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家

2024-07-24

未来科学家(共12篇)

未来科学家 篇1

科学出版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30年代创建的有较大影响的龙门联合书局于1954年8月合并成立。1993年8月恢复使用“龙门书局”副牌。2007年4月转制成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和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在国内拥有完善的出版、发行网络,下设上海分公司、武汉分公司和成都公司,以及纽约公司、东京公司两家海外子公司。同时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变革与创新,在“立足科技,面向教育、多种媒体、综合经营”出版方针指导下,依托中国科学院和“科学家的出版社”的品牌优势,充分挖掘国内外优良出版资源,重视重大出版工程建设,形成了以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为主要出版领域战略架构。

科学出版社现在每年出书8000余种 (含重印书) , 期刊200多种。形成了重大图书出版项目、工程集群:“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53个, “十一五”国家级普通高校规划教材789项, 每年大约有120个图书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华夏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拥有一个高水平、高质量、多品种的期刊方阵, 30多种期刊收录入SCI、EI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是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国家队”。

由北京地区出版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近几年连续刊发的《北京地区出版社竞争力排行榜》年度报告中,科学出版社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科技类出版社榜首,在全国出版社中名列第三、四位。

自1982年以来,科学出版社在历届优秀科技图书评奖和科技期刊评奖中均名列前茅。1993年荣获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2009年荣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

作为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科学出版社正积极推进集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明确主攻方向,狠抓战略重点,优化出版结构,推进产业创新,做强主业,做大主体,为完成集团“放量做强做大中国科技出版产业”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开创中国科技出版产业新局面,为促进中国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未来科学家 篇2

开始了,同学们一个一个跑上讲台……回到座位,我看着他们,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轮到李婧了,她慢慢地走上讲台,身子稍稍向前一探,全神贯注地欣赏未来科学家的模样,突然眼睛一瞪,好象受到了惊吓一般,走下讲台时双手捂住嘴,想笑又不敢笑......怎么回事?我心中起了一些小问号。

轮到纪天驰了,他走上讲台,头向前倾了一些,目不转睛地看着图片,突然向后退了几步,没站稳就跌了一跤,摔了个四脚朝天,他还不死心地爬起来再向前看一下,才面带尴尬地走下讲台。

终于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快步走上讲台,为了看清,我还预先探了探头,咦!他(她)怎么和我长得一模一样?莫非他(她)是我的后代?我可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职位,他(她)到底是谁?

未来的意见领袖是科学家 篇3

“2015年借助网络媒体传播的比例不能低于80%,未来我们传播的路径主要依靠互联网,尤其是交互式传播,要通过这种方式充分了解消费者的诉求,并达到精准传播的目的。”

2014年12月底,北京一家科技企业的董事长在内部工作会议上如是说。把网络传播当成主要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互动交流方式,动态了解市场,这几乎是企业家们达成的共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网络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是对过去传播渠道和方式的一个颠覆。

技术行家是不可替代的意见领袖

“交互式传播最大的特色就是互动、体验,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随着自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加大,交互式传播在2015年也将进入一个拐点,而拐点的表现形式则是:交互式传播正在向意见领袖集中,但又和微博时代的大V有所不同。交互式传播中的意见领袖,除了能收到集消费者信息以外,能够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培育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整合服务,是其明显的特征。”数字华夏品牌传播机构总裁兼首席分析师姜培峰说。

所谓交互式传播,百度知道中的解释是:在一个传播管道中,发讯者将来自受众的反馈进行收集、加工利用后,再不断将调整或修饰后的信息再次传送给受众。

交互式传播与新媒体(自媒体)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交互式传播的意见领袖,需要的不仅仅是媒体人、自由撰稿人,更应该是科学家、技术专家。他们的功能在于能够快速捕捉到消费者信息,经过甄别可以个性化定制产品,从而将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未来的趋势。

“这些科学家、技术专家会通过交互式传播方式,从幕后走向台前。因为他们是专业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意见领袖。我个人觉得,交互式传播的拐点就是基于人的变化,这是在信息时代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的体现。”姜培峰说。

参与经济更需要交互式传播

交互式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动态了解消费偏好。通过搜集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评价、设计评价、服务评价等,对产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新产品发布之前,向粉丝征集需求时对企业(产品)的作用不言而喻。

“比较典型的是海尔系列产品,他们在交互式传播上的做法非常典型。通过与消费者互动,让消费者有充分的参与感、设计体验和归属感,这就是交互式传播最大的收益。尤其在粉丝经济时代,交互式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姜培峰说。

责任编辑:李靖

未来科学家 篇4

【搜狐科学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 大自然是一位聪明的化学家, 并不像仅在实验室烧瓶中进行冒泡反应, 而是通过酶和核糖体等细胞机械式地逐步构造分子。目前, 基于人造核糖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化学家能够赶上地球25亿年来的生物进化, 纳米机械有朝一日将作为“蛋白质工厂”, 成功组装青霉素等抗生素。

核糖体能够与氨基酸结合在一起, 核糖体的一部分可以“读取”RNA (核糖核酸) 信息链, 它携带着构造氨基酸序列的代码, 期间另一部分核糖体可以获取所需的氨基酸。之后核糖体组装成为较长的蛋白质结构或者较小的缩氨酸。

为了模拟这一过程,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戴维-利和同事使用环状分子螺旋体附加在一个由小型分子链构成的刚硬轨道上, 这个轨道上有3个氨基酸, 像一个较大惰性化学结构, 一个末端作为阻滞, 避免环状结构滑落。

添加一个氨基酸到这个系统来激活它, 导致环状结构沿着轨道移动, 直至其路径被第一个氨基酸分子阻滞。环状结构上的催化剂获取氨基酸并添加在环上, 之后继续完成它的“旅程”。

