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图方法

2024-07-28

成图方法(通用9篇)

成图方法 篇1

摘要:为了提高巷道剖面图的现场施测与后期绘图效率, 对现场施测方法进行了改进, 利用全站仪快速测量距离和高差的特性, 结合后期数据处理和成图方法创新, 实现了剖面图的快速测绘与成图, 与传统的剖面图测绘方法相比较, 实现了数据采集的数字化和图形绘制的半自动化。

关键词:剖面图,快速测绘成图,数据处理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由于井下巷道设计、设备安装等需要, 经常进行已有巷道剖面图的测绘。传统的测绘方法是采用水准仪测量高差配合钢尺量距或采用经纬仪测竖直角配合钢尺量距, 操作繁琐, 数据量大[1]。防爆型全站仪的广泛应用, 解决了繁琐的操作过程, 但剖面图的绘制仍比较繁琐。利用全站仪快速测量距离和高差的特性, 对测量数据进行简单处理, 结合CAD直接读取测量数据, 实现剖面图的半自动化绘制, 进一步提高了绘图效率[2]。

1 剖面图的现场施测

架设全站仪 (莱卡TCR802型) , 设置好测量作业。为便于后期编图, 设置测站点坐标时不必用真实坐标, 若一次设站可将需要实测剖面巷道测量完毕, 可将全站仪架设在已知坐标点上, 设置仪器坐标时, Y坐标按照实际值进行设置, X坐标由于在后期数据处理及成图过程中不必使用, 可设置为任意值, Z坐标和仪器高按实际值进行设置。仪器定向时, 尽量照准巷道方向, 若巷道实际方向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80°时, 将仪器定向为90°, 其余方向定向为270°。这样仪器测得坐标点的Y坐标与仪器所架设控制点的Y坐标值之差就等于两点之间的平距, 高程值即为所测点的实际高程值。为方便测量, 可将棱镜安装在花杆上, 然后在仪器内设置好棱镜高度。设置完毕便可根据需要在巷道顶板和底板上选择一定密度的特征点进行测量并记录坐标数据。在测量过程中, 花杆高度虽然可以固定, 但测量顶板点和底板点时, 棱镜高相反, 为避免在仪器上不断修改仪器高的繁琐过程, 可对巷道进行往返测量, 顶板点和底板点分开施测。也可不更改棱镜高的设置, 将顶底板点一次施测完毕, 但测得的顶板或底板高程点与实际值存在一个固定差值 (等于2倍的棱镜高) , 在后期绘图处理时, 可根据棱镜高将其改正为真实值, 成图后根据设站点Y坐标与实际值相等将平面图与剖面图的位置关系进行对正。

若一次设站不能将需要实测剖面巷道测量完毕, 可采用以下2种方案: (1) 将仪器迁至另一已知点, 重复第1次设站测量步骤, 直至整条巷道测量完毕。但在后期的数据处理及成图时要分次进行成图, 否则会出现点位的重叠, 在操作时可以根据平面图上巷道在X轴上投影长度的变化情况, 从第2测站开始设站时将Y坐标依次加上一个固定的值, 使展点成图时从第2次设站开始, 图形在Y轴上都存在一定位移, 避免图像出现重叠, 剖面图绘制完毕后, 再根据每站Y坐标的偏移量和设站点的Y坐标依次将剖面图与平面图位置对正即可。 (2) 在第1次设站测量结束时测设中间转站点, 记录坐标及高程, 迁站后设置测站坐标、高程及仪器高, 同样使仪器尽量照准巷道方向进行定向, 然后测量并记录数据点。这样在后期成图时图形连续绘制, 只需要利用第1次设站控制点进行平面图与剖面图的对正即可, 也可不测设转站点从第2次设站开始Y坐标增加一定偏移量, 并在开始测量时将上次设站的最后一个测量点进行重复测量即可。利用重复测量点将各测站测量图形进行对正, 在成图时, 各测站所测数据形成分段图形, 将各段图形以首尾重复测量点为基准点移动合并成完整图形, 然后通过第1次设站控制点进行平面图与剖面图的对正。该种测量方法简化了现场施测和后期成图的操作过程, 但由于累计误差的存在, 随着测站数的增加, 所采集数据点的高程绝对精度随之降低。

为进一步简化现场施测流程, 现场可在已知点上架设仪器, 考虑现场施测方便, 仪器可随意架设, X值和Z值设为任意值即可, Y坐标也设为任意值, 但转入下一站时要增加一定的偏移量, 防止在CAD中展点时出现点位重叠。每测站在施测过程中联测1~2个已知点, 记录点号, 以便后期制图时进行平面和剖面图的位置关系对正及高程的改正和检核。

2 数据的后期处理

现场测量结束升井后, 利用仪器数据交换软件将全站仪中的坐标数据导入计算机, 在数据文件上右击, 选择打开方式, 用记事本打开。在记事本中不便实现数据的批量编辑处理, 可以复制所有坐标数据, 新建一个Word文档, 打开并粘贴数据。全选数据利用Word文本和表格转换功能将文本快速转换为表格 (Word 2003中操作步骤:表格菜单→转换→文本转换成表格;Word 2007中操作步骤:插入菜单→表格→文本转换成表格) 。再复制表格, 新建一个Excel表格, 打开并粘贴数据, 这样便可在Excel中实现数据的批量编辑。

在Excel表格中将Z坐标值一列复制替换X坐标一列, 即将每个数据点的高程值替换该点的X坐标值。若数据点Z坐标值不是实际值, 可根据测量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值, 通过Excel公式将Z坐标值改正后再替换X坐标。Z坐标值是否等于实际值不影响后期成图, 但建议用真实值成图, 这样既可在图上利用CAD展高程点功能在图上标注各测点实际高程值, 也可使剖面图中各测量点的X坐标值与高程值相等, 方便在电子图中查询各测点高程。

数据在Excel表格中编辑完毕后, 按照相反流程将数据复制粘贴到Word文件中, 利用文本和表格转换功能, 将表格转换为文本, 最后将数据复制到文本文件中保存为CAD能够直接读取的.dat格式 (在.dat文件中Y坐标在前, X坐标在后, 若X、Y坐标位置相反, 可在Excel表格中编辑时对调位置) 。

3 编图处理

利用CAD软件中展测量点点位和点号功能将编辑好的数据文件读入, 绘制出点位图形, 用多段线按照点位即可绘出巷道剖面图。若在现场施测顶板或底板点时没有改变棱镜高度的设置, 需要将剖面图上顶板或底板点统一向上或向下移动2倍棱镜高度的距离, 便得到真实的巷道高度。若现场施测时, 在已知点一次设站便测量完毕或第1次在已知点设站, 从第2站开始采用测设中间转站点的方法施测完毕, 只需利用已知点Y坐标与剖面图中对应点位相等将剖面图与平面图的相对位置对正, 由于测量点X值于该点Z坐标值相等, 所以可直接利用图上任意一点的高程值绘制剖面图纵轴格网 (图1) 。

