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教育

2024-11-05

好奇教育(精选12篇)

好奇教育 篇1

“我现在最困惑的不是科学问题, 而是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 现在的孩子对科学的积极性和冲动少了一些, 想象力少了一些。”面对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说出了这个心中盘桓已久的困惑。

潘建伟, 中国量子信息研究领域著名学者, 41岁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他的研究成果曾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世界领先”研究。

然而, 在他看来, 未来一代人的成长是比物理世界更复杂的问题。“在德国5年合作研究, 我对比过很多中德学生, 在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方面, 德国学生明显更强一些。”

作为一名教师和两个孩子的父亲, 潘建伟首先从教育当中找原因。“德国孩子在三年级之前学得很少, 数学是很简单的加减法, 但是学校有很多时间让孩子做手工、出去玩, 有意思的活动比较多。而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拼命学习。”

潘建伟做了个形象比喻:“这就像吃东西, 哪怕是最好吃的东西, 如果你整天不停地喂, 他也就失去了好东西的感觉, 甚至产生厌恶感。对不喜欢的东西, 人就没有求知欲。”

“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玩。”潘建伟说。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 潘建伟说:“小时候整天在山上跑, 爬树、采花、摘野果, 连作业也带到山上去写。我12岁还不怎么会写作文, 所以说小时候少学一点没关系, 提前学完全没必要。”

在潘建伟看来, 正是这段童年时光成为他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沃土。“刚上大学时, 班里7个状元, 我的成绩中等偏下, 但是我的优点是, 选择物理完全出于兴趣和爱好。”

“我建议, 大学阶段的教学也要做一些改革。国外不是一上来就把知识体系直接展开, 而是要花很长时间讲物理学史。给学生展现整个人类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 遇到什么问题, 怎么解决的, 在这个过程中, 会看到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 同时获得一种解决问题、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最后, 一个最终的理论呈现在你面前, 哇, 科学的大幕拉开了!”说到这里, 潘建伟变得兴奋, 他正是这样被带入令人着迷的量子世界。

“其实, 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文化。”潘建伟说, “科学上要取得大的成就, 除了教育教学改革, 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土壤来提供养料, 传统、道德、文学、艺术等等, 都会给人一种底蕴。”

“我常给人讲一个故事。我在阿尔卑斯山度假时发现, 农民每天傍晚收工后会在村庄的露天音乐厅合奏乐曲。当地一个80多岁、坐轮椅的老太太曾对我说, 她在《自然》杂志上读过我的文章, 虽然读不懂。”

“我感觉, 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是融入他们血液里的。相反, 我们当前的文化氛围不鼓励人有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国内的亲戚朋友包括媒体, 最关心的是我的研究又发表了几篇文章, 又获了什么奖。”潘建伟认为, 这种外在的、功利的文化, 对青少年影响很大, 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现实。更让他担忧的是, “一些学生联系我, 想到我的实验室工作, 不是为了兴趣, 而是为了镀金, 为了出国方便”。

“回到教育上, 正是因为这种功利文化, 求知变成了解难题、考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潘建伟说。不过, 他认为, 这种功利文化并非中国传统, 也不属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 可以随着社会发展得到改变, 对此,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负起责任。

“科研与考试无关, 更不是高分学生的专利。只要你喜欢科学, 能力差一点、没考上好学校都没关系, 只要你一辈子盯紧一个目标, 今天不行, 明天再试, 总有实现梦想的机会。”采访结束, 潘建伟的这句话仍然在记者脑海中回旋, 真希望当下那些焦虑的家长、老师和学生都能从中找到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好奇教育 篇2

(十)好奇心:学习动力的本源

在平时和家长的交流中,许多家长都说孩子缺乏学习动力,不推动就不学习,对于未来似乎没有任何打算,孩子有的听话有的不听话,虽然说也在学习,也不能说完全不学,但是总是感觉不够意思。其实啊,我们不妨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对 于一个孩子来说,你让他们理解中国梦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而且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场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学习就没饭吃”的理论越来越站不住 脚;再加上现在的信息爆炸,我们小时候家长讲的那一套理论已然对现在的孩子不太起作用了。“队伍不好带啊”,不仅是家长,学校的老师也会有如是的困惑。

学习动力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通过说教解决的。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学习的动力最根本的来源就是好奇心。当我们感觉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时候,不要盲目去指责孩子为什么不努力学习,我们应该反过来想:他为什么要学习?如果孩子天性是不爱学习和探索的,那么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靠一群变态和天才?显然不是。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是天生的。从小时候他们看到任何东西都要吃一下,到后来经常问各种为什么,再到拿着螺丝刀把家里能拆的东西都拆掉——在他们没有形成世界观的情况下,只有好奇心才是驱使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我曾经和获得 IMO金牌的一位同学的妈妈聊天,她说孩子三岁的时候到处找人问数学中的运算怎么算。我很难想象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学数学是出于远大理想活着天赋异禀,唯一 的解释,就是他对这件事情“好奇”——就好像现在的孩子不用教就会用ipad一样,这也是一种好奇。对孩子来说,数学和游戏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只要是他们

