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科学

2024-05-18

微观科学(精选6篇)

微观科学 篇1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学习过程就是改变学生的初始想法,不断修正和完善概念的过程。传统的概念教学,常从学生的生活世界或实验入手,即对宏观的感知、归纳并推理形成。因为这种教学从呈现方式上看,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特征;从课堂组织上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原有认知,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其实,有时候就算是相同的概念、相同的时期、相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都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使我对微观模型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一、微观模型让概念变得更易想象

在一次科学教学中,我突发奇想,利用学生掌握得较好的模型知识来开展“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先从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结构入手,让学生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纸片在黑板上摆放相应的微观结构模型。继而提出八年级上《科学》中学过的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尝试着摆出相应的微观模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反应中各种物质分子个数的观念。在几分钟的探讨磨合之后,学生不仅能用微观模型解释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本质,还能用微观模型解释其他常见的化学反应。我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发问:“在每个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变吗?原子的个数和种类变吗?”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了: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道理。这样质量守恒的道理就很明晰了。

事后,学生在解决质量守恒或分子、原子模型有关问题的时候,竟然觉得应付自如。他们普遍认为,有了这种模型的概念之后,对这一类问题的想象变得是那么的具体和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微观模型让概念变得更易想象。

二、利用微观模型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成功的原因分析

1. 从质量守恒的科学发现史认识人们认知的缺陷。

质量守恒是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当初很多实验现象使人们建立了“质量不守恒”的观点。之后罗蒙诺索夫(1756年)和拉瓦锡(1777年)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来德国朗道耳特(1908),英国的曼莱(1912年)用极其准确的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但人们往往对测量持怀疑态度,很难接受质量守恒的事实。直到微观模型的建立,我们明白了“化学反应中微粒种类不变、微粒的数目不变”的道理,质量守恒的概念才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说明人们的认知有容易受到原型复杂因素干扰的缺陷。

2. 传统实验教学对思维过渡的衔接欠缺。

传统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拿出木条点燃,燃烧后问学生质量有变化吗?之后为了定性地研究,教师会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碳酸钠与盐酸在开口的容器里反应过程中的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或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发生了变化?(2)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测定反应前和反应后的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

思考后,师生一起设计白磷燃烧或CuSO4与NaOH反应,观察天平指针是否发生偏转的实验。让学生在尝试实验设计的同时,得出质量守恒的事实。看似相当严密,并有事实作为依据,但是在运用定律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对参加反应和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的理解总是那么的勉强。因为教学中我们称量的是反应物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或生成物与剩余物,以及仪器的总质量,而得出的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在这个过渡中好像缺少了某一个中间环节。所以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会反复出现同一类理解上的错误。尽管我们也向学生说明了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变的道理,但由于这是在实验基础上补充上去的,还没有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形成知识图式,所以知识的亲和性较差。

3. 学生头脑中模型与符号概念的建立是顺利实施的关键。

从表面现象上看,宏观到微观或由宏观现象入手形成某一个概念,符合由“知”到“不知”,再由“不知”推出“新知”的一般认知规律。这种教学还可以保证自始至终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气氛肯定比较活跃。而由模型引入的教学,一开始学生就会觉得教学内容很难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而无法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

但是当我们在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学习之后,学生头脑中就积累了大量的模型知识,再结合我们平时对模型的应用与理解,加上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已经初步具有运用模型解释常见的一些现象(如:水的三态变化到密度的改变、原子结构、相对原子量等)的能力。再加上学生已经在八上第一章中已经学过“水的电解”,宏观的现象和实验操作都比较了解。这样的特殊时期,从微观模型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刚好适时弥补了学生认知的不足,并以微观模型简约、明了的特征,使复杂背后的规律变得简单易懂,易于操作和想象分析,符合多维构建使认知结构更加完整牢固的特征。

三、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好教师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差教师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至理名言。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这里就针对利用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教学谈一些思考。

