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艺

2024-06-23

课堂教学技艺(通用11篇)

课堂教学技艺 篇1

现代教学技艺, 探索各学科教学中教学技艺各要素的优化和综合运用, 提高教师教学管理和课堂驾驭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笔者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 紧紧围绕总课题组课题研究要求, 调整个人的课堂教学方法,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下面, 笔者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 谈谈对活用现代教学技艺, 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感受。

一、“技术”加“生态”———有力

为了避免教师“越来越不会上课了”的现象, 为了避免学生在教师眼花缭乱的课堂“技艺”下不知所学、所得的现象, 本子课题提出构建“技艺+生态”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即通过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艺, 让课堂在生态的环境下, 教师精心点拨, 让学生质疑、探讨、交流、练习等, 实现优质课堂,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 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比如, 我教学的“游戏的公平性”。 (此课获全国一等奖) 本节课依托Notebook软件的图片锦集中的“抛硬币”“旋转亮片”“双骰子”等交互式多媒体资源设计游戏, 通过拖拽、手写笔、淡出、淡入、放大、缩小, 聚光灯、放大镜、添加单元格阴影、回放、屏幕捕捉等功能制作的课件, 可以避免实际抛硬币、做转盘, 掷骰子时产生的麻烦, 同时又节省了实质材料的资源, 还具有游戏结果产生的随机性。

1. 借助白板图库精品中的交互式多媒体“抛硬币”资源进行实验所产生的结果, 可以作为学生探讨用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性的资源, 可以呈现知识的生成性。

2.借助白板图库精品中的交互式多媒体“旋转亮片”的旋转交互功能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品,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即运用于游戏, 进一步理解虽然每种食品被选中的可能性虽然相等, 但是它是不确定事件, 可以展现知识的真实性。

二、“双语”加“节奏”———有味

为了让数学课有味, 我自创了“双语加节奏”教学, 即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 给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定律、数量关系等编配上音乐中的韵律节奏, 竟意外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提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快乐中提高能力。于是自创了“双语加节奏”教学法, 并申报了个人课题, 取得了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成果, 结题鉴定结果为“良好”。

三、“理论”加“诀窍”———有效

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在解答题时, 常常会出现令人十分头疼“低级”的错误, 怎样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呢?多年来, 我一直在探讨和尝试小学生数学“思维展现”能力的培养, 即培养学生在进行数学思维时, 习惯地、自觉地用一些数字、符号、图示等简单地展现思维过程。实践证明, 在让学生“明理”的情况下, 运用“思维展现”的“小诀窍”解题, 能大大地减少错误的出现, 达到“小诀窍, 大收获”的目的。

比如, 我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微课片段

(此微课, 挂在了“江西教师网”上)

师:在平时练习时, 往往在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的问题时, 往往会出现看到“多”就用加法计算, 看到“少”就用减法计算的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呢?其实“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的问题都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

请看:白兔有12只, 比黑兔多10只, 黑兔有几只?

结构:大数比小数多。

展现:白兔有12只, 比黑兔多10只

(大12) (小?)

分析:求小数, 用减法, 数量关系是:大数-相差数=小数

解答:12-10=2 (只) 答:黑兔有2只。

这样在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后, 边分析边标注可以避免看到“多”就用加法计算, 看到“少”就用减法计算的错误现象。

事实证明, 当学生明白各种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后, 用简单“表述”法在原题的关键条件上展现思维过程, 既能提高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正确率, 又能提高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正确率。

以上的“技术”加“生态”, “双语”加“节奏”, “理论”加“诀窍”的教学手段、语言、诀窍之技艺并非孤立存在, 笔者还将在课题实验实施中寻求现代教学技艺的有效“整合”, 寻求优质课堂的本真“回归”。

参考文献

杨哲.让教学技术的课堂应用卓有成效[J].软件导刊, 2006.