好奇的东西,就都会全力以赴的学习,去探索。在初中和高中数学上有很多新名词,比如说“有理数”,我就发现有的孩子在没学有理数之前,就会问一个问题:有理数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个词让他们很奇怪,所以他们会天然的有兴趣。

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在任何方面的好奇心,永远不要觉得孩子“多管闲事”。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问的任何问题,网上都可以找到答案。我们应该非常大力的鼓励孩子自己在网上找答案。很多时候孩子问的问题是非常深奥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越是这个时候,越要鼓励孩子。孩子问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对他自己好奇心的释放。当 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会有成就感,会更加喜欢问问题。而如果他们的好奇心被压制,那么他们就会逐步丧失自信——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在 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在网上寻找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网上的答案不一定对,我们要继续鼓励孩子去甄别。即使孩子得到了一个我们认为错误的答案,这种探索也是极其有价值的。

有的时候孩子的好奇心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了我们认为的“不务正业”上,正如上篇文章所提到的那样,兴趣和专业本不是对立的,任何兴趣如果深入研究变成专业,这种研究和探索的精神会成为一种通用能力。所以,无论孩子的好奇心用在哪里,都要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归纳。天 天看路牌,能不能归纳出路牌设立的一般规律,进而能发现一些设置不够合理的路牌;天天看堵车,为什么这段路堵车?可能提出集中假设,能否进行验证?这一点 孙鹏老师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在看了《地心引力》之后写出了其中违反物理常识的若干错误——我觉得这就是好奇心,就是思考和探索。你说这对考试有用么?这 对学习有用么?

另一方面,即使在学习中,我们也鼓励顺应好奇心的学习。在 上课的时候我经常问学生,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函数么?学生的答案异口同声:考试要考。如果我们的学习都是这样的动力驱使,我觉得学不好也很正常。我们现 在的很多知识的设计师违背好奇心的。比如初中课本上对“负数”的描述,“小于0的数是负数”——在一个孩子的世界观里,0就是最小了,如果他的好奇心没有 达到一定的程度,他是不会问:有没有数比0小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绳子上打结的例子问孩子:今天我给你一只兔子(又是兔子……体验过大海的都懂 的……),明天你给我一只兔子,怎么打结?如果一直打结,合不合理?这时候孩子就会说:你给我打个结,我给你解一个结——看,这就已经是负数的精髓了,相 反意义。教材上不顺应好奇心的知识讲解太多了,不顺应好奇心,真正学懂的概率更低,遗忘的概率也越大。

再比如说,讲直角坐标系,学生会问: 两个坐标轴必须垂直么?老师回答:必须垂直,记住。这样的回答完全没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那怎么回答?可以反问孩子:如果两个坐标轴不垂直,那么那些我们 学过的结论还能用,哪些结论不能用?为什么?然后带着学生一个一个分析,这个分析会涉及到很多知识点,其中隐含了坐标轴旋转的知识。满足好奇心的探索,不一定以得到老一辈人的标准答案为目的,思考的本身,就是学习的价值所在。

想像力好奇心与创新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55-01

美国航空航天刘易斯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兰迪斯博士是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他曾经到中国科技馆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关于火星探测的课。这堂课他上得非常愉快,孩子们也对他讲的一切充满了兴趣,课堂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课程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兰迪斯博士决定和孩子们玩一个游戏,他希望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即将发射到火星的机器人取一个名字。当孩子们为自己心目中的机器人取好名字以后,兰迪斯博士却十分失望:全班几十个孩子没有一个取的名字有新的创意,不是一些老土的“未来号”、“宇宙先锋”等,就是一些模仿电影角色的“蜘蛛侠”、“黑客”等。兰迪斯博士感到十分疑惑:中国的孩子们都怎么了?他在美国让孩子们想名字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思维活跃,而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们都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想像力呢?

是的,科学需要想像,没有想像力的孩子是可怕的,那为什么想像力这个东西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愈变愈淡了呢?

想像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也会成为我们衡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由于学校的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培养一模一样的孩子,考试更注重的是便于评分和使用标准答案的归纳能力,我们孩子的思想就这样在无形中被现有的一些东西限制了,无法跳出思维的局限去思考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可见,对孩子实施创新教育已确实而又迫切的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当然,创新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但作为与孩子生活最亲近的老师和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孩子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呢?

