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2024-07-10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精选12篇)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篇1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一个经济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企业家请回来了,企业成了市场主体,企业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

幸福指数

我们不会否认企业家是我们这个社会学习能力强、进步快、活跃度高、成就感强的群体之一,是这个时代创造财富最大,承担社会责任最多的社会群体之一,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持续繁荣、硬实力奇迹般跃升的重要力量。企业家群体应该是备受社会尊重和爱护而充满幸福感的一个群体。

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们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富有,但也前所未有的困惑。幸福指数不断下降。也就是说,企业老板创造了财富,却没有随之创造幸福。为了企业的发展,他们放下自身的尊严去迎合对他们有用的官员,整天游走于畸形的政商关系;为了企业发展,他们透支身体,不惜健康,熬小病,拖大病;为了企业发展,他们冒风险,违法规,四处躲债,无处藏身。

他们的幸福指数降低到什么程度?低到一不进重症监护室,二不进监狱笼子。许多企业老板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原动力,缺乏了创业初期的激情,人生变得无聊和空虚;有的过着和追求着纸碎金迷、腐朽堕落的生活;有的附庸风雅,混迹于名利市场,装神弄鬼,争做红顶商人;有的家庭分崩离析,孩子无处归依,亲情荡然无存;有的精神始终处于迷茫和迷失状态,对未来充满恐惧和缺乏安全感。

更值得注意的是,面临“新常态”中直线下滑的经济,各类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竞争强度呈几何速度增加,不少企业经营环境日趋恶化,众多企业家经营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大幅度增加,幸福指数也在呈几何速度下降。我们应该坚定一个信念:企业没有永远的成果,只有永远的问题;企业家没有永恒的成就,只有永恒的挑战;成功的企业家永远走在路上,成功的企业也永远走在路上。

企业家怎么构建和践行共生性质幸福观呢?我认为,首先要发现幸福,第二要创造幸福,第三要传承幸福。

发现幸福

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幸福是每个人的自我感受、自我感知、自我感悟,别人不知道你幸福不幸福。一般将幸福划为五个纬度:满足、快乐、付出、势能、意义。知足常乐是幸福,有快乐的心境是幸福,为别人和为社会做了付出和贡献是幸福,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展示了自己的潜能是幸福,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和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是幸福。

每个纬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最后是由势能和意义所决定的,也就是由优势、潜能和价值所决定。所以,幸福是自然的、淳朴的、简约的、付出的、有意义的生活感受和心灵感悟。我想比尔·盖茨和巴非特最幸福的时刻不是赚了最大的一笔钱,而是决定把最大的一笔钱捐给慈善机构。李嘉诚最幸福的时刻也许不是卖了多少房子,而是建了一所大学。为什么?因为幸福源自于人的本质属性。人是共生生物,共生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是共生生命体;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不可能存在生命,也许正是共生关系推动了多细胞动物的进化,使整个地球乃至宇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生命体。人是社会性生物,离开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谈幸福就失去了幸福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不少哲人和名家都有一个观点,没有人类幸福就没有我的幸福,没有社会的幸福就没有我的幸福,没有别人的幸福就没有我的幸福。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幸福的本质,企业家就应该在自己的事业,生活中、学习中、家庭中、企业中乃至社会中、自然中去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共生幸福,而不是只从财富占有中和个人成功中去发现和追求幸福。也就是说,企业家的幸福在你的家里、在企业里、在顾客里、在市场里、在社会里、在环境里,最终驻在你的灵魂里。

创造幸福

幸福是自己创造的,不是“大救星”“救世主”给你的,不是神仙皇帝为你创造的,也不是党和政府为你创造的。美国作家梭罗说,“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企业家怎么创造自己的幸福?我认为,一要创造生活,二要创造财富,三要创造价值。

创造生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企业生活。创造生活首要的是培养生活信仰,就是培养个人、家庭、企业员工的生活信仰。世界上主要有三种信仰,一是生活信仰,二是宗教信仰,三是政治信仰。无信无仰讲坚定信仰,无主无义讲社会主义,不思不想解放思想。用信仰掩盖无信仰。

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讲得那么玄奥,那么复杂,欺骗自己,忽悠别人。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超世。也就是说,儒家讲经世致用,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世俗文化;道家讲道法自然,是全息文化,天地人合一,教人实然、应然、为然。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成为自己;佛家讲的是超度,超越世俗,超越自己,度人度己,是宗教文化。

殊不知,中国公民最需要的是培养生活信仰,企业老板和员工最需要的也是生活信仰,就是生之信、活之仰,就是有生命的信仰,生活的仰望。追求自由之生活、独立之生活、创造之生活、幸福之生活。生活信仰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伟大的又是渺小的,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就企业家个人讲,要构建整体的生活幸福观,追求理想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构建完整的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

选择文明生活方式,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既点燃生活的激情,又修炼生活的理性,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和品位。你的企业走到今天,是你自己修来的福,不是求来的。佛教的价值观是修,不是求,修什么?主要是修理4个字:戒、定、觉、进,就是持戒、有定律、有觉悟、不断进去。用我们当下的语言来讲,就是要心存敬畏,自立自强,大彻大悟,与时俱进。家庭是企业家最幸福的一大支柱,企业家们在注重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中千万不能弱化家庭生活,只能强化家庭生活。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文明幸福的家庭生活观、培养简约、健康、快乐、和谐、进取的生活方式培养义、礼、智、信、孝的良好家风。

道法自然,培养孩子,使孩子实然、应然、为然的成长,把孩子看做独立的、实在的生命体,和孩子一道确定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使孩子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守护孩子天性,发展孩子天赋,养成孩子的生活品行。

建设幸福企业是使企业家职业生活幸福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幸福企业是能够满足员工(包括老板)不断增长的幸福需要的企业。最好的企业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幸福的企业不是盛物之器,而是盛心之家。

企业的幸福力是企业终极的核心竞争力。老板有使命干,职工有成就干,企业才有生产力。老板在讲使命和责任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求真和务实,就是真心实意、实实在在努力使员工快乐工作,共创共享,共同发展,受人尊敬,健康长寿,尊严生活。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企业家似的灵魂。创办企业就是为了创造财富,企业家就应该是创富领袖,这就要求企业家培养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品格、创造精神。

善于在机遇中看到挑战,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失利中看到有利,在有利中看到不利,在低谷中看到高峰,在高峰中看见低谷,富有激情、理性、意志力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财富的创造要善于把握机遇,将资源转化为资金,将资金转化为资产,将资产转化为资本,将资本转化为人本。

我们经常讲企业家要务本图强,务本就是务人之本,图强就是图企业之强大。有了人,企业的奇迹才会发生,因为人是生产力中和企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家要坚持务本,既发展实体经济,更注重资本运营,促进企业所需要的内外资源要素全息整合,不断提高资本效益和财富质量。既创造企业财富,又创造环境财富和社会财富,在创造财富中建设幸福企业,提高幸福指数。

企业家的价值实现不在于企业内部的价值消费,而在于价值外化于社会,消费于顾客。企业家要在社会价值中展示个人和企业的存在价值。当今企业界有一种现象,资本主义有资本精神社会主义没有社会责任。所谓资本精神,就是依法赚钱,社会用钱,比尔·盖茨、巴菲特他们都裸捐做慈善,回馈社会。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的企业很多却没有社会责任,身躯忙在赚钱的路上而失去了灵魂。有的搞慈善捐赠,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这叫伪慈善。

为了赚钱,失去人性,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只是剥削员工,更可怕的剥夺他人的生命。为了赚钱,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癌症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环境的污染,其次才是生活行为和遗传基因。中国每一年新增加的癌症病例430多万,去世280多万,各占世界新增和去世人数的1/3。这说明什么?说明有的企业是带着原罪来到世上的,我们应该有赎罪感、敬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既发展企业,又回馈社会,投入和参与慈善、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中,提高财富的价值量,在创造价值中增强幸福感。

传承幸福

传承幸福。幸福的企业家才能有幸福的家庭,才能建设幸福的企业,才能培养幸福的员工。传承幸福既是企业家的使命,也是企业家的价值。企业家怎样传承幸福,我认为一是教育传承,二是价值传承,三是能力传承,四是规则传承,五是精神传承。

教育传承是传承幸福的基石。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一切智慧源于教育智慧。企业家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境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提高自己的能力智慧,用自己的智慧转换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的生产力。身体力行,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提高家庭成员和企业员工的素质。

不管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企业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的素质都是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增强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生命,保护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生存教育,端正生存态度,认知生存,学会生存,适应生存,挑战生存,提高生存的能力和智慧,树立正确的生存观。通过生活教育,树立生活信仰,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使人感悟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使人们调心理、懂伦理、明事理、识情理、守法理。使我们真正成为人,使我们真正地成为有价值的人。

另外,幸福传承一定就是幸福能力的传承。要培养和践行民主、自主、人权、平等、正义、诚信、规则的共生价值观,促进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共同生存与发展。我们不少的企业家的家庭和企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导致家庭分离,企业衰败。最核心的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企业家要培养和传承和谐共振的价值观,构建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环境和谐的价值关系。幸福能力的传承是传承幸福的核心。

企业家要自己的子女和员工传承和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责任能力,要相信你的子女和每个员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他们是为创造来到世上,不要把自己看做太上皇、大救星,绝不要取代和限制而是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幸福能力。不幸的人往往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更不知道自己是能创造幸福的人,要放心、放手让子女和员工做自己,做有幸福能力的自己。

规则传承是传承幸福的保障。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制度发明,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传承幸福的保障。要培养家庭成员和企业员工的规则一时,用规则守护人生,用规则保护企业,用规则看守财富。完善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结构,制订财富增值和传承规则,使企业在规则轨道上持续健康的运行,企业家的管理智慧之一就是建立管理规则,并将规则转化为企业成果。

