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策略

2024-07-24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策略(精选12篇)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策略 篇1

学习高中化学是有规律的,但一般的学习规律是不能适应每一个人的。俗话说,人心不同有如其面,个性特征不同,决定了学习方法必须符合个人的个性特点,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高度个性化,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最好的学习方法,必须根据个人特点来制定,“制定的过程需要书籍、老师、父母、朋友都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但是打造一个学习方法最重要还是自己,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有以下体会:

1.学习化学首先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化学的知识比较细碎,所以要找到自己学习化学和好玩所在。比如说,化学的一些试验很神奇很漂亮。再者就是要勤奋认真,化学课上老师讲的内容会很多,很多公式需要记忆,所以一定要认真的记化学笔记,任何细节都不要遗漏。要注意,笔记不仅是入门学习的帮手,还是复习的好资料,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当然,要重视做题,特别是高考卷子,又不会的就请教老师,老师会指导你怎样思考化学题,一旦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做起题来会顺手得多。请记住,高中的学习不要太注重技巧,勤奋最重要,每一个高考高分的背后都是无数的资料和习题,收获是要靠勤奋来换取的!

2.学习化学其实是有一个大框的。(1)主要就是元素周期表。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化学周期表就那么点东西,被几个元素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要研究透了元素周期表你会掌握很多知识。学化学重要的还是要先记住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做一些练习题,化学比较碎,记忆的时候要注意规律。(2)总结化学反应表:酸+碱=盐+水,盐+盐=新盐+新盐……基础非常重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有的同学不知道怎么总结,其实你明白了就很简单,比如氧气这一节,我们可以大致按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室制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用途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后,每个气体都按这个模式。这样,每天都总结,记忆的效果就好。知识点就记得牢固。(3)化学平衡里边有几条定性的结论,我建议书上的那些结论要记住,老师给的结论好记的就记,不好记的就别记算了,而且记住了之后要会用,别光会记不会用,如果碰到用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话就动用平衡常数来进行计算,平衡常数虽然说计算麻烦但是绝对是解决化学平衡最根本的方法,大学化学里边讲平衡的那一章根本就没有提所谓的结论什么的,都是根据平衡常数来进行推导结论的。因此,如果你不嫌麻烦,就用平衡常数,不过要记住用平衡常数是最后的绝杀技,实在没办法了再用。

3.学好化学要熟悉课本的脉络关系,知道课本的大致的各个章节的内容,然后就是重点复习重点的章节的重点的知识,把知识点都熟练的掌握了,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弄懂课本,脚踏实地的攻下知识点,基础分就能拿到。如果时间有限,只看历年高考真题,看透,实在理解不了的背过模式,太难的坚决舍去,求精不贪多。

4.记住物质结构与性质。也就是记一下书上的那些东西,不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题的时候注意审题,如果考你晶胞的计算(比如说,给你个晶胞让你算密度)就老老实实地算,检查的时候用量纲计算看单位是不是对的。物质结构的选做题容易拿分但是拿满分的几率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一般人都不想做(至少在我们学校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都选结构,只有少数人选有机),因为有机推断比较难,对于这个我其实感觉很好笑,那些人觉得有机难就是因为高一下学期学必修2的有机的时候被吓到了,高一考有机完全是按高二的题出,但是高一的学生就只有那点知识,肯定不会写,这样就有了心理阴影,到后边学有机的时候就害怕了。只要你把书上的知识搞懂了全都完事儿了,有机难一点的就是考同分异构体,认真分析就行了。非常赞同一句话:“想考高分选有机,想考一般分选结构。”

5.只要把那些方程式和各种各样的颜色(颜色反应,溶液颜色,物质颜色等)记住,脑子在转的开一些,不要被题给绕进去,做题做的是方法不是要把题背下来,还要举一反三,做出这道题,再把这道题的方法用到别的题上,有的题不只是一种方法,有的麻烦有的简单,但不管多麻烦,都要把所知道的方法都做一遍。第一,可以知道这道题的其他思路。第二,还可以熟练一下其他的方法。题目中往往暗含着很多条件,并不是直接给出来的,这就要看你会不会用你脑袋中的东西了。比如,一杯无色溶液,蒸发后将剩余固体进行焰色反应,发现火焰呈黄色,不要盲目的判定这个是钠盐,还可能包含钾盐,因为钠盐的焰色呈黄色,钾盐呈紫色,钾盐的焰色不如钠盐的亮,很容易被钠盐的焰色盖住,所以还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不要被书上那些死板的题绕进去了,重要的是你能掌握好方法,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高中化学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就得死记硬背+一点理解,只要记住了,拿高分不是问题。有机化学重点就在分析理解,分析理解透彻了,拿高分也不是问题。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规律,记忆

参考文献

[1]杨赵芳.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张映林.化学概念意义建构的教学过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张淑新.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4]石恩平.概念表征形式对中学化学概念有效教学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策略 篇2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几年来,我一直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少同学抱怨高中化学难学,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区别比较大的原因造成的,高中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由于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与生产生活联系甚为密切,学生一时不适应也在所难免。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好高中化学呢?下面就以我讲解苯酚的结构与性质为例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从几个简单的官能团入手,预设了一个问题:任取下列基团---CH3、---CH2 CH3、---C6H5----、--C6H4---、-OH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化合物,请先写出结构简式,再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类物质。期望通过这样一个有一定思维容量、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搭建分子式的过程中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关注结构特点的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从结构来判断物质分类,对自己尚不熟悉的物质性质作深层探讨的兴趣。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此体验过程中,有点慌。我们学校实验班的学生能较好地书写结构简式,只在一种情况下有点错误。在投影学生成果后讨论。

[片段1] 师:这些物质从元素组成上看可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那些烃的衍生物都含有官

能团-OH,它们属于同一类物质吗? 生:是。

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官能团

师:这些物质那些是你们见过的? 生:讨论

师:还有其它意见吗?

