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息与安全

2024-10-21

交通信息与安全(共12篇)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1

《交通信息与安呈》20m1j5j1s=-事《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是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 由原《交通与计算机〉〉杂志更名而来的刊物, 于2009年正式出刊。《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为双月刊, 大16开本, 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统一刊号为CN42-1781/U�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丨SSN 1674-4861, 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计算机应用信息网。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现已被收入到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主要报道与交通有关的信息和安全问题。杂志以交通信息和安全为对象, 以研究交通信息和安全为主题, 介绍交通系统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经验总结, 介绍交通信息和安全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和新装备。设置的栏目主要有:特邀专稿、方法研究、技术开发、系统研制、产品设计、标准制订、进展评述、信息动态、现场应用、会议报道和名词术语等。《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面向广大的交通行业, 如公路、水运、铁路、航空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 以及与之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欢迎单位、个人订阅2015年《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订价:全年6期, 每份收工本费120元 (含平寄邮费) 。订阅份数不限。订阅方法:1) 可直接到邮局汀阅, 邮发代号:38-942) 可来函I句《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社索取汀单邮局汇款:武汉市武昌余家头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社 (邮编430063) 银行转帐:户名:《交通信息与安全》编辑部开户行:中国银行青山理工大支行 (行号:104521004074) 帐号:5638575293223) 请各订户在邮局或银行转帐单上注明“订阅2015年《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x x份用款”。.口ISSN 1674-4861广告经营许可证:武工商广字4201004000411号定价:20.00元卞J"*5"CN42-1781/U电子信箱:jtjsj@vip.163.com邮发代号:38-94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2

王燚校长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做了本次交通安全宣传月的动员讲话并进行了相关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要求同学们走文明路,做文明人,争做交通法规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同时也呼吁学生“小手拉大手”,将文明交通的观念传达到家长,只有交通安全,才能拥有美好生活。

另外,主题班会交通安全知识宣传视频,以现实案例展出了一幅幅不遵守交规的惨烈画面。学生们从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学校还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讯通、公众号、弥勒三中周末休息、各类放假安全交代告知书等载体告知家长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 信息简报格式

★ 信息简报范文

★ 宣传简报

★ 工作信息简报范文

★ 领导慰问信息简报

★ 计划生育宣传信息

★ 工作信息简报应该怎么写

★ 学校精准脱贫信息简报

★ 社区环境卫生宣传简报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3

图1为我国江南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居民点均分布于凸岸的原因不可能是:

A.有利于泥沙的堆积、土壤的形成

B.水流较缓,便于取水

C.便于修筑港口,航运价值高

D.凸岸三面环水,可作防御之用

2.枯水期时,载重大的轮船最适宜的航线是: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顺丰速运目前已建有3个分拨中心、近100个中转场以及2 0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32个省(市、区)近200个大中城市及9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据此完成3~4题。

3.客户查询包裹的物流状况,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PS C.GIS D.WPS

4.顺丰速递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其运输车队合作密切,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和贵广高铁同日正式通车,读两高铁示意图及对应景观图(图2),回答5~8题。

5.兰新高铁沿线地面修建了高大的防护设施(图2右上图),其主要作用是:

A.防暴雪 B.防洪水 C.防噪声 D.防强风

6.贵广高铁全程桥隧比达到81%,其主要原因是:

A.降水较多,洪灾频发 B.经济落后,资金不足

C.地表崎岖,地质复杂 D.线路较长,工程量大

7.关于两条高铁叙述正确的是:

A.均穿越了三省(区)的行政中心

B.均跨越了两种气候

C.均穿越了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D.均跨越了两级阶梯

8.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GIS和GPS B.RS和GPS

C.GIS D.RS和GIS

图3为我国西南某区域不同地理要素图层。读图回答9~10题。

9.该区域:

A.高级住宅区集中在②地 B.③地适宜种植小麦

C.①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D.钢铁厂布局在④地

10.据图推断:

A.居民点向西、南方向扩展

B.森林面积扩大,酸雨危害减弱

C.GPS可应用于道路规划

D.湿地面积减少,地下水源增加

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特大城市,高铁车站一般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是:

A.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远离主城区,便于旅客集散

D.加快高铁站核心区域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12.在高铁站附近最适宜布局:

A.高新技术园区 B.花卉批发市场

C.快递物流中心 D.汽车客运总站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4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巴基斯坦,就稳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行了磋商。中巴经济走廊是指连接位于中国西部和贯穿巴基斯坦南北的公路和铁路主干道(如图4),将从新疆的喀什一直通至巴基斯坦的西南港口城市瓜达尔港。

材料二 :2015年11月11日,巴基斯坦正式将瓜达尔港自贸区的280公顷土地(相当于该自贸区总规划面积的三成)移交给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COPHC),并给予这家中国公司为期43年的开发使用权。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和从巴基斯坦向中国新疆运输油气管道起点的瓜达尔港是巴基斯坦难得的深水良港,毗邻巴基斯坦和伊朗边界,濒临阿拉伯海,靠近霍尔木兹海峡。

(1)简析中巴铁路和经济走廊建设中需要克服的恶劣自然条件。

(2)分析该经济走廊的贯通将对中巴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3)有人推测瓜达尔港以后将替代卡拉奇成为该国经济中心。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14.(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图5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描述丝绸之路沿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2)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3)简述图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参考答案:

1.C 2.D 3.B 4.C 5.D 6.C 7.D 8.A 9.C 10.A 11.B 12.D

13.(1)(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2分),多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2分);部分地段多风沙、春季融雪性洪水(或夏季暴雨)等气象灾害(2分) (2)扩大中巴两国货物进出口,促进中巴贸易发展(2分);有效增加中国能源进口路径(2分),直接把中东石油运抵中国西部腹地(2分);铁路和公路建设将会带动巴基斯坦西部山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2分);带动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终点的西南部港口发展(2分) (3)观点1:赞同,瓜达尔港区位更有优势,比卡拉奇更靠近霍尔木兹海峡(2分);是难得的深水良港,而卡拉奇位于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大型船舶停泊(2分);国家政策支持(2分);连接中巴经济走廊,交通便利,腹地更广阔,毗邻巴基斯坦和伊朗边界,国际贸易量更大(2分) 观点2:不赞同,瓜达尔港地形不够平坦开阔,不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2分);卡拉奇比瓜达尔港经济发达,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2分);连接瓜达尔港的中巴走廊沿线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2分);而卡拉奇是巴基斯坦最大河流入海口,腹地广阔且经济发达(2分)。

14.(1)特征: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任答两点,共4分) 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2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2分) (2)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2分);科技的进步(2分);地域广,运距长(2分);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4分) (3)亚欧大陆桥经过,交通运输较便利(2分);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2分); 矿产与能源资源丰富(2分);国家政策支持(2分);自然风光与文化古迹众多,旅游业资源丰富(2分)。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4

统一理论——人工智能研究的新进展 钟义信 1 (1)

车载道路快速检测与测量技术研究 李清泉 毛庆洲 1 (7)

大交通模式下的ITS体系框架研究 徐建闽 林 思 焦光庭, 等 2 (1)

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宫生晨 高 翔 2 (5)

湖北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应用研究 周文卫 杨厚新 王 林 4 (1)

2010上海世博会外围道路交通组织对策研究 陆克丽霞 朱 迪 杜豫川, 等 4 (6)

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研究热点 严新平 黄合来 马 明 5 (1)

方法研究与探讨

基于小票法的公交线路客流OD分析方法 陈素平 陈学武 杨 敏 1 (11)

基于可拓理论的城市主体公交模式双层决策模型 郝记秀 周 伟 陈巧峰, 等 1 (15)

灭火智能车辆PID控制方法研究 马育林 吴 青 吴 勇, 等 1 (19)

基于有限自动机的航班计划句法检查技术研究 阚海建 夏洪山 1 (23)

两相位信号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延误模型的研究 冯军红 贺尔铭 张文刚 1 (28)

城市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衔接合理性自动判别研究 杨家其 周 颖 1 (32)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算法研究 陈扶崑 吴 中 田 亮 1 (35)

冷天气起飞时的高度修正研究 谢春生 傅职忠 1 (39)

基于区位条件的停车配建指标研究 王 曼 吴 兵 李林波 1 (44)

基于ELMAN网络的交通流量差值预测模型 杨祥妹 徐 明 1 (48)

十字环形交叉口的非对称信号控制 彭彼乐 马万经 1 (51)

区域多方式货运网络随机平衡配流模型研究 于世军 曹从咏 刘英舜 1 (55)

基于行人Agent的大型客运枢纽仿真系统框架研究 唐 明 贾洪飞 刘慧敏, 等 1 (60)

线圈检测器采集信息的预处理方法和多维数据模型的构造 常振廷 1 (64)

铁路军事运输中梯队装载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求解算法 杨 镭 韦广银 张新军, 等 1 (68)

基于AHP的道桥建设最佳顺序决策计算 汤旻安 1 (71)

基于道路试验的汽车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董金松 许洪国 任 有, 等 1 (75)

基于红外光源的驾驶员眼睛特征提取 邸 巍 王荣本 1 (79)

导航电子地图增量更新方法研究 杨兆升 汪 健 李丽丽2 (10)

重庆市环城高速公路交通运行分析 杜彩军 刘振华 王俊波2 (15)

外部交通区划分方法的改进研究 苏冬冬 陈大伟 李旭宏, 等2 (19)

交通路网数据自动增量识别与技术更新 朱丽云 温慧敏2 (22)

面向北京市路网特点的新型路径诱导算法及实现 陆 阳 胡坚明 张 佐, 等2 (25)

道路车辆不良汇入驾驶行为的模型构建 裴玉龙 漆巍巍2 (29)

