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城市

2024-10-07

陌生的城市(精选11篇)

陌生的城市 篇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正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从北京中央电视台的新台址,到上海陆家嘴的建筑群,再到重庆江北嘴的金融商务区,城市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一个城市崛起和发展的隐喻。这些建筑或者以耸入云霄的高度引人注目,或者以其独具本地城市特色而脱颖而出。伴随城市发展而展演在众人面前的诸多建筑,正逐渐构筑起一道独特的城市建筑景观。

景观这一名词原本出自自然地理学,地理学家将其作为描述地表自然景象的一个科学术语。[1]在英语中,Landscape (景观)一词源于中世纪荷兰语Landschap,意思为“地区、一片土地”。景观一词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圣经旧约之中,其含义指大自然的风景或城市的景象。18世纪,景观的含义发生了转变,它逐渐同园艺联系起来。到现代,景观的含义进一步发展。景观从广义上讲,可以被视为一种场景。而景观从狭义上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它包括自然环境呈现在眼前的景观和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为更新的景观。[2]而建筑景观则是指由建筑呈现出来的场景。

在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中,城市建筑林林总总,而具有消费功能的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城市建筑以其售卖的诸如餐饮、百货、地产等商品吸引着消费者,成为所在城市的经济引擎。而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还满足着消费者景观消费的需求。本文认为,建筑景观消费包括消费者对建筑景观的文化消费,即景观审美和文化认知,又包括基于文化消费的物质消费。这种景观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双重特点。建筑景观的文化消费功能吸引了消费者,从而引发消费者在建筑景观中的物质消费行为,物质消费从而成为文化消费的最终目的。但在城市建筑不断涌现的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的同质化结构已经让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在众多城市建筑中,具有独特景观外形和深刻景观意义并成功运用景观消费策略的城市建筑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一、怀旧消费:景观与历史再造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援引费尔巴哈之语,指出这是一个“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景观堆积的颠倒时代。[3]所谓景观,即被展示被凝视之物,这其中就包括建筑景观。怀旧,顾名思义就是怀念过去。消费者的怀旧消费就集中体现在对历史再造景观的消费中。

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城市建筑景观可以给人带来实体的存在感和实体线条的审美愉悦感。建筑因此又被称作凝固的历史和凝固的音乐。而历史上的建筑大部分很难完整保存, 更不能长久留存。已被破坏的残存的建筑和消失的建筑往往给人一种缺憾感,引人遐想,令人怀旧。作为对历史的再造, 仿建旧时建筑让消费者实现怀旧消费成为可能。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大规模扩建的过程中,钢筋混凝土几乎成为所有城市的共同选择,甚至追求玻璃幕墙高度一度成为某些城市的发展口号。与城市的景观特质趋同化相对应的是历史建筑的破坏与消失。长时间的同质化景观审美必然带来审美疲劳。当新事物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快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一种逆反的审美心理冲动便产生出来,这就是对历史和过去的留恋。[4]同时,凝固了历史的建筑让消费者萌生了反叛消费的冲动,也为其反叛消费提供了可能。这种对历史再造的景观, 以典型的怀旧符号形式而存在。这些怀旧符号里包含着对历史的模仿和对历史的怀念,同时也包含着对现代景观特质趋同化的不满与反叛。作为对历史再造的经典建筑景观,重庆天地成功引导了消费者的怀旧消费。

重庆天地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由开发上海新天地的香港瑞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84000平方米。该项目由吊脚楼、高低村落、文化剧场、商业主楼、精品酒店五个建筑群落组成,实现了购物与休闲的融合。重庆天地的吊脚楼和高低村落部分以旧时重庆的经典民居为模仿对象建设而成,具有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重庆特色。作为重庆景观的一部分,重庆天地承担着消费者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双重功能。咖啡店、西餐厅、精品酒店是消费者物质消费的地方,同时,复古式建筑让景观奇观化,让其又具有了景观消费的功能。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大部分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很容易见到几根木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重庆人对巴渝文化的集体记忆。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但是现在,重庆保存完好的吊脚楼所剩不多。而著名的洪崖洞吊脚楼群基本失去了传统民居的居住功能,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外地游客的消费功能与景观展示功能。重庆人对于吊脚楼的记忆与怀旧越来越多地寄托于历史书籍与影像。

在重庆天地的功能分区上,吊脚楼和高低村落对历史的再造设计极易引发重庆人的集体怀旧情结。在外形设计上, 重庆天地的吊脚楼基本沿袭了老式吊脚楼木条竹方,悬虚构屋,穿逗而过,捆绑相连,依山临江的模式。吊脚楼整体色调青绿灰暗,简易朴实,是对巴渝文化的典型历史再造。在这些景观的外壳之下,是诸如咖啡馆、西餐店之类的商业景观存在。在快节奏和享受化的消费时代中,很少有消费者愿意进行纯粹的怀旧消费。很难想象有人会对着吊脚楼之类的历史景观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在重庆天地,吊脚楼和咖啡店的打包式景观,吸引了怀旧消费者,更留住了怀旧消费者,拉长了怀旧消费的时间,描绘了消费者对所在景观的已在想象。这种怀旧消费同时产生现在感和历史感,拓展了怀旧消费的想象空间。在景观时间中,人们并不是按照自己本来真实需要的生活样式去生活,而是在景观预设的消费对象的欲望和期望实现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选择性和自由性。[5]因此,我们也应当看到,消费者的这种怀旧消费是一种被动式的消费。少有的吊脚楼明显限制了消费者对消费目标的选择。同时,吊脚楼与咖啡店这样的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方式主导着消费者的消费时间和想象空间。在重庆天地,作为对历史再造的上述景观,通过引导消费者怀旧来达到引导其物质消费的最终目的。

二、新奇消费:景观与陌生叙事

陌生叙事,即叙事的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艺术主张,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6]陌生化叙事是叙事策略的一种,它通过变换审美对象的存在样式和呈现样式,甚至生产全新的审美客体,从而让审美主体产生陌生、新奇的审美体验。心理实验证明,人们对于陌生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接近和审视客体的冲动。审美主体的审美快感大部分产生于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既表现在因为遥远空间从未谋面的空间距离,更表现在主客体所处历史两端的时间落差。时空上的距离成为陌生感产生的基础,而这种陌生感恰恰是消费者新奇消费的动力。

建筑景观的空间陌生化叙事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间距离。在这种叙事策略下,建筑景观不会存在于消费者抬头即可看到的近距离位置,同时,又不会因为地理位置太远而让消费者产生放弃消费的冲动。空间陌生化叙事始终给消费者一种景观消费的空间可能性。时间陌生化叙事则最大限度地拉开与消费者的时间距离。这种时间距离表现在古典与现代 的强烈对比中,表现在建筑景观具有沧桑感的历史符号中, 而生活在现代时间中的消费者所需要的新奇感则出现在被拉伸的时间线上。在这种时空陌生化叙事策略下,恰当的空间距离使消费者到达消费场所成为可能,而被拉长的时间距离又最大限度地带给消费者新奇感和消费冲动。

北京798艺术区即是一个成功将自己打造成具有时空倒错感和新奇艺术感的建筑景观的经典案例,从而让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北京798艺术区一方面恰到好处地保持着景观与消费者的空间距离,而另一方面又运用了拓展时间距离的陌生叙事策略,成功引发消费者新奇消费的消费行为。

从空间上看,798艺术区所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交通十分便利。798艺术区距离距离国贸10.2公里,天安门11.9公里,距离北京站12.2公里,距离首都机场也不过15.4公里。便利的地理位置足以让参观者在短时间内抵达。798艺术基地距消费人群之近,是其他类似建筑景观难以企及的,便利的消费距离让艺术区吸引更多消费者成为可能。但是,该艺术区的景观风格往往给人一种时间倒错感,与邻近的动辄上百米的玻璃幕墙形成鲜明对比。798艺术区的名字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而来。作为798艺术区的建筑原型,这些原属于电子工业厂区的厂房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建筑由前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建,因此建筑风格迥异,尤其具有包豪斯建筑特点,这在北京是极少见的。这些建筑受到抽象艺术影响,体现着一种新的工艺美术建筑风格,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这种建筑风格与邻近玻璃幕墙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激发了消费者的陌生感和新奇感。而艺术家在这种传统的甚至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中从事的又是极具后现代特点的艺术创作活动,诸如北京东京艺术工程、七酒吧料阁子、西苑雅集画廊等艺术区或工作室,让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反差更为突出。

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在798艺术区营造的建筑景观场域里激烈碰撞。参观者置身其中,越是空间的近距离,越能凸显这种时间上的对比和落差。从景观外形上看,798艺术区的规模、形制完全不能与高楼大厦相比。但从景观消费意蕴来讲,798艺术区与玻璃幕墙的迥异对比,带给人的新奇之感占据上风。长时间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生活,让消费者对现代智能高端的消费方式不再敏感,消磨了人们卖场式消费的冲动和热情。而对比之下,看似被后现代景观包围的798艺术区,却成为人们眼中的奇观。而在这种文化消费的背后,还有明显的物质消费痕迹。消费者在798艺术区消费的不仅是建筑景观文化,还有物质生活方式。

798艺术区除了画廊还有酒吧、餐馆、服装店。同样是喝咖啡,798艺术区的艺术咖啡坐落在高大的厂房之下,具有明显的复式结构,个性奇特的历史厚重风格给人一种陌生、新奇之感。奥迪亚洲研发中心已经进驻798艺术区。作为世界名车之冠,奥迪的进驻也为该艺术区增添了不一样的后现代元素。消费者可以在798艺术区消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物质产品,这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区建筑景观的消费功能。消费者开始在景观消费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物质消费的消费者恰恰来自于受新奇、陌生的建筑景观吸引而产生文化消费行为的消费者。

