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分析

2024-09-29

发表论文分析(精选12篇)

发表论文分析 篇1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科研, 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 把科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应用到教学中去, 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又可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 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 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因此, 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科研工作中, 教师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发表的形式公布。为反映全国高职 (专科) 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等科研工作情况, 现对近五年全国高职 (专科) 院校在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情况和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发表论文情况进行分析。

一资料

1. 近五年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发表论文情况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对学校教师2009年以来在全国公开发行期刊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汇总, 其结果见表1。

2. 全国高职 (专科) 院校学术性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 (专科) 院校在《高等教育研究》 (武汉)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 、《中国高等教育》 (北京)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京) 、《中国高教研究》 (北京) 、《江苏高教》 (南京)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武汉) 、《黑龙江高教研究》 (哈尔滨) 、《现代大学教育》 (长沙) 、《高教探索》 (广州) 、《中国大学教学》 (北京) 、《复旦教育论坛》 (上海) 、《现代教育管理 (原辽宁教育研究) 》 (沈阳) 、《现代教育管理》 (沈阳) 共14家全国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汇总, 其结果见表2。

二高职 (专科) 院校教师发表论文结果分析

第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 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 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全国各高校对教师开展科研工作,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教师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80人, 近五年来, 年均在全国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论文92.2篇, 反映出高职 (高专) 院校重视科研工作, 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 高职 (高专) 院校教师发表的论文多为教学研究或体会等方面的论文, 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价值的论文少, 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少。《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 (专科) 院校在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汇总结果显示, 近五年来, 高职院校教师年均发表论文358篇, 仅占统计论文的10.21%, 我校教师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年均发表论文2.8篇, 仅占教师发表论文的3.04%, 反映出高职 (高专) 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

第三, 2013年, 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841所, 高职 (高专) 院校有1266所, 占全国高校的44.56%。按《中国高教研究》对全国高职 (高专) 院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统计结果, 近五年全国年均有高职 (专科) 院校1257.6所, 仅有171.6所高校在统计的全国14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仅占全国高职 (专科) 院校的13.65%;若与全国现有高校比, 高职 (高专) 院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比例更低, 只占6.0%;若再结合高职院校出版的专著、获得的专利数、科技成果奖励数等科研成果情况, 高职院校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不良的原因

1. 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比较短

从职业大学的出现算起, 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许多高职院校至今只有几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 多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 原来的中专教师普遍学历较低, 年龄偏大, 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 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 科研能力和科研动力不足。新引进的教师, 自身没有受过太多的专业训练, 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都未养成, 科研成果较少, 科研基础极为薄弱。

2. 认识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 高职院校是非研究型大学, 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 没必要搞科研。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职称科研”的现象, 把科研工作看作是为评定职称而发表几篇文章, 没有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自觉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就是教研, 教研活动就是科研工作, 撰写文章也多局限于教学心得等。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水平不高、成果不多, 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3. 科研时间、经费紧张

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 科研经费渠道不畅通, 学校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 学校只能从紧张的财力中抽出微薄的资金支持或奖励科研工作, 教师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不足, 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 获得科研信息较少。近年来, 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导致生师比严重超标,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很难抽出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4. 课题数量偏少, 项目层次偏低

受师资、经费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 (高专) 院校能够申请到的课题数量非常有限, 层次偏低, 除学校自立课题外, 主要是一些学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课题, 在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立项的课题以及有基金资助的项目很少, 横向项目更少, 导致高职 (高专) 院校的科研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的情形。

5. 科研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 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配备不足, 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水平偏低等现象。科研管理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 随意性较强;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 奖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不到位, 没有形成科研工作的压力和动力;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发等环节重视不够等, 需要正视问题, 探寻改进途径。

参考文献

[1]范笑仙、姜华.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4)

[2]范笑仙、姜华.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3]范笑仙、姜华、殷传波等.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4)

[4]范笑仙、姜华、朱文志等.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4)

[5]范笑仙、姜华、王朋等.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4)

发表论文分析 篇2

塬下北干渠和塬上总干五支渠,田间水利用系数统一取0.89。北干渠项目区现状年渠系水利用系数0.63,灌溉水利用系数0.56,总干五支渠项目区现状年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89,灌溉水利用系数0.792。根据近年灌区改造成果,预计到田间水利用系数0.90,北干渠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64,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76;总干五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数0.91,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19。

2灌溉制度设计

灌区现状年作物灌水2~4次,灌水定额因灌水时间和作物种类而异,一般在30~60m3/亩·次。根据作物种植比例及复种指数计算,灌区现状年灌溉净定额为201.345m3/亩,设计水平年灌溉净定额209.9m3/亩,见表1和表2:

3现状年项目区供需水资源平衡分析

3.1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

在现有工程设施情况下,根据多年资料统计,项目区年均引用渭河水6092万m3,地下水可供水量1667万m3,二者合计7759万m3。

3.2现状年需水量

3.2.1灌溉需水量。现状年,项目区净灌溉定额201.345m3/亩,总灌溉面积20.94万亩,根据粮经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作物灌溉制度计算灌溉净需水量为4217万m3,根据现状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折算到渠首毛水量为7253万m3。具体见表4:

3.2.2人畜的生活、工业及其他用水量。现状年项目区总人口16.63万人,有大牲畜0.55万头、小牲畜4.15万头,工业总产值126558万元。参考《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集中用水标准,人畜的生活用水日调整系数取1.3,则人畜的生活用水398万m3,工业用水823万m3,其他用水量3万m3。

综上分析:现状年项目区总需水量8477万m3,可供水量7759万m3,年缺水718万m3。

4设计水平年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4.1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

预计到20干支渠全面改造完善后,项目区渠道预计可引地表水7593万m3,较现状年增引水量1501万m3;北干渠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4,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56提高到0.576;总干五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1,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792提高到0.819,经计算年可节约水量169万m3。见表6。

按照地表为主,地下水为辅的原则,设计水平年地下水供水量降为1425万m3,年可供水量共计9018万m3。

4.2设计水平年需水量

4.2.1灌溉需水量:预计到设计水平年项目区作物复种指数将达到175%,据表2计算灌区净灌溉定额为209.9m3/亩。按照各项目区作物种植面积和灌溉制度计算出灌溉净需水量为4387万m3。按照设计水平年各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折算渠首毛水量为7335万m3。

4.2.2人畜的生活、工业及其他用水量:依据发展规划,年项目区总人口17.51万人,有大牲畜0.56万头,小牲畜4.25万头,工业总产值198076万元。经计算2020年灌区人畜的生活、工业分别需水482万m3和1188万m3,其他用水5万m3。故灌区设计水平年总需水9010万m3,可供水量9018万m3,可满足社会经济需水要求。

5结语

发表论文分析 篇3

关键词:Landscape Journal;风景园林;期刊介绍;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20-05

风景园林学科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经100余年发展,已成为建立在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尤其近些年随着生态、规划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融入风景园林学,其理论与方法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相比国际风景园林学,国内风景园林学科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国际同行业相比,不论是在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上还是在设计方法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作为风景园林领域最具国际影响的期刊之一,Landscape Journal所刊登的文章反映了国际风景园林界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探索。通过对其近十年所刊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当前国际上风景园林研究热点,为国内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1期刊简介

Landscape Journal创刊于1982年,由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半年一期,每期刊登5-10篇论文(article)以及若干评论(review),所载内容涵盖了风景园林理论、景观历史研究、风景园林教育、案例展示、书籍评论等多个方面。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Landscape Journal一直重点关注“宣传风景园林学者与实践者的研究及学术成果”[2]及其对国际风景园林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等内容,并于创刊25周年之际获得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荣誉交流奖”。

2期刊文章分析

为掌握当前国际风景园林发展动态、热点与方向,对Landscape Journal近10年(2004年~2013年)所发表的152篇论文(表1)的文章来源地、文章第一作者所属部门、文章内容以及文章研究热点进行统计和分析。

2.1文章来源地分析

文章来源地为“美国”的文章数量在所有143篇文章(另有9篇文章未明确来源地)中排名第一,共计115篇,占总数80.4%;其次分别为:加拿大(10篇,6.9%);英国(7篇,4.9%);新西兰、荷兰、以色列(均为3篇,2.1%);挪威、德国(2篇,1.4%);土耳其、日本(1篇,0.7%)。由此可见,该杂志大量采用欧美国家作者的文章,主要表达欧美的风景园林基本思想(表2)。

2.2第一作者所属部门分析

文章第一作者所属部门以高等院校为主(图1)(其中有6篇文章未明确第一作者所属部门),这表明高校是风景园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者数排名前九的高校分别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6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6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6人),华盛顿大学、尤他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多伦多大学、佐治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各4人)(图2)。

2.3文章内容分析

根据美国風景园林教育委员会(CELA)对风景园林学科研究内容[3]进行的归纳,将Landscape Journal上刊登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分为11大类(表3),对其再细分类得出统计结果(表4)。

综合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Landscape Journal近10年所刊登的文章中,关于设计理论、园林美学、生态设计、历史文化、可持续设计等方面的文章占据绝大多数。这与Landscape Journal杂志学术性的办刊理念相符,即深入探索当代景观设计、规划的思维和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国际景观界的研究方向:一方面,设计理论、园林美学等传统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另一方面,生态设计与可持续设计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

2.4文章研究热点分析

对Landscape Journal 2004~2013年10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重点与热点进行归纳分析。

2.4.1生态景观

1)都市生态景观

2008年第27卷第1期探讨的主题是“都市生态景观”。都市景观不仅包括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也包括支持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周边乡村。文章针对大都市脆弱的生态环境,从景观生态学、生态保护学、区域规划、风景园林等多学科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途径,以实现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4]。2010年第30卷第2期的“用生态理论原则来指导城市绿化设计: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适应性的策略”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都市的生态环境,应发展一个适应性的策略,用于在气候变化中的城市绿地设计。文章还特别强调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的自我恢复能力,实现城市绿色空间的永续发展[5]。

2)可持续性生态景观

2004年第23卷第2期中的“为可持续生态公园下定义:城市公园的第五个模式”中揭示了美国建设城市公园的目的曾经是解决社会问题而非生态问题。然而,如今生态问题已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必须建设一种侧重于解决生态问题的新城市公园类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2008年第27卷第1期的“一个景观生态学的案例”中表明必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应当注重自然、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持续发展,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健康发展、文化生活丰富多样的人居环境[7]。2010年29卷第2期的“把生态系统管理纳入基础环境设计”认为实现生态系统管理是环境设计的实践标准和目标[8]。2011年第30卷第2期的“生态学和热力学概念引入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设计中”关注如何将生态和热力学概念用于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设计、规划和管理,并引用来自荷兰的几个例子,描述现代科技知识可以怎样指导可持续能源的景观设计[9]。

