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外引流(精选9篇)
钻孔外引流 篇1
硬膜外血肿在外伤性颅内血肿中较常见,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 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1]。通常采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 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 近些年, 有学者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 做到快速引流血肿抢救病人[2]。2006—03~2010—10, 我科采用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16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硬膜外血肿16例, 男13例, 女3例。年龄17~48岁。致伤原因:车祸7例, 跌伤2例, 高处坠落伤3例, 砸伤4例。急性血肿10例, 亚急性6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1例, 恶心、呕吐10例, 一侧肢体麻木轻偏瘫3例。GCS评分均>8分。全部病例均CT扫描确诊且无新的活动性出血。血肿部位:额部3例, 顶部4例, 顶枕3例, 颞顶4例, 颞部2例, 血肿量 (按多田公式计算) 25~40mL, 血肿厚度1.0~2.0cm。合并脑挫裂伤3例, 颅骨骨折10例。
1.2 方法
根据CT显示的血肿部位, 在头皮处贴标记物, 再行CT扫描, 根据血肿中心与标记的上下左右距离, 选择血肿量最厚层面为钻孔点。避开头皮大血管, 避开明显的骨折线, 术中采用局麻或基础加局麻方法, 标记处取直切口切开头皮3cm, 牵开头皮, 普通颅钻钻颅骨骨孔一个, 血肿直径较大者可适当用咬骨钳扩大骨孔, 用吸引器直视下轻柔吸出骨孔下方及周围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可保留薄层血肿, 不要将血肿完全自硬膜上剥离, 以免导致新的出血。而后选14号硅胶引流管沿血肿长轴置入血肿腔内2cm, 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 见无活动性出血后, 缝合头皮固定引流管, 接三通及引流袋。术后通过引流管向血肿腔注射生理盐水3mL+尿激酶5万单位, 每天1~2次, 夹闭2h后打开引流。
1.3 结果
本组应用此方法治疗16例硬膜外血肿, 均一次钻孔引流成功。3d后复查CT, 血肿完全消失12例, 大部分消失4例, 完全消失者当天拔管, 大部分消失者再引流2d拔管, 剩余少量血肿自行吸收。两周后复查血肿完全消失。术后患者神志清楚, 头痛、呕吐症状消失, 一侧肢体麻木轻偏瘫消失, 无一例出现再出血及感染并发症。
2 讨论
硬膜外血肿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 幕下达10mL时, 即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硬膜外血肿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因不易吸收, 治疗多以手术清除为主。急性硬膜外血肿>30mL, 颞部>20mL, 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血肿清除的方法一般为按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 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 骨窗缘悬吊硬膜, 骨瓣原位复位固定[3]。GCS评分>8分清醒的患者, 对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多数患者内心存在恐惧, 心理不愿接受。近几年不断有报道在自然灾害中, 对于头部外伤患者, 确诊急性硬膜外血肿, 在没有条件进行常规开颅手术时, 可以在现场、急救车、床头等处进行锥颅引流血肿, 取得良好效果[4]。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结合以上情况, 近年我们采用微创方法即钻孔血肿部分清除加尿激酶引流治疗16例硬膜外血肿取得了良好疗效。采用钻孔引流方法通过吸引器吸出部分血肿能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再通过尿激酶对血肿的溶解作用达到清除血肿从而避免开颅手术, 较好地保持颅骨的完整性。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操作简便, 在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无需输血, 术后恢复快, 明显降低治疗费用, 缩短住院时间。本组病人术后恢复均良好, 无再出血及感染并发症, 我们认为此手术方法具有微创、简单易行、患者痛苦小、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 患者较传统开颅手术更易接受, 在基层医院尤为实用。 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虽手术操作简单, 但对手术指证的掌握要求更高更严。对于GCS评分>8分, 幕上血肿量25~40mL病情稳定, 中线移位>0.5cm, 无继续出血者应尽量采用引流方法治疗。对GCS评分较低, 出现一侧瞳孔散大脑疝, CT显示环池消失, 中线移位>1.0cm, 血肿量巨大或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术后可能发生脑水肿需去骨瓣减压者不宜应用此方法, 需急诊行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
参考文献
[1]杨树源, 只达石.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888-892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36-438
[3]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 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100-101
[4]卢二勤, 康宏达, 宋凯, 等.震灾中急性硬膜外血肿锥颅置管引流急救[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408
钻孔外引流 篇2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尿激酶
【中图分类号】:R651.1+1 【文献标识码】:B
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发生率每年为1-2/100 000[1]。大多数病人的年龄超过50岁,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钻孔引流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但由于CSDH病理过程的特殊性,钻孔引流手术时易出现引流不完全。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38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术后引流不完全7例,占18.4%。为减少CSDH钻孔引流术后引流不完全的发生,现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7例,男5例,女2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病程3周-15周。有明确外伤史者6例,无明确外伤史者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6例。
1.2 临床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1例,反应迟钝、表情淡漠2例,小便失禁2例,肢体肌力下降7例。术前均行颅脑CT或者颅脑MRI检查证实诊断,量最少者50ml,最多者120ml,平均血肿量85.7ml,均有不同程度病变侧脑沟、脑回消失,脑室受压或闭塞,中线结构移位5例,移位程度0.5cm-1.5cm。血肿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2例,稍高密度1例。血肿部位:额颞顶5例,额颞顶枕2例。双侧血肿1例,单侧血肿6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单孔钻孔引流。根据颅脑CT或颅脑MRI提示血肿部位在头皮上简易定位,并遵循低位引流原则。引流时间3-6天。术后持续低负压引流,患者多取仰卧位,结合侧、俯卧位。多饮水及补充生理盐水,不使用脱水剂,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术后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引流不完全,最多剩余约50%,最少剩余30%。术后发现引流不彻底后均给予生理盐水冲洗,其中4例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密度较高。给予NS5ml+尿激酶1万U经引流管注射,注射后夹闭引流管3小时,连续注射3天。