三、身份消费:景观与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在内群体和相关的外群体的比较中获得的。[7]同时,认同理论认为,公众可以在投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构建,并在与投射形象的共鸣中实现身份认同。投射是将自己内在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别人身上或转移到某种客观存在物的心理过程。[8]在快餐式的大众文化和仓储式的卖场消费面前,精英文化萎靡不振,身份界限逐渐消弭。在此过程中,文化消费市场缺少与精英群体相对应的消费场所和消费产品。在文化消费层面上,长期与外群体的同质化消费模式,使得这一群体缺乏内群体和相关外群体偏好对比,即缺少形象投射,难以获得身份认同。但是,以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层依然保有精英文化情结和对应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地文化容易出现式微、衰弱的危机。而对本地传统文化认知时间和认知深度都有欠缺的年轻人,难免出现身份认知偏差和属地身份消解。基于此,蕴含有精英文化元素和本地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景观符号往往能唤醒观者的阶层身份认同和属地身份认同。而上海新天地无疑是上述群体身份消费与身份认同的最佳景观选择。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首次改变了石库门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把这片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在与其他群体长期的同质化消费过程中,具有精英文化消费情节和消费需求的中产阶层的群体界限逐渐模糊,群体意识逐渐消失,群体内成员关于“我们”的感知不断淡化、消解。与此对应的,是群体内成员关于唤起群体意识和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望。而上海新天地无疑成为该阶层群体意识召唤和身份认同达成的最佳场所。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群极具本地建筑特色,迥异而极具文化韵味的建筑风格将其消费人群进行了限制和区分,即能熟知海派文化,解读文化内涵的文化阶层。上海新天地提供丰富的餐饮服务,露天咖啡店鳞次栉比,特色酒吧随处可见,特色烤肉店灯火通明,这些所有的餐饮服务都被集中到上海新天地的建筑景观中进行展演,而对这些消费品具有消费能力的阶层无疑是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中产阶层了。对上海新天地建筑景观文化内涵的解读释放了这一群体与外群体的文化属性差异,这一差异凸显了该群体的知识储备厚度和文化消费能力。对上海新天地建筑景观下中高档物质产品的消费,又展现了这一群体的物质消费能力,并将其与其他群体进行了区分。总之,在上海新天地建筑景观中的消费活动,达成了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中产阶层的阶层身份认同。

上海是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国际化大都市,它作为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场”而存在。在中西文化交汇、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海派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上海诸多历史文化在大规模的造城运动中遭受破坏,具有本地文化属性的文化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经不比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金期。不仅如此,上海文化产品的展演场所也面临着被其他文化侵占的危机。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的上海人群体,他们正逐渐失去对老上海的共同记忆,尤其是上海年轻人群体,更多地呈现出“去上海化”的群体特点。由此,上海人的属地身份认同面临危机。而上海新天地恰好是上海人建立、增强属地身份认同的场所。上海新天地名字中的“上海”二字即有很强的地域描述性,给人一种此地即是上海,上海即是此地的解释性和地域归属感。而“天地”更容易引发消费者关于“宏大”、“丰富”、“无所不包”等意义的想象。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等建筑景观不仅仅是石砖形式的外壳,还赋予消费品以属地属性,赋予消费者尤其是上海本地消费者以属地身份认同。上海新天地的消费品因为石库门等文化元素的存在而打上了老上海的标识。这种文化亲近感和熟悉感也成为上海人属地身份认同 的动力。此时,上海新天地更像一个文化磁场,吸引着并磁化着上海人,尤其是属地身份认同模糊的上海人,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我是上海人”的形象书写和身份认同。

四、建筑景观消费———无奈的文化突围

不论是基于历史再造的怀旧消费,通过陌生叙事引发的新奇消费,还是追求身份认同的身份消费,可以肯定的是,各地的建筑景观所发挥的消费功能是成功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建筑景观消费背后隐藏的是当前文化消费的无奈与迷茫。

重庆天地的吊脚楼和高低村落是对历史的再造。然而这种复原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历史景观,其中或多或少掺杂着现代元素。所谓的吊脚楼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历史再造也同时证明,真正的历史遗迹少之又少,需要使用复原手法———这种“掺假”的艺术形式才能弥补缺少的历史存在。历史再造这种商品生产方式同时又对应着历史怀旧这种消费需求。然而这种消费需求在当下已经不能以纯粹的、原汁原 味的历史存在来满足。文化消费品的缺乏映射了消费者的消费被动和无奈。北京798艺术区中的部分艺术作品难免会给人一种奇异、古怪、不接地气、远离生活的后现代感。消费者对于798建筑景观的消费大多停留于因好奇而引发的一次性消费。这种消费只是一种简单的、粗浅的文化消费。新奇消费也并非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形式,这其中的猎奇消费和窥视消费反映了当下消费者的集体无聊。而上海新天地承载着完成本地人身份认同等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印证了当地人属地身份认同面临着危机。

建筑景观的生产者对历史景观的再造折射出当下文化消费品尤其是建筑景观消费品同质化严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现代建筑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均质化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相比之下,重庆天地这样具有历史特色的现代建筑在其他建筑中脱颖而出。这一建筑景观的出现,实质上是建筑设计者和生产者对当下城市建筑文化的改革和反叛,是一次对同质化的城市建筑景观的突围。这种突围还配合运用陌生叙事引发消费者好奇心的策略和增进身份认同这样的深层次文化消费目的。但是,无论是重庆天地、北京798艺术区, 还是上海新天地,在建筑景观的躯壳下,都有类似于餐饮、服装、地产等物质消费场所,甚至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建筑景观成为吸引消费者物质消费的诱饵。消费者在建筑景观的文化消费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了物质消费行为。建筑景观的设计者本来的建筑文化情怀和建筑文化追求在这种金钱交换 的物质消费过程中被消解,略显讽刺。我们不否认包括建筑景观在内的文化产品具有的经济属性,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些文化产品在面向消费者时所采取的展演手段和推销策略。基于此,笔者认为,上述景观消费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景观消费。在这种景观消费中,消费者的最终消费指向是物质消费。而本应该作为消费品的建筑景观沦为消费诱饵和消费外壳,其景观深层次意义不再被人关注。诸如历史再造、陌生叙事和追求身份认同的建筑景观展演策略是一种文化创新和文化突围,同时也反映出其无奈与迷茫的一面。而一旦这种虚假景观消费盛行开来,诸如重庆天地、北京798和上海新天地之类的城市建筑会层出不穷,城市建筑景观又会重归同质化。与此同时,文化消费品的单一化,亚健康的文化消费状况都会接踵而至。如若避免这种虚假景观消费行为,丰富建筑景观的文化意蕴,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观念势在必行。

总之,建筑景观是一个城市崛起和发展的标志,摆脱同质化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属地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观更具价值。这些特色建筑景观因为具有历史古典美、奇异独特美、本地传统美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赏者和消费者。此类 建筑景观的展演和消费功能的释放对所在城市的文化生产和物质消费都有深刻意义。而如何更好地发挥建筑景观的文化意义和经济价值则是今后建筑景观设计和经营要面对的问题。

注释

1[1]张源.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景观图谱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8.

2[2]王茵.从工业建筑废墟到现代建筑景观[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

3[3]马秋穗.符号想像与表征:消费理论视阈下的古镇景观生产[J].社会科学家,2010(10):85-87.

4[4]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7-358.

5[5]刘世文.景观时间:作为景观商品的虚假消费——论德波的“景观时间”观[J].社会科学家,2009(10):136-139.

6[6]赵玉.红楼梦中的陌生化手法——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J].科技信息,2007(10):142-143.

7[7]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475-480.

8[8]谭文若.网络群体成员身份认同的建构途径——以“绝望主妇”迷群为例[J].新闻界,2012(17):39-42.

陌生的城市 篇2

店里忙乱,存放在吧台的手机叮铃铃直响。一团一队懂事的一员工,快走疾取,趁铃声未断,急急的递入我手中。顺手接过电话,眼睛没顾上扫看号码,食指习惯一性一滑一动接起键。话筒内传出熟悉的声音,让人发慌。咱们只讨论一个问题:“为尊严而活, 还是为世俗而活?”

“为尊严而活,还是为世俗而活?”每个人都想活的有尊严。尊严,多么美妙的词组。别人的眼中,我们常常会放下尊严。因为别人的眼睛,看不到幕后的衰败和利益。比如你承受的压力比山重,你需要一个有力的臂膀帮你抗,或者一双坚韧的快脚,带你走出沮丧的一陰一影,坚强的活下去,追奔生命的辉煌。

夜幕下,繁星闪烁。还有比繁星多几幕的诱一惑。你需要调整尊严的角度和底线,总有抹不过去的理由,抵得过骄傲的尊严。

傻头呆脑,可以缺少灵魂的存活。卑躬屈膝,也能苟且残生。倘若我们可以直起身,有尊严的昂起头。相信换成谁,也绝不会卑微的抛弃尊严,放逐自我!

徒步在陌生的城市。我们都想活出尊严,挺一起胸膛。先粉饰外表的不足,钱可以购买素质的培养。填补家庭的经济,需要很多很多沓,无底洞的钞票。想收获自己的梦想。想未来的康庄大道,心底有一种饥一渴,需要大把大把的钞票。什么时候不担心压力的侵蚀,不再缺乏安全感。

欲一望挟持尊严,走路低头,听人言,细思量。

逐渐变成唠叨的烦女俗妇。犹如站在冰冻的悬崖边,对人太客气,太暖和,悬崖解冻,脚下站不稳。处事待人太冷,冰冻没人陪着受。怎样去人一性一化的管理? 怎样提高记忆力和智商?

