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猪饲养管理

2024-06-24

保育猪饲养管理(共10篇)

保育猪饲养管理 篇1

摘要:断奶仔猪进入保育阶段, 常由于各种原因受疾病危害, 为此, 介绍了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以促进养猪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育猪,饲养管理,疾病预防

仔猪断奶进入保育阶段, 由于饲养环境、饲料形态及营养的改变、母源抗体的下降或消失, 都会产生应激反应, 引起仔猪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等仔猪断奶综合症, 从而影响保育猪的生长发育[1]。因此, 做好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仔猪断奶产生的应激反应, 对养猪生产至关重要。

1 进猪前的准备

1.1 保育舍消毒

一是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喷洒火碱, 并保证充分浸润一段时间;二是使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高床、饮水器、食槽等, 直到所有地方都清洁为止;三是所有用具干燥后选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空栏进行全面喷洒, 23d后用火焰将各地方消毒1次, 空置1周, 再转入断奶猪[2]。

1.2 保育舍设施卫生安全

修理栏位、饲槽、保温箱, 检查每个饮水器是否通水, 检查所有的电器电线是否完好。

1.3 保育舍温度

将舍内的温度调整到保育猪刚转进来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28~30℃) , 然后准备进猪。

2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2.1 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防止猪舍的疾病循环。

2.2 合理的分群与调教

分群时最好按照同窝原圈体重大小相近的健康猪混在一起饲养, 将病弱猪混在一起隔离特别优厚饲养, 以控制疾病的水平传播, 并做到夜并日不并, 以利于仔猪情绪稳定, 减轻混群产生紧张不安的刺激, 减少因相互咬斗而造成的伤害, 有利于仔猪生长发育。刚断奶转群的仔猪, 吃食、睡卧、排泄区尚未形成固定位置, 所以要加强调教训练, 使仔猪区分吃、睡、排泄区, 从而可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卫生[3]。

2.3 及时淘汰残次猪

首先, 残次猪生长缓慢, 即使存活, 养成大猪出售所需成本较大;其次, 残次猪大多带有许多病毒, 对其他健康猪构成很大的传染威胁。

2.4 断奶后前2周的饲养

仔猪断奶后, 应采取“两维持”和“三过渡”措施, 即维持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 逐步进行饲料、饲养和环境的过渡。由于仔猪断奶后在营养上遭受很大应激, 小肠绒毛萎缩、损伤, 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 所以仔猪在断奶后7~10d继续饲喂高能量、优质蛋白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价的乳猪饲料, 而且不要让仔猪吃得过饱, 每天饲喂5次, 少量多餐, 可缓解断奶应激, 防止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增加猪采食量, 从而获得更大的体重, 10d后逐步过渡到保育猪料。

2.5 饮水

水是仔猪每日食物中重要的营养物质, 饮水不足, 不但猪的采食量降低, 还会影响到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因此舍内应安装饮水设备, 保证仔猪每天喝到充足清洁的饮水。

2.6 保持舒适的环境

2.6.1 舍内温度的控制。

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温度要求在28~30℃, 以后每周降1~2℃直到降至22~24℃, 在保温时尽量使用对保育舍环境没有污染的热源, 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等, 尽量不使用碳、煤等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热源。断奶仔猪保温可以减少寒冷应激, 从而减少断奶后腹泻以及因寒冷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

2.6.2 合理的圈养密度。

每头保育猪至少有0.3~0.4m2的空间, 密度过大, 空气质量就差, 仔猪的群居小环境变劣, 容易发生争斗、互咬等情况, 疾病更容易发生。

2.6.3 加强通风换气。

因猪圈强调保温, 门窗关闭较严, 很容易造成圈舍内空气污浊, 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严重超标, 空气中病原体浓度升高, 对仔猪毒害较大, 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4]。因此, 既要加强圈舍的通风换气, 杜绝贼风, 又要保持舍内温度。

2.6.4 搞好圈舍卫生和控制湿度。

每天坚持打扫圈舍3次, 减少冲洗次数, 使舍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易引起仔猪腹泻、皮肤病的发生;过小造成空气干燥, 舍内粉尘增多, 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2.6.5 定期消毒。

猪舍定期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一般3d消毒1次, 消毒当天将猪圈内所有杂物都清理干净, 包括猪粪、灰尘等, 待干燥后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保育舍内外及猪体彻底消毒。

2.7 积极应用饲料添加剂

2.7.1 酸化剂。

仔猪肠道酸碱度对日粮蛋白质消化十分重要, 在哺乳期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和胃壁分泌的盐酸使胃维持在较低的pH值, 因此降低了有害细菌在胃和小肠中的增殖;当断奶后乳酸菌数量大幅下降, 而盐酸分泌量的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仔猪很难维持胃内较低的p H值, 因而在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有机酸, 如柠檬酸、延胡索酸和丙酸等特别有效。

2.7.2 酶制剂和益生素。

由于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 因此适当添加外源性酶, 如胃蛋白酶、纤维素分解酶、糖类分解酶、淀粉酶等及益生素, 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消除消化不良, 减少腹泻的发生。

2.8 药物的预防保健与驱虫

断奶仔猪由于突然没有母乳提供的抗体, 肠道内的各种致病菌会大量繁殖, 加上自身的抵抗力较低, 所以仔猪很容易发生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特别容易发生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水肿病以及肺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的呼吸道疾病, 因此仔猪断奶后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 连用3d, 可抵抗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降低感染率[5]。3d后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 如在每吨饲料中添加80%支原净125g、15%金霉素2kg或10%强力霉素1.5kg, 连续添加15d, 以上药物可通过饮水添加, 添加量是饲料添加量的1/2。仔猪断奶60d左右应驱虫1次, 以确保仔猪的生长发育, 提高饲料报酬。

2.9 规范免疫程序, 减少免疫应激

频繁疫苗接种可明显降低仔猪的采食量, 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 并能改变激素的平衡, 特别是细菌性疫苗, 过多过密接种疫苗会抑制免疫应答, 因而促进感染的发生, 所以尽量减少疫苗的注射, 以猪瘟、口蹄疫为主, 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决定疫苗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苟清碧, 廖运华.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6) :98-99, 102.

[2]李季枝.夏季种猪的饲养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 1996 (7) :36-37.

[3]张啟俊.育肥猪的饲养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6) :97.

[4]梁武英.瘦肉型猪的饲养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S1) :55, 58.

[5]匡宝晓.保育猪的保健管理[J].养猪, 2005 (2) :48-49.