首先,要营造一个科学、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学校、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些家长要么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惯,要么思想上比较专制,指挥孩子“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不但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也束缚了孩子的思想和灵性,剥夺了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机会。学校教育也要摈弃过去那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的师生关系,为师长者要不以威吓人,不以势逼人,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知服人,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激发孩子勇于探索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其次,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给与适当鼓励。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儿童教育家告诉我们,出生刚一个月的新生儿,就开始萌生好奇心,到了上小学和初中以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往往会融合在一起,书本上的知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现象,甚至路旁的无名小草,天上的几朵白云,都可能成为他们探究的对象,引发他们的遐想。好奇,是一种很可贵的心理品质。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和教师,对这种好奇心不能报之以轻描淡写的随意回答,防止有意无意地压制孩子的好奇心,扼杀孩子的探索精神,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障碍。我们应该像保护植物的嫩芽一样保护、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不少研究者发现,那些被鼓励的好奇心都会成为孩子的某种动力。孩子一旦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就会将自己的好奇持续下去,演变成为一种实验和探索。所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保持浓烈的情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第三,注重积累,要给孩子提供创新的机会。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找到知识和经验的元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学会观察身边一切有趣的现象,比如,蚂蚁如何寻找食物、蚊子叮咬后为什么会起红包,为什么夏天炎热,冬天寒冷而且天上还会飘雪花。还可以让孩子体会每一处细微的感受,比如,在泳池里感受水的浮力,在狂风的天气里体验空气的流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编故事、看图讲故事、猜谜语、编谜语等,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孩子,以活跃孩子的想像力和求异思维;绘画和手工活动中,鼓励孩子画出与众不同的画面,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在音乐活动中,可通过编歌词、舞蹈等丰富孩子的想象及变通思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去进行探索,使孩子的创造意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第四,必要时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

错误在某些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孩子都可能因为自己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而做错事情,我们不应该为了防止孩子出错就给予孩子种种限制,剥夺孩子亲自尝试的机会。当孩子翻乱了自己的书时,当他们把玩具拆开看而损坏了的时候,当他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高兴自己的孩子如此聪明,而不应去简单地责备他们。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给出科学、规范的答案,对一些很奇怪或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带孩子一起请教别人,或查阅有关资料,这样,既有助于回答问题,同时无形中又教给了孩子学习的方法。

试论科学教育与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篇4

一、好奇心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好奇心”是指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未知的新奇事物的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是促进人智能发展和帮助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内部动因, 是一种心理倾向和愿望。通常表现为已看见并且留心注意的但无法作出合理解释或做出的解释无法让人满意和信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好奇心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创新的导火索。

好奇心是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 给出满意、合理解释的出发点和内在驱动力。它能驱使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 对觉得存在疑问的事或物能提出观点或问题, 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创造性思维是多种不同思维的结合产物, 它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通力合作。一个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提出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彼此之间进行循环往复的交替作用和运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学生要想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新问题, 必定会多次用到和发挥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好奇心的带领和驱动下, 学生会更自觉、主动积极地发动和运转大脑机器, 开发大脑隐藏的无限潜力对未知的事物提出创造性的疑问甚至超前准确的判断。

2. 好奇心是科学问题意识的根源。

由于好奇心在驱动, 驱使孩子们解决疑问, 于是孩子们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 对新奇的事物总想探个究竟, 并找到答案, 这是提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个人对生活周边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都会存在一定的敏锐性, 但儿童好奇心强于成人, 好奇心增加了孩子对变迁事物的敏锐性和敏感程度, 并且总会对新现象和新变化作出一连串反应, 如发现新问题, 寻找答案和解释, 最后解决问题或是依然存在疑惑。但是, 孩子的经验和常识还不足以解释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接下来就会问出一连串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问题, 如:还有没有?是不是?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开始了创新思维和活动。

细读科学史不难发现, 很多伟大的发明或发现都是创造者们在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之后,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对一个现象或变化提出质疑, 然后寻找解决办法, 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得出伟大的发现或发明。看起来似乎很偶然, 但其实其中都隐含太多的必然:先有强烈的好奇心, 再由好奇心牵引提出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缺乏好奇心, 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 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 对问题无动于衷, 更遑论创造与发明。

3. 好奇心为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动力。

对周边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 恰恰是这样的天性给学生提供了科学实验活动的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所有事物都很有兴趣探究, 而且能运用感官、方法和工具, 对所感兴趣的世界进行探索研究。小学科学教学课的老师应该引导儿童细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 并提高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儿童科学探究实验的技能。更应该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不让孩子天生好问的天性被埋没。

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需要讲究过程和方法, 而且要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每件事物奥秘的兴趣。好奇心为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好奇, 教师要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这一特点, 适时点拨、指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也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科学教育和儿童好奇心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科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感兴趣时, 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弄清楚来龙去脉。以学生好奇心为前提开展源自生活的教学活动, 必将是一堂精彩且成功的教学。

科学教学活动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带动学生学习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解答自己心中的“为什么”。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 了解科学变化的现象及过程, 科学课堂上一个个疑问被慢慢解开, 通过实际参与科学活动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又解开他们心中的疑问, 从而真正懂得科学的本质。科学课程中的每一次教学都和学生的好奇心存在相互关联和促进的关系, 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活动中汲取科学知识, 科学教育和好奇心同时获得双赢。

三、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好奇心

科学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教学开展而且有利于儿童好奇心的培养及发展。如何做到有效促进好奇心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 创设贴切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符合生活的科学逻辑性、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教学设计可将学生常接触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 引入例子的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学生好奇的特点驱动教学的开展和进行。教师在给足充分时间充分探究的情况下进行适时的指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 从而进行自主且深入的探究, 让他们的疑惑得到解决,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更多更贴切儿童好奇心发展的实验探究活动以便学生亲自经历并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 达到满足好奇心和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创造新式教学方法。