要坚守幸福管理理念,制订利益管理、愿景管理、价值管理相统一,系统管理、全程管理、精细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规则。精神传承是幸福传承的境界,企业家精神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每一位企业家都经历了创业的艰辛,饱受过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痛苦,构铸了每一个企业家的独特风格和精神风貌。不少企业家和企业倡导和践行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应很好地发扬光大,特别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共生精神、学习精神都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

总之,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是每个企业家的追求,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要成为真正的幸福企业家,就应该树立共生幸福观,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传承幸福。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篇2

■ 艾可帅特-徐剑利

2010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短短的一载光阴,然而最该让我们艾可帅特人铭记的,是“把责任看得像

生命一样重要”的理念。

责任是永恒的职业精神。一个民族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一个组织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个组织就难以让人信任;一个人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个人就会被人轻视。现代社会并不缺少有能力的人,而是缺少勇于负责任的人。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把细节做到完美。一个人无论有多么优秀,他的能力都要通过尽职尽责来体现。一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有

出色的业绩。

我们的家庭需要责任,责任让家庭充满爱;我们的社会需要责任,责任使社会平安和谐;我们的事业需要责任,责任让团队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工作中,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敬业精神,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因为你的尽心尽力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尊重,也会得到机遇的青睐。

责任是卓越的动力。在一个企业中,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但如果周围的同事很有责任感,整个环境是一种充满责任的氛围,那么这个员工就会被周围人所感染,进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整个团队就会永葆创业的激情。

责任是奉献的精神。责任能让人战胜胆怯,并在实际工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可以让社会懂得什么是责任。一个企业承担起责任,并时时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会让整个行业受到感染,并形成风气。虽然承担责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但是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影响到其他人。现在,2010已然过去,2011是新的开始,每一个艾可帅特人都深深感受到以十二条体会为核心的企

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之争 篇3

中国探索市场经济三十余年,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企业”作为一种基本社会组织,对于国家经济增长、人民幸福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家地位之高也已无以复加。

然而,过犹不及。随着企业地位的上升、市场经济的膨胀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执行不力,一个话题摆在眼前:企业除了牟利,还需要承担其它社会责任吗?自从在西方激起了三十多年的探讨之后,这一课题如今在中国提上议程。

2012年12月22日,“青岛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在青岛大学揭开牌匾,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又有一批企业向社会宣示:在赚取最大化利润的企业目标之外,他们将更进一步追求对于社会公众、对于员工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

用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的话说,青岛作为一个品牌之都,诞生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一批行业巨头的经济中心,形成某种宣示企业责任、践行社会理想的氛围,是较为易行且有影响力的。

或许,正是鲁商自古以来怀抱的“儒商”情结,“一手握论语、一手拿算盘”的商性基因,让山东商人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先行了一步。

郭庆存:法定责任与道义责任之别

郭庆存,海信集团副总裁,从山东大学的教授转向海信集团的高层,学者型企业家自然怀抱更高的社会理想。

郭庆存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两方面。

“第一,本位责任,也就是法定责任。只要是企业法人,就必须恪守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所必须遵循的一切法律规则,否则,这个经济社会将苦恼不堪。为什么现在出了那么多大家不愿看到的现象?做食品的竟然不管食品管理的规则,做消费品的竟然违反消费者保护规则,这显然是在拿着企业的生命开玩笑。”

“遵守法律”本应是一条底线。在当下中国企业界却成为一条苛求。各种揭露各种黑,远有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达芬奇事件,近有紫砂门、骨汤门、豆浆门,最近又发生了肯德基速生鸡事件。

此外,庞大的偷税漏税队伍仍处在隐蔽之中,各种法律漏洞和执行不力造成企业种种违规行为,揭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可见,郭庆存所指出的企业“本位责任”,实际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此外,郭庆存认为,企业责任的第二个方面是道义责任。

“道义责任没有履行,它受到的是消费者对它的负面评价,但不是法律的负而制裁。比如2008年的“5·12”大地震,很多企业家慷慨捐助,海信当时也捐了600万元。不捐款行不行?当然可以,因为这不是法定责任,这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和其他公民一样它是有道德,它是有追求,有良知,是愿意做善事的。”

道义责任,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回馈社会”。回不回馈社会,完全是个人自由。每个企业家可以像任志强一样,打死不捐款,甚至还号召下属都不要捐款;但也可以像海信那样,在“5·12大地震”中捐款600万元,为灾民送去物质支持。

龙飞:员工责任与环境责任之感

很多人一谈到“企业社会责任”,就想到捐款。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企业在利润之外还能做很多事情。捐款只是一种最讨好公众、最能名利双收的尽责之举。

富士康事件曾经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三十余年来的CDP高速增长实际上是建立在牺牲一大部分人群利益的基础上的。企业能否在为企业主带来滚滚金钱的同时,也给予员工厚利,以及生活上的关爱,成为一种更高的企业责任追求。

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发达国家设厂,但面临一个问题,“外国人可以说,你中国的企业到我这来,让员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是违法的,他们可以对企业进行制裁。”世界银行经济顾问、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后龙飞在论坛上说。“中国大陆也是。富士康事件以后,这几年企业的(用工)成本一下增加了。我认为是好事。有人说降低了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实际上我觉得这三十多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是靠牺牲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利益,现在我们也该给他们做一个补偿。”

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当履行对员工的责任。这本身也是吸引人才的手段。大力助推本次论坛的智诚灵动品牌营销策划公司董事长王成莹指出,随着90后员工逐渐成为劳动大军主力,企业若不改善生产环境、不营造企业文化、不关爱员工生活,就会走不下去。90后农民工选择工作的理由常常是:我喜欢。他们很多不在乎钱,在乎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和谐的团队氛围,就为了一种“良好的感觉”,他们就能选择留下来。这种用工背景下,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势在必行。这既是责任,也是利润。

另一种现象必须引人警惕。很大一部分企业家,在开厂生产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同时赚取高额利润之后,拍拍屁股,到国外去居住,将这个污染了的城市留给了国人。这种现象让人们开始思考另一种“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在盈利的同时,不对环境造成伤害。龙飞指出,现在,污染企业正出现从东部移往西部的趋势,其实质上将东部污染遍了,到西部继续污染。照此情形,中央所提的“美丽中国”愿景堪忧。

“对于一个制造业企业,能不能尽可能地减少制造过程当中对资源的消耗,从根本上革除对环境的污染,是海信一直追求的目标。”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说。

他介绍了海信近期的环保攻关项目:“在2007年以前,海信的产品在加工之后要进行抛光处理,要采用喷漆工艺的,尽管现在的喷漆工艺已经通过封闭的设备做得很好,我们员工闻不到气味,但是它总要向大气去排。我们每年投资180万都很难割除那种气味的影响。为此我们立下—个新的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高温、高压、电脑智能化的控制,使得一次完成的注塑件就变成了最终的产品,把后端的打磨、抛光和烤漆工艺全部割除,根本性地割除了污染。”

王成莹:“好人的时代”来临了

当许多人还在顾虑企业追求社会责任是否吃亏,王成莹的一个说法解答了这个疑问。他说:“好人的时代来了。”

智能手机风靡,当技术的发展让手机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今天,一个企业经营者可能不了解的一个情况,你的顾客已经知道,你内部的一些想隐瞒的事情,你的员工已经通过微博散发出去了。所以当手机和社交媒体互联的时候,就形成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环境,每一个人都成为这里面的一个节点,它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好人的时代’来临了。”

王成莹认为,在此种背景下,偷鸡摸狗、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企业行为将越来越无处遁形,有良心、负责任的企业开始屹立于市场之林,并能越做越大。只要是真心为公众服务,全心为社会尽责,这种企业会越来越吃香。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篇4

自古以来, 民以食为天, 食品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和营养供给的必需物质。食品的特殊性决定了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体现。整体来讲, 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最低限度的法律强制责任, 即“合法”要求。对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要符合法律规范, 例如对待内部员工要遵守《劳动法》, 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生产环节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提供健康食品等, 这是企业承担最低要求的社会责任, 是由法律保证实施的, 具有强制性。第二层是超越法律规定的积极职责。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要合法, 还要“合情合理”。这一层面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企业积极改善员工工作环境、进行慈善事业等, 企业这样做的动力也是基于改善企业形象, 提高信誉。第三层追求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大化。这一层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改善自然环境, 保护濒临物种等涉及范围广泛的课题中。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的推行尚处在初级阶段, 2010年中国企业有700多家公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比2009年多了100多家, 这已是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但中国食品企业对社会责任理念承担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企业方面来讲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点, 一是诚信缺失, 在利益的驱使下食品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存在“潜规则”, 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 产品形象和企业信誉就会在消费者心中颠覆。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有误。食品行业最大的特点是产品替代性强, 消费者很容易迅速找到替代品, 因此行业内竞争尤为激烈。产业链长, 监管难度大也使很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企业找到了可乘之机。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企业陷入一种误区, 即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营销策略被放到了宣传的位置, 而不是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因此, 我国大部分食品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没有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项工作对待。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自工业革命以来到19世纪末, 受重商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企业的逐利活动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企业成为股东追求利润的工具, 管理者的责任是“单边受托责任”这一思想也一直被古典经济学学者所推崇。然而, 由于对利润的过渡追求, 一些社会问题开始显现, 环境污染、经济危机以及由于经济危机的转嫁而引起的劳资关系紧张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这些都严重威胁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时,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意识到企业不仅仅要对股东负责, 也要对那些与其有关联的群体负责。这就是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思想萌芽, “与其有关联的群体”就是利益相关者, 可以说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石。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 也包括政府部门、社区、媒体、环保组织等压力集团, 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子孙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客体, 因此企业应该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 它是由包括股东在内的所以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进行了一些专用性投资, 利益相关者会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企业不仅仅要对股东负责, 还要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 管理者的责任应该是“多边受托责任”。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 普遍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 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对员工、消费者、社区、环境等承担责任, 要求企业超越把利润当作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把对员工、环境、社会所做的贡献作为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由此可见,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做的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适当延伸。

