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管理

2024-08-15

保育管理(精选11篇)

保育管理 篇1

摘要:断奶仔猪进入保育阶段, 常由于各种原因受疾病危害, 为此, 介绍了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以促进养猪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育猪,饲养管理,疾病预防

仔猪断奶进入保育阶段, 由于饲养环境、饲料形态及营养的改变、母源抗体的下降或消失, 都会产生应激反应, 引起仔猪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等仔猪断奶综合症, 从而影响保育猪的生长发育[1]。因此, 做好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仔猪断奶产生的应激反应, 对养猪生产至关重要。

1 进猪前的准备

1.1 保育舍消毒

一是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喷洒火碱, 并保证充分浸润一段时间;二是使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高床、饮水器、食槽等, 直到所有地方都清洁为止;三是所有用具干燥后选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空栏进行全面喷洒, 23d后用火焰将各地方消毒1次, 空置1周, 再转入断奶猪[2]。

1.2 保育舍设施卫生安全

修理栏位、饲槽、保温箱, 检查每个饮水器是否通水, 检查所有的电器电线是否完好。

1.3 保育舍温度

将舍内的温度调整到保育猪刚转进来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28~30℃) , 然后准备进猪。

2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2.1 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防止猪舍的疾病循环。

2.2 合理的分群与调教

分群时最好按照同窝原圈体重大小相近的健康猪混在一起饲养, 将病弱猪混在一起隔离特别优厚饲养, 以控制疾病的水平传播, 并做到夜并日不并, 以利于仔猪情绪稳定, 减轻混群产生紧张不安的刺激, 减少因相互咬斗而造成的伤害, 有利于仔猪生长发育。刚断奶转群的仔猪, 吃食、睡卧、排泄区尚未形成固定位置, 所以要加强调教训练, 使仔猪区分吃、睡、排泄区, 从而可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卫生[3]。

2.3 及时淘汰残次猪

首先, 残次猪生长缓慢, 即使存活, 养成大猪出售所需成本较大;其次, 残次猪大多带有许多病毒, 对其他健康猪构成很大的传染威胁。

2.4 断奶后前2周的饲养

仔猪断奶后, 应采取“两维持”和“三过渡”措施, 即维持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 逐步进行饲料、饲养和环境的过渡。由于仔猪断奶后在营养上遭受很大应激, 小肠绒毛萎缩、损伤, 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 所以仔猪在断奶后7~10d继续饲喂高能量、优质蛋白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价的乳猪饲料, 而且不要让仔猪吃得过饱, 每天饲喂5次, 少量多餐, 可缓解断奶应激, 防止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增加猪采食量, 从而获得更大的体重, 10d后逐步过渡到保育猪料。

2.5 饮水

水是仔猪每日食物中重要的营养物质, 饮水不足, 不但猪的采食量降低, 还会影响到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因此舍内应安装饮水设备, 保证仔猪每天喝到充足清洁的饮水。

2.6 保持舒适的环境

2.6.1 舍内温度的控制。

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温度要求在28~30℃, 以后每周降1~2℃直到降至22~24℃, 在保温时尽量使用对保育舍环境没有污染的热源, 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等, 尽量不使用碳、煤等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热源。断奶仔猪保温可以减少寒冷应激, 从而减少断奶后腹泻以及因寒冷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

2.6.2 合理的圈养密度。

每头保育猪至少有0.3~0.4m2的空间, 密度过大, 空气质量就差, 仔猪的群居小环境变劣, 容易发生争斗、互咬等情况, 疾病更容易发生。

2.6.3 加强通风换气。

因猪圈强调保温, 门窗关闭较严, 很容易造成圈舍内空气污浊, 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严重超标, 空气中病原体浓度升高, 对仔猪毒害较大, 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4]。因此, 既要加强圈舍的通风换气, 杜绝贼风, 又要保持舍内温度。

2.6.4 搞好圈舍卫生和控制湿度。

每天坚持打扫圈舍3次, 减少冲洗次数, 使舍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易引起仔猪腹泻、皮肤病的发生;过小造成空气干燥, 舍内粉尘增多, 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2.6.5 定期消毒。

猪舍定期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一般3d消毒1次, 消毒当天将猪圈内所有杂物都清理干净, 包括猪粪、灰尘等, 待干燥后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保育舍内外及猪体彻底消毒。

2.7 积极应用饲料添加剂

2.7.1 酸化剂。

仔猪肠道酸碱度对日粮蛋白质消化十分重要, 在哺乳期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和胃壁分泌的盐酸使胃维持在较低的pH值, 因此降低了有害细菌在胃和小肠中的增殖;当断奶后乳酸菌数量大幅下降, 而盐酸分泌量的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仔猪很难维持胃内较低的p H值, 因而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有机酸, 如柠檬酸、延胡索酸和丙酸等特别有效。

2.7.2 酶制剂和益生素。

由于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 因此适当添加外源性酶, 如胃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糖类分解酶、淀粉酶等及益生素, 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消除消化不良, 减少腹泻的发生。

2.8 药物的预防保健与驱虫

断奶仔猪由于突然没有母乳提供的抗体, 肠道内的各种致病菌会大量繁殖, 加上自身的抵抗力较低, 所以仔猪很容易发生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特别容易发生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水肿病以及肺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的呼吸道疾病, 因此仔猪断奶后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 连用3d, 可抵抗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降低感染率[5]。3d后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 如在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g、15%金霉素2kg或10%强力霉素1.5kg, 连续添加15d, 以上药物可通过饮水添加, 添加量是饲料添加量的1/2。仔猪断奶60d左右应驱虫1次, 以确保仔猪的生长发育, 提高饲料报酬。

2.9 规范免疫程序, 减少免疫应激

频繁疫苗接种可明显降低仔猪的采食量, 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 并能改变激素的平衡, 特别是细菌性疫苗, 过多过密接种疫苗会抑制免疫应答, 因而促进感染的发生, 所以尽量减少疫苗的注射, 以猪瘟、口蹄疫为主, 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决定疫苗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苟清碧, 廖运华.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6) :98-99, 102.

[2]李季枝.夏季种猪的饲养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 1996 (7) :36-37.

[3]张啟俊.育肥猪的饲养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6) :97.

[4]梁武英.瘦肉型猪的饲养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S1) :55, 58.

[5]匡宝晓.保育猪的保健管理[J].养猪, 2005 (2) :48-49.

浅谈我园保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保育员;保育工作;管理

一、幼儿园基本概况

我园创办于2002年7月,办园八年来,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孩子,培养完整儿童”的办园宗旨,幼儿园于2009年12月被评为“福建省示范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8725m2,建筑面积4790m2,绿化面积3429m2,活动室总面积4105m2,生均面积达7.7m2,户外活动场地总面积5292m2,生均面积达9.2m2。目前园内有科学实验室、多媒体室、保健室、厨房等功能室。户外有种植园地、戏水池、沙池、攀爬墙、大中小型户外游戏器械等幼儿活动场所。场地安全卫生、幼儿活动有保证。班班有与幼儿身高配套的桌椅、玩具柜、电视机、录音机、臭氧消毒灯、消毒柜、保温桶等,教玩具根据《福建省幼儿园教玩具配备目录》要求配备齐全。为确保一日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园对照省示范幼儿园的标准及要求配备教职员工。其中,保育员15人(小学转岗教师12人),保育员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达80%,均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二、本园保育工作管理现状和问题研究

这几年来,我园虽然很重视保育员队伍的建设,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中“重教轻保”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重教轻保的观念较重,对“保育”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工作重心以教学为主,很少开展保育研究,“保教并重”的原则未真正落到实处。很多教师认为:“我们老师的职责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保育员只要把卫生打扫干净就行了。”甚至不少保育员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扫扫地、擦擦桌、洗洗尿裤、刷刷碗仍然是很多人对保育工作的理解,而忽视了蕴涵其中的对幼儿身心健康保护和促进的作用。

(二)保育员地位偏低,不利于保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现阶段,由于教师和保育员工作职责的分工不同,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幼儿园的主力军,在受尊重程度上和工资收入上远比保育员高。无论是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还是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中,对保育员文化素质的要求都比对教师的要求低。因此,保育员容易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这种状况导致保育员工作热情不高,很少有意识地去考虑每项工作中的保育和教育的价值。

(三)保育队伍专业素质不高,影响幼儿园保育工作质量

这批小学转岗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专业水平稍显不足,加之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操作要求,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往往凭借经验或照搬他人操作方式,随意性大。这些现状可以看出,保育员队伍的素质与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已不相适应,这样就会阻碍了幼儿园保育功效的正常发挥,限制了保育工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提高本园保育工作管理效率的对策

针对幼儿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反思,积极探寻有效途径,努力改善保育工作现状,提高保育工作水平。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重新认识保育内涵

二期课改提出的“一日活动均是教育”的理念把保育工作推向了教育的前沿。“今天怎样做好保育工作”也成为园长和所有教职员工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1.在学习中转变观念。园长要树立正确的保育观,通过园本培训,让全体保教人员明确幼儿园保育要有现代的儿童观,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融入一日常规工作中去,要与教育相互渗透。只有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才能实现保教合一。

2.在研讨中提升经验。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动态的,不仅仅是停留于清洁、卫生等层面,为了帮助保育员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我们要为保育员创设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环境,要经常进行日常的研讨活动,尤其是研讨“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在保育岗位上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保育日常工作的研讨,使保育员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要坚持配合好教师,关注班级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切实地进行保教配合。如:针对新入园幼儿哭闹现象,通过家访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关注幼儿的心理行为现状并进行科学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克服和避免幼儿新入园时家长及幼儿的心理焦虑问题,协助老师更好地完善新入园幼儿的工作。通过这些来自生活的研究,保育员与教师的工作有了交点,才能使保教配合落到实处。

(二)重视保育员队伍建设,规范保育员管理

1.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未来幼儿教育的发展,使保育工作的科学化、教育化含量不断增加。懂科学、懂教育、高水准的保育员队伍是实现现代保育的保证。因此,幼儿园领导要跟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取得他们的政策支持,为保育员的进修培训、职称评聘给予优惠政策,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引进竞争机制、采取优胜劣汰、协调互补等手段,优化保育员队伍,使之逐步达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2.加强保育员管理,健全保育措施。制定园长保育工作管理职责,加强其对保育工作的管理力度,确立保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将“保教并重”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制定保育员工作要求及具体操作细则,使之形成科学有序的操作系统,规范保育行为,以达到保育过程的管理;制定保育员考核标准,根据保育员的工作职责,制定考核标准,明确各级保育员应具备的条件和要达到的应知应会目标,并根据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运用目标考核的管理手段,每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保育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幼儿园保育的质量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保育员整体素质