小学数学教学技艺初探 篇2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普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心情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如教学“正数和负数”一课时,教师创造情境:“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问:“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学生回答:“零度以下10摄氏度”“零下15摄氏度”……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们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通过学生听比较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运用数学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学完“利息的计算”后,我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入银行。通过实践,学生不但从银行了解了存款的类别、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而且还考虑了存款的方式:“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两年整存整取?” 该怎样存比较合算?有的学生还选择了购买国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运用中获取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现代摄影技艺的教学设计 篇3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备课就是进行教学设计, 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把在摄影教学中获得教学的图片加入到多媒体教学之中, 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摄影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摄影课其丰富的教学内容, 多样的教学形式, 灵活的教学方法, 独特的个性化教学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部分摄影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教师的教法, 学生的学法研究和探索发现:学生在摄影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同时在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 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 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

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出来。从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方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就是备课改革的一种。所谓备多媒体课, 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设备、技术, 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 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 (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 , 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中, 以备教学只用。

2 摄影教学中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

2.1 教学内容和题材的统一

首先, 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课件, 目前最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有两个:Powerpint和Authorware。Powerpint制作起来直接、快捷、方便, 适用于一些以展示为主要功能的课题设计。并且有利于风格统一。而Authorware的操作性更强一些, 比较适合于师生互动为主的课题设计, 能够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无论选择哪一种软件, 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摄影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其他的图形软件, 如:Photoshop7.0 Flashe、3Dmax等, 不仅可以完美画面效果, 还可以适当的加对比效果, 动画来强化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2.1.1 图片的展示

图片展示是摄影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首先, 要注意影片画面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色彩感要强。最好能有可以局部放大部分的分析。其次, 摄影过程可概括为几个关键性的画面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摄影, 如明确快门、光圈及虚拟整个动态过程, 利用图片展示可以收到真实的效果。可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1.2 音乐的运用

在摄影课件制作中, 为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深化主题, 可精心选择背景音乐, 做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引发学生思考, 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利用那热情、充满活力且富有动感的音乐, 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烘托主题的背景音乐, 可达到加深记忆、启迪思维的目的。

2.1.3 文字的编排

摄影多媒体课件中出现的文字, 往往是教学中的要点和定论, 运用的文字字体应以宋体或黑体为佳, 大小标题的字体要有层次性, 色彩要醒目。背景应力求单纯, 画面要简洁, 在视觉上做到既不抢眼, 又能烘托主体为宜。

2.1.4 合理插入动画

在摄影教学中, 遇到理论性问题, 教师常常要用很多抽象的语言来向学生表述, 而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此时在课件中插入一段适当的两维或三维动画, 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动画的穿插要适度, 要做到少而精。

2.2 胶片摄影和数字摄影的比较

照相机发展速度非常快,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成像原理是不变的,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数字照相机原理是一样的, 但在功能上差异很大, 教学中利用其各自的特点。

2.2.1 传统摄影

传统胶片摄影的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操作, 在没有多媒体计算机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图片的直观展现。但其加工设备笨重, 加工效率低, 图像质量难以保证, 胶片、相纸容易失效, 底片、照片不利于保存, 占用空间大。且不利于环境保护。

2.2.2 数字摄影

数字摄影与传统摄影相比, 有着极大的优势。光电转换部件为C C D芯片相当于感光材料, 磁盘、CF卡、光盘、U盘等存储图像。, 储存容量大。具备非常强大的图像编辑处理功能, 压缩和传递非常快捷方便。有利于环境保护等。

2.2.3 数字摄影的魅力和实践

数字摄影在不久前还是一个非常新颖、时髦的名词, 不少人认为还是在特殊领域中由专家使用的摄影手段。可是仅过数年这种观念已被彻底改变。现在几乎在每一个家庭普及, 运用数字照相机拍摄和传送自己制作的图像, 不知不觉中数字摄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提高数字摄影品位, 学会使用菜单指令, 确定图像的精度, 设定图像文件的存储格式, 决定图像文件的压缩比, 正确使用数字照相机, 建立数字暗房, 进行数字编辑实践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无一不透露出摄影紧随时代脉搏的艺术特征。