因此企业的运行可以看作是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制衡的结果, 只有在制衡的条件下, 企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因此,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具有双重身份的, 它既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 同时它又是“社会公器”, 承担着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是利益与风险在相关者之间的分配不均造成的, 长此以往, 是不会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战略高度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迈克尔·波特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章, 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反应型, 另一种是战略型。反应》型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参与解决与之有直接关系的社会责任, 如通过公益性捐助提升企业形象, 改善供应链中的某个环节对自然环境的损害等。反应型企业的这些活动在短期内可能会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但并不是长久之计。战略型企业的目标则是致力于从事企业与社会共同价值的创造, 在经营活动和社会环境中寻找价值共享的机会, 并且将寻找并创造共享价值纳入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通过战略性的承担社会责任, 会对社会产生最大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会获得最大的商业回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本质上就是为各个层次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与商业活动完全契合的。

纳入战略目标的企业社会责任。首先, 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的依据。对食品企业来言, 保证产品质量, 维持消费者对企业基本的信任, 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次, 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提升的重要契机。企业主动寻找机会承担社会责任, 也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在竞争激励的食品行业无形资产的增加无疑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再次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赖和忠诚度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 企业的社会资本通常需要长期的积累过程, 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来获得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

中国企业尤其是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虽然在理念上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传播, 但执行力远远不足, 企业的社会责任仅仅停留在通过公益性活动提升企业形象的阶段, 根本没有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甚至不少食品企业在利益驱动下钻了监管不力的空子, 连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不能保证, 食品企业陷入巨大的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食品企业更应该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理念, 借鉴国内外食品管理的成功经验, 少走弯路, 战胜危机。对于食品行业而言, 北京奥运会中对于食品管理可以说将是对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次促进。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奥运会期间保证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工具, 只要输入食品信息, 即可知道食品的供应厂家、原料供应商、原料产地。一旦发现问题, 即可追溯到源头。这一系统的采用, 表面上看是一技术问题, 但对企业来讲却是一个商业问题, 一个战略问题。

摘要:近年来, 我国由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特别是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令民众更为担忧。盘点近十年来的食品安全大事件, 从“毒奶粉”“瘦肉精”到“染色馒头”, 食品似乎要与“毒品”划上等号。2010年6月, 《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 在全国12个城市进行公众安全调查, 食品安全以72%的比例当选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安全问题。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产品形象和企业信誉在消费者心中的倒塌和颠覆, 导致消费者对整个食品行业的不信任, 是目前食品行业面临的最大危机。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本文将在充分了解食品企业的特殊性的基础上,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现状及战略意义。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篇5

读了台湾教授高振东题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文章,感触颇深。教授的演讲,围绕培养一个人的责任心应当从小学生抓起这一中心,例举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小事为论据,深入浅出,充分阐释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大道理,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那么,什么是责任?美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的确,责任不是个甜美的字眼,它就像一个时时需要你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却往往是劳力与劳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负的种种责任——做儿女的赡养父母是责任;做丈夫的做好一家之主是责任;做官员的造福一方百姓是责任;做职员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责任……总之,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坐标,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我是专业运输企业的一名员工,从事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如果要把“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一宏大的主题浓缩到我身上的话,那我就应该说:企业兴亡,我之责任!

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艘航行在大海里的船,那么,所有员工则是这艘船上的水手,假如这艘大船即将发生撞上冰山的危险,那么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拯救这艘船的责任。因为企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困难和挑战,如何让企业这艘航船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每一个员工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的兴衰成败都和员工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为了企业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每个员工都必须振作精神,鼓足勇气,时刻牢记:企业兴亡,我的责任!

要想承担起这一责任,不能只是夸夸其谈空讲大道理,更重要的是从爱岗敬业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物以善小而不为”,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开始负责,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岗一日就要尽责一天,认真工作,一丝不苟。企业兴亡,我的责任。身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还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不能以任何借口为自己的过失开脱、搪塞,更不能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把责任推给别人。不要等地面脏了,你只会说“保洁员的卫生室怎么搞的?”不要等水管漏了你只会说“管工怎么修的?”而你自己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打开水龙头就不知道关闭。企业的发展靠的是所有员工的团结协作、勇于承担责任,靠的是能与组织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凝聚力,靠的是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企业兴亡,我的责任。我们怎样做才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首先要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俗话说,“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视工作为自己的事,忠于职守,尽心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要及早谋划,未雨绸缪。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人没人看到都一样,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不仅如此更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为企业这艘大船的前进奋力划桨。其次,要精通业务。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应当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严格遵守各项制度,确保工作无差错,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每一项任务。更要坚持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解决疑难问题和排除故障的能力,立足本岗位,放眼全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典范之师 尽心企业公民责任 篇6

十年弹指一挥间。作为香港中华煤气(港华投资有限公司之母公司)进入长三角地区最早的天然气供应公司,宜兴港华从一开始就以肩负企业使命、造福宜兴人民以及打造业内一流的服务品牌为愿景,传承香港中华煤气百年企业文化精髓,以崭新的面貌开创了欣欣向荣的事业新局面。2004年3月10日,当“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抵达宜兴,按照香港中华煤气行政总裁陈永坚先生“无投诉、少扰民、零事故”的指示,仅18天时间,宜兴港华97名员工废寝忘食地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天然气置换中,确保了4月2日顺利点火。

宜兴港华十年艰苦创业,抢抓机遇,勇于担当,创造了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成为“华东地区城市燃气营运商之典范”的目标。目前,该公司已拥有调度控制中心1座,液化天然气站1座,门站2座,高中压调压站8座,高中低压管网1270多公里;民用客户数量已达10万户,工商业客户数量达1000多家,2011年销气量2.92亿立方米。

如今的宜兴是山清水秀、人文底蕴深厚的人间福地,秀丽的山水城市风光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近年来,宜兴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始终保持在90以上,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高达98.8%。可是,在2005年前,宜兴市到处烟囱林立,有燃煤型窑炉及锅炉1900座,有1000多支烟囱每天在冒烟!

为了彻底告别“以环境换取增长”的历史,宜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开创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的新局面。宜兴港华积极配合市政府整治窑炉,在推广应用天然气中,给予企业价格优惠、工程费补贴。仅仅不到两年时间,宜兴顺利实现工业窑炉整治目标,这个著名的陶都再现蓝天白云,还被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今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这一指标将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谈到今年颇为热门的新名词PM2.5,宜兴港华将为该项指标达标做些什么呢?朱健颖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准备上马汽车加气项目,在出租车、公交车、客运车等公共用车中推广油改气,4个加气站将于今年5月份开始启用,还将在宜兴市投入10多台加气车,这将大大改善宜兴大气环境。同时,在油价不断调高的情况,用气相对便宜,据测算,一辆出租车一天跑同样的路程,可便宜30%。

水电气,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一般被作为公用事业企业来看待。朱健颖坦言,随着用户结构的变化,民用气量占比已大大下降,工业用气规模不断扩大,对当地经济和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燃气企业更贴切地讲,应该定位于能源供应企业,除了保障老百姓用气,更要发挥在城市建设、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作贡献。因此,既是公用事业企业,又是能源供应企业,双重特性决定了燃气企业应该在履行社会责任中作出表率。

“我希望宜兴港华员工在社会上勇于担当,为弘扬社会正气发挥自己的作用。”朱健颖的话语掷地有声,不仅要使企业成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也要让员工在社会上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的要求似乎太严格了,但是,宜兴港华员工能够做到,人们经常能在当地媒体上看到、听到对该公司员工的表扬,朱健颖感到很欣慰。每年,宜兴港华积极支持慈善事业,朱健颖连续多年荣获宜兴市“优秀厂长(经理)”称号,还被评为“宜兴市慈善明星”。

Q&A

对话朱健颖

Q=《长三角》A=朱健颖

Q:过去的十年,宜兴港华员工众志成城,实现了十年发展愿景,成为行业领先企业,请您谈谈未来发展的新愿景。

A:我们前十年的目标是成为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清洁能源运营商。未来五年,公司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营运效率、品质管理,推行精细化运作,为地区和客户带来长远利益,同时提高影响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国内一流城市燃气营运商及优质服务商”这一总体目标。未来将继续投资10个亿进行天然气设施建设,以保障气源供应,满足宜兴经济建设及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我们希望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燃气企业。最关键的还是在安全与服务上。凭什么达到安全最好水平?要用各项数据说话,这对于企业要求很高,也就是要从门站到进入客户的整个程序中,不能有任何问题。如,我们特别强调入户检修,指标要达到80%以上,三年没有入户的,必须达到百分之百,彻底消灭安全死角和隐患。对于超过十年的管道,决不能有漏气隐患,一定要做到严密监控。这是我们的责任。另外,为缓解用气高峰时的供气压力,我们建造了液化天然气站,在金坛建立储气库,为宜兴以及周边城市用气安全增加了新的保障措施。

今年,我们推行“温馨服务年”。“温馨”两个字,要求很高,不仅要使服务值得品味,更要充实内涵,真正能够让客户感觉得到温馨。今年我们将增加服务网点,城区从2个增加到4个。在镇区,与水务公司合作,建立七个网点,基本实现了天然气全覆盖的需要,还将增加车辆、员工。

去年,宜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天然气“镇镇通”的县级市,供气范围从原来4个中心镇,发展到覆盖20个镇园。未来我们希望成为全国天燃气普及率最高的县级市,五年内力争覆盖率达至100%,全市天然气气化率达至50%。主要目标是:天然气供应量五年实现翻番,2015年达到5亿立方米;各类管网长度累计近2000公里;引进多渠道气源和储气设施建设,使气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营运效率指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优异地位。

目前,宜兴天然气的普及率大约在30%。未来十年长远发展目标是实现城乡普及率达到75%以上。实现75%的普及率目标,包括了乡村人口,甚至到达偏远地区的小企业,虽然从我们企业效益来看,有些地方铺设管道费用成本高,收益却很小,比如我们的管道铺设到太华,那里只有一个小饭店,显然这部分资金沉淀,但是为当地基础设施作出了贡献,有利于长远发展。

Q:香港中华煤气旗下内地城市燃气业务品牌“港华燃气”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称号。港华燃气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道义和准则,体现了优秀企业的宽广胸襟。您是如何看待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A:我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这是一个优秀企业立足一个地方的必备条件。作为企业公民,我们要将社会基本价值观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员工、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使公司与利益相关者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我们行业面向千家万户,大家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大家。因此,我们承担责任是责无旁贷的。如,我们对困难低保户免费安装,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的困难户安装费减免方面,全市达1000多户,共计减免300多万元。还对老小区接通天然气给予优惠,为位置偏僻企业接通天然气铺设管网,这些举措不仅为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尽了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添力。

履行社会责任,还表现在企业对员工负责,持续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我们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和素养,员工素质随着企业发展而相应提升。在与供应商等单位合作中,建立规范管理制度,促使供应商提高管理水准,与港华水平相接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我们对相关者的良好影响和传导,也是优秀企业公民应该做的。我还是一名政协委员,在参加会议时,了解各方面对我们的评价和意见建议,更好地改进服务水平和承担社会责任。

Q:今年是香港中华煤气成立150周年,作为香港中华煤气大陆合资公司的一员,您认为宜兴港华如何汲取中华煤气百年积淀的“养分”?

