及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4学时)让同学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和自己所查阅文献资料,联系实际,明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体系及核心思想,认识价格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发挥作用应当具备的条件。
讨论二:分配环节的平等与效率和经济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差异分析。(4学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原则作用的差异,深刻领会和理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
讨论三:市场失灵所表现的环节与领域及其矫治对策(4学时)
通过讨论,明确垄断、外部性、不完全信息以及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价格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起作用,在价格机制无法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干预经济矫正市场失灵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评分方法:考勤(20分),期末考试(80分)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16版 2.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5版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
(二)教学参考书
七、编制说明
1、本课程教学宗旨主要为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经济观点分析能力。
2、本课程是根据高鸿业第三版教材编制而成,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加以认同,对西方经济学批判式的吸收为我所用。
3、本课程以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有微观的全局把握能力,分析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和个人行为。
4、适当安排一些课堂与课外练习与测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作业、测验、提问、讨论、实验及学生对教学意见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相应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6、本课程的培养方向: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让企业用上合适的人材;给学校谋福音。
微观教学 篇3
[关键词]作文 文采 微观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21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不但要注重立意、构思、选择文体等基本技能的练习,还要加强提升作文文采的练习,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已经具备很好的写作能力,可是写出的文章却显得非常僵化,很难表现出较高的文采。所以,让学生在写文章时注重文采的提高,就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质量和在考试时的竞争力,这一点在很多教师的教学安排中提升到了重要地位而备受关注。笔者依照教学过程和具体学情,针对初中作文文采教学中微观因素的练习方面谈谈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选词炼句,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写作的措辞。作文的语言要简洁扼要,详略得当。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要训练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具体地点、人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词语。有的需用用书面语,有的需用口语表达,有的还需注意语境的感情色彩。因此,选词炼句才能彰显文章的才华。
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写晚上母亲劳作时候的画面时,是这样写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母亲的脸蛋上已经有了很多皱纹,在灯光的掩映下是那样的憔悴。”这句话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了母爱的伟大,可是就是因为文中不恰当地使用了“脸蛋”这个词,就让整句话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就说明这个学生在平时的选词炼句方面的训练不到位。针对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变换句式、仿写等形式来训练学生选词炼句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使学生的语言体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特点,更有助于内心情感的表达,提升作文的文采。例如,有这样一个语言运用题,请学生以“友谊”为话题写几句话。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友谊是春天的鲜花,没有什么能比她更芬芳怡人;友谊是夏天的流水,没有什么能比她更清冽甘甜;友谊是秋天的红叶,没有什么能比她更热情高涨;友谊是冬天的暖阳,没有什么能比她更真挚温暖。”句式整齐,语言隽美。如果我们这样改一下:友谊是什么?是那夏天的流水,是那冬天的暖阳,是纯洁,是温暖,是人世间无可替代的情缘。改完以后句式多变,错落有致,更能体现出音乐的美感。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文采。文采的训练,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整句散句灵活运用,转变文章结构等,这些都能体现文章的张力。
二、使用修辞,增强语言的意蕴性
常言道:无喻不成章。好的修辞,会使文章锦上添花。一篇文章要具有表现力,需要修辞手法加以润色。修辞会使本来枯燥、乏味、平庸的习作,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欣赏性。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中有一重要的板块便是八种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所以,巧妙运用修辞,既有利于增强文采,使文章的表现力更强,又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喜欢阅读的文章,才是好的作品。
例如,有个学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蒌蒿伸着头,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柔柔的依偎在母亲的怀抱。轻轻地摘下一片叶子,便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汁液在温暖的阳光中,慢慢地拥抱在一起,凝结成一颗颗小小的珍珠。”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嫩嫩的蒌蒿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爱生活,在写这段文字之前肯定是经过了细心的观察,才会写出这么富有文采的句子。
因此,教师在引导初中生进行写作练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文章中正确、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使习作锦上添花,更胜他人一筹。
三、联想想象,提高语言的神奇感
当然,好的篇章仅仅运用修辞是远远不够的。文句的表达要具有意境,还需学生勇于打开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联想,即人们依据事物间的关联,从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进行想象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单纯去感知抽象的概念,要进行适时引导,合理联想和想象,提升作文的文采。
例如,在一次扩展句子的练习中,笔者让学生以“雪景”为主题扩写句子,要求借助联想与想象,语言有文采。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无垠的大地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孩子们来到了雪地堆雪人。哇,太漂亮了!我看到了高贵的白雪公主带着小矮人在雪地上留下了歪歪扭扭的脚印,小鹿在后面蹦蹦跳跳地跟着,小鸟在身边叽叽喳喳地叫着,我们在雪地上唱着、跑着,感谢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无穷的乐趣。”这个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了文采。
总之,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只要我们在文采训练中抓住微观要素,从词句、修辞、想象以及引用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就一定会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新探索 篇4
1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方面
经过多年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推广, 国内目前可以买到各种经济管理类的原版教材。但是, 同为微观经济学教材, 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却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被国内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著的同样教材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材选择不适合教学对象, 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 虽然这些教材多为国外经典教材,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时滞性, 即这些教材中的案例都颇显陈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远离现实经济社会, 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选择何种教材才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 成为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 如何解决教材中事例陈旧的问题, 也值得双语教师进行思考。
1.2 教师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 师资的素养十分重要。一位教师要能够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除了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而这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英语教材,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存在着困难。基于上述师资的困难, 部分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过于形式化。例如:仅仅采用英语教材, 英语的板书, 但是讲授却完全采用中文, 甚至最终的考核也采用中文。因此, 学生总是抱怨参加双语教学和非双语教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双语课程而提高。
1.3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因此, 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 要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上课时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内容为主, 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 如何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各种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成为开展双语教学必将面临的困难之一。
2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
2.1 教材选择
