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结合

2024-09-21

技艺结合(精选4篇)

技艺结合 篇1

钢琴的演奏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才能变得精湛,钢琴学习者的日常练习主要包括对音阶轻重的控制,琶音、八度、和弦、轮指、大跳的技巧练习、三六度和旋练习以及手指的独立练习。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院校对钢琴课的内容及教学方式也在进一步的改善,有些院校将原本的钢琴课和伴奏课程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从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来谈钢琴演奏技艺与伴奏能力相结合的具体教学实践方法。

一、钢琴演奏技巧

在钢琴的演奏中,弹奏技巧是每个演奏者和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也是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所以,体现音乐的内涵,塑造艺术形象,刻画典型意境的基础就是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钢琴的弹奏技巧。

(一)触键方法

钢琴的触键方法直接影响弹奏的音色、音质、音量,实际上就是如何用力的一个问题,触键的用力形式包括两个方面:用力方式和传力方式。

1.用力方式主要表现在形式不同的触键速度上,它是决定击弦速度的关键所在。改变触键速度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第一,下键的速度可通过手的不同部位(手指、小臂到肘部、 大臂和身体)和不同的重力条件来实现;

第二,训练手指的灵活度,控制手指肌肉力,与重力相配合, 能灵活的控制和改变下键的速度,可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音色;

第三,手指离键的高度不同也可改变下键速度,改变声音效果;

第四,掌握手指离键速度,对其产生的声音延续和变化做到了解,可改变声音效果;

第五,改变触键的用力方向,如垂直纵向、水平横向、斜向、 往里推、往外拉等。

2.传力方式:可以这么说,没有手指的支撑传力,就没有钢琴弹奏可言。事实上,支撑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音质、音色和音量。手的支撑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触键手指指尖的软硬度,手指各类关节的牢固程度,手腕及用何种方式发挥富有弹性的支撑作用。以下是可操作并可改变支撑的主要技术手段:

第一,改变指尖的坚度。从相对放松的指尖到相对牢固的指尖;

第二,改变手指触键面,从指尖较直立的形式到指面较平坦的形式,每一变化层次又可以形成指尖坚度的改变;

第三,改变手指第一关节或第三关节的牢固程度,从第一、第三关节较柔顺到较坚挺,改变手指传力的支撑强度;

第四,改变手腕的支撑调节,手腕像一支弹簧,其功用是支撑调节,弹簧的软硬度能在不同程度上既发挥支撑作用,又发挥调节作用,从而改变手的支撑传力状态。

(二)弹奏方法

钢琴的弹奏方法是通过钢琴本身的进化以及与之配合的钢琴作品弹奏技巧的需要进而发展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未臻完善的钢琴和高贵典雅的钢琴音乐主要采用小臂动作与手指跑动相结合的弹奏方法。而现代钢琴所表现的气势恢弘以及情感丰富的浪漫乐派则必须要通过手臂与躯体重量通达琴键的重量弹奏法来弹奏。目前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普遍采用重量弹奏法。重量通达是这种方法的核心,即手臂与躯体的自然重量轻松地通过触键手的指尖传达到琴键上。触键不止是手指的活动,而是需要手指、胳膊及躯体相互协调、共同合作的后果,指、掌、腕、肘、肩乃至腰肢各关节在触键时需要互相影响、配合、操作。重量弹奏可以适应任何力度、长度、速度、技巧的钢琴音乐演奏的需要。

二、正谱伴奏与钢琴演奏相结合

(一)将艺术歌曲与钢琴曲相结合

对于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学生在学习钢琴曲时可以将钢琴曲与艺术歌曲相结合进行训练,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地学习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不仅有助于学生演奏技艺及伴奏能力的提升,还能提高对音乐家风格、技巧及作品艺术内涵的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著名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较大,民族元素较多,他的音乐中既包含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特色,又有现代元素的运用,创作的曲目雄浑大气。学习其艺术歌曲,体会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心理情况,能让学生通过歌曲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这样在练习钢琴曲时就更能把握情感的流露,演奏也将更有感染力。赫玛尼诺夫曾长做过三首交响乐作品,其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最能体现他风格的作品,也获得过格林卡奖。《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气势恢弘,部分旋律充满了浪漫色彩,因此被很多歌唱家附上歌词广为传唱,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听这首钢琴曲的歌唱版,通过歌词来增加对意境的理解,再进行钢琴演奏。

