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

2024-07-06

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精选7篇)

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 篇1

2011年7月下旬, 我院二级学院三位教师有幸随黑龙江省贸促会组织的赴新加坡理工学院进行了为期9天的学习和培训, 主要是学习了新加坡理工学院CDIO工程教育模式, 参观了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校园环境、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毕业生创新和创业园区, 笔者颇受启迪, 受益匪浅。

一、新加坡概况和新加坡教育体系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 马六甲海峡出口, 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 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 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 面积700平方公里, 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 总人口500万人, 其中华人占75.2%, 马来人占13.6%, 印度人占8.8%, 其他种族占2.4%。新加坡素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 是国际海运交通中心, 亚洲第三大金融中心, 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东南亚工业、商业、服务业中心, 农业仅占不到国民经济的1%, 其余全部依靠进口。

由于新加坡的资源匮乏, 天然避风的海港和人民是其唯一的资源。因此, 新加坡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需求。

新加坡教育制度完备, 小学6年, 中学4~5年 (国内初中) , 初级学院2年 (国内高中) , 从中学 (初中) 可升入工艺教育学院 (国内技校) , 从中学 (初中) 或初级学院 (高中) 可升入理工学院 (大专) , 从初级学院 (高中) 和理工学院 (大专) 升入大学 (本科) 。新加坡的公立大学有5所,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新加坡科技学院。新加坡的理工学院有5所, 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有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1所, 现拥有3个分校。

二、新加坡理工学院简述

新加坡有五所政府理工学院, 新加坡理工学院创立于1954年, 是新加坡第一个理工学院, 是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 校园占地38.5公顷, 学生人数16000人, 员工1500人, 截止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到16万, 学制三年, 大专文凭, 有78个专业。其中土木与结构工程、媒体与资讯、信息技术、健康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海洋研究以及商业、金融和法律等专业较早融入了CDIO框架体系中。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三、印象新加坡理工学院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 据说新加坡的大学像花园, 新加坡的大专像工厂, 来新加坡理工学院才发现, 它更像是坐落在花园中的实习工厂, 这就是我对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印象。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校园内地形略有起伏, 建筑布局因地制宜, 随地形高低错落, 校园平面分区明确, 主要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实训区, 各分区每栋楼之间通常都有外廊相联系, 因为新加坡属于热带地区, 气温高且多雨, 因此连廊的设计考虑到了遮阴避雨的要求。除此之外, 有些外连廊局部扩出, 形成一个外展空间, 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

新加坡理工学院校园完全是对外开放的, 没有围墙, 有8个车行出入口, 5个人行出入口, 入口处没有明显的校门标示, 只是通过在理工学院行政楼前的车道和中心绿地能够看出入口的模样, 理工学院的老师说在新加坡其他学校也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加坡的大学开放、包容、接纳的思想。

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处处可以感觉到人性化的一面, 学生食堂分布到各个分区内, 大小食堂十多个, 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就近用餐, 并且餐厅和大小超市、咖啡厅、书店、邮局、取款机等结合在一起, 极大地方便了全校的师生。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入学的年龄大多数是十六七岁, 相当于我国的高中生, 因此活泼、好动、偏激、冒险、勇于挑战、易于表现自我是这些学生的共性。学校因势利导, 依据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学生的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设置涂鸦街、攀岩、表演舞台, 满足这些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 为学生提供释放压力的场所和展现自我的舞台空间。

校园内的无障碍设计随处可见, 将台阶和坡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既体现了功能, 又节省了场地, 同时又丰富了空间。校园的绿化、场地、小品、标识、设施等景观设计完全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在体量、尺度、空间、色彩、材质、功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 给人以亲近、温馨、自然、细致、周到之感。

新加坡理工学院有一处由三栋类似集装箱式的二层小楼, 它是理工学院的创新园区 (INNOVILLAGE) 。三栋楼的能源都是出自自身屋顶对太阳能的利用, 创新园区在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和三维成像等方面做出研究, 同时也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空间。餐饮管理的学生可以在这里从事咖啡厅的经营, 设计类的的学生可以从事广告创意等方面的工作, 在校的学生可以在这里兼职打工。

新加坡理工学院在专业建设、管理、评估等方面和国内有些是相近的, 有些是不同的。

新加坡理工学院一个学年也是分成两个学期, 四个阶段:第一学期15周, 分为第一、第二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7周, 然后有3周假期, 第二阶段8周, 然后有2周考试, 之后有6周假期;第二学期也是15周, 分为第三、第四两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8周, 然后有3周假期, 第二阶段7周, 然后有2周考试, 之后有6周假期;总周数为52周。

新加坡理工学院专业结构是这样的, 学生必须完成所指定下来的课程学分, 授课的时间分为上课、辅导和实习三部分, 每周总课时不超过26学时, 课程种类分为考试和非考试两种, 每门课有几个评估项目组成, 每个项目都有其比重, 考试课程包括测验、作业及考试内容, 非考试课程包括测验、作业、实验报告和作业汇报。

新加坡理工学院各专业的大纲通过社会调研和企业的需求, 由企业和教育界专业人士共同来制定, 然后提呈给专业管理组来批准。对各专业内容定位主要是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领导、传达和组织能力。

对于学生学习的进展和成绩评定, 由于理工学院学生入学的条件和渠道不同, 因此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展来展开的;对于测验和作业不及格或者不理想的学生都需要上辅导课, 给一次机会重新测验和交作业, 达到及格或提高分数。

