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化策略

2024-07-06

4-化策略(精选3篇)

4-化策略 篇1

1 现状

DL-30加载马达支架4轴铆接是人工操作完成的, 效率低下:2 500 PCS/8 h/人, 且存在铆接过程压伤到人手的安全隐患。图1所示的轴, 通过人工铆接入加载马达支架的孔内 (图2) , 得到铆接完成品, 如图3所示。

4轴, 2种不同规格, 即有3轴为相同规格 (注:标示带圆圈的为与其他3轴不同规格)

2 设计思路

设计一种DL-30加载马达支架4轴铆接自动化设备。

2.1 方案A:单台设计

如只用1人操作1台铆接自动化设备 (注:需要2个振动盘来实现2种不同规格的轴共4PCS的自动落料) , 则精益管理的人机技术可行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 (1) 一个周期时间为10.5 s, 产出为1 pc; (2) 人员稼动率=4.5/10.5=42.9%; (3) 设备稼动率=6/10.5=57.1%。

2.2 方案B:2台一体化设计

如由1人同时操作2台铆接自动化设备 (注:此时需要3个振动盘来实现2种不同规格的轴共8PCS的自动落料) , 则精益管理的人机技术可行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 (1) 一个周期时间为10.5 s, 产出为2 pcs; (2) 人员稼动率=9/10.5=85.7%; (3) 单台设备稼动率=6/10.5=57.1%。

2.3 人机精益对比技术可行性分析对比结果

通过以上2个方案, 很显然:方案B (第二方案) 的人员稼动率高出1倍, 即人工效率提高1倍。

3 具体设计

3.1 操作流程简述

操作方式为2种不同规格的4根轴*2台共8PCS通过3个振动盘送料进入铆接治具 (注:具体分配为:左右2边的振动盘各有3个出口, 分别供应2台铆接自动化设备的相同规格3轴*2=6PCS, 中间的振动盘则有2个出口对应2台铆接自动化设备的各1轴*2=2PCS) , 然后人工将加载马达支架放在治具上, 再自动铆接, 铆接完成后人工将物料取下。

3.2 设计原理

设计原理如图4所示。

3.3 操作流程图

操作流程图如图5所示。

3.4 主要机构、固有设备

(1) 振动盘送料机构, 把物料 (2种不同规格尺寸的轴, 共4根, 下同) 自动排序和送料至分料机构;

(2) 分料机构 (带气缸) , 气缸推杆水平推出, 把垂直连续堆积的物料分离出4根独立的铆接轴, 并把铆接轴移动到下模对应的4个孔上方;

(3) 分料顶出机构 (带气缸) , 把分料机构所分的物料顶出后对应放置到铆接下模4孔内;

(4) X轴步进机构, 包括步进电机、联轴器、传动丝杆, 在PLC系统控制下实现X轴移动;

(5) Y轴步进机构, 包括步进电机、联轴器、传动丝杆, 在PLC系统控制下实现Y轴移动;

(6) 工作台夹紧机构 (带气缸) , 铆接时, 步进机构不能承受铆接机的铆接力, 所以下模在铆接冲头运动时方向是可以进行浮动的。铆接时使用垂直上下移动的气缸把下模向下夹紧到固定基座上再铆接, 铆接力由基座承受, 再铆下一个点时, 先松开下模, 由X、Y轴步进机构移动后再进行夹紧和铆接;

(7) 铆接机*2台, 使用步进机构以及气缸, 采用PLC进行顺序控制, 实现加载马达支架4根轴的连续自动铆接。

3.5 设计图示

(1) 如图6所示设备局部结构示意图, 即设备关键构成6个机构图示。

(2) 外观工业造型:如图7所示设备整体示意图, 包括设备指示灯、振动盘*3PCS、触摸屏 (调试用) 、操作控制按钮 (左右各一, 中间为紧急停止按钮) 、支撑架 (内有PLC控制系统) , 设备整体可移动、一体式框架的紧凑结构。目的:安全“以人为本”, 操作简捷实用, 符合操作的动作经济原则 (如操作的位置高度、2台设备的位置间距等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 既操作方便而又不易疲劳等) , 以及造型美观大方等要求。

3.6 技术可行性验证

为了更好地检验机械结构的工作性能, 以及在工作中各零部件是否存在干涉、碰撞等情况, 特将机械结构的主要零部件在Solid Works软件中进行了实体建模, 并对零件进行了装配, 然后对装配体进行了干涉碰撞检查, 最后进行了机械结构的运动仿真。

