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治理

2024-10-10

项目治理(精选12篇)

项目治理 篇1

滑坡是一定自然条件的斜坡,由于河流冲刷、人工切坡、地下水活动或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带,整体、缓慢、间歇性、以水平位移为主的变形现象,是近年来南方山区危害性巨大的自然灾害。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略阳段处在西秦岭与汉中盆地交接的狭长沟谷地带,地势复杂、两边山峰连绵起伏,夏季受西南低温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北延伸的影响,多雷暴雨;秋季天气阴凉湿润,多连阴雨,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700 mm~1 500 mm之间,多年最大降雨量1 974.6 mm,7月~9月降水量比较集中,多连阴雨天气,降雨量占全年的60%左右。该区的主要岩土类型为中上元古界碧口群第四亚群、第四系坡、残积层,下部为全风化、强风化的片岩。全风化片岩物质结构松散,岩体破碎粘聚力较小;强风化片岩岩体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使得岩体较破碎,区域上属秦岭褶皱系,由东西走向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强烈的挤压带,断裂活动明显,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所以十天高速汉中西段是山体滑坡灾害的多发区,鉴于滑坡造成的巨大危害,因此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进行防治。治理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1)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2)内外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因此,滑坡的整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滑坡的诱因及推力分析

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确定发生滑坡的原因是该处原为古滑坡体,在走访调查时了解到1985年曾发生过较大滑移,再由于2010年7月~9月的持续性强降雨,在地表水下渗的影响下,破坏了坡体临界力学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坡体发生滑动变形。滑坡剪出口如图1所示。

2 C,φ值选取及推力计算

2.1 滑动面C,φ值的确定

根据滑带中的物质特征,结合经验及指标反算,进行综合选取,最终选取参数为C=14 k Pa,φ=21°。另滑坡区处在地震7度区内,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要考虑地震作用力影响。

2.2 对潜在不利滑动面的推力计算

以典型工程地质断面(2)K403+390为计算断面(见图2),在不同工况下分别对潜在滑动面1和潜在滑动面2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表2。通过计算得出,潜在滑动面1在最不利情况下,即在工况二(暴雨及连续降雨)情况下,边坡最大下滑力为2 122 k N/m,而潜在滑动面2在最不利情况下,边坡最大下滑力为3 147 k N/m。必须对边坡采取分级分层支挡加固,即应该对潜在滑动面1坡体进行支挡加固,减小潜在滑动面2的下滑推力,对此进行计算。对潜在滑动面1坡体设置支挡结构处(五级平台处)进行推力计算,结果见表3。对潜在滑动面1坡体进行支挡加固后,上部边坡下滑力对下部边坡基本不再影响,仅对下部坡体即潜在滑动面2坡体设置支挡结构处(三级平台处)进行推力计算,结果见表4。

通过计算得出在五级平台处设置支挡结构应以最不利滑动推力作为设计依据,即在工况二情况下滑坡最终下滑力E=1 767 k N/m作为设计依据。三级平台设置支挡结构物时也应以工况二情况下最终下滑力E=994 k N/m作为设计依据。

对坡脚处开挖后坡体抗滑力计算见表5。

可见在对坡脚开挖后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最终下滑力在工况二情况下为928 k N/m,必须对坡脚进行支挡加固。

3 治理措施

十天高速汉中西段H-C26标治理滑坡的工程主要措施包括: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清方减载、反压、支挡工程(包括抗滑桩、桩板墙、锚索抗滑桩、锚索、锚杆、夯填裂缝、整平地表、环保与绿化等)。

3.1 清方减载放缓坡率、反压回填

清方减载是一种常用的工程滑坡治理措施,实施容易,可用于应急工程,也可用于永久工程,特别适用于滑坡形成期,特别是K403+310~K403+410段滑坡治理工程第六级边坡减载放缓坡率后施工锚杆框架梁效果明显,在施工中根据监测由于坡体反压回填可有效的削弱滑坡体的下滑力,又能减小支撑工程,并可有效保证施工安全。

3.2 排水

滑塌区岩体受构造影响,极易破碎,属于易滑地层,岩体水理较差,遇水后强度急剧降低,软化作用明显,岩土体长期受地下水的作用,易形成滑带,因此,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滑塌的形成及对滑塌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所以,治理滑坡首先应着眼于对水的处理,特别是作用于滑动面的水。

排水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个方面,地表排水通常包括在滑坡体外修建截水沟,及在滑坡体内夯填裂缝、修建树枝状排水沟,以拦截流向滑坡的地表水及排引滑坡体范围内的地表积水,以避免地表水下渗,增大滑体重量,软化滑动带,降低其强度,减小滑坡自身的阻滑力。地表排水作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措施被普遍采用。排除地下水,最好是在查清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的条件下,在滑体之外进行截流并设置仰斜式排水孔。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常用的是排除边坡支撑渗沟的浅层滞水,一般适用于土质路堑坍滑、路堤坍滑的整治。

3.3 加固滑坡及边坡的预加固

3.3.1 加固滑坡

对已产生明显滑移的五级平台设置锚索抗滑桩,桩截面为3.2 m×2.0 m,桩长为26 m,高出地面2 m,桩头设置2孔锚索,布设范围为K403+303~K403+441段,共计24根,锚索抗滑桩由于在抗滑桩桩顶或上部配备了锚索,施加了横向拉力,改善了抗滑桩的受力状况,其抗滑性能较普通桩增加不少,并且可以适当的减少锚固段长度。

3.3.2 边坡预加固

为防止边坡沿全、强风化软弱带产生进一步的滑动,对一级~四级边坡采取预加固措施,具体如下:1)一级边坡采用锚杆框架防护,锚杆长度12 m,一级平台设置普通抗滑桩,防止坡脚应力集中引起边坡进一步变形破坏,桩截面采取2.4 m×1.8 m,桩长20 m,共计18根。另大桩号方向K403+430靠近冲沟侧,沟底有岩体挤压变形迹象,为防止边坡向沟内滑移,在沟侧再增设3根抗滑桩,桩截面采取2.4 m×1.8 m,桩长20 m;另在小桩号K403+218和K403+224桩号增设2根抗滑桩,桩截面为2.4 m×1.8 m,长度为20 m。在三级平台设置17根锚索抗滑桩,桩截面尺寸为2.4 m×1.8 m,长度为26 m,桩顶高出平台2 m,桩后采用混凝土浇筑。桩头设置2孔锚索,采用6根钢绞线编束,长度为45 m。2)四级边坡采用锚索框架梁加固,框架梁截面为0.6 m×0.7 m,采用C25混凝土浇筑,若遇地形凹凸不平处采用M10浆砌片石补砌,锚索采用6根钢绞线编束,设计拉力为600 k N,锚索长度为45 m。3)二、三级坡面采用锚杆框架梁防护,梁截面为0.4 m×0.4 m,采用C25混凝土浇筑,锚杆长度为12 m。

3.4 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

为确保安全,防止此滑坡在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再次发生滑动,必须遵循少扰动、自上而下、逐级施作、加强监测的原则。

抗滑桩施作跳孔开挖,逐级施作,先施作五级边坡的偶数桩,再在抗滑桩锁口上设置位移监测点,根据监测位移情况指导施工安全,对开挖出的渣样同设计进行对比校正滑移面,保证设计的安全及合理性。锚索及锚杆框架梁施作,也要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逐级施作,并根据山体钻孔及抗滑桩开挖的地质及水文情况实时调整坡体仰斜式排水孔的深度及数量,此段工程简要施工步骤如下:截、排水工程→第五级平台锚索抗滑桩→第五级边坡锚杆框架梁→第四级边坡锚索框架梁→第三级平台锚索抗滑桩→第三级边坡锚杆框架梁→第二级边坡锚杆框架梁→第一级平台抗滑桩→第一级边坡锚杆框架梁。

4 结语

通过采取各种治理方法,滑坡很快得到控制,对以后施工滑坡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滑坡导致的大型灾害在我国近几年频频发生,在滑坡等山地灾害多发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民众对于灾害认识的力度。为了减少山地灾害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存在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于这些地区的排查和监测。我们需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治措施,将滑坡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摘要:针对滑坡造成的危害,分析了发生滑坡的原因以及有关推力计算,从排水、加固、施工多方面介绍了治理滑坡的主要措施,以减少山地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滑坡的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滑坡,推力,排水,预加固

参考文献

[1]赵铭媛.谈滑坡工程勘察的治理措施与建议方案[J].山西建筑,2012,38(7):89-90.

项目治理 篇2

第一站

秦淮区双塘街道弓箭坊社区“议治共融”项目周年会议,会议展示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成效,各界人士对项目进行了深入讨论。“议治共融”项目是双塘街道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指导社区居民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开展社区居民自治试点的工作,俗称“萝卜进社区”。

(一)了解自己

自2014年5月13日项目启动以来,弓箭坊社区和居民自治项目组全体成员,利用近40天时间,完成了社区内200份问卷和100份访谈的调研,共有300位弓箭坊社区居民参与了前期调研工作,共收集整理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建议80多条。

(二)有事大家一起议

弓箭坊社区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对居民自治项目进行了全面宣传动员活动,累计发放《双塘人家》社区报3500份,悬挂宣传横幅25条,6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居民议事代表的选举工作中,弓箭坊社区和项目组全体人员在全社区范围内完成了两轮入户宣传动员工作,前后累计入户3116户,入户率达到82%。有119位居民自愿报名参选弓箭坊社区首届居民议事代表。居民大家一起议~一起决定社区的发展。

(三)议事规则让交流变得科学民主

为尽快让居民议事代表了解居民自治项目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弓箭坊社区于8月3日和9月2日召开了居民议事代表大会,对选举产生的居民议事代表和社区积极分子进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培训。培训邀请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专家袁天鹏老师前来授课。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个实用型的工具,多位居民与议事专家袁天鹏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表示了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后跃跃欲试的心情。罗伯特议事规则将会在弓箭坊社区居民议事代表大会上发挥实效,期待居民议事代表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实现居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四)启动公益,关爱社区

社区主办了居民自治项目工作的首届义集活动。这是双塘街道引入萝卜规则,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后开展的首次活动,居民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了预期。200多名社区居民将家中闲置物品拿来,摆出将近80个摊位进行义卖。义卖结束后,居民所得收入购买成米、面、油、洗化用品等生活必需品自愿捐赠到社区义仓,用于资助社区弱势群体。义集”激发出了社区内生的活力,搭建了公众能参与的公益平台,让社区里充满互帮互助的温暖。

第二站

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大家都爱称她“飞哥”。她带来关于社会组织成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共融等议题的分享。爱有戏自2009年注册成立以来,通过义集、义仓、义坊合作社,来尝试促进社区融合、构建社区邻里互助体系。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如“一个观众的剧场”、“百姓故事会”,“社区艺术节”等,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文化、凝聚社区精神,也使爱有戏具有了“以文化活动推进社区参与、培育社区本土文化”的独特工作手法和实际运作能力。

飞哥首先谈到了发起成立爱有戏至今,成为一个拥有130多名正式员工的社会组织的一些心得:公益草根组织,项目就是我们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是重中之重,然而提升的关键是人,需要重视和聚焦人才。培育机构学术文化,提供员工晋升发展机制,创新机构发展模式,要求专业人员来自多个领域能博采众家之长是飞哥引以为傲的发展秘诀。

在讲到社区融合时,飞哥认为,要弄明白社区居民自治的目标在哪?最优状况是什么?现在爱有戏定位于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改善社区组织体系,培训社区领袖等几个维度。社区生态系统的重建,就如同自然生态的重修一样,有时这种社会系统的重构更加困难。要始终坚持,社区建设5年为一小步,10年才一大步,不是短期能看到突出成效的。有台湾机构在社区扎根近十年,进行社区共融服务。所以,发掘工作的意义感并不断保持热情成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动力源泉,正因为坚持才能看见长效,我们也应该向那些孜孜不倦的社区工作者们致敬!~ 第三站

仁恒翠竹园社区,社区居民来自24国,3000户居民温馨如一家。这里共有居民约3036户,8000余人,却来自全球24个国家。在业主互助会发起人阿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翠竹园社区中心的各项陈设:社区公益超市、各类健身活动场地、图书吧、书画社、茶室、创意设计室、青少年涂鸦活动天台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社区的生活竟然还可以这么丰富和好玩儿!