火冬,飘在空中的一精一灵。心甘情愿的落地,世俗!很久前,看到美丽的装饰,会倾尽兜兜内的钞票,购买诱一惑的欢喜。最近两月,一性一情大变。一张口,呃!买这件装饰需要花费多少钱,几天的营业额。好俗,俗到自己想割掉舌头。会多想,物品购买回来,长几分,宽几米,放在店内合适的位置,物品是否超值。

是的!超值!最近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疑问:“值不值?有没有物美价廉的替代品…”

值不值?

抛弃那么那么多,值不值?一定值!人,都是跟着诱一惑走,越走越迷茫。越迷茫,反而更快乐。

你看!带着尖尖角黑帽子的魔法师,拥有强大的魔法。玻璃杯已经翻转,他只要悄悄一抽一开手,充满希望的我,就会掉下去。下面是咕嘟咕嘟冒着热泡的汤锅。我,是多么美丽的补品。

躲进安全美丽的水晶杯,还是困窘进牢笼一样的颓废?

身处狭小的.生存空间,笑靥依旧。倘若你呵斥我:困在死亡气息一逼一近的玻璃杯中,还能无耻的微笑。有几双眼睛,漏见玻璃杯下面,咕嘟咕嘟冒着毒液绿泡泡的大蒸锅。生活的压力和生存的法则,造就这个社会如同煮开的大绿锅,可以融合一切,一切和谐。

装在玻璃杯中,才得以脱离困境。在这纷杂的世俗挣扎,谁不渴望一块净土,可以安安稳稳停下脚步,喘口气。

2

即使再无私的奉献,也需要技巧。发自内心想对方的真正需求,真诚地去协助。就如 下图:

鲜桃捧在你手心。美猴王喜欢吃鲜桃,双手捧过去,递到需要的手心内。

顶一住!

困厄像是大恐龙。破门而入!

活着,就要勇敢的去承担责任。

困难,压力越厚重。太厚重,反而有更多的时间,慢慢去琢磨。

困难虽然让人 揪心,恐惧。决不要被恐龙,尖锐的牙齿吓瘫一软。

陌生的城市与“恋地情结” 篇3

看电影《没事儿偷着乐》,看到最后,张大民一家從胡同的狭窄小房搬进单元楼,虽然为他们一家高兴,但也在心中暗暗猜想,电影里面展现的那种滋味丰富的邻里生活还会延续吗?电影结束了,心里却留下一桩“悬案”。

常听社会学家说,城市环境会造就一种特别的“人类”,他们有四种特点:一是理智性强,用理智而非感情来对待事情;二是精于计算,对于利弊得失要考虑再三;三是厌倦享乐;四是人情淡漠。过去我总认为这些情况不适合北京城,老北京的胡同生活不是这样冷淡疏远,但看到现在城市的变化,我渐渐感到社会学家说得有道理。电影里张大民一家最后是搬进单元楼了,但我们不难推测,大民“贫嘴”的生活环境也就没了。原来的胡同院里,邻居之间常见常聊,好说的人可以施展,但在单元楼里面,大家都比较“独”,对话很少,想象张大民在单元楼里一定憋死了。

电影里没有讲张大民是否还留恋他原来生活的那个胡同小院,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推测,张大民一定会留恋一番的。我自己也有从陈旧故居搬进新式楼房的经历,最近,因故居院子要被彻底拆除,老邻居们故院重游,拍照留影,对曾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尽情感怀了一回。所谓“老邻居”,其实都是在这个院中长大的孩子,后来天各一方,从事各色职业,也有颇具知名度的明星,大家听说老院子要拆,都赶来要见它最后一面,回来的人数之多、之全,都超出事前的预料。一个“地方”的毁灭,竟有这么大的感召力!

美国一位有名的华人地理学家提出过一个人文地理术语,叫“恋地情结”(Topophilia),我想这个术语的提出很有必要,因为“恋地”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这种情结。以故地为题作诗、作歌的大有其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些诗歌都道出“恋地情结”,这些“恋地”诗歌,作者有情,闻者动容,一点也不比“恋人”的诗歌差。

不过,“恋地”是要有条件的。要“恋”的地方都是“特征性场所”(人文地理的另一术语),在这些特征性场所都有特定的景观,恋地与恋景观是并存的。如果把原来的景观拆个精光,换一个大样,恋地之情会变得空洞而无所依托,也就不会长久。我后来路过老院子那个地方,旧平房已被推倒,大树也被砍伐,面目全非,看上去俨然是个陌生的地方,想到日后会有新式高楼在这里耸立,那更是个与我无关的景观,对这个地方的“感觉”也就从我心中消退了。

我们居住很久的城市就这样一块一块地变得陌生起来,我们的生活,交往的群体也在同步地改变。竟然有学者说:“迷路的经历就成了我们对现代城市认知的基本特征。”在现代城市中的“迷路”,从本质上说是城市生活的迅速改变,人们几乎产生了全方位的“陌生”感。我们在北京城里看到,不少老字号也搬了家,换了地方,还换了门面,“老”的感觉全然没有了。如果到处都没有了“老”的感觉,则产生了一种效果,即一个本地人站在了与外地人类似的地位。

在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中,人们必然要重建自己的地方认同感,选择新的城市空间位置和新的景观特征,渐渐形成新的“恋地情结”。当然,由于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态已经改变,人们在重新选择地方认同时可能与过去的观念完全两样。眼下,似乎没有人能够清高到完全不顾“经济形象”地去选择位置,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恋地情结”,都是要恋富贵之地,所以,才出现了如“富贵山庄”、“尊贵家园”之类的地方。这类地方正在形成新的“特征性场所”,为了追求这种“特征性场所”,人们不顾超度消费,与此同时,房地产商们则在“偷着乐”。陌生,使许多人产生盲目,却为商人带来大量商机。

陌生的城市 篇4

池莉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她对女性的特殊关照以及对女性人物性格特征的反传统刻画, 展现出女性的另类特征虽与常态不符, 但却真实震撼。“池莉的女性观, 也是她在作品中张扬的女性意识, 池莉以这种女性意识试图去唤醒普天之下更多女性的崛起, 从传统中走出来, 从误区中走出来, 不仅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更要构筑女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1)

一、“天使”变“魔鬼”的典型形象

池莉撕裂了传统意义上对于女性的认识, 使女主角的人生产生了由“天使”到“魔鬼”的转变, 既大胆又创新, 对于阅读者来说是一种陌生化, 使人物形象更具个性化。以《城市包装》和《一去永不回》为例来探究这一形象的特点。

首先是“天使”的出场。《城市包装》的女主人公是“肖景”, 小说采用倒叙的方法, 以肖老师的猝死作为开头, 以口语化的叙述为我们设下了悬念, 也奠定了一个沉重的感情基调。之后, 透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饱满充实, 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温泉则是《一去永不回》中一个内心压抑着孤独与愤怒的少女形象, 她的蜕变是一次完整而彻底的颠覆。她和肖景都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 所以即使内心充满挣脱枷锁的反叛精神也依然还保持着被束缚的乖乖女形象。但是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的内外矛盾促使她们成为一个“看似”正常的家庭中以及“看似”良好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心理畸形儿。

其次是“天使”的蜕变。肖景是别人眼中体弱多病的“乖乖女”, 巴音则是一个倔强叛逆的“问题少女”, 而小麦更是与肖景的家庭格格不入和她父母眼中最不屑一顾的女人。肖景这一形象的叛逆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 她把自己从肖景变成了巴音, 最后成为了台上刺眼的小麦。当“天使”与“魔鬼”集结于一身时, 这种对于传统的颠覆和个性化的展现, 使读者读到了陌生化的气息。温泉变化的源头和真正的开始, 就是因为一个被称为“新Z行动”的计划, 温泉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讨厌束缚, 很想突破人与人之间的伪善, 李志祥的出现恰好迎合了她的反叛心理。温泉在医院的两个月里, 体会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丑恶。随后的在职护士培训, 那里形形色色的人让她看清并学会了很多, 后来她采取极端的手段夺回爱人的举动便已经转向了“魔鬼”。

最后是“魔鬼”的终结。肖景和温泉, 两个“天使”般的女孩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 而最终变成了“魔鬼”, 透过她们的语言和行为,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少女内心的叛逆, 同时, 更多的是对自由的渴望, 对生活的一种向往, 一个向往无拘无束的演唱生活, 一个是想得到自己心爱的人。他们都没有错, 可是错的是什么呢?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不仅仅在于她们惊人的变化, 而更应该在于她的社会作用, 在于她所引发的人们对于社会, 对于教育的反省与思考。从始至终, 她们只是想摆脱束缚, 反抗生活, 追求自由, 原本怯懦娇弱的女孩成为了一个令人恐惧的魔女, 两个文本的设置与结局, 让读者的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挫折, 内心产生了扭曲的感觉, 犹如晴空中一道闪电令人惊醒与觉悟。

其实“她们即非“天使”、又非“妖妇”, 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 敢爱敢恨的个性女人。” (2) 池莉赋予了她们超越世俗的生存方式和对于宿命的无奈, 这样的人物使作品的内容更加充实而富有张力。