保育猪饲养管理 篇2

养好仔猪是规模养猪场生产线上的第一道关口,做好产房与保育舍的工作,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产房与保育阶段每个基本要点都是相符相成的,必须做好以下五关:

1、产前、产后饲养管理关:

2、接生关;3补料关;

4、寄养关;

5、断奶关口。

一、产前、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

1、产前这一时期在管理上有着技术含量,既要保持母猪正常生长,又要维持怀孕小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青年母猪,所以配种后7~30天,怀孕前期,饲喂轻胎料,每日2~2.5千克。

2、妊娠30~75天,这一阶段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成型的时期,一般比前期提高饲喂量,平时多喂青绿饲料。

3、妊娠后期80~107天,这个时期为了保证胎儿速度生长,母猪的体重和体形脂肪减少,为了防止母猪的体况损耗,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由轻胎料转化为重胎料,以保证初生重。4、106~114天,转入产房后,应逐渐减料下降到平时的2/3,这样有利于母猪在妊娠后由于小猪速度发育,母猪肠胃受阻,避免采食后出现呕吐,也有利于母猪分娩后泌乳量过多,出现乳房炎,导致仔猪拉稀。

5、产后,应控料,产后当天不应喂料。2~3天后逐渐加料,7天后自由采食。

二、接生

1、母猪产仔前,可以配制O.O1%的高锰酸钾热水溶液,用它洗净乳房、阴门,仔猪出生后,立即除去胎膜、用消毒液消毒好的毛巾擦去口、鼻及身上的黏液,脐带用绳子结扎后剪断,用碘酒消毒剪断处,放进保温箱内,室温保持在33摄氏度。

2、产完后再由PP水消毒乳房和阴门,挤掉多余奶水,应尽早让其仔猪吃到初乳,把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面2~4对乳头吃乳。

3、注意点:一般出现难产时,应用人工辅助法:用一次性手套,不应用手强制性伸入产道,应慢慢的伸入,产后注射抗生素和静脉注1O%葡萄糖。防止母猪发生子宫炎、阴道炎和产后体虚。

三、补料:

做好诱食来刺激小猪胃内的消化酶,一般5~7天左右强制性与诱惑性。

1、强制性:用拌好的饲料塞到仔猪嘴里,每天2次,迫使对饲料感到兴趣。

2、诱惑性:用一些香料(如乳清粉)拌到饲料里,或拌湿涂在乳房上,有利于小猪在哺乳时能吃到或嗅到这些饲料,经过几次反复的诱喂,仔猪逐渐养成习惯会到补料槽自由采食。

四、寄养:

并窝,调整在生产实践中,同时生产的母猪,有的产仔数比它的有效奶头数少,这样,就可以把前者的那窝抽出1头或几头让后者抚养,这就是寄养。如果同时生产的母猪产仔数都少,就可以由一头教强母猪喂养。其它母猪则提早参加配种,这就是并窝。如果同时生产的母猪产仔数与它的有效乳头都差不多的话,就可以适当的把这几窝的大小调整一下,以便断奶时仔猪个体发育整齐,这就是调整。

五、断奶关

1、仔猪断奶日龄一般在30~3 5日龄,在计划断奶前7天,母猪就要逐步减料,以减少乳汁分泌,迫使仔猪更会吃料,这样断奶后可以减少仔猪应激。

2、断奶的仔猪应在原栏饲喂5~7天,室温达24℃左右,这点往往被人忽视,平时提倡少喂多餐,每天5~6次为宜,所以在饲喂时不可以加料太多,每次只让仔猪吃8~9成饱,因为仔猪的消化器官不发达,吃的太饱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消瘦甚至脱水死亡。

中草药对保育猪防病促长效果好 篇3

根据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中草药具有帮助消化、补气益血、增强免疫力、不产生抗药性等特点,设计了中草药与抗生素对保育猪育成做对比试验。保育猪240头,饲养在一个猪栏内,分成3个组。1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的中草药(粉碎粒度小于3毫米),组方:黄芪、当归、党参、穿山龙、金银花、马齿苋等。2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盐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疗程间停药6天)。3组为对照组,饲喂不加中草药和抗生素的基础日粮。从36日龄养至86日龄,结果见下表:

从育成率和日增重看,中草药组最高,抗生素组次之,对照组较差。

组方释意:(1)黄芪:具补中益气,含有黄芪多糖、硒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胡萝卜素、叶酸等成分。配伍当归为补血汤,佐以党参,补中益气,效果更显著,并可诱生干扰素。

(2)当归:具养血滋补、活血化淤之功。含有多糖、多种挥发油、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能促进肝细胞合成蛋白质、促进细胞的生成,并具有抗抑多种细菌微生物作用。

(3)党参:具补中益气、健脾胃之功。含有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植物甾醇等成分。促进造血功能,增加红、白细胞数,促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抗病力。

(4)金银花:通过刺激T、B淋巴细胞功能和增殖其细胞数量,从而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抗多种病原微生物作用。

(5)穿山龙:能对机体产生激素样调节作用

(6)马齿苋:增食增质,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

保育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篇4

1 仔猪的选择

选择健康的仔猪自繁自养最好, 需要从外场引进仔猪时要选择正规手续齐全的种猪场, 正规种猪场繁育的仔猪在动物疫病防控、猪只体重的整齐度、仔猪的保健等各个方面做得要好一些, 这样能保证育肥猪同时出栏, 全进全出便于饲养管理。在仔猪进栏前要对圈舍及器具彻底清洗消毒, 采取喷雾、熏蒸、火焰消毒均可, 在夏季充分利用阳光暴晒也行, 一般要空圈7d以上。

2 合理进行分群

同窝仔猪可放在一起饲养, 一窝数量过多或过少时, 要进行合理分群, 可按照体重、强弱、品种进行分群, 同栏仔猪体重相差最好不要超过1kg。平时注意观察猪群, 及时发现体弱和生长停滞的僵猪, 要单独饲养。

3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保育舍的仔猪一定要掌握好温度, 以26℃~22℃为宜, 相对湿度55%~65%。根据猪群的具体情况及时调节, 当温度低于20℃时, 应采用保温或升温措施, 以猪不聚堆为宜。当温度高于30℃时, 启动降温设施, 当舍内空气污浊时, 要通风换气。