生:甲醇与苯甲醇不是同一类物质。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思维”(即与我的期望不吻合的思维),导致意外的原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即官能团的种类决定有机物类别;当都有官能团–OH时,分子中苯环的存在是否也影响有机物的分类?其实此时学生的思维与已有知识结构之间也出现了不平衡。此时,我注意到学生也在试图寻找这些物质结构上的不同,试图寻求物质分类的新依据,但又不能准确判断苯环的存在是否能决定有机物的分类,我以问题的方式加以引导学生找出结构上的差异。

[片段2] 师:甲醇与苯甲醇都叫醇。这些物质在结构特点上有何异同?

生:前三种-OH不与苯环直接相连,后两种-OH与苯环直接相连。结构不同。师:从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OH与苯环直接相连,这一类物质被称为酚。同学家里的洗手液是芳香的,我们学校用的洗手液(碰巧含酚类物质)瓶体的标签上有一行字“含来苏尔成分”就是酚类物质,它香吗? 生:(大笑)臭。

师:酚类物质具有苯酚相同的气味,苯酚是最简单的酚。研究酚就从苯酚开始。

以上片段教学中,我主要想从结构着手引出酚的定义,先直接界定甲醇与苯甲酸都是醇类,引导学生注意–OH与链烃基直接相连,不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叫醇,若烃基与苯环直接相连,则物质的性质会与醇有许多不同,而被分为另一类物质——酚。然后通过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含来苏尔成分的洗手液来导出与之具有相同气味的苯酚,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目标。导入新课以后,试图 传递给学生一种探究物理性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研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片段3] 请学生从药品中找出固体苯酚,观察色、态、味并描述。学生合作实验探究。

生:无色、怪怪的气味(有人起哄说香味,学生都笑)、固体。师:

还有吗?

生:还有些粉红色(其他同学都认同)。师:

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少量的苯酚,生成一种粉红色的物质,研究物理性质色、态、味,还应从溶解性角度来研究。请实验探究一下,并描述现象。生某:冷水中有浑浊。师:

若加热,会怎样?

生:油状分层,在下层。估计是苯酚液体。师:

说明什么问题?

生:苯酚的熔点低,密度比水大。

在我的一段追问下,学生基本上能在实验中独立观察、总结得到无色固体、特殊的气味、密度比水大,熔点低,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易溶等物理性质。这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片段。

[片段4] 师:油层在下层。是苯酚液体,振荡后会看到什么? 生:不溶,振荡也不溶。为什么?

生:可能温度没达到(大多数认同溶解了)

看来学生在实验时的思维状态已不仅是停留在仅仅动动手,观察,描述现象上,而是在尝试着分析解决问题,思考力处于较高水平。笔者欣喜地感受到学生这种闪烁的“课堂智慧”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知识不再死板,而是变得有意义起来。有同学在加热时,由于方法不当,胆小的同学尖叫了一声,于是我拿着一瓶酒精和一团棉花冲了过去,在确信无险情后,灵机一动提出一个问题。

[片段5] 师:刚才实验时,有惊无险。我准备了酒精和棉花,是给他消毒吗?

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说明苯酚有毒,有溶于强烈的腐蚀性,易溶于酒精。

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准确推测出苯酚的毒性、腐蚀性这一间接知识,这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很难用化学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的。这样应景的处理方式,学生不难得出苯酚易溶于酒精的结论,这一过程虽然没有直接实验,但是让学生感受到直接应用苯酚物理性质的乐趣,开辟了获得知识的另一条途径,对苯酚的表象留下深刻印象。但这一课堂探究过程,虽然达到了知识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和思考力,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苯酚的物理性质中,仅有溶解性与温度这一关系是难点,其他比较简单,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方案,实施真正的探究,而不是在我的密切指导下实验,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力水平。

苯酚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课堂中,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片段6] 师:苯酚和已学过的乙醇,他们的官能团都是-OH,乙醇能与钠反应,苯酚能与钠反应。乙醇是非电解质呈中性,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OH与苯环相连时能与 氢氧化钠反应吗?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索苯环对-OH的影响,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实验探究(在浑浊的苯酚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变澄清了,说明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苯酚有酸性。

从已学过的乙醇的性质出发,比较烃基氢的活泼性质。我提出探究目标,由学生设计方案。学生直接用前面实验中获得的浑浊的苯酚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变澄清这一现象,得出苯酚的酸性比乙醇强,从而会很自然地进一步考虑苯酚为什么会有酸性以及它的酸性强到什么程度。我顺势解释了苯环对–OH的影响使–O–H键在水分子作用下更易断开,电离出H+,使苯酚显酸性;并通过设计一段讨论研究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讨研究苯酚酸性强弱的实验方案,并采用分组的方式实践,然后对实验方案进行分析,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优化方案,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完整地体验到这一探究的过程,并学会不仅停留在现象上,而是从现象入手去了解物质的本质性质和特点,掌握苯酚溶液具有弱酸性的知识内容。

[片段7] 师:当–OH与苯环相连时,会电离出H+,显酸性。怎样用实验探究苯酚酸性的强弱呢? 生:(讨论)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则,在澄清的溶液中加HCl或HAc。

