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控制系统

2024-10-15

指挥控制系统(精选12篇)

指挥控制系统 篇1

0引言

指挥信息系统, 是指以信息为主导, 以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由各类高效能软件支持的传感器、传输设备、处理系统和信息终端组成的新型指挥系统。指挥信息系统的指挥形式由“树状”向“扁平”转变, 控制方式由“直线式”延时控制向分布的“节点式”实时控制转变, 平台结构由“平面链接式”向“立体栅格式”转变。通信指挥平台的合理运用, 将对整个通信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提供强力支持。

1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应用现状分析

1.1训练科目少, 缺标准、缺人才

指挥信息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 各部队院校, 各作战部队都对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对指挥信息系统在应急作战、常规训练中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见解和看法, 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通用的训练科目、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大多通信部队的作战力训练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

此外, 各作战部队主体, 往往提出了自己小范围的训练标准, 各个标准之间缺乏通用的模式, 在训练和演习过程中, 指挥信息系统却不能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指挥。另一方面, 指挥信息系统所需要的人才还存在欠缺, 技术设备的运用缺乏思想火花的碰撞, 指挥信息系统在作战能力提升上还略显呆板, 缺乏灵动性。

1.2数据支撑少, 缺融合、缺共享

现有的指挥信息系统应用训练, 还是以单模块、单系统为主, 系统运行真实数据请领困难, 模拟数据尚未建成, 很难组织多功能模块的综合组网演练。

各系统数据之间融合与共享机制运行不畅, 各种资源、各种数据还没有高度融合, 融为一体, 在开展一体化指挥行动时, 指挥构成、力量编组、资源分配上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互操作”, 在指挥能力上无法实现资源整合以及效能倍增。

1.3训用连贯差, 缺互通, 缺应用

目前, 通信部队的指挥作战还主要应用在演习过程中, 平时训练的少, 训练也主要在本部队内部训练, 缺少与相关部队、院校的联合训练。

此外, 在训练和演习中, 基础数据工程未引起重视, 信息种类不全, 格式不一, 数据库互不关联, 作战指挥能力弱, 大多数武器装备尚未与情侦、指控系统实现交链, 实时获取信息和抗精确打击能力弱。

对于通信部队需要什么样的指挥信息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 论证不深、分析不透, 平台如何提高指挥作战能力, 作战指挥信息流程如何设置, 数据格式怎么确定。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普遍存在建、学、用、训结合不紧的问题。

2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出现短板的原因分析

2.1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指挥信息系统概念提出以来, 各通信部队虽然都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了学习、探讨、演练, 但是, 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老的作战理念、作战思维还在影响着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者、使用者、训练者, 还没有跳出老式作战理念的范畴, 效果出现偏差。

2.2军事训练上还存在一定的失衡

不管是新兵训练、还是老兵的常规训练, 都还是依据老的模式进行, 没有进行有效的突破。指挥信息系统的内涵包括了“化物”和“化人”两个方面, 但是目前指挥信息系统的“化物”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在“化人”上着力不够, 欠账较多。没有紧贴指挥信息系统展开专业人才的训练和培养。

2.3普及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断档

通信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在普及运用上的扩散力还不够, 指挥信息系统本身不能自动发挥通信指挥功能, 不能生成指挥能力, 只有通过人的指挥运用才能发挥其才能, 因此, 目前的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普及运用还是存在欠缺, 缺乏大量实践运用产生的扩散效应。

3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建设对策

3.1统一指挥, 统一标准

围绕应急作战准备, 统一指挥体系, 统一作战计划、组织指挥和具体行动, 依据统一的标准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系统构成要素有机链接。

运用统一的标准对各种指挥信息系统及其配套软硬件, 以及通信指挥系统武器装备以及配套产品的基数体质, 结构模式、功能形态和互联互通互操作等进行规范统一。

统一指挥、统一标准的前提下, 开展训练科目研究, 依据训练科目, 依据指挥信息系统, 训练专业素养人才。

3.2强化手段, 融合数据

通信部队在指挥信息系统应用上要完善侦察、通信等网络系统, 增加对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和侦察雷达、火控雷达的干扰装备, 组建具有网络进攻与防护能力的专业分队。抓好数据库建设, 加强对敌各种用频装备电磁参数、侦绕频段、发射功率等情况的掌握, 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依据通信部队任务需求, 对指挥信息系统平台进行适应性完善, 整合各方有利资源, 集成现有指挥信息系统各类数据资源。

3.3普及运用, 有机结合

推动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建设, 必须把高标准、高质量的建与战备、训练和日常工作的广泛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建用互动, 以用促建, 确保指挥信息系统在应用中发挥效益, 提升指挥能力。深化对指挥信息系统各系统组织运用的研究, 强化各系统之间的运用, 坚持从领导做起, 全员扩散, 突出指挥信息系统指挥训练, 促进官兵掌握其主要性能, 并创造性地进行组织运用, 实现人与系统的有机结合。

4结束语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军事指挥系统的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新时期, 我国的军事指挥系统正处在改革的重要阶段, 本文对通信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在实际运用上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 训练科目少, 缺标准、缺人才, 数据支撑少, 缺融合、缺共享, 训用连贯差, 缺互通、缺应用等, 并对如何提高通信部队利用指挥信息系统, 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对提高指挥信息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振权.通信兵基于信息系统的组训方法探析[J].军事通信学术, 2012 (5) .

[2]吕东, 彭庆光.信息化条件下通信兵训练应处理好四个关系[J].国防信息学院学报, 2013 (5) .

[3]顾光廷.指挥信息系统训练应注重三个结合[J].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12 (3) .

指挥控制系统 篇2

一、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公安指挥中心在维护社会治安、应对各种应急事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此各级公安机关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三警联动、扩大网络带宽、配备应急通信车等。但随着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安指挥中心、案发现场、领导决策层之间的指挥调度还是停留在话音层面的指挥,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决策的要求。

二、综合视频指挥系统简介

1、系统介绍

某市公安局为了加强公安指挥中心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对应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决定在全市公安指挥中心之间建立视频指挥系统。最终采用北京华纬讯电信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VC3-6000视频指挥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视频指挥、视频会议、远程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视频通信系统。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图像采集编解码技术,并结合组播、混网等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自动适应不同网络传输带宽,确保在各种网络环境下提供高清晰、实时、全动态图像和高保真声音。该系统机动灵活的特点非常适合公安应急处置的视频指挥作战。

2、系统组成

系统分3个层次,市局指挥中心、区县分局(交警、消防)指挥中心、移动指挥终端(现场指挥中心),主要设备包括:综合视频交换机、指挥终端、监控终端、电视墙服务器、存储录像服务器、浏览终端、移动视频前端、搞清晰图片传输系统等。系统结构如图示。

3、系统主要功能(1)视频指挥功能

市局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对相关的分局(交警、消防)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车进行远程音视频指挥。如:某分局辖区内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市局指挥中心可以通过移动视频前端将现场图像采集,并召集相关的指挥中心之间进行远程指挥。市、区分局的领导也可以在自己办公室的电脑上观看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在指挥状态下,分局(交警、消防)指挥中心的指挥终端均要接收市局指挥中心发来的事故现场、市局指挥中心以及相关指挥中心的图像,并对市局指挥中心的指令做出反应。

市局指挥中心可以对一个指挥中心进行点对点指挥,也可以同时对多个指挥中心进行指挥。指挥中心之间可以召集多组指挥,还可以实现越级指挥等。(2)视频会议功能

各指挥中心之间可以通过指挥系统召开电视会议,进行双向的音视频交流。会议既可以是点对点方式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会议,系统同样支持多组会议。(3)远程视频监控功能

本系统有成熟的视频监控功能,通过监控终端直接连接云台、摄像机并能够远程控制,多画面显示。监控系统既可以使用硬盘录像机集中监控,然后通过监控终端连接到指挥系统,也可以通过监控终端直接连接摄像机实现分布监控。(4)原有视频监控网络融合功能