老师是陪伴学生成长时间最多的人,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变化, 关注学生的需求, 掌握学生好奇心的发展趋向。积极努力打破照本宣科、知识讲授、“满堂灌”等固有的教学模式, 创造组织课堂科学小实验、小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准备、参与实验、小结经验整个过程的新式教育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为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并给予疑问表现在好奇心方面的学生更多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满足, 及时了解学生好奇心的动向, 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儿童好奇心的发展。

3. 将科学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

我国教材的知识体系设计采取了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方式, 看似符合知识体系设计的建立逻辑, 其实把整个知识系统分割了, 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破坏了科学世界的完整统一性, 导致在教学中没有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失去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连接, 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导致学习内容的空洞和枯燥难懂, 也就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面对这样的现状, 教学者应该如何处置?事实上, 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与其他学科保持连带学习关系, 小学科学课程也不例外。每门课程相辅相成, 相互链接学习, 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意识到知识相关联, 意识到在多门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关联学习其他课程的知识, 以便形成一个无形的知识网络。只有联想到更多的知识点才会有更多的触点激发和促进好奇心的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与儿童的好奇心培养至关重要如何重视和发展儿童好奇心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在教学中应极力激发、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 为教学创造更和谐的氛围和环境。在现实生活开展贴切儿童天性的教学, 激发、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多种教学手法满足学生, 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 这同时也是在助推教学的开展。所有努力都是在为好奇心的培养和教学的开展作贡献, 力争做到有效教学和好奇心培养两不误。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拥有极高可塑性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引发探究的导火索, 是实验研究的助推器, 是问题意识的根源。好奇心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了动机, 紧抓该动机开展科学教育, 让学生的好奇心在科学学习里充分展现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科学教育,好奇心,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许颖.浅谈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及其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05.02.22.

[2]杨辉.谈大学生对科技好奇心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13.03.15.

[3]胡可祖.好奇心的理论评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 06.

[4]周淑惠.幼稚园幼儿科学课程资源手册[M].台湾“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策划出版, 2002:7.

[5]郑三元.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0) .

[6]王春燕.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9.05.01.

好奇优秀作文 篇5

我好奇,我渴望,我无奈。

我,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

每天,曙光熹微,我就睁开那朦胧的睡眼,却只能看见一大片的,若隐若现的红色的东西。庆幸的是,我还有听觉。每天早晨,就听到小鸟们那和谐动听的歌声,听到邻里之间友好的问候声,听到那潺潺的流水声,心中不禁构造出一幅大同社会的风景画。

呀!我多么想瞧瞧外面的世界啊!我是一朵不安分的花骨朵儿,我向往着蓝天,我向往着阳光。好奇心不断催促着我!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真的是我所听到的那样吗?

我不甘心被束缚在这颗小小的花苞中,于是我怀着一颗躁动的心去迎接挑战。每天早晨,我总是第一个醒来,疯狂地吮吸着早晨那鲜美的露汁。有时,我会用我最大的力气斜着身子,只为了阳光可以照耀我身体的更多部位。有时,我会试着慢慢地展开我的花瓣。慢慢地,我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一天,风雨交加,天空下着倾盆大雨,雷电肆无忌惮地闪着,凶猛的风似乎要把天空撕开一般,显得异常恐怖。可是,我丝毫不惧怕。因为我已经有能力去抗击这些暴风雨。大雨之后,我抖擞了一下我身上的雨水,我绽放了。我无比娇艳与独特。我成为了树上最璀璨的明珠,我成为了最摄人心魄的一道风景。

我小小的好奇心得到了些许的满足。

第二天,我的身体散发着令人陶醉的芬芳。蜜蜂、蝴蝶簇拥着我,赞美着我。人们散步的时候,看见了我,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呀!你们看,这花多么香,多么漂亮啊!”我毫不保留地伸展我妖娆的身姿,为大自然增添了一丝色彩。

我骄傲地看了看周围,定睛一看,咦,那些沉甸甸的、圆状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大树妈妈告诉我,傻孩子,那是果实,如果你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你也一定可以的。

于是,从那一刻起,我付出了比往常更多几倍的努力。我寻求蜜蜂和蝴蝶帮我传粉,我接受阳光的温柔亲吻,我吮吸着雨露的倾力滋润。我好奇,我期待,我兴奋。终于有一天,我感觉到身体里有个巨大的东西蹦了出来,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饱满的,诱人的果实。我终于成功了!我感到了异常的快乐,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回想过去,啊!这真不容易啊!没想到保持了一颗好奇的心却造就了今天的成功。

稚童也有性好奇 篇6

不知你看到这画面有何感想?也许嘴上不说,心里却在想,这简直是色情作品,绝不能让孩子去看这样的画!

