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技艺(共5篇)
帝国的技艺 篇1
竹编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发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竹编的筐、篮等用来存放食物。良渚文化时期, 发现先人们用大幅的竹编席子铺在干栏式建筑的屋顶上, 用来遮风避雨。这一时期的编制技艺简单, 经过刮磨加工, 编制成表面光滑的篓、蓝等简单生活用具。在技法上, 有单纬、二经三纬以上编制的人字纹、菱形格、十字纹、梅花眼、辫子纹, 且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之中。
商汤时代, 我们的祖先开始利用竹子劈篾, 编织成简易的用具。竹排、竹篮、竹筷、提篮、鞋篮、竹席、竹椅、竹箩、竹笠等竹制交通工具、家庭日常用具和小农具应用十分广泛。战国时期, 竹编工艺的雏形便开始形成, 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竹编纹样。但初期竹编工艺不是很精美。到后来才发展得更为精美、细腻, 如篾编织的团扇, 像秋蝉的羽翼一样精细而透明。据有关文献记载, 东晋著名诗人许询见到一把用竹篾编织成的精细团扇, 爱不释手, 欣然题诗一首:“良工眇芳林, 妙思触物骋。篾疑秋蝉翼, 因助望舒景。”诗中的“良工”“妙思”即指竹编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巧妙的编织构思。
到了宋元时期, 竹编技艺水平又有了提高, 竹编技艺主要用在节日庆祝方面。当时的龙灯、花灯在元宵时的十分盛行, 在江南一带的达官贵人, 为了夸耀门弟, 特雇请制灯艺人用竹篾编织精细的花灯。在元宵佳节时挂在大门两侧。此后, 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时, 当地人们为了庆祝秋后丰收年景, 对生活美好祝愿, 舞龙也开始盛行, 龙头和龙身的骨架便是用竹篾编造。
明清两代, 竹编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竹编产品精致细巧、经济实用, 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竹编用具逐渐成为家家户户的必不可少生活用品。有走亲戚担的托篮、进庙烧香拎的香篮、做针线活时盛针线的鞋篮、盛粮果用的果篮、赴京考挑的考篮等。从事竹编艺人也逐渐增多, 接受定制、批量生产。由于需求量增加, 一些民间竹编艺人以互助的形式完成竹编产品。这就是竹编产品最原始的批量生产方式, 竹编作坊由此慢慢出现。随着竹编产品需求量的增多, 品种也逐渐丰富, 提篮、套篮、鞋篮、珠花篮、花盒、梳头盘等相继出现。花色也不断增多, 每个种类一般可分大、中、小三套, 有方、圆、八角、六角、腰形、 长方、扁方等形式, 而以套篮、考篮、香篮、食篮最为精巧细致, 编织的蔑丝每寸内竟可排列一百二十多根之多, 还能编出各种花样。这些精细的篮子大多是层层相套, 形如宝塔, 故又称 “塔篮”。篮子的色彩大都采用黑色、本色, 并饰以金钱, 在篮柄、夹口上配以典雅的山水、花鸟雕刻图案, 篮子的盖面用薄杉板加工, 上面涂上匀净的黑漆和棕色漆, 用金漆单线描绘山水、 人物和花鸟, 这种画面往往带有吉祥的寓意。一些考究的竹篮, 还用黄铜嵌角镶边, 显得古朴庄重, 典雅俏丽, 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这一时期的编织品成为现在有考究的工艺品。
民国时期, 竹编在编织技巧、方法、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 且以进入国外市场, 如用竹篾编织了一批烟盒, 颇受英国用户的赞赏。抗日战争爆发后, 竹编的生产、销售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生产陷于停顿, 大部分竹编艺人改行转业, 从事小贩、粗作或务农。少数竹编艺人颠沛流离, 只能在破庙旧庵中度日, 生活难以维持温饱, 竹编工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中国的主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 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 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 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
现在, 竹编艺术品随处可见, 有编制精致的艺术品, 也有简单的家用器具, 建筑材料等。竹材在当代竹材被再一次追捧, 这跟竹材独特的优点紧密联系, 竹材的环保性、实用性、节能性等综合优势, 能在各领域被应用。如家具中的竹床、竹椅、竹地板等。商品中的礼品包装盒、竹筒饭、竹筒酒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受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冲击, 传统的竹编艺人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工艺品、现代日用品, 产品缺乏灵性和与人的情感交流。竹编技艺是我国劳动人民劳作的结晶, 它的纹饰艺术价值在当今艺术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对竹编艺术重新重视, 给予保护, 1990年以后, 浙江嵊州, 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2008年, 竹编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立非遗继承人并给予经济支持。相信通过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和保护, 传统的竹编技艺源远流长, 竹编产品继续发扬着的强大艺术作用魅力。
参考文献
[1]常璐.“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以傣族竹编工艺为例”[J].艺术科技, 2015 (10) .
