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中毒

2024-08-03

硫化氢中毒(共10篇)

硫化氢中毒 篇1

硫化氢是具有特殊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易燃气体,其作用机理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3+结合而阻碍其还原为含Fe2+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抑制电子传递和分子氧的利用,阻断了细胞的内呼吸而造成人体组织缺氧、窒息,甚至死亡。职业接触H2S中毒多由于生产设备损坏,输送H2S管道和阀门漏气,违反操作规程以及生产故障等致使H2S大量逸出而引起。

1 H2S中毒事故报告

1.1 H2S中毒事故综合报告

1989年至2003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报告重大职业中毒事故506起,中毒患者4657例,总的中毒率为54.8%,总的中毒死亡率为16.5%,且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在1997年和200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因硫化氢造成的中毒事故最多,共达144起,占中毒起数的28.5%;另外从中毒造成死亡人数看,硫化氢占39.9%,排在所有职业中毒人数的第1位,死亡率较高[2]。

1.2 H2S中毒事故案例

根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职业中毒报道资料以及《急性职业中毒案例》,总结以下较为典型的事故案例(见表1)。

类似上述表格中的硫化氢中毒事故还屡有发生。重庆开县在2003年就发生过一次井喷事故,导致243人死亡。2006年3月在该县再次发生井喷事故,包含硫化氢成分在内的大量天然气泄漏从而导致必须紧急疏散当地居民以保证人员的安全。

就上述H2S中毒事故的组成比例来看,污水处理、造纸等行业是硫化氢职业中毒事故的高发行业,分别占上述报告的33.3%、23.8%。

1.3 一些H2S中毒事故案例浓度检测

根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职业中毒报道资料以及《急性职业中毒案例》,总结以下较为典型的事故案例检测浓度资料(见表2)。

2 结果与讨论

2.1 原因分析

从上述两张表格可以看出,硫化氢职业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且多为急性中毒事故,所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很广泛。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接触H2S的职业有70多种[1],事故主要发生在污水处理、化学工业、食品加工酿造等。据1989至2003年的职业病报告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我国硫化氢中毒死亡率高达44.6%[3],仅次于二氧化碳的中毒死亡率,说明中毒的死亡率较高;而据资料显示其中又以1997至2000年为事故高发年[2],且2000年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和中毒起数最高,这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关。由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为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惜以劳动者健康为代价,且企业管理层缺乏劳动保护意识,忽视对职业病的防治,因此自2000年开始,我国职业病发病总数呈上升趋势[7],而硫化氢中毒事故也处在高发期。对相关硫化氢职业中毒的状况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监管部门对于硫化氢的相关使用环节所进行的安全管理未到位,导致硫化氢职业中毒事故屡有发生。

(2)一些企业的法制观念薄弱,严重存在着重利益忽健康的思想。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而并未对职业中毒的预防以及突发状况的应对工作加以重视。有些企业存在着甚至为了节约成本增加利润而少做或者不做职业中毒的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的现象,也不改善厂区的工作条件,密闭空间的通风设施运转不良或甚至缺乏,给员工配备劣质或者不配相应的个体保护工具等,导致了硫化氢职业中毒始终存在。

(3)企业员工对于硫化氢职业中毒的相关毒理和防护措施了解甚微。员工没有经过相应的学习和培训,就不了解应当如何应对突发的硫化氢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同样在作业过程中也忽视个体防护设备的保护作用而不配戴防护用具或配戴不当。

(4)企业的设备检修工作不到位,发生跑冒滴漏等现象导致硫化氢气体外溢从而引起职业中毒事故。

2.2 对策措施

由于存在着工作人员对于硫化氢的泄漏渠道、毒理作用、危害严重性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对于个体防护的意识不强等容易导致硫化氢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因此应当从现场处理和本身预防两方面着手以应对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发生,现提出一些对于硫化氢的防治措施。

2.2.1 事故处理

迅速将中毒患者抬离事故现场,送到安全处进行吸氧,同时要随时密切观察中毒者生理反应情况;若中毒者发生猝死,应立即对其施行人工心肺复苏术,保证其呼吸道的顺畅,恢复其全身的血氧供应。

2.2.2 事故预防

(1)在技术上,应密闭可能产生硫化氢的设施和环境,改进工艺和设备,生产作业场所要设置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在矿坑、井底、阴沟等地方应先进行通风排气再进行作业,或给工作人员配戴合格的供氧防毒面具。

(2)在管理方面,应在加强国家监管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首先,国家应当重视硫化氢中毒的危害性和带来的社会效益的严重损失性。相关的部门应制定包括硫化氢职业中毒报告机制、硫化氢管理机制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措施来防止和减少类似中毒事故的发生。在制定相关法规对有接触硫化氢操作进行规范约束的同时还应当加重对硫化氢操作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对相关企业领导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对企业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和隐患的排除。

其次,企业应加大职业卫生的投入,对其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做好H2S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员工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并设立专人专管制度对职业危害进行防治和管理,定期对企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及时向领导进行汇报相应情况。

再次,要增强劳动者自我的保护意识。劳动者应当自觉地去学习、掌握有关H2S的毒理过程和中毒特点,了解一些急救和自救的知识,遵守操作规程,重视自己所在工作场所的作业通风,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具,如救生索、安全带和携氧面罩等。

3 结论

H2S中毒事故屡有发生,据不完全资料统计,目前H2S中毒已成为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毒物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据1989至2003年全国窒息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资料统计硫化氢的总中毒人数占全部急性职业中毒人数的41.3%,且硫化氢中毒窒息事故通常发生在石油钻井、开采、炼制及化纤、燃料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巷道施工、市政工程等行业。

由于绝大部分H2S的接触是因生产设备损坏,输送硫化氢的管道和阀门漏气,违反操作规程,硫化物失火致使硫化氢大量产生以及油气田井喷事故或含硫化氢的废气、废液排放不当及疏通排水管道(阴沟、粪池)、维护供热、电信管道时意外接触所致,因此应对其源头、传播媒介上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

要想有效地防治硫化氢职业中毒,除了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切断事故发生源头和传播媒介以及接受者之间的连接链以外,还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建立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和报告机制以及强化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这样才能根本有效的防止H2S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摘要:探讨我国硫化氢职业中毒的发病原因,为有效预防其中毒所采取的措施提供依据。对从中国知网以及相关书籍上所检索的1989至2003年的硫化氢职业中毒事故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我国硫化氢职业中毒事故属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较为高发的事故之一;急性硫化氢职业中毒的死亡人数一直占职业中毒死亡人数的较高比例。硫化氢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与国家监管力度、企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密切相关;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是防治硫化氢职业中毒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关键词:硫化氢,职业中毒,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韩志英,金复生.硫化氢中毒研究进展[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6.32(2):118~121

[2]张敏,李涛,王焕强,等.1989至2003年全国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特征[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6,24(12):707~708.