(二)将歌剧曲目与钢琴曲相结合

对于以创作歌剧见长的作曲家,可以通过歌剧中的音乐来掌握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如欧洲著名古典主义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一生创作过多种类型的音乐,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条例束缚的音乐家,其在歌剧方面的创作成就最为显著,对歌剧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学习莫扎特的钢琴曲时可以适当地观看学习莫扎特的歌剧作品,通过对歌剧中人物的对话、表情等的理解,体味音乐的表达思想和内涵,经过深度的理解之后再去学习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奏鸣曲等,就能对作曲家的感情和意境有更强烈地认识,更助于钢琴的演奏中对情感的掌控。在《鞭打我吧》中,需要理解主人公当时紧迫的心情才能通过旋律的变化以便将音乐表现得更好,使其融入到整体歌剧环境中。

三、即兴演奏与钢琴演奏相结合

即兴演奏是指演奏者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根据主旋律进行的现场创作。即兴演奏是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课程,也是考验钢琴学习者能力的重要考验手段,因此,提高学生的即兴演奏能力是目前教学活动中的重大目标。

(一)分析风格,加强技术练习

学生在即兴表演前首先要对钢琴的演奏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刚开始学习伴奏的学生,可以选取我们较为熟悉的中国作品,通过基础的表现技术来慢慢进行即兴伴奏,在练习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的演奏技艺得到提升,也能更熟悉该作品的演奏技艺,启发学生即兴伴奏的思维,提升创造力。

选取音乐时要注意选择那些伴奏织体鲜明的音乐,如朱逢博的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李谷一的《浏阳河》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音阶、琶音等基本技巧,感受音乐中的优雅、细致的旋律,还能引导学生对重点部位进行编配,既增长了经验,又能提高演奏技艺和伴奏能力。

(二)学习经典艺术歌曲伴奏谱

创作灵感是影响演奏家表演即兴伴奏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参照经典艺术歌曲伴奏谱,通过学习别人的改编来启发思维,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经过长期实践之后,学生就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伴奏方法和伴奏技巧, 提升即兴伴奏的质量。

另外,学生还需加强对转调、移调的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难度适中的伴奏谱,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等能力得到提升之后能自己尝试着对高音曲目进行伴奏,并与原有的伴奏谱进行对比, 对不足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四、结语

钢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实践,才能提高演奏时的综合技术。但是演奏者想要达到一定高度的音乐水准就需要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而音乐素养的提升需要不断增加对音乐内涵和意境的理解,将感情融入到演奏和创作中。在课堂教学中将钢琴演奏技艺与伴奏能力相结合,能够让教学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进步,对钢琴演奏技艺和伴奏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更早接触伴奏学习,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伴奏实践。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伴奏水平,还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有更强的能力去应对各种伴奏要求,在创新能力上也能有很大提升。

技艺结合 篇2

工艺美术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理念, 它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含义。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 涉及到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诸多方面, 从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作为活态的历史文化, 不仅被记录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文献典籍中, 而更多的是作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被继承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中。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延续和传承, 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层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历代文明。目前己进入21世纪, 工艺美术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审美情趣的提高, 也对工艺美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 工艺美术行业应如何传承和发展, 如何促进其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正是我们应该亟待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为此2010年6月1日我省正式颁布实施了《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 这将为推进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莫大的指导作用。