[2]沈珉.中国传统竹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09) .
[3]徐华档.中国竹编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01) .
帝国的技艺 篇2
2、陶器制造是世界最古老的技艺。
3、体操运动员的高超技艺令人赞叹。
4、我们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和技艺在我们的工作上。
5、这不是其他任何技艺的功能。
6、我希望你们中的一些人也会考虑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去服务,在那里,也许更加迫切的需要你们的技艺。
7、我微笑着在心里诅咒,看来“马戏技艺”在这个星球上传播得比瘟疫还快。
8、然后,我们来看看您将如何将这些技艺用在家中。
9、他自信拥有足够的技艺与经验加入这场战斗。
10、他们全家掌握了对树塑形的技艺。
11、这些技艺会让你在工作的时候闪光。
12、即便在后一种情况下,线路也只是椭圆形的,一种对人体来说自然——因为关节——的形式,因此这很难说会对操作者有多高的技艺要求。
13、有无数以人类建筑为主题的帖子,在这些建筑上,建筑师借助知识的.习得施展他们的技艺。
14、这些技艺将给你的工作带来新的可能。
15、他曾经承认当他只有10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这个惊人的技艺,那段时间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场空难中丧生,他沉浸在一种巨大的精神焦虑中。
16、两位演员都了解童星表演的规则,并知道如何吸引观众,而在最新版的《功夫梦》中他们更是将这些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17、此外,它也表明当时的中国艺术家已经掌握了表现运动的复杂技艺。
18、设计是一门精深的技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长年累月的、大量的代码实践。
19、唯一的外科医生则是一位每日惯于操刀为人忙于理发的人,只是偶尔才实践一下这种高贵的技艺。
20、他向我保证这些木偶的沉默的姿势给了他相当的满足并明确地告诉我,任何希望完善其技艺的舞者都应当向这些木偶学习。
21、以现在的能力和技艺来不断调整自我形象,提升自信心,不要念念不忘过去的辉煌。
22、不幸的是,一只手拿着大盆子,另一只手掌握喷水管,本身就是一件高难度的技艺。
23、依本人的经历,父道更象是一段神秘的旅程,而不仅仅是一套人人可以复制、人人可以模仿的技艺。
浅谈记者采访技艺的运用 篇3
那么, 采访中记者要如何提问呢?
一、要问的自然
采访中要与受访者拉近距离, 顺利采到第一手材料, 首先就要找到平等感, 这样交流起来才更融洽, 更容易被接受, 采访起来也就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有时也可借助肢体言, 如采访常年卧床的病人, 他可能对陌生人有排斥感, 记者可以俯身到病床前, 亲切的问候最近感觉怎样, 总躺着有点累吧, 这样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 也就打开了提问的大门, 他心里接受了你, 当然愿意回答你的问题。反之, 如果问的很唐突, 自然也就拉开了心理距离, 最终导致采访不到深入的东西, 采访自然是失败的。
二、要问的明白
记者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一个大的采访题材或复杂的采访, 要抓住重点问题, 千万不能东一句西一句, 最后把被采访者弄的云里雾里, 不知记者意图, 所以记者要把握好主题, 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提出的问题才能切入主题, 获得想要的资料。
三、要问的简洁
由于受访者文化程度不同或性格不同, 如果把一个问题弄的冗长, 也许会让人不耐烦, 或让人听不懂, 造成被采访者理解偏差或应付了事, 导致采访失败。
四、要问的有特色
什么是有特色的问题呢, 这就要事先做好功课, 了解受访者的相关资料, 只有提的问题是最适合他的问题, 才是有特色的问题, 才会得到深入的资料, 写起稿件来才有深度。
在日常采访中, 我们运用最多的就是单刀直入式提问法。如:如何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请你谈谈对这次教育改革的看法, 用什么政策拉动土地流转等等, 这样的方法最直接, 开门见山, 不用绕弯子, 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环节, 也节省时间, 会以最快的速度采访到第一手材料。但有时采访先进人物或先进事迹, 由于受访者心里有顾虑不想宣传报道, 这时采用单刀直入式提问法就很难挖掘出材料, 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妨来个耐心启发式提问。例如我们采访一位多次去灾区救援的农民志愿者, 刚开始我们采用单刀直入式, 问他为什么放弃自家的农活去灾区救援, 他腼腆地回答, 其实也没什么, 我就想帮助受灾群众做点什么, 又问他在灾区都做什么了, 他说就干点力所能及的零活, 然后再也不愿多说。看来此法行不通, 只能换一种方法, 采取耐心启发式, 首先消除他的抵触情绪, 问他是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曾在什么地方上学, 家境如何, 有什么特长, 慢慢地了解到他会开车, 由此引到在灾区这手艺是否用上了, 有了之前拉家常式的铺垫, 他开始打开了话匣子, 说在灾区, 由于会开车的人较少, 他就开卡车来回运送物资, 有时路被损毁, 就要绕很远的山路, 路上经常有山体滑坡产生的碎石滚下……又谈到在灾民安置点帮灾民搭帐篷, 帮老乡收玉米, 整个采访经过刚开始的铺垫与启发, 使后来的采访水到渠成。虽说记者是个杂家, 但对许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 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方面的知识, 甚至是完全不知。如记者采访当地一企业生产出短纤维应用于高科技制造业, 记者诚恳地对公司负责人说:虽然我查阅了有关短纤维的资料, 但对于它在高科技制造业的应用仍不十分了解, 您能不能通俗的给我介绍一下它到底是用来做什么, 起什么作用?这样一问, 被采访者欣然接受, 也愿意详细介绍情况, 也能达到专业的东西通俗话的效果, 使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不失为一次成功的采访。
