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钉技术

2024-05-19

椎弓根钉技术(精选8篇)

椎弓根钉技术 篇1

自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以来, 疗效显著提高[1,2]。然而, 传统的开放性椎弓根钉手术需要广泛剥离肌肉及软组织, 进行螺钉置入和棒 (板) 的安装, 组织创伤大, 失血量多, 明显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微创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 减少手术入路的相关并发症, 并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日短等效果, 但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1) 价格昂贵; (2) 对于术者的要求高; (3) 适应范围有限。因此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难以在基层医院及经济落后地区广泛开展。将微创理念引入矫形外科, 椎弓根钉内固定中小切口技术的应用为减轻手术创伤、减小手术瘢痕, 提高手术疗效, 让患者更快恢复, 缩短住院日, 减少住院费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后侧小切口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 取得满意疗效, 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 男19例, 女29例。年龄最大67岁, 最小32岁, 平均年龄44岁;病程1~2年, 平均1.3年;滑脱节段及程度:L4Ⅰ°滑脱15例、Ⅱ°滑脱7例, L5Ⅰ°滑脱9例、Ⅱ°滑脱3例、Ⅲ°滑脱1例, L3Ⅰ°滑脱6例、Ⅱ°滑脱2例, L3、L4同时Ⅰ°滑脱5例;合并椎弓峡部裂26例。

1.2临床表现

48例均有腰痛, 程度不一;单侧或双侧下肢根性放射痛42例 (87.5%) , 间歇性跛行25例 (52.1%) , 足趾背伸力减弱18例 (37.5%) , 踝反射减弱6例 (12.5%) , 会阴部麻木1例 (2.1%) 。本组48例除常规摄正、侧、斜位及伸屈动态侧位X线片及MRI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作为手术指征外, 还以严重而持续的腰腿痛, 经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 如卧床休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脱水、牵引或理疗推拿等, 效果不佳,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等作为手术指征。

1.3 手术方法[3]

患者俯卧位, 后正中切口, 以滑移 (或失稳) 水平为中心, 单节段者5~7cm, 双节段者7~9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骨膜下有限剥离椎旁肌, 用椎板拉钩牵开椎旁肌, 显露滑椎的横突根部及关节突, 根据解剖定位, C臂X光机透视确认后置入椎弓根钉;将椎板拉钩下移牵开椎旁肌、下位椎的横突根部及关节突, 根据解剖定位, C臂X光机透视确认后置入椎弓根钉。常规减压, 椎间盘摘除。同样方法显后置入滑椎及下位椎对侧的椎弓根钉。常规减压, 椎间盘摘除。安装两侧的连接棒并行复位固定, 最后行椎间植骨融合 (或Cage椎间植骨融合) 。

1.4 结果

本组48例均在小切口下顺利完成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随访10~24个月, 平均15个月, 滑脱椎体复位率87.5% (42/48) , 全部椎间获骨性融合。按侯树勋等所制定疗效评价标准: (1) 优:植骨融合良好, 滑脱椎体完全复位, 无腰腿痛和神经损害体征, 腰部活动功能接近正常, 恢复原工作。 (2) 良:植骨融合良好, 腰或腿痛轻微, 无神经损害体征, 腰部活动功能轻度受限, 能从事原工作。 (3) 可:植骨融合良好, 有轻度腰痛或腿痛, 有或无神经损害体征, 腰部活动轻度受限, 能坚持一般轻工作。 (4) 差:植骨未融合, 腰腿痛或神经损害征未减轻, 症状同术前, 腰部活动明显受限, 不能从事轻工作。48例临床疗效评价:优32例, 良13例, 可3例, 差0例, 优良率93.8%。并发症:长期足趾背伸力弱1例, 轻度腰骶部及臀部疼痛, 经理疗、消炎止痛等治疗, 随访1~2个月后消失。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腰椎滑脱症患者长时间处在腰背痛症状, 从而影响日常活动及工作。此外, 患者有着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 对手术有着紧张及恐惧的心理。笔者深入病房关心、安慰他们, 主动与患者谈心, 通过细心地观察, 了解患者的顾虑, 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 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最大可能地满足患者心理需求, 消除其思想顾虑。通过心理指导, 从而使患者保持平静而乐观的情绪, 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增加营养, 保证睡眠, 树立信心,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使其情绪稳定, 肌肉松弛, 减轻疼痛, 增加对手术的耐受力, 加速恢复机体功能。

2.1.2 术前体位的训练:

手术为俯卧位, 术前体位的训练可提高术中特殊体位的耐受性, 配合手术顺利进行。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痛及腰部活动受限, 给术前体位训练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术前2~3d指导患者进行俯卧位适应训练, 说明其意义, 强调其操作要领。俯卧位时患者双手置头部两侧, 胸部及髋部各垫软枕2个, 使腹部悬空, 脊柱后凸, 既利于呼吸和循环, 又使病变椎间盘后间隙增宽, 便于术中操作[4]。训练时边讲解边示范, 可由家属协助完成。嘱其尽量保持该体位, 时间为1~2h, 2~3次/d。

2.1.3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心、肺功能检查, 抽血化验及皮肤准备。术前训练目的是使患者更好地适应术后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尽早功能锻炼。 (1) 排便训练:术后早期仍需绝对卧床, 大部分患者不适应卧位排便。术前2d内训练患者卧位排大小便, 并指导腹部按摩防止术后腹胀、便秘。 (2) 呼吸训练:充分的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可减少术后呼吸道的感染。深呼吸训练时应使患者体会分别使用肋间肌或膈肌最大呼吸的感觉。有效咳嗽:深吸气末屏气片刻, 然后进行咳嗽, 即咳嗽在深呼吸后进行。 (3) 起床训练:从侧卧位开始, 用一侧手臂的力量将身体撑起至坐稳, 整个过程中脊柱必须保持呈一条直线, 不得弯曲和旋转。 (4) 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术后下肢肌肉和腰背肌锻炼的方法, 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有利于术后早期开展有效的功能锻炼, 尽早实现下床活动。腰背肌锻炼较多在患者出院后进行, 术前正确的练习才能保证术后有效地实施。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术后回病房搬运患者时保持躯干与肢体于同一条线。术后每2~4h协助患者翻身。翻身过程中和翻身后要注意保持整个脊柱在同一条力线, 避免扭转。侧卧时, 腰背部垫软枕, 两腿间垫一软枕;仰卧时, 膝下可以垫一软枕膝盖微曲, 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

2.2.2 生命征的监测:

小切口入路减少了软组织损伤, 采用椎间隙撑开复位方法简单, 操作流畅, 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术后仍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 密切观察意识、呼吸、血压, 患者神志、尿量、面色及有无头晕、恶心现象, 1h记录1次, 病情平稳后改常规护理。

2.2.3 切口敷料及引流液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保持切口敷料、床单的清洁、干燥, 如被污染应立即更换。妥善固定引流管, 保持持续负压引流状态, 引流通畅, 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及体温的变化, 经常检查引流装置有无漏气现象, 及时记录倾倒引流量, 防止管道堵塞、受压、扭曲、脱出及逆行感染, 确保有效引流, 当24h引流量少于50ml可拔除引流管。

2.2.4 疼痛护理:

术后合理评估疼痛, 给予超前、个性化镇痛, 消除疼痛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所有患者术后24h均采用自控镇痛泵和术后常规予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口服镇痛药联合控制术后疼痛, 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镇痛泵。指导如何采用舒适体位、活动肢体、呼吸调整、分散注意力等非药物方法减轻疼痛。提高功能锻炼的舒适度。

