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理

2024-10-24

好奇心理(精选8篇)

好奇心理 篇1

在上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 我看到几个班的学生对我任课的评价非常满意时, 心里感到非常的惊奇和激动。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数学老师, 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心里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和难得的兴奋, 同时也感到对于让学生最头疼最难学的数学的学习, 应该可以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方法, 让学生们不再害怕数学。

我母亲是一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教了几十年的数学, 虽然已经退休, 但她每次给我谈起自己的数学教学经历时, 总说:“如果让我重新再教数学, 我会用另一种思想、另一种方法试试。”我想要使所教的学科不断提高, 靠的不仅仅是经验, 更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上课时突然出现的教学灵感, 可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采用灵活的教育机智及时处理。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连贯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不好, 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补得上来的, 再加上对数学产生的畏难、厌烦等情绪上的影响, 使得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想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打开突破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 往往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不拘泥于形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置悬念, 增加趣味性, 使学生在心里产生疑问和好奇,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抓住一堂课的开局, 引人入胜

好的开局, 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 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从纷乱兴奋的课间休息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不仅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而且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其积极地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比如, 讲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 我给学生这样设计:你能用最快速度求出数列1, 4, 7, 10……的第10项、第20项、第30项吗?于是, 同学们开始寻找规律, 一个一个地数, 但项数之多令他们为难。这时, 我告诉他们, 老师能在两秒钟之内说出答案, 你们相信吗?同学们瞪大了眼睛, 等我将答案说出时, 一部分学生露出怀疑甚至不屑的神情,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设计的题目你当然知道答案了。”接下来我找了几个学生, 让每位学生任意说出一项, 我都迅速给出答案。“哇”, 他们兴奋起来了, 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 注意力特别集中, 学习情绪高涨。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二、课堂授课中巧设“陷阱”,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 往往有些学生把定义、定理背得滚瓜烂熟, 但做起题来总是漏洞百出。针对这种现象, 在课堂练习时, 对那些似是而非、易混易错的地方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 有目的设下“陷阱”, 诱使学生进入误区, 再引导其发现“上当”的途径,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平面向量”这一章中, 和的不同会造成解题的偏差。实践表明, 学生一旦掉进“陷阱”, 教师可在一旁发出警报“小心, 陷阱, 掉进去了”, 如果学生不小心跳进去又“跳”了出来, 那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将更为深刻。巧设“陷阱”不仅使学生愉快地巩固了知识, 而且还教育学生要理智地思考问题,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 有利于学生养成从全局出发, 抓住事物本质找到正确答案的习惯。

三、穿插形象的举例, 总结顺口的规律, 使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同时理论性强, 课本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例子比较难理解, 教学中尽量多地联系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 丰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逻辑联结词“或”时, 可以以学生吃中午饭的选择———“吃米饭或吃面条”的例子来理解“或”所表达的意思。另外, 授课时把知识的规律总结成顺口溜更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掌握。如逻辑联结词中“且”与“或”的真值表可以总结为“p且q (p∧q) , 口向下, 真真才真, 其他全假。p或q (p∨q) , 口向上, 假假才假, 其他全真。”再如讲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时, 学生容易混淆, 教师在讲完四种标准方程和相关知识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焦点坐标等与标准方程形式之间的联系, 适时总结出“对称轴同一次项, 系数正负定方向, 焦点坐标怎样找, 系数除以四就得到, 准线方程很容易, 焦点坐标加负号。”这样, 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枯燥, 而是那么有趣那么富有规律和吸引力, 离他们并不遥远。

四、用数学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史, 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奋斗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 都充满艰难险阻, 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 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挠。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 华罗庚自学成才以及几位数学家有趣的墓碑文等。教师把定理、公式与数学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对数学家产生敬慕之情、对数学这门深奥的学科产生好奇,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 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 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我国数学家商高发现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毕达哥拉斯要早三百多年;宋朝数学家杨辉列出的二项展开式系数表即“杨辉三角”, 至少比欧洲帕斯卡 (Pasal) 早200多年;“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有现代的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对世界的贡献等。