2 结果
经生理盐水冲洗后能再引出少部分血肿,效果较差。5例注射尿激酶后,4例引流彻底,1例仍有血肿残留。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肢体活动均恢复至正常,其中2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例患者轻微头晕、头昏,2例患者术后仍有头痛。术后复发1例。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临床常见疾病,占颅内血肿的10%,占硬膜下血肿的25%,[2]老年人多见。治疗CSDH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彻底消除血肿,使血肿腔尽快闭合消失,Lega回顾性分析比较钻孔引流和开颅血肿清除术,认为钻孔引流更为有效[3]。
3.1引流不彻底原因分析
3.1.1部分病人血肿未完全机化、粘稠、包裹、分隔。颅脑CT上呈现混杂密度影或者高密度影者,血肿腔有血凝块,即血肿未完全机化或者有新近期出血,或者血肿存在分隔。导致术中冲洗时不易冲洗干净,而且术后引流过程中易堵塞引流管,导致引流不彻底。或者血肿腔内壁有未完全机化的血凝块颗粒,可于开始引流时引流较好,引流一段时间后颗粒脱落堵塞引流管[4]导致引流不彻底。
3.1.2 脑萎缩、脑复位不良。CSDH以老年人为多,老年人脑萎缩相对严重,血肿压迫时间长、量大,引流后患者脑组织顺应性差,在长期压迫后不能及时复位、膨胀困难。
3.1.3引流管位置过低。对于血肿量大、广泛的,如果引流管引流位置较低,当引出部分血肿后,脑组织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压迫引流管,导致引流不畅,不能完全引出血肿。
3.1.4术后液体量补充不足。很多老年人术后不能主动进水或者进水量少。并且老年人多数心脏功能较差,静脉补液需要缓慢、补液量少,导致脑复位不良。
3.2 措施
3.2.1 手术时机:对于颅脑CT上血肿密度较高者尽量延迟手术,等到血肿机化完全后再行手术。但是CSDH患者来诊时多数症状较为严重,对于手术推迟时间多数患者不适合。
3.2.2术中操作:钻孔引流位置选择上尽量位于血肿高位。术中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尽量将局部絮状的凝血块及含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冲出,这个过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很多病人术后认为冲洗干净,但是术后仍有陈旧性血凝块引出。
3.2.3 术后管理:术后嘱患者多饮水,不用降颅压药物,如果可能的话静脉多补充生理盐水。尽快帮助患者脑复位。
3.2.4术后血肿腔生理盐水+尿激酶注射。对于术后复查颅脑CT血肿密度较高者,考虑为血凝块者可考虑予以生理盐水+尿激酶冲洗。我们尝试过每次注射尿激酶1-3万U,发现效果相差不大,为减少并发症建议每次注射尿激酶1万U。注射尿激酶每日一次,连续注射3-5天。注射同时注意引流液性状,注意再出血发生。
总之,我们的临床资料显示:患者的年龄、血肿的密度、血肿量与手术部位与术后引流不彻底密切相关,通过手术时机、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及血肿腔注射尿激酶等方法可以减少引流不完全发生,防止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3-234.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336-338.
[3]LegaBC,Danish SF,MalhotraNR,etal.Choosing the bset operation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a decision analysis[J].J Neurosurg,2010,113(3):615-621.
钻孔外引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性19例, 女性7例, 年龄18~67岁。车祸致伤15例, 摔伤4例, 打击伤4例, 坠落伤3例。
1.2 临床表现及CT检查
26例均属急性硬膜外血肿, 伤后至CT检查最短2 h, 最长28 h, 其中清醒19例, 嗜睡7例。均有头痛、呕吐, 一侧肢体无力7例, 失语1例, GCS评10~15分。头颅CT检查示右颞侧血肿17例, 左颞侧血肿9例, 伴有骨折16例, 脑挫裂伤6例, 中线移位均小于0.5 cm。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约在20~40 mL。
1.3 手术时间与方法
1.3.1 手术时间
26例均保守治疗至少48 h, 复查CT血肿量稳定, 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手术。对临床症状较轻的可观察至伤后1周血肿液化后再行手术。本组病例伤后3 d手术4例, 5 d手术7例, 7 d手术15例。
1.3.2 手术方法
局麻下根据血肿部位采用颞部直切口3~4 cm, 切开头皮全层, 上乳突牵开器, 颅骨钻孔, 咬骨钳扩大至直径约3 cm, 用小号脑压板切碎血肿后予以清除, 不要求彻底清除, 以免损伤硬脑膜引起二次出血, 见脑膨复好, 硬脑膜贴近颅骨, 将14#硅胶引流管置于血肿腔即可。对已液化的血肿钻孔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数次后直接放置引流管。术后观察12 h无出血倾向予以尿激酶5万U溶于5 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 夹闭2 h后接负压吸引。每天1~2次, 3~5 d复查CT, 引流干净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术后3 d拔管10例, 5 d拔管13例, 7 d拔管2例。1例术后血肿增加改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后治愈。2例出院时有少量硬膜外积液, 随访2周均吸收。无死亡病例, 平均住院12 d。
3 讨论
3.1 血肿成因
硬膜外血肿是较常见的颅脑损伤。出血最多见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 其次为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等损伤出血[2]。
3.2 手术指征
(1) 临床症状明显如头痛、呕吐等, 但无进行性加重。 (2) CT示血肿量<40 mL, 中线移位<0.5 cm。 (3) 无广泛脑挫裂伤, 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4) 动态观察48 h, 血肿量稳定, 生命体征平稳。 (5) 无其他手术禁忌证。
3.3 尿激酶的使用
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 可直接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活性纤溶酶, 使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 有较强的溶解血肿的作用[3]。使用时应注意: (1)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逆行颅内感染。 (2) 注入量在5~10 mL为宜, 避免人为增加颅内压。 (3) 注入尿激酶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慎防再出血发生脑疝。 (4) 保持引流通畅。 (5) 不用或少用脱水剂。
3.4 临床评价
此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1) 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 (2)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3) 疗效确切。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2-339.