2.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 脑脊液漏。如患者引流量较多, 引流液为淡血清样液体, 同时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低颅压症状, 应立即汇报医生。对于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 由于狭窄的椎管内多有粘连, 手术操作易损伤硬脊膜, 造成脑脊液漏, 故对此类患者应格外关注。如确定存在脑脊液漏, 应加强补液, 同时应取头低脚高位,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2~3d, 如引流液中血性成分减少, 即可直接拔除引流管, 局部伤口垫以沙袋, 局部加压, 促进破损处愈合。本组发生2例脑脊液漏, 经上述处理后均在1周内停止。 (2) 椎间隙感染。椎间隙感染是椎间盘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一旦感染将导致手术失败。一般多出现在术后1周内, 其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腰部剧痛, 呈痉挛性疼痛, 且向臀、腹、髂嵴、腹股沟放射,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患者可有强迫体位, 体温升高, 血沉加快, 一般止痛药无效。可能由于手术中使用C型臂机定位, 手术时间略长, 加之使用设备、器械较多, 可能增加伤口感染机会, 术后48h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椎间隙感染。 (3) 神经 (脊髓) 损伤。脊髓神经根损伤是此类术常见的并发症, 以牵拉伤最多见。因神经根水肿高峰在术后3d出现, 术后3d每4~6h评估1次神经功能。因此, 麻醉清醒后至术后72h内要密切观察双下肢有无感觉异常, 有无运动障碍, 若有神经压迫症状并且是逐渐加重时, 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遵医嘱应用甘露醇和甲基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静滴, 本组无1例脊髓损伤。 (4)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术后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和疼痛情况。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胭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肢肌锻炼, 并指导陪护人员进行从患肢足部到大腿的按摩。

2.2.6 康复护理:

后侧小切口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既能够提供足够支撑强度, 又可以通过其内的自体骨达到骨性融合, 克服了植骨块吸收和塌陷的缺点, 允许术后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步骤: (1) 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主动做踝、膝、髋关节小范围的伸屈运动, 3次/d, 10min/次。 (2) 术后第1天进行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及属髋肌的等长舒缩运动, 3次/d, 15min/次。被动直腿抬高练习, 每天3组, 每组10~20次。 (3) 拔除引流管后开始行直腿抬高训练, 即平卧于床上, 保持躯干部不动, 足尖绷直, 轮流抬高下肢, 抬高时使腿与床面成35°左右, 开始时20次/d, 以后逐日增加到50次/d, 逐渐增加抬腿幅度, 以防止神经根粘连, 增强肌力, 减少废用性萎缩, 同时还可促进静脉回流, 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 (4) 术后1周腰部疼痛减轻后开始行腰肌功能锻炼, 锻炼2~3d开始在腰围保护下协助患者行坐起、站立及行走练习。训练时均需保持上身直立, 不要扭曲。行走要稳、慢, 保持躯体协调性。 (5) 术后第2周起行腰背肌锻炼。指导患者采用“五点式”、“三点式”的腰背肌锻炼, 以加强腰背肌力量, 增强脊柱稳定性。术后3个月内均需腰围保护。在进行康复锻炼时教导患者应循序渐进, 坚持适度疲劳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调整锻炼强度, 制定康复计划, 并由护士督促完成。

2.2.7 出院指导:

出院时应将出院后注意事项详细告知家属, 3个月内必须戴腰围保护, 避免做弯腰动作, 半年内不能提重物, 1年内不做重体力劳动, 严禁做脊柱旋转运动, 术后定期来院复查。

3 小结

腰椎滑脱症是骨科常见病, 是临床上常见的腰背痛原因之一, 自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以来, 疗效显著提高。然而, 传统的开放性椎弓根钉手术需要广泛剥离肌肉及软组织, 进行螺钉置入和棒 (板) 的安装, 组织创伤大, 失血量多, 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康复以及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来说, 始终都是创伤较大的手术, 明显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微创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 减少手术入路的相关并发症, 并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日短等效果, 随着微创理念引入矫形外科而开展了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 椎弓根钉内固定中小切口技术的应用为减少手术创伤、减小手术瘢痕, 提高手术疗效, 让患者更快恢复, 缩短住院日, 减少住院费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理想的手术疗效同样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护理, 所以, 针对后侧小切口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特点, 借鉴传统的开放性椎弓根钉手术护理方式, 笔者认为术前的适应性训练和术后的功能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术前体位训练可增加手术体位的适应性, 由于切口小、手术创伤轻, 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 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术后活动应针对个体差异,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范围由小到大, 次数由少到多, 以不使患者感到疲劳为度, 从而达到满意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椎弓根钉技术应用于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措施。方法:对48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知识宣教,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经功能, 做好并发症预防、早期功能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4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10~24个月, 平均15个月。滑脱椎体复位率87.5%, 全部椎间获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价:优32例、良13例、可3例、差0例, 优良率93.8%。结论:后侧入路小切口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 患者更容易接受并配合早期的功能锻炼的优点, 可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小切口,腰椎滑脱症,椎弓根钉技术,护理

参考文献

[1]Moskowi A.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Orthop ClinNoah Am, 2002, 33:359-366.

[2]Rosenberg WS, Mummaneni PV.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echnique, complications, and early results[J].Neurosurger, 2001, 48 (8) :569-575

[3]丘德赞, 李荣祝, 梁斌, 等.小切口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48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12, 34 (12) :1657-1659.

[4]李明芬, 朱成敏, 于璐, 等.脊柱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2) :1120-1121.

椎弓根钉技术 篇2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5.0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而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ar laterallumber disc hernia-tion,FLLDH)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在椎间孔内或孔外压迫神经根出现下肢疼痛的病变,中老年人多发。FLLDH经过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且疼痛难忍、影响日常生活者应行手术治疗。笔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学习期间,观察采用单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FLLDH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FLLDH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2~63岁,平均(45.2±6.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中位数8个月。患者均有单侧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肌力和下肢感觉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影像学均证实极外侧椎间盘突出,L3~4 11例,L4~5 24例,L5~S1 5例;21例患者有间断向臀部、下肢放射痛病史,并有间歇性跛行,大小便无障碍;9例出现膝反射减弱,踝反射正常;10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症状以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可表现为大腿前方、小腿内侧疼痛,也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腰椎后伸时可感到活动受限,横突旁可有压痛;会出现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膝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体征。影像学:腰椎X线片一般可见代偿性向一侧弯曲,椎间隙狭窄或不等宽。腰椎CT显示,椎间盘后方及外后方有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鞘受压、移位,显示不清。腰椎MRI显示,T1加权像见突出髓核的信号比纤维环信号高,比硬膜外脂肪信号低;T2加权像见突出的髓核可表现为高或低信号[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无严重的脏器疾患能耐受手术;③有完整的病例和随访资料;④能配合临床研究,并能坚持该治疗方案。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心、脑、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②有脊柱畸形引起的脊髓受压疾病者;③有神经系统方面的其他疾病者。

2 方 法

2.1 术前检查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评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排除其疾病,调节生命体征平稳及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使血压和血糖符合手术标准,完善腰椎X线、CT、MRI影像学资料,同时行JOA评分、VAS评分。

2.2 手术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C型臂定位并标记,常规消毒铺巾,沿腰部棘突正中切口,约9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沿棘突剥离患侧椎旁肌至关节突外缘,C型臂再次透视确定病变椎间隙。选择入针点,取“人”字嵴处或横突中线与上关节突外缘连线的交点处,用开口锥开口,探针探查孔道底部和四壁均完整无缺损,植入合适的椎弓根钉。咬除患侧椎板及大部分关节突,显露病变椎间隙,探查神经根有无受压进行减压,彻底刮除椎间盘,确认神经根无压迫,止血并冲洗术野,然后椎间隙植骨或Cage进行椎间融合。连接钛棒并加压钛棒拧紧螺帽,再次C型臂透视确定椎弓根钉位置、椎间植骨或椎间融合器位置是否良好。

术后第1天开始双下肢床上伸屈活动,术后24~48 h根据引流液多少拔出引流管;拔管后拍摄术后X线片,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等。术后1周左右佩戴腰围或者腰部支具进行下床活动。

2.3 疗效评估 患者手术后临床效果评定按改良MacNab评定标准[2]分为优、良、可、差4个

等级。术后复查腰椎正侧位,椎间融合情况采用Suk标准判断[3]:①植骨与椎体间有连续骨小梁,伸屈侧位片椎体间活动度< 4°,认为已融合;