山东省是全国工艺美术产业大省, 有12大类110多个品种, 每年的产值及出口创汇等综合指标名列全国前二位, 具有一批代表地方特色及传统技艺并享誉中外的产品, 如淄博的艺术陶瓷、琉璃;潍坊的风筝和年画;威海的抽纱刺绣;临沂的草柳制品;德州的人造花;日照的黑陶等。目前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现代产业发展规模, 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由于这一行业的特殊性, 同时它又是典型的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它的发展耗能低, 几乎没有污染,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工艺美术行业还是一个人员密集型的民生产业, 对促进城乡就业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约130万人) 、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工艺美术行业是一个品种多, 规模小, 相对松散的产业, 是较早进入市场经济的行业之一, 由于其行业特点及历史原因, 它涉及到了文化、轻工、旅游等诸多部门。原有的国有及集体经济企业纷纷改制, 大都转化为股份制或私有制企业, 企业规模向集中与分散两极发展。象抽丝刺绣、地毯编织、陶瓷琉璃等, 有的已经发展为集约化程度非常高的企业。而特种工艺品、草柳竹藤编织、风筝、人造花、民间布玩具、葫芦雕刻等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传统工艺品, 则涌现出大量的个体私营小企业及家庭作坊。从市场营销、人员培训、设计创新、产品研发等环节, 难以形成合力, 特别是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工艺品, 目前存在产品老化、工艺落后、市场萎缩、融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部分品类产业化步伐进度缓慢。

如何加强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并结合现代产业做到持续有效的健康发展, 是摆在广大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很大一部分工艺美术企业主要依赖出口, 2008年至今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比较大, 尤其是近年来, 由于各种成本不断增大, 订单减少, 利润降低, 致使部分企业生存与发展步履艰难。部分家庭作坊为生产模式的传统品种面临着“艺人老化, 年轻人不愿意干”的两难境地, 因此为确保这一民族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促进相关产品产业化与现代工业化结合, 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 我们目前应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贯彻落实政府有关政策的力度

《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第四条明确标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继承传统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工艺美术本身是一个绿色、朝阳、低碳产业, 同时又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产业。近几年来, 政府针对工艺美术行业的特殊性,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从不同角度加强引导和扶持力度,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又专门制定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规划。《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颁布一年来, 各项规定要求正在逐步贯彻实施。一些工艺美术特色区域也根据各自的行业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政策, 这些都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我们行业企业应紧紧围绕政府政策的规定和要求, 全力做好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提升, 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 加快部分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步伐。

二、强化行业协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

《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中明确规定和要求, “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宣传推广, 引导从事传统工艺美术生产、经营的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参加合作交流活动, 并为其提供服务。”目前行业协会的工作应以“十二五”规划为主线, 全面落实《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为重点, 转变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措施, 积极为行业企业搭建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做好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争取多种形式, 做好高技能技艺的培训, 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倡导人才是行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 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 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而且要奠定传统技艺的传承, 开拓创新, 提升创意水平和层次, 鼓励从艺人员拜师学艺, 完善师承制度, 健全培训体系, 努力打造一支集传统技艺传承、设计创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紧紧围绕重点产品力促发展。山东省的工艺美术产业的优势领域主要体现在地毯、抽纱刺绣、美术陶瓷、琉璃、风筝、年画及草柳编织等方面, 山东这些产品是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 在巩固现有品种和市场规模的同时, 探索新品种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 拓展应用领域范围及花色品种, 提高产品附加值, 拉长产业链, 促进工艺美术的规模发展。积极组织行业企业从多方面拓展市场, 根据省政府有关“市场营销年”的各项要求, 举办参加有效展会,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交流, 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加快企业从业人员

自身素质的提升

行业企业及从业人员, 应针对自身的情况, 审时度势, 增强品牌意识, 调整好产品结构, 尽快提高品牌产品的技艺文化和艺术含量, 扩大其影响力, 增加附加值, 力争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加强行业企业与大师间的广泛交流, 狠抓创意和创新。在积累和传承的基础上延伸传统手法, 并融入现代技术, 全面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抓好外延扩张, 拓展市场空间。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 采取多种渠道, 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走出去, 请进来, 积极探讨市场的不断变化和需求, 探讨如何把产品变商品的独特之路。增大原有市场的份额。

传承技艺打造精品 篇3

对于古人留下来的遗产, 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也就是说传统的专业技能加当代的知识 (中外) 技能, 作品既要有传统的味儿, 又要有现代的时代特征。任何一位艺术家、艺术大师, 都应该用他的作品来说话, 用艺术作品来美化社会和世界, 净化人们的灵魂。