2.4.2学科的教育与发展

1) 风景园林教育

2005年下半年出版的第24卷第2期通过3篇文章着重从跨文化(Cross-culture)的角度探讨了风景园林教育问题。

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Margarita M. Hill教授在“具有文化意识的教育:风景园林教育中的跨文化学习”一文中阐明了文化交流过程在场地设计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风景园林教育的方式方法[10];华盛顿大学的Jeffrey. Hou与日本千叶大学的Isami Kinoshita等人则通过美国与日本两个团队的学生共同完成西雅图和松和市的街区改造项目,来探讨跨文化学习在教学中的经验教训[11];马里兰大学的Shenglin Chang通过马里兰大学的学生对台湾地震纪念园的设计竞赛过程,探讨了本土文化语言与新文化碰撞产生的新的设计方法[12]。

2) 风景园林学的跨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问题一直是Landscape Journal关注的重点,第30卷第1期以专刊的形式探讨了风景园林学的跨学科发展。文章提出了若干個案例研究,形成跨学科的行为模式以此解决场地的复杂性与多尺度对风景园林造成的挑战[13]。

2.4.3历史与文化景观

2004年第23卷第1期“城楼下面的花园:花园和在二战中日裔美国人监狱营的意义”一文表明应该保留、修复二战中的历史景观,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14]。2004年第23卷第2期“印度亚穆纳河滨公园:比较研究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文化景观传统”特别关注传统景观对宗教的描述[15]。2005年第24卷第1期“花园能有什么意义”通过研究小说中的虚拟花园,探讨设计真实花园的意义及其中会碰到的问题[16]。2006年第25卷第1期“传统与现代间:重森三玲先生的Karesansui花园”,对日本造园巨匠重森三玲先生设计的花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7]。2006年第25卷第2期“眺望山体的七种方式:Tetzcotzingo and the Aztec的传统花园”,通过重点分析十五世纪在Tezcotzingo的皇家园林,探讨在缺乏高度进化的花园中发现传统学术的关注点,将问题延续到中美洲的空间利用是否合理,最后,思考美洲传统花园中不合理的空间利用[18]。

2.4.4景观社会学

1) 风景园林的社会责任

2007年第26卷第1期探讨的主题是风景园林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Dianne Harris在文中探讨了美国社会中建筑形态与社会结构、少数族裔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的种族结构对公共空间构成产生了影响[19]。George Lipsitz则认为,公共空间需要为种族融合、创造公平与社会稳定产生积极作用[20]。

2) 风景园林的现代性

Dorothée Imbert在第26卷第2期,以专刊的形式从3方面定义了风景园林的现代性:1)一种实现民主的途径;2)建立与建筑师之间的对话;3)塑造城市公共环境[21]。

2.4.5农业景观

2006年第25卷第1期“在乡村制造的混乱:有机农业及其对原有地貌的威胁”分析了有机农业的实践会威胁地区的原有地貌和农田的保护,并展开讨论[22]。同期的“改善土壤和心灵:十九世纪农业文学的内容和语境”一文强调了地区农业景观是文化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美国推进植物科学的建设,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23]。2008年第27卷第1期“谁‘设计’的农业景观”,以美国中西部地区的玉米种植带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管理、农产品的环境、农产品经济与政府政策影响等方面讨论了生态性的农业发展的策略和前景[24]。2009年第28卷第2期“景观和农业:常见种子和分枝植物在以色列的实践”,探讨了景观与农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针对当前的全球环境危机,提出必须将农业与景观一起建设[25]。同期的“深耕或者割草?在纳尔逊县,肯塔基州的农村蔓延方式”中,探讨了城市向远郊蔓延发展与农业景观之间的关系[26]。

2.4.6 风景园林大师系列

2012年第31卷邀请包括Peter Walk在内的多位知名风景园林师及高校教授,对20世纪著名风景园林大师劳伦斯哈普林的作品、设计思想进行了全面回顾和解读。

3国际三大主要风景园林期刊横向比较

《Landscape Journal》《Landscape Research》《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3本风景园林期刊,各有特色。

Landscape Research是具有跨学科和国际视野的著名风景园林刊物,刊登内容领域包括:环境设计管理、农村生态与环境保育、土地测量、人类和自然地理学、行为和文化研究、考古学和历史等,除了学术性的探讨,还有大量实际设计案例介绍,是风景园林设计师十分喜爱的国际期刊之一。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是由知名学术出版社Elsevier出版的城市与风景园林领域顶级国际期刊,2010年影响因子为2.004,在景观和规划领域的期刊中均排名靠前。期刊所刊登范围广泛,涉及从规划分析到场地设计再到后期管理的各个层面的内容,侧重于规划、分析及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与我国期刊《城市问题》和《城市发展研究》的关注点相似。Landscape Journal的任务关注在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研究,如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景观生态、社会人文、历史问题的研究等,深入探索各个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和近年来关注的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等,其读者包括了风景园林、历史、地理、艺术等各个领域。

4 结语

通过对Landscape Journal期刊近10年发表文章的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1)美國、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风景园林学的研究依然处于领先地位。相比其他国家,中国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仅从在Landscape Journal上的发文情况看,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尚存在不小差距。

2)高等院校依然是研究风景园林学的重点单位,同时,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也参与到了学科研究当中。

3)对诸如设计理论、园林史等传统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国际风景园林学界力图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国内风景园林方面的研究也应关注生态可持续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注意环境生态问题、城市问题与风景园林学科的相互发展,这也是对风景园林学科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学界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并不局限在本学科,而是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促使风景园林跨学科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风景园林界近年来的研究动态可以为国内同学科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一方面,国内风景园林界在做好实际项目的同时,也要改善学科教育体系,提高科研质量;另一方面,要抓住未来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雪松,俞孔坚,胡佳文,等.从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年来的论文看国际风景园林研究动态[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44(4):651-660.

[2] Gobster Paul H, Nassauer Joan Iverson, Nadenicek Daniel J. Landscape Journal and Scholarship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J]. Landscape Journal,2010,29(1):52-70.

[3] Powers Matthew N, Walker Jason B. Twenty-Five Years of Landscape Journal: An Analysis of Authorship and Article Content[J]. Landscape Journal,2009,28(1):96-110.

[4] Musacchio Laura R. Metropolitan Landscape Ecology[J]. Landscape Journal,2008,27(1):2-8.

[5] Hunter, MaryCarol. Using Ecological Theory to Guide Urban Planting Design: An adaptation strategy for climate change[J]. Landscape Journal,2011,30(2):174-193.

[6] Cranz,Galen Boland, Michael. Defining the Sustainable Park: A Fifth Model for Urban Parks[J].Landscape Journal,2004,23(2):102-120.

[7] Wu, Jianguo (Jingle). Making the Case for Landscape Ecology[J]. Landscape Journal,2008,27(1):41-50.

[8] Windhager Steven, Steiner, Frederick, Simmons Mark T. Toward Ecosystem Services as a Basis for Design[J]. Landscape Journal,2010,29(2):107-123.

[9] Stremke Sven, Jusuck Koh.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and Thermodynamic Concepts in the Design of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s[J]. Landscape Journal,2011,30(2):194-213

[10] Hill Margarita M. Teaching with Culture in Mind: Cross-Cultural Learn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J]. Landscape Journal,2005,24(2):117-124.

[11] Hou Jeffrey, Kinoshita Isami, Ono Sawako. Design Collaboration in the Space of Cross-Cultural Flows[J]. Landscape Journal,2005,24(2):125-139.

[12] Shenglin Chang. Seeing Landscape Through Cross-Cultural Eyes: Embracing a Transcultural Lens Toward Multilingual Design Approaches in the Landscape Studio[J]. Landscape Journal. 2005,24(2):140-156.

[13] Thering Susan,Chanse Victoria. The Scholarship of Transdisciplinary Action Research[J]. Landscape Journal,2011,30(1):6-18.

[14] Anna Hosticka. Gardens Below the Watchtower: Gardens and Meaning in World War II Japanese American Incarceration Camps[J]. Landscape Journal,2004,23(1):1-21.

[15] Sinha Amita, D. Fairchild Ruggles. The Yamuna Riverfront, Indi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slamic And Hindu Traditions In Cultural Landscapes[J]. Landscape Journal,2004,23(2):141-152.

[16] Gillette, Jane. Can Gardens Mean?[J]. Landscape Journal,2005,24(1):85-97.

[17] Tschumi, Christian A.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Karesansui Gardens of Mirei Shigemori[J]. Landscape Journal,2006,25(1):108-125.

[18] Avilés, Paul. Seven Ways of Looking at a Mountain: Tetzcotzingo and the Aztec Garden Tradition[J]. Landscape Journal,2006,25(2):143-157.

[19] Harris Dianne. Race, Space, and the Destabilization of Practice[J]. Landscape Journal,2007,26(1):1-9.

[20] Lipsitz George. The Racialization of Space and the Spatialization of Race[J]. Landscape Journal,2007,26(1):10-23.

[21] Imbert Dorothée. The AIAJM: A Manifesto for Landscape Modernity[J]. Landscape Journal,2007,26(2):219-235.

[22] Egoz, Shelley, Bowring, Jacky, Perkins, Harvey C. Making a 'Mess' in the Countryside: Organic Farming and the Threats to Sense of Place[J]. Landscape Journal,2006,25(2):54-66.

[23] Douglas, Lake. “To Improve the Soil and the Mind”: Content and Context of Nineteenth-Century Agricultural Literature[J]. Landscape Journal,2006,25(1):67-79.

[24] Jackson, Laura L. Who "Designs"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J]. Landscape Journal,2008, 27(1):2-8.

[25] Alon-Mozes 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griculture: Common Seeds and Diverging Sprigs in Israeli Practice. [J]. Landscape Journal,2009,28(2):166-180.