最让阿甘自豪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优厚的硬件设施,翠竹园的居民自治互助模式才是整合提升社区资源,提升竹园幸福生活的重要推手。现在翠竹社区居委、业主委员会、仁恒物业、社区互助中心四方联动,形成四方会谈平台,四方针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定期召开会议。

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国家,有几千户,为拧成一股绳,他们成立注册了南京最大的社区公益NGO组织“翠竹园社区互助会”,下辖43个社区俱乐部。让上至退休老人,下到学龄前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和乐趣呢。

从2010年创办至今翠竹园互助会累计举办各类公益活动100余次,累计参加18500人次,成立:网球、羽毛球壁球、golf、足球、篮球、乒乓球、少儿体育、太极、舞蹈、瑜伽、跑步、读书、童书、少儿英语、无敌少儿团、成人英语、心灵成长、快乐成长、亲子、摄影旅游、自驾游、创业及人生规划、非诚勿扰、家政、美食、绘画、老人等30多个俱乐部。

互助会提供的帮助就是一个平台,一个信息互通的平台,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有效挖掘和激发社区居民的需求,倡导健康生活,招募各俱乐部核心成员,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在此平台下衍生若干个俱乐部。

(一)实施策略

业主、互助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五位一体,互为依托。互助会形成社区活动标准化流程;业主自发组织活动和俱乐部;物业支持提供软硬件支持;开发商通过采购方式支持互助会的建设;居委会从政府层面与互助会打造社区和谐氛围;业委会从程序上解决互助会的后顾之忧.(二)财务制度

在相对固定的格式框架内,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披露互助会会运营管理的核心信息及监管要点。事前备案,事后汇报,公开透明,专业高效。从收入来源和支出项目中,公众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地知晓互助会的财务状况。我们承诺所有针对互助会的捐助我们不从中抽取一分钱的管理费,所有人力费用均从经营费用中列支。

(三)公益制度商业化运作

借鉴企业ISO管理体系,把公益组织规范化运,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运营,形成有造血功能又具有可复制性的公益组织。公益不是免费是我们一直想传递给每个受众的信号,希望通过有效的经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公益事业。

(四)立体化信息传播

社区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群,单一的媒体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传播的要求。互助会发现在网络BBS和QQ群的受众还比较狭窄,于是推出了社区刊物—BambooLifestyle竹园幸福生活

(五)积分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对策;地质环境

我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矿业大国,截至到2012年,中央财政专项投入了超过234亿的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总数达1898个。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根本上的进步,矿产资源的开发正在从粗放式到可持续的开发模式的转变。但是,因为体制、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了矿上周边的居民饱受危险的折磨,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空气、土地质量的严重下降等原因不但使居民无法安居乐业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在矿产上的全面发展。

1.矿山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

1.1矿山责任制不明

当前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归属于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环境口管理,并由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治理工程设计承担,但因为目前并没有具体有关于项目勘查、设计一级别的等详细的划分标准,导致相应的项目也就没法对勘查、设计资质等级作出具体要求。另外,因为某些地方单纯以投资规模要求资质等级,反而对一些从事复杂勘查设计项目单位的资质等级缺乏行政约束。小煤矿大多建在原国有大中型煤矿区范围内,矿区受大矿历史上长期开采影响,地表产生了大面积塌陷和土地占压,小煤矿在此基础上开采,进一步加剧了塌陷范围及深度,因此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就存在责任如何承担的问题:,但是即使如此,小煤矿仍认为地质环境破坏主要是由大矿造成的,所以应由其承担主要治理责任,存在依赖心理。其实,在同一矿区范围内往往存在多家小型煤矿,虽然其开采煤层"范围"深度不同,但对相同区域内地表塌陷"水体"植被"土壤等地质环境破坏具有累加影响,所以在煤矿企业间也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卸责任等问题。

1.2治理目标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环境越来越重视,从而对于矿上环境的治理规划也逐加强,但是,从往年的项目管理经验上看,我们在初探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我们的治理目标和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只有项目所在地的区位条件与治理目标与标准需要高度协调,才能以较小的投人取得较大的效益,否则,将会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同样的,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下,应体现出不同的对待方式,如位于城镇规划区内的项目,对生态环境效果就有较高的要求,土地恢复的目标要立足于建设用地;而在一些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内的项目,对景观效果的再造就有较高的要求,位于农耕区内的项目则着重于土地复耕;而在深山区内,投人巨资对采石场岩质边坡进行绿化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2.矿山地质的特点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往往和我们常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不同,它担负着解决多重复杂矛盾的重任,这主要与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复杂背景有关,因为矿山上的任何一座大型煤矿都可能破坏一片广大区域土地及其所有的地面设施,更可能破坏一个很大的区域的水循环系统,使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有特殊的属性:其一,以人为本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治理工程首先要具有防灾减灾的功能;其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具有特殊的观赏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好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其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具有特殊的社会性;其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要与当地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景观具有特殊的协调;另外,还要知道山地质环境治理具有不可逆性。

3.项目管理重点

3.1保证金制度的建立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可以是矿上环境更好的得到改善。保证金是指为了保证矿山企业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由矿山企业按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确定的标准,预提并单独存储的专门用于本企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资金。这一管理制度是一项既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并且又蕴含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的经济激励中国矿业的措施,在全面的建立该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到:第一,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的立法工作;第二,合理测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数额的生态补偿标准;第三,严格矿山地质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四,实行更加严格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初探中检验该计划在日后的工作中是否可以永远施行。

3.2其他项目管理办法

根据上面所说的问题,我们在初探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第一,加强重点矿山地质环境专题调查,查明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第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应遵循的程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按照法定建设程序进行,先勘查、后设计,二者不可偏废。对于规模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简单、区位条件不重要的项目二者可合并进行,但必须有界定标准。第三,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渠道多元化,建立多渠道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整治工业园区建设、城市改造相结合;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机制。第四,特殊的专业设计由相应专业部门承担或参与,独立承担责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特殊专业设计如农林技术、边坡挂网客土绿化、铀矿山治理等、新技术引进,应有相应专业部门承担或参与。第五,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勘查设计应形成独立的管理体系目前,行政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但专业技術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建议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主要从业人员的置业资格制度,成立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勘查设计成果审查机构,并赋予其相应的资质。第六,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应尽快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制定奖惩措施,改进项目款拨付方式,通过资金拨付调控项目进展,使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实施一批有带动性、影响性的大项目。

4.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认清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摸清了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积极应对在我们的初探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充分调动和迎合矿山业主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人人都参与到治理当中来,深化责任制,促进矿山环境走建设之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华,赵国彦,李夕兵,等.罗山矿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的特殊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78-79.

项目治理 篇4

关键词:项目治理,EPC项目,绩效改善

一、引言

总承包商利用承揽项目资质的市场优势, 将承包后的项目层层分包。项目的资金没有充足落到建设用途上, 不合格材料和施工方式最终导致了工程项目质量不能满足要求。面对工程市场的激烈竞争, 国内建筑企业又往往采用恶性投标报价, 最终得到项目承包价低于项目成本。到了建设期间核算费用发现投标价格无法完成工程项目, 又会采用停工等方式来逼迫业主追加投资。最后项目的进度滞后于计划, 而且投入的资金又多于预期投资。类似的问题还很多, 都证明采用EPC项目绩效没有到达预期目标, 因此需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来改善项目绩效。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的项目管理理论包括进度计划管理、承包管理、合同管理和风险控制管理等。随着将委托代理、交易成本、产权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在项目绩效改善研究, 经济学范式的项目绩效改善范式逐渐建立起来, 其特点是通过项目制度层面的调整来改善项目绩效。经济学范式被认为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创新方法, 能够使项目绩效改善效果有效提高。项目治理是经济学范式的一种, 治理的内容为针对项目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层面活动。面对急需提高的ECP项目绩效, 本文将采用项目治理对绩效改善进行研究。

二、EPC项目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绩效是生产的“过程”以及得到的“结果”的统一体。绩效不仅由执行结果决定, 还由执行过程决定即:绩效=结果 (做什么) +行为 (如何做)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使绩效的范围得到扩展。大量参与者会加入到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 所以项目绩效不仅包括项目的建设成果, 还应包括参与到建设工程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考虑工程项目绩效包含的两点, 由此需要从多维度衡量其绩效[1]。

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里, 项目指标体系由结果绩效和过程绩效构成, 基于工程项目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 可以看出工程项目具体的绩效有哪些。项目盈利能力、资金运营状况和“铁三角” (质量、进度、成本) 控制都属于工程项目绩效, 项目利润率、项目资金周转率和机械设备闲置率等的指标等是项目绩效的指标, 这些指标的高低能够反映出项目绩效的高低。

为改善EPC项目绩效, 因此需要了解其影响因素, 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获得EPC项目绩效的影响因素集合。由于搜索到研究EPC项目绩效的文献不多, 将文献搜索范围扩大至工程建设项目。文献检索的过程将会按照以下两方面完成, 文献检索的原则、绩效影响因素的获取。

结合以上项目绩效的描述和研究需要确定文献原则, 其原则如下所示[2]:

(1) 主题为“项目绩效 (project performance) ”或是“项目成功 (peoject success) ”;

(2) 文献的研究对象是关于“工程建设项目”, 去除IT、ERP、科研等类型的项目;

(3) 中文文献来源为“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 N K I”中2000~2013年间的文献, 包括电子期刊和硕博论文;

(4) 英文文献来源为:EBSCO和Elesevier Science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现有的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杂志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及所引用的文献。

按照以上原则, 检索到文献经过核对, 确定41篇中文文献和6篇英文文献。分析并且统计相关文献里提及次数较多的影响因素, 各影响因素的引用次数如下表1所示。

对于上表列举的影响因素, 根据人为改变是否发生变化, 可分成人力可控和人力不可控的项目绩效影响因素两类。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和经济水平、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自然条件和法律法规, 属于市场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项目过程和结果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 单个项目通过人为努力很难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因此单个项目不考虑这方面的影响因素[3]。另一类的人力可控的因素有项目管理和项目治理, 能够通过有效合理的人为努力对其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改善项目绩效。据此构建一系列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体系, 科学合理规范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对只包含项目治理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筛选, 得出40篇文献, 各影响因素的引用次数如下表2所示。

根据以上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的汇总与排序表, 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以及风险分担等因素均对项目绩效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因素对应状况, 可以知道风险分担、报酬激励、承包商声誉和承包商的监管状况等均会对项目绩效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提出基于项目治理的EPC项目绩效改善方案。