[2]期俊辉, 庄永辉, 戴国成, 等.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治疗分析 (附36例报告) [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1, 6 (1) :53-54.
钻孔外引流 篇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凶险的一种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最新的研究证实,在颅内血肿周围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脑组织损伤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病理、生理改变及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早清除这类患者的颅内血肿是减少其脑组织损伤及改善其神经功能的关键。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方法有很多种,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严谨、统一的规范,临床专家在此问题上也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寻求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方式是该病患者和神经外科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方法是为该病患者实施开颅手术,以便清除其颅内的血肿。但此方法的缺点是手术的风险较高、后遗症较多,而且对患者的伤害较大,患者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癫痫等并发症及再出血的风险较高。此外,在进行开颅手术后,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预后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较低,临床疗效不理想。而颅骨钻孔引流术具有手术风险较低、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等优点,能及时、彻底地清除患者颅内的血肿。此种手术尤其适用于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颅骨钻孔引流术的操作方法是:首先为患者进行低流量的吸氧治疗,并为其进行脱水处理以降低其颅内压,同时为其进行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肺部感染及预防消化道出血等神经外科的常规治疗,必要时可为其进行物理降温、气管切开等对症治疗。当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根据其头部CT的检查结果确定为其进行颅骨穿刺的位置,注意避开脑部的重要功能区及重要的神经血管行走区。然后依据患者颅内最大层面血肿中心距其眶耳线上层面及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确定颅骨的穿刺点,并进行标记,穿刺的深度为穿刺点至血肿中心的距离。应用硬通道颅内血肿穿刺针为患者进行穿刺,当穿刺针成功地进入其颅内血肿中心后,首次抽出的瘀血量应为其颅内瘀血总量的30%~50%。采取交替碎吸和用生理盐水冲洗等措施清除其颅内余下的瘀血,直至冲洗液变淡后,再向穿刺针内注入1~2万个单位的尿激酶,待闭管3小时后即可进行开放引流。对于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应为其进行患侧脑室外引流。术后,应及时为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当确认其颅内血肿已基本引流完毕或少于10毫升,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且颅内压正常时,可为其拔除引流装置。
实施颅骨钻孔引流术能够及时、迅速地清除患者的颅内血肿。因此,此手术能有效地降低此病患者出现继发性脑水肿、脑组织损伤的几率,同时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那么,哪些脑出血患者适合做颅骨钻孔引流术呢?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病诊断标准”的脑出血患者。②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其颅内血肿位于幕上基底节区、丘脑区及脑叶,且出血量为31~60毫升的脑出血患者。③发生脑出血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类脑出血患者不适合应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①因外伤、动静脉畸形、肿瘤卒中或动脉瘤引发的脑出血患者。②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其颅内血肿位于幕下者。③伴有脑卒中发病史者。④合并有颅内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等并发症者。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或不能耐受手术者。⑥合并有重度糖尿病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⑦合并有全身出血性疾病,未完全治愈者。⑧合并有脑血管疾病,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或停止服用此类药物未超过2周者。⑨有椎管内麻醉禁忌症者。
钻孔外引流 篇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中男42例, 女14例;年龄4~60岁, 中位年龄23.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9例, 坠落伤16例, 打击伤11例。临床表现:均有严重头痛, 其中呕吐12例, 对侧肢体无力9例;入院时GCS评分:15分19例, 13~14分26例, 9~12分11例。
1.2 影像学检查
56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头颅CT检查显示, 发现血肿存在于额顶部32例, 颞额部24例, 其中侧脑室受压10例, 环池受压6例;均于12h内确诊, 8~24h之内手术。CT检查距离受伤时间:<6h 15例, 6~12h 25例, 12~24h 10例, >24h 6例。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 血肿量15~50ml 。