VC3-6000视频指挥系统可以将多个独立的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资源整合、视频信息共享的功能。如:在交警指挥中心监控室图像通过监控终端接入指挥系统,指挥系统中的指挥中心、领导根据权限可以实时浏览城市路况信息。在消防指挥中心监控室将消防视频监控信息接入到指挥系统中,所有指挥中心、领导根据权限就可以浏览控制消防系统的监控图像。(5)录像服务功能

指挥系统配有独立的视频录像服务器,可以对系统中的监控信息、视频指挥过程、指挥中心之间的会议进行记录和回放。(6)浏览功能

各级领导办公室的计算机也能通过安装浏览终端软件实时监控所属各监控点图像并能实现远程遥控摄像机、云台。(7)多画面显示

不论在监控状态下、会议状态下,还是在指挥状态下,均可实现单画面、四画面、画中画显示,同时可远程/本地遥控云台、摄像机。(8)电视墙服务器

在综合视频交换机的控制下,通过电视墙服务器可输出多路视频信号,接入到电视墙上。(9)无线视频传输

系统配有无线视频传输模块,采用先进的调制技术,适应多种复杂环境下应用,不仅能够在野外无遮挡情况传输视频图像,还能够城市内楼群等有阻挡的情况下实现无线视频传输。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可以将事故现场图像通过无线网络传回系统中,使后方的指挥中心、主要领导均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看到现场的情况,为及时决策提供依据。(10)高清晰图片传送

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 篇3

关键词: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

中图分类号:TJ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海防炮兵主要负责的事项之一是对海尚的航道进行封锁,根据我国海防炮兵目前作战情况来看,我国海防炮兵作战方面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及问题,同时面临着很多挑战及困难。要想提高海防炮兵的凝聚力,达到整体战斗形式的目的,就必须克服挫折,使问题各个击破。就目前海防炮兵作战状况进行总结得出海防炮兵所面临的困难是:1.老一套的单独战斗指挥意识的约束;2.由于是在广阔的海面上进行作战,所以有时候相隔一个海洋,距离甚远,因此在海上很难达到灵活组群;3.作战范围的规定;4.海上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比较落后,没有进行创新,导致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以上四个困难导致的问题是:其一海防炮兵作战非常困难达到有效的配合指挥结果;其二炮火的火力速度比较缓慢,不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聚集很多的方向、很多的岛屿及多个炮种火力在海面上进行目标射击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整个世界都在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那么海防炮兵如何搭上信息化发展这辆车,有效地借助先进的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去改革目前应用的预警及指挥体制等,从而使海防炮兵在海面上进行较远距离射击技能大大提升,是我国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得以提高、创新及完善的至关重要的难题。

一、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理解

所谓的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是指主要是对海防炮兵作战基础理论及信息化指挥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证明,再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及软件,从而使得海防炮兵实现信息化指挥。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研讨主要成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方面是理论研讨结果。主要包含:一是搭建了海防炮兵信息化作战的基础理论系统;二是采用了“网络组群方式”进行指挥作战;三是进一步改善了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作战的制度;四是进一步提高了海防炮兵信息化侦查配系;五是对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作战的方式方法及基本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改革;六是进一步证明了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创建的条件;七是使得我国的炮兵作战理论进一步改进及厚实,从而给海防炮兵的信息化作战指挥系统搭建及作及海防炮兵作战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八是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序贯判决理论及“四点中心”预推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海上项目目标诸元的计算精细度。第二方面是技术研讨结果。所谓的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是指首先是情报信息的收集分系统,接着是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分系统,然后结合实际作战场地的情况对分系统进行显示、群指挥及分群指挥掌握分系统、连射击指挥分系统及网络通信分系统等共同配合构成整个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海防炮兵作战指挥所作为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核心,作战指挥软件作为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支柱,并聚集了侦查情报的处理、指挥作战策略及诸元计算,除以之外,还有信息传递等为一体的综合体。海防炮兵指挥系统的功能是:1.对指挥措施来说,达到了竖状层次指挥向扁平网络指挥转换的目的;2.对作战采取措施来说,达到了孤岛单独作战向海防联合作战转换的目的;3.对预警技能来说,达到了由近到远改变的目的;4.对信息作战方面来说,一开始是看不到、打不准的情况,转换成看得到、打得准及打得远的改变。总而言之,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研发,非常大的程度上提升了海防炮兵信息化作战的预警侦查技能、指挥把控技能、火力反应能力及较远距离射击技能,针对我国整体提升海防炮兵信息化作战能力及炮兵信息化创建等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及重要作用。

二、系统研制方案

(一)a类型岸对海警戒雷达侦察系统研讨方案。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不仅可以给群情报信息处理机战场进行展望,而且还能为群射击指挥控制机进行火力的编组提供决议的基础参考。可以利用软件输入的途径把a类型雷达捕获的范围及方向、航速及航向进行实际的显示,然后进行传递及保存。那么a类型岸对海警戒雷达侦查的信息内容基本上包含有距离、方向、航速及航向等。海防6部a类型雷达捕获的目标内容应该在战场信息显示机上进行显示及保存。

(二)b类型雷达指挥控制机研讨方案。b类型雷达指挥控制机主要是用来记录收集e型雷达搜索的距离及方向,一旦目标被发现,不但会将m批目标马上进行锁定,而且还会向群情报信息处理机及射击指挥工作机输送信息资料进行展开模拟训练。

(三)群情报显示机研讨方案。1.战场上的信息显示机不但可以把情报信息处理机上的信息进行捕获,而且还可以对捕获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再把处理之后的目标信息进行实际的显示;2.可以在群射击指挥控制机准确判断参与射击单位展示火力编组和实施行动的任务区分;3.当展示在目标到达雷区或者经过航道时,对其打击的最好的时机及连续持续的时间;4.依据情报信息处理机及群射击指挥控制机保存的资料,再结合编组展开实施的行动方案进行现场播放作战情况。

(四)分群指挥控制机研讨方案。1.分群指挥控制机可以作为本岛的网络服务器;2.分群指挥控制机可以作为营射击指挥的计算机系统,更好的指挥本岛及各个邻岛参加本群的炮兵连作战。一旦出现分群指挥控制机超出了作业范围时,监督本群各射击分队采取执行作业状况。

三、结束语

总之,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是一项以网络组群式指挥作为理论基础,以现金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采取的途径,以作战指挥软硬件系统作为支柱,以通信网络的数据化作为连接的桥梁,充分利用网路系统把侦查预警、指挥控制及远程准确射击等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进而研制形成了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不但从作战指挥的理论上进行了创新,而且对于海防炮兵看不见、打不着的缺陷,借助很多高科技技术,转换成了看得见、打得准、打得远,从而有效性地实现了海防炮兵及时发现、马上看清、立刻打远、打准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指挥控制系统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队指挥中的运用, 使军队指挥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产生了军队指挥信息系统。要想了解军队指挥信息系统,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军队指挥信息系统之前我们一直称为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是军队指挥的中枢神经。

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对“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解释是,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是在军队指挥中综合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技术设备, 实现军队指挥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自动化, 保障对军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具体来说,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是指在军队指挥体系中,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 融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有关保障等功能为一体, 能够迅速、准确、高效、优化地完成军事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 辅助指挥决策, 保障对部队和武器指挥与控制的军事信息系统。

由于信息化条件下, 军队指挥的发展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到了2006年, 我军正式将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改称为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军队指挥信息系统要比原来的“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更全面地反映了信息化军事指挥手段的实质。军队指挥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 具有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联络、指挥控制、安全保密等功能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

