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与学

2024-05-30

古诗教与学(共12篇)

古诗教与学 篇1

作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的古诗, 就像一杯陈年佳酿, 令人陶醉;又如一枚磁石, 将人吸引。但是在今天这个与古诗相去遥远的立体式背景里, 人们已经习惯于直白的现代文, 而不再费尽心思去寻觅古诗的意蕴。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应想方设法让古诗奏出新的韵律, 焕发它应有的光彩。然而, 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让学生会背诵、记住作者的名字, 就算完成任务了。我总觉得这样还不尽如人意, 似乎涉及面还不够广, 挖掘还不够深。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古诗的教与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作者本人情况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 往往凝聚了作者的感情、志向, 即诗言情又言志。古代诗人常把自己的身世处境与荣辱得失融入自己的诗中,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含蓄、深邃的意蕴, 把握其情感基调提供了依据。如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 他们二人都生活在唐代, 但是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自己的理想志向就成为他诗歌的主题, 他的诗给人一种豪放壮阔的感觉;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 又经历了安史之乱, 为国出力的远大抱负不能如愿, 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感伤、叹息, 多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给人一种沉郁顿挫感。了解了诗人的有关情况, 再来学习他们的诗歌, 就容易多了。如在学习杜甫《蜀相》时, 就可以知道, 他是借游武侯祠, 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 抒发自己功名未就的感慨。

二、注重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古诗和其他文学模式一样, 也要塑造一定的形象, 借助这个形象来反映生活, 抒发诗人的感悟, 传达人生的意绪。就抒情诗而言, 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众多诗意形象中最为重要的形象, 尽管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诗人本身, 但至少有着诗人自身的投影。有的诗人往往通过浓墨重彩的语言来描绘抒情主人公形象, 于是分析这些浓墨重彩的文字也就成了教学这首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关键所在。如屈原在《涉江》里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自己的“奇服”, 其实也是有匠心的, 因为他的服饰是惊世骇俗的, 这样自然会在读者面前显现出一个峨冠博带的高大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学时再试作引导: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来描绘自己, 让自己穿上不合日常礼俗的服饰呢?这样一下子就由语言的分析逼近诗的内核了。诗人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 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高洁、不与丑陋的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三、抓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理解全诗

诗人往往在诗中的某一个“词”上凝聚自己的感情。因此, 要理解全诗就一定要抓住感情词。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一诗:“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 悲秋是一个很重要的主体意象。在历代文人笔下, 秋天大多呈现出一派萧瑟、悲苦的景色, 万木凋零, 天涯游子思归。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 更是借咏秋色、秋声来抒发自己的寂寥与愤懑。但身处逆境的刘禹锡, 却以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在《秋词》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昂扬向上的秋日。诗人以一种超然的心境摆脱了个人感情的束缚, 面对挫折, 冷静而不失热情, 始终坚信自己所投身的事业, 故能在代代相袭的“萧条”意象中豪迈地唱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壮歌。诗人眼中的秋天, 不是死气沉沉, 万物凋零, 而是有着比“春风桃李花开日”还要生动、美好的景致。诗中的“胜春朝”“排云上”“到碧霄”等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青天下的飞鹤振翅奋飞、排云直上的气势, 也正是这只孤鹤的凌空一搏, 给肃杀的秋天增添了无限生机, 给沉寂者增添了壮志和雄心, 也使诗人兴致勃发、思路扩展, 情不自禁地吟赞大自然中这令人感奋的一幕。

四、借助典故, 深入理解内涵

古诗常借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宋朝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是最具苏轼豪放特色的一首词, 威武雄壮, 风驰电掣, 粗犷豪放, 通过对打猎壮阔场面的描写, 抒发了词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词中的“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借用了《汉书·冯唐传》中的典故。苏轼在词中以魏尚自比, 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 写出了自己虽然有了白发, 但仍有少年的豪情, 有抵抗敌人、为国立功的壮志。再比如说, 清代诗人袁枚《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这首诗中用了两个典故, 一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 二是杜甫诗《石壕吏》中所反映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根据这两个典故, 读者可品味出诗的主题是揭露战争给人民造成夫妻离散、团圆无期的痛苦, 感悟出诗人那无限感伤与同情之心。

五、深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 很少直白浅露, 大多是在诗中创造一定的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首先, 需要我们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从抽象的文字符号, 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 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教学时可作这样的启发:假如你面对这样的景, 心情会怎样?假如你是这种感情, 会写些什么景?问题设置好了, 再来学习。如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一联, 读到这里, 在我们面前会出现这样一幅图画: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 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 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 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 在这翠竹青莲之中, 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然而想象不仅止于此, 还会让人更深一步地想到, 诗人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反映了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 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其次, 可以透过诗歌的意象, 去把握意境, 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主题。而意象不同的诗歌中, 有着不同的形式。有触景生情的,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是说花上滴溅愁人的泪;“鸟惊心”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春天花开鸟鸣, 本该使人欣喜愉快, 但由于身处战乱, 家人离散, 花容并不能稍抑人的悲苦情怀, 鸟鸣却更增加了人的愁思。有情景交融的, 如屈原《涉江》中的“船容与而不进兮, 淹回水而凝滞”, 写的是船行缓慢的景象, 抒发的却是诗人眷恋国都、关怀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

当然, 对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诗来讲, 该掌握的绝非仅这几点。以上这些仅仅是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但是,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 和学生一道锐意挖掘, 古典文学中的艺术极品一定会令我们大开眼界的。

古诗教与学 篇2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快乐语文教学应是我们语文教师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也应是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感情的一个前提。尊重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达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快乐每一天,也就应该快乐每节语文课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课型的设计者。要使课堂快乐,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带入最有生气、最有情趣的语文艺术活动中,在这方面,我做过些许探索与实践。一、利用教材 放飞思路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要把教材放在首位。把教材内容灵活地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水平相联系,尝试把各种艺术形式、生活常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相补充、相拓展。在多变的形式和多层结构框架的结合中,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快乐语文课堂。