2治疗方法
依据CT扫描, 选择出血量最大的层面, 以血肿中心为靶点, 准确定位穿刺点, 需避开头皮血管、神经、硬脑膜血管、侧裂血管及大脑主要功能区, 选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 以颅骨内板至头皮之间的距离确定进针长度, 局部麻醉后经头皮钻入血肿内, 抽吸时可确定穿刺针尖部是否在血肿内, 用钝头针芯捣毁针孔前的血块, 抽吸出血肿成分后经侧管注入尿激酶5万U (稀释于1ml生理盐水中) , 保留1~2h后接负压引流, 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4次, 冲洗时冲入力量小, 抽吸时负压相对较大, 直至血肿消除。冲洗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 隔天复查CT, 决定冲洗次数。血肿基本清除后, 闭管观察24h, 拔针前再开放负压吸引30min, 如引出的液体<5ml, 可拔除穿刺针。如术后意识进行性加深, 复查CT, 血肿增大, 立即行开骨瓣血肿清除术。其中12例因血肿长轴>6cm, 一次性使用2针穿刺引流。
3结果
本组脑组织完全复位50例, 其中15例在48h内完全消除, 10例在72h内完全消除, 31例在96h内完全消除, 平均在4d内清除。1例拔针7d后出现症状加重, 复查CT发现原血肿部位有积液, 在局麻下钻孔1.2cm, 吸除积液后, 悬吊硬脑膜一针后治愈。5例穿刺后意识加深, 改行开颅手术, 4例为颞顶部血肿, 1例为额颞部血肿, 5例均以颞部积血为主。原因为:血肿压迫脑组织, 进而造成继发性脑干功能障碍出现意识加深。及时开颅清除血肿, 防止脑干出现不可逆损害。56例全部治愈, 无死亡病例出现。
4讨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后较常见颅内继发性病变之一, 外伤后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的潜在腔隙内, 好发于幕上, 以额颞部及颞顶部多见, 决大部分需手术治疗。对于病情相对平稳, 意识状况好, 无继续出血, 可采用微创治疗, 尤其适用于亚急性硬膜外血肿[1]。
4.1 手术引流适应证
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目前大多数专家不主张, 但在临床工作中有许多基层医院在采用这一治疗方法,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比较愿意接受。急性硬膜外血肿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 决定了保守治疗吸收时间长, 甚至有不吸收形成慢性积血, 长期占位压迫脑组织的情况出现, 因此手术治疗为首选。在临床工作中, 有不少病例血肿量相当大, 而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甚至意识清楚, 这类患者完全可避免开颅手术[2]。微创钻孔引流的适应证是: (1) 意识状况是决定微创治疗的先决条件。意识较清楚, 病情相对平稳, 有占位效应、血肿相对集中 (血肿的长宽厚比例较小, 因病例较小无明确比例统计) 。 (2) 出血量<50ml, CT检查定位明确, 有占位压迫表现。 (3) 部位以额部及额顶部为首选。 (4) 较年轻的伤者, 因传统的开颅手术损伤较大、出血较多、术后留有较长的疤痕, 手术指征可适当放宽。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家长也愿意冒风险, 选择微创引流治疗。后颅窝及颞部血肿因易继发脑干损伤、压迫导水管等重要结构, 致梗阻性脑积水, 穿刺针不易保留等因素, 不宜行微创钻孔引流治疗。本组56例均符合以上条件。患者年龄偏低, 出血部位, 以额顶部为多。其中5例引流后意识加深, 再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原因为血肿靠近颞底, 占位压迫脑干, 致脑干功能障碍出现意识加深。
4.2 手术时机
急性硬膜外血肿出血主要来源于脑膜中、脑膜前、筛前及筛后等动脉, 或来源于骨折处的板障静脉、导血管、撕裂的静脉窦及骨折处剥离硬膜。出血一般在20~30min停止, 早期仍有少量渗血, 6h后完全停止。出血后血块的填塞效应对于制止继续出血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伤后过早手术有再出血的危险, 可待血肿稳定后再手术。伤后7h~3d手术比较安全, 若患者情况允许, 可推迟至血肿基本液化后再手术[3]。对不同年龄的患者我们的处理方案不同。年龄较小的家属及患者均较易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在做好开颅清除血肿准备的同时积极早期手术, 引流针置入后, 缓慢低负压抽吸, 抽吸出液体量>1ml后, 用1ml冷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待出血平稳后再用尿激酶冲洗;对于中老年患者多采用受伤24h后再行手术。
4.3 尿激酶持续灌洗及负压引流
急性硬膜外血肿, 液体及半固体成份极少, 几乎均以固体形式存在, 血肿冲洗是重要的治疗过程, 具体是根据引流量及时向外退引流针, 以防止引流针刺伤复张的硬脑膜及脑组织;注入尿激酶时以少量多次的原则, 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量少, 以1ml为宜, 保证尿激酶刚好完全进入血肿腔内, 而又不至于注入液体量过大, 使硬脑膜剥离增加出血量。每天冲洗>4次, 尿激酶的半衰期为15min[4], 因此保留时间以1h为最佳。冲洗时防止颅腔内环境大幅度改变, 冲入时速度缓慢, 防止颅内压增高, 有防止出血量增加的作用。根据意识状态随时或间日复查头颅CT, 调整尿激酶持续灌洗次数及用量。负压吸引可减小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的空隙, 有利于脑组织复位, 为防止因负压造成再次出血, 需出血平稳后使用, 我们均在出血>48h后才使用负压引流。
急性硬膜外血肿行微创钻孔引流治疗, 有很多学者在适应证、手术方法等方面采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方法, 会造成出血增加、进针过深、针型血肿粉碎器冲洗造成再出血, 因此我们认为急性硬膜外血肿因其出血部位、出血原因及血肿存在形态均有一定的特殊性, 不能完全采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操作标准。只要把握好适应证, 术中、术后密切观察, 就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许民辉.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 2008, 10 (1) :1-3.