3.6.1 零部件的建模及装配

零部件的建模主要对振动盘送料机构、分料机构、分料顶出机构、X轴步进机构、Y轴步进机构、工作台夹紧机构等进行了建模。并且对不影响装配及仿真的零件如螺钉、螺栓进行了忽略处理。

3.6.2 机械结构的装配及运动仿真

铆接机*2台在运动过程中, 主要动作:振动盘送料机构自动排序和送料至分料机构, 分料机构 (带气缸) 把铆接轴移动到下模对应的4个孔上方, 分料顶出机构 (带气缸) 则把分料机构所分的物料顶出后对应放置到铆接下模4孔内;然后, 人工放入加载马达支架, X轴步进机构、Y轴步进机构在PLC系统控制下完成工作台夹紧机构的工作, 然后铆接机开始加工, 完成后复位;与此同时第二台设备也进行同样的动作。

经过计算机模拟, 各机构能准确完成各自的动作, 整体设备能够实现设计任务和要求。

3.7 经济可行性验证

以上2个方案中的方案B, 相比方案A的单台设备还节省了1个振动盘。理由如上所述:方案A单台设备需要2个振动盘, 方案B 2台一体化设计设备则并不需4个振动盘而只需3个即可。

方案B 2台一体化设计设备, 除开固有的铆接机外, 开发的设备总成本为:30 000元, 按照操作工人的正常收入+保险等合约2 500元/月计, 则投资回收期=30 000/2 500=12月, 也就是按以上人工效率提高1倍的“以机代1人”计只需1年左右就收回投入设备成本。因此, 该设备经济可行性合理。

4 结语

(1) 车载CAR DVD汽车音响机芯DL-30加载马达支架4轴铆接自动化设备设计, 同时结合精益生产管理的人机操作分析, 使自动化设备与精益生产管理完美结合, 通过对四轴的精确定位, 可以满足铆接高度与铆接强度的产品质量要求, 同时对铆接类自动化设备“以机代人”的合理开发利用积累了经验, 也实实在在提高了生产效率。设备可靠性良好, 无故障, 易于维护保养;操作安全。

(2) 机械结构的设计中应用CAD软件Solid Works进行了虚拟设计, 通过对零部件的分析校核, 找到了零部件的薄弱部分, 对结构进行了改进, 并且对尺寸进行了优化处理。通过零部件及整机的装配, 对机械的整体效果有所把握。通过运动仿真, 检验了设备的动态性能。虚拟技术的引入大大减少了设计工作的强度和时间。

摘要: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多以及劳动成本的不断增长, 开展自动化设计与精益管理相结合的先进制造管理越来越重要。为此对传统的轴与五金件的人工铆接加工尝试进行自动化与精益化设备设计, 即针对车载CARDVD汽车音响机芯DL-30加载马达支架4轴铆接自动化设备设计, 同时结合精益生产管理的人机操作分析, 使自动化设备与精益生产管理完美结合, 达到合理开发利用自动化设备“以机代人”、提高生产效率之目的, 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4轴铆接自动化设备设计,精益生产管理,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第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第4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光斗, 王春福.机床夹具设计手册[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张立科.PLC应用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

[5]易树平, 郭伏.基础工业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9

[6]杰弗瑞莱克 (Jeffrey K.Liker) , 戴维梅尔 (David Meier) 著.丰田汽车:精益模式的实践.李芳龄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6

4-化策略 篇2

2012年餐保化应急处置工作总结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切实保障群众食品卫生安全,加快完善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应急体系,有效应对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落实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置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将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回顾荆州市餐保化一年来的应急处置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制订应急预案组织周密部署。为加强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一把手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餐保化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并按照关于“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的要求,把餐保化应急处置工作情况列入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

2、严格审批程序严把许可关口,开展餐饮培训提升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本着“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经营有序、方便群众、确保安全”的原则,严把餐饮服务审批程序和许可关口。截至9月30日,共受理、审批、发放卫生许可证3194件(其中餐饮卫生许可3069件,保健食品卫生许可125件),采集餐饮服务单位餐具样品