4 饲料

仔猪在断奶的前两周要适当添加一些高能量、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价值全面饲料。刚断奶仔猪由于胃肠道发育不够完全, 突然由母乳改为固体饲料, 会引起很大的应激, 此时应以湿拌料为好, 在饲料或饮水加入适量的优质猪用奶粉、葡萄糖、电解多维一类保健品, 采取少量多餐, 逐步添加, 逐渐加大仔猪的采食量, 等到仔猪适应后可以断奶, 全部改为饲料。第一周继续饲喂哺乳期饲料, 自由采食, 第二周逐渐换成保育猪颗粒料, 在梅雨季节和寒冷的天气饲料中适当添加益生素, 无论哪个时期一定保证饲料优质、营养全面, 禁止饲喂过期、霉变、污染的饲料, 同时要保持料槽清洁。

5 饮水

刚转入小猪栏时, 要用木屑或棉花将乳头式或鸭嘴式饮水器撑开, 使其有少量的水流出, 诱导仔猪饮水, 饮水一定保证清洁卫生, 无污染。

6 注意观察

平时饲养员要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发现腹泻、跛行、外伤、独处、被毛粗乱、卧地不起、采食下降、呼吸异常、肤色异常等现象时, 及时隔离治疗;对于生长停滞的僵猪, 可先驱虫再健胃, 补充一些微量元素进行调节。

7 疫病防控

保育猪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控措施 篇5

近段时间走啦很多猪场,跟很多养猪老板交流,有30℅的老板说保育栏的猪不好养,死亡率较高;有45℅的老板说保育栏的猪好养,死亡率很少;还有25℅的老板说保育栏的猪一般好养,死亡率正常。根据我们跟养猪的交流和现场查看,就保育栏保育猪不好养的这种情况做个简单的分析:

一、出现保育栏仔猪不好养,死亡率高的仔猪,通过现场查看主要情况:

1.一般进保育栏3-4天后开始出现症状,症状为:仔猪参差不齐,进行性消瘦,毛色枯萎、错乱,生长迟缓,弓背、呼吸困难、喘气;后退走路摇摆,甚至有的关节肿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有些甚至带青色;腹泻,有些仔猪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皮肤苍白、贫血、部分猪出现黄疸症状;有些出现肾皮炎综合征,几天或数天后及其消瘦,虚脱至衰竭死亡,死后腹部发红或呈紫色。

2.病死猪解剖:肺脏肿胀,质度坚硬似橡皮样,其上面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实变区。肝变硬、发暗、有些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肾脏水肿、呈灰白色,皮质部有白色病灶。脾脏轻度肿胀,胃的食管区戮膜水肿,有大片溃疡形成。小肠呈鸡肠样,盲肠和结肠赫血、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4至5倍,切面为灰黄色,可见出血。特别是腹股沟、纵隔、肺门和肠系膜与领下淋巴结病变明显。可见胸膜炎、胸腔积水、腹膜炎,心包积水、心肌出血等,有些关节腔有胶质状液体甚至出现化脓性液体

二、诊断分析

1.从症状和病理解剖来看,主要是出现断奶仔猪综合征,当然这种综合征是由多种病毒和细菌作用致病的结果:最先感染的可能是圆环病毒,以圆环病毒为主导,然后继发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支原体等

2.从一般保育栏仔猪出现症状的时间来看,主要是进保育栏期间仔猪应激。这种应激包括环境改变,突然饲料的改变,饲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在原先没有做好圆环病毒疫苗的情况下,最先发生圆环病毒病,一旦发生圆环病毒病,整个仔猪的免疫系统被受到致命的伤害,使仔猪的免疫力更加下降,接连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喘气病,最后出现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导致最后死亡。

三、危害分析

1.死亡率高,成活率低,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有些猪场保育猪的死亡率达到30℅-40℅,一些猪场老板感到非常头痛,不知所措。

2.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低,猪场保育栏的仔猪一旦感染圆环病毒或发生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仔猪长速大大折扣,严重影响仔猪的整齐度,保育时间须得延长,甚至有些育肥,延长出栏时间,浪费大量的饲料,料肉比不堪计算。

四、发生原因

1.应激;应激会导致仔猪的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感染病毒和细菌。

2.疫苗:通过调查,保育栏仔猪不好养的大部分是没有接种过疫苗,特别是没有接种圆环病毒疫苗,或者说只接种一次。

3.仔猪断奶进保育栏期间采取保健措施。由于近两年行情的影响,猪场对药物保健不太重视,甚至对消毒措施都不感兴趣,过度的考虑成本,而导致猪场的猪的健康状况下降;对保育猪也是如此,想来个侥幸心理,能不发生就不做药物保健,一发生再说。

4.卫生状况等环境,环境卫生状况差,潮湿、阴暗、氨气过重,温度没有达到保育猪所需要的温度等等,也会导致保育猪的疾病发生。

5.营养状况:走过好几家猪场,说保育猪不好养,在与饲养员交流时说老板不让喂饱,一天 饲喂,甚至更少。保育猪的营养是根本,一定要保证保育猪的营养需要,特别是正在发育阶段,一定要保证仔猪的营养需求,还要考虑营养的全面平衡,这样才能保证仔猪的抵抗力。

五、保育猪疾病的防控

1.疫苗一定要做好,在产房时该做的疫苗,一定要做好,对于圆环疫苗,还是接种为好,而且要做两次:一般在仔猪2-3周做一次,3周后再做一次。

2.断奶前把栏舍卫生消毒好,栏舍温度要调试好,最好调到最适合于保育猪生活生长的温度,进入保育舍当天栏舍的温度要达到25℃,以后要保持在22℃-24℃

3.做好药物保健工作,转群前三天-转群后7天,饮水中添加‘维立康’;转群当天饲料中添加‘比龙副清’和‘优乐欣’,每吨饲料添加:比龙副清1公斤+优乐欣0.5公斤。在转入小猪栏之前三天-转栏后五天,每吨饲料添加:比龙副清1公斤+优乐欣1公斤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篇6

1 进猪前的准备

(1) 圈舍消毒。待转猪舍转猪前一定要空栏, 并彻底清洗和消毒, 晾干 (舍内不存一滴水) 空栏5天以上方可使用。

(2)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保持门窗干净、整洁、通风透光良好, 逐个检查饮水器, 保持饮水通畅、清洁。转群前排净管内陈水, 开通加药饮水系统。每个栏侧悬挂布条、铁环、料袋或割青饲料转移猪只的注意力, 并及时喷洒有气味的消毒药, 防止转群后的咬斗。

2 进猪后的管理工作

(1) 温湿度和通风的控制。冬季室温不低于22℃、夏季不高于34℃, 要求温度相对恒定。转入后0~7天温度保持在26℃以上, 7~14天保持在24℃以上, 14~21天保持在22℃以上, 22天以后不低于20℃。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较为适宜。