幼儿园应根据保育员的实际水平,结合幼儿园的保育实践,采取参与式的培训方式。一是学习培训例会,每两周开展一次专门的保育业务学习与培训,使保育工作人员了解保育信息;二是专题讲座,邀请儿保所的专家来园现场评析保育护理工作,指导保健业务;三是观摩研讨活动,由保健室牵头组织,每个月开展一次年段观摩研讨,及时发现保育工作中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寻找对策,开展跟进式研究;四是岗位练兵,以保育员一日操作中的各环节为主要内容,进行全员操作规范竞赛,进行保育工作规范评比活动,进一步促使保育工作人员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保证保育质量。

实践证明,幼儿的成长离不开保育工作,保育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将继续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寻求实施保育管理的好方法,以此来促进办园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

浅析保育猪的管理 篇3

(1) 生理机能不完善:保育猪各种功能不完善, 特别是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 控制疾病和提高合适条件非常重要。 (2) 生长速度快:保育仔猪从断奶时7千克, 生长到70天时体重28千克, 增加20多千克, 对营养健康要求相当高。 (3) 母源抗体消失, 抗病能力差。 (4) 饲料变化大, 营养应激强烈。 (5) 饲养密度大, 环境条件问题严重。 (6) 断奶、转群、并窝应激大。

2 断奶时间

目前仔猪普遍采用早期断奶, 早到16—17天断奶的也很常见。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减少母猪哺乳天数, 缩短分娩间隔, 增加年产胎次来提高母猪实际繁殖效率, 还可以减少疾病由母体向仔猪的垂直传播几率。但是在实践中, 早于3周断奶, 母猪延迟发情的比率较高, 往往得不偿失。由于仔猪断奶较早, 管理要求要高, 才能保证成活率。特别值得考虑的因素有温度、采食量、饮水量、饲料营养成份、防治疾病感染等。人们普遍认识到, 保育期即仔猪断奶后直到8—10周龄, 是猪生长过程的关键时期。最佳断奶时期应根据本场实情而定, 其原则是能获得最佳免疫能力, 同时取得8周龄的最佳体重。

3 断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在保育期仔猪长的非常快, 养到6—8周龄时, 体重至少会增加四倍。因此, 保育栏应设计为保温、舒适, 对5千克体重仔猪没有不良反应的环境, 饲养体重25千克以上再转入生长育肥舍。至于仔猪保育舍的饲养管理及栏舍设计应注意一下几点。

3.1 保育的位置应放在污染源最少的地方, 许多猪场将其放在分娩舍与生长舍之间, 这样做是最危险的。

3.2 保育舍必须有多间分隔的栏圈, 以便同龄的仔猪关在同一栏圈。转群后进行清洁、消毒, 空栏几天再进猪。

3.3早期刚断奶仔猪的许多毛病是由于脱水引起的, 因此刚断奶仔猪必须随时饮到新鲜清洁的水。每8个仔猪得到一个饮水器, 其高度不得超过10公分, 水压最好不要太大。仔猪转到保育舍后, 要确保所有仔猪3个小时内喝到水。起初几天在水中加入电解质会大大减少仔猪脱水的危险。

3.4饲料一定要新鲜、可口, 刚开始最好将少许的饲料放在饲料盘, 每天喂6—8次, 未吃完的料要立即拿走。一旦仔猪学会采食后, 就可以引导它们到饲料槽吃料。

3.5哺乳仔猪习惯竞争采食, 因此不管用盘还是用料槽, 都得有足够的喂料空间, 比如每两头一个食位, 每个食位之间最小10公分。

3.6对于刚断奶的仔猪来说, 因为采食量小, 饲料营养一定要达到要求。同时, 适口性要好, 日粮至少要含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高蛋白和高能量饲料。建议仔猪料最好掺点牛奶粉。

3.7早期断奶仔猪仍然怕冷, 应该放在小间保育舍饲养, 保持每周断奶的仔猪占有一间。同一周断奶的仔猪要求相同的饲料管理方式和生长环境, 同时也要考虑到随着仔猪日龄增长, 所需温度下降, 保育舍一天中的温度变化最好不超过1—2度。

3.8通风是十分重要的, 但风源不能来自其它栏舍, 因为许多呼吸疾病是通过污染的空气传播的。开始时, 换气量不要太大, 相对温度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五, 注意不得有穿堂风。当仔猪接近转出时, 每分钟都得换气, 温度二十四, 相对湿度百分之七十五。

3.9最好使用漏逢地板, 猪栏积粪不能太多, 让粪便自动掉下, 要做到这一点漏逢地板面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这种漏逢地板种类很多, 选购时要注意网眼规格, 太小粪便不易掉下, 太大容易损伤猪的趾蹄。

4 免疫能力

仔猪一出生就会染上出生地周围的所有的微生物和病原体。仔猪首次吸到母乳成为初乳, 初乳中含有许多抗体, 能抵抗其母体已接能过的和免疫过的各种疾病。这一过程叫“被动性获得免疫力”。随着仔猪的增长, 这种保护力逐渐减少, 当仔猪长到21日时, 免疫力下降百分之五十。与此同时, 仔猪自身的免疫机制开始形成, 但要到仔猪长到5—6周时才完全起作用。在过渡期间, 猪本身得花上好几天才能识别到某种病原入侵体内, 产生出保护性抗体。此时已经晚了, 病原将导致疾病。

在被动性获得免疫力下降到有效保护水平线下与自身系统完全形成之前的这段时间成为“易受伤害期”。

“被动性获得免疫力”对疾病有效保护期何时失去跟疾病的种类有关, 有些病症当时不明显, 但对猪的后期的生长速度会产生很大影响。这些主要包括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和传染性胸膜炎。因此我们要及时做到以下两点:仔猪仍受初乳对疾病免疫力保护时尽早断奶;及时注射疫苗, 并在干净的环境中饲养到它们自身产生足够抗体为止。

很有可能猪一生下来就会得到良好的保护。这要求16天断奶, 同时要求有足够的隔离式保育舍, 尽量减少来自其它猪只的污染。

5 如何得到最佳体重

仔猪刚出生后可能掉膘, 3-4天后, 每日都会长快一点, 也就是说其生长速度是与日递增的, 这一阶段称为“加速生长阶段”。

加速生长将持续到12—16周龄, 此后每天的增重量相同。这种被称为“恒速生长期”, 加速生长期, 特别是前8周, 生长速度的快慢将决定恒速生长的速度, 即恒速期每天生长速度的快慢。那么当猪只长到8周龄时, 这也就是它达到恒速期的时间, 而恒速期的速度 (即日增重) 早就确定下来了。因此饲养管理的核心是力争达到8周龄最大体重。

6 保育猪的喂养

保育猪是以自由采食为主, 当仔猪进入保育舍后, 先用代乳料饲喂5-7天左右, 以减少饲料变化引起应激, 然后逐渐过渡到保育料。过渡最好采用渐进性过渡方式, 即8:2→7:3→5:5→3:7→2:8, 每次时间1—2天左右。饲料要妥善保管, 以保证到喂料时饲料仍然新鲜。为保证料槽饲料新鲜和预防料槽边角饲料发霉, 少喂多餐, 每天添料3~4次, 每天空料槽2次是保证仔猪任何时候所采食饲料新鲜度的有效措施。

7 消毒

在消毒前首先将圈舍、过道彻底清洗干净;平时猪舍门口的消毒池内放入2%烧碱水, 每周更换1次;带猪喷雾消毒用常规消毒药交替使用, 每周至少1次, 发现疫情时每天1次;冬季趁天气晴朗而且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间段进行消毒, 防止给仔猪造成过大应激;做好冬季猪舍内醋酸的熏蒸消毒工作, 降低猪舍内p H值, 防止不耐酸致病微生物的入侵。

8 疾病预防

仔猪保育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是注射免疫疫苗, 在进行疫苗注射的时候要将仔猪固定好, 找准疫苗注射的具体部位, 不能打飞针, 两种不同类的疫苗尽量不要同时注射。同时要做好仔猪的免疫监控工作, 要用免疫卡记录仔猪的免疫记录, 免疫卡的内容主要包括仔猪注射疫苗的时间、品种以及仔猪转栏的具体日期。免疫卡要跟随猪群活动, 不能中途丢弃。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出生时间不同的仔猪不能进行混合、调换, 因为随意调换可能造成注射疫苗的遗漏和重复注射。应当将出现过敏现象的仔猪单独放置在一个猪圈之内, 以保证仔猪的安全。对于过敏比较严重的仔猪, 则要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 比如注射地塞米松进行治疗。

9 结语

仔猪保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以及仔猪的上市时间, 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必需从源头抓起。在母猪怀孕、生产及哺乳的时候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从环境、营养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做好平衡工作, 不能只关注其中的某一项。保育猪的饲养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 每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的, 上一个环节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所以, 做保育猪的饲养最关键的还是母猪的饲养管理, 特别是母猪在妊娠和哺乳期间的饲养控制, 这个阶段特别重要。有健康的妈妈才有健康的猪宝宝。

摘要:保育猪是仔猪从出生到断奶吃饲料的重要转变期, 也是仔猪从依赖母猪生活到完全独立生活的过渡期。饲料转变、断奶、转群、疫苗注射等众多因素影响保育猪的生长发育, 因此保育猪的管理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在整个养猪生产中至关重要。抓好这个阶段的管理, 对提高仔猪成活率、保证仔猪正常生长、减少疾病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保育猪,断奶,免疫,管理

参考文献

[1]张仕罡, 丰培.子猪断奶后要防体重负增长[N].中国畜牧兽医报, 2007.

[2]俞宁, 龚婷婷.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J].四川畜牧兽医, 2010, 02.

[3]董晓华.仔猪断奶后的饲养管理[N].中国畜牧兽医报, 2007.

[4]沈慧.仔猪断奶前后应注意的问题[N].四川科技报, 2006.