教师的授课方法多采用生动教学法, 控制课堂学习情境及气氛;利用PPT幻灯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制定小组讨论、户外教学、参观工地等, 鼓励学生组队参加竞赛来激发学习兴趣。

理工学院对教师的要求是具备大学本科学历, 并具有三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并通过面试方能进入到理工学院授课。

四、新加坡理工学院为何选择了CDIO

新加坡理工学院教育开发部主任彭雪芬女士在谈及新加坡理工学院如何选择了CDIO时说:“进入到21世纪,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和技能超越了核心知识内容, 包括信息和通信技能,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际交往和自我定向技能。因此, 理工教育需要加强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智力技能。随着人们不断强调通用技能和终身学习的技能, 新加坡理工学院专业需要通过正规教育模块和非正式的课外活动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涵盖广泛的一般知识和技能。CDIO框架恰恰能够促进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积极参与, 深入学习, 真实情境与知识的整合。”因此在2002年, 彭雪芬教授通过互联网将CDIO引进到新加坡理工学院, 并在2003年, 率先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试行CDIO实施框架。在2004年, 成为CDIO的全球合作者。

五、CDIO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得以施行的条件

(一) 完备的组织结构

新加坡理工学院提出战略上支持的组织结构, 以监测和促进CDIO的实施。

全面教育督导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席, 成员包括所有董事。它是一种有形的、可见的全面教育协调与支持的来源。以提供战略方向, 责任制的核心点和全面教育的政策、标准和程序的开发权力。

教育学委员会:由副校长负责学术规划和领导, 包括在所有学院委任副主任, 专门负责在学院课程发展及设置。以制订、推动和监督教育政策、措施和在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实施,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经验。它提供了一个让学校之间共享新课程设计思维和先进做法的平台。

学术导师计划委员会:支持讲师们在教学方面的创新, 强调了新加坡理工学院是个非常重视教学和学习实践的地方。学术导师在教学中热衷于发展自己的教学事业, 积极推广最新的教育方法与观念, 为同事提供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支持。

每个学院教学和学习小组:协调CDIO的实施和培训需求。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教育发展部:协调和领导CDIO的相关活动和培训。

(二) 多学科项目和团队

对于CDIO框架的执行和实施, 能够得到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的支持也是不是容易的, 需要将不同学科的各级人员从高级管理人员到讲师一一调动起来, 适当的激励, 并给予指导。这其中可能包括新的任命 (如副主任课程和学术导师) , 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宣传和沟通, 扩大影响力以得到足够的支持, 确保组建多学科项目融合的团队。

(三) 区域合作

新加坡理工学院积极分享其C??DIO和设计思维的经验, 与东南亚、东亚等地区的教育机构合作。在日本, 马来西亚和泰国进行CDIO的教学和学习的框架研讨, 设计综合课程的构思及设计创新的产品和系统。这些分享的机会对于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教师本身来说非常有意义, 因为他们获得了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教育系统的机会。

(四) 资金的投入

新加坡理工学院CDIO模式的成功实施和广泛采用, 是与CDIO的框架和教育目标及战略计划密切相关的, 在引进大型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中, 支持仅是一个必要条件, 但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最重要的教学改革资金的投入, 新加坡理工学院在这方面的投入是积极和到位的。比如在2003年, 彭雪芬教授得到董事会的支持, 作为教学改革的尝试, 院方投入200万元为其个人依据CDIO框架进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一门课程的改革。

六、总结

通过短暂的学习和培训, 我们收获很大, 我们意识到, 校园环境是可以改善的, 学习氛围是可以营造的, 新加坡理工学院CDIO成功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借鉴的。但由于国情的不同, 教育体制的不同, 社会需求的不同, 人们的观念不同, 注定我们只能是借鉴, 而不能模仿, 更不能照搬。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深思, 我们是否能够打破各种束缚和限制, 能够得到更多的场地和资金的支持, 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 走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摘要:新加坡理工学院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开放包容的治学思想、真实的实训工厂、先进的CDIO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 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配合与协调, 所有的这些都为学生们今后的工作做好了准备。本文介绍了他们的先进经验, 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键词:新加坡理工学院,CDIO教育模式

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 篇2

关键词:工程能力,培养,独立学院,工程教育,改革

工程能力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如何培养既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又具备现代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科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企业及社会的要求符合度较差,因此独立学院培养的工科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工程是开发与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工程科学理论及各种专门技能,可将设计物化为工艺流程、物质产品、实施方案,并能在工程一线进行生产、维护等实际操作。因此,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独立学院转变办学思想,加强和完善工程实践环节,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突出办学特色,赢得社会认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

1 学生工程能力的内涵

根据经济社会和企业岗位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终生学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学生不但要完成学校的学业,进入社会后还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岗位的需要。

(2)工程思维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工科学生的根本能力。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具备工程简化能力,熟练掌握文献情报检索技术,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3)工程实践和创造、创新能力。工程技术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实践性,这也是工程与科学之间最显著的区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工程的灵魂。工程要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物质平台,其核心是创造性。工程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这种转化就是一种创新。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工科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并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

(4)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有责任意识,并综合工程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理性判断与合理取舍。要使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