8675 份,合格率95%;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进行了采样监测,共采集样品1660份,合格率98%。对辖区内从业人员22385人进行了餐饮服务上岗培训,发放了3万余份食品安全宣传资料。强化餐饮服务单位依法生产经营意识,切实维护公众用饮食安全。对中、大型餐饮单位负责人培训,树立餐饮服务生产经营者是“餐饮服务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以“预防为主”全面控制风险点,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消除隐患,防止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3、制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由局“餐保化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等工作原则,制订了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为标准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四级预案。为了保障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来临时的物资供应和后勤支援,制定的预案中明确了后勤各个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为全面检验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锻炼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队伍,提高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了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模拟演练活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整个演练过程衔接到位、配合有序、有条不紊、处置得当。各方面工作都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做到了严谨、高效,实现了预案文本和实际运作的高度统一。

4、强化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

根据国家食药局下发的《关于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突出重点、全面排查、积极治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对辖区400余家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进行

了风险排查,排除隐患308处,对所有大型会议的接待单位以及大型餐饮服务单位安排了责任监督员实行24小时驻点监督,高危食品48小时留样制度;并开展现场快速检测工作。

按照省局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开展保健食品的专项检查。对城区保健食品经营单位开展了查处假冒保健品以及保健食品违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和化妆品违法使用禁限用物质、保健食品委托加工专项检查,共检查保健品经营单位264家,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

依据《2012年湖北省化妆品日常监督抽验计划》重点对辖区内6家化妆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抽检;对经营化妆品单位的宣称美白、祛斑、染发、祛痘/抗粉刺等4类易违法使用禁限用物质的监督抽验。共采集了72份样品,合格率92%。

二、应急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

1、餐饮企业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和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对辖区内公安、松滋两地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派专门调查组参与追踪,控制事态发展、调查事件原因的应急处置,发现日常餐饮服务业中一些企业还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落实餐饮服务安全责任,未严格执行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管理,索证索票方面的制度不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不强等问题。

2、监管人员面临监管面大,执法人员有限,执法手段受限的局面。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少、监管面大、战线长,监管任务重。违法制售添加非食用食品添加剂的手段日趋隐蔽,缺乏相应监测

设备和手段,监管工作难度不断增大。

3、监管体制机制不顺,责任主体不明,导致政令不畅,影响应急工作效率。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于机构改革刚刚完成,监管体制和职能尚未完善,与《食品安全法》赋予的职能职责不相衔接,监管环节之间存在空白点,导致政令不畅,直接影响应急工作效率。

三、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1、进一步明确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执法力度。增强做好餐饮服务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提高餐饮服务执法监督能力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餐饮服务监督协管的职能。

2、进一步强化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提高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意识。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营造依法经营、科学监管、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3、进一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培训。继续增强消费者的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安全消费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餐饮服务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法制观念和食品卫生意识,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和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形成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形成“人人关心餐饮安全、人人维护餐饮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怎样化唇妆 4步画好性感咬唇妆 篇3

近来,咬唇妆悄悄走红,成了MM们热衷的唇妆之一。什么是咬唇妆,怎样化唇妆?还记得古代的点绛唇吗,是用来形容古代美女们双唇中间的一抹红。其实它们就是今天时尚的称谓一一咬唇妆,意指精致双唇呈现如同咬过后的红润。红唇的魅力自然不必多说,那么怎样化唇妆才能打造性感咬唇呢?

l 、打底。怎样化唇妆?打底很重要。咬唇妆的打底是为了盖掉唇纹的本色,否则效果出不来,所以打底很重要。首先用无色润唇膏打底,然后用较为滋润的遮瑕膏或粉底来盖住原本的唇色。

2、上色。这里有个怎样化唇妆的小技巧,你可以对着镜子咬一下嘴唇,看看自己习惯咬在哪里,那么就在咬合的区域涂上喜欢的唇色。为了使上色更薄更均匀,建议使用唇刷或于指来完成。

3、抿嘴。涂了唇膏后,为了使得唇膏颜色分布得自然,不过于抢眼,可以抿嘴两次,让下唇的颜色自然地印在上嘴唇。小小的抿嘴动作也是怎样化唇妆的秘诀哦。

4、去油。如果你是直接用唇膏涂于嘴唇上,为了使唇色更持久,更自然,可以用面纸把唇部多余油光印掉,直到唇膏全移到面纸上,唇上只留残余色彩即可。

MM们知道怎样化唇妆了吗?一起来为自己画一个时尚感十足的咬唇妆吧。

上一篇:英语课程设计下一篇:专利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