1. 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

科学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定的操作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概念转变。我们普遍认为:幼儿和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要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所以“做科学”被大量幼儿或小学的科学教师采纳;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科学教学则要逐渐由“做科学”走向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实概念的教学我们还常采用移用、类比、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公式变形、应用巩固等方法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强化和内化。当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以微观模型构建科学概念也只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提起模型,肯定要有相应的原型。真实的情境就是我们研究对象的原型,作为原型的客观事物所处的多种因素交错,联系复杂纷乱,容易造成人们面临问题难以着手。而科学模型并不需要与原型在外部特征、质料、结构和形态上一一相似。可以撇开那些次要因素、关系和过程,将主要因素、关系和过程突出地显示出来,以便于人们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尤其是对那些“时过境迁”、不能再现或微小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我们更需要借助于模型研究。也就是说利用模型可以有效排除客观事物及其它复杂因素的干扰。

2. 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合适人群、合适内容和出现的最佳时机。

在八年级下的“质量守恒定率”教学中,采用模型教学建立概念是在比较合适的人群中找准了合适的时机开展的有效教学。假如我们提前在八年级上《科学》“水的密度”一节中利用微观模型开展教学,就要花费很大的劲使学生建立模型的概念才行,因为此时的学生、此时的内容还不具备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时机。而我们在复习课中运用模型进行三态变化的解释之后,再尝试用运用模型重新认识水的密度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 利用模型开展教学的策略也有多种,加强研究对促进有效教学意义深远。

相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更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更多的有效教学应该是多种策略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目的的。知识、情境和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教学策略也变得多样复杂。所以利用模型开展概念的有效教学还需我们加强研究。

4. 让模型经历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才能使模型教学更具活力。

概念是一类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现象、过程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明显的简约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教学就是一个使学生进行“理解学习”即由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转化为注重学习主体内在的思维过程。即学习是一个把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是知识在学习者的思维中获得明确意义的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也就是说:实际意义是概念的生命,模型与概念的简约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只有加上“意义的赋予”才使教学更具活力。为了让模型教学更具生命活力,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模型不能等同于原型。我们利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结果解释“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减少的现象”,从而推论出分子间存在间隔。结果很多学生便错误地认为:“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这种模型与原型混淆现象的出现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弄懂模型与原型的特征关系造成的。

二是模型代替不了实验。模型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模型开展教学是达到某一教学目的的一种策略。但模型建立起来的概念只有接受原型的检验,才能使概念变得有意义。而实验可以是真实情境的再现,也可以是模型环境下的一种模拟。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此时的模型教学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知识从实践中来,更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模型研究方法虽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体现了正确科学理论知识的模型上进行实验,其结果往往会优于实际情况,但这也绝对代替不了事实。当然,利用微观模型开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加强研究,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适度、适时地开展。

摘要: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可以简化、强化人们的认识, 让人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本文从利用微观模型开展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有效策略入手, 分析了模型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思考, 旨在唤起人们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对建模教学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微观模型,科学概念,尝试,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志伟, 陈秉初.中学科学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12.

[2]刘来福, 曾文艺.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4]王庚, 王敏生.现代数学建模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8.2.

[5]赵邦杰, 赵晟.生物学中的数学建模[M].工科数学, 2002年18卷6期.

微观科学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篇2

微观科学研究将以前肉眼不易感知到的微观世界的形态、色彩、功能、结构展现在人们面前,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促使人们从微观世界各种形态中寻找素材、获取创意, 运用于室内装饰家居用品、绘画创作、摄影从事艺术创作。可以说微观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当前微观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领域已是一种趋势。目前中国的建筑行业都在蓬勃发展, 而微观艺术世界中这些微观的分子结构则正是 (建筑室内外) 最具创新性与可塑性的良好设计素材。通过微观科学机构中个体的形态, 结构变形, 有机的排列组合, 生成一个较为具象的二维图形, 再将二维图像升华到立体的三维空间的一个发展过程。 在实际造型的设计过程中, 将重点研究下列几个方面的元素:微观世界艺术中的微观物质 (离子分子·单晶体·类细胞机理·微生物机理·几何学原理) , 相关文献的记载, 空间设计中的实际案例。通过研究上述这些方面, 找到一些规律。综合平面设计, 空间设计等方面理论进行新的设计探讨研究。