A:总体来说,我们企业成功复制了香港中华煤气150年发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移植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的同时,又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充满活力的有机综合体。香港中华煤气150年的文化沉淀,其运行模式和管理优势成为我们企业十年发展的优势,我们内地合资公司也在学习中发展,丰富了其原有的内涵。

今年是香港中华煤气成立150周年,我们感到很振奋。以150周年为契机,我们要向香港的员工学习。香港员工的整体素质,总体要高于内地,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以客为尊”的服务意识,体现在点滴的行动中,升华到了一种境界。我们内地员工细心、贴心方面,需要继续努力。在传承中华煤气理念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有更多的创新,一方面在提高新科技运用等硬件上与国际接轨,还要在企业文化等软性层面下功夫,在更深层面上弘扬和发展中华煤气的企业精神,为我们新十年更上层楼和新的飞跃,注入活力。

大企风范:五大社会公益行动

环境保护。2003年,宜兴市推广使用天然气以来,每年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90万吨,减少碳粉尘排放近2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近3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近2万吨。全年大气环境良好指数上升至82%,提升了宜兴的人居环境。2004年至2005年,宜兴港华为宜兴窑炉整治环保投资贡献1亿元。今年3月,宜兴港华启动了2200平方米的“紫荆园林”,开展了亲子植树活动。

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宜兴港华为非典防治、残疾人士、慈善超市、敬老院和孤儿等社会需要帮助人员捐款捐物累计达500万元,其中拨善款300万,并成立“港华助学基金”。2009年,与宜兴四大社区联手,向当地民工子弟小学捐赠课外图书3000册,还向学生们捐赠了一批爱心保温桶。

社区爱心行动。2003年,宜兴港华成立了“港华燃气温馨义工队”,他们为社区老人打扫卫生,为敬老院老人照相、理发,端午节送粽子,重阳节送去糕点,中秋节向福利院老人们赠送“爱心汤”;为民工子弟小学筹集夏季物资、学习用品,陪孤儿到公园游玩;为聋哑儿童、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捐助善款;到社区义务宣传安全用气知识,为客户免费清洗炉具等。

员工权益保护。为每个员工提供各种安全培训,保障员工安全,于2002年6月份成立“康体会”,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并维护员工权益,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篇7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之一, 翰威特 (Hewitt) 调查认定的亚洲和中国最佳雇主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 就是这些最佳雇主无一例外地演绎着员工高度敬业的神话, 是一个个长袖善舞的人力资源专家。

色彩“柔和”的天花板-让本土员工升职有指望

在一些外资企业, 中国本土人才基本上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那就是很难走到该企业的高层, 仰望天花板, 要么是遥不可及, 要么是令人窒息, 很难脱颖而出。

可是在惠普中国公司, 员工们看到的天花板是那么“柔和”, 因为只要他们尽职尽力, 随时会受到老板的提拔和重用。

作为2005年中国最佳雇主之一的惠普中国有限公司, 其早期在中高层的职位上的大多数还是外籍人士。惠普中国的第二任总经理俞新昌深知, 要打开惠普在中国的业务规模, 本土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必须吸引优秀的本土人才。而在那个时候, 习惯国有企业慢节奏、全福利工作方式的许多人对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还保存着一些戒心和不安全感。

俞新昌说服惠普总部在北京投资近7000万美元建了一栋20层高的惠普员工宿舍楼, 效仿当时很多国有企业的做法, 作为福利分配给员工住宿。此举果然有效, 新近毕业的许多名校大学生和许多国有企业的优秀人才开始渐渐涌入惠普, 这些人物成了后来中国IT业发展史上的中坚人物, 像李汉生、杨红青等。

新人才的涌入, 固然为惠普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但同时, 本土人才也需要适应惠普的文化和跨国公司的管理理念。俞新昌在惠普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培训体系, 亲自为员工授课, 并开创了惠普今日尚沿袭的监督会议 (Supervisal Meeting) , 让员工监督和参与公司的管理和发展。

如今惠普中国70%的重要岗位都是大陆本土员工内部晋升, 惠普中国公司的几个大区经理都是内部提升的, 而销售经理的职位95%是内部提升的。只要成绩做得好的, 没有不提升的理由。不会发生那种做得好与坏都有可能被解雇的情况。惠普有制度来保证。这样, 就给了员工一个色彩柔和的“天花板”, 让他们有了奔头。

最佳雇主很少聘请空降兵, 目的是避免挫败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因为空降兵会占据既定的职位, 给本土员工一种上升之路受阻的感觉。最佳雇主为每个员工制定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除了在本土发展, 员工可以像企业高层那样, 到海外很多地方工作, 寻找发展机会。

最佳雇主善于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 并采取工作丰富化、扩大化等不同方法, 让工作本身提供内在激励, 把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在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 让员工体会到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挑战、意义和自身进步。

最佳雇主为员工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培训发展机会, 如公司培训、部门培训以及主管给予员工的建议和指导。最佳雇主很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 为了使足够的本地人才能够做到更高的位置, 最佳雇主致力于提高他们的全球化竞争力。最佳雇主都有一个“本地人才培养计划”:找到表现很好的员工, 制定最适宜在公司发展的职业规划, 培养他们, 使他们以后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

六百人泰国游-践行诺言以表诚信

2004年, 上海庄臣公司的总经理为了鼓舞士气, 宣布如果今后三年公司能实现持续两位数的增长, 就组织全公司员工集体出国旅游。三年后, 目标达到, 尽管总经理换人, 但此事却被人力资源部记录下来继续操作, 最终成行。

对于前任的承诺, 上海庄臣现任总经理陆达盈曾经有过变通的兑现想法, 就是给每个员工象征性地发一点奖金了事。但考虑到80%的员工, 特别是车间一线工人都没有出过国, 出国旅游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愿望。再说, 公司也要履行诺言, 取信于员工, 不因人事变动而变卦。

于是, 中国庄臣公司一下子组织了六百人的旅游观光大军, 包下了泰国首都曼谷几家大酒店, 这显然不是普通的旅行团。

泰国度假地的侍应生对大量涌入的中国观光客早已见怪不怪, 可是, 眼前浩浩荡荡的中国游客依然引起了他们的好奇, 这个观光旅行团大多数人明显是第一次出国旅游, 中间还夹杂着几个欧美人高大的身影。庞大的旅行团惊动了当地官员, 他们特地到酒店与中国庄臣的老总会晤, 表示欢迎和谢意。

一诺千金、说话算数应当是雇主诚信的表现, 这样才能取信于员工。中国庄臣的老总以诚信树立起良好的雇主形象, 激发了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如果公司以“新官不理旧事”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员工, 将三年前的承诺抛诸脑后, 就会在员工的心里投下阴影。

从眼前利益来看, 中国庄臣组织六百人的旅行团出国旅游, 花费一定远远超过给员工发点奖金要多好多, 挤占了公司的利润。但从长远意义来说, 兑现三年前的承诺, 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管理层的诚信, 员工心甘情愿地为这样信守诺言的雇主卖力, 激发出来的积极性所产生的隐形利润肯定要比集体旅游的花费高得多。

CEO午餐会-搭建上下交流的平台

2005年, 诺华北京公司的销售突破了18亿元。5年间增长速度473.6%。这也使得诺华北京公司成为诺华集团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而这一切对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刘贞贤来说非常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年, 诺华北京公司获得了来自翰威特的一份大礼:诺华北京公司当选为2005年中国最佳雇主。这是中国第一家得到这个奖项的医药公司。

刘贞贤深知公司员工在想什么是公司发展的一大因素, 他与员工沟通交流有一个特别通道, 就是每个月一次的午餐会。午餐会从1999年就开始, 公司10个部门各派一名代表来, 与他一起吃饭。只要是诺华的正式员工都有机会来参加这个午餐会。午餐会开头10分钟, 刘贞贤介绍公司的发展状况, 接下来员工有问题, 可以直接问刘贞贤, 有的问题在现场就可以解决, 因为每次午餐会, 人力资源部都会有人负责记录。成立员工培训中心的建议就是在午餐会上提出来的。这个午餐会已经开了6年了, 有700多人参加过这个会, 他们中有销售代表、生产工人、送货工人、司机等等。

刘贞贤刚到诺华北京的时候, 就想改变员工心目中CEO高高在上的形象。他希望与员工进行一些有效、平等的沟通, 让他们知道只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有可能改变公司的现状。

刘贞贤的日程表一般都会排得很满, 但午餐会一定会参加。实在排不过来, 午餐会的时间变一下。每次会议之后, 会议纪录会发到各地员工的手里, 让他们也好及时了解公司的状况, 这也是一种沟通。

午餐会虽说事小, 但贵在坚持而不流于形式。午餐会搭建上下交流的平台, 企业老总与员工边吃边聊, 在温馨和谐的气氛倾听员工们的心声, 这是正襟危坐的座谈会达不到的效果。