(2) 做好分群工作。仔猪转群后情绪不安, 为了减少应激损失, 转群时应轻逮轻放, 同时避免并群后争斗的行为, 最好采取原窝原圈转群, 减少混群并群。如需混群并群则采用等比例混合, 切忌不能将单个仔猪混入一窝猪群内。转入时应按照大小和强弱的不同分栏饲养, 并留有病猪栏, 以便把生病和体质弱的挑出来单独饲养治疗。

(3) 饲料的过渡。断奶仔猪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 一方面对营养需求大, 另一方面消化器官功能还不完善。为了减少断奶仔猪对饲料过渡的应激, 可分3个阶段进行饲喂。断奶仔猪转入头7天使用哺乳料, 然后按一定比列逐渐过渡到代乳料, 直到仔猪长到20kg以上完全过渡到育成料。饲料品种的变更必须有5~7天的适应过渡期。为了防止饲喂过渡料时产生应激而拒食, 可使用稀粥料饲喂, 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等, 避免因换料产生掉队猪。为了预防换料引起仔猪腹泻, 应在饮水中适量添加口服补液盐、饲料中添加助消化类药物。

(4) 仔猪调教与病弱猪的护理。新转入的仔猪应做好三点定位调教, 即定点吃食、睡卧和饮水排泄。每日清理猪舍, 保持床位无粪便污染。加强仔猪调教, 新转群前应将粪便人为地放在排泄区, 其他区域的粪尿清理干净, 并对仔猪排泄行为进行看管, 强制其在指定区域排泄。一周左右即可使仔猪形成定点睡卧和排泄的条件反射。

每天对每一栏猪进行健康观察, 及早发现跛腿、咳嗽、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和肚子瘪的猪, 并给予及时治疗。对于病弱猪要放在专门的弱仔栏内饲喂, 饲料以稀粥料为主。对于每次喂料后吃不上料的仔猪使用注射器进行灌饲, 同时根据情况适量添加抗生素和电解多维等营养素。

(5) 猪群保健与疾病防治。保育阶段的猪群由于脱离了母乳的天然抗体, 又没有形成完整的免疫机制, 很容易被病菌感染而患病。除了搞好环境卫生外, 还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饮水中加入补液盐。新转入猪群第1周每天在饲料中添加0.05%土霉素, 饮水中适量添加阿莫西林和电解多维, 连续使用5~7天。

保育舍常见的几种传染性疾病有链球菌、传染性腹泻、副猪嗜血杆菌和蓝耳病等。其中以脑膜脑炎型链球菌最为常见, 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15%的金霉素1.5g/kg体重或70%阿莫西林预混剂200mg/kg体重进行药物预防, 连喂1周。对于发病早、症状轻的患猪, 宜用磺胺类药物注射治疗, 可用磺胺嘧啶钠在一侧肌肉注射, 另一侧注射青霉素, 连续注射3~5天可痊愈。该病以预防为主, 平时做好严格消毒工作, 保证猪舍的通风换气, 每天喷雾降尘一次, 确保空气质量。

3 转群后的工作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篇7

保育猪入舍前应彻底冲洗、消毒舍内料槽、地面、窗户和墙壁等, 闲置净化3~5天方可进猪。猪舍消毒闲置期间应抓紧修复圈舍和门窗, 疏通舍内外的明沟、暗渠, 并对舍内饲料槽、保温箱和栏位等设施进行卫生安全处理。将舍内的温度严格控制在28~30℃, 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 对猪舍内的小气候进行调节, 寒冷季节要增温保温, 加强通风换气, 排出舍内有害气体。

2 保育猪的营养控制

由于保育猪因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对饲料的营养及原料组成极其敏感, 因此在选择饲料时, 要选用消化率和营养浓度高的日粮, 防止消化不良, 促使仔猪快速生长。

在饲喂保育猪的过程中, 应对各种饲料的饲喂时间进行记录, 确保饲料槽不断料。仔猪入舍后应供给温开水, 特别是前3天要保持仔猪饮水量在1L/头, 之后饮水量增加, 直至仔猪10kg体重时确保日饮水量为1.5~2.0L。如果仔猪饮水不足, 其采食量会受到影响, 生长速度减慢。此外, 为了缓解仔猪断乳后的应激反应, 通常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葡萄糖、钠盐和钾盐等电解质或抗生素等药物, 以加强仔猪的抵抗力, 减少感染率。饲料营养应逐渐过渡, 仔猪入舍后需先用乳猪料饲喂7天, 之后逐渐减少乳猪料的用量, 直至全部改用仔猪料, 避免由于饲料突然更换引起胃肠不适, 使保育猪平稳度过保育期。

保育猪的饲喂时间和次数要固定, 通常每天饲喂6次。保育猪应改用粉料饲喂, 建议让其自由觅食。同时为了避免饲养方式改变引起过食、消化不良及腹泻等疾病, 应在仔猪断奶后7~14天限量饲喂, 3周后再自由采食。

3 保育猪的环境控制

(1) 仔猪断奶1周的环境温度应为27~25℃, 以后每周降温2℃, 逐步降至21℃。湿度为55%~65%。保育猪的饲养密度应合理, 饲养密度过高, 不仅会加大仔猪间咬耳和咬尾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且大量的H2S、NH3气体会造成舍内空气质量下降, 仔猪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规模化猪场保育舍内的仔猪以15~20头为宜。

(2) 仔猪断奶后不宜直接转入保育舍, 而应将母猪转移, 维持仔猪在原圈饲养一周后再转入保育舍饲养。转栏前7天检查舍内的饲料槽和排粪设施是否完好, 并进行彻底消毒, 转栏1周内要对保育猪的采食、睡卧和排泄等进行适应性调教。根据仔猪的体重、日龄和胎次进行合理分群, 让体重和日龄相近的仔猪合栏。来源不同的仔猪要分栏饲养, 每窝体质较差、体重偏小的仔猪要合群饲养。要经常观察仔猪的活动、粪便及采食情况, 保持舍内环境洁净卫生, 给仔猪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4 保育猪的疾病防治

及时做好猪瘟、口蹄疫及伪狂犬等疫苗的接种和驱虫工作, 发现病猪治疗隔离。保育期主要预防流行性腹泻、气喘病及猪副嗜血杆菌病。

(1) 断奶仔猪容易受到饲料突然转换或霉变、环境潮湿及病菌感染的影响而引发腹泻。预防以接种疫苗为主, 对产前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价菌, 可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保育猪发病后及时采用抗菌、补液方法治疗, 同时补充适量的生理盐水。