3 摄影多媒体课件的成功运用

3.1 课件的合理定位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首先, 课件制作的目标应定位在始终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完成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 也就是说它始终是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一种辅助手段, 如果失去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力这一目标, 那么再美的课件也毫无意义和价值。

3.2 课件使用的目的, 应定位于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思路, 而不直接给予学生答案

教师的讲解是为了结合课件进行启发性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景深的概念的理解利用课件结合场景和镜头的焦距、光圈、距离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效果, 很快掌握了景深的大小, 并总结出景深与焦距的长短有关, 与光圈的大小有关, 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3.3 课件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沟通的渠道

课件的编制应立足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由以“技能技法培训”为主线的传统摄影教学, 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摄影教学转变的教学改革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对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摄影课本身就是一门视觉艺术, 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艺高人作文 篇4

在这个时代,许多“技惊四座”的能人诞生于世,骑独轮车的能人却屈指可数。啥叫“独轮车”?就是一个轮子的`车嘛!这种车怎么保持平衡?不信,就看下面这位能人的精彩演出。

只见他跨上独轮车,双手自然垂在两边,只有脚在不停地蹬动,就好比骑自行车。不,比骑自行车还要绝。只靠着身体倾斜来控制方向,真是绝了!他绕着舞台骑了一圈,旁人就在地上摆了一排碗,每个碗之间的距离就只有一个轮胎宽度那么大。谁能不碰到?一碰准把碗碰飞。可是他丝毫不紧张,凭着腰部力量灵活自如地转来转去,车轮就灵活地绕过一个个碗,以“8”字形向前骑去,真是绝了!碗居然一个都没碰到。有人说,这是他的脚蹬得好;有人说,这是他的平衡点找得好。我哪能看得出来?只见他悠然骑来,悠然骑去,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好似在悠闲散步。

好戏还没结束,只见他翻身下车,推出一个庞然大物,一个高约两米的独轮车。这车怎么跨上去?既要保持平衡,又要上车,真是一门艺术。令人叫绝的是,他左脚一蹬脚踏板,双手一撑,右脚一跨,就上去了,好似猴子一般灵活。正当他骑车的当儿,旁人扔给他一只碗,他眼疾手快接住了,放在脚上。另一只脚在不停地蹬车。只见他一抬腿,绝了!碗稳稳当当地落在了他头上。接下来,他一次接住两只碗,一抬腿,碗便毫无悬念地落在第一只碗中叠起来,真好似家中收拾碗筷一样轻松。有人说,这是他力度掌握的好;有人说,是这碗有异。我哪看得出来?只见他单脚骑着独轮车,碗像小鸟一样在空中飞着,稳稳地叠在头顶,不一会儿就叠了高高一摞。他笑容可掬,像戴帽子般轻松。

让教学技艺在师生互动中生长 篇5

一、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起点

体育课堂不仅是建构知识的平台,也是人际交往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客观环境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用自己人格的力量去教化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干练的动作、优美的造型、得体的示范鼓舞学生,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玩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游戏是小学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体育课中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巧、技能,还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小学生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好动,注意力较易分散,很容易分心,情绪易激动,持久性较差等。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及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兴趣。如学习立定跳远技能时,可设计“小青蛙跳荷叶”的系列游戏;学习快速跑技能时,可设计“模仿动物跑”的系列游戏;学习投掷技能时,可设计“小猴扔桃子”的系列游戏;学习快速跑单元时,可设计“老狼追山羊”“猎豹追猎物”“美丽的梅花鹿”等系列游戏。学生们在游戏中尽情地奔跑,快乐地追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能把体育教学内容全部融入游戏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习了体育技能,巩固了体育技术。