二、微观形态设计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一) 微观形态的结构特征, 可以最简单的划分为以下这三类的微观组织结构:

1.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和组织。2.微生物种类繁多, 至少有十万种以上, 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 真核细胞型微生,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 非细胞型微生物。3.自然形态中的微观结构和组织

(二) 微观形态特征的主观认识

1.微观形态的美感认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培养出的视觉体验。而今已然作为大众评判事物的标准。2.微观形态的意象认知:微观形态有着自己的多样性和随机性, 而当我们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安放在这些形态上其所标到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意义。这种人的意识其实是对某种物的转移, 微观形态本身不具有意象, 当人们通过各种解读从而让他有了意象。如下图所示, 不同的形态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当然这归结于人的意向认知。可以说, 微观形态所带给建筑的启示也是依附于人的自我感官及审美能力范畴, 最关键的是其自我的微观形态认知意识。

矩形排列的微观形态:直接, 刚硬

近似圆形排列的微观形态:慵懒, 柔和

三、微观科学建筑案例分析

我们对微观科学中的系统的认知最基本的主要是理解微观形态给予人的视觉形式。有些是人的肉眼所能直观看到的, 而另一种则是需要科学仪器设备来呈现出来。可把这两种形式称作大微观和小微观。

大微观 (及人眼所见的微观形态) :1.鸟巢体育馆。2.蜘蛛网形态演变出的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肥皂泡, 这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可见形态, 水立方也是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形式。小微观 (需要设备仪器所见的微观形态) :1.马鞍藻。2.细胞骨架。3.细胞质基质。4.植物细胞。

这些生物体形态在设备的研究下所获取的结构可作为建筑设计素材。在建筑艺术中借鉴微观科学发现的事物形态进行建筑设计, 只要比现存的建筑具有优越性, 值得设计师借鉴的微观科学发现的物质形态都属于微观形态设计的范畴。

案例1细胞分裂与水立方建筑案例:北京奥运会设计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一个关于水的建筑, 水是一个建筑的魂。设计的中心就是引入中国传统理念“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 建筑师配合鸟巢的形式为场馆设计了一个方行盒子, 其中布满了类似细胞分裂的多元化几何形结构。在微观结构中, 肥皂泡沫的结构造型与水立方所呈现出来的不规则多边形结构高度的统一。而在微观图形意向中, 泡沫的模仿度极高, 它在生成堆积排列的过程给予水立方相同的衍生模式, 在建筑群体中能到很高的辨识度。很容易让观者第一时间联想到泡沫的缩影。

案例2自然中的鸟巢与北京鸟巢体育公园建筑案例:自然形态中的微观鸟巢的结构性形态, 通过架构的变形衍生出了新的形式。单体的树枝架构通过了有序的堆积排列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结构。从而演变出了新的建筑案例。

案例3蜘蛛网与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从微观形象中所提取的元素模仿的是蜘蛛网的造型模式, 由弗雷·奥托设计的德国馆第一次创造性地大规模成功应用了支撑膜结构技术。发散的造型取自平常我们很难注意的蜘蛛网, 当这种微观的结构放大以后自然而然就更加稳定的与建筑空间所联系起来, 所谓支撑膜结构实际上就是帐篷的放大, 使得帐篷做的足够大且耐用。

案例3马鞍藻与伦敦奥与会水上运动中心建筑案例:马鞍藻的犹如马鞍的形状, 在微观镜像中的马鞍藻两头翅起, 美感十足, 如今的许多体育场馆也有相类似形象, 因为造型的美观, 结构之坚固这种常规的手法已经广泛应用。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在屋顶呈现出拉升扭曲状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各种恶劣天气等对屋顶和运动中心所造成的二次伤害。场馆两翼的翘起与马安藻的外形结构神似。而这一发现也是对微观镜像中马安藻的结构形态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案例4细胞骨架与PRADA旗舰店: 要提到就是关于细胞骨架与服装店内部装饰立面墙的结构分析。洛杉矶新旗舰店的店中可以看到一面穿孔式的伪立面墙。它所运用的的结构模式与细胞骨架的结构类似。细胞骨架结构是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这种需要在电镜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细胞结构呈现出多孔均匀分布的排列结构。将这种特别的形式通过展开以后所得到的艺术效果远远大于其本身。微观世界中的某些镜像不仅仅对于建筑来说有着仿生和设计意义。若是把这种形式带入到室内空间中也可以成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案例5细胞质基质与台中大剧院建筑案例:台中大剧院用机的结构形式, 对细胞的结构变化的利用引到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法路线。它对于细胞质基质的模拟是以分层次的结构形式。细胞质的没一个层都是建筑师对于功能区域划分细化, 所以细胞内部的机体组织对在建筑功能场所、形态、空间组织上对建筑的设计有着特殊的实践含义。