二、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并很快用于军队指挥领域, 美军首先提出了指挥与控制 (C2) 的概念, 并于1958年率先建成“赛其”半自动化防空指挥控制系统, 首次用通信设备将地面雷达、电子计算机和显示器连接起来, 实现了目标航迹与数据显示的自动化。紧接着, 苏联也建成了“天弓一号”半自动化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之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美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研制和运用也有了长足进展。20世纪六十年代, 美军把C2扩展为C3 (指挥、控制、通信) , 加强了系统的通信功能;七十年代, 提出了C3I (指挥、控制、通信、情报) 的概念, 增加了情报功能要素。八十年代, 美军又提出了C4I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 的概念, 强调了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功能;九十年代, 美军又将监视 (S) 与侦察 (R) 的功能要素综合进了C4I系统, 提出了C4ISR的概念。进入21世纪, 随着作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美军又提出将分散部署的陆海空各主要武器平台, 与C4ISR结合成一体的C4KISR系统, 增加了摧毁功能。近年来, 当人们人们追踪预测美军又要追加哪个“C”时, 美军却突然取消了“C4”系统这一术语, 将其替换为“通信系统”, 新的通信系统合并了四大系统的同类项, 是对原C4体系结构的发展和优化。按照信息处理流程美军将新的通信系统划分七个子系统, 即勇士 (接入) 子系统、全球应用子系统、处理子系统、通信子系统、网络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和基础子系统。美军整合后的新系统主要有四大优点:即互操作性好, 反应灵敏, 安全保密和信息共享。

三、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和发展趋势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的人—机系统。从军队规模纵向上看, 它可分为战略指挥信息系统、战役指挥信息系统和战斗指挥信息系统;从军队结构的横向上看, 可分为各军种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如陆军指挥信息系统、海军指挥信息系统和空军指挥信息系统等。一个军种内部如陆军内部又可分为炮兵指挥信息系统、步兵指挥系统系统、装甲兵指挥信息系统等。从系统功能上来看, 军队指挥系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由若干功能子系统有机联系的系统结构。当前,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通常由指挥控制、侦察探测、通信联络和安全保密等功能子系统组成。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四项:

1) 信息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显示。

2) 辅助决策功能, 它可以通过系统中的辅助决策软件系统来辅助指挥员决策;可以为指挥员提供各种作战预案供指挥员选择;还可以依据战场情况, 进行人工智能型辅助决策;另外还可以提供作战模拟手段,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3) 辅助计划组织功能, 它可以快速生成各种作战预案, 形成各种作战计划和命令, 有效地提高作战指挥的时效性。

4) 辅助协调控制功能, 它可以综合运用侦察、预警等手段, 大范围、不间断的监视战场, 保证指挥员实时了解战场情况, 实时周密的控制和协调部队的行动。

由于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在现代战争中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快速发展时期, 可能呈下列发展趋势:

首先, 一体化将成来未来指挥信息系统的主要方向。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本质特征是综合集成, 只有将各子系统各要素综合集成为一体, 实现指挥信息系统与武器系统的有机融合和系统的互通兼容与资源共享,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

其次,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实战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保障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将不断提高, 快速反应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机动能力和战场适应能力将不断增强,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系统生存能力将不断增强。

第三,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将向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在军队指挥信息系统中得到应用, 随着思维科学、决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和智能化水平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7.

[2]丁邦宇.作战指挥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调度指挥系统工作制度 篇5

1、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下达的指示及工作安排,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反馈各生产环节的信息,做到勤落实、勤督促、勤检查。

2、在生产组织中,要强化市场意识,密切生产各环节的协调与配合,确保生产各环节的接续性、整体性、高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环节的工作效率。

3、及时准确地掌握设备的状态,设备的作业环境以及设备的消耗情况,为生产组织提供准确的设备动态信息,努力促进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4、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局意识,站在全局的角度,平衡各生产环节的关系,在保证各生产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5、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安全规程,在工作中,坚持“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部生产”的原则,协调好各生产环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执行各自的工作目标。

6、协调好与外部的关系,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影响我矿生产工作的各种信息,保证我矿生产工作能够持续、高效的进行。

7、认真整理和记录好各种信息,特别是领导指示,设备故障,破碎机的故障,产量、安全等,以备查询。

8、交接班工作要严肃认真,交接记录要清晰、明了、准确,交接内容包括∶领导指示、设备状态、设备作业位置、供电情况、安全情况

以及需要下班进行的工作等。

指挥控制系统 篇6

关键词:车辆段;检修生产;调度系统;信息化

1 概述

现代信息技术对车辆段检修调度管理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数据库技术能够实现车辆基本参数、检修信息的合成;语言编程技术能够实现车辆检修调度的多方案比选;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数据远程传输和实时监控。研究车辆段检修调度系统对加强车辆动态集成管理,提高车辆周转效率,增强铁路运力具有重要意义。

2 车辆段检修调度作业现状

2.1 车辆检修业务流程

车辆段列车检修业务可归纳为“两检、一修、一验”。“三检”即预检和分检,“一修”即车辆修理,“一验”即鉴定和验收。

首先,预检。列车进入车辆段存车线,预检员需登记车辆基本信息,逐车检查列车可疑故障。预检员需手工登记预检情况,并反馈车辆段调度员。同时,将预检情况手工输入车辆检修管理系统(HMIS)。其次,分检。调度员结合车辆段存车线上的车辆数量和检修车间生产能力,根据经验提出车辆检修调度方案。同时,下达当日车辆检修工作计划。随后,机车牵引列车进入检修车间,各检修班组将列车拆解,列车部件送至专业车间检修。第三,施修。各专业车间对列车部件的耐久年限和机械性能进行检查,通过取料车间调取维修材料和替换零件。施修过程需要调取大量列车零部件和专业检测设备,为加强列车部件的有效管理,建立了仓库进出料管理系统。第四,鉴定和验收。列车经检修、组装、验收后,按调度员指令拉离车辆段。

2.2 车辆调度工作任务

车辆调度系统是列车检修的核心与枢纽,主要承担计划制定、进度控制、动态协调等任务。

首先,制定车辆段检修计划。一是明确检修承载力和待检工作量。检修承载量包括车辆段检修车间规模、台位数量、零部件库存、检验设备及技术人员配置等基本信息,以及正在作业或暂时空闲的台位、设备、人员等动态信息。待检工作量主要是存车线上滞留的车辆规模。二是确定车辆勾序。勾序,即列车由存车线至检修车间的股道路径。由于车辆段股道较为复杂,车辆检修涉及多个车间协同作业。统筹协调机车股道路径能够提高检修效率。三是发出检修指令。确定检修计划和股道勾序后,调度员要将相关信息发至检修车间。同时,告知仓库需调拨的维修零部件。

其次,检修车间进度控制。一是实时监控车间检修作业进度。掌握检修车间各车辆的存放位置、检修进度、物料供应等信息。二是组织车间检修工序,优先安排重要紧急的检修任务,综合调配各检修车间的设备、零部件和技术人员。三是对已完成鉴定与验收的车辆,及时重新编组,组织驶离车辆段。

第三,协调车辆段内外业务工作。协调车辆段和车站的业务关系,使车辆段检修业务总量保持在正常水平;协调铁路沿线各车辆段的检修任务,从铁路全线车辆检修宏观分析,适时增加车辆段检修业务,或将本车辆段检修业务部分分配至其他车辆段。协调车辆段内部存车线、检修车间、仓库等相关部门,确保车辆段正常运行。

2.3 传统车辆检修调度模式存在的问题

车辆段检修程序复杂、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传统调度管理模式较难适应现代车辆段检修的需求,并存在若干问题。

首先,数据采集问题。数据采集是车辆检修调度的基础环节,需要及时、准确的确定车辆型号、技术参数、主要故障、主要零配件等信息。传统调度管理采用手工登记、纸质传递、逐条录入系统的方式采集信息。预检员先将车辆型号和技术参数进行手工登记,再将纸质登记表格汇总交给调度员,最后将纸质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传统数据采集模式,数据信息错误、遗漏、错位等情况较为普遍;数据采集与交换的及时性较差;数据纳入系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系统集成问题。为了增强铁路车辆段检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铁道部先后研发和推广了若干信息管理系统。一是车辆识别系统(AEI)。目前,我国铁道车辆已全部安装AEI识别系统,列车运行过程中,安装在地面的识别装置可以与列车上的标识装置实现信号对接,瞬时获取列车基本信息,包括型号、年检时限和技术参数等,并将上述信息传递至系统数据库。二是网络扣车系统(CMIS)。系统对车辆段管辖范围内的列车进行定位和跟踪,依托AEI识别系统,掌握车辆检修时限,对超过车辆检修時限的列车发出强制检修指令。扣车系统能够减轻预检员逐车检查的工作量,提高预检工作效率。三是车辆技术信息系统(HMIS)。系统完整记录了车辆各类技术参数、历次检修时间、主要故障内容、维修方案及零部件需求情况,为车辆检修和保养提供技术支持。但是,AEI、CMIS、HMIS系统之间尚未建立数据交换端口,暂时无法实现数据远程共享,这使得上述三个系统成为信息“孤岛”,各自为政。同时,增加了车型、车号、技术参数等基础数据的录入和更新工作量。