[2]郝军.微创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22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6 (18) :57-58.
[3]邱平华, 黄正华.微创钻孔引流在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治疗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3) :193-194.
钻孔外引流 篇6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围手术期,护理
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继发性病变, 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1]。急性大量出血的血肿一般急诊开颅清除血肿, 部分慢性血肿多采用钻孔引流的方法, 也取得较好的效果。本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共46例患者行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 经精心治疗和护理, 效果较好且无并发症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6例, 男40例, 女6例, 年龄10~74岁, 平均年龄54岁。交通事故伤38例, 跌伤6例, 打击伤2例。均有头痛、呕吐、偏身麻木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体征, CT显示无脑疝形成。
1.2 治疗效果
患者均在局部麻醉或局部麻醉+强化下行硬脑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 以脱水为基础治疗, 术后5~7 d无引出物, 拔管前后复查头颅CT显示出血量明显减少即拔管。患者症状减轻, 能进行日常生活, 总体恢复较好。出院一段时间后门诊随访, 复查头颅CT, 均未见复发。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护理评估。了解血肿的大小及位置,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如呼吸道梗阻、便秘、尿潴留、剧烈咳嗽以及癫痫发作等脑疝的诱发因素, 是否有患侧瞳孔散大的现象以引起小脑幕切迹疝的出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有上述征象的发生, 立即报告医生, 准备好急救物品进行抢救。 (2) 常规护理。给予氧气吸入, 并且持续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等脱水剂以减轻颅内压高的症状, 头偏向一侧以防止误吸引起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帮助患者完成术前的各项常规辅助检查。 (3) 皮肤准备。术前观察头部皮肤是否有炎症及破损并剃头、清洁头部皮肤。 (4) 心理护理。本病的患者多数因突然地外伤引起硬脑膜外血肿, 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2]常常担心手术, 护士应多关心患者并讲解有关手术的知识, 减轻其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2 术后护理
(1) 术后基础护理。术后去枕仰卧, 抬高患者头部15~30°, 使头偏向一侧。给予吸氧吸入和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瞳孔的大小和对光反射、神志的变化并作好各项记录。术后注意补充能量,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注意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的发生。每2小时给予翻身1次, 翻身动作应轻柔, 保持头和颈呈一条直线缓慢翻转[3]。对于躁动的患者要适当地约束其乱动的肢体, 头脑清醒的患者可嘱其适当地限制头部活动的范围。尽量减少探视, 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2) 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防止肺部感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发现有痰时要及时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 <15 s/次。痰多时可行雾化吸入, 防止肺部感染。 (3) 头部血肿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引流管畅通, 不要扭曲、折叠引流管, 更换患者体位时特别要注意防止引流管拔出。引流袋要始终低于头平面20 cm, 对于烦躁的患者, 可适当给予约束带约束, 适当的镇静, 以防止患者拔出各类管道。尽量减少探视, 避免患者情绪激动。严格无菌操作, 不要擅自挤压、冲洗引流管防止颅内感染和再出血的发生。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流速以及性质, 每天应更换引流袋, 时刻保持引流管应通畅、无菌。如果术后引流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 而且流量明显增多, 应考虑再出血的可能, 要立即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处理。 (4) 康复治疗:鼓励患者主动下床运动, 采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训练, 防止关节畸形以及肌肉萎缩。被动练习进行的顺序:上肢为手-手腕-肘-关节, 下肢为趾-踝-膝, 以防止关节粘连。鼓励患者定期交流, 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加重患者的负担。有条件的医院在拔除引流管后可行高压氧治疗[4], 以便能够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3 讨论
硬脑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创伤小, 能够有效地减轻脑水肿和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治疗效果安全有效且术后并发症少,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围术期护理, 特别是要加强术后基础护理、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头部血肿引流管的护理及康复护理。精心而又周到的护理对于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及日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继军, 徐加斌.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急诊行颅骨钻孔引流术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9) :102.
[2]郑红云, 朗黎薮, 汪慧娟, 等.13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钻孔引流术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4) :355-356.
[3]刘倩, 尚晓霞, 郑锐锋, 等.翻身拍背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3) :42-43.