高品质走入市场

创造品牌和走入市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品牌也就是名牌、优质的意思, 有获得金奖的品质;而走入市场的产品, 是指批量生产、大众化的东西。在生产中我们必须抓住两头创品牌的同时, 让其产生利润, 来支持生活。

多形式培养人才

造纸技艺与文化传承 篇4

时间:2009年3月14日下午。

地点:(北京)芝兰轩茶艺馆。

人员:苏荣誉(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子仁。

子仁(以下简称仁):担负长时段文化传承的使命,这是纸的基本功能,它也必然对造纸的材料、技艺等实践性内容提出基本的要求。今天请大家来就此话题谈谈看法。

吕品田(以下简称吕):我这里有一份胡惠仁、谢来苏、石淑兰撰写的《酸碱性物质对档案资料用纸老化的影响》,文章说:“据统计,从1850年到1950间出版的大部分书籍难以保存到下个世纪(注:指21世纪)。Richmond Va.对威廉玻劳图书馆的研究表明,1900年至1937年间出版的图书,97%的寿命只有50年,1900年到1969年间出版的图书中,已有69%的纸页强度自毁到最低强度下限(耐折度3次以下)。1981年曾有一个估计,美国国会图书馆有1/3即6亿册图书,已处于碎纸状态。我国陕西省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中,用新闻纸于1981年印刷的材料已经发黄变脆;于1934年印刷的纸张,已经焦黄,一触即碎。用凸版纸于40年代印刷的材料也已焦黄和一触即碎,而印于20年代以前的凸版纸档案,则早已自毁为黑褐色碎片。”“相反,不少用手工纸印刷的资料,保存了几百年,至今仍基本完好。15世纪中叶印刷的《圣经》和中世纪的意大利文学名著,以及我国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由画院待招马远所绘的《倚松图》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唐伯虎(1470-1523)画的《墨梅图》,均能较好地被保存下来。”这篇文章所提供的情况和数据,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值得重视。

杭侃(以下简称杭):我想,时间段在这里比较重要。不过,同样是民国时期出的书,有许多书刊是让人看完就扔的,所以纸和纸还不一样,并非所有书刊纸张都是高质量的档案用纸。

李军(以下简称李):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文化载体的判断。刚才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有点耸人听闻,有关统计指的应该是19世纪那些纸,我觉得今天的技术应该没有这样的问题吧。欧洲和美国他们今天是不是能造出耐久性好而且易保存的纸呢?再者说,无论是传统纸还是工业纸,任何材料都有一定的寿命。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保存信息,比如通过数字技术的方式对文献原件进行扫描。

吕:但是信息数字化也并不乐观。数字技术的一个最大的危险在于它是可逆的,可以修改,甚至谁都可以篡改。纸张书写是不可逆的,白纸黑字具有唯一性,而数字化技术可复制,就没有唯一性。

仁:纸在记录和传播文化信息上的稳定性还是有其优势的。

苏荣誉(以下简称苏):这份材料的内容可能有些夸大。不过今天从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的确很紧迫。就传统文献的保存来说,我们可以将它当成文物保护来对待。我也相信以后纸张的保存还会有很多办法。但是怎么看待传统工艺的价值,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待花力气探讨的问题。以传统造纸工艺为例,我觉得应该强调手工性、工艺的技术信息承载性、以及产品历经千年检验所表现出的优异性。

仁:这份资料,反映出以往的档案用纸存在致命问题。苏先生,现代造纸在纸张的成分和造纸技术上有什么特点?

苏:无论什么纸,能保存下去都要有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纸质的问题。欧洲在17世纪还有手工纸,到了18、19世纪,大量文献都用机制纸。机制纸的产量大,需要充足的资源,最充沛的资源就是木材,但木浆酸性很高。木素在氧化和水解时生成酸性物质;在机制纸过程中,蒸煮液、漂泊剂和施胶的松香,也都是酸性物质。酸导致纤维水解,纸张易脆化酥解。这是机制纸不易保存的根本原因。

仁:传统手工纸与机制纸的区别在哪里?传统纸的材料、技术又有什么特点?

