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与管理

2024-09-10

监测与管理(共12篇)

监测与管理 篇1

天津科技大学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以工为主, 工、理、文、经、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现建有河西、泰达两个校区, 总占地面积110.78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62.03万平方米, 其中教学建筑17.2万平方米, 实验室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生活区建筑面积20.84万平方米。2008年以前, 学校用电、水的管理模式仍然是比较落后, 还大多数采用人工管理。随着规模的扩张与教学科研工作快速发展, 用电负荷持续增长, 用水量急剧增加。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 学校用电、用水管理松散, 造成了水电能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每年水电费开支巨大, 且逐年上升。利用科学高效的能源资源监测管理手段来计量、控制、管理水电消耗势在必行。为此学校于2008年5月制订了校园节能工作建设计划, 以能耗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为核心, 以节能节水为突破口,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高校建设目标。

一、校园能耗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的目的

校园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建设目的是:倡导崇尚节能降耗理念, 树立师生绿色、环保与低碳意识, 实现育人的社会责任;降低高校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 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实现能源消耗动态实时监测, 将精益管理落到实处;建立有效的能耗评价体系与动态预警管理机制, 落实能耗目标责任制, 提高高校能耗综合管理水平。

二、校园能耗监测与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

天津科技大学校园能耗监测管理平台本着“分布采集、集中管理、分类/分项考核”的设计理念, 实现“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三网合一。建立接口、延伸数字化校园的OA、学生工作、公寓管理、校舍管理、地下管网管理等相关子系统。经多系统协调, 实现节能降耗目标最大化。基于校园网络, 通过对管理对象安装具备通讯功能的数字式能源计量设备, 先将各校区内建筑能源消耗数据汇集到中转站, 再上传到能源监测数据中心, 然后借助管理平台软件对能耗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并对能源动态趋势变化进行预测评估, 为校园能源消耗评价与预警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实时能耗监测平台具体由数据的分项计量与监测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报表体系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等模块构成。

1. 数据的分项计量与监测系统

该系统是由计量表具、数据采集及转换装置、数据传输网络组成。主要是对科大校园能耗的实际用量进行自动采集、实时计量。为了确保能耗数据能够进行计算机或人工识别和处理, 保证数据有效的管理和高效率的查询服务, 实现数据的整理、存储及交换的一致性, 有必要制定统一的编码规则, 以区分建筑类别 (教学建筑、科研建筑、图书馆等) 、能耗类别 (水、电等) 、能耗项目 (照明、动力等) 等信息, 并按照编码规则对能耗数据进行编码。

2. 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

该系统是由网关设备、科大校园网络、数据转换、数据中心组成。主要实现对不同采集点计量的数据, 通过计量设备与数据网关的对接, 借助科大校园网络, 将科大校园能耗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实现资源共享, 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应对数据进行校验与防护, 为用户进行进一步的能耗分析做准备。

3. 报表体系

该系统主要由数据库组成。主要是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 包括分类、分项统计;耗能责任单位统计;日常统计等。为了便于查询与分析, 将统计之后的信息按照能耗类别形成统一的报表。

4.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该系统是由数据库、操作系统、平台软件、统计软件组成。主要根据用户需要, 将统计软件的处理功能嵌入到平台软件中, 除了实现对科大校园能耗数据行分类分项分部门分用途统计之外, 还可以预测能源消耗趋势, 并定期进行异常分析和能耗指标的考核与分析, 以评价其节能的能力与潜力。

5. 指标管理与预警系统

该系统是由数据库和平台软件组成。主要是根据系统调研和相关节能规定, 确定不同能耗责任单位、不同能耗项目的能耗标准, 并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子系统的运行, 对能耗数据按照月、季、年;峰、平、谷值的变化规律, 对数据进行离散趋势分析、对数据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 建立预警机制, 并以此为依据, 为下一步校园节能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三、校园能耗数据采集对象与分类方法

1. 建筑分类

建筑分类参照已经公布的大型公共建筑分类方法, 结合天津科技大学校园特点进行修订。即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关于建筑分类的“学校建筑”编码后增设子项编码, 以对应科大校园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和用途。子项编码分为以下13类。

2. 建筑基本信息数据

根据建筑规模、建筑功能、建筑用能特点将建筑信息划分为基本项和附加项。

(1) 基本项。基本项为建筑规模和建筑功能等基本情况信息, 13类建筑对象的基本项均包括建筑名称、建设年代、建筑层数、建筑功能、建筑总面积、空调面积、能源经济指标 (电价、水价、气价、热价等) 。

(2) 附加项。附加项为区分建筑用能特点情况的建筑信息, 13类建筑对象的附加项分别包括:

a行政办公建筑:办公人员人数、建筑等级 (如智能化等级。如:AAA级) 。

b图书馆建筑:藏书量, 阅览室面积 (或座位数)

c教学楼建筑:建筑等级、容纳学生人数

d科研楼建筑:学科类别

e综合楼建筑:建筑等级

f场馆类建筑:座位数 (礼堂) 、场地规格 (体育馆)

g食堂餐厅:就餐人数、餐厅类型 (学生餐厅/教工餐厅/商业餐厅)

h学生集中浴室:洗浴人次

i学生宿舍:入住人数

j大型或特殊科研实验室:学科类别、试验属性

k医院:医院等级、床位数

l交流中心 (包括招待所、宾馆) :客房数

m其他:

3. 能耗数据分类

(1) 分类能耗。为统一统计分类标识, 《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参照大型公共建筑相关导则的规定, 并增加可再生能源类别共分为13类。其中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涉及与其它能源使用的重叠, 难以单独统计, 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统计。供热、供冷量统计适用于城市集中热力网或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

分类能耗分类为:电、水、燃气 (天然气或煤气) 、集中供热量、集中供冷量、煤、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汽油、煤油、柴油、可再生能源、其它。

(2) 分类建筑能耗。在学校建筑分类下按在科大校园中的用途细分为13类, 分类统计各类建筑能耗 (包括分类能源消耗和一次能源换算值) 。

(3) 分项能耗。科大校园建筑分类能耗中电耗比例大, 是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的重点, 因此导则对建筑用能设备的分项能耗主要针对电耗部分, 按用电系统分类将电量分为以下4项实施分项电耗数据采集。 (1) 照明插座用电; (2) 空调用电; (3) 动力用电; (4) 特殊用电。

特殊区域用电是指不属于建筑物常规功能的用电设备的用电, 特殊用电的特点是能耗密度高、占总电耗比重大的用电设施及设备。特殊用电设施一般包括信息中心、厨房餐厅、游泳池、实验室或其它特殊用电设施, 特殊用电设备指科大校园内大型高耗电科研专用设备。

4. 校园能耗监测等级

根据天津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 能耗监测主要分为四个等级:

(1) 校级监测:主要分为河西、泰达两个校区的能耗监测系统, 授权人员:分管校领导、后勤分管领导以及其他授权工作人员。

(2) 二级单位监测:对各学院、公寓、经营单位级用能情况进行监测;授权人员:分管校领导、学院分管领导、后勤分管领导以及其他授权工作人员。

(3) 主要功能建筑监测:主要功能建筑的监测, 比如教学楼、实验室、办公楼及图书馆等。授权人员:后勤和总务分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授权领导或专家。

(4) 重点用能设备监测:根据《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 对各重点用能设备进行监测。授权人员:后勤分管领导、物业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授权工作人员。

四、校园能耗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的步骤

1. 能耗数据采集点设计

首先摸清科大校园建筑的分布情况, 走访各能耗责任单位耗能使用情况, 重点调查能源消耗、资金分布与使用、人员数量等, 并在此基础上, 对科大校园能耗数据采集点进行设计。

2. 监测平台的设计与设备购置

在整理、汇总、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 以“节能降耗”、“节本降耗”为目的, 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要求, 规划设计科大校园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并依照设计要求购置计量表具、传输设备、网关设备等。具体要求如下:

(1) 计量表具。计量表具为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费的计量装置, 包括电能表 (单功能、多功能电表) 、水表等。其中, 电能表的精确度等级应不低于1.0级。多功能电表应符合《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中的有关规定。水表的精确度不低于B级。