若每一测站都联测了已知点没有进行中间转站点的测设, 则需要分站对相应图形进行剖面和平面图的对正。若从第2站开始采用测量重复点的方法, 只需将第1站利用已知点进行对正, 从第2站开始以重复测量点为基点将图形移动到上一测站图形上即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最终目的是利用已知点或重复测量点找出剖面图的平面和高程基准点, 从而确定剖面图与平面图对应关系。上述方法绘制的剖面图横轴和纵轴上的绘图比例均为1∶1 000。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横轴和纵轴的绘图比例不一致时, 可利用CAD中插入图形块功能, 在插入图形时, 通过设置纵横向缩放比例来实现, 也可在Excel中编辑数据时根据最终成图后需要的横轴和纵轴的绘图比例对Y或Z坐标乘上一定系数来实现。

4 结语

在赵固二矿多条巷道的剖面图测绘过程中, 通过采用上述方法,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因为施测巷道较长, 转站时采用任意架站, 重复测量点配合联测已知点进行检核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上述成图方法仅适用于直线巷道, 对于弧形巷道仍无法实现快速测绘。另外, 由于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本身精度的局限性, 上述方法也无法满足高精度剖面图测绘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宣斌.全站仪在剖面测量中的应用及数据处理自动化[J].江西测绘, 2007 (增刊) :63-65.

[2]高井祥, 肖本林, 付培义, 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

成图方法 篇2

阿尔及利亚中北部416a-417区块的勘探程度较低,为了实现主要目标层的构造精细解释,在对区内二维地震资料进行品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有效的地震剖面极性判别和层位精细标定方法,在构造成图过程中尝试了常规的时深转换、误差相关分析、空间变速等成图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普通的常速成图方法只展现了研究区的大致构造形态,精度较低,地质规律和复杂构造形态表征不准;在缺少区域速度场资料的`情况下,使用误差相关分析方法能较好地展示区域构造特征和圈闭形态;变速成图方法可以精细的展示构造带、圈闭面积及构造幅度,保证了构造成图的精度及准确性.

作 者:杨军 王永刚 杨彦敏 季红军 陈晶 Yang Jun Wang Yonggang Yang Yanmin Ji Hongjun Chen Jing  作者单位:杨军,Yang Jun(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6)

王永刚,Wang Yonggang(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地籍图的成图方法及其精度要求 篇3

从我国现有的仪器和作业手段来看, 地籍图的成图方法原则上应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方法基本相同, 其主要差异是地籍图成图精度要求较高和内、外业工作量大。成图的方法一般采用平板测量、航空摄影测量等方法来测绘图解地籍, 也可由全站仪或航测摄影像片采集数据测绘数值地籍图, 也可以利用测区已有的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来编绘地籍图。当前, 从我国已开展地籍测量的城市来看, 大都采取地形图与地籍图同时测绘, 然后按各自的要求, 分版成图的方法, 这样可一次作业获得本地区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和地籍图, 以满足土地管理和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籍图的成图方法。

1 地籍图的内容、比例尺的选择及其分幅、编号

在介绍道籍图的成图方法时, 首先, 简要了解一下地基土的有关内容和地籍图比例尺的选择及其分幅、编号。

地籍图的内容主要由地籍要素和必要的地形要素组成。地籍要素是指土地编号、土地利用类别、土地等级、土地面积、界址点及其编号、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土地权属界线以及房产情况等;所谓必要的地形要素, 是指在地籍管理上与地籍有关的一些房屋、道路、垣栅、水系位置以及地物、地理名称等。此外, 地籍图上还应按规定符号展绘各级控制点, 地籍图根埋石点等。

地籍图测绘工作主要内容有:图纸准备、坐标方格网绘制、控制点及图廓点的展绘、地籍簿册的调查登记、测站点测设、图边测绘与拼接;地籍图与地籍簿册的检查验收;地籍图的清绘与整饰;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和上交等工作。

地籍图的比例尺可选用1:500、1:1000和1:2000。城镇宜采用1:500或更大的比例尺, 在农村居民点及乡村集镇地区、独立的工矿区等可用1:1000或1:2000比例尺。山区和森林地区等也可选用1:10000比例尺。

按我国地籍测量规范的规定, 地籍图的分幅和编号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方法相同, 有时也按图廓西南角坐标 (整10m) 数编号。

2 图解地籍图

平板仪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所成的地籍图件均为图解地籍图。尽管图面精度受成图方法和成图比例尺的约束, 但必须满足规范所规定的精度要求。

2.1 平板仪测量成图法

平板仪测量成图的方法包括大平板仪测绘成图法、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测绘成图法等。测区面积不大, 又没有条件航摄成图的地区, 一般都采用平板仪测量成图。

在利用平板仪测图时, 当平板安置在测站上, 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得大于图上0.05mm, 并应以较远的一点标定方向, 再用另一点进行检核, 这样有利于提高测图精度, 检核时, 图板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3mm。当利用经纬仪设置在测站上进行测量时, 仪器要按规定的要求对中, 测图过程中, 应随时检查定向点的方向, 其归零差、界址点和地物点的视距最大长度等都应符合《地籍测量规范》的要求。

2.2 航空摄影测量成图法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进行地籍图测绘, 因图面精度均衡一致, 故提高了成图精度, 节省了时间和降低了成本, 特别是大面积成图, 更显示出优越性。航空摄影测量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大面积地籍成图的一种重要方法, 而且航空摄影测量应该也可用于建立数值地籍,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使用价值, 只要我们严格把好质量关, 合理地确定精度指标和测图比例尺, 航空摄影测量地籍测图的方法一定会深受大家欢迎。

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籍图时, 一般可采用立体测图仪测图、解析测图仪测图, 也可采用纠正仪或正射投影仪编制影像地籍图。航测成图时相片控制点的布设, 不论是采用全野外布点或区域网加密, 均应保证每幅图必须有埋石点数目。

2.3 界址点坐标的测定

在图解地籍中, 地籍测量外业工作需要测定界址点的坐标, 这是与我们通常的地形测量所不同的, 这主要是为了在地籍图上能精确的量算面积。由于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工作量大, 因此, 对界址点的数量应根据测区实际情况选取, 以保证面积量算有足够的精度为原则。

3 数值地籍成图

数值地籍测量成图是用全站仪在实地采集数据, 用数字化仪在草编地籍图上采集数据, 或在调绘航片上采集数据, 再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 然后输出数值成果, 并与数控绘图仪联机, 自动绘制彩色的地籍图。与图解方法不同的是, 数字方法能使地籍图与有关的信息之间联系得更好, 并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数值地籍精度高、速度快, 是实现地籍管理自动化和建立地籍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摄影测量法编绘

采用摄影测量方法编绘的数值地籍是利用带有数字读数和记录系统的立体测图仪或数字化仪在航摄像片上采集数据, 通过计算机输入、存贮和处理, 进行机助制图。

3.2 全站仪机助制图

利用该类仪器在野外采集数据, 并将所得数据存入存储器或电子手簿中, 在通过传输线或储存卡把采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 并应用相关制图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机助制图。

4 编绘法成图

为满足地籍图的急需, 各地可利用测区已有的地形图、影像平面图或正在施测的地形图来编制地籍图, 为了保证编绘后地籍图的精度, 必须选用符合地籍测量精度要求的地形图作为编绘底图, 编绘底图的比例尺尽可能与地籍图所需比例尺相同。没有高质量的地形图, 就不可能编绘出高质量的地籍图。