幼儿园保育管理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4

保育①在幼儿园工作中的重要性已不容置疑,同样保育对幼儿健康的保护和促进也早已引起了很多幼教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在实施保教工作中如何科学的认识保育,有效的实施保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真正理解保育的涵义、正确认识保育的价值,才能够在幼儿园常规工作中将保育工作落到实处,以提高幼儿园整体工作水平。

一、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特点

幼儿阶段是人的一生发展最重要时期,由于其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科学有效的实施保育工作显得尤为的重要。为幼儿实现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奠定基础,是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任务与目标。这就决定了幼儿园保育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幼儿园保育要有现代的儿童观

研究表明,儿童的生长发育存在着普遍的可以预知的生长和变化顺序,即在生长发育、情感发展、社会性和认知能力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年龄阶段性。因此保育人员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措施为幼儿提供生活护理和帮助。同时也应当看到每个幼儿在生长和发展速度以及家庭背景存在的差异而导致每个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具有与他人不同的特性,在实际中要针对不同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儿童都得到满足,并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与发展。即现代的保育必须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保育。(二)幼儿园保育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为教育服务已成为共识,但是如何在环境创设中体现保育功能则是一个新的话题。环境的整体美观、洁净卫生应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先决条件,只有兼顾了疾病预防、卫生消毒、安全防护的基础上提供为开发儿童智能发展所需的房屋设施配备、墙面装饰布置等才能确保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乐园。

在保育过程中保教人员与儿童的情感互动也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教人员不但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生活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必须与他们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满足其情感需要,才能够全面实施保育措施。儿童之间的相互促进、同伴互助也十分重要。因此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必须重视抓好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创设,发挥环境的保育功能。(三)幼儿园保育工作必须融入一日常规工作中去

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保育工作必须是全面的、多元的,与日常工作相融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活动中的保育:即我们常说的生活护理。包括了为幼儿提供科学、平衡的膳食管理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保证幼儿正常的睡眠及对幼儿进行个人清洁卫生的照顾等。

2、学习活动中的保育:即根据儿童生发育特点和规律,制订和安排好儿童的一日作息时间,做到动静交替,增进幼儿健康、保持平衡心态。(四)幼儿园保育必须与教育相互渗透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必须是对儿童身心的全面关爱与呵护。不但要对幼儿饮食、睡眠、盥洗等方面进行照顾,还必须注重科学地促进其身心发育、认知发展、个性形成。在这些方面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既有保育的作用又有教育的作用。因此幼儿园的保育必须与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只有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才能实现保教合一。除此之外,形成家园合力、实现社区保健资源共享也是幼儿园保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方面。家庭、社会、幼儿园相结合才能高效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健康进行保护和增进。

二、幼儿园保育工作现状分析及原因探查

在目前的幼儿园工作中“重教轻保”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幼儿园发展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有:(一)对“保育”认识不足,概念模糊

扫扫地、擦擦桌、洗洗尿裤刷刷碗仍然是很多人对保育工作的理解,而忽视了蕴涵其中的对幼儿身心健康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因此保育老师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教师们也大多不愿参与幼儿保育工作。很多教师们认为:“我们老师的职责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保育员只要把卫生打扫干净就行了。”甚至不少保育员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样使得幼儿园的保育工作长期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家长普遍也对此颇有微言。(二)保育队伍整体素质低、能力水平有限

相对于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学历相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保育队伍建设严重滞后,表现为学历层次、技术等级偏低,年龄偏大年龄结构不合理。而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机制管理机构也较为缺乏,导致她们再进修机会少,业务能力、专业水平提高慢。阻碍了幼儿园保育功效的正常发挥、局限了保育工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幼儿园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制约了保育工作开展

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教学环境相比,建设观念落后,设施老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幼儿进餐、睡眠、盥洗等方面需要的合理空间、科学配备得不到满足。很多幼儿园为了最大限度的容纳幼儿,往往采取一室多用的方法,造成幼儿无固定的餐室、餐桌面积狭小,用餐环境拥挤。这样的大环境也给保育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保育员不能很好的贯彻保育思想,在具体的保育教育中也不便操作。能把幼儿安顿好不出安全事故,保育员就觉得万幸了,至于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无法顾及了。(四)保教并重未落到实处

保教并重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上,并未转化为工作行为。在很多幼儿园,保育游离于幼儿园工作中心之外,表现为保育研究工作开展困难、多数教师对保育工作漠不关心,保育人员则对教育工作存在畏惧心理,使保育工作流于形式。尤其是对个性的幼儿照顾不周到,缺乏针对性,对幼儿情绪观察不仔细,对幼儿的心理保育关注不够。

三、保育工作的管理、反思与对策

幼儿园保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保育工作的发展,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反思,积极探寻有效途径,努力改善保育工作现状,提高保育工作水平。

(一)推行公开招聘制度,择优录用,提高人员素质

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者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发展。而要提高保教质量,顺应课程改革的新需求,首先必须改善和提高保育员队伍的素质。

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着保育员队伍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仅靠岗位培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好保育员的“入口关”。因此,在选择保育员时,应严格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选挑学历、年龄、能力都合适的保育员,最大限度地吸收那些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女青年来园担任保育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保育员的质量。公开招聘制的推行,充分体现了择优上岗的原则,不断促进保育员队伍素质的优化和提升,更好地适应幼儿园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1、提升保育员的理论素养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家长、幼儿园对保育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我们搞幼儿教育干部、教师,必须更新保育观念,要把保育工作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上升到“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要将“保”与“教”真正的结合起来。过去那种光凭经验工作,是不能提高保育质量的。为了全方位的提高本园保育员的保教素质,我们首先抓的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来更新干部教师的保育观念,根除偏见,以幼儿健康成长为出发点,来重视保育工作。

2、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保育员的专业技能

保育员工作不是勤杂工,是生活指导教师,是教幼儿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管理自己日常行为的指导教师。所以是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保育员进行提高培训,确保其能胜任保育员工作。根据工作能力分批选送参加保育员进行中级、高级的职称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学以致用,能在保育岗位上体现,在保育群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在保育员你争我赶,积极学习的基础上,以及有计划地分阶段对保育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后,可以从她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讲故事、绘画、涂色、游戏材料的制作和其他的美工技能入手,到如何设计美术活动、游戏活动、组织活动、进行活动交流,慢慢成为既能照顾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又能独立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的保育员。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师的一些大型培训活动,保育员也一起参加。如:蒙氏教育培训、计算机操作技能、电教平台的使用等。以更密切地配合教师步调一致地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育员素质提高了,把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做好了,幼儿也就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习惯。保育员也慢慢意识到,只要不断学习,保育员的角色在幼儿园工作中也非常重要。(三)强化管理,绩效挂勾

1、为保育员搭建发展平台

我园根据保育员的年龄特点、文化程度、经验多少、个性特点等情况,从实际出发,采取分步骤递进的方法开展工作,在听取保育员的个人意向的基础上为她们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构建

“初级--中级--高级”保育员的发展流程。

2、狠抓保育工作的过程管理

由于对“保育”认识不足,概念模糊;保育队伍整体素质低、能力水平有限;保育工作流于形式以及保育员工资待遇等原因,制约了保育工作的开展,所以保育员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为了加强管理,调动保育员的工作热情,应该根据保育员的职称,制定各级保育员考核标准,明确各级保育员应具备的条件和要达到的应知应会目标,确定保育员结构工资细则等的发放办法。此外,合同工保育员的结构工资细则根据国家政策或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定期组织修订。有效缓解了保育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增强了保教队伍的稳定性,极大地调动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四)保教互动,促进发展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工作重心仍以教学为主,很少开展保育研究,“保教并重”的原则未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观摩教育活动,很少涉及其保育能力的,对于幼儿园的评估,其保育权重也偏低,在农村幼儿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于是原本应该特别重视的保育工作当作了附带工作,这也是导致保育员现状的直接原因。有许多幼儿园教师竞聘落岗转岗当保育员,大家误认为保育员比教师低等,没什么技术含量,导致保育员的上岗要求随意性较大,这些都说明对保育的认识不够,观念陈旧,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到位。为了帮助保育员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我园为保育员创设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环境,大家经常进行日常的研讨活动。

1、树立典型,对保育员进行针对性指导

幼儿园可以结合日常操作,经常进行示范、观摩、评选活动,保健老师有针对性的检查指导,使保育员的业务水平能明显提高。

2、启发保育员更好的进行保教配合

为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负责,保育员应该配合好教师,关注班级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切实地进行保教配合。如:针对新入园哭闹现象,保育员通过家访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关注幼儿的心理行为现状并进行科学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克服和避免幼儿新入园时家长及幼儿的心理焦虑问题,协助老师更好的完善新入园幼儿的工作。再如:与教师联手成功地纠正了幼儿吮吸手指等情绪障碍、行为障碍,获得了家长的敬佩。通过这些来自生活的研究,保育员与教师的工作有了交点,从而能使保教配合落到实处。

3、带动保育员认真撰写保育案例

保育员要本着探索、实践、研究的原则,坚持写保育笔记③、专题与反思。如“面对用餐慢解决方法的研究”、“面对挑食孩子的研究”、“肥胖儿童个案研究”等。通过观察、了解、分析孩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再提出三级治理措施,家园配合、保教结合,形成管理合力,真正解决孩子的实际困难,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促进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发展。

只有经过这样的保教互动,保育员的保育笔记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熟悉的观点,真正体现保育员文化、保育素质的提高,保育员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使社会成员对保育工作加深了理解,真正从过去的只顾孩子吃喝拉撒到关注幼儿发展,真正促进了幼儿园保教一体化的实施。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人才管理,只有优质的保育人才才能使保育事业优质发展,建立高素质的保育员队伍,是现代幼儿教育中刻不容缓的责任。实践证明,幼儿的成长离不开保育工作,保育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标志。

总之,保育在幼儿时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幼儿园保教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启蒙教育,我们必须重视保育管理、积极开展保育工作,鼓励保育员形成各自鲜明的保育特色,在保育领域中充分展示她们的特长。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共同促进提高保教质量,使一流的保育工作能与一流的教育相匹配,培养出更多的一流的基础人才。

注释: ③保教笔记可分四个层次进行:a、观察幼儿,发现问题。b、寻找科学的理论依据。c、探索科学的解决方法。d、对治理措施进行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编《幼儿园工作规程》 1989年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号)发布,自1990年起执行。