现代企业观念认为, 企业不再是企业老总个人的, 而是企业全体员工的, 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 便于集思广益, 发挥大家的智慧, 通过民主化决策达到决策的最优化。

瑜伽房搬进公司-拓展员工自由的空间

排名2007年亚洲最佳雇主第一位的飞索半导体 (中国) 有限公司有一个瑜珈活动室, 还有瑜珈课程。如果谁要想上瑜伽课, 就可以自己发起申请, 放在公司内部网站上, 报名人数超过了20人, 公司就会掏钱请专业的瑜伽老师来, 剩下的钱由员工自己支付。员工可以参加为期12周、每周2次的瑜伽课, 教室就在公司大楼二楼的活动厅。

参观飞索中国新建大楼的五层, 你会以为自己来到了一家体育中心。这里有一个篮球馆 (兼5个羽毛球场) 、6个乒乓球室、一个100平米的跳操房兼瑜伽房、一个健身器械房、一个露天网球场。厂区临街的绿地上, 还有一个七人制足球场。

这就是与众不同的飞索中国, 在这里, 员工们的利益被当作最先考虑的因素, 员工有自由的空间。

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企业把员工当成赚钱的机器, 只知剥削其“剩余价值”而不知疼爱和关心。飞索中国反其道而行之, 把瑜珈室搬进公司, 给员工营造个人活动的空间, 调节生活, 释放过剩的精力。这对以年轻员工为主的IT企业来说, 飞索中国的做法无疑是一个标杆, 以人为本, 关心员工八小时之外的生活, 人文关怀做到了极致, 员工们充满生机和希望, 焉能不卖力工作?

翰威特 (Hewitt) 调查认定的亚洲和中国最佳雇主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 就是这些最佳雇主无一例外地演绎着员工高度敬业的神话。

供电企业如何为社会服务之我见 篇8

所谓客户至上的营销观念, 就是以客户需要为出发点, 用实际行动为客户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把客户是“上帝”的营销理念具体化到实际工作中, 通过优质、真诚、亲情般的服务, 建立起与广大客户亲密的关系, 争取客户的信任, 从而把服务融于用电全过程。与客户建立亲密的关系, 形成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 产生认同感、亲情感不是简单的一次服务、一句暖人心的话就能形成的, 要时刻以文明的言行、诚信的服务、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电力客户。对待用电大户, 要经常性跟踪服务、技术指导, 要坦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要为他们提供及时、便利、可靠的用电服务。对待有困难的用户, 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解决用电上的困难。比如孤寡老人、残疾人交电费等方面有困难, 电业工作人员都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亲人般的服务。

二、树立形象带动的营销观念

形象带动的营销观念就是要求电力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营造和谐、优美的企业内部环境, 让广大客户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从而达到放心用电的目的。形象带动营销有几种运作方式, 这些方式都是以推销企业形象为手段, 从而达到拓宽电力市场,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一种方式是大力宣传企业的营销改革措施, 宣传企业的服务承诺措施, 公布企业服务电话, 加强社会对电力服务行为的监督;第二种方式是宣传电力政策, 让广大客户了解办电、用电应遵守的条规, 使客户明确用电权利和义务;第三种方式是采取一系列树立形象的营销策略, 通过真诚优质的服务活动, 使广大客户心甘情愿地选择我们, 力争用较小的投资, 宣传电力企业的崭新形象, 赢得客户的信赖, 开发电力市场, 促进电力销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树立“一次服务”的营销观念

所谓“一次服务”, 就是电力部门受理用户的用电申请之后, 要全过程、一次性地把客户的用电手续办完, 直至电力工程完工验收使客户用上满意的电能。用户办电手续繁杂、办电拖延时间长、使用户有电不能及时用, 这种局面的结果是损害了用户的根本利益, 同时也使电力部门本身的利益受到影响,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部门现在设立的客户经理, 其目的就是解决如何为客户提供“一次服务”,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为用户服务中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强化客户经理的市场意识和社会效益意识, 对那些思想观念始终转变不过来的职工, 坚决将其从服务岗位上撤出去, 要激励全体电业职工真正为用户着想, 树立“一次服务”就完全满足客户要求的营销观念。

四、树立超量返利的营销观念

超量返利的办法是客户用电超过一定的量, 可以采取超出部分优惠使用的政策, 如深入推行峰谷差电价等。就像在商场购买商品一样, 购买量超过商家规定的数量后, 按百分之几的优惠返还顾客。如居民用户家庭用电超过150千瓦时, 超过部分每千瓦时降低1角钱电价的办法, 这种办法就是超量返利的营销策略。超量返利的销售办法, 不仅对居民用户, 而且可以扩大到商业用户等, 使客户享受购买"电"这个特殊商品时有购买普通商品同样的愉悦心情, 从而可以刺激消费, 增加用电量, 使用户开足马力, 搞好生产,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树立规范办事程序的营销观念

规范办事程序不仅要有科学的办事规程, 有热情周到的日常服务, 而且要有完备的自动化服务设施, 通过营业办公的自动化, 规范服务行为, 使用户对办事过程放心。对用户的电量如何计算, 费用如何计算, 如何让用户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 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客户服务自动化系统, 即营销自动化。要在校表、抄表、核收电费等渠道的全过程实行自动化操作, 避免因人工统计而造成的失误, 从而导致客户对电力企业的误解。电力营销自动化是搞好电力优质服务的迫切需要, 是客户的希望和要求, 它不但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有效地杜绝行业不正之风的产生。现在大多数电力企业正在积极实施这项工程。但地方供电企业要实施此项工程, 因投资较大, 上下普及还需一段过程。因此, 供电企业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电力营销服务自动化工作, 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自动化服务系统, 为社会和用电客户提供更好、更可靠、更优质的服务,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篇9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持续扎实地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进而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艰巨任务。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学会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展开,充分体现国有企业政治优势和传统特色。

1.1 国有企业性质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国有企业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是我国建设中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排头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发挥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作用;国有企业不仅要做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

1.2 国有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

企业的内部现实条件和外部客观环境共同形成各类企业的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 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企业文化的特征不尽相同。国有企业要博采众长,因企而宜,其中尤其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个性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

国有企业在我国起步比较早,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比较深厚的文化沉淀。而且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深,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优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传统的优秀文化还在企业中占据主导意识。各项制度比较健全,管理也比较正规,“以人为本”的管理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良好的企业信誉和社会形象;在国有企业的成长历程中,长期地培育企业先进的企业精神来激发企业员工的报国热情,先后培育出“铁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先进企业精神,形成了国有企业精神文化建设领域独特的优势和传统;在许多国有企业,不仅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而且还通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去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为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目标是多重的,不仅有社会性目标、经济性目标,而且有福利性目标。尽管不少社会责任现在看来不应该是由企业承担的,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但正是这一点,使国有企业养成了为国分忧的传统,而且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国有企业在长期思想政治工作中培育起来的企业精神,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教育人、塑造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天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为增进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人才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权制度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障碍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属于非正式制度中的一种,它是通过自律对组织成员形成约束,而制度的关键是产权,产权是影响制度的最终因素,所以产权制度是影响企业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国有企业在探索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过程中,只要所有制缺位,就会影响到经营者的主观愿望、企业家精神、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影响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的落实。

2.2 思维模式智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体制革命,它要求从体制转变的战略角度去认识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方式,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原有思维习惯和认知定式出发,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作出与市场经济相悖的判断,无形中影响到先进经营观念体系的构建、与之相伴生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3 落后文化因素制约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的固有文化传统中,有不少优良传统需要传承下去,但也有些文化传统和习惯在今天看来,是制约市场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落后文化。例如,依靠政府的“父子文化”、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文化”、流于形式的“口号文化”、脱离市场的“坐商文化”等等。这些落后文化因素自然延伸,旧的文化传统习惯得不到相应的改造,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健康成长,制约先进企业文化观念的形成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

2.4 对企业文化认识上的差距导致实践中的偏差

认识是实践的先知,在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不少企业确实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甚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在理论和认识上的不到位,形成一些片面短期的认识,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些源于认识上的问题,造成企业文化建设中表层东西多,而精神层面的东西少;形式文化的东西多,而制度文化层面的东西少;照搬的东西多,而价值观念个性化特征的东西少。凡此种种,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影响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性发展。

2.5 文化自觉欠缺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改革开放之后,又面临着企业体制、技术、管理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文化自觉,有些企业领导说起来企业文化重要,忙起来就变为次要;经济效益好就多搞一些活动,效益差就少搞一些活动。有些企业职工习惯于以上级为中心,以行政指令为导向,怀念“铁饭碗”、“大锅饭”,缺乏危机意识、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加之企业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普遍滞后。

3 如何建设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

3.1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实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前加快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是一致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解放国有企业生产力,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满足企业员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流于口号和形式,而是在主动践行中加以具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之路,要与企业发展思路、经营战略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定位;坚持以创新文化为出发点,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企业固有的文化优良传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力求企业文化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国有企业特点和自身发展特点,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国有企业文化;坚持文化驻企的企业使命,依托人本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形成人员以爱国奉献为光荣,处处以产业报国为追求的文化氛围和发展环境;坚持以务实求效为目的,打造企业文化优势在于谋求企业的竞争优势、效率优势、发展优势,通过壮大国有经济,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形象。

3.2 依托深化企业改革,来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讨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在当前,国有企业如何在深化改革中加深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有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探讨。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保障企业深化改革。