发表论文分析 篇4

1 数据来源及检索方法

CNKI中国知网是国内功能最为齐全的电子文献全文数据库。文章以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作为统计源, 以新疆畜牧科学院2009~2013年5年间发表论文数据为研究对象, 在中国引文数据库机构统计界面采用机构名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的全称、简称、曾用名作为检索方法, 匹配方式采用模糊方式, 分别采集了畜牧科学院及院属各研究所发文量、核心期刊发文量、被引量、下载量、作者发文排名、被引排名等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发文量统计分析

2.1 2009~2013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总发文量及核心期刊发文量

衡量一个科研机构的科研生产能力是通过科研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成果以文字形式公布于众的总量, 即发文量, 它反映该单位或学科对世界学术交流量的贡献。对一个科研机构来说它的科研人员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主要是通过核心期刊发文量这一指标来反映。核心期刊是指刊载与某一学科领域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 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 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科研单位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越多, 说明这个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整体研究实力越强, 研究水平越高。

通过统计显示:新疆畜牧科学院2009~2013年5年间共发表论文799篇, 平均每年发文量是159篇, 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285篇, 占总发文量的36%, 5年间各年总发文量和核心期刊发文量变化不大, 说明近5年畜牧科学院科研生产水平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科研人员对世界学术交流的贡献居于较高水平, 但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见表1。

2.2 2009~2013年间院属各研究所总发文量及核心期刊发文量

从表2可以看出, 2009年-2013年新疆畜牧科学院院属各研究所以兽医研究所发文量最多为236篇, 其中核心期刊有93篇, 占总发文量的40%, 其次为畜牧研究所、草业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虽然近5年发文量是37篇, 但核心期刊发文占总发文量的70%, 说明团队的整体研究实力比较强。科技信息研究所 (畜牧经济研究所) 虽然有一定的发文量, 但是没有一篇核心期刊的文章, 这与畜牧经济研究所刚刚成立, 学科队伍刚刚组建有关, 畜牧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的努力方向是队伍建设。

2.3 2009~2013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作者发文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2009-2013年5年间年均发表论文5篇以上 (含5篇) 的有6人, 其中兽医研究所有5人, 占绝对优势;年均发表论文3篇以上 (含3篇) 的有37人, 其中兽医研究所有16人, 畜牧科学研究所有10人, 饲料研究所3人, 草业研究所有3人, 科技信息研究所有3人, 生物技术中心有2人, 可以说明兽医研究所在发文量上为全院作出的贡献首屈一指。见表3。

3 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3.1 2009~2013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作者被引频次分析

作者被引频次是反映科研人员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 是评价作者在本学科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的重要依据。表4列出了2009~2013年新疆畜牧科学院作者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其中兽医研究所有10人, 畜牧科学研究所有6人, 饲料研究所有3人, 生物技术中心有1人。被引频次最多的是兽医研究所的王治才老师, 被引频次为51次, 其次是兽医研究所的杨学云老师, 被引频次是47次, 第3位是饲料研究所的刘艳丰, 被引频次是46次。

3.2 2009~2013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发表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 表明该论文的研究内容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与交流, 在同行中引起的反响较大, 受同行关注的程度较高。表5统计的是2009年-2013年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论文。其中畜牧所有6篇, 兽医所有5篇, 草业所有4篇, 饲料所2篇, 生物中心、质检中心、院机关各1篇。5年间被引频次超过10次的有2篇, 一篇是兽医所王登峰的《我国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状及药敏检测方法探讨》一文, 被引频次是11, 还有一篇是饲料所刘艳丰的《新疆肉羊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一文, 被引频次也是11。科学评论索引认为, 阐述一种理论的论文, 如被他人引用达到50人次, 那么, 这种论文可作为所在学科经典论著, 如被他人引用达10人次, 那么这些论文的总学术价值相当于专著。5年间被引用10次以上说明这两篇文章在相关领域受到的关注度是很高的, 其学术价值可与专著媲美。

从表5显示, 近5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前20的主要刊登在《中国畜牧兽医》杂志的有5篇, 《草食家畜》杂志有3篇, 这说明在畜牧业领域, 这两个杂志被关注、被认可的程度较高, 也是该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杂志。

4 小结

(1) 2009~2013年5年间, 新疆畜牧科学院总发文量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但增长速度的幅度不大;

(2) 兽医研究所和畜牧研究所无论是发文总量、核心期刊发文量、发表论文被引频次、发文作者被引频次上都领先于其他研究所, 说明这两个研究所在团队的整体研究水平上比较高, 在学科发展上处于优势地位, 学科带头人实力和影响力比较强;草业研究所发文数量比较多, 论文被引频次也表现不俗, 但是在作者被引频次前20位中没有, 说明没有特别突出的学科带头人;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虽然发文量不多, 这与这个研究所人员规模比较小有关, 可是核心期刊发文量的比例相当高, 达到70%, 这说明这个研究所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很高, 学科发展上具有绝对优势。

(3) 新疆畜牧科学院的弱势学科可以说是畜牧经济研究, 畜牧经济研究所因为刚刚成立, 学科建设只是起步阶段, 队伍建设任务重大, 虽然有一些发文量, 但核心期刊上没有, 今后畜牧经济研究将是畜牧科学院重点强化的学科, 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上都要下大力气。

(4) 新疆畜牧科学院与国内其他农业、畜牧业科研院所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 畜牧科学院有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有自己语言, 因此很多民族科研工作者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发表文章, 这在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是查不到的, 因此在数据统计上不能涵盖所有的发表文章, 统计不到之处请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园, 康红梅, 张利.基于文献分析的新疆三所高校畜牧兽医学科发展现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3) :66-67.

[2]马桂莲, 张琴, 江洪涛.2000-201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发表论文统计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4) :86-89.

从语言分析到意识分析论文 篇5

[摘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真理只是相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在语句之中。而在胡塞尔看来,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的源泉并不在语句之中,而是在“前语言”活动里。因此,要想找到真理之源泉,就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语言”活动上,而是要突破语言活动这一层面,进入到“前语言”活动层面。对“前语言”活动无法进行语言分析,但“前语言”活动毕竟还是意识活动,所以可以对之进行意识分析。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就要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通过这种意识分析,胡塞尔说明了绝对确定性是如何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真理是绝对确定的。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胡塞尔;意识分析

20世纪是西方哲学极度繁荣的一个世纪。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纪的肇始之际问世的。这本20世纪哲学的“开门之作”在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之后、在它的第二卷一开始所探讨的便是一个与语言有关的话题:表述与含义,也即《逻辑研究》的“第一研究”。可以说,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的立论部分是从对语言的分析入手的。

但是,胡塞尔的“语言分析”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言分析完全不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语言分析主要是语法分析或者是语义分析。例如,和胡塞尔现象学同时期的另一个哲学流派―――逻辑实证主义,其语言分析主要就是语法分析。

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在德国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艾耶尔、石里克等。对于逻辑实证主义来说,真理就在语句里、在命题里。例如,在艾耶尔看来,什么是真理呢?就是一个命题要有意义。一个命题只有有意义才能是真的。那么意义是怎么来的呢?艾耶尔认为是通过下“用法上的定义”。什么是下“用法上的定义”呢?就是规定一个符号在句子当中怎么使用,实际上就是句法。因此,对于艾耶尔来说,只要一个命题中的符号是按照句法规定来使用的,那么这个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就是真的。

如果按照艾耶尔的这一观点,“你是相同的”这个句子就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句子中的每个成分都没有违反句法规定―――“你”确实可以做主词,“相同的”也确实可以做谓词。然而,这个句子显然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看来,仅仅符合语法规定不一定就意味着真理。换言之真理的源泉并不是在语句之中、在命题之中。

既然真理的源泉并不在语句之中、在命题之中,那么就必定是在某种“前语言”活动里。因此,要想找到真理之源泉,就不能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语言”活动上,而是要突破语言活动这一层面,进入到“前语言”活动层面。显然,我们不可能对“前语言”活动进行语言分析,但“前语言”毕竟还是意识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对之进行意识分析。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就要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

显然,从语言分析到意识分析这一转向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承认“前语言”活动及其效用。

胡塞尔是承认“前语言”活动的。在《逻辑研究》第一研究的引论里,胡塞尔写道:“……用本质概念和有规律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述出来所有这些本质陈述都是在最确切词义上的先天陈述。”[1]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直观是在语言活动(表述)之前的,是“前语言”活动。但是仅仅承认“前语言”活动还不足以发生从语言分析到意识分析的转向,还要承认其效应。对于“前语言”活动(直观)的效应,胡塞尔写道:“每一种原初给与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给与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与的那样,而且也只在它在此被给与的限度之内被理解。应当看到,每一理论只能从原初给与物中引出其真理。”[2]简言之,胡塞尔认为,“前语言”活动(直观)乃是真理的源泉。既承认了“前语言”活动(直观)又承认了其效应(真理之源泉),那么要想找到真理的源泉,胡塞尔当然就得使自己的目光突破语言活动的视野,进入到“前语言”活动,相应地就得从“语言分析”转向“意识分析”―――对作为意识活动的“前语言”活动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前面说胡塞尔的语言分析与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分析截然不同,就在于他的语言分析转向了意识分析并且扎根于意识分析。

胡塞尔对“前语言”活动进行分析时采用了“发生学”的方式。简要地说,在胡塞尔那里,“前语言”活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别直观,第二阶段是想像力的自由变更,然后这两个阶段共同促成第三个阶段―――本质直观。

个别直观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似乎就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实际上它是由联想、情绪、关注以及被动综合等诸多环节组成的。

个别直观开端于联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联想已经是一种综合活动了。因为“哪怕是一切原始的对比,也都是以联想为基础的;不同的东西是从共同的基础中凸显出来的。”[3]而这“共同的基础”、“某个感性场境的统一性只有通过联想性融合(同质性联想)才是统一性”。

之后才有可能发生“相似物被相似物所唤醒并与非相似物形成对比”[3]95,“因此,同质性和异质性是联想性结合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的结果”[3]95。也就是说,联想的作用就在于先形成一个统一的背景,然后再从这个统一的背景中凸显出一个对象来。随着联想的这种凸显作用而来的是“情绪”。情绪的作用是使我们去趋向、去追随这种凸显。当我们开始趋向、开始追随这种凸显时,我们就在进行“关注”了。关注是被动综合的开始。被动综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素朴的把握”。素朴的把握所把握的是一个混沌未分的、整体性的对象。被动综合的第二个阶段是“摆明性的观察”。在摆明性的观察中,我们的目光从一个作为整体的对象上过渡到它的诸规定上去,比如从S过渡到P。而当我们的目光从S过渡到P的同时,我们还往回仍然指向着S,并且是通过P指向S,这样就在P与S之间产生了某种综合,这就是被动综合的第三个阶段“说明性的综合”。

被动综合是一种“前意志”的综合活动,也就是说,它是在认识意志的引导之前的、是不受认识意志的引导的。

因此,被动综合所产生的一切都是超越了我们的意志而“绝对被给予的”。那么,被动综合都产生了什么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被动综合产生了范畴。因为“范畴所表达的是在隐蔽地实行的思想综合之中的类型。”[4]胡塞尔晚期之所以格外重视被动综合,就是因为这种活动能产生范畴并且以其“前意志”的特性保证了范畴的客观性。其次,被动综合还产生了语法。西方哲学历来有这样一种观点:语法是从理性自身当中产生出来的。胡塞尔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在《逻辑研究》当中,胡塞尔就认为语法是由含义规律决定的。含义规律抵制的是“无意义”。所以一个命题只有遵循含义规律才能是有意义的。艾耶尔认为,只有遵循语法,一个命题才能有意义。那么怎样才算是遵循语法呢?显然,就是要遵循含义规律。因为语法遵循的是含义规律。所以只要遵循含义规律,就符合语法,命题也就有意义。艾耶尔所说的“有意义”的标准实际上是以胡塞尔所说的“有意义”的标准为标准的。