(认可并开始实验)

生: 滴加HCl或HAc会变浑浊,生成的物质是苯酚,苯酚是弱酸。师:展示方程式。

如果仅从HCl与苯酚钠反应得到苯酚,能否证明苯酚是弱酸? 学:不能。从逻辑上讲,比强酸弱的酸不一定是弱酸。

师:因此需设计苯酚与弱酸(HAc或H2CO3)反应来证明苯酚是弱酸。若在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也有浑浊,同时有NaHCO3生成,不能生成Na2CO3,因为它的碱性太强。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生:苯酚比碳酸弱。

师:苯酚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酸性极弱。俗称石碳酸。

[片段8] 师:小结苯环对–OH的影响。从理论上讲,物质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OH对苯环也应有影响。回顾一下苯与液溴的反应,在液溴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只能取代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说明苯环上的氢不活泼。当苯环与–OH相连以后呢? [演示](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及方程式)。

我在此时,很注意引导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用辨证思维法来考虑问题,铺设了一个相对的问题,让学生回顾液溴(有毒)与苯环反应的方程式,再设一个悬念,问苯酚与浓溴水反应会是什么现象,并为学生演示。学生不能预想到有白色沉淀出现,所以十分惊奇,情绪很高。这一原理在水体污染测定中也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师: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OH邻、对位上的氢原子激化了,变的活泼了,只要浓溴水能生成白色的三溴代物,这个反应很灵敏,在实践中,可定性或定量地测定苯酚的存在,比如对水体中的酚污染的测定。

对颜色反应的探究,由于反应比较复杂,现象十分明显,所以我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反应,从现象出现的原因落脚到苯环与–OH的相互影响上来。

[片段9] 师:在苯环与–OH的相互影响下,它也跟某些无机盐类发生一些有趣的反应。如:酚类物质与Fe3+会呈现橙色、紫色等无彩缤粉的色,苯酚与Fe3+会呈现什么颜色呢?

(学生实验探究)生:紫色。

师:溶液还是沉淀? 生:是溶液。(大家都很确定)

师:这种神秘的物质曾困扰科学家许多年,直到近几年才知道是一种络离子。这种方法也可以定性检测苯酚的存在。(展示方程式)师:小结

人类对苯酚的研究史,也是苯酚不断的为人类服务的历史。请同学根据所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苯酚与我们的生活

生:苯酚的用途十分广泛。如酚醛树脂,对甲基苯酚,甲酚皂等。

学生对苯酚用途的介绍,让大家耳目一新。大家了解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物质(如渔网、药物等)都与苯酚有关,从而升华为一种生活智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老师必须能较好地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结合起来,课堂上注重对话与交流,注重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对问题解决的追求。把实验探究、问题探究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知识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果才能好,从而提高教学的开放性与实效性。

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 篇3

一、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之问

问题的创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的探究,從而拓展思维,获得新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身为化学教师,想要拥有一节高效的化学教学课堂,首先要求我们要从课堂教学时间上进行一定的控制,我们必须要将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通常情况下,化学教师都是在备课以后才去为学生上课,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不能够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或者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均匀。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在一定的环节上将其进行处理。

情景创设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使用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有熟悉感的领域进行问题的探究,或者使用一些有故事感的情景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探索。新知识一般都是旧知识点的延伸以及扩展,所以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也要充分的利用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创设问题,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自然的引出新知识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促进学生对化学一科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成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之活动串

作为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自身进行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必须是灵活多变、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坚决不能够出现照抄照搬、千篇一律情况。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对于课堂进行灵活有效设计的标志就是自身所拥有的个性化活动串,同样,拥有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串设计已经成为了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活动串的设计也就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手段以及方式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性反映,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魅力最为重要的折射,也是高中化学教育中进行活动串设计有重要的渠道和方法。在当今时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们在面对一个个个性鲜明、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以及思维活跃的高中学生,化学教师想要凭借自身教学的魅力将他们吸引住,并且使他们对化学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活动串。

所谓的教师教学活动串设计是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高中化学教师喜欢用散文的形式进行化学活动串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将以往人们脑海中繁琐、死板的化学知识变得流畅轻松、自然和活泼;一些高中化学教师十分喜欢用实地演习这一新鲜的形式进行化学教学活动串的使用,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将学生很好的带入到化学知识的殿堂之中去,其优势就在于自身吸引力强、紧凑连贯;还有一些高中化学教师钟情于使用戏剧性的方式来进行化学教学活动串的设计,这种方式能够从根本上的在矛盾冲突之中将化学知识进行阐发;还有一些化学教师乐于实践,他们认为实践能够将营造出高效的化学教学分为,这样能够将学生心理的特点进行很好的把握,并且将化学教材进行深刻的阐述,最终达到出神入化、虚实结合的境界。高中化学教师所采用的各种各样活动串设计方式,不胜枚举,笔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进行列举。作为高中化学教育者,必须要将自身教学的风格个性化,并且将自身素质进行提升。

三、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之反馈串

教学信息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调控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教学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要教,学生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教学信息反馈则是教师调控教学计划以及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因此,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科学的信息反馈计划才能及时对教学情况有清楚全面的认识。特别是课堂中的信息反馈是最准确和有效的,在课堂中反馈的信息最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及数学的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因为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的得出反映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反馈信息,就必须在课前制定合理的反馈信息收集计划,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困惑及问题,哪些部分要重点深入,哪些部分要注重练习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尽可能多的获得反馈信息。而活动课中的反馈信息主要是学生得出的结论或者成果,教师由这些实践的成果对学生的思维层次和知识水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调控。