五、揭示数学本身的美,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 它可以说是真、善、美结合的统一体。例如, 在正弦定理asinA=bsin B=csin C=2R中, 对称、均衡、和谐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同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留意自然界中蕴藏着数学的奇趣美:树叶及人体是对称的, 雪花有六角形的, 蜂房是正六边形的, 车轮是圆形的, 蜗牛背上有螺纹曲线;著名数学家笛卡儿根据一簇花瓣和叶形曲线特征研究而得的“笛卡儿叶线”;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等特征, 比如向日葵花盘的两组顺、逆螺旋线, 与斐波那契数列有天然的巧合。又如, 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在书法、绘画、舞美设计以及螺旋式高楼的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等。这既丰富了数学美的内容, 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培养了学生以数学眼光观察和研究周围世界的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使他们的“好奇”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及解决之后的快乐, 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 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兴趣。

总之, 要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来, 使他们愿意学、积极学, 就要用数学学科的魅力, 用教师自己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用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执着去感染学生, 灵活巧妙把握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这种积极性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笔者从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不断地探索总结, 发现从课堂好的开局、授课中巧设“陷阱”、形象的举例、通俗的总结、数学的发展史及数学学科美等方面, 引发学生好奇心, 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打开突破口, 实施趣味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学教学,趣味性教学

好奇心理 篇2

师苑小学403班 李彦喆

指导教师 水淼

从小,我的好奇心就特别重,凡事不弄个明白绝不罢休。

记得二年级时,我突发奇想,用火点燃塑料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妈妈不耐烦地摆摆手:“我又没试过,你问我,我问谁啊?”说完还不放心,连声叮嘱我:“小孩子不许玩火噢!”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却又得不到答案,我心里难受得像有只猫在挠痒痒,哼!你不告诉我答案,我就自己去试验,看看塑料袋到底会变成啥样。

过了一会,趁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我就赶紧找来一盒火柴、几个塑料袋,为了安全起见,我决定在厨房做我的试验。唰!第一根火柴没点着。唰唰!一连划到第三根,才成功点燃。“哧——”,火柴头燃烧起来了,红彤彤的火苗燃烧得好快,我真是又高兴又激动,盯着火焰发起了愣。突然,手指感到一阵热,原来是火焰快速地向我手指侵袭,眼看着就要烧到我的手指了。“呼——” 我吓得赶紧吹灭了火柴,好险呀!我拍拍我的小心脏,自我安慰一下。

有了第一次点燃火柴的经验,我又找来一根蜡烛,我想既然火柴燃烧的那么快,容易让自己受伤,我不如用火柴先点燃蜡烛,然后再不急不慢地做我的试验,多好呀!我不禁为自己的机智而默默点了个赞。这一次我很顺利地用火柴点燃了蜡烛,这下我不再害怕了,拿起塑料袋放到蜡烛的火焰上去烧,只见塑料袋迅速地变小变黑,进而变成油一样的东西,燃烧的边缘结成一颗颗硬硬的东西,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原来塑料袋燃烧后是这样子的啊,这下我可弄明白了。正当我得意之时,一滴烫油滴到了我的手上。“啊——”我大叫一声,眼睁睁地看着手背上的一块皮立刻变红,唔,真是疼死我也!我不停地吹气,赶紧把手放到自来水下冲,冲了一会,感觉好多了,可还是起了个大水泡。看来,妈妈的叮嘱没错啊,这跟火打交道是得小心点。

看着我的伤,我好后悔,真不该有那么多的好奇心。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不仅没批评我,还夸奖我拥有这种求知的精神很不错呢,但是一定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好高兴,我会记住这次的教训,以后一定不会这样冒冒失失的了。(828字)

人有点好奇心也好 篇3

最近, 我看到这样一则广告, 颇有感触。

一家好奇心研究所招聘这样的人才:有不止浮于表面的好奇心, 喜欢问“这是什么?”“这到底是什么?”“哎呀妈呀, 这有点棒啊, 这是怎么回事?”;有趣, 但绝对不是“抖机灵”和强行搞笑;不必“文笔优美”, 但逻辑清晰, 能把一件事说得足够明白;不犬儒, 不文艺腔, 不持续性热泪盈眶;能够研制每日投票, 可以把它们看成好玩版本的消费者调查, 还会把调查结果写成轻松有趣的调查报告。招聘广告的结尾写道:如果你是一个偏爱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朋友, 这里也有你发挥才能的空间。