钻孔外引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颞枕部硬膜外血肿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1) 颞枕部急性硬膜外血肿>20m L, 需立刻手术清除血肿; (2) 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0m L, 最大厚度<15mm, 中线移位<5mm, 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颅高压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 则立刻行血肿清除手术[3]。符合入选条件的颅内感染患者52例。本组男37例, 女15例;年龄16~65岁, 平均 (38.1±10.5) 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4例, 坠落伤12例, 暴力伤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 18例, 7~10h 25例, ≥11h 9例。术前GCS 3~5分12例, 6~8分30例, 9~12分10例, 平均 (7.8±2.4) 分。52例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CT检查, 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 血肿量>40m L 15例, 20~40m L 31例, <20m L 6例, 血肿平均 (26.3±8.2) m L。
1.2 治疗方法
依据CT扫描, 选择出血量最大的层面, 以血肿中心为靶点, 避开神经、静脉窦及骨折线, 选用20mm YL-1型微创针, 电钻置入约1.8~2.6cm, 保留钻套于颅骨上, 其与颅骨形成自锁固定, 取出钻芯, 接通引流管, 顶端需要使用帽盖进行封闭, 侧孔需要接引流管, 轻度负压抽吸出尽可能多的血肿后, 经侧管注入尿激酶3~5万IU (稀释于2m L生理盐水中) , 保留2h后开放接负压引流, 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3次, 冲洗时冲入力量小, 抽吸时负压相对较大, 直至血肿消除。冲洗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 3d、7d复查CT。术中若发现脑肿胀仍明显, 脑搏动差, 需要行硬脑膜扩大修补+去骨瓣减压术, 手术切口做颞枕部大“?”状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予脱水剂控制颅内压, 抗感染, 并适量扩容防止低血压;脑室穿刺引流术后需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6个月随访, 并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1分:死亡;2分:植物生存;3分:重残;4分:中残;5分: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8例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结合尿激酶冲洗, 4例术中改为行硬脑膜扩大修补+去骨瓣减压术, 其中2例术后死亡, 1例入院时即有小脑内血肿, 1例为合并幕上血肿, 脑挫裂伤明显, 中线结构移位, 分别于术后3d、6d中枢呼吸功能衰竭死亡。余48例血肿7d内完全吸收40例, 大部分吸收6例, 部分吸收2例。临床症状7d内均有改善。血肿量术后3d为 (12.8±2.2) m L, 术后7d为 (2.4±0.8) m L, 均较术前的 (26.3±8.2) m L显著减少 (均P<0.05) 。见表1。术后7d平均GCS为 (12.3±1.6) 分, 较术前的 (7.8±2.4) 分显著提高 (P<0.05) 。见表2。术后随访半年GOS评分5分42例, 4分4例, 3分2例。
2.2 并发症:术后出现颅内感染4例 (8%, 4/50) , 细菌培养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鲍曼氏不动杆菌, 其中的3例颞枕部硬膜外血肿合并脑脊液耳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 (4%, 2/50) ;应激性溃疡11例 (22%, 11/50) 。
注:a为术前与术后3d比较;b为术后3d与术后7d比较;c为术前与术后7d比较
3 讨论
本组52例患者, 48例采用微创结合尿激酶引流, 血肿量术后3d (12.8±2.2) m L, 术后7d (2.4±0.8) m L, 均较术前的 (26.3±8.2) m L显著减少 (均P<0.05) 。术后7d平均GCS为 (12.3±1.6) 分, 较术前的 (7.8±2.4) 分显著提高 (P<0.05) 。术后随访半年GOS评分5分42例, 4分4例, 3分2例。微创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王福林等[6]认为幕上血肿>30~50m L, 幕下>10m L, GCS评分>13分可以采用微创颅骨钻孔, 并取得一定效果。也有临床报道不少病例血肿量相当大, 而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甚至意识清楚, 通过微创颅骨钻孔, 也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7]。因此, 有作者认为出血量不是主要指征, 患者意识状况才是决定微创治疗的先决条件, 只要血肿相对集中、意识较清楚、病情相对平稳、非动脉性出血来源的硬膜外血肿, 可采用微创钻孔引流。
本组的2例死亡病例中, 1例车祸发生距手术时间4h, 入院时神志清, GCS评分12分, 颞枕部血肿16m L, 但小脑内血肿3m L, 伴有脑挫裂伤, 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另1例车祸发生距手术时间5h, 入院时神志清, GCS评分11分, 颞枕部血肿24m L, 合并幕上血肿8m L, 伴有脑挫裂伤, 中线结构移位。因为这2例患者均神志清, GCS评分较高, 入院时均给予微创钻孔引流, 但术中发现脑肿胀越来越明显, 脑搏动差, 改为行硬脑膜扩大修补+去骨瓣减压术。但患者脑疝严重, 病情恶化进展快, 分别于术后3d、6d中枢呼吸功能衰竭死亡。故笔者认为, 患者神志清, GCS评分高, 血肿量相对较小是评价手术方式的一个方面, 还应该结合颅内多发血肿、脑挫裂伤严重、中线结构移位等复杂情况考虑, 首选血肿清除+硬脑膜扩大修补+去骨瓣减压术。硬膜外血肿是外伤性颅内血肿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硬膜外血肿向内挤压, 局部脑皮层受压, 使局部皮层静脉回流障碍。随着血肿增大, 脑受压程度愈来愈重, 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 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 引发细胞毒性脑水肿。此外, 手术清除血肿后受压塌陷的局部脑组织在短时间内膨胀, 再灌注损伤是其重要因素。以上原因均造成脑疝形成, 进而影响患者的脑干生命中枢。
关于微创钻孔清除血肿引流的手术时机, 曾凡川[8]认为一般选择在伤后12~72h手术, 这个时间段, 硬脑膜外出血大多已凝结, 继续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患者由于自身的调节作用也很少出现病情突然恶化。为引流提供了充足时间, 手术较安全。对于尿激酶的使用剂量和次数, 国内学者持有不同意见。李祥富[5]应用尿激酶2万~4万IU闭管4h后开放, 每日引流3次, 15例患者完全治愈。陆兆丰[9]应用尿激酶5万~6万IU闭管2h, 每天引流不超过3次, 58例患者完全治愈。曾凡川[8]则应用尿激酶3万~5万IU闭管1h, 建议每天引流超过3次, 46例患者完全治愈。笔者采用尿激酶3万~5万IU闭管2h, 每天引流3次, 7d血肿大部分吸收46例 (95.8%, 46/48) 。
颞枕部颅骨骨折后出血是颞枕部硬膜外血肿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常出现外耳道脑脊液漏和 (或) 血性液体症状。耳道脑脊液漏是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本组3例术后颅内感染者术前诊断均合并有脑脊液耳漏。通过颅内脑脊液引流、静脉和颅内注射敏感抗生素处理, 感染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漆松涛, 邱炳辉, 方陆雄.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救治516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9) :683-685.