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直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充分考虑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难度适当的原则下, 笔者选取了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编著的《微观经济学》 (第18版, 双语教学版)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 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 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 而且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该双语教学版在保留原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2.2 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是首次采用双语教学, 应当从简单的渗透层次入手,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 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教师首先介绍经济学的一些英文专业词汇, 如Economics (经济学) 、Demand (需求) 等。通过简单的渗透, 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个阶段以中文教学为主, 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 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 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师生互动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使用英语阅读案例和分析讨论案例, 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
2.2.1 教学课件安排
针对学生还处在大一阶段, 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不适应等特点, 在课件设计上采取创新。在开始几张采取中文PPT, 关键术语采用英文专业词汇, 等学生慢慢转变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后, 开始采用中英文兼有的板书, 以后逐步采用英语板书, 只对个别生词和专业词汇标示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
2.2.2 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首先, 通过对英语案例的分析,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 从而达到能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实现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其次,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同学完成案例分析, 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将传统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并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3 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教材选用国际通用的教材, 教材的事例主要以美国为主, 这样学生普遍感觉和我们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比如讲资源稀缺, 就以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例;讲供求平衡就针对社会上最近出现的食盐、生姜、大蒜等涨价的事例来说明供需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2.4 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 如果没有教师精彩的讲授、合理的组织, 任何课堂都会失去光彩和吸引力。因此, 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素养也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双语教师, 除了需要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才能使得双语教师更好地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能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是笔者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地探索, 针对各个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不同, 设计出适合各类专业同学的“双语教学”的模式, 从而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 使得更多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双语教学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摘要:目前, 各高校积极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经济学教育改革。本文就笔者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遇到的问题, 提出一些思考和经验总结, 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 篇5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及专业拓展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在当前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作为考研专业课的必考科目,学好《西方经济学》尤为必要。《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又是基础。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它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意识形态上具有阶级性。西方经济学哲学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信奉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其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分清哪些内容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哪些内容在意识形态上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矛盾,宣传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属于庸俗的东西。然后,对于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当去引进、消化、吸收,以利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于庸俗错误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辨明,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西方经济学所反映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有助于更为全面正确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轻重有别。重点讲解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等基础理论,做到讲深讲透。同时,对经济学前沿理论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选择理论等内容作简要概述并推荐一些相关参考书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经济学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巩固已学知识并扩大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培养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形;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数学与经济理论、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内容,展现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及现实难题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提高操作能力。
4、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經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的东西给感性化。
3、被动学习。《微观经济学》较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则学习效果就好。笔者多年来上第一节《微观经济学》课都会强调自身学习心得体会:读书、推演、练习、实践。但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大部分都是被动学习,这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没预习学生课上听不懂,听懂的自己也不会做推演,纵使会做推演的在练习题面前也是捉襟见肘,会做书上习题的未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很丰富、抽象、深奥,学生难以消化,特别是运用大量的高数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晦涩难懂,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革《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成功地缩短教学和实践的距离。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填鸭式”灌输,而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贴近现实的、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生活化的、本土化的实例来阐释经济理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如用“蜜蜂与果园”、“二手烟”来解释外部性。“谷贱伤农”、“灯塔”、“搭便车”现象等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专用名词。同样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信手拈来身边的案例,往往能起到化枯燥为生动的效果。
2、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啟发式教学法。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避免满堂灌现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并科学引导学生思维,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游戏式教学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经济学的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对比教学法。《微观经济学》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来诠释的,熟悉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一图胜千言”,其方便、简洁、直观的优点是《微观经济学》大量使用图形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在于利用图形进行对比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大部分学生认为图形太复杂,宁可死记硬背也不愿意仔细研读。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微观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形状极其相似,都蕴含着边际递减规律;垄断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也很相似,但却体现不同的经济含义。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5、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微观经济学》课程各章节间衔接紧密,前后知识点环环相扣,某些知识点与经济数学联系紧密。学生在预习时注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复习,注意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的融合。相对而言,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中务必配合相应的、适量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要安排例题的讲解。每讲完一章内容,应该给学生准备一套练习卷,练习卷的题型应该尽量丰富,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分析作图题和计算题。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习惯和能力。