保育管理 篇5

关键词:幼儿;安全;精细化

一、保证幼儿生命安全、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学前教育工作的核心

幼儿园注重安全文化的建设,努力构筑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的防护网络,全面加强幼儿园保教安全管理。

1.技防现代化重安全。幼儿园安装了最新的多点监控系统,独立的广播、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与派出所建立了网络联动机制、与社区资源共享,齐心协力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并与交警队成立共建单位,交警在门前指挥交通,构筑幼儿安全的第一道防护墙。

2.物防精细化促安全。在一楼的小窗上设置了安全防护隐形网,在楼梯扶手处都做了防护吊网,在每个暖气管的接口处都粘贴了泡沫垫,将水泥窗台进行软包装,做好从外而内的精细化防范措施。将安全疏散图张贴在每个班级的明显位置,确保每位教师明确幼儿的紧急疏散路线,从细节处确保每一个幼儿的生命安全。

3.人防制度化保安全。人防是防护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环,为此幼儿园坚持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二、建立安全管理联动机制,安全工作常规化、精细化

成立安全小组,定期不定期开展全园卫生、安全大检查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各部门相互配合,采取共同联动的形式,将幼儿园的安全保教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里。

1.逐步建立并完善幼儿园各类安全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及安全预案,并向安全管理精细化迈进。

通过这些制度、预案及安全管理流程,规范幼儿园的保教安全管理,提高幼儿园保教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安全工作常规化、精细化。

①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提高教职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②加大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演练活动,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③层层落实班车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格司机、跟车教师、接车教师、班主任点名四级检查制度,加强幼儿园的班车安全管理。④严格执行班后检查制度和早晚巡查制度。⑤成立“三支队伍”保安全。一支是幼儿进出守护队伍;第二支是门卫队伍;第三支是安全巡查队伍,全天候地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⑥抓实卫生保健工作,强化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

三、通过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用火安全教育”“用电安全教育”“紧急疏散、逃生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四、开展安全主题的家园共育活动,使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

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宣传栏、家园共育活动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实施安全生存教育,并且密切配合幼儿园,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篇6

1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

保育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保育舍要严格消毒。在保育猪进入前, 首先要把保育舍冲洗干净。将舍内所有栏板、饲料槽拆开, 用高压冲洗, 将整个舍内的天花板、墙壁、窗户、地面、料槽、水管等进行彻底的冲洗。同时将下水道污水排放掉, 并冲洗干净。然后, 再用2%火碱清洗、消毒。同时做好保育舍温度, 将栏板、料槽组装好, 将舍内的温度保持在保育猪刚转进来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28~30℃) , 然后准备进猪。

2 分群与调教

2.1 分群

刚断乳的仔猪一般要在原来的圈舍内呆1周左右的时间再转入保育舍, 在分群时按照尽量维持原窝同圈、大小体重相近的原则进行, 个体太小和太弱的单独分群饲养。这样有利于仔猪情绪稳定, 减轻混群产生紧张不安的刺激, 减少因相互咬斗而造成的伤害, 有利于仔猪生长发育。2.2调教刚断乳转群的仔猪因为从产房到保育舍新的环境中, 其采食、睡觉、饮水、排泄尚未形成固定位置, 如果栏内安装料槽和自动饮水器, 其采食和饮水经调教会很快适应。仔猪赶进保育舍时, 头几天饲养员就要调教仔猪区分睡卧区和排泄区。假如有小猪在睡卧区排泄, 这时要及时把小猪赶到排泄区并把粪便清洗干净。饲养员每次在清扫卫生时, 要及时清除休息区的粪便和脏物, 同时留一小部分粪便于排泄区, 经3~5d的调教, 仔猪就可形成固定的睡卧区和排泄区, 这样可保持圈舍的清洁与卫生。

3 饲养管理

3.1 合适科学搭配喂料

保育猪是以自由采食为主, 不同日龄喂给不同的饲料。饲养员应在记录表上填好各种料开始饲喂的日期, 保持料槽都有饲料。当仔猪进入保育舍后, 先用代乳料饲喂1周左右, 也就是不改变原饲料, 以减少饲料变化引起应激, 然后逐渐过渡到保育料。过渡最好采用渐进性过渡方式 (即第1次换料25%, 第2次换料50%, 第3次换料75%, 第4次换料100%, 每次时间3d左右) 。饲料要妥善保管, 以保证到喂料时饲料仍然新鲜。为保证饲料新鲜和预防角落饲料发霉, 注意要等料槽中的饲料吃完后再加料, 且每隔5d清洗一次料槽。

3.2 饲喂方式

在断奶后, 当仔猪尝试采食日粮时, 应当有足够的采食位。断奶后24h内, 可以3次/d在木板上采食。仔猪越小, 这种方法的效果越好。注意, 应保证每日几次的喂料不会限制采食量。料槽内的饲料不能断。限制饲料或饮水会增加猪只的争斗和不正常行为 (吸吮肚脐、咬耳和咬腰) 。只要饲料能适合猪的消化能力, 就没必要限食。

3.3 控制适宜的温湿度

仔猪转群到保育舍后, 保育栏内温度在2~3d内升高到28~30℃, 3d后即调节至26℃, 以后按每周2℃降幅逐渐降低到10周龄的21℃ (这样有利于减轻转群的应激) 。栏内应有温暖的睡床, 以防小猪躺卧时腹部受凉。同时要注意防止贼风 (舍内风速低于0.25m/s) , 保持舍内干燥 (湿度应在50%~75%) 、温暖和空气清新 (NH3浓度低于26μL/L) 。

3.4 合理密度

在一定圈舍面积条件下, 密度越高, 群体越大, 越容易引起拥挤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但在秋冬季节, 若饲养密度和群体过小, 会造成小环境温度偏低, 影响仔猪生长。规模化猪场要求保育舍每圈饲养仔猪15~20头, 最多不超过25头。圈舍采用漏缝或半漏缝地板, 每头仔猪占圈舍面积为0.3~0.5m2。密度高, 则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等的浓度过大, 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猪就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因而保证空气质量是控制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3.5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各种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最重要的工作之—, 注射过程中, 一定要先固定好仔猪, 才在准确的部位注射, 不同类的疫苗同时注射时要分左右两边注射, 不可打飞针;海栏仟猪要挂上免疫卡, 记录转栏日期、注射疫苗情况, 免疫卡随猪群移动而移动。此外, 不同日龄的猪群叫不能随意调换, 以防引起免疫工作混乱。

3.6 健康饮水

水是猪每天食物中最重要的营养, 仔猪刚转群到保育舍时, 最好供给温开水, 前3d, 每头仔猪可饮水1kg, 4d后饮水量会直线上升, 至10kg体重时日饮水量可增加到1.5~2kg。饮水不足, 使猪的采食量降低, 直接影响到饲粮的营养价值, 猪的生长速度可降低20%。仔猪断乳后为了缓解各种应激因素, 通常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钾盐、钠盐等电解质或维生素、抗生素等药物, 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降低感染率。选择电解质、多维要考虑水溶性, 确保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应。

3.7 保健工作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篇7

1 进猪前的准备

(1) 圈舍消毒。待转猪舍转猪前一定要空栏, 并彻底清洗和消毒, 晾干 (舍内不存一滴水) 空栏5天以上方可使用。

(2)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保持门窗干净、整洁、通风透光良好, 逐个检查饮水器, 保持饮水通畅、清洁。转群前排净管内陈水, 开通加药饮水系统。每个栏侧悬挂布条、铁环、料袋或割青饲料转移猪只的注意力, 并及时喷洒有气味的消毒药, 防止转群后的咬斗。

2 进猪后的管理工作

(1) 温湿度和通风的控制。冬季室温不低于22℃、夏季不高于34℃, 要求温度相对恒定。转入后0~7天温度保持在26℃以上, 7~14天保持在24℃以上, 14~21天保持在22℃以上, 22天以后不低于20℃。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较为适宜。

(2) 做好分群工作。仔猪转群后情绪不安, 为了减少应激损失, 转群时应轻逮轻放, 同时避免并群后争斗的行为, 最好采取原窝原圈转群, 减少混群并群。如需混群并群则采用等比例混合, 切忌不能将单个仔猪混入一窝猪群内。转入时应按照大小和强弱的不同分栏饲养, 并留有病猪栏, 以便把生病和体质弱的挑出来单独饲养治疗。

(3) 饲料的过渡。断奶仔猪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 一方面对营养需求大, 另一方面消化器官功能还不完善。为了减少断奶仔猪对饲料过渡的应激, 可分3个阶段进行饲喂。断奶仔猪转入头7天使用哺乳料, 然后按一定比列逐渐过渡到代乳料, 直到仔猪长到20kg以上完全过渡到育成料。饲料品种的变更必须有5~7天的适应过渡期。为了防止饲喂过渡料时产生应激而拒食, 可使用稀粥料饲喂, 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等, 避免因换料产生掉队猪。为了预防换料引起仔猪腹泻, 应在饮水中适量添加口服补液盐、饲料中添加助消化类药物。

(4) 仔猪调教与病弱猪的护理。新转入的仔猪应做好三点定位调教, 即定点吃食、睡卧和饮水排泄。每日清理猪舍, 保持床位无粪便污染。加强仔猪调教, 新转群前应将粪便人为地放在排泄区, 其他区域的粪尿清理干净, 并对仔猪排泄行为进行看管, 强制其在指定区域排泄。一周左右即可使仔猪形成定点睡卧和排泄的条件反射。

每天对每一栏猪进行健康观察, 及早发现跛腿、咳嗽、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和肚子瘪的猪, 并给予及时治疗。对于病弱猪要放在专门的弱仔栏内饲喂, 饲料以稀粥料为主。对于每次喂料后吃不上料的仔猪使用注射器进行灌饲, 同时根据情况适量添加抗生素和电解多维等营养素。

(5) 猪群保健与疾病防治。保育阶段的猪群由于脱离了母乳的天然抗体, 又没有形成完整的免疫机制, 很容易被病菌感染而患病。除了搞好环境卫生外, 还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饮水中加入补液盐。新转入猪群第1周每天在饲料中添加0.05%土霉素, 饮水中适量添加阿莫西林和电解多维, 连续使用5~7天。