高中化学课堂探究学习策略 篇4

1. 开放性

探究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它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学习模式, 它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内容, 而是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中的学习,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探究学习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加强知识间的交流, 同时还注重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注重将知识运用到现实实践中, 又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汲取宝贵的生活经验, 促进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拓展学生视野, 拓宽知识面, 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2. 综合性

探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 它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探究学习并不限于单一的一门学科或一个知识点, 一方面它将多种知识联系起来, 从多方面进行知识的解读和理解, 而不只是一个学科的多个知识点, 而且还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多种知识对化学问题进行分析, 最终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3. 实践性

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探究学习并不是课本上生硬枯燥的知识, 而是与学生能力培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实践。探究学习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使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化学知识、科学规律的积极探索, 获得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比如, 探究实验教学, 就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常见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实践, 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化学课堂探究学习策略

1. 转变观念, 提升能力

观念的转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必须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对自身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同时, 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以及新教学观念中的有关理论和要求, 并将其积极运用于实践之中, 推动现有教学模式的发展改革, 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和实践。

此外, 教师还要积极学习教育及相关学科知识, 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学习水平及探究能力, 将基础教学内容吃深吃透;对相关的学科领域、现实实践等也要有足够的了解, 了解化学学科前沿发展及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流融合, 同时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为实施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开始一堂良好的化学探究学习课程的首要任务。在探究学习中, 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及学术实际情况, 制订明确的课堂目标, 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使高中化学探究学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在探究性课堂中, 教师要设定明确的课堂目标, 对于具体课堂任务有明确的表述, 拒绝笼统的一概而论和模糊不清, 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等不能明确判定的词汇, 最好能够采用“能/会+程度副词+具体动作+动作对象”的模式来描述课堂目标。然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学习目标来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和具体的任务要求,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 教师在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时,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设置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获得学习上的发展。

3.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探究性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反馈, 教师必须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明确自己的学习现状, 然后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的综合评价体系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 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第一, 基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第二, 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使学生真正获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正旭.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 (上) , 2011, (5) .

高三化学复习方法策略 篇5

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8个方面(几乎年年高考都有涉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

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学生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论高中化学课堂设计方法及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设计方法;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后,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程序的设置做出一个科学的规划。其一般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它不仅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设计时,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而找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化学课堂设计理念、任务及要求

1.教学设计理念、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每个教学工作者的心中。因而教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需要以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为设计导向,同时遵循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设计,认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研究更为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这使得教师在化学教学时,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

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说,教师在进行“离子反应”这一课程教学时,需要明确解决四个问题:一是“为何教这一课程”“学生为何要学这一课程”,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解决“这一课程要教什么”“学生在这一课程中要学什么”的问题,确立教学目标;三是解决“怎么教这一课程”“学生怎么学这一课程”的问题,做好教学策略;四是解决“这一课程教学结果如何”“学生是否把握这一课程”的问题,进行教学评价。因而,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

2.教学设计要求

高中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更为注重科学以及思维理解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也需要科学合理化,能够运用系统的方法,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对高中化学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規划设计。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设计高中化学课堂也应当根据化学教学原理以及教育思想,去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学质量。

二、关于高中化学课堂设计的优化方法和策略

1.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一般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以知识学习作为教学中心,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时,认为只需要将知识讲解给学生便完成教学任务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只是拥有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道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因而,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中,从自身出发去探知学生的一些情感想法,按照学生的个性、兴趣以及爱好来设计教学。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目标融入进去,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

例如,在人教版“离子反应”这一节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对离子反应知识的了解程度。离子反应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不算是难点,但也是一个重点。很多学生在初步了解离子反应后,会习惯性地将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相联系,且对离子反应中方程式的书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存储情况,在教学中先设置情境,给学生演示实验:如何将导电笔插入0.01 mol/L的Ba(OH)2 溶液中,然后在溶液中逐渐加入0.02 mol/L的硫酸溶液。在做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导电笔会发光?导电笔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通过实验的演示以及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当中,了解电解质和复分解反应的相关知识,同时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越发重视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不少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设计时,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来引导和调控教学。例如,在教学“离子反应的条件”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如下列各组中,①BaCl2和H2SO4;②BaCl2和盐酸;③Na2CO3和NaOH;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属于哪种反应类型?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会怎么变化?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冉.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杨乐.任务分析理论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4.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策略 篇7

一、完善组成, 明确职责

我们实行小组合作式学校模式的初衷是要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作用, 使学生们最终都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这就意味着小组成员的安排和构成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整个小组都水平太高, 这往往会导致其他各组不能真正参与进来, 部分学生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看客”, 所以说完善的成员构成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是开始小组合作式学习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我们教师对于学生, 小组成员的安排就非常重要了, 我们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着手, 来安排小组成员的构成以及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角色。在安排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几个基本原则, 即首先要使小组之间存在着竞争, 竞争的存在往往会激发每一个小组的学习动力, 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更有热情。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 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提高;其次, 按照层次来安排小组的成员构成。构建有效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前一般是综合考虑学习成绩、智力、组织能力、性别等内容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 其中A层最好C层最差。每个小组有一名A层的学生, 另外再加B层两位学生和一名C层的学生。小组成员通常采用自由选择的方式确。但我们的指导思想还是以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的原则来安排,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激发出小组的学习潜能。再次, 要引导小组制定符合本组学习进步的一些特色, 小组确立后, 小组成员要确立自己小组的组徽、口号、小组成员具体的职责。在组徽绘画、口号确定活动中, 组员们增进了了解和互信, 对后面的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可根据组员的特长确定。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充当操作员;总结能力强的充当新闻官;书写能力强的充当演示员等。只有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他们才会在合作学习中充分的表现自己。