车辆动力传动系建模与整车性能仿真 董金松 许洪国 张荣辉, 等2 (32)

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及仿真 孙 超 徐建闽2 (35)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苑 雷 祖永昶 王长君2 (39)

快速路出口匝道衔接道路控制仿真研究 曲昭伟 王立明 金 盛2 (43)

人体跳跃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陈 静 徐桂敏 邱长青, 等2 (48)

线性规划综合运输网络合理规模研究 何 流 陈大伟 李旭宏2 (51)

信号交叉口转向可变车道长度研究 周立平 董红利2 (56)

基于RBF神经网络逆系统的多变量解耦控制 王丽萍 董江辉2 (59)

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在城市停车诱导分区的应用 华剑烽 常玉林2 (63)

城市铁路客运站换乘评价仿真研究 徐良杰 张 灿2 (67)

高速公路可变限速中大车混入因素研究 徐 婷 孙小端 贺玉龙, 等2 (70)

适于动态导航系统的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判别 傅 惠 赵丽红 胡 刚, 等2 (73)

流量不对称“十”字交叉口信号相位设计方法研究 张 亮 张存保2 (77)

基于多智能体博弈的路径选择策略仿真研究 安 实 崔 娜 李 静 3 (1)

基于遗传算法的飞机滑行路径优化 刘长有 丛晓东 3 (6)

Multi-Agent系统在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中的应用 王万乐 3 (9)

基于多源数据车辆身份综合判定问题研究 张 佐 黄振尧 李志恒, 等 3 (12)

基于本体的铁路客运枢纽内部设施建模研究 孙宝凤 贾洪飞 韩佳辰, 等 3 (16)

基于广义费用的公共交通联乘优惠研究 杨利强 黄 卫 张 宁 3 (20)

信号交叉口渠化与信号配时协调优化研究 刘培华 于 泉 刘金广, 等 3 (24)

基于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北京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分析 苏岳龙 姚丹亚 张 毅, 等 3 (28)

基于最短路径搜索的动态随机交通分配 温惠英 王晓巍 曹更永, 等 3 (32)

信号周期时长优化方法研究 杨兆升 林赐云 龚勃文 3 (3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组织的仿真和评价 胡明伟 史其信 3 (39)

基于视频跟踪方法的行人过街状态表达与分析 胡宏宇 王殿海 孙 迪 3 (43)

单点公交被动优先下信号配时方法研究 李 凤 王殿海 杨希锐 3 (48)

单个交叉口定时信号控制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 张 楠 韩 印 马万达 3 (53)

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居民出行选择的影响 李志斌 王 炜 杨 晨, 等 3 (56)

基于分组流的交通流诱导与控制研究 李明利 张利川 王选民 3 (60)

进口单独放行的改进绿波数解法 李 林 徐建闽 卢 凯 3 (64)

基于两阶段遗传算法的传感器网络布点 胡坚明 何颖佳 张 毅 3 (68)

多源数据融合的区间车辆速度预测算法研究 翟雅峤 翁剑成 荣 建, 等 3 (74)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强制换道模型研究 刘有军 曹 珊 3 (78)

1种双目标单点信号配时优化模型 廖秀斋 增1 (1)

城市主干道瓶颈段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及仿真 徐 辉 谭振霞 龙科军, 等 增1 (4)

无信号交叉口左转专用道设置研究 丁 锋 陈峰林 常玉林, 等 增1 (9)

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合流区交通量预测 臧晓冬 周 伟 增1 (12)

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计算过程模型研究综述 赵红霞 汤淑明 朱凤华, 等 增1 (16)

几种车辆路径算法的研究 孙 燕 尚军亮 增1 (21)

多路径分配模型中合理路径的研究 黄秋乐 徐 中 李旭宏, 等 增1 (24)

分区分布式动态诱导系统应用研究 王卫东 王彦新 杜占武, 等 增1 (28)

平行系统理论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浅探 张 会 于 泉 刘金广, 等 增1 (32)

无公交专用道下的单点公交优先控制 别一鸣 宋现敏 朱 慧, 等 增1 (36)

道路堵塞时排队长度和排队持续时间计算方法 纪 英 高 超 (41)

基于混杂模糊切换的快速路区域协调控制研究 范立权 陈阳舟 李振龙 增1 (44)

无信号控制路口通行能力仿真分析 赵世文 姚丹亚 苏岳龙 增1 (49)

车道变换行为特性研究 李洪强 徐慧智 程国柱 增1 (54)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的遗传免疫算法研究 孙 杨 宋 瑞 何世伟, 等 4 (11)

车辆跟踪中的背景初始化与更新方法研究 赵发科 施 毅 4 (16)

基于S型函数预处理的RBF神经网络交通流量预测 温惠英 周玮明 4 (22)

基于大样本浮动车数据的武汉市车辆行驶速度获取与分析 李宇光 熊普选 乐 阳 4 (26)

基于多Agent的城市快速路协调控制研究 范立权 陈阳舟 李振龙 4 (30)

交通视频背景估计动态高斯混合模型 李红宝 徐建闽 林培群, 等 4 (35)

城市错位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吴 炼 王 婧 李旭宏, 等 4 (39)

静止队列法交叉口排队与停车延误分析 李明利 王选民 张利川 4 (43)

城市混合交通场景中的多目标参数检测 任建强 陈阳舟 4 (47)

基于XML的公众交通信息服务需求辨识模板研究 朱丽颖 陈旭梅 刘 军 4 (50)

城市交通投资的消费者福利评价 张小丽 陈 峻 王 炜, 等 4 (55)

深圳特区外出租车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 李 猛 孙喜梅 韩 彪 4 (59)

基于交通流分析的物流中心选址仿真研究 吕奇光 许茂增 4 (63)

基于满意度的公交车调度模型研究 姚 俊 吕智林 叶 嫣 4 (67)

动荷载作用下的沥青混合料间接拉伸试验参数研究 王富玉 李艳玲 任立锋 4 (70)

干线协调控制中公共周期优化方法研究 王殿海 李 凤 宋现敏 5 (10)

上海市公交专用道建设实施策略和方法研究 吴娇蓉 汪 洋 5 (14)

基于类比分析的深圳市特区外出租车需求量预测 孙喜梅 李 猛 韩 彪 5 (19)

私家车出行者交通信息需求研究 杨智伟 赵胜川 张 迅 5 (24)

基于出租车跟踪的市区路网交通状态估计方法 史文欢 孔庆杰 刘允才 5 (29)

基于人均延误最小的干线交叉口协调配时优化 徐铖铖 陈 峻 5 (33)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叉口范围动态划分方法 熊英格 徐卓立 刘好德 5 (38)

基于网络连接的轨迹数据时空查询条件 张晓昱 章燕萍 李 响, 等 5 (44)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研讨与应用 李新平 洪一栋 张 勇, 等 5 (48)

基于多Agent的城市交通控制建模研究 汤旻安 任恩恩 5 (52)

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标准规范研究与制定 王 辉 张 丽 5 (57)

认知结构方法在交通信息融合中的应用 宋 辉 吴 林 刘 洁, 等 5 (61)

面向交通规划的多城市、多平台交通信息网络结构研究 贾洪飞 滕 鲁 5 (65)

基于生存分析法的行人过街最大等待时间研究 卢守峰 王红茹 刘喜敏 5 (69)

基于交通流路径分布的交通拥堵管理决策支持 林 瑜 沈建惠 5 (72)

公路路线智能优化方法研究 杨宏志 卢 瑜 5 (77)

交叉口进口段车辆折算系数研究 吴 建 5 (81)

基于多参数状态时间序列的交通状态预测方法 张心哲 关 伟 6 (1)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模糊积分评价方法 张小丽 王 炜 陈 峻, 等 6 (6)

车辆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赵新勇 路小波 李 楠 6 (11)

干道信号协调控制优化方法 陈思溢 徐建闽 卢 凯 6 (14)

轨道几何状态检测数据里程校正算法研究 隋国栋 李海锋 许玉德 6 (18)

船舶溢油应急处置关键组织与联系的识别 王立坤 6 (22)

道路超高过渡方式分析、探讨 尚春花 庄稼丰 程建川 6 (26)

求解不确定车辆数车辆调度问题的蚁群算法 曹宏美 武 钧 闫振英 6 (30)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公交车调度研究 杨俊宇 秦志锋 6 (34)

浮动车数据中零速度点数据地图匹配方法 王东柱 董继明 李亚檬, 等 6 (38)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公交线网优化研究 赵胜川 赵建武 林 杨 6 (43)

涡轮式2相位平面交叉口设计研究 李巧燕 邹志云 肖代全 6 (47)

山东省港航系统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吕安涛 张存保 石永辉, 等 6 (52)

交通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平台方案探讨 周文卫 朱 严 杨海燕 6 (55)

基于探测车数据的路段行程时间估计 胡小文 6 (60)

弹性需求下多类型用户拥挤收费模型研究 孟永平 6 (66)

车流到达模型的求解与仿真研究 李 刚 陈雨人 6 (71)

进离场分离条件下的扇区划分模型研究 周 蕊 韩松臣 张 明 6 (75)

考虑倒计时的交叉口公交优先检测器布设位置研究 严 飞 李克平 孙 剑 6 (79)

系统研究

空铁联运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任 鹏 徐瑞华 陶勇剑 1 (109)

基于GIS的交通污染扩散模拟 张 璨 巩 晶 严新平, 等 1 (113)

智能交通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沈文超 徐建闽 游 峰 1 (117)

基于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超速视频检测系统设计 吴 青 陈 晨 初秀民, 等 1 (122)

基于MapXTreme的WebGIS-T设计与实现 温晓岳 董红召 吴方国, 等 1 (126)

高校学生火车票网上预订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 邓楚利 李夏苗 孙春峰 1 (130)