目前,国有企业除少数由国家独资经营外,其他企业后来都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型经济。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助于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体现经营者价值和企业家精神,但同时也面临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文化整合将是企业文化建设新的内容;国有企业在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中,一方面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进领导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又要提高企业领导整体素质,在主动淘汰落后文化的同时,积极创建新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家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优势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通过具体的管理创新实现的,其中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是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载体和手段,只有借助于管理创新和制度安排,才能将人本思想和价值观念转化为企业规范,形成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内化为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3.3 注重企业的文化内涵,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与民营企业比较,今天的国有企业具有历史长、文化积淀深厚、企业规模大、设备先进、员工整体素质高,竞争力较强等相对优势。但国有企业同时具有受计划经济影响比较深,市场观念滞后、产权不够清晰、机制不够灵活,对市场经济适应性比较差等明显的劣势。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走向;创新企业文化,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念是经营的具体化,也是创新企业文化的重点。国有企业文化创新要从企业的本色出发,重点培育和根植艰苦创业、产业报国理念,自主经营、市场导向理念,以人为本、文化管理理念,务实创新、终身学习观念,质量至上,诚信服务理念等。努力改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经营方式,使先进的经营理念成为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

提升企业文化,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精神。培育企业精神是国有企业文化的优势,也是国有企业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在新世纪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精神,关键是在继承已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品质,通过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进活动,加深企业文化阵地建设;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陶冶员工的思想道德情操;通过文化育人和典型引路,促进企业精神的人格化,使先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成为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通过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制度创新的结合,把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观念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来壮大国有经济的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今天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企业文化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决不能把它看作是临时性、阶级性、突击性的工作,而要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用文化力来增强其凝聚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壮大国有经济。

参考文献

[1]叶生.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篇10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逐利思想以及企业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 人们的伦理观念逐渐被市场的概念冲淡, 一些企业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 企业的发展的确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经济人”与“道德人”分离的状况, 存在着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伦理道德, 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的现象。食品安全、贪污行贿、公款消费、以权谋私、制假售假、破坏环境、随意裁员等失德、败德的企业非伦理行为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 出现了“伦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并逐渐影响着和腐蚀着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念。而企业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是由个人构成的实体, 而人既是一个企业人, 又同时是一个社会人, 所以说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个人是息息相关的。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伦理之维, 自觉地将伦理道德这只“看不见的手”视为自己发展的动力, 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和每个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企业伦理的经济效益

企业伦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 表面上看是不产生效益的。实际上, 企业伦理是体现效用价值的一种道德价值。以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为参照, 企业代表“利”, 伦理属于“义”的范畴, 企业是获取利益的实体, 往往应舍义取利。然而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容许企业忽视顾客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 使得企业不得不在研究顾客真正需求的情况下再进行生产。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不简单是为了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 更多地表现为满足享受层次的需要和发展层次的需要。因此, 客观上使得企业成为“义”与“利”的结合体, 使得伦理与效益结合得比以往更加紧密, 并且随着以人为本的商业社会的发展, 企业伦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是个别企业在同行业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所以, 企业伦理文化的经济效应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相反, 却十分合理。企业伦理是企业在进行商业交往、商品交换、财产转移过程中产生的与经济关系、商品关系相关的伦理关系。讲究经济效益是企业从业人员的经济责任, 但尽量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 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和商业利益却不能不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劳动者个人以及消费者诸方面的利益。在经济活动中, 效益和道德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但由于商业效益与人的需求直接相关, 而人的需求又具有多面性, 有道义方面的, 也有物质利益方面的, 并由此形成由顾客需求到企业生产的良性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企业伦理的积淀和反映。因此, 企业伦理反映了道德价值与效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二、经济效益与伦理道德是企业发展的双重维度

亚当·斯密从分工和交换的经济活动中提出道德情操和道德规律, 黑格尔认为道德在经济活动中是一种“内部的调和因素”, 孟德斯鸠是从商业贸易活动中提出在道德上信守承诺。可见, 经济道德是经济活动本身的内在的理性要求, 经济道德源于经济活动, 同时经济道德又反作用于经济活动。唯物史观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根本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经济行为的利润最大化倾向是合理的、理性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既给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对国家的繁荣稳定都有好处。从个人的经济行为来看, 有效的个人经济行为是个人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身就具有伦理性。总的来说, 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是以一定的经济伦理道德为根基的, 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经济基础和发展资本, 伦理道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长久动力。所以经济效益和伦理道德, 二者是相容相生、和谐共存的, 是企业发展的双重维度, 缺一不可的。

西方国家在实践中一直十分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并通过各种评价标准的建立形成促使企业遵守伦理的外部约束。SA8000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的推出更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伦理的发展。该标准是社会责任国际 (SAI) 于1997年10月推出的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其核心内容是企业必须重视劳动者的权益, 以道德为导向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联合国在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运动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9年1月,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瑞士达沃斯提出社会责任全球协议, 该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在SA80000的标准上增加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美国很多企业也已将伦理以制度的方式内化于公司运作中的各个方面, 从而将伦理观念落实到公司的实际行为, 最终推动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 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 经济效益和伦理道德就好比企业的两只手, 只有两手一起抓, 企业才会稳定才会长久。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伦理之维

当前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依然是传统经济体制和道德观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低价的劳动力资源仍是它们的主要“优势”, 还有相当一部分大企业虽然从科技含量、企业规模等来看达到了现代企业的标准, 但是企业的管理、文化、价值观依然还处于较低水平, 人们往往只注意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企业伦理建设。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趋于表面化、现象化、教条化, 对伦理道德的依附仅限于表面的社会效应, 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损害了人民利益, 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生命安全,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伦理之维是当前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

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实际, 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觉悟程度的企业伦理道德体系

一是以承认企业主体的自主性、平等性和物质利益的合理合法性为前提的平等互利的原则;二是承认企业主体机会均等、地位平等的公平竞争原则;三是努力营造平等公平的市场环境;四是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价值目标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不断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企业经济人”与“企业道德人”的融合与统一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 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协调好企业内部人的关系。这要求企业注重上下沟通, 关注员工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不同需求, 协调劳资关系, 化解矛盾冲突, 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是经济活动的载体, 而企业中的个人又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 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同时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又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所以, 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企业所服务的外部来看, 企业发展的主体是人, 服务的主体还是人, 企业价值最终体现在人的价值实现上, 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是企业衡量进步的根本标志和尺度。其次,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金制度。一个好的薪酬系统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这个薪酬系统应该同时考虑企业外部竞争力、企业内部一致性和员工贡献因素, 做到统一标准, 切实吸引和留住人才, 才能满足员工的公平感, 真正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绩效, 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后, 企业要树立诚实守信的伦理思想,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以顾客满意为标准, 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和谐发展。诚信经营是企业立命之根本,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依赖于与利益相关者长期、稳定的合作, “诚信”正是维系合作的 (下转第65页) (上接第67页) 纽带。“诚信”是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财力、人力和技术的竞争, 还包括信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竞争, “诚信”正是这些无形资产的核心。

(三) 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伦理环境

企业在竞争与经营过程中忽视伦理有着多方面原因, 而整个社会缺少相应的伦理环境是导致企业非伦理行为的根源之一。“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句话恰当地描述了伦理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一个缺乏伦理氛围的环境往往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为与不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企业相比, 关注伦理的企业在成本与竞争手段等方面存在相当的劣势, 如果存在超额的利润, 它们会放弃伦理追求经济利益, 从而催生企业经营过程的非伦理行为。因此, 构建良好的伦理氛围是促进企业注重伦理的重要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GDP、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均需要作为宏观经济发展基础的企业重视伦理观念, 也是市场经济并非与“伦理”经济对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伦理”观念支撑的体现。因此构建企业的伦理氛围, 提升企业的伦理水准, 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也是构建伦理型企业及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 对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体制法规仍相对滞后, 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市场的某些不规范和失灵仍然存在, 市场环境相对复杂, 构建企业发展的伦理之维对于企业的持续健康长久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祖山.浅论中国伦理经济的发展[J].福建论坛, 2004, (4) .

[2]黄家瑶.经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龙兴海.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J].求索, 1998, (6) .

社会企业的品牌营销之道 篇11

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很多言论都以警句的形式流传至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比如这一句:“只要有人能比他的邻居做出更好的捕鼠器,人们就会踏破他家的门槛。”今天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会清醒地意识到,要想让顾客踏破自家门槛,除了要有过硬的产品,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必须考量,而品牌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品牌可不是商标和Logo组成的视觉形象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心理建构和情绪体验,简单地说就是顾客看到一个品牌会联想到什么。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优秀的企业都明白使自己独树一帜的并不只是产品和服务,而是理念、价值观、体验和身份感这些看起来很“务虚”的东西。一个有独特气质的品牌正是它们的集中体现。用世界著名广告公司奥美的话来说,品牌应该体现出超过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大理想(the Big Ideal)”,品牌的塑造不是在创意“某个点子(share of mind)” ,而是在创意“某种文化(share of culture)”。苹果公司或许是体现这种“品牌大理想”最好的例子。在1984年为Mackintosh电脑推出的那则著名广告中,没有一个镜头提及产品本身的卓越,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老大哥”(谁都知道那指的是IBM)形象的颠覆上,彰显出苹果的气质和野心。同样,在另一则名为“Think Different”的广告中,苹果公司向那些有着独特观念的行动者们致敬,在感人至深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品牌定位牢牢地印在了顾客心中。

与商业企业纷纷打出“理想”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是因为理想而诞生的“社会企业”却似乎在品牌营销上乏善可陈。

社会企业通俗地说就是用商业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创办一家社会企业需要有“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目的,有“脑”——懂得如何借助商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去运作,需要实现双重底线——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财务上的可持续,从而能够持久和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很显然,在任何一家社会企业的诞生之初,理想便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企业理应在品牌营销上具有先天的优势。社会企业无需在构建理想时刻意为之(奥美建议自己的客户在想不出理想是什么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填空题来帮助思考:“当我们/我们的产品XXX的时候,世界就变得更加美好。” ),它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已经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理想。从受众的角度,相比商业企业的CSR(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善因营销(cause-related marketing),社会企业的顾客和支持者们也更容易相信它所表达的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家社会企业的理想正是它最重要的资产。

社会企业如果想要经营好自己的“理想”资产,实现有效的品牌营销,不应该一味在技术层面上照搬商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手法技巧,而是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和体现出社会企业所特有的优势。