二、“天使→魔鬼”的共性特征

肖景和温泉, 是“天使→魔鬼”的典型形象, 无论是表面的刻画, 还是蜕变后的形象塑造, 都不难发现许多共性特征, 这种共性可以使接受者在作品中穿梭, 形成一种对比和影射, 从而达到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一是反叛与颠覆。肖景和温泉都体现了反叛精神与颠覆意识, 作者在文本中为读者预设挫折, 使读者在情感和思维模式上都得到了强烈的冲击, 让读者的精神世界异化后再接受的文本, 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读者作为阅读主体走进文本时, 他的期待视野没有得到完整的实现, 相反却被颠覆了, 这时读者更愿意以冷眼去审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肖景, 还是温泉, 她们本应该成为乖乖女, 从传统意义上讲, 即使她们不够优秀, 但也绝不会有文中的结局, 但是恰恰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她们内心的反抗意识被激发, 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完全打破人们的模式化认识, 这种感觉在读者作为接受主体时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在情感上容易受到挫折从而引起更深刻的思考。

第二是真实与荒诞。池莉的新小说美学内涵所追求的是对传统小说美学的撕裂与背叛。在这两部作品中也表现出这一点——真实与荒诞。以真实生活为基础, 从而建造起合乎常理而又超出想象的受挫人物与场面, 增强小说的吸引力。

肖景是理想与现实生活完全背离, 梦想得不到尊重而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 为此造就了看似荒诞的“巴音”, 而巴音则是一种更荒诞的真实。温泉是因为偶然间生活环境的变化, 接触的人的变化, 让她慢慢敢于把内心的叛逆外化出来, 因此她所表现出来的荒诞正是她自己生活的一种颠覆, 她从一个虚伪中逃脱出来, 使自己变得真实, 这种时代的变迁与人性的蜕变使人更趋于真实, 与此同时, 表现出来的就更近于荒诞。

第三是完美与缺憾。池莉笔下的这两个女孩在追求理想与幸福的结局上是完美的, 而在完美之中却包含着缺憾, 这是无法弥补和难以平衡的, 它便是二人与家庭和父母的背离与绝裂。

肖景, 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现代生活, 她所向往的是当歌星, 而不是大学生, 这种荒谬的对比使这个主人公本身成就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缺憾美, 她的消失则是与父母的彻底绝裂, 她的父亲也被她的行为气死了, 她失去了最基本的亲情, 这是肖景追求她的完美生活所必须付出的惨痛代价与必然的缺憾。温泉, 原本令人羡慕的女孩, 是社会和生活教她接受了反常规的手段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 她被家人拒之门外, 她失去了亲情, 这种亲情的消逝换来了爱情的美满, 对于温泉的追求是完美的, 但却造就了一种亲情的缺憾。

最后是熟悉与陌生。池莉所描写的常常是人们所熟悉的场景与人物, 如果顺向发展则显得无趣, 也失去很多价值与魅力。池莉则在熟悉中体现出一种陌生化的特征, 以此吸引读者, 也让读者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有一种想叹一声的冲动。

肖景与温泉的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给人们一种熟悉感, 它使人们产生了常理下的期待视野, 而她们的蜕变则成就了陌生化, 它源自文本, 也源自千万读者的内心, 读者看到的是意外的结局, 两位女孩大胆突破和勇敢挑战, 这种精神具有强烈的陌生化特征, 在人们的阅读中形成了情感与思维上的阻拒性, 这种阻拒性正是这两部小说十分突出的地方, 耐人寻味, 引发人对生活对境遇的思虑。给接受者一种打碎美好的挫败感, 使得人们可以异常清醒的去审视作品, 品味人生。

参考文献

[1].《池莉文集》, 池莉,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1998

[2].《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悲剧心理学》, 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

陌生的城市高中生作文 篇5

烈日肆虐的宣泄着怒火,我们都执掌不同的航向举步维艰的游离在路上;不时的,眼中透露出无助的迷茫,每个人都像是捆绑在十字线上的游魂飘荡。怕自己形同路人甲般目光呆滞地直奔前方,便轻轻的甩甩头,摆摆手,穿梭在这人流中。

掏出钥匙准备开门,当插入钥匙的那一瞬,开始怀疑着是否是自家的铁门。望见母亲正在缝衣,却不想叫一声妈,一个人懒散的走进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望着雪白的天花板,却担心他会塌下来。闭上眼,黑暗湮灭了一切。

霓虹在尽情的闪耀,扭动的身躯鬼蛇鬼影。一杯杯烈酒刺入了他们的心灵。彻夜的流光球,销蚀着他们的求知和欲望。扑克,红心,黑桃。眼前的幻想使人跌入深渊。迪斯科打着强有力的节拍,周围充斥着比心跳都快的频率“咚 咚 咚……”

这里的玫瑰正在哀伤的凋败。

那边的红掌适逢季节

满目惊艳......

任凭那奔放不羁的步履徜徉在这广袤无垠的边际,蒲公英洋溢着醉意,邂逅在这残西红晕的垂暮意境之中。彼岸花在静静的吟唱着一首清新飘逸的笛散萧离,蹁跹的水丝游离在寸草之上。那里的渠水会拐弯,弹奏着悠扬的二泉映月。怎么不见“致爱丽丝”的踪影?原来是苍遒的古树梳理着无人知晓的乐曲。彩蝶在这样的季节,躲在青草后面,而不是迎着和煦的麦浪,探着触角,扑扇着粉翅,让那空气中,闪耀着数不清的亮点。

不幸的是,这种风景将很快的从我们的眼前消失。

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耸起一座座工厂和烟囱。会变得焕然一新。可就是不熟悉!骄阳炙烤着大地,卡车在黄尘中显得朦胧,烈日也射不透。

曾经那块我们挚爱的田野,变得很陌生。没有漫野的野花,也没有小鸟嘤嘤成韵。他们是不是躲了起来?也许,早已葬死在这片土地上。

一天,我去城里闲逛,突然觉得路两旁的楼房很高。我的心凉凉的,好希望阳光照在我的背上。

社会的发展充满着机械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仅仅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情,早已渐渐消淡。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但城市与人的距离开始疏远。传统与现实,注定要走上分岔路口。工厂中的钢铁脊梁,让人顿生寒意,不敢触碰。

我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沦为世俗。每个人都渴望有一片熟悉的天空,都怀念那“阡陌交通”.如果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真正的去拥抱城市,拥抱生活。

暴雨中,这个城市没有陌生 篇6

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暴雨从18日下午5点开始倾泻而下,市区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 51毫米2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67.5毫米,3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80毫米,均是济南市有气象纪录以来历史最大值。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济南低洼地区积水,部分地区受灾,大部分路段交通瘫痪,造成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一场暴雨,一场灾难,却考验了个城市的应急能力,也考验了个城市的人情冷暖。当暴雨倾盆,路被堵了车被冲了,家被淹了……一切都在风雨中飘零,却谱写出城市潜藏着的爱与温暖。

镜头一:防汛救灾,他们奋战在第一线

暴雨灾害发生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立即作出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姜大明冒雨来到泉城广场、山水沟等路段,现场察看济南市雨情汛情,了解济南市政府防汛措施落实情况。姜大明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采取一切措施,保证人民财产生命安全,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冒雨赶赴济南市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坐阵指挥防汛救灾工作。随后,立即分赴事故发生地,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18日下午5:20,济南市各级各部门启动主汛期应急工作程序,各防汛指挥机构进入临战应急状态,各排水泵站排水设备全部启动。各级防汛部门负责人全部到一线指挥排水抢险,迅速组织低洼地区居民安全转移。交警部门紧急启动恶劣天气交通管理工作预案,派出全部交通警察上路疏导交通,开展保卫工作,在13座铁路桥,除了强排水之外交警还专门指挥交通,并设立警示牌提醒市民不得走进铁路桥下。武警济南支队出动武警部队官兵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现场,出动多部车辆和橡皮艇帮助居民从家中排水和转移群众。从18日17点至19日凌晨1点,济南市交警支队共出动警力1300余人次,人均连续值勤达七小时,拖拽被淹抛锚车1720辆,救助群众2600余名。

倾泻而下的暴雨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极限,位于银座购物广场的护城河河水迅速泛滥,水位很快就漫过了南侧堤坝,并突破了防汛设施涌进商场,不到20分钟的时间水位就到了1.6米。灾情发生后,商场紧急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尽快撤离所有的顾客,随后员工撤离,有关方面领导多次下水勘探现场确认没有人员被困后才最后离开。市公安局组织100多名干警,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协助抢险,张建国市长指示成立了由市建委牵头的应急时间处理领导小组,协调调度救灾:历下区委,区政府调动有关部门,全面配合广场工作……

镜头二:风雨中,人们手挽手,陌路变温暖

“7·18”事件是济南的不幸,是济南市20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雨,幸运的是济南拥有一群优秀的市民,他们是平民也是英雄,他们是平凡的,在关键时刻却是不平凡的。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使人性之美在这时深刻凸显。

暴雨使公交车熄火,乘客们决定步行回家,在“这样太危险了,咱们手牵手一起走吧”的感召下,一群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把手牵在了一起,不时有人到家,路边不时有人接上来就这样紧紧地握着,筑成不倒的人墙。平时坐车时互相视为陌路,关键时刻却能这样携手共同面对灾难。那一双双握紧的双手,互相挽起的臂膀,传达着一种众志成城的信念。

一个27岁的小伙子金亮,驾驶的汽车在路上抛锚了,索性就在路上救人从晚上6时许到次日凌晨两点,从急流中救出20多位市民,中途很多热心人帮忙,遇上了也在救人的18路公交车司机刘欣,两个人一起互相帮忙,灾难过后他们成了莫逆之交。