零担物流运输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赵新慧 1 (134)

基于ArcGIS的城市停车规划管理系统的研究 龚露阳 邹智军 1 (137)

基于GPS公交车自动报站系统的设计 黄艳国 许伦辉 眭相林 1 (141)

基于速度分类算法的交通事件实时视频检测 张盈盈 张 路 蔡 豫, 等 2 (107)

内河综合海事应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黄立文 宫福忠 文元桥 2 (112)

交通信号模拟演示控制机的设计与实现 夏海龙 徐建闽 曹成涛 2 (115)

多通道汽车驾驶模拟器视景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王 锴 高 嵩 吴超仲 2 (119)

多功能路面检测车网络通信系统设计 许天祥 陈先桥 2 (123)

基于北斗/GPS/BGAN卫星技术的应急指挥监控系统 王孝广 陈 伟 刘 建, 等 2 (127)

终端区空中交通管制专家系统的设计 武喜萍 李海峰 2 (131)

基于模拟道路的自治电动小车列队通信系统设计 刘 捷 吴 青 黄 伟 3 (112)

双向传输的智能公交信息采集系统 胡非与 徐建闽 3 (116)

交通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设计 李 聪 陈 伟 刘 建, 等 3 (120)

ITS框架下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研究 王 佳 王程程 郭晓蒙 增1 (74)

多层地下交通枢纽安全警示系统综合仿真平台的研究 张 雷 陈志新 尹晓宏 增1 (77)

基于虚拟专网 (VPN) 的交通观测系统研究 王 洋 单伟娜 郑荣莉 增1 (81)

交通图像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丰晓芳 增1 (84)

基于GPS浮动车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研究 姜桂艳 常安德 张 玮 4 (104)

不利天气高速公路路况车载采集系统研究 陆 单 吴 青 万 剑 4 (109)

城市道路交通信号设施管理系统研究 李明星 邵春福 李 洋 4 (113)

基于HLA的铁路编组站技术作业仿真系统 李季涛 马彩雯 杨俊锋 4 (118)

行人交通仿真模型与相关软件的对比分析 胡明伟 史其信 4 (122)

某在役钢筋混凝土梁桥静载试验与承载能力分析 韦全余 陆耀清 艾 军, 等 4 (128)

轮式装甲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 高吕和 张维圆 王艳奂 4 (132)

路面裂缝无损检测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孙朝云 沙爱民 谢昌荣 5 (106)

基于GIS—T的公路信息系统构建 唐小勇 张 婧 程 琳 5 (111)

1种分布式船舶轮机模拟器 王海燕 刘晓晨 武晓英 5 (116)

基于虚拟仪器的管道流量和压力数据采集系统 胡 琼 范世东 5 (120)

基于PDA的水准仪桥梁检测系统的开发 沈小俊 谢应爽 冯 晓 5 (124)

基于GPS的电子不停车收费车载设备系统开发 朱书善 李亚檬 宋向辉, 等 5 (127)

基于GPS的电子收费系统研究 陆赛杰 黄 卫 钱振东 5 (131)

基于视频的城市道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高 峰 吴 青 6 (107)

车载视频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刘 学 张宝平 曹睿学, 等 6 (110)

异构公路监控设备统一接入平台研究与实现 方艾芬 杨卓敏 6 (114)

基于时刻表的公交配流系统开发 刘志谦 宋 瑞 6 (118)

基于MDA的城市公交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陈江春 谭建军 邵长高 6 (123)

模拟自治汽车列队通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方 晶 吴 青 马育林, 等 6 (128)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研究 何 明 过秀成 金 凌 6 (132)

交通安全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社会环境探析 马兆有 王长君 刘 君 1 (83)

沥青路面安全行车保障措施研究 曹 平 白秀琴 谢 磊 1 (86)

交通事故现场管理安全测度评价 张文会 许洪国 1 (89)

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交通事故分析 魏玉晓 李宗平 李宵寅 1 (94)

老城区道路安全改善措施优选方法 刘 凯 李文权 1 (98)

汽车碰撞行人伤害值分析及数据库建立 田 晟 1 (101)

列车制动过程仿真计算系统研究与开发 丁 勇 李 斌 周方明 1 (105)

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及安全评价 裴玉龙 王连震 2 (81)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行人流楼道疏散仿真研究 周金旺 刘慕仁 孔令江 2 (85)

基于时间序列挖掘的隧道交通事件分析 尚军亮 方 敏 张晓松 2 (88)

车道变换进程中驾驶员视点转移特性研究 裴玉龙 于 涛 2 (92)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智能化分析 吴丽娜 裴玉龙 2 (96)

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研究 袁 浩 史桂芳 汤振农, 等 2 (100)

智能体 (Agent) 技术在交通枢纽仿真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张 娜 陈 震 陈 彬, 等 2 (104)

不良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裴玉龙 张需鹏 3 (81)

世博交通走廊紧急救援系统信息化预案库研究 保丽霞 高 翔 张艳妮, 等 3 (85)

基于ADS-B的多雷达民航空管安全监视体系 高 扬 雷 昱 雒旭峰 3 (89)

基于S—曲线的时变交通应急疏散需求预测 林建新 韦献兰 吴海燕, 等 3 (92)

不利天气下路况识别现状研究与展望 马育林 吴 青 初秀民 3 (97)

灾后恢复阶段多期道路交通网络重建规划 谢秉磊 穆 威 李 斌 3 (101)

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行人安全分析 裴玉龙 程 坦 3 (105)

事故多发点鉴别及其成因分析 孟祥海 黄宝安 宋春花 3 (108)

ITS在我国道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对策分析 陆斯文 增1 (58)

针对突发事件的公交车辆动态调度 崔玲玲 陈 涛 张玉萍 增1 (62)

重大交通突发事件中的态势评估研究 侯 琳 杨 帆 张 佐, 等 增1 (67)

高速公路应急决策系统支持技术研究 耿 殷 杨 柳 王超深 增1 (70)

两难区安全改善问题的感应控制方法研究 黄 玮 马万经 杨晓光 4 (75)

物元可拓法在道路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史桂芳 袁 浩 程建川, 等 4 (80)

高密度交通流状态下行车安全性分析 蒋 锐 郭忠印 孔令旗 4 (84)

高速公路匝道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 赵 倩 柴 干 4 (88)

城市道路施工交通安全评价研究 戴忧华 郭忠印 孔令旗, 等 4 (92)

基于DYNASMART路网恢复可靠性研究 唐夕茹 陈艳艳 4 (97)

基于GIS的交通安全工作实地调查与评估方法 李平凡 刘东波 4 (101)

大容量客车疏散路径模型选择 黄隆飞 宋 瑞 郑 锂 5 (85)

交通事故现场图像拼接方法研究 谭立东 许洪国 刘宏飞, 等 5 (90)

不良汽车驾驶行为聚类与处罚形式及标准建议 李洪强 程国柱 张 琨 5 (94)

城市路口倒计时显示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分析 张 杰 贺玉龙 孙小端, 等 5 (99)

基于B/S模式的公路交通安全数据库设计 徐 婷 孙小端 贺玉龙, 等 5 (102)

基于小波变换的城市道路交通事件检测 陈小鸿 李 兵 6 (84)

某超高车辆撞落人行天桥事故的过程仿真与分析 何水涛 张炎圣 卢 啸, 等 6 (89)

川江应急救助人命搜寻区域确定方法研究 李琳琳 徐志远 王显光 6 (93)

转向横拉杆弹性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杨荣山 田 晟 谢常云, 等 6 (96)

广西酒后驾驶干预项目调查结果分析 李 颖 袁 和 张俊华 6 (103)

技术开发

拓宽的左转车道长度对延误影响的仿真分析 潘 弘 吴 兵 李林波 1 (145)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快速路交通流相态划分 王 璇 翁小雄 1 (149)

Google Earth软件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乐 晨 任 刚 1 (153)

盲图像质量评价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郭保平 张兆东 1 (157)

可外接充电式HEV的研究与发展 陈树勇 陈全世 田光宇, 等2 (134)

基于Vissim的公交停靠站有效泊位数分析 龚晓岚 魏中华2 (140)

脉动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李 杰 黄民水2 (143)

联拱隧道二次衬砌的时机和荷载分析 李之达 黄 强 汤天明, 等2 (146)

现代船岸通信技术及应用 杨 涛2 (150)

基于CAN-LIN总线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仿真分析 彭何欢 刘建军 彭樟林, 等2 (152)

基于压力传感器的便携式车型检测器 罗亮红 徐建闽 林培群 3 (124)

交叉口交通流仿真研究 江光秀 陈阳舟 张利国, 等 3 (129)

面向指路标志系统的非平面路网数据模型及应用 张小兰 黄 敏 3 (133)

一种用于交通信息采集的图像背景快速估计方法 林培群 徐建闽 卞建勇 3 (138)

标识线导航的智能车路径辨识方法研究 周习鹏 吴 青 张 蕊 3 (142)

Multigen Creator与HintCAD结合的道路地形三维建模 张志清 梁昌征 马 骁, 等 3 (145)

关于CBD停车诱导标志设置的探讨 周小猛 李旭宏 朱彦东 3 (148)

基于TDS642EVM的交通参数检测 方江波 徐建闽 卞建勇 3 (151)

北京市主干路基本路段交通流特性及状态分析 王子雷 邵长桥 荣 建, 等 3 (155)

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信息化建设探讨 胡社忠 3 (160)

高速公路车辆动态称重技术及误差分析 吴宏伟 唐 亮 孙棣华, 等 增1 (88)

GIS技术在县域公路网规划中的应用 沙晓东 颜淋丽 增1 (91)

大城市商业区停车诱导系统应用开发 王 雷 江朝华 徐 鹏 增1 (95)