以上的建筑案例是比较突出的利用了微观形态来对建筑的改造所获得的实例, 不管是外立面亦是建筑的整体外形都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四、微观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1.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为当今国内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一种选择, 一种设计依据, 不论是设计思想, 还是空间的形态、功能的组织、参数化的设计等, 空间的设计不再是模仿, 抄袭, 没有新意的重复。

2.正对目前我国大多数盲目追求奇异形式与参数化的空间设计的行为提出不同理念, 极度缺乏的想象思维。而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能为空间设计提供合理的形式与规则的模板。

3.在复杂性、智能化、可持续等影响下, 未来的空间设计将走向非线性、智能、可持续, 微观科学的艺术应用成为了其中的一种可能。

4.本文对论题的研究并非最终结论。微观科学中的微观物质繁多形态、复杂机体种类繁多, 随着研究的深入, 以及不同的设计师 (建筑师) 的其它解读和设计, 更多类型的微观科学物质还会为艺术领域提供更好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冯路, 李世芬.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J].2009 (6) .

[2]郑方, 张欣.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J].建筑学报, 2008 (3) .

[3]李保峰.仿生学的启示[J].建筑学报, 2002 (9) .

[4]严钧, 梁智尧, 许建和.城市与建筑的象征意义仿生研究[J].新建筑论坛, 2007 (5) .

[5]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 2012 (5) .

微观科学 篇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求高等学校不仅发挥文化传承、教书育人的作用,还要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所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职责,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这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社会科学大规模传入中国,开启了又一次“西学东渐”的历程。现代社会科学前沿理论及其代表的研究范式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和推广,给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迎接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壮大中国学术力量,才能保持时代的先进性。当今时代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人才创造力之间的竞争。人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或潜质至关重要[2]。所以,具有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学术队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前提。

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人才队伍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本出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将创新资源与要素集中起来,有效推动中国学术进步。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那么提升人才创新能力自然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2012年以来,清华大学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通过组织和筹办量化历史讲习班、举办量化历史国际学术年会、出版《量化历史研究( 第一辑) 》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协同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量化历史研究领域人才,推动了该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历史学和经济学领域异军突起。需要注意的是,量化历史研究领域表现为用量化分析工具进行历史研究,是以量化分析工具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传播的体现。因为现代社会科学范式不是属于某一个具体学科的,而是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

量化历史研究领域发展包含一种学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其创新经验,可供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创新所借鉴。这就构成了面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微观案例。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过程,有很多直观感受和理性思考。在此围绕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繁荣这个论题,以量化历史研究领域为例,探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量化历史研究领域学术人才培养成就与人才培养经验

2012年,清华大学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在千人计划学者陈志武教授和龙登高教授主持下成立。该中心致力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创新、推广和应用,从量化历史研究方法入手推进社会科学的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量化历史研究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学术界蔚然成风,社会科学范式变革已初显成效,不仅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关心热点,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网络,打造了一批以量化历史讲习班学员为主的学术研究人才队伍。