1、抓住文体 巧设课堂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所选课文无不体现出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多变。按不同文体,巧设课型,在寻求艺术性中,再巧妙点击个性,使语文教学多元化,快乐化。如词语、成语、熟语、俗语等趣味语文课、诗歌朗诵课、读书笔记交流课,剧本文学表演课、漫画赏析课、歌词点评课、广告设计课、想象绘画表述课、聆听故事表达课、社会问题讨论课。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这句话。抓住文体巧设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就能让学生收获快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抓住内容 巧编题型

45分钟的课堂既要培养接受、分析、综合、表述知识的能力,又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扣住课本内容巧编题型,引导学生认识、分析、感悟课文内容,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1)篡字法:对于课文中用得非常准确和巧妙的词,我常常引导学生用相关的同义词来“篡改”原作“点睛之笔”,从而让学生品析、领悟“一‘词’激起千层浪”的炼词效果。如《散步》中的句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冬天”中的“熬”、《社戏》一文中的“就像一条大白鱼在浪花里蹿”中的“蹿”、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朱自清的《背影》中关于父亲买橘时的动作描写中的动词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篡改”的过程中体会出原作的精妙。

(2)补充法: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提示的的类似半命题思路的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探究老王这一形象,设计了“在我眼中,老王是 人。”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美,设计了“本文美在,因为它让我感受到。”(3)问题法:我在教学中历来就有让学生提问题的习惯,2006年我在兴义八中听一位语文专家的讲座,他介绍了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写成小纸条,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这种方法是很好的,在教学中,我就在应用。我的学生现在在预习时,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我还要求他们在小纸条的正面写上问题,在背面写上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对他们提出的有质量、有创意的问题在课堂上找合适的机会进行探讨。我认为,这几年我所任班级语文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些不起眼的“小纸条”功不可没。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才是高质量的学习,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二、主体参与 点化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为组织者、设计者的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从学生丰富的、纯洁的、个性化的认知角度中汲取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就是说,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千差万别的思维火花恰恰是调节教师课堂思维的一剂良方。一次,在上朱自清的《春》时,一学生站起来说:她想为那四副春景图各配一句诗。这一说法,开启了我的思路,我接着安排了一项活动,每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来表现你对春天的热爱。结果大出我意料,有的是画,有的是诗词收集,有的是歌词,有的是自己创作的广告词,有的是小童话、小寓言,有的是对联,有的是谚语,有的是图片。小小的一个《春》却是大大的一种快乐体验,教学相长真是力量神奇。

三、借助信息 灵感思路

语文学科除工具性、人文性外,时代性也很突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教师的耳眼,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改进教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掌握时代的信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才能犹如泉涌,不断迸发智慧的泉源。这就是说:信息是你思路的灵感来源。

现在,远程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气息中学习语文,效果是意想不到的好,好多东西比光是书本和粉笔强多了,如在教学《论语》十则,让学生先看看于丹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论语》片段,学生就觉得《论语》可有意思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一有机会和家长交流,我就告诉他们,不能一味的阻止娃娃看电视,我会引导他们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如“电视散文”、“百家讲坛”、“动物与自然”和各种访谈录等。如颁奖词、网上的论坛、跟帖、贴吧、解说词等都可以走进语文课堂,既鲜活又生活化。此外,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新闻、学校、班级动态、电视剧的播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都是很好的材料源。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善于把这些信息与语文教材结合,与学生兴趣结合,教师思维就会多元化、成熟化,思路就会放飞,学生和教师就都会在快乐的体验中完成语文学科的教与学。

四、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不能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而要利用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点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针对文章内容提问如主题、立意、写法、语言等学习的问题。如《皇帝的新装》中夸张手法的作用?《丑小鸭》中环境对人物有什么作用?《陋室铭》中作者的立意是说明?《风筝》中不同角度可得出什么样的主题?《春》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是文章一个个的亮点,而学生能提出这一道一道的题目,正是我们授课时把点亮传递给学生的最佳机会,是一个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由于我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快乐地学习。

古诗教与学 篇3

关键词:古诗词;古文;古代文学

古诗文,承载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古诗词和古文。这里的古诗词,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词作品;这里的古文,是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而所谓的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即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省略和美化加工的书面语。对这些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经过了千百年历史考验和文化积淀的古诗词和古文,在汉语的教学中,却未得到应有的充分的重视。

一、汉语古诗词和古文的教学现状

汉语古诗词和古文的教和学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体现在其篇目数量、篇目深度等方面比较有限上。汉语中的古诗词和古文的篇目数量有限。古诗词和古文在初中、高中的汉语和语文中的具体篇目分布情况如下:古诗词和古文在第一册到第六册的初中教材汉语中分别为2、2、3、3、3、9篇/首,共22篇/首。古诗词和古文在第一到第五册(第六册没有古诗词和古文)的高中教材汉语中分别为5、6、6、7、6篇/首,共30篇/首。古诗词和古文在初中教材语文中包括课内篇目和课外古诗词背诵两种形式,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的课内篇目依次为10、7、17、18、9、5,计66篇/首;课外古诗词背诵每册10篇/首,计60篇/首:这二者合计为126篇/首。古诗词和古文在高中教材语文中,从第一册到第六册依次为8、8、31、12、13、7,共79篇/首。从上面的具体篇目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古诗词和古文在汉语中的篇目数量为52篇/首,而它在语文中则多达205篇/首,前者数量仅为后者的25.4%——即使去掉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60篇/首,前者数量也仅为后者的35.9%。

汉语中的古诗词和古文的篇目深度有限。古诗词和古文,在初中和高中汉语中共有52篇/首:初中为22篇/首,高中为30篇/首。而这52篇/首中,与初中、高中语文相同的共24篇/首。以下是相同古诗词和古文(共24篇/首)在汉语和语文中册次篇目的对比情况:

按照古诗词和古文篇目、汉语册次篇次、语文册次篇次的顺序进行对比。登幽州台歌:初中第四册第一课,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初中第五册第二十四课,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望岳:初中第六册第二十四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爱莲说:初中第六册第二十八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关雎:高中第一册第二十一课,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蒹葭:高中第一册第二十一课,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木兰诗:高中第一册第二十二课,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口技:高中第二册第二十二课,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迢迢牵牛星:高中第二册第二十四课,高中第三册第四课;观沧海:高中第二册第二十四课,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饮酒:高中第二册第二十四课,八年级下册第三十课;马说:高中第三册第二十三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行路难:高中第三册第二十四课,八年级下册第三十课;登高:高中第三册第二十四课,高中第三册第七课;夜雨寄北:高中第四册第二十一课,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过故人庄:高中第四册第二十一课,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桃花源记:高中第四册第二十二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小石潭记:高中第四册第二十三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观潮:高中第四册第二十四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三峡:高中第五册第二十一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岳阳楼记:高中第五册第二十二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醉翁亭记:高中第五册第二十三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如梦令:高中第五册第二十四课,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水调歌头:高中第五册第二十四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

通过以上相同题目与内容的古诗词和古文在汉语和语文中册次篇目对比可以看出,高中汉语中绝大部分的古诗词和古文为与初中语文篇目相同,仅高中汉语中迢迢牵牛星和登高两首诗为与高中语文所共有。由此可见,汉语,尤其是高中汉语中的古诗词和古文的深度是很有限的。此外,就中学古诗词和古文的理解难易程度而言,要让学生们读懂并完全理解一些古文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因而汉语中设置的古文篇目还是比较有限的:初中汉语中只有六篇古文,高中汉语中的古文为十五篇,二者合计为二十一篇,占汉语古诗词和古文总数的40.4%。

二、中考和高考的“汉语文”科目“指挥棒”失准

古诗词和古文名句的默写在西藏中考和高考“语文”科目中均占有较高的分值比例,并且诗词鉴赏和古文阅读理解也是西藏中考和高考“语文”科目必考题型之一。与此相反,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汉语文科目试题均未涉及多少古诗词或古文,因而可以认为中高考汉语科目的“指挥棒”完全失准了——中考和高考汉语文对古诗词和古文的考核同平时教和学的实际完全脱离开来了。那么,在平时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在实用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在管理者们“唯升学率至上”标准的约束下,老师们自然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在古诗词和古文上面“浪费”师生的心血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了。

由此可见,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编辑、印刷初高中汉语中那五十几篇古诗词和古文,还不如干脆将其摒弃。因为教学实际过程中,那部分内容从来就没有纳入教学范围和考试范围。

三、重视古诗词和古文教与学的相应对策

不论是从应试教育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学习汉语的学生都应该多学点古诗词和古文。虽然中考和高考均不直接考查古诗词和古文,但是,在高考的历史、政治和地理中,多多少少都会涉及一些古诗句和词句,甚至一些大题的材料会直接以“古文”形式出现——如果平时语文教师不教且学生根本不学古诗词和古文,那么在高考时即便碰到的是简单的古诗词或古文句,那对学生而言无疑就是“天书”。另外,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这些专业势必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科目,那么这些同古诗词和古文密切相关联的专业科目对他们而言就无异于学业上无法逾越的鸿沟了。

诚然,对一些缺少汉语学习环境,对一些从小学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把现代汉语学好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而要在此基础上再去学古诗词和古文对他们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但是因为古诗词和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传承的载体,所以教师们应立于传承民族精神文明之高度主动教好古诗词和古文的相应内容;我们还可以以新课改为契机,增加汉语中的古诗词和古文的篇目数量,同时让学生有“目的”并有“动力”地多学点古诗词和古文。

参考文献: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05.

《物理》的教与学 篇4

1 结合生活实际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认知过程, 学习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学习应该结合生活, 教学中, 我深深体会到, 很多学生听不懂, 文化基础普遍薄弱, 作业做不来, 学习兴趣不高, 整天混日子。但只要你结合实际,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 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提问, 以引起联想, 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如多盏日光灯应如何联结, 串联还是并联呢?实际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日光灯用电器等一般电压都是220伏, 而并联电路电压处处相等, 才能让每个用电器保持220伏, 同时, 不同的用电器, 采用串联, 能不能正常工作呢, 所以应该采用并联。其中一盏灯坏掉了, 别的灯还会亮, 为什么呢?如果电器都采用串联呢?别灯还会亮吗?同时, 做两个实验, 一个是电灯的串联一个是电灯的并联, 看一个灯坏了, 各自的现象, 从而得出为什么要采用并联。

2 要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

物理是研究很多电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讲解抽象的规律时, 教师要注意运用语言技巧, 形象的比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便学生的理解。比如, 讲到电动势, 电压之间的关系时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 但我们可以把电压比为水压, 在水压作用下, 水才会由高处往低处流, 而电流呢, 只有在电压作用下, 电流才会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而电动势比为抽水机, 高处的水在水压的作用下流下来了, 要如何不充高处的水呢, 所以要用到抽水机, 抽水机把水从低处往高出抽, 同样的而电动势把正电荷由低出往高出送, 形成一种闭合回路。再着, 在上课时, 要结合生动的例子, 如讲到短路, 什么是短路呢, 比如火线碰零线, 会出现火花, 说明了什么?电流大, 会造成火灾。

3 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技校电工类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 确定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教材内部分深度, 难度较大的部分应结合实践来教学, 尽量化繁为简, 在保证学生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自感互感现象, 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日光灯的安装, 上理论课时讲了一大堆理论知识, 学生还是一窍不通, 还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安装一下, 体会一下。还有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 结合实验进行现场示教, 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接受、分析, 免得纸上谈兵,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弄清所学内容意义, 抓住要点和关键。同时引进了实践性内容, 本身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动手, 提高动手能力, 加深印象, 适应以后作为一位技工的需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功的实验往往能使学生加强自信, 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演示实验与理论结合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一种有效手段, 它将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 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化, 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演示直观鲜明形象,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知各种现象的联系。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双控开关做一个双控开关控制电灯实验, 每个开关都可开可关, 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结合理论一一解释.演示的导入,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 促成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 演示前, 要做好充分准备, 要根据教学大纲, 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明确其效益。要使学生明白演示的对象, 演示的目的, 演示的结果。通过演示, 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5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未知到已知, 由低级到高级, 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 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起点。由复习旧知识入手, 在旧的知识上加点变化, 导入新知识。