②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片椎体间活动度< 4°,认为可能融合;③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伸屈侧位片椎体间活动度> 4°,认为未融合。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采用VAS疼痛评分、JOA评分来评价术后腰椎的疗效。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手术前后评价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80 mL;术后引流量100~250 mL,平均150 mL;有4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破裂,2例术后明显脑脊液漏,经补液、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对症处理后手术切口达到

Ⅰ期愈合,无其他术后并发症。患者出院时下肢放射痛明显较术前缓解。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

月。临床疗效优23例,良13例,可4例,差0例。术后9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可见椎间融合情况,35例融合,5例融合不完全,手术节段未见不稳和滑脱,椎弓根钉棒未见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松动。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比术后2个月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比较 分,时间VAS评分JOA评分

术前7.5±4.89.7±1.5

术后2个月 6.2±2.81) 3.7±3.11)

末次随访 2.7±1.51)2) 5.8±2.61)2)

注 与术前比较,1)P < 0.05;与术后2个月比较,2)P < 0.05

4 讨 论

FLLDH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可分为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外型和椎管内椎间孔内型[4]。它直接压迫神经根,下肢放射痛明显于腰痛,很少出现马尾神经损害的症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而治疗,经过局部按摩、牵引、封闭等保守治疗3~6个月效果不佳,最终采用手术治疗。开放式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被国际公认的最有效、最成熟、并发症最少的手术治疗方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开放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越来越小,从理论上讲,开放手术不应该存在腰椎间盘复发的可能。而不论哪种微创手术适应症都非常狭窄,并且手术视野狭小或仅在透视下进行,缺乏三维概念,均有椎间盘摘除不彻底的缺陷,复发率较高。

1953年Cloward RB[5]报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McAfee PC等[6],Kim DY等[7]报道脊柱过度的内固定会导致骨融合率下降,由于对双侧椎旁肌过度剥离和牵拉导致椎旁肌肉失神经支配,出现腰椎术后综合征。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由于频繁暴露X线下并且费用高,所以Harms T等[8]提出了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未能在临床广泛开展。有人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失稳,生物力学证明,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的应力均比双侧椎弓根钉固定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hang TS等[9]在山羊腰椎生物力学实验说明,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并联合Cage植入组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在侧弯、屈伸等方向的椎间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所以认为单侧固定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单边椎弓根钉内棒系统固定是针对患侧椎体上下椎弓根各打入椎弓根钉,并椎间植骨融合[10]。Harris BM等[11]进行了弯曲和旋转弯曲扩展和正确的测试报道,单边固定稳定性略弱于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总体力学效应没有明显差别。SUK S

等[12]报道腰椎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融合率及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Deutsch H等[13]报道,传统的手术方法破坏了椎间运动模式,加速相邻节段退化;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少对局部正常结构的破坏,降低感染风险,保留肌肉韧带结构,从而降低相邻节段退化。近年来虽然出现了在椎间孔镜下切除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等新技术,然而需要术者有更熟悉的解剖知识和规范的临床技能[14]。

Burkus JK等[15]认为,单侧固定的术式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方面比双侧固定占优势。虽然单侧固定手术对于FLLDH是一个有效和可靠手术治疗方法,但在生物力学特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5 参考文献

[1]王朋,李四海.腰椎间盘突出症156例影像诊断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7):704-705.

[2]Findlay GF,Hall BI,Musa BS,et al.A 10-Year Follow-Up of the Outcome of Lumbar Microdiscectomy[J].Spine,1998,23(10):1168-1171.

[3]Suk KS,Lee HM,Kim NH,et al.Unilateral versus bilateralpedicle serew fixation in lumbar spinal

fusion[J].Spine,2000,25(14):1843-1847.

[4]李放,张志成,赵广民,等.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0):1553-1556.

[5]Cloward RB.The treatment of ruptur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by vertebral body fusion.I.Indications,operative technique,after care[J].Journal of neurosurgery,1953,10(2):154.

[6]McAfee PC,Farey ID,Sutterlin CE,et al.The effects of spinal implantrigidity on vertebral bone density.A canine model[J].Spine,1991,16(Suppl 6):190-197.

[7]Kim DY,Lee SH,Chung SK,et al.Comparison of multifidus muscleatrophy and trunk extension muscle strength:percutaneous versusopen pedicle screw

ixation[J].Spine,2005,30(1):123-129.

[8]Harms T,Rolinger H.A one-stage procedure in operative treatmentof spondylolietheses:dorsal traction-reposition and anterior fusion[J].Z Orthop Ihre Grenzgeb,1982,120(3):343-347.

[9]Chang TS,Chang JH,Wang CS,et al.Evaluation of unilateralcage-instrumented fixation for lumbar

spine[J].J Orthop Surg Res,2010,5(11):86.

[10]羊国民,何文山,徐国平,等.单边椎弓根钉内棒系统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1):957.

[11]Harris BM,Hilibrand AS,Savas PE,et al.Transfora-

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he effect of various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s o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J].Spine,2004,29(4):65-70.

[12]Suk S,Lee CK,Kim WJ,et al.Adding posterior lumbarinterbody fusion to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after decompression in spondylolyticspondylolishthesis[J].Spine,1997,22(2):210-219.

[13]Deutsch H,Musacchio Jr MJ.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J].Neurosurgical focus,2006,20(3):1-5.

[14]朱国华,张亚峰,郭翠玲,等.手术治疗合并椎管内突出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8):762-763.

[15]Burkus JK,Transfeldt EE,Kitchel SH,et al.Clinical and radio graphicoutcomes ofan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2[J].Spine,2002,27(21):2396-2408.

椎弓根钉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 均为单椎体骨折, 男33例, 女15例;年龄23~71岁, 平均40.3岁。压缩性骨折30例, 压缩均超过1/3, 爆裂性骨折18例。根据Denis分类法分类, A型 (上下终板骨折) 9例, B型 (上终板骨折) 13例, C型 (下终板骨折) 8例, D型 (伴有旋转的爆裂性骨折) 8例, E型 (伴有侧屈的爆裂性骨折) 10例。骨折节段为T11~L5。高处坠落伤31例, 交通伤17例, 其中合并内脏器官损伤5例, 其他部位骨折18例。神经功能情况按Frankel分级, A级4例, B级6例, C级7例, D级11例, E级2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 h~13 d, 平均3.5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或联合麻醉, 俯卧位, 以伤椎为中心后正中切口, 在透视下确定伤椎及上下椎椎弓根确切位置和入钉角度, 依次置入4枚椎弓根螺钉。利用手术床及腰桥配合钉棒撑开相结合进行骨折椎复位, 并在C型臂X线机定位监视下操作, 复位满意后紧固钉棒系统。T11~L2椎体爆裂性骨折及椎管占位大于30%的屈曲压缩性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术。L2~4以下椎体爆裂骨折且椎管占位大于30%的屈曲压缩骨折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 这样可尽量避免手术伤及脊髓和神经根对于占位小于的屈曲压缩骨折一般无神经症状或神经症状轻微, 可不打开椎管, 只单纯经椎弓根内固定复位及椎体植骨治疗。手术目的在于恢复脊柱生物力线, 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稳定脊柱。在伤椎椎弓根开口需适当偏外, 椎弓根钉与矢状面成角也随之加大, 保证安装两侧支撑棒后不会遮挡伤椎椎弓根钉孔, 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入点无误后, 使用丝锥扩大椎弓根, 深度4.0~4.5cm, 并进行扩孔, 直径为0.55~0.75 cm, 深度达椎体前后径3/4即可。用椎弓根探子探查孔的四周无破裂后, 使用特制的直或弯形撬拨器经椎弓根孔进入, 缓慢撬起塌陷骨块, 动作轻柔而且要稳, 防止穿透前壁及侧方, 将植骨器内塞入剪好的植骨骨粒, 进入椎弓根后用相应大小的顶棒推入并压实。由前向后逐层植入, 植骨量的多少可根据复位后椎体撑开高度估计, 及顶棒推入骨碎块时阻力不可过大。然后行横突及关节突或椎板植骨, 植骨床全部用咬骨钳处理至渗血, 植骨量争取要大。本组植骨来自剪下的椎板棘突或髂后上棘, 不打开椎管者用髂后上棘植骨, 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闭合切口。术后常规用抗生素4~7 d, 有神经症状者使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2 结果