[3]张敏,李涛,王焕强,王鸿飞等.1989至2003年全国窒息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的特征[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6,24(12):712~714

[4]张敏,李涛,等.我国硫化氢中毒的特点与控制对策[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31(1):12~14

[5]孙宝林.工业防毒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6]卢伟,张胜年.急性职业中毒案例.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7]丁洁瑾,孙宝林.郝鹏鹏,丁晨阳.中国职业中毒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1):63~66

硫化氢中毒 篇2

一、演练背景:

1、演练目的:

在停车期间清理污泥池及调节池时,因池内含有大量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聚集在污泥层下部,当人员经过时会大量外涌,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就会对人员安全造成伤害甚至死亡,为了面对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处理险情、抢救中毒者,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2、硫化氢产生机理: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当污水中溶解氧很少或为0时即厌氧条件下,细菌将污水中硫酸盐还原成亚硫酸盐和硫化物,进而生成硫化氢气体,并伴随一定量的硫醇和气态化合物。在当前处理条件下,因需处理的污水中精炼水洗水含有一定量油并且在隔油器中需要加入硫酸处理,导致硫酸盐含量极高。

3、硫化氢的理化性质:

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气体,溶于水后生成轻硫酸,易聚集在低洼处,与空气混合能形成行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爆炸。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低浓度时,对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明显,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越强,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高浓度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迅速窒息而死亡。

二、演练人员分配及物品准备:

污水全体人员(主管一人、副主管一人、倒班人员三人);主管负责现场指挥及协调调度,副主管为轮换下池者,俩名倒班人员为监护及救援人员,另一名倒班人员为下池清理中毒者。

长管呼吸器两套、滤盒式防毒面具两个、气体检测仪一个、安全带两条、绳子30米、连体水裤两套。

三、演练过程:

急性硫化氢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篇3

硫化氢(H2S)是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无色气体。低浓度接触仅有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全身作用比较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它具有“臭鸡蛋”样气味,但极高浓度很快引起嗅觉疲劳而不觉其味[1]。2011年6~8月收治职业性硫化氢中毒患者15例,进行急救与护理,应用呼吸支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准确用药,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例来院时已死亡,2例昏迷时间较长者转上级医院,其余均痊愈出院,护理得当,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救治与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5例,均为男性,年龄21~43岁。均为在城市下水道维修输送硫化氢管道、清理作业过程中,吸入浓度过高的H2S导致中毒,从发现中毒到就诊时间30分钟~1小时。

临床表现:12例有不同程度的轻、中度中毒癥状——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轻度谵妄和躁动不安,呼出气体有臭鸡蛋样味,视觉功能障碍。1例来院前已死亡。2例入院时即处于昏迷状态。实验室检查:除死亡病例外,2例昏迷患者,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前侧壁、下壁心外膜下心肌损伤。12例均为窦性心律。

急救与护理

呼吸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硫化氢引起肺水肿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因此,保持呼吸通畅,纠正缺氧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患者入院后立即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内呕吐物和分泌物,防止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用舌钳将舌拉出,或抬起下颌,以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必要时给予吸痰排痰。在吸痰时做到轻、稳、快,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同时要注意观察痰量、性状及缺氧改善情况。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准确用药:采用18~20号静脉留置针输液。开通多条静脉道路,为快速补液和治疗做好准备。根据医嘱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减轻脑水肿,防止中毒性肺水肿。细胞色素C、维生素C,胞二磷胆碱以改善细胞的生理代谢功能。对躁动不安者根根据病情给予鲁米娜、安定镇静。3例患者给予谷胱甘肽以加强细胞的生物氧化能力,加速对硫化氢的解毒作用[3]。

对症治疗:硫化氢引起的眼损害:应尽快用清水反复冲洗后,继用0.9%的生理盐水洗眼,并给以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点眼,或用醋酸可的松眼药水滴眼,4次/日,对防治角膜炎有较好的效果。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硫化氢中毒患者应持续给予心电监护以便随时观察心率、心律、心电图的变化。及时测量并记录患者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尿量及皮肤黏膜发绀程度。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准确及时留取血标本,送检血气分析,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有效资料。

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的护理:此类患者入院时一般都是浑身恶臭,衣物完全污染,一入院护士要一边配合医生抢救,一边脱去污染的衣物,在做好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给患者做好基础护理,行全身擦浴。硫化氢可致大脑缺氧,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造成患者烦躁不安。同时患者对中毒缺乏思想准备,担心治疗不彻底,遗留后遗症易产生焦虑心理。鉴于此,根据病情安排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并确保严密观察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健康宣教:本组15例患者均为民工,学历层次较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且私人企业对安全防护监管力度低,防护措施较差,对此类患者应做好相关知识宣教,告知其硫化氢为无色气体,带有腐臭味,吸入过多可危及生命,主要存在于低洼积水通风不良的地方。凡进入可能有硫化氢污染所工作时先通风,或正确选用、佩戴呼吸防护器具,并要有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讨 论

急性硫化氢中毒一般发病迅速,出现以脑和(或)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亦可有心脏等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可因吸入硫化氢的浓度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轻度中毒表现为畏光、流泪、眼刺痛、咽痛等;中度中毒表现为中枢系统症状,伴恶心、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喉部发痒、胸部压迫惑、意识障碍等,眼刺激症状强烈,有流泪、畏光、眼刺痛,眼睑痉挛,患者看光源时周围有色环存在,视觉模糊,这是眼角膜水肿征兆;重度中毒表现为谵妄、躁动、抽搐、意识模糊、昏迷、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极重度的特征为“电击样”死亡。硫化氢中毒后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与呼吸道内水分接触后很快溶解并与钠离子结合成硫化钠,对眼和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硫化氢吸收后主要与呼吸键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及二硫键(-S-S-)起作用,影响细胞氧化过程,造成组织缺氧。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最敏感,高浓度吸入时,强烈刺激颈动脉窦,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停止,也可直接麻痹呼吸中枢,引起窒息,产生“电击样”死亡。

本组病例中,1例为现场死亡,2例经抢救,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但仍处于深昏迷状态,根据条件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利用现代化远程会诊方式及时与上级医院取得联系,在确保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将2例深昏迷患者转上级医院行高压氧仓治疗。其余12例患者均住院治疗,平均住院2天,治愈出院。

由于硫化氢中毒发生快,对成批发生中毒的患者应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并汇报医院领导,取得院内各个部门的配合。在整个救治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抢救人员充足,专人对抢救大批中毒患者进行编号登记。其次,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分工有序,做到忙而不乱。而且对每位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以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再有就是要准确无误执行医嘱,在确保呼吸支持的同时,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原则是早期,足量,尽快达到治疗的有效量。遵医嘱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的药物,并及早、大剂量使用谷胱甘肽加速对硫化氢的解毒作用,可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

2 文保元.急性中毒手册.青岛:青岛出版社,1988:49.

3 李春盛.急诊医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

急性硫化氢中毒26例急救体会 篇4

硫化氢是无色剧毒有臭鸡蛋气味的刺激性气体, 多为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废气[1]。人体吸入后可致急性中毒, 重者可引起呼吸停止, 产生“电击样死亡”[2]。我国硫化氢中毒占职业性急性中毒的第2位, 群体性中毒较为常见。笔者现将我院抢救突发急性硫化氢中毒26例的急救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硫化氢中毒患者26例, 其中男17例, 女9例;年龄21~44岁, 中位年龄28.4岁。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身体健康。发病原因为工厂废气泄漏, 值班工人当场昏倒, 其余人员在未进行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进行抢救, 导致当场死亡5例, 不同程度中毒26例。

1.2 临床表现

眼刺痛、畏光、流泪23例, 眼结膜充血、水肿12例, 咳嗽、咽痛、声嘶9例, 头痛、头昏、乏力24例, 恶心、呕吐11例, 呼吸急促、胸闷6例, 意识障碍3例, 呼吸困难5例, 肺部啰音6例。

1.3 辅助检查

(1) 血液学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9例, 心肌酶谱异常7例, 肝肾功能异常11例, 血生化异常9例, 血气分析异常3例; (2) 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粗、紊乱8例, 片状阴影5例。