未来的科学家作文 篇5

今天的一堂语文活动课真是令我永生难忘,因为我看到了一张未来科学家的照片。你猜猜这位科学家是谁?告诉你吧,就是我自己。现在我就告诉你事情的来龙去脉。

一上课,陈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看未来科学家的照片”,搞得同学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胆大的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还没到未来,怎么能没到未来,怎么能看到未来科学家的照片?”“不可能的,肯定在耍我们!”“不知道陈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我也对同桌说:“陈老师真会耍花招,上次表面上让我们给他提优点,实际上是为了教育我们‘同学之间,不要死盯住别人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一次不知又想教育我们什么?” 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陈老师开口了:“请大家安静下来,我这个信封里有一张未来科学家的照片,想不想看?” “想!”同学们兴致盎然地齐声答道。 “那我现在先把要求讲一讲,按学号一个一个轮流看,看好后不要告诉下面的同学,否则就看不到真正的科学家了,好吗?” “这下,学号是‘1’的陈超可以首先大饱眼福了。”我暗自想着。可不知为什么,他上去看过后竟捧腹大笑起来。这一来,其他同学更急不可待了。但是,所有的同学看到“照片”后都会忍不住笑起来。到底是谁呢?我的好奇心鼓动着我,真想立刻上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同学们看后都会笑呢?终于轮到我了,我迅速地站起身来,跑上讲台低下头,急切从信封拿出“照片”,定睛一看,我的妈呀!原来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还有我呢!难道我是未来科学家的照片吗?陈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说:“看好了吗?”我赶紧把“照片”塞进信封里!笑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后面的同学马上小声地问我:“到底是谁呀?”我不做声,只是暗自好笑。 等所有的同学都看完了,陈老师问道:“同学们,未来科学家到底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我们自己。”陈老师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让大家看这些照片呢?”顿时,教室里特别安静,陈老师接着说:“是我对你们每个同学都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陈老师为了让我们从小心怀大志,是多么用心良苦啊!

未来科学家 篇6

最新一期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刊登的法国科学家的文章还预言,这种超级衣服很快就会普遍推广。

据报道,在制造新型衣服的过程中使用了微胶囊,这是一种附着在纤维上的微小的球状薄膜,里面含有特殊物质。达马特公司制造的一种热调节夹克衫,里层就涂上了一层这种微型胶囊,胶囊里含有一种物质能够在正常温度条件下把热能储藏起来,等到气温降低时就释放出热能,从而达到保温的目的。

许多具有香味和除臭功能的衣服也含有这种微型胶囊,当衣服的纤维受到摩擦就会释放出香气或能够中和臭味的化学物质。有一家公司推出一种芳香女用内衣,就是采用了这种技术。

另一项新技术就是在成衣的过程中把特殊的材料同合成纤维结合起来。人们在合成聚合物还处于液态尚未冷却变成纤维时就把具有抗菌功能的纤维加进去,于是就制成了这种功能性纤维。一家公司利用这种技术推出了抗菌系列服装产品。达马特公司把陶瓷纤维同合成纤维结合起来制成的衣服,夏天防晒的效率是普通衣服的两倍,同时它还能把有害紫外线反射出去,而陶瓷纤维又能阻止保温的红外线逃逸。

科学家说,将来还将在棉花或合成纤维中加入能杀死蚊子的化学物质,蚊子一接触到这种衣服就会死亡,而这种灭蚊物质对人体无害。

科學家同时还指出,要大力推广高科技衣服还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安全标准,因为某些这种衣服可能会有副作用,比如抗菌衣服可能同时会杀死帮助抗感染的生活在人体皮肤上的有益的微生物。

(来源:中国科普网)

信息科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篇7

信息科学的研究者更关注学科中的争议部分,有争鸣才会有进步。信息科学教育者,需要引导大家更多关注信息科学的共识点。共识是学科教育的基础。

——闫学杉

信息科学在国内的研究概况

武健: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较多,但对信息科学的了解较少。闫老师能否就这个问题给大家讲一讲信息科学是什么?

闫学杉:什么是信息科学?大家的理解是不太一样的。从微观方面说,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的资助方向为例,信息科学是由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科学、电子与信息系统、光学与光电子学、半导体与信息器件五个学科组成的学科群。那么,信息科学除了计算机、通信、半导体、自动化外,是否还有其他部分?

高校对信息科学的理解比较多样化。清华大学的信息科学学院是以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自动化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研究部门主要有三个:一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它以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为主要内容, 下设信息科学研究中心,早期研究模式识别,后来转为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与计算机相关的领域,目前研究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很多时间简称为“信息科学”。二是数学学院的信息科学系,其主要方向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其他学科中的信息问题,如信息论、生物信息学中的算法理论等。三是信息管理系。早期为图书情报系,欧美国家对应的称谓是图书馆信息科学系。在出版图书、杂志时也往往直接简称为 “信息科学”。北京大学虽有三个研究信息科学的单位,但彼此之间互不往来。

武健:我们在上大学时就有这样的疑惑:大专院校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发展而来的,两者有什么区别?而到了中小学开始教信息技术课时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的,那么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关注信息科学。

闫学杉:是的,信息科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研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关系很难说清。接着前面的话题说。除了前述的几个研究单位之外,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信息学”是从国民经济中的信息管理入手,同时负责为全校开设计算机通选课。北京师范大学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把与信息相关的信息管理与技术系、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三系合并起来成立了信息科学学院。由于院内的三个系缺乏共同的科学语言,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分开。 到目前为止,信息科学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没有变化,而信息管理与技术系后来被转移到了政府管理学院。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科学理论研究可能是做得最好的,但北京邮电大学毕竟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的工科院校,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不会成为该校的核心。

这些高校的情况在国内是具有代表性的,代表着国内大专院校的一些认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确在信息科学发展历史中起着推动作用,但不是信息科学的全部。北京中关村地区对信息科学理解的混乱,正是国际信息科学研究现状的一个缩影。

武健:因此,从“科学_技术”的视角来看,在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解上,大专院校与基础教育都有类似的问题,即对“信息科学”了解很少且不到位。虽然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等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但信息科学技术不是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等学科的简单组合。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反映着上上下下对信息科学的普遍理解,而信息技术的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更正这些理解。