6、考核方式要多样化。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笔者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注:基金项目:2010年黄河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资助研究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G10025123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
[2]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4] 张支南、杨国才:地方高师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篇6
一、创新教学方法
(一)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首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先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总结和抽象形成理性认识,使客观事物在思维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从抽象到具体,则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以综合为主的逻辑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举多个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均反映同一规律的例子,通过举例再引入反映这些现象的定理,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做到从抽象再回到具体。这个过程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如效用论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通过举很多例子加以说明,如吃面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人们总是感觉第一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比较大,而第二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却不如第一个面包。还有人们穿衣服,听音乐,甚至谈恋爱时候的一种心理感受,虽然这些属于不同的行为,但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却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引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学生掌握了这个概念之后,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强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在互相倾听、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学好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使教师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自己授课的效果。例如在讲“价格歧视”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这种现象应该说每个学生都遇到过,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举出这方面的例子。然后教师再把厂商实施“价格歧视”的目的这一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得出“价格歧视”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让利。让学生多参与讨论,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把有一定相关性的客观事物加以分析比较,以认清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理论教学中,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普遍的分析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的基础。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价格与收入的关系时,可以对比“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种现象,同样是价格下降,为什么前一种情况,厂商降价,收入会增加,而后一种情况,农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呢?通过比对和思考就会发现,薄利多销的东西通常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而农产品则属于生活必需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厂商的收入增加;而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收入反而减少。通过这两个现象的比较,学生对需求弹性大小与收入的关系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可以来源于一些参考书、网络、新闻、自身的经历等等。案例教学法往往可以将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讲影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可以列举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说明了随着劳动的增加,由于工人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边际产量出现递增的情况,但是随着劳动的不断增加,就会出现人多手杂、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边际产量出现递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多媒体与板书”三结合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教学,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共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1]。“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教学时间。尤其是涉及画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工具会比传统的板书效果好很多,比如我们可以运用作图软件将图、表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运用软件上的专门工具将一些复杂图形非常轻松地画出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果能穿插一些有关的视频,则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公式、证明,则不能直接将证明过程一次性地用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因为证明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必须以板书的形式,逐步地讲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地消化。所以,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需要相机灵活地使用。
(二)“重点、难点、热点”三结合
教学重点是课程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学热点是与某时期引人注目的信息或问题相关的知识点。热点问题主要是受公众关注或者欢迎的信息,以及国家出台的重要政策等。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不一定是热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同时也是热点。每章的内容都有主次之分,所以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重点讲解,次要的部分要讲得相对简单。在通常情况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教师要着重讲,仔细讲,而且要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一旦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就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热点的知识,教师应该结合时事讲授。例如讲到“市场结构”的时候,要让学生分清主次。市场结构根据竞争与垄断的程度,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代表了竞争与垄断的两个极端,对这两个要重点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垄断程度对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影响。而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选择地讲解。当前市场的热点之一就是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教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解释垄断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危害,从而阐述打破垄断的意义。
(三)“提问、讲解、作业”三结合
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就讲过的一些重点内容提问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每次讲过新知识之后,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一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加强训练。对学生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讲解,起到强化的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复的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三、注重教学技巧的应用
(一)肢体配合讲授
肢体语言是通过人体部位如头、眼、手等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们的思想。如今由于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注意力不集中已成了现在大学课堂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授课的效果。而教师通过手势、眼神、表情、讲话语气等活泼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魅力,让学生产生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者对所讲知识理解正确时,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起到鼓励学生增加学生自信的作用[2]。因此,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水乳交融,以达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走动讲课
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讲台上,应该经常走下讲台,接近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每节课都是站在讲台上,保持一种姿势,课堂就会显得单调和沉闷。相反,教师适时地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加强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不仅会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走动讲课并非只是在课堂里走来走去,而是要在走动的过程中捕获学生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关注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针对这些细节安排合理的教与学。对于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让他们注意力马上回到课堂上。