1.4 诊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的诊断标准》 (GBZ31-2002) 。刺激反应:接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刺激症状, 在短期内恢复。轻度中毒:有眼胀痛、畏光、眼干、咳嗽、头痛、头昏、恶心等症状, 检查见眼结膜充血, 可有肺部干湿啰音等体征。中度中毒: (1) 有明显的头痛、头昏等症状并出现轻度意识障碍。 (2) 有明显的黏膜刺激症状, 出现咳嗽、胸闷、视力模糊、眼结膜水肿及角膜溃疡等;肺部闻及干湿啰音, 胸部X线示肺纹理增粗或有片状阴影。重度中毒:昏迷、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闪电样死亡。本组急性硫化氢中毒患者中, 诊断为刺激反应11例, 轻度中毒8例, 中度中毒4例, 重度中毒3例。

2 急救的组织与管理

2.1 紧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急救预案

2011年7月5日21∶20左右, “120”接到求救电话, 某工厂硫化氢泄漏, 当场死亡5人, 并有大量伤员。急诊科值班医师立即报告急诊科主任和医院总值班到现场, 急诊科主任立即向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汇报, 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急救预案。通知在家休息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参与急救, 并调集相关科室人员支援急诊科。护士长立即组织人员腾空抢救室, 准备抢救设备, 划定专门的急救区域, 调整床位。院领导召集后勤、总务、保卫等部门领导负责人到现场协调。

2.2 院前急救

接到“120”电话后, 我科立即派出所有的救护车4辆奔赴现场, 在途中接到患者后, 医护人员立即评估病情, 检测生命体征, 并立即去除患者衣服, 予以吸氧, 心电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 予以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重度患者予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60mg静脉推注,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根据生命体征情况分红色 (危重) 和绿色 (病情稳定) 两类, 进行编号, 并予以腕带标明。

2.3 开启绿色通道

晚22∶00, 救护车陆续到达急诊科, 医护人员立即按照硫化氢气体中毒的急救流程进行处理, 红色标记的重度中毒患者3例立即送入抢救室, 由抢救组的医护人员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治疗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中度中毒患者4例收入呼吸科继续治疗, 其余19例患者在急诊科留察。每位患者的检查、治疗、后勤保障都有专人负责。

2.4 院内治疗

事件发生后, 政府高度重视, 区委书记亲临现场组织抢救, 区长及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在医院指挥抢救, 并成立以院长为组长, 急诊科主任、重症监护室主任、呼吸科主任、心脏内科主任为成员的专家组, 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 协调抢救。调集各科骨干医护人员分管患者, 医疗专家组成员每天组织集体会诊,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由主管医师及时落实。

3 结 果

刺激反应患者11例在急诊科留察24h后出院;轻度中毒患者8例在急诊科治疗72h后出院。中度中毒患者4例6~10d后血液分析、X线胸片、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等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后出院。重度中毒患者2例经重症监护室抢救2~3d后, 意识恢复正常, 呼吸功能正常, 血气分析恢复正常后撤机, 8~14d后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后出院;1例患者经抢救后一直处于植物状态, 3d后转上级医院治疗。

4 讨 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急救包括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治安事件、群体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大型车祸、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等, 具有可预见性差、来势凶猛、起因复杂、病死率高、影响面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等特征, 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3]。而急诊科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击队,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医疗急救预案, 严格的组织管理, 科学合理的指挥, 认真地落实规章制度, 再加上急诊科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急救技术, 才能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降到最小。

4.1 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预案

本次事件患者人数多、病情轻重不一;患者家属人数多, 心情十分焦急;围观人数多, 社会影响大。如未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预案, 急救工作将是一团糟, 可能遗漏患者, 延误患者的抢救, 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我院为区县二级医院, 急诊科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而且要承担院前急救工作, 但靠急诊科的力量, 无法圆满完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因此, 我院于2003年建立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预案, 成立了以院长为首的领导组、医疗组、保卫组、后勤保障组等;其中医疗组又分为院前急救组、抢救组、治疗组、专家组等。每季度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 对各小组演练情况进行考评;不定期和消防、交警等部门进行联合演练, 保证了遇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严格地组织管理和科学合理地指挥。

4.2 建立完善的急诊工作制度并认真执行

本次事件体现了急诊科各种制度的重要性。值班护士在接到“120”求救电话后, 一方面根据“120”接呼制度立即安排救护车出诊;另一方面根据重大突发事件汇报制度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进行汇报, 随之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预案。值班护士同时在“120”接呼记录和重大突发事件急救登记本作了记录并签字。在随后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过程, 都认真地按急诊工作制度和急诊工作流程来工作, 保证急救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4.3 建立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流程并进行演练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 是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就诊的第一站, 是处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心。只有每名急诊科医护人员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 才能节约时间, 挽救生命。我科从2003年起, 就对无脉性心跳骤停、急性左心衰竭、喉梗阻、休克、多发性创伤等18种急诊科常见急症及火灾、各种气体中毒等突发卫生事件制定了相应的抢救流程, 并将这些抢救流程制订成挂图和小册子, 挂图悬挂于抢救室的醒目位置, 每名工作人员发小册子1本, 定期演练和考核。使急诊科每名医护人中遇到突发情况, 都能按抢救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

4.4 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

急诊科不但要担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工作, 还要应对如严重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SARS) 等突发传染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事件的急救。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外, 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呼吸机支持治疗、心脏电复律、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我科对新来的轮转医师进行急救技术培训, 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每周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急救技术演练, 每月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一次急救技术考核, 并记入档案。

4.5 加强对急诊科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

本次救治过程中也存在着教训。由于时间紧迫, 第1批“120”急救的医护人员未按规定带呼吸面罩, 在救护车上的狭小空间上抢救患者20多分钟, 造成了2名医护人员中毒。事后总结了经验教训, 应加强对医护人员自身防护的学习, 并对隔离服、呼吸面罩、护目镜等防护物品进行定期检查。

综上所述, 只要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建立完善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预案及各种急诊工作制度并严格认真地执行, 再加上急诊科医护人员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急救技能, 就能减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吴检华, 沈文荣, 徐彗华.19例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2, 8 (1) :31.

[2]陈荣书, 张荣铨.24例急性硫化氢中毒调查分析[J].中国工业杂志, 2000, 13 (3) :7.

硫化氢中毒 篇5

一、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为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常存在于石油、天然气、下水道、地沟、污水井中,含硫有机物腐败也可产生硫化氢气体。在钻井、采油、井下作业等作业,以及密闭空间中作业极易发生硫化氢中毒。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1、诊断

硫化氢中毒的症状:硫化氢中毒后,会出现眼刺痛、失明、流泪、结膜充血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表现,或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有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甚至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等

2、急救处理原则

(1)迅速脱离现场、吸氧、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2)抢救、治疗原则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积极防治脑水肿、肺水肿,早期、足量、短程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中、重度中毒,有条件者应尽快安排高压氧治疗。

(3)对呼吸、心博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待呼吸、心跳回复后,有条件者尽快采取高压氧治疗,并积极对症、支持治疗。二、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俗称煤气,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但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当吸入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时,使Hb丧失携氧能力,从而引起重要器官与组织缺氧,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中毒症状。

1、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有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离开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可很快消失。

(2)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程度较浅的昏迷。患者面色潮红。

(3)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常并发肺水肿、脑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