(5)基本的社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协调、组织、管理、应变能力等,这是保证工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2]。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优秀工程师最重要的阶段,很多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都是在这一阶段奠定的。这一时期学生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可塑性强,对工程意识的形成、工程能力的培养,对人生能否取得较大的工程创新成果有着关键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从学生工程能力的内涵出发,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探索应用型工科大学生的培养途径,加大培养力度势在必行。

2 制约独立学院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因素

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目前独立学院的教育机制和模式还有许多制约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2.1 工程教育体系不清,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模糊

我国工程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目标含糊等方面。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委身于科学教育甚至被等同于科学教育,造成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教育培养体系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的脱节,增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3]。

2.2 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实践训练

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弊端是轻视工程实践训练,部分学校实习基地萎缩,流于形式,学生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较多,深入生产过程、动手参与较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学生难以领会和消化理论知识,只能纸上谈兵,见到带有工程性质的问题就心里发虚[4]。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疏于实践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质量反映最多和最普遍的问题。

此外多年的应试教育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风与思维,压抑了他们的自主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3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比较落后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一直受传统专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符,专业教育知识面狭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负担沉重,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的训练环节偏少、学时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5]。

2.4 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近年来很多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迅速上升。由于他们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锻炼,因此,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同时学校与教师个人重学历、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导致教师培养集中在学历学位提升上,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形成知识传递从书本到书本、工科学校不“工”的尴尬局面。

3 独立学院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针对独立学院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3.1 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

要树立大工程观意识,使工程训练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强化设计、制造、运行、开发、管理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训练,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协作意识。

要注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将工程教育由培养工程科学家向培养工程师转变;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科学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综合性转变,从而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3.2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之尽早面向工程实际,强化工程实践。

工程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跟踪调查毕业生,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开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实习实训的改革,使教学过程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聘请研究设计院所、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针对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增设实践类课程和实验,让学生动手拆装设备,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工程能力培养渠道

通过实践教学工程化改革,让学生尽早地、更多地接触工程实际问题,以建立起牢固的工程概念或工程意识。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产学研结合为桥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在企业技能专家指导下实习实训,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产班组,跟班实习。参照企业职工技术培训资料,与企业人员共同确定实习实训项目、内容和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带领学生到企业技术培训机构,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生产、管理实际,得到技术、技能、管理、文化、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工程技术的创新主体,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加工工艺,是学生理想的工程实践场所,这是校内实践基地所无法替代的。

(2)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荣获各种技能大赛奖励的技能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和学生讲授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的应用,指导学生实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类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

(3)多渠道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为节约资金,可将企业闲置或报废的典型设备搬迁至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软硬仿真操作实训、典型设备拆装实训等。针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确保实践仿真模拟的准确性、广度、深度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统筹校内实验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实践资源的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也避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

(4)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通过参加教师或合作单位技术项目开发,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3.4 多渠道培养工程型教师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由于多数青年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自觉、有效地引入工程思想、原理和方法体系,难以对学生进行严格、有效、切实可行的工程训练,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达不到社会与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学校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做导师,并安排他们为企业兼职教师助课,从中学习先进技术、企业文化、最新标准和多年的技术工作体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改革薪酬计算办法,吸引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培训班。

3.5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要具备现代工程能力,就要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模拟和案例研究等推动学生学习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构建技能,学习与人交流合作技巧,在工程实践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要增强课外实践活动效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开阔视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4 结语

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 篇3

一、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1. 成立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 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4]。从人才培养模式上, 强调要由企业参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为此,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门成立了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五位行业知名企业的专家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该教学指导委员会不同于现有的专业教学委员会, 其主要职能是对该专业的学生培养与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专业标准、教学计划等重大教学问题进行评议与指导。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行业知名企业的高水平专家和专业带头人、资深学科教授组成。成员中企业专家占到近一半, 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出色的企业管理水平和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经历。

2. 与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指导学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多家大型企业、外资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或预备工程师培养计划, 共同培养本科生, 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实习机制。目前该专业校外实习企业达100多个, 近年来每届有70-100人到企业实习半年,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下, 按照实习大纲和有关要求, 在企业开展实习, 达到了“让学生认识社会, 让社会了解学生”的目的, 提高了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 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多赢”。近年来, 学生就业率在97%以上, 毕业生就业首薪显著增加, 居各行业前茅。

3. 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借鉴德国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 以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抓手, 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 按照“分层次、多模块、加强综合实践、发展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思路, 改革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体系, 将第七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改为以综合实践教学为主, 对学生按照综合实验、综合实习、综合实训进行分模块综合实践教学, 构建了综合实验、综合实习、综合实训相互支撑、有机结合又各有侧重的新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达到了在校内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构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卓越工程教育体系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基本构架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基本构架如图1所示。创新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体, 对联接课内和课外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师由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企业工程实践的国际化教学团队组成,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教学实验平台、大学生创新研发基地和校内外试验室为支撑平台, 以思维训练和方法论培养为主线, 建立课堂教学链、创新实践链和国际合作链, 从而培养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课堂教学链由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群、课程设计、专业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会组成;创新实践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核心, 由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和各类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构成, 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体验—知识反馈—技能训练—创新设计”4个阶梯环节构成, 而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3个层次建立;国际合作链由国际课程、学生互派交流、双学位项目和联合设计等环节组成。