一位开车带女儿回家的民警梁健在准备带孩子逃生的时候发现在激流中漂移挣扎的一辆车里有人呼救,顾不上仍处在危险中的女儿下车将对方的车死死拉住,这时候,他的女儿正在被两位好心人救出,在共同救人的过程中,这两位好心人腿脚骨头外露,鲜血淋漓后被诊断为多处骨折,梁健也身负重伤而他们上演的“爱心连环救”被传为美谈……

暴雨中,这个城市没有陌生。

商家,在暴雨面前,纳“客”的大门没有忍心关上。为了给避雨的人群提供方便,他们没有正常下班,而是在停电的情况下点起了蜡烛,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客人……钢筋水泥在这时候不再冰冷,而是散发出烛光的温暖。

暴雨后,这个城市恢复了它原来的模样,街道整洁,交通顺畅,只是在大明湖的上空,一个硕大的气球迎风飘荡上面清晰地写着“GOOD YEAR——祝福济南”。

镜头三:献爱心,为那些兄弟姐妹

这场特大暴雨对泉城是一场考验考验的不仅是济南市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更是在考验泉城市民在危难面前的凝聚力与爱心。

面对被暴雨破坏的家园,济南慈善总会推出爱心捐赠热线,拨打热线咨询和到慈善总会捐款捐物的市民络绎不绝,3天就收到社会各界自发捐款8万余元。其中,很多好心人在捐款之后都不愿留下姓名,一位60多岁的老大妈步履蹒跚地来到济南慈善总会捐出1000元钱,对自己的情况不愿多说,只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济南市民,看到身边的兄弟姐妹正在受灾,捐出自己的一点钱这是分内之事。

“风雨过后会现彩虹”,济南时报泉城义工联络站发出“彩虹行动”动员令所有泉城义工都伸出双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受灾的市民展现风雨之后的彩虹!

7月20日,部分泉城义工已行动起来,来自市内四区房管局的数百名泉城义工赶到受灾严重的社区维修房屋,来自市中心医院义工服务队的医疗义工们也赶到北坦街道办事处的双井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检查,发放消毒药品宣传雨后防疫知识。

7月21日,第一路泉城义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专家服务团已先期前往受灾社区,提供医疗,防疫服务。7月22日,医疗,家电等泉城义工服务队伍兵分三路,走进受灾最重的社区,展开彩虹行动。

第一路: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曲水亭街社区,由来自历下区人民医院的泉城义工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第二路:槐荫区中大街道办事处忠厚社区,由来自槐荫区人民医院的泉城义工提供医疗服务,由来自三联家电维修服务队的泉城义工提供家电维修服务。

第三路:天桥区北坦街道办事处双井社区,由来自天桥区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6医院的泉城义工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陌生的天空 篇7

尽管我们与大气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 但大气还是对我们保守了许多秘密。从诡异阴森之光到预示凶兆的炽热, 从太空边缘泛着微光的缕缕冰柱到看不见的隐形潮汐, 孕育这一切的策源地正是空气。甚至在高空的云端里, 也潜伏着大嚼化学物质并因此而影响天气的生命。在浩瀚无垠的天空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欢迎来到天空的神秘一面。

不可思议的云图风景

云层的秘密正在陆续被揭开, 但仍有“顽固不化”的难解之谜

冰和水的微滴汇聚成云, 是需要有内核凝聚物在其中起作用的。这内核可以是矿物颗粒, 甚至也可是细菌。一些研究者认为宇宙射线也包含在内, 他们宣称当大量来自太空的高能量微粒流穿过大气层时, 会形成大量的云, 给气候带来影响。2012年,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报告说, 他们发现宇宙射线把大气中的化学物质转换为超细的粉末。这个结果也支持了这个理论。尽管这粉末的颗粒看上去是多么的小, 难以成为冰核。

最近, 一些关于云层的秘密也被揭开了, 比如, 飞机如何能在厚厚的云层中冲出一个直径50千米的洞?原来, 当飞机在高空云层中飞行时, 照例会触发冰晶的形成, 由此释放出潜热 (还有飞机排放的高温尾气) 并掀起呈环状的暖空气圈, 结果将向外翻滚的云雾蒸发掉了, 云层中就出现了一个大洞。

另一道独特的风景要数像蜂巢一样奇特的云层了, 它经常在海岸线周边出现。如今有人认为, 它是雨水将空气流驱赶到大海表面所形成的。每股空气流会向外扩散, 直到它碰到另外的空气流。当这一切发生时, 空气流会再次以蜂窝状模式升起, 催生出千姿百态、魅力十足的云朵。

夜光云的频繁出现, 则是一个“顽固不化”的难解之谜。它呈半透明状, 由很细的冰晶构成, 盘桓在离地面80千米高的中流层, 远高于普通的云, 通常在高纬度地区的黎明或黄昏时分最易见到。但如今, 它们变得越来越普通了, 美国宇航局的卫星经常发现它也会出现在接近赤道的地方。

这些变化也许是因为气候的改变, 导致中间层的大气温度下降, 助长了冰在那里的生成。另一种可能性则是, 牲畜和工业排放的甲烷上升到中间层, 在那里反应形成水, 并结成冰晶造成的。抑或是太阳辐射的变化造成的?没人能够确定。

鲜为人知的高空生命

新的原始生命可能已经在高空出现, 研究它们有助寻找外星人

地球上几乎没有什么生物, 能像细菌和真菌这些天空的隐形常客那样翱翔得如此高远, 它们多半是通过大气而周游世界的“观光客”, 甚至说地球上的生命起始于高空平流层都是可能的。

很久以前, 我们就对在空气中传播的细菌有所了解, 但它们总是担当添加物或偶然的流浪者的次要角色。直到1997年, 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的3 000米上空, 水滴汇积成云, 显示出更积极一点的变化和存在迹象。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伯格特·萨特勒和她的同事们发现, 细菌在那些水滴里生长、繁殖, 有机酸和酒精是其食物来源。萨特勒还计算出, 在全球范围内, 生活在云彩中的生命每年要消耗100万~1 000万吨的碳。

其中的一些微生物会使我们的天气发生一些改变。绝大多数雨云是由空气中的微粒物质遇水形成小的冰晶而凝结成的。这些微粒大多是无机物, 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却显示, 细菌能做得更好。举例来说, 植物病原体丁香假单胞菌携带的一种蛋白质, 能以一定的排列顺序“绑定”水分子, 促使水在0℃以上结冰。因此丁香假单胞菌被用作造雪机的商用混合物。在自然界, 这种细菌能用结冰来破坏植物, 导致植物细胞破裂, 从而使细菌自身顺利进入植物体内。从那以后, 别的细菌和真菌也被发现具备类似的能力。

许多人都怀疑, 天空中是否有足够的细菌能影响云层的形成。2007年,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吉姆·帕瑞瑟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 乘着一架飞机在怀俄明州上空提取云层样本。他们发现三分之一的冰核包含生物物质, 包括细菌、真菌孢子和植物体。

在美国另一位研究人员克里斯蒂那看来, 给这类“空中瓦砾”提供免费搭车服务的是水循环。这些微生物被吹到空气里, 冒着晒坏和脱水的危险坚强地存活一小会儿。这种生存挑战不是无期限的, 于是它们衍变为云, 随着雨水重新落回地面。

至此, 我们仅仅对空气中的生物作短暂的一瞥, 没人知晓有多少物种在空气中飘荡, 也没有数据显示这些生命往何处演化。“我们不清楚上边的世界。”克里斯蒂那说道。因此, 他的小组放了一只气球到平流层以观测是否有生命存在。现在他们还在筛查结果, 但有迹象表明, 一些早期生命的确在60千米高的上空存在着。这样的生存条件和火星表面惊人相似, 寒冷、干燥、空气极其稀薄, 阳光强烈照射。所以研究地球大气层外表面的生命, 能够给我们探究外星人的存在提供一些启示和体会。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阿登·塔克更是提出了一种激进的观点, 他认为新的生命可能已经在空气中呈现, 原始细胞也许已经在平流层中的优质水滴里形成。他说, 这些水滴里的微生物可以从陨石中获取养分, 而且, 在紫外线照射下, 还会发生更为复杂的化学现象。

威力无比的大气潮汐

大气在天上涌动, 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各种影响

当海水受月亮的引力作用而潮起潮落时, 我们头顶的空气也遵循着更为复杂的节拍在涌动。太阳的热量与月球的引力相结合, 每天循环往复地影响着大气的压力和运动。这类大气潮汐有着令人惊讶的力量, 可导致泥石流崩发, 也可在空中干扰电波传递、阻截卫星信号。

在低海拔地区, 普通天气的背景下, 大气潮汐很少被人注意到。实际上, 当大气潮汐向上空涌动时, 由于能量的传递, 到达大气稀薄的高空时, 会达到飓风般的速度。在几十万米的高空, 大气潮汐会使大气层密度大增, 从而增加在轨道运行卫星的阻力。工程师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才能保证对卫星的跟踪不受影响。

根据美国高校大气研究机构的毛拉·哈根的研究, 大气潮汐也会干扰电波通讯。她怀疑在大气层上端, 大气潮汐会有助于形成等离子体“泡沫”, 扰乱电波讯号传播, 包括GPS数据传递。所以, 有时候当你抱怨GPS信号不好时, 罪魁祸首可能正是空气潮汐。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 大气潮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它是发生在天上, 不会影响到地面。其实错了, 大气潮汐还会影响我们脚下的地面。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威廉·舒尔茨就发现, 在科罗拉多州有大块的土石堆正缓慢地沿山体滑下, 而土石堆滑落的速度和大气潮汐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他解释说, 这是因为大气潮汐导致了大气压强分布不均, 使地面受力不平衡, 从而使塌方处的土壤接触力发生变化。