现代摄影技艺的教学设计 篇4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备课就是进行教学设计, 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把在摄影教学中获得教学的图片加入到多媒体教学之中, 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摄影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摄影课其丰富的教学内容, 多样的教学形式, 灵活的教学方法, 独特的个性化教学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部分摄影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教师的教法, 学生的学法研究和探索发现:学生在摄影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同时在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 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 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
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出来。从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方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就是备课改革的一种。所谓备多媒体课, 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设备、技术, 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 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 (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 , 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中, 以备教学只用。
2 摄影教学中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
2.1 教学内容和题材的统一
首先, 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 目前最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有两个:Powerpint和Authorware。Powerpint制作起来直接、快捷、方便, 适用于一些以展示为主要功能的课题设计。并且有利于风格统一。而Authorware的操作性更强一些, 比较适合于师生互动为主的课题设计, 能够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无论选择哪一种软件, 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摄影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其他的图形软件, 如:Photoshop7.0 Flashe、3Dmax等, 不仅可以完美画面效果, 还可以适当的加对比效果, 动画来强化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2.1.1 图片的展示
图片展示是摄影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首先, 要注意影片画面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色彩感要强。最好能有可以局部放大部分的分析。其次, 摄影过程可概括为几个关键性的画面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摄影, 如明确快门、光圈及虚拟整个动态过程, 利用图片展示可以收到真实的效果。可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1.2 音乐的运用
在摄影课件制作中, 为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深化主题, 可精心选择背景音乐, 做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引发学生思考, 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利用那热情、充满活力且富有动感的音乐, 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烘托主题的背景音乐, 可达到加深记忆、启迪思维的目的。