(2) 传输设备。计量装置与网关设备之间应采用符合相关有线或无线的物理接口和通信协议。

(3) 网关设备。网关设备承担能耗数据的采集及转换任务, 将来自计量表具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并接入科大校园网、传输至数据中心。网关设备应使用基于IP协议的有线或者无线方式接入网络。数据网关应支持根据数据中心命令启动数据采集和时刻启动数据此埃及两种命令数据收集模式。

3. 工程安装

(1) 设备安装。按照规划设计方案, 对科大校园能耗数据采集点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 以满足平台的数据要求。

(2) 平台软件安装。平台软件是科大校园能耗监测系统的核心, 充分反映了科大校园能源管理的需求。

4. 监测软件验收调试

一方面, 对监测软件进行运行调试, 以检验软件功能实施的有效性, 并发现设计中的漏洞与不足, 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 进行监测软件、硬件对接调试, 以检验数据传输与转换的有效性。

5. 能耗监测平台系统验收

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 2008年5月, 学校成立了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工作小组, 由学校后勤集团、网络中心、财务处、审计处等部门联合, 并与天津市维恳索芙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 就系统的整体设计、自动化控制构成、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发工作, 2009年完成了对泰达校区“经营单位、6个学院、十栋学生公寓及重点部位 (设备) ”进行能耗跟踪监测, 先期安装了水电表329块, 实现了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实时上传, 2010年, 在完善原有工作的基础上, 进行了河西校区的建设, 最终实现了对我校能耗监测管理平台的应用。

五、校园能耗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的效果

通过2008年5月-2011年12月的建设工作, 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河西、泰达两个校区的校园能耗动态监测与管理平台, 并实现了以下功能:

1. 建筑信息管理

录入和管理各栋建筑的基本信息, 提供人工录入历史能耗数据的功能, 也可以把没有安装楼宇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建筑纳入监测范围。

2. 能耗数据监测

收集各栋建筑的能耗数据并作实时监测。落实能耗目标管理责任制, 设定每一块水、电表监控数据直接落实到责任者, 并随时掌握责任范围内水电消耗的各种数据, 包括责任者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时数据偏离情况。

3. 能耗统计分析

对历史能耗数据进行统计, 得出不同能耗类别的用能统计结果, 多方面反映建筑用能情况、能耗排名及用能趋势。

4. 能耗情况对比

即不同建筑、不同片区的用能情况对比。通过对能耗的用途、归属分类, 提供水电用户的能耗指标横向比较, 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

5. 能耗情况显示和报表输出

统计建筑或片区能耗的时用量、日用量和年用量, 以曲线图、柱状图等不同方式显示, 支持报表输出。实施超前预测, 通过对人数、建筑面积、大型设备等多因素荷载增减, 预测能耗变化曲线, 及时修订节能目标, 高级管理者实现随时掌握全校能耗情况以及责任者的工作状况。

配合校园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建设, 学校还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及管理节能措施,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 以2007年为基数基数, 伴随着校园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建设与技术、管理节能措施的实施, 校园人均电耗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人均水耗也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摘要:天津科技大学根据学校规模扩大而引发的水、电等能耗急剧攀升, 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 以建设节约型高校为目标, 以现代信息管理手段为支撑, 以建设分项计量与监测、数据传输与储存、数据处理与分析、招标管理与预警等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校园能耗监测与管理平台, 取得了人均电耗、水耗不断下降的良好效果。实证表明, 此平台建设不仅为高校能源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校园能耗,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闫学元.关于天津科技大学泰达校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J].中国轻工教育, 2009

[2]孟庆新.天津科技大学能耗管理平台建设[J].建设科技, 2010

[3]王丽丽.后勤数字化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作用——浅议天津科技大学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监测与管理 篇2

某高速公路沉降监测与管理

以某沿海高速公路施工沉降监测为例,针对该工程软基的沉降问题,详细介绍了沉降监测队伍的选择和监测管理,并具体阐述了监测效果,指出通过沉降监测,确保了工期,预防及减轻了桥头跳车,节省了投资.

作 者:周大勇 ZHOU Da-yong  作者单位:嘉兴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嘉兴,314000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6(21) 分类号:U416.1 关键词:软土路基   高速公路   沉降监测   管理  

浅析突发环境污染的管理与监测 篇3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管理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步伐加快,同时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突发性环境事故一方面包含常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包括化学品、危险品在生产、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如紫金矿业“7.3”泄露,瓜州儿童铅血事件等。事件一旦发生,将严重危害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生态平衡。因此,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管理和监测经验意义重大。

1.当前突发环境污染管理与监测存在的问题

首先,突发环境污染预防体制尚不健全。当前,虽然我国大部分大型化工企业都编制了 《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但广大中小型企业对此尚不明了[1]。部分突发环境事件存在一个由缓慢积累到最终爆发的过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如不进行相关环境数据监测,很能可酿成大错。其次,对事故责任单位处罚力度不够,产生违法成本低于事故预防的局面。须知环境突发事件危害强度之大,远远不能用眼前利益来衡量,一旦事故发生,周围群众、生态环境很可能承受巨大的损害,加上公安、消防、环保、安监、医疗等部门的处理,成本无法估量。再有,事故处理尚有草率之处。当前,我国大多数市级、县级行政区划中不具备污染处置设备。一旦发生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泄漏事件,处理未必及时,此外,部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惯性采取污染物掩埋方式,进而对对下水造成污染。此外,事故瞒报谎报的问题、大型化工厂位置不合理等问题也给突发环境污染的管理与监测带来一定问题。

2.突发环境污染管理与监测的建议

2.1 加快环境管理体制改革

要做好突发环境污染的管理就必须有完善的体制进行配合,当前,地方政府管一手管环保,一手抓经济,往往因经济利益而放松了对环境的保护,长此以往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环保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可将其独立出来,像技术监督局一样垂直管理,切实做好环保工作,遏制环境恶化势头。

2.2 加强对环保企业的处罚力度

从法律的角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要切实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法规,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因生产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却要广大人民群众为其负责的不合理现象,要让污染性企业了解到,违法排污将会得到巨额的罚款,严重者要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令其停业,以此来增加企业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定期对员工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环保素质,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2.3 加强对环保部门人员的管理

加强环保部门的人员管理需要从环保队伍建设开始,要不断的吸收高素质、专业型的环保人才,调整队伍建设中的专业知识结构,要坚决将玩忽职守的人员和收受企业贿赂的人员辞退[2]。环保管理部门如果出现工作失误,就可能引发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最终是要追究环保部门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因此必须实施求是的做好环境的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2.4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防”

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最理想的状态是将事件遏止在摇篮之中。因此,环保应急中心应对管辖区域的环境事故源头进行定期排查,对存在严重风险的单位予以停产治理,直至达标。更新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指标,相关负责人签字生效,新上马项目特别是事危险品、有毒、有害物质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企业,需评估合格后才能运行,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率。

2.5 加强应急监测设备的研发和普及

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同时,生产企业要加强自身的设备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以此来提高设备对环境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市级和县级环境检测站的投入,并不断的对监测人员开展知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市级和县级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较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可以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作出处理,降低污染的蔓延和危害,并可以收集第一手数据,为处理制定处理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污染事件得到最快的处理。

3.结语

环境安全重于泰山,环境突发污染的管理和监测意义重大。本文从加快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环保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对环保部门人员的管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防等角度对环境突发污染的管理和监测展开探讨,从从环保制度、环境执法、人员管理、预防监测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路,希望对我国环境突发事件的管理和监测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史军致.关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与监测[J]. 北方环境,2011,(04):27-28+106.