考虑复杂交通规则的最优路径算法在GIS中的实现 田 晟 许伦辉 王倩雨 4 (136)

eCos在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段建民 王 钰 4 (141)

总线技术在汽车ASM尾气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王兴宇 苏 建 潘洪达, 等 4 (145)

CAE技术在泰州长江大桥钢箱梁设计中的应用 郑本辉 4 (150)

基于FPGA的图像采集及VGA显示 郑 容 朱宏辉 4 (154)

XML技术在桥梁工程计算软件中的应用 何 为 刘德宝 江建坤 4 (158)

交通视频联网监控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屈立成 何 维 孙大跃, 等 4 (161)

П形截面主梁斜拉桥剪力滞效应分析 戴万江 肖 威 杨华振, 等 4 (165)

机场及终端区仿真优化系统建模及实现 徐肖豪 王洁宁 张 鹏 5 (135)

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公路运输枢纽综合评价 任秀欢 何 杰 刘小龙 5 (14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航空系统客运量预测模型 陈亚青 韩云祥 5 (146)

基于行人仿真的行人过街设施方案设计及评价 方雪娇 秦焕美 关宏志, 等 5 (149)

基于灰度变换的沥青混合料图像增强及分割实现 钱 野 袁 峻 5 (154)

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车牌图像边缘检测及提取算法 郭 亚 宋焕生 5 (158)

改进的BP神经网络在港口物流量预测中的应用 林 连 林 桦 5 (161)

惯性基准高程测量方法在路面平整度检测中的应用 刘新宇 肖传宇 吴 勇 5 (166)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动力特性分析 蒋月琴 5 (170)

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模糊神经网络ACO控制 孙 宝 程 琳 5 (173)

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黄之谨 5 (177)

高速公路综合管理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陈士俊 6 (137)

基于GISDK的OD数据集成分析模块的开发研究 胡郁葱 梁枫明 王子明 6 (143)

环渤海湾集装箱空箱调运网络数字刻画与可视化 靳志宏 李 娜 兰 辉, 等 6 (147)

基于行为融合的无人自动驾驶车辆的智能控制 边鹏飞 刘 清 郭建明, 等 6 (151)

停机区推出共用停止点设计优化 高 强 唐小卫 朱金福 6 (156)

信息动态

振兴物流业确定九大重点工程 1 (27)

第三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深谋安全策略 2 (95)

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有序推进 2 (156)

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 3 (164)

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并征求意见 4 (21)

声明 4 (74)

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并征求意见 4 (131)

国家发改委交运司组织开展铁路、远洋运输领域主要装备技术政策制定工作调研 5 (105)

关于废止公路交通标志板等4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的公告 5 (110)

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5 (180)

推进内河航运快速、协调、安全、绿色发展 6 (168)

新年寄语——暨《交通信息与安全》发刊词 严新平 1 (封二)

《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第六届编委会委员名单 2, 3, 增1, 4, 5, 6 (封二)

2009海峡两岸智能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1 (封三)

2009年第六届科技兴港论坛征文预通知 2, 3 (封三)

《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征稿启示 4, 5 (封三)

2010年全国人工智能大会 (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 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6 (封三)

北京宏德信智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介绍 1 (封四)

第八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2 (封四)

2009海峡两岸智能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3 (封四)

《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征稿启示 增1 (封四)

《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2010年征订启示 4, 5, 6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5

关于**市交通局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整改报告

2003年10月15日**市信息化办公室组织国家信息安全评测认证中心上海中心**办事处的专家对我局的信息化安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检测,并给出了概要评估报告和提出了安全措施建议。我局对此报告非常重视,召开了由相关人员参加的信息安全工作会议,会上对检测出的问题逐个地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按照解决方案迅速地予以实施。具体整改情况如下:

一、安全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的整

由于给安全检测专家介绍情况的人员对交通局整个安全管理体制不十分了解,所以给评测专家留下了交通局没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制定落后于目前的网络安全工作的印象。实际情况是**市交通局于2003年3月重新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员及工作职责,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信息化安全工作。同时也发布了一系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如《**市交通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交通信息网网站管理制度》等。在新发布的《**市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建设规划(2003-2010)》中对信息安全也作了全面的规划。目前只是由于对这些规划和制度组织学习不够,使得安全制度的落实不能完全到位。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我们将对所有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并将一些制度进行细化,分别制定出《机房管理制度》、《设备维护制度》、《访问控制管理制度》、《设备操作管理

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将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到人,尽量减少因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损失。

二、对信息安全设备的软硬件配置的整改

1、系统灾备:我们针对不同系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针对办公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是磁带备份,策略为每周一进行完全备份,每周三和周五进行增量备份,同时将整个系统应急恢复盘刻成光盘。当系统崩溃时通过应急盘和备份磁带迅速恢复系统。此次安全检测时,发现的磁带问题是由于一盘磁带出现故障,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全备份没有完成,现在我们已更换了所有磁带,备份系统已恢复正常。针对内外网站,由于所有页面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我们采取的是每日对数据库进行异地备份,涉及网站的程序也刻成光盘保存。由于每台计算机有相应的备份机器,所以一旦网站系统崩溃,可通过更改该备份计算机的ip地址,复制相关程序和恢复数据库的步骤

迅速恢复网站。

2、病毒防护:由于历史原因,我们通过三种方式来更新交通局所有的计算机上的杀毒软件。1)对所有安装win98的计算机通过一台的服务器来安装更新杀毒软件,杀毒软件为kill 2000。2)对所有安装win xp的计算机通过一台win 2000的服务器来安装更新杀毒软件。杀毒软件为kill 安全胄甲。3)只用于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单机)安装朝华安博士单机版,外网服务器使用kill 安全胄甲,通过英特网更新。根据此次评测报告的建议,我们将安装一台杀毒软件更新服务器,将所有内网的计算机安装统一的网络版杀毒软件,通过一台服务器来更新升级。

3、边界控制:1)外网百兆防火墙。评估报告中指出的外网百兆防火墙带有入侵检测功能与单独的入侵检测系统非常相像,而我们认为单独的入侵检测系统功能强大,有丰富的监测图表,而防火墙内嵌的入侵检测功能非常简单,而

且一旦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打开,对防火墙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设立了单独的入侵检测系统。2)关于防火墙与管理计算机之间通讯为加密的问题,我们也是经过选择的。联想防火墙提供两种管理模式,密匙管理方便但不加密和通讯加密管理但比较繁琐,为管理方便我们采用了密匙管理的方式,今后我们将尽量采用通讯加密的管理方式,以保证防火墙的自身安全。3)外网入侵检测系统。根据评估报告的建议我们对该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了重新配置,重新制定了规则,避免了误报。此外,由于硬件条件的设置,我们暂时将入侵检测管理端口用工网地址,但对其访问我们做了严格的限制。并已着手准备硬件设备,尽快将管理端口设置成私有地址。需要说明的是外网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联动功能一直是打开的。4)内网千兆防火墙。按照评估报告的建议,我们已打开了防火墙的包过滤日志功能;由于防火墙的入侵检测功能会增加防火墙的

负担,影响防火墙的性能,所以没有打开防火墙的入侵检测功能;至于厂家定义的报警值是指日志文件大小超过该报警值防火墙将报警提示用户,根据监测此阀值偏小(根据厂家说明此标准值为百兆防火墙设置,对千兆防火墙偏小),我们已作相应的调整。考虑到资金以及内网相对于外网较为安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我们为外网配置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而内网目前只配备了防火墙,若明年资金允许,我们将在内网部署入侵检测系统。

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与对策 篇6

二、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略)

三、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

从人、车辆和环境的主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及ITS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的对策。

(一)主动安全技术

1、人的主动安全性

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以及交通安全的解释;交通医学(感知交通环境信息);交通的法律安全(血液酒精浓度检验、吸毒检验及法律裁决) 。

2、车辆的主动安全

主要内容为:行驶安全(避免因驾驶不当或驾驶行为不当,例如,违反交通法规而引起交通事故等);工作环境安全(降低汽车驾驶员空间的噪声、振动强度,改善通风和空调性能,从而减少造成驾驶员工作疲劳的倾向性);操作安全(依据人类工程学的原理,正确布置驾驶员的操作元件,防止潜在的误操作可能性);感觉安全(改善驾驶员的工作视野范围,合理设计刮雨器的工作范围,选择油漆色彩符合视觉舒适原理)。

3、环境安全

主要内容为:交通流控制(速度监测,合理的绿信比,道路标志,增加交叉或丁字路口等的信号灯装备率等);道路管理与建设(避免将直线路段设计得过长,雾、雨、风、冰雪、动物经常出没等区域环境的改善或预报,事故高发区环境的改善);使交通法规适应相应的交通运输的发展(例如单意无矛盾的交通管理,先行权规则等)。

4、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1)汽车运行过程的各种控制,包括行车路线自动引导系统和交通控制系统(例如,智能运输系统)都可直接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据专家预测,汽车在市区和居民区行驶速度的车外自动控制,将是未来最有效的安全对策,但这种新技术的实际投放市场,尚需要等待时机。

(2)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检测是解决酒后驾车的有力对策,未来将出现一种全新的远距检测方法,而不必由交通警察拦车进行随机抽检。即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和车辆定位系统,预计将发明一种不影响交通,但对每一个行车驾驶员进行自动酒精检测的方法。

(3)据统计,因驾驶员疲劳发生的汽车事故约占(5~10)%。驾驶员眼球和眼皮动作的疲劳自动监测,可及时检测汽车驾驶员是否疲劳,以便对困倦的驾驶员进行可靠的监测和警告。这种技术在21世纪为汽车制造厂和用户接受的可能性极高。