三、基于项目治理的EPC项目绩效改善方案

1. EPC项目所有权配置下的风险分担方案

“具有更好控制风险能力承担风险”的黄金风险分担原则, 其解决的是风险管理效率问题。但是, 假如有能力控制风险的一方匹配不到相应的控制权, 那么该方也无能为力, 或者是享用不到相应的利益, 其也没有承担风险的意愿。因此, 风险分担还需要考虑项目所有权的配置。项目所有权与风险转移时, 也相应的配置给承担风险者, 作为承担者获取项目的成员索取权的收益。当项目所有权与风险分担对应后, 必然激励风险分担主体努力工作, 因此风险分担的另一原则为利益相关者承担风险应与其项目所有权的配置相匹配。

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约定, 其能够掌握项目的所有权和相应承担风险, 并且规定为总承包商承建项目所遵守制度。在这制度下, 总承包商有很大自由决定应对各种风险[4], 何时何地如何降低风险成本。如总承包商具有了项目分包的权利, 它会判断有难度的施工部位该是自身施工, 或者是寻找更加专业的承包商, 以等于或者低于其自身施工成本的价格分包, 总承商可以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自身更有把握的地方, 来提高投入产出。最终建设单位获得质量和进度得到保障, 总承包商也能提高自身的利润。

2. 风险分担下的报酬激励方案

总承包商分担一定程度的项目风险, 采取相应的风险措施积极应对风险, 必然会产生成本支出。要求总承包商来积极承担风险, 他们必须获得最低的风险成本或者是高于成本来激励他们, 改善绩效。将报酬激励的具体情况, 通过合同条款将之具有实质性, 承包商在明确的、有效力的激励条件下, 会促使承包商朝着有利于项目成果的方向努力。根据项目影响工程项目价格的因素, 可以从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构建风险分担的激励治理制度。成本激励方面, 对工程项目进行估计设置成本底线, 设置总承包商获得投资剩余奖励和投资超标惩罚的比例, 让建设单位和总承包商共同面对项目实际支出成本与成本底线的差额;在项目进度方面规定出进度提前奖励和进度落后惩罚, 促使总承包商发挥其最大能力控制工程进度;在质量和安全激励方面, 设置获得的项目质量指标和项目安全指标比任务书要求的水平高给予承包商奖励, 对不达任务书要求的做出惩罚措施。

在这些措施下, 总承包商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下, 会做出尽量提高管理效率, 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对管理层人员进行培训, 缩减项目管理人员, 减少人员成本开支。通过承包商积极的行为, 促使项目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等绩效的提高, 达到了改善绩效的目的。

3. 基于声誉的承包商选择方案

承包商的声誉具有隐形的激励作用, 促使承包商保证项目质量。承包商的声誉能够反映出其处理项目冲突的能力和态度, 其体现承包商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因此建设单位可以构建基于声誉的承包商选择制度。声誉能够影响到其获得承包项目因素下, 承包商会有很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维护其在市场上的声誉, 建立起声誉的竞争优势。为了良好的声誉, 需要承包商实施的项目经营成果和建设过程达到合同要求并且获得建设单位的认同。

4. 承包项目的监管方案

EPC总承包商具有项目承建过程中大部分的项目所有权, 缺乏外部的监督容易导致管理权力庞大所产生的寻租或者是投机行为, 构建承包项目的监管制度, 如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管, 能够促使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进行项目建设。专业的监理单位, 具有丰富的监管工程项目的积累, 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第一, 审查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 指出其改进的地方;第二, 对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审查, 并检查投入到项目建设的材料和设备是否符合使用要求的质量和规格标准;第三, 监督承包商施工时达到技术标准要求;第四, 发现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 指出承包商改进措施, 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发现设计不足之处, 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意见。承包商所提交的各种技术任务书, 都要经过监理的审查。有不符合要求的技术任务书得不到批准, 项目施工不能往前推进, 会使得承包商编写出科学合理的任务书, 并积极的改进不合要求点。在施工时, 因为监理会采取旁站或者是巡视的监管, 承包商的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可能导致验收不合格, 返工的支出大于其冒险节省的成本。承包商在强力的监管下, 只能诚实负责的执行合同要求, 确保了项目每个细节的质量。

四、结论

为改善EPC项目绩效, 需要充分发挥EPC项目所有权配置下的风险分担方案、风险分担下的报酬激励方案、基于声誉的承包商选择方案和承包项目的监管方案四种方式的作用, 共同对项目绩效进行改善。这四种方案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规定了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从而在项目交易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秩序, 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维持这种秩序, 以求有效地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并化解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杜亚灵.基于治理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2]沙凯逊.从管理到治理:建设项目理论演进探析[J].建筑经济, 2008, (6) :12-14.

[3]李虹.现代企业管理实务[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

教育局民意项目治理方案 篇5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理念,通过深化教育、强化监督、纠风治乱和查办案件等形式,着力解决教育收费、招生、安全、师德师风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二、治理内容

1.入园、入学、择校乱收费,挂钩收费。

2.学校食堂成盈利工具,学生餐饮没保障。

3.社会人员举办课后班不正规,学生安全没保障。

4.学校老师课堂质量没保障,课外乱办班。

5.学校教辅材料泛滥。

三、整治时间

分三阶段,于20xx年8月末11月末: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8月末,召开民意项目专项治理工作动员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排查整治阶段。209月~11月中旬,学校领导按照整治内容,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问题排查整治,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县教育局将联合纠风、纪检、新闻媒体部门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同时主动接受州教育局与州监察部门对我县进行的督导和检查。

第三阶段:总结反馈阶段。年11月末,各学校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教育局也将对全县开展治理活动情况进行通报。

四、治理措施

此次专项治理工作,坚持“群众全程参与、媒体全程报道、纪委全程督办”的原则。

1.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严格执行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审计署关于印发《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的通知》(教基一〔〕1号)精神,进一步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供需平衡,逐步减少择校现象,杜绝发生与入园、入学挂钩的收费现象。(责任科室:基础教育科、学前教育科、法制科)

2.开展义务教育段学校食堂管理专项整治,严格遵照关于学校食堂“公益性”、“非营利性”和“零利润”的原则要求,将我州中小学校食堂逐步收归学校集体经营,坚决杜绝学校食堂谋求商业利益。既做到膳食结构合理,保证营养素种类齐全含量充分,又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做到易于消化,卫生安全。(责任科室:校产办、计财科、内审科、体卫艺科、法制科)

3.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规范办学管理行为,保证学生安全。动员学校加强教育引导,告诫学生不要到社会人员举办的无证非法办班地点学习,自己保护好自己。禁止在职教师利用职务之便明示、暗示或推荐学生参加各种类型补习班。联合相关部门取缔非法办学机构。(责任科室:职业与成人教育科、法制科)

4.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加强师德教育,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禁止在职教师在课后有偿补课,依法严肃查处违规举办和参与有偿办班的在职教师。尤其要坚决打击在外租赁场地有组织有规模的`乱办班行为,从重处罚相关责任人。(责任科室:基础教育科、人事科、督导室、法制科)

5.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管理工作,禁止违规征订复习资料行为,对私自征订教辅材料的,除收缴违规所得外,还要追究学校领导和当事人责任。(责任科室:基础教育科、督导室、法制科)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做好动员。每一位机关干部和教师都代表着教育的形象,教育系统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影响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教育的行风和形象终究是要靠全体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加强动员教育,切实提高全体教职工对纠风工作的认识,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的纠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以上五方面问题。

2.查找根源、纠建并举。各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纠风工作的领导。对每个问题都要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本着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以制度规范从政从教行为。继续落实好包保责任制,学校领导分别包保学年组、学科、教师,并分别签订责任状,校长对本校教师的补课办班行为负连带责任。

项目治理 篇6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业农村正进入一个战略转变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相对薄弱的农田基础设施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县与县之间、项目区之间、不同年度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项目管理工作时效性不强,建设进度偏慢,精品工程不多;三是一些地方重建轻管现象比较严重,管理组织不落实,工程管护效果不好。因此,有必要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机制,通过“严格把关,综合评价,多方监督”,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好三个环节

一是把好资金分配环节。项目资金额度的管理,可采取存量与增量分别管理的办法。存量资金与工作考核挂钩,对年度考核“差等次”的,按上年规模的一定比例扣减其当年度中央资金额度,由县级据此额度安排存量项目,编写可研报告,扣减资金由省级统筹调剂使用。对考核为“良等次”的,按上年规模确定当年度中央资金额度。对考核“优等次”的,按上年度规模加上省级调剂资金分配数作为当年中央资金额度。增量资金作为奖励项目,用于优等次市县的新增规模。以此建立相对稳定的资金分配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使项目申报工作常态化,增强各地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把好项目申报环节。逐步推行项目网上申报办法,简化可研评审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制作统一的包括项目区地理信息、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建设方案、投资规模、效益评估等主要内容的电子表格,代替纸质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网络申报方式,解决档案资料堆积成山、申报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书要根据山区、沿海的不同特点,充分考虑项目区群众的合理化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山海有别的原则,把设计方案做好,把工程措施做实做细,切实减少或避免工程变更。要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结合项目区的产业发展规划,适当提高设计标准,配套现代化生产设施,如喷灌系统、日光大棚、自动化作业机械等。

三是把好宣传发动环节。计划管理难点之一在于群众工作,特别是土地权属问题,已成为影响项目计划实施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做好宣传,讲透政策,努力提高镇村干部及群众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要坚持民意为重,利用各种媒体,多条渠道,多种形式,把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讲清讲深讲透,让项目区群众有深刻的了解,有充分的认知。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邀请村干部与村民代表等参与设计方案讨论,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认真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项目实施阶段,邀请老年协会、村民代表参与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项目竣工时,邀请镇村干部、老年协会、村民代表参与工程验收、评价工程质量、督促问题整改,以群众满意度作为项目验收的标准。

二、完善三项制度

一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规范有效。首先,要完善资金定向管理制度。资金要坚持“两个聚焦”的分配方针,使项目和资金重点投向粮食核心产区,重点投向资源优势及区域特色突出、生产条件好、带动农户能力强的产区,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在这一前提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设置分配权数,加大绩效考评权重,设置资金分配公式,合理量化资金分配。其次,要完善资金定位管理制度。在严格执行“三专一报账”制度和项目管理费、拆迁补偿费、管护费用使用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依托中介机构,重点加强工程核算管理,建立工程预决算制度,由造价咨询公司编制批复项目的工程预算,计算项目或项目各独立标段的工程最高控制价及最低控制价,作为项目招标依据。按照管理权限批复的工程变更方案,变更工程量及造价增减由设计单位提出初稿,送造价咨询公司审核,作为工程决算依据。竣工验收合格后,委托造价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审计和竣工决算。

二是完善项目准入制度,择优引进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施工及监理单位的工作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和开发成果。各地已总结出一些较好的管理办法,如邵武、清流等县市实行施工单位准入制和奖罚制,成效显著。年度项目竣工后,县级农发办要对承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施工单位及其项目经理、监理单位进行打分评级,上报省农发办。对施工单位采取质量与工期双重考核的办法,对管理严格、技术过硬、工艺水平高、施工进度快的施工企业,在项目招标时给予加分奖励,并通报表彰承建项目经理。把管理混乱、工艺粗糙、施工进度缓慢、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列入“黑名单”,限制该企业参与次年度的农发项目投标,取消项目经理进入农发项目的资格。同时,采取招标和协议委托的方式,择优选择监理单位,要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优劣与监理单位直接挂钩。对认真负责、管理严格、监督到位、监理工程质量优良的予以通报表扬。把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力、监理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列入“黑名单”,直接取消农发项目的监理资格。