2、急救与治疗

(1)抢救

(2)供氧

(3)防治脑水肿

(4)输血或换血

(5)改善脑循环

(6)改善脑组织代谢

(7)人工冬眠

(8)防止继续感染

硫化氢中毒 篇6

《职业病防治法》从2002年5月1日颁布实施, 到现在已经有9年的历程了, 对健康比较密切相关的除了食品安全的问题以外, 第二位就是职业病, 关系到一线从事活动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每个人在《职业病防治法》当中可以由行使监督、举报的权利, 可以拒绝违章作业等等。在我们的法典里面, 《职业病防治法》还是有它的先进性、前瞻性, 当然现在还在修订, 这是涉及到部门职责调整的问题。

4月底最后一周是《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周, 各地都应该积极宣传这个法。硫化氢中毒怎么样进行防治。

近十年来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人数是非常巨大的, 有14089例, 死亡1605例。这也只是报告的人数, 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要把所有作业场所发生的中毒事故加起来要远远超过这些数据。即便从冰山的一角可以发现, 硫化氢造成的死亡例数达到466例, 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是585例, 两者相加占死亡人数的65%以上。换句话说, 我们把硫化氢中毒的危害控制住, 还有一氧化碳的急性中毒造成的死亡态势遏制住, 职业病急性中毒的伤亡事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遏制。

硫化氢不仅是一个刺激性地气体, 能闻到臭味, 同时还是窒息性气体, 神经毒气, 是一个复合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侵入的身体是呼吸道。如果硫化氢的浓度在作业场所达到70毫克/立方米, 数分钟就会发生嗅觉的疲劳, 这时候反而会闻不到臭味。依靠嗅觉来判断硫化氢是否存在是非常危险、不科学的一件事情。硫化氢主要毒作用的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 一旦发生中毒以后比较敏感的是还是大脑、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等,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每立方米含有1000毫克硫化氢的时候, 接触数秒一个成年年轻男子就会出现急性中毒, 很快就会出现死亡, 有时候称为电击式的死亡。硫化氢最高的溶血浓度是10毫克/立方米。说明在工作场所中, 任何时间、任何地方, 它的采样浓度都不允许超过10毫克/立方米, 超过意味着违法, 说明作业场所是不卫生的, 是危险的, 威胁到作业者的健康和生命。它的分子量是34.08, 与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19, 比空气重。硫化氢不稳定, 比较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会造成一些管道的泄漏、腐蚀, 同时它是可燃的气体。该气体可在阴沟、下水道、污水池、鱼舱等存在生活污水的地方大量产生。目前常见的硫化氢中毒死亡事件, 大多是在进入窨井、污水池或船舱等作业时所引起的。据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 1997-2010年, 本市共发生?起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事件, 导致人中毒, 人死亡。

真正硫化氢在职业当中的接触主要有两种环境。第一种, 硫化氢在含硫的石油或者天然气当中是存在的, 石油、天然气整个形成的过程中高温高压会有硫化氢产生。还有一些清污作业, 不光是排水, 比如说渔船渔舱的清理, 因为蛋白质里面含有硫的氨基酸, 尤其在缺氧环境中发生无氧交界的时候, 含硫的球基键被打断, 伴生的产物是硫化氢。在一些有机物腐败的场所里面, 如果因工作性质要进入到这种场所开展相关的职业生产活动, 就有可能要接触到硫化氢。如果没有采取很好的防护, 没有按照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业, 就有可能发生硫化氢的中毒伤害事件。硫化氢是可溶于水, 也可以溶于油中。换句话说可以随着水的流动、液体的流动到达各个排水的设施或者其他的设施里面, 比如说泵房、泵站等, 这时候都会引起意外的中毒事故。

重庆的12·23事故, 造成死亡人数200多例, 是一个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硫化氢在石化行业也是一个高危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当时发生在重庆市的开县, 钻井平台导致井喷, 这个井喷带来一些硫化氢出来, 才造成非常大的中毒伤害事件。事隔三年以后还是开县地区又发生了泄漏, 河流里面天然气硫化氢喷涌而出。

2011年6月15日, 江北区铁山坪渝州监狱发生生化池硫化氢中毒事故, 因为气温升高微生物反之比较活跃, 在污水中繁殖比较多, 这时候就是无氧交接。同时硫化氢随着温度的升高, 很容易从水中或者污水中逸散到作业场所, 造成局部的高浓度的硫化氢溢出。这个事件本来是一个人发生中毒, 就是因为施救的人员不具备知识, 也不具备能力, 4人盲目施救, 造成了连带的事故扩大。最终造成3人死亡, 1人重伤。这是个生化池, 下去进行清理作业的时候, 一人下去以后没有上来, 第二个工友下去施救, 两个下去没有上来, 老板慌了又下去看究竟, 连带着造成了这个大的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缺失, 导致了事件的扩大化。这个事件可以看到, 往往最初导致的中毒相对都比较局限, 为什么事件扩大化了呢?就是因为应急救援没有很好的准备, 或者说没有预案, 没有相关就职处治的知识和技能, 导致了人员的伤亡, 还是连续的。

从持续不断的硫化氢中毒死亡事件中可以发现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一是不少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法律意识淡薄, 未制定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操作规程, 未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培训, 未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防护用品;二是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从事可能发生硫化氢中毒的作业时,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在事故发生时缺乏自救和互救技能;三是有的部门为了“考核指标”, 存在漏报、瞒报, 不进行职业病诊断的现象, 造成对硫化氢中毒事件分析认识不全面, 影响防控措施的有效制定和实施;四是相关的专业机构难于进入企业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五是相关防控规章难于真正落实。

建议:

要加强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管;

发挥专业部门的作用, 制定并落实科学的操作规范;

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危险岗位设置简明易懂的警示标识和作业审批制度。企业要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并经常进行演练。硫化氢中毒一旦发生以后, 尤其是职业中毒, 要强调现场及时的处治, 这是非常重要的, 院前处治黄金时间的30分钟甚至10分钟是最为重要的, 这就有赖于用人单位。如果只是依靠外部力量, 等他赶到现场的时候时间往往就错过了。所以比较成功或者把人能够救治过来的就是现场有比较有效的救治, 不管是主动采取的还是无意识采取的。气体导致中毒的时候, 应该最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中毒的患者脱离中毒现场, 防止有毒化学物质进一步进入体内。然后移置到控制新鲜的场所, 如果应急医疗救治设备可以进行吸氧, 进行救治的人必须带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首先必须你自己带好的情况才能救别人。救治上来以后比较重要的是维持生命体征, 如果他呼吸心跳没有了, 应该做心脑复苏术、心肺复苏术。不要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因为硫化氢本身也是有毒的气体, 有可能在做人工呼吸的时候发生意外。

这只是发生事故对患者的处治, 具体到作业的时候应该怎么样预防, 首先是工艺革新, 最好是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尤其是在石化行业, 脱硫设备。还有密闭, 防止人员和硫化氢发生接触。在日常检维修的过程中要注意管线的防腐, 进驻这些场所必须有通风排毒的措施。对于有可能发生硫化氢逸散的场所要有检测报警装置, 在石化或者工作场所比较固定的地方必须要求, 甚至要建立气防站, 多大面积、进口风怎么样设计, 要依据作业场所的人数来确定。作业过程中, 所有的作业人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知道作业过程中要接触到硫化氢。要严格按照岗位的操作规程, 同时在相关场所要有警示标志。在整个作业过程中要保证有有效的通风设施, 同时也要对它进行维护。劳动者要带便携式的检测报警设备, 在水处理过程中可能都是要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是呼吸防护用品, 如果是极高浓度的, 不管用滤管式, 还是用供气式的眼睛也应该戴红外镜, 防止高浓度硫化氢对眼结膜、角膜的损伤。便捷式的报警, 安全施工的设施, 安全绳同样重要。如果进入比较危险的场所工作, 作业工人如果配备了一个有效的、合格的安全绳, 他发生事故外面看到的人就不必进入到作业场所, 直接把他提升上来就可以, 会很快的采取一些救治的措施, 也会防止其他人员继发性的中毒。所有设备的个人防护用品要注意它的维护、保养, 因为任何一个设备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离不开日常的保养, 另外本身也有它的自己的生命周期, 到期之后必须更换, 不允许超龄使用。发生事故的时候, 利用超期的个人防护用品, 有可能起不到个人防护作用。