知:社会企业的品牌理想

所谓“知”,指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经营的事业所希望实现的社会效应(social impact)是什么,以及带给目标顾客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是什么,再用精准而直指人心的语言表达出来。乍一听,这似乎卑之无甚高论。然而只要看一看现实中很多社会企业的所作所为,便会知道那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往往做起来很不简单。

有些社会企业的“理想”要么太宏大,要么太模糊,比如一家助残类的社会企业,负责人声称自己的机构就是“帮助残疾人的”;另一家提供儿童关爱服务的社会企业,它的目标是“解决全国孩子的温饱问题”。这样空洞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机构并没有真地想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做现在的事情,又希望实现怎样的目标,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构成品牌理想的关键要素。还有一些社会企业在传递自己的理念价值观时单纯用说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体现出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在告诉顾客:我做的事情这么伟大,你不买我的东西好意思吗?与之异曲同工的是一些社会企业一味地打“悲情”牌,用受助者可怜的形象和凄惨的境遇博取同情和关注。殊不知,同情心来的快去的也快。过多的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最终只会使社会企业堕入一场展示“谁比谁更惨”的竞赛。与此相对比的是,另一些社会企业在进行营销时,不希望太突出自己的“社会性”,很少提及自己在社会变革理念上的追求,误以为只有这样才叫商业化运作,才能避免让人觉得自己的产品服务因为缺少利润动机而可能品质较差或者不够专业。

这些林林总总的现象都反映出了社会企业在社会理想与品牌营销上的严重脱节。一家名为Working Today的社会企业所发生的转变或许可以给这些困惑于“知”的社会企业带来一些深刻启示。

Working Today是美国一家非营利性质的社会企业,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帮助个体工作者获得优惠的医疗保险服务。当时美国的企业界开始盛行外包工作(outsourcing),很多原本受雇于企业的员工被解雇后转为外包人员来承接公司委托的工作,他们有收入但是无法享受医疗保险等公司福利。这些人如果想要获得医疗保障,只能选择以个人身份去向保险公司购买价格昂贵的医疗保险。Working Today的创始人萨拉·霍罗维茨女士家中三代都是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她自己也是一个外包工作者,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霍罗维茨女士意识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外包工作和自由职业已经是大势所趋,于是想到成立Working Today这样一家机构,通过它来把千千万万个体工作者的医疗保障需求整合成团购,然后从保险公司那里争取到远比个人价优惠的价格。

看起来社会需求很迫切,解决方案也很有效,可是Working Today在成立后的近7年时间里,只有区区2000名顾客,年收入120万美元。这样的业绩和大型保险公司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在咨询了专业机构之后,Working Today意识到自己在品牌营销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

nlc202309020650

在Working Today创立之初,霍罗维茨女士由于担心自己的小机构太不起眼会不受人重视,也担心如果高调提出个体工作者的“医疗保障权”的主张会让人感觉太过极端,于是在机构的品牌营销上完全采用了和主流的商业保险公司一样的方式。无论是Working Today这个名字,还是它的广告语“怎样工作都受益(benefiting the way you work)”以及毫无特色的矢量图Logo,都在试图体现出与传统的职场环境一样的精神气质。它的网站上那些身着职业套装、面目模糊的公司人使Working Today看起来和一般的商业公司毫无二致。而与那些动辄有数千万营销预算的竞争对手相比,Working Today每年的营销预算不足10万美元,而且也没有自己的销售团队。

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Working Today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它首先分析了市场的变化,意识到与以往外包工作不同,现在主动选择自由职业的人大大增加。这些人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他们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认同“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持有左派色彩的意识形态,对大公司嗤之以鼻,对大型医疗保险公司向他们收取高额保费的行为深恶痛绝。这些人宁愿挣钱不多也要享受自由生活;他们独立工作,但是又渴望在同类人群中建立社交关系。

理解了这些变化和需求之后,Working Today意识到不该再将自己定位成是一个个人医疗保险的团购服务商,而应该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的权益倡导者和社区推动者。基于这样的定位,Working Today在2003年正式更名为Freelancers Union(自由职业者联盟)——在美国工会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在机构名称中明确使用Union一词不啻于一种旗帜鲜明的反叛(这一次“老大哥”变成了大公司)。Logo也得到重新设计,模仿了20世纪初期工会主义盛行时期的典型设计风格,用3只蜜蜂代表自由职业者,中间一个蜂巢代表所归属的社区。在品牌推广方式上,Freelancers Union设计了一系列让人过目不忘的口号。这些口号的重点并不在于宣传推广自己的品牌和服务,而是为了唤起社会对自由职业人群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视,并倡导参与集体医保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医保,还是房租”、“欢迎来到中产而贫困的世界”等口号提醒公众意识到自由职业人群在面临高额医保时的窘境;“你的首席医生不该是个网站”揭示了当时很多自由职业者由于买不起医疗保险,只能在一些网站上做自检的处境。这些深具政治讽刺意味的口号完全是工运积极分子的调调,与大型医保公司在宣传产品时的口吻形成鲜明对比。整场广告宣传攻势的花费仅为8.5万美元,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Freelancers Union的网站风格也面目一新,从一个卖保险的公司华丽转身为一场权利运动的引领者。首页上用鲜明的标识号召访问者“加入这场运动(Join The Movement)”,同时与品牌的新定位相一致的是,网站上还新增了许多专门为自由职业人群提供的服务,比如他们可以在网站上发布工作信息、建立讨论组、为他们提供消费优惠卡(这原本是那些在大公司里工作的人才能享有的福利)以及其他便利这个人群组织起来伸张自己权利的服务。

在2003年转型后的仅5个月里,Freelancers Union的会员数就增加了三倍。仅2003年一年,它的收入便从原来的120万美元增长到760万美元。如今,Freelancers Union已有超过10万名顾客,年收入超过7000万美元,是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个人健康保险提供商,也成为近10年来美国最知名的社会创新之一。

从Freelancers Union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家社会企业是如何“知道”自己的社会理想并与品牌整合的,也看到了它是如何基于自己新的品牌理想重新设计自己业务的。

与此情况类似,国内第一家在线慈善商店“善淘网”(Buy42.com)则经历先有业务转变,因而重新认知自己品牌理想、重新做品牌定位的过程。善淘网的Logo中那个显著的数字42,代表的是英文的谐音“For Two”。在成立之初,善淘网的业务模式是接受捐赠的二手物品(主要是几乎全新的闲置衣物),通过网上销售,获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支付企业运营的成本,其余部分则流向一些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这样既通过二手物品循环利用而实现节能减排,也能够为公益机构筹集资金。那时善淘网在诠释“42”时强调无论是捐赠者还是购物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简单的行动就能实现“快乐自己,帮助他人”的社会效应。

但是经营了一段时间以后,善淘网意识到这样的品牌理想和定位与自己的使命和业务并不完全贴切。事实上,善淘网在运营过程中雇佣了许多全职或兼职的残障伙伴,他们参与了衣物的分拣熨烫、拍照上传和宣传文案设计等工作。善淘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直接为一些残障者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帮助残障者融入社会并倡导残健融合的理念。为此,善淘网开始主动设计一些倡导类的活动,并将资金支持的重点放在了残障者权益领域。如此一来,慈善商店其实只是作为一种有助于残健融合的手段而存在,本身并不是善淘网的品牌理想,而原来针对捐赠者和购买者的基于对“物品”处置方式所带来的社会意义的“42”诠释就不再符合实际情况,也无法给善淘网的品牌营销带来支持。

现在,善淘网将自己的品牌理想明确表述为“每一个不同,都有价值”。这里的“不同”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观念思想等。在一个多元平等的社会里,正是这些“参差不齐”的不同构成了社会幸福的本源。对善淘网Logo中的“42(For Two)”的诠释也相应地改成了“善淘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些与我们一样的人,也为了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这些转变帮助善淘网实现了品牌理想和业务层面的知行合一,也使得善淘网的品牌理想能够打动更为广泛的人群,从而为善淘网在品牌传播效果上的大幅提升打下了基础。

行:社会企业的品牌传播

nlc202309020650

社会企业如果能够形成一个清晰有力的社会理想,那么它便已经有了很好的品牌传播基础,也更容易赢得大众传媒的青睐。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理想的存在,社会企业有条件去广泛动员商业企业一般难以获得的社会资本来帮助自己进行品牌传播。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和合作关系。在社会企业领域,人们出于对一家社会企业社会理想的认可,因而愿意无偿地贡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智力和财力等资源。社会企业也因此有条件将这些热情并愿意付出的利益相关者们——顾客、支持者、捐赠者、志愿者、社区居民……一一动员起来,成为四处扩散自己品牌理想的“福音传播者(evangelist)”。

在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企业的品牌传播方面,Divine巧克力可谓经典案例。Divine巧克力是世界上第一家由小农生产者控股、以“公平贸易(faire trade)”理念生产巧克力的社会企业。Divine的前身是非洲国家加纳的一个农村合作社,由一群生产可可的农民组织起来。他们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力求产品质量上乘,在销售过程中强调透明公正以保障农民利益,另一方面重视妇女的赋权参与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生态保育。1997年合作社会员通过了生产自有品牌巧克力的决议,并决定进军英国的大众消费市场,与主流巧克力产品正面竞争。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英国人偏爱巧克力,但在面积不大的英国,当时已经有超过100家的巧克力生产商争夺着这个价值40亿英镑的市场。

于是合作社与英国本土的大型非营利组织Twin Trading、Christian Aid、Comic Relief以及著名的社会责任公司the Body Shop合作,联合发起成立了Divine巧克力公司。这几家合作机构的选择绝不是随意而为,其中Twin Trading长期支持公平贸易,Christian Aid仅在英国就有超过10万名支持者,Comic Relief在年轻人中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而the Body Shop则一直以坚持环保理念而著称。