[2]张健.浅谈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中的环境监测[J]. 经营管理者,2011,(15):224.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探讨 篇4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 环境不受破坏, 自然资源不受损害。基于环境监测, 通过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为环境管理, 污染控制, 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等。

1 环境监测管理的具体要求

1.1 提高认识, 构建长期有效的监测管理机制

首先我们应当清醒的意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利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方法, 系统地进行规划, 强化管理, 建立一套环境监测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二、建立环境监测站, 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合理设置各个岗位、并且完善其工作职责, 明确的岗位职责, 进而提高竞争力, 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监测制度建设, 必须把机制建设摆在第一位置。第四、构建以及完善这一系列管理机制。完善信息机制, 拓宽视野。上下相通信息传递。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通报;要注重有关兄弟站的信息交换;加强横向信息沟通, 通过领导机关采用和转发,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完善责任机制, 明确职责。把岗位职责用制度确定下来, 责任到人。使每个部室职责分明, 形成相互影响、休戚与共的责任机制。完善用人机制, 培养人才。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 建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机制;实行技术人员定额制度, 择优聘任;建立岗位职责分类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增强动力。通过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工作评价激励和领导的人格激励为环境管理机制注入活力。完善保障机制, 夯基固本。从思想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为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1.2 坚持标准, 落实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实施的长期监测和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长期的监测和管理机制实施的重要性, 以确保系统的实现。

1.2.1 坚持真抓实干, 确保管理体系贯彻执行

管理系统进行是否良好, 是建立长期监测机制的关键执行。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的党支部领导管理系统, 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特别是加强监管措施, 保证工作质量。

1.2.2 坚持与时俱进, 积极推进机制创新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新产品和产品标准、测试方法的不断更新, 必须根据需要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包括仪器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改善环境条件, 提高人才培养, 以适应新的技术、新项目要实现的目标, 提高监测水平。

1.2.3 加强理论研究,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完善监测站建设的标准化;完善的管理体系, 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控制, 科学实现。监测和管理规范化, 制度化。确保所有业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 履行职责。不断完善监测和管理水平, 在长期监测机制理论研究的全过程。

2 现代环境监侧技术及其应用

2.1 3S技术及其应用

3S技术是指以遥感技术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 通过技术组合形成一项新的综合技术。

2.1.1 3S技术在水资源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 遥感及3S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是非常广泛。水质监测方面, 近年来, 对定量监测水质的部分结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这些要素包括浊度, 总悬浮泥沙浓度, p H值, 总氮含量等。

2.1.2 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在湿地遥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的更新信息, 湿地动态变化便可以得到。目前, 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已经出版了国家沼泽湿地图。另外, 3S技术都在草地、森林等生态系统领域的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现代生物技术是指建立DNA重组技术, 是多学科交叉的新综合技术体系。现代生物技术正在使用或接枝到环境监测领域, 构成了现代生物监测技术。尤其是PCR技术, 应用与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 酶免疫测定法的研究, 单细胞凝胶电泳和等。

2.2.1 分子标记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的主要对象。对比其他方式, 生物大分子有其独特的特异性, 预警性和实用性, 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PCR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的原理类似于生物体内DNA的复制。作为现代的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之一, PCR手段有非常多的优点, 比如快速、灵敏、精确、简单、特异性强等。PCR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将应用于生命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科学等重要领域, 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刚, 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 2004, 20 (6) a-8.

[2]吴邦灿, 费龙.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 篇5

二、分工及职责

组长职责:

1、在护理部的指导下,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订本科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工作指引、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及科室培训计划,指导、组织科室内护士实施。

2、负责全科护理质量的督导,按照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3、督促检查进入手术室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格无菌技术、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实施情况,预防事故、差错。

4、经常与各手术科室取得联系,了解病员术后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5、指导护理人员做好各种手术配合和抢救工作。

6、检查督促所属人员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定期进行空气、物品表面及工作人员手部的细菌培养,监测消毒、灭菌效果,预防医院感染。

7、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定期进行护理跟班、护理查房和护理安全形势分析,确保护理安全。

8、负责安排进修,实习护士的培训,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和科研工作。

副组长职责

1、完成本专科的日常工作,协助护士长对组内人员及护理工作进行二级管理。

2、担任本专科组手术配合及抢救工作,了解本专科手术进展及新业务的开展情况。

3、担任指导本专科组护士的技术培训,参与考核工作。

4、负责本专科组手术器械、手术物品的调整和补充,以适应手术发展的需要。

5、负责协调本专科组与手术科室的关系,定期征求科室意见。定期召开组务会,分析护理形势。

6、参加科室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实施,参与护理科研活动。成员职责:

1、在护士长领导和护理组长指导下进行工作,参加科室一级质量管理工作

2、担任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负责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整理及手术标本的留取、保管和送检。

3、严格落实无菌技术操作和查对制度,预防事故、差错和医院感染发生。

4、负责管理手术间,及时检查、清理、补充各种物品,并做好登记。

5、负责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认真管理手术间工作环境。

6、指导消毒员、护理员进行手术物品消毒和手术间的清洁、整理工作。

7、协助配合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认真撰写学习笔记。

三、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目标

1.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2.急救器械齐备完好率100%

3.病人满意率≥95%

4.医生满意率≥95%

5.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0

6.压疮发生次数0

7.坠床发生次数0

8.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7%

9.护士三基考核平均分≥80分

10.专科护理考核平均分≥85分

四、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内容

1、手术室制度管理:在护理部的指导下,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订本科完整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护理工作指引、手术专科护理

质量标准及科室培训计划,指导、组织科室内护士实施。

2、护理人员的管理:建立各班、各岗位护士的职责及工作标准,建立所有护理操作、仪器的操作指引及考核标准,要求科室内护士工作中严格执行。

3、手术室环境管理:布局合理,洁污分开,无逆向,无交叉,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保持室内整洁, 肃静,物品存放有序,定位放置,用后及时补充、归还原处。手术间每天早晨湿式擦净台面保持整洁。手术室每周有固定清洁日,每周彻底清洁1次。

4、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1)、严格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数,以手术通知单为依据安排人员进入手术间,2)、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标志明显。3)、手术所用物品均应达到无菌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4)、成立感染监测小组, 每周对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进行生物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每月对手术室高压灭菌器及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灭菌物品、手术间、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层流洁净手术间空气培养细菌≤10cFu/m3,医护人员手细菌≤5cFu/cm2,物体表面细菌≤5cFu/cm2)、病人所用物品均一人一消毒,尽量用一次性物品,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5、手术室物资的管理:满足临床手术需求,保证质量,类别规格齐全,达到手术要求。专人分类管理,每日检查库存数量,及时调整补充。

6、手术室药品管理:常规药品及急救药品齐全,无过期,无混装,标识清晰,定人定量定位管理。

7、手术室器械、仪器管理:精密仪器及大型设备有专门的存放室,仪器

由专人负责保管。按需装备,质量可靠,完好率达标,维修及时。

8、手术病人入室至出室的管理:制订接手术病人入室、病人入室后管理、核对病人、摆置手术体位、防止病人坠床、手术过程中的清点与核对、输血输液用药、防止压伤与灼伤、手术麻醉意外抢救、术毕病人安全运送等管理标准和防范措施。

手术室

监测与管理 篇6

关键词:变电站;监测运行;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111-02

变电站运行的主要任务就是电力设备的日常运行操作与维护管理工作,其主要特点有需要维护的设备繁多,出现的异常和故障情况多、几率大,以及运行维护工作人员难以集中管理等。又因为日常运行和维护工作比较乏味,经常容易出现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的松懈,而一旦发生了变电事故,轻则给用户和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一般而言,如果忽略了人工操作的失误,造成电力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①由于外部故障或者事故而造成设备停机事故。

②由于设备长时间的运行带来的磨损和老化而引起的设备故障。

③由于外部干扰消失给系统带来的扰动。

例如由于雷击而造成的线路接地短路故障。若采用此种方案,既可以对设备实际状态进行有效的评估,又可以清晰的对已经检测到问题的设备进行进深入的评估,以确定进一步发展、损坏的可能性。通常这种功能是由系统保护来完成的,并且后者也需要传送必要的数据,所以这种既能监视又能传送反应电力系统问题数据的技术,我们称之为保护监视。

1 变电站主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内容

1.1 变压器状态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

①变压器状态在线监测的主要项目有:铁芯温度的测量;绕组温度的测量(多点);绕组的输入输出、电压电流以及有功无功的监测;油量、油温、油位的测量;绝缘分解物的检测;变压器内部发生局部放电量以及放电位置的检测。