不该出现的雷霆闪电

科学仍无法解释为何会出现闪电, 也许跟遥远超新星的爆炸有关

闪电对于现代科学来说, 几乎仍是个难解之谜。尽管我们现在不会像祖先那样认为闪电是诸神使用的武器, 但其背后真正的原理, 我们却一直没完全弄明白。

一个谜团是:如何形成雷雨云的高电荷态?目前最佳的解释就是:当小的冰颗粒和被称为霰的雪泥团之间发生碰撞时就会传递电荷。但这一过程在真正的云层中未被证实。

另一个更大的谜团是:当空气是电绝缘体时, 闪电的巨大电流是如何传导的?有种可能是闪电划破了空气, 形成了导电等离子体。但这需要有一个特别强的电场, 每米要超过100万伏。尽管气象学家放飞了好几百只载有仪器的气球和火箭到雷雨云里以便实地检测, 但那些所测到的最强电场也仅为临界值的十分之一。

也许闪电需要某种催化剂来触发?有种理论是涉及到宇宙射线的, 这些带电微粒很可能是遥远的银河系里超新星爆炸后的产物, 当宇宙射线和空气中的分子相撞时, 就会产生足够的能量形成粒子瀑布流。这种瀑布流使空气电离, 产生出呈锥形的自由电子射丛, 电流就这样传输了。

闪电确实经常会发出X射线和伽马射线, 甚至还会有反物质的粒子束。但科学家们没法证明宇宙射线就是闪电的触发器。

为研究超新星是否也牵涉其中,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气象学者威廉·宾斯利同物理学家们组建了一个小组, 搭建了一个地面监测系统。“我们把宇宙射线探测器放在发生闪电的地方, 看看会有什么发现。”他说道。即使是这样, 谜团还是没有解开。被宇宙射线激发出的电子仅存在几微秒, 肯定没有足够时间维持大量的电流。

预示厄运的诡异之光

数千年来, 一直有人说在地震前会出现诡异的光, 这也许是破碎的岩石在放电

通红的天体在空气中漂流, 蓝白色片状光线, 火花、光芒和火焰猛烈地从地下冲出……所有这些都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数千年来, 一直有人报告在地震前和地震时会出现诡异离奇的光。例如, 在1746年, 在秘鲁圣洛伦索岛上, 摇曳闪烁的地下火焰令典狱长曼纽尔·罗梅洛印象十分深刻, 他当即释放了在押犯人, 好让他们一起留神察看。3星期后, 一场大地震袭击了附近的利马。

有关地震光的影像佐证就更为丰富了。它们往往伴随着震级在6级以上而且震源很浅的大地震。如今人们还不清楚这些光是怎么产生的, 但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弗里德曼·弗罗因德认为, 当地壳的岩石受到挤压, 就会产生脉动电负荷然后传到地表, 这时候岩石变得像电池一样而产生庞大的电能。这个过程只产生低的电压, 但能产生一个很强的电场, 足够使空气电离并发出明亮的光。

弗罗因德做了相关实验, 结果令人鼓舞:在实验室内, 被压碎的岩石产生电荷并放出光。而且已经在地震地带测到低频的无线电波, 暗示地下确实有电流存在。

目前弗罗因德正在投资给网络照相和资料处理中心去监视这类现象, 他希望借助这一体系和人造卫星图像, 有一天能像天气预报一样提供地震预报。

宜居气候的最后挣扎

大气还可以为我们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好几百万年, 但是不会更长久了

假使人们没有把事情完全搞糟的话, 地球上的大气仍然可以为人类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好几百万年——但是不会更长久了。太阳正在随着核的收缩和温度变得更高而缓慢地变得更明亮, 数亿年后, 它的亮度会比现今增强约10%, 从而将地球加热到更高的温度, 让人极不舒服。从海洋中蒸发的水, 会引发恶性温室效应, 把地球变成另一个金星。

另一方面, 水蒸气会跑到大气的最上层, 被紫外线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氧气会被留在那里, 氢气会因为太轻而跑到太空去。因此, 地球上的水会逐渐变少。

到20亿或30亿年以后, 海洋可能已经枯竭了。如果火山继续向空气中喷出二氧化碳, 地球会变得更加类似金星, 可以想像, 那时空气中将充满炙热的二氧化碳。

然后我们的地球会被沙丘所覆盖, 只是偶然会有猛烈的甲烷雨风暴降临。然后地球将会像月球那样, 朝向太阳时, 温度变得很高, 只有很少的湖泊散落在无边的沙漠中。天空在大部分时间会很清澈, 但是会突然间乌云密布, 倾盆大雨降落到这片干枯的大地上。这时如果地球上还有人类, 他们仍可以从大气中获得水, 由于太阳变得更为明亮, 他们有更多的能源可以利用, 还可能有更大的暴风雨。

清晰的陌生人 篇8

互联网初期曾经流行过一句话: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然而经过20多年来网络进化浪潮, 互联网上几乎留存了每一个网民的生活轨迹, 互联网正在成为人类自我记录的数据存储硬盘。人作为社会化生物, 其社会化生存正在迎来一场突变, 网络不仅突破了时间空间的藩篱, 大幅提升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运转效率, 更重要的是, 人类在网络世界里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公共空间。一个颇有意味的话题是:自由链接所产生的网络空间里, 人人之间如何缔结信任?

我们知道, 人区别于其他生物在于社会化关系, 脱开社会化关系氛围, 你谁也不是。而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良性关系的重要基础, 信任是流淌在社会化关系管道中的血液, 社会运转秩序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在农业社会里, 这种信任往往是生长在血缘地缘业缘等具体时间空间里的。“熟人社会”讲的就是熟人圈层中的生意和生活, 轻易不要相信陌生人, 大家更信奉“日久见人心”。显然, 建立信任的时间成本是很高的。到了工业社会, 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要和陌生人打交道, 这个阶段陌生人之间建立或保障信用有两个途径:订立契约和多次博弈。前者凭借契约背后的公权力裁判威慑, 后者是信任磨合, 先礼后兵, 先以合作信任姿态, 若对方不合作, 再实施追惩。在博弈论中, 以牙还牙是胜出比例较高的一种博弈策略。但无论如何, 与陌生人建立信任的效率提升始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步入互联网时代, 问题随之而来。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化生存最重要的改变是突破时空局限, 与无数陌生人相遇。人的社会化关系图谱有了颠覆性的扩容和改变, 网络空间和社区成为这个世界不同角落里的陌生人穿越和汇聚的场所。那么, 在一个新的社会化关系图谱的背后, 无数的陌生人之间如何生成信任机制?

互联网是一个新世界, 在这个新世界里, 个体被解放为自由个体, 现实的世界、物理的世界被超越, 网络空间为自由个体的自由联盟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 互联网也为人的多维度、多元化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从技术层面上看, 网络上所有人的真实生存印记都可以被留存, 网络空间中, 人是清晰可视的。互联网通过链接, 跨越时间和空间让地球成为村落, 人与人之间就是地球村里“清晰的陌生人关系”。

在传统社会, 和谁交朋友只能日久见人心, 因为信息不对称。在数字化时代, 只要下工夫, 人人都可以一眼望穿秋水。互联网是神奇的记录仪、海量的记忆体, 你是啥鸟地球人都能知道。更要命的一点是, 你一旦作恶, 互联网就会留下痕迹永不消退。以往是恶有恶报, 但多是时候不到, 而网络世界则流行“现世报”。可以说, 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促成了信息透明对称, 客观上也塑造了惩恶扬善的规则效应, 这就从根本上设定了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

正是由于互联网自我进化、自我生成的信任机制,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才能如此突飞猛进。记得互联网电商大鳄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淘宝网上每天2400万宗交易其实就是2400万份信任!”看来, 长着外星人面孔的马云目光果然犀利。在互联网时代, 人类终于学会了和陌生的同类打交道, 尽管互联网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失控”的烦恼, 但是, 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比以往的现实更多的互信, 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

陌生的城市 篇9

“陌生化”这个词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1914《词语的复活》) 。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和理, 同时又在艺术上又超越平常境界。杨丽萍在《女儿国》中用她独特的陌生化言说方式, 描绘着云贵高原花腰傣女人的生活图景, 述说着特定地域、特定生活环境下女人被牵绊住的美, 折射出一种缘自亘古的伟大牺牲精神。更用她独特的艺术直觉引领着我们重拾早已遗忘的生活常识, 获取生活的真谛。《女儿国》这个舞蹈之所以能抓人眼球并使很多人产生共鸣, 其原因在于该舞蹈的陌生化效果与编导从心底发出的声音达到了高度完美统一, 是编导从心底所发出声音之外化结晶。外在形式上通过陌生化效果, 产生强大的视听冲击力,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层次上看, 这种陌生化效果并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 而是符合民族特性、精神气质的。该作品透出编导独特的审美视角, 折射出编导灵动的光辉, 正是那些具有文化意味并透出灵气的陌生化效果, 触发了人们心里虽有却未曾明晰的情感。