编绘法成图的外业补测工作, 最好在地形图原图上进行, 由于原图一般不提供使用, 因此就必须利用原图复制成二底图, 必须注意的是二底图的材料一般是用0.1mm银盐感光片或重氮感光片拷贝而成, 其片基变形率小于0.2%, 复制后的二底图精度要符合规定的要求。

编绘法成图的作业步骤如下:

(1) 用二底图到实地按规范进行修测, 实测界址点或实地勘丈边长进行修测, 修测的主要内容有界址点位置、权属界址线及权属界址线所必须参照的线状地物, 新增设或已变化了的地物等地籍要素和必要的地形要素。补测后相邻界址点和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 不得大于图上±0.6mm。

(2) 把数学要素、图廓点、网格点、导线点、图根控制点、界址点, 展绘到聚酯薄膜上, 连接权属单位的界址线, 展点精度不得大于图上0.1mm。

(3) 将展好点的薄膜蒙在修测过的二底图上, 廓点、网格点, 特别是权属单位的界址点为准, 套在二底图确权的相应地物点上, 并处理好其地物点间的关系。再加注地籍要素的编号和注记, 然后进行必要的整饰、着墨, 制成地籍图的工作图 (或称草编地籍图) 。

(4) 在工作底图上, 薄膜蒙绘的方法, 将地籍图所必需的地籍要素和必要的地形要素透绘下来, 舍去地籍图上所不需要的部分 (如等高线等) 。蒙绘所获得的薄膜图经清绘整饰后, 即可制作成正式地籍图。

编绘法成图的精度, 取决于所利用的地形图、影像平面图本身的成图精度。当地形图的精度满足不了一定的精度限值时, 该图就不适用于编绘地籍图。若利用测区已有的较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编绘地籍图时, 必须进行认真的精度分析, 视其能否满足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合格后方可使用。如果在施测地形图的同时施测地籍图, 然后分版成图, 其中一些作业程序与编绘法成图的方法相似, 但其成图精度的要求应高于编绘法成图, 必须与地籍图的成图精度要求相一致。

5 对地籍原图的精度要求

地籍原图的精度要求是: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误差最大不得超过图上0.3mm;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 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5mm;邻近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图上不得大于0.4mm;内图廓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2mm;内图廓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方格网误差不得大于0.1mm;接边误差不应大于点位中误差的2√2倍。当接边误差小于限差时, 可平均配赋, 但应保持界址线、地物线相互位置和走向的正确性, 超过限差时, 则应到实地检查纠正。

在完成基本地籍图的基础上, 我们可蒙绘宗地图作为颁发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

6 结语

尽管地籍图的成图方法有多种, 但是, 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多用途地籍测绘系统, 地籍图必须具有国家基本图的特征, 对地籍图的成图方法必须统筹考虑, 既要顾及当前急需用图的现状, 又要顾及今后建立全国地籍测绘系统的长远需要。总之,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自

参考文献

[1]孙祖述, 等.地籍测量[M].测绘出版社, 1991.

[2]金和钟.测量学[M].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2.

成图方法 篇4

比 赛 方 案

一、竞赛说明

(1)命名说明:

1.文件夹命名要求:在D盘的根目录下,创建参赛选手文件夹,文件夹以“竞赛号”命名,如参赛选手竞赛号为“JXCAD001”,则创建文件夹的具体名称为 “JXCAD001”。文件夹名称中间不允许出现空格,也不得以本人姓名或任何其它形式命名。

本次竞赛所有任务的完成结果必须保存在上述参赛选手文件夹中,如“D: JXCAD001”,否则以未做任务处理。

2.文件命名要求:必须按任务要求命名文件名称。

3.选手设置的文件夹名称和保存的文件名称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其内容不能作为比赛正式结果,不作为评分依据。

(2)注意事项:

1.总分100分,时间240分钟。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可,提前交卷的选手不予加分。

3.考试过程中,所需素材文件均已经放在操作系统桌面的文件夹中,文件夹名称为“机械CAD素材”。

4.竞赛过程中选手自行注意保存,如保存不及造成数据丢失,后果自负。5.遇到意外情况,应及时向裁判报告,听从裁判安排,不要自行处理。6.选手在交答卷前,务必检查文件夹和文件的名称是否正确;离开赛场前须将考卷交给裁判,不得带出赛场;离开时不得关机。

否定项:不能在上交文件中明示或暗示选手身份,不得有雷同卷。

二、竞赛组织

1、竞赛选手:

机械cad技能训练学生 16轨交

(五)五人

2、竞赛时间:

比赛时间:2018年6月6日 7:45

3、竞赛地点:机加工实训车间

4、竞赛内容:抄画机械cad二维二维图,并完成三维图形绘制

5、竞赛方式:

以现场上机实际操作的方式,按相应要求进行操作。根据完成度和准确

率最后决出名次。

三、竞赛须知

(一)选手须知

1、参赛选手必须按竞赛时间,提前5分钟检录进入赛场。迟到者不得参加竞赛。

2、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可自带维修资料等参考资料。

3、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考评人员同意方可离开。

4、参赛选手在竞赛过程中,如遇问题需举手向考评人员示意。

5、在竞赛规定时间结束时应立即停止操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竞赛时间。

(二)赛场规则

1、比赛区域除现场考评员、赛场配备的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比赛区域。

2、比赛过程中不准沟通交流。

四、表彰奖励

本次机械cad技能大赛奖项设置:

根据参赛选手人数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成图方法 篇5

钻孔柱状图是地质勘探分析中的基础图件,可形象刻画岩层、矿体等的地质结构及相互关系,是编制其它综合图件基本依据[1]。编制钻孔柱状图是地勘单位的基本工作,也是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之一。我国钻孔柱状图的绘制工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手工精细绘制基础上,然后利用GIS、CAD或Coredraw软件进行矢量化成图,成图慢、效率低[2];另一种则利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基于AutoCAD或各类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3],效果较好,但是对于广大的地质工作者来说,平台开发比较复杂,需进行专门培训,从而限制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此外,国内外现有成熟软件,如uMap、GeoMaster、RockWare等软件,行业性强若只需生成钻孔柱状图一项功能,仍需要购买整个应用平台,需要培训;且国外工程地质软件,对中文不支持或支持较差,添加中文注释信息困难[4]。

因此,现行软件由于其功能不完善、不易使用等问题而未普及,钻孔柱状图的自动成图技术的研究探讨就有其必要性[5]。本文基于Access数据库(或改变连接字符串使用SqlSever),采用ADO.NET与GDI+相结合,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实现了钻孔柱状图的自动绘制,并对图例填充、薄层处理等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

1 数据库的设计

1.1 钻孔数据库

根据钻孔要表达信息,建立ACCESS格式的钻孔数据库,建立钻孔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位置、坐标、标高、勘察单位、完探深度等)、分层特征(顶高、底高、厚度、累积厚度等)、地层特征(地层系、统、组年代信息、岩性描述等)、测试数据(室外岩心采取率、动探测试、井下电视、标贯信息、抽水试验数据等和室内土工试验等)、岩性图例(岩性图例填充符号编号、名称)等总共7个数据表。