二、高效开展课堂小组活动

我们实行小组学习不是单单的形式, 更主要的还是要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的发挥小组的作用, 切实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开展高效的小组活动, 我们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化学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导者的角色,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地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 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予以引导和纠正, 保证学生的活动能够在正常、高效、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2.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手段, 最终的目的还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学习和进步, 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是要通过学生展现出来的, 所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尽可能的把每一位学生调动起来, 特别是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和信心的树立,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角色。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优育是以集体成果的形式展示, 它的成功有赖于小组成员间的有效交流。这种交流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活动过程中团队意识的培养, 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小组成员不仅要争取目标的实现, 更要帮助自己的同伴或小组成员实现集体目标, 通过开展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来共同提高。

4.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必要性。对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 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解疑, 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

三、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合作学习后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成果展示, 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 并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具体策略如下。

1.组织好成果展示。合作学习结束后的成果展示, 不但可以促进小组间开展竞争, 使大家在信息方面互通有无, 而且有利于小组成员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教师可以随机请两三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可因具体任务的不同而不同, 既可以表演, 又可以由秘书或主持人汇报本小组的综合活动情况, 有时还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

2.给出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成功, 关键是要确立一种能促使小组成员都积极努力、相互帮助的良性竞争机制。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过程的各种表现, 如态度、能力、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等给予恰当而又全面的评价,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正向功能, 特别是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 以便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新思维。这种奖励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物质上的, 都会极大促进学生成就感和上进心。

总之, 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形式。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审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体会获得知识以及帮助同学进步的快乐。同时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收获了知识和快乐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教师收获了愉悦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的全面推进要求调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 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逐渐进入了高中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就是应用比较普遍的模式。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过程中, 主要运用好以下几个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 即: (1) 完善组成, 明确职责; (2) 高效开展课堂小组活动; (3) 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笔者就这一流程谈谈认识。

高中化学的知识特点与学习策略 篇8

1. 不同化学知识块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依据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容, 可将相关的知识分为几大块: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基础等。不同知识块的特点差异较大, 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针对其中几块作简单介绍。

1.1 元素化合物部分。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的基础, 必修一主要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顺序是:结构→性质→用途, 三者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另外, 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多面广, 在典型代表物质的性质的基础之上, 再对同类的物质的性质进行进行推广学习。例如, 在学习碱金属内容时, 学生要先掌握钠及其化合物知识:钠原子最外层一个电子容易失去, 所以在反应时体现出强还原性, 例如:与非金属的反应, 与水的反应, 等等。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氢离子的反应, 即钠失去电子, 而电子被氢离子得到, 由此可联系钠与酸、碱、盐溶液的反应问题。锂、钾、铯的性质可以根据递变规律来理解和学习。

元素化合物内容知识点多、规律多、特例多, 所以学习时应注意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例如:必修一每个专题后面, 都有一个栏目“整理与归纳”, 将本专题所学知识进行网络化归纳, 学习时可以此为主线, 可根据自己能力将网络中的每个知识点再进一步细化处理, 如此可以明显降低学习的难度。

1.2 有机化学部分。

有机化学知识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必修二的基础之上,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教材中重点介绍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醛、酸、酯、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结构、性质、应用、制备等内容。学习时应把握以下几条线索: (1) 官能团对物质的性质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对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就抓住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关键。 (2) 常见的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等。每种反应类型, 又包含很多的反应情况, 例如取代反应包括:烷烃的卤代, 苯的卤代与硝化、磺化, 酚的溴代, 醇与卤化氢的反应, 醇的酸化, 醇分子间脱水成醚, 醇与酸的酯化反应, 酯的水解, 蛋白质的水解, 等等。 (3) 化学反应条件 (如:卤素光照, 溴与催化剂, 浓硫酸加热, 等等) , 从反应条件上就可以推测出反应类型, 例如, 溴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脂肪烃上的取代反应, 而液溴在铁粉催化下可以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溴水在常温下可以与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发生加成反应, 等等。 (4)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例如: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等物质间的转化) 。 (5) 有关重要的实验 (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乙醇制乙烯、银镜反应、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酚醛树脂的制备等实验) 。 (6) 有机化学试题常见的两种题型 (一是选择题, 一般是给出一个或几个新型的物质的结构, 来考查:判断分子式, 判断共线共面问题, 同分异构体书写, 化学反应类型, 与Br2、H2、NaOH反应时最大用量的计算, 等等;二是有机合成推断题, 往往以一个物质的合成路线为载体, 来考查:分子式推断, 官能团的判断, 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同分异构体尤其是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合成路线的设计等类型) 。

1.3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部分。

在必修二的基础之上,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教材中重点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电化学知识, 等等) ;化学平衡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 平衡的建立与特点, 平衡的移动规律, 等等)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知识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盐类的水解, 沉淀溶解平衡规律, 等等) 。学习时理解原理、理解规律非常重要, 可以将规律“模型化”, 例如学习原电池相关知识, 可以锌—铜—硫酸原电池为模型来研究, 可按以下思路思考:构成条件→工作原理→电子流向→电极反应→相关计算与应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把握电化学高考易考知识点:电极的判断,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溶液pH值的变化, 电子得失相关的计算, 等等。原电池与电解池知识综合应用, 则可选择铅蓄电池为模型, 弄清原理、总结规律, 结合考点进行变式训练。