还有特殊作业场所的防护, 本文中毒数据里面, 基本都是在密闭空间。密闭空间并不是说是封闭的, 是受限空间或者局限空间, 是一个通风不良的, 一个正常生产活动的空间, 可能是因为检修、维修会进去的一个有限的空间。硫化氢发生的死亡病例中87%都是发生在密闭空间里的。在重庆也是如此, 中毒死亡90%是发生在密闭空间的。

硫化氢中毒 篇7

父亲, 42岁, 母亲38岁, 女儿8岁, 儿子1岁。平素健康。因家住某化工厂附近, 化工原料硫化氢泄露, 一家4口在家中吸入硫化氢污染的空气, 全部发生中毒症状。患母神志清楚, 诉突然感到头晕, 头痛, 乏力, 胸闷, 憋气, 站立不稳。能诉说经过。患父及女儿、儿子突然昏倒。体检:平均体温36.2℃, 脉搏110次/min, 血压16.6/7.2KPa, 3人呈深昏迷状态, 呼吸快32次/min, 节律规整, 患父衣服上可见少量呕吐物。3例双肺痰鸣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均升高 (10.0~17.5) ×109/L。肝脏均正常。肾功均正常。血糖正常, 肌酸激酶 (CK) 偏高 (210~256u/L) , 肌酸激酶同功酶偏高3例 (32~89u/L) , 尿常规:黄色, 蛋白微量2例;余正常。心电图检查:均为心动过速。4例颅脑CT检查均无异常。

抢救方法:4例尽早脱离了有害气体污染区。立即给于氧气吸入, 建立静脉通道, 早期静脉点滴大剂量地塞米松, FDP、ATP、FMA及维生素C及维生素B6。监护生命体征。尽早给于高压氧治疗10~20d。防治脑水肿;保护肝肾功能;适量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维持血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4d后3例昏迷患者神志转清楚;5d后全部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正常。治愈出院。随访2年, 4例全部无后遗症。

2 讨论

4 例在几分钟内吸入泄露硫化氢气体中毒。救治体会如下: (1) 及时准确诊断。尽早报告当地有关部门, 依靠当地政府进行有毒气体泄露的原因调查。 (2) 尽早去除根源或尽快脱离有害气体污染区。化工厂应远离居民区。 (3) 尽早吸入氧气及高压氧治疗, 纠正低氧血症。 (4) 早期静滴地塞米松, 保护心脑细胞溶酶体。 (5) 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记录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及尿量。值得注意的是硫化氢气体中毒主要导致呼吸系统损害, 可出现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少数中毒病例可以肺水肿的临床表现为主;神经系统损害, 在吸入高浓度硫化氢的患儿, 立即发生头晕、心悸、谵妄、烦躁、抽搐, 迅速进入昏迷, 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休克, 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有些患儿昏迷与抽搐可持续数小时, 或者呈反复发作。心肌损害:在中毒病程中, 部分病例可发生心悸、气急、胸闷或心绞痛样症状;少数病例在昏迷恢复、中毒症状好转1周后发生心肌梗死样表现。心电图呈急性心肌死样图形, 但可很快消失。其病情较轻, 病程较短, 预后良好, 诊疗方法与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肌梗死不同, 故考虑为弥漫性中毒性心肌损害。心肌酶谱检查可有不同程度异常。提醒临床医生:硫化氢气体中毒抢救中尽早加用保护心肌、脑细胞的药物。

摘要:2007年12月, 因某化工厂发生化工原料硫化氢泄露, 发生急性硫化氢中毒10例。因患家母亲紧急拨打120, 10min接到我院救治一家4例患者。其抢救体会如下。

硫化氢中毒 篇8

风险识别

含硫原油的种类和性质

原油中, 硫含量低于0.5%为低硫原油, 硫含量在0.5%~2%范围内为含硫原油, 硫含量高于2%为高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高硫原油在储运、炼油加工过程中都会释放出H2S (硫化氢) 气体。在储运作业过程中因防护不当而接触到H2S气体, 会使作业人员突然发生中毒。

含硫原油中硫化氢理化特性、中毒程度划分

H2S气体为无色、有臭鸡蛋样气味, 比重为1.19, 易积聚在低洼处。H2S有毒、易燃, 空气中爆炸界限为4.3%~45.5%。因H2S可溶于水及油类中, 有时可随水或油类流至远处, 而引起意外中毒事故。H2S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机体, 皮肤吸收很少一部分。H2S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轻度中毒 (浓度70~150 mg/m3) 主要症状表现为流泪、头痛、头晕等症状;中度中毒 (浓度200~300 mg/m3) 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模糊、昏迷或呼吸停止;重度中毒 (700 mg/m3以上) 可发生“电击样”死亡, 即在接触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

风险管控

通过锚地船船过驳、码头船港过驳、库区原油输转等方面对全过程中的防止H2S中毒进行安全管控十分重要, 作业人员与监管人员应采取合理措施消除、削减、控制风险。

母船在过驳前的安全管控

工作人员应通知母船到港3天前在公海海域对船舱进行气体排放和置换;将含硫原油采购品种、数量情况及时通报;及时了解船舱H2S浓度并通报;对装货船进行跟踪, 预报到港船期。

子船靠离泊母船作业过程的安全管控

在母船靠泊前, 作业人员一是应确保货物管线、货物舱和通风系统畅通, 试验加温管是否有破漏, 并防止H2S回窜;二是确定子母船气体监控系统应处在良好监测状态;三是制定周密的装卸货计划、尽量减少现场排气量并优化作业时间;四是解带缆人员携带好H2S报警仪并做好防范措施防止吸入H2S气体;五是严禁子船在过泊作业时母船通过排气阀处排气;六是靠泊作业时, 应特别注意船舶干舷高度不同导致气体疏散不畅, 子船应保持高速通风, 船舶应调整受风方位, 以使油气被吹离生活区。

子船在过驳前的安全管控

作业人员必须经过防H2S中毒的知识和防护技能培训, 通过相关考核;熟练使用H2S报警仪和空气呼吸器。所有登船作业必须双人同时进行, 一人操作, 一人监护。作业过程中必须佩戴好H2S报警仪和个人防护用品 (防H2S的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 。H2S的职业接触限值在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0 mg/m3, 并要求过驳作业现场在无作业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如甲板巡检、系解缆绳等作业环节佩戴防H2S的防毒面具。在报警数值高于10×10-6或计量、取样、拆接管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所有登船人员必须做好登船记录, 检查、确认母船和子船全部门窗关闭, 防止任何气体进入;空调调整至内循环模式, 并要求子母船的船舱压力调整为微负压。联检人员必须是双人, 佩戴好自压式空气呼吸器并携带H2S报警仪后方可到甲板开舱计量和取样。