保育舍常见的几种传染性疾病有链球菌、传染性腹泻、副猪嗜血杆菌和蓝耳病等。其中以脑膜脑炎型链球菌最为常见, 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15%的金霉素1.5g/kg体重或70%阿莫西林预混剂200mg/kg体重进行药物预防, 连喂1周。对于发病早、症状轻的患猪, 宜用磺胺类药物注射治疗, 可用磺胺嘧啶钠在一侧肌肉注射, 另一侧注射青霉素, 连续注射3~5天可痊愈。该病以预防为主, 平时做好严格消毒工作, 保证猪舍的通风换气, 每天喷雾降尘一次, 确保空气质量。

3 转群后的工作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篇8

保育猪入舍前应彻底冲洗、消毒舍内料槽、地面、窗户和墙壁等, 闲置净化3~5天方可进猪。猪舍消毒闲置期间应抓紧修复圈舍和门窗, 疏通舍内外的明沟、暗渠, 并对舍内饲料槽、保温箱和栏位等设施进行卫生安全处理。将舍内的温度严格控制在28~30℃, 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 对猪舍内的小气候进行调节, 寒冷季节要增温保温, 加强通风换气, 排出舍内有害气体。

2 保育猪的营养控制

由于保育猪因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对饲料的营养及原料组成极其敏感, 因此在选择饲料时, 要选用消化率和营养浓度高的日粮, 防止消化不良, 促使仔猪快速生长。

在饲喂保育猪的过程中, 应对各种饲料的饲喂时间进行记录, 确保饲料槽不断料。仔猪入舍后应供给温开水, 特别是前3天要保持仔猪饮水量在1L/头, 之后饮水量增加, 直至仔猪10kg体重时确保日饮水量为1.5~2.0L。如果仔猪饮水不足, 其采食量会受到影响, 生长速度减慢。此外, 为了缓解仔猪断乳后的应激反应, 通常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葡萄糖、钠盐和钾盐等电解质或抗生素等药物, 以加强仔猪的抵抗力, 减少感染率。饲料营养应逐渐过渡, 仔猪入舍后需先用乳猪料饲喂7天, 之后逐渐减少乳猪料的用量, 直至全部改用仔猪料, 避免由于饲料突然更换引起胃肠不适, 使保育猪平稳度过保育期。

保育猪的饲喂时间和次数要固定, 通常每天饲喂6次。保育猪应改用粉料饲喂, 建议让其自由觅食。同时为了避免饲养方式改变引起过食、消化不良及腹泻等疾病, 应在仔猪断奶后7~14天限量饲喂, 3周后再自由采食。

3 保育猪的环境控制

(1) 仔猪断奶1周的环境温度应为27~25℃, 以后每周降温2℃, 逐步降至21℃。湿度为55%~65%。保育猪的饲养密度应合理, 饲养密度过高, 不仅会加大仔猪间咬耳和咬尾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且大量的H2S、NH3气体会造成舍内空气质量下降, 仔猪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规模化猪场保育舍内的仔猪以15~20头为宜。

(2) 仔猪断奶后不宜直接转入保育舍, 而应将母猪转移, 维持仔猪在原圈饲养一周后再转入保育舍饲养。转栏前7天检查舍内的饲料槽和排粪设施是否完好, 并进行彻底消毒, 转栏1周内要对保育猪的采食、睡卧和排泄等进行适应性调教。根据仔猪的体重、日龄和胎次进行合理分群, 让体重和日龄相近的仔猪合栏。来源不同的仔猪要分栏饲养, 每窝体质较差、体重偏小的仔猪要合群饲养。要经常观察仔猪的活动、粪便及采食情况, 保持舍内环境洁净卫生, 给仔猪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4 保育猪的疾病防治

及时做好猪瘟、口蹄疫及伪狂犬等疫苗的接种和驱虫工作, 发现病猪治疗隔离。保育期主要预防流行性腹泻、气喘病及猪副嗜血杆菌病。

(1) 断奶仔猪容易受到饲料突然转换或霉变、环境潮湿及病菌感染的影响而引发腹泻。预防以接种疫苗为主, 对产前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价菌, 可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保育猪发病后及时采用抗菌、补液方法治疗, 同时补充适量的生理盐水。

(2) 预防气喘病的关键是胸腔注射疫苗, 肌注无效。并且注射疫苗前15天和注射后2个月不可饲喂或注射卡那霉素和土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发病仔猪可采用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及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 最好以拌药方式给药。而且应采取交替给药方式, 避免产生耐药性。

仔猪断奶、保育期的饲养管理 篇9

要养好仔猪, 饲养人员就必须具备高度的管理责任心, 做到精心饲养;让仔猪在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得到精心的照料, 才能获得最高的成活率、理想的断奶窝重和个体重, 才能大大地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笔者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 取得了较好效果。下面重点介绍仔猪断奶与保育期的饲养技术, 以供大家参考。

1 仔猪的断奶方法及该期的饲养技术

仔猪体重在5.0 kg以上 (最好在5.5~6.0 kg之间) , 且完全学会吃料即满足了断奶的要求。断奶之前要留意当地天气预报, 尽可能选择晴天或无气温突变的日子进行断奶。确定断奶日期后, 前3 d必须减少母猪的采食量, 这样不仅可以让仔猪提前适应干料 (乳汁因母猪采食量减少而减少之后, 仔猪在奶水不够的情况之下就会增加干料的采食量, 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 ,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母猪提早发情。

断奶的具体方法有“逐渐断奶、分批断奶、一次性断奶”三种, 前两种断奶方法的缺点是浪费人力, 延长哺乳期, 影响母猪的繁殖成绩;现代的全进全出式集约化养猪场为了保证全进全出, 都使用一次性断奶的方法, 这也是最可取的方法。这种方法突然性强, 易引起仔猪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 因为断奶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 所以为了减小应激, 断奶时采用赶走母猪的方式, 尽量减少环境的改变。在这样的措施之下遵循“两维持、三过渡”, 即尽量维持原圈饲养, 维持原来的饲料;做到环境条件、饲料、饲养制度的逐渐过渡, 会收到良好的断奶效果。

1.1 环境的过渡

仔猪断奶之后, 第1, 2天会表现非常不安, 经常嘶叫寻母, 尤其在夜间更甚。为了稳定仔猪的不安情绪, 减少应激带来的损失, 一般采用“不调离原圈、不混群并窝饲养的‘原圈培养法’”, 让仔猪在产房留养一星期时间;在坚持同窝饲养的同时, 可以将各窝中体重过度悬殊 (体重相差1 kg以上) 的弱小仔猪合并在一起单独饲养, 提高猪群的均匀度, 但是要注意看管, 防止争斗过度造成咬伤。一周之后才转入已彻底清洗消毒的保育舍中。采用这样的方法过渡环境可以将因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最小化。

1.2 饲料和饲养制度的过渡

在留群进行环境过渡的同时可以进行饲料和饲喂制度的过渡;断奶后的第7~10天为饲料和饲喂制度的过渡时期;从断奶后第2天开始, 逐渐在仔猪以前饲用的乳猪料中添加小猪料, 添加时按比例每天递增;饲喂量也据仔猪的进食情况逐渐增加, 开始的饲喂量为自身体重的5%左右, 少喂勤添, 以每天5~6次为宜, 如果没有出现因过食而引起的腹泻现象, 则再逐渐添加至自由采食量;这样会获得理想的断奶重。

要注意给仔猪供应清洁的饮水, 定期检查自动饮水器, 防止因饮水不足引起仔猪腹泻或影响仔猪正常的生长发育。此外, 断奶仔猪对温度的要求仍然很高, 不同体重的猪对温度的要求略有差异;具体可以按断奶仔猪的重量制定保温制度;但是在确保舍内温度的同时不要忽略贼风的危害;湿度要求控制在65%~75%之间。

2 保育期的饲养技术

保育是巩固断奶过渡时期成果的重要阶段, 要注意基础设施的维修与更新, 饲养管理更是关键所在。

2.1 采取网床饲养效果较好

仔猪保育阶段的饲养最好在网床式的保育舍进行, 使用网床的优点体现在:仔猪离开地面, 减少冬季地面传导散热的热损耗, 提高饲养温度;粪、尿、污水可以及时通过漏缝进入粪尿沟, 减少仔猪接触污物的机会, 保持床面清洁卫生、干燥, 能有效遏止仔猪腹泻的发生和传播, 提高仔猪成活率、生长速度、个体均匀度和饲料利用率。实践证明, 网床饲养的仔猪 (35~70日龄) 与地面养育仔猪相比, 日增重提高15%, 日采食量增加12.6%。但网床饲养要注意密度, 以每头0.3~0.4 m2为宜。

2.2 注意饲养管理

保育村寨文化 篇10

“2002年,我和一批人去云南剑川进行一次专门的采风。这时候普米族的县长正好过来做客,他过来跟我握手,说,陈哲老师,我是普米族的县长,我们有四套班子,热情欢迎你,有时间到我们那看看。”

对音乐人陈哲来说,他生命的节点就在这一时刻。

1986年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作词,陈哲一时名声大噪,次年他又因歌曲《黄土高坡》成为“西北风”代表人物。而后的199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每一年几乎都写上了陈哲的名字:1990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最早的独立音乐制作机构“CZ音乐制作”,推广本土原创音乐;受中央电视台特约,发表《同一首歌》;1991年推出极具中国色彩的《黑月亮》,引发关注内地创作的“黑月亮”运动;首创“中国本土原创、海外率先出版”模式,推动中国独立唱片业的最初形成;1991年-1993年开创中国新生代摇滚乐的唱片系列,推行“摇篮文化”;199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网上音乐站点;提出“不重穿长袍马褂,也不COPY西方!”的文化观点及口号。

这是一条闪亮的音乐发展轨迹,后来很多参与者都在急速的商业流行音乐圈获得了名利。而陈哲却在2002年,转身来到了普米族人的身边,走上了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保育的道路。他发起创立“土风计划”。

在土风计划项目组最新撰写的回顾文件集中这样介绍“土风计划”:“旨在抢救与保护濒临消失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良性发育……其显著成果是从原土山村真实成长起来一批‘具主人翁意识’、能歌善舞、懂传统、会耕织的新型‘民族文化传承使者’,除在国内外舞台、讲坛频频呈现赢得各界广泛赞誉外,还负担回村推动本土传承的任务。”

“您前半生一直在做音乐。”本刊记者问道。

“现在也是,不过是以音乐作为切入口。”他答,声音低沉却带一丝活泼。

缘起·音乐

1989年陈哲来到香港,惊愕地发现全世界不听中国音乐。“在所有的唱片货架上竟然没有中国唱片!在香港、英国、台湾、美国都是这样!在全世界的唱片货架上中国唱片占不了位置,有的话也是梅兰芳、京剧之类的!”陈哲一改平时的低沉,音调高了八度。

起初,他想做带有中国元素的世界音乐。在百度百科词条里,世界音乐有时又称民族音乐。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当全世界的唱片货架上出现了各种民族元素的世界音乐、各种多元的流行音乐时,陈哲不禁要问:我们中国的世界音乐呢?