胡塞尔把含义规律看成是“先天的”,所以“这些句法形式,正如人们很快就可以认识到的那样,是先天被规定的并且自身聚合成一个固定的形式系统。”[1]346可见,在胡塞尔看来,语法是有着“先天的”来源的。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胡塞尔在这一时期是以一种静态的、结构的方式来看待语法的形成。而到了后期,胡塞尔则是以一种动态的、发生的方式来看待语法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认为被动综合这一过程产生出了语法―――“对相同的东西进行吻合的那种综合显然可以把诸对象联结为朴素经验的对象,因而联结为这样一些对象,它们尚未得到任何句法上的定形。它们只有从这种吻合的综合和所属的抽象中才获得了某种句法形式。”[3]391胡塞尔这种关于语法形成的“发生”的观点遭到了卡西尔的反对。而卡西尔之所以会反对这种关于语法形成的“发生”的观点,是因为他反对将“关系”看作理智活动的结果―――“把对关系的单纯意识看成是预先假定了一种理智的活动、一种逻辑的或抽象的思想活动,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5]57在卡西尔看来,“关系”是通过类似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那样的东西建立起来的。卡西尔所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胡塞尔所说的范畴。在胡塞尔那里,范畴与语法是一道从被动综合里产生出来的`。而对于卡西尔来说,“关系”和语法也是有着同源性的,即有着类似的形成方式。所以,对于卡西尔来说,语法就像“关系”一样,是按照某些先天的、结构性的东西形成的。

可以看出来,卡西尔对语法形成所持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胡塞尔前期所持的观点,即以一种静态的、结构的方式来看待语法的形成。这种观点有个流弊,那就是:容易令“结构”被认为是天赋的。而事实上,结构这种东西是我们与外界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只看到了在“即使最简单的知觉过程也已经暗含了基本的结构要素以及某种样式或形相(configura―tions)”[5]53,那么,就必然会以为结构是在所有活动之前便已存在了的,这样便很容易被冠以“天赋论”的称号。

所以,必须超越这种静态的、结构式的研究视角,将目光深入到那些最原始的生成活动当中去,从动态的、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语法的形成,从而才能对语法的形成做出最彻底的说明。因此就必须突破语言的局限,进入“前语言”活动的疆域,对之进行“意识分析”,从例如像被动综合那样的原始活动里把握语法的生成。所以,不但范畴是在被动综合里产生的,而且语法也是在被动综合里产生的。因此,若是像艾耶尔认为一个命题只要符合语法就是有意义的、就是真的,那么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真理,其根源就在被动综合这种“前语言”活动里。

被动综合完成之后,个别直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行的是想像力的自由变更。个别直观所提供的“例示”是“范本”,而想像力的自由变更的作用则在于产生出“摹本”。从“范本”过渡到“摹本”,这一过渡与“摆明性的观察”相类似,即也具有往回的指向,于是在“范本”与“摹本”之间就发生了像“说明性的综合”那样的综合―――一个综合统一体产生了出来,以后的“摹本”都要交叠、吻合于这一综合统一体。也就是说,以后自由变更中的变体都已经包含在了这一综合统一体里了―――这个综合统一体在先的已经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变体。这个综合统一体就是本质,而产生它的这一综合性的过程就是本质直观。

继本质直观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把在本质直观里所直观到的本质“表述”出来―――语言活动开始了。

和被动综合一样,本质直观也是尚未受认识意志引导的,因此在它当中所产生的本质是超越了我们的意志而绝对被给予的。所以,和被动综合一样,本质直观是一个“给予”的过程。而接下来的“表述”则是一个“意指”的过程。表述所表述的是在本质直观当中被给予的东西,也就是说,它作为意指是要依据于被给予的,也即需要被给予的充实。而由于“被给予”是在先的,“意指”则是在后的,所以表述预先就得到了充实。所以在胡塞尔那里,一个命题为真,不是通过以后的经验来证实,而且也不需要以后的经验来证实,而是通过本质直观预先决定了其为真。说得更确切一点,那就是:在胡塞尔那里,一个命题所描述的乃是在本质直观里所形成的本质;由于这本质囊括了所有的可能性,所以现实中的任何个体都毫无例外地与这一本质具有相同的综合性关系,也就是说,会形成相同的判断;这样一来,就使得以后的经验失去了证伪命题的可能,所以对于胡塞尔来说,命题是不会为以后的经验所修改的,命题所表述的是绝对确定的真理。也就是说,是本质直观这种“前语言”活动确保了我们能够拥有绝对确定的真理。

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篇6

关键词:体育科研;合著;CSSCI;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49-06

Analysis on the Co-author Status of the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Thesis——A Stud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p of CSSCI Literature Metrological Analysis

CAO Ting

(P. E. Ins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Sports science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promote discipline building, high quality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 and discipline's overall research level of output. Based on CSSCI cited database, 16 055 academic theses published in six sports journals from 1998 to 2009 have been employ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p, the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o-author rate, high yield author's cooperation, thesis with important academic influence, thesis of funded research project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status. It shows that the co-author rate of China's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papers is increas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are gaining intensity and width. It shows that the stable cooperation group of China's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s less and cooperation among regions are imbalanced. Finally, it proposes relative suggestions to China's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 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co-author;CSSCI; knowledge map;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科研合作是科研工作者为了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作为科研生产要素间和各要素内部次要素间的桥梁和纽带,科研合作贯穿于科研过程的始终,成为科研生产诸要素的结合形式[1]。在当今大科学时代背景下,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是行不通的。没有科研合作,就不可能有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发展形势的推动,科学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科学研究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灵活。

虽然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只有几十年,但是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不断重视,体育科研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由于体育科学自身的特点,即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点[2],有些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才能完成。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

等方面的资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仅依靠个人、单一学科、某个单位或某个地区很难完成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为了将资源进行互补,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各学者、学科、单位和区域之间必然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体育科研合作有助于我们制定体育科研计划和人才政策,组织科研活动,从而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率。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科研的合作状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发展以及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研究较为鲜见。体育科研论文合著是体育科研合作的直接表现形式。因此,本研究在对我国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我国体育科研的合作状况,发现其存在的不足,期冀为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著状况,本研究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库1998-2009年收录的体育学期刊论文作为对象。考虑到该引文索引库来源期刊每年会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作出一定的调整,在选择期刊来源时,最终确定这12年均被入选的《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6种期刊的学术论文为本研究的文献来源。

1.2 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对文献资料进行量化,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文献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于本研究涉及文献数量较大,且研究内容较为广泛,采用文献计量法能够更加充分地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1.3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将社会关系进行量化的一种方法,对作者之间、区域间是否有合作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的程度如何,我们不能用直觉进行判断,需要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中。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分析更多地聚焦于成员之间的联系而非个体的特征,把共同体视为“个人的共同体”,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维持并应用的个人关系形成网络[3]。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作者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尝试用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2 结果与分析

2.1 合著率状况分析

2.1.1 各年份合著率分析 论文合著率指的是合著的论文数与全部论文数之比,在科学计量学中通常用来表征某一学科的合作情况[4]。最早对科学研究合著率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K. Subramanyam。1992年我国学者汪冰认为合著率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揭示科学研究合作程度[5]。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从1998年至2009年合著率呈上升趋势,前8 a合著率在50%以内,后4 a均达到60%以上,其中合著率最高的是2009年,达到了65.9%。说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合作。统计表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作程度远远高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著率26.9%[6],但却低于自然科学合著率83.9% [7]。这是由于体育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体育学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特点,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与其它学科(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广泛的合作。在独著论文中可以看出,独著的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而2人、3人和4人以上的合著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篇均作者来看,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篇均作者为两人左右,但数量在不断上升。从总体情况看,我国体育科学合著率和篇均作者量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体育科研中合作力度会不断加强。

2.1.2 各期刊合著率分析 期刊是科学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它以其连续性和及时性、反映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为特征,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近年来,随着学术的繁荣,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期刊的学术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由苏新宁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从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等7个方面对各学科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然而对于我国体育科学各期刊的作者合著情况如何,以及各期刊间合著情况有什么差异等方面还少有研究。本研究选取的六种体育学术期刊在本学科都有较大影响力,从整体上能够反映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水平和质量。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这6种学术期刊的合著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合著率最高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高达71.2%,其次是《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从篇均作者情况来看,《体育科学》篇均作者为2.6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均为2.2人,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都在两人以下。在合著人数方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两人合作比例最高,以41.3%超过了该期刊的独著率28.8%,《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以21.5%的3人合作比例高于其它期刊,而《体育科学》以25.2%4人或以上的合作团队远远超过其它期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合著状况都有各自的特点。

2.2 高产作者合著状况分析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他们的学术影响主要来自于他们所发表的成果,以及其成果被他人引用的情况[6] 13。发文多少体现了学者的科研生产能力,特别是在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本身就是学术界的一种肯定[6] 1117。在科学研究中,作者的科研成果要么是独立完成,要么是与学者合作完成。在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从1998-2009年之间不同年份的合著状况,以及各期刊的合著状况。因此,该部分主要从高频作者合著的数量和深度来探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本研究的16 055篇科研论文中,共有9 466篇为合著。合著论文共有作者27 194位。除去多次发文作者,共有作者11 800位,其中有6 939位作者只出现过1次。受篇幅限制,现将合著次数在25以上的作者和次数列入表3。如表3所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著次数大于25次的作者有36人(含非第一作者发文),其中最多的是田野教授,共合作58次。据统计,在11 800位作者当中,合作次数大于5次以上(含5次)的作者共有265位。

对合作次数大于5次以上的265位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共现分析,共得出220个合作对。利用Netdraw软件进行合作网络图的绘制,最后得出高频合著作者社会网络图。如图3所示,图中的每个顶点代表一个作者,顶点越大代表该作者的合作发文量越多;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越多,没有连线则表明作者间没有合作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比较固定的研究团队还较少,仅有田野+曹建民+赵杰修+金丽+郑弘溶等研究团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它大部分都是两两之间的双向合作关系。据考证发现这种两两合作的关系大部分为师生关系,而顶点较大的学者基本上都为高校的教授,如田野教授、虞重干教授、曹建民教授等人都是某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通过该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图中的两两合作关系凸现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作还不够广泛,合作关系只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合作。为此,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应加强单位间(甚至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壮大我国体育科研合作团队,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科研更快发展。

2.3 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评价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论文和著作分别发表在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或出版社;二是得到大量研究论文和著作的引用[6]。据相关统计,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被以后论文引用的比率不到10%。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论文的被引次数反映了该论文的质量,也就是说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的科技含量越高,越具有影响力。分析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的合著状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高质量体育科研成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本研究选取被引15次以上的论文为对象,从表4可以看出,截止到本研究统稿日起,共有24篇论文被引15次以上,其中最高被引66次。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率高达79.2%,均高于各年份以及各期刊的合著率,并且重要学术影响力文献独著率只有20.8%,也低于各年份和各期刊的独著率。值得注意的是: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中,两人合著的比例最少,但四人或以上的合著比例最多,高达37.5%。从篇均作者来看,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篇均作者为3.5人,比全部论文的篇均作者多1.4人,比《体育科学》的篇均作者2.6人多出近1人。由此可见,团队合作更有利于创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2.4 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基金项目论文是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或项目完成时所发表的论文[9]。近年来,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科研资助的方式,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我国也形成了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级基金、教育部基金,其它部委基金、中科院基金、省市级基金等多种科研资助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讲,基金项目论文反映该学科科学研究创新和学科前沿动态,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较高难度和较高水准。本研究通过基金项目论文与非基金项目论文的合著状况进行对比,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为74.2%,与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率较为接近,而非基金项目论文的合著率为57.1%,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远远高于非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同时也可以看出,非基金项目论文的独著占了很大的比例,四人或以上的合作形式所占的比例只占了11.6%,而基金项目论文作者分布结构较为均匀,均分布在25%左右。