一、表层陌生化效果——发现的魅力

杨丽萍用自己的艺术语言, 把花腰傣的“俗”与“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遮住半边脸的帽子与说唱形式的音乐是最先在视觉与听觉上给观众以陌生化的冲击力。这种陌生化效果的产生并非杨丽萍异想天开的创造了什么新奇之物, 而是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选取了花腰傣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以及云南地区特有的说唱形式, 与自己所要表现的主题很好的契合, 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演员头顶的那种帽子叫“鸡纵帽”, 形似正开放的鸡纵, 帽顶中央有一小尖“塔”, 帽沿略翘, 戴在额头上时, 仿佛是反戴着。花腰傣妇女, 无论老幼, 都保留着古代椎髻的习俗。腰街、漠沙、曼线、元江县东峨等乡镇的傣雅, 其椎髻立于头顶中央, 用刺绣着花边的青布条包裹缠绕, 耳际垂着鲜艳流苏, 额前斜戴“鸡纵”帽, 既可以遮阳光, 又能避风雨, 也是小“卜少”遮羞避陌生人视线的用具, 让人看不清真面目, 更加迷人。在舞蹈《女儿国》中, 采用这种帽子可以淡化个体特征, 突出女人的整体形象, 为表现女性群体共性特征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产生一种距离感, 一种来自遥远的呼唤和陌生遥远的气息。

杨丽萍用云南方言说唱的形式, 她取材于花腰傣民歌小调中比较原始的一种民歌形式——吟唱调。其音乐以吟和颂为主, 就像是自然语言的状态, 这种语言结构很简单, 抒发的感情古朴而且真挚。小调中的装饰音用得比较丰富, 常用的衬词有“呢”“嘛”“嗯”等, 为感情的需要起着很大的作用。歌词为蒋明初所作的《高原女人》。能使观众震撼是因为:舞者边唱边舞是已数年不见的舞蹈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给观众造成一种视听冲击力, 更重要的是由于歌与舞都是出自舞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悟, 这又给观众造成心灵上的冲击。杨丽萍那带着一点沙哑的声音唱出了云南女性的勤劳、勇敢, 唱出了高原女人对于生活的真挚与承受, 更在声声叹息中, 体现出生命得到的释然。

“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领略的艺术体现, 是在砂之中寻出金的艺术视角。面对同样的素材, 杨丽萍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选择了稀缺的“陌生化”。这种“陌生化”又恰到好处的为心声所服务, 让我们在心灵上感受到震撼时, 又体会着编导善于发现的独特魅力。

二、陌生“身体语言”——创造的魅力

《女儿国》中杨丽萍那近乎天籁的声音:女人不去吃苦么, 日子过不甜呢;天上不有个女人在这么, 天就不会亮了;地下不是有个女人在这么, 地就不长草了;男人不是有个女人陪着么, 男人就要生病了;山里不是有个女人在这么, 山里就不会有人了。此外, 舞蹈也是人们对大自然现象, 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认识和表达, 所以舞蹈的美不再表现为一种技术美, 而是表达着形体美之外更真纯的生活和内在精神。那些舞者大部分来自田间地头, 他们不是职业演员,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种融入血液的本真, 所以, 舞台不仅仅是舞台, 而是一种真实生活的凝练, 是高于生活的一种精神之旅的重生, 是人们和天地之间对话的最美的记录。是杨丽萍又回到民间, 将那来自土地深处的宝藏挖了出来, 并还原了它本该拥有的瑰丽。艺术是需要用一颗朴素真诚的心来表达的, 艺术离不开真实的大地。

在这个舞蹈当中, “身体语言”已不只是单纯的肢体动作了, 而是包括了动作与舞者声音的结合, 是一种重返原生态歌舞的回归, 一种“生态人” (杨丽萍自称) 在现代环境下的创造。杨丽萍在发掘原始艺术的基础上, 不仅整合了当代舞蹈的语言, 又依据唱词的涵义, 由情带形, 编排出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的肢体语言, 既浅显容易读懂, 又不失舞蹈自身的美感。通过将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性动作加以速度、力度、幅度的变化, 使舞蹈产生独特的韵律感、节奏感和具有一定文化层面的审美价值, 在舞蹈创作中看上去似懂非懂, 又认识又不认识, 产生朦胧而又“陌生化”的效果。此时, 歌与舞遥相呼应。歌与舞的巧妙结合, 给观众带来一种视听的冲击力。使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 舞蹈作为肢体艺术的含义。

例如:

“太阳歇歇么, 歇得呢”双脚有一定距离的站立, 将双手举于头顶帽沿上方, 十指张开, 仿佛一个高高在上的太阳。

“月亮歇歇么, 歇得呢”将双手绕斗笠边缘一圈, 代表月亮, 双膝逐屈, 最后双手合于胸前, 表示月亮可以歇得呢。

“女人歇歇么, 歇不得”有将前两组动作重复一遍, 表示高原女人既是太阳又是月亮, 既有刚强的一面, 又具有阴柔的一面, 最后双手架起, 身体左右晃动, 表示女人歇不得。

“地下不有 (个) 女人在着么, 地就不长草了”双手合实于胸前, 摆绕, 并刺向地面, 群舞演员则用手摆出草的造型。

“男人不有 (个) 女人陪着么, 男人就要生病了”晃动胸前的响铃, 最后下胸腰, 代表生病。

“天底下不有 (个) 女人在着么, 天底下就不会有人了”所有演员摆出一种插秧的造型, 表现女人孕育着生命。

杨丽萍虽自称《女儿国》是花腰傣舞蹈, 但准确说来, 《女儿国》有很多的动作不是使用花腰傣的常规舞蹈素材 (花腰傣80%的居民居住在云南省玉溪新平县内, 新平花腰傣由于地处偏僻, 受山川阻隔, 交通不便, 具有封闭性, 仍保存着先民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古朴稚拙原始性集体歌舞) , 她首先表现民族的情感精神, 更是将带有泥土芬芳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的土味儿表现出来。有人说她的动作超于了花腰傣的限制, 但我认为杨丽萍是在自己对民间舞的精神领域上加以舞蹈化。在《女儿国》里, 杨丽萍借用民间的服饰道具、民间生活素材和民间演员传达一种古老的、原始的生命之感, 是一次现代舞蹈意识上的原始呼唤。这是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民间舞剧目的, 对于我们所熟悉的民间舞剧目来说, 其编创手法更多的是对某一民间舞动作元素进行结构然后重组, 这就不难解释《女儿国》的肢体语言“陌生化”了, 《女儿国》在舞蹈语言的编排上完全是由内心情感带出来而很少有为我们所熟悉的傣族动作元素在里面。尤其是舞蹈后半部分的快板, 迸发出一种原始先民的激情, 一种即兴的癫狂, 似洪水决堤一般, 引发观众内心的激情。

三、结论

《女儿国》是一次对原始的、女性的、生命的追溯, 将现代都市的人们忽略和埋没了的古老题材重新演绎, 但它不只是单纯地寻旧, 而是旧貌换新颜, 使用新形式——现代舞蹈的编创法来诠释这个古老的话题, 从另一个陌生的角度, 以现代人的审美角度, 探索原始的印记。给古老披上现代的纱衣, 使其具有陌生化效果, 似曾相识却焕然一新, 满足艺术求新和现代观众审美求新的需求, 同时从现代出发, 回溯到原始的、本初的、女性生命的探索中。邓肯挣脱芭蕾的传统桎梏, 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命的舞蹈。她强调舞蹈独创性的本质。现代舞强调个性, 而个性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延续发展, 所以现代舞生命的源泉在于创新, 而《女儿国》的舞蹈编排也正是在创新上表现突出。

《宠儿》中陌生的宠儿解读 篇10

陌生化在文学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上,使语言难度加大;二是内容上,使对象新奇有趣;三是文学形式上,使形式推陈出新。小说视角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第二个层面,即内容层面。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达到陌生化的效果。那么,何为视角的陌生化?胡亚敏称视角的陌生化为“视角异常”。她说:“视角异常这是叙事文中最为突出的陌生化方式。熟识的东西一旦从新的角度审

(13)季进.钱钟书与现代西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4)同上P68.

(15)同上P75.

(16)同上P77.

(17)李咏吟.诗学阐释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前言第1页.

视就会出现异常的感觉……如同陌生人的眼光、孩子的眼光、精神病患者的眼光……往往会重构或更新读者的感觉。”[4]从陌生化形成的机制来看,人物视角的确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说,视角的陌生化就等于人物的陌生化。我们认为,视角的陌生化应该就视角的本身而言。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常规视角。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在现代小说兴起之前,小说叙事大多采取零视角,随着小说的发展,这种常规视角被打破,内视角、外视角两种视角类型在小说中独立交错应用。所以,所谓的视角的陌生化,应当指内视角和外视角这两种视角类型对传统的零视角的突破。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陌生化的叙事犹如变幻莫测的天气,时而晴空时而风雨交加,如缥缈中的魔幻城堡,若即若离;如舞台的魔术,真假难分。叙事角度忽高忽低,忽远忽近,亦真亦假,亦正亦邪。其中宠儿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但在叙事文本中,莫里森却只赋予它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人”的外形,“人”的情感,“人”特征完全丧失。一方面宠儿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迷雾重重。她是人是鬼,到底是谁,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另一方面宠儿作为叙述者,以鬼魂的形式叙述故事,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刺激读者多角度地深入解读文本后深刻的主题意义。