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婴幼儿也有性活动,当他们看到婴幼儿的某些“奇怪”举动时,总认为糟糕、难堪,并竭力加以制止。如幼儿的互相亲吻,或学医生给“病人”作“全身检查”等,家长会惶恐不安,以为孩子在道德方面出了问题,从而严厉地惩罚孩子。其实,4~9岁的儿童通过游戏等形式,了解身体的特征,并非父母想象的黄色下流,而是儿童心理发育中的正常现象。

性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反应,早在胎儿期就已存在。儿童时期还没有达到性成熟的阶段,不可能产生成年人那样的性意识。儿童间的相互亲吻、互相观看甚至抚弄外生殖器等游戏,与他们抱娃娃、玩手枪一样,根本不存在道德问题。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迫切需要父母正确的性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为性意识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有关性问题的准则和观念,是成年后的性心理基础。健康的性心理培养应该从儿童开始,其效果如何,父母的观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个父母都应该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和教育方法,让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

第一,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应让他知道自己的性别,了解人类有男女的性别差异。这些知识必须正确,切不可认为孩子还小,可以胡编乱造、蒙混过关。只有这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才不至于产生性困惑和对性的过度神秘感。

第二,接纳孩子的性好奇。孩子的好奇心是一切学习的原始动机。他们偶尔的性游戏也是出于好奇、求知欲以及模仿心理,玩过一两次,好奇心满足了,自然也就厌倦了。然而父母对此的态度,却会给孩子的将来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应该懂得,孩子的性探索是正常自然的,毋须恐惧。反之,孩子越是被蒙在鼓里,越是好奇,就越有一种神秘感。如果采用严厉的惩罚去压抑孩子的性好奇,只会令他对性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其实,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性好奇,因势利导地进行家庭性教育。如遇到本文开头的情况,可以平静地询问孩子在玩什么、看到了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意见或提出疑问。这样,能够了解孩子的性知识有多少,就此给予正确教导。

第三,满足孩子的性心理。儿童会表现出一些性方面的心理需求,主要是儿童乐于与父母的肌肤直接接触,也称为“皮肤饥饿”。婴儿期的母乳喂养除了保证营养以外,更有增进母子感情、满足孩子性心理需求的作用,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安全感。3岁以下的幼儿,父母通过搂抱、亲吻等方式,可以满足孩子的“皮肤饥饿”。3岁以后直到青春期以前的孩子,仍然存在很强的需求,但与父母肌肤直接接触的机会少了,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游戏,满足其“触摸”的需求。父母经常与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这是任何其他人都替代不了的。

好奇教育 篇7

1 走进生活, 大胆实践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 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解决一些与科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庆市綦江篆塘小学校地处210国道旁的重庆市綦江区篆塘镇, 现已建成了一座特色农业产业园, 先后建成了一个眼镜蛇养殖基地、一个梅花鹿养殖基地、一个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我充分地利用这一区域优势, 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科学探究, 参观考查, 邀请基地的专家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调查了解梅花鹿、眼镜蛇和娃娃鱼的生产规模、生活习性和喂养方法。同学们有的作记录, 有的拍照, 有的提问, 使科学教学融入了学生的生活,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课内知识, 校外延伸

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重要营造者, 在科学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情况下, 学习的过程才是有效的。

我在教湘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简单机械》这单元后, 特地增设了《找找我们身边的简单机械》一课时的拓展课, 组织学生来到了一个离学校不远的土建施工现场, 让学生找找提升架上使用的简单机械, 它们在这个提升架的结构中各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立即安静了下来, 兴趣十足, 有的在书上比, 有的在纸上画, 边记边找。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骚动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 有的争得面红耳赤, 找到了杠杆 (悬臂横向伸出的钢架, 支撑的钢架顶端为支点) ;找到了动滑轮 (悬挂重物上下移动的那个滑轮) ;找到了定滑轮 (卷扬机处固定不动的那个滑轮) ;找到了轮轴 (驾驶操作室的旋转) 。

《找找我们身边的简单的机械》这一拓展练习, 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简单机械的认识, 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又通过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 做好实验, 因陋就简

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起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 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现在农村小学的实验器材大都来自改版前自然课所配制的器材, 绝大多数器材已经不能使用了。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使用各种废旧的、生活化的材料, 做好各种实验, 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我们平时要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 变废为宝, 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器材, 废弃的饮料盒罐、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 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通过这些收集, 不但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废旧物品的好习惯, 同时也培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我在教湘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制作电磁铁》时, 提前从工地上找来了一些废旧的导线, 准备了小铁钉, 让班上每个同学都来制作一个小的电磁铁, 让学生大胆假设, 科学猜想。学生按通电源后, 用自已制作的电磁铁分别去靠近大头针、小磁针, 说说自已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大家争先恐后, 兴趣盎然, 探究出了电磁铁的性质, 可以吸铁, 有南北极, 磁力可以穿透物体等。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通过学生自已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4 资源整合, 学科渗透

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还要在小学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各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渗透, 挖掘各科的教材的科学元素,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学校确立了“点亮人生、追逐梦想的办学理念”和“科技创新”的办学特色。大力开展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 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 每个学生制作一件科技作品, 制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 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对制作的原理进行理解和渗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举办的科技比赛活动, 学校还开发了校本教材《娃娃鱼》, 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对娃娃鱼的名称、类属、形态特征、分布状况、生活习性、药用价值、濒危原因、生活习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好奇教育 篇8