2.5 地域合著状况分析 科技论文中不同地区的作者完成同一篇论文即表明该篇论文是一项地区间合著的研究成果[10]。由于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条件和人力资源等不同,同一地区很难同时拥有各种必要的科研要素。因此,各地区需不断优化科研结构、整合科研资源,从而提高科研水平。本研究以省和直辖市为

单位(国外以国家为单位),以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年的合作数据为样本,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区域合作进行研究。最后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出各区域的合作关系。如图4至图7所示。图中各顶点分别代表各个地区,顶点的大小代表该地区的合作次数,顶点越大说明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次数越多,连线代表两区域的合作关系,连线越多说明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越广泛,连线的粗细表示区域间的合作力度。

从图4~7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区域合作关系不断拓宽。2000年各区域之间的合作次数非常有限,并且各地区都只以北京地区为核心展开的合作,其它区域之间的合作很少;2003年出现了以北京、湖北、上海、江苏为核心的合作区域,并且其它各区域间的合作也不断展开;2006年出现了以北京、武汉、山东、河北、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区域为核心的区域合作;2009年各区域间的合作关系最为广泛,并且各区域间的合作力度也得到了加强。同时可见,区域合作发文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反映出该地区学术影响和科研水平,而且能折射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发达程度。从图4~7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国外(如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德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合作的广度和力度还有待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我国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率逐年上升,篇均作者为两人左右;各期刊的合著率和篇均作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合著率最高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高达71.2%;在体育科学研究队伍中,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核心队伍,他们大部分是高校的教授、研究生导师,并且他们创造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团队合作创造的科研成果更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比非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要高;各区域间的合作不断扩大,并且合作的力度也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著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合作都是两两相向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仅局限于单位内部,尚未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团队;其次,各区域间的合作不够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科研合作还有待加强;最后,国内与国外的体育科研合作非常有限,还没有形成较为固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3.2 建 议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体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产生很多复杂的问题和研究项目。要将这些问题和项目一一解决,势必要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因此,为整合资源,促进体育科研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可采取如下措施:1)倡导体育科研合作文化,提高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素养,并为体育科研工作者参与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2)完善体育科研合

作机制,优化体育科研合作模式,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多语种、跨学科、跨区域和跨国界合作,推行“引进来”和“送出去”科研工作者互调政策;同时,应兼顾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科研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促进体育科研区域均衡化发展;3)构建体育科研合作平台,拓宽体育科研合作途径,建立体育科研合作专家支持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科研论文合著本身就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论文的类型、基金项目的等级与来源、署名的排序、合著者之间的关系及虚假署名等。本研究对体育科研论文合著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揭示体育科研合著特点及发展规律,以期更好地为体育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彩霞,刘则渊. 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J]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1):99-112.

[2] 鲍冠文. 体育概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5.

[3] 刘则渊,陈悦,候海燕,等.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

[4] 姜春林,丁堃. 关于我国高水平管理科学研究合作现象的统计分析[J] .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 (1):72-78.

[5] 汪冰. 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与思考[J] . 情报科学, 1992(2):8-17.

[6] 苏新宁.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23.

[7] 庞景安,赵弘. 我国合著论文分析与广义洛特卡分布推导[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5):417-420.

[8] 苏新宁. 中国期刊影响力报告[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

[9] 王天军. 体育核心期刊基金项目的载文情况分析[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0):173.

发表论文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统计源资料

从万方数据库检索2002-2011年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发表的医学论文, 去除非学术论文及非学术期刊杂志后导出相关的列表作为统计源数据表, 检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

1.2 方法

进入万方数据库, 点击高级检索, 在日期栏目输入“2002-01-01”到“2011-12-31”, 在机构栏目输入“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点击检索, 去除非医学论文后导出数据, 按年度、期刊、学科等分类统计。

2结果

2.1 医学论文年度分布状况

2002-2011年该院医学论文共发表1 276篇, 其中2002年共发表70篇, 2003年共发表64篇, 2004年共发表52篇, 2005年共发表64篇, 2006年共发表108篇, 2007年共发表159篇, 2008年共发表156篇, 2009年共发表210篇, 2010年共发表178篇, 2011年共发表215篇。

2.2 医学论文发表期刊分布状况

该院1 276篇医学论文分布在58个学术期刊发表, 发表数量前18个学术期刊从高到低依次为《广西医学》169篇, 占13.24%;《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39篇, 占10.89%;《右江医学》 90篇, 占7.09%;《微创医学》 77篇, 占6.03%;《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73篇, 占5.72%;《广西医科大学学报》67篇, 占5.25%;《华夏医学》41篇, 占3.21%;《内科》34篇, 占2.66%;《中国医药指南》24篇, 占1.88%;《海南医学》22篇, 占1.72%;《中国医学创新》22篇, 占1.72%;《中国实用医药》16篇, 占1.25%;《临床肺科杂志》16篇, 占1.25%;《全科护理》16篇, 占1.25%;《蛇志》14篇, 占1.10%;《中外健康文摘》14篇, 占1.10%;《吉林医学》14篇, 占1.10%;《中国临床新医学》14篇, 占1.10%。前7个学术期刊除了《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外, 有6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期刊, 这6个期刊共发表了583篇, 占45.69%, 接近一半。

2.3 医学论文发表的学科分布状况

本文所指的学科, 不是医院行政科室, 而是指论文的主要内容归属学科, 该院医学论文发表的学科分布, 居前8个位的学科多高到低依次为护理学发表了159篇, 外科学发表了85篇, 内科学发表了61篇,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发表了53篇, 泌尿科学 (泌尿生殖系疾病) 发表了40篇, 消化系及腹部疾病发表了39篇, 肿瘤学发表了37篇, 心脏、血管 (循环系) 疾病发表了36篇。其他学科766篇。

3讨论

该院论文数量呈波浪式发展, 速度较快, 2011年发表的数量是2002年的3.07倍, 高速发展的原因与医院出台的继续教育文件相关, 除了能报销版面费外, 还给予一定的奖励, 另一个重要原因, 是为职称而撰稿。在我国, 由于科研人员的考核、晋级、职称评定等与发表论文数量相关, 出现了单纯追求论文数量, 忽视质量的现象[1]。由于发展速度过快, 论文质量难保障, 同时给医院增加教育经费负重, 因此,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用经济宏观调控, 部分报销, 估计2012年数量会有所下降, 至于质量问题, 很难统一标准评定的。

该院发表论文期刊以广西内为主, 职工私下流行这样的说法:广西的职称在广西评, 广西办的医学杂志得分会更高, 因此, 广西期刊被列为首选投稿目标。另一方面, 有的职工认为省外的医学杂志档次高, 难投中, 也选择广西期刊, 主要2种原因造成集中有广西发表的占近五成。

该院发表论文期刊学科分布, 居前3位的学科依次为护理学、外科学、内科学。护理学进入每一个学科中, 居首位是理所当然, 外科学新技术不断引入, 特别是微创医学的发展, 给医学论文的发表注入新鲜血液。内科学是总的大科, 居第3位也是理所当然, 总的来说, 学科分布合理。

作为论文作者, 不仅要注重论文数量与质量, 还要注重选择在核心期刊或影响因子较高的正式期刊投稿, 因为这类期刊信息含量较大, 学术价值较高, 文献寿命较长, 期刊学术影响力较大[2]。现代对论文质量的评定指标之一“被引率”, 只有选择影响力较大的期刊, 同一论文“被引率”就大不相同, 有的期刊连网上都查不到论文更不用说“被引率”了。因此, 下一步的提高论文质量的方法要对医务人员从选主题、写作技巧到投稿技巧全面培训, 可以全面提高论文水平, 提高该院论文的影响度。在院内要组织高资历专业技术及高资历论文写作医护人员审稿, 指导作者修改方向, 以老带新的方式全面提高论文撰稿水平。指导作者使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仅增加论文的学术性, 而且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 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另外, 凡无参考文献的论文, 国家进行论文统计时不予统计, 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 应使用参考文献[3], 每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应在5~10条 (综述在15条之内) [4]。

摘要:目的 了解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论文发表状况。方法 对2002-2011年该院发表的医学论文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医学论文共发表1 276篇, 按年度分类:2002年70篇, 2003年64篇, 2004年52篇, 2005年64篇, 2006年108篇, 2007年159篇, 2008年156篇, 2009年210篇, 2010年178篇, 2011年215篇。按期刊分类:分布在58个期刊发表, 发表数量前4个期刊依次为《广西医学》169篇,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39篇, 《右江医学》90篇, 《微创医学》77篇。按学科分类:居前3位的学科从高到低依次为护理学159篇, 外科学发表了85篇, 内科学发61篇。结论 该院论文发表数量呈波浪式增长, 以护理、外科和内科为主, 期刊分布以广西区内为主。

关键词:论文, 医学,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彦.1999-2009年我院发表论文被引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23 (4) :842-844.

[2]麦少贞, 高明, 包品红, 等.我医院4年间论文发表及其被引用情况[J].医学信息, 2008, 21 (7) :1045-1049.

[3]请作者在写论文时使用参考文献[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1) :12.