②常用的监测方法:第一,气体分析法。由于绝缘油在变压器内部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气体,因此气体分析法是含油设备绝缘检测的最常用的方法。根据设备内部产生不同的气体以及气体的成分、含量和相对百分比就可以达到绝缘诊断的目的。变压器绝缘油中的典型特征分析气体有CO、H2、C2H6、CH4、C2H2和C2H4。第二,局部放电法。通常情况下经常用到的局部放电法有电气测量、化学检测、光学检测以及声学检测。设备出现了局部放电现象,既是电气设备绝缘老化的征兆,同时也是引起绝缘老化的重要机理。第三,频率分析法。通常采用此种方法检测变压器绕组有无变形。因为绕组的机械位移会引起细微的电感、电容变化,所以通过分析频率细微的变化就可以达到监测变压器绕组的目的。

1.2 电容型设备监测和故障诊断

一旦监测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发出预警,主要就能尽早消除故障隐患,避免严重事故的发生。

1.3 高压断路器状态监测

高压断路器状态监测内容是根据一直以来运行故障统计确定的,根据多项数据显示,机械故障占全部故障的70%~80%(其中包括操动机构和控制回路),而其他绝缘故障,比如灭弧、发热相对比例占总故障比例的很小一部分。高压监测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监测合(分)闸线圈的控制回路是否完好。

②监测合(分)闸线圈电流、电压以及线圈的电气完整性、连续性。

③监测断路器触头的运动特性,反应断路器行程、过行程以及运动速度等。

④监测合闸弹簧机构的弹簧压缩工作状况。

2 监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1 不同层次的监视

不同层次的电力系统和相关的开关设备,根据要求的不同都有相应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或者其他专用的电力监视系统实时监视。一旦设备出现异常情况,监视系统都会要求保护装置或者自动装置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或者发出警报要求运行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因此,必须认真监视这些系统,才能及时的发现并处理故障。

2.2 设备的自检

每个IED都有很多的元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所以,其设计应该保证所有元件都有很高的MTTF,并且整个布置具有抗磁干扰的能力。而对于可靠冗余电源的使用,则将有利于IED的鲁棒性。但是,对于设备的自检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采用存储器存储数据的方式,则应使用求和法检测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还要监视电源的失电情况。

2.3 与中心监视系统的连接

由于对系统监视的重要性,而且只能通过监视系统将出现故障的部分系统退出运行,所以设备或者与中心监视系统相连接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自检是必须的。而对于无人值守的变电站自动系统,一般就由相关的电网控制中心来执行监视,并由其将故障信息传给维护人员。

3 变电站电力设备运行与维护

维护的基本任务就是处理所有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故障。包括一次设备和保护设备都可能出现故障,控制系统的设计、电力系统的设计和保护也可能会出现错误等等。根据电力系统多年运行的数据显示,这些故障和错误主要由以下的因素引起:

①人员的操作或者维修工作失误。

②电力系统、保护或者控制系统出现的错误。

③元件的老化现象。

④由于事故或者环境影响,如电力供应不足、雷暴雨等。

⑤在进行状态维护时,应该采用持续或者定期维护的方式,进行准确地测量设备的实际状态和实际负载。

⑥所谓的定期维护,也就是根据提前计划好的时间对使用坏了的部分定时地清理或者替换,也可以称为检测维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更换变压器油和更换断路器触头。

4 变电站的管理工作

4.1 变电站倒闸操作的管理规定

①不能进行倒闸操作的情况下:在交接班的时候;电力系统中有直流系统接地时;在同一电力系统中,不容许同时进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倒闸操作;雷雨天气时室外的配电装置操作;严禁出现约时停电、送电。

②变压器的投入运行原则:一定是先从有保护的电源侧充电,然后再合上负荷开关,停电时操作顺序刚好相反。

③对于跌落式保险的送电,应该是先合上两边相,再合中相,停电时操作顺序也是刚好相反。

④严禁出现下列恶性误操作现象:非同周期的并列现象;带负荷拉、合刀闸现象;网络接地故障时用刀闸拉、合网络接地电流现象;带地线合闸送电现象;带电装设接地线或者合接刀闸现象;因走错间隔而出现误停电、误送电现象。

⑤严禁在出现带负荷拉刀闸的误操作后又立即合上已经拉开的刀闸。

⑥严禁在出现带负荷合上刀闸误操作后又立即拉开已经合上的刀闸。

4.2 变电站倒闸操作的管理措施

①电力企业的每位值班员都应该提高自身对电力设备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②每次在执行命令过程中,值班员都应该先对受令进行复诵,并同时将命定的内容记入“调度命定的记录薄”。

③当需要进行倒闸操作时,必须要有值班负责人或者当班的调度人员的命令才能进行相关的电气设备操作。

④调度命令的发令人是当班的调度人员,而受令人则必须是值班长。

⑤调度命令的构成一定要采用站名和设备双重编号。

⑥当发生设备损坏或者人身触电事故时,为了营救触电人和减少设备损坏程度,可以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直接拉开有关设备电源,但是事后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

4.3 变电运行管理的要求

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确保运行人员人身以及运行设备的安全,对变电运行管理有如下要求:

①运行人员执行在变电运行管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做好所有记录工作。

②运行人一定要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班的双方要在交接班前按岗位责任制度划分好工作范畴,实行分工巡回检查制度,并保证在当面现场完成交接工作。

③变电运行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相关工作制度,并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进行年终检修和计划检修工作,以确保安全施工。

④对于值人员来说,一定要非常熟悉系统以及设备的运行方式。

⑤运行人员对于每次操作的目的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操作过程中务必要认真执行监护朗诵制,认真细心核对后确保无误再执行设备操作。

⑥为防范于未然,供电企业可以采取每月举行一次运行综合分析会,专门针对变电所的运行状态进行认真、全面分析,检查薄弱环节、探索规律,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

5 结 语

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变电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部门,必须依靠扎实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水平才能保证供电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稳步发展。而运行人员的素质又是影响安全生产的直接因素,因此,有必要以提高运行人员素质为核心,在供电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运行人员培训计划,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另外对考核工作也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变电运行的管理水平,才能完成企业安全生产和变电安全运行任务。

参考文献:

[1] 江智伟.变电站自动化及其新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 邓清华.电力工人安全读本[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篇7

一、环境监测档案的作用和发展现状

环境监测档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一是它记录了所属地区过去已经发生过的各种环境状况和数据,并且它具有真实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最基础条件。二是在政府、环保部门和科学研究机构进行科学性决策、开展绿化环境研究及管理、制定环境保护计划中,环境监测档案能够提供关键性的证据和依据。

因为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工作受到国家重点关注,环境监测档案工作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现阶段全国各地各级环境监测部门以及发达地区的县、乡镇都已经建设了环境监测档案室或档案馆,并提供了工作区、专职或兼职的档案工作者,以及各项设施设备等,定期开展环境监测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完善有关制度,进而提高档案的实用性。

二、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和利用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缺少对档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现阶段,各级环境监测站没有清楚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低,且没有健全、严格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制度。此外管理人员对档案利用随意,如档案借阅不登记,借阅超出权限外的档案,以及随意拿走档案不归还等,导致档案资料出现管理疏忽、资料泄密、错误、流失、保存不善等现象。环境监测档案资料不够完整,缺少许多重要的资料,以致日后想要对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二)环境监测技术与档案管理联合困难。各级环境监测站多次开展活动,促进了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如标准化建设和实验室认可等。通过建立多个管理系统,储存大量的环境监测管理信息,有效地提高了管理能力。但是早期时,有部分系统建立初衷并没有考虑到与监测档案相融合,导致档案人员无法利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难以掌握环境监测信息的关键部分,又或者无法得到相关档案。