必修内容是选修内容的基础, 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拓展与延深。所以, 要学好化学, 在高一的时候必须打好基础, 以后才能更好地发展。

2. 优化学习环节, 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的一般环节为:预习→课堂→作业→复习→考试, 为提高每个环节的学习效率, 可以参考以下一些做法。

2.1 课前预习的做法: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通过课前的预习, 可以知道老师上课要讲什么, 自己有哪些疑惑。带着问题去听课, 就容易使课堂学习有的放矢, 避免盲目性。注意:预习不必面面俱到、搞得太细, 否则不仅会浪费时间, 而且有可能上课听讲时有所松懈, 反而降低学习效果。

2.2 课堂学习的做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上要善于听课、认真观察、注重理解、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例如, 课堂演示实验, 细心观察实验现象, 如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同, 可以与老师交流探讨, 另外还应注意老师的实验操作步骤, 思考实验设计的原理, 多问几个“为什么”。化学试题讲评不仅要听解题思路与方法, 而且要注重规范解题步骤。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 书上有的简单记, 书上没有的重点记, 记难点、记疑点。协调好记与听时间, 不能只听不记, 也不能只记漏听, 顾此失彼。

2.3 课后复习做法:回顾课堂、规范作业。

常有学生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 可是做作业时总出错。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理解。因为只有反复多次理解记忆知识点, 才能真正掌握牢固, 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新课学完之后作业之前, 结合课堂笔记, 让课堂所学内容在脑海里“放电影”, 再现课堂所学的知识主线, 发现有疑惑的知识点, 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时, 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 可以引起相关知识的再学习、再思考。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 有些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先复习相关知识, 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 事倍功半。作业上尽量避免题海战术, 对于典型例题应反复研究、多方推敲、触类旁通, 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2.4 合理使用教学案。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使用“教学案”进行教学, 使用教学案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进行预习、课堂听讲和复习巩固, 明显地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案编写一般包含以下几块内容: (1) 考纲要求 (学习目标) ; (2) 双基回顾; (3) 经典例题; (4) 课堂练习; (5) 课后习题。“考纲要求”是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与重难点, 要学什么, 使学生在学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双基回顾”不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以填空的形式体现出来,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把与本节课新授内容相关的知识作一个总结归纳, 使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连续性、系统性。“经典例题”是指精选有代表性的试题, 尤其是高考题与名校的模拟题, 力求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 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教学案先学, 教师检查、批改,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堂上结合教学案内容, 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师生共同探究, 可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开放性, 实现化学学习的高效率。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 篇9

1、外因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主阵地, “听课”是获知的核心手段, 听课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促进学习高效的关键。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 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 学习效果好。教授法授课,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错失了老师的提示;探究式课堂,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错失精彩的生成和发现。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注意力呢?

首先, 我们的知识教学应该准确, 准确的知识让学生容易找到自然界的逻辑性关系。要注重情境的新颖性和多元化, 新颖的情境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其带入课堂预设的情境之中, 提高知识讨论的参与度。

其次,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注重学生学习意志力的渗透和引导, 提高学生课堂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一旦学生的自制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聚集, 具体的训练方式, 我们可以给学生设定限时任务。尤其是和学生一起学习高中地理中一些相近的概念、知识时, 如果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其记忆效果容易出现混乱导致学习低效, 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是,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务必准确地背出概念, 这样的做法看似有灌输和强迫, 笔者认为这种“强迫”用在刀刃上, 不属于灌输, 而是给学生适当地制造了一定的压力, 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 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有效获得。

2、引导学生“听”与“思”相结合

从“听”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的学习处于接受状态, 如果缺失了自主思考, 那么就是灌输了, 笔者认为课堂上学生不是记录知识的工具, 必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在记忆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而理解源于何处?源于思考, 也就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除了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和手段,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外, 还应该指导学生在专心听课的同时积极的、独立的思考, 批判式的学习, 思考的过程是课堂内化的过程, 多自我质疑和提问, 有利于对知识成因的理解, 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这样的课堂学习, 往往体验度高, 学生能够轻松做到举一反三。

3、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记笔记

记录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知识、促进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很多学生都抱怨课上能听懂, 可是到了做题和应用时就忘记了, 这是什么原因?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我们的学生脱离了课堂探究和学习的环境, 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遗忘现象。那么针对这一特点,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并引导学生记录下“重点”知识, 便于课后对照课堂笔记, 从重点知识出发实现课堂学习活动的反思与重建, 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当然,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我们在记笔记的方法引导上要注意科学性, 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 引导其逐步掌握一种最有利于知识记忆和自身成绩提升的记笔记方式, 同时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指导, 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 地质时代中“纪”的分类相当多,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全抄记录显然是不科学的, 我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记“代”的划分, 而“纪”则作为一般性了解内容。再例如, “农业制约因素”虽然较多, 但是无一不是影响农业区位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此,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全部记录。

4、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地图

地理教学不可缺失了地图, 因为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结构, 这些知识都需要借助于地图才能很好地显示, 其教学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从地图的用途来看, 可将地图分为:示意图、等值线图和分布图等等。

笔者认为正确使用地图首先要了解各种地图的特点:

示意图是地理中用来指示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的一种图形。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强等特点, 展示的是地理事物的转化流程,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直观地代替了文字描述。