(4)类似雷达探测的避碰系统因其价格高昂,近期内不可能大规模地投放市场。在未来10年至20年,可望广泛采用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如下:酒精车内检测,驾驶员疲倦检测,车间距警告和控制,车速控制,驱动力控制(ASR)和防抱制动系统(ABS),安全带自动佩带及锁止系统,路面冰雪预警,高位制动灯(第三制动灯),前大灯灯光自动调节和刮水系统,行车路线引导系统等。

(二)被动安全技术

1、人的被动安全

主要内容有:安全带的佩戴意识;发展救护事业(快速救护,进行现场救护或迅速将伤员运送医院抢救,也包括交通事故通讯,事故救护专业人员培训,成立交通事故志愿救护队等);发展保险事业(对事故受害者进行治疗和赔偿)。

2、车辆的被动安全技术

主要包括:自保护措施(例如,轿车乘员保护,主要考虑与商用汽车、载货汽车的碰撞或者轿车与轿车的碰撞事故,两轮车安全气囊);其它保护措施(汽车对车外交通参与者的保护措施,如载货汽车对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碰撞保护)。

3、被动安全的环境保护技术

主要内容有:平缓路肩;弯路、交叉路口以及丁字路口绿化应该符合交通视野条件,树木和防护栏的设立亦应该避免妨碍交通视线;柔性公路护栏,柔性标志杆灯柱;事故现场保护,防止诱发新的交通事故,也包括交通流疏散和大众传媒(交通电台)。

4、被动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1)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取得下述重要进展: 正面气囊(用于正面碰撞保护驾驶员和副驾驶员的正面气囊);侧面气囊(侧面碰撞时保护轿车乘员头、胸的侧面气囊);车中气囊(用于保护后座乘员); 智能安全带;儿童约束安全系统;行人保护系统(包括两轮车骑手);车身外形最佳化;协调性(即对碰撞对方的保护); 生存空间保护等。

(2)越来越多的复杂传感器用于汽车碰撞阶段,感知汽车碰撞强度参数,包括智能安全带和气囊的传感器。它们将感知的乘员实际坐位、质量、性别等,使得控制系统能自动地修正生物力学参数偏差,在碰撞的最初20ms前对碰撞强度进行分类,调整安全带和气囊的特性参数,在实际碰撞条件下为乘员提供保护。这种调节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囊充气压力和泄气通孔尺寸,以及设定安全带的预应力、卷带筒锁止和限制负荷来实现。被动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3)用于汽车侧面碰撞条件下,保护乘员头部、胸部、骨盆和下肢的侧面气囊不久将大量投放市场;汽车后座以及非碰撞侧乘员气囊不久也将投放市场。

(4)行人保护气囊已有十几年的试验研究历史,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与此同时,摩托车(包括自行车)保护气囊也有相当的试验研究,某些西欧国家已进入中试阶段。

(5)碰撞事故参与者之间的协调性,特别是重量级差较大的汽车之间的碰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实际上,运动轿车和微型箱式汽车的流行加剧了协调性问题的严重性。但协调性问题研究的重点仍然是轿车和重型商用汽车的碰撞。

(6)目前,汽车设计的重点已从满足单项要求逐渐转向满足多项综合要求(集约化设计)过渡。不仅要满足56.3km/h时50%男性乘员的安全要求,还要求汽车在不同的碰撞形式和烈度下,对不同身高、体重的乘员提供最佳的安全保护。

(7)随着有限元人体计算机模型取代模拟假人模型的推广,汽车生物力学领域将有重大突破。例如,英国实施的生物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BIOCAD)项目的执行,势必推动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工程技术、生物力学和汽车结构数据库的发展,更有利于汽车最佳安全设计。可以预见,随着不同碰撞状态和乘员特性的计算机模型的完善,将会使汽车安全设计的决策依据更为可靠。

(8)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使碰撞试验的记录更方便,实车碰撞的实验记录,如减速度、速度及速度方向的时间历程将为碰撞持续时间和受伤后果评价提供更多的信息。虽然,被动安全研究也将重视受伤后社会问题和后果的重要性,避免事故死亡也仅是道路汽车与交通安全研究的有限内容,但是,受伤使受害者能力和社会损失问题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三)深化智能交通系统(ITS)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对各种交通情况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体系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并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实现智能化使交通运输实现集约式发展。

ITS的目标和功能主要包括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运输网络通行能力,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节约能源; 提高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7

1.1 云南交通安全统筹现状分析

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中心主要负责云南省境内所有交通运输部门用车及交通部门自用车辆的安全统筹工作,涵盖了全省公路建设、公路养护、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等骨干企业和重要管理单位,是我省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重点。由于下属机构众多,地域分布较广,原有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交通安全统筹业务发展需要,于2005年启用单机版《安全统筹管理系统》后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单机版实施后出现了软件安装调试难度高、数据无法集中管理、各部门和统筹中心之间无法及时交换数据、系统开放性差、无法更好地利用现有数据信息等诸多弊端。由此可见,利用现有资源和设备建立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是有重要意义的。

1.2 建立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发和建立“云南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整合信息孤岛,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管理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本系统根据云南交通安全统筹行业的管理特点,针对全省各级交通安全统筹部门的实际需求,提供统一的业务操作和办公管理平台。通过这个管理平台可以加强统筹中心和各级下属单位之间的协调、协作和交流,有效地实现整个统筹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统计,为统筹中心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系统的建设将大幅度提高交通安全统筹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统筹中心快速、优质的服务能力,确保相关信息传输的及时和准确,推进统筹工作向更高、更强、更新的方向发展。

2 功能需求

结合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在线信息管理的要求,建立基于浏览器 / 服务器模式的新一代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系统,覆盖1个公路分中心和50个分理处的统筹业务网络交换数据平台。

2.1业务需求分析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统筹业务处理主要流程详见图1。

2.2 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统根据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中心管理的实际需求,采用B/S架构设计,系统主要包括车辆档案管理功能、统筹单制作功能、退统单功能、出险登记功能、事故查勘记录、事故损失信息登记功能、理赔单制作功能、重特大补助申请功能、代位赔偿功能、安全奖功能、常用统计报表打印功能、单据管理功能及统计分析功能等,实现对云南省统筹中心的各项相关业务信息化管理。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系统要求界面美观、大方,操作简单易懂,提示准确、清晰。从系统基础设施结构、系统软件、技术措施、设备性能、应用设计、系统管理等各个层面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系统在大压力和大数据量情况下,页面访问速度快 ;保证软件性能优化,在测试中进行压力测试,保证减低服务器开销。同时要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在平台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更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护和隔离。要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分别采取不同强度的安全保密措施,包括数据加密存储 / 传输、数字证书认证、数字签名、细粒度的数据存取控制、防毒防黑、审计和安全管理制度等。

3 总体设计构想

3.1 系统设计原则

在满足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需求的前提下,本着统筹业务管理,遵行国家颁发的交通行业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按照易管理性、易维护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可复用性、保密性、安全性原则进行设计。

3.2 系统整体框架

云南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系统由业务处理、基本设置、项目费率、单据管理、在线投统、用户管理、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系统设置、公文管理等多个相对独立的子模块组成,可以完全满足统筹系统不同层次的业务需求,充分共享数据,有机地协调工作(详见图2)。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基于三层的WEB体系结构进行开发,采用3个逻辑层的设计模式,分别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在原有B/S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引入COM组件技术。在这种体系结构中,组件位于应用服务器中,客户端发出HTTP请求到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将请求传送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将数据请求传送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返回应用服务器,然后再由Web服务器将数据传送给客户端。

通过SOA架构更好地重用已有的和新开发的业务。SOA可通过互联网服务器发布,从而突破组织内网的限制,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伙伴业务的紧密结合,减少了业务应用实现的限制,可将组织的业务伙伴整合到“大”业务系统中。SOA具有低耦合性特点,增加和减少业务伙伴对整个业务系统的影响较低,同时具有可按模块分阶段进行实施的优势。

采用敏捷软件开发平台进行研发,该平台贯穿了CMMI3过程思想,倡导“分批进入、分批退出、集中设计、一次性完成编码”的开发思想,保证软件开发过程化、体系化、规范化。该平台开发的软件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 :原子化、组件化、SOA化。原子化对象的抽取保证了最大可复用度及应用的良好扩展,组件由原子化对象构造实现了业务的封装及对象接口的定义,基于SOA的组件接口提供了跨平台的应用整合能力。考虑到要处理全省51个分理处的车辆安全统筹业务数据,采用oracle 11g大型关系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同时应用六级安全体系,即HTTP SSL、URL参数加密、模块权限、操作权限、数据访问权限、数据库加密保证了软件的安全。

为了保证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数据之间的数据能快速交换,采用Ajax技术构建更为动态和响应更灵敏的Web应用程序,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对浏览器端的Java Script、DHTML和与服务器异步通信的组合。使用Ajax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在不刷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维护数据。对于B/S结构的系统,系统页面不用打断交互流程进行重新加裁,就可以动态地更新。这使得客户端的应用程序更为迅捷地与服务器端响应和交互,可以创建接近本地桌面应用的直接、高可用、更丰富、更动态的用户界面。

4 系统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分析

目前已建立36000多辆车的档案数据、统筹收入和出险理赔支出、交通安全和理赔奖励等数据,系统运行稳定、用户满意度高。本系统以数据共享为核心,整合交通安全统筹系统信息资源,建设一个规范、统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全省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涵盖全省统筹系统各部门,实现全行业的统筹业务操作一体化和协同办公。实现对全省统筹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动态管理,推动了全省交通安全统筹业务全面信息化的进程。