(三)档案收集和管理方式落后。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可以使用现代化科技进行,既快速方便,又易于储存,如录音、照片、图片、录像、幻灯片、网络表格等。然而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环境监测部门更习惯于使用纸张等文字材料来收集档案资料,极少使用现代化科技,档案收集与管理方式极为落后,对资料记录和储存非常不方便,档案容易出现损坏、错漏、遗失的情况,消耗的时间也比较多。而且大部分基层监测单位虽然设置了档案室,但是缺少专业的档案工作者和相关设备,对档案随意进行分类,不利于日后监测人员档案利用工作。

(四)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性和专业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要高。不仅需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业务素质。而现阶段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人员有的从事多个职业,有的专业水平不高,甚至还有频繁换岗的情况,导致监测档案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人员素质良莠不济,档案管理质量一直处在低水准,不利于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三、解决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和利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档案重要性的认知。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对环境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每个人自觉自发地参与。首先,在各级环境监测站内部宣传《档案法》,组织所有人必须参与学习,提高所有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改变他们对档案管理以往的看法,了解到档案是一种特殊宝贵的信息资源,使他们清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开展重要会议,重点讨论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宣传监测档案有利于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最后,各级领导要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将其提到领导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提高奖惩力度,并归入到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内。另外,上级提供经费,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完美落实好档案管理改革,并且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要保证完成自身的责任义务,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平稳地发展。

(二)加强环境监测档案网络化建设,实现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许多领域实现了网络化,共享信息资源。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引进到档案管理当中,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果,利用网络化管理监测档案的信息资源。此外,有选择性地开放部分资源,使其能够被自由检索。另外,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事业信息系统,提供信息获取平台,使工作人员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就能够获取到自己想要的档案资料,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提高环境信息的开发以及利用服务。开发环境信息有利于实现档案的价值,提高挖掘潜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思路和眼界,努力学习和吸收知识,完善服务手段、增加服务方法,从而有效地满足监测工作利用档案的要求。另外档案管理人员也需要利用自身可以长期接触档案的优势,积极做好档案的编研、汇编、报告、综述等工作,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的再利用,促使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从而有效地监测管理的工作质量。

(四)强化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科学化档案管理模式。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科学性,需要有完善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制度和一支高科技、高水平、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团队。在此,建议各级监测站提供业务培训和环境监测专业培训。上级监测部门需要定期指导下级监测部门档案工作的业务,以及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档案交流、评比等活动,还需要提高工作检查力度,以此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而档案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型档案管理形式,同时档案人员还要有积极意识,主动抓紧学习,使自身能够快速成为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实现科学化档案管理模式。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提升,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当前首要重视的问题。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得到环境监测档案的支持,必须改善档案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档案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改变旧有的思路,树立正确、健全的档案管理理念,帮助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实现科学化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模式。

摘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当前国家和人们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本文分析环境监测档案的现状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利用

参考文献

[1]欧丽.剖析现阶段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及建议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4(03):79.

[2]闫先红.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6):185+205.

[3]周容.对区级环境站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6):126.

[4]洪瑶.信息时代环境监测档案规范化管理思考——以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为例[J].四川环境,2014(02):114-116.

医院植入物管理与不良事件监测 篇8

关键词:植入医疗耗材,植入物管理,不良事件监测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植入类医疗器械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植入类医疗器械作为植入人体的第三类医疗器械,高风险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如果这类产品在正常使用中发生了非预期的事件,就很容易造成机体功能或结构的永久性损伤,重则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医院医用耗材的年使用量已经超过医院设备年购置金额的1倍,而高值耗材使用占医用耗材总额的80%以上,高值耗材又以植入物为主。植入物使用风险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事故。近年来植入物不良事件逐年增加,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患关系的和谐。

1 医院植入物管理

1.1 医用植入物的定义

医用植入物一般是指:①全部导入人体;②替代上皮表面或眼表面;③通过外科或介入方法保留在操作位置;④部分导入人体并保留在操作位置至少30天。

1.2 医用植入物的分类

医用植入物可以分为无源植入物和有源植入物两类:

(1)无源植入物如骨接合植入物、骨与关节替代物、心血管植入物(支架、心脏瓣膜)、神经外科植入物、组织工程植入物等。

(2)有源植入物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电子耳蜗、植入式泵、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植入式机电心脏循环系统等。

1.3 植入物的使用管理特点

植入物的明显特点是:高价值、高风险,容易引发病人严重伤害事件,使用中医疗纠纷与不良事件高发,同时从目前的状况看,供应链长、销售操作模式特殊、管理难度大、给质量跟踪与溯源带来一定难度。

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概念

我们指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得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在植入物的使用中经常发生,但是很多没有被正确认识,对不良事件概念及报告范围认识模糊,往往把不良事件看作医疗事故(“事件”不等于“事故”),目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在社会上未能形成一种“大气候”。

3 植入物的不良事件监测

为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潜在风险,自2002年12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试点工作,将以下医疗器械作为试点品种,进行重点监测。

3.1 国家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品种

①人工心脏瓣膜;②聚丙烯酰胺水凝胶;③角膜塑形镜;④骨科植入物医疗器械;⑤血管内支架。

上海市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品种增加了:①人工晶体;②人工乳房;③心脏起搏器。

可见SFDA不良事件重点监测的品种都是植入性医疗器械。

3.2 现阶段医院植入物不良事件报告情况

从目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植入物引起的不良事件约占85%以上。但是,我们发现植入物不良事件报告中存在信息缺损、有效信息少、无法溯源、追踪;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大量植入物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漏报,不报的情况。

加强对植入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不是对产品的否定,而是要求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新产品的研制。

4 引发植入物不良事件的因素

植入类器械的产品本身可能存在固有风险,引发不良事件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产品的设计、材料因素以及临床应用的问题,还包括标签和产品说明书中的错误或缺陷等。

4.1 设计因素

以骨科的圆柱形腰椎间融合器为例,在合格上市,医生正确植入的情况下,融合器与上下椎体骨质接触面积小压强大进而陷入椎体骨内,无法达到撑开椎间隙的预期目的,就引发了不良事件。如果及时报告该事件,反馈给厂家,厂家经过进一步的研发试验,将圆柱形改为矩形,增加了椎体与骨质的接触面积,就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得到广泛应用。

4.2 性能、功能故障或损坏

例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碟片脱落;整形外科的一些软组织填充物使用后沿重力方向移位,或受肌肉活动挤压移位;骨科内固定材料断裂等。

4.3 标签、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存在错误或缺陷

例如:角膜塑形镜(OK镜),要根据已用镜片的矫正效果,不定期地验配更换新镜片,但因在说明书中未明确,部分患者在长期使用后发生视觉模糊、角膜发炎等情况,严重的会导致角膜穿孔、眼球受损。

4.4 上市前研究存在局限性

上市前生产厂家尽管进行了临床试验,风险分析,但是在批量生产上市后,有很多问题会在临床使用中暴露出来。例如:植入物材料由于有残留物或降解产物释放等无法确定和控制的现象存在;动物试验模型与人体反应的差异;人体的个体差异等,使生物评价阶段的动物试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 植入物管理的难度和不良事件报告质量

5.1 现有植入物市场操作模式问题

现有植入物在医院的操作流程基本上是:手术前:销售商送货到手术室—销售商跟台—医生使用;手术后:销售商填写使用清单并贴编码标签—相关科室确认;付款:销售商送发票—相关科室—医疗器械主管部门—财务付款。在整个流程中没有一个环节负管理责任。植入物使用时谁来把好质量关?医生、供货厂商还是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现行操作模式对质量管理与不良事件监测不利,但是没有好的替代模式。加上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认知程度不足,临床医生害怕引起医患纠纷,往往把不良事件以“并发症”代替之。生产企业害怕对产品本身的否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往往用“私了”方式处理。大量不良事件没有及时报告、收集。是目前植入物使用管理的难点。

5.2 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缺损与错误

不良事件报告质量问题,主要是不良事件报告表填写信息缺损与错误:包括表格填写的关键字段缺少;代码、条码、名称不统一,不规范;验收与使用中没有保留必要的产品信息;产品及其包装信息与产品注册证之差异;厂商、代理商人员信息错误,描述和书写不清楚等。不良事件报告质量影响事件的调查处理。

6 关注植入物不良事件的监测

做好植入物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能为器械监管部门提供依据,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还有利于医生掌握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帮助植入类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医疗机构要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纳入医院质量管理考核体系。生产企业要建立产品和代理商的不良事件的收集管理体系。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要把监督重点转入上市后监管,以植入物为重点进行不良事件的监测,作为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于植入类器械不良事件的判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依靠单个事件是无法判断发生原因的,需要通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从群体角度,系统、长期地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寻找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在使用控制环节中要求手术医生在患者病历上及时、完整地记录植入物的名称、规格、供货单位名称等,以便日后能从病历中追溯到生产企业及产品批次,并对患者做到定期随访。

提高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背景和行业位置,决定了医务人员能够掌握大量事件发生的第一手资料,并具有良好的判断、鉴别能力。积极主动监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医疗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良好的医德医风所倡导的份内之事。

为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临床医护工作者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积极性,就要促使他们正确理解、看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有助于医疗器械产品的改进,避免不良事件重复发生使更多患者受害,减少医患纠纷,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学术水平,是一个多赢的结果。正确理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有利于取得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的支持,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变为主动的、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玉衡.植入类医疗器械—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J].首都医药,2007(17):23—25.