(三)强化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教师可以用问答互动来改善教学效果。例如,讲“显成本”与“隐成本”的概念时,可以问学生“上大学都有哪些成本”,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理解概念。通常学生都会想到学费,这是学生花费的实际支出,是看得见的,所以是“显成本”,当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的时候,很多人会意识到还有“时间成本”,“放弃了打工的收入”,这也是上大学的成本,但是没有发生的支出,是看不见的,所以是“隐成本”,这样的问答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摘要:“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丰富,分析工具多样,但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与消化。文章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策略
参考文献
[1]周艳恒.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微观经济学》框架式教学探讨 篇7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均衡分析,消费者,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课程内容方面。
第一,理论多且抽象。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其主要包括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理论抽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学习,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出来,但是进一步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行为最优[1],这就使得学生感觉到很抽象;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区别,比如说这些理论中的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包含有相应的假设前提(“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结论时,往往很难和现实直接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图形多且复杂。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往往通过图形来形象直观地再现,并且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借助很多图形来推导。因此,学生想要把微观经济学理论理解透彻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一些复杂的图形。一些能够静心琢磨的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会发现,借助图形来学习微观经济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收获不小。第三,数学知识运用广泛。在微观经济理论中,广泛地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运用的都是高等数学的函数分析。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2. 教师教学方面。
(1)课堂教学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从教师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较少。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知识面不够所致;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点繁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来说,微观经济学72课时左右的授课时数则显得非常有限,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要赶进度,时间上的拮据客观上导致了教师授课只能在有限时间内,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中主要知识点的讲授上,造成了案例教学的减少,进而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的兴趣和能力下降。(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从教学方法来看,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由于教学内容多而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概念、原理等,用于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较少,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接受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另一方面,由于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安排富有互动性和生动性的思考与讨论,难免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无趣之中。(3)考核方式不完善。微观经济学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基于平时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内容上以习题,包括计算、名词解释、论述为主。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一些富有创新能力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还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3. 学生学习方面。
(1)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务实,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普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轻视理论学习。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能够有什么用处,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而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内容以理论为主,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该门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感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授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经济学家的生平故事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讲授经济学的一些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学习的兴趣,不愿意接受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努力程度不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容易量化考核的环节,如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要上交且计入平时成绩,因此按时上交作业的学生比例较高;而对于一些预习、自主复习、阅读课外资料等不容易量化考核的环节,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以笔者授课班级情况为例,90%以上的学生都能按时交作业,且大约96%的学生作业是自己完成的,但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能做到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只有3%左右,课后经常复习的约为10%,而能经常阅读课外资料的学生还不到10%。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学习效果就会好一些,而现实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努力程度不高,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学习不利,同时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1. 引导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树立正确的认识。
授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树立正确的认识,明确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价值所在。教师要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理论之前对学习经济学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给学生作充分的说明与介绍,告诉学生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在授课中,可以通过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请进来”的策略,邀请企业老总、实战专家、研究员来做专题报告,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理论,还可以学到很多企业和社会的知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经济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多用引疑释疑的方法,制造学生内心中的认知冲突,开展学习竞赛等,使学生“乐而好学”并主动学习[2]。
3. 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案例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讨论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进行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或引出问题,或印证所述原理,或讨论评议,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4.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说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采取板书,而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3]。
5. 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课上考核、课下考核和考试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以便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考核用来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从能否按时上下课、是否认真听讲、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发言、是否在课堂上经常就不懂问题提问等等方面考察;课下考核用来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布置一些固定模式的作业外,应加大以论文等灵活形式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能否将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能力;最后是考试评价,考试评价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水平。通过课上、课下和考试三位一体的不同方向的考查,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情况。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微观经济学课程由于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及专门的工具、模型等特点,需要任课教师长期不懈地实践与思考,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
[2]卢安.关于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17):398.