本组获得随访12~38个月, 平均18.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椎弓根钉植入位置错误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椎弓根钉拔出, 椎弓根钉或内固定棒折断等并发症。最后一次随访按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 4例术前A级1例无明显变化, 3例恢复至C级;6例术前B级, 1例无变化, 3例恢复至C级, 2例恢复至D级;7例术前C级, 4例恢复至D级, 3例恢复至E级;11例术前D级, 9例恢复至E级, 2例无明显变化;20例术前E级, 仍为E级。伤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及椎管侵占率的恢复情况, 脊柱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 (见表1) 。手术后椎体高度、椎管侵占率及脊柱后凸Cobb角有明显恢复。随访时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无明显的丢失, 椎管无再狭窄。术后6个月CT扫描发现椎体内骨缺损完全消失, 骨缺损区已为正常骨组织。

3 讨论

近年来, 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或不伴有神经损伤的治疗己基本达成手术治疗的共识。手术治疗方法有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等方法。根据椎体爆裂和椎管内占位程度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 由于前路手术创伤大, 因此许多学者仍提倡以后路手术为主。生物力学研究表明, 在直立时, 80%~90%的轴向压力直接作用于前中柱上, 其余的10%~20%则通过后柱[2]。Gaines等[3]所提供的临床资料讨论了脊柱骨折的载荷分布分类, 显示在三柱不稳时有相当的应力作用在后路短节段器械, 这是造成螺钉断裂的原因之一。因此脊柱前柱缺陷时, 仅靠后路内固定器械难以达到前柱理想载荷分布, 需行前路支撑植骨或其他方法的脊柱前路重建。Boeree等[4]最早指出骨折椎体上、下方骨性终板和椎间盘的完整性是维持胸腰椎骨折稳定的重要原因。而伤椎骨性终板塌陷导致椎间盘高度丢失、骨折节段未做植骨等使螺钉负荷过大是导致椎弓根钉松动、折断、复位高度丢失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对椎弓根钉复位后的椎体行CT扫描发现, 即使椎体外形几乎恢复正常, 但在椎体内部, 特别是椎弓根层面的前部依然存在约为椎体体积1/4的骨缺损, 这种所谓的蛋壳样骨缺损造成椎体矫正高度再次丢失, 甚至断钉等内固定失败, 因此有效填充伤椎骨缺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为解决上述问题, 国内外学者尝试了多种方法, Cho等[5]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椎体成形术结合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PMMA强度高, 渗入椎管内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且固化过程中放热, 对周围组织产生热损伤, 而PMMA单体的毒性及栓子的静脉栓塞等副作用一旦发生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Verlaan等[6]对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在椎弓根钉复位后, 利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将伤椎塌陷的终板进行复位, 再注入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 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不具备成骨作用降解缓慢不能从根本上恢复椎体的生物性能。球囊后凸成形术高昂的费用也是制约临床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1984年有学者提出了经伤椎椎弓根开窗植骨的设想, 为后路手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周其璋等[7]报道经椎弓根植骨在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方面明显优于横突间植骨。冷燕奎等[8]报道22例经椎弓根植骨的患者, 效果理想, 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通过术前及术中骨折复位, 恢复伤椎高度, 再通过自体骨填充椎体成形以达到治疗目的, 而伤椎的满意复位是治疗关键。植骨通过椎弓根钉于伤椎椎体内植骨, 属于压力侧植骨, 易于爬行替代, 对椎体前中柱的有效支撑大大降低了内固定的压力, 也防止内固定过多承受压力导致的疲劳断裂[9]。

本组患者在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影像学评估时, 测量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以了解椎体压缩情况及局部后凸畸形情况, 测量椎管侵占率了解脊髓神经受压情况, 术后测量结果与术前相比, 椎体楔形改变、局部后凸畸形及椎体压缩均有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测量结果与术后相比变化不大。本组也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 中、长期随访复位后的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 CT复查无蛋壳样骨缺损, 伤椎内植骨6个月后已完全变成正常骨组织。该手术以部分替代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 从而避免了前路手术的创伤。同时, 由于对骨折进行复位、椎管减压以及病椎椎体内植骨, 恢复了椎体前路的稳定性, 避免了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所导致的椎体高度丢失脊柱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难以恢复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张贵林, 荣国威, 丁占云, 等.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0-472.

[2]Bergmark A.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A studyinmechanical engineering[J].Acta Orthop Scand, 1989, 230 (Suppl) :20-24.

[3]Gaines RW, CarsonWL, Satterlee CC, et al.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seven different spinal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using nonfailurestability testing[J].Spine, 1991, 16 (8) :902-909.

[4]Boeree NR, Harley J, Jockson RK, et al.Fixation ofspinal fractures:Can failure be predicted?[C].BritishScoliosi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Bristol, 1994:58-61.

[5]Cho DY, Lee WY, Sheu PC.Treatment of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 polymethylmethacrylate vertebroplasty and short-segmentpedicle screw fixation[J].Neurosurgery, 2003, 53 (6) :1354-1360.

[6]Verlaan JJ, Dhert WA, Verbout AJ, et al.Balloonvertebroplasty in combination with pedicle screwinstrumentation:A novel technique to treat thoracicand lumbar burst fractures[J].Spine, 2005, 30 (3) :73-79.

[7]周其璋, 刘永恒, 梁必如.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4) :283-284.

[8]冷燕奎, 陈有芬, 吴华, 等.经椎弓根植骨结合GSS-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1) :39-41.

椎弓根钉技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18例, 男16例, 女2例;年龄24~49岁。受伤原因:压砸伤11例, 高处坠落伤4例, 交通事故伤3例。骨折类型:单纯椎体压缩骨折5例, 椎体粉碎压缩骨折7例, 椎体骨折脱位6例。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SIA) 与国际截瘫协会 (IMSOP) 分级标准[1]:A级7例, B级1例, C级5例, D级3例, E级2例。骨折部位:第12胸椎2例, 第1腰椎7例, 第2腰椎5例, 第3腰椎2例, 第4腰椎1例, 第5腰椎1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 发现椎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1.2 手术方法

1.2.1 显露:

患者俯卧位行全麻或局麻, 按常规方法备皮, 以伤椎棘突为中心, 后正中切口大小以暴露伤椎上下各一个棘突为度。剥离软组织及骨膜, 显露椎板, 横突根部及小关节突。切除病变区棘突, 剪成细条以备植骨用。

1.2.2 定位:

即是椎弓根钉拧入椎弓的部位, 腰椎定位是取上关节突外缘切线与横突中线的交点或人字嵴为进针点, 胸椎定位是取下关节突下方1mm偏外侧3mm为进针点。咬除进针点骨皮质, 以手锥钻入椎弓根, 其矢状角和横向角可根据不同节段选择角度。钻入深度以术前经CT测量的进针点至椎体前缘皮质下的长度为宜, 依次钻入病椎上下椎体的4个定位点, 用4枚克氏针插入已钻出的骨性管道作为标记, 术中行X线片, 如针的角度、深度显示良好, 即可拧入4根椎弓根钉。

1.2.3 减压:

以病椎邻近的椎体的椎板为突破口, 可以避免伤及脊髓, 将椎板切除, 探查脊椎及椎体后缘, 如后缘有突出骨块, 可以用植骨棒打压复位。

1.2.4 固定:

应用连接杆将4枚椎弓根钉连接, 根据术前脱位及骨折情况应用撑开器撑开复位, 拧紧螺母提拉复位。

1.2.5 植骨:

去除横突及小关节突的关节面, 以植骨条进行横突及小关节突间植骨, 留置负压吸引关闭创口。术后24~48h拔出引流。术后卧床6~8周, 坐起时带支具。

2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行X线片显示, 畸形矫正满意, 所矫正的角度无丢失。

3讨论

由于脊柱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已被打破, 广泛的临床实践证明, 正确及时的手术治疗, 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 对于无神经功能损伤者, 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预防神经功能损伤, 允许早期活动; (2) 对于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者, 可以起到减压、复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3) 对于完全性神经功能损伤者, 可以允许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促进康复。