第三,实施监控问题。目前,车辆段检修车间尚未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即使车辆检修车间已安装视频监控,在调度管理系统未与车辆技术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前,调度员很难从实时画面中判断车辆检修进度。调度员给出车辆检修计划和零部件供应计划后,较难实时获取车辆检修进度。因而,缺乏列车检修进度控制的依据。

3 车辆段检修调度系统设计方案

3.1 总体设计

车辆检修调度系统通过数字化场站平面、检修作业现场监控、车辆基础信息数据,以及车辆识别系统(AEI)、网络扣车系统(CMIS)、车辆技术系统(HMIS)三个系统的集成,实现车辆段检修有序运作。

首先,建立可视化操作平面。系统自动生成股道、存车线、检修车间、列车位置等信息,使车辆段内列车布局较为清晰的呈现在调度员面前。

其次,采集车辆检修动态数据。依托车辆识别系统(AEI)、网络扣车系统(CMIS)、车辆技术系统(HMIS),动态采集列车基本信息和检修信息,为车辆检修调度提供支撑。

第三,实时监控车辆检修进度。在检修车间安装视频监控,直观掌握检修进度。

第四,数据读取与修改。车辆检修调度系统设置“读取”和“修改”两个数据流,单向箭头表示仅“读取”,双向箭头表示既能“读取”,又能“修改”。如AEI、CMIS、HMIS、车辆基础数据等数据,车辆调度系统可读取和修改。数字化场站平面、现场作业信息等数据,车辆调度系统仅能读取,不能修改。

第五,远程查询与统计分析。车辆检修调度系统与互联网各远程终端连接,远程终端可实现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但不能修改数据。

3.2 功能模块

车辆段检修调度系统由八个模块组成。

第一,股道平面模块。股道平面模块涵盖尺度信息和参数信息。尺度信息,即是车辆段内股道的分布形态、长度、宽度、转弯半径等,以及股道中各项设备的位置、平面尺寸和高度等;参数信息,即是股道中库门、台位、调梁机等设备的型号、承载极限、技术参数等。股道平面模块是车辆调度的基础,机车调度、车辆检修等均以股道平面模块为依托。

第二,现车位置模块。在股道平面图以不同色彩的矩形方框表示现车。现车模块记录三类信息,即车辆位置、技术参数、检修进度。车辆检修调度系统将平面直角坐标系赋予股道平面图,可实现现车位置的精准定位,便于调车路径计算。将鼠标移至矩形方框,既可显示车辆基本参数,该数据由AEI系统提供。矩形方框的不同色彩表示检修进度,该数据由HMIS系统提供。

第三,调车作业模块。调车,即是机车和车辆在场站股道中有指向性的位移。调车作业模块通过仿真模拟,能够实时生成和修正调车作业。调车作业仿真模拟分为计划编制和计划执行两部分。计划编制,即是确定车辆进出检修车间的顺序。通过编程和算法,将现车逐车拖曳至检修车间,并完成演示,直到一个批次的调车计划编制完成,最后生成《调车作业通知单》。此外,模拟调车作业仿真模块的数据库要严格按照调车细则进行,限制整个调车过程,如警冲标位置、向空线甩车的规定、成组的规定、调车作业方法(单推多溜、禁溜、推送、单推单溜)等。计划执行,即是对调车作业的实时跟踪。当完成《调车作业通知单》后,现场车辆开始调车,系统会实时监控车辆的位移信息,该批调车计划可以被执行、打印、以及中断操作。为保证数字化调度现场与实地作业现场的实时同步,调度员还可以与调车组进行实时通讯,以掌握调车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在调车执行模块上输入相应的作业步骤。

第四,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由于AEI、CMIS、HMIS三个系统尚未建立数据共享,各自执行不同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格式,不能被车辆段检修调度系统直接识别和读取。需要对AEI、CMIS、HMIS系统的数据进行匹配、筛选、处理,作为车辆段检修调度系统的数据库。基于AEI系统读取车辆标签,包括型号、技术参数、检修记录等,并作为车辆识别的唯一标识。基于CMIS系统读取车辆定检计划,自动更新段内车辆的附属资料。基于CMIS系统读取轮对、轴承等质保数据。

第五,现车信息读取与修改模块。在数字化股道平面图上,矩形方框表示现车位置和修程信息,将鼠标移动至方框,可获得车辆基本信息;双击方框,可显示车辆的型号、技术参数、检修方案、调车计划、台位设置等信息。调度员还可以通过窗口对数据进行修改和调整,添加必要的调度记事、计划安排、备注等。系统也可以形成逻辑运算结果和业务报表。

第六,车间检修计划与执行模块。车间根据检修进度动态要求,由车间调度负责编制修车日计划表,通过操作该模块,给具体的车辆安排待修台位,就可以自动生成车间的修车生产(半)日计划;若需修改现车资料,则可返回编制页面,重新生成修车计划。修车计划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局域网共享。

第七,远程终端查询与分析模块。铁路系统远程终端对车辆段检修情况可进行查询和分析。通过互联网和终端权限设置,铁路系统各级部门和科室,可以查阅不同车辆段检修实况,通过数据报表的汇总,可以分析车辆段内部及车辆段之间检修运营情况。通常,远程终端查询和分析模块仅具有读取数据的功能,而不能修改数据。

第八,辅助模块。辅助模块围绕非检修业务,帮助调度人员实现自动化办公与信息传输,包括:报表自动统计分析模块、车辆检修逻辑模块、内部办公模块、系统数据维护模块等。统计报表是车辆段检修业务水平评估的重要形式,根据业务种类和时序,自动生成各类报表,能够减少调度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车辆检修逻辑模块以AEI系统为基础, 收集车号、车型、制造商、检修时限等信息,再将整理的信息与CMIS和HMIS系统对接,实现数据拓展,生成车辆技术参数、历次检修记录等信息。如制造时间超过15年的罐车自动提示须做水压实验,过期车按前次厂修日期推算轮对质保月数等,均属于这一类业务逻辑判断。内部办公模块承担公文流转、共享、办理等功能,相当于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数据维护模块是将与调度指挥工作相关的数据查询、修改功能进行统一,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扩展和改进。如货车基础资料数据库、用户登录信息、系统初始化操作、远程查询日志、施修厂段单位代号或名称、企业自备车终到站名、相关调度工作细则查询等。

4 车辆段检修调度系统测试与调试

系统测试和调整涉及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车辆段检修调度系统是建立在AEI、HMIS、CMIS等多个系统上的集成软件,测试的重点包括:一是数据库匹配程度,即各数据库中基础数据的标识、数据的拓展、数据的动态更新等问题;二是模块算法的逻辑性。各系统模块在调取、修改、计算、运用系统数据时,是否存在错误或冲突,从而导致系统计算错误或系统运行崩溃,尤其是调车路径自动生成的准确性;三是不同软件和模块的兼容性,避免出现数据混杂和扰乱等现象。硬件方面,主要侧重于视频摄像头、光感识别器等设备的敏感度、清晰度、精准度;各类光缆和传输线路的安全性等问题。

5 结语

车辆段检修调度系统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铁路运营中的运用,具有多项技术优势。一是数字化场站模拟显示,能够使调度员实时掌握车辆段内各设备、车间、机车的部分情况。二是多系统集成模块。集成现有AEI、CMIS、HMIS等系统功能,实现车辆识别、网络扣车、故障检修等协同作业。三是数据库匹配与动态更新,通过系统数据识别与扩展,实现丰富车辆检修调度的数据支撑。四是严格控制人工数据输入量,自动计算大量数据并生成报表,避免重复手工抄录带来的错误。五是利用现有网络实現不同级别用户组远程查询,信息共享程度高。

参考文献:

[1]钟石泉,贺国光.多车场车辆调度智能优化研究[J].华东交通学报,2004,21(6):25-29.