三、自主,教学互动的发生点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主,并能感受自由和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创造,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手和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要给予学生放手选择的权利,鼓励他们创新和进取,并参与活动竞争,尽量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教法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重视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引领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给学生一段属于自己的“时空”, 促使学生产生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和创造力,给他们“自由空间”去尽情地发挥,感受“放飞”时的快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自由评价,让我们的体育课堂真正飘满自由呼吸的空气,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期待,教学成效的增长点

体育与其他科目一样,由于学生存在着先天体质、能力和心理上的差异,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后进生”才是最需要体育锻炼的人。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来弥补或消除“后进生”的缺陷。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简化要求,使其在初步体验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树立信心。特别要提出的是,对个别因为身体因素不能达标的学生,可以让其选项测试,防止他们发生因测试不合格而对体育课产生心理阴影,从而远离体育活动与课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稍有进步时,当学生顺利完成某一动作时,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总能让他们体验到进步的愉悦和成功的乐趣,使他们倍感自信,激情满怀。

五、开发,教学素材的生长点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多质性、具体性。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我们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捕捉身边有教育价值的事物,把它们有效引入课堂,为提高课堂实效服务。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应注重从生活中提炼资源。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善用生活中的经验资源。可以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经验引进课堂,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动作,使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在体育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同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其次,要活用生活中的设施资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可利用的一切设施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服务,这不仅能给我们的体育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次,要巧用生活中的自然资源,即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在体育教学中,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开发和利用,既能减少资源开发的成本,又能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提高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在课改的进程中,我们应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根据“身、心、社”整体健康观进行课程设计,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课堂教学技艺 篇6

一、要树立、提高教师的效率意识

课堂教学的效率意识,除了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之外,还需要从如下方面树立与提高。

1. 集体活动意识。集体活动,就是面对全班学生组织的让学生都参与的课堂训练活动,就是“全员参与”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某一时间段内,班上所有学生都在进行的或默读、或朗读、或背诵、或批注、或概括、或写句、或写段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的价值在于,它是所有学生都在阅读实践中的学习活动,无论比较优秀的学生还是后进生,都占有那一份时间,都因为在“亲自”学习之中而有自己的所获。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这就是效率。与集体活动相对的,就是大部分教师所习惯的与学生进行的个体对话活动,一节阅读课中,“师生对话”的频率可以高达几十次,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学生安静思考或独立活动的时间。可以说,在课堂上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设计让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方式陈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当堂训练意识。当堂训练,就是学生少做或不做预习,教师当堂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上真课,上实实在在的课 ;就是教师少要求、不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外花大量时间进行反复的课文预习,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所谓的分组“展示”。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效率,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真实公正的评判标准,那就是 :时间。要“计算”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到底耗费了学生的多少时间。一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的优劣,都应该在这个公平的评判标准下进行衡量。不用“时间”这个概念去观察教学,我们就不知道“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叫效率,就会误以为用了双倍、多倍的时间,让学生浪费生命的教学叫“有质量”。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的地方、不少的课堂,就因为“模式”横行、学生课前预习过分,上的其实就是耗费学生时间与生命的假课,尽管它们显得十分流畅与热闹。