发表论文分析 篇8

1 研究方法

为了现在用于统计的最佳数据源, 本文对国内三大主要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 (网络版) 、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分布进行试检, CNKI以“单位”、万方数据以“作者单位”、维普资讯以“机构”为检索字段, 以“甘肃中医学院”为检索词, 选择“模糊”匹配, 时间限定为“2004-2013”, 检索结果分别为CNKI检出5, 264条, 维普资讯为5, 386条 (排除了外文52篇) , 万方数据命中5, 023条。由此可见, 各数据库检索结果差距不大。由于我馆购买了维普公司的智立方知识发现系统, 为了统计方便, 因此决定以维普资讯为统计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总量级年度分布统计

按照前述检索方法, 获得检索结果为5386篇, 经核查排除其中的征稿启事7篇, 2004-2013年十年间, 维普资讯收录以任一作者机构为“甘肃中医学院” (含二级机构) 发表的全部中文期刊学术论文5379篇 (注:以下统计项除注明, 皆以此为基础。) , 其中本院附属医院1, 011篇。各年度论文分布如图1所示, 观其走势基本呈成逐年递增态势。

2.2 第一机构发文量统计

2004-2013年十年间以“甘肃中医学院”为第一作者机构发表中文期刊学术论文4927篇, 占全部论文总量的91.60%。各年度论文分布如图2所示, 观其走势基本呈成逐年递增趋势。

2.3 发文期刊统计

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5379篇中文期刊论文刊载在651种期刊上 (改名期刊单独计算) , 平均每种期刊载文量约8.27篇。其中我院发文量排前十五名的期刊 (见表1) 载文量共计2596篇, 占文献总量的48.21%, 几近半数。这些期刊发文量形成明显的三级台阶, 我院出版的《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H指数27, ;复合影响因子0.5150和综合影响因子0.2280) 和我省出版的《西部中医药》 (注:由原《甘肃中医》更名, 这里将两刊合并计算) (H指数13;复合影响因子0.5650和综合影响因子0.3650) , 分别以绝对优势分列一二名, 这两种期刊载文量计1232篇, 占文献总量的22.87%高居第一阶梯, 反映出本院师生最主要的投稿媒体是我院和我省出版的杂志, 且其H指数和影响因子并不是很高。其次是含我院编辑出版的《中医儿科杂志》在内的四种期刊为第二阶梯, 其他期刊论文则基本呈离散分布状态[5]。

2.4 论文学科分布统计

维普咨询将所有学科领域划分成35个一级学科, 据此进行学科分类统计, 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5379篇论文涵盖其中绝大多数学科。归属于我院主要学科领域的医药、卫生类论文计4548篇, 占发文总量的84.44%, 而其中中医、中药又以4427篇, 97.34%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排第二位的学科为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计402篇, 占总数的7.46%, 这应该归结于我院的教育行业性质。按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统计的前十五个学科见表2。

2.5 论文作者统计

2.5.1 高产作者发文统计

2004-2013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5379篇论文中, 排名前十五位作者发文数量见表3 (注:考虑一些因素, 这里略去作者姓名) , 其中前两位作者发文量分别为151篇和146篇, 各自占发文总量的2.8%和2.71%, 表现更加突出, 与后面其他作者形成明显的跨度。由于许多作者在发表论文标注机构时, 只标明到一级机构“甘肃中医学院”, 未标明二级机构即所在部门, 所以无法更精确的按部门统计发文量。

2.5.2 第一机构作者发文统计

一般来说第一作者是文章的主要责任人。按第一作者进行发文量统计, 不会造成重复计算, 其结果更加科学、严谨。为此, 对甘肃中医学院为第一作者机构的发文作者及发文量进行统计, 表3中列出了的排名前十五的我院第一作者的发文量。对表3中两种统计结果的作者进行对比, 发现共有作者有五名。

2.6 合作单位统计

在学科分化和交叉日益严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的今天, 鼓励科研人员合作共创[4]。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5379篇中文期刊论文中, 与我院合作联合发表论文的单位有99家 (分支机构不另计) , 以医院和高校为主, 其中省内50家, 省外49家, 可见合作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表4列出了发文量排名前十五位的合作单位, 以甘肃省中医院为438篇, 占发文量8.13%的比例遥遥领先, 其次为兰州大学, 第三是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三者之间差距明显, 以后各家过度比较平稳。

2.7 基金论文统计

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5379篇中文期刊论文中, 受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合计946篇, 占发论总量的17.59%。从图3基金论文量年度分布看, 逐年上升趋势明显。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基金见表5, 甘肃省教育厅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量位列前三, 且差距不大, 但与后面的其他基金项目论文数量形成台阶式变化。我院发表论文的基金项目中省市级基金占比60%, 国家级占比40%。

2.8 核心期刊统计分析

核心期刊是指同类期刊中学术价值较高的那一部分期刊[3]。核心期刊有多个遴选体系, 在不同遴选体系中, 其结果不尽相同。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5379篇论文在不同核心期刊统计源中的收录情况见表6。中信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由于涵盖期刊数量较多, 因此其收录论文数量较多, 占发文总量的35%, 但其核心版收录论文数量则大大减少, 只占发文总量的11.7%。北大版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量和CSCD+CSSCI差距不是很大。而被国际著名检索刊物SCI收录论文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2.8.1 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及年度分布统计

本文以北大2004、2008和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进行界定:2004-2008年期间采用2004版, 2009-2011年之间采用2008版, 2012-2013年期间采用2011版[1], 统计和查询本院2004-2013年核心期刊发文情况。

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5379篇论文中归属于北大核心期刊上的有916篇, 占发文总量的17.0%。其中2004-2008年245篇, 2009-2011年303篇, 2012-2013年368篇, 分别占同期发文总量的17.63%、15.56%和23%。各年度核心期刊发文量如图4所示, 总体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

2.8.2 核心期刊统计

刊载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916篇核心刊论文的期刊有100种, 发文量占两位数的期刊有15种, 其他则只有个位数。表7中列出的排名前十五的核心期刊, 其发文量计478篇, 占核心刊论文的52.18%, 说明有一般的论文发表现在着十五种期刊上相邻期刊发文量递减速度比较均匀。

2.8.3 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统计

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916篇核心期刊论文, 排名前十五名的作者发文量见表8。前两名作者发文量分别为50篇和49篇, 明显高于其他作者。

2.8.4 核心期刊论文的学科分布

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916篇核心期刊论文学科领域分布广泛, 论文量排前十五的学科见表9。论文数量排名第一、占绝对优势的仍然是我院的主要学科专业领域医药卫生, 其次是最相关学科农业和生物学等。与全部论文学科排名相比, 前者表现一致, 其他学科排名变化较大。

3 结论

一个机构的学术论文不仅要有数量的增长, 更要有质量的提升[6]。既要有一批学术带头人引领, 还需要单位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

3.1 论文数量增长

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中文期刊学术论文合计5379篇, 纵观各年度发文量、我院第一机构发文量、核心期刊论文发文量、基金支持论文发文量, 四项指标基本都呈逐年递增趋势。这表明师生科研意识在增强, 学院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多出论文, 出高水平论文取得了成效[7], 但相对来说总量在同类院校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这不是一个净值, 因为没有考虑人员递增的因素。

3.2 论文质量提升

2004-2013年十年间甘肃中医学院发表的5379篇中文期刊论文中, 归属于北大核心期刊上的有916篇, 占发文总量的17.0%, 受基金支持的论文合计946篇, 占发论总量的17.59%, 而被国际最著名检索刊物SCI收录只有6篇, 纵观这几组数据, 显然在多渠道成功申请科研项目、提高论文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方面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但我们还是欣喜地发现2011版核心期刊论文占同期发文总量的比例明显较前两版高;基金论文逐年递增的趋势亦非常明显。

3.3 学科分布广泛, 医药特色鲜明

本院2004-2013年十年间发表的5379篇中文期刊学术论文学科分布较广, 归属于我院主要学科领域医药卫生的计4548篇, 占发文总量的84.44%, 而中医药又占到医药卫生97.34%, 学科专业特征明显。在这一点上, 核心期刊论文与此表达一致, 这与我院主要学科专业性质相符。但在其他学科上, 全部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排名次序有较大不同, 核心期刊论文在医药卫生相关学科如农业、生物学等学科表现更好。

3.4 发文期刊集中度高

本院2004-2013年十年间发表的5379篇学术论文刊载在651种期刊上, 其中有676篇论文发表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占发文总量的12.55%;有556篇论文发表在《西部中医药》, 占发文总量的10.32%。这两种期刊刊载了我院22.87%的论文, 发文量高度集中。之后的四种期刊论文比较集中, 其他论文则基本呈离散状态。

3.5 高产作者, 学术中坚

本院2004-2013年十年间发表的5379篇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核心作者是总发文量、第一机构发文量或核心刊发文量较高的高产作者, 他们基本都是我院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拥有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 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是学院学术研究和创新攻坚的中坚力量, 承担着带动学院科研发展和培养后备科研人才的重任。

3.6 强强联合, 扶助基层

2004-2013年十年间与本院合作发表论文的作者群以医院和高校为主, 联合发文量以甘肃省中医院和兰州大学为最, 明显高出其他单位, 说明这两个单位跟我院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共同的研究内容。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 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相互带动, 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跨地区的合作, 已经成为目前和未来科研发展的常态和趋势。

3.7 问题

由于任何一个数据库都无法做到将论文收录完整, 遗漏在所难免, 再加上统计中可能出现错误, 因此本文的统计结果并不能做到精准、全面地反映全貌, 但这并不影响统计结果的基本格局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毛凤莲.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0-2009年发表论文统计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0 (04) :103-108.

[2]吴玉丰.甘肃中医学院近5年发表论文统计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2 (04) :61-63.

[3]王玲, 李若惠, 严枫, 等.我区医院近7年发表论文统计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09 (02) :88-90.

[4]杨志清, 潘云涛, 张玉华, 等.2008年中国自然科学论文作者的简要统计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4) :382-390.

[5]卜世波, 朱雷, 罗亮.SCI收录中南大学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2002-2006年)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8) :27-29.

[6]何军.武汉大学2010年SCI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4) :217+219.

发表论文分析 篇9

1 数据和方法

1.1 数据采集

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5]。该数据库是目前我国科研课题查新和对科研论文进行科学评价的主要数据源[6]。

1.2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2010年国内发表学术论文的发文数量、年代分布、刊载期刊、作者情况、被引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先采取“模糊匹配”方式, 检索字段为“作者”和“作者单位”, 检索策略为“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OR青海省卫生防疫站OR青海省职业病防治院”, 再检索“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OR青海省妇幼保健院OR青海省健康教育所”, 从CNKI中检索到青海省疾控中心2001-2010年国内发表的论文。其次, 从检出文献中筛选出有效论文共937篇 (会议论文和非学术性论文不做统计) 。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共收录论文420篇, 未被SCI收录。最后, 利用Excel 2003等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0年论文的发文量、年代分布、作者情况、刊载期刊、被引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其中, 核心期刊的确定依据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7]。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的年代分布和期刊分布

2.1.1 年代分布

2001-2010年, 青海省疾控中心共发表论文937篇, 年均发文量约93.7篇。2009年年发表论文数为历年最高达135篇, 占论文总数的14.41% (表1) 。2006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四年被国内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篇数最多, 均为50篇以上, 合计230篇, 占论文总数的24.55%。2001-2010年10年共发文937篇, 其中独著328篇, 占论文总数的35.01%,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为546篇 (包括独著) , 占总数的58.27%。

2.1.2 发表论文的期刊分布

2001-2010年青海省疾控中心发表的937篇论文分布在136种期刊上 (表2) ;其中核心期刊52种, 占期刊总数的38.24%;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20篇, 占发文总数的44.82%。在全部发表的论文中载文10篇以上的论文共有25种期刊, 其中核心期刊17种;共刊登了694篇论文, 占论文总数的74.07% (表3) 。《青海医药杂志》刊登了121篇, 占总发文量的12.81%, 明显高于其他期刊。