看来, 有好奇心的人同样有市场。

有的人从小就养成了好奇心。李开复的创新思维很发达, 在互联网领域创造了价值, 他从小就养成了好奇心。他妈妈说, 你吃了口香糖, 不要举着手碰到头发上, 弄不好, 会把头发拉下来。他想这是真的吗?他就吃了口香糖, 还偏偏将其放在头发上, 结果撕下了一大块头发。又有一次, 他妈妈说, 你不要把铅笔放在嘴里, 因为铅是有毒的。他又想真的有毒吗?他把一根铅笔芯全部吃下去了。学校老师让妈妈把他送到医院灌肠, 他妈妈说, 这下你相信了吧, 铅中毒严重真的会死。他说, 我当时很好奇, 只是想证明大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我想, 有些人从小就很机灵, 想要小孩成为一个善于言谈的人, 大人总是有办法的。在孩童时期善于交际、讨人喜欢, 是有潜质的人。但一个小孩善于推理, 有时候要比一个会说话、讨人喜欢的孩子更令人感到愉快。

大人与孩子交流多了, 也会从孩子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也会让自己的好奇心变得多起来。足孩子的好奇心, 可以让孩子了解世界的秘密, 同时也会让自己找回被遗忘了的童趣, 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欢乐。

人上了年纪, 由于种种心理落差, 往往失去好奇心, 一旦失去对生活的激情, 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长此下去, 一年365天, 好像只过了日复一日同样的一天, 似乎每一天也没有什么差别, 这样会加速老去。

退休以后往往会失去生活的重心, 不知道要干什么, 通常以看电视、听广播来打发时间, 偶尔出去买买菜、散散步。时间久了, 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乏味。

有些老年人, 对网络、智能手机等不感兴趣, 也不去关注, 不想学习;有的老人每天只去熟悉的菜市场、公园活动, 要是这些地点倒闭或被拆迁, 就没有新的活动去处, 会感到失落;也有的老人抱着多少年前的知识, 经掌拿来教训子女, 对自己的落伍全然不知。与外界接触少, 自己的知识点又不多, 自然就少了好奇心, 少了生活的激情, 因而常常让自己陷入闷闷不乐、胡思乱想之中。

现在的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 愁的就是身体机能的变化。有好奇心, 也能帮助应对焦虑情绪, 好奇也会使老人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探索有趣的事物上。

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 就多一份心情去探索生活的快乐, 也增添一份对生活的动力。

人老了, 就要有“从头来过”的心理准备, 许多新鲜事物自己不懂, 去请教孩子们, 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不懂就是不懂。我也常常这样, 经常去问上小学的孩子怎么玩智能手机的问题。

我很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年轻人充满好奇心, 与他们多聊聊天, 开展互相帮助, 大家都有收获, 我给他们分享一些生活的经验, 他们活跃的思维也常常给我启发很大, 带动很大。

人的好奇心, 适应各个年龄段。年轻人的好奇心当然更为重要。

一位从海外留学回来的硕士生告诉我, 和他一起去的几位同学, 开始成绩还算不错, 但后来就发现差距大了。毕业以后, 发现最会考试的人并不是最优秀的人, 与国外同学的差距就在于自己缺少了个性、自由、想象力、勇气和好奇心。

人有了好奇心, 就有一种驱动力, 会让自己不断地探索, 得到更多的信息, 信息多了, 也会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

当然, 好奇心也不仅是探索的欲望, 我们在感到生活乏味时, 或许好奇心就是解决方案, 因为自己有了新的发现和尝试, 经历了自己过去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特别是把一件新的事情做成了, 整个人都会变得很愉悦。我们不要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 因为有很多乐趣等待你去发现。

好奇心·兴趣·情趣·情操 篇4

一、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一)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二)好奇心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个体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 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

二、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按照兴趣的起因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兴趣有四种品质,包括:

(一)兴趣的倾向性,指兴趣所指向的内容,有指向物质的,还有指向精神的;有指向高尚的,还有指向卑劣的内容。

(二)兴趣的广度,指兴趣的范围大小。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狭窄。一般说来,兴趣广泛的人能获得广博的知识。