信息科学在国外的研究概况

闫学杉:针对“信息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再说一说国际的情况。如今,大多数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物均出现在美国,但在信息科学方面,美国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却并不领先。他们一般认为,信息科学就是由计算机信息科学和图书馆信息科学组成的,上下各层面的思考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欧洲的信息科学研究者对信息科学的理解比较前卫。其中德语区、法语区、英语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欧洲的区域差异,体现了更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科学的思考,产生了很多新思想,而且不被类似美国的那种旧观念束缚。欧洲的信息科学家们特别关心信息概念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一些新思路推动了信息科学核心理论的建设。

中国、美国和欧洲在信息科学研究方面各具特色。而日本,尤其是日本的东京大学,在信息科学研究整合方面做得最好。俄罗斯的信息科学研究,受1990年之后的休克疗法影响严重,但在上世纪60、70、80年代,俄罗斯的信息科学研究自成体系,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从整体上看,欧洲与中国在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是在国际上靠前的。在中国信息科学家们的研究中,钟义信教授的信息科学理论是一个自洽的体系,这在国际上是其他国家根本没法相比的。

这就是信息科学在国际的研究现状。不同区域的情况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区域受计算机发展影响较大,有的区域受 “科学_技术”工程体系中的工程思想影响较大,有的区域受哲学研究传统影响较大,各自都有着自己比较关注的内容。到了今天,信息科学的学科内容还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科学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复杂,更加难预测。

武健:我开始关注信息科学研究后发现,中国的信息科学研究者和信息哲学研究者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例如,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老师的《信息科学原理》、西安交通大学邬焜老师的《信息哲学》等,这些著作构成了中国信息科学在世界上的不同地位。也希望您即将完成的《信息科学:概念、体系与展望》,能够早日出版与读者见面。

闫学杉:谢谢!

一般信息科学与专业信息学

武健:您提到统一信息科学是不同专业信息科学的共性所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吗?在这些联系中,信息科学的内容更综合。 从您的个人角度上看,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闫学杉: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其研究的边缘在哪里?这些都是信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信息科学研究的足迹需要跟着信息概念应用的脚步走。信息概念走到哪个学科或领域,信息科学研究者就需要把足迹跟向哪里。 把那些信息学科中的一系列信息规律和原理综合起来,然后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就构成了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而信息概念的应用几乎是所有科学都有的,这是信息科学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之前的信息科学,其基本概念主要产生于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图书馆学等学科。除此之外,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新闻学、文学等人文类的学科也都在使用和讨论着信息;而社会科学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也大量地应用到了信息概念。甚至有不少学科直接称自己为“某某信息学”或“某某信息科学”。因此,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科学。各学科关注到的基本信息问题,信息科学应理所当然地给予关注和研究。信息科学不应仅仅关注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图书馆学等学科,还应当关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种信息问题。

同时,信息科学与各学科都有着互动发展的特点。最近二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信息概念在自然科学方面激起的火花。美国优秀天体物理科学家惠勒在1989年提出“万物源于比特”的理论,其含义是万物是由信息构成的。惠勒的话引发了许多科学家的进一步思考。在化学科学中,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莱恩在1987年就提出,由于超分子化学的出现,化学科学将变成一门信息科学。与之类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生物学家胡德在1990年也提出,生物学是一门信息性的科学。现代生物学中的遗传学、神经学、内分泌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学中信息问题比较集中的四个分支。

与自然科学界的提法相对应,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的不少学科也在强调自己的信息性,各种以“某某信息学”命名的学科也在不断地出现,如教育信息学、艺术信息学、经济信息学等。

武健:信息科学与各类现代科学和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各学科的交融点。这对信息科学家来说有利有弊。对于信息科学研究来说,就需要学习和涉猎更多、更广的学科,之后才能形成研究的基础。信息科学研究者的准入难度可想而知。但这同时也是信息科学研究的优势。研究成果会对诸学科有促进与帮助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于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闫学杉:信息科学涉猎的交叉学科太多了,准入难度确实很高,知识面较窄的人理解起来确实有很多困难。尤其是目前核心并不明确,但将来肯定会有自己的研究核心和基础。不过,在大众教育或基础教育中,可能不一定非要涉及这些问题。

在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生物科学,甚至物理学等学科,它们对信息科学的建设有很多贡献和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处于学科交叉位置的信息科学的发展。另外,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研究也对信息科学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计算机科学的出现推动了信息概念的流行;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促使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信息科学。同样,信息科学也会逐步对各类信息学的进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促进作用,尽管现阶段的信息科学理论还很单薄,还缺少能够指导其他专业信息学科研究的统一的信息思考工具和方法。

信息科学中的共识与争论

武健:对各门类信息学进行相似与不同的归纳,现阶段能够看到一些共识的信息问题,如信息获取、传递、反馈、处理和加工,以及信息响应这些典型的信息过程。这些基本内容是否已经成为公认的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内容?

闫学杉:大体是这样,但也不尽然,这方面没有见到过太多的争论。在世界前沿的信息科学研究方面,没有人对此明确地表示反对,但也没有人能够通过思辨或者实证,来证明它们就是信息科学的基础问题。对于科学家和研究者来说, 争论较多的是围绕着其他一些问题展开的。例如,用数学方法来描述信息量和信息过程时,争论最多的是在数学方面,其中包括熵、不定性等。其他还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的存在方式是什么,信息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在哪里,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等等。

在信息科学研究中,用完全归纳法来构建信息科学理论, 这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能力。想证明它的成立,就需要对所有的专业信息学,如生物、天文、物理、化学、心理、经济等学科中的各种信息问题进行分析,需要涉猎每个学科,然后才能去证明学科交融部分的信息科学内容。这恰恰是交叉类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种实际困难。

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共识点与争议点共同存在。虽然信息科学有各种研究难题,但各个专业信息学仍然都在期待着一门统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的问世,期待着信息科学对本学科有着更多的启发,对自己的研究起到更多的指导作用。

武健:如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飞速地发展,它们推动了信息科学的不断深入。那么,您是如何看待“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的?