2. 构建大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充分发挥网络学习模式的优势,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站, 在网站上不断发布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 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不断公布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 供广大学生学习参考。目前我校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大学生科技论坛,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卓越工程师班科创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活动, 以及活动的成果展示, 为本科生自主学习和课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条件, 拓展了学习时空, 加强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 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造良好的平台。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 坚持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优秀科技创新项目的评选、优秀毕业论文 (设计) 评审、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绩效评估等,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从而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基础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实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充实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到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岗位, 组建一支“精干、专业、高效、优质服务”的创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加强对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了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等有效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一套大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指导、评审、验收、奖励、转化等制度, 并有专项经费资助;在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计划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取得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 并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重要考核点之一。建立校院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制度, 构建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评价体系。

3. 完善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课内外创新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活动共同构建了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通过多年的积累和积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现了“课堂内外结合、多种形式互补、相互支撑促进”的良性循环, 并通过校院两级创新实践平台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参赛的过程, 就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对于参赛者来讲, 是人生财富积累的过程。学科竞赛成为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同时活跃了校园文化,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目前, 机械工程学院组织或参加的上海市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10余个重要的机械工程学科竞赛项目通过学科竞赛这一纽带连在了一起, 并逐步确立了“自主是关键, 个性为基点, 兴趣是动力, 项目来驱动, 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思路。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 在学科竞赛的指导和实施理念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以传统的指导为主, 向指导与自学结合转变;二是以课外为主, 向课内外结合转变, 相互渗透;三是以成绩评价为主, 向以参与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转变。这些转变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推动学科竞赛进入第一课堂,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除积极创造条件, 着力构建完善创新实践平台, 强化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外, 还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实践文化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结合机械工程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 开展各类创新实践培训和竞赛。通过不断延展学科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 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形成开展课内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学科竞赛, 形成了注重实践、尊重科学、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 同时也带动了优良学风建设。

三、推进“做中学”、“探中学”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课程为中心模式的教学改革, 调整实验室建设思路, 推进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开展, 完善了校院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此举一方面全面推进了“做中学”、“探中学”和“导师 (组) 制”的教学模式改革[5], 另一方面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能够尽早了解社会、接触工程实践、参与科研创新训练,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推行“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以“做中学”、“产学合作”和“本科生团队培养”为特征的创新工作室实践课程, 将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要求作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开展基于创新竞赛项目学习、体验性学习、自主学习, 推进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此外, 通过开设“机械创新理论与实践”、“实用机器人设计”、“工程力学竞赛”、“工程图学竞赛”等创新竞赛类课程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技能。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 给学生营造一个重视创新实践技能训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利用机械工程学科自身产学研合作的优势, 将产业资源和需求引入工程教育, 课程教学以直接服务于社会需要为特征推进“产学研合作”, 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创新实践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学校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以及汉堡应用工程技术大学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这为借鉴德国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近几年来学院先后选派了多位教师前往德国进修工程实践教学, 有多位青年教师到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齿轮厂脱产进修3个月至1年,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学习、兼职, 让他们逐步具备工程师的素质。

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 学院提倡和鼓励产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和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到学院讲课, 保证师资中来自第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的工程师占有一定的比例, 确保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通过企业到校开设生产技术讲座, 使学生了解行业最新进展, 通过聘请资深退休工程师为外聘教师, 弥补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通过沈阳机床、上海机床等共建企业组织教师充电,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技术资质培训, 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通过共建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实习、实训的“双指导”制, 确保学生学习效果与质量;学生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6], 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在企业完成, 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 拓展国际视野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师, 要配合企业走出去, 在多个语种培养工程师, 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近年来, 学院与德国汉堡科技应用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德国科特布斯工业大学、日本中央大学、福井大学、韩国全北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大学建立了国际交流项目, 先后有20多位本科生分别赴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高校交流学习。自2004年以来, 与日本福井大学、韩国釜庆大学合作, 每年举办由研究生参加的中日韩机械工程学术研讨会;自2008年起, 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合作, 每两年举办中德制造技术研讨会。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赴国外交流提供了平台, 2011年起每年至少有20名本科生赴德国、日本交流学习。另外, 学院定期聘请外籍教授来校授课, 最近还配合国际交流处选送7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到海外企业实习, 通过这些举措,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六、结语

目前, 基于创新实践教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正在进行中。通过该体系的实施, 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理念, 学生的课内外科技创新兴趣明显提高,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高涨, 人数不断增多,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已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2012年5月举行的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暨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上, 我校共组织了35支队伍参赛, 有18支队伍的作品获奖, 其中《诺亚方舟—仿水母推进器》等8支队伍的参赛作品获得一等奖, 占一等奖总数的44.5%, 获奖数量在各参赛高校中位列第一。更为重要的是, 该体系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所在, 有效保证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5) :30-36, 4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唐铁军, 王平祥, 王春潮.课内外结合, 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4) :19-22.

[4]王菁华, 周军, 岳爱臣, 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3) :47-52, 72.

[5]李德才, 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 3 (3) :53-57.