(2) 预防气喘病的关键是胸腔注射疫苗, 肌注无效。并且注射疫苗前15天和注射后2个月不可饲喂或注射卡那霉素和土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发病仔猪可采用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及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 最好以拌药方式给药。而且应采取交替给药方式, 避免产生耐药性。

产房与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篇8

1 产前、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

1.1 产前

这一时期在管理上有着技术含量, 既要保持母猪正常生长, 又要维持怀孕小猪的生长发育, 特别是初产母猪, 所以配种后7~30d, 怀孕前期, 饲喂轻胎料, 2~2.5kg/d。

1.2 妊娠30~75d

这一阶段是胎儿重要的发育成型的时期, 一般比前期提高饲喂量, 平时多喂青绿饲料。

1.3 妊娠后期80~107d

这个时期为了保证胎儿速度生长, 母猪的体重和体形脂肪减少, 为了防止母猪的体况损耗, 必须加大饲料的饲喂量, 由轻胎料转化为重胎料, 以保证初生重。

1.4 106~114d

转入产房后, 应逐渐减料下降到平时的2/3, 这样有利于母猪在妊娠后由于小猪速度发育, 母猪肠胃受阻, 避免采食后出现呕吐, 也有利于母猪分娩后泌乳量过多, 出现乳房炎, 导致仔猪腹泻。

1.5 产后

应控料, 产后当天不应喂料。2~3d后逐渐加料, 7d后自由采食。

2 接生

2.1 母猪产仔前

可以配制0.01%的高锰酸钾热水溶液, 用它洗净乳房、阴门, 仔猪出生后, 立即除去胎膜、用消毒液消毒好的毛巾擦去口、鼻及身上的黏液, 脐带用绳子结扎后剪断, 用碘酒消毒剪断处, 放进保温箱内, 室温保持在33℃。

2.2 产后

消毒乳房和阴门, 挤掉多余奶水, 应尽早让其仔猪吃到初乳, 把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面2~4对乳头吃乳。

2.3 注意事项

一般出现难产时, 应用人工辅助法:用一次性手套, 不应用手强制性伸入产道, 应慢慢的伸入, 产后注射抗生素和静脉注10%葡萄糖。防止母猪发生子宫炎、阴道炎和产后体虚。

3 补料

做好诱食来刺激小猪胃内的消化酶, 一般5~7d左右强制性与诱惑性。

3.1 强制性

用拌好的饲料塞到仔猪嘴里, 2次/d, 迫使其对饲料感兴趣。

3.2 诱惑性

用一些香料 (如乳清粉) 拌到饲料里, 或拌湿涂在乳房上, 有利于小猪在哺乳时能吃到或嗅到这些饲料, 经过几次反复的诱喂, 仔猪逐渐养成习惯会到补料槽自由采食。

4 断奶

4.1 仔猪断奶日龄

一般在30~35日龄, 在计划断奶前7d, 母猪就要逐步减料, 以减少乳汁分泌, 迫使仔猪更会吃料, 这样断奶后可以减少仔猪应激。

4.2 断奶

仔猪应在原栏饲喂5~7d, 室温达24℃左右, 这点往往被忽视, 平时提倡少喂多餐, 每天5~6次为宜, 所以在饲喂时不可以加料太多, 每次只让仔猪吃8~9成饱, 因为仔猪的消化器官不发达, 吃的太饱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消瘦甚至脱水死亡。

5 做好保育舍的消毒防疫和环境卫生工作

探讨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篇9

1 仔猪断奶的准备

在正常情况下, 产房的哺乳仔猪一般在21~28 d进行断奶, (体重6~8 kg, 该数据因猪场不同而不同) 转群到保育舍。仔猪断奶是一生中最大的应激, 一方面是心理应激, 母子分离心理上失去了依靠;第二方面是环境应激, 由产房变为保育舍, 同时伴随着饲喂方式、温度、密度及饲养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应激。面对着以上诸多的应激因素, 我们必须进行逐一改善, 尽量的创造出与之相适宜的生活环境, 这样才能降低断奶应激给猪生长带来的影响。

1.1 母子分离

目前的规模化猪场, 为了减少母子分离的应激, 仔猪断奶基本都实行“母走子留”。即在断奶时将母猪先转出产房, 让小猪在产房继续饲喂5~7 d后转入保育高床, 这样虽然仔猪失去了母猪的保护, 但还是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 其营养获得的方式、人员的管理、温度湿度、饲养密度等没有改变, 可以有效的降低母子分离所带来的应激。

1.2 温度湿度

在转群前一天, 确保保育圈舍的温度和湿度和产房一致, 降低环境对仔猪的应激。保育舍进猪前要升温, 要实现比仔猪在产房后期的温度高1~2℃的需要, 将保育舍的温度提前升至28℃, 湿度控制在65%左右, 这对于保证仔猪顺利度过“断奶关”非常重要。原因如下:首先, 饮食的改变, 哺乳仔猪从吃母猪的奶水转变为喝水、吃饲料, 奶水的温热与水、料的干冷形成巨大的反差;其次, 热源的消失, 产房中的哺乳仔猪喜欢挤在母猪的腹部睡觉, 感觉很温暖, 断奶后, 热源消失, 不适应的感觉明显增加;再次, 断奶后的新环境以及离母的失落、孤寂, 会加重仔猪的不安和恐慌。因此管理人员通过提高保育前期的舍温, 能明显消除“断奶关”中的“离母应激”。

1.3 早期控料

因为仔猪离开母猪后, 会伴随不安、烦躁等情绪找寻母猪, 断奶后1~2d的采食量会明显降低, 而由于饥饿难耐, 又会在两天过后暴饮暴食, 造成仔猪消化不良, 而引起腹泻、拉稀。所以, 在母猪离开产房这段时期的仔猪5~7 d的饲喂讲究减料、定量和分餐。把仔猪由原来的自由采食教槽料改为减量饲喂, 饲料的减少量约为自由采食阶段的15%左右。秉承少量多餐的原则, 每次不用添加过多的饲料, 保证略有稍欠为好。每天的饲喂餐数控制在7~8餐为宜。在转群至保育舍的第一周, 继续饲喂仔猪教槽料, 以降低饲料的改变而带来的应激。