[2]于洋.吉林车务段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吉林:吉林大学,2010.

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关键技术 篇7

1 指挥控制系统发展

1.1 指挥控制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当前阶段中, 数据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 对指挥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如果依然应用传统的指挥控制系统, 将会占据非常大的空间, 不利于其在实际当中进行应用。因此, 在指挥控制系统研究的过程中, 就要通过各系统之间的互联性以及互通性, 有效的对其进行整合, 将其中存在的信息与资源进行优化, 使该系统能够在指挥的过程中进行控制, 在控制的过程中还能够进行一定的指挥, 保证指挥与控制同步进行。

1.2 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当前阶段中, 各个领域当中都对智能化技术进行了应用, 使其中出现了大量的自动化系统与设备, 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因此, 在指挥控制系统中也应融入智能化技术, 使指挥控制工作完全的智能化, 将该系统中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合, 加强监察、数据传递、信息处理、行动指挥与控制等多项环节之间的联系, 达到了无缝连接的目的, 在军事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可以使指挥工作更好的进行, 加强了资源与人员之间的协调。

1.3 网络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为指挥控制系统各项性能的增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指挥控制系统当中应用网络技术后, 就可以将所有的作战力量进行管理, 使其形成一个更加良好的整体, 有效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同时, 通过网络技术还可以更好的对军事活动进行监察, 收集到更加准确的数据以及环境情况, 并快速的处理这些数据, 使其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进行不同的融合, 使各级作战部门对军事活动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了解, 能够更好地进行协作。

1.4 高效化方向发展

在军事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大多数的任务往往都会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环境具有较强的多样性, 同时其还具有无序的变化性, 战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 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因此, 在对军事活动进行指挥时, 还需要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高效性, 只有这样, 才能够对军事活动更快地进行了解, 在瞬息万变的军事活动当中更好的进行指挥与控制, 促进了作战任务更好的完成。

2 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智能辅助化决策技术

在指挥控制系统当中, 该项技术处于最为关键的地位, 更好的帮助指挥人员进行指挥与控制。在当前阶段的战争中, 也就是信息化的战争, 哪一方面更好的对信息进行利用, 就能处于战争中的有利位置。而该项技术就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等技术, 建立出良好的仿真系统、专家系统等, 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对军事活动更好的进行评估, 并将其与上述的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 为指挥人员的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时速度更快, 准确性更高, 更好的应对瞬息万变的军事战场。

2.2 云计算技术

在指挥控制系统中, 该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在当前网络作战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上, 对信息利用与指挥的方法具有了更高要求, 对传统的方法带来了具有的冲击。在云计算中, 中心模式具有重要的的意义, 不仅可以可以增强该系统的敏捷性, 而且还会加强该系统的自适应性, 就可以通过其建立出相应的云环境, 构建出云服务模型, 并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 使指挥控制系统更加的敏捷, 达到敏捷指挥的目的, 从而使军事行动更加敏捷。

2.3 信息融合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 在当前阶段的军事活动当中, 信息的数量往往非常的庞大, 对这些信息往往能够决定战争的成败, 因此, 在指挥控制系统中就包含了信息融合技术, 该项技术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 而是很多技术的统称, 如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诊断技术等。该技术就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通过大量的传感设备对多元化的信息进行收集, 并根据不同的需要, 对其进行不同的分析、追踪、处理等, 从而使信息在指挥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4 大数据处理技术

在当前阶段中, 大数据的出现不仅为指挥控制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使其不能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 在该系统中就应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 可以对大数据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对其重新的定义, 并应用专业的术语使其更加标准。而且, 还可以将其转化成其他的数据格式, 如No SQL格式, 以使数据在系统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为指挥与控制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当前阶段中, 随着信息化不发的不断深入, 对指挥控制系统具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只有将现今较为先进的技术更好地融合进去, 才能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 对指挥控制系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为其更好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只有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 才能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基于战场仿真的智能指挥控制系统总体设计[J].电讯技术, 2011, 12 (07) :38-41.

[2]杨雪榕, 程子龙, 肖龙龙.导弹防御指挥控制与作战管理系统研究[J].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5, 05 (01) :86-91.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研究 篇8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是指以指挥专网和初级战术互联网为基础, 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核心, 以综合数据链为延伸, 以指挥信息流程为主线, 由合成、装甲、炮兵、防空、陆航等团以上指挥信息系统进行的综合集成训练。

1.1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本质是“主导信息”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过程就是战场信息流动的过程, 从运筹决策、指挥协调到作战行动, 都是以信息为基础, 依赖信息而运转, 信息流程是否规范、有序, 决定了指挥决策是否快速和准确。当前, 战场各种侦察情报、指挥决策、部队行动、预警探测、火力打击、战场环境、作战资源等信息大量存在于作战指挥的过程。对信息的占有、使用将成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突出特征。指挥信息系统训练就是战场信息重构和整序的过程, 把传输中杂乱无序、多元异构的信息, 通过战场原始信息数据整理与评价、分析与挖掘、过滤与筛选的方法手段, 对战物相关联的信息数据进行优选、浓缩和重新表述, 使战场信息有序化、系统化、归类化, 便于信息的存储、传播、检索、利用, 从而提高战场信息的质量和价值。通过“主导信息”行为, 使战场信息能够有效服务于体系作战, 形成作战能力高效聚集与精准释放。

1.2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重点是提高系统使用效益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与机械化条件下作战最明显区别在于将以往通过单纯增加“数量”实现战斗力增长的方式, 转变到通过提高信息系统使用效益实现战斗力增长的方式上。在指挥信息系统训练中表现为由提高单个人员基础能力、单装操作运用能力、单要素合成作战能力向优化系统运行效益、提高系统融合度方向发展。通过训练不断消除各种作战力量之间在作战行动中的冲突, 弥合各种作战力量间的缝隙, 使不同部门建设、不同院所研制、不同工作机理的各类指挥信息系统, 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作用, 改变单打独斗、自成体系而导致系统不好用、不能用、不管用的状况, 改变指挥信息系统硬件连不上、软件通不了、数据不共享的状态, 最大限度地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1.3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力与火力的有效融合

机械化战争时代是以能量为主导, 靠单纯数量叠加来提升火力打击效能。进人“发现即摧毁的秒杀信息时代”成为以信息为主导的信息化战争的追求目标。但信息自身形成打击能力有限, 只有与武器装备紧密联系才能发挥信息优势。实现这一目标, 必然需要通过指挥信息系统训练, 把所有作战力量按照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使用、反馈六个环节, 重新进行力量整合, 以达成通过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效果。通过训练, 将单件、单系统的信息化武器装备, 在信息系统支撑下, 建立根据任务、地域、空域时域和效能发挥要求的强大的火力网, 实现信息与体系中火力的有效融合, 确保作战体系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2 加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主要举措

2.1 搞好顶层设计, 创新训练模式

确立以主战平台形成战斗力为基准点, 以单元要素集成为关节点, 以体系作战能力生成为目标点, 将训练划分为单个人员训练、分队整体与要素集成训练、单元合成与体系融合训练、训练转换期四个阶段。单装分级训练:构建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职能衔接的训练体系, 分类分层实施;要素集成训练:采用统分结合方法推进融合训练, “分”是进行单一作战要素的集成训练, “统”是在完成单要素集成训练基础上, 将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要素, 在系统互通、行动互动中实现灵活组训;单元合成训练: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和数据链作战单兀, 以信息系统组网联调、情报信息融合处理、综合精准保障为主要内容, 实现作战单元内部的集成组训;体系融合训练:按照“网络训、训网络, 体系训、训体系”的思路, 以全系统全要素整体联动为重点, 以信息支撑一体、军种训练一体、战役战术演练一体开展联合训练。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交互作用, 探索网络支撑、模拟辅助、多点对抗、基地组训的方法, 走开建网承训、联网组训、依网管训的路子, 从根本上提升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的质量效益, 实现“一网联三军、一网练三军”效果。