闫学杉:对于那些不怎么关注信息科学理论的人来说,信息科学就是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的混合物,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而对于那些关注信息科学理论的人来说,信息科学与各专业信息学的边缘并不十分清晰。由于历史的原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科学与技术对信息科学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一门我们期待的统一信息科学正处于酝酿过程中,它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通信科学与技术的指导作用还根本谈不上。所以,大家的认识并不统一,甚至说还很混乱。

武健:按照我们的理解,信息科学的弱势和优势是一体的。信息科学与很多学科有着交叉,正是由于这种交叉点太多,造成了信息科学研究上的难度。但是,也正是有了这些交叉、辐射、互联,我们才可以期待未来的信息科学能够对很多学科起到影响,反过来也会促使自己更加精彩。

闫学杉:是这样的,信息科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相比,边缘不清、彼此交叉是其最大的特点。将来能够形成一门统一的信息科学,并能够在大学里正式讲授,它对和信息概念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

信息科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落实

武健:信息科学的基本内容与理论,如“控制_反馈”、信息的典型过程等在基础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帮助儿童对技术社会、信息社会、现代社会的理解。在教育中既要考虑理论,也要考虑可操作性。您对我们未来的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实验有什么建议与希望?

闫学杉:其实一门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往往只有很少的几个,不过扩展与推演就很广泛了。例如,理论物理学与应用理论学的关系。信息科学的具体应用其实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是否应当连在一起,叫“信息科学技术”好,还是叫“信息科学与技术”好?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而在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中,信息科学理论的落实都是与技术工具相连的。 其中信息技术通常是从信息工具中体现出来的。信息工具,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成是计算机、手机这类的工具。毕竟从历史上看,计算机、通信对信息科学有着促进作用。而从信息科学的整体和宏观角度来看,信息工具会更加多样, 像您提出的教育信息学中的“软工具”概念,就可能属于广义信息工具的范畴。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需要落实到信息工具,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发展思路,是一种以信息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和工具为落实的发展方向。

信息科学家与研究者首先关注争议点,没有争议点就没有研究,就没有学科的发展。而对教育者来说,需要关注的是学科中的共识。那些争议较少的内容其实是学科中最稳定、最基础的内容,是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关注方向。

信息科学进展中出现的新理念,如“控制_反馈”这些概念,以及包括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们提出的自己的学科和信息科学的关系,对中小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不排除一些理念会塑造学生们未来的人生。中小学的学生求知欲非常强烈,信息技术会激起他们的动手能力,信息科学则会引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武健: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到了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课程的发展会引入更多的技术;另一方面,需要引导课程向“科学_技术”体系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希望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更充分地把中国信息科学的优势引入到教育中。

闫学杉:我同意您的观点,并会尽自己的努力促进这一事业。

对话印象

书中的闫学杉老师

信息技术教师对科学家的认识往往是从学科专著开始的。2009年底,我第一次看到《信息科学交叉研究》,在书中认识了闫学杉老师。

这本书是200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信息科学交叉研究研讨会”的论文集。如同姜璐教授在序言中所写的那样:“我们国内研究信息理论的人相对少一些。大家看到了信息概念的重要,也看到了信息科学研究的困难。”《信息科学交叉研究》一书体现出了信息科学中不同观点的碰撞,体现了学科研究的热点,甚至是争论的焦点。有观点交锋,就说明学科有着研究上的热点,学科正处在发展期。同样,如果能够沉下心来对书中的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品味,也能发现其中的共识——在学科的名称、内容的结构关系等方面,信息科学家们争议很少。

我喜欢书中的文字。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科学对信息技术有着理论指导作用。虽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远一些,但是经过思考、加工、整理后,你会发现理论对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与解释作用。我更喜欢书中的编排体例。每篇论文之后都有名家点评,即使是对苗东升老师、钟义信老师这样的大教授所写的文章也是一视同仁。点评者的言语犀利,毫不客气, 直截了当地阐明文章的优劣以及自己的读后观点。这种对文章、对观点的直接评议,有看法不遮不挡、不藏着掖着的作风是我所钦佩的。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科学家们的范儿。

书中的“导论”部分仅收录了一篇论文,就是闫学杉老师写的《信息科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文章回顾了信息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他各学科对信息科学研究的贡献。然后按照工程信息科学、自然信息科学和社会信息科学的分类,对信息科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闫学杉老师将信息科学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三足鼎立阶段、部门信息学阶段,以及跨学科研究和统一研究阶段,同时提出了未来信息科学研究的难点与要点。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特别关心书中所描述的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近几年,我接触了一些科技教育的工作,从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来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从计算机课程发展到信息技术课程,再走向信息科技,这是课程深化可能的发展路径之一。

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回顾,是对信息技术教师深入理解学科内容的最好支持。分析现状,搞清“科学_技术”、信息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这是大多数一线教师依靠自身学习难以达到的。因此,这是课程研究中需要完成的工作。

大部分教师对信息科学了解不够,而信息科学家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科中的研究热点上。如何从信息科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寻找到学科的共识,这是中小学教师学习信息科技的任务之一。以《信息科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这篇学科综述性文章为基本轴线,结合其他科学家的理论,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信息科学已经具备的结构与体系了。

虽然,闫学杉老师描述的信息科学体系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邬焜老师对信息科学体系的描述, 在外形上不太相同,但内容却非常类似。从下图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信息哲学、信息科学、门类/分支信息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信息学)的学科脉络和相互关系。这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虽然类似的内容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但这种量级的综述性文章只有对本学科有着深入了解,并且是领域研究的带头者才能写得更加深入。就像在 《信息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的点评中车宏安老师所说:“这是一篇力作,搜集的资料全面翔实,显见作者做过多方面的交叉研究。”