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 篇9
关键词:教学,微观经济学,学习效果,学习效率
微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基础专业课, 历来备受学生和老师的重视, 而近年来它的地位更是有所提升。以我们学校为例, 总结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加大, 很多学生都准备考研, 而微观经济学在很多高校都作为一门考研时的专业考试课, 因此备受学生的关注, 自然在学习的时候也会给予更多的精力; (2) 我们学校实行导师负责制, 而导师大部分都是博士, 博士以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来指导学生, 也更加强调和鼓励学生的考研行为。
下面, 本文从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两方面来阐述笔者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微观经济学学习效果的因素
1. 教学内容繁多。
微观经济学的开设一般在大二的上学期, 大二和大三往往是专业课安排比较密集的两年, 这无形中使得花费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学习时间变少, 加之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理论性强, 内容繁多[1], 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 (第六版) 为例, 16开的课本369页[2], 而开设课时一般为54学时, 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课平均要讲授13页。因此, 按这样的进度, 即使老师能完成任务, 学生也很难在每一次课后掌握所学内容, 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期末考试结束, 也不是很清楚微观经济学的大致框架结构。
2. 假设条件太强太多, 学习中易于混淆。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偏重于理论性学习, 因此, 假设条件非常强, 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混淆概念。比如说, 在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下的分析条件是有很大差别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最强, 它要求产品完全无差别, 这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的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是有差别的。在经济学的分析中, 最大的前提假设条件就是“经济人”假设, 完全排除了人的感性因素, 因此, 与现实情况也是不符的, 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从现实条件出发来考虑, 而把“经济人”假设忽略。
3. 学校对课程要求的高低程度。
微观经济学在我们院历来是作为考试课来考核的, 因此学生学的都比较认真, 课堂气氛也比较好, 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 当然, 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如果学校把这门课定为考查课来考核, 可想而知, 学习效果会是如何。笔者讲授过其他作为考查课的课程, 刚开始几堂课学生学习的还比较认真, 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 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这门课上, 因此, 期末考核时, 结果不是很理想, 一样的学生, 一样的老师, 但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学习是一环扣一环, 一步落下, 步步吃力。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提高, 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扎实地学习每一堂课。
4. 案例更新及时与否。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3], 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 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本专业的最终学习目的都是要应用到实践中的, 鉴于以上两方面, 一定要重视典型性案例的分析, 同时也要及时更新案例。如果我们一直用很多年前的案例来分析经济学理论, 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由于那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 会和现实世界有些脱钩, 最终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 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强弱。
由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可知模型多,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掌握, 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 最多的是对导数的运用, 只有掌握了导数的运用,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才没有障碍。学生的数学基础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学生没有好的数学基础, 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就会产生畏惧情绪, 因此, 不同的数学基础, 学习的效果也相差甚远。
6. 能否学以致用。
我们对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理论和现实结合, 不必非要死记硬背, 而且, 只有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现实中, 我们才能更牢固的掌握,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能联系现实, 让学生知道怎样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通过老师的用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具有经济思维模式以后, 每学习一种新的理论, 就会和现实中的事件相联系,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不是只掌握单纯的理论。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针对以上影响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因素, 特提出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 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 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1) 从学校方面来看, 要合理安排每一门专业课。因为对于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 因此科目安排的时段合理恰当, 是很关键的。 (2) 从老师的角度看, 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讲授有不同的偏重,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来掌握学习内容。例如, 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更深入、更数学化一些, 使学生不仅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而且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则不要求掌握得太深, 只要能把这些经济理论讲得明白透彻,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就达到了这门课的学习目标。
2. 熟记假设前提。
对于每一种理论的学习, 都有它的假设条件, 如果连假设条件都搞不清楚, 自然不能进行理论分析。因此, 学习微观经济学, 就要转变观念, 既要能够在假设的前提下学习理论知识, 又要能够运行理论知识来分析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正是由于现实的情况复杂多变, 所以我们不可能把所以的条件都分析在内进行研究, 因此, 有了这些假设条件, 才能使得分析简化, 并且把分析结果作为现实分析的一种参照。因此, 熟记假设条件才是学习一门理论知识的前提。
3. 对学生要高标准和严要求。
从现实的角度讲,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都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 这对于一个二十左右的学生来说, 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好好地规划, 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 即使就业, 也未必就一定能从事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符的职业, 对于一门将来不知道对自己是否的科目, 学习的兴趣自然减弱。所以鉴于这些原因, 建议学校对这门课高标准、严要求, 尽量让这些迷茫的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 我们学校是作为考试课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 这样, 学生必然更重视这门课的学习, 而且, 从每年的考研率来看, 这门课的学习效果还很不错。
4. 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专业理论性强, 对老师的讲授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何使这门课讲得生动, 成为众多老师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 方法有三: (1) 穿插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分析, 使枯燥的理论在综合运用于案例,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取传统板书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4],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并且可以节省大量课堂上作图的时间, 尽量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里身心愉悦。 (3) 有些案例也可以提前告知学生, 让学生课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这样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讨论[5], 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现在正被众多老师推崇并在学习的翻转课堂, 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方法。