2.1.3 文字的编排
摄影多媒体课件中出现的文字, 往往是教学中的要点和定论, 运用的文字字体应以宋体或黑体为佳, 大小标题的字体要有层次性, 色彩要醒目。背景应力求单纯, 画面要简洁, 在视觉上做到既不抢眼, 又能烘托主体为宜。
2.1.4 合理插入动画
在摄影教学中, 遇到理论性问题, 教师常常要用很多抽象的语言来向学生表述, 而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此时在课件中插入一段适当的两维或三维动画, 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动画的穿插要适度, 要做到少而精。
2.2 胶片摄影和数字摄影的比较
照相机发展速度非常快,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成像原理是不变的,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数字照相机原理是一样的, 但在功能上差异很大, 教学中利用其各自的特点。
2.2.1 传统摄影
传统胶片摄影的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操作, 在没有多媒体计算机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图片的直观展现。但其加工设备笨重, 加工效率低, 图像质量难以保证, 胶片、相纸容易失效, 底片、照片不利于保存, 占用空间大。且不利于环境保护。
2.2.2 数字摄影
数字摄影与传统摄影相比, 有着极大的优势。光电转换部件为C C D芯片相当于感光材料, 磁盘、CF卡、光盘、U盘等存储图像。, 储存容量大。具备非常强大的图像编辑处理功能, 压缩和传递非常快捷方便。有利于环境保护等。
2.2.3 数字摄影的魅力和实践
数字摄影在不久前还是一个非常新颖、时髦的名词, 不少人认为还是在特殊领域中由专家使用的摄影手段。可是仅过数年这种观念已被彻底改变。现在几乎在每一个家庭普及, 运用数字照相机拍摄和传送自己制作的图像, 不知不觉中数字摄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提高数字摄影品位, 学会使用菜单指令, 确定图像的精度, 设定图像文件的存储格式, 决定图像文件的压缩比, 正确使用数字照相机, 建立数字暗房, 进行数字编辑实践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无一不透露出摄影紧随时代脉搏的艺术特征。
3 摄影多媒体课件的成功运用
3.1 课件的合理定位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首先, 课件制作的目标应定位在始终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完成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 也就是说它始终是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一种辅助手段, 如果失去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力这一目标, 那么再美的课件也毫无意义和价值。
3.2 课件使用的目的, 应定位于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思路, 而不直接给予学生答案
教师的讲解是为了结合课件进行启发性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景深的概念的理解利用课件结合场景和镜头的焦距、光圈、距离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效果, 很快掌握了景深的大小, 并总结出景深与焦距的长短有关, 与光圈的大小有关, 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3.3 课件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沟通的渠道
课件的编制应立足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由以“技能技法培训”为主线的传统摄影教学, 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摄影教学转变的教学改革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对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摄影课本身就是一门视觉艺术, 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摄影技艺唱响建筑的赞歌 篇5
关键词:建筑,摄影,创作
如果从建筑摄影服务于建筑设计及商业文化的角色看, 当下的建筑师对于摄影师有很高期待, 因为建筑摄影对与建筑的完美再现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同时也富有更强的传播意义。建筑师不仅要求摄影师能忠实表现建筑的设计意图和建筑功能, 更希望借助摄影技艺奏响建筑的赞歌.
一、用专业器材提升建筑摄影创作质量