3. 教学深度意识。所谓“教学深度”,其实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知能程度而安排的教学难度。“教学深度”四个字,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一直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对此极少有科学、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最典型的课堂教学中的浅层知识的反复。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列数字”、“打比方”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但在任何地方的中考复习中,一定还有对这些极浅显的知识的专门复习。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小学一直到初中甚至高中,都是课堂上、课文品析中最常见的品析内容。如,七年级的文学作品教学与九年级的文学作品教学,在教学深度、难度、手法、方式上几乎没有变化……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因为教师钻研教材和备课的粗疏,那些欠深度、无难度的浅层次课堂阅读教学,每天都在大量地浪费着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4. 教学容量意识。“教学容量”这个概念,在日常教学中,也很难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视野。当我们习惯于连学生的课外时间都要大量侵占的时候,不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就是必然的了。课文教学占用课时太多,课堂教学进度缓慢,也是一种普遍的低效现象。其主要特征就是琐细的分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流形式,从而消耗课堂教学时间。特别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缺乏珍惜时间的意识,不分析具体的学情,不理性地思考教学取舍,教学内容细碎,教学节奏拖沓。诸如《古诗三首》之类的课文,大多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哪怕最短的只有4行20个字的诗歌,同样要“磨”去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产生这种教学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欠缺,不知道如何科学地技巧地处理教材,不知道如何组织精读美读的教学活动,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的疏于研究的教学积习的影响。

5. 教师素养意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为教师教学素养的原因,也往往受到负面的影响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学问不深、陈旧教法不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教育部2011年版新课标对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提高水平的要求,特别强调了教材提炼能力和教学设计水平的提升要求 :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这实在是洞察现状之后的严肃要求。

二、要崇尚、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艺

教师的素养,除了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职守、勤勉负责、兢兢业业这些优秀品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做到教学技艺精湛,以此不辜负学子的渴盼,不辜负自己的职业。作为语文教师,绝对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崇尚教学技艺,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教师站稳讲台,引导学生善学、乐学、趣学、真学 ;是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更优美、更文气、更有积累与训练的味道 ;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语文学科教育。

只有语文教师都关注到并且努力做到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的局面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们才可能真正生活在“好课”的意境之中。

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艺,宏观而言,需要对教师强调“教学本领八练”的重要性并予以教师业务进修方面的指导 :一练深读教材利用教材的本领 ;二练扎实高效的阅读教学本领 ;三练精致务实的作文教学本领 ;四练知识讲授指导学法的本领 ;五练专题研究专项突破的本领 ;六练坚持学习积累资料的本领 ;七练论文写作试题编拟的本领 ;八练听课评课议课说课的本领。

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艺,需要对教师强调教学之中优化“五种训练”的重要性 :强调利用课文突现语言学用训练 ;强调利用课文着力阅读技能训练 ;强调利用课文进行知识积累训练 ;强调利用课文进行思维能力训练 ;强调利用课文组织班级集体训练。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艺,需要着力于如下两个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养成 :

一是深刻地精细地研读语文教材的方法与技能。如,把握、实践课文研读的九种基本方法 :

1整体反复法。整体反复,就是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每读一次都变换一次角度。于是就能立体地、多侧面地研读了课文。整体地、多角度地反复,是研读一切课文的基本方法。这种阅读方法能够让教师学会安静地读书,学会有耐性地读书,真正读到课文的深处和美处。

2章法品析法。文章的章法重在形式之美。它所讲究的是,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形式美观,手法生动。章法赏析能力是语文教师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阅读方法能够让教师关注文章的行文与结构之美,逐步训练出能够洞察文章结构的高强本领。

3提取组合法。就是提取、集纳课文内部语言材料的妙要。如 :分类提取,编制课文语言卡片 ;用课文中的语句,浓缩课文内容 ;用提纲、表格、卡片的形式表现全文的内容纲要 ;在提取、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编等。这种阅读方法能够让语文教师多角度地、细腻地把握课文中精美教学资源。

4选点精读法。即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以求得到确有心得的阅读体会并发现课文对于学生能力训练的可取之处。这种阅读方式能够提升教师的阅读审美能力和赏析探究能力。

5提炼命名法。就是教师自己对课文进行下定义、提观点式的阅读——读出独到的发现,读出有新意的见解。这种阅读方法常常要求语文教师变角度思考课文的表达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6专题集纳法。即连类而读——从课文中的某一点生发开去,在本课中、或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这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