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协同国内外学术界,将有兴趣于量化历史研究的青年学者集聚起来,培养该学术研究领域的未来领军人才和基本学术队伍。第一,打造国际领先的学术交流平台。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筹办两届量化历史讲习班,邀请国际顶尖学者,面向近200位国内外学员授课,推动量化历史研究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第二,构建学术集群,营造学术氛围,举办量化历史研究国际年会和中美经济史学交流会等会议,出版《量化历史研究( 第一辑) 》。第三,创新学术人才选拔模式。学员选拔以学术研究志趣为基本原则,不拘一格,形成了跨越高校、跨地域、跨职称、跨年龄、跨学科的特点,让不同学科学员加强学术交流,萌发更多的学术火花。第四,创新多阶段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预备材料阅读、集中学习和文献综述等三个阶段。第五,创新社会办学理念实践。秉承社会办学理念,多渠道集中社会资源,开放式办学。

量化历史讲习班采用多渠道的办学经费来源,不仅得到了陈志武教授千人计划研究经费支持,还受到关心学术事业的社会企业家赞助。专设“量化历史研究奖学金”让有志青年学子可以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学术。相比于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发展不需要很多资金投入设备,更多是需要强化对人的投入。所以,更重要的是创新社会办学理念,将资源尽可能多地集中到人才培养上。

三、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

1. 全球化。高等教育是全球化的,即全球化教育理念、全球化课程、全球化培养目标、全球化教育资源、全球化人员流动全球化合作交流。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全球化。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现代社会科学范式创新和推广必然是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共同体的互动交流。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必然是全球化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国际交流不断增加,提高了中国学者国际化水平。但是委派国内学者到国外的成本相对较高,而邀请国际顶级学者到中国来,针对某些学科或学术研究领域,面向国内同业青年学者,集中讲授该领域国际前沿学术研究理论和成果动态,并配套国内外学术界交流的会议,不但成本低,而且能给更多的青年学者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更大范围地创造国际合作契机。

2. 人文主义。教师不仅是高校学术研究的核心,还是高校人文社科繁荣的核心。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不仅需要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还需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积极性,让人才有足够的动力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高校应主动协调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因地制宜努力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存在困难; 构建教师学术合作和学术竞争机制,净化学术制度环境与学术生态环境; 鼓励标新立异,为理论范式的创新保持生机和活力,创造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 等等。量化历史讲习班将全部的资源投入到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上,搞好后勤,不让学员承担任何费用和任何学术压力,使其全身心地享受学术盛宴,事实上就秉承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总之,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强化人才培养,更需要构建发挥人才积极性的制度和机制。

3. 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单是高大精深,阳春白雪,更需要回归社会,面向社会。量化历史研究领域在其发展中不但注重争取企业家赞助,从社会取得发展的资源,而且注重将本领域研究成果通过现代传媒让更多感兴趣的社会人士了解有关最新学术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这就打造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尤其是引入社会资源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同时,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现代社会居民的文化需求也快速增加。这要求高校为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繁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也可以借鉴社会的力量,让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企业家能够通过捐款、课题等方式参与协同创新,建立自由、开放和多主体协同的大学科研环境。

量化历史研究领域的成功经验表明,只要我们高校人文社科基础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沿着协同创新的思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打造一支过硬的学术队伍,那么就一定能够涌现一批站在全球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学术研究人才,构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范式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摘要: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还要求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以来,量化历史研究领域得到跨越式发展,清华大学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在发展中发挥了比较大的推动作用。其中量化历史讲习班、量化历史学术年会和《量化历史研究(第一辑)》创新了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模式,打造了高质量的量化历史研究人才队伍及其国际领先的交流平台。量化历史研究领域发展符合协同创新精神,其中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可以被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借鉴,从而实现高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微观·世界 篇4

——近日, 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 并就此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属高校征求意见。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 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 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为农村孩子提供教育公平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 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为农村孩子提供完整教育链条上的公平, 不仅可以为广大农村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红利,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发展。因为, 每一个农村孩子的背后, 都系着一个渴望脱贫奔小康的家庭, 系着一方广袤的土地, 系着乡土中国的未来。

教师资格证终身制打破

——教育部近日透露, 2016年将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教师资格终身制就此打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自2011年启动以来, 已有22个省份推进试点改革, 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