(三)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长时间保持在某一或某些对象上。 只有具备了稳定性,一个人才可能在兴趣广泛的背景上形成中心兴趣,使兴趣获得深度。

(四)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发生作用的大小。凡是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大的兴趣,其效能作用也大,反之,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小的,其兴趣的效能作用也小。

三、情趣

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

(一)志趣、志向

《后汉书·刘陶传》:“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

(二)情调、趣味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沉粲》:“专工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唐·王昌龄《山行入泾州》诗:“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

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它符合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高雅情趣能使人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益于身心健康;它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它能催人上进,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道德高尚。

反之,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并且有可能走向犯罪。

四、情操

情操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中介,以某种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为中心的高级情感,它是由情绪、情感和思想观念等复杂心理成分综合形成的。

现代心理学中,人们习惯于把复杂的情绪称为高级情感(即情操),并把它分为道德的、审美的、理智的三种。道德感是用道德准则去感知、比较、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时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理智感是人对追求真理,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上述各种情操因它与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密切相关,所以比一般的情感有更高的稳定性、概括性、复杂性和倾向性。情操也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所谓操守,是指人的坚定的行为方式和品行。高尚的情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调整人的行为、指导人的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是在环境、教育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能令人愉快的客观环境和环境的变化。

五、好奇心、兴趣、情趣与情操的关系

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有了好奇心,人们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发展和培养生活情趣,就必须从保护、培养、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入手。当然,对于好奇心,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对不健康的兴趣要坚决制止。

兴趣和情趣的联系非常密切。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兴趣可以升华为情趣。当然,情趣和兴趣也是有区别的。兴趣是短暂的,是经常变化的,而情趣是持久的,是稳定的。

开启幼儿的好奇探索之路 篇5

一、探索与操作的内容要表现出层次性

确定探索与操作的内容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探索与操作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选择内容的宗旨是:内容为实现目标服务,精心选择、设计可供幼儿探索与操作的内容,并在要求上体现层次性。在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自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提高,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所收益,同时全体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二、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探索与操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观察、分类、测绘、表达等操作技能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教师必须把这一任务渗透到科学教育的各种探索与操作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我们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并重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第一,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技能进行了训练,使他们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考察事物。老师要及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特别注重了这一方面的材料投放和内容选择。选择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心的老师就要善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例如: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多种视觉材料,开展了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其共同特征与特殊之处,从中发现其外形特征的各种变化;提供香水、鲜花、水果、蔬菜及其他有特殊气味的物品,让幼儿通过嗅觉分辨各种气味,通过气味来识别不同的物品;提供各种布料、各种植物的杆、不同温度的物体等,让幼儿通过触摸增加对物体的认识;提供各种食物和无害液体等味觉材料,让幼儿通过品尝,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

第二,提供多种物品,训练孩子的分类技能。通过对物品进行分类,幼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各类物品的特征。我们发动师生和家长共同收集了许多物品,如各种各样的钮扣、小石子、文蛤壳、种子、树叶、果核、小图片等,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分类。例如,让中班幼儿对数量众多的钮扣进行分类。教师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分类,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和争论,并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并讲出为什么这样分的道理。这样,既训练了幼儿的分类技能,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对原始的记录资料进行概括,学习表述的技能。为了使探索与操作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我们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记录,自己绘图,自己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幼儿自己探索的原始记录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抽象概括,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一些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实际的探索与操作,感知和体验到了科学教育活动的无穷奥秘和乐趣。

第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但是,低估孩子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虽然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很强烈,但还是需要我们善加引导才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还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第五,我们重视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可以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力的经验,而且发展了独立性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探索与操作”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因充满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们青睐。因此,它是孩子科学活动的必经之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其实,培养孩子爱好科学,并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论,多昂贵的设备,只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只需我们老师能够做个有心人,珍视孩子们可贵的好奇心,让孩子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并加以积极引导,这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摘要:《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引导幼儿科学探究,并大胆操作、实验,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最有效,也是最科学的方法。

让好奇心在小学数学课堂闪光 篇6

一、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好奇, 就要远离居高临下的“满堂灌”,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中产生好奇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学会和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才会敞开心扉, 敢想、敢说、敢做, 才能焕发出他们求知的积极情感。

如《认识平行》教学片段:

1.欣赏歌曲《永远是朋友》, 体会 相互依存关系。

2.将两根小棒任意放倒, 观察两 根木棒落到桌面后形成的图形。

3.从教室里找平行线。

4.启发学生利用提供的如方格 纸、长纸条等工具材料分组讨论, 想 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5.探究:如果要画一组间隔是10厘米的平行线, 或者更宽、更窄的平行线, 我们的直尺没有那么宽, 方格纸也不是正好间隔10厘米。该怎么办?