我母亲是一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教了几十年的数学, 虽然已经退休, 但她每次给我谈起自己的数学教学经历时, 总说:“如果让我重新再教数学, 我会用另一种思想、另一种方法试试。”我想要使所教的学科不断提高, 靠的不仅仅是经验, 更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上课时突然出现的教学灵感, 可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采用灵活的教育机智及时处理。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连贯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不好, 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补得上来的, 再加上对数学产生的畏难、厌烦等情绪上的影响, 使得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想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打开突破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 往往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不拘泥于形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置悬念, 增加趣味性, 使学生在心里产生疑问和好奇,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抓住一堂课的开局, 引人入胜

好的开局, 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 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从纷乱兴奋的课间休息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不仅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而且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其积极地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比如, 讲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 我给学生这样设计:你能用最快速度求出数列1, 4, 7, 10……的第10项、第20项、第30项吗?于是, 同学们开始寻找规律, 一个一个地数, 但项数之多令他们为难。这时, 我告诉他们, 老师能在两秒钟之内说出答案, 你们相信吗?同学们瞪大了眼睛, 等我将答案说出时, 一部分学生露出怀疑甚至不屑的神情,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设计的题目你当然知道答案了。”接下来我找了几个学生, 让每位学生任意说出一项, 我都迅速给出答案。“哇”, 他们兴奋起来了, 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 注意力特别集中, 学习情绪高涨。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二、课堂授课中巧设“陷阱”,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 往往有些学生把定义、定理背得滚瓜烂熟, 但做起题来总是漏洞百出。针对这种现象, 在课堂练习时, 对那些似是而非、易混易错的地方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 有目的设下“陷阱”, 诱使学生进入误区, 再引导其发现“上当”的途径,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平面向量”这一章中, 和的不同会造成解题的偏差。实践表明, 学生一旦掉进“陷阱”, 教师可在一旁发出警报“小心, 陷阱, 掉进去了”, 如果学生不小心跳进去又“跳”了出来, 那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将更为深刻。巧设“陷阱”不仅使学生愉快地巩固了知识, 而且还教育学生要理智地思考问题,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 有利于学生养成从全局出发, 抓住事物本质找到正确答案的习惯。

三、穿插形象的举例, 总结顺口的规律, 使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同时理论性强, 课本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例子比较难理解, 教学中尽量多地联系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 丰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逻辑联结词“或”时, 可以以学生吃中午饭的选择———“吃米饭或吃面条”的例子来理解“或”所表达的意思。另外, 授课时把知识的规律总结成顺口溜更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掌握。如逻辑联结词中“且”与“或”的真值表可以总结为“p且q (p∧q) , 口向下, 真真才真, 其他全假。p或q (p∨q) , 口向上, 假假才假, 其他全真。”再如讲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时, 学生容易混淆, 教师在讲完四种标准方程和相关知识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焦点坐标等与标准方程形式之间的联系, 适时总结出“对称轴同一次项, 系数正负定方向, 焦点坐标怎样找, 系数除以四就得到, 准线方程很容易, 焦点坐标加负号。”这样, 学生会感到数学并不枯燥, 而是那么有趣那么富有规律和吸引力, 离他们并不遥远。

四、用数学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史, 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奋斗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 都充满艰难险阻, 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 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挠。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 华罗庚自学成才以及几位数学家有趣的墓碑文等。教师把定理、公式与数学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对数学家产生敬慕之情、对数学这门深奥的学科产生好奇,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 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 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我国数学家商高发现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毕达哥拉斯要早三百多年;宋朝数学家杨辉列出的二项展开式系数表即“杨辉三角”, 至少比欧洲帕斯卡 (Pasal) 早200多年;“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有现代的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对世界的贡献等。

五、揭示数学本身的美,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 它可以说是真、善、美结合的统一体。例如, 在正弦定理asinA=bsin B=csin C=2R中, 对称、均衡、和谐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同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留意自然界中蕴藏着数学的奇趣美:树叶及人体是对称的, 雪花有六角形的, 蜂房是正六边形的, 车轮是圆形的, 蜗牛背上有螺纹曲线;著名数学家笛卡儿根据一簇花瓣和叶形曲线特征研究而得的“笛卡儿叶线”;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等特征, 比如向日葵花盘的两组顺、逆螺旋线, 与斐波那契数列有天然的巧合。又如, 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在书法、绘画、舞美设计以及螺旋式高楼的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等。这既丰富了数学美的内容, 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培养了学生以数学眼光观察和研究周围世界的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使他们的“好奇”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及解决之后的快乐, 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 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兴趣。

总之, 要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来, 使他们愿意学、积极学, 就要用数学学科的魅力, 用教师自己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用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执着去感染学生, 灵活巧妙把握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这种积极性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笔者从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不断地探索总结, 发现从课堂好的开局、授课中巧设“陷阱”、形象的举例、通俗的总结、数学的发展史及数学学科美等方面, 引发学生好奇心, 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打开突破口, 实施趣味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考扼杀学生好奇心 篇9

“只有当学生充满了好奇心, 加上不断勤奋努力, 创新才有希望。”在这场名为《大学文化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报告中, 朱清时告诉大一新生, 在学术上追求创新, 还要抵御浮躁的社会风气。他列举了很多例子描述现在社会上的浮躁文化。比如城市的排水管道, 朱清时说, 很多国外城市的发展都是先建设排水管道, 然后再建大型建筑, 但在中国, 由于浮躁文化和形式主义的影响, 市政规划者很少认真地建设排水管网, 导致城市常常遭到暴雨肆虐。