2.2 遵循信息主导, 构建训练体系

2.2.1 更新训练指导理念

坚持以科技兴训为基本途径, 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训练动力, 发展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训练理论, 切实将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基础理论学懂、基本原理弄清、本质内涵搞透, 以清晰的思路、有效的对策推进训练深入开展。

2.2.2 建立与作战任务、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的训练内容体系

一方面, 要突出高技术装备操作技能训练, 提升合同训练层次, 加强军兵种作战单元内部集成训练和信息化作战要素集成训练, 突出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训练内容。另一方主线统领各军兵种、各层次、各要素, 把自成系统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融合起来, 进行体系集成训练, 实现各类作战单元、各种作战要素的有机聚合, 全面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2.2.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训练质量水平

通过综合运用信息、网络、仿真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训练手段的科技含量, 使训练基地成为组织实兵演习、考核、检验作战效能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开发实战化模拟训练系统, 构建作战指挥、武器装备操作和实兵对抗相结合的模拟训练环境, 建立互联、互通、互操作、安全稳定的训练网络, 为开展网上演练创造条件;通过强化精细管理, 完善训练组织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 通过健全训练质量伴估标准体系, 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估标准机制, 促进训练考评由粗放式向精确化转变。

2.3 巧置训练环境, 打磨实战能力

2.3.1 由基于场地向基于环境转变

采取外挂、移植、嵌入等技术手段, 加快信息系统升级, 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的数据链平台, 实现硬件通用、软件互联、数据库优化, 提高训练效能;通过提高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电子对抗、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训练作战环境的强制性要求。

2.3.2 着眼“三化”基础, 构建训练环境

通过综模拟化训练基础上, 加强信息化改造, 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环境建设, 实现训练手段由单一运用向复合运用发展, 使“三化”有机融合;通过构建异地分布、功能一体、多场联动、开放共享的训练环境系统, 使训练环境与训练数据信息采集、演播显示集控、导调指挥作业、对抗交战裁决、作战能力评估等融为一体, 为受训者提供全方位逼真战场环境。同时以培育战斗精神为主线, 高度重视人对战斗力生成的特殊作用,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军事训练提供强大内在动力。

2.4 加强集成训练, 提升训练质量

2.4.1 加强通信系统要素集成训练

按照“综合组网、随遇接人, 滚动延伸、全程覆盖”的要求,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台、卫星、微波接力、升空平台等通信手段, 开展综合运用训练。依托各级侦察情报系统和联合通信系统构建一体化的侦察情报系统, 开展战场目标信息、环境信息和战况信息、侦察情报、态势情报、数据情报、图像情报、音像情报等的采集接收、处理生成、上报分发融合训练, 为指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2.4.2 加强指挥控制系统要素集成训练

以作战能力整合和效能聚合为目的, 开展分析判断情况、定下作战决心、组织协同行动、实施指挥控制、评估作战效果训练;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的战术计算、模拟推演、辅助决策等功能, 进行迅速处置各类信息, 实现由传统粗放式”指挥向“精确式”指挥转型。

2.4.3 加强全系统综合要素集成训练

按照“指挥控制有效灵活、信息收集及时准确、综合保障精确迅速、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基本要求, 根据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及其战时编组, 开展指挥信息信息系统计划筹划与方案组织拟制训练, 并结合作战任务、作战环境, 构建“信息一决策一打击一保障一评估”的信息链, 突出指挥信息系统的“分阶段、全过程”作战指挥应用训练, 最终实现作战体系的横向一体和纵向贯通,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体系增值效应。

2.5 注重固本强基, 打造人才方阵

一是采取“选训送训、强军培训、代岗培训、岗位交流、联演联训、比武促训”等渠道, 按照“体能十技能十智能”要求, 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超前意识、有现代意识、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 实现人才由“事务型”向“智能型”、“经验型”向“科技型”、“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促进人装有机结合。二是从专业教育、任职培训、基础训练和实战演练的各个层级, 落实信息化培训内容, 使信息战知识、信息战战法和信息化训练成果真正走进课堂, 进人训练场。三要完善激励机制, 坚持奖优罚劣。结合训练考核成绩评定, 建立个人成长卡片, 把个人学习、考核及完成重大任务等事况记录在案, 激发人才成长的内动力;进一步站在“打赢”的高度, 充分认识培养、关心人才的重要性, 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打造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齐晓刚.着眼提高体系支撑能力, 大力加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J].军事通信学术, 2010 (6) :39

[2]陈万里.抓好陆军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思考[J].通信战士, 2012 (11) :13

生产指挥系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 篇9

天然气分公司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通过覆盖全公司范围的网络, 提取生产装置的运行数据、安全数据、电数据、水数据、仪表风、原料数据、质量数据等原始信息, 建立一个包含全公司范围内的生产管理信息的采集平台, 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有效指挥。采集软件采用紫金桥®Realinfo监控组态软件进行开发, 目前共设置数采前置机43台, 人工录入及32台, 囊括分公司九个油气生产单位、两个储运单位、一个销售中心的43个油气生产站队24套装置, 57套控制系统和26个计量系统, 实现了8922个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组态, 969幅流程图和25幅装置区三维鸟瞰图的传输与发布。

数据采集系统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二、生产指挥系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组建

2.1天然气分公司计算机网络建设。通过对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改造, 分公司机关及所属大队局域网全部利用光纤接入油田公司主干网。大队下属所有小队包括偏远站队、计量间和变电所接入全部利用光纤接入本大队局域网或油田公司主干网。

2.2架设系统硬件设备

架设中心服务器。在信息中心机房架设故障转移集群服务器。计算机通过网线物理连接并通过集群软件实现程序上的连接, 可以使计算机实现单机无法实现的容错和负载均衡。群集的优点是两台服务器工作时都将历史记录、事件记录、报警记录存储到相同的地方, 两台机器不需要频繁同步。集群服务器双机热备过程如图2所示。

在每个装置设立前置机, 负责采集生产装置中控制系统的数据, 将数据传送给中心服务器。同时设置人工录入机, 负责录入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 并将录入数据传送到前置机。

在前置机的设立中采用了断点续传技术。

断点续传技术用于数据库之间以级联方式进行通讯时, 当前置机与服务器间通讯中断, 前置机每隔一定周期, 向服务器发出传输数据指令, 超过超时时间后仍不应答, 将自动保存数据, 在规定时间内如果通讯故障排除, 那么这段时间内的历史会自动从子数据库中恢复到主数据库上。

2.3实施数据采集。通过在数采前置机和工控机间做数据采集的接口, 以工控机做服务器, 以数采前置机做客户端, 把工控机中数据写入实时数据库。生产装置中前置机和工控机的接口主要有以下几种:OPC (FOXBORO、ME) 、DDE (813、BENTLY、燃机) 、DB PLC (PLC) 、力控,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OPC和DDE两种技术。

2.3.1OPC接口技术。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用于过程控制的OLE) 定义了应用Microsoft操作系统在基于PC的客户机之间交换自动化实时数据的方法。OPC技术基于COM/DCOM, COM透过一组一组的接口提供服务, 所有COM组件的使用者必须透过这些接口来访问组件提供的功能。

OPC客户和OPC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可以采取同步方式或异步方式。

同步方式每一次读数据时读取该组中的所有项, 得到返回的数据后在采集周期内再次发出读取申请, 得不到数据就不结束此进程;异步通讯方式中, 客户端把关心的数据点通知Server, 并且提供一个回调函数, 只有关心的数据发生变化时, OPC服务器才调用其回调函数, 通知客户端做相应的处理。