建筑师在绘制透视图时, 视平线的高低是可以根据图面需要而上下移动, 但无论是鸟瞰还是仰视, 在最常见的一点和二点透视图中, 原本垂直地面的墙面和柱子等垂直线条在图画中始终可保持垂直, 这种设计特性就决定了建筑摄影的要求, 即以平视取景 (即垂直线条在照片中仍保持垂直) 获得的画面效果, 避免建筑物变形, 因而在建筑物的拍摄过程中, 如何保持建筑物的垂直性, 解决“透视失真”问题是建筑图片拍摄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器材校正是最好的办法, 为此, 一些相机制造商开发生产了一些可以调整透视关系的相机或移轴镜头, 以适应建筑摄影的这一基本特点。大画幅数字后背相机和120片幅的可调整透视的相机是建筑摄影的首选器材。大画幅相机可以利用皮腔进行位移或摇摆来改变影像的透视效果和清晰度范围, 尤其是近拍高大的建筑物时, 这种优势极为明显;中画幅单反相机和35mm单反相机中均有一些移轴镜头可用于建筑摄影, 移轴镜头可以在平视取景的前提下, 把镜头的像平面中心相对焦平面中心向上或向下移位。有了这项透视调整功能, 摄影师在取景构图时就可以通过调整镜头光轴与胶片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从而使建筑的垂直线条在图片中能始终保持垂直, 从而避免了用普通相机仰视或俯瞰而形成垂直线倾斜的透视失真现象, 解决了建筑拍摄最根本的问题。此外, 稳固的三脚架、快门线和具有点测光 (一般5度即可) 功能的测光表都是建筑摄影所必须的辅助设备。
二、从专业角度感悟建筑内涵
“建筑摄影师在一张二维平面的相纸上再现建筑师的三维空间创作, 他必须对其结构的审美很敏感, 必须了解它如何为其用途服务, 又是如何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他不仅要努力记录下建筑物的外观和面积, 还必须努力捕捉建筑师在结构周围所刻意表现的气氛和风采。他必须与建筑师具有同样的艺术家的感觉并敏感地再现其创作。”[1]用镜头阅读建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摄影师应尽可能多的学习建筑文化知识, 养成按建筑师的视角来观察建筑的习惯, 这是建筑摄影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每一个建筑都凝聚了建筑师设计师、配套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摄影师用镜头纪录的是一个群体的劳动成果, “一张不能再现建筑师意图的作品不是好作品。”知晓建筑的设计理念、思想内涵是拍摄前必要的功课[2]。摄影师只有很好的感悟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从建筑的艺术性、环境美感及其实用功能出发去理解他所拍摄的这项作品, 才会在记录自己对建筑的感知与发现时, 不仅仅满足于抓拍光、色、建筑物完美结合的一瞬, 更会从建筑师的角度去考虑建筑物在光、色及周围环境中的和谐表达。
三、用专业语汇完美表现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生硬的建筑如何经过镜头的雕刻变得栩栩如生?建筑美感中富含大量对称和形状的构成, 那些线条的弧度, 错综在一起的阴影都是摄影所可以表现的。摄影艺术一向注重通过形式表达精神, 传递信息, 如果摄影师没有很好的驾驭摄影造型语言的能力, 很难将建筑的美好音符传递给读者。就创作而言, 摄影师可以摆脱客观的限制, 利用丰富的摄影造型语言为建筑提供更多的解读可能。
摄影是一门变化万千的艺术, 因为光线、色彩, 角度等原因同一个景象所表现的模样也许会截然不同, 所以, 寻找好的角度与元素去表现是建筑摄影的魅力所在。建筑的形体、线条、尺度比例、质感和色彩都是建筑摄影中视觉表现的主要元素, 建筑摄影通过点、线、面的结合, 色彩的搭配, 光比的控制等造型元素再现建筑场景。在画面造型上, 强调通过视觉透视深化建筑的空间感。在建筑摄影领域里, 对称性的构成表现是最被使用的构图方式之一。对称的线条, 空间, 结构, 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被打乱的平衡感。
摄影是用光绘画, 光线在建筑造型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户外建筑摄影的主光源是日光, 它的光照角度、亮度、色彩都会随地点、季节、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并能直接影响画面中建筑的影调和气氛, 从而迅速地改变人们对建筑的感觉。对光的特性有深层次的认识并善于利用它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影调和气氛是优秀建筑摄影师所必须的。理想的光线不但需要耐心等待, 更要努力去发现并加以利用。摄影师要对气候条件可能对拍摄结果产生的影响有科学的预见, 并在拍摄时能有良好的临场感觉, 才能创作出佳作。
虽说建筑的形体、线条、质感和光线是建筑摄影中视觉要素的主要成分。但通常, 在画面中需要重点突出的视觉要素经常取决于照片的用途, 建筑的拥有者、建筑的设计师、建筑的研究者, 会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照片对提出不同的要求。摄影师只有有针对性的创作, 没有盲无目的拍摄。当对于摄影画面中需要重点突出的视觉要素了然于胸后, 我们才能开始寻找独特的视角、选择最佳的造型语言为建筑进行完美表达。
四、结束语
建筑摄影通过记录建筑表象特征来达到信息交流和文明传承的作用。优秀的建筑摄影作品不仅应拥有恰到好处的光影及准确的建筑表征, 对于建筑摄影来说若是作品没有了意境和思想, 那么建筑影像只能成为结构的示意图[3]。因而建筑摄影师必须具备职业摄影的基本技能, 更须具备建筑艺术上的广泛学识和审美眼力。只有这样, 建筑摄影才能更好的为建筑服务, 唱响建筑的赞歌。
参考文献
[1]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0:747.
[2]贾方.用摄影的方式去看[J].CCP中国商业摄影, 2005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