身边的闫学杉老师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期待着能够面对面地请教闫学杉老师。初次见到闫老师,是在一次中外信息科学家的交流活动中。

闫学杉老师主持会议

2013年10月,国际信息学会副主席马里胡安(Pedro C. Marijuan) 研究员和雅恩(Robert Jahn)秘书长以信息科学家的身份来中国访问。 访问期间,在北京大学作了一场“当代全球信息科学发展”的演讲,之后与中国的信息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闫老师正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

信息科学的特点之一是它正在发展之中,研究热点较多,因而,中外信息科学家的讨论也是少有的激烈。科学家间的观点交锋是激烈的,甚至有拍案而言的场面出现。

面对着火爆的活动现场,闫老师微笑地协调,不愠不火,不紧不慢。从马里胡安研究员的生物信息学收敛到信息的一般理论讨论,他综合大家的观点,一步步地引导大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正是这样的中外科学家交流活动,使我感受到中国的信息科学家们在信息科学一般理论的研究方面,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严肃、温和而有内涵,这就是我身边的闫学杉老师。他坚守学术观点的精神、温文尔雅的态度,也是我接触到的很多中国信息科学家们的特点。本次在对信息科学家的系列采访中,能够与闫学杉老师面对面地访谈,这也是我这位一线教师的一种荣幸。

——武健

如何科学估算未来血站档案数量 篇8

一、血站基本业务工作流程

采供血过程一句话概括为血管到血管的循环, 即从献血者的血管到用血者的血管, 即血站采集健康人体的新鲜血液, 经过检测、制备、贮存, 再发往医院, 用于救治各种输血适应症患者 (如大量失血, 贫血、低蛋白血症, 严重感染、凝血异常等) 。围绕着这条主线, 需要设置献血、体检、检验、成分制备、质量管理等相关业务科室和行政、后勤辅助科室。

二、未来血站业务量的估算

通过对血站业务流程以及档案管理特点的分析, 血站业务是在无偿献血者的动员和募集中产生的。国内衡量血站业务量的主要指标是献血人数和献血量。每年卫生部以量和人次作为统计口径, 公布各省无偿献血开展情况。如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仅为5万, 献血总量不足1000吨;2011年无偿献血人次已达1232万, 献血总量达4164吨。虽然影响献血者参与献血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 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 但是有规律可遵循。

(一) 不可预测的政策、人文等因素。政策对献血工作的规范, 直接影响效果。为贯彻落实《献血法》, 各省结合本地区实际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 虽然在细则上各有千秋, 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全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良性发展。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 民众在灾难面前自发团结、互助, 踊跃献血, 促使四川省以成都为代表的无偿献血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推动无偿献血工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可预测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规模和人口变化因素。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南北和东西差异, 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2011年为例, 我国GDP增长率前11位排名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苏州、重庆、杭州、无锡、成都、佛山。卫生部公布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无偿献血量和献血人次排名第1、2名的城市是北京、广州, 其中无偿献血率全国平均水平为每千人9.0, 广东省为每千人11.1, 广州市无偿献血率为每千人28。2.城市总人口是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前提。据调查, 在我国的献血人群中, 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90%, 公务员的参与比率为0.92%, 医务人员为1.2%。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血液供不应求, 势必会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目前, 我国逐步进入低生育和老龄化加速阶段, 在预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3.人口献血率是衡量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指标。2011年12月13日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提到, 世界高收入国家的人口献血率为4.54%、中等收入国家为1.01%;中国人口献血率为0.87%、香港为3%和澳门为2.3%, 、美国则高达6%。国内每个地区, 每个城市、每个血站人口献血率各不相同。

(三) 估算血站业务量。血站的业务量即年献血人次=城市总人口×人口献血率。1.城市总人口。城市人口规模的计算, 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 方法不尽相同, 如时间序列法、相关分析法、类比法、劳动平衡法、劳动比例法、综合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等等。本文主要引用综合平衡法 (也叫递推法) 。根据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预测推算人口发展规模。 (1) 自然增长率= (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 。 (2) 机械增长率= (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 /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 。 (3) 规划总人口数=现状人口数× (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n。各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同, 据网络提供数据, 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 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 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海-1.46‰、辽宁0.97‰、北京1.1‰、广东7.02‰、新疆11.4‰, 各省相差很大。2.人口献血率=实际献血人数/城市总人口×100%。人口献血率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在城市人口不变的情况下, 加大宣传和政策引导, 加强互助献血力度, 均可以提高人口献血率。反过来, 在城市人口增加的情况下, 严格控制不规范用血, 提倡患者自身输血, 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提高血液成分制备和使用率, 或者使用替代产品, 可以降低人口献血率。

三、估算一定时期内的血站专业档案数量

例:城市人口30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 机械增长率为1%, 血站年采供血业务量5吨, 保管专业档案1万卷, 建档6年, 假设人口献血率不变的情况下, 估算5年以后的专业档案数量。

1吨血=1 000 000毫升, 按200毫升=1人次计算

5吨血=5 000 000/200=25000人次

人口献血率=25 000人/30万人=0.083%

5年后的城市人口=30万× (1+2%+1%) 5=34.77万

5年后业务量=34.77万×0.083%=28859人

年平均建档案数量=10 000卷/6年=1666卷/年

年建档立卷数量与年献血人数比:1666/25000=0.06/1

5年后专业档案建档卷数=28 859人次×0.06=1731卷/年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刍议 篇9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无疑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电子信息技术则是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今,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也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受此影响,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并对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1 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

1.1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信息科学是认识和利用信息的科学 ,它是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研究信息获取、加工、存储和利用为目的的 , 最终实现信息系统组织的最优化。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而电子信息技术正是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必将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和利用。

1.2 电子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先导,是高科技中最主要的领域之一

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工作速度快,微电子技术对信息时代具有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象征,目前在很多领域已经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