朱清时认为, 这些都是社会的浮躁文化的表现。他说, 在浮躁风气的影响下, 很多人都在做表面文章, 这不利于创新。而令他最担心的是, 这种浮躁文化也侵蚀大学校园和学术界, 这对科技创新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朱清时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 他从北京分配到青海当工人, 后来又当了5年的工厂采购员, 但朱清时并没有消沉, 他开始自学英语 (大学时学习俄语) , 并经常温习数学和物理。后来, 国家一个重大科研项目落户青海, 朱清时抓住了这个机遇, 很快当上项目负责人, 并享有充足的资金, 把项目做成了。随后, 他被国家委派出国留学, 在牛津、剑桥等名校学习, 45岁成为院士。朱清时用自己的例子勉励台下的数百大一新生, 不要浮躁, 要学会等待。

莫让“教育”异化为“活动秀”

当前, 中小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消费教育、创业教育、理财教育等等。诚然,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有利于丰富中小学德育的内涵, 有利于中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好处多多。

然而, 据笔者了解, 不少中小学校过多地关注活动的开展, 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承受度”;过多地注意活动的“宣传”, 而较少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过多地考虑活动的“创意”, 而较少考虑活动的实效。过多的“教育活动”俨然让中小学生面临“难以承受之重”的处境:今天搞一个讨论, 明天听一场报告;今天开展一次征文, 明天举办一次演讲;今天捐一次款, 明天写一封信等等。显然, 对中小学生而言, 这种“一窝蜂”的“教育活动”不仅容易让学生背负“不堪重负”的精神枷锁, 而且会让学校陷入“活动秀”的怪圈。

笔者认为, 教育是一种科学, 而科学的机理在于遵循规律。开展任何一项教育活动, 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思维程度、个性差异等因素;要充分酝酿, 制定翔实方案, 完善活动评价方式;要在活动的针对性上下工夫, 在科学性上做文章, 在实效性上出实招。既不能“作壁上观”, 也不能“名目繁多”。殊不知, 作业式的讨论、征文只会让他们徒生倦怠。

好奇心·兴趣·情趣·情操 篇10

一、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一)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二)好奇心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个体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三)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 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

二、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按照兴趣的起因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兴趣有四种品质,包括:

(一)兴趣的倾向性,指兴趣所指向的内容,有指向物质的,还有指向精神的;有指向高尚的,还有指向卑劣的内容。

(二)兴趣的广度,指兴趣的范围大小。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狭窄。一般说来,兴趣广泛的人能获得广博的知识。

(三)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长时间保持在某一或某些对象上。 只有具备了稳定性,一个人才可能在兴趣广泛的背景上形成中心兴趣,使兴趣获得深度。

(四)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发生作用的大小。凡是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大的兴趣,其效能作用也大,反之,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小的,其兴趣的效能作用也小。

三、情趣

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

(一)志趣、志向

《后汉书·刘陶传》:“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

(二)情调、趣味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沉粲》:“专工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唐·王昌龄《山行入泾州》诗:“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

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它符合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高雅情趣能使人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益于身心健康;它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它能催人上进,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道德高尚。

反之,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并且有可能走向犯罪。

四、情操

情操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中介,以某种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为中心的高级情感,它是由情绪、情感和思想观念等复杂心理成分综合形成的。

现代心理学中,人们习惯于把复杂的情绪称为高级情感(即情操),并把它分为道德的、审美的、理智的三种。道德感是用道德准则去感知、比较、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时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理智感是人对追求真理,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上述各种情操因它与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密切相关,所以比一般的情感有更高的稳定性、概括性、复杂性和倾向性。情操也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所谓操守,是指人的坚定的行为方式和品行。高尚的情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调整人的行为、指导人的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是在环境、教育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能令人愉快的客观环境和环境的变化。

五、好奇心、兴趣、情趣与情操的关系

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有了好奇心,人们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发展和培养生活情趣,就必须从保护、培养、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入手。当然,对于好奇心,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对不健康的兴趣要坚决制止。

兴趣和情趣的联系非常密切。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兴趣可以升华为情趣。当然,情趣和兴趣也是有区别的。兴趣是短暂的,是经常变化的,而情趣是持久的,是稳定的。

好奇的观看 篇11

3个多小时的长片,很少的旁白,安东尼奥尼惯用的影像叙事手法,看到影片的后半部份还是努力克制了一下睡意。看来,80后的我看这样的东西,似乎好奇心并不能保持更久。

画面中70年代初的中国,从北京到上海,从南方到北方,从城市到农村,大部分的感觉都是灰色的,建筑,衣着,似乎面部表情也是漠然的灰,除了到处可见“毛主席万岁”之类的大标语、画像以及老百姓家中的红宝书。小孩子们不时地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的歌曲或是喊着一些“实现共产主义”之类的口号。那个时候,南方似乎感觉上还是要比北方活跃一些。当镜头转到了南京和上海,街景热闹了许多,人声和车水马龙的嘈杂,此起彼伏。印象很深的是,上海豫园里,胸前带着毛主席像章喝茶的人们,悠闲平和得似乎不属于那个充满“斗争”的年代。这在我的感觉里,完全不是我们曾经从其他途径获知的关于那段历史的情景。