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 篇4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 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研究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 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 以期培养出通信行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显著特性

(一)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缺乏责任感, 自理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不希望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 不希望父母给自己安排事情, 但同时,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都是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给把生活上的事务安排好,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从小到大都被宠着, 不懂得与人分享, 较自私。于是到大学后与同寝室的同学容易发生矛盾, 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二) 专业了解不足, 没有足够兴趣学习专业知识。在选择专业的时候, 对于专业了解不多, 跟风选择专业, 只看某个学校热门专业是什么, 或者我的分数能上什么专业, 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是否确实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大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的深层原因是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方向。高考就是很多同学的奋斗目标。高考前, 家长、学校和老师灌输给他们的是, 只要你考上大学, 就轻松了, 可以好好玩了, 没有老师再管你了, 这部分学生认为考上了大学, 就得好好放松。在考上大学后出现了“理想间隙期”, 致使学习动力减弱。

(三) 课程量大且难, 基础知识薄弱, 自主学习能力差。独立学院录取的生源分数与二本院校录取的学生分数平均相差数十分。大部分学生是由于基础教育时候学习习惯较差, 自制能力差等因素, 导致文化底子薄弱, 高考分数较低;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心理素质差或者发挥不好而导致的高考分数较低。通信工程专业是属于电子信息类的工学学科, 学生大一学年就要接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等非常复杂的课程, 整个学习阶段至少需修满160学分才能毕业, 而且其中有20多门是较难的专业课程。如此高强度且复杂的课程对于专业了解不够且学习基础薄弱、自觉性差的学生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自然会出现上课听不懂, 下课不会做题目, 最后考试挂科等情况。

(四) 思维活跃且多样性, 执行力及动手能力弱。现在大学生都是“90后”, 物质条件较丰富, 见多识广, 思维非常活跃, 活动策划及点子非常多。但是由于从小到大基本都是父母在安排, 且之前在学校都以学习为主, 故在活动完成效率及动手能力方面较差。然而通信工程是一个大专业, 专业人数较多, 需要组织及策划的活动自然就多。而且通信工程是一门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 在大一开始便有电工电子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电装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等很多实践课程。

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 因势利导, 加深学生专业认知,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邀请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教授在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时做《关于通信工程专业专业前景与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大一上学期开设《通信工程导论》课程;与一流的通信信息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定期组织学生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参观学习, 并定期邀请通信行业教授及企业高管来参加学院组织的科技大讲堂, 邀请各个专业往届毕业生参加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通信行业的了解, 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

(二) 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打造良好学习环境,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对于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管理与教学, 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同学, 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新生入学教育, 让学生们对于所上大学及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对于身边同学有个简单的交流和接触, 对于学习的规章制度, 校纪校规有个认识, 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认真执行好新生军训, 使学生能有一个好的纪律性和强健身体。同时对他们实施早晚自习制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每个班级安排高年级的学长或学姐作为辅导员助理对新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和规划。大二学生进行专业认知的引导, 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及科技项目, 使学生能够都有事可做。大三学生, 完成基本等级证书的考取, 同时确定大学后的目标, 确定是靠研还是就业, 根据目标完成大三阶段的学习。大四学生, 进行考研及就业相关教育和引导, 进行专业实习, 提高学生对于社会及企业的认知, 使学生能够尽快找到工作。在各个时间节点辅导员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英语四六级考试动员会、期末考试诚信教育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提高班风和学风建设的系列活动。任课老师、辅导员、辅导员助理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各个课上和早晚自习的考勤工作, 对于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的同学情况进行记录, 在学期末综合测评的考核中进行扣分。建立学业预警机制, 期末考试结束后, 挂科3门以上的学生, 需要联系家长, 通知家长在假期中督促学生学习, 以期开学的补课能够使其通过。每周班干部会议, 布置近期任务, 同时各个班干部汇报班级情况。成立科技兴趣小组, 使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能够结成小的团队, 进行科技学习与交流。学习上采取“抓两头带中间”、“一对一帮扶小组”工作方法, 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三) 重视每次的实践训练,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和环节外还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技能培训, 并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多参加各个单位组织的竞赛和学习, 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比赛中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考虑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通信业市场的不断发展, 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通信人才的需求增量仍然主要依靠高校通信及信息等相关专业毕业生。面对这种情况, 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全体师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 认真实施教育管理方法,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蒲德彦, 朱俊.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Z].南京: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务处, 2013

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 篇5

关键词:冀中工程技师学院,函授站,高等函授教育

一、冀中工程技师学院函授站高等函授教育的发展及基本 情况。

冀中工程技师学院函授站, 早在1994年和现在的河北工程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只有专科层次的专业, 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函授学员。2004年, 走与部门联合办学之路。主动与河北大学联合举办自学考试, 开展多层次、多专业、形式多样的办学活动, 为继续教育和在职人员更新知识提供再深造平台。同年函授教育增开函授特色专业专升本采矿工程、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2011年增开专升本化工工艺专业、专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院函授站建站十八年来, 认真遵循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 执行国家教育部、省市教育厅文件, 依靠严谨的教学态度、科学的组织管理、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开办函授教育的招生、教学及管理工作。为社会、企业培养近4000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领导干部、技术骨干才能。而今, 学院函授站在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非常丰富的经验, 在社会上、企业中享有很高的办学声誉, 成为冀中能源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 学院函授教育在规模、层次、学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冀中工程技师学院函授站成人教育在册学员 (函授、网络) 1847人, 分专科、本科两个层次。函授教育以工科专业为主目前开设:机电一体化、煤矿开采、工商企业管理、采矿工程、机械制造等8个专业, 在册学员1277人, 共17个班, 均利用双休日授课。网络教育以文科为主, 目前在册人数570人。