1.4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一般以每头猪所占猪栏或所占猪舍面积来表示, 每头保育仔猪确保有0.4 m2的全漏粪地板的生活面积。饲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猪舍温度、湿度、通风、有害气体和尘埃微生物的变化的含量, 也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排泄、活动、休息等行为。密度过大, 就会增加猪的咬斗次数, 休息时间和采食都会减少, 尤其是夏季密度过大, 会使气流降低, 局部环境温度升高, 猪的采食减少, 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下降, 猪群也容易引发疾病。密度过小, 也会是仔猪失去群居习性, 造成设施设备浪费。

1.5 仔猪饮水

猪群的饮水量和采食量呈现正相关, 因此, 采食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饮水。而猪群的水需求有四个来源:外部饮水、饲料中的水、注射用水和体内代谢水。其中, 外部饮水是最主要的水来源。刚进入保育舍, 对饲料和饮水还未熟悉的仔猪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从而来适应新的环境。据调查猪圈内85%的仔猪可能需要花费大约35 h才能找到饮水, 而90%的仔猪则需花费约30 h才能找到饲料。因此, 对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 通过调整饮水器的设置, 让其自然地滴一部分的水, 可便于仔猪快速找到水源。提高仔猪的饮水量, 可以从饮水器的选择、安装、数量以及水流等方面来进行管理和控制。目前的饮水器主要有3种:鸭嘴式饮水器、乳头式饮水器和杯式饮水器。不同的饮水器对仔猪的饮水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 在上述3种饮水器中, 乳头式饮水器和杯式饮水器确实能提高饮水量, 但两者造成的水浪费也较为严重。猪场中饮水器安装的最佳位置, 以保证每头仔猪都能饮用到足够的水为宜, 即保育舍中饮水器安装的高度与圈舍中最弱小仔猪的肩部高度一致, 且保证饮水处通达透亮, 便于仔猪寻找水源。按照传统的观念来讲, 每10头仔猪必须配备1个饮水器, 但作为10头仔猪每窝的圈舍最少不能低于安装两个以上的饮水器, 因为圈舍中的仔猪存在层级现象, 容易导致竞争性的缺水。诸如:口渴争水、天热冲凉争水等等。

2 保育仔猪的饲喂方式

保育仔猪的饲喂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人工饲喂, 二是自由采食。

2.1 人工饲喂

需要根据料槽内是否有剩料及其量的多少来决定。具体做法是, 在饲喂前先看料槽内饲料的量, 如果槽内仅有一点碎料末没有成小堆粉料或颗粒饲料, 说明上次喂料量适中;如果看到同槽内被舔得干净湿润, 说明上次喂料量不足, 本次应增加投料数量;如果槽中有剩料, 说明上次喂量太多, 本次应减量, 将剩料清除。在此阶段做到少喂勤添, 一昼夜喂6~8次。此方法在保育后期仔猪采食量增加后, 工作量有所增加, 同时饲料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2.2 自由采食

获取仔猪的最大生长速度, 一般都采用自由采食。需要根据仔猪的日龄及采食量的增加, 调整料箱出料口径的大小, 满足仔猪的采食需求, 以获得最佳的饲料转化效率, 同时也可减少饲料的浪费。

3 转群头三天的饲喂要点

3.1 饲喂

自由采食箱饲喂仔猪往往都是利用小猪拱转料筒或者出料口的档杆, 而使饲料掉在料盘里面, 从而达到采食的目的。注意一点, 在产房仔猪补料时, 都是采用人工添加饲料, 这样仔猪很容易就获取了饲料。而自由采食后, 小猪刚开始不会去拱料筒或者是出料口的档杆。这样就需要饲养员进行引导, 当仔猪转入后需要人工去转动料筒或者档杆。刚开始时, 饲料不能加太多, 一是浪费, 二是料加多后仔猪难以转动料筒。也可以采用人工饲喂的方式进行, 等仔猪适应后, 再进行自由采食。

3.2 饮水

仔猪转入保育舍时, 饲养员需要对饮水器进行放水。具体做法是用手压住鸭嘴式饮水器的档杆。该工作的意义在于, 放掉饮水器内集留的脏水和引导仔猪去饮水, 同时也可以检查饮水器是否工作正常。在水里需要添加营养性物质, 持续3 d。为了降低应激, 该工作在产房断奶前3 d就需要进行。

3.3 分群

在仔猪转群时, 需要对仔猪按照性别、体重大小进行分群。合理的分群可使仔猪间的竞争处于平等, 减少因不平等的竞争而造成弱仔猪的出现, 提高仔猪均匀度。10 d后, 对于栏里面个别较弱的仔猪还需要进行调栏。在分群时, 可对该批次较弱的仔猪放在该保育舍中间的栏位, 这样可让它们处在温度比较稳定的环境, 利于生长。

3.4 调教

仔猪转群时, 需要对其进行食、睡、排泄三点定位。该工作做好的话, 对于日后的饲养管理带来很大好处就是工作量的减少。具体做法是:在仔猪排泄的地方洒水或者把仔猪刚拉的粪便集中在排泄区, 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 保育舍的饲养管理要点

4.1 饲料添加

仔猪转群至保育舍的第一周继续饲喂教槽料。1周后用3~5 d的时间按一定的比例转换为保育前期料。日常工作中必须根据仔猪的日龄变化经常、准确的调整料筒出料口的大小, 满足仔猪的采食需求。仔猪是否吃饱, 可以通过仔猪的行为、粪便、体型外表及饲料添加量来判定。

4.1.1 采食行为:

如果在料盘里面人工投放一些饲料, 仔猪是一窝蜂似的来哄抢, 吃完后还继续守望在料筒边, 证明仔猪没有吃饱。理想的情况是, 每次仔猪采食后, 饲料在料盘中覆盖的面积只占总面积的25%。

4.1.2 粪便:

仔堵断奶3 d之内的粪便由粗变细, 由黄色变成褐色, 这是正常粪便, (观察粪时间一般在12~15时) 。粪便软、油光发亮、色泽正常时, 投料量不用改变;如果圈内有少量零星粪便呈黄色, 内有饲料颗粒, 说明有个别猪抢食过量, 需要控制饲料的投放量, 本次投料应比上次减少20%左右;如果发现粪便变软, 处于将拉未拉之间的软粪时, 甚至呈糊状, 颜色呈黄色且粪内含有未消化饲料, 且比例较大50%, 这是全群仔猪要下痢的预兆, 如果该批次仔猪精神状况良好, 则是典型的营养性下痢, 需要停止饲料的投放, 检查饲料的质量。