7术语解读法。这是从文体品析“术语”的角度、利用“术语”对小说、散文之类的作品进行“专门”研读的一种方法,如在课文的解读之中品析其线索、悬念、伏笔、照应、虚实之类的内容。这种研读方法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8资料助读法。这是利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籍、专业报刊、正规网络上的文献资料来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培养、训练教师搜集、撷取、整理、归类、运用教学资料的能力。

9个人爱好法。即用教师个人比较喜欢的特别方法研读课文。如吟诵体味、变形阅读、表格阅读、评点批注、专题短文论析、运用数字概括、进行质疑修正和展开拓展阅读等。这种研究方法培养、训练教师个性化的阅读技能,还能直接提高教学创意的能力。

教材研读的能力不强,功夫不深,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有了高强的教材阅读能力,就能像“寻宝”一样发现各种各样的可用教学资源 ;教师的手中有了那么多的“米”甚至“香米”,就不愁“无米之炊”,就能自主地利用它们来为学生设计多姿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二是科学地艺术地利用教材的方法与技能。如,把握、实践教材利用的十种基本角度 :

1整体反复,多次品读。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教师整体利用课文,设计学生的“朗读——体味音乐美”、“描述——表现图画美”、“品析——感受情感美”的学习实践活动,可谓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2整体理解,选点精读。如《背影》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先用复述的方式理解文意,然后切入课文详写父亲“背影”故事的第六段,组织起朗读训练、概说训练、层次分析训练、语言品析训练等精读实践活动。

3课文读背,语言品析。如《饮酒(其五)》的教学,安排三次阅读品析活动。活动一,课文朗读背诵 ;活动二,字词深意品析 ;活动三,课中智能练习 ;从而完美地覆盖了这首诗歌的美读训练。

4概说课文,细品美点。如《散步》的教学,先请同学们说说《散步》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教师从若干个方面进行小结。然后以“课文美点赏析”为话题,请同学们用“写”方式赏析课文的美妙之处,形成课中交流、师生交流的品析过程。

5朗读为线,分层品析。如《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反复朗读训练的课堂活动,每次朗读训练的活动进行之后,再从某个角度对课文进行品析。如此进行,表现出“朗读—品析(1)”、“朗读—品析(2)”、“朗读—品析(3)”……的活动节奏,朗读在这样的过程中俨然成为教学线索。

6知晓文意,课中比读。如《孔乙己》的教学,先组织学生概说课文大意的活动,再组织课文第四段与第十一段的课中比读活动,在线条丰富、内容细腻的比较阅读中既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又深入理解孔乙己命运的巨大变化。

7巧妙穿插,增加厚度。如《行路难》的教学,在朗读、品析、背诵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警句知识、用典知识和修辞知识的教学。

8一文为主,多文联读。如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中,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主,联读诗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首诗歌的学习方式为朗读吟诵,第二首诗歌的学习方式为欣赏语言,第三首诗的学习方式为仿写学用。

9读写结合,句段学用。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先指导同学们论析课文结构的严密,由此达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目的,接着指导学生练习、实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首先、其次、再次”的“由主到次”式的语言表达形式。

10课文作文,以写促读。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请同学们寻觅“课文看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作“微型作文”,于是就有了《在遥远的过去》《这里曾经有过美丽……》《现在的罗布泊》《胡杨悲歌》《罗布泊的消亡》 《塔里木河的悲哀》等各篇微文习作的出现。

这样一些教材处理与利用的基本角度,可以多方面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艺,表现出理性的思路策划与诗意的细节设计,表现出学生活动的丰富与课堂训练的力度与美感。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真正拥有了一定的教材研读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方法钻研理解课文,提取教学资源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真正拥有了一定的教材处理与利用能力,能够灵活地实在地组织起简洁生动的教学训练过程,那么他无疑是会给学生带来“好课”的天使。

课堂教学技艺 篇7

一、灵怪之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目的是学, 而不是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的主体。因此, 作为现代的“奇巧人”———教师, 在教案设计上应该“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个人, 致力于主体”, 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 与学生共同分享和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 令我们一次比一次完整”。笔者深切意识到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不该被忽略的。