注:“核心期刊”字段:“y”代表是, “-”代表否。

2.2 论文作者统计

2.2.1 作者情况分析

至2010年中心正式成立10年时间, 青海省疾控中心在公开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以独著和第一作者统计共有334人, 共发文874篇, 占发文总数的93.28%, 约占中心总人数的51.07%, 占业务人员的73.25%。

2.2.1. 1 核心作者情况分析

作者发表论文数量较大能代表其在该研究领域活跃程度较高, 通过发文数量、被引率等情况考察该中心的核心作者群[4]。其中发表论文在10篇以上的作者3人共发文37篇占发文总数的3.95%, 发文排名前十位的第一作者共发文96篇, 这10名作者仅占全部作者的2.99%, 却占该中心发表论文总数的10.98%, 说明他们是青海省疾控中心的论文产出量较大的核心作者群, (表4) 。

2.2.1. 2 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核心作者群

发表的论文被国内专业文献引用率较高代表在国内受到同行关注程度较高的核心作者。青海省疾控中心被引频次排名前15名的论文第一作者 (表5) 。被SCI收录论文的作者可视为在国外专业领域影响力相对较大的作者[4], 2001-2010年青海省疾控中心被SCI收录的论文为零篇, 说明青海省疾控中心成立10年, 在国外专业领域影响力较为薄弱。

2.2.2 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作者合作程度可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深入情况[4]。青海省疾控中心10年发表的937篇论文中, 合作论文为610篇, 占论文总数的65.10%, (表6) 。从表6可见, 合作论文比例变化基本平稳。基金项目论文97篇占总发文量的10.35% (表7) 。

3 讨论

从论文的数量来看, 青海省疾控制中心成立10年来发文数增长速度在前5年增长较慢, 在中心正式成立5年之后, 发表的论文数量有一个快速增长过程, 证明青海省疾控中心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2006年论文数量增长出现了第一次飞跃, 由此反映出青海省疾控中心对科学研究工作与发展、中心内部自身业务能力建设与提高的投入力度、以及科研管理部门的正确引导与管理, 具有一定成效。但各年总发文数量偏少, 有关数据显示, 国内同行业单位四川省疾控中心仅2003-2008年国内发文就935篇[8]、上海市疾控中心同期国内发文1 076篇[4], 青海省疾控同期发表545篇, 青海省2001-2006年3家优秀医疗机构的平均发文数为991篇[9], 青海省疾控中心同期的论文总数仅有423篇, 远低于国内同行业的发表论文数量和青海省优秀医疗机构的平均水平, 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青海省疾控中心应建立和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规范和加大对论文撰写及发表的投入, 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中心各业务人员参与各学术活动, 激发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 通过各种形式如让专家请进来走出去, 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学科间的互动与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 做好学科“传、帮、带”工作, 撰写出又多又好、质量更高的论文, 以便正确引导各级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学术评估和人才评估, 提高单位科研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高中心的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从论文的作者来看, 青海省疾控中心是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检测、妇幼保健、地方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与促进、预防医学研究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省级专业机构和科研技术指导中心[10], 是集预防、科研、医疗保健于一体的公益性卫生事业机构, 从2001-2010年作者发表论文情况来看, 后5年较前5年发表论文数量明显提高, 但每年发文量变化不大。说明单位学科发展比较平稳、科研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与调整, 青海省疾控中心参与科研的人员较多, 并且形成了核心作者群, 表明该中心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完整性, 发展态势趋于健康、良好。从核心作者群的发文量与被SCI收录情况看, 一方面显示出青海省疾控中心科研队伍在国内优秀和骨干群体的构成, 为中心的重点课题有效组织研究力量和培养中青年优秀骨干队伍等提供了依据[4];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青海省疾控中心科研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 特别是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 建议应加强学科基础建设, 健全和改善中心疾控卫生人才组织结构, 加强疾控人员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 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技术知识, 提高科研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科研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4]。10年发表的论文中合著的论文数有610篇, 占发文总数的65.10%, 说明了中心科研工作中科技人员有较好的组织分工与协作, 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及相互融合的趋势[10], 也反映了中心科研工作者人与人之间较好的协作关系。从论文的个人分布来看老中青同志均有分布, 说明中心学科新老交替情况良好, 但是2.99%的作者的发文占论文总量的10.98%, 说明核心科研人员群体数量较小, 青海省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及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及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7]。

从论文的刊载期刊来看, 全中心共有业务人员456人, 发表论文人数334人, 占业务人员的73.25%。说明了中心论文科技产出力较好, 但刊载论文的期刊等级不高, 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只占44.82%, 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38.24%, 所有发表论文中有25.61%被引用过, 反映了中心大部分论文的质量还有待提高[10]。发文相对集中在《青海医药杂志》和《现代预防医学》等期刊上, 一方面表明青海省疾控中心在所在区域和预防医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和实力, 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该中心研究领域范围偏窄[4]。为此, 在今后工作中, 有待进一步拓宽视野, 拓展与之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 重视对原创性和创新性论文的积累, 争取获得更多各项科研基金项目的支持;应加大与国内同行业特别是发达地区同行业以及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单位科研意识, 加强科技项目和成果的管理, 以提高学术论文发表量和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孟笑梅, 张新平, 彭彦辉, 等.2001-2005年河北省24所三甲医院论文发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杂志.2008, 12 (1) :47-51.

[2]陈文爱、杨璐、赵瑞刚.简析科研产出的文献计量学评价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杂志, 2007 (4) :73-74.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卢婷.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8-2008年发表学术论文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0, 19 (4) :79-III.

[5]http://www.cnki.net/index.htm[DB/OL].

[6]杨建南, 汪学军, 唐红.成都铁路中心医院1989-2006年发表论文计量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815 (2) :122-125.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2006年版)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8]张卫, 李秋, 李舒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内发表论文计量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 26 (9) :738-739.

[9]张林林.2001-2006我国医疗机构科技论文产出能力分析[J].中国医院杂志, 2008, 12 (2) :35-37.

理性分析与议论文构思 篇10

现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在“天鹅定律”里面说:“当我们发现一百只白天鹅时, 不能定义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相反, 当我们见到一只黑天鹅时, 却可以这样命题, 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一句话说, 就是证伪高于举例证明。孙绍振教授曾说:“三要素的所谓‘证明’, 只能‘说明’已有的理念, 而‘证伪’却可以对现成的理念有所突破。严肃的论证应该是把证明和证伪结合起来, 在寻找白天鹅的同时寻找黑天鹅。”也就是说, 所谓的论证不是一味地用与论点相一致的例证来证明的, 而是从正例与反例中具体分析出来, 逐步得以深化的。

如何分析深化?如何对事物、想象进行思考获得理性认识?首先我们要知道, 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 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而理性认识是“我们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 经过思考、分析, 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 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 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比如粤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有一篇时评《车队与红灯》, 文章首先摆出现象, 指出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乘坐的车辆不再像往年一路绿灯, 在分析这一现象时, 作者指出一是不能扰民, 二是与古代的鸣锣开道无异, 带有特权烙印, 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分析由浅入深, 由现象说到原因, 继而揭示出实质, 一路绿灯的做法带有封建特权思想的烙印, 有悖于民主平等, 可谓一针见血。说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思想, 不深刻, 就是因为他们常停留在“是什么”这样的现象的表述上, 而不能由现象分析原因, 看到本质。

很多同学在欣赏别人的文章时, 常常恍然大悟, “哦, 原来可以这样写”, 但问题是“为什么我当时想不到?”“为什么我看到题目总是毫无头绪?”议论文的构思本身就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 也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要想看到作文题就知道如何打开思维, 如何结构全文, 如何深入透彻地讲清楚一个道理, 就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理性分析, 学习辩证思考。在对事物理性分析的过程中, 行文思路也就自然形成了。下面具体来谈一谈如何在构思时进行理性分析。

一.从分析矛盾入手, 全面看待, 加以整合

去年高考作文题中好几道都是直接将矛盾的两个方面提供给考生, 让考生进行理性分析, 比如江西卷、福建卷、天津卷等。理性分析首先就是全面、客观和对于矛盾现象的反思。在一组矛盾对立的现象、概念、主张中, 非此即彼, 肯定一方反对另一方, 可能都会造成认识的片面和简单化。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法告诉我们, 对立矛盾的正反概念需要一个能包含两者的更高层次的概念来解决这个冲突, 更好的做法可能就是能够包含两者的综合。请看下面这道作文题:

枭 (猫头鹰) 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 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 可矣;不能更鸣, 东徙犹恶子之声。”你同意鸠的意见吗?人是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 还是应该改变环境, 或者采取其他办法呢?请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

单纯地肯定要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或者应该坚守自己改变环境, 中心论点固然明确, 但失之片面。比较好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认为“既要改变自己也要改变环境”, 这样似乎不偏不倚, 客观全面, 但彼此孤立, 并不能水乳交融, 实现“更高层次的包含”。学生在举例论证时就会分别论述, 某某是改变自己取得了成功, 某某是改变环境取得了成功。的确, 有人会改变自己, 有人会改变环境, 那么什么时候要改变自己, 什么时候改变环境?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在什么条件下会实现转化?通过分析, 我们会发现想要改变环境是从改变自己开始做起的。改变自己是改变环境的前提与基础, 改变环境是改变自己的目的。

二.从分析话题入手, 纵深发问, 寻根究底

寻根究底就是围绕话题, 从文章的立意出发, 向纵深发问, 自问自答, 这是一个激活思维, 打开思路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能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了问题, 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在试图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也许就有新发现, 有灵感产生。例如下面这一道作文题:

有两只虎, 一只被关在笼子里, 一只生活在野外。笼子里的老虎食宿无忧, 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安逸和自由, 最后决定交换位置。换了位置不久, 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饿死了, 一只忧郁而死。

其实, 在我们人类生活中, 普遍存在着羡慕别人的现象和心理。我们要不要羡慕呢?请以“羡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对“羡慕”这个话题同学们首先提出的是:我会羡慕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羡慕别人的美貌、家境、财富、成就、品性、德行等等, 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异同。有学生就说美貌、家境是天生的父母给的, 我们羡慕也没有用;他人的财富、成就、品性, 倒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 羡慕前者的人不成熟。从这一角度, 我们可以这样立意:外在浮华的东西看似明亮耀眼, 也不必羡慕;当你开始羡慕别人的内在的时候, 也许就意味着你的成熟和长大。或者, 羡慕无可改变的东西, 毫无意义;羡慕可以努力改变的东西, 我们就会拥有改善自身的动力。

接着学生又提出以下问题并加以解答:

为什么会羡慕?———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好, 源于欲望或者说追求。

羡慕有没有用?———有用, 可以催人上进, 产生奋斗的动力。也有人说没有用, 只是空想, 不付诸行动, 想了也白想。

哪些是不理智的羡慕?会有哪些消极影响?———只看到别人的好, 看不到自己的好;只看到别人表面的成功, 看不到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由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或怨天尤人满腹牢骚, 或羡慕嫉妒恨, 不择手段, 伤害他人也害了自己;去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由此可将观点确定为:不必羡慕, 珍惜自己的拥有, 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怎样使羡慕这一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具有实质性的效果?怎样避免羡慕的消极影响?———要有正确的方向, 要有行动, 要摆正心态。

是不是只要有行动就是好的?羡慕后有哪些行动?———偷抢窃取, 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努力学习, 奋力追赶;盲目模仿,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由此可提炼观点:找准方向、保持自我、付诸行动的羡慕才是有意义的。全文呈现出一种对比结构。

提出问题后, 尽量全面深入地思考回答, 我们会看到从不同的角度都有可写的东西, 有些问题你提出来, 却无法回答或者深入解答, 就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生搬硬套。一个角度无法深入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 层层递进来谈。比如在谈“羡慕是前进的动力”这一观点时, 可以按照这一思路来写:羡慕之心很正常———为什么会羡慕———怎样的羡慕才有积极作用?怎样避免羡慕的消极影响?