英国顶尖前十所高校全球排名公布

——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夸夸雷利-西蒙兹咨询公司 (QS) 2015/16年全球大学排行榜出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保持第一排名。英国顶尖前10所高校全球排名也已经公布, 相比2014年都有些浮动, 分别为:10.华威大学, 世界排名第48名;9.布里斯托大学, 世界排名第37名;8.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 世界排名第35名;7.曼彻斯特大学, 世界排名第33名;6.爱丁堡大学, 世界排名第21名;5.伦敦国王学院, 世界排名第19名;4.伦敦帝国学院, 世界排名第8名;3.伦敦大学学院 (UCL) , 世界排名第7名;2.牛津大学, 世界排名第6名;1.剑桥大学, 世界排名第3名。

一块钱奖学金

微观战略研究必须重视 篇5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型CI是一种工具论,日本型CIS是一种文化论,中国型CIS是一种战略论。意思是说,在创建中国特色CIS战略中,对企业发展战略(即微观战略)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已摆到我们的面前。从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状况分析,加强我国企业微观战略研究,对企业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不论企业家、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的专业性公司,对这个问题都不能等闲视之、轻视或回避。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们对宏观战略的研究都是比较重视的。就国家而言,已形成强大的阵容和庞大的机构,具有相当规模,而对微观战略的研究却重视不够。原因何在?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几十年。在那个年代,企业本身不需要研究什么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规划、目标,以及方针政策,全部由国家负责制定、实施,企业只要抓好安全生产和搞好管理就可以了。企业的资金由国家调拨,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一切由国家大包大揽,企业只是一个生产单位,既无决策自主权,又无经营自主权。在人的积极性受到制约、生产滞后的情况下,市场供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所以企业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就不愁销不出去,形成了人们常说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在那个时候,我国经济是封闭式的,市场没有竞争,企业也不需参加竞争,因此发展缓慢。即使有少量产品出口,由于质量较差,牌子不亮,大多成了国外市场上的廉价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而后又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把企业推向了市场。企业在这个陌生的市场中拼搏、抗争,以谋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席空间。

一些成功的企业经验和无数失败的企业教训告诫我们,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即使其他方面搞得再好,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要失败的。这也是我们把企业微观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特色CIS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原由。

由此而见,微观战略的研究与实施,对我国企业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荣辱和生死存亡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致胜的问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一句话,企业的微观战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全局。俗话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下棋如此,企业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性质如何,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指导,即使形象良好,也终将因决策失误而遭衰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这方面的惨痛教训,有增无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然,企业在研究和制定战略时,必须要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结合,否则,企业形象就缺乏整体和统一,而且企业的发展、形象的完美,都是以企业战略正确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范围内一切企业,无不重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美国的一些企业,已研究制定了30年、50年,甚至100年以后的发展战略,可见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当然,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个好端端的企业,由于领导人目光短视,胸无大志,短期行为严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儿戏,不思考,不研究,一旦企业发展受阻,则一蹶不振,毫无回天之力,使企业遭灭顶之灾。而受损失的不仅是他自己,更是国家和广大职工。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市场竞争的特点是企业形象的竞争,形象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而形象竞争的核心是战略竞争,战略竞争的关键是市场。所以,作为企业,必须面对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把握市场竞争的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要竞争存在,就有一个研究竞争全局的问题。国际大市场可以是竞争的全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市场,也是竞争的全局,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是竞争的一个全局。因此,研究带全局性竞争指导规律的问题,是战略学研究的课题。

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要求企业家和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的人,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规律,还要了解并懂得全局性的东西,如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政策,只有了解和懂得了全局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使用局部的东西。因为局部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东西的。全局性的东西也不可能脱离局部的东西而独立,因为全局是由一切局部的东西构成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时候局部失败了或者垮了,对全局可以不受重大影响,就是因为这些局部对全局而言,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反之,如果全局决策失误,就会形成致命的一击,造成上面所说的“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惨痛局面。

作为一个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对国家和某个行业来说,则是一个局部。所以,在所有CIS形象策划设计中,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精心策划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也然。特别是企业家或主要领导,如不能志存高远,居安思危,企业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会危机四伏,后果不堪设想。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企业重组后某些方面的不足和机制等问题,尤其在国有制企业中,一些企业领导患得患失,短期行为十分严重,对企业发展心中无数,缺乏构想,也没有信心,整天忙于日常事务,甚至连看书看报的时间也没有,更不用说对企业的微观发展战略有何安排与研究了。