翻转式学习, 即让学生先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再进行教授。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芦花荡》为例, 作家孙犁的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结构与诗化的语言。课前, 笔者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书写并积累本课的生字新词, 再在预习本上写出一个需要师生共同解答的疑惑或是最想从这篇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在驾驭课堂的时候, 笔者得将学生的提问整合, 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设计四个问题:一是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物, 主要人物是谁, 作作者者怎怎样样对对其其进进行描写;二是老头子的性格核心是什么, 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的性格特点;三是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四是概括故事的情节, 文中具体写了哪两件事。接着,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讨论探究这四个问题。

语文教学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 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 摸摸它的体温, 把它放在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和语境的关系之中, 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只有关注“怎么说”, 才能把握准 “说什么”。在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之后, 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声”, 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进行“填入式”的教育。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后, 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舞台, 让他们畅所欲言, 碰撞思维的灵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与生机的。

二、因势象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 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 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 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因此, 我们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 因势象形, 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需要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努力做到因人施教, 但并不是意味着要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苏联的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 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 走在发展的后面, 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 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因而, 教育必须不断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现有水平的要求, 以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在课堂问题设计和布置的作业中, 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熟练掌握了, 如果已经熟练掌握了, 就没有必要做机械的重复了。其次要设计一些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能得出答案或经过启发提示能得出答案的问题和作业。最后要考虑所提问题和作业是不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的,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跳一跳, 摘个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得出答案既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让他们有信心下一次跳得更高, 想得更远、更深。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春酒》第一课时为例, 笔者先设计了一个浅显的问题:“作者家乡的酒和后来作者自己酿的酒的味道一样吗?你从文中哪句话看出不一样?”这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答案, 但要把文章读完才行, 因为“一句话提醒了我,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处。紧接着, 笔者开始追问:“那么到底家乡的酒与后来自己酿的酒味道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学生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因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清学生发展规律, 掌握并遵循规律, 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这些规律, 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颇具情态:微雕课堂的情境之美

美, 是教育的磁石。在李吉林的教育理念中常常追求三个境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 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 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因而, 语文教学课堂需要告别枯燥无味, 需要充盈皎皎似新月、炎炎如红日、灿灿若星辰的美在其中, 进而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那么, 就让微雕技艺呈现课堂的情境美,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体验, 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驰骋。

情境似一把精致的钥匙, 开启学生的思维, 陶冶学生的情操, 深入学生的内心。李吉林说:“以音乐渲染情境, 以表演体会情境。”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散步》时, 以马年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导入, 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浓浓亲情的体悟。

勤学不如乐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孩子们喜欢在热烈情绪的主导下, 体验角色、表现角色。加上角色的思维和系列的操作活动, 都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 笔者请学生来当主角, 扮演文中的“我”、母亲、儿子、妻子这四个角色。“言为心声”, 学生通过语言来还原当时的情景, 诠释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进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其中, 妻子在文中没有说话, 那就请学生进行文本的再创造, 给妻子设计一句话, 让学生在学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

在这篇朴素的美文里, 有着南方初春的田野, 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 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 有整齐的桑树, 有水波粼粼的鱼塘。为了让学生的感受能由平面趋于立体, 由单薄趋于丰满, 笔者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关于田野、新绿、菜花、桑树、鱼塘等图片, 并请学生回忆有关的古诗句, 与课文内容相互照应且相得益彰。《散步》似一首尊老爱幼的赞歌, 更似一首生命的颂曲。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丰富了精神世界, 润泽了心灵。