5. 打好数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基础是边际函数, 也就是高等数学的导函数, 因此, 在大一的时候一定要打好高等数学的基础, 这样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就会轻松很多。其实,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发现, 学生不是没有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而是把导数解错。因此, 一定在踏入大学的一刻起, 就让学生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轻松。
6. 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分析的基础, 没有理论何谈分析。 (2) 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每天抽出几分钟来了解一些经济方面的新闻事件, 否则我们都不了解发生了什么, 如何才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接轨。如果不能和现实接轨, 我们学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扎实, 因此, 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经济学知识。 (3) 考核方式要灵活。不能单纯运用期末考试的方法, 要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 督促学生的学习, 另外期末考试也可以打破笔试的方式, 也可以采取答辩或辩论的形式, 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 掌握的扎实对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甚至关乎以后的考研基础, 因此,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就变得非常重要。当然要真正掌握好这门课, 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 也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 只有这三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
参考文献
[1]罗知.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32 (9) :88-89.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3]王彬, 郑兴无.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 2011, (3) :97-99.
[4]柳治国.高校精英班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1) :130-131.
微观教学 篇10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微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教学目标 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地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明确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才有章可循。本门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理性地参与经济,科学地做出决策。
二、选择适合案例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既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解释经济理论、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案例,例如在介绍效用理论时,引入“水和钻石之谜”的案例进行探讨。又要选择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成新的案例进行讨论。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与经济理论紧密联系,并不能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案例呈现即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把案例情境呈现给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案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文字呈现方式,教师通过PPT或者网络资源,将文字材料传递给学生,请学生阅读以做好个人准备。对于简单的案例,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口述案例的方式,上课时直接叙述案例,并提出案例所需讨论的问题。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视频呈现案例,视频呈现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提出相关问题
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呈现案例之后,要根据案例内容、教学目标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在案例讨论环节有方向、有焦点、有任务,对案例有更深入了解。当然,教师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在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所有学生;其二,问题要清晰、明了有引导性;其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其四,问题能紧贴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五,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基于讨论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课堂最精彩的环节,一般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有两个环节,一是小组讨论, 另一个是班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把个人准备和班级的讨论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对案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小组讨论能够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在成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最终每组选择一位表达能力强的成员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统一汇报。
五、归纳总结提升
在案例讨论的最后,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总结是师生再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总结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蕴含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应设法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不止停留在表面或是一些细节上,而是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纵深方向,力求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学以致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终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总结时尤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讨论的现场,对讨论中表现好的学生、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二是总结出学生呈现的基本观点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肯定正确,剖析错误,同时对讨论中学生遗漏、理解不深刻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剖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了解,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对讨论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教师在总结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学生对案例理解的程度、学生对案例的个性化解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讨论结果正确与否。
六、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因其对学习者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时,我们并不能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可以将案例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为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1.
[2]张振强.微观经济学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课堂实施探讨[J].当代经济,2014.6.
微观教学 篇11
感谢大家参加讨论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研讨会。特别要感谢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的领导亲临指导,济南大学和《山东高等教育》杂志社主办了这次研讨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两点感想。
第一,我读了过去和现在一些有关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虽然我只看了一部分,但是许多观点、许多理论已经超越了我的认识水平、思想深度。也就是说,许多论文,是大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是高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因此,我的理解是潘懋元教育思想的研讨,只是把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作为象征性的标志或者作为一个平台,实际上是大家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的共同思想。现在,高等教育思想已经早就超越了我早期的理论,并且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之中。所以,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我感到既荣幸又很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