三是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有序监督有据。信息化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手段。调研中我们听到基层呼吁要利用国家农发办扩展升级“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利时机,加强数据采集。当前要着重抓好五个模块建设,建立一体化系统平台,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项目管理模块”包括项目库、项目计划、可研报告、实施方案、工程招标、工程合同管理、施工监理、工程进度控制、验收资料、项目后评价工作等基本数据;“资金管理模块”包括资金会计电算化、财政资金联网拨付、资金内部监控、资金统计和资金审计等基本数据;“地理信息模块”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坐标、面积、地形地貌、耕地地力、抗灾能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等基本数据;“网络报表模块”包括立项计划、评估、审批、统计、验收等基本数据及报表系统运行、网上数据交换、审核等功能;“综合管理模块”包括内部信息交流、项目管护跟踪、政策颁布等管理功能。

nlc202309040350

三、建立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工程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设置评分标准,改进竣工项目验收办法,对影响和涉及工程质量管理的各要素进行量化考核。主要考察四个方面:第一是工艺水平。即从土方开挖、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单位工程完工、项目竣工验收各阶段,逐级设置考评标准,进行考核。第二是材料质量。对混凝土检验参数、主要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书等进行考查,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第三是数量尺寸。对单项工程的垂直度、平整度和规格尺寸进行考核。第四是内业资料。考查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及技术班子、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质量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技术及质保资料、安全保障制度等档案资料;考查监理单位的项目班子、工作记录、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记录、监理评估及监理总结等档案资料。

二是建立抗灾能力评估体系。重点考核项目竣工后形成的防灾抗灾能力,即新增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新增排涝面积、改善排涝面积,防护林防护面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盐碱化面积等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考核竣工验收后的各项工程措施防灾抗灾能力是否达到设计标准。

三是建立生产能力评估体系。主要考查项目区实施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后,影响项目区生产能力的各要素是否提高,达到设计要求。首先是评估增产增收能力。考核项目区农产品产量产值、农产品优质率、农民和项目村集体收入的增长水平等指标,是否达到项目设计提出的预期目标。其次是评估技术服务能力。对项目区技术受训人数、实用技术推广面积、良种播种面积、新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机耕机灌面积、机播机收面积等指标进行考核,评价科技措施对项目区增产能力的贡献水平。

四、围绕三个方面,创新工程管护机制

一是设置工程使用年限。农发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进入省级项目数据库备案,并根据项目类别设置统一的项目运行期限和主要工程使用年限,进行动态管理。项目运行期限内县级农发机构对项目管护负有直接责任,每年上报项目运行情况和主要工程的管护情况。省、市结合年度项目竣工验收抽取一定量的管护项目进行复查,检查项目运行和工程管护情况。检查结果作为项目县的考核内容之一。

二是列入县级管护目录。农发项目竣工验收后要上报当地县级政府,列入县级重点农业设施保护管理目录,列入县乡年度冬春修水利项目、水毁工程修复项目的盘子,确保年年得到整修保养。同时适当提高项目管护经费提取比例,并从中按一定比例支付聘用管护人员的工资。

三是明确项目受益主体。农发工程公益性强,但受益主体分散,因此要实行分类管护。对公益性较强、受益面较广的工程,如灌渠、排洪沟、水闸、交通桥、田间路、防护林等,由村集体或水利等专业协会承担管护,财政安排管护经费。对部分现代化设施或产业化基地配套设施,如喷灌管灌、日光大棚、农业机械,实行有偿使用,由种植基地或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负责管护,承担管护费用。

责任编辑:洪峰

浅谈工程项目的成本治理 篇7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施工企业,工期,质量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加强项目成本治理,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好成本,赢得利润的最大化,达到企业预期目标,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1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治理现状

目前建筑企业普遍采用项目法施工。在这个治理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对外代表公司实现合同履约,对内通过降低成本,实现赢利。成本、质量、工期是项目法施工的三大目标。

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施工企业只有降低项目成本,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有效的项目成本治理,对于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通常来说,项目成本的运行过程分为:成本猜测预控、成本过程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的环节。它在工作范围、进度计划和成本控制方面都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其成本治理是项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工程质量工期要求的前提下,不断降低项目成本,是项目成本治理的主要目标。

2 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2.1 全员治理

成本治理即全员治理,而不单纯是施工治理人员、财务人员的任务,而是全体工程参加者的共同责任。它涉及到各个部门:施工部门、财务部门、质量部门、技术部门、安全部门、经营部门、人事部门等。成本控制要做到全员参与,树立全员经济意识。为此,可以在公司的内部通过签订相应经济合同,理顺公司内部经济关系,做到各单位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责任分工明确,权力利益相配套。

2.2 全寿命周期治理

成本控制要对整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进行控制治理,而绝不仅仅是对工程成本进行简单的会计成本核算。

1)做好事前猜测、预控,开工前期做好量化指标,施工过程心中有数。

承接项目之前,采取风险猜测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风险评估,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利用价值工程,分析工程的功能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提出各种施工方案,并从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对比评价,尤其是考虑到主要建材市场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度上扬可能会对施工成本造成的影响,在工程开工的初期就要做好价差分析并及时向上级反映,对于日后的结算及个别工程的调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尽量提高投标工程量估算的可靠性,便于宏观调控标价。这样既保证投标的中标率,又可以尽量保证各专业工程的成本及合理利润。

2)做好事中控制,即工程成本形成过程中的控制。

做到施工前有具体指标,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切实控制住成本。按照工程施工本身的要求和内在规律,编制出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组织精干、成本经济的施工方案,均衡安排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按照平面流水、立体交叉的作业原则,合理确定工程施工网络设计,保证工作面不闲置、工序作业不间断、土建和安装各班组协调有序的作业。另外,行业中存在着许多工程的工期被大幅度压缩的现象,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按常规进行施工流水及成本有序的科学治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职能部门及现场治理部门应提前预见、双管齐下做好成本控制。

2.3 做好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

工程竣工后,一般会有大量成本费用尚未归集到成本账中(例如分包费、劳务费、租赁费、加工订货的结算未及时敲定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归集),这就要确定各项费用的结算目标,及时确定该工程的总成本,为与建设单位做经济结算奠定基础。根据工程成本结果评价项目成本治理工作的得失,写出完整的总结报告,为成本治理各环节提供必要的资料,落实奖罚制度。

3 综合考虑质量、工期与成本的关系

在整个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都要正确处理好质量、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和治理成本。

质量成本又可以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质量预防成本措施费与不合格品的数量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点,使质量成本费用降至最低。质量控制以预防为主,适当增加质量预防费的支出,可以提高工程质量,杜绝事故的发生,其支出远小于因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即可获得很大的隐性效益。

同样,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寻找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在非普通施工条件下,应比较保证工期所支付措施费与因工期延误造成的损失,孰轻孰重,反复权衡。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甲方往往在工程开工伊始,就单方面要求缩短工期。在此情况下应分清类别区别对待,应该首先做好沟通,据理力争保证合理工期及效益;对于关注度很高的重点工程,应做好抢工成本猜测及过程控制,在尽量完成任务的同时兼顾市场与效益。

4 做好项目成本分析

1)月度经济分析。

项目经理部统计员每月月末编报各单位工程施工产值完成情况月度报表,经监理确认后报建设单位作为当月回收工程款的依据和项目成本核算的依据。

2)年(半年)度经济分析。

每半年或一年根据项目完成的施工产值作半年或年度的成本报表,再对项目半年或一年发生的成本作具体的分析,分析赢亏的原因,并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杜绝亏损的措施。

3)阶段性的经济活动分析。

一般包括基础完工、主体结构完工、装修工程完工(即工程竣工)的经济活动分析。每一阶段的完工标志着这一阶段成本的截止,必须作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项目成本赢亏的原因,找出项目赢利点及亏损点,为公司以后的项目成本治理及项目承包积累经验。

5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治理的对策

1)加强材料的治理,降低材料的消耗。在材料采购和治理环节上加强治理,努力降低各种材料消耗。项目部领导应组织生产、材料、财务等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并建立物资部门的责任成本。材料及机械设备统一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从源头上控制材料采购价格。项目部要建立严格的材料验收入库制度,仓库管理员和采购员要验质、验量、验品种、验发票。要严格按照预算中确定的材料消耗定额实行限额发料,物资保管员根据限额领料单进行发料,领料必须严格手续,以明确责任。同时动员施工人员做好余料的回收工作,减少材料浪费和流失。

2)加强人工费治理,降低人工消耗,在清包队伍的选择和治理环节上加强控制,降低人工费的消耗。

3)在周转材料的采购、租赁和治理环节上加强控制,努力降低周转材料的租费及消耗。周转材料要进行严格数量与规格的验收,因租金是按时间支付的,对租用的周转材料要注意其进场的时间。应与施工队伍签订明确的损耗率和周转次数的责任合同,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损耗,同时加快周转材料的使用次数,并且在使用完成之后,及时退还周转材料,以达到降低周转材料成本的目的。

4)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纠错成本。加强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并找出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及时进行纠错工作,降低实际成本使之回到成本目标计划的轨道上来。注重编制目标计划成本,编制目标计划成本时,要注重施工企业本身的定额标准。同时还应不断地对实际成本进行分析,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找出与目标成本差异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成本目标计划的完成。

6 结语

以上是对项目法施工成本治理及控制的一些认识。总之,要在施工过程中,使工程成本得到有效地治理和控制,就要依据成本治理的条件和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方法,按成本控制的程序做好施工项目的成本猜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及整理文件资料和编制成本报告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好成本,赢得利润的最大化,达到企业预期目标,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坤,陈立文,苏春生.工程项目管理层次综合集成化模式研究[J].基建优化,2003,24(5):121-122.

[2]陈晓芳,崔伟.关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3):67-68.

[3]谢玉辉.现代建筑设备设计与管理有关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项目治理 篇8

项目区地处偃师市北部, 呈平行形分布在东经122°30 30~122°56 15, 北纬34°42 30~34°47 30之间, 区域高程在116.6~404.5 m之间, 以南为洛河北岸, 西与洛阳孟津县接壤, 北临黄河与焦作孟州隔河相望, 东接郑州巩义市及本市一期项目区, 总面积为145.66 km2, 水土流失面积为120.56 km2, 涉及首阳山、城关、山化、邙岭等4个乡 (镇) 35个行政村。共分4个小流域, 其中邢沟、大东沟小流域属洛河支流, 兰庄、马洼小流域属黄河支流。

二、建设目标、任务和规模

1. 建设目标。

基本遏制水土流失, 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1.05%提高到60%以上, 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70%以上。各项治理措施配置合理, 流域泥沙减少60%以上。改善农业用地条件, 人均基本农田由0.017 hm2提高到0.05 hm2左右, 人均粮食自给400 kg左右。

2. 建设任务。建设治沟骨干工程, 大力发展沟坝地, 提高土地产出率。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和预防监测系统。

3. 工程规模。

项目区通过3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新增措施面积6 038.12 hm2, 其中梯田3 556.91 hm2, 乔木林1 653.14 hm2, 灌木林67.4 hm2, 经济林、果园117.68 hm2。通过建设2座骨干坝等治理措施, 使项目区治理程度达到63.43%。