在复习旧的知识时, 会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形成记忆, 让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所学科所要掌握的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规律, 进一步总结解题方法, 提高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做法是这样, 教师先简要交代本节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再由老师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弥补学生的知识缺漏, 使学生形成记忆与结构, 然后, 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再给学生课后独立练习。最后, 教师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辅导, 完成后,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与讲评, 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 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一步进行巩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复习旧的知识时, 要有系统, 基础, 重点。对学生有针对性, 主体性, 精选所学内容进行指导, 以及顽固, 而不是胡乱取用。

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时, 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 力求使新课教学在复习旧知识点后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使新课导入自然、合理, 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将要学些什么?如何学?怎么学?运用以旧扩新、温故而知新, 成为了新知识的支点。

6 要做到真正理解

平时, 学习本课程, 应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掌握基本知识的内容, 弄清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公式间量之间的关系, 单位的换算。如功率的计算P=UI、P=I2R、P=U2/R三个公式之间的联系, 各自分别适用的范围, 各自的区别与联系, 还有如无功功率, 电容, 电感不消耗电能, 为什么还要引进无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意义、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的异同, 并运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电器的工作原理。这些就要求学生下苦工, 认真去掌握。

7 结合多媒体教学

纯粹的黑板加讲授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随着社会科学发展, 电脑的普遍应用, 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进行己成为一种趋势, 并且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内的运用已普遍。成为提高技校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为学生的创新知识和探索知识,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集中文字、声音, 图片影像等集于一体, 动与静的结合、图片与文字并茂, 营造出逼真的生活情境, 使活泼的教学气氛生动活泼的, 使学生耳目一新, 具强大的吸引力,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知识的兴趣, 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实用高效。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 历史和现实的限制, 有些现象很难感知的, 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 是现象由远变近, 由大变小, 由无变有, 由快变慢, 使教学生动有趣, 形象生动, 直观有, 便于学生理解。

8 课堂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时, 要求老师有较高的教学知识, 知识不渊博, 对所教知识掌握不透, 又不善于诱导的老师, 在上课是不容易控制教学活动, 提问也不容易进行, 所以, 教师事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所提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 提问的时间, 如何给学生启发引导, 学生能否顺利的回答, 都要精心考虑, 做好十足的设计。 (2)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太难, 学生回答不来, 既浪费时间, 又得不到教学效果。对简单的问题, 又起不到提问的作用, 提问中肯明确鲜明, 要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正确回答的。 (3) 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事先先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 等全体思考后再点名提问, 不要常常问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刁难那些不会的同学, 态度要自然, 不要过于严肃, 让学生害怕的忘了回答, 对与比较差的同学, 要注意方式方法。 (4) 学生回答提问时, 老师要注意听, 不要无所谓, 要认真, 对于错误答案, 不要挖苦或讽刺嘲笑, 要中肯的评价, 采取适当的补救, 让学生有信心。对回答好的学生, 要肯定, 要表扬。同时, 提问时老师要态度耐心和蔼。

9 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 学生被动地接受, 没有体现其主体地位, 课堂气氛沉闷, 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采取启发式教学,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放松, 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内容, 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运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讲授法、谈话法、讲读法和讨论法等。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要加强学生的活动, 突出其主体地位。授课语言力求生动, 富有感染力。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规范, 富有感染力, 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还可受到语言魅力的美感教育。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坚持知行统一, 注重能力培养。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篇5

六中鲍先学

[教学目标]

通过《雨霖铃》这一首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学会读词,学会品味词的意境,从而提高赏读古典诗词的能力。[学习目标]

1、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2、品味词的意象意境。[教学设想]

本课为宋词鉴赏课。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十分注重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在诗词鉴赏的相关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基于教材的这一要求,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感知词的声韵美和品味词的意境美上。

声韵美是宋词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拟从把握词的韵脚、节奏、乐句等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的,从意境出发,是鉴赏宋词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在此前两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意象”的概念,所以本课拟从意象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品味词的意境。[教与学的主要方法] 无论是词的声韵美还是意境美,都需要学生用心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因而本课的学习方法侧重在学生的“品”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深入地品味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1、诵读法

拟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2、想像法

学生通过想象深入领会词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从而品味词的意境美。

3、点拨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领会词的声韵和意境。[教具准备] 课件一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学生活动2] 学生1(起立回答,以下同。):写的是离别。

学生2(借班上课,所以只用数字代替学生,以下同。):我觉得是送别吧。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大家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耆(qí)卿。

[学生默读] 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学生笔记] 学生可以参考单元提示理解声韵和意境的知识。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教师]注意“更那堪”中的“那” 读“nǎ”,不读“nà”。

课堂学生活动实录

[教与学师生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孔子说:“不言《诗》,无以言。”现在我们就来读两首大家熟悉的唐诗,思考一下两首诗的主题:(课件)

我起个头:“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1]齐读:“渭城朝雨„„”

[学生活动2]思考讨论:这两首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 [回答要点]送别、离别等。

[教师引导]这两首诗写的是朋友别,朋友别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表现的是恋人间的离别,这就是柳永的千古绝唱《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点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课件)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为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3](一学生大声读,其他学生默读)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他的词,音律谐婉,通俗浅近,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评]: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三、简介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这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课件)①、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②、品味词的意象意境。

2、[点]:什么是声韵?什么是意境?

[拨]:词的声韵是指词的韵脚、节奏、乐句、平仄等音乐手段;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融合而成的境界。

四、朗读,整体感知

1、初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4]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 的声韵特点。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

学生1:有一点哀伤、幽怨的情感。学生2:很凄凉。

学生3:老师读出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缠绵的情感来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浓。[教师](向学生3)你是说依 依不舍的情感还不够浓,是 吗?