[2]邵安裕.加强植入医疗器械的监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4):284-286.

[3]汤黎明,等.浅谈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管理体制建立[J].医疗设备信息,2006(2):41-42.

[4]孟刚,等.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1-14.

[5]文彬.医疗单位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J].中国医疗设备,2008(3):72-73.

某高速公路沉降监测与管理 篇9

关键词:软土路基,高速公路,沉降监测,管理

1 概述

沉降监测在软土路基高速公路施工中的重要作用渐已被大家所接受。选择专业监测队伍并加强管理是保证沉降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本文以某沿海高速公路施工沉降监测为例,聘用了某设计院及某高校为沉降监测单位,在沉降监测单位人员及设备、监测手簿、监测精度、监测频率和数据处理等进行管理,取得了大量准确的监测数据,在下面4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保证路堤在填筑过程的安全和稳定;2)为动态控制工期提供依据;3)较准确预测工后沉降,为预留沉降量及预抛高作出指导,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规范的允许范围之内,预防及减轻桥头跳车;4)较为准确地计算沉降方量。笔者将这一经验成文,旨在加快我国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填筑施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 工程概况

某沿海高速公路总长102 km,软土地基处理占74.6 km,占全线73.1%。高速公路地基中淤泥质黏土和亚黏土层((3)1),是其主要软弱土层和压缩层,广泛分布于平原区上部,灰色、深灰色、青灰色,饱和,流塑,多呈层状,夹薄层亚砂土,含腐殖质及少量贝壳碎片,局部为淤泥。淤泥质黏土和亚黏土层((4)′4),是第二层软弱土层和压缩层,分布于平原区上部,为(4)4层的相变层,灰色、深灰色,饱和,流塑,具沉积层理,含腐殖质,偶见贝壳碎片。软土孔隙比1.047~1.210,压缩系数0.53 MPa-1~0.87 MPa-1,一般均有20 m~25 m的深厚软土,最深厚处达34 m~47 m。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采用了塑料排水板、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筒桩、Y形桩、碎石注浆桩、贫混凝土桩7种地基处理方法,根据桥头、箱头或一般路段,分别采用欠、等、超载预压处理。

毫无疑问,本高速公路软基的沉降问题,直接影响到本工程的质量及工期控制,沉降问题是本高速公路的工作重点之一。

3 监测队伍的选择

软土路基沉降监测是高等级测量与地质分析预测的综合专业,首先要采集准确、可靠和高精度的第一手数据,其次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及比较准确的预测。选择一流的队伍是搞好沉降监测的前提。目前从事沉降监测的队伍良莠不齐,本项目分为A,B两个标,通过招标选择了某设计院和某高校,该设计院是我国铁路一流甲级设计院,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路基软土沉降研究,具有大量的人才技术储备,测量设备国内领先,某高校也是长期在江浙地区从事沉降监测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

4 监测的管理

4.1 人员及仪器设备

要求项目经理及总工均为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测量、地质专业各1人,有长期从事沉降监测经历,其他高级职称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1/3,项目经理要求长驻工地。

仪器是误差的三个来源之一,为提高监测速度及精度,采用徕卡NA2+GPM3或徕卡DNA03(DNA10)中文数字水准仪或同挡仪器。配用条划铟钢尺,电子水准仪配用编码水准尺。

4.2 监测手簿

手簿规范化,防止数据混乱,统一现场沉降监测手簿,见表1。

4.3 监测精度

沉降监测的精度必须能够真实反映路基沉降速率。因目前管桩等桩基广泛使用,填筑期沉降速率亦可能较小,统一采用二等水准进行监测。二等水准的理论精度见表2。

4.4 监测频率

一般断面监测频率要求按以下方式进行:1)路基填筑期,每旬监测1次,按薄层轮加法,1个月最多填筑4层,基本是3层~4层监测3次;2)预压期至路面施工前每月监测2次;3)路面施工期每铺筑1层监测1次,且每月监测至少1次;4)在填筑施工和加载期间必须监控塑料排水板处理路基日沉降速率小于15 mm/d,其他如管桩处理的桩基日沉降速率小于10 mm/d,以确保路基稳定性,如接近15 mm/d或10 mm/d,应加密监测,及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处理对策。

4.5 监测方法

为了确保沉降监测的精度,消除监测中系统误差,统一监测方法,每次监测应尽量做到监测条件相同。具体有5个固定原则:即后视尺固定;测站位置固定;转点固定;仪器设备固定;监测人员固定。其中关键是监测人员、仪器及水准尺固定。

4.6 数据处理

要求所有监测数据应及时记录随时计算校核汇总并整理分析,各种曲线必须当天绘制,并要求定期编写沉降监测报告。

定期召开沉降会议,对不同路基施工阶段沉降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指导施工。

5 监测效果显著

1)保证路堤在填筑过程的安全和稳定。根据沉降监测数据控制的路基填筑速度,整个路基施工期间未出现坍塌、失稳等现象。2)为动态控制工期提供依据。该高速公路塑料排水板及不处理路基的预压期控制着整个工程的工期。从当时填筑情况、进入预压期路基长度、沉降速率及推测工后沉降来看,2007年9月能进行底基层施工的12月预压期的路基仅有19段1 938 km,占12月预压期路基的3.5%。针对路基施工进度落后的局面,为保证按2007年10月下旬路面施工完成:a.要加紧路堤的填筑;b.要对施工落后及不满足工后沉降的路基在设计地基处理的基础上再超载来加快沉降,欠载变等载、等载变超载、超载变超超载,用荷载换时间,以缩短预压期。原设计加载预压方案,根据当时施工进度及后期施工计划,经实测沉降曲线拟合预测预压时间和卸载时间,全线尚需平均预压7.4个月至2007年3月止。根据大量可靠的沉降监测数据计算进行增加预压高度后,全线平均预压3.5个月至2006年11月中旬止,缩短预压时间3.9个月,其中桥头箱通(涵)段落缩短3.2个月,为底基层、基层施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2007年按期施工面层奠定了基础。3)较准确预测工后沉降,为预留沉降量及预抛高作出指导,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规范的允许范围之内,预防及减轻桥头跳车。从通车一年来看,预测工后沉降基本吻合,预留沉降量及桥头预抛高适度。以A标为例,主线150个桥头通车一年只有1座桥2个桥头有跳车感,占1.3%,有效预防及减轻桥头跳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4)较为准确地计算沉降方量。以A标为例,沉降监测计算方量为设计值85.2%,各方都基本满意监测结果,按以往惯例基本按设计值沉降方量结算,要节省建设费用近500万元。

6 结语

沉降监测在该沿海软土路基高速公路建设中为确保工期、质量及节省投资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笔者认为选择一流的专业监测队伍是搞好沉降监测的关键,对人员及仪器设备、监测手簿、监测精度监测频率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