4.2 经济效益分析

本系统实现业务过程电子化、业务数据传递的电子化,节省了大量的电话、差旅费、纸张等成本。在数据交换方面,电子化数据的导入、导出、交换,节省了办公成本 ;在人力成本上,通过本系统形成统计报表能快速提供决策支撑,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因此,本系统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行政办公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5 结论与展望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8

一、平台设计概念

现代化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应当具备可视化操作功能, 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实时、便捷地监控管理现场施工状况。平台的功能设计要求立足于对各个工地建设的安全信息管理资料的采集与储存、对各类监控数据的掌握与分析、对各类信息的共享与实时查询等。安全信息管理平台还应当具备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施工方提供相关预警信息的功能。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是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核心技术, 上述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平台能够联合第三方监测、第三方施工单位以及第三方咨询单位等机构的工作, 第三方机构与施工方能够便捷地查询工程施工信息[1]。

二、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原则

为了保障平台设计工作的质量, 技术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各类开发原则, 其中包括适用性与先进性原则、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可维护与可理解性原则等。

1. 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安装在平台系统中的各类应用软件应当具备一定的抗病毒能力、容错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能够发挥消除或者提示相关误操作的作用。在系统检测到误操作后应当能及时报警, 系统本身不会受到误操作的过大影响, 不会出现瘫痪或者死机的状态。

近年来, 黑客利用计算机病毒攻击网络系统致使互联网大规模瘫痪的事件频出不穷, 让受害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平台系统感染计算机病毒也有可能瘫痪而造成机密数据的泄露, 所以开发者应当对平台采取有效的保密设计, 最大程度地提升平台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 适用性与先进性原则

平台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开发经验, 着力于优化平台的基础与核心功能, 使得平台的各项性能指标更上一个台阶。量测技术与现代监控技术能够有效地强化平台的实用性, 因此要重视在平台中应用监控与量测技术。在应用新技术后, 应当对技术进行可靠性检测, 了解用户对该项技术的接受水平, 不断地完善技术, 积极提升技术与平台的融合性。

3. 可维护性与可理解性原则

平台操作程序过于复杂不仅会浪费工作人员大量时间, 还可能增加误操作的发生概率。研究人员应当为平台系统设计简单、执行效率高的程序。为了促进平台的不断完善, 能够持续适应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状况, 应当保障平台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 即确保平台能够便于维护, 维护工作程序少、时间短以及成本低。

三、平台的具体设计

平台功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各类架构与功能模块, 对系统逻辑架构、物理结构的设计是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技术人员要注意不断地丰富并优化系统的具体功能。

1. 系统的物理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了适用性强的B/S架构, 具有强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功能。系统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依赖于VPN专网与以太网, 系统具备较强的数据采集与储存能力。系统拥有信息安全管理功能, 发生信息泄露的风险较低。

2. 系统的逻辑架构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支持对施工信息、风险信息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以及查询等功能, 同时系统支持可视化操作, 各类信息经处理后能够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目前, 主流的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应用了层次化的逻辑架构, 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运行时又相互独立, 某个子系统发生故障不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2]。

应用层是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 其具有展示以及利用经深度分析或原始的数据的功能。应用层拥有大量的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是支撑应用层运作的核心因素。对各类数据的存储与整理是系统通信层的主要工作内容。系统支撑层的作用是深层次地利用各项轨道交通施工数据, 其过程需要数据智能计算、统计与挖掘等技术的支持。

3. 具体的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应当具备多种实用的功能, 其中包括对施工进度信息、施工变更资料、巡视监测信息以及施工风险源信息的采集与管理, 在统计与智能分析技术的帮助下, 借助各类功能模块向工作人员展示信息管理成果。

四、平台的各类子系统

信息平台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 不同子系统具备不同的功能, 各功能模块负责实现子系统的功能, 应当不断完善各类子系统, 促成平台整体性能的提升。

1. 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

对风险事件、施工参考案例、风险工程以及风险单元的管理是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已收录的施工案例信息, 支持工作人员查询各个工点的风险工程, 由此可见, 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风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运行涉及大量机密施工信息, 所以研究人员对其采用了保密处理, 基础数据处理子系统隶属后台操作模块, 未取得管理员权限的人员无法使用该系统。

2. 地质地理信息子系统

地质地理信息子系统是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重要构成成分, 该子系统具备如下功能:

①查询功能。系统支持综合查询功能, 能够有效执行用户的查询命令。地质地理信息子系统具备资料查询以及地图浏览两个基础模块, 能够实现对轨道工程施工范围、项目工程编号等信息的查询, 查询所得的结果通常以文件形式显示。

②统计分析功能。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 地质地理信息子系统的统计分析模块负责对相关施工区域的巡视与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 环境风险源监控子系统

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 必须要开展质量合格的风险源检查工作, 从而保障施工区域的安全。环境风险源监控子系统具有划分现场风险源、分析施工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功能。环境风险源监控子系统可以监测周边环境的变化状况, 对施工风险进行等级划分, 对工程附近环境开展动态管理工作, 在发现施工风险后通过预警模块向施工人员发出提示信息, 从而有效地提升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性[3]。

五、结语

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研究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是提升城市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措施。平台的数据处理、对风险的规避等功能是基础且重要的, 所以要不断地完善这两类功能, 同时强化系统的防泄密与自升级能力, 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平台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汪良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6, (6) :169-174.

[2]王海滨.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系统网络负荷建模方法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6, (6) :61-66.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9

本刊讯 目前, 四川联通与广安市公安局联手合作搭建的全国首个“农村交通安全信息平台”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广安市各交管所、交警中队收集上传各项交通安全信息十余万条, 市交警支队下发各种调度信息近万条, 交通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0%以上。

此平台是2011年四川联通与广安市公安局联手打造, 方便广安市公安局交警系统对所辖全市180个乡镇及40个交警中队的交通安全管理, 成为公安部的试点工程、样板工程。

该系统采用全光纤传输网络, 能够实现各乡镇交管所及交警中队采集的交通安全信息, 传输汇总到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 同时将市交警支队的各项调度信息时时传达到各乡镇交管所及交警中队。通过该系统能够有效的提升广安全市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为广安市各级政府特别是交通管理系统及时了解乡镇的交通安全状况, 预防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快速处置各项交通事故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 为建设和谐交通、平安乡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10

1 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中的主要内容

1.1 财务管理

在交通工程中的财务管理, 相关的建设单位在对各个类型的支付报表进行审查期间, 要对报表中的安全代码以及业主要求的相关编码进行比较分析, 并及时将一些错误代码改正。而且, 财务的支付报表被相关管理单位上交时, 不能上交一些纸质材料, 要保存成电子文档式的财务报表才能确定财务管理的安全性。

1.2 质量管理

在对交通工程进行质量管理期间, 它是整个工程实施最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整个交通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条件。在对工程进行建设期间, 最重要的就是填写质量用表。在业主实施相关的施工准则以及交通工程质量管理保持在一致水平上, 可以对其进行表格填写[1]。相关单位在将质量表格填写完毕后, 相关的信息工程师还要对其进行检查, 并保证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与有效监督, 以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如果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可以利用相关的定位系统对其进行严格监控,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有效发展, 已经实现了较高的管理地位。

1.3 安全管理

交通工程的安全管理形式能够促进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相关人员应对具体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与检查, 并及时对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关的安全事故进行拍照、记录等, 同时, 还要将已经拍摄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记录, 并等其重要信息传递给相关的管理单位。因为一个有效的、标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实时性的监控管理, 还能降低发生事故中的一些隐患。

2 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主要技术

2.1 文件管理的信息化

每个单位都要将业主制定的相关编码内容、方法与实际的文件编码进行核对、分析, 但在核对过程中, 要根据各个类型的工程文件, 要将一些不一致的文件信息进行明显标注[2]。如果文件在编著期间存在其他记录的文件, 也要将相关的引用文件进行标注。同时, 业务颁布的相关表格也要根据相关方法进行参照。各个业主在全部文件进行传递期间, 要注意将纸质性的与电子版式的文件一起上交, 无论是相关的文本文件还是图片文件, 都要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程的工作效率。

2.2 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将质量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 能有效的提高整个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主要根据业主指定的相关方法以及规定的质量报表, 对其存在的质量条件进行编码填写。业主要指导工程管理员以相关信息对施工数据进行填写, 如果期间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程序、不易监控的工作, 在施工现场可以利用实时监控分析施工图像, 也可以利用GPS系统监控整个过程。针对现场实际的施工条件, 要及时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并将具体情况传输到指挥部, 从而促进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执行。

2.3 安全管理的信息化

在安全管理中实现信息化手段期间, 相关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实时对一些事故的发生、安全隐患等进行拍照保留, 并在拍好的照片后标注具体的时间、地点、相关的实施单位以及具体人员等[3]。同时, 将这些信息及时发放到业主单位, 因为每个单位是信息的处理都有专门的人员来分析、整理, 并对其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等工作。这期间, 具体的执行工作都是根据业主的档案管理标准进行整理、分析, 分析工程本身的实际特点与国家的档案管理信息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这样才能促进信息的安全整理。

3 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 信息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现代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适用于各个行业, 因为一个完整的、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与先进设施、标准的信息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在运行过程能提升各个行业的工作效率[4]。首先, 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关条件建立优质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交通工程在实际建设工作中, 各个单位都要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 并成立一个规范的、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还要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 使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建立的相关标准实施工作, 特别要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摄影机以及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设备等, 以促进相关设备在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该情况下, 不仅能对交通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相关的天气条件进行快捷查询, 还能促进安全服务形式。而且, 还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 相关的交通工程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 创建各个例会以及文件传递等制度, 同时, 还要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 并确保工作者的个人职责, 从而促进信息化管理责任与权力范围得到有效保障。其次, 在对交通工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过程中, 由于各个施工条件、文件、设计等阶段的复杂特征, 有效的管理形式能降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所以, 可以将交通工程中的全部归纳到信息化管理部门中去, 并实现统一的检查与收集, 从而保证文件的收集与文件的归档等过程都不会存在问题[5]。

3.2 施工数据的收集系统

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期间, 建立的收集系统主要是将整个工程中的相关价值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 并能相关数据经过处理后, 转发给业主以方便它的日后使用。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整个工程的质量、相关的安全数据、进度数据以及财务数据等, 还包括一些文档、视频以及图片中的相关数据等各个类型。业主能根据这些数据的提供, 将施工范围中的相关信息以及施工的基础条件, 为以后的施工建设作出有利条件, 同时, 还能为以后的施工建设作出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从而提升整个施工效率。

结束语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 并贯穿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交通工程建设中, 实施信息化管理已经得到积极响应, 加大交通的工程管理, 能推动我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创新性的时代发展, 更能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水清, 俞力.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 2015 (23) :180-181.