1.2 表与表之间关系

在已建好的7个表中,采用基本信息表(Location)作为主表,其余6表作为子表,均采用“钻孔编号”为关键字(Data表中有值均为“钻孔编号”的数据列),每个表中都可依据关键字调出所需信息以供查询或操作。

1.3 岩性符号的管理

通过Windows提供的绘图软件或者专业的绘图软件如GIS、CAD、PS或者CoreDraw等依据《区域地质图图例》规范,按照标准岩性划分建立一套常用岩性符号图例,格式可以为bmp、jpg或gif,文件进行编码后存放到指定的目录,以便按编码直接调用,进行地质断面的填充。

2 技术思路

2.1 实现思路

本文钻孔资料自动成图主要思路是应用数据库ADO.NET,基于C#语言开发实现钻孔资料编辑管理模块与钻孔柱状图的成图算法。应用ADO接口提取钻孔数据的空间坐标和岩性特征生成相应的图斑,并在窗体的图形控件中实现成图显示。

在开发过程(见图1)中,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平台,应用SQL数据库语言,建立钻孔资料的数据库,进行钻孔数据的输入、编辑、管理及提取;而成图则采用GDI+基本绘图模块,设置绘图参数以及柱状图的格式、框架,用ADO中读取分层和岩性描述数据进行框架填充,实现钻孔柱状图的自动成图,最终以方便的图片形式供研究人员分析。

2.2 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点

2.2.1 绘图缓慢

工程地质软件有时要创建十分复杂的柱状图,将要绘制图形直接在窗口中绘出,即使配置较高的机器,也需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另外,图形或者文本在屏幕上绘制,会有意外闪烁。

2.2.2 分页问题

钻孔柱状图当前页绘制完成以后,会有当前钻孔未绘制完毕的情况,需要在新的一页甚至两到三页进行剩余部分的绘制,这就需要注意分层深度、岩性描述以及填充的衔接。有时某些钻孔剩余很少部分未绘制,需从实际应用考虑是否调整绘图比例,是否进行分页。

2.2.3 薄层处理

在绘制柱状图的沉积构造绘制时,由于薄层厚度太小,按既定的比例空间不够绘制分层数据和岩性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将薄层的绘出后,将要填写文字和数据的地方进行必要处理。

2.3 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所用程序设计语言C#.NET是微软在2000年7月推出.NET Framework的第一版是提供的一种新语言,近年来,由于其派生于C/C++简洁语法,仍能保持C/C++原来功能,对象定位简单,类型安全。尽管是新语言,已经成为Windows及Web开发人员的首选开发工具[6]。

GDI+(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图形设备接口),将应用程序与图形硬件隔离,从而允许开发人员创建与设备无关的应用程序。它以继承类的方式,通过调用GDI+类提供方法,此方法又反过来调用相应特定设备的驱动程序,进而实现图形在屏幕或其它特定设备上的显示。GDI+提供的服务分为3个大类:二位矢量图形、图像处理和版式[7]。

ADO.NET是微软提供一组可用于和多种数据源(主要为数据库)进行交互的面向对象类库,其提供用与数据源进行交互的相关公共方法,可保证平台互用性和可伸缩的数据访问。类库主要有用于交互连接的Connection类,用于执行查询、修改、插入等操作的Command对象以及用于暂存数据的DataReader、DataAdapter类和DataSet对象等来撷取、处理与更新数据。

模块在开发过程中,针对开发中遇到的技术难点,一是采用双倍缓冲技术解决在计算机中直接绘图的速度缓慢并消除意外的闪烁效果,其次应用缓冲线绘制技术进行钻孔柱状图的薄层注释填充并用数组自动判断来实现分页,使得柱状图可以快速、美观的自动成图[8]。

3 基于GDI+进行地质钻孔柱状图的自动绘制

柱状图主要由表头、图框与填充内容等几大部分组成[9],其均绘制于Picture Box窗体中,具体各部分绘制分别实现,绘制代码所需命名空间为System.Drawing.2D。具体实现如下:

3.1 表头的绘制

表头包括钻孔的基本信息及柱状图的各列对应内容的列名,内容固定不变而且是各个钻孔的公用必需部分,可以在程序中事先设计好格式。与数据库的交互操作由数据连接读写类DataMean()与操作类DataOperate()实例化后执行。

(1)画表头线。不需连接数据库基于Pen()函数,已绘图控件左上为坐标原点,用屏幕起始点坐标绘制表头线,典型代码如下:

(2)填写表头。由Connection类连接数据库,应用DataReader类按关键字逐条读取数据并进行绘制,以DrawString()函数绘制表头数据,同时,以主表中的“钻孔编号”列值绑定钻孔选择下拉框comboBox1,典型代码如下:

调节下拉ComboBox值,即可得所钻孔柱状图表头,如图2:

3.2 图体框架部分及数据填充

因表头图幅已确定,图体框架的绘制也可以由DrawLine()函数绘出柱状图中固定的列线,而地层线的绘制则需要应用DataSet对象调用Data数据表中相应内容,转化为双精度值后进行绘制。程序的实现如下:

(1)读取分层数据,绘制地层线。读取数据以后,需要用数组有选择存储“累积厚度”字段值,然后进行定义Value[0与Value[*],进一步进行绘制,典型代码如下。

(2)分页处理

若柱状图在当前页未能绘制完毕,就要考虑分页问题。表头,表体和表尾三部分,在钻孔深度较大不能绘制完毕时,具体分层步骤实现如下:

(1)计算表体(是累计厚度和岩性描述区域累计值的最大值)和表尾的高度,查看剩余部分,若仅剩表尾,则调整表体的(绘图控件)的大小,尽量绘制成一页,若剩余数层地层,则另起一个新窗体进行绘制,格式固定;

(2)新窗体绘制时,事先定义好String全局变量,分别存储文字型的岩性描述,系统组等地层信息;Double全局变量,存储上层表尾处剩余的分层数值,以便下层继续绘制。并且注意变量即是清零。

画地层界线填写层底标高,深度,厚度,岩性名称以岩性描述以及水位、动探、钎击数的绘制,绘制过程与上两步大体相同,不再赘述。

3.3 应用双倍缓冲进行岩性图例的填充

针对在屏幕中绘制文字或图像时的速度缓慢或意外闪烁问题,可首先将存储好的图形绘制到图像对象,绘制完图像后,再将图像绘制至窗口,这个技巧就是双倍缓冲`。同理,该技巧也可先进行背景绘制,然后再在背景上进行图像绘制,这样,既可以缩短绘图时间,亦可以消除闪烁。具体的实现步骤如下:

(1)事先将图例数据库存贮至项目文件夹得Bin/Debug目录下。

(2)首先在窗体类中添加Image变量声明,在构造函数中创建SmallImage对象,创建纹理画笔,典型代码如下:

(3)编写窗体的OnPaintEvents()函数,将图像绘至Brush对象,而后由Brush绘成纹理画笔填充柱状图断面矩形,并注意画笔Dispose(),释放内存以避免耗尽。

3.4 运用缓冲线绘制技术,进行薄层处理。

当地层划分较薄而岩性描述文字又多、所显示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见图3),既定岩性描述区不能容纳全部岩性描述,则需要画缓冲线来解决,使其能较美观地显示。