三、工程分析和规划方案

1. 水平梯田。

由于坡耕地一般坡度较大, 发生降水时, 雨水沿着山坡很快地向下流动, 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同时, 坡田上肥沃的表层土壤被慢慢流失, 造成作物产量低下。梯田可增加土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 同时梯田修成后, 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等农业耕作措施, 以加速土壤熟化, 提高土壤肥力, 将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因此, 坡改梯是提高坡耕地产量和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根据梯田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由于项目区内土层深厚, 当地劳动力充裕, 可一次性修成水平梯田, 因此本次规划梯田断面形式主要采用土坎水平梯田。本次规划修筑梯田3 556.91 hm2, 其中邢沟小流域修筑梯田1 246.02 hm2, 大东沟小流域修筑梯田620.89 hm2, 兰庄小流域修筑梯田1 161.3hm2, 马洼小流域修筑梯田528.7 hm2。

2. 人工造林。

项目区现有的荒山荒地及退耕的陡坡地生产力极其低下, 将其改造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较高生产力的林地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把项目区现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充分利用起来, 并结合部分退耕地、“四旁地”可以大力植树造林。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民造林热情很高, 在项目区已涌现出一大批以植树造林为主的农户, 一旦项目实施, 农民将会积极投入林地建设。本次规划项目区共发展林地1 838.21 hm2, 其中水保林1 720.52 hm2, 经果林117.68 hm2。

3. 封育治理。

封育治理是恢复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封山育林的条件是地面有残林、疏林 (含灌丛) 或遭到自然灾害 (如水灾、病虫害) 、人为破坏的林地和采伐迹地, 当地的水热条件能够满足恢复植被的需要。本次规划封育治理面积为643 hm2, 其中邢沟小流域210 hm2, 大东沟小流域433 hm2。

4. 沟道工程。

本次项目区主要沟壑治理措施为修建2座骨干坝, 分别为邢沟小流域的邢沟骨干坝和马洼小流域的光明骨干坝。坝型选择主要是根据坝址地形、地质条件、筑坝材料情况及交通运输情况等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区内2处坝址区土层都较厚, 有丰富的筑坝土料, 且附近均无筑坝石料, 因此不适合修建砌石坝。项目区内沟道两侧均为土体, 因此也不适合修建拱坝。通过比较本次坝型均采用均质土坝。根据单坝控制面积和库容曲线, 分析坝高及库容, 认为邢沟骨干坝所在沟道现有情况无法满足洪水全拦全蓄, 同时考虑到淹没损失, 防洪风险等, 决定本次邢沟骨干坝采用三大件 (坝体、放水和溢洪道) , 光明骨干坝采用两大件 (坝体、放水建筑物) 。

四、项目效益

项目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 初步测算每年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达514.95 m3, 每年保土能力为22.15万t, 拦沙率达到61.24%, 宜林宜草面积林草覆盖率达到87.06%。空气湿度增加, 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减轻, 局部小气候将得到显著改善,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实施, 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 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物质条件的改善, 促使农村科学文化和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改善, 将提高环境容量, 缓解人地矛盾, 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良性循环, 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治理 篇9

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以下简称《决定》) , 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决定》重点要解决的是政府与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统得过死, 而政府该管的问题又没有管理好的问题。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以下简称《纲要》) 通过深入剖析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紧迫形势和任务, 回顾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的显著成就与不足,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 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主要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纲要》与《决定》以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颁布都明确提出了政府简政放权, 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 确立大学法人地位的内容。然而, 由于大学与政府关系不仅受到法律的规制, 更受到客观资源依赖关系的约束。这使得作为非盈利组织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和项目拨款。新时期, 项目制的广泛应用, 使得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已经从以往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源依赖关系”。在这种“资源依赖关系”中大学无疑处于弱势地位, 非对称性资源依赖关系使得政府与大学之间产生了新的权力配置关系。项目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与意图嵌入大学发展战略意图的有力手段。政府通过项目干预高校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引导甚至决定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内容。探讨项目制作为一种治理工具乃至国家治理体制对于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通过剖析项目制的实质、产生机理以及运作方式, 探究新型大学与政府关系格局对大学发展战略、高校科技创新乃至教师职业发展等所产生的影响。

二、项目制: 国家治理体制嵌入大学治理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制”到市场经济与法制不断发展的项目制, 国家治理体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国家治理从总体性治理逐渐演变为技术性治理, 作为制度化体制的“单位制”是总体性治理时代国家对社会各种资源、权力进行配置的工具, 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项目制同样具有资源与权力配置的功能。“国家统治的最大特征即是政权和财产权的合一, 是市场交易权力和行政命令权力的合一。”“依仗利益和资源所产生的依赖性结构, 与依仗国家的命令权力所产生的依赖性结构仍然结合在一起, 共同维持了国家对社会的统治。”[1]作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其作用机制正是以市场交易的资源配置与政府行政命令的统一为基础的, 国家运用项目制实现了对社会各领域的治理, 贯彻其政策意图与利益偏好。

当前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项目”的影子,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以及包括大学在内企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都围绕“项目”展开着复杂的互动。一定程度上而言, 项目制是工程思维在国家治理领域的生动体现, 是国家顶层设计推进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项目制不单指某种项目的运行过程, 也非单指项目管理的各类制度, 而更是一种能够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级关系以及社会各领域统合起来的治理模式。项目制不仅是一种体制, 也是一种能够使体制积极运转起来的机制; 同时, 它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决定着国家、社会集团乃至具体的个人如何构建决策和行动的战略和策略。”[2]“项目制是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不同于科层官僚制的管理体制, 准确地说是通过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建立起来的动员型财政体制。”[3]项目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当前我国工程治国的理念与技术治理的战略部署, 同时它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以项目、计划作为工作抓手或治理方式的延续。

在这种项目制的引导下, 各类社会组织及其组成成员彼此联系起来, 围绕着“项目”展开着复杂的互动、博弈, 也产生了一系列“策略主义”行为。这里的项目制或“项目治理”有别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项目治理”, 即“在公司治理框架内, 由价值体系、责任、过程和政策构成的, 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并促进项目执行的, 从项目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最佳利益出发的管理活动”[4]。它主要是指作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所发挥作用的治理工具、理念以及机制的整合。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两个比重”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 国家汲取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财税收入持续增长。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则出现了区域差距不断拉大的格局, 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政府债务累累, 事权的下移和财权的上移使得很多地区财政呈现“吃饭财政”甚至“讨饭财政”的局面。在此背景下, 国家开始通过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尤其是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政府的运转。而在对大学的支持中则更是出现了大量以“项目”为主要载体的资金配置方式, “985 工程”、“211 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简称“卓越计划”) 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简称“2011 计划”) 等等都属于“项目”的范畴。以“2011 计划”为例, 它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985 工程”之后,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211 工程”和“985 工程”的发展和延续。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 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 转变高校创新方式。“2011 计划”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新的战略部署, 通过项目制的形式调动了地方政府、行业部门、高校以及各类骨干企业的积极性, 汇聚了科技创新的活力。除了这一系列大规模的“项目”以外, 诸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973 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863 计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其他各类基金项目都属于“项目”的范畴。

项目制作为国家治理的新体制已经嵌入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大学治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也主要围绕“项目”展开。除去校级科研项目以外, 大量的国家、各部委以及省一级政府的项目都需要经过高校行政部门的审批和核定。政府———大学———教师之间形成了基于“项目”的关系链条, 而三者之间关系则演化成基于“项目”的制定、申报、审核、检查、评估以及结项的策略互动过程。中央政府以及部委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发布项目指南书, 各高校组织院系、教师申报项目。项目之间的竞夺成为教师、院系、高校乃至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场所, 大学为了激励教师申报相关项目, 也设计了相关的资金配套措施, 并将项目的级别与结题数量作为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和奖金发放的重要考量标准。从深层次说, 项目制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机制嵌入大学治理并非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 建国初期国家就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引领高校科研发展。项目制作为一种政府对大学进行治理的工具, 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与政府的资源依赖关系以及我国大学领导的人事任免制度、科层制的行政文化传统等决定, 文化、制度以及资源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项目制成为高校科研管理乃至大学治理的重要机制。“国家是项目最重要的主导者, 项目发布权决定了国家的指导作用。作为项目过程的‘推手’, 国家为各个行动主体提供一个参与和博弈的平台, 这个平台向各个利益集团提供不同的制度性或结构性机会。在整个流程中, 资金跟着项目走。”[5]

这种项目制的实施尽管推进了国家发展战略与意图在大学治理中得以体现, 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科研实力的增强。然而, 这种项目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方政府以及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局面, 导致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为学术工厂化背景下的“工蜂”。声势浩大的一系列项目的实施, 在动员各级地方政府、各大高校以及广大教师群体参与到项目运作过程同时, 也使得学术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逻辑与本色。制度的思维决定了人的思维。项目制作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已经深刻地嵌入于大学治理的体系中, 影响着大学以及教师作为理性行动者的行动逻辑。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已经从“单位制”时代的完全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项目制时代的资源依赖关系与策略互动关系。

三、项目制: 成效及其限度

项目制嵌入于大学治理的有效性如何, 项目制实施所引发的大学与政府关系的重构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呢? 考察项目制的成效及其限度是探索项目制重构与调整的前提, 是促进大学与政府关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 项目制的实施彰显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前还主要采取“集权”模式, 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发挥需要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一定程度上, 项目制的实施使得国家发展战略在大学发展战略中得以体现。例如, “985 工程”的实施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其次, 项目制的实施保障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当前我国大学的创收能力总体较弱, 很多高校负债情况严重。项目制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困难。各类“项目”所带动的资金的下放, 使得地方高校的办学积极性得到提高。而在“质量工程”项目等一系列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指导下, 高校办学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 扭转了扩招以来高校办学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趋势。最后, 项目制的实施推进了大学的规范化办学。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然而,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较快, 这使得我国大学总体上缺乏规范性。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的情势下, 项目制的实施促进了大学治理结构的规范化乃至国际化。随着项目制的实施, 高校在依法治校、规范化办学、大学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些高校借助国家“项目”的“东风”, 对一系列项目进行“包装”与“打包”, 顺项目之势, 推进大学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 大学竞争力得到增强。

改革开放30 年, 我国国家治理格局已经从“总体支配”转向“技术治理”, 通过项目制这种总体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国家治理机制嵌入大学治理, 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弊端。从深层次而言, “项目治理”与“学术治理”存在内在的紧张与冲突, 学术发展所要求的大学自治正在被项目制所牵动的大量资源所消解, “资源消解自治”成为提升我国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瓶颈”。

首先, 项目制使得学术自由受到侵蚀, 大学教师群体分化严重。学术自由权是作为学术个体探求真理与知识的一项基本人权, 然而, 项目制的实施使得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学术自由权受到影响, 高校教师的学术自主性和创造性呈现萎缩趋势。作为学术心脏地带的基层学术组织及教师群体在项目制的规训下, 正在从以往的“单位人”转变为“项目人”, 繁杂的项目申报、审核、评估与结题过程极大地损耗了学术心脏的活力。很多教师疲于项目的申报、评审、结题过程, 而教师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无疑, 纷繁复杂的项目申报使得大学教师作为学术人员丧失了学术自由, 从项目的选题到项目书的撰写、项目的评审直至项目结题都需要符合项目的“内在规定”。项目撰写成了一项“看家本领”与“硬功夫”, 如何撰写一份符合“政府意志”而非“学术旨趣”的项目书成为获得项目的必要前提。更严重的是学术权威的存在与声誉机制的作用, 使得刚进入学术研究共同体的青年教师很难获得项目支持。目前, 许多高校年轻教师都面临争取课题经费的极大压力。“美国有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 这种压力过大是不利于出成果的, 争取课题的巨大压力使科研人员解谜的乐趣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6]项目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青年教师的创造性。更严重的是项目制对于大学治理尤其是科研管理的过度干预, “一方面导致选题的非专业性、非科学性, 另一方面还是诱致腐败的温床。一些参与决策的人员想方设法为亲戚朋友争取项目, 或从中收取贿赂, 或变相收政府的税, 如强迫接受经费资助的人或部门从其指定部门购买设备、材料”[7]。正是在项目制所产生的“项目权力”与“项目垄断”下, 学术腐败与学术造假行为滋生。