参考文献

监测与管理 篇10

该团从2002年开始推广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技术, 已在膜下滴灌运行管理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目前仍有部分单位对滴灌技术在棉花栽培及管理中如何实施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合理的方案, 加上职工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乱开阀门现象较难杜绝, 水肥运筹不合理, 棉花增产, 节水幅度未达到预期效果。为适应农业信息化要求, 2007年推广实施了棉田滴灌水肥智能化管理技术, 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立项及系统主要配置

“棉花膜下滴灌水肥监测与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示范项目, 是该团与石河子大学还有新疆石达赛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项目, 被列为2006年兵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系统由石河子大学和新疆石达赛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而成, 2007年在四十五团十五连20号地建设, 膜下滴灌智能化技术示范区面积100 hm2, 示范区土壤质地为砂壤土。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系统由农田墒情监测系统、作物生长图像采集分析系统、水肥智能决策系统、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灵活配置。该系统可根据气象信息、土壤墒情、作物生长视频监测结果 (看天、看地、看苗) 自动评估水肥状况及作物长势, 并将结果自动发送到用户手机, 用户根据智能决策结果进行自动化灌溉。

(1) 农田墒情智能化监测子系统采用先进的FDR原理土壤水分传感器、GSM/GPRS无线通讯模块和水分管理决策软件集成。系统可根据当前土壤含水量自动评估当前土壤墒情是否正常, 预测未来灌溉日期、灌溉量, 并将结果自动发送到用户手机, 用户也可实时请求田间信息, 获得灌溉方案。

(2) 作物氮素营养状况数字影像诊断系统采用视频摄像设备记录田间作物冠层, 根据计算机视觉识别原理, 对各类颜色信息进行细致的记录和分析, 根据颜色信息与作物含氮量、吸氮量模型估测作物吸氮量, 同时根据土壤氮素矿化模型, 计算设定目标产量下的推荐追肥量, 达到了实时快速诊断、节约肥料、增产增效的目的。

(3) 自动控制灌溉子系统系统以土壤湿度临界值为主要参数进行智能化控制灌溉, 具有智能控制灌溉、自动控制灌溉和手动控制灌溉三大功能。系统根据设定时间编组轮灌, 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任意阀门编组轮灌。还可以根据流量计监测结果预设灌溉量进行轮灌。在系统出现意外情况下, 可人工手动进行电磁阀开启, 以保证连续灌溉不会中断, 不误农时。自动化控制灌溉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方式进行阀门自动控制, 系统主要由触摸屏中央控制器、CAN总线、远程终端控制单元 (RTU) 、电磁阀、状态阀等组成。该系统可显著提高作物生长综合管理水平和灌溉智能化水平, 提高田间水肥利用效率, 减轻干部职工的工作强度, 从而实现农田信息监测的实时性、预报的动态性、灌溉的自控性和农业生产精准化目标, 最终达到节水、增产、节本、扩植、增效的目的。

2. 系统主要配置情况

示范区为新建滴灌系统, 系统最大供水流量为362.14 m3/h, 系统最大供水扬程42.7 m, 连轴卧式离心泵1台, 泵型为ISW200-400/4, 水泵额定流量400 m3/h, 扬程50 m, 吸程≥5 m, 电机功率75 kW;变频柜1台;SFG400型施肥罐1台。过滤器选择1台离心+砂石+网式三级过滤方式, 流量≥400 m3/h, 筛网选用120目, 砂石过滤器具备手动反冲洗功能。

棉花种植行距为 (10+66+10+66+10) cm+66 cm+ (10+66+10+66+10) cm, 滴灌带平均间距0.76 m。滴灌带为¢16单翼迷宫式滴灌带, 滴头流量2.4 L/h, 间距0.3m, 工作压力0.1 MPa;支管采用75×3.6/0.25 (管材外径75 mm, 壁厚3.6 mm, 工作压力0.25 MPa) 厚壁PE管, 滴管带通过1 000 L/h的调压三通与支管连接;干管采用PVC管, 工作压力0.4 MPa。

选用D90调压电磁阀 (与75电磁阀价格相差不大) , 即在支管入口调压, 让流量偏差在支管和毛管两级分配, 电磁阀水头损失3 m, 毛管通过按扣三通与支管连接, 过水流量为60~90 m3/h, 单位造价为1 200元/个。

系统控制面积100 hm2, 114个电磁阀 (控制面积0.88 hm2/个) , 24个轮灌组, 灌水周期5 d, 一次灌水延续时间4.2 h。系统配备有3套水分传感器, 还配备了一套棉花动态生长视频监测摄像头。

二、项目投入及示范区栽培管理情况

1. 项目投入情况

100 hm2示范项目总投入36.79万元, 其中:自动化系统投入25.79万元, 每1 hm2投入2 580元;水肥监测、视频监测及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投入8万元, 每1 hm2投入795元;设备安装运行、系统维护、技术培训及前期费等科技保障费用3万元, 每1 hm2投入300元。系统投入要根据电磁阀控制面积大小以及系统控制面积大小而定, 本系统电磁阀控制面积仅0.88 hm2/个。由于电磁阀为进口, 造价很高, 如果电磁阀控制面积加大, 单位面积成本会降低。

2. 示范区栽培管理情况

(1) 播种示范区种植品种为抗虫棉99B, 4月3日—4月8日播种, 精量播种, 播量27 kg/hm2, 播种方式为:10 cm+66cm+10 cm+66 cm行距配置。

(2) 施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微机决策系统进行基肥推荐和追肥预推荐, 生育期用视频设备监测棉花动态生长, 根据计算机视觉识别原理, 对各类颜色信息进行细致的记录和分析, 根据颜色信息与作物含氮量、吸氮量模型估测作物吸氮量, 同时根据土壤氮素矿化模型, 计算设定目标产量下的推荐追肥量。示范区全生育期施肥140个标肥, N∶P=1∶0.36, 其中:0.067hm2施基肥225 kg/hm2 (二胺) , 花铃期每次滴水时滴尿素30~45 kg/hm2, 二氢钾1 500~4 500 g/hm2。

(3) 灌溉在100 hm2的示范区内, 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对棉田水分进行实时监测, 并通过智能决策控制中心分析指导灌水时间和灌水量, 全生育期共灌水12次, 每次灌水225~300 m3/hm2, 滴水总量约4 050 m3/hm2。

三、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经验总结

1. 滴灌系统人工操作的弊端

实施自动化控制是棉花膜下滴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滴灌系统操作随意性, 导致滴灌棉花增产幅度不平衡。

虽然科研人员对滴灌模式下的不同土质的棉花各生育期需水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因为人为操作的随意性及滴灌时间、滴量, 灌水周期的不确定性, 而无法拿出科学的依据。自动化控制的实施, 确保了滴水时间、滴量及灌水周期, 为滴灌模式下的不同土质的棉花各生育期需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滴灌制度和操作方式决定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性

随意延长灌溉时间迫使灌溉计划延期和多开球阀导致系统低压运行, 造成轮灌计划执行困难, 滴灌均匀度遭到破坏。通过自动化控制灌溉, 降低了人为因素, 滴水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3. 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需要自动化控制

规模化管理和精准农业发展水平对滴灌管理的要求, 进一步证明棉田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性。自动化控制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职工土地承包管理从3 hm2向20 hm2迈进, 就必须依靠自动化管理手段, 而精准滴灌需要智能化决策的技术支撑, 棉田膜下滴灌自动化技术也必将得到推广应用。随着人们对自动控制认识的不断提高和自动化系统成本的不断降低, 棉花膜下滴灌自动化控制经济效益随之凸显出来。通过自动化控制的实施, 比常规膜下滴灌减少水量, 节水15%, 增产11.5%, 提高灌溉均匀度20%。

四、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滴灌自动化技术毕竟是一项高新技术, 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包括电磁阀质量、信号传输、软件设计、管网布设、防水防盗等。在系统运行中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1. 有线控制方式的线缆保护问题

本示范系统主要采用现场总线方式进行数据通讯, 但由于本示范区滴灌系统为新上系统, 系统在灌水调试过程中多处出现爆管等现象, 挖掘管道时线路多处损伤, 致使通讯信号时断时续, 影响了数据传输。本示范区土壤盐碱化严重, 总盐平均含量达到0.36 g/L, 线缆埋设又是跟随地下管道一起进行的, 深度在80 cm左右, 长期浸泡在潮湿的盐碱水中, 对电缆腐蚀很大。因此, 2008年该团将进行自动控制无线通讯方式的示范与推广。