6.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生活中 的平行线。

在这个片段中,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培养了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发展了空间观念。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要求:应加强特优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加深和拓展;中等生应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所谓的差生则应加强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使其学有所得, 不断进步,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充分与学生合作, 放下架子, 倾听学生的心声,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二、一题多解, 捕捉学生的好奇心

一题多解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 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对那些似是而非、易混易错的地方要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 有目的地设下“陷阱”, 诱使学生进入误区, 再引导其发现“上当”的原因,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不断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之中, 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如:小明和小红两人之间有一条500千米的公路, 小明的电瓶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 小红的电瓶车每小时行驶45千米。两人同时出发2小时后, 会相距多少千米?

这样的情境和条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可能会想到多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1:两人同时从这条公路的两头相向出发, 两人相距:

500- (30+45) ×2=350 (千米)

解法2:两人同时从这条公路中间相背出发, 两人相距:

(30+45) ×2=150 (千米)

解法3:两人同时沿这条公路一端同向出发, 两人相距:

(45-30) ×2=30 (千米)

解法4:两人同时从这条公路的两头相背出发, 两人相距:

500+ (30+45) ×2=650 (千米)

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解读, 得出不同的结果。一题多解, 让学生在发现中表现他们的好奇心, 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说出心中所想,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全面性。

三、不悱不发,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活动中, 启发教育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 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尝试, 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 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

如0不能做除数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

生1:这是一种规定呗!

生2:如有10粒葡萄, 要分给几个人, 如果知道人数, 就可以知道平均每人几个了。假如人数是0, 也就是说没有分。没有分也就是说0不能做分母呗。

生3:如果用10除以0, 得到一个数是A, 我们用数A去乘以0, 但得到的结果是0, 与题中的A矛盾, 不成立。

生4:假如是0除以0呢?

师:假设0÷0=a, 则0=0×a, 此时a可以取任意一个数, 这违背了四则运算结果的唯一性, 所以被除数是0也不行。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在0不能做除数这个教学案例中, 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 逐渐将问题推到高潮, 在学生愤悱之际,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发挥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初中英语课堂好奇心激发策略探析 篇7

心理学研究发现:动物有一种探究反射,简单讲就是对其周围事物探索、追究的本能反射。主要表现为先天性的警觉反射,即自卫的反射。正在觅食的小鸡,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全部停止活动,警觉地四处观望、探索。探究反射在人身上就表现为好奇心。而前面我们已提到,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少年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入好奇心的激发,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智力,活跃学生思维。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仍须具体形象的支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属经验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有否解决问题的需要。我国古代教育著作《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就是学生对于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在这种好奇心的情况下,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所提出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积极地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因此,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英语的电教就能从多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笔者认为,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澜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例:课前三分钟播放英语动画片,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开心一刻”,由于动画片学生爱看爱学,极易在课间自然模仿画中人物语气进行对话,从而在玩耍中锻炼了语言能力。课堂中的热身活动、短暂休息,我也尝试用多媒体设置歌曲、游戏、韵律操等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乐一乐。这样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疲惫之感,同时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保持了学生兴趣的持续性,使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利用投影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设置悬念的一种方法可以从讲故事开始。例如在教九年级Unit9的“When was it invented?”我投影了Car、telephone、computer的发明故事,然后提出问题: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要求学生列出教室里或书包内的十项发明。谈谈哪些发明对人类有益处,哪些发明给人类带来了烦恼和灾难,并说明理由。

三、仿真语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现代英语教学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实践性,这是由语言是交流工具之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农村学生尤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传统的教学无法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但多媒体能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景、光、电,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学习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展示平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教七年级Unit7的“How much are these pants?”时,首先认识了许多服装,然后多媒体显示服装商店,进行购物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显示多个专营商店,出售特色商品,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商店,教师用鼠标点击,多媒学体显示该商店情景,营造商业氛围,学生、教师充当买卖双方,进行口语交际。学生急欲表现,兴致极高,效果极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还从多哗体网络中寻找购物的情景对话,真正做到了运用媒体寻找信息,利用信息资。