锚地过驳过程中的安全管控

作业人员应在确认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 接管前应提前将母船盲板打开通风;拆油管前一定要将油管内油品进行吹扫干净;拆开闷盖、管头时, 可先拆开等待15 min后再进行拆、装油管作业, 防止油管内大量H2S气体泄漏;要确保油管接好, 无泄漏后方可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开泵卸油。子船在过驳作业中应尽可能地减少排气量和排气时间, 母船在停泵后和洗舱期间子船应关闭排气阀, 母船降低流量时子船间歇, 并打开排气阀。子母船甲板应各自选派2名工作人员同时值班, 携带好报警仪, 佩戴好防护措施。子母船值班人员尽量处在呼吸阀上风向值班, 每隔1 h通报现场H2S浓度含量, 当报警仪发生报警时应向驾驶台和货控室汇报。子母船正常卸油后, 拖轮和环保船离开作业区域到上风向2 m处抛锚待命。过驳现场拆接管时总指挥人员应到现场, 对现场作业进行把关。子母船甲板上的巡检人员应每隔1 h互相通报各自甲板、油管处、呼吸阀处等H2S浓度含量, 尤其是子船排气阀处H2S浓度含量。

子船靠港过驳过程的安全管控

工作人员打通流程后应通知船方开泵卸油, 开泵后码头和船方值班人员应加强现场值班巡检, 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泵。库区工作人员应做好管线顶线油的卡量工作, 需降量或停泵时提前通知船方。收油作业时, 工作人员在库区高处应插好方向旗, 罐区周围应放置好警戒牌和隔离带, 严禁收油罐下风向进行施工作业。收油罐最好专罐专用, 尽量避免混油储存。上罐巡检人员必须佩戴好空气呼吸器并携带报警仪, 同时应派相关人员监护。空罐收油时, 工作人员应保证收油速度不大于1 m/s, 浮盘起浮后最大收付速度不大于4 m/s;收油过程中应检查浮盘起浮是否正常;空罐收油时浮盘二次密封和导向柱密封处、量油管、呼吸阀处H2S浓度极高, 最好采取罐顶喷水覆盖法吸收以降低浮盘上H2S浓度;夏天空罐收油时, 可用低凝原油垫底后再收含硫原油, 防止浮盘和罐内温度太高H2S挥发速度太快;浮盘上升异常或有其他情况时应及时联系相关人员停收作业。

码头过驳含硫原油前的安全管控

作业人员应在码头作业区域内放置好警戒牌, 布置好警戒隔离带, 插好风向旗;配备齐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H2S报警仪、防毒面具等防护措施。作业人员拆接输油臂前应佩戴好空气呼吸器, 完成输油臂对接、氮气密封测试, 并提前通知库区做好收油准备工作。

含硫原油输转过程的安全管控

作业人员应在库区高处设置风向标, 储存含硫原油储罐的罐组围墙走梯旁边、采样器、检尺口处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牌, 注明H2S的危害、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收油期间, 收油罐组100 m范围内严禁施工作业;通知库区保安, 巡检时应与库区中控及时联系, 并说出巡检路线, 中控利用大屏幕及时跟踪保安巡检情况, 如遇紧急情况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为减少静电及库区油气、H2S浓度, 进油速度严格按工艺卡片要求控制进油;第一次进油安排在白天进行, 如果油温高于37℃, 应暂时停止进油或启动油罐雨淋系统进行降温。储油期间作业人员到罐顶巡检时, 巡检人数必须保证3人以上且应保持3 m以上距离而行, 应佩戴好防护用品, 携带好便携式H2S检测仪, 随时观察H2S数值, 报警时应立即撤离。收油期间禁止人员上罐顶, 进油前要上罐检查浮船上浮情况, 停止进油后再上罐检查一次, 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油罐进油后, 在储有含硫罐组周围设立警戒线。如果在下风口100 m范围内有施工作业, 要及时将情况通知施工人员, 做好防范措施, 遇到异常情况, 施工人员紧急撤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罐区及进行上罐作业。含硫油接收、储存期间, 安排专人对储罐附近进行H2S气体检测, 重点监测低洼处等H2S气体易聚集区域, 监测频率每班不少于一次。安全管理人员要将含硫原油特性详细告知岗位职工,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当罐区周边出现异常情况时, 及时通知部门领导及调度, 如有必要, 岗位职工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所有取样、检尺点应设置H2S警告标志;取样、检尺设备应彻底检查;采样、检尺人员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采样、检尺时, 应保证3名以上工作人员, 并保持3 m以上距离, 携带便携式H2S检测仪随时观察H2S数值, 报警时立即撤离。采样、检尺时, 采样人员和监护者应站在上风区域, 监护者应始终保持能看清采样人员。在取样、检尺之前, 作业人员应停止在下风方向的工作。取样、检尺完成时, 取样、检尺设备应标识H2S警示标签。

作业指导书

围绕锚地船船过驳、船港过驳、原油输转等全过程, 将涉及到的过程安全管控编制成过驳全过程作业指导书, 其后附发生H2S中毒应急处置预案, 预案的演练和修订完善等相关规定。作业人员与监管人员应结合顺利过驳含硫原油的经验做法, 分析作业过程中的管控不足, 编制含硫原油过驳作业指导书, 利用该指导书全面指导过驳全过程的安全管控工作, 防治H2S中毒事故的发生。

遵循原则

在含硫原油的过驳过程中, 预防H2S中毒应遵循以下原则:界面划分清晰, 岗位职责明确的原则;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识别的原则;培训考核的原则, 尤其是预防H2S中毒的技能培训考核的原则;预防H2S中毒个人防护用品、急救用品配置的原则;H2S舱内浓度预报和现场即时监测报警的原则;分析清楚作业过程和环节等安全管控细节的原则;信息通报及时沟通的原则;各单位部门相互协调衔接的原则;事故预案编制、演练、修订和完善的原则;预警、事故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的原则。

硫化氢中毒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1~48岁, 既往体健。均为某污水处理厂工人, 因在下水道淤泥疏通过程中吸入H2S气体导致中毒, 其中1例为现场作业工人, 2例为在救人过程中中毒, 吸入H2S气体时间为10~30min。来院时间为中毒后1~8h不等。其中1例轻症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 2例重症患者经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1.2 临床表现

1例轻症患者表现为明显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眼痛、流泪、畏光、视力模糊、流涕、呛咳、胸痛、胸闷等, 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另2例重症患者神志不清, 予以高压氧治疗后神志逐渐转清后出现呼吸急促, 胸闷不适, 口齿紫绀, 发热, 咳嗽咳痰, 伴恶心呕吐等, 查体可见患者面色紫绀、皮肤湿冷、呼吸浅速、脉搏微弱、肺内可闻及大量湿罗音, 心音低钝等。

1.3 辅助检查

1例轻症患者入院后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 心肌酶活性轻度增高, 血糖轻度增高, X线胸片出现肺纹理增多, 心电图正常范围。2例重症患者入院后血常规检查均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增高, 胸片示双肺水肿, 血气分析示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生化示肝功酶学指标、心肌酶学指标明显增高, 并出现电解质紊乱等。