等值线图属于初中地理所学的知识, 不过初中对地理学科重视程度的缺失, 导致学生的认知基础薄弱, 等值线图在高中地理中有较为广阔的运用, 其类型有分为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几种。

分布图在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 也是地图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地图中“图例”即可看作地理事物的分布种类。

在了解了各种地图特点的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地图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信息地提取, 如学生在阅读示意图时, 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首先分析示意图包含的基本前提知识, 接着从示意图中找出点、线、面的位置和方向, 然后引导其联想原有的认知和阅读经验, 获得图示的信息。

摘要:“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 其中学习方法的引导比知识教授更重要, 因为学生掌握了地理学习方法, 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知, 提升成就动机,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策略 篇10

关键词:化学,后进生,转化策略

所谓后进生就是智力正常但是学业不良的学生,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 后进生的现象比较突出, 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转化, 一方面可能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生,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学的全面性, 因此本文就对如何转化高中化学后进生进行探讨, 尽最大的可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

一、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高中化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 逻辑性很强,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黑板和粉笔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也起不到作用, 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多媒体能够播放视频、声音、展示图片, 把枯燥的化学生动的体现出来, 为化学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需要注意的是, 多媒体的使用要合理, 不能过多使用, 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例如在学习水溶液这部分知识时, 盐酸的电离子、盐的氢离子浓度等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把知识很好的表现出来, 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能够把氢离子知识中比较难懂的知识点直观的体现出来, 降低了理解知识的难度, 提高教学效果, 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的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

二、培养学习动机、建立教学情境

学习动机就是指激发个体主动学习, 为了一定的目标而努力的机制, 学习动机同学习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希望成为优秀的学生, 为了使学生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 建立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 深入的理解化学知识。

问题情景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生活实际向联系, 例如通过实验来证实盐中是否含碘、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电池等,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另一方面把化学同社会联系到一起, 例如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例如如何降低氧化物的排放。

三、建立化学实验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把实验教学重视起来, 认为在课堂上做实验浪费时间, 把实验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 或者把完成的实验装置展现出来, 肤浅的体验化学中的现象, 看起来是节约了教学实践, 但实际上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师必须要多做实验, 可以使用书中的实验, 也可以结合知识创新出一些实验, 加深学生对化学的理解程度, 把化学知识更好的体现在学生面前, 提高学生的认知。例如在证明苯酚的性质时, 传统的做法是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如果浑浊证明弱于碳酸, 通过做这个实验, 学生可能还是没有理解为什么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是碳酸氢钠, 这是教师可以再添加一个实验:例如向苯酚浑浊溶液中加入碳酸钠, 溶液逐渐清澈, 同时也没有气体产生, 这时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知识点。通过这类实验的开展, 能够有效激发后进生的兴趣, 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深刻。由此可见,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可以使用书中的实验, 也可以结合知识创新出一些实验, 把化学知识更好的体现在学生面前, 提高学生的认知。

四、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很大程度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的过程中, 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只是为了在高考中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导致授课的过程中强行灌输学生知识点, 课堂模式固定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框架中,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来, 长时间下来自然会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必须要发挥出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知识时, 教师可不不直接了当的灌输知识要点, 而是提前安排课前预习, 让学生先通过互联网了解金属的相关知识, 在课堂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理解, 认识到金属腐蚀所带来的危害性, 最后得出如何防治金属的腐蚀。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给生活带来的作用, 感受到化学所带来的影响, 使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中,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 后进生对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 转化高中化学后进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 教师的教学方法同转化后进生有着之间的关系, 因此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发现学生的心理规律, 转变教学模式,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遇娜.浅谈高中化学学科后进生的转化问题[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01) :147.

[2]丁刚.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后进生转化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0) :195.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策略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解题方法;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79-01

一、培养解题思维程序

解题是一个思维过程。解题思维程序是对解题思维过程的计划和调控,表现为解题的思维步骤、阶段,有序地操作具体的背景知识,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逐步解决问题。所以,解题思维程序是影响解题活动的重要因素。通常,在解题活动中,学生只重视解题所需要的概念、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解题思维程序作为重要的知识去认识和运用,而教师在解题指导中,往往只注意讲解一个个具体问题是怎样解出来的,没有把解题的思维程序放在一个普遍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和概括,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普遍的解题思维程序,掌握解题规律。因此,在解题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将问题的具体解法讲清楚,更要从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解题思维程序,使学生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思路,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同时通过必要的练习加以强化。例如化学计算题的讲解,可通过典型习题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①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寻找应答信息。②充分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求。③审出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定律(理论)或计算关系,及时列出。④确定解题关键,选准突破口。⑤设未知量,列式,求解。⑥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合量性、全面性,及时修正或重新解题。

在解题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用上述知识,并迁移到其他类型问题的解决中。揭示与传授普遍的解题思维程序,是教会学生解题的基础。

二、加强学科思维

学科思想方法是人们通过学科活动形成的,对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的根本性看法以及获得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学科的灵魂。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分析、解决各类化学问题的关键。在中学阶段,解决化学问题比较常见的、典型的思想方法主要有理想化方法、形象化方法、化归方法、数学化方法、类比方法等。

理想化方法,也称模型方法,是将制约一个化学事物的众多因素中的次要因素予以忽略,而将化学事物简化成只有主要因素的模型,通过建立理想模型,使复杂的化学问题得以简化而顺利解决。理想化方法是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指导思想。