好奇心理 篇8

关键词:聪明大发现,少儿,科普,电视

《聪明大发现》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优漫卡通卫视频道2010年暑期推出的一档少儿科普栏目, 每周四档, 每档十分钟, 迄今已播出近300期。该栏目省市双网收视平均在1个点以上, 受到了小观众及家长们的普遍欢迎。2011年度连续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十大电视品牌栏目”称号和“江苏省广播电视少儿精品鼓励工程项目———原创少儿电视栏目一等奖”。

对以“聪明大发现探索无极限”为栏目定位语的《聪明大发现》栏目, 有业界专家刊文称其是一档“开启童年心智, 丰富少儿荧屏的好节目”。

众所周知, 电视具有直接、直观、迅速的传播特点, 符合孩子们相对简单的思维习惯, 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是一种最容易为少年儿童接受的大众传播媒体。记得有一家名牌纸尿裤的广告语是“好奇宝贝乐在探索”。在字典里, “好奇”的注解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充满新鲜感;“探索”解释为:多方寻求答案, 解决疑问。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蹒跚学步的幼儿, 再成长为英姿勃发的少年, 孩子们正是在每个年龄阶段都置身于好奇的世界中不停地探索着的。《聪明大发现》恰是基于“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这一身心特点, 以电视媒体所独具的传播手段为依托, 面向少年儿童观众群体, 引导他们去学习科学、认识事物、探索世界。以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内核, 吸纳、融入多样的娱乐形态, 开启和激发孩子们的心智和潜能, 尽可能地去享受自然与科技所赋予的生活与学习的快乐。

作为栏目的主创人员, 《聪明大发现》“好奇→探索→启智”的创作实践和成功路径使我们经常追问和自问:“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少儿科普节目, 需要什么样的少儿科普节目?”

一、回归生活、溶入生活———少儿科普节目的活力所在

有位德国学者曾经举例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那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科普教育节目,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科普教育节目需溶入生活中, 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 体现生活的丰富性是新科普传播的基本特性, 也是《聪明大发现》的成功所在。

好奇是孩子的专属代名词。孩子们的问题五花八门, 可以说是上天入地, 无奇不有。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们的所想、所问, 《聪明大发现》栏目坚持走进校园收集问题, 并开通了网络微博、电话接听等多样选题渠道。在某小学, 曾有个孩子悄悄地递给记者一个小纸条, 上面问道“卫生巾到底是怎么吸水的呢, 里面是棉花吗?”想必, 这个让她羞涩、难以明言的问题已经困扰这个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有些时日了。而栏目组开放的收集问题方式, 让她找到了一条释放困惑、解除压力的渠道。随后, 栏目组抓住这个问题, 选定了题材———把卫生巾堂而皇之地置换成宝宝用的尿不湿, 于是就有了《魔力吸水粉》这期节目:我们告诉孩子们, 聚丙烯酸钠,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吸水粉, 它是卫生巾和尿不湿的秘密所在。由于水分会往浓度高的地方跑, 而吸水粉里就有高浓度的钠, 所以吸水粉就会把水分都洗了进去而膨大了体积。科学专业知识加上有趣的表达方式, 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欲望。

“遵守交通规则, 开车坐车都请记好安全带。”这是小学生安全自护手册里的小提示。节目《惯性》以小观众来信提出的“开车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这一问题引入, 激发小朋友的思考, 由安全带的作用引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为了让小观众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惯性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保持原有运动或静止状态不变的特性, 栏目组特地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鸡蛋实验, 鸡蛋因为没有受到横向外力的作用, 所以没有跟着飞出去, 这是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实例;第二个实验是玩具汽车撞墙的实验, 玩具汽车受到墙的阻挡, 被迫停下, 但车上的玩偶却向前摔了出去, 说明运动着的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会依然保持运动的状态。节目的主持和解说充分照顾到孩子的认知能力, 并注重采用形象、生动的场内实验和短片等多种形式, 向小观众演示惯性定律。这不仅利于他们对这一科学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更是让他们将行车的安全知识无形间牢记于心。

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少儿科普节目的魅力所在

孩子们在认知外部世界时常会说两句话:一是“老师说的”、二是“电视上说的”。老师教书育人, 是有板有眼, 有备而来, 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作为少儿科普电视节目的制作者, 我们能不能达到老师那样的高度呢?