1.4 治疗与转归

1例轻症患者入院后给予持续低浓度鼻导管吸氧, 同时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应用地塞米松 (10mg/d) 防治肺水肿, 同时进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5MP (2.5ATA) , 面罩间歇吸氧时间90min, 减压时间30~35min, 每天治疗1次, 共治疗4d。经上述治疗后症状好转, 痊愈出院。2例重症患者收入ICU, 给予高压氧治疗后神志曾转清, 但仍呼吸困难、胸闷, 给予面罩呼吸机辅助通气, 地塞米松防治肺水肿, 抗生素联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呼吸急促、胸闷不缓解, 2例患者心电图先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均予以心肺复苏, 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H2S是含有特殊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易燃气体, 多来源于工业生产或有机物腐烂产生的废气, 所以从事下水道疏通、阴沟污物处理、废窖池清理等工作时, 都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性H2S中毒。H2S吸入后遇呼吸道黏膜上的水分很快溶解, 并与Na2+结合形成Na2S引起呼吸道炎症、中毒性肺炎甚至肺水肿, 还可与眼结膜及其表面的Na2+结合, 引起眼结膜炎。H2S更是一种神经毒性物质, 主要与细胞色素酶中的二硫键及Fe2+起作用, 影响细胞氧化过程, 造成细胞“内窒息”。较高浓度可使呼吸中枢麻痹而窒息, 并可因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引起死亡, 称之为“电击样”死亡, 或称“闪电样”死亡。H2S中毒后易造成心、肺、肝、肾损害,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是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缺氧是H2S中毒时呼吸系统及全身多脏器损伤的主要因素, 中毒救治必须及早供氧。以增加血氧含量, 提高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纠正机体缺氧状态, 防止因缺氧引起的脏器损伤。对能够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及时给予高压氧治疗, 可防治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在救治过程中早期、足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起到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炎症介质生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水肿液体吸收的作用。本次中毒抢救过程中,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均给予高压氧治疗, 在救治过程中均应用糖皮质激素。2例患者中毒时间较长, 考虑对心脏等重要脏器已造成损害, 虽经积极治疗, 最后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死亡。故宣传、教育H2S中毒防治知识, 及时现场抢救至关重要。对于严重的群体性职业性H2S中毒事件, 对症支持治疗并结合高压氧治疗是积极的治疗方法, 抢救过程的有序进行应是提高救治质量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职业性硫化氢 (H2S) 中毒的特点及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法通过对3例急性职业性H2S中毒患者的抢救过程, 对危重型患者使用机械通气, 镇静剂及糖皮质激素, 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死亡2例, 治愈1例。结论宣传、教育H2S中毒防治知识, 及时现场抢救至关重要, 合理进行供氧或机械通气, 对症支持治疗并结合高压氧治疗是积极的治疗方法, 抢救过程的有序进行应是提高救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职业性,硫化氢中毒,救治

参考文献

[1]王爱娜, 胡仁典, 万春霞, 等.30例硫化氢中毒患者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1, 10:117.

[2]周顺福, 卢伟, 杨士兴, 等.上海市1000例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分析研究[J].劳动医学, 1998, 15:149~152.

[3]任引津.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0, 34:380~381.

硫化氢中毒 篇10

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关于硫化氢中毒区域危险等级分级的适用方法,各企业对于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所采取的防止硫化氢中毒措施基本相同,这样既可能由于防护过度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又可能因防护不足而引起硫化氢中毒事故的频繁发生。所以针对石化系统硫化氢的分布特点,研究硫化氢中毒区域危险等级的分级方法,并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区域制定适当的防止硫化氢中毒的对策措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1 石化系统中硫化氢的来源及分布特点

近年来随着改炼高硫原油的石化装置越来越多,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发生也更加频繁,甚至在非石化行业也屡屡发生[2]。对于硫化氢中毒事故防护及救援措施不当,往往会造成伤亡扩大事故。

1.1 硫化氢来源

硫是原油中的组成元素之一,不同原油的硫含量相差很大。由于硫对石油加工、油品应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很大,所以通常将含硫量作为评价原油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般含硫量大于2.0%的原油称为高硫原油,低于0.5%的原油称为低硫原油,介于0.5%~2.0%之间的原油称为含硫原油[3]。炼化企业中硫化氢的来源一般包括原油本身含有的硫化氢和原油中的硫化物在生产过程中经受热分解、加氢脱硫等过程生成的硫化氢。如硫醇类物质的热稳定性很差,伯仲硫醇在300 ℃以上极易发生热分解,叔硫醇在较高温度下可分解为硫化氢和相应的烯烃,化学反应式如下:

RCH2CH2S→H2S+RCH=CH2

原油中的硫在各馏分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一般规律为:随着石油中总硫含量的增加和馏分沸点的升高,各馏分中的硫含量急剧增加[4]。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初步判断不同的炼化装置内硫化氢含量的多少。

1.2 硫化氢的分布特点

为了防止石化企业硫化氢泄漏中毒事故的发生,应明确主要容易泄漏的部位。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硫化物经过热解、加氢等过程生成硫化氢之后,硫化氢主要集中在各塔顶气体、轻组分油品以及溶解在各塔顶的含硫污水中。根据国内近年已完成的多个关于炼化企业硫化氢分布情况的研究,表1中列出硫化氢气体在典型的石油加工装置中的分布特点。

2 硫化氢中毒危险区域的定义

硫化氢中毒事故往往发生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检维修非常规作业时,如坑、池、罐、釜、沟、井下、管道等存在或可能存在硫化氢气体的密闭空间或受限空间、通风不畅的作业场所内。根据石油化工系统中硫化氢分布的特点,对于因物料中硫化氢浓度较高而可能导致此区域空气环境中硫化氢浓度较高的区域和非正常生产时发生硫化氢泄漏的区域,均定义为硫化氢中毒危险区域,具体包括以下三种区域:

(1)装置内可连续逸散硫化氢的区域,如敞开的含硫污水排放口、污水池等;

(2)由于操作需要,可周期性的逸散硫化氢的区域,如高含硫化氢的物料采样口、储罐检尺口等;

(3)正常生产中不会逸散硫化氢,但以往发生过硫化氢泄漏事故案例的区域。

3 硫化氢中毒危险区域的分级

对硫化氢中毒危险区域分级是为了对于不同的危险区域采取不同的防护及应急措施,从而在正常生产情况下,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3.1 危险区域分级的目的

(1)通过危险区域分级,判断硫化氢中毒危险区域硫化氢中毒危害的危险级别;

(2)根据危险区域的危险级别对可能进入该区域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之具备相应的能力;

(3)根据危险区域的危险级别确定工作程序和工作许可;

(4)根据危险区域的危险级别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

(5)根据危险区域的危险级别配备硫化氢中毒急救和硫化氢浓度报警器材。

3.2 分级依据及标准

对于硫化氢中毒危险区域的分级中引入风险矩阵的概念,依据其硫化氢泄漏扩散的可能性和可能出现的最大浓度,利用硫化氢中毒危险矩阵图对其进行分级。

3.2.1 硫化氢泄漏扩散的可能性分级

根据对硫化氢中毒危险区域的定义,对硫化氢泄漏扩散的可能性分为3级。

3.2.2 环境中硫化氢最大可能浓度的分级

(1)硫化氢最大可能浓度的计算

对于硫化氢最大可能浓度的计算,选择物料泄漏后,硫化氢气体在静风和理想状态下进行自然扩散,当扩散体积为100 m3时,可视为本区域可能出现的硫化氢最大浓度,其计算公式为:

c=Cw/100 (1)

式中:c——环境中硫化氢最大浓度,mg/m3;