具体的算法如下:

(1)定义一个数组,每次画完一行,记录这个行线的累积深度,根据ADO读出的岩性描述和岩性名称所占字符,计算出需要的最大行距,适当安排岩石名称和描述的位置;

(2)如果描述文字所占的总高度大于该层厚度,则以岩性描述文字的最低位置画横线来结束该层,否则,则以岩性描述文字所占的总高度来结束该层;最后一层应特别处理,如果最后一层的层厚大于或等于该层岩性描述文字所占的总高度,则按照层厚来画底界限。

(3)画线完毕后,将这个行线和岩层厚度的底板线连成缓冲线。

本文所作的柱状图是单孔柱状图,旨在快速生成涵盖勘察工程中钻孔的绝大部分信息,以供研究人员分析。完整柱状图的生成效果如图4所示。

4 结语

通过本程序模块开发,利用ADO.NET与GDI+相结合,以ACCESS数据库作为数据源进行交互,实现了钻孔柱状图的自动生成,可比较现有的柱状图成图的低效率,低精度以及分享性不足等缺点,缩短了绘图时间,简化了图件绘制程序,解决了一般编程制图过程中绘制缓慢以及意外效果等问题,并对地质图例的填充及薄层处理等进行探讨阐述。对实现钻孔柱状图成图标准化与规范化,以及其它测绘研究领域(如水文钻孔综合柱状图,测井曲线图等)的柱状图绘制技术进一步拓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性意义。

但该程序的也存在不足之处:虽然该程序编制与应用十分方便、简单,但是在数据录入和其它图件的集成应用方面还存在繁琐流程,有待于加强对数据管理与集成模式的优化改进。

摘要:针对勘测设计企业业务信息管理的具体需求,分析了勘察设计企业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建设的系统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费用管理及系统管理等功能;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系统的开发原则、应用效果和特点。

关键词:勘察设计企业,合同管理,费用管理,设计与开发

参考文献

[1]贾柳静.地质剖面数据库管理及自动成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许哲平,陈建强,迟文学.基于Delphi7和CoreDraw 9VBA的钻孔柱状图自动成图系统[J].桂林工学院学报,27(1),81-85.

[3]郑洁红,吴名彬.工程地震钻孔柱状图的微机绘图系统[J].华南地震,1998,18(2):72-77.

[4]牟乃夏,梁春利,张灵先,等.基于WebService的钻孔柱状图网络成图系统研究[J].金属矿山,2010,2,92-116.

[5]解华明,陈守余.基于MAPGIS的钻孔柱状图绘制软件的编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4,26(1),85-90.

[6][美]内格尔,伊夫杰等.C#高级编程[M].李敏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04-205.

[7][美]怀特.GDI+程序设计[M].杨浩,张哲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8-21.

[8]迟文学,陈建强,许哲平等.钻孔柱状图中缓冲线绘制技术[J].地质科技情报,2006,25(5),2-5.

[9]陈文杰,应轶.第四系钻孔柱状图成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矿测绘,2007,23(4),12-16.

成图方法 篇6

关键词:地质工程,测量技术,设计方法,成图质量

前言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工程测量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这首先得益于当前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为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其次,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城市内各类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 这就对地质工程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加快了地质工程测量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 对地质工程测量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1 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常见的问题分析

1.1 地质工程测量方案存在着套用的现象, 与实现不符

(1) 封面和文字不符规定, 内容欠完整。表现为因人、因时间、因项目的不同封面五花八门。格式、大小、字型、字体均不统一。不同项目、不同的作业地点的技术设计格式强行套用, 叙述千篇一律, 不具体, 缺乏针对性。对设计方案、作业方法和技术指标等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少, 附图、附表不全。

(2) 设计人员对作业情况勘察和调查分析较少。由于设计人员不深入作业一线, 所以对作业区具体情况缺乏必要的勘察和调查, 对于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不能及时进行检查, 而且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3) 编写依据不科学。部分设计人员对现行的法规和技术标准缺乏深入的了解, 对相关的地质工程测量产品的定额管和装备标准也缺乏重视, 这就导致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科学的地方, 由于过多的参考过进的教材和规范, 则会导致所编辑的测量方案与实际存在较多不符合的地方。

(4) 对利用已有资料的情况分析不全。目前在测量方案设计时, 由于对所参考的资料缺乏了解, 部分资料由于时间较久, 或是不是本单位所测, 再加之一些资料很难收集到, 同时在对这些资料利用时, 缺乏必要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 盲目的对这些类似资料中的分析结查进行照搬, 从而导致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缺乏。

(5) 标准意识差。地质工程测量方案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和标准, 这就导致无论是文字、公式、数据和图表等都存在着不准确的地方, 而且有关的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及计量单位等在表述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由于缺乏一定的标准意识, 这就导致在对技术方案、作业方法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中存在着不客观性, 普遍存在评价偏高的情况。

(6) 设计不深入。在设计中, 不仅没有从作业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等应用的较少, 这就导致所选择的设计方案不是最佳的, 同时对于所选择的措施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无法实现取期的效果。

1.2 地质工程测量项目中的问题

(1) 在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中可能难以对后期工作的需求进行认真考虑, 造成后期工作的被动, 增加整体测量上的工作量。

(2) 在控制测量布网中可能使测区精度要求布局不合理。

(3) 可能使测区有的地方控制布网漏布。后期补充布网不仅会增加控制测量的工作量。还会使原的统一性受到损害。

(4) 在片面追求节省经费、缩短工期的前提下, 抛弃分级布网的基本原则, 采用缺乏校核条件的一次性布网形式, 其结果是缺乏误差控制方法, 造成误差的过大积累, 精度难以满足工程要求。有时甚至出现地质事故不能及时发现, 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样, 不仅使节省经费、缩短工期的最初目的没有达到, 反而使测量工作处于极度被动的状态。

(5) 有些测量人员对测量方案设计缺乏认识, 甚至还往往错误使用概念, 以至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概念与应用错误。

2 地质工程测量技术设计的方法

2.1 技术设计的依据

一是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或合同书。二是有关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三是有关地质工程测量产品的生产定额、成本定额和装备标准等。

2.2 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是技术设计方案应先考虑整体而后局部, 且顾及发展;要满足用户的要求, 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要从作业区实际情况出发, 考虑作业单位的实力, 挖掘潜力, 选择最佳方案。三是广泛收集, 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工程测量产品和资料。四是积极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2.3 编写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一是内容要明确, 文字简练, 标准已有明确规定的, 一般不再重复, 对作业中容易混淆和忽视的问题应重点叙述。二是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时, 要说明可行性研究或试生产的结果以及达到的精度, 必要时附鉴定证书或试验报告。三是名词、术语、公式、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等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一致。四是以工程项日的实际需要与工程特点为基础, 以测量规范为准绳, 以分级布网控制测量误差, 确保校核条件控制测量质量, 最大限度地保证测量成果的可靠性, 实现测量工作的多快好省。

2.4 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一是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确任务的性质、工作量、要求和设计的原则。二是设计人员应认真做好作业区情况的踏勘和凋查分析工作。三是设计人员应对其设计书负责, 要深入第一线检查了解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3 提高地质工程测量成图质量的具体措施

3.1 有效提高地质工程测量人员的技术素养

目前从事地质工程测量的人员多为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这些人员对于计算机较为熟悉, 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所以在培训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技能和基本功的培训, 通过野外实则并与讲授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地质工程测量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3.2 观测员在工作前应仔细检查仪器

在测量过程中, 观测号不仅需要与跑迟员之间做好配合工作, 同时还要在安置好相关测量仪器后, 做好仪器的检查工作, 确保仪器安置与输入高度都没有差错时, 还需要对后视方向相关站点进行观测检查, 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所以做为一名观测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4 结束语

近年来, 地质工程测量项目不断增加, 对测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这就对地质工程测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地质工程测量工作中, 通过技术设计来确保地质工程测量生产的顺利进行, 加快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 充分的利用各种高新测量技术, 加快传统测量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的转变, 加强地质工程测量作业队伍的建设, 努力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技术素质, 不断拓宽地质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 为地质工程测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而加快我国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百东.关于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状况的思考[J].工程技术, 2011, 3.