项目制作为一套国家治理体制嵌入大学治理, 演变成强势高校、学术精英瓜分资源的制度体系, 公共教育利益沦为少数群体或个人的特殊利益。与此同时, 项目制助涨了大学行政化的风气, 项目资源以及由此衍生的项目权力使得大学行政机构干预学术成为可能。“项目制在原行政体制之外, 形成了一种‘项目权力’。这种权力与原行政体制相配合, 构成了更为强大的国家权力。”[8]项目制作为一种工程思维架构的体制, 重视过程、系统、时效性与规划的严密性, 它为项目申报和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的标准化和技术化的操作程序, 便于实现垂直的专业化管理和控制。“标准化达成的统一原则, 有利于自上而下的统计和监管, 意在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和落实, 技术化则被用来解决监管过程中的专业化难题。”[9]项目制对于“技术治理”的过度强调, 使得学术的自主性遭到侵蚀。

其次, 项目制运作过程的复杂博弈引发“项目异化”, 大学发展“乱象丛生”。过多的项目设定以及对于“工具理性”的过度强调使得项目制演变为一种声势浩大的“项目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治理不可避免地“缺少对真实的世界作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多维复杂背景, 更无视社会自主管理和自主治理的能动性与内在合理性, 经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显性治理困境, 沦入‘制度化运动’低效乃至无效化窠臼”[10]。由于在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各级政府、高校、院系、教师等行动者都夹带着多重的意图和目标, 使项目所涉及的总体结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变得错综复杂, 构成输入与嵌入、规制与变通、支配与反应相互交织的治理过程, “项目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各行动者之间策略互动与利益博弈的过程, 这导致项目目标的偏差甚至异化。

项目制运作过程中的博弈使得“项目”所负载的国家战略意图被消解。当前我国项目制的实施主要采取“专项专款专用”的原则, 中央政府的不同部门都拥有一定的项目制定权即“发包权”。然而, 当前项目制运行过程中产生了“项目垄断”与项目“权威分裂”并存的局面, 高等教育领域项目的制定、审核、评估等过程涉及不同部委以及部委内部不同司局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高等教育政策权威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权威呈现分裂即李侃如所言的“分裂的权威主义”。更严重的是, 项目的实施过程高校作为理性行动主体往往与中央政府以及部门之间发生“讨价还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反控制”过程, 甚至有时会出现斯蒂格利茨所谓的“规制俘获”的局面, 这不仅使得国家的战略意图无法落实, 更造成了大量国家各项资源配置的低效与不公平。此外, 项目制的指挥棒下, 大学的战略发展能力弱化, 一些学校的学科特色弱化, 大学“综合化办学”成为潮流。这使得高校重复建设与盲目跟风状况严重, 高校发展的自主性与特色化降低, 大学系统内部结构紊乱, 整体竞争力得不到提高。“贪大求全”的办学理念与“钓鱼”式的项目引导, 也使得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负债累累。

四、项目制的反思与重构———基于 “质量工程”政策的分析

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政策目标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政策 ( 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为例,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高校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以及获得更多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的主观偏好而导致“质量工程”政策出现了“资金崇拜症”、“叠加效应”以及“抗生素效应”等目标偏差现象[11]。

具体而言, 项目制对于大学治理存在四点负面影响:

第一, 项目制所设定的总目标与项目目标体系所分解的子目标之间存在内在不一致。在“质量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高校往往将注意力放在“质量工程”的子目标上, 具体而言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创新精神、专业设置预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共享、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西部支援等。这九项子目标的完成一定可以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吗? 此外, 在现实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教育部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免出现数据信息作假的行为。

第二, 项目制重视标准化、技术化程序, 重视项目申报条件的审核。这使得在项目的申报过程中, 将出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占据各种资源优势的强势高校如“985”高校、“211”高校以及高校内部职称与社会地位较高的学者将获得更多的项目支持。而在这个过程中, 也就出现了“叠加效应”。“一方面, 一些教授因不断新增的项目而疲于应付, 甚至因疏忽而导致学术失范; 另一方面, 一些刚入行的年轻人却只能‘望项兴叹’。对他们来说, 出路只有两条, 要么参与到大教授的课题中充当廉价的高级研究技工, 要么在一边‘默默地承受孤独’。”[12]

第三, 项目的制定往往针对某一具体目标, 项目与项目之间缺乏配套性。工具理性的张扬, 使得项目制的实施犹如西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项目治理逻辑使得大学治理的肌体受到损害, 产生了严重的“抗生素效应”。一系列项目在高校的实施中都只能成为增加高校经费开支的手段, 并不能真正实现大学治理的良性发展。

第四, 项目制作为一种政府动员机制, “表现出自我扩张效应, 这种效应与项目制的特点有关”[13]。“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按照项目实施进度不断投入资金, 各种配套资金更是不断扩充着项目的规模。这种自我扩张效应不仅体现在项目资金的规模上, 更体现为项目制运作所引发的制度嵌入效应与大学组织体系的膨胀效应。值得注意的是, 类似的项目可能成为少数大学“投机性经营”的工具, 这有可能引发大学治理的“系统风险”。

项目制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乃至风险, 深刻影响着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使得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以往“单位制”时代的全面控制与依赖转变为“项目制”背景下控制与反控制、支配与反支配的复杂博弈关系; 从单纯的行政关系为主导转变为利益关系、资源依赖关系等为主导。正是在这个博弈过程中, 学术屈服于“市场的沉默”所张扬的经济理性主义价值, 工具理性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它甚至成为一种信仰弥漫在国家、大学以及教师的深层观念体系中。反思项目制对于学术自由的规制和教师群体的行为规训, 有益于促进教育行政体制的变革, 推动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和谐发展, 增强学术自由与自治。“现代教育行政的发展需要新的教育行政理论, 平衡论能为教育行政提供观念支持。平衡论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罗豪才提出的一种新的现代行政法理论。平衡论认为, 行政法关系的各方主体都是能动的、扩张的, 且都具有两重性。双方既对立又合作, 是行政法制发展的根本原因。行政法对双方主体既要加以制约, 又要加以激励。”[14]因此, 重塑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需要构建教育行政各方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 促进大学、政府以及教师群体内部的关系协调。

首先, 完善项目制的设计与相关配套机制。当前项目制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项目虚设、项目重叠、项目嵌套等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 项目制的制度设置本身就留有缝隙和空子。此外, “项目制中项目设置的指令性过强, 限制条件过于严格, 一刀切”[15]。项目制的表面公平与“机械合理”实质上蕴藏着“强者恒强”的逻辑并导致学术工厂化、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问题。因此, 项目制的设计必须富有弹性, 借鉴柔性管理的理念, 重新架构项目治理的内容与环节, 减少不必要的审批过程和细节, 做到国家宏观统筹与学术共同体微观自治的有机统一和平衡。此外, 要加强项目审批权的监管, 推进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 将一部分项目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转移到社会中介组织与第三方专业机构。优化项目结构, 确保项目资源配置的均衡与公平, 提高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动性。

其次, 构筑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诉求机制。项目制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分配机制, 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当前项目制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极化效应”与“关系操作”问题, 这一方面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非人格化结构与“关系社会”的历史传统有关; 另一方面, 与强势行动集团的利益博弈能力有关。项目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需要考虑多方利益的平衡, 推进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大学教师群体、公众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 形成项目治理的“多中心治理”格局, 打破学术权威与强势高校独占项目资源的局面, 实现项目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与公平正义。增强高校教师群体尤其是普通教师在项目管理中的自主权, 促进高校教师在“项目资源”配置问题上权责利的统一。

五、结论

项目制作为一套国家治理体制的实施, 使得高校及其教师群体作为项目链条的末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都有大型的战略规划对院校发展以及科学研究进行指导, 然而, 我国的项目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缺乏灵活性, 信息缺乏公开透明, 项目权力更多掌握在少数技术官僚与专家手中。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势下, 作为行动者的高校与教师群体作为利益主体的属性被激活, 在项目制特定的制度安排驱动下, 往往奉行“理性人”的逻辑而泯灭了作为“学术人”应有的学术诚信与学术自由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 项目制作为国家战略意图体现的政策工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政策目标发生着目标替代甚至目标异化的现象。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日趋严重, 一些特色高校在“项目”的指挥棒下逐渐丧失了特色学科领域的优势地位。高校教师群体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丛生, 学术的公信力与尊严受到倾轧。

正如渠敬东所担心的, “一旦权威治理和技术治理有效结合起来, 项目制就会培育出各种‘利维坦’, 将技术、资本、信息乃至权力垄断于一身, 对国计民生的未来发展必会产生重大影响”[16]。同样的, 当大学治理中的权威与技术治理的项目制联结在一起时, 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所承载的价值与理念将被严重侵蚀, 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与创造的场所将沦为只产生“学术GDP”的“学术工厂”, 学术资本主义与学术官僚主义将伴随着项目与市场的无序干预主导大学的发展。以“数字管理”、“技术治理”为主要特征的项目制的推进, 无疑推动了国家战略意图的实施, 然而“项目制”对大学治理所产生的意外后果却在逐渐消解大学自治。伴随着项目制的迅速扩张, 国家治理的负荷成本不断增加, 各种“条框制度随之而来, 有可能导致繁文缛节泛滥, 组织僵化, 从而降低治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17]。实现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变革, 需要推动政府治理模式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促进国家治理政策工具的创新, 推进项目制作为一套嵌入大学治理体系的新的治理机制的重构。

参考文献

[1]李汉林, 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J].社会学研究, 1999, (4) :45-46.

[2][8][9][15][16]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5) :1-19.

[3]张良.“项目治国”的成效与限度——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 为分析对象[J].人文杂志, 2013, (1) :121.

[4]顾强.项目治理的理论研究与进展评述[J].建筑经济, 2012, (2) :64.

[5]折晓叶, 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4) :126-148.

[6][7]李光丽, 卫林英, 段兴民.选题的行政化是诺贝尔奖空白的重要原因[J].科学学研究, 2007, (1) :104-108.

[10]杨志军.当代中国政府“运动式”治理模式的解释与反思[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 2013, (10) .

[11][12]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09, (5) :19-21.

[13]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 2013, (2) :77.

[14]周光礼.教育行政与教育法——法学视野中的学术自由与政府干预[J].江汉论坛, 2003, (6) :124.