二、冀中工程技师学院函授站高等函授教育的现状。

冀中工程技师学院函授站高等函授教育的发展同社会成人函授教育一样遇到很多困难, 既有办学自身的原因, 又有一些社会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方式呆板, 影响在职人员顺利入学。

由于高等函授教育的入学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全面统一考试, 具有严格的入学程序。高等函授专科入学考试内容全部是高中所学知识, 在职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因为高中基础差才没有上大学, 让其参加成人教育的函授入学考试, 自然困难较大; 而函授专科升本科又要考英语, 对在职人员是沉重的负担。正是由于招生方式的限制, 很多立志参加函授教育学习成才的人, 被挡在函授教育之门外。

2. 大 学 招 生 人 数 急 剧 增 加 对 高 等 函 授 教育生 源 冲 击 很 大。

上世纪80年代的全日制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高等函授教育的生源比较有保障。从90年代开始, 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以每年30万的速度剧增。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全日制可获得国家干部身份, 大学教育目前仍是我国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的首选, 在考不上全日制大学之外, 他们才选择参加河北省成人高等教育考试, 由于这些落榜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就业, 年龄又小, 当然会选择全日制的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方式。因为在大学进行全日制学习, 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耳濡目染的良好成长环境, 家长放心, 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也有心理上的优越感。因此, 生源自然比函授好。

3.成 人 学 员 自 身 对 函 授 教育 缺 乏 正确认 识 , 工 学 矛盾 突 出, 学习时间没有保障。

成人学员对学习目的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学习兴趣不大, 积极性不高, 这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 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相当一部分学员是为了升职、赶时髦、进职称等想来混一张文凭, 他们不愿在学习上下工夫。客观上工作忙、事情多, 除了完成成教的学习任务以外, 还担负着重要而繁杂的其他任务, 许多学员还有家庭的负担, 他们确实要付出很大精力处理各种问题, 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多。

函授生的学习辅导主要通过每学期20天左右的时间利用双休日面授完成, 除考试前的自学复习外, 没有督促、检查其学习的制度和方法。有的函授生单位不支持或支持不够, 有的函授生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或领导, 生产、工作任务非常繁忙, 有的函授生要兼顾家务, 照顾孩子或辅导子女学习, 工学矛盾突出, 造成学员听课和自学流于形式, 函授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4.社会对成人函授高等教育质量疑惑较多。

一般认为, 高等函授教育水分较大, 质量较低, 在同类性质的教育中, 教育质量不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形式看, 函授教育入学必须经过河北省严格的统一考试, 相对于不经过任何考试入学的自考助学而言, 生源素质似乎更好。而高等函授教育的国家统一评价标准是入学考试的科目, 即高中生所具备的基本知识, 根本不属于专业教育的范围。而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的评价标准是国家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统一考试, 从考题设计、考试组织、试卷评分等方面都严格按照国家自学考试的要求进行。因此, 考生只有全面扎实掌握所学专业知识, 才有可能顺利通过自学考试, 相对于同类性质的教育形式其质量更高。

三、新形势下发展函授教育的思考。

发展函授教育必须转变观念, 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高度认识, 函授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重大, 把握函授教育面临的发展机会, 促进我国高等函授教育迅速发展。

1.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学院函授站在开办行业特色专业和管理经验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是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提高对成人教育的认识,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断适应成人教育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强化成人教育的思想意识, 建立学院函授站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奖罚分明、按劳取酬的激励机制, 实行从计划编制到教学过程管理分工明确、职责到位、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 充分调动学院函授站全员办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与学员联系的飞信、QQ、公用email、电话等科学合理地利用起来, 使它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通过师生座谈会等形式, 教育成人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强化函授教学过程管理。

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是学院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院要高度重视成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正规化和制度化建设, 根据教育形势和成人学员的特点, 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法, 强化函授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

(1) 抓好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 节, 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 是体现才与学关系的载体, 所以抓好这一环节必须选派责任心强、理论水平较高、有丰富成人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上下工夫, 要有针对性地讲出重点和难点, 力求解决学员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必须有指导、有检查、有评估, 制定教学检查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 通过测评, 总结课堂教学经验, 肯定成绩, 找出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2) 合理安排和认真批阅自学作业。自学作业是成人函授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 通过自学作业掌握所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内容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院函授站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规定要求成人学员的具体情况, 合理安排每学期各学科的自学作业, 定期定时收回自学作业, 由任课教师认真批阅, 此项工作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衡量、检验和掌握学员平时成绩及学习态度的主要途径, 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 不同学科的课时和要求, 提出规范化的批阅自学作业的要求。

(3) 课外辅导环节。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强化, 因为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 讲授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且有些重点和难点学员可能一时还难以理解和消化。这样, 许多问题就可以在课外辅导过程中得到解决。课外辅导可以使学员解除拘谨的心理状态, 使问题的提出更充分、更全面,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加强课外辅导力度, 在每一门课程的总课时中规定课外辅导的比例, 使这一环节制度化、规范化。

(4) 考核环节。考核是每学期对学员每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判, 也是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检测手段。学院函授站要高度重视, 严格把关, 加强对考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按照上级成教学院有关成人教育考核的规定和制度, 严肃认真地落实考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3.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以质量取信于社会。