学生3:是的。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感受到 这首词的浓烈的依依不舍的 情感了。缠绵的感情最好是来 点音乐。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 如何?(播放音乐)请注意读 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7] 学生1读词句,其他学生思考.学生2: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寒蝉的特征是凄切,长亭的特征是晚、骤雨的特征是初歇。(有学生窃窃私语)

学生3:我认为寒蝉的特征是叫声凄切,长亭的特征是傍晚时分一个离别的场所,骤雨的特征是初歇,刚停下来。

[教师]:那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初歇”呢? 学生3:雨一停就不得不上路 了呀!(师生笑)

[评]大家读得很好。不过读词一定要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怎样划分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呢?请大家来看课件。(课件)

2、再读,细心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再来读这首词: [学生活动5]再读,力求品味词的声韵特点。

[评]我感到刚才同学们朗读时已经注意到了词的韵律和节奏,有点抑扬顿挫的感觉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同学朗读时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感情,少了词中所表达的恋人离别的忧伤惆怅的情感。下面我请大家听我范读一遍,注意我在情感上的把握。

3、听读,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范读); [学生活动6](听读、评点)(学生要能评点出忧伤、哀怨、惆怅、依依不舍等即可予以肯定。)

4、配乐读,进一步领会词的情感(播放音乐)。

[教师引导]大家评点得很有水平。我们也来配乐读一遍如何?请注意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学生活动]配乐读,力求读出离别时的忧伤惆怅的感情。

五、品味意象意境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一] 词句赏析:

1、“寒蝉”三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

[学生活动7]思考讨论:这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 [回答要点]: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

[学生活动8] 学生1:凄凉。

学生2:基调十分悲痛。教师:悲痛,恰当吗?

学生2:是悲凉,十分悲凉。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 学生1:(读)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教师插话:不错,不错;还有吗?)学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师生一起鼓掌。)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

学生1: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教师插话:来点掌声!来点掌声!还有更好的吗?)

学生2: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师生齐鼓掌。)[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

学生1: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

学生2:这不简单,下文不是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了吗?

[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

[学生讨论后明确]:(参考)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执手”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活动10]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提出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 [回答要点]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

3、“念去去”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11]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

4、“今宵”二句(课件)

[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

[学生活动12]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学生活动13]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 [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学生3:不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很多学生点头。)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

学生1: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

学生2: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教师插话:说得好!那晓风呢?)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

学生3: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学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可。)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讨论: 学生4:这我知道,“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教师插话:说得好!能举例吗?)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学生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知识面很宽呀!)

学生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师插话:这不是写离别的。)

[学生活动16] 默读全词,总结全词的内容和结构。

[学生活动14]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词人醒后见到的月是残月,风是晓风?

[点拨启发讨论]: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启发讨论]:“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然而,杨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的幸福甜蜜? [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意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

[二]品味意境

1、[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词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板书]:

离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 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离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 [学生活动17] 看课件,思考并提问。学生1:“状”是什么意思? 教师:“状”是此处是描写的意思。对这两段话能理解吗? 学生1:能。

学生2:按夏敬观的观点,柳永 词“造句不事雕琢”好像不太 吻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觉得 这首还是有雕琢痕迹的。比 如:“执手相看泪眼”这一句。学生3:我倒觉得这一句很 口语化,没有雕琢痕迹。教师:说得很好。

[学生活动18] 学生4:这句话很好理解。通过这几位词评家的评述,我对《雨霖铃》的意境有了 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 学生

1、我写的可不一定好 啊!(师生笑。)一个深秋的 傍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我跟你坐在这长亭里,已经 整整一个下午了,可我还是 有千言万语没有说完。这时 候,讨厌的船夫又在催我上 路了。一想到此去千山万水,与你相思两地无法相见,我 哪还有什么心思喝这饯行 酒!啊,现在我还与你手拉 着手,泪眼看着泪眼,可明 天酒醒之后呢?恐怕只有一 轮残月,一缕凉风与我作伴 了。这以后一年里,一切对 我来说是多么淡然寡味!什 么良辰美景,什么灯红酒绿,2、名家评点

[教师引导]: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

(1)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课件)“耆卿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

“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学生活动17](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

[再引]: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我们来看著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2)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课件)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史》 [学生活动18](理解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

3、意境描述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课件——组合)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时的情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有点新意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教师示范]:大家说得挺不错,我自己也写了一段描述这首词意境的文字,现在我把它读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

都门外,长亭旁,清秋冷落,离别难。

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不忍看,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望前程,路茫茫,兰舟一叶,四方飘荡。

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在何方?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晓风残月我相伴,良辰美景无人赏。

忍不住一声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别后身孤单,前途两茫茫。对我来说都已不复存在!没 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将最 没有滋味!(师生鼓掌。)学生2:(略)

[学生活动20]背诵

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流畅背诵。

[学生活动21]

学生1:两首词的主题同中有异,前者表现的是恋人离别的情感,后者表现的是夫妻重逢和离别的思绪。学生2:这首中的意象有:纤 云,飞星,银汉,金风,玉露 等。

学生3:这首词意境上缠绵、诚挚而又旷达。而《雨霖铃》 的意境显得缠绵而执着。

[学生鼓掌]

[三]尝试背诵

[教师引导]这首词意境哀婉,真切动人。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学生活动20]背诵(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一下课本。)

六、扩展训练: [教师引导]:(课件回到“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词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不知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上的另一首词《鹊桥仙》:(课件)朗读《鹊桥仙》一词,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首词的韵脚,并尝试划分词的朗读节奏。

2、比较《雨霖铃》一词,说说两首词的主题有何异同。

1、这首词中有哪些特征鲜明的意象?说说这首词的意境特点。[学生活动21]思考、讨论、回答

七、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本69至71页的诗词,注意这些诗词的声韵。

2、体会《江城子》、《声声慢》等词的意境。

八、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词,声韵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让我们今后多去读一些

词,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增强美的感悟力吧!下课!