[2]Karasu A, Sabanci PA, lzgi N, et al.Traumatic epidural hematomas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J].Surg Neurol, 2008, 69 (3) :247-251.
[3]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
[4]董伟, 朱信卫, 邓守共, 等.钻孔尿激酶引流选择性治疗硬膜外血肿[J].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 (4) :429-430.
[5]李祥富, 王七玲, 赵东刚, 等.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5 (3) :294-295.
[6]王福林, 何仁平.微创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162例分析[J].临床医学, 2003, 23 (10) :19-21.
[7]郝军.微创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22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6 (18) :57-58.
[8]曾凡川.微创钻孔引流治疗中小量硬膜外血肿46例[J].重庆医学, 2012, 41 (2) :190-191.
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护理 篇8
起病原因:主要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主要表现为:失语、偏瘫、严重者意识不清, 多数患者伴有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
1 临床表现
1.1 内囊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内囊出血病变范围较大, 神经损害症状较重。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则临床症状较轻, 多无意识障碍, 偏瘫也轻, 预后较好。
1.2 丘脑出血
如果属一侧丘脑出血, 且出血量较少时, 表现对侧轻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 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 呕吐频繁呈喷射状, 病情往往危重, 预后不好。
1.3 桥脑出血
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 表现病处侧面瘫, 对侧肢体瘫, 称为交叉性瘫, 为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如果出血量大, 则影响对侧, 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状。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侧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 预后多不好。
1.4 小脑出血
若出血量少, 表现为先是头晕, 继而是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 走路不稳, 讲话不清。若出血量大, 压迫延髓生命中枢, 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1.5 脑室出血
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脑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 较为少见;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 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 发病后1 h~2 h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 呼吸不规则, 病情多为严重, 预后不良。
1.6 脑叶出血, (也称皮质下白质出血)
可发生于任何脑叶, 除表现为头痛、呕吐外, 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如额叶出血表现为精神病症状:烦躁不安、疑虑、运动性失语;顶叶出血表现为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表现为感觉性失语, 精神症状;枕叶出血, 以偏盲为常见。脑叶出血一般症状略轻者, 预后较好。
手术方法: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主要有开颅血肿清除和钻孔引流术。下面主要谈钻孔引流术后的护理。
2 钻孔引流术后护理要点
2.1 保持引流管通畅
对躁动的患者要适当约束双上肢活动, 不可牵拉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脱落, 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
2.2 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
脑出血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的早期病情变化表现为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果血压升高, 可诱发再次出血, 需及时控制血压, 但血压应控制正常偏高范围, 若降血压过低, 可使脑血流灌注不足, 影响脑功能的恢复。若体温过高, 可能是脑干受压, 中枢性发热所致, 也可能是由于某些部位感染所致 (如肺炎、压疮方面、泌尿系感染等) 。若中枢性发热应头部枕冰块, 腋窝和腘窝放置冰袋降温, 并随时观察耳廓, 防止冻伤。
2.3 瞳孔的观察
若瞳孔中度缩小, 双眼球凝视病灶对侧, 可伴有眼球震颤, 眼球分离及外展麻痹, 提示小脑出血;若眼球固定, 双侧瞳孔散大或不等大, 对光反射消失, 提示病情危重。
2.4 意识障碍的观察
意识障碍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脑内损害程度的直接指标, 眼球运动和瞳孔变化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十分重要, 若意识障碍逐渐缓解, 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预后较好;若发病时虽有意识障碍但程度较轻, 不过很快加重, 提示病情加重, 预后较差。意识障碍的程度与脑出血的多少、出血部位、脑干受压及脑水肿的程度有关。
2.5 呼吸的观察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 监测血氧饱和度, 若呼吸不规则, 血氧饱和度低于90%, 观察气管内是否痰液堵塞, 应及时吸痰, 并给予翻身、叩背, 加大氧流量吸入。呼吸若由深而慢变为快而不规则的呼吸, 提示呼吸中枢损害。
脑疝先兆: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两慢一高, 即血压升高, 脉搏变慢, 呼吸不规则。
2.6 头部引流液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袋宜与床面相平, 与脑室相通则高于床面15 cm左右, 每天定时更换引流袋, 更换前先夹闭引流袋, 以免引流袋逆流。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 一般术后24 h, 引流液为200~300 m L, 色暗红, 若颜色鲜红, 量过多, 则提示脑内有继续出血的可能, 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一般在24 h~48 h拔除脑室引流管。
2.7 压疮的护理
每2 h定时翻身1次, 每日全身擦浴1次, 翻身时注意保护头部, 保持床单位清洁, 皮肤清洁干燥。对骨骼隆突处, 用气垫床缓解受压。对留置尿管者, 每日尿道口护理2次。对昏迷患者, 每日口腔护理2次。
2.8 鼻饲管的护理
每次鼻饲前抽吸胃液, 确保在位通畅, 观察和记录胃液的颜色和性状, 若胃液呈咖啡色或血性液应暂停鼻饲;若患者有呃逆, 腹部饱胀, 胃液呈咖啡色或解黑便, 应立即通知医师。
2.9 心理护理
钻孔术后, 患者意识逐渐转清, 易出现烦躁、易怒等, 应稳定患者情绪, 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指导患者做积极的康复锻炼。
3 预防并发症