项目治理 篇10

(一)政府投资项目协同审计机制路径

政府投资项目协同审计机制,就是在审计政府投资项目中,主要监管各管控系统、相关利益方行为动机以及项目进程的统一协调,根据审计评估指标,提出协同审计建议,推动各个环节协同达到既定的目标。

(1)政府投资项目管控要素协同审计路径。政府投资项目管控体系包含质量、进程、价格以及资源等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可以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的协同审计路径。质量协同审计主要包含质量监管审计和工程质量审计。质量监管审计重点根据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对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工程质量审计主要是采取抽查的方式,也可以聘用专业检查机构,对工程建设的主体构造、重要部位以及有关原料、配件和设备进行检查,检测每个组成单元是否适合整个项目的标准要求,从而对政府投资项目以整体评价。进程协同审计主要对工程进程与其他的管控要素的协同性进行审计。项目进度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设计过程中已经确定,除了意外情况的影响,应该按照设定进程完工。重点是根据设定的进程,对各个环节、重点部分和有关情况进行检查。对延迟或提前完成的任务,分析有关原因,找出对工程质量和项目价格的影响,提出加快进度、保证质量的对策建议,防止草率加快进度造成质量隐患的发生。项目价格协同审计主要包括项目预算、结算和决算以及资金监管情况进行审计。项目的造价是指整个项目建设的总体费用。项目结算主要是根据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的价格总和。工程决算是根据项目建设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的核算,包括由于某种原因改变施工所用的费用。工程价格协同审计重点从工程量是否准确、单价是否合理以及资金监管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审计。项目资源监控协同审计主要是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从时空和逻辑思维等方面是否合理进行审计。资源监控协同审计同项目进程、工程造价审计是不可分割的,通过对资源在各个环节的配置,来检查资源利用的成效,特别是对大量资金的到位情况、建设土地指标的批复情况、重大配套资料进货情况等方面审计其是否合理合规、协同有序。

(2)政府投资项目组织协同审计机制路径。政府投资项目组织协同审计机制主要是对审计方的利益关联方之间进行协同审计,以及对被审计方的关联方进行协同审计,从而高效有序地完成任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方协同重点指各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不同环节,进行协同配合。各级审计机关重点是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落实、资金管控、工程监管开展审计;社会审计组织主要是根据合同规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个施工方的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对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决策立项需要政府各部门包括发改委、住建、经信、国土等部门之间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审批。独立第三方可以监管这些部门是否配合完成各项任务,加快推动项目审批并相互配合,最终完成工程项目审批任务。项目核心组织层面的施工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审计都需要密切配合,为推动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加强协同配合,履行各自责任。对各个组织层面的履职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审计方协同审计,各尽其责,发挥优势,从而提高项目审计的成效。政府投资项目被审计方协同主要是被审计方的利益关联方进行协调配合,重点至政府层面和核心组织层面的协调配合。通过审计项目施工方是否保证工程质量等情况,从而保证核心层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相关的任务。

(3)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进程协同审计机制路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进程包含可行性分析、初步规划设计、设计施工图、招投标、准备施工、实施施工、完工验收、建成使用等多个阶段。项目建设进程协同审计需要对这些阶段的协调配合情况进行评估审计,可分为项目决策审计、施工准备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和竣工结算审计等阶段。在每个阶段,协同审计都需要选择合适的节点和关键部位进行详细检查,特别注重对内部联系、相互配合等方面的审计,保证项目进程能够协同有效推进。另外,对项目的各个工序审计也要进行协同配合方面的审计,对每个工序的前后衔接,是否形成有效闭环,做出客观合理的审计,从而保证整个项目绩效达到最高水平。

(二)政府投资项目协同审计效果分析

(1)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政府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包含质量、进程和价格。在项目推进中需要与周边的环境进行资源交换,因此有效配置资源是加强政府项目管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质量、进程和价格作为重要因素,来评估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关键是做到项目的质量、进程、价格以及配置资源有效协同。用以下公式表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TP:

其中,Sq是质量管控系统;St是进程管控系统;Sc是价格管控系统;Sr是资源管控系统。

假设项目开始状态为X0,把项目绩效展开得到:

如果

Mi,i=3,4,5……,以此类推,假设I=[1,1…1],得到:

公式(3)中,Ir为I的转置矩阵,△1=I*M1*Ir表示Sq,St,Sc,Sr自身优化对δTP的作用,叫做一级优化。I*M2*Ir表示δTP两者之间的作用对δTP的作用,成为二级优化。I*Mi*Ii表示i级优化。为二级以上相互作用优化对δTP的贡献总和。从而得出六种不同的关系:

状态③的成效最好,不仅各管控系统优化,而且项目总体协同很好,总体成效提升。状态①和②表示各管控体系虽然优化,但总体协同不好,状态①稍好,总体成效有待提升。状态④和⑤表示各管控系统没有优化,但总体协同较好。状态⑤总体协同比状态④稍好。状态⑥最差,各管控系统没有优化,项目总体体协同也差,总体成效最差。因此,只有各管控系统优化,项目总体协同也优化,总体成效才最好。

(2)政府投资项目协同评估。协同度是衡量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的有效办法,其协同度可用函数表示: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是状态x=(Sq,St,Sc,Sr)时得到的,根据函数得到,当协同度越大时,项目的总体绩效越好。所以,协同度与总体绩效存在以下一定的关系。公式(1)和(4)可转化为:

x在任何一种状态都会有一个协同度H和总体绩效TP与之对应,得到其逆函数。假如x=h-1(H),从而得到:

从上面的公式分析可以得到,TP是H的单调递增函数,项目系统协同度变大,总体绩效越大。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可以通过提升协同度,来提升总体绩效,从而达到政府投资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政府投资项目治理审计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治理审计机制是指审计项目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建立及落实状况,提出有效审计建议,从而在合理的权责利条件下,完成各个方面的任务,达到项目绩效最高的效果。

(一)政府投资项目治理机制

(1)政府投资项目内部治理机制。政府投资项目内部治理机制的重点包含冲突处理、风险分担和监督三项治理机制。第一,冲突处理机制是在项目建设核心组织层在落实合同中,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激励约束机制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各利益方的经济关系,促进各方协调配合,以便取得最佳效果。利用伙伴关系解决冲突主要是规定相关的责任,想尽办法提升伙伴关系解决冲突的能,创新解决冲突的方法,尽可能把冲突减低到较低的层次,防止冲突扩大,增强伙伴之间的互信互利。第二,风险分担机制主要指在项目建设的一定周期,在政府、施工方以及其他利益方适当划分风险责任,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损失,并获得有关利益。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主要是因为政府投资项目一般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投入资金较大等因素,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政府和施工方很难承担如此风险。因此,需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来降低风险。政府相关部门是政府项目投资的委托方,应从项目利益着想,适当分解责任,从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第三,监督机制主要是确定各政府部门、施工方、监理单位以及相关利益方之间的权责利,形成有效的平衡。在项目内部治理中,政府部门和监理单位都是受社会和项目方委托,来监管项目进程和成效。监理单位重点参与项目建设的监管,对项目质量、进程、价格以及安全方面的监管。

(2)政府投资项目外部治理机制。政府投资项目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含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两个机制。市场调节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部分,正式制度的市场调节主要包括代理权竞争、资本市场和监管机制,非正式制度包括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诚信体系。与市场对应的是政府调控,主要包括法律框架、宏观监管两部分,而宏观监管重点包括监督市场、计划监管、资金监管、建设监管、环境监管等等。政府投资项目外部治理机制情况如图1所示。

(二)政府投资项目治理审计机制路径

(1)政府投资项目内部治理审计机制路径。一方面是政府投资项目内部治理评估。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坚持项目利益中心构建制度构建。冲突处理机制主要是在项目建设过程发生冲突,才有有效化解冲突的措施,通过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和密切伙伴关系,来有效解决冲突。风险分担机制主要是对发生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建立合理地分担风险标准,一旦发生风险需要最强控制能力方来承受。监督机制是项目顺利完成的保障机制,通过对项目利益方有效监督,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动项目各个系统都能圆满完成各自任务。另一方是政府投资项目内部治理审计机制。重点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审计内部奖励制约机制和落实情况。检验奖励制约两个机制是否匹配,奖励机制是否不兼容的状况,制约机制是否妨碍其他相关方正常运转。二是建立审计伙伴关系的情况。检验项目建设方之间的互信情况是否建立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高层经济监管的特点,促进信息共用共享,排除信息不对等从而增进互信。三是合理分担审计风险。检验风险是否让最有掌控的一方承担,重视识别承担风险者是否为社会认可。四是发挥审计监督机制的成效。检验是否存在有限监督人,导致越位监管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监督人要按照一定的监督标准履行职能,从而使监督过程让被监督者满意。

(2)政府投资项目外部治理审计机制路径。一是政府投资项目外部治理是确定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界限,从而确保政府调控适应市场的调节。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很多时候干涉了市场的调节作用,阻碍了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通常情况下,政府主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不能过度干涉行为投资人的选择。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必须加强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不能过度干涉市场,应建立合理制度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促进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协同发展。二是政府投资项目外部治理审计机制实现,主要是通过设立市场和政府的合理界限,并对政府与市场进行有效监督。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计政府政策编制执行和政府有关部门履职状况,从而有效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审核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和立项状况,确保各项审查能顺利通过。严厉查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贪污腐败等行为,加快法治建设。有效监管政府投资项目的权力实施情况,督促各有关方做好经济方面的工作。二是审计监管制度要与市场经济相配合。审核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和风险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状况,重点审计防碍市场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政府监管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三是审计非正式制度下市场调节作用发挥情况。审计信息是否上传下达,严厉查处行业自律不严和诚信不到位的问题,建立及时公开项目建设信息的有关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促进非政府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

三、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审计信息互动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审计信息互动机制,主要是审计信息传递给需求方,并取得需求方的反馈信息,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等的问题,推动项目有效减少内耗的一系列制度方式。

(一)协同治理审计信息的相关原理

(1)信息经济学原理。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代理方得到了委托方没有的相关信息,从而拥有信息优势可以获得超额利益,这样对于委托方不公平。协同治理审计主要是通过独立审计,弥补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把审计信息采取合适的方式,传递给信息需要各方,尤其在核心层的有关利益方之间降低信息不对等,有效化解逆向选择等问题。

(2)博弈论原理。政府投资项目从一开始立项到最后使用,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利益各方的博弈。而每一次博弈都是利益各方短期的写照,各利益方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从而严重损害了其他方的权力。建立信息互动平台,在较长的时间内共享行业自律和诚信信息,使得一次博弈变为多次博弈。把政府投资项目施工变成多次博弈,有利于形成良好合作意向,建立互信机制,为各相关利益方实现利益最大化搭建平台。

(3)耗散结构原理。繁琐不定的状态下,通过外部作用,使整个系统沿着平衡状态上下波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功能上保持稳定的结构,这就是耗散结构。协同治理审计信息互动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开放机制,有效反馈信息,建成耗散结构。

(二)协同治理审计信息互动机制路径

(1)立项决策审计信息通报制度。立项决策阶段协同治理审计,重点检验项目立项有关信息的合法合规,提供政府决策参考,维护社会公共权益。为保证社会知情权,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保证项目立项决策切实可行,把审计意见采取一定方式进行通报,接受社会监督。通常的办法是召开部门联系会议,通报项目建设相关利益方,并将反馈的意见运用到项目立项决策。并将这种方式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2)建设实施审计信息共享制度。建设实施阶段审计信息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审计的项目、财务有关的数据信息,发挥第三方的独立性优势,通过互联网获取审计信息。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主要是在施工中,将审计方和被审计方的有关信息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发挥其自身优势,对项目实施的进程、投资等数据有限获取,各审计机关可以有效监控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将这些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建立信息平台系统。同时,将施工方的项目进程、财务报表等信息输送给委托方的相关利益方,把招投标、签订合同输送给需求方,从而降低信息不平等的问题。

(3)竣工使用审计信息公示制度。竣工决算审计主要指审计项目结算的编制和内容的准确性,对项目施工的绩效和施工方履职状况进行评估。审计结果公示机制主要是通过审计信息平台,把审计报告向社会公示,并将社会反馈的意见建议反馈给施工方,督促政府部门加以整改,从而达到从立项到竣工闭环的效果。重点利用各级审计部门的网络平台,通过增加公示模块的方式实现,通过审计部门的现行行政结构,通过新闻办进行公示,并接受反馈的意见,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项目达到最佳绩效。