2.1 居民生活环境中的应用

当前很多智能家居产品已经进入百姓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电子产品, 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不经意间,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2 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使计算机、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等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数字化图书馆使资源更加透明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方便了学生对图书的查阅和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知识更加清楚、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3 日常生活环境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使手机这一传统的行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打车软件,外卖软件,手机银行等一系列手机软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更为深刻的改变。

3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

3.1 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

智能化将是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化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公众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是日益增强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人民生活中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将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必将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智能化产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3.2 电子信息技术的网络化

电子信息技术伴随的社会的进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网络化成为了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电子信息技术的高效化、快捷化、数字化,通过计算机技术更加清晰地、更加具体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网络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使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

4 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

4.1 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经历了电子学、光电子学两个阶段的发展。光电子学是由光学与电子学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科学,它以光波代替无线电波作为信息的载体,实现光发射、控制、测量和显示等。光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利用光电子技术发展的光纤通信可以实现迅速和大容量信息传送。它将极大的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追求。

4.2 微电子技术系统集成化

近年来,体积更小、更轻便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基于市场的竞争,继续缩小器件的尺寸必将成为厂商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成为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微电子技术集成化的发展,将缩小特征产品尺寸,在同等集成度的条件下,芯片面积可以做的更小,而集成度的提高不仅可以使产品的速度、可靠性得到提高,相应地成本可以降低。

4.3 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与智能化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在很多学校中的数字化图书馆,使很多图书很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查阅图书更加便捷,查到想要找寻的图书之后,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图书的定位,这样我们可以即快速又准确地找到我们想要找到书籍。智能化的发展在近几年来更是比比皆是,渗透到了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一些领域已经可以模拟人的行为和感觉了,进行逻辑分析与处理。

4.4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综合化及个性化发展

通信技术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或无线接入技术等。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大众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G通信的最主要特征莫过于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第四代移动系统的传输速度可达到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已经可以完全满足人们平常的需求。新一代移动通信采用统一的无线接入技术,全球覆盖以及全球漫游。

5 结束语

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所渗透,对各行各业的发展的推动作业也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有力手段,在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努力探索下,电子信息技术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也会营运而生,进入千家万户,服务人民造福人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各类电子产品在全国得到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步伐。所以电子信息技术引起了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子信息技术还将继续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对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是必要的,希望对其发展有所帮助。

未来科学家 篇10

优异的成绩背后是他们对机器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两年多来的摸索和实战。而帮助他们放飞科学梦想的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让全区36000多名中小学生走近科学,用自己的双手探索科学的无穷魅力。

一、投入1200万元,多部门联手创建优质科技教育资源

“现在很多地方的少年宫热衷于办英语班、艺术班,没有担负起科技教育的责任。”谈及推广科技教育的初衷,铁东区教育局局长金宝坦言,这源于他对一些教育现象的反思,“青少年对科学充满好奇,此时正是开展科技教育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

从2009年开始,铁东区下决心补上这不可或缺的一课,专门腾出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办公楼,挂牌成立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两年来,区里先后投入1200万元,占区教育总支出的近1/5。由于资金到位,活动中心开设了诸如模拟驾驶、航海航空模型、建筑模型、电子组装等课程。

在科技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英健的帮助下,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于2010年4月参与了中小学科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区内各部门共建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活动中心也充分发挥了管理、服务、示范、培训的教育功能。

据金宝介绍,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铁东区2010年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市科协、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也都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全区科技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活动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作用。

二、与课程对接,把实践课开到青少年活动中心

每周三下午,铁东区钢都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100多名学生,都会兴致勃勃地到青少年活动中心上组装电动机、航模等课程。上课的前一天,学生们都翘首企盼。

实际上,不只是钢都小学,全区所有的小学都会到活动中心上课。每天,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有近400名学生到中心上课。到了周六、周日,中心场地对外开放,完全免费。寒暑假期间,全区中小学生可以到中心参加航模、汽车模拟驾驶等9课时的体验课程。同时,活动中心还辐射区内中小学的科技教育,以“科普大篷车”的形式进入学校宣传科普,进行公益性培训,并协助学校设计科学实践活动。

在专家的指导下,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航海模型、电子组装、巧手制作、科技阅读等20多门特色课程。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活动中心出台了听评课制度,活动中心的教师跟区内其他中小学的教师一样,从备课到上课都要经过专家的评定。

“活动中心的课程和活动由于不搞绝对化评估, 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压力。”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谭广峰告诉记者, 学生非常喜欢活动中心的“航海家之梦”、“机器人世界”、“能工巧匠屋”等活动。整个课程两三个小时下来, 没有一个学生觉得累。每逢周末, 更是有几百名学生整天待在活动室里, 俨然废寝忘食的科学家。

三、设置专职教师,免费让孩子们享受科技的乐趣

一个月前,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张帆在人民大学附小讲了一堂科技教育公开课,让北京的同行“感觉很有压力”。

据了解,活动中心现有43名在编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区教育局每年都会派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名校观摩科技实践课,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如今,外派活动已经制度化,活动中心教师基本一年轮训一次,交通和住宿等费用完全由区教育局负责。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2011年5月,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建了区青少年科学院,评出了首批173名“小院士”、“小博士”、“小工程师”,他们还有机会得到中科院、中国科协等专家面对面的指导。实际上,这些小专家的确不凡,他们有37人次的35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初明明同学发明的“醋蒸气消毒器”在全国中学生劳技创新大赛上荣获金奖,她发明的“外国人使用筷子的指套”在上海世博会上引起了高度关注。

科学与人文的未来 篇11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几百年之后的地球上,无论是茂盛的原始丛林中瞄准野兔的长毛怪,还是繁华都市操控空中飞车也塞在空中十字路口的家伙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早已经不分肤色与国籍,世界上只有两个种群的人类——是科族。