一、作为被叙述者陌生的宠儿

1. 宠儿可能是女主人公的女儿

小说中有许多条线索暗示了这一可能性。她与塞斯杀死的女儿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年龄相同,名字相同,宠儿知道塞斯丢失的耳环,会唱塞斯哼唱给孩子的歌曲。文中第一章出现了宠儿第一个身份碎片。“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这个婴儿是谁?是宠儿吗?破碎的镜子、印着小手印的蛋糕等具体的事件则是鬼魂宠儿行为特征的印证。还有接下来塞斯女儿墓碑上的名字就是“宠儿”。在第五章,又出现了另一宠儿的身份线索。宠儿被保罗赶走后借肉身还魂:一个年龄在20岁左右,穿戴漂亮的女孩坐在124台阶的树桩边,她似乎奄奄一息,口渴得要命。塞斯、保罗和丹芙从狂欢节回来的路上发现了她,好心将她带回,问她的名字,她说她叫宠儿,名字和刻在墓碑的名字一模一样,年龄也和塞斯死去的女儿差不多。在第十六章,小说出现了第四条线索:塞斯挺着即将临盆的肚子,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婆婆贝比·萨格斯辛辛那提成郊的蓝石路124号的家。但过完自由幸福的28天后,噩梦来临: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抓捕他们,塞斯用锯子锯断了不到两岁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为她取名宠儿。在第二十章,塞斯意识流的独白的第一句话便是“宠儿,她

参考文献:

[1]季进.钱钟书与现代西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李咏吟.诗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乔坤飞

(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学,江苏苏州

摘要:江苏省新的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在千呼万唤之中新鲜出炉,与往年相比,有许多改变,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它明显提高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要求提高了,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停留在原地,究其原因,还是语文阅读教学这一环节没有抓好,对于它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许多不科学的做法。面对新的高考,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寻找到一条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高效之路。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精读讲读阅读习惯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和误区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三年的阅读任务压缩在两年完成,剩下的时间用来复习。且不去说,也不说以一般的程式代替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单说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简化现象就很令人担忧。这种对过程的简化,一般表现为:不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揣摩、体味,只是过快地分析、讲解;由于缺乏“自得”的基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往往成为“外加”,不能充分让学生咀嚼词章,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调动想象、联想去再现、再造,就匆匆地给出结论;因为学生不是我的女儿。她是我的”。以上线索的整合似乎印证了宠儿便是塞斯的女儿。

2. 宠儿的另一种身份可能是塞斯的母亲

在小说第一部分的210至217页,通过对比各种文献对中途的描述和宠儿的独白,我们发现宠儿的海上经历与塞斯母亲在“中间航道”上的悲惨经历完全相似。宠儿在独白中及在向塞兹的抱怨中也都数次讲到她在船上遭受强暴的痛苦经历:“我简直就要成为碎片。”她的话语中时刻都在描述着她穿越大西洋的经历:狭窄闷热的空间,短缺的食物与水,被“没有人皮的家伙”无情蹂躏。而塞斯母亲从家乡被掳掠,被关押在“中间航道”的一条船上,多次遭到白人船员的强暴,多次怀孕,塞斯的母亲将所有被白人播下的孽种扔入大海,唯独留下塞斯,因为塞斯是她和一个叫塞斯的黑人生的。在塞斯的记忆中,她的母亲塞斯的母亲因常年戴马嚼而嘴角微翘,似带微笑总是面带微笑,而宠儿也总是面带微笑。小说第二十六章,宠儿长得越大,塞斯缩得越小,塞斯坐在椅子上舔着嘴唇,像个挨打的孩子。塞斯越来越像一个孩子,而宠儿却犹如母亲,颐指气使。两人的角色好像互换了,塞斯变成了宠儿的孩子,宠儿变成了母亲。

陌生的宠儿就像一面镜子,人们看到痛苦的记忆,也成了黑人群体历史真实的记忆符号。

二、作为叙述者陌生的宠儿

宠儿作为一叙事者,从她的角度讲述故事,大大打破常规。因为她特殊的叙述身份,是鬼魂,但又有平常人的特性,穿梭在阴阳两界。她的叙述总是断断续续,亦真亦假。我们好像是被拽线的风筝,有时跟随她游离到虚幻的边界:比如在她叙述自己曾生活的黑暗地方;有时又被她拽入多样的现实:比如她与丹芙一起溜冰的快乐,保罗与塞斯亲密时她的不悦;有时又被她牵引进记忆的美好与疑惑:比如她追问塞斯有关的往事。

宠儿曾两次入住124号宅院。第一次是以一个不会行走和说话的幼儿鬼魂游离在124号家,但因年纪幼小,那时她的叙述是有限的。后来保罗出现,赶走了鬼魂,但莫里森没有让宠儿的叙述声音戛然而止,因为她明白,这样陌生化地叙述人物

是“自得”,这种结论即使正确也是“硬塞”的。在阅读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同,由此引起的思考、讨论和切磋,是互相启发心智的大好契机,也是锻炼思维、提高言语能力的好机会,理应好好把握。然而不少老师不待学生讨论,便忙着裁定,或者少数服从多数,给出一个答案了事,这样的答案当然只能是“强加”的。对于一些文情并茂、立意深邃的课文,很有必要披文入境、入境染情、审美体味,这是“切己体察”、“涵泳”的内潜功夫,是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不少老师总是急于把学生从“境”中强拉出来,要么问这是什么修辞,要么问那是什么手法,甚至挑出几个“知识点”来反复讲解、训练,结果是原本可以成为饱含血肉的、兴致盎然的欣赏玩味,被满堂飞的术语弄得索然无味,理性认识缺乏感性的基石,再好也是“架空”的。阅读还需要不断地整合,将那些对于部分、细部的理解和感悟综合起来,以大观小,又以大观小,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课文,有效地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提高下一次阅读的起点;但不少老师往往匆忙作结,一个“中心”、几条“特点”便完毕,这种不善耕耘更不曾收获的做法留给学生的充其量只是“零碎的知识”和“干巴巴的几条筋”。“过程”被简化,学生不能在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深、自结,当然也不会在特定的历史空间、社会空间让黑人族群的悲壮历史更得以言说。后来宠儿借19岁的少女肉身还魂,开始复仇,开始无穷尽地向塞斯索爱。塞斯对宠儿百依百顺,到最后,保罗离开时,塞斯把能吃的能穿的能用的全让给越来越贪婪的宠儿,宠儿出落得越来越漂亮,肚皮越打越紧,而塞斯却越发憔悴,形销骨立。

宠儿复活了,她就像一台时间机器,她的每一次叙述每一次发问逼得每个人卷入痛苦记忆的漩涡。但尽管她有19岁的身体,却只有2岁小孩的思维,她对过去只有零散破碎的记忆,她每次对塞斯和丹芙盘根结底的提问,让每个人都不得不抬头直视记忆的痛,那痛像个无底黑洞,缓缓流淌出残忍的记忆:黑人奴隶被践踏的生命,扭曲而极端的母爱,孤独自闭的心理等。宠儿最后在三十个女人的歌声中被炸成了碎片。在以后的岁月中,人们就“想忘记一场噩梦一样忘记了她”。[5]

借陌生的宠儿之眼重看历史,其实宠儿就是回忆,蓄奴制的血腥与残冷让黑人们胆战心惊,他们害怕回忆。但如果不勇于面对历史,将永远记忆缺失,后代的非洲传统文化将出现断层,如若新一代非一美国人完全忘却历史的根,整个非洲民族将何去何从?重新记忆是一种重新生活,不仅仅是记忆,奴隶叙事也不是记忆,而是重新生活。

摘要: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莫里森高超地运用陌生化的多维叙述视角,深刻描述了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其中宠儿作为主要的角色,更是被赋予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的身份迷雾重重;作为叙述者,宠儿以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的叙述呈碎片状,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正是这样陌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才得以让读者在震惊之后,多维地深度地解读文本后深刻人性、社会和民族等主题意义。

关键词:《宠儿》,陌生化,叙事视角,宠儿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7

[2]段建军.西方文论导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203.

[3][俄]什克洛夫斯基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3.

[4]胡亚敏.叙述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

陌生人的一碗面 篇11

走着走着, 佳芬肚子饿了, 她看到前面有个面摊, 香喷喷的, 好想吃!可是, 她身上连一毛钱都没有。过了一会儿, 面摊老板看到佳芬还站在那边, 久久没有离去, 就问:“小姐, 请问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佳芬不好意思地回答。面摊老板热心地说:“没关系, 我可以请你吃呀!来, 我下碗馄饨面给你吃!”

不久, 老板端来面和一些小菜。佳芬吃了几口, 竟然掉下眼泪来。“小姐, 你怎么了?”老板问。“没有啊, 我只是很感激!”佳芬擦着泪水, 对老板说道, “我们又不认识, 你就对我这么好, 愿意煮面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 我跟她吵架, 她竟然把我赶出来, 还叫我不要再回去!……你是陌生人都能对我这么好, 而我自己的妈妈, 竟然对我这么绝情!……”

老板听了, 委婉地劝道:“小姐, 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 我不过煮一碗面给你吃, 你就这么感激我, 那你自己的妈妈, 煮了10多年的面和饭给你吃, 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可以跟她吵架呢?”

佳芬一听, 整个人愣住了!是呀, 陌生人请我吃一碗面, 我都那么感激;妈妈一个人辛苦地养育我, 也煮了10多年的面和饭给我吃, 我怎么没有感激她呢?而且, 只为了小小的事, 就和妈妈大吵一架。匆匆吃完面后, 佳芬鼓起勇气, 往家的方向走, 她好想真心地对妈妈说:“妈妈, 对不起, 我错了!”

当佳芬走到巷口时, 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看到佳芬时, 妈妈就先开口说:“阿芬呀, 赶快回家吧!我饭都已经煮好, 你再不赶快回去吃, 菜都凉了!”佳芬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

上一篇:水泥强度下一篇:面神经解剖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