[2]杜宁, 王莉.全站仪线路纵、横断面测量[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5) .

成图方法 篇7

1 地震速度分析

1.1 叠加速度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1]。根据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求得的速度叫做叠加速度。因为叠加是经动校正后进行的,动校正用的速度合适,则叠加后有效波的能量最强,这时的速度称为最佳叠加速度。反之,动校正的速度用的不合适,叠加后有效波能量就要削弱。叠加记录的振幅随叠加速度而变化,这就是叠加速度谱。

叠加速度用一个共同的式子表示:

式中,t0——双程垂直反射时间;x——接受点到激发点的距离;t——在x处接受到反射波的时间;vs——叠加速度。

叠加速度是由速度分析求得的速度,这一种方法是获得数据的最佳拟合曲线,而并不是准确的双曲线。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水平层状介质的基础上的,其计算效率相当高。虽然常规的地阿加速度的分析原理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却在地震资料的常规叠加处理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2 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一组水平层状介质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简单的说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平均。

1.3 层速度

层速度指在层状地层中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它直接反映地层的岩性,能用来划分地层。当已知第n层、第n-1层的均方根速度,以及这两层的t0时间,可以求第n层的层速度。

1.4 均方根速度

对于一水平界面,当上覆介质不均匀时,时距曲线近似为双曲线,在动校正中按双曲线进行校正,均方根速度就是在不为双曲线关系的时距方程简化为双曲线关系引入的一种速度。简单的说就是,将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时求得的速度。

1.5 各种速度的关系及主要应用

叠加速度在水平连续介质中就是均方根速度,如果界面倾斜,得做倾角校正,意思就是对叠加速度进行倾角校正得到。在水平层状介质的情况下,叠加速度就等于均方根速度,在倾斜层状介质的情况下,叠加速度就等于均方根速度乘以倾角的余弦。做变速成图时,输入的是叠加速度,如果是水平层状介质,其实就是均方根速度,输出的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和层速度之间的区别是,层速度是任意两层之间的速度,而平均速度必须是基准面到某个层位之间的速度,这个基准面通常是剖面的零线。平均速度主要用于时深转换。通常由叠加速度求的,处理完的速度就是叠加速度。当然也可以在实验室里测定岩石物理性质得到或者井中测量vsp等。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

(1)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

(2)均方根速度Vr与叠加速度Vs的关系为:水平层状介质时,Vs=Vr;倾斜均匀介质时,Vs=Vφ,Vφ为等效速度,Vr=Vscosφ。

(3)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Vn的关系为:利用Dix公式由均方根速度换算层速度。

2 双狐变速构造成图

双狐变速成图系统[2]经过多年的速度攻关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成图系统,包括了平均速度法、层位控制法、模型层析法、量板法四种成图方法及各种速度研究应用模块。

2.1 平均速度法

平均速度法指的是利用叠加速度谱建立平均速度场进而实现时深转换的成图方式。

其基本思路是:①将叠加速谱文件转换成平均速度散点文件;②将获得的平均速度散点三维维网格化,得到当前工区的平均速度体文件;③将目标层的T0散点、断层文件、边界文件作二维网格化获取曲面文件;④根据当前的T0,及其平均速度曲面文件计算当前层到基准面的埋深,并输出其散点文件;⑤将换算的埋深散点二维网格化,根据井分层数据对目标层作校正。

2.2 层位控制法

层位控制法是利用一个叠加速度谱和解释层位重新构建平均速度体,并利用该平均速度提进行时深转换的操作方法。其基本思路是:①通过“叠加速度倾角校正”,将叠加速度转换成均方根速度;②网格化所有层位T0数据成曲面文件(如有需要,可以插值方式获取子层,以使时间模型更为精细);③利用插值的方式获取诸曲面处的均方根速度,结合解释成果数据,并由Dix公式将其换算成层速度;④将换算出的层速度充填到各层或各子层内,并由该层速度模型换算新的平均速度体;⑤利用新的平均速度体进行目标层的时深转换。

2.3 模型层析法

前面介绍的常规变速空校是基于迪克斯(Dix)公式[3]进行速度计算的,它是假设在地层倾角不大的情况下,叠加速度近似于均方根速度。但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地层倾角较大,如山前地区,由于构造运动,地层倾角很大,有的甚至在600到900之间,这时迪克斯(Dix)公式已经不适用,必须寻求新的速度计算方法。模型层析法是解决高陡构造速度计算的很好的解决方法。

模型层析法变速成图思路:当第一层的层速度已知,由t0时间图和第一层层速度可以计算射线的初始入射角和第一层的初始深度,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修改第二层层速度,利用曲射线追踪迭代和非双曲线拟合,当拟合的叠加速度与已知速度相等时停止跌代,即求出第二层的层速度,同时求出射线路径,有射线路径就可以计算反射界面和反射点偏离入射点的位置(即偏移量)。以此类推,逐层计算。

2.4 量板法

针对资料品质相对较差以及速度谱可信度相对较低地区运用井的层速度充填各层T0模型变速成图。量板法思路:在资料品质相对较差速度谱可信度相对较低地区,运用井的层速度充填各层T0建立模型并转换成平均速度场,得出最后各层构造图。

2.5 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

对于没有速度谱资料的地区,采用量板法和附近井资料建立速度场,进行构造成图。对于地层比较平缓的地区,采取平均速度法,不仅有利于小幅度构造解释,而且有利于提高构造图的精度[4]。即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因为速度场的问题导致小幅度构造的淹没,并能更准确的反映构造幅度和形态。对于地层倾角较小,地层成层性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层位控制法,对层速度进行平滑,然后建立速度场进行构造成图。

3 应用效果分析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以前方法做时深转换时,用的层速度受景点影响严重,出现异常现象;而用变速构造成图的方法,速度趋势变化从规律变化,西南到东北方向由大变小。从图3和图4对比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做出来的构造图趋势基本是一样的,都是西北低-东南高;但是从局部构造的角度来说,变速构造成图更加精细,有利于我们寻找复杂构造。