科族人的标志是分子式的符号,他们信仰的当然是科学。好比科族的妈妈们不可能去扎针灸来减肥,她们通过一种脂肪细胞的基因改造,来让脂肪细胞拒绝变形与膨胀。

科族史的创世考证中,有一张考古学家津津乐道的报纸,那便是1996年5月18日的美版《纽约时报》。尽管科族的后人们已经读不懂这张产生于跟异族混居时代、并与异族使用同种文字的报纸,也不妨碍他们使用不断改进、被证明越来越有效的科语反复更新解释,这张报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年的头条新闻报道了一个经典事件:

“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标题是‘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文章,索卡尔故意制造常识性的科学错误,以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5位主编都没有识别索卡尔在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捏造的‘联系’,文章过审后被发表,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

连科族的小学生都知道索卡尔事件的来龙:历史上,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莱维特的《高级迷信》(1994)一书对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和科学研究名义而出现的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思潮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至于去脉,就是科族人民与文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斗争史了。

没错,那个时候,还有另一支人类族群同时存在,那就是文族了。

文族人的标志是五线谱的音符,他们的信仰听起来有些罗曼蒂克。噢,是的,他们信仰的是一尊巨大的雕塑,那是一颗缀满星星的上弦月,至于这个含义,每个文族人都能够不假思索地给你一个答案,保证热情洋溢。

所以,文族的妈妈们都喜欢参加星月冥想班塑形美体,或者熬制绿豆汤清肺抑火,她们看到科族人就火大,因为科族总说文族是“伪科族”,文族人心想,过得好好的伪你干嘛?我们就想好好过日子。好比绿豆,不至于什么都不是吧?你们不是说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菸碱酸、叶酸,矿物质钙、磷、铁..吗?难道不是理论上,这些营养素有啥用,绿豆就有啥用?

文族的历史学家时常给孩子们讲课,作为孩子,最关心的是为什么科族的孩子总是用科族语朝着他们嚷嚷,虽然听不懂,但毕竟表情这个东西还没有进化消失掉,那绝不是友善之声。所以孩子们很喜欢历史课,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答案,科族语听起来还是很有趣的,似乎总是夹杂着文族语言,多么引人入胜呀,孩子们热爱有趣的东西。

文族的历史老师总是显得很悲伤。每当他们讲到“从文艺复兴以来,文族本来一直是和科族结盟的,文族从来不是科族的婢女,而是伴侣,曾经一起共同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的时候,就开始老泪纵横。

那为什么现在科族与文族,白天不懂夜的黑呢?文族籍的老师的答案显然很不一样。

有些老师会激动地宣称,科族与文族决裂,因为我们秉持人本、人文,科族却蛮横冷傲,以及擅长制造种种不负责任的进化史上的杯具,包括原子弹和生化、气候武器!

有的老师会神色尴尬地承认,文族的祖先,也有不少的扯淡人士,得罪了科族的祖先,可术业有专攻,为何不能互惠互利互相学习呢?

..

故事写不下去了,因为最后的最后,无论是科族还是文族,都死 。

我似乎已经看到这个结局。

未来科学家 篇12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知识创新人才,高校,需求预测

“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目标,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核心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大的高等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提高竞争力、实现发展目标的核心,而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师资水平提高的关键。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受到经济、人口、科技、文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多变量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急需突破的难题是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战略科学家与学术大师匮乏,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明显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发展态势进行专门研究,以利于充分利用人才和高校的优势,促进经济、科技等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地快速发展。

1 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与世界的差距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异质性创新知识的拥有者,通常表现为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1]。根据知识分工原则,创新人才可以划分为知识创新人才、技术与产品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和制度创新人才等类别。高等学校的本质决定了高校承担着继承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收藏知识、创新知识以及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职能,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创新的责任显得尤为突出。因此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成为高校履行职责,创新发展的首要因素。高校知识创新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论文,论文数量是衡量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论文被引频次则是判断高校知识创新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指标。美国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根据知识网络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近20年来收录的论文及其被引情况,统计出21个学科领域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科学家(以下简称HiCi)。该指标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对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知识创新活跃度进行评价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因此,参照国际可比标准及我国实际,本文基于高被引科学家的视角,对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进行研究。

根据Thomson数据库的数据显示,6 365名HiCi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5 986名来自19个创新型国家,占总数的96.4%,而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这些科学家最为理想的工作场所,在创新型国家高校聚集了73.2%的高被引科学家。

从HiCi的绝对规模来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巨大。目前,中国内地仅有8名HiCi,其中,6名在高校,这不仅远低于西方先进国家,同我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相比也有很大距离(详见表1)。从各国HiCi数占其研究人员总数的相对比例来看,我国屈居40个国家中的最末位(详见图1),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自主创新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注:1)数据来自知识网络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2)英国包括了英格兰、威尔士及苏格兰;3)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2 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匮乏的原因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应对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为预测未来10年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1)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寡是衡量该国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社会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因素在社会诸因素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占居首要地位,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作为新的生产力的生产过程,其产出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社会对它的资金、设备、人才、情报等种种投入,这些投入,归根结底都是靠社会的经济投入来支持的,而社会的经济投入量取决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因此,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直接关系。根据世界银行[3]、经合组织(OECD)[4]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5]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通用指标,本文选取人均GDP、人均GDP(PPP)、人均GNI作为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上述3项指标的数值越高,表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民人均收入越高。

(2)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与科技投入水平。

从广义上来讲,科技投入包括了投入于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其中,物质资本的投入可以直接转化为货币形式,即采用对于科技发展投入的资本经费来衡量。除了科研经费投入外,科技投入还包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人力资本投入,即参与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数目。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为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开发及成长提供了必备的资本保障,优秀的科研队伍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力保障,是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产生的基础。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需求及发展与该国或地区的科技投入具有密切关系。

考虑到国际上R&D支出占GDP的比例作为反映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科技投入水平的通用指标,也是衡量科技投入相对规模的重要标志,本文选取该项指标作为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科技投入水平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该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一国(或地区)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越重视,科研投入越多。