可见,要把握全局的指导规律,首先要注重学习,就像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经典巨著《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为什么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愈来愈受重视?答案是“由于外在环境变化实在太剧烈而混沌,人们眼看许多世界级的顶尖企业转瞬间由盛而衰,甚至颓然倒下。在传统的典范动摇之际,人们开始转而寻求新的典范。”而这些新的典范,就是对于传统组织中许多不合理、不满意、或深感困惑的现象开始反思。当代世界范围成功的大企业集团老总,绝大多数都是学习型的。可见学习对研究和制定企业战略多么重要。第二要用心思考才能得其要领。因为这些全局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有用心思去想才能懂得其中的奥秘。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但对有局部经验的人来说,如肯花时间用心思去想一想,就能领会和明白那些更高一级的东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研究或制定企业微观发展战略问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竞争双方的关系,照顾到各个相关的环节,特别是对企业发展全局有关联或者有决定意义的某些部分,关照全盘情况中的特点与变化,照顾到企业的现在和将来等等问题的区别和联系,这些都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但只要用心思去想,也都不难了解和解决。总而言之,要把市场竞争中一切与企业发展有关联的重复问题,都能提高到原则性问题上去解决。这就是微观战略所要研究的问题。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是,商战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市场瞬息万变。所以,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完全符合的情况是很少的。因为参与竞争的双方,是由人组成的极富动态的群体,加之竞争双方信息的相互保密、封锁,因而要求企业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发展或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修正,才能使自己的战略比较符合实际,赢得竞争的胜利。

为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使制定的企业微观发展战略尽量符合实际或接近实际,一定要重视制定战略前的市场调查。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消费者和顾客的需求,企业就是在这种不断满足消费者或顾客的需求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争取最好的回报,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使用这些规律于竞争之中。

当然,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使用就更加不容易。关键在哪里呢?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要了解竞争双方的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实践,把主观与客观之间统一起来。

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仅存在于企业制定战略计划之前,而且存在于实施战略计划的过程中,这是又一个认识过程。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变化了的情况,需要不断的重新加以检查。如果我们制定的战略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要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对已定的战略计划加以改变,使它更适合于新的或变化了的情况。有些企业领导不动脑筋,或怕麻烦,或主观随意,不知改变和不愿改变,完全照原订计划办事,结果非失败不可。

微观粒子宏观化 篇6

例1: (2009年达州市) 氢气不仅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还可以在氯气中燃烧, 反应方程式为H2+Cl2 (点燃) 2HCl, 若用“○”表示氯原子, “●”表示氢原子, 则上述反应可表示为

解析: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此题给出了化学方程式H2+Cl2 (点燃) 2HCl, 氢气、氯气都是双原子分子, 一个分子应该由两个原子构成。而生成物氯化氢是两个分子, 每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氯原子和一个氢原子构成的。所以此题应该选C。

例2 (2009年浙江金华) 下图表示物质A () 与B ()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 () 的微观示意图 (和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其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但原子数目减少

B.A、B、C三种物质在分类上均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l:2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解析:在一定条件物质A和物质B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物质C,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种类、数目以及质量都不变。物质A和物质C由两种原子即两种元素组成, 属于化合物, 而物质B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该反应中物质A是两个原子, B是一个, C是两个。所以化学方程式中, 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誜l誜2。该反应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所以此题选C。

例3 (2009年潍坊市)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是让农民饮用清洁的自来水。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甲、乙化学反应, 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D属于氧化物

B.物质C的水溶液pH大于7

C.甲是复分懈反应

D.实验室可用H2O2和MnO2制取E

【微观科学】推荐阅读:

微观基础07-21

微观教学05-12

微观参数05-30

微观对策06-29

微观力学07-28

微观原因08-01

微观影响08-14

微观角度08-20

微观行为09-06

微观环境09-15

上一篇:JC模型下一篇:工业及生活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