临床上, 胸、腰椎骨折常合并其他骨折, 其手术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2个因素, 即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其他伴随损伤的严重性。若存在其他致命性损伤, 应优先处理。神经系统功能可分为无损伤、部分损伤及完全损伤3种。早期减压、固定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伤后48h是手术的黄金时间, 但早期手术将增加术中出血, 导致手术困难。

AF钉内固定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 良好的复位及节段性固定作用, 在能控制有病变的椎体与节段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脊柱节段的影响; (2) 固定坚固、牢靠, 不发生假关节, 术后患者可以早期离床; (3) 固定器材有很好的通用性; (4) 技术操作简单, 手术并发症少。

在使用坚强的内固定同时, 行脊柱损伤节段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植骨的方法种类较多, 诸如椎体内及椎间植骨, 横突及关节突间植骨。后者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 融合效果肯定, 适于基层医院。但术中应注意充分剥离植骨区域的骨皮质, 清除植骨区内的软组织, 同时应选择良好的供骨来源。良好的植骨融合是确保脊柱永久稳定的关键, 任何坚强的内固定都是暂时的, 一旦融合失败, 将引起脊柱骨折部位的假关节形成, 产生异常活动, 久之会使内固定器材发生疲劳断裂, 导致手术失败。

目前对于脊柱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是维持生命, 减少功能丧失, 预防并发症, 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残存功能, 包括自主的或反射的功能, 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重返社会进行创造性的生活劳动[3]。AF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脊柱骨折脱位术后功能锻炼的保证。

即使是完全瘫痪的患者, 术后早期适当的坐起, 对于患者的心理及上肢的功能练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也可以预防并发症出现。对不完全瘫痪的患者, 早期离床活动, 可以促进残存脊髓功能的恢复, 防止肌肉、关节功能的丧失。

参考文献

[1]赵定麟, 赵杰.实用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311.

[2]卢文灿, 仉建国, 邱贵兴.胸腰椎骨折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3) :221-225.

椎弓根钉技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有80例患者纳入研究, 均具有腰椎减压、融合的手术指证, 随机分配到微创通道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组 (微创组) 和常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 (常规组) 中, 由同一批手术医生完成手术。病例选择标准为:下腰椎单节段病变, 以退变为主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滑脱不超过Ⅰ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腰椎管狭窄伴失稳;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无明显骨质疏松, 腰椎无明显畸形, 椎板发育良好。伴有腰痛或下肢放射性疼痛, 经过严格系统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 症状进行性加重。

微创组40例, 男24例, 女16例。年龄38~64岁, 平均52.6岁。患者均有腰痛病史, 伴一侧下肢放射痛30例。其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5例, 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4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6例,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 腰椎管狭窄伴失稳8例, 腰椎退行性滑脱 (Ⅰ度) 12例。无峡部裂及Ⅱ度以上滑脱。病变部位:L3~45例, L4~521例, L5S114例。常规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年龄30~60岁, 平均50.5岁。患者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24例。其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3例, 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3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 腰椎后缘离断症5例, 腰椎管狭窄伴失稳7例, 腰椎退行性滑脱 (Ⅰ度) 14例。病变部位:L3~44例, L4~524例, L5S112例。

1.2 手术方法

微创组 (Quadrant系统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俯卧位,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 确定减压侧经上、下椎弓根外侧缘的纵线, 标定经上、下椎弓根中心点的两条横线。两条横线与纵线交叉点间的纵线即手术切口, 通常位于棘突旁约3.0~4.0 cm。切开胸腰筋膜后, 经多裂肌外侧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 手指钝性剥离后再置入Quadrant扩张管微创系统;如关节突增生、内聚肥厚、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明显患者, 采用椎旁肌扩张入路, 适当将通道内移及倾斜。经椎间孔入路减压, 显露突出的椎间盘, 神经根管狭窄者适当将通道内移及倾斜后, 采用部分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技术予以充分减压。外侧缘注意保护上位神经根, 微型尖刀切开纤维环, 用不同型号的椎间盘绞刀清除椎间盘, 刮除上、下软骨终板。将椎管减压的碎骨块或混合同种异体骨植入椎间隙, 用椎间打压器压紧, 再将填满植骨块的单枚椎间cage斜向敲入椎间隙, 在上下椎弓根钉的进针点植入椎弓根螺钉。用拉钩显露棘突根部, 进针点位于棘突根部中点后侧0.5 cm处, 根据术前测量角度进行内倾和尾倾, 对侧关节突在椎间盘镜系统辅助下使用细克氏针钻孔, C型臂机透视位置及深度后, 空心钻钻孔并攻丝, 最后置入直径4.5 mm空心螺钉, 连接单侧钉棒。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手术切口。

常规组 (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 :采用常规方法咬除棘突及棘间韧带, 行全椎板减压, 常规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及cage椎间融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方法

1.3.1 观察指标

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术后3、6、12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 术后6、12个月行CT平扫并行矢状面、冠状面重建, 直到植骨融合;采用正位和侧位动态X线片及CT扫描来判定植骨融合率。

1.3.2 疗效评定标准

末次随访时按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3]。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椎间融合评价标准为:a) 椎间融合器无移位, 融合器内无透亮线;b) 椎间融合器前方有骨小梁通过;c) 融合器与椎体终板间无透亮线并有骨小梁通过;d) 过屈、过伸位X线片提示融合节段椎体无相对移位及终板角度变化小于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手术节段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均顺利完成。伤口一期愈合, 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微创组1例L4峡部裂患者术后L4神经根出现感觉过敏、疼痛, 经脱水、神经营养药物治疗3周后症状消失。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微创组少于常规组 (P<0.01, 见表1) 。

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和信函的方式进行随访,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并进行VAS和ODI评分。随访时间15~39个月, 平均20.5个月。术前两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1周时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组 (P<0.05) , 腿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两组间均有显著改善,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按照Nakai分级, 微创组:优25例 (62.5%) , 良12例 (30.0%) , 可3例 (7.5%) ;40例患者中融合36例, 可能融合4例, 椎间融合率为90.0%。常规组:优22例 (55.0%) , 良13例 (32.5%) , 可5例 (12.5%) ;40例患者中融合34例, 可能融合6例, 椎间融合率为85.0%。两组疗效评定和腰椎融合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并发症。

典型病例为一65岁女性患者, 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 间歇性跛行, 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2。

3 讨论

传统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多采用后正中切口, 手术操作范围较大, 双侧多裂肌的腱止点部位被广泛剥离。术中自动牵开器的使用还会造成肌肉内压力升高, 影响肌肉的血液灌注和神经支配, 最终导致肌肉萎缩和退变, 继而造成肌肉力量的减弱。因此, 减少脊柱手术中对后部结构的破坏及椎旁软组织的损伤近来受到广泛关注。姜晓幸等[4]在国内首先报道采用旁正中小切口完成5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经骶棘肌直接暴露小关节突及横突, 由于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 还保留了它们的血液供应, 结果显示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的解剖结构破坏小, 术后恢复较快。刘涛等[5]应用内窥镜下经X-Tube行微创腰椎内固定融合术, 利用逐步扩张的工作通道, 将椎旁肌向两侧缓慢剥离撑开, 扩张管及叶片与周围组织接触的部位为圆弧状, 肌肉为钝性剥离, 手术创伤小, 可显著减少手术入路对腰骶部肌肉韧带的损伤。我们一般采用经多裂肌外侧与最长肌肌间隙入路, 手指钝性剥离后再置入Quadrant扩张管微创系统;如为严重腰椎管狭窄患者, 采用椎旁肌扩张入路, 适当将通道内移及倾斜, 本术式保留了椎旁肌肉、胸腰背筋膜、棘突-棘间-棘上韧带的完整性, 尽量利用肌肉解剖间隙入路, 最大限度保留脊柱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可以直视下完成减压、融合及内固定手术, 手术步骤与传统手术基本相一致, 不需要特殊的学习曲线。通过临床应用显示, 患者术后手术伤口的疼痛特别轻、创伤反应小、恢复快。