苏:中国传统造纸以麻、皮、竹、草为造纸原料,经过漂、蒸煮和石灰浸泡等处理,脱胶、脱酸都很彻底,因此中国的传统手工纸呈碱性,很少有酸化反应,不太容易发脆,所以古人说“纸寿千年”。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最早的纸,是考古发现的东汉和魏晋时期文书用纸,其品质依然很好。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的线装书和以现代纸印刷的书籍放在一起,前者保存几百年乃至成千年没有问题,而后者几十年就开始变形、变质。当然,传统纸不妥善保存同样也会坏,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吕:可见纸质本身很重要。纤维素在现代工业纸中被破坏得很厉害,影响了纸张的强度,这也是一个涉及纸质的问题。

苏:这跟人们的喜好有关。现代人喜欢白净、细腻的纸,所以纸浆被打得很细,纤维非常细小。传统纸则不然(或许当时的技术条件做不到,或许不需要做到),它的纤维很长,有时也很粗。但是纤维过细意味着强度会低。

杭:中国古纸并不单一,用途也不同,像包药用的纸,首先要结实,透气性好,不需要那么白。

吕:我们在尼泊尔看过他们的一些手工纸,纤维都比较粗。

苏:他们的更原始,与中国内地纸分属两个不同的技术系统。中国内地是抄造的,而尼泊尔和西藏、东巴、缅甸的传统纸张则是浇造的,往往较厚,且厚度不均匀。浇纸技术可能是从西藏传播到云南、尼泊尔,再传到缅甸的。

仁:造纸技艺的传承体现了文化多样性或差异性。我国在这方面现在做得怎么样?

吕:今天中国的传统造纸已经受到冲击。比如安徽宣纸,也说要改革老工艺,融入现代技术,动因就是追求批量化生产。但是我担心,以现代生产方式制造的宣纸,用它写的字、画的画,以后的命运很可能也像那些档案纸一样。

杭:最近我联系到原来安徽泾县老红旗厂的一位技工,向他请教造纸问题。当时在他那里看到一个画家画了两幅近似于钟馗题材的画,一张是画在老一些的纸上,颜色比较正,还有一张是画在新出的高档纸上。结果因为新纸中含的漂白剂过多,导致颜色(包括墨色)都变了,气得那个画家当场把画给撕了。这个事例说明,今天的造纸一定要考虑保存问题。这要求它既要吸收传统造纸工艺的好处,也要考虑符合了现代社会批量化生产的要求。不管怎么说我们要考虑未来的问题。

苏:宣纸的变革是一定的,从历史上看,其原料和工艺也一直在变化着。它既然是一种生产,就会与社会因素相适合。举个例子:日本的手工纸曾经中断了几十年,“二战”后又恢复了。当时他们在古代书画修复中,需要用和古书画相近的纸来装裱和修复,效果才会好,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纸。这样日本就有一批人开始研究并且恢复古代纸的生产,同时这也拯救了日本传统造纸工艺和造纸业。

吕:古书画修复的需求是一个好的契机。但书画创作这一块也应该突破人文认识上的局限,扩大纸张采选的视野。另外,由于我们对现代技术一味崇拜,导致对传统技艺的抹煞,使得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造纸技术慢慢消失了,这在客观上缩小了今日书画家择纸的余地。

苏: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一说到传承,往往都限定在一个层面。对于历代造纸技艺,我们在什么样的尺度下允许变,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没有引起重视的大问题。

吕:传统手工技艺包括造纸技艺具有活态流动性,将其“凝固”在某个时间点上的意向是违背技术生态的。我们应该以“生产性方式”来传承手工造纸技艺,在生产中激活它,以至不断发展它。大家应该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杭:说到这个很重要。任何事情都在发展,造纸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在理念上习惯往后看,很多人甚至只往眼下看,没有往后看,更没有往前看。现在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了苟延残喘之外,没有前进一步。我还想到“传承人”的问题。现在公布了这么多传承人,他们当中许多人的工作仅仅是在某个方面。但是文化传承更应该考虑到大的范围,也就是生产人群,它是传承人的基础,要扩大这个基础,因为它是一个潜在的传承力量。