“我想搜集一些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音乐元素,整合起来之后通过一批音乐家输送给全世界。”陈哲有了新的想法,轻描淡写地说着,事实上,和别的音乐人不一样,他把流行音乐当做一个与国家精神导向相关的大事,为此,制定了一个亚历山大大帝式的庞大拯救计划——“中国新音乐计划”,内容囊括民谣、摇滚、民歌、世界音乐等几乎所有中国流行音乐可能实践的音乐样式,计划全面铺开。

面对一幅中国地图,陈哲手执香烟抬头思考,指着面前一面中国地图上的西南山区说:“纵观中国民族发展史可以发现,横断山脉的大皱褶地带是汉藏之间的一块地区,是民族学、人类学、全世界关注的地区,现在被称为三江并流大峡谷地区。大皱褶地带还存在非常生动的、多样性的文化,它是汉藏文明的缓冲带,受汉藏文明的双重挤压,很自然就衍生出很多支系,这是民族文化的宝地。”

1994年,陈哲踏上了采风之路。这一走,问题一个个冒出来。

近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创立了很多民族歌手班,然而这些歌手“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在生活好转之后并不愿意回到乡村。陈哲看到承载村寨文化的老人们一个个相继离世,村寨中的音乐和他们的乡土文化逐渐失传。“当我们有钱建世界上最精致的博物馆时,却只能哀悼死去的民族文化。”

而外来者则成了“盗猎者”。

“花长在这儿,你把花儿摘下来,你闻一闻走了,花儿明天死不死不管了。当然,采风也可以拍些照片,帮你把这个传出去,就像蜜蜂了,但是我不满足于这个。”

文化、音乐失传的背后,是更深的社会现实问题,陈哲难以释怀。政府不重视,市场诱惑,主流价值观压迫,打工潮带走了农村里的人口,农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少数民族教育不鼓励地方化、不鼓励民族化等等系列问题,让陈哲的角色,慢慢发生改变。

隐退·村寨

2002年去云南剑川采风,陈哲偶遇兰坪县普米族县长。受邀去到兰坪,当地普米族的口弦表演及其他一些保存完整的民间文化让他大为震撼。

但是,如何保住这些民间文化着实是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问题?我不知道,只能在这里试。压力、刺痛、黑暗,试进去之后才能拆解它们变成经验,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陈哲慢慢地吐出“压力”、“刺痛”、“黑暗”几个字眼。

“土风计划”在这些尝试和思考中,慢慢产生出来。 “褶皱地带因为交通的不方便导致了历史的缓慢进展,如今反而因祸得福。但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个现实:你不能让它保留落后来完成我们的文化完整性、学术研究,但你也不能说让它向现代化看齐就是它的发展的方向。这两种我都反对,两种想法都极其霸道!”

这个计划首先要有严密逻辑。

在陈哲眼中,文化是一棵大树,树根、树干、树冠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存在。最基础的根文化,强势的主流文化,以及充满创新色彩的时尚文化,构成社会文化鲜活的分布形态,它们有各自功能,又命运相连,共同构成文化的持续、完整与繁荣。

就民族文化的社会生态来看,从保护到发展也呈现多层分布:维护基因属性,整合培育壮大,开花结果繁衍,看去分属不同层段却是生命统一体。“违背系统的一刀切政策,缺乏求实精神的功利主义态度,都是粗暴而幼稚的,对文化有害而危险。”

因此,陈哲提出了“活化传承”。首先是活的传习继承,不是静态死态;其次是培育抗体活化免疫增长能力;第三是促成整个社会活化,活化思维和机制,按社会文化生态分布去工作循环实现持续。陈哲将之简单表述为ABC理论:A是文化之根,维系根源纽带,蓄含传统养分,守固本土基因;B是文化之干,贮藏凝聚,疏通供给,信息能量交互;C是文化之冠,显耀花朵,传布果实,同时承担合作。

而本土传承关键在于人。

陈哲创造了“第三代传承人”的概念。第三代传承人不同于自然传承人,他们是在山村里成长起来的、在世界一体化、现代化背景成长起来的、主动的、有话语权的、更能表达自己民族愿望及发展困惑的、能够解决问题的传承者。他把第三代传承人分为基本传承人、使者性传承人和创造性传承人。

基本传承人向村寨老人学习技艺,能够传承本民族文化;使者性传承人不仅可以讲述歌舞本身,还能向别人讲述歌舞背后的文化,甚至与别人谈项目合作;创造性传承人则要经过大学教育,懂钢琴、小提琴,能够和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代表国家站在世界舞台。

试点·兰坪

在云南兰坪,陈哲拉来了几个普米族女孩,组成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开始了“小组-村寨-社会”模式当中的“初级阶段”探索。

“有人想学吗?有!有人想教吗?有!我就把他们连接起来。”陈哲如此形容土风计划在兰坪的工作。起初他只能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钱发到教与学的师生手中,以激励他们持续进行小组传习。随后,渐渐有了基金会的支持。

事实上,早在1993年,中国中央乐团国家一级作曲家田丰就曾在距离云南昆明30公里的安宁县内,开班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从云南边缘村落召集当地有威望的民族民间艺人,教授同族同村16-20岁的年轻人。凡是来此的师生,食宿全免外,还有一些生活补贴,传习馆的经济来源则完全依靠田丰个人向社会筹款。传习馆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关注,被称为“中国第一馆”,但最终于2000年因一起经济纠纷被迫解散。当时有人评论,传习馆“将海里的鱼放在岸上养”,未能成功。

因此,陈哲一直强调民族文化的根在乡村:“村寨要保护的应该是基因。现在我们发现最多的情况是大树的根受到阻挠,土壤在改变,污染在妨碍着它,高楼大厦遮住了它,甚至铲断了它可以生存的空间,于是在没有土壤的情况下,你怎么让根文化传续下去?”

土风计划”强调本土,即文化之根。

类似的小组逐渐在云南的村寨中“开花”:探访身怀文化技艺的长者组成传承志愿小组,发动吸引村寨的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启发小组成员发现本民族文化的宝贵之处形成文化自省和自觉,请村寨老人授课,年轻人学习,定期举办考核、比赛。

2004年4月,由陈哲工作组申报,普米小组获准列入国家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成为国家文化保护工程第一个特批的民间申报试点。小组正式定名为“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

随后,擅长大型文体活动策划的陈哲策划了“滇西民间歌舞进校园”活动,带领普米小组在内的云南少数民族传承人在清华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巡回展演。普米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走出了村寨,站到了全中国的舞台上。

“从普米族开始,整个兰坪的普米族兄弟姐妹、家长都做出了贡献,我经常这么说,他们埋怨我也好,骂我也好,都是正常的,等于在为全中国做一次活体解剖,证明可以传承。但传承要继续下去,必须环境、政府政策改变。”陈哲顿了顿,手上的香烟燃了一支又一支,还没抽上几口即已成灰。

陈哲依托这个计划,期待着国家能够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制度,给予第三代传承人一个行业认定资质,使他们有理由有尊严地传承本民族文化。

为此,陈哲正在向文化部人才中心提议,在中国200多个行业中列出一个“原生态自由展演”职业,设计一套合理的评估方式,给合乎第三代传承人的年轻人们颁发类似学位证的证书,鼓励山村长大的年轻人活化传承民族文化。

推广·云南

做村寨传习小组,陈哲发现政府的破坏、民众的破坏导致整个价值观的破坏,其中还不乏一些名利的斗争。但他也很明白,“你不能去责怪任何人,你只能去做,这就是土风计划的使命。所以,我们看这是一棵大树,树干是政府、NGO组织、社会管理,远不像根脉那么发散、那么黑暗、那么凌乱,毫无头绪。中国文化系统、世界文化系统建构都可以纳入到这个生态系统里来看。所以,土风计划正在解决大树干的事情。”

为此,陈哲把土风计划总结的经验无偿过渡给政府。

近年,土风计划已经升级成云南省政府的文化项目,变成一场云南土风计划文化传承示范工程。在云南文产网上可看到《云南省全面启动实施“土风计划”》的消息,文中介绍,云南省级财政将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土风计划”,提供给每个文化传承示范村30万元建设经费,省级财政一次性补助20万元,各州市县财政同步一次性配套补助10万元。

截至目前,首批30个文化传承示范村创建点已挂牌试行,2012-2013年还将陆续挂牌实施20个文化传承示范村;2015年,在全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整体推出50个文化传承示范村。之后,根据实际需要,将继续谋划实施新的“土风计划”或强化50个文化传承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这30个示范村由我来组织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制定标准。虽然不是我们亲自做,但是标准在我们手里,经过这么多年摸索,大致不会错。”陈哲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经过他的浓缩精简,这套评估标准简称为:“四有”、“配套”。“四有”,即有文化传授能人(一个或一些比较能教善传的村民)、有文化传习人员(一批有规模、较为稳定的愿学能学的村民)、有文化传承组织(一个较为稳定有利的村民传承管理运作组织)、有文化传播场地(一个专供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的场地及相应的文化传承成果展示窗口)。

“配套”,就是当地部门提供适当配套经费等支持。陈哲现在的身份是专家评估组长,负责召集20余名文化学术界专家,对项目进行筛选、审核、人员培训、跟踪问效、验收评估等各阶段工作。

“进口我们不管,我们管出口。评估完了不合格,死就死吧,反正8个死了,还有20多个,自然还有8个新的上来,就都得到教育了。”陈哲笑着说。

对于专家评估组长这个工作,他称之为“策略应对”——这是在中国国土现实情况下国情背景下,一个有良知的团队,负担一定国家课题,找到一定国家靠山,有一定影响力的情况下,怎么和政府衔接应对的问题。