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 有学者[6,7]采用单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加椎间融合的方式治疗单侧神经根症状为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 结果显示, 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 单边固定能取得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一样的融合率, 而且显著降低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治疗费用。但Sasso等[8]报道单侧椎弓根螺钉仅能提供双侧椎弓根螺钉一半的力学强度, 并存在明显的轴向旋转活动, 在加压时可能造成双侧不平衡而存在出现侧凸的可能。关节突关节作为脊柱椎间唯一的真正活动关节, 其主要起抗旋转和剪力作用。殷渠东等[9]通过生物力学试验结果证明, 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能显著增强固定节段的刚度和减少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因此, 有学者将椎板关节螺钉与椎弓根螺钉联用, 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曾忠友等[10]在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中采用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 在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同时, 明显的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治疗费用。本组40例患者采用微创通道辅助下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手术, 发现手术优良率、术后并发症、椎间融合率方面与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无明显差异, 但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低于双侧螺钉内固定组。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微创通道辅助下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较少、操作简单、稳定可靠、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如适应证选择得当, 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虽然该手术方式的短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仍需要大样本病例及远期随访以评定疗效。

参考文献

[1]肖波, 毛克亚, 王岩, 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采用混合内固定的学习曲线[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 (3) :209-214.

[2]Peng CW, Yue WM, Poh SY, et al.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Spine, 2009, 34 (13) :1385-1389.

[3]Nakai O, Ookawa A, Yamanra I.Long-term rentgenographic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wide fenestration for central lumbar steno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1991, 73 (8) :1184-1191.

[4]姜晓幸, 费琴明, 王晓峰.微创TLIF手术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结果[J].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 (4) :642-644.

[5]刘涛, 李长青, 周跃, 等.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 (3) :224-227.

[6]Xue H, Tu Y, Cai M.Comparison of unilateral versus bilateral instrumente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s[J].Spine, 2012, 12 (3) :209-215.

[7]Aoki Y, Yamagata M, Ikeda Y, 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comparing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ques 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and 1 cage versus bilateral pedicle screws and 2 cages[J].J Neurosurg Spine, 2012, 17 (2) :153-159.

[8]Sasso RC, Best NM, Mummaneni PV, et al.Analysis of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a series of 471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rocedures[J].Spine (Phila Pa1976) , 2005, 30 (6) :670-674.

[9]殷渠东, 郑祖根, 蔡建平.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板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 2005, 20 (6) :379-381.

椎弓根钉技术 篇6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健康成年羊12只(由广东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羊同种异体骨(由广东省医用组织库制备提供);树脂骨水泥(由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提供);新型椎弓根螺钉(带BMP),普通型椎弓根钉及配套安装工具(均由北京富乐医疗器械公司提供);脊柱外科常规手术工具。

1.2 实验方法

1.2.1 新型椎弓根钉的设计

(根据力学原理及椎弓根钉的力矩原理进行设计),在中空孔中填入带BMP的同种异体骨,螺钉旋入腰椎(见图1~2)。螺钉直径6mm,牙底直径4.5mm,中空孔道直径2.5mm,水平横孔2mm。

1.2.2 复合BMP的椎弓根钉的方法

复合BMP的椎弓根钉的主要构件包括:中空带有侧孔的椎弓根钉,带螺栓的连接管道,针芯,螺帽。固定椎体时先于椎弓根入口开孔,钻入中空带有侧孔的椎弓根钉,接上连接管道,带有BMP的同种异体骨通过连接管道填入椎弓根钉的中空孔道,然后再插入针芯,轻轻敲击针芯,将异体骨挤出椎弓根钉的侧孔,与椎体更好的生长融合。

1.2.3 羊腰椎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健康成年山羊12只,雌雄不限,体重30~50kg,术前禁饮食12h,术前给予咪唑安定0.1mg/kg肌肉注射,用以镇静动物,麻醉前给予阿托品0.02mg/kg,待动物安静后,按10 mg/kg氯胺酮腹腔内注射麻醉,视术中具体情况0.5h以5mg/kg追加。待动物麻妥后取俯卧位,四肢及头部固定,腰背部备皮,常规碘伏消毒铺单,取后正中切口,自L1~L6棘突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钝性剥离双侧椎旁肌,显露两侧椎板及关节突关节,定位椎弓根入点,为上关节突与横突中点交界处。于L1~L6两侧经椎弓根入口开孔,用刮匙经椎弓根于椎体内尽可能刮除松质骨造成骨破损,骨缺损的标准为1.2cm。注意不要损伤椎弓根内侧壁,术毕彻底止血,逐层关闭,待麻醉苏醒送出实验室。

1.2.4 实验分组

每只羊的L1~L5椎体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组:L1椎体为空白对照组,不使用椎弓根钉及填充材料;L2、L4椎体为植入新型椎弓根钉(带MBP且填充同种异体骨);L3、L5椎体为植入普通型椎弓根钉组(填充为树脂骨水泥),各种填充材料均严格按照说明使用。

1.2.5 骨组织HE染色

将脱钙完成的组织块石蜡包埋,采用自动切片机(由中山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提供)将石蜡组织块制备成7μm厚切片,随后使用10%硝酸酒精进行脱钙处理和HE染色。

1.2.6 RT-PCR法检测BMP-2mRNA的表达

1.2.6.1 引物设计

采用gene runner软件设计,引物由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扩增片段大小为168bp。上游引物为5′-CATGGGTTTGTGGTGGAAG-3′,下游引物为5′-TCGTTTGTGGAGTGGATGTC-3′。

1.2.6.2 RNA的提取

动物模型处死,以损伤中间缺损区域(即缺损区域中心点向远近端各2.5 mm的范围)和边缘区(即缺损区域中心点向向远近端5~10 mm的范围)分别称取约90g的组织置于无菌的研钵中,液氮研磨至粉末状,按TRIZOL法提取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A)值,检测样品中总RNA含量及纯度,-20℃保存。

1.2.6.3 反转录

提取的RNA按其含量和其他反转录试剂混成10μL反应液,按37°℃15min,85℃5秒设定完成反转录,转录成的cDNA冻存备用。

1.2.6.4 PCR反应

将稀释后的引物、RT-PCR反应试剂及反转录得到的引物混合,按95℃10秒,95℃5秒,60℃20秒,40次循环。以对照侧股骨为阳性对照,以去离子水作为阴性对照。所有样本PCR反应均做复孔,取其平均值作为结果。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表示,组间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生物力学测试

两种椎弓根钉平均轴向最大拔出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椎弓根钉行椎弓根钉固定后即刻状态的整体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限抗压强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资料见表1。

2.2 大体标本及影像学CT观察

于椎体重建行极限抗压强度测试后,将标本行CT扫描,新型椎弓根钉组显示椎弓根通道及椎体内压缩骨折处有骨材料填充并向周围散在扩散;普通型组扫描显示基本无填充材料存在(见图3)。

2.3 组织学观察

在空白对照组于4周时椎体骨折致骨缺损处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中心区只见散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见图4)。12周时,椎体缺损内仍为纤维结缔组织,未见明显骨小梁结构(见图5)。新型椎弓根钉组于4周时骨缺损区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紧靠破骨细胞附近有梭形核肥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见图6)。12周时骨缺损区可见大部分骨已重建,由骨小梁代替,内有大量成骨细胞,可见少量破骨细胞(见图7)。普通椎弓根钉组于4周时可见大量破骨细胞,少量成骨细胞(见图8)。12周时骨缺损区骨小梁较4周时稍增多,周围仍可见大量破骨细胞,可见部分骨小梁重构结构(见图9)。

2.4 BMP-2mRNA的表达

骨缺损内固定后第1周及第4周,与新型椎弓根钉组相比较,空白对照组及普通型椎弓根钉组在骨缺损区及交界区其BMP-2mRNA含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固定后第1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普通型椎弓根钉组在缺损区及交界区BMP-2mRNA表达减少,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固定后第4周,普通型椎弓根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缺损区及交界区BMP-2mRNA表达无差异(P>0.05),详细资料见表2。