由于安东尼奥尼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进行的拍摄,影片中有一些明显安排过的场景,例如国棉三厂那对夫妇做晚饭的场景以及工人下班集体讨论支援世界革命的场景。看起来有些好笑,但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演,也有很多是搬演的成分。倒是那些“偷拍”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那些街道、商店、人们的衣着、娱乐等,不由得让我产生了些许怀旧的情绪,但是,却没有多少共鸣,因为,那段历史不曾在我的记忆中留下过任何痕迹。

像我们这些80后的人,究竟还有多少人真的关心这段过去?现在整个社会到处都是的怀旧情节局限在百年以前和80之后,似乎文革那个时代的平凡生活,从来没有存在过。是否那个时代平凡生活的特征真的因为那段历史的被否定而一起都被隐藏了呢?

安东尼奥尼说:“电影的名字叫《中国》,其实这不是关于中国这个国家的电影,而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当年,当安东尼奥尼满怀深情地将镜头对准中国人时,他没有想到,他以为的纯朴的美是在中国政府眼中的“羞辱”。30年后,他也没有想到,他的影像最大的作用是使今天的中国人能够回眸眺望那段只能用文字描述的历史。

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篇12

好奇心是小孩子最可贵的品质, 也是最宝贵的童心。他们渴望知道很多很多事情, 他们满脑子都是问号。这种好奇心正是想像力、创造力的基础。陶行知说过:“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发展孩子创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激励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的“天性”——童心能够保持下去, 并且向更高层次——创造力发展。

我们都知道刚上学的孩子非常天真活泼, 他们或课堂或课外, 都能叽哩呱啦提一大堆问题, 有些问题还很奇特:如天有多高?物品能从空中掉下来, 云为什么不会掉?地球在动, 我们怎么感觉不到?还有一些很奇特的问题, 如:为什么1+1=2不等于3?为什么外国人和中国人长得不同?我作的梦能实现吗?等等。对学生这些问题, 老师当然不是“万能博士”, 什么问题都能回答, 什么疑问都能解决。学生的很多问题, 教师都回答不了。但教师可以做到:表扬肯定学生有疑就问的做法, 对不能回答的问题, 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或方法。如可告诉学生上网查资料, 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也可推荐孩子阅读科普书籍, 如《十万个为什么》, 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让同学们互相研讨、共同想办法解决;也可叫家长帮助孩子解决。当然, 有些问题无论是网上还是书上都解答不了。教师可给孩子讲清楚, 目前科学水平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些问题要靠你们和后来的人解决。如古代没有飞机、火箭等, 现代人造出来了, 所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就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研究创造出现在没有的东西, 解决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科学之谜。

教师要做精心呵护学生好奇心的催化器, 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地满足和健康地发展。比如在班里成立征集问题小组, 专门征集同学们的问题;在教室黑板报栏设计问题角, 鼓励大家把疑问写出来, 贴在问题角上, 让同学们共同探讨;也可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应提1 0个有意义的问题, 激励学生。教师还要采取适当的鼓励办法, 对提问题多且能够独立探讨的同学, 奖励科普书或科幻书, 同时在班级和学校各项评优活动中, 还可把善于提问题、探讨问题作为评比条件之一。

对待学生的好奇心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英国人认为:中国孩子和英国孩子的最大区别在于英国孩子善于质问, 而中国孩子有问题根本不问, 更不要奢谈质问。外国人以学生能把老师问倒为荣, 我们恰恰相反, 如学生问的问题老师回答不出, 教师感到不光彩,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威信”等等, 很可能还会对这类学生形成偏见, 认为是“刺头”。其实这种“好面子”的心理等于给学生好奇心判了死刑, 让学生循规蹈矩努力学习, 他或许是个好学生、好公民, 但他将来的创造性肯定会受到挫伤。因此对待学生提问题,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教师的态度和语言相当重要, 如果教师简单地说不知道, 抑或生硬地拒绝回答, 甚至嫌学生多事而讽刺挖苦, 学生的好奇心就会慢慢泯灭。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并认真学习课本知识,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学生爱问问题是好事, 不能让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 不敢质疑, 不敢质问。如果把学生培养成没有主见, 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那是非常可怕的。但也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全放到好奇心上, 放到整天想奇特的问题上。小学是学知识打基础最重要的阶段, 绝对不能为找“问题”而问“问题”。正确的作法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把学生问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 转化为认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良好动力, 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打好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只有扎实学好科学知识, 再加上丰富的好奇心, 将来才能做一个有用之人。

摘要:好奇心是小孩子最可贵的品质, 也是最宝贵的童心。小学教师要把呵护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好奇心, 使他们养成勤学好问、善于质疑、积极探寻、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作为自己日常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上一篇:地理学习经验漫谈下一篇:B型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