4 结束语

本文以双狐软件为基础,介绍了有叠加速度转换为平均速度或层速度得到区域构造的方法,通过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实际应用的对比验证表明,由叠加速度转换为平均速度或层速度的方法可以直接求出平均速度,对提高时深转换的精度是有利的。这对没有地震测井资料的地区无疑是重要的,就是对于有地震测井资料的地区,由大量的速度谱求出的叠加速度换算所需的速度参数,对研究工区内的数度变化规律及构造规律也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成图方法 篇8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给测绘事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施测地形图是测绘的基本, 也是所有测绘工作不可缺少的一步。电子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在测绘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全站仪和数字化测图取代了相对落后的电子经纬仪和平板测图, 特别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数字化测图几乎已占据了所有的地形图测绘市场。

2 数字化成图的概述

数字化测图是以计算机为核心, 在外连接输入输出设备、安装成图软件的条件下, 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地图, 需要时也可用数控绘图仪绘制所需的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它由数据采集和输入, 数据编辑和处理, 数据输出三部分组成。它具有点位精度强, 工作效率高, 数据更新方便, 地图效果直观, 方便于GIS的应用等优点。

3 外业测绘的实施

3.1 首级控制测量

在外业数字测绘前需对测区进行控制测量, 对相对发达地区而言一般只需加密一、二级控制点即可, (若没有高等级点的情况下需先进行高等级控制点的测量) 。一、二级控制点可用常规导线作业方法或者使用RTK作业方法, 由于常规导线法速度慢, 投入人员多等弊端, 而GPS技术的发展又相当成熟, 所以现在一般的作业单位都采用RTK作业法进行一、二级控制点的测量。

3.1.1 控制点的选点、埋石

一级 (二级) 导线点必须埋设永久性标石。每平方公里必须至少保证16个控制点, 且一级、二级点均要制作点之记。

埋石点的规格如图3.1所示。

(1) 控制点尽量做在地面, 无法避免要做在楼顶时, 其楼顶的混凝土标石如图3.2所示, 中心标志为不锈钢标志。

(2) 一级、二级控制点选在水泥路面上时, 应在坚硬路面凿成25×25cm的方框, 以直径为2.5cm, 长8cm的不锈钢螺钉做中心标志, 并刻有甲方单位名称, 中心标志上刻十字以便定位。水泥路面标志规格如图3.3所示。

(3) 其它地方埋设的混凝土标石规格如下:

I级:上底为12×12cm, 下底为20×20cm, 高为60cm。

II级:上底为12×12cm, 下底为15×15cm, 高为40cm。

3.1.2 RTK作业流程

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 采用能达到精度要求和符合规范的作业设备, 基准站选择高等级控制点上, 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不超过5km。为确保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提高测量精度, 首先根据甲方提供的所有控制点进行分区, 分区后以距区域最近且完全能控制该区域的控制点作为一组, 每组中的控制点不得少于5点, 利用这些已知点求解七参数;然后将求出的参数 (或现场求解) 输入仪器中, 进行测量。其作业流程如图3.4所示:

3.1.3 高程控制测量

在己有的高等级水准点的基础上, 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对测区内二级导线点以上级别的控制点进行四等水准施测。水准路线可布设为附合路线, 结点网或者闭合环。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 直读距离, 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当水准路线为附合路线或闭合环时采用单程测量, 水准支线应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法观测。每测段的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为返测时, 两根标尺应互换位置, 并应重新整置仪器。每一站视线高度要求三丝能读数, 前后视距不大于5米。任一测站前后视距累积差不大于10米。附合路线或环级闭合差undefined为公里数) , 主要技术指标如表3.5。

3.2 图根控制测量

为了满足数字化测图的需要, 在一、二级控制网 (点) 基础上, 布设图根导线。图根导线布设形式, 一般采用附合导线和结点网, 特殊情况布设闭合导线, 可发展少量支导线。

3.2.1 图根控制点标志

在建筑物及硬质地面上直接钉入钢钉或顶部有明显中心的钢柱作为标志, 刻凿边框可以作为埋石点;在软土处埋设预置不锈钢标志的混凝土桩做为埋石图根点, 不埋石图根点在水泥地上采用钉入水泥钉, 软土上可使用直径在5cm以上, 高度大于30cm的木桩, 中心标志为铁钉。图根点编号:在四位自然数顺序前面加冠固定代码T, 点号不能重复, 但可以漏号。点的密度以满足数字化测图的需要为原则, 加高级控制点每平方公里不得少于64个点, 建城区控制点适当加密, 且每幅图埋石点不得少于2个, 且要相互通视。

3.2.2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图根导线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6。

导线长度短于上表1/3时, 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0.15m。支导线最多不多于三条边, 且边长不应超过80m, 观测时边长应往返测, 水平角观测左右角各一测回, 且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支导线点数不能超过总控制点数的1/3。图根导线观测使用电子全站仪观测, 方法采用全圆方向法, 当方向数多于三个时, 应归零。

3.2.3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图根导线采用三角高程, 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 垂直角应对向观测;极坐标法图根点垂直角可单向观测一测回, 变动棱镜高度后再测一次;要准确量取仪器高, 觇标高。记录采用全站仪自动记录角度、边长, 再转换成记录格式输出。技术要求见表3.7。

S为边长 (km) , D为测距边长 (km) 。

3.2.4 图根导线计算

图根导线平面、高程平差计算采用清华三维公司编写的“NASEW95”平差软件进行简易平差。

3.3 碎部数据采集

碎部测量即地形特征点 (碎部点) 的采集.在完成图根点加密和图根导线测量后, 即可进行下面的碎部点采集.在开始测图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3.3.1 仪器设备的准备

实施数字测图前, 应准备好仪器、设备, 主要包括:全站仪、对讲机、脚架、备用电池、反光棱镜、皮尺或钢尺、绘图板、支点笔等。 (全站仪、对讲机应提前充电)

3.3.2 成果、资料的准备

收集自己测区范围内所要使用的控制点成果, (一、二级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 ;打印出测区范围内的工作底图, 并把各级控制点展在图上, 便于测绘时寻找控制点。

3.3.3 草图作业法

该法优点在于对野外特征点更直观地反映于草图上, 在处理内业时便于记忆和查找。更适用于大面积地形图测绘。为切实保证野外作业的顺利进行, 出测前必须对作业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根据各作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作业员的业务水平能力, 一般为三人一组, 实施组长负责制.作业员进入测区后各负其职.绘图人员首先对测站周围的地形、地物分布情况熟悉一下, 便于合理安排工作进度;观测员快速架好仪器, 量取仪器高, 选择测量状态, 输入测站点坐标和方向点坐标;瞄准棱镜, 测出定向点坐标进行检核, 若检核不对, 需检查已知点是否输错或仪器设备是否有故障。直至检核定向坐标无误后才能通知持镜者开始跑点;施测过程中需用对讲机和跑尺员保持相互呼应.在一个测站上按顺序将所有的碎部点测完后, 还要找一个已知点重测, 以检查施测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操作, 仪器碰动或出故障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检查确定无误后, 关机、搬站.到下一测站, 重新按上述采集方法、步骤进行施测.