目前让他苦恼的,反而是钱的问题。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已经停发,这两年他靠自己的积蓄支持着土风计划。“我想找最棒的企业家,听我说这个,他觉得我说得很在理,他对事业是否可持续,是否符合人类观念。我要找几个这样的,动起来就走。”他希望有这么一个财力雄厚而思想丰富与之契合的企业家。

条件具备,他便会组织三个团队:一个工作团队,一个市场团队,一个传播和理论团队。工作团队做事,市场团队把市场做起来,传播和理论团队找几个博士研究中国乡土理论,靠媒体传播,让中国政府改变观念:为了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就要建学校,建更好的旅游设施,当地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可以从这个学校里来。

“你发现了这个人吗?”我问。

“还没有。王石,不知道他感不感兴趣。柳传志,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他答,一边皱着眉头在想。

90年代,当他在北京一条胡同的尽头鼓捣出“中国新音乐计划”时,也期待着有一个40岁左右的商人来找他,这个人有气魄、有智商、有品位、能挣大钱。那时陈哲对他的朋友说:“在中国没有人能跟我比,因为我的定位点是世界的。站在地图前,这边——欧洲,那边——非洲、美洲,世界音乐都被开发得差不多了,唯有中间这一大块——中国,从来没有被彻底征服过、占领过,是从没有被任何异族的血液交换过的土地。东方文化没有被好好消化过。我们要打开21世纪的大门,就必须立足在自己的土地上做音乐。”

今天,陈哲在活化传承中领悟到,除了活化文化,也要活化自己。就像和政府合作,要舍得出心情,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我能坚持,我能忍。但是,我只在乎一个名声,你说我在这里走错道了,说我在这个试验里没有目标、盲目而为,真的不行。”

在六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之后,喜欢自称“老陈”的陈哲用一句话总结道:“所以,土风计划是一个系统的、有认知的、提出真实可行策略经验的一个组织行为,这个组织行为可以在各地推广,可以使我们中华土地上的多元民族文化得到活化传承,而且使政府、村民从中获益。”

探讨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篇11

1 仔猪断奶的准备

在正常情况下, 产房的哺乳仔猪一般在21~28 d进行断奶, (体重6~8 kg, 该数据因猪场不同而不同) 转群到保育舍。仔猪断奶是一生中最大的应激, 一方面是心理应激, 母子分离心理上失去了依靠;第二方面是环境应激, 由产房变为保育舍, 同时伴随着饲喂方式、温度、密度及饲养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应激。面对着以上诸多的应激因素, 我们必须进行逐一改善, 尽量的创造出与之相适宜的生活环境, 这样才能降低断奶应激给猪生长带来的影响。

1.1 母子分离

目前的规模化猪场, 为了减少母子分离的应激, 仔猪断奶基本都实行“母走子留”。即在断奶时将母猪先转出产房, 让小猪在产房继续饲喂5~7 d后转入保育高床, 这样虽然仔猪失去了母猪的保护, 但还是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 其营养获得的方式、人员的管理、温度湿度、饲养密度等没有改变, 可以有效的降低母子分离所带来的应激。

1.2 温度湿度

在转群前一天, 确保保育圈舍的温度和湿度和产房一致, 降低环境对仔猪的应激。保育舍进猪前要升温, 要实现比仔猪在产房后期的温度高1~2℃的需要, 将保育舍的温度提前升至28℃, 湿度控制在65%左右, 这对于保证仔猪顺利度过“断奶关”非常重要。原因如下:首先, 饮食的改变, 哺乳仔猪从吃母猪的奶水转变为喝水、吃饲料, 奶水的温热与水、料的干冷形成巨大的反差;其次, 热源的消失, 产房中的哺乳仔猪喜欢挤在母猪的腹部睡觉, 感觉很温暖, 断奶后, 热源消失, 不适应的感觉明显增加;再次, 断奶后的新环境以及离母的失落、孤寂, 会加重仔猪的不安和恐慌。因此管理人员通过提高保育前期的舍温, 能明显消除“断奶关”中的“离母应激”。

1.3 早期控料

因为仔猪离开母猪后, 会伴随不安、烦躁等情绪找寻母猪, 断奶后1~2d的采食量会明显降低, 而由于饥饿难耐, 又会在两天过后暴饮暴食, 造成仔猪消化不良, 而引起腹泻、拉稀。所以, 在母猪离开产房这段时期的仔猪5~7 d的饲喂讲究减料、定量和分餐。把仔猪由原来的自由采食教槽料改为减量饲喂, 饲料的减少量约为自由采食阶段的15%左右。秉承少量多餐的原则, 每次不用添加过多的饲料, 保证略有稍欠为好。每天的饲喂餐数控制在7~8餐为宜。在转群至保育舍的第一周, 继续饲喂仔猪教槽料, 以降低饲料的改变而带来的应激。

1.4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一般以每头猪所占猪栏或所占猪舍面积来表示, 每头保育仔猪确保有0.4 m2的全漏粪地板的生活面积。饲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猪舍温度、湿度、通风、有害气体和尘埃微生物的变化的含量, 也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排泄、活动、休息等行为。密度过大, 就会增加猪的咬斗次数, 休息时间和采食都会减少, 尤其是夏季密度过大, 会使气流降低, 局部环境温度升高, 猪的采食减少, 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下降, 猪群也容易引发疾病。密度过小, 也会是仔猪失去群居习性, 造成设施设备浪费。

1.5 仔猪饮水

猪群的饮水量和采食量呈现正相关, 因此, 采食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饮水。而猪群的水需求有四个来源:外部饮水、饲料中的水、注射用水和体内代谢水。其中, 外部饮水是最主要的水来源。刚进入保育舍, 对饲料和饮水还未熟悉的仔猪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从而来适应新的环境。据调查猪圈内85%的仔猪可能需要花费大约35 h才能找到饮水, 而90%的仔猪则需花费约30 h才能找到饲料。因此, 对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 通过调整饮水器的设置, 让其自然地滴一部分的水, 可便于仔猪快速找到水源。提高仔猪的饮水量, 可以从饮水器的选择、安装、数量以及水流等方面来进行管理和控制。目前的饮水器主要有3种:鸭嘴式饮水器、乳头式饮水器和杯式饮水器。不同的饮水器对仔猪的饮水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上述3种饮水器中, 乳头式饮水器和杯式饮水器确实能提高饮水量, 但两者造成的水浪费也较为严重。猪场中饮水器安装的最佳位置, 以保证每头仔猪都能饮用到足够的水为宜, 即保育舍中饮水器安装的高度与圈舍中最弱小仔猪的肩部高度一致, 且保证饮水处通达透亮, 便于仔猪寻找水源。按照传统的观念来讲, 每10头仔猪必须配备1个饮水器, 但作为10头仔猪每窝的圈舍最少不能低于安装两个以上的饮水器, 因为圈舍中的仔猪存在层级现象, 容易导致竞争性的缺水。诸如:口渴争水、天热冲凉争水等等。

2 保育仔猪的饲喂方式

保育仔猪的饲喂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人工饲喂, 二是自由采食。

2.1 人工饲喂

需要根据料槽内是否有剩料及其量的多少来决定。具体做法是, 在饲喂前先看料槽内饲料的量, 如果槽内仅有一点碎料末没有成小堆粉料或颗粒饲料, 说明上次喂料量适中;如果看到同槽内被舔得干净湿润, 说明上次喂料量不足, 本次应增加投料数量;如果槽中有剩料, 说明上次喂量太多, 本次应减量, 将剩料清除。在此阶段做到少喂勤添, 一昼夜喂6~8次。此方法在保育后期仔猪采食量增加后, 工作量有所增加, 同时饲料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2.2 自由采食

获取仔猪的最大生长速度, 一般都采用自由采食。需要根据仔猪的日龄及采食量的增加, 调整料箱出料口径的大小, 满足仔猪的采食需求, 以获得最佳的饲料转化效率, 同时也可减少饲料的浪费。

3 转群头三天的饲喂要点

3.1 饲喂

自由采食箱饲喂仔猪往往都是利用小猪拱转料筒或者出料口的档杆, 而使饲料掉在料盘里面, 从而达到采食的目的。注意一点, 在产房仔猪补料时, 都是采用人工添加饲料, 这样仔猪很容易就获取了饲料。而自由采食后, 小猪刚开始不会去拱料筒或者是出料口的档杆。这样就需要饲养员进行引导, 当仔猪转入后需要人工去转动料筒或者档杆。刚开始时, 饲料不能加太多, 一是浪费, 二是料加多后仔猪难以转动料筒。也可以采用人工饲喂的方式进行, 等仔猪适应后, 再进行自由采食。

3.2 饮水

仔猪转入保育舍时, 饲养员需要对饮水器进行放水。具体做法是用手压住鸭嘴式饮水器的档杆。该工作的意义在于, 放掉饮水器内集留的脏水和引导仔猪去饮水, 同时也可以检查饮水器是否工作正常。在水里需要添加营养性物质, 持续3 d。为了降低应激, 该工作在产房断奶前3 d就需要进行。

3.3 分群

在仔猪转群时, 需要对仔猪按照性别、体重大小进行分群。合理的分群可使仔猪间的竞争处于平等, 减少因不平等的竞争而造成弱仔猪的出现, 提高仔猪均匀度。10 d后, 对于栏里面个别较弱的仔猪还需要进行调栏。在分群时, 可对该批次较弱的仔猪放在该保育舍中间的栏位, 这样可让它们处在温度比较稳定的环境, 利于生长。

3.4 调教

仔猪转群时, 需要对其进行食、睡、排泄三点定位。该工作做好的话, 对于日后的饲养管理带来很大好处就是工作量的减少。具体做法是:在仔猪排泄的地方洒水或者把仔猪刚拉的粪便集中在排泄区, 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 保育舍的饲养管理要点

4.1 饲料添加

仔猪转群至保育舍的第一周继续饲喂教槽料。1周后用3~5 d的时间按一定的比例转换为保育前期料。日常工作中必须根据仔猪的日龄变化经常、准确的调整料筒出料口的大小, 满足仔猪的采食需求。仔猪是否吃饱, 可以通过仔猪的行为、粪便、体型外表及饲料添加量来判定。