4.1.3 仔猪的腹围:

如果仔猪的腹部比较充盈, 没有凹陷, 俯瞰整个仔猪腹部呈圆形, 则证明仔猪吃饱, 反之亦然, 需要增加饲喂量。

4.2 温度、湿度与通风

在仔猪转至保育舍的一周内, 温度必须控制在28℃, 随后以周为单位, 逐步每周降低1℃, 断奶后4~5周, 将温度控制在22~24℃就行, 湿度最好控制在65%左右。保证圈舍内的空气质量, 必须进行有效的通风。具体作法是根据仔猪的日龄、圈舍内空气质量 (氨气味大小) 和环境温度进行, 必要时, 需要牺牲温度而保证通风。保育猪特别在前期需要温暖的环境。这与整栋保育舍要求的空气流畅、新鲜有冲突。目前有猪场将保育舍捂得严严实实, 致使舍内空气污浊不堪, NH3、CO、CO2、粉尘、微粒等严重超标, 这也是目前保育舍被界定为猪场环境最差圈舍的原因所在。而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物质的留存, 对猪群的健康影响非常巨大, 突出表现为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疾病多发、眼睛病变增多等等。解决这一难题, 可为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提高保温灯, 在保育床上设置半场的木制高床供仔猪休息, 减少由于腹部受寒而引发疾病;同时, 于一天中温度较高的中午, 开启天窗或启动排风扇进行通风换气。

4.3 药物保健

保育仔猪由于其自身发育程度的局限, 环境的剧烈变化等等, 使其在生产中成为养猪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 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度的药物保健。仔猪的保健应当是基于其特殊的生理机能上的调理和加强, 仔猪存在三方面的生理缺陷, 即:体温调节能力弱、消化机能不健全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我们通过创造温暖的环境和提供适宜的饲粮来补充前两个缺陷, 而免疫力的提高则需保健来进行加强。保育猪药物保健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饮水加药、饲料加药、免疫注射、日常治疗。

4.3.1 饮水加药:

断奶对仔猪是一个很大的应激。因此, 如何减少断奶应激是成功饲养保育猪的一个重要环节。仔猪在刚断奶时不愿意采食饲料, 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饮水器饮水。在保育猪的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多维, 能较大程度地缓解应激反应, 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由于突然的断奶, 仔猪没有了母乳提供的抗体保护, 肠道内的各种致病菌会大量繁殖。而且由于自身的抵抗力较低, 很容易感染各种呼吸道疾病。因此, 在断奶后的前1~2周, 可以通过饮水加药的方式, 在饮水中添加广谱抗菌素。

4.3.2 饲料加药:

铜和锌是猪只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 又有促生长和杀菌作用。80年代的中后期, 铜在断奶猪饲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致于大多数猪场以猪粪的颜色是否黑亮来评价饲料的质量。有些饲料生产厂商为迎合客户的心理, 在不需要高铜的生长育肥猪饲料中也添加了高铜, 由此产生的猪粪严重地污染了环境。90年代中期, 锌逐渐取代了铜的位置, 而且效果还比铜好。早期断奶猪料中添加2 000 mg/kg以上的锌能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 并能增加生长速度, 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许多饲料生产厂商在早期断奶猪饲料中添加了高浓度的抗菌素, 以防止断奶仔猪的下痢。但由于新断奶的仔猪采食量较少, 所以效果不及饮水加药。而后阶段的饲料, 大多数猪场都采购饲料公司生产的品牌颗粒料, 因此加药也比较困难。如保育猪的后期料是自己加工或是向饲料公司特约加工的, 饲料加药就相对容易。健康状况较差的猪场, 一般在仔猪断奶2周后, 母源抗体逐渐消失时, 表现出了各种病症, 较普遍的是综合性的呼吸道疾病, 所以各场可根据本场疾病的流行情况, 在出现发病症状前, 提前7~10 d在饲料中加药。容易产生抗药性的药物, 可采用脉冲式加药。

4.3.3 免疫注射:

疫苗接种主要是预防高危险性疾病的发生。而对那些低危险性疾病, 在经济上不一定划算。正常情况下, 仔猪在断奶后的一段时间里, 母源抗体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随着时间的推延, 抗体水平不断下降, 直到失去保护能力。如疫苗注射时间过早, 仔猪体内还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那么疫苗和抗体发生中和反应, 导致免疫失败。如疫苗注射时间过晚, 母源抗体早巳不足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可能感染疾病。因此在制订免疫程序前应进行抗体测定, 以确定最佳的免疫时间。制定免疫程序后, 还要定期进行抗体的监测。如发现抗体水平不够高, 要及时分析原因, 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 确保免疫的成功。

大规模集约化猪场一般采用全出全进的生产方式, 相对来说健康状况比较好。而且一旦发病也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在保育猪阶段, 一般只注射几种必须注射的疫苗, 如猪瘟、口蹄疫, 其他疫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季节性的或临时性的使用, 如伪狂犬病。有些猪场由于建场较早, 因此疾病较多。且布局较差, 产房及保育猪舍不能做全出全进, 各种细菌性疾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只能通过注射各种疫苗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使用比较普遍的有猪副嗜血杆菌、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胸膜肺炎、链球菌脑炎等疫苗。但要注意的是保育猪应尽量少打疫苗, 特别是细菌性疫苗, 以减少应激。如确需注射细菌性疫苗, 应尽量避免与饮水加药和饲料加药相冲突。60日龄左右的保育猪应进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的工作。以确保仔猪的生长发育, 提高饲料报酬。

4.3.4 日常治疗:

常规的保育舍通常采用全漏缝地板和自由采食料槽, 因此平时的工作量不大, 所以饲养员应加强对仔猪的观察, 特别是断奶1周内的仔猪。发现病猪应及时治疗, 如不能立即见好, 应立即隔离观察作进一步的治疗。治疗后应在其背部作好标记, 以区分注射的药物和次数, 并作好记录。断奶仔猪的常见病除了下痢和呼吸系统疾病外, 还应注意腿关节和膝关节的肿大。如出现同一症状的病猪数量增多, 而且发展的趋势很快, 应根据临床症状, 在饮水中加入相应的抗菌素。同时, 通过兽医的解剖和实验室诊断, 对疾病予以确诊, 以尽快控制疾病。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猪场, 对一些常见疾病, 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 可在其症状发生前, 提前1~2周在饲料中针对性的加上一些药物, 以减少或减轻临床症状。