当完成这项工作后, 再把编辑好图的图打印出来拿到实地对照检查, 补测原来漏测少测的各种数据, 再在计算机上进行交互编缉, 从而得最终的地形图。

4 数字成图中的注意事项

在数字成图的作业过程中也会经常遇到不同的问题, 根据本人长期从事数字化成图的经验, 总结出以下需注意的几点:

(1) 使用全站仪进行碎部点数据采集时, 在设站和定向时应严格检查输入测站点与后视点。如果测站点与后视点输反了 (点号与位置均认识错误) , 或纵横坐标同时输反了, 实践证明这样是无法检测出来, 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 图形编辑应遵循“不清不绘”“边编辑边注记”的原则, 对记录不清的暂时不编辑, 经外业检查后再进行编辑处理;对每编辑完一完整地物时应同时加注符号或文字。

(3) 对于要进行数据入库的地形图而言, 对地形图中的结点连接精度和封闭图形的闭合性要求较高, 所以在图形编辑时应注意, 对应连接的线条应用编辑功能进行连接, 闭合的图形必须闭合。

(4) 内外业工作都完成后, 打出编辑好的地形图, 抽派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实地进行检查。对内业处理中有疑问的地方应重点检查, 再加以改正。实践证明, 实地检查是数字化测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可以把各作业组的许多不同的表示方法或符号进行统一。

5 结 论

综合上述, 数字化测图与传统的平板测图相比, 不仅提高了测绘成果的精度, 而且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减轻了测绘人员野外工作的劳动强度, 数字化图还便于保存。本文结合数字化测图的工作实践, 对数字化成图的作业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并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数字化测图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对数字化测图整个作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对数字化测图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学习作用。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数字化成图的基本知识, 介绍了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需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数字化成图,控制测量,碎部点采集,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明东权, 张囡.数字测图的作业模式.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3, (2) .

[2]陈传胜, 李岚发.测量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3]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站.浙江省GPS-RTK测量技术规定 (试行) .杭州:浙江省测绘局, 2008.

成图方法 篇9

1 平面控制测量

1.1 GPS控制测量

本测区根据甲方的用图要求, 统一采用了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央子午线114°, 平面坐标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 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本测区施测的四等GPS网是综合考虑了滑县将来进一步规划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布设的。该网共布设四等GPS点24个, 与两个高等级的三角点共同构成本测区的四等GPS网。

首先将以WGS-84坐标系为基准的自由网转换成以54北京坐标系为基准的自由网, 而后选定高斯正形投影, 即中央子午线为1140, 中央子午线长度变形系数为1, 最后固定双庙 (Ⅲ) 、新集 (Ⅱ) 两个已知点平面坐标, 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平差后GPS网中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最大为1.77cm, 最弱边相对精度为1/94416, 均小于规范限差。

1.2 一级导线测量

本测区一级导线沿测区外围及主要道路、河流布设, 全区共布设导线点180个, 其点位多是埋设混凝土标石, 当点位设在坚固铺装面上时, 点位以嵌入道钉为主。导线点的编号按罗马字母“I”后接自然数顺序编号。

2 高程控制测量

观测前仪器标尺进行全面检验, 观测时采用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 直读视距。每测段的测站数均为偶数, 采用PC-E500电子记簿。技术指标参照四等水准规范要求。

水准网的平差计算采用系统软件严密平差, 环线闭合差最大为±33mm, 允许±38.6mm;最小为-4mm, 允许±42.6mm。平差后水准网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为8mm, 小于限差要求;水准网中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19mm, 小于限差要求。

3 像控点测量

本测区像控点的布设采用全野外布设, 每个模型按不少于四点布设。像控点的选刺首先在内业立体镜下进行目标范围的大概圈定, 外业实地优选目标位置标刺。

像控点原则:上选刺在航向及旁向六片 (或五片) 重叠范围内, 距像片边缘不得小于1.5mm。旁向重叠过小, 相邻航线不能公用时, 应分别按模型分开布点;自由图边的像控点, 应布设在图廓线4mm以外。由于该测区像控点均为平高点, 因此实地选点时既要选择影象清晰的明显地物点, 如接近线状地物的交点, 地物拐角点等实地辨认误差小于图上0.1mm的地物点, 也要顾及到局部高程不能变化太大, 不可在弧形地物及高程变化较大的斜坡处选刺像控点。

4 全数字化内业测图

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 航测内业成图主要完成地物的定位测绘工作, 其性质说明注记及地貌的测绘留待外业调绘时一并完成。

内业模型测图时尽可能地利用上下航线间的定向点, 排除了粗差保证模型的正确建立, 定向要求如下:

内定向误差小于0.02mm, 相对定向各点上下视差不得大于0.008mm, 绝对定向平面对点误差小于0.2m, 最大不超过0.3m, 高程误差不应大于0.2m。

测绘地物时应在模型上认真测绘, 仔细辨认判读, 以免地物错漏移位和变形。房屋原则上以外轮廓分幢测绘, 不能综合;对能识别房檐的可先测房屋界线再加绘檐廊线;对各种线状地物应跟踪测绘, 单线描绘时应以地物中心线描绘, 特别是对于有规律可循的地物 (如电力线等) 应根据其规律认真查找, 确保测绘完整, 避免遗漏;对于露天管线内业要测绘支柱。

道路测绘时小路、内部道路和高等级道路的路基线和路肩线均要按实测表示。大车路和乡村路难以定性时, 可以双线路表示。

植被测绘时应表示大块菜地、旱地、果园林地, 小面积菜地则不表示。

田埂择要表示, 原则上以区分地块为宜。

另外, 凡是坡坎成片时内业应测注高程和等高线。坑塘底部、土包上、乱掘地及村庄密集处应适当测注一些高程点。

凡是内业不能判明的地物, 原则上内业均应测绘其形状范围线等。

5 外业调绘

外业调绘的任务主要是对内业所测绘地物的性质调注, 对新增地物的补测。调绘时应将原图与实地逐一核对, 描绘清楚, 图式运用恰当, 注记准确。对原图要全面进行实地检查、修测、补测。完成地理名称的调查注记, 屋檐改正及野外高程点等的测注工作。对已拆除的地物和不需要表示的要素要在调绘图上以“X”标记。图面表示要清晰易读, 以方便内业编绘。

居民地调绘:居民地实地应调注房屋的结构性质、层数, 并一一标注在调绘图上相应房屋中间, 房檐的改正应实地量注檐宽, 并按统一格式标注在调绘图上, 房檐量注至厘米。

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实地调注大型货场内的起重机、吊车、地磅等, 并配置相应符号;大型烟囱、水塔均按规范调注表示。

6 计算机图形编辑

计算机图形编辑统一采用南方cass4.0系统软件, 在外业调绘的基础上, 外业调绘的内容输入计算机内, 并进行房檐的改正、名称注记、图幅整饰、接边等, 最后输出dwg格式的图幅数据。

编辑时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逐一修改, 对内业测绘的所有线条要素都要进行编辑修改。

7 成果成图的检查

为确保成果成图的质量, 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我院与滑县规划局聂孟往等同志组成联合检查组, 全过程跟踪管理检查。

成果成图资料在作业组自查互检后, 交分院检查, 最后由院质检站作最终质量检查。

摘要:摄影测量是通过目标的影像信息获取目标点群三维空间坐标的一门技术, 近几十年以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高精度三维测量等领域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上一篇:解读高考圆锥曲线试题下一篇:皮下注射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