4.1.1 采食行为:

如果在料盘里面人工投放一些饲料, 仔猪是一窝蜂似的来哄抢, 吃完后还继续守望在料筒边, 证明仔猪没有吃饱。理想的情况是, 每次仔猪采食后, 饲料在料盘中覆盖的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5%。

4.1.2 粪便:

仔堵断奶3 d之内的粪便由粗变细, 由黄色变成褐色, 这是正常粪便, (观察粪时间一般在12~15时) 。粪便软、油光发亮、色泽正常时, 投料量不用改变;如果圈内有少量零星粪便呈黄色, 内有饲料颗粒, 说明有个别猪抢食过量, 需要控制饲料的投放量, 本次投料应比上次减少20%左右;如果发现粪便变软, 处于将拉未拉之间的软粪时, 甚至呈糊状, 颜色呈黄色且粪内含有未消化饲料, 且比例较大50%, 这是全群仔猪要下痢的预兆, 如果该批次仔猪精神状况良好, 则是典型的营养性下痢, 需要停止饲料的投放, 检查饲料的质量。

4.1.3 仔猪的腹围:

如果仔猪的腹部比较充盈, 没有凹陷, 俯瞰整个仔猪腹部呈圆形, 则证明仔猪吃饱, 反之亦然, 需要增加饲喂量。

4.2 温度、湿度与通风

在仔猪转至保育舍的一周内, 温度必须控制在28℃, 随后以周为单位, 逐步每周降低1℃, 断奶后4~5周, 将温度控制在22~24℃就行, 湿度最好控制在65%左右。保证圈舍内的空气质量, 必须进行有效的通风。具体作法是根据仔猪的日龄、圈舍内空气质量 (氨气味大小) 和环境温度进行, 必要时, 需要牺牲温度而保证通风。保育猪特别在前期需要温暖的环境。这与整栋保育舍要求的空气流畅、新鲜有冲突。目前有猪场将保育舍捂得严严实实, 致使舍内空气污浊不堪, NH3、CO、CO2、粉尘、微粒等严重超标, 这也是目前保育舍被界定为猪场环境最差圈舍的原因所在。而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物质的留存, 对猪群的健康影响非常巨大, 突出表现为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疾病多发、眼睛病变增多等等。解决这一难题, 可为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提高保温灯, 在保育床上设置半场的木制高床供仔猪休息, 减少由于腹部受寒而引发疾病;同时, 于一天中温度较高的中午, 开启天窗或启动排风扇进行通风换气。

4.3 药物保健

保育仔猪由于其自身发育程度的局限, 环境的剧烈变化等等, 使其在生产中成为养猪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 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度的药物保健。仔猪的保健应当是基于其特殊的生理机能上的调理和加强, 仔猪存在三方面的生理缺陷, 即:体温调节能力弱、消化机能不健全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我们通过创造温暖的环境和提供适宜的饲粮来补充前两个缺陷, 而免疫力的提高则需保健来进行加强。保育猪药物保健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饮水加药、饲料加药、免疫注射、日常治疗。

4.3.1 饮水加药:

断奶对仔猪是一个很大的应激。因此, 如何减少断奶应激是成功饲养保育猪的一个重要环节。仔猪在刚断奶时不愿意采食饲料, 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饮水器饮水。在保育猪的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多维, 能较大程度地缓解应激反应, 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由于突然的断奶, 仔猪没有了母乳提供的抗体保护, 肠道内的各种致病菌会大量繁殖。而且由于自身的抵抗力较低, 很容易感染各种呼吸道疾病。因此, 在断奶后的前1~2周, 可以通过饮水加药的方式, 在饮水中添加广谱抗菌素。

4.3.2 饲料加药:

铜和锌是猪只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 又有促生长和杀菌作用。80年代的中后期, 铜在断奶猪饲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致于大多数猪场以猪粪的颜色是否黑亮来评价饲料的质量。有些饲料生产厂商为迎合客户的心理, 在不需要高铜的生长育肥猪饲料中也添加了高铜, 由此产生的猪粪严重地污染了环境。90年代中期, 锌逐渐取代了铜的位置, 而且效果还比铜好。早期断奶猪料中添加2 000 mg/kg以上的锌能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 并能增加生长速度, 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许多饲料生产厂商在早期断奶猪饲料中添加了高浓度的抗菌素, 以防止断奶仔猪的下痢。但由于新断奶的仔猪采食量较少, 所以效果不及饮水加药。而后阶段的饲料, 大多数猪场都采购饲料公司生产的品牌颗粒料, 因此加药也比较困难。如保育猪的后期料是自己加工或是向饲料公司特约加工的, 饲料加药就相对容易。健康状况较差的猪场, 一般在仔猪断奶2周后, 母源抗体逐渐消失时, 表现出了各种病症, 较普遍的是综合性的呼吸道疾病, 所以各场可根据本场疾病的流行情况, 在出现发病症状前, 提前7~10 d在饲料中加药。容易产生抗药性的药物, 可采用脉冲式加药。

4.3.3 免疫注射:

疫苗接种主要是预防高危险性疾病的发生。而对那些低危险性疾病, 在经济上不一定划算。正常情况下, 仔猪在断奶后的一段时间里, 母源抗体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随着时间的推延, 抗体水平不断下降, 直到失去保护能力。如疫苗注射时间过早, 仔猪体内还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那么疫苗和抗体发生中和反应, 导致免疫失败。如疫苗注射时间过晚, 母源抗体早巳不足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可能感染疾病。因此在制订免疫程序前应进行抗体测定, 以确定最佳的免疫时间。制定免疫程序后, 还要定期进行抗体的监测。如发现抗体水平不够高, 要及时分析原因, 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 确保免疫的成功。

大规模集约化猪场一般采用全出全进的生产方式, 相对来说健康状况比较好。而且一旦发病也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在保育猪阶段, 一般只注射几种必须注射的疫苗, 如猪瘟、口蹄疫, 其他疫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季节性的或临时性的使用, 如伪狂犬病。有些猪场由于建场较早, 因此疾病较多。且布局较差, 产房及保育猪舍不能做全出全进, 各种细菌性疾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只能通过注射各种疫苗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使用比较普遍的有猪副嗜血杆菌、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胸膜肺炎、链球菌脑炎等疫苗。但要注意的是保育猪应尽量少打疫苗, 特别是细菌性疫苗, 以减少应激。如确需注射细菌性疫苗, 应尽量避免与饮水加药和饲料加药相冲突。60日龄左右的保育猪应进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的工作。以确保仔猪的生长发育, 提高饲料报酬。

4.3.4 日常治疗:

常规的保育舍通常采用全漏缝地板和自由采食料槽, 因此平时的工作量不大, 所以饲养员应加强对仔猪的观察, 特别是断奶1周内的仔猪。发现病猪应及时治疗, 如不能立即见好, 应立即隔离观察作进一步的治疗。治疗后应在其背部作好标记, 以区分注射的药物和次数, 并作好记录。断奶仔猪的常见病除了下痢和呼吸系统疾病外, 还应注意腿关节和膝关节的肿大。如出现同一症状的病猪数量增多, 而且发展的趋势很快, 应根据临床症状, 在饮水中加入相应的抗菌素。同时, 通过兽医的解剖和实验室诊断, 对疾病予以确诊, 以尽快控制疾病。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猪场, 对一些常见疾病, 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 可在其症状发生前, 提前1~2周在饲料中针对性的加上一些药物, 以减少或减轻临床症状。

4.4 日常管理

正确处理干燥、卫生和消毒的关系。在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 圈舍的干燥比卫生重要, 卫生又比消毒重要。多数猪场喜欢给保育舍冲栏, 显得既干净又便捷, 殊不知, 此举所造成的危害很大。按照研究表明, 保育舍的湿度控制在60%~75%较为适宜, 而频繁冲洗栏舍可致湿度达85%以上, 这对刚断奶转群的保育仔猪而言, 是个巨大的挑战。在生产中曾发现保育猪大规模出现腹泻拉稀, 用药物作保健未见明显好转, 后经仔细查看、询问, 才发现频繁冲栏实为真正的罪魁祸首。因此, 保证栏舍的地面干燥非常重要, 猪场只需勤快地将粪便清扫干净即可, 无需冲栏, 当猪场所处环境气温低于28℃时, 保育舍不必冲栏。做好生物安全措施本身无可非议, 但现在的猪场却将消毒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 这就有违常理了。按照生物存在的自然法则, 动物、微生物、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这对于任何一个小的生态圈都适合。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为目的的频繁消毒, 显然与上述法则相违背, 因此, 本着从当前畜牧生产实践的现状出发, 对猪群每周进行1次消毒已足够。在每日巡视工作中发现体况消瘦、腹部萎瘪、皮毛絮乱无光、嗜睡、食欲不振、眼窝深陷、精神萎缩、腹泻、腿病、胀气的仔猪必须进行隔离, 进行个体治疗。如果出现的比例很大, 则需要考虑饲养措施的调整及考虑猪群健康问题。要求员工每日对保育床面上的粪便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好饲料消耗记录, 把洒落在料槽外面的饲料收集起来。对猪群的免疫及猪只的治疗情况也需要记录在案。

5 总结

断奶是一个高度应激的过程, 在群体社会学和生理学方面都会对仔猪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管理不当加重了断奶应激的强度, 严重影响了仔猪的生长性能, 甚至造成仔猪死亡。断奶仔猪的生长受阻会影响生长肥育期的性能, 从而降低猪场的利润。目前很多猪场仍然实行“一点式”的模式进行养猪, 即在同一个地域实行“一条龙”管理 (配怀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育肥舍等等) 。这样非常容易使不同圈舍之间形成交叉感染, 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难度。按照最新的养殖方式, 即将保育舍建在远离分娩舍和育肥舍的地方, 使其相互之间的距离保证在500 m以上, 同时做好全进全出、环境控制等工作, 这样对内对外都防止了病原菌的侵扰, 保证仔猪的健康成长。

保育猪作为一个脆弱的生命群体, 非常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 需要养殖户细心呵护。因此, 保育舍必须保证高标准的卫生条件,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最理想。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对圈舍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洗、消毒, 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上一篇:医院经济效益经济管理下一篇:企业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