Cw——可能泄漏介质中硫化氢浓度,mg/m3。

(2)分级标准

依据《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SY/T 6277-2005)中提出的不同浓度硫化氢对人体危害结果,选取10 mg/m3、150 mg/m3和300 mg/m3三个硫化氢浓度值对环境中硫化氢最大可能浓度进行分级。10 mg/m3是硫化氢职业接触限值,即接触该浓度硫化氢没有健康危害;150 mg/m3是人的嗅觉对硫化氢气味的麻痹浓度,即硫化氢浓度超过150 mg/m3,人会因嗅觉麻痹而感觉不到硫化氢的存在;300 mg/m3为短时间接触低于此浓度的硫化氢,会引起无生命危险的、可以治愈的症状;接触高于300 mg/m3浓度的硫化氢,会有永久的身体损害或生命危险。环境中硫化氢最大可能浓度的分级结果列于表3。

3.2.3 硫化氢中毒危险分级矩阵

根据对硫化氢中毒区域泄漏扩散的可能性和可能出现的最大浓度,采用二维风险矩阵进行半定量的分析,分级矩阵见图1。

3.2.4 分级矩阵的修正

由于建立的二维硫化氢中毒危险分级矩阵在分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危险区域现场监测的硫化氢浓度超过分析的硫化氢最大可能浓度,所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当出现此类情况时,仅用矩阵法对其进行分级,已不能反映出此区域硫化氢中毒危险性的真实情况。因此在进行矩阵分级的同时,采取现场监测危险区域环境中硫化氢浓度的方法,对分级结果进行修正。

修正依据选取10 mg/m3、150 mg/m3和300 mg/m3三个硫化氢浓度值,但其修正的浓度为现场监测环境中的硫化氢浓度(Ch)。当Ch<10 mg/m3时,不对矩阵结果进行修正;当10 mg/m3≤Ch<150 mg/m3时,如果矩阵分级为安全区,便将其修正为低危区,矩阵分级的其他结果不做修正;当150 mg/m3≤Ch<300 mg/m3时,如果矩阵分级为中危区以下级别,均将其修正为中危区,矩阵分级的其他结果不做修正;当Ch≥300 mg/m3时,不管矩阵分级结果如何,均将其修正为高危区。

4 不同危险区域的基本防护措施

4.1不同危险级别区域硫化氢防护用品的选用标准

风险矩阵的分级结果,可以为石油化工现场在使用防止硫化氢中毒的防护用品时提供参考,对于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硫化氢泄漏的区域采取针对性的防护用品,既可以保证人员的安全,也可以提高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硫化氢区域人员推荐保护用品见表4。

4.2 硫化氢泄漏应急处理措施

当硫化氢泄漏后,首先组织人员对现场中毒人员进行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其次,在组织人员救护的同时,立即向消防队、特勤大队(处理化学泄漏的专职消防队伍,同时兼有气防站职能)报警;第三,如有人员中毒,还应报医疗急救电话,报警的同时,立即报装置领导、厂生产调度室以及相关人员。当班班长迅速组织进行工艺处理,切断硫化氢来源,同时组织相关操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泄漏点喷洒雾状水,以稀释硫化氢浓度。

4.2.1 现场救护中毒人员

硫化氢泄漏后,应立即启动控制室正压通风系统,防止硫化氢扩散到控制室内,确保控制室为安全区域;通过广播或其他方式召集现场人员到疏散点集合,立即清点人数;确定未回控制室人员的大致位置;班长或值班长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搜救;对于中毒较重的人员立即转移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救治。

4.2.2 现场警戒与人员疏散

在班长指挥下,岗位人员迅速佩带好空气呼吸器,在装置周围以及进入装置区的主要路口设置警戒区,禁止一切人员和车辆进入;利用控制广播呼叫,立即疏散装置内的人员;厂调度室根据硫化氢可能扩散的范围,疏散周边装置人员。

在现场疏散中应根据泄漏扩散范围的变化及时调整警戒区域;处于上风向、侧风向的人员沿上风向撤离,下风向人员应向侧风向或继续向下风向撤离;所有疏散人员必须佩带好用于逃生专用的呼吸防护品。

4.2.3 工艺处理措施

处理硫化氢泄漏首要是切断硫化氢来源。停止上游设备进料,如停止酸性水汽塔酸性水进料;降低上游设备(塔、反应器)温度,如停止蒸汽加热,全开冷阀,停止热料供给等;与下游设备切除。

工艺处理过程中一旦通过DCS系统不能切断硫化氢,要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关闭调节阀前的截止阀;如需要人员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关阀操作,必须穿戴好全密闭式防化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由于硫化氢同时具有可燃性,因此要使用防爆工具。

4.2.4 现场处理措施

一旦发现硫化氢泄漏,应对准泄漏区域,大量喷洒雾状水,以吸收、稀释空气中的硫化氢,降低硫化氢的浓度;构筑围堤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废水量过大,应启动环保二级防控系统,将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系统;所有参与现场处理的人员,必须穿戴好全密闭式防化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4.2.5 消防处理措施

接到报警后特勤大队立即穿戴好空气呼吸器、全密封式防化服出动,首先到控制室或其他安全区域,成立应急救援抢险指挥部,并立即开展现场侦察,确定有无人员仍然在现场,同时查明泄漏的部位。其次,根据硫化氢扩散范围和已经设立的警戒区,决定是否扩大警戒区域,并立即组织消防人员对泄漏区域喷洒雾状水,以溶解和吸收硫化氢,同时,组织消防人员利用屏障式水枪进行隔离,阻止硫化氢向外扩散,并组织人员对泄漏点进行封堵。

4.2.6 硫化氢泄漏事故环保应急措施

(1)硫化氢浓度的监测。

硫化氢泄漏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泄漏区域周围,由远及近对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进行监测,以确定硫化氢泄漏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硫化氢泄漏事故现场的危险等级,并将监测数据及时上报指挥部。指挥部根据现场硫化氢浓度,指挥警戒人员调整警戒区域的范围。

(2)关闭排洪沟闸门。

由于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硫污水,经明沟直排进入排洪沟。为防止含污水外排,立即关闭排洪沟二级防控闸门。

(3)水质监测。

环保监测人员对排洪水质进行监测。当发现超标时,需要将其回收到污水处理车间进行处理,合格后再排放。

5 结 论

鉴于目前我国对硫化氢泄漏还没有相应的危害分级,从石化企业硫化氢的来源和分布特点入手,根据硫化氢泄漏的可能性和发生泄漏的最大浓度,建立危害分级的风险矩阵。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对于不同防护区域所采用的劳动防护用品,以更好地保障硫化氢泄漏后人员财产的安全,确保环境受到最小的污染。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降低硫化氢泄漏危害的控制措施。通过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可将硫化氢泄漏的风险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的状态。

摘要:由于石油化工系统生产所使用的原料或中间介质及部分产品中普遍含有硫化氢,因此整个生产系统中都存在硫化氢泄漏中毒的风险。对于不同生产装置或单元,其造成危害的区域有很大差异。鉴于目前国内对硫化氢泄漏中毒区域等级划分的研究较少,分析了石油化工系统中硫化氢的来源和分布特点,以此为基础探究并建立了硫化氢中毒区域危险等级的分级方法,并针对硫化氢泄漏事故制定适当降低硫化氢中毒危害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石化系统,硫化氢中毒,危险等级,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侯有祥.油田伴生气体H2S的研究与防护[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7(6):52-53.

[2]张敏,李涛,陈曙旸,等.我国硫化氢中毒的特点与控制对策[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30(1):12-14.

[3]王秀军,秦泗平.油气田开发与炼化企业硫化氢危害分析与预防[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6,6(12):16-20.

上一篇:试卷命制下一篇:校园足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