3 讨论

椎体发生骨折时,不仅外部皮质骨易受损,椎体内部的松质骨同时也承受相应的打击,从而导致压缩性骨折,采用常规的牵拉复位可能达到恢复,但对椎体内部的松质骨复位作用却无明确的治疗价值。众多研究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仍无法使沉陷的终板中心区域复位。近来,较多研究表明生物活性陶瓷是较好的一种骨替代材料,如磷酸钙骨水泥,然而由于其生物降解速度十分缓慢,磷酸钙生物性陶瓷最终的骨性融合率并不高。本研究对带有BMP的新型椎弓根钉和普通椎弓根钉固定复位后进行生物力学强度测试,各组所测的轴向最大拔出力分别为(1103.7±129.6)N和(870.5±94.8)N,新型椎弓根钉组明显大于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明确新型椎弓根钉固定更加稳定;同样新型椎弓根钉组的极限抗压强度远高于普通型椎弓根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新型椎弓根钉可以有效维持椎体的稳定,符合椎体重建后生物力学要求。

由于所填充材料的降解和成骨速度不同,其在体内组织学变化也明显不同[2]。本研究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的骨缺损区交界区在第12周后只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和成纤维细胞聚集成块,并无骨小梁结构,说明缺损内几乎无成骨性,椎体内缺损不能达到骨愈合。带有MBP新型组在4周时已出现新生的骨小梁,12周时新生骨小梁增多,排列有一定方向,同时有大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小梁以力线排列,有矿化骨小梁,说明骨的爬行替代己经开始,切片中无纤维结缔组织,说明带有BMP的同种异体骨具有较强的的骨诱导作用,成骨性强,是有效的骨填充材料。普通型组在4周和12周时骨水泥仍为均质淡红染的无细胞结构,周围有大量炎细胞,骨水泥—骨界面间有裂隙,说明骨水泥不具有生物降解性,注入后在骨水泥—骨界面存在裂隙,结构不稳定,导致骨水泥不能和骨组织直接愈合[3,4]。

BMP是一种高效诱导成骨因子,BMP-2是研究较多的主要骨形成调控因子,体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BMP-2有较强的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诱导体外成骨的作用[5]。本研究结果表明,带有BMP的新型椎弓根钉在内固定后第1周及第4周骨缺损区及交界区BMP-2mRNA表达均较普通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发挥主要生物性的可能机制是:a)募集间充质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或软骨细胞方向分化[6];b)协同其他调节因子参与骨组织形成。本研究显示在填充骨水泥的普通型椎弓根钉组中BMP-2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低,推测其可能原因是骨水泥产生大量炎性反应,抑制了BMP-2的表达[7]。

BMP-2有很强的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诱导体外成骨的能力,因此带BMP-2的新型椎弓根钉在骨缺损中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inikovic B,Kramer FJ,Swenwen G,et al.Recon-structions of orbital wall defects with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in asheep model[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7,36(2):54-61.

[2]Noetzel J,Ozer K,Reisshauer BH,et al.Tissue re-sponse to an experimental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and 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 as materials for furca-tion perforation repair:A histological study in doges[J].Clin Oral Investig,2006,10(2):77-83.

[3]刘团江,郝定均,王晓东,等.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后骨缺损的CT研究[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04,3(1):35-37.

[4]Korovessis P,Baikousis A,Zacharatos S,et al.Com-bined anterior plus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versus pos-terior short-segment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formid-lumbar(L2-L4)burst fracture[J].Spine,2006,31(8):859-868.

[5]郭书权,许建中.BMP-2诱导成骨及传送的研究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6):1707-1710.

[6]Kempen DH,Lu L,Heijink A,et al.Effect of localsequential VEGF and BMP-2delivery on ectopic andorthotopic bone regeneration[J].Biomaterials,2009,30(14):2816-2825.

椎弓根钉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 其中男45例, 女14例;年龄21~62岁, 平均38.9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8例, 高处坠落伤17例, 重物压伤14例。损伤类型按Magerl-Harms-Gertzbein分类[4]:A型31例, 其中A1型4例, A2型9例, A3型18例;B型28例, 其中B1型13例, B2型15例。受伤部位:Th11 6例, Th12 18例, L1 30例, L2 5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标准分级[5]:A级8例, B级11例, C级17例, D级12例。所有患者从受伤到入院时间2h~4d, 平均2.1d。术前通过正侧位X线片及CT、MRI判断骨折类型, 椎管内骨块和神经组织压迫等情况, 所有病例伤椎下终板无骨折。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 选择俯卧位, 以伤椎棘突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 显露伤椎上下各一椎体之椎板, 关节突及横突, 按照AO的解剖定位法[6]选择椎弓根钉入点, 开孔, 在伤椎的上下节段常规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在伤椎置入2枚长度较短的螺钉, 螺钉的进针方向根据术前影像学对骨折块的判断有所不同;无明显骨折块移位者, 常规外偏25°。上终板损伤、骨折块在伤椎上1/2者, 螺钉尾端略偏向头侧, 同时外倾角减小至15°, 尽量平行椎弓根进钉。伤椎螺钉的尾端留出2个螺纹, 使其钉尾略高于上下节段的螺钉, 以增加推压效果。其中有12例为单侧伤椎置钉, 原因是伤椎椎弓根断裂因此放弃在椎弓根骨折侧置钉。根据生理弧度预弯钛合金棒。将钛合金棒的一端先固定于上位椎弓根钉, 此时调整手术床配合椎体复位, 拧紧下位椎体螺钉的螺母, 最后为伤椎。如果伤椎为下部分损伤, 则反之。常规床边C型臂X光机透视侧位, 了解复位及内固定情况。有神经症状者行椎管减压探查, 伤椎后上缘骨折块尚存在突入椎管者, 予打压复位。取自体髂骨行横突间和椎板间植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 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使用脱水剂3~5d, 5~7d后进行腰背肌锻炼, 3周后支具保护离床活动。术后1周复查X片侧量后凸角度和椎体高度, 复查CT了解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以 (x±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9~46个月, 平均18个月, 摄X线片测定椎体高度, 椎体前缘术前平均高度为46%, 术后平均高度为91%;后缘术前平均高度为84%, 术后97%,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obb角15°~37° (15.6±16.6) °, 术后0°~5° (2.0±3.77) °。术后半年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2例出现上节段椎弓根螺钉松动, 1例发生断棒。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 严重爆裂性椎体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已成为骨科界广大同仁的共识, 但临床上遇到的胸腰椎骨折大部分属于A型和B1、B2型 (根据Magerl-Harms-Gertzbein分类) 。其共同的特点是损伤后脊柱前柱高度缩短, 后柱相对延长。生物力学研究表明, 由于人体的重力线在脊柱前方通过, 因此正常脊柱的前柱承受压缩应力, 而后柱承受牵张应力[7~9]。对于上述类型骨折, 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目前已为广大骨科医师所接受。

3.1 手术时机选择

对于合并有神经症状的患者, 原则上要求6h以内进行手术治疗, 但在实际情况中患者往往不能及时送到医院得到手术治疗。即使如此, 对于此类型患者亦应确保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尽早手术治疗, 解除骨块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无神经症状者最佳时机为伤后1~2周内, 尽早手术复位、固定, 越早越好。2周后手术, 椎体高度虽可以恢复, 但突入椎管内的骨块因纤维化、有机化而难以复位[10], 亦影响骨折椎体的愈合, 且手术难度增大, 增加神经损伤的风险。本组病例在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均能早期手术, 术中未见疤痕形成及硬脊膜、神经根粘连情况, 突入椎管占位的骨碎块通过牵开或推压、打压后均能复位, 椎体高度恢复满意, 脊柱生理弯曲恢复良好。