四、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审计机制作用关系

在三个机制互相配合下,能很好地提升政府投资吸纳蒙古治理机制总体水平,达到协同治理的目的。

第一,协同审计与治理审计两个机制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治理审计机制推动项目利益方的利益平衡,坚持项目利益中心协调工作,如图2所示。协同审计机制推动项目建设的组织、进程相互协调,促进各监管要素协同合作,从而建立权责利匹配的制度体系。

第二,协同审计与审计信息互动两个机制具有相互协调的作用。审计信息互动机制使审计方和被审计方共享审计信息,推动项目在组织、进程上相互协同,各管控要素密切配合。协同审计机制保障信息互动机制很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治理审计与审计信息互动两个机制具有互相配合的作用。审计信息互动机制在各利益关联方有效传递和反馈信息,促进责任权利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治理审计机制注重有关方的利益制衡,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达到审计信息在各个利益关联方有效传达和反馈。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投资项目的总体绩效和协同成效,总结了协同审计机制的实现途径,包括管控要素协同、组织协同和进程协同三个审计途径,着力建构协同治理审计机制;探究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内外两种治理机制,并总结了内部和外部治理审计机制的实现途径;阐述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耗散结构等有关原理,基于此探析了协同治理审计信息互动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立项决策审计信息通报、建设实施审计信息共享、竣工使用审计信息公示等协同治理审计信息互动机制的途径。同时,阐述了政府投资项目协同治理审计机制作用关系。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协同审计机制,治理审计机制

参考文献

[1]田利军、张禹:《审计治理与审计管理:概念辨析和边界界定》,《财会月刊》2010年第10期。

[2]石爱中:《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坚持审计实践注重研究方法》,《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3]王会金:《反腐败视角下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4]龚明晓:《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责任与道德》,《财会通讯》2007年第2期。

项目治理 篇11

虽然时间很短,但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广东省各级妇联先进新颖的工作理念、创新务实的工作方式、敢为人先的工作举措,让我感触深刻。在亲身体验当地妇联工作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亲身体验当地妇联干部激情四射的工作热情,亲身体验当地妇女组织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的同时,也让我倍受启发,从中认识到项目化管理是新时期推动妇女工作发展最有力的手段,是新形势下服务妇女儿童最有效的措施。我把自己几天学习所得归纳总结,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借鉴广东省妇联的成功经验:

一、推动项目社会化,进一步扩大妇联工作覆盖,实现妇联工作转型创新

在广东省大力推动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省各级妇联发挥枢纽作用,主动参与,积极承接政府委托,推动妇女儿童类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笼子,使政府资源向妇女儿童倾斜。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孵化妇女儿童类社会组织,从项目设计、性别视角、财务制度、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集思公益”项目帮助社会组织提档升级。在帮助社会组织承接项目能力提升的同时,各级妇联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项目链接使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公共社会服务。

从广东省各级妇联的做法可以看到,由社会组织承接项目,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源,放大项目效应,推动服务妇女儿童工作的社会化进程。这是因为妇女儿童类工作项目以公开招标、自主申报、集中评审、竞争择优的方式让社会组织承接,在得到妇联方面资源的同时,还获得了街道、学校、企业、社区、机关、慈善机构等的支持,带动了社会人才、技术、阵地、资金等各类资源向妇女儿童类项目流动,推动了妇女工作的服务对象、服务队伍、服务阵地、服务组织、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全部实现社会化。妇女工作触角遍布社会不同层面,妇女工作手臂延伸不同领域,妇女工作拓展覆盖不同群体,妇联的角色从直接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间接服务的推动者和项目实施的顶层设计者,实现了从工作理念、模式、载体等方面的转型创新。

二、推动服务专业化,进一步形成妇联工作合力,切实解决妇女三最问题

从广东省各级妇联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具体实践中还可以看到,在提供公共社会服务时,社会组织在目标策略制定、资源获取方式、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执行管理评估等方面都具有妇联组织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因此,由社会组织来承接工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服务妇女儿童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社会组织提供的各项服务,从服务内容上看,涵盖了妇女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公益等类别,涉及权益维护、家庭服务、关爱特殊妇女群体、儿童成长防护等内容,融合了妇女发展、就业、价值认同、贴息贷款、环境保护等新型社会需求。关注重点从一般的援助关爱拓展到“助人自助”以及女性自身发展,更多地注重社区融合、深层需求、多元参与,更好地聚焦和满足妇女儿童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特殊化。从团队建设上看,不少项目建立了妇干+社工+义工联动的工作团队,甚至还联结了律师、老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等专家群,有效解决了妇联工作专职人员少的关键问题,带动了社会专业力量共同为妇女儿童提供服务,形成了妇联工作合力。从运作模式上看,社会组织采取小组、个案、讲座、调查、陪伴分享、热线、工作坊、外展等社区专业方式,能够策划更多新颖有趣的活动主题,组织更多灵活多变的实施方式,丰富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从而使得各项服务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更能直接地关注妇女的“三最”问题,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解决服务妇女儿童“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更多的妇女儿童在家门口受惠。

三、推动手段多样化,进一步增强妇联工作活力,有力提高妇联工作实效

广东省妇联工作不拘一格,不固定模式,而是示范带动先行,任务分类指导,鼓励试点创新,对待珠三角地区的妇联组织采取鼓励支持的措施,重在指导这些地区勇于创新,探索经验;对待省内欠发达的地区采取倾斜扶持的举措,重在安排人力资金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使得各地(市)妇联工作形式多样,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工作模式等方面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各具特点、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在组织建设方面,佛山市妇联率先试行将村(社区)妇代会改为妇联,使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妇干队伍更加完善,提高了妇女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好地促进了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在队伍建设方面,顺德区妇联大力发展义工队伍,通过“助人自助”吸收了更多力量充实妇联队伍,增强了妇联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阵地建设方面,中山市将镇(区)一级妇女之家“嵌入”由政府建设的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利用中心的场地形成工作枢纽,将村居、企业、楼宇、工业园区的妇女之家联成网络,在扩大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的同时,也解决了镇(区)妇女之家阵地和持续发展的困境。在工作模式方面,顺德区妇联创新性地将妇女之家注册成为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这一平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调动了妇女之家的积极性,使村(社区)妇女之家空前活跃,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妇女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多样化的工作模式,使困扰和制约妇联工作发展的组织、队伍、阵地建设等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推动了妇联工作更加务实,提高了全社会对妇女发展的关注度和妇联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通过“公益创投”、“网络众筹”这些最新式的、最具时代感的工作手段,不仅扩大了妇女儿童事业的资金来源,培养、锻炼、聚集了一大批懂得经济和市场运作的妇女工作者,使妇联工作队伍更强,工作阵地更牢,工作网络更广,妇联工作充满了无穷的生机、活力与创造力,实现了可持续地创新发展。

学习了广东省妇联的经验,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对下一步推动项目化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一是要抓机遇。抓住当前政府正在试行财政资金购买社会服务的有利契机,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财政资金向妇女儿童事业倾斜;同时,要大力向一些企业家、爱心人士、基金会、慈善组织宣传“公益创投”等新的投资方式,引导他们把以往的爱心捐赠转化为用于公益事业的创业投资,为妇女儿童类项目开辟更多的资金来源。

二是要抓基础。学习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把当前妇联工作中开展较成熟、社会影响力较大、能够常态化进行的一些工作按项目的要求来设计,建立妇女儿童服务类项目库,做好申请政府购买的基础准备。

三是要抓关键。推动项目化的关键还必须要有熟悉妇女儿童服务工作经验、有承接项目能力的社会组织。因此,要积极与民政等部门沟通联系,了解当地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培育一些与妇女儿童事务相关的团体能够注册成为社会组织,并引导他们主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

四是要抓根本。能否推动项目化运作的根本还在于有一支懂得项目化运作的队伍。因此,要开展培训工作,把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和体制内的妇联干部作为培训的主体,帮助他们树立参与项目化运作和社会服务的理念,拓宽他们参与社会工作的视野,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项目治理 篇12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实施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飞播种草等草原保护治理补助项目。为确保政策项目落到实处,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特制定本实施指导意见。

一、实施任务及范围

(一) 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

在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4省 (区)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草原建设防火隔离带2 884公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建设1 498公里, 吉林省建设160公里, 甘肃省建设71公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1 025公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130公里。

(二) 飞播种草

按照全国飞播种草规划重点布局, 根据基础条件、适宜飞播面积、拟播地点、技术措施、飞播成效、资金配套情况等因素, 实施飞播种草示范22万亩。其中:安排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等省 (区) 飞播种草任务10万亩, 重点治理退化草原, 恢复草原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安排四川、贵州、湖南、云南等省飞播种草任务8万亩, 重点对南方水土流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退化草原治理和植被恢复;安排河北、山西两省飞播种草任务4万亩, 重点用于优质饲草料资源开发, 种草养畜, 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

二、补助内容及标准

(一) 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在国界线内侧开设、营造草原防火隔离带的机械翻耕、化学除草、人工刈割、生物隔离等方面的燃油、除草剂、机械设备使用和维护、劳务雇工等支出。

(二) 飞播种草

主要用于飞机租赁及作业现场的简易机场维护、燃油购置、购买草种、组合拌种和丸衣化处理、播前播后地面处理、围栏和漏播区域补播等重点环节。其中, 调机、购买草种及组合拌种任务由省级草原技术推广机构统一承担。每亩中央财政补助45元。

三、有关要求

(一) 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

一是规范项目资金管理

各地要及时将补助资金拨付项目建设单位。补助资金要实行专账核算, 专项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做到每一笔支出有测算依据、有政府采购合同、有支出账目明细, 做到支付对象和施工采购合同主体一致, 禁止补助资金挪用、串用、截留和超范围支出。

二是强化项目建设管理

严格落实行政领导监管责任制, 推行项目建设监理制, 建立检查监督机制, 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各省级草原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检查监督力度, 对项目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建设技术、资金使用、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 要认真分析原因, 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限期落实改进措施, 确保建设质量。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和归档立卷, 确保档案资料齐全。

三要切实做好总结评估

要及时组织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对项目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注重掌握边境草原火灾发生的规律和建设防火隔离带的地段、方式、方法。在以后下达建设任务时, 要对不适宜建设防火隔离带的地段及时进行调整, 并因地制宜地选择机耕、机械打草、人工打草、化学除草等不同的建设方式, 保障项目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对于不能按进度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项目县下一年度调减任务或取消补助。省级农牧业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于2013年12月底前将项目总结报送农业部、财政部。

(二) 飞播种草

一是加强领导, 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各省级草原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组织编制本省区飞播种草总体计划, 绘制播区规划图, 编制规划设计书, 制定飞播种草实施方案。要建立健全飞播种草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 确保飞播种草任务的顺利落实。要引导地方和群众投资投劳, 拓宽融资渠道, 在保证质量前提下, 鼓励扩大飞播面积。

二是强化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下发的《中央财政飞播种草补助费管理暂行规定》使用项目资金, 做到专款专用。各项目实施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 不得截留或挪用, 确保飞播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是推广新技术, 提高飞播种草科技含量

在飞行作业、种子组合加工、播前播后地面处理、播区管理等方面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 并进行组装配套。在飞行作业中重点改善导航和撒种系统, 在种子丸衣与拌种处理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采用保水剂、生根粉、根瘤菌、防鼠药及各种增产肥料等。

四是加强执法, 依法巩固飞播种草成果

上一篇:人生修为下一篇:自动化系统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