[2]智鹏, 史天运, 于鑫等.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3, 22 (9) :40-42, 46.

[3]吕培印, 廖弈棋, 罗凤霞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2, 21 (5) :37-40.

[4]龙跃.试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J].建材与装饰, 2013 (13) :317-318.

交通信息与安全 篇11

【关键词】民用航空;空中交通;交通管理

一、前言

交通安全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语,然而空中交通安全与我们路面上的交通安全虽然从整体概念上相得益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范围的特殊性又不得不采取特殊手段,在实施难度上可想而知,更何况在广阔的天空大有作为更对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民用航空的特点,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更贴合我们平民百姓是生活实际,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现状解析

截止到2015年中国已经评选出国内十大机场,其中包括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昆明长水机场等,现如今,由伊拉克设计师扎哈主设计的就像个大章鱼的北京第二机场已在北京市大兴区动工筹建。在国内,国家大力支持民航事业的发展,不仅分派土地积极建设机场,而且随即加强地面服务设施的建设。从托运行李柜台的设计,机场摆渡车的配置,以及安全防爆措施的完善无疑体现国家对其的重视。

有了世界一流的机场,自然要配备世界一流的服务与技术,十一五期间开始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世界一流的飞行员,并且针对男女生理结构以及心理结构的异同,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了一批女飞行员,这也是我国航空航天史上一项重大突破。此外,更加强了对空乘人员的培养,不单单只是注重良好的形象,给旅客带来良好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专业素质,临危不变的心理素质,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时遇到强大气流颠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时乘务人员表现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航空公司的形象,更是对乘客有力的安慰。乘务人员的良好表现也是降低空中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数据显示,近些年由空中交通管制原因使得飞行事故的实际征候率也从2007年的4.487起逐渐降到了2014年的1.542起,很显然实行了分级管理之后使得民航总局能够更有效的管理空中航线。通过民航总局实行的统一的垂直化管理,代替了以往的分区域管理,这样一来使得信息能够有效控制,更能从大局着眼统筹兼顾,进而也就迈向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此外现今民航在空管方面正在不断的推行空中交通安全体系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对空管给与更好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使得空管朝着更加规范化、安全化的方向发展。

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借助现代通信网络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依托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管理整个飞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对象,并使之有序井然的运行。现代自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从最初概念的提出到具体实施以及到现场实际应用都需要时间的考量以及经验的积累,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长达四十年之久的验证实施,现如今现代自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空中交通流量管制系统、空域管制系统以及机场管控系统。现代自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飞机的整个飞行过程中严格按指令飞行,能够随时受地面塔台指挥调度和管制指令;第二,有效地利用空域,尽量维护空中交通安全、保证空中交通秩序;第三,确保导航勤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供有效消息和情报比如进入空域的飞机的有关数据和代号或者迷航遇险飞机的具体情报,保障飞行安全。

三、空中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发掘

我国民航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这其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小到安全检查的规范与快速,大到飞机装备技术的完善,等等。甚至有些现在还没有暴露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具备高瞻远瞩的慧眼发现它并及时采取措施。这样才能使民航事业蓬勃发展。

1、正处于发展阶段,制度暂不健全

当今中国是法治社会,走到哪里都离不开法律的监督,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更何况针对民航事业这一庞大的体系,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人,事,物更存在一些虚拟的事态。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向黑客的恶意攻击事件,以及随意更改设备精度,潜入民航系统,篡改信号信息,甚至更有极端组织蓄意破坏,造成人类生命以及国家经济财产的重大损失。

首先,对于飞行员在内的机组人员,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职责,在地面上是否已经经过严格的训练达到上机的要求,当日飞行航班工作状态最佳,头脑清晰,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情绪稳定,在满足上机要求的前提下,对机舱内的设施熟悉精通,可以按照平时训练时的要求及时根据地面塔台发出信号信息作出相应准确的反应动作,是否会出现违规操作,以及哪些操作会严重影响飞行安全,要有相对完善的书面报告警示。其次,对于飞机的检修人员,更不可麻痹大意,哪怕只是一根螺钉,一个螺母都要仔细检查到,常常有些维修人员认为飞机从起飞机场起飞时已经完成了安全检查并且安全着陆期间并未发现异常,那么在飞机降落的机场再做安全检查只是例行公事,殊不知,这可是关乎数百人的生命问题怎可敷衍了事。最后,便是有关部门的配合,可能涉及到气象局,情报局等等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到统筹兼顾,彼此协作紧密,使得处理日常事务时能够有章可循,然而现在却存在办事过程繁琐,效率低下的现象,这无疑为民航事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偏远机场,设备更新速度低

在中国国内除有名的几大机场建设设施完善,设备齐全以外,很多县城的机场还是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军用机场,不仅跑道坑洼,指示灯残缺,甚至连安检设施都是经过大机场淘汰下的产品,一些防爆装备就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实用价值。虽然大部分县城的机场由于每天往返的航班有限,但越是这样就越应该配备高精尖的设备,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设备的折旧率,省去高昂的维修费用,只有经久耐用的基础设施才会为民航事业大好坚实的基础。

3、信息数据量大,共享不及时

在路面上开车会有行车道而且机动车与非机动分开,遇到十字路口还会有信号灯指挥交通,当发生了事故会有交警来协调处理,清障车会出动及时恢复路面畅通。这期间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民航空中交通也是类似的道理。不同航空公司的不同航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起飞目的地不同,如何选择航线,哪些空域可以经过,如果是国际航班又是如何与其避免在空中“撞车”?众所周知,在广阔的天空,人们不可能向地面一样画出跑道,当然飞机也不会像路面上的汽车一样按顺序在空中一架架排列。只有根据班机只有通过地面发射信号塔以及指示灯来控制飞机飞行过程中不偏离航线。这就需要全球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并做到信息共享,否则可能会导致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四、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优化对策

1、健全法制制度,加快改革速度

显然,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有效可行的制度,并且在严格的监督条件下规范制度才能称之为切实有效的制度,没有制度就没有约束力,有了制度却不可行也就相当于一纸空文,因此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必要时还要提案立法以增强威慑力,如果针对显而易见的错误仅凭传统的道德约束不一定会起到作用,然而有法可依由理可循,就起到了一个准绳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就对那些存有侥幸心理的人当头一击,使其不敢再随意做出破话世界安定团结的举措。另外,随着十三五改革步伐的逼近,民航事业发展也是重中之重,加快改革之路已迫在眉睫。

2、引进先进设备,增强员工素质

正如打好地基才能建成参天大厦一样,配备先进的设备也是民航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不管是机型的设计还是地面服务设施的完善都要与国际化接轨,鼠目寸光,闭门养神永远不能走出国门,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勇敢的向前看,不畏惧艰难,只有找到了差距才能有无限进步的余地。只有引进了先进设备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便捷,只有引进了先进设备才会使乘客切身感受到高科技的好处。当然有了先进的设备还不行,还有配备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只有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会更加行之有效。

3、建立数据仓库,实现信息共享

每天都有不同的飞机起起降降,面对这么多信息量如果仅凭简单的几个数据库就显得逊色很多,因此针对大量的数据就有必要建立集建立、应用、修改、扩展于一体的数据仓库。首先需要设计数据仓库的模型,模型中需要完善空中交通管理的描述信息,并根据有关规定以及行业标准设置好详细参数及属性。模型中设立航空交通的主题域、主题域之间的关系、主体域使用说明。然后筛选空中交通管理记录中的历史数据,通过统一编码与调用键入到数据仓库中,这期间就需要人工按照规范对单一操作数据进行删除,只保留规范后的数据信息。随后根据主题域不同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分配和储存。并在模型中建立空中管理记录系统和数据仓库的对接。最后做好后期主题域的完善和管理工作,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技术进步可以不断扩充和改建。最终安全长久的保存数据以便以后分析时使用。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门坐飞机这件事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是有些人的家常便饭,既方便又快捷。然而当我们享受民航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这背后有千千万万个辛勤劳动者的付出,我们在实现飞天梦的同时也应关注最为重要的安全问题,从小事做起,我们每个人耶可以为空中交通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智.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及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04:33-35.

[2]龚雪德.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02:3-6.

[3]王璇.新一代空管技术与民航安全高效发展[J].中国民用航空,2013(06).

[4]左燕.提高管制员培养效率 促进空管持续发展——高速增长形势下空管管制员培训探讨[5].经营管理者,2014(15).