4.4 日常管理

正确处理干燥、卫生和消毒的关系。在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 圈舍的干燥比卫生重要, 卫生又比消毒重要。多数猪场喜欢给保育舍冲栏, 显得既干净又便捷, 殊不知, 此举所造成的危害很大。按照研究表明, 保育舍的湿度控制在60%~75%较为适宜, 而频繁冲洗栏舍可致湿度达85%以上, 这对刚断奶转群的保育仔猪而言, 是个巨大的挑战。在生产中曾发现保育猪大规模出现腹泻拉稀, 用药物作保健未见明显好转, 后经仔细查看、询问, 才发现频繁冲栏实为真正的罪魁祸首。因此, 保证栏舍的地面干燥非常重要, 猪场只需勤快地将粪便清扫干净即可, 无需冲栏, 当猪场所处环境气温低于28℃时, 保育舍不必冲栏。做好生物安全措施本身无可非议, 但现在的猪场却将消毒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 这就有违常理了。按照生物存在的自然法则, 动物、微生物、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这对于任何一个小的生态圈都适合。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为目的的频繁消毒, 显然与上述法则相违背, 因此, 本着从当前畜牧生产实践的现状出发, 对猪群每周进行1次消毒已足够。在每日巡视工作中发现体况消瘦、腹部萎瘪、皮毛絮乱无光、嗜睡、食欲不振、眼窝深陷、精神萎缩、腹泻、腿病、胀气的仔猪必须进行隔离, 进行个体治疗。如果出现的比例很大, 则需要考虑饲养措施的调整及考虑猪群健康问题。要求员工每日对保育床面上的粪便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好饲料消耗记录, 把洒落在料槽外面的饲料收集起来。对猪群的免疫及猪只的治疗情况也需要记录在案。

5 总结

断奶是一个高度应激的过程, 在群体社会学和生理学方面都会对仔猪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管理不当加重了断奶应激的强度, 严重影响了仔猪的生长性能, 甚至造成仔猪死亡。断奶仔猪的生长受阻会影响生长肥育期的性能, 从而降低猪场的利润。目前很多猪场仍然实行“一点式”的模式进行养猪, 即在同一个地域实行“一条龙”管理 (配怀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育肥舍等等) 。这样非常容易使不同圈舍之间形成交叉感染, 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难度。按照最新的养殖方式, 即将保育舍建在远离分娩舍和育肥舍的地方, 使其相互之间的距离保证在500 m以上, 同时做好全进全出、环境控制等工作, 这样对内对外都防止了病原菌的侵扰, 保证仔猪的健康成长。

保育猪作为一个脆弱的生命群体, 非常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 需要养殖户细心呵护。因此, 保育舍必须保证高标准的卫生条件,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最理想。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对圈舍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洗、消毒, 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保育猪饲养管理 篇10

1 多点式养猪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 为防止猪群间疫病的垂直传播和横向传播, 针对传染性病原在猪场的实际传播特点, 许多国家采用多点式的新型养猪模式, 也叫分区隔离饲养模式。即在猪场规划设计上将一个养猪生产体系分为三个区, 为三区饲养模式:母猪区为一个场, 包括配种、怀孕和分娩舍, 保育区为一个场, 育肥待售区为一个场。每个区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各区独立管理, 人员、工具、用具全部分开。分区饲养体现出专业专注, 各个区依然实行单元式饲养, 猪群之间单向流动, 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从而提高了猪群的安全性。

多点式饲养模式和一条龙式的饲养模式相比, 可降低每个区的猪群数量, 而且可以将不同年龄的猪群有效地分隔开来, 防止猪群之间疫病的水平传播。分点式饲养模式的设计是控制猪群疫病流行和净化猪群疫病的基础, 在规模化养猪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全封闭式保育舍设计新工艺的应用

保育舍猪群的抵抗力较低, 疫病易发。如何让断奶仔猪顺利度过保育期, 成为许多规模化猪场最为关注的问题。保育阶段除了要做好科学的免疫和精细的饲养管理外, 构建和使用先进的保育舍新工艺对提高保育猪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场保育舍在设计上采用全新的工艺进行设计, 对保育舍猪群的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

2.1 采用全封闭、小单元、全进全出的保育舍。

保育舍采用全封闭设计, 分为2大栋, 24个小单元, 每个单元230平米, 一批可以接收断奶猪550头左右。这样既保证了猪群日龄不会相差很大, 也有利于全进全出。

2.2 环境控制上采用全漏缝塑料地板, 水泡粪工艺。

此工艺可以免除清粪, 不仅减少了员工工作量,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每批次猪排空一次深水泡粪池, 保证了猪舍的清洁卫生。

2.3 通风和温度控制系统。

保育舍采用全自动微电脑控制屋顶变频通风系统, 安装水帘降温设施和锅炉热水地暖保温设施, 从而保证了保育猪群对通风和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需求。

2.4 饲喂系统。

保育舍饲喂系统采用自动干湿喂料槽, 降低了猪舍中粉尘浓度, 提高了保育猪群的采食量, 保证了保育猪的整齐度和健康水平。

广西兴业县桂兴猪场保育舍在应用了此项新工艺后, 提高了保育猪群的健康水平, 全年保育舍的成活率达到99%, 而且60日龄体重与传统的保育舍相比提高了3千克。

3 保育舍定期部分清群技术的应用

保育舍猪群的疫病控制问题已经成为许多规模化猪场最为头疼的问题。目前规模化猪场的连续作业的生产方式, 不断地有断奶猪进入保育舍, 形成传播链, 使得保育猪群面临更大的疫病压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疫苗和消毒的办法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因此对连续生产的规模化猪场来说, 每年定期对保育舍进行2次部分清群, 可以有效地改善保育舍猪群的健康水平。

广西兴业县桂兴猪场利用母猪区的大栏优势, 在每年的5月份和10月份, 定期对保育舍进行轮换清空。根据清空的要求, 合理安排生产, 每年的5月份和10月份, 利用母猪区空置的两栋大栏, 将断奶的仔猪留在大栏饲养15~20天, 利用此阶段的时间, 保育舍将整栋猪舍的猪全部下床清空, 然后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沈消毒, 空栏7~10天以后开始正常进入下一批猪。

实践证明, 定期对保育舍进行清群轮空, 是清除猪蓝耳病和其他疫病, 确保保育猪群健康生长的有效措施。保育舍利用这种部分清群技术, 不仅保证了保育舍全年没有大的疫病发生, 而且达到了保育舍全年的成活率都在99%以上的好成绩。

上一篇:应收账款舞弊下一篇:课程学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