钻孔外引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神经导航引导下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30例丘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 另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常规开颅手术的30例丘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5], 排除合并其他类型脑出血患者。研究组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 (62.35±6.58) 岁, GCS评分[6]5~12分, 平均 (8.62±3.53) 分, 出血量30~50 m L, 平均 (48.13±6.20) m L, NIHSS (NIH Stroke Scale) [7]评分 (19.76±4.21) 分;对照组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50~75岁, 平均 (61.75±8.39) 岁, GCS评分5~12分, 平均 (7.32±3.17) 分, 出血量3~50 m L, 平均 (45.35±4.25) m L, NIHSS评分 (19.53±4.72) 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 且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 具体手术步骤参见参考文献[8,9]。研究组患者接受神经导航下微创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 先CT检查后传输CT数据到美敦力神经导航仪, 采用电磁穿刺导航程序, 常规注册, 定位出血中央部位为穿刺靶点, 颞中回避开侧裂区大血管区为入点并标记头皮切口, 常规消毒铺巾, 标记处皮肤切口约3 cm, 无菌导航笔再次确认颅骨钻孔点, 钻开颅骨, 直视下“十”字形切开硬脑膜, 以穿刺专用导航笔作为管芯, 携带12 F或14 F硅胶引流管, 在导航引导下穿刺进入血肿腔后, 拔除管芯, 抽取血肿总量的30%~40%, 缓慢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无活动性出血后, 保留引流管并缝合头皮妥善固定, 接好三通管及外引流器进行引流, 术后复查头颅CT, 根据残留血肿量, 每天2次行尿激酶3~5万U用生理盐水3 m L稀释后经引流管注入血肿腔, 闭管2 h放开引流管, 以尽快溶解引流出血肿, 3~5 d血肿引流满意尽早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30、90 d, 患者分别接受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Barthel指数[10]评定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并分别统计两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
表1所示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的NIHSS评分, 可知术后30 d及90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 而术后30、90 d研究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注:与术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bP<0.05
2.2 Barthel指数
表2所示为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 术后30 d及90d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术前, 术后30 d两组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 术后90 d研究组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注:与术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bP<0.05
2.3 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
表3所示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3%, B组患者的死亡率为3.3%,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开颅血肿清除术, 微创钻孔外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可以直视下清除血肿, 妥善止血, 尽快解除血肿压迫, 但由于丘脑位置较深, 手术路径长, 手术操作困难, 脑组织牵拉损伤重, 手术创伤大,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影响临床疗效。微创钻孔外引流术虽具有微创、操作方便等优势, 但往往缺乏精准的定位, 造成穿刺部位不理想, 不能有效避开血管区, 不能满意的穿刺血肿中心区, 影响手术疗效, 限制了其应用。神经导航的应用解决了定位问题, 术中可以精确定位靶点, 并能有效避开大血管区, 可以迅速降低颅内压, 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了手术疗效, 值得应用推广。
本研究发现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导航辅助微创穿刺引流术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 但研究组患者术后30、90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接受导航辅助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另外Barthel指数作为临床评估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客观有效的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0、90 d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术前, 研究组术后30 d的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而术后90 d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微创穿刺引流术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优势。通过对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分析, 导航辅助微创穿刺术术后并发症少于开颅手术, 说明精确定位微创手术的优势。这些均可能得益于导航辅助微创穿刺对脑组织的损伤明显小于开颅手术的缘故。
综上所述, 借助于神经导航的高精度定位,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深部的丘脑出血存在显著的优势, 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快,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更好。但对于基底节区及浅表部位脑出血、出血量超过50 m L、出现脑疝的患者,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的疗效仍需进一步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神经导航辅助丘脑出血钻孔外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因丘脑出血行神经导航引导下钻孔外引流术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 另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常规开颅手术的30例丘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0 d及90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 而研究组术后30 d、90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30 d及90 d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术前, 且研究组术后90 d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同时期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下精确微创穿刺引流术可以达到与常规开颅手术相似的疗效, 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优势明显。
关键词:神经导航:引流术,高血压,丘脑出血
参考文献
[1]王会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医刊, 2013, 48 (2) :92-94.
[2]魏德胜.高压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动力学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医师, 2013, 41 (6) :42-44.
[3]汤苏文.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2 (5) :681-683.
[4]陈晨, 贺震民, 吴旻, 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加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3) :390-393.
[5]林海峰, 白冬松, 佟强, 等.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手术入路选择[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 (5) :497-499.
[6]陈鑫, 严晓铭, 柯开富, 等.APACHEⅡ与GCS评分预测神经重症监护患者病死率的价值[J].江苏医药, 2014, 40 (4) :444-446.
[7]郭海燕, 童晨光, 张晓晖, 等.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NIHSS评分关系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1 (2) :167.
[8]宋贺, 焦庆芳, 胡昱红, 等.脑室镜辅助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13) :2019-2020.
[9]万刚, 黄勇, 李爱民.改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应用[D].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2)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