教后反思 长期以来,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教师都知道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也离不开讲,但是如何来读,如何来讲呢?让学生反复地读上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让学生记录下来,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应该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读与讲与现代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是不同的,甚至与古代散文作品教学中的读与讲也相去甚远。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教学体会:一首古典诗歌,读也已成诵了,讲也把该讲的内容讲透了,但从学生的课后反馈来看,他们也只是把这首古典诗歌当作一篇普通作品的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品味到它的意韵,它的美,它的千百年来哙炙人口的奥妙所在,更没有从这一首古典诗歌出发,去爱古典诗词这一民族文学的瑰宝,因而,我总觉得这种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是不成功的。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我上的《雨霖铃》这一课较好地体现了我在这一领域的摸索成果。设计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全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细致深入地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第三板块,由《雨霖铃》这一首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引导学生由“这一个”学会“许多个”,提高课外诗词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在整个设计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并且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本课是为马鞍山市高二新教材培训活动设计的,在省示范高中马鞍山二中上了一次示范公开课,后又作为马鞍山六中教学开放周的公开课重上了一次。这堂课从设计上看,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有大量的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较为充分地品味古典诗词的意蕴,较为深入地理解词的意象意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两次教学实践来看,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与学设计意图得到了较为成功的体现,师生互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重点中学(二中)的学生还是普通中学(六中)的学生都普遍感到学到了不少东西,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我自己从这两次上课实践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对课堂学习的主体有了深切的认识。以往也常听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样的理论,自己在论文、发言中也常这么说,但都只是鹦鹉学舌。而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很切实地感受到,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潜能才能调动起来。另一个收获就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提高,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我锻炼了灵活处理课堂学习内容的应变能力。比如说,在学生通过书面描绘词的意境这一教学环节上,二中的学生大都能够把自己品味到的词的意境美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课堂进程十分流畅;而六中的学生虽然心中有许多感触,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一位学生提出要用说来替代写,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进程,给了他充分的口头表达时间,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我也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英语和谐教与学 篇6

一、合作共享的和谐同学关系

新课标下的和谐课堂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的互动合作主要是通过共同讨论、辩论、合作收集资料等学习方式实现的,在合作共享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理解达到共识。

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并不是旧教材的单一的小组讨论活动,而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这样几方面的特点:①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②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③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④互相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⑤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1)自主学习英语的原动力——“我要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语言特有的美感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学英语”的境界,从而开发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英语的原动力。

(2)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说——“我能学”。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因而其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学习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成功不分大小,只要进步了就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师生一起分享每个学生成功与快乐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切实地体验到“我能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充分的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熱情。

(3)注重英语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个人成长的联系,巩固自主学习的成果——“学有用”。语言来源于生活,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要转变学生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有位名人说过:“听了就知道,看了就明白,做了才是真正懂了。”因此,教学中务必要重视实践和操作。

如在教授U1,M1,One Task 时,教师让每位学生根据指定内容设计一份通知。这一任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设计的通知语言流畅,版面设计优美。教师让优秀者向全班同学present their work (活动的目的,意图,版面设计构思等),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

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往往教师在授课时不敢放手给学生,都是一言堂,满堂问,填鸭式的教学。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学会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把耐心留给学生,要置身于学生之中,善于激发、赏识和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也会在朋友式的切磋中日臻完善,学生充分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温馨。

三、探究开放和谐的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新课标和谐课堂在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方面已有了突破,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如让学生看图编故事、读故事想象结局、talk show等。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感悟和体验英语,而且能够激活思维,开启心智,大胆想象,发挥创新精神。如学Unit 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 时,本人设计一场辩论会 (Beau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ealth or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auty)这个任务,学生积极性很高, 双方争论激烈。在学 types of sports时,模仿“幸运52”设计猜词游戏等互动活动。

(1)互动体验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作文传授知识的主体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受体,他们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无形的压抑了。因而英语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精讲,是珍惜学生时间的表现,教师只要能控制课堂,给学生学习方法、知识的规律,把绝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讲,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是最好的英语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的、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他们学习的自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2)情景体验法。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使语言内容直观形象,从而降低教学过程的难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运用医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的原则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带有诱导学生质疑的功能,以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科学人性和谐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体验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自信心。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研究评价方法、成绩记录方式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并应注意与家长的交流,争取家长的有效合作。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中的教师,要努力让教材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变僵硬的知识为生活化的知识、有生命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把实践的空间,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鼓励他们去交流,去感知,去参与,去体验,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牛丽君. 新课程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师新定位 [J]. 中学外语教与学,2006.12

“三问”连接教与学 篇7

一是问自己。去年年底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在讲话中总书记专门就党校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强调党校教师要做到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这一重要论述抓住了党校教师的立身之本、立德之基, 划定了党校教师的立言之向, 必将极大促进党校事业和党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党校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党校教师的身份, 不仅是因为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 是我们党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 而且更多的是从国家社会发展大局来看来考虑的。办党校、时刻注意教育培训轮训干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这也是从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角度出发给党校的政治定位。明确了党校的政治定位, 那就需要有人落实, 这里面的一支关键力量就是党校教师。从党校定位出发, 对党校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标准。从严从高就是要求党校教师要经常问自己, 问自己是否时刻牢记自己党校教师的身份, 是否热爱党校, 珍惜职业荣誉, 是否在自身党性锻炼上要求更加严格, 是否能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员。

二是问学员。地级市党校的学员主要是来自乡镇、县区、市直单位的正科级和副处级干部, 他们是党的执政骨干, 关系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发展。与学员的融洽接触, 实现教学共长, 需要教师具有更强更高的党性修养。党校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崇高事业, 做到为人师表。教育上有句名言,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需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 讲起课来才会头头是道、妙趣横生。达到这一水准除了自身不断积累之外, 还离不开与学员的交流, 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认真对待每一次与学员交流的机会, 亦可以把交流当做一次调研, 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 通过研讨提问得出实践中出现的真实数据和案例, 有助于我们形成科研成果, 最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交流都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 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 使学员的认识逐步深入。问题精要恰当, 避免繁杂琐碎, 做到精益求精, 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 打开学员思维的大门, 双方才能在互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问实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学员的需要和诉求也越来越多元。为更好满足学员需求, 必须进一步壮大党校教师队伍并提升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党校系统“名师工程”, 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 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 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这是党中央对党校教师的要求, 也是党校教师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一方面, 党校教师要听中央的召唤、不折不扣落实中央部署, 做一名优秀的党的政策方针的研究者、宣讲家。另一方面, 要为党校教师提供接触实际的机会, 提供交流的渠道, 增加实践的经验。有道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里所说的“世事”就是社会实践。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大党校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力度, 加强党校同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干部交流的力度。”这就为党校教师提高实践经验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太极入门的教与学 篇8