在前期实时数据采集中, 大部分通讯方式采用异步方式, 在后期的测试中发现几个站队数据采集不上的现象。分析原因后发现, 工控机的OPC Server版本比较低, 同时, 数采通讯的优先级别要远远低于工控机本身数据处理的优先级, 在有大量的系统运算时, 就会出现服务缓慢或中断的现象。南一、一大队杏V-I原稳、杏三浅冷、六大队深冷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如果改成同步通讯方式, 不断地发出读取申请, 又会增加工控机和数采机的负荷, 针对此问题, 研发了单组同步通讯方式, 它是同步通讯方式中的一个特例, 这种方式把原数据组中数据项重新分成若干组, 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采集, 以牺牲部分采集效率为前提, 既保证数据采集不中断, 又极大的减小了工控机和前置机的负荷。

2.3.2 D D E接口技术。D D E是一种动态数据交换机制 (Dynamic Data Exchange, DDE) 。使用DDE通讯需要两个Windows应用程序, 其中一个作为服务器处理信息, 另外一个作为客户机从服务器获得信息。客户机应用程序向当前所激活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发送一条消息请求信息, 服务器应用程序根据该信息作出应答, 使用共享的内存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数采前置机将通过以上几种接口方式从工控机 (Server端) 采集到数据写入实时数据库, 形成基础数据, 创建生产信息数据仓库, 再通过数据整合, 形成可供各层面人需要的生产信息。

2.4web发布。采集的各种数据被分门别类的存储到数据库中, 通过将各个装置的流程、重要装置、关键参数控制点、重要数据进行合理布局, 做成高仿真的工艺流程图, 并将流程图中的数据与实时数据库中的数据源相关联, 每隔固定周期刷新一次, 使得生产人员可以在网络中的多个终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

目前, 我们公司范围内的任何单位的终端, 为了防止公司的生产数据泄密, 我们给不同单位加了一定的访问权限。

三、存在问题及运行效果

目前, 生产指挥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还存在一定问题:

工控机对外通讯服务版本低。在前置机和工控机的通讯服务方式中, DDE是微软早期开发支持的一种通讯技术, 由于现在微软转而支持OPC接口技术, 而使DDE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 导致目前DDE通讯速度要明显低于OPC。D D E的服务机制也比较脆弱, 在生产指挥系统中8 1 3、BENTLY等系统都使用DDE服务, 导致在这部分的数据采集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在实施力控系统数据采集的时候, 由于技术人员很了解力控软件的开发过程, 将力控的系统服务进行了升级改动, 使对外通讯能力达到数采的基本要求, 才保障通讯的正常进行, 所以, 技术相对落后的力控系统对数据采集以及以后的采集能力的升级也是一种制约;目前OPC技术比较成熟, 但我们装置中工控机的控制系统大都是90年代左右的产品, OPC Sever的技术也已经大大落后, 我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小的技术措施, 在不影响工控机本身的数据处理速度的前提下, 降低它系统资源的需求量, 以满足数采需求。

鉴于以上几种情况, 建议将生产装置中的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或改造, 保证系统对大量系统运算处理更迅速, 对异常事件反应更及时。

人工录入部分数据量大。系统中有人工录入机32台, 人工数据录入点1202个, 要求每小时录入的数据是854个, 每八小时和二十四小时录入的是348个, 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 建议在检修改造中将这些点进行改造, 加装能够远传的二次表, 实现自动采集, 以减少劳动强度, 避免人工录入误差。

从总体上来说,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有目共睹的。

三维数字化指挥系统 篇10

2月11日,沈阳军区某师冬训场上攻防演练正酣,伴随演练推进,各指挥所大屏幕上,一幅幅比例不同、版式各异的三维立体图像及时刷新,为在茫茫雪野中展开演练的部队实时指明方向。师长刘凤奇告诉记者,师里最新研制的这种数字化测勤信息系统,让“战场”变得可视透明。据悉,该系统由地图测绘、环境仿真和卫星定位等多个移动方舱组成,是对部队原指挥系统、通信地域网等系统进行技术改造而成的,不仅能立体显示三维地理信息,而且能实时追踪显示部队人员及主战装备的动态位置。

数字化测勤信息系统为“战场”装上“千里眼”。记者在指挥中心看到,大屏幕上电子作战态势瞬间转换为三维立体影像,分频显示所属部队摩托化行军、战术演练的实时图像。本是茫茫雪野,可随着画面切换,白雪消失,地形地物地貌一目了然。刘师长说:“大雪虽然给战场侦察、目标指示增加了难度,但我们对照以往的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让积雪覆盖下的地形地貌现出原形。不仅使部队每一步行动都能准确无误,指挥所对部队还能实现动态、高效的精确指挥。”

指挥控制系统 篇11

关键词:指挥调度系统;城市照明;动态跟踪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34-01

以城市照明指挥调度中心为核心,依托城市智能照明监控管理、城市照明地理信息等系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照明专题数据、支配和调度的资源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预测预警指标数据库、应急指挥历史数据库、应急指挥预案库,建立动态实时、反应迅速、安全可靠的全过程管理的生产调度指挥,来提高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公共照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城市照明指挥调度系统主要作用

1.对内指挥。监控调度指挥中心可以合理调度指挥本单位内部的各生产单位。

2.对外指挥。监控调度指挥中心可以调度指挥外包施工队伍,各施工队伍对设备进行施工改造要听从值班员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从而有效地掌握负荷改变情况。

3.重大事件指挥。设立电视电话会议室,在政治保电或发生各种紧急事件时相关领导及负责人集中办公,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上级部门联络,实施调度指挥。

二、城市照明指挥调度系统特点

1.通过固化应急人员的组织体系、物资调配、车辆保障、方案落实等一系列内容,与照明监控平台完整结合,实时监控突发事件的发展和处理过程,动态跟踪事故现场的设备参数和抢修人员的部署情况,实时提供应急决策支持。

2.以故障信息为起点,对整个生产过程和故障处理实施流程化闭环控制,形成流程驱动的调度平台;

3.通过客服支持系统与遥信故障的结合,形成照明系统故障的数据来源;

4.通过短信通知和工单派送完成任务的快递下发;

5.通过对移动PDA终端的轨迹监控,实时掌握抢修人员的到位情况;

6.通过移动终端与监控中心的数据互动,实时掌握抢修工作的进程,直到故障的排除。

三、城市照明指挥调度系统功能

(一)故障应急预警系统。本功能构成整个应急指挥系统的故障应急状态启动依据。常态时密切监视整个路灯网、自然、公共灾害的所有预警资源,当应急事件达到相应的启动级别时,将通过应急指挥值班人员及相关负责人的判断后,完成故障应急状态的启动。

1.市政设施设备工况预警。收集来源于整个市政设备、路灯系统的实时信息,包括遥控、遥信、遥视,以及来自其他系统的故障信息,结合人工和系统自动辅助的手段,判断出路灯设备的运行趋势:是正常运行还是向坏的趋势发展,对于后者,做出预警。

2.自然灾害预警。对来源于气象部门、地震部门等专业部门的天气、地震等预警信息进行处理,包括概貌、详情的显示和辅助自动分级处理,采用人工和自动辅助的方式给出自然事件对路灯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

3.公共事件预警。对来源于市政部门的公共事件进行处理,包括地点、范围、规模、性质等,采用人工和自动辅助的方式给出该事件可能对路灯系统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压力。

(二)应急过程指挥。应急过程指挥系统是当应急预警系统中的路灯故障、电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灾害被应急指挥部确认为突发应急事件时,整个应急系统开始启动运转,进行应急相应指挥的全过程处理系统。

1.应急指挥启动系统。对于突发事件,快速启动是整个应急系统能否在突发事件爆发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反应能力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电话和手机的通知,由于采用的是点对点的模式,影响整个应急体系的启动效率。因此,中心将首先利用短信群发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快速启动通知和对应急人员到位情况的快速确认。

2.应急过程管理系统。应急过程管理系统旨在管理针对具体的突发事件而形成的从事件始发到事件消除的整个过程。主要功能包括:应急事件详细情况、指挥部到位情况、应急专家组建议情况、抢修人员到位情况、抢修过程处理情况、抢修物质调用情况、恢复照明情况等。

3.应急事件详细情况。记录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内容包括事故简题、事故的具体位置(地理信息标注)、受影响范围等。通过获取预警系统的事故内容,方便准确定位事故范围及影响,并进行明确的地理位置标注。同时通过资源支持系统中的重要区域信息,搜索出相应事件影响的重要区域。