西藏的交通与信息传播 篇12

古道———文化传播交流之路的开启

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是西藏与内地, 以及相邻国家交流的重要媒介, 商品、货物、信息通过这个媒介互相传递。

史料记载, 西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从秦汉以前就开始了, 隋朝时期, 也有高原上的小国向隋朝朝贡, 但西藏与内地, 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频繁经济文化交流有赖于吐蕃古道的开辟。

唐蕃古道, 是唐初开辟的一条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这条路线大体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自青海至拉萨,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便是取此道入藏。南段从拉萨出境, 入北印度, 是当年赤尊公主进藏的道路, 也称蕃尼古道, 两段连接, 古道东起长安, 经拉萨到印度、尼泊尔, 史称“丝绸麝香之路”。自文成公主入藏后, 唐朝与吐蕃的使节便在这条道路上往来交流, 唐朝使节也沿此路经拉萨往返于天竺、尼泊尔和长安之间, 唐人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流入吐蕃, 青藏高原的麝香、熊胆、鹿茸、黄铜矿以及从吐蕃转口贩运的香料等也经此流入内地。使节、贸易的往来携带着经济、文化、生活等大量立体化信息, 这条古道是吐蕃时期西藏与内地、与邻近国家信息传播的主要通道。史载, 自公元634年开始, 到公元846年吐蕃王朝瓦解, 213年间, 唐蕃使者往来约191次, 吐蕃使者来唐约125次, 唐使入藏约66次。[1]2此外, 往来于此路的还有没有官方记录的商人等。

茶马古道, 是人背马驮踩踏出来的商品和信息通道。茶马互市, 起始于唐朝, 发展于宋代, 到明清愈加繁荣, 应西藏和中原内地人民生活需要而诞生。茶马古道诞生于滇、川、藏交界处, 用于以茶换马、以物换物, 是一条商贸之路, 但同时它也是沟通中原内地与藏区, 沟通中印、中尼、中缅的信息通道, 连接着沿途的各个民族和地区。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以川藏线和滇藏线为主线, 辅以众多的支线形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地跨川、滇、藏, 再延伸至南亚、中亚。通过这个交通网络, 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僧服、纸张等物资输入西藏, 西藏的马匹、药材等进入内地。伴随着物资的交换, 信息也通过这个交通网络得以流通传播。

公路———现代化信息流动的开始

公路是现代化交通的标志, 也是现代化信息流通的必备条件。西藏与内地、与邻近国家公路的畅通, 区内公路网络的形成是西藏信息传播现代化的开始。西藏人民的人际联系、生活的尺度和方式也随着这种媒介不同程度的介入而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和平解放前, 西藏已有部分公路, 但路线少、里程短, 路面质量低劣, 难以保证正常通车, 即使在拉萨, 也仅有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的1.5公里便道。[2]所以说西藏公路交通真正在运输和信息传递中发挥作用始于和平解放后。

和平解放初期, 在“一面进军, 一面修路”的要求下, 1950年青藏、川藏公路开始修建, 1954年12月通车。之后, 又修建了拉萨—亚东、拉萨—山南、黑河—昌都以及新疆叶城—西藏普兰等公路, 这些公路的修建使得西藏区内、西藏与相邻省区的沟通速度得到提升, 特别是青藏、川藏两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公路大动脉的贯通, 使得信息传递发生了质的飞跃, 迈进了现代化的信息流通渠道。

改革开放后, 国家对西藏建设的援助力度加大。援建西藏, 便利的信息、物资及人员交流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所有的交通设施中, 公路是成本相对较低、见效较快的基础设施, 因此在这一时期, 西藏的公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建扩建干线公路, 到近年贯穿自治区内外的公路交通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主要公路干线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及中尼国际公路,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这些公路干线, 只有青藏公路能长年保持畅通, 并担负着进藏物资85%以上的运输量。便捷的交通为信息的流动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区内外的信息、物资、人员可以通过公路网较为迅速、畅通地流动, 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必然会加大信息的容量, 加快信息交流双方交流的频度和深度。

商品流通加快了信息交换。改革开放后公路交通网络的建成, 进藏、出藏的物资快速增加。统计资料显示, 1959年进藏物资为31410吨, 2002年增加到了256028吨, 增长了近9倍;出藏物资1971年为4294吨, 2002年为172834吨, 增加了14倍。[2]商品物资的交流, 从信息的角度看, 其实是复合信息的交流, 茶马古道上茶叶、丝绸与马匹、药材的交流沟通了高原民族与内地民族的信息和文化, 现代化交通的贯通使得商品及商品本身携带的信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员流动促进了信息交流。西藏区内外1959年的客运量为6.3万人, 2003年增加到了325.17万人 (其中, 公路占78.49%) , 增长了40余倍。频次迅猛增长的人员流动得益于相对快捷的现代化交通设施, 大大加快了西藏的信息交流, 也从不同方面拓展了西藏信息交流的宽度和广度。

航空———信息流动的加速

航空运输是目前最快速的一种运输方式, 也是一种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 加快了西藏的信息交流, 同时这种“媒介”也消解了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对铁路、公路的限制。快速、大量的航空客运交流, 必然带来深度立体的信息传播交流。西藏自治区所有7个地市均已设置机场。众多航线组成的空中网络, 成为商品、客流的快速流通渠道, 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快捷渠道。

西藏地域单元相对独立、偏远, 民航在西藏与外部的联系所起的作用更加明显。2005年, 西藏地区的航空客运量为94.47万人, [3]48人员交流带来了深度的立体信息的交流, 而与区外的联系的增强必然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为进一步的信息交流、文化融合提供条件。

但我们同时也可看到航空由于运力有限和费用较高, 限制了交流的范围和内容, 从2005年的统计数据看, 西藏地区的航空客运量为94.47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公务商业活动0.15万人, 第二产业公务商业活动1.41万人, 第三产业公务商业活动, 除旅游业13.50万人, 西藏旅游活动37.67万人, 其他30.63万人 (包括非商业公务活动、探亲等) , [3]48从这组统计数据看, 通过航空的人员交流、公务活动及公务商业活动占有较大比例, 旅游占三分之一左右。可见, 依靠航空使区内外的人员和信息交流大范围地走近普通百姓还较单薄。

铁路———信息交流拓展到普通大众

青藏铁路通车后, 廉价且安全的交通方式, 使得西藏与区外的信息交流范围和内容得以扩展。青藏铁路强大的运送能力推进西藏融入全国大市场, 区内外的交流融合进入寻常百姓家, 信息交流的不平衡状况得到缓解, 青藏铁路沿线小城镇成为信息的集散地, 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机遇。

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在我国, 大部分的客、货运输都是通过铁路来完成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直到2006年都没有进入西藏的铁路铺就, 人员和商品进出西藏主要依靠航空和公路运输, 纵向比较它们均提高了人员、商品和信息传递的速度, 但航空的运力有限而且费用较高;公路运输,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以及从樟木口岸入藏的中尼公路等经常受到泥石流、冰雪等灾害的影响, 耗时长, 危险性较高, 这些又制约了交流的深入。青藏铁路通车后, 西藏与区外的沟通有了廉价且安全的交通方式。

青藏铁路强大的运送能力推进西藏融入全国大市场。自2006年7月通车, 到2008年7月, 青藏铁路运营两年, 共运送旅客556万人, 运送货物405万吨, 其中仅2007年7月, 就有15.8万名旅客乘火车进出西藏。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 极大限度地拉近了西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 交通和信息条件的改变, 推进西藏融入全国大市场。

区内外的交流融合进入寻常百姓家。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 75%的货运量将由铁路承担。按照设计能力, 青藏铁路的单向运输能力是目前西藏全区汽车货运能力的40多倍。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将使运输成本降低一半以上, 越来越多质优价廉的商品经青藏铁路进藏, 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中, 加深了区内外的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数量也得到极大扩张, 信息交流的层次由此扩展到普通大众。

因交通条件, 以前进出藏人员比例严重失衡。统计显示, 2005年西藏接待旅游人数为180万人次, 而西藏同期出藏人数不足进藏旅游量的十分之一。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 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 西藏群众走出去学习参观和经商、务工的人员将越来越多, 与其他省区的联系也将越来越密切, 信息交流的不平衡状况得到缓解。藏族群众走出高原, 也必将会受到内地生产、生活等信息的影响, 从而加速民族团结和融合。

沿线小城镇为现代化信息传播提供机遇。青藏铁路沿线小城镇会成为信息的集散地, 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机遇。西藏地域辽阔, 城镇数量少, 目前, 西藏城镇化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0%。青藏铁路开通后, 沿线小城镇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20年前中国将开通西部六条铁路, 包括青藏铁路延伸线拉萨至林芝段、拉萨至日喀则段, 格尔木至敦煌, 格尔木至库尔勒, 西宁至张掖, 格尔木至成都。这些以青藏铁路为纽带的干线铁路和支线铁路的建设, 将会促进沿线交通枢纽的城镇化, 人员的集中又会为信息传播带来便利。

在现代化交通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西藏山高谷深, 在广大农牧区像马匹、牦牛等一些古老的运输方式仍然被人们使用着, 它们作为藏区交通的补充, 将信息和货物带到西藏最边远的农牧区。

西藏公路、航空和铁路等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形成历史非常短暂, 但却使西藏与我国其他地区信息的交流发生了质的变化, 西藏的现代化信息交流从无到有, 从慢到快, 从高收入阶层扩展到普通大众。交通运输的畅通加快了西藏与区外的信息交流, 与区外联系的增强又创造了更多商业和信息交流的机会。在这些信息交流基础上的, 首先是商品以及商品所携带信息的交流, 其次是思想、文化信息的交流, 从而引起经济生产模式变化, 民族、区域间相互依存、融合。

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流动, 也会打破西藏原来相对封闭的文化小环境, 必然给其传统文化带来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武, 等.青藏高原的交通与发展[M].拉萨: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9:2.[1]杨武, 等.青藏高原的交通与发展[M].拉萨: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9:2.

[2]潘久艳.交通与西藏经济发展实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6) .[2]潘久艳.交通与西藏经济发展实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6) .

上一篇:联锁实验下一篇:童心、童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