参与科学技术研究的R&D人员数目是衡量科技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指标。基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及数据的国际可比性,选取每百万人口R&D人员数来衡量考虑到人口因素的科技人力资本投入水平。每百万人口R&D人员越多,表明该国或地区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越多,占人口的比重越大。同时,选取每R&D人员R&D经费这一项指标,用以考察一国或地区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人均科研经费情况,人均经费越高,表明研发人员从事研发活动的物质保证越坚实。

(3)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以其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一国(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升、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持续发展的智力需求提供服务。根据韩永强、孙少敏等对于研究型大学与诺贝尔科学奖的相关性研究[6],以美国为例,自1901年以来,美国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几乎都是研究型大学中的教授。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根据地,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等方面,尤其在建设人力资本强国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成为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辈出的重要外部条件。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反映一国或地区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世界通用指标,毛入学率越高,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高。高等教育质的提升需要量的积累。研究生高等教育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基础指标,每百万人口博士生在校生数可以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其人口规模的博士生教育规模。

科研与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两大功能,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与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R&D支出占GDP的比例、占R&D总支出的比例以及高等教育R&D人员数占R&D人员的总数、博士生数占高等教育R&D人员的比例、每高等教育R&D人员R&D经费数等从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两方面反映了高校科学活动的投入状况[7]。

(4)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与社会发展阶段。

知识经济程度越高的国家,其社会发展阶段越高,有利于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越能吸引和凝聚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因此,一国或地区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多少与其社会发展阶段有着直接联系。社会发展阶段越高的国家或地区,其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规模相对较大。

从社会构成的行业结构来看,就业人口中R&D人员和劳动力人口中R&D人员的比例越高,表明该国或地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越多,知识经济程度越高。同时,每R&D人员的GDP贡献率与每高等教育R&D人员的GDP贡献率反映了一个社会中R&D人员对该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贡献度越高,表明该社会的发展程度越高。

另外,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每个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同时由巴洛对98个国家在1960年至1985年期间人均GDP增长率的比较分析也表明,教育投资的增长是人均GDP增长的重要原因[8]。因此,本文将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这一指标作为影响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并结合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是高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将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这一指标具体化为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和劳动力中受过博士教育的比例2项指标。这2项指标的数值越高,表明该国或地区劳动力人口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越高。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是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辈出的基础条件,同时成为营造吸引与凝聚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关键因素。

3 未来10年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需求预测

以到2020年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为前提,从国家发展对自身培养与聚集国际一流的顶尖科学家和学者的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要求入手,进行2020年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需求预测。

(1)预测方法。

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受其经济形势、科技水平、社会发展程度、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本研究预设了涉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四个维度的20项自变量指标(如表2),以HiCi所在国为参照系,把全国R&D人员中HiCi的比例作为因变量,采取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预测模型如下:

Y=k+αX1+βX2+δX3+εX4+θX5

Y代表所需要的全国R&D人员中HiCi的比例;X1代表当年的人均GNI,X2代表当年的就业人口中R&D人员的比例,X3代表高等教育R&D支出占GDP的比例,X4代表高等教育R&D支出占R&D总支出的比例,X5代表高等教育R&D人员占R&D人员总数的比例。

经检验,整个回归模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664,估计值的标准误为0.000448,因此,此模型的拟合度较优。回归方程的F值为9.286,P=0.000。经t检验,各系数的P值依次为0.57、0.000、0.001、0.016、0.044,按a=0.10水平,具有显著性意义。

(2)2020年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需求预测。

如果从2008—2020年间我国的年均经济增长保持7%的水平,就业人口中R&D人员比例、高等教育R&D支出占GDP的比例、高等教育R&D支出占R&D总支出的比例、高等教育R&D人员占R&D人员总数的比例等指标达到当前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则根据预测模型推算,我国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至少需要56名HiCi。根据目前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数量以及2020年需求量为基本预测依据,假定今后到202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增长速度也保持稳定,可推算出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状况(如表3)。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70%的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来自于高校。按照上述规律及预测模型,到2015年,我国约有13名高被引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者产生于高等院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扩大到39名。

4 政策建议

(1) 加大高等教育人力财力投入力度

科技投入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科技投入与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发展具有极大关系。科技财力、物力投入是为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提供和优化创新创业良好软环境的物质保障。科技人力投入既能满足科技活动人力需求,又有利于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后备力量的储备。为实现2020年我国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预期值,届时,我国就业人口中R&D人员的比例需达到0.73%,其中高等教育R&D人员占R&D人员总数的比例需达到33%,高等教育R&D支出占GDP的比例需达到0.44%,高等教育R&D支出占R&D总支出的比例需达到26.6%。因此,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是实现我国高校未来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需求的基本必备条件。

(2) 加大各项人才计划在高等学校的实施力度,超常规引进人才

完善各项人才计划体系,大力吸引海外一流人才。针对我国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缺乏的现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高等学校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重点引进在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研究机构担任教授或相当职务,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有较高学术造诣和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海外杰出人才回国全职就职于高等学校。着眼于高等学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总量的增长,进一步强化面向海外吸引优秀人才的导向,改进完善激励措施。

(3)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软环境

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和培养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需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关心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成长,减少他们的事务性负担,营造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营造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齐世军,王磊,刘洪对.大力培养和造就科技领军人才[J].科学与管理,2008(2):89

[2]MOUNTFORD A.Can a brain drain be good for growth in the sourceeconom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287-303

[3]THE WORLD BANK.The World Bank annual report2005-2009[EB/OL].(2005-20-09)http://www.worldbank.org/

[4]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Annual Report[EB/OL].(2009-01)[2011-01]http://www.oecd.org/home/0,2987,en_2649_201185_1_1_1_1_1,00.html/

[5]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8:Comparing ed-ucation statistics across the world[M].Canada:UNESCO Institutefor Statistics,2008:146-156

[6]郭永强,孙少敏.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看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外部条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2):68

[7]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Keyfigures on europe 2003-2009[EB/OL].http://www.oecd.org/home/0,2987,en_2649_201185_1_1_1_1_1,00.html/

上一篇:监管理论下一篇: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