形象化方法,是将物质及其变化间的定性、定量关系,利用图像、简图、表格等图示形象地表示出来,利用直观的视觉形象帮助发现问题各要素间的关系,形成解题思路。

数学化方法,是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借助数学手段去解决问题。

化归方法,是将复杂的、较难直接解决的化学问题不断将其变形,直至将其归结为某个或某些较熟悉的、较易解决的基本问题。化归方法是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讲题时,将问题重新叙述,使之更像已熟悉的问题,就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化归方法。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进而解决问题。

近年来,国际、国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和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有实际背景知识的开放型问题,类比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指导思想。

三、多解与多变

在解题指导中,选择多解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见,一题多解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极高的价值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运用。多变,指一题多变,即将一个问题进行变化和改造,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内涵和价值,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深入地思考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及敏捷性。一题多变的形式有:延伸与拓展。即围绕原问题中的知识点在深度上进行延伸与拓展,要求学生全面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将agNa加入bgH2O中(足量),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拓展,设计问题:(1)能否求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如果不能,缺什么条件?(2)能否求出溶液中Na+和H2O分子的个数比?怎么求?(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微粒(Na+,H2O)个数比有无直接关系?

上述几个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

顺向变逆向。将原问题再从逆向命题,逆向发问,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实质是克服思维定势,变换思维角度和方向,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的较好方式。例如上题,在原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逆向提问:将agNa加入足量水中,已知反应后溶液中n(Na+):n(H2O)=1∶10。求原有水的量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考查和训练学生深入思考及灵活思维的能力。

具体变抽象。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将其加工改造成一个抽象问题,训练学生敏锐地抓住问题实质,发现其中规律性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例如,已知ag碱金属R与H2O反应生成bmLH2(标准状况):R+H2O→ROH+H2↑求R的原子量。

将此问题加以抽象改造为:某碱金属R与H2O反应,据R+H2O→ROH+H2↑如何判断R是何种碱金属?学生通过解前一问题可知:已知碱金属的量和生成的H2的量,即可求R的原子量。通过解后一问题可将这一认识成果进一步深化,作为规律性知识加以储存和运用,学会根据反应及相关计算判断物质的一种方法,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转变的策略 篇12

一、加强理解,科学记忆,夯实基础

物理基础知识包括两部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初中物理知识相对简单、易懂。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侧重于记忆,而高中物理知识明显加深,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要求也提高了一个台阶,与初中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仍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只重视记忆而不求理解,只能是死记硬背,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更不要说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了。因此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关键在于理解,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引入某一物理概念的目的,如引入功率是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2.掌握物理概念的建立方法,如速度、加速度、功率这些物理概念都采用比值法建立。3.明确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力的内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都属于力这一概念的外延。对于量化的物理概念,如速度,加速度,还应掌握它们的定义、定义式、单位、矢量还是标量、测量方法,以及它们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分清相关物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速度与加速度,它们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 二者在大小和方向上没有必然联系,它们都是矢量。

记忆是学习新知识的最基本手段, 准确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科学记忆所学知识,并教会学生一些科学记忆的方法,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进行对比记忆,这是记忆物理知识的有效方法。也可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的应用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为今后的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意复习,构建网络,提高效率

由于初中知识较简单, 大多数学生课后并没有复习就能完成作业。到了高中后,部分学生仍只重视做习题,缺乏复习意识, 结果经常是边做题边看公式, 做一道练习花了很长时间,不仅效率低,而且经常做完就忘记,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便束手无策。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强调的就是复习的重要性,通过复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新知识,还可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督促学生科学地进行复习。1.重视课后复习:1课后复习要及时。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 如过一天忘掉70%,后来忘掉的会逐渐减少。因此 ,要努力做到当天功课当天复习。2复习要抓住重点。课后复习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重点地进行复习,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内容要突破。8要制作复习笔记。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刻理解,并且会有新的体会和见解,应及时做好记录,以便今后再复习、再应用。2.重视单元或阶段归纳总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联系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由此可见,含理组织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系统,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和检索。在单元或阶段复习中,教师可通过分发总结提纲或简明表格,用提纲或表格引路,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编织知识网络,从而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明晰的知识结构,形成有序的物理思维过程。这样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地提取和检索,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三、重视分析,强调反思,提高技能

初中物理练习,解说题多,计算题一般是直接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较少涉及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分析。受初中解题方法的影响,高一学生解题时往往不重视分析,生搬硬套公式。例如这样一道题:若弹簧质量不计,m A=m B=m,求物体A上方的绳刚断瞬间,物体A、B的加速度各是多大? 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绳断后A、B都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加速度都为g,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分析物理过程所致。物理的分析法是指从物理事物的整体深入到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和要素,通过研究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认识物理事物整体规律和本质。“分析法”是处理物理问题所必需而且是最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解题分析的重要性, 并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如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步骤一般为:1. 明确研究对象一这是分析的前提;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分析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和运动特点, 这是选用物理规律的依据;4.根据所遵循的规律列方程求解。在此基础上通过习题教学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分析方法, 如受力分析可采用“隔离法”、“整体法”,物理过程的分析法可采用“作图法”、“分段法”、“逻辑链法”等分析方法,使学生学会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提高分析能力。

四、重视学习物理科学方法,发展能力

物理科学方法是指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手段。它主要包括物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 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它的成果价值大。”知识、方法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学习物理科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学习了“等效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等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解题时,巧用“等效法”,用一个合力等效代替多个分力,用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两分运动等效代替平抛运动,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上一篇:未来科学家下一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