太极拳是意、气、形统一的运动形式。根据太极拳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教练太极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先“根”后“梢”的方法

拳理认为,太极拳真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指。实践证明,步法掌握的正确与否,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因此,我教太极拳首先重在脚下,示范的重点在脚,指导学员们起脚要轻,过渡要稳,落脚的方向要准,无论前进或后退,都要按这个规矩进行,习练日久,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太极拳的步型与手法不怎么多,只不过同样的步型和手法会经常重复使用罢了,只有先掌握了步法,再比划手法,进一步再要求手与眼配合。

2、完整——分解——再完整

教师的动作熟练,才能正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太极拳美感的追求。

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的要求与要领,那就必须重视动作的分解,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反复教,待教会了再往下教。这就要求老师们必须重视动作的分解,让学生理解了,能做出正确的姿势了,再进一步把一个个分解的动作完整的串联起来,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会动作,打好基础,搭好架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套路中的步型、步法、眼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理解清楚,姿势正确,步法稳定,动作舒展大方,圆活自然,协调完整。步型和步法是练拳架的基础,太极拳常用的基本步型有马步、弓步、丁步、虚步、仆步、独立步等等。常用的步法有进步、退步、横行步、行步、跟步和垫步等等,每次课前可以安排本课要出现的步型、步法、身法、手法等基本动作的练习,使之熟练后转入套路的教学。

二、套路熟练,姿势正确

初学时主要侧重于套路的熟练。套路熟练后,必须明确指点侧重于姿势的正确。因为太极拳讲究呼吸自然,用意识引导行动,要求以心指挥形,而形又要表现出心的境,只有这样才能牵动内气。又因太极拳是动中求静,以外形的动,去牵引体内的先天真气。所以,练拳时必须排除杂念,保持头脑清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收敛内气,使先天之气在体内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肾脏先天混元之真气,也就是下丹气,命根元气,是人体的“发电机”。

三、学好基本步伐

初中英语的教与学 篇9

一、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是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因此,一堂课的开始,我常用过渡性的提问,甚至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做到有的放矢。有时候让学生唱英文歌、做游戏等,使学生能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发展其求知欲,培养其稳定而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围绕目标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坚持以自然环境教学为主,课堂上利用实物和图片,围绕知识点进行设问,引导或点拨,使学生通过机械性的操练和灵活运用,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我的具体做法是:1围绕本节课的具体目标点,先简洁明了的讲解,再做必要的机械性训练,然后进行举一反三、扩展性的灵活操练;2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学习,“温故而知新”,不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内在不可分割性的认识;3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在教学中,我始终观察着全班的反应,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理解,如果学生还没有弄懂,有时根据需要重教,通过课堂讲练和多种形式的操练,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

三、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重视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即语言是教不会的,只有学而能之。在外语教学中,我坚持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必要时才用汉语说明意思。这样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新的语言,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并且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发表简短英语演讲。如班上有人生病缺席了,他们会说:“Today is Monday.December the fourth.Everyone ishere,but Yang Yi is away.I think she is ill at home.I hope she is betternow…”课后布置口头作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温习旧的知识,巩固上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对话联系生活实际,使基础差的学生听了别人的对话后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习得语言,体现“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提高了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体现教育、教养、教学三个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五、面向全班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时代的教与学 篇10

在信息时代, 教育、教学、培训要在现代教与学理论指导下, 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环境, 建构新型教与学模式,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教改实验。师生首先要学会信息技术, 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的创新工具, 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认知工具, 作为自我评测的学习反馈工具、作为创设情感的情感激励工具, 应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学习。学生利用信息网络就能沟通世界, 走出地域的局限, 共享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就能让山区与城里的学生、海岛与平原的学生、西部与东部的学生、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身体不健全与身体健全的学生, 站在互联网信息资源同一起跑线上。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 提高远程学习服务质量,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扩大教育规模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促进城乡间、区域间与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促进农村与边远贫穷落后地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 促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技术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处理能力;从课程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从媒体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批判选择与评价能力;从心理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问题解决能力;从社会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交流能力;从教育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获取与创新能力;从文化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文化能力。总的说来是要培养信息时代新的“读、写、算”能力:“读”是信息的浏览、获取等;“写”是信息的发布、交流等;“算”是信息的加工、管理、问题解决等。从而,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问”连接教与学 篇11

关键词:“三问” 课堂 教与学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每个职业都会有约定俗成的准则。中医有“四诊”,望、闻、问、切。我国古代刑事听讼有“五听”制度,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那么教师也应该总结出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更好地联系教与学等一些规律。而作为一名党校教师,又有着不同于高校教师的职责,两者的授课对象虽然都是面向成年人,但由于定位的不同,在思想上党校教师更要严于律己,牢记党校姓党,党校教师也姓党的原则。结合自身经历,想谈谈有关党校教学个人的一些感触,即教师要做到的“三问”。

一是问自己。去年年底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在讲话中总书记专门就党校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党校教师要做到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这一重要论述抓住了党校教师的立身之本、立德之基,划定了党校教师的立言之向,必将极大促进党校事业和党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党校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党校教师的身份,不仅是因为党校教师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师队伍,是我们党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而且更多的是从国家社会发展大局来看来考虑的。办党校、时刻注意教育培训轮训干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这也是从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角度出发给党校的政治定位。明确了党校的政治定位,那就需要有人落实,这里面的一支关键力量就是党校教师。从党校定位出发,对党校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标准。从严从高就是要求党校教师要经常问自己,问自己是否时刻牢记自己党校教师的身份,是否热爱党校,珍惜职业荣誉,是否在自身党性锻炼上要求更加严格,是否能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员。