1998年圣诞节,Divine巧克力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正式登陆英国,开始在超市发售。在此之前,Christian Aid动员了它的10万名支持者参与推广这个新品牌。这些支持者们举着“我们只要Divine(Stock the Cho)”的标语牌来到自家附近的Sainsbury超市(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要求店家进货。一夜之间,Sainsbury的全部350家店面都开始销售Divine巧克力,也使Divine成为第一个在英国全国范围内销售的公平贸易巧克力。

Divine巧克力也没有令自己的支持者失望。它不断了解顾客口味,开发生产独特的产品,在销售的同时还配合一系列的教材和活动,向公众普及公平贸易理念。由于加纳的合作社占股33%,组成合作社的4.5万名小农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有充分的发言权从而能够充分保障自己的权益,也能够分得相应的企业利润。与此同时,这家社会企业已经与英国超过1.5万家商店和超市建立的供货关系。

社会资本参与品牌传播在带给社会企业巨大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企业在进行品牌管理时必须对传统商业企业的做法做出根本性的变革,采用“参与式”的品牌管理方式。与一般商业性公司的“品牌垄断”不同,这些社会企业不仅没有去监视和限制未经授权的品牌传播,反而鼓励和便利各类利益相关者自行发起各种各样的品牌传播活动。

同样是参与式,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在参与程度最低的推广中,社会企业的支持者们利用社会企业已经准备好的素材(故事、数据、图片、标语等),按照设计好的推广方式帮助社会企业进行品牌推广,比如上面Divine巧克力登陆英国时所出现的情形。

更深入一层的参与式则由社会企业提供模板、指南之类的工具,鼓励参与者按照这些工具自行设计传播的内容和方式。TOMS的参与式品牌推广便是这种类型中的典型。TOMS是一家生产轻便布鞋的社会企业,它的模式非常简单:买一捐一。只要消费者购买TOMS一双鞋,它就向有需要的贫困地区捐赠一双鞋。截止到2012年,TOMS已经累计销售了200万双鞋,也就意味着捐赠了同样数量的鞋。作为一家2006年才成立的公司,这样的业绩着实令人惊叹。然而在很多人将关注点聚焦在它的“买一捐一”模式上时,往往忽略了TOMS取得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让顾客参与传播。

TOMS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许多顾客上传的照片,拍的是自己穿着TOMS鞋的样子,还有人交流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鞋最合适这样的经验谈。在YouTube上也有很多顾客自拍了自己收到TOMS鞋包裹时的情景。这些照片和产品显然给TOMS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推广作用。想象一下,有多少产品能让自己的顾客做出这样的举动?TOMS的顾客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愿意做这些事情的原因既是因为认可TOMS的品牌理想,当然也是因为对产品本身的喜爱。

不满足于这种“群众”自发活动,TOMS在2011年又开发出了“捐赠派对指南(Guide to A Kick-off Party)”工具包,放在网上供免费下载,鼓励人们在举办各种派对时能够增加一个“公益性”环节,既传播捐赠的理念也进行实际的捐赠活动。有了这个指南,TOMS的顾客和其他支持者们就有了新的传播利器,在让派对变得更酷更有“气质”的同时,也进一步传播了TOMS这个品牌和它所倡导的社会理想。

TOMS的“半定制化”参与式传播鼓励人们参与传播的机制是为他们提供“便利”,而更深一层次的参与式传播方式则是将传播的内容和传播的方式都交给传播者自由决定。在这种方式中,鼓励人们参与传播的机制是通过参与创造的过程而增加人们参与传播的“意愿”。中国知名社会企业“多背一公斤”在2011年开发出了新产品“一公斤盒子”。它是一个包含有教具和指南的教学工具包,可以帮助偏远地区的教师很方便地组织各类互动式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多背一公斤”并没有为盒子设计专门的传播计划,也没有提供标准模板去便利人们传播。产品的传播完全由用户自行完成。用户在借助盒子创作出了自己的“产品”后,自然乐于向他人分享,于是在传播自己的产品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对盒子的传播。而当TOMS的顾客主动上传自己在不同场合穿TOMS鞋的照片时,他们所做的也正是这一类型的参与式传播。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参与式传播方式无所谓优劣高下。社会企业需要综合考量自己的业务特点、所掌握的资源和成本-收益比等因素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知与行的良性循环

吉姆·柯林斯在他那本著名的《从优秀到卓越》及后来的“社会部门版”中曾提到过卓越企业在运营中都会产生“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起初得花很大气力,一圈一圈反复推却好像没有什么动静,但是一旦飞轮转速达到一个临界点,它就会在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的情况下保持飞速转动。在商业企业领域,推动飞轮前进的主要力量是财务上的成功和资本资源之间的连结;而在社会部门,产生“飞轮效应”的关键却在于组织的品牌声誉,也就是说以具体的成果和共通的情感为基础,潜在的支持者不只认同组织的使命,同时也相信组织有能力达成使命。

对社会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基于品牌声誉的飞轮效应,就必须做到品牌营销上的“知行合一”:明白无误地知道并阐明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可以动员那些认可自己社会理想的社会资本,用“参与式”的品牌管理方式使各类支持者主动参与品牌及其社会理想的传播。这种传播本身又会有助于社会企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当社会企业能向更广大的人群证明自己实现社会理想的能力和实际成果时,便有了更多可以动员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品牌与社会理想的传播中。于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便开始了,社会企业的飞轮效应也因此而出现。

在创造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社会企业所追求的社会效应和自身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社会企业可以不必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权衡取舍——而这正是优秀社会企业模式的标志之一。一旦实现这个良性循环,社会企业的品牌及其社会理想便可以成为能够为自己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产,能够保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规模扩张,因而有能力去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应。而如何实现品牌营销上的这种知与行的良性循环也就成了社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企业家之社会责任 篇12

甘肃省中小企业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的共同作用下, 由数量扩张转向注重素质提高。在高新技术领域, 甘肃省中小企业在电子通信、生物与医药制造、航天航空、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5大类23个小类占一席之地。目前, 全省工业高技术产业年增加值达1645亿元, 其中中小企业占48.57%。截止2006年底, 中小企业达8.8万户,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省的48.3%和42.3%, 工业增加值达到45%以上;从业人员160万人, 占城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5%;完成增加值738亿元, 占GDP的3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1/5。2007年8月, 甘肃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根据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 以服务各类中小企业为宗旨, 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解决中小企业的共性需求为目的。采取政府扶持中介, 中介服务企业的方法, 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重点围绕创业辅导、信用与融资担保、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信息化服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与法律服务等八大服务体系。但目前仍存在服务体系模式尚不明确、中介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

1 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整体素质不高, 竞争力不强。

从总体看, 甘肃省中小企业规模小, 规模以上企业在中小企业中仅占总数的5%, 年营业收入100~500万元的企业也仅占总数的14%。创新能力弱, 且普遍设备相对落后, 产品结构雷同, 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 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2) 缺少好项目, 创业氛围不浓, 发展缺乏后劲。

主要表现在受资金、人才、市场信息等自身条件的限制, 中小企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能力不强, 找不到真正结合当地和企业实际、经过科学论证的好项目。同时, 由于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低, 民间资本积累较少, 受区位、自然条件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全民创业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3) 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中小企业缺少社会化服务。

甘肃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中介机构和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缓慢, 尤其是体系中核心服务机构的能力有待提高。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是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2 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战略管理、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源配置及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更新方面。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依照“组织结构网络化、服务领域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模式企业化、服务规范国际化、咨询服务产业化”的指导思想, 构建中小企业公益性综合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专业服务机构, 推进甘肃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建设。

2.1 建设技术支持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试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 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研发设计公共平台。推进有关机构、企业的专门技术实验室和测试基地向中小企业开放, 满足中小企业对共性技术的需求。收集、传递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 向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和服务。

2.2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成立民营信用担保中心, 开展信用调查和评价工作,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突破中小企业资金瓶颈。

2.3 建设人才培训服务平台

整合现有培训资源, 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培训内容包括创业辅导、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

2.4 建设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体系作为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组成管理专家顾问团, 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战略规划、创业辅导、整合创新资源、管理方法、组织设计、制度建设、财务分析、统计技术等方面的诊断、咨询和服务。

2.5 建设市场开拓服务平台

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指导中小企业参加政府采购项目投标等活动。

2.6

对外科技交流及技术转移

2.7 法律服务体系

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增强依法治企能力;设立法律服务热线, 建立网上法律咨询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法规政策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

3 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业务内容及模式和手段

1) 企业战略规划咨询服务:

公司结构设计——为创业者提供不同公司类型的咨询和建议。股权结构及融资模型设计——设计不同的股权结构和融资模型, 确保当前股东利益和未来融资需要。搭建融资渠道、撰写商业计划书、介绍融资渠道等。业务整合、项目包装和出售——对关联产业的公司提供整合创新资源服务, 通过资本积聚的方式来迅速扩大公司规模, 形成规模优势, 为创业板上市做好前期准备。

2) 财务咨询服务:

财务管理及企业内控体系设置——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 设置关键的业务控制点, 使企业的内部运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防范企业内部风险。税务筹划——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 设计不同的企业财务流程, 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税收优惠政策。财务审计——提供专业的内部审计服务, 出具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和运作透明度。

3) 咨询服务方面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主。

考虑到企业在服务内容理解、项目实施经验、参与项目人员的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作为咨询服务方, 除指派咨询顾问到现场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外, 还要具体承担部分技术领域的规划设计工作, 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最终能为企业培养和锻炼一批技术队伍, 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

4 公共技术服务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劲拉动作用

一是公共技术服务业本身 (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产业等) 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公共技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推动作用。此外, 通过大力发展培训服务业, 提高了劳动力素质结构, 满足了由于产业结构高度专业化而带来的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从而为经济的增长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建设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要注重扩大典型服务模式的影响力和典型机构的示范作用。建设一个品牌技术服务机构, 必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使服务转换成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这种优质服务是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 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富于执行力的团队, 是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工作的活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公共财政与中小企业[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万兴亚.中小企业成长原理与方略[M].人民出版社, 2005.

[3]康娅红.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 2008-12-29.

上一篇:过流计算下一篇:压缩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