4.应急指挥部到位情况。根据各级指挥部运转的实际情况,记录从突发事件应急启动开始的通知情况和指挥相关人员的到位情况,并记录相关指挥部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指令。

5.抢修人员到位情况。通过与故障抢修GPS定位系统进行对接,显示所有抢修车辆和抢修人员的位置,同时确定相应的奔赴抢修地点的抢修队伍。同时根据抢修定位系统的实时跟踪情况记录相应的抢修人员的到位情况和相应速度。

6.抢修过程处理情况。通过前端开发的抢修现场记录系统将抢修现场的事故情况、事故图片传递到连接外网的服务器中,本功能可以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进行组织。

四、结论

指挥调度系统将社会公众通过客服举报或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报警信息如事件(事故)时间、地点上报给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系统综合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依据故障路灯设施的功能、线路布局、供电设置等信息,显示系统的电子地图上即时反应出事件(事故)的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判断事件性质、级别,进行分析、决策,指挥调度相关人员、相关队伍、相关物资,来指挥调度相关车辆等一系列措施,动态跟踪事故现场的视频、图像、设备参数状态,实时做出准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指挥控制系统 篇12

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 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是夺取战场制胜权的基石, 是保证多兵种协同作战并发挥最佳战术战略效能的核心。为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信息化战争挑战, 必须结合现代战争的信息化特点, 建立完整的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

一、基本概念机发展概况

1.1基本概念。指挥控制系统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 通过搜集战场态势信息, 完成作战决策、战术推演、计划拟制和协调控制等功能, 从而实现现代战场信息的共享和各作战单元的协同动作, 最大程度发挥联合作战效能, 在现代信息化联合作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2发展概况。从人类有战争以来, 信息化作战就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从古至今战争中, 情报侦察、信息传递、指挥控制成为取得战争主动权和制胜权的三个重要环节。这正是信息化作战中指挥控制系统的最简单模型。在作战单元机动性和武器性能大幅提升的现代战争中, 指控系统更是现代作战体系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是分散的作战系统的“粘合剂”, 是作战效能的“倍增器”。

指控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美国是指控系统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 通过指控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 成功解决了信息化战场上各体系协同作战的问题, 使得战场各作战体系紧密结合, 参战诸军兵种战斗力成倍增加。

二、信息化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发展方向及能力扩展

现代战争作战指挥控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1) 在战略层次上, 以全领土战略防御为主导的完全非接触战争。如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全球导弹防御系统MD等, 实现从人的非接触到领土的非接触, 使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失效, 或失去传统意义上的威慑力。2) 在战役层次上, 以网络中心战为基础的无人化智能作战, 如战争机器人、无人机、导弹攻击和网络虚拟战争等。以智力对抗代替人力、物力对抗、实现从肉体摧毁到精神摧毁的转变。3) 在战术层次上, 基于高技术的现代游击战。如关节点的精确打击, 信息平台上的游击战, 数字化战场的信息遮断, 针对顶环的奇袭, 作战人员的心理控制等,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以战术行为取得战役、战略、大战略的效果。

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控系统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以上三个层次的协同有机发展。信息平台的发展使得现代指控技术逐渐朝着这个理想目标逼近。作为现代战争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指控系统必须适应不断发展的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 不断运用现代先进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指导指控系统的发展和能力扩展。

未来指控系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中心战:网络中心战是信息化战争的代表, 未来战争也必然是围绕无限潜力的网络力量的较量;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分层统一网络, 达成各层次指挥控制、情报侦察、信息对抗、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的有效融合, 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联合、迅捷特征。

智能化指挥控制:信息化战争的较量一触即发,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 对指控系统的处理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量信息的交换融合和高效决策需要智能化的指控系统快速自动地完成。

未来指控系统应重点的扩展的能力如下:

联合作战能力:联合更多的战斗单元加入指控系统网络, 构建战术协同、战略协作的严密网络。即实现作战资源综合集成, 力量编成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并遵循“系统集成、合成一体”的原则, 利用指控系统将情报侦察、预警探测、电子攻防、联合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 综合集成为一个各作战单元高度协同、联合的作战体系。

快速反应能力:相比传统战争的概念和模式, 快速反应在信息化战争中更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必须将指控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作为核心能力不断扩展。重点是信息交换能力及指挥决策自动化水平。

三、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关键需求和发展目标

按照美军“基于作战能力的规划” (Capabili2ties2Based Planning, CBP) , 美军的联合指挥控制系统能力需求可以概括为“先敌发现”、“先敌认知”、“先敌行动”和“安全可靠保障”四个方面, 前三者是对指挥决策能力的需求, 后者是对软、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需求。

借鉴美军的经验,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以及多能化、知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需求, 借鉴美军的发展经验, 我国指控系统当前的关键需求为:

1) 信息标准化及基础设施服务支持。通过建立采用统一的技术体制、标准规范, 可以将位于不同平台、不同空间的资源统一调配、统一控制、统一管理, 实现作战资源的联合、协同。同时, 为保证指控系统的正常运转, 需要庞大的战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支持, 满足未来联合作战的“端到端”、“即插即拔”、“信息交换”、“柔性重组”等网络作战能力要求。

2) 多元信息管理及智能化决策系统。多元信息管理是通过多种实时与非实时信息的接入和交换方式, 全面综合处理不同信源的情报, 完成信息融合, 以形成全方位的战场信息化保障支持。同时, 需要加强指控系统的智能决策能力, 通过建立信息融合规则库、决策知识库以及各类特征“指纹”库, 运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 实现快速准确的多元信息融合、战场态势评估及战略战术决策, 最终形成“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智能化的指控体系。

3) 大力接入无人作战平台。充分发挥无人作战平台的战场优势, 将其接入指控系统网络, 逐步发挥无人作战平台的机动、精确、隐蔽的战略战术优势, 执行诸如情报侦察、诱饵欺骗、通信中继、对敌打击等任务。进一步扩展信息化作战指控系统的联合作战能力。

根据以上关键需求, 未来我国指控系统发展目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制定联合作战指控系统标准规范:标准规范是推进信息化作战指控系统的基石。并且, 只有在标准规范的坚决推进下, 才能构建协调统一的信息交互环境及指挥控制接口。因此, 必须制定适应未来联合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要求的一套技术标准, 包括:作战网络标准、作战信息处理标准、作战信息传送与分发标准、作战信息交换标准、作战人机接口标准、信息对抗标准、作战信息安全保障标准、作战武器协同标准等。

建立一体化体系框架:在规范顶层设计纲领, 建立标准规范的前提下, 建立一体化的系统体系框架和分层结构, 是实现高度集成、协调统一的指挥控制系统的制度保证。该体系框架必须保证各作战单元可以快速、标准化地接入到指挥系统, 并且支持指控系统中不同信息化平台的横向、纵向交互。另外, 该体系框架还应具备良好的开发性和可扩展性, 以适应未来战场环境、作战模式、信息平台技术等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作战演练系统推动智能化指控技术:智能化指控技术是在现代信息化战争掌握主动、先发制人的重要技术保障。在信息交叠复杂、演进节奏快、指控近实时化的信息化战场中, 指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决策效能决定了联合作战的战略战术效果。在当前缺乏实战演练的情况下, 需要发展高仿真度的作战演练系统, 在虚拟战场演练中开展战术模板及决策模型的研究、设计和评估, 从而推动智能化指控技术发展, 提高指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以当今信息化战争为背景, 研究分析了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扩展, 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军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需求及发展目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未来战争模式的不断演化, 指控系统必将面临更多先进技术的冲击和实战对抗的考验。未来我们还必须跟紧技术发展方向、突破技术壁垒, 深入开展战略战术研究, 逐步提升信息化战争的联合指挥作战能力, 在未来战争较量中“先发制人、克敌制胜”。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 并对信息化指控系统的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扩展开展了研究分析, 提出了我军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需求及发展目标。

上一篇:旅游业务下一篇:三层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