苏:对,要让更多的老百姓有机会去感触它,认识它。

杭:不感触就不知道这个纸是怎么来的。现在提倡的这一句话非常好——“生产性方式保护”,如果不这样就传承不下去。但是生产性传承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找到销售,没有销售渠道,生产就没有动力。有一位从事手工造纸的维吾尔族老人曾告诉我,他叫儿子学,儿子不学,后来他看到父亲被美国人请去了,才开始学,现在也变成了传承人。这说明什么?说明有需求才会有人继承,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社会需求是传承不下去的。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想做好,但不应该仅仅是坐而论道。

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在一步步推进。确立名录和与项目对应的传承人,只是工作的第一步。现在提“生产性方式保护”是工作的推进。保护的方式很多,如采用录像、数字化记录等,但最重要的是让它们活在当下,为今天创造财富。

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生存需要解决市场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它还涉及到“保护法”。日本有两个法,一个是《人间国宝法》,还有一个是《传统技艺振兴法》。前者着眼于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后者的立足点是让匠师经过国家扶持能够自立。日本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很少,只有具备重要价值的他们才保。我们现在刚开始尝试,但国家和地方公布的名录似乎过于庞大,不少项目实际上不具有可保护性。国家应该做一件事,为各地非物质文化信息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这样有利于文化、技艺和产品交流。

吕:我和陈醉先生曾经就手工生产方式和西部大开发问题给政协写过提案,希望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交换中心,在那儿介绍全国各种传统手工艺资源。

李:我想提出建立文化遗产学学科的问题。刚才提到了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表面看起来,做民间美术的和做传统书画研究的之间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又都涉及到共同的对象,也就是文化遗产。我认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应该成为一种能够内部循环的方式。今天被视为“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曾经分别属于民俗学、民艺学、工艺美术、艺术史和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称作“民俗活动”、“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术作品”或“文物”,它们彼此之间互不相干或很少相干;而在今天,同样的文化产品被冠以“文化遗产”的名称,成为上述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围绕着“文化遗产”这一共同对象,上述学科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门现代交叉学科,即“文化遗产学”。举例来说,文化遗产首先有一个发现的问题,以往一般都是考古学家有了新的发现,然后对其进行研究,出版著作之后,他的工作就算完成了。新发现的文物可能就在博物馆库房里睡大觉。但这只是物品作为文物功能的结束,而它作为文化遗产的功能才刚刚开始。作为文化遗产,它有一个修复、保护和继续传承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以更好的形式加以展出,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属于他们的文化遗产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因此也就需要一个联系的方式来统括这些问题。“文化遗产”应该变成所有人共同的事情。

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的核心价值内容就是创造。我觉得许多国内同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过于片面,保护工作静态化。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当引以为鉴。日本书画装裱的很多技艺宗于唐代,止于唐代。他们把唐代作为文化母体,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但是中国从来不是这样,中国传统是一种动态过程,静态的方法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本质上也不科学。

仁: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涉面很广,我们还是针对纸的问题具体谈谈。杭先生,听说你们正在温州搞一个与传统造纸有关的实验,对有关的技术生态问题有何考虑?

杭:我们先看过几个地方,都不太理想。温州那里原本有比较好的社会需求,比如对一种迷信用纸一直有需要,相关的手工艺也保留着。我们在那里搞的试点,是看到它有比较好的天然动力,自然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很难说非常理想。至于用科学方法恢复传统手工技艺的问题,现在在自然的和文化的生态方面还没到最好的时候。

吕:传统造纸里面有大量的生态技术,从原料采伐到漂白、打浆等后期环节,都涉及生态学的内涵。比如傣族用竹子做纸,竹子砍了还会生长,适度的采伐不会彻底破坏原料来源。传统用稻草造纸也顺应了自然循环。

苏:技术生态现在谈得很多。但是从人类历史来看,只要人不断繁衍,就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只不过破坏的程度有差别。大工业的机器生产规模是传统手工业的千百倍,破坏力度非常大。但是传统手工艺对生态同样是有破坏的。举一个例子,东晋时期有“剡藤纸”,后来原料没有了,这种纸也绝了。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只要有巨大需求,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都是竭泽而渔。我们今天看到一些少数民族手工艺的生态非常合理,但要知道他们的生活半径很小,贸易圈子很小,产量也不大,这种生产与资源恢复能力相适应,所以没有问题。