二是问学员。地级市党校的学员主要是来自乡镇、县区、市直单位的正科级和副处级干部,他们是党的执政骨干,关系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发展。与学员的融洽接触,实现教学共长,需要教师具有更强更高的党性修养。党校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定位,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崇高事业,做到为人师表。教育上有句名言,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讲起课来才会头头是道、妙趣横生。达到这一水准除了自身不断积累之外,还离不开与学员的交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认真对待每一次与学员交流的机会,亦可以把交流当做一次调研,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通过研讨提问得出实践中出现的真实数据和案例,有助于我们形成科研成果,最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交流都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员的认识逐步深入。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员思维的大门,双方才能在互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问实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学员的需要和诉求也越来越多元。为更好满足学员需求,必须进一步壮大党校教师队伍并提升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党校系统“名师工程”,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这是党中央对党校教师的要求,也是党校教师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党校教师要听中央的召唤、不折不扣落实中央部署,做一名优秀的党的政策方针的研究者、宣讲家。另一方面,要为党校教师提供接触实际的机会,提供交流的渠道,增加实践的经验。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所说的“世事”就是社会实践。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大党校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力度,加强党校同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干部交流的力度。”这就为党校教师提高实践经验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总之,打造一门党课不易,上出一堂好党课更加不易,讲出一门让学员听得进、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专题课,是每一位党校教师的教学目标。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的专业成长,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党校教学所有酸甜苦辣的过程。“三问”连接了教与学,更是连接了我们党和每一位党员。

美术“活动建议”的教与学 篇12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可根据条件选择, 也可自行设计。这说明“活动建议”是美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一轮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列出的“活动建议”有125条, 其中1—6年级 (小学) 列出的活动建议有83条, 7—9年级 (初中) 列出的活动建议有42条。这些“活动建议”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美术阅读活动、美术制作活动、美术观察演示活动、美术情境模拟活动、美术信息收集交流活动、美术设计创作活动以及美术课外活动等类型, 涉及到自然、人文等各个领域, 对于改变传统美术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式美术课程,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都大有裨益。如何利用好这些“活动建议”呢?

一、将“活动建议”与“标准”相对照, 挖掘“活动建议”的三维内涵

每一个“活动建议”都对应一定的“标准”。“标准”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也是美术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 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要求, 有利于多角度地建构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的, 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达到这个目标, 取决于美术教师的工作,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美术教学只能引领学生达到“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而学生的能力、情感等素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美术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也强调美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 实现“标准”的三维内涵。而“活动建议”则是帮助美术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活动教学转变的有效途径。

“活动建议”是课程专家精心设计的, 大多数“活动建议”都包括有“标准”要求的三维内涵。如“邀请当地美术

曹爱群

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 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 了解美术研究的一般方法, 并从美术家和民间艺人身上学到“发现、探索、坚韧、严谨”等艺术品质。再如“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 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 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这个活动以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为载体,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不同的特点和差别, 并进一步探讨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不仅再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美术思维, 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 有利于学生正确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的形成。

三维目标观的确立打破了传统的“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的一元目标体系, 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 有利于学生知、能、情、意、行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活动”。广大美术教师必须从观念上重视“活动建议”, 充分吃透“活动建议”与“标准”的关系, 真正理解“活动育人”的价值。

二、将“活动建议”与教材相对照, 把握“活动”的切入点

教材是根据“标准”编写的, 有些“活动建议”被直接编入教材, 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与“活动建议”是实现“标准”的两翼, 体现了课程和教法的关系。教材侧重教学内容, 既注重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 又强调形式新颖活泼, 具有可读性。“活动建议”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主要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活动”, 不仅有助于教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动”的切入, 时机选择十分重要。一般有三种方式, 即课前切入式、课中切入式和课后切入式。

“课前切入式”是课前把活动要求、活动目标告诉学生, 并要求学生超前进入学习角色, 熟悉即将学习的课程, 对新课产生兴趣, 对“活动”产生期望心理, 在新课导入阶段就切入“活动”的方式。以“活动导课”可激发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自豪感, 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合作探究的良好学风, 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新授课内容奠定较好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适合于课前切入式的活动主要有美术阅读视听活动、美术信息收集交流活动、美术专题讨论等, 如“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 感受其不同手法和形式感”, 就可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导入时让学生畅谈感受, 使学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时, 可在新课导入时安排“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 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活动, 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广告设计有感官上的认识, 产生学习渴望。

“课中切入式”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而切入“活动”的方式。这种“活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 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和组织的, 教师要特别注意活动的管理和节奏的调节, 使活动松紧有度, 富有成效。一般适合于美术制作活动、美术情境模拟活动等类型。如在学习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体验印刷的乐趣”后, 开展“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 通过画、刻、印等方法, 制作版画作品”活动。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下册中国民间美术“皮影”内容时, 运用“计算机、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 边看边讲;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面具设计与制作”时, 组织“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 设计、制作面具、服饰, 布置场景, 并表演故事剧”活动。课中切入式是课堂活动教学的最主要方式, 对于调节课堂气氛, 缓解学习疲劳, 调动学习积极性, 达成教学目标都有重要价值。

“课后切入式”指为了开拓学生视野, 巩固所学美术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品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组织实施的课外活动或课内外衔接的活动方式, 它是课堂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美术学科具有人文和自然的双重特性, 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美术课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 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 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等活动建议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将“活动建议”与学生相对照, 寻找“活动”的突破口

活动是学生的活动, 而且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不是局外人、旁观者, 而是活动的“主人”, 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实施者, 活动的成效关键是看学生在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因此, 美术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时, 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与活动的“对接”, 使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使学生乐于活动。实践证明, 只有那些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美术教师要综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活动建议”进行重组或再加工, 以多样化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美术课堂。

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 “活动”也应该千差万别。比如城市学生往往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 知识准备较充分, 他们对美术情境模拟、美术设计创作等活动兴趣盎然, 可多开展“活动建议”中的如“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 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 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 并进行设计练习”、“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 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等。

乡村学生受条件限制, 一般知识储备不足, 思路也不够开阔, 但他们肯吃苦、有钻劲, 对于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更加适宜开展美术阅读视听、美术制作等活动。如“活动建议”中的“采用泥或硬泡塑 (聚苯乙烯) 等材料, 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观看录象)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 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 装饰自己的家庭, 美化校园环境”等。

另外, 还应将“活动建议”与环境相对照, 营造适合活动开展的各种情境, 创造满足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条件, 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 活动教学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以“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也是当代美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美术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 转变教学观念, 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理解《美术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在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创造条件把“活动”引入美术课堂, 使美术教学内容活动化, 努力把“活动”落到实处, 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历史与纪念日下一篇:电网变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