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普文化, 这是《聪明大发现》这个少儿科普电视栏目的宗旨和责任。这个宗旨和责任, 决定了我们始终牢记把科学严谨的节目创作态度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聪明大发现》至今已为小观众演示了众多的科学实验, 令许多曾经困扰小观众的“恐怖”传言真相大白。而节目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也正是由于其始终坚持了“用科学例证”的严谨创作态度。

例如, 在“可乐有多厉害”这期节目中, 大陶哥哥用“恐怖”传言中的牙齿、钉子和硬币作为实验品, 让可乐充分浸泡四天。实验结果显示:钉子和硬币变化甚小, 牙齿虽被腐蚀变色严重, 但却并没有像传言中那样“可乐可以让牙齿、钉子等变得尸骨无存”。

在“疯狂的微波炉”这期节目中, 为了破解微波炉的“危险”传言, 让观众更好、更安全地使用微波炉, 我们做了多个实验:牛奶突沸、鸡蛋加热爆炸、微波炉点亮灯泡等等, 用最好的例证, 打破了关于微波炉的种种流言、还了科学以清白。

“流言止于智者”。《聪明大发现》坚持把“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的原则贯彻到底, 让孩子们在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 逐步地去掌握认知世界的正确途径。

三、选题策划、板块构建———少儿科普节目的精华所在

通常, 一档电视节目在生存一年半以后, 就会出现选题荒, 少儿科普节目也不例外。

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是他们力求认识自然界, 认识人类自身, 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在孩子观看科普节目的动机中, 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是指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 少儿科普节目在策划选题时, 应充分利用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景象, 利用科学为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无尽变化的重要影响力, 利用科学家在探究科学过程中展示的人格魅力, 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 启发其求知欲, 开阔其眼界, 激励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熊猫的尾巴是什么颜色?”当我们在一档节目中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时, 现场的不少家长朋友大呼“熊猫没有尾巴”, 或者问“这是脑筋急转弯吗?”事实证明, 在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常识性的问题, 往往连家长都不甚了了, 那谁来回答孩子们呢?鉴于此, 《聪明大发现》两年来相继策划了动物、植物、昆虫类、动手小发明等专题, 提出了诸如“鹤顶有毒吗?”、“谁是最钟情的鸟?是鸳鸯?”……一个个连家长也难以回答的常见性问题, 有效地拓展了节目的内容空间, 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使孩子们在猜猜猜的氛围中, 澄清了一个又一个似是而非的疑问, 弄懂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在《聪明大发现》中, 每一集节目都会集中关注一个主题, 而节目通常会选择其中一个需要经过复杂的准备和实验去验证的现象和问题, 作为该集节目的主轴与核心, 同时再搭配一至两个能简单验证、或是能够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以及戏剧化效果的实验。

例如, 《美丽的颜色从哪里来》这期节目, 在较长的实验准备和验证的过程中, 为了避免观众产生收视疲劳, 节目又穿插了验证过程并不是很麻烦、但仍需用高科技设备———电子光谱仪来进行现场演示的“多彩场面”。这样的内容编排使节目具备了很不错的视觉效果, 在重点更加突出的同时, 又让两个悬念相互叠加, 更加能吸引小观众的眼球。

《聪明大发现》是为了配合《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年提升计划》的实施而创办起来的, 担当着对少年儿童“坚持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素质培养有机结合, 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 发挥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和科学家教作用”的社会责任。随着电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少儿科普节目也在不断地充实和进步之中。《聪明大发现》栏目迫切地需要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科普电视节目的特点,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领会、接受科学知识, 开发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袁小爰.“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少儿科普节目发展方向探析[J].声屏世界, 2007.[1]袁小爰.“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少儿科普节目发展方向探析[J].声屏世界, 2007.

[2]韩青, 郑蔚.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2]韩青, 郑蔚.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河岸》的另一种解读下一篇:水利工程监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