吕:比古人有利的是,我们现在有两种技术形态可以做比较。在这种前提下,是不是有新的视角?我想,这个问题在经济学领域是不可能全部解决的,还要仰赖人文领域,就是要改变人的价值观。

苏:所以需要强调文化差异性,而且把人的需求充分打开,不仅仅是为了多赚钱,还要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我觉得手艺的东西可贵的就在这里,它的生产里面有人文的精神和趣味。

吕:人文拯救世界。

苏:没错。

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人文因素和文化生态,李先生怎么看?

李:我想说说框架问题。我们现在谈的问题是大家都要参与的问题,也就是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参与的问题,它不只是保护专家的问题,更是国家的责任。在这里我觉得国家的角色特别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国策问题,国家不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偏了。中国最好的技术都和宫廷有关系,历史上任何一个重要的文化时代,都有国家和政府的参与。就像唐太宗喜欢书法,唐代的书法才会达到那个高度。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框架里面要有政府的行为。我觉得政府在这方面除了应该有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创造需求。另外,今天许多人在认识上有误区,把“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混淆了。一种文化成为遗产,是指它出现了传承危机。像歌剧需要保护吗?它不需要保护。但昆曲就需要保护,因为它的传承出现了问题,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不愿意学了。现在有新的时尚,新时尚也是文化的形态,但不是遗产。把茅台酒什么的都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些还不是“遗产”。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因为遗产是濒危的,存在人类代际的问题。就像父亲年轻的时候不会有遗产的念头,可是父亲年迈的时候就想到把他的东西传下去,这就是遗产问题。遗产永远都具有濒危性,它是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联系。在这方面,国家应该有意识地扶植一些东西,变成国家和整个社会需要的东西,这比给多少钱、评什么奖都有用。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区分什么叫“非物质文化”,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国家的政策才能准确地表现出倾向性。就像法国保护奶酪问题,他们每年的生产量是一定的,规模也是一定的,只在重要产区生产,每年只生产那么多。这个问题要由国家来调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说越多就越好。假如说国家意识到纸这一问题,它的扶植很可能就会体现在把某一种纸作为国家档案用纸或某种用纸上。比如,政府能否规定进入档案的纸是什么样的纸?需要什么质量和标准的纸?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的作用是要创造重大需求。我认为这是解决一个框架问题,是宏观管理的问题。

吕:这是很重要的两个环节。一是加强人文的影响,通过价值认同来培育社会需求;一是加强政府的作用,以国家政策和措施来造就宏观的社会需求。

李:要移风易俗,要把当代文化植根在传统框架里面。这是最重要的遗产,也是中国文明几千年以来的基本方式。

杭:价值认同关键是文化认同。

苏:现在我们在文化上的后殖民心态烙印太深,这更加凸现了对传统基础认同的重要性。今天很多年轻人从来没有翻过古书,根本不知道古书好处在什么地方。我儿子在家里翻过一本我收藏的线装书以后说,这书怎么这么好?中学课本里面应该有几本这样的书。前年,我到云南会泽做调查,他们的人大主任跟我说,乡土教育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我想,如果能把传统的手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乡土教育中,效果会非常好。基于上述考虑,国家工艺馆也一定要建起来。

仁:传统技艺是一个充满文化个性和艺术性的领域。如何发挥这些价值,使之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体现?这方面还有什么补充吗?

苏:关于价值的发掘,还因为相关的知识普及不够,所以缺乏认同。比如说书画,我们的宋元书画非常少,老百姓已经很难对它有所感知,它是什么质地?给人什么感受?我们的宋版书字体很漂亮,版式很漂亮,还带着墨香,这些妙处极少人才能感觉到。这是学术界和博物馆、图书馆都应当做的事。

吕:总之,我们应该大力培养社会需要,通过国民对传统纸技艺以至各种传统技艺的价值认同,为之创造保护与发展的空间,由此也为文化传承提供能够耐得住时空跨越的物质载体。

上一篇:电厂仓储物资管理下一篇:效能评价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