2. 电磁阀故障现象时有发生

在系统自动运行时, 有时会出现电磁阀关不掉, 这主要是因为电磁阀打开需要一定的压力, 而轮灌方式有时是按照承包户承包地块方式一家一户整个条田全部进行, 一条分干管上的电磁阀全部开启的话, 离泵房远端的电磁阀可能就打不开。系统运行过程中也出现过关闭不严现象, 主要原因是渠水水质较差, 过滤器质量又不过关或出现问题, 造成电磁阀堵塞。

3. 需要调整好轮灌组与田间管道压力的关系

轮灌组划分是设计单位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的, 我们一般应该遵循此设定。但在本系统示范过程和生产实践中, 我们发现轮灌有时是按照地块分布进行的, 即一片地灌完后再灌另一片地, 这样很容易使主给水管道 (地埋供水管道) 出现爆管现象, 也影响了地下线缆的安全性。假如在管道上安装安全阀 (当压力过高自动排压的装置) , 则可以更好地保护好地下管道,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确保农业生产。

4. 人员素质与自动化系统相互适应的问题

自动化控制系统要尽量适应使用者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 使用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开发者和使用者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 才能达到共同发展, 也才能使先进的技术得到迅速推广。

五、结论

监测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環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创新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环境质量监测属于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当中的重点工作,能够在工作时及时精准的收集到关于城市的环保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是城市多个部门提供决策和计划的依据,也为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参考。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工作时,必须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这项工作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既是对于监测工作负责的反应,同时也是对于有关工作质量实施管理的方法之一,促使别的部门能够按照国家标准实施。所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强加环境监测质量,并且还能够提升有关环保工作的可靠性。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不完善。虽然针对环境监测管理而言,我国之前就建立了有关法律法规,但是都是宏观方面的,针对责任界定和详细的执行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在某个程度上增加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难度。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环保部门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施统一设计,指导地方的监测站完成,这是目前进行环境监测管理的重点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没有明确划分每一方的职权,这就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并且,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根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产生责任不清的情况。另外,随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修订,这对质量管理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监测站往往忽略了质量体系管理体系文件的修订和改版,这就导致监测站可能仍使用原有的不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就是我国针对环境监测管理方面投入的经费不多,无法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者的缺失。科技进步给环境监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先进的监测技术要求高水平的工作者才能够进行,而在监测过程中除了必须的监测技术人员外,还需要相应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内审员等专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这些环境质量管理工作者属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核心。

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及创新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站在大方向视角思考,想要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创新,不包含细节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法律手段,借助法律法规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行为进行限制。详细的手段包含,组织构建专业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心,同时制定出台有关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通过法律规定定位环境监测,同时利用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这项工作,使其管理行为更加正规化和系统化。基于法律和制度,还有人员这三个方面去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构建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当前,环境监测站虽然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资质认定,但是资质认定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在实处,这就要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仅要确保监测仪器的精确性,同时还要求监测计划具有合理性,监测点位具有代表性,现场采集的样品具有全面性等等。所以,一定要针对环境监测自身的特色和管理执行的要求,构建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流程的全面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使其成为每一级别和各类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一定要坚持和执行的管理流程以及行为标准。

(三)提升相关工作者素质。质量监督在总体环境质量管理当中占据核心位置,因为所有管理者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必须要选择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拥有较强责任心和丰富经验以及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的人员负责该职务。想要从根本上提升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养,除了参加外面组织有关管理和技术的学习培训外,还应该在监测站内部定期组织各类学习培训,使其整体素质以及管理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让其在具体工作的时候可以从容的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应该提倡管理者和监测工作者二者多进行沟通,这样管理者能够掌握基本的监测技术和方式,进而把操作技能标准化,从而强化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另外,还应该加大管理工作者的考核力度,构建健全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整体的评价,同时把考核得到的结果和管理工作者的绩效联系起来,构建明确的奖励惩罚管理机制,利用考核的方法不断强化监测工作者对于环境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整个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发展的速度。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和创新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促使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方面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业增加了质量监测的难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针对以上这些因素,我们一定要持续改进和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确保监测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构建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相关工作者素质这些方式,能够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刘翠茹,陈德仁. 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和运行[J]. 煤质技术,2013,S1:27-29.

[2]卓秀平.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108.

[3]王磊.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9:101-102.

[4]吴娟. 水利质量检测机构计量认证管理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5]陈立锋,楼建光,阮东梁. 谈强化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2:113.

环保管理与环境监测的若干思考 篇12

1 环境监测在环保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基于部分特征开展的定量管理, 定量管理要求在控制污染与环境目标管理之间构建定量评价关系, 并展开综合分析。目标管理的重点是针对不同时间和污染类型, 明确必须达到的环境标准, 以便更好地落实控制目标。环保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准确、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企业环境保护中的数据, 揭示不同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规律, 进一步分析企业排放物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制定合理的环保规划和管理对策, 为企业做好环保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现阶段, 各地政府对各环保重点单位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度, 该制度明确环保主要污染指标的控制标准, 对没有达到排放标准的单位给予年度考核, 通过对其环境监测不单能掌握各单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规律, 也为促进各单位生产过程中合理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从而达标排放的要求。总之, 环境监测是强化环保管理的关键, 环境监测能提供判定环境质量状态、污染物排放量的指标, 为更好地开展环保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2 做好环保管理与环境监测的建议

现阶段, 我国环境保护效果并不理想, 人口、资源、环境是摆在人民面前最主要的问题, 虽然国家一直倡导“保护环境, 造福后代”等理念, 但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些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企业逐年增多, 企业日常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健, 为环保工作带来各种问题。

2.1 提升全员的环保意识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工作量较大, 且资金短缺, 部分人员缺乏对环保的重视, 这不利于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要加强全体人员环保管理意识, 让其认识到环保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以外, 还应加强细节管理工作, 让监测工作贯穿环保管理改革阶段, 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和监测水平。同时, 结合企业环保管理的严峻形势, 加大环保投入, 通过技术开发、变废为宝等方法开展环保管理, 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及教育活动, 以生产车间、原料等为环保主要阵地, 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 提升员工环保责任感, 进而降低环境事故发展率[2]。

2.2 做好分级污染控制工作

分级控制就是落实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 进而提高企业污染排放控制率。各企业应从自身发展情况出发, 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考核细则, 明确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采用污污分流、清污分流等处理方式, 对企业发生污染的源头展开调查, 掌握诸多影响因子, 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控制, 防止污染环境。例如:化肥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 高氨氮污水池必须单独进行存放, 进而对污水处理厂产生不良冲击。遵循局部保整体的原则, 利用分级控制污染源确保外排合格率。因此, 环保管理者必须时常深入车间, 调查污染源, 狠抓环保分级控制, 将综合与单项考核合理结合, 对违反各项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实施扣罚奖金处理。

2.3 构建三废管理网络

网络是一个管理体系的重要体现, 管理各部分环环相扣, 方可保障每项工作达到规范化管理效果。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应用至各个行业, 逐渐形成一个信息共享、全方面的监测网络, 从而提升环保管理效果。此时, 在环境管理体系基础上构建三废管理网络, 制定水污染、大气污染、环境监测管理等标准, 达到企业排污标准要求。必须注意, 石油化工企业具有生产装置多、流程长等特点, 上述特征为环保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现场管理得关键是必须建立现场巡回检查制度, 依据企业的地理位置、环境、生产特点等内容, 明确现场检查线路,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和整改, 掌握现场最真实的信息。绘制的三废现场管理流程图 (见图1) 。

3 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进行环保管理的重点在于基层, 基层管理的重点是现场管理, 以此做好污染源的监控及治理工作。本次研究从环境监测对环保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入手, 提出构建三废管理网络、加强环境监测等建议, 促使工业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进而提升环保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未来的桥下一篇:四川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