3.2 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优势

以往不少学者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常在伤椎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经椎弓根置入4枚螺钉复位内固定术, 常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但在恢复过程中, 部分患者出现后凸矫正度丢失, 甚至内固定物松动、断裂, 最终导致后凸畸形严重, 手术远期效果不满意, 有文献报道其失败率高, 可达40%~45%。近年来有学者尝试在骨折椎置入短螺钉, 提高椎体骨折复位效果, 增强内固定牢固及强度, 减少失败率, 取得满意效果。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对胸腰段骨折进行正确的矫形依赖于三个机制: (1) 在腹侧进行撑开和植骨支撑恢复前柱的高度和承载能力; (2) 背侧进行压缩, 并通过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固定, 在前柱完整的基础上, 强加脊椎的张力带机制, 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促进融合; (3) 在后凸畸形的顶端直接进行推压, 向前挤压使得向背侧移位的伤椎向前复位, 重建解剖序列[11]。根据这一理论, 在伤椎经椎弓根置钉且钉尾稍高于上下正常椎的螺钉尾, 通过直接推压伤椎提高骨折复位和矫正后凸畸形的成功率,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内固定的强度和稳定性。胡樵等[12~13]取5具小牛胸腰椎标本制成爆裂性骨折, 测试标本在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试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握持能力, 生物力学测试证明,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这一生物力学测试亦证实了伤椎置钉的优势。经过实践证明, 这一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明显优于以往的伤椎上下正常椎体置4枚螺钉的复位固定方法, 提高复位、固定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3.3 术中的手术技巧

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准确、方向正确及深度适当是胸腰椎骨折复位、固定的基础条件。横突中点连线与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交点为腰椎进钉点;小关节的下缘与小关节中线交点的外侧约3mm处为胸椎进钉点。术前详细了解X线片确定伤椎相邻的上下椎体上骺板的头、尾倾斜度, 椎弓根大小以及椎板至椎体前缘长度, 初步确定进钉方向和选钉直径大小与长度。螺钉方向与上骺板平行, 位置于椎弓根管内偏外上方, 长度为穿出椎体前缘1~2螺纹为理想标准。在实际手术操作中螺钉的方向和位置较好确定, 螺钉理想的长度不好掌握, 会出现一定偏差。术中应参考术前拟定的长度, 用扩孔锥插入至出现明显的阻力感后拔出, 用探针轻击孔道前壁, 出现脆实感即为椎体前缘皮质, 该长度接近理想长度。双皮质螺钉内固定是最为牢固的椎弓根内固定, 大大降低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如若有顾虑, 进钉长度亦需进入椎体80%以上为宜。在伤椎部位, 由于发生骨折后难免造成横突及椎板损伤, 解剖标志模糊不清, 对进钉点的确定有困难, 必要时从外侧显露或者触摩椎弓根后进钉。对于存在明显骨碎块突入椎管的病例, 则适当撑开上下椎弓根钉使骨碎块相对松动, 经打压复位后收紧椎弓根钉, 移位的骨碎块得到进一步稳定, 同时伤椎前方高度得到进一步恢复。在预弯钛合金棒时, 应比生理弧度略小, 因为钛合金棒有一定的弹性, 拧紧椎弓根螺钉的螺母后, 对复位椎体保持向前方的压力, 减少术后恢复角度的丢失。

3.4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卧床休息, 可自由翻身, 早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3周后佩戴支具离床活动, 半年内避免负重, 1年后可进行体力劳动。因为椎体骨折后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恢复椎体全部或大部分高度, 对脊柱的早期稳定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任何坚强的内固定都只能起临时的辅助固定作用, 仅为骨性愈合提供条件。因此规范的术后康复对手术远期的成败至关重要, 即使骨折愈合后, 在内固定物取出之前亦不应进行腰背过度屈伸, 以免发生内固定物的松动或断裂。本组病例中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为不佩戴支具引起, 1例断棒为骨折愈合后长期从事搬运工作。

椎弓根钉技术 篇8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椎弓根钉固定,并发症

骨质疏松为一种受到多种原因影响导致出现的疾病, 患者具有发病缓慢的特点,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骨骼疼痛。椎体压缩骨折属于骨质疏松骨折中一种常见的骨折种类, 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 近年来,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椎体压缩骨折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1]。作者对本院收治的3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患者应用椎弓根钉固定疗法, 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3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满足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诊断标准, 并经CT、MRI或者X线片检查确诊。其中, 男19例, 女17例, 年龄56~76岁, 平均年龄 (60.2±5.3) 岁;损伤部位主要为胸腰段, 7例T11, 15例T12, 8例L1, 6例L2;致伤原因:20例交通事故, 11例跌伤, 5例重物砸伤;所有患者主要伴有腰背部疼痛临床症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al分级:2例A级, 4例B级, 8例C级, 13例D级, 9例E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时, 首先对局部实施强化麻醉处理, 取患者俯卧位, 在其肩部使用软枕垫高;然后在背部正中位置, 沿着皮肤、病变部位、病变部位作出切口, 将患者椎体病变部位、邻近椎体关节以及椎板等部位充分暴露出来, 植入椎弓根钉。将X线作为引导, 于患锥上椎体部位和下椎体部位植入4枚椎骨根钉;如患者伴有神经损伤症状, 则可首先对椎板实施相应减压处理, 对患者的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情况进行探查, 然后安装连接棒和横杆;对椎板凿糙处理后, 将同种异体或者自体骼骨植入;与此同时, 将引流管置入实施引流处理, 逐层缝合伤口。

2 结果

36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应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所有患者骨折愈合程度均满足骨性愈合标准, 伤椎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 且无一例患者发生脊椎侧弯等并发症;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固定物无脱落、松动的情况;患者矢状位生理曲度有效恢复正常;术后对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进行Frankal分级, 0例A级, 2例B级, 4例C级, 17例D级, 13例E级。

3 讨论

3.1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为全身代谢性疾病, 主要临床特点为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低骨量。近年来,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 若不能采取恰当疗法, 则易导致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正常情况下, 椎体初级结构为小梁骨构成, 呈交错排列状, 如受到外力作用影响, 则将小梁骨作为中心, 压缩力朝四周开始扩散, 直到椎体终板;若应力高于小梁骨承受的强度, 则会给小梁骨自身稳定性带来破坏, 使裂隙发生演变, 最终导致椎体骨折[2]。

3.2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钉固定疗法, 主要手术适应证: (1) 椎体受到较大压缩, 使椎弓根受到严重破坏, 行椎体成形术时, 不能置入导针, 且椎体、中柱后缘受到严重破坏, 使骨水泥渗出; (2) 患者合并椎间盘突出时, 使椎管狭窄给神经根或者骨髓产生压迫; (3) 适宜用于治疗合并脊柱不稳的患者。禁忌证:伴有严重心肺疾病、严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3]。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后易导致发生椎体压缩骨折, 则胸背部会出现严重疼痛, 不能行走, 如症状严重, 则会瘫痪, 不能坐立、翻身, 给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3.3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通过应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 能够有效恢复椎体高度, 缓解骨块给骨髓产生的压迫感, 有效减轻椎管内压力, 进一步促进骨髓快速恢复。为提高椎弓根钉治疗成功率, 要充分保障钉位置的稳定性、准确性以及固定性。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骨折愈合程度均满足骨性愈合标准, 伤椎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 且无一例患者发生脊椎侧弯等并发症;Frankal分级:0例A级, 2例B级, 4例C级, 17例D级, 13例E级。

3.4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考虑到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主要为老年人, 其自身身体机能较低, 术前要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如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 则首先需要纠正血糖、血压情况, 使血糖、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如患者合并冠心病, 则首先要控制病情, 避免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为防止术后发生肺部感染, 术前可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训练, 加大肺容量[4]。术中要注意增强椎弓根钉稳定性, 选择压缩轻或者无压缩的椎体, 将其置入到椎弓根钉内;另外, 应用横连将椎弓根连接为整体, 这样有利于增强椎弓根钉稳定性;术后要指导患者定期进行康复训练, 防止长期卧床。如患者年龄大、体质差, 如不进行康复训练, 易出现肺部感染, 因此, 术后第2天, 可指导家属协助患者翻身, 并指导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综上所述, 应用椎弓根钉固定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改善Frankal分级, 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3) :241.

[2]李国强.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初步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1) :49-50.

[3]胡明.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1, 17 (12) :1061.

上一篇: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下一篇:DSP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