三.从分析材料入手, 寻找异同, 发现联系

有些话题作文, 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相关的材料。比如这样一道作文题:半个多世纪以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 你得用一块去换水仙花。你有属于自己的水仙花吗?请以“水仙花”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是一道比喻型的作文题, 但在审题上并不难, 水仙花比喻人们的精神追求、精神世界, 因此学生将立意确定为“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很多名人、伟人都可以作为素材, 比如学生熟知的陶渊明、李白、史铁生、霍金、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特蕾莎修女等等, 但不加分析地直接将材料搬出来, 显然缺乏逻辑和思想深度。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材料入手, 寻找人物、材料之间的异同点。相同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不同的是他们追求的东西不同。陶渊明、李白追求的是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 霍金、爱因斯坦追求的是真理, 比尔·盖茨、特蕾莎修女等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人希望自己能帮助他人, 服务社会 (这是普通人也可以做到的, 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还有同学指出, 他们中有的富足优裕, 有的一贫如洗;有的健康, 有的残疾, 但他们无惧贫寒困苦, 是精神上的富翁。分析至此, 实际上本题的行文思路之一已经形成。将上述三种对精神追求的不同理解作为三个分论点分别阐述, 既全面又有条理。本题如果运用寻根究底法来构思也是可以的。按照“什么是精神追求?———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精神生活?———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路追问思考下去, 也可以形成层层递进的结构。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 篇11

篇目分析法就是统计某一时期内某位学者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的篇数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不够充分。如果某位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是没有被别人引用,那么这位学者在学术上的影响并不大。因此,除了考虑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还应当考虑他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情况。为了弥补篇目分析法的不足,引文分析法被提出。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统计学以及逻辑方法,对科技期刊、论文、著作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达到评价、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的目的的一种方法。引文分析法一般采用4项指标,即“论文总数、被引证总数、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和高被引论文数”。可以看出,引文分析法不仅考虑论文的总数,而且还要考虑论文被引用的总数、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以及高频率被引的论文数。

引文分析法虽被广泛用于评估某一学者和机构的学术产出,但也有学者对这几项指标的充分性进行质疑,提出了h指数(h index)的分析方法。

h指数分析法弥补了引文分析法的不足。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J.E Hirsch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其定义为:“一位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他/她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其中每篇论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 ? h) 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Hirsch, 2006)。如一位科学家总共发表了12篇文章,其中有7篇文章的被引次数最少达到了7次,而其他5篇(12-7)的被引次数都不到7次,那么该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7。h指数兼顾了论文数量与质量,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的缺陷与不足,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科学家个人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

h指数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评估科学家学术成就的客观、有效和可靠的方法。(陈红光,2008)

下面通过对比我国外语界学者冯志伟、刘重德和屠岸的h指数,对他们的h指数进行初步分析,

根据CNKI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计算语言学家冯志伟的h指数,如下图所示:

图1:冯志伟的h指数统计

可以看出,冯志伟的h指数为13。这意味着,冯志伟的115篇文章中,有13篇被引次数至少为13次,最高被引次数为83次。

根据CNKI的数据,我们还计算出著名翻译理论家刘重德的h指数为11,著名翻译家屠岸的h指数为4。他们的h指数都比冯志伟的低。

刘重德的h指数统计图表如下:

图2:刘重德的h指数统计

从刘重德的h指数统计图表中可以看出,刘重德迄今有11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11次的文献。这11篇中,除了《汉英四书》是他的译作以外,其他10篇都是关于他的翻译思想的论文。刘重德的论文最高被引次数为71次,比冯志伟的最高被引次数83次为低。

屠岸的h指数统计图表如下:

图3:屠岸的h指数统计

从屠岸的h指数统计图表可以看出,屠岸有4篇每篇至少被引用4次的文献。其中,两篇是屠岸的译作。屠岸的最高被引次数为25次,也比冯志伟的最高被引次数83次为低。

根据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判定,冯志伟的h指数明显地高于我国外语界的一些著名学者。这意味着,冯志伟是我国外语界h指数较高的学者。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计算一下自己文章的h指数,以便把h指数作为衡量自己学术成果的一个量化的指标。

参考文献:

[1]Hirsch J. E.,刘俊婉译.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一个量化指标[J].科学观察,2006,(1): 2-7.

[2]陈红光.H指数及其适用性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议论文写作应强化分析能力 篇12

三、落实德育主体活动, 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

创新德育机制, 落实德育主题化。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是学校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而空洞的说教德育使德育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我们认为, 加强德育必须以德育主题化为着力点,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为教育, 才更加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意志。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是学生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表现。为此, 我校确立并开展了以“倡导文明礼仪, 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德育活动。为增强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做到有的放矢, 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并召开动员大会, 对活动作出整体部署, 并对活动提出了以“认真、规范、负责”为总要求, 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为

基本要求, 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表现形式, 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具体要求, 并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 使学生讲文明、懂礼仪、行礼仪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由于活动形式多样而活泼, 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亲身、真心参与度高, 体验感悟强,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发展了特长, 张扬了个性, 促进了全面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欣慰地看到, 学校已形成了人人讲文明, 人人讲礼貌, 做文明人, 做文明事, 说文明话的良好风尚, 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摆在我们面前, 作为教育工作者是第一责任人, 作为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阵地, 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义不容辞。诚然, 素质教育是个大课题, 但只要我们端正办学思想, 立足师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素质教育这棵大树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微山县鲁桥一中)

高考作文在语文学科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分值, 一题60分, 占语文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可谓举足轻重, 可以说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考语文成绩的优劣, 因此有人形象地称其为“半壁江山”。考生要想使高考作文获取高分, 必须强化写作思维训练。在议论文的写作中, 尤其应该强化分析能力训练。就同学们的写作实践看, 许多同学常犯的毛病是重事实论据而轻理论论据, 往往堆砌材料而忽视分析, 举例论证之后往往草草收兵, 以摆代论, 有事无理, 深度解剖的阐述性文字处于缺失状态。同学在论述时有些往往只说其一, 不说其二, 或只谈现象不揭本质, 这样的论证, 没有高度、力度, 不深刻, 也不透彻。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 学生就有望写出精彩的考场作文, 从而在高考中取胜。那么, 如何进行有效、深入地分析呢?应学会使用以下三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一、分析因果论证法

作文中常常涉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事情, 分析这些事情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就是分析因果论证。这种方法常常与摆事实论证法结合使用。有的偏重于摆出事实, 有的偏重于分析因果, 有的二者并重。运用本法时, 有的只分析原因, 有的只分析结果, 也可既分析原因又分析结果, 这需要根据具体题目和写作内容来确定。使用这种方法论证的优点是:议论不浮于事物表面, 具有一定深度。例文:《浮萍·藤》“浮萍成了暴风雨的牺牲者, 因为它的生有所息, 因为它日复一日的慵懒与闲适, 因为它没有束缚的优雅姿态!而小藤成了风暴的幸存者, 因为它的生无所息, 因为它夜以继日地不懈攀援, 因为它心中的信念和执著。也许正是这样, 生无所息, 才能让生命更加充实, 才能更加坚毅地锻炼自己的品质, 才能用更坚强的翅膀迎接风雨的洗礼, 才能用更顽强的姿态到达生命的高度。”作者正是运用因果分析, 使得寓言式的故事背后渗透着深刻的思想本质, 以“萍”与“藤”写人生, 因果分析的成功运用使得文章含蓄而又深刻。

二、对照比较论证法

所谓对照比较论证, 就是将两件事情、两种处世态度、两种做事方法、两种观点等等对照阐述, 加以比较, 以此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讲清道理, 得出结论。运用这种方法论证, 既可以是道理上的比较, 也可以是事例上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事物正反两方面的比较, 也可以是不同事物的有关联的同一方面的比较;既可以是事物形式上的比较, 也可以是事物内容、本质上的比较。运用这种方法论证的优点是:道理深刻, 论证全面, 便于读者鉴别事物, 决定取舍。例文:《说“做”》前些日子, 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不正之风为什么屡禁不止, 甚至越来越烈?我认为一些领导人的厨师作风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只会“厨师骂猫”式地发文件, 作报告, 却没有得力的措施和行动, 用中央的话来说是“说得多, 做得少”, 那些“猫儿们”自然不肯把嘴里的“鸡”放下了。现在, 党中央、国务院动了“真格的”, 决定近期要做七件事, 这是廉政建设的新起点。公安部日前通报了四起严重索贿、受贿案, 地委副书记、公安处长等“大块头”被拉下了马。前几天《人民日报》又报道了海南省省长因以权谋私而被查处的消息。“做”初步显示了它的威力, 真是“扫帚不到, 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人们不禁要三呼“做”字万岁!这段文字正反对比鲜明, 褒贬分明, 令人一目了然, 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旁征类比论证法

所谓旁征类比论证, 就是从自己要论证的论题之外, 征引其他属性相关的事物, 通过类比来论证所要证明的观点或议论的论题。在进行类比论证时, 常常是先摆出那些相类的事物, 使读者先承认自己提出的前提条件, 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论题, 使读者不得不承认, 语言上, 常常采用排比句式。采用这种方法论证的优点是:论证有气势, 道理形象深刻。例文:《学习, 贵在创造》相信不, 一位中学生自己搞出了立交桥设计;一位中学生自己写的电视剧已经开拍;一位中学生发明一种电子琴, 生产成本比进口的节省三分之二。中学生, 学习的知识有限, 按常情取得这样的成果真让人难以相信。但这又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他们把学到的知识消化了, 理解了, 并有所创造, 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 学习贵在创造!蜂采的是花, 酿造的是蜜;蚕吃的是桑, 吐出的是丝;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学习了科学知识, 就不该只是前人智慧的重复, 而应该是科学的创造。将人与蜂、牛类比, 说明了学习贵在创造的观点。排比句的构造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道理阐述得严密、透彻。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议论文就要以理服人。如果我们能够在充分发挥事例论证的积极作用之外, 再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 灵活运用以上几种论证方法, 相信你一定可以摘取成功之树的硕果!

上一篇:髋部手术侧卧位下一篇:林木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