确保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 始终是成人教育的核心, 也是成人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成人教育的对象来源于社会、企业的各条战线, 社会、企业和个人的不同需求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教育和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企业、需求, 是否能迎接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挑战, 关键在于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的成人教育事业要以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力和勇于开拓的人才为工作目标, 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思想意识, 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

4.建立和完善成人学员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靠教育、靠管理、靠服务, 更要靠制度。学院函授站要把学员管理工作放在首位, 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并把制度落到实处, 让学员觉得学院函授站是在认真负责地管理, 有章可循。

5.适应社会需求, 拓宽办学渠道。

成人教育在教育形式、层次、学科、授课时间和地域分布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学院函授站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满足成人求学者的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愿望, 及时调整办学策略。一是以行业特色为本, 继续为社会、企业服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度发展非工科类教育; 二是加大校外联合办学力度, 开发生源市场, 拓宽办学渠道。

参考文献

[1]赵鹤云.对当前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教师, 2011 (6) .

[2]朱为民.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对策.成人教育, 2009 (2) .

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 篇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为与国际接轨,工程界实行工程师执业注册,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质量保证,可以说专业认证实际上是直接为工程师注册服务的。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注册执业资格包括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因此,应建立与工程师注册配套的培养体系,而毕业设计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要一部分,可以说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总结,又是对其综合能力的检验,若想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注册无缝连接,应对其进行改革从而满足行业需求。

2.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2.1毕业设计时间不足。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对所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梳理,要求学生能够在毕业设计期间较系统完成相关内容,但毕业设计时间目前为第八学期共9周时间,有些学生在此期间由于有些面临找工作、实习等原因,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造成毕业设计时间不够充足。

2.2毕业设计学生学习能力欠强。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导致学生毕业设计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状态为被动承受者,根据指导教师安排进行毕业设计,缺乏学习积极性,不能够主动学习,而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期间还要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有待提高。

2.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指导教师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而目前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能力来看,多数教师专业能力较强,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故有待提高。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设计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宗旨是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最后一阶段,是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梳理与总结,更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3.1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遴选。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扎实理论基础,还应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为实现与注册工程师无缝连接,采用校企联合合作模式,聘用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拟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积极鼓励年青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人才。

3.2毕业设计选题。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项目决策、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相关工作的人才,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图纸进行预决算,根据工程结构、施工现场等因素确定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程工期,因此,这些在投标文件中都能得到较好体现。

3.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周期较长,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机制。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特点将毕业设计分为三个阶段:3.3.1准备阶段(收集整理材料)。根据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情况,大多数学生容易忽视此环节,应加强对该阶段管理。熟悉工程图纸、相关定额、规范,清单计价文件等相关规定,为投标文件编制做准备。3.3.2投标文件编制阶段。投标文件编制阶段为毕业设计核心内容,大多数同学能够根据以往知识进行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组价、施工方案确定、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及施工平面布置图等。但对工程预算软件不够熟悉,同时在运用软件进行工程量计算及计价时,由于对工程构造及施工工艺等知识点掌握不够透彻,造成丢项、漏项等情况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行业知识缺乏了解,因此聘请专业人士对毕业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树立正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定期有计划的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辅导;最后根据工程特点及结构等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学习,锻炼学生团队能力。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加强投标文件编制阶段管理。3.3.3收尾阶段。收尾阶段为毕业设计成果形成阶段,也是毕业设计考核及评价阶段。建立科学合理评价机制,共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答辩评分、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四个环节组成。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平时表现、学习态度等综合打分;评阅人评分采用校企联合合作模式,评阅人聘请同行业专家进行打分;答辩环节答辩组由校内教师及校外专家共同组成,根据投标文件及答辩过程进行综合打分;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确定学生成绩,使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更具权威性。

结语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而毕业设计作为综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平台,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紧密结合行业需求,通过校企联合合作培养模式,提高指导教师理论及实践能力,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毕业设计改革,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高教论坛,2011.07.

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 篇7

一、MIT和SJTU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情况介绍

(一)SJTU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

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现代机械工程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SJTU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大工程,大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机械工程宽口径、复合型、创造型的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根据SJTU《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教学模块所组成(表1-1)。

(二)MIT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

MIT始建于1861年,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业家的摇篮,其中的机械工程系被称为工程教育的骄子。2003年工学院院长在年度报告中指出:“在当今的背景下,工程学院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要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并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世界的21世纪的工程领袖。”6在课程设置方面,MIT以现代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了大工程观对现代工程人才的要求。表1-2以MIT机械工程系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整个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程、主修课程、选修课程,其比重分别约占1/3。

二、MIT和SJTU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

根据表1-1和表1-2两所学校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将所有的课程按照四组对应的范畴进行统计归纳: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人文课程和理工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属于同一类别的所有课程的学分相加,然后算出它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从图2-1和图2-2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四组对应范畴各自的比例情况,也可以比较出两所高校在相同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差别所在。

注:修够17门核心课程以外的192学分的课程予以毕业,实践课占总课时1/3。

根据图2-1和图2-2的对照,从以下几方面对两所高校的课程设置的特色进行分析:

(一)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上,两所高校的趋势一致

SJTU和MIT的机械工程系的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大约是1∶3和1∶2的关系。理论课程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都占有很高的比重,可见两所学校都注重培养出来的高级工程人才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系统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具体的工程和生产实践对于高级工程人才的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践课在课程体系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且两所学校各有特色。SJTU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验、上机、军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同时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门课程的第二课堂活动、“两课”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知名专家的讲座等。MIT现在实施了三个计划:本科研究导向计划,在教授们指导下做一些研究实验,可吸收70%-80%的本科生;本科实践导向计划,与企业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某项设计或工程实践;大约有30%的本科生参加技术创业计划,只是少数优秀学生参与,探索创新,甚至允许办小公司去实践。这些课外实践被统称为Co-curriculum,不影响课程学习,是自愿参加的.四年累计总时间相当于全部课时的1/3左右。8

(二)MIT的选修课程数量更为庞大,涉及面更广,内容也更为丰富

MIT的选修课所占比例为40.91%,而SJTU的选修课所占比例为22.87%。两者相差18个百分点。MIT的在校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可供选择的课程有1000多门。从“科技强制选修”到非限选课再到人文、艺术、社科课程种类繁多,堪称世界一流。而且,MIT的选修课程基本上不受年级、学科的限制,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修高年级的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跨专业的课程。9相比之下,SJTU的选修课程算不上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课程设置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压力比较重,没有更多时间选修其他课程。

(三)MIT更关注人文课程在理工科的渗透

当今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日益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10因此,在MIT的课程设置中也强调了理、工、文科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较具特色的是MIT设置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Humanities,Arts and Social Sciences,简称HASS)的课程计划,是专门为理工科的学生准备的。近年来,我国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理工科人才的人文知识,相关的选修课数目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四)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SJTU重专业,MIT厚基础

从图2-1和图2-2的具体比例来看,在课程设置的操作层面,SJTU专业课程占很大比重,体现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浓厚的专业色彩;而MIT更看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展现了美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我国高校比较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专业化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较为宽厚的知识背景,往往只懂得自己本领域的知识,对其它领域知之甚少。而学生的基础知识直接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创造能力。11而MIT的基础课程占到了课程比例的2/3,其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由此可见一斑。在整个教学中,MIT还特别重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美国大学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多种需要的通才。

三、思考

根据以上对SJTU和MIT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比较和分析,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和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夯实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通理论、能实干的高级工程人才

SJTU和MIT作为中美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在高级工程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上,既有基础性、理论性的学科课程,又有许多灵活多样的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同样表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偏废任何一方都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12因此,我国高校在对高级工程人员的培养中,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研究环节相结合,既培养学生动脑,更要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际生产有机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二)完善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培养高素质、宽领域的高级工程人才

MIT采用选课制,开设了灵活多样的选修课程,在具体设课上也有不同特点,供学生自由选择。MIT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必修科目,在教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受限选修课,并根据兴趣确定随意选修课程。比如机械工程系要求学生修读理工选修课24学分,同时还有随意选修课学分,这就给学生很大自由度,结合自身情况,确定选修内容多少、深浅及重要程度。而SJTU作为我国具有一流有工科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更看重的是能保证专业人才质量的必修课。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选修课制度也在不断完善,相比以前,选修课程从数量到质量、从师资到各种配置都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广泛兴趣与要求,高级工程教育要积极探索,开设多领域的适合工程人才需求的选修课程,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开拓思维的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的质和量,完善选修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

(三)强化理工课程,关注人文课程,培养有特色、多学科的高级工程人才

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程度日益加深,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深深体会到要利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必须依靠人文精神的指引,因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从MIT机械工程系的课程设置可知,在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的前提下,同样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等课程,其人文课程内容充分展示出科技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与当代重大问题联系紧密,针对性强。这一点是我国高校在培养工程人才特别要关注和学习的。正如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教授所说那样,“人文教育虽然注重开设思想道德、技能和艺术领域内的课程,但从全面系统的角度来开设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类课程则远远不够。”13因此,我国理工科学校的人文课程不能只局限于学科本身的逻辑性结构,而要冲破相对单一狭窄的内容,努力构建适合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人文课程体系。

(四)拓宽基础课程,精化专业课程,培养厚基础、精业务的高级工程人才

通过两所高校的比较可知,在本科教育阶段,SJTU更看重专业知识,而MIT则更看重基础知识对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是由两个国家本科教育的传统所决定的。中国的大多数院校在本科阶段就是按照专业来招生,虽然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也在试图淡化专业,以大类来招生,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化知识还是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而以MIT为代表的美国综合大学则无明显的专业课程,比如MIT的机械工程系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力求给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对基础理论课程、研究性课程高度重视,涉及的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我国大学应摆脱狭窄专才教育的局限,在专业领域达到基础宽厚、专业精通,使理论与实践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结合,更好地体现综合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14因为,对于高级工程人才来说,只有掌握了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从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出发建立合理而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具有更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在不久的将来担负起建设重担。

注释

11.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1.

22.朱强.国外工程教育改革的动向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5):46.

33.4.5.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计划[EB/OL].http://me.sjtu.edu.cn/bkspy_content.asp?lanmu=bkspy&name=本科招生&id=51,2008-08-15.

46.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ngineering[EB/OL].http://engineering.mit.edu/,2008-08-15.

57.8.陈建,张喜梅.中美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冶金教育,2005,(5):8.

69.夏薇,李冲.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J].煤炭高等教育,2005,(1):31.

710.张喜梅.美国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1.

811.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6):18.

912.孟雅杰.中外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1.

1013.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1.

上一篇:高管薪酬下一篇:农村学生辍学原因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