诗人叶芝曾说,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倘若将微雕技艺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定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 让星星之火燎原, 让课堂教学真正充满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摘要:微雕技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三部曲。一是“灵怪之技”, 作为现代“奇巧人”的中学语文教师, 需要拥有娴熟而精湛的教学技艺, 进行“翻转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提高教学的效率;二是“因势象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 优化课堂教学;三是“颇具情态”, 让语文课堂呈现情境美, 让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驰骋,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体验, 提升课堂的品质。

关键词:微雕,规律,课堂,学生,情境

参考文献

[1][美]阿克夫, [美]格林伯格著.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M].杨彩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美]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4]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课堂教学技艺 篇8

一、运用教学技艺,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学技艺,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做游戏。当老师以故事或游戏导入新课时, 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 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如:笔者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 创设这样的情境:有只小猴子在山上住了好久了, 它很想下山去看看。下山后出现在它眼前的画面让它惊呆了, 哇! 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呀, 心想:我一定要全部把它们运到山上去。于是猴子赶紧到玉米地去掰玉米, 看到前面有好多桃子, 它就扔下玉米去摘桃子;接着又看到了大大的西瓜, 它就扔下桃子去摘西瓜;它原本想抱着大大的西瓜回家, 此时有只小兔正出现在它眼前, 它赶紧扔下西瓜去追小兔, 最终追到了吗? 此时学生思维活跃, 结果是怎样的呢? 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读课文。

二、运用教学技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运用不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经常用“只是这样吗? ”、“就这么一种方法吗? ”等语言引导学生探索, 阅读教学中, 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对课文某一方面的想法。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 让学生说说是否还有别的办法, 学生动脑筋, 说出了多种方法。又如:教完《司马光》一文后, 可以这样问:“假如司马光一下子不能把缸砸破, 你还有什么办法? ”组织小型答辩会,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总而言之, 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向课本、老师和同学质疑的挑战者。对于低年级学生, 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化语言描述直观画面, 强化对字形的记忆。如象形字“乌”, 因不明字理, 学生书写时常常把“乌”写成“鸟”, 怎样使学生明白“乌”字没有点呢? 教学时, 边出示“乌鸦”的图片, 边描述:一只鸟, 树上停, 身黑羽毛, 一双黑眼睛, 仔细瞧一瞧, 只见它身子, 不见它眼睛。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感悟出了字理, 懂得了“乌”字没有点是因为“不见它的眼睛”。

三、运用教学技艺, 巧设趣题培养创新能力。

运用教学技艺, 设计有趣的开放式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体会语文本身的趣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如:教学《记录课余生活》综合性学习时, 设计了让学生展示课余生活的环节, 以体验成功乐趣。首先教师引导: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边听边笑, 从中感觉到了你们是在分享老师儿时快乐的课余生活, 现在你们是不是很想把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呢? 那就分成学习小组, 把自己记录的课余生活说给别人听听, 展示给别人看看, 赶快行动吧。让学生自行组成四人小组, 小组交流各自的课余生活, 然后在小组内自主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课余生活, 4人团结合作, 以不同形式上台表演。创造性地以小画家、小导游、小播音员、小歌唱家、小书画家等身份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其次让小组成员个个开口说话。再次让学生上台展示, 全班交流, 交流的形式非常丰富。A组小导游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地方。B组小画家登台, 熟练的绘画技巧着实让人佩服, 将自己的课余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C组小歌手上场了, 把自己的课余生活编成了一首歌, 歌声清脆、悦耳动听, 感染了在场的“观众”,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D组“语言大师们”立即登台, 以小导游、小记者、小播音员身份, 将自己游览的地方、采访的地方和人、调查的地方, 向同学们介绍, 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E组小书画家当场写字作画。F组几个同学把课余生活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G组用表格形式记录课余生活:从时间、活动内容、收获感受等方面展示。H组展示小组成员最近读的课外书和课余搜集的许多邮票。I组同学展示小组的“多彩的课余生活”图板。……

“刚才看到同学们的展示真让老师感动, 老师在你们自讲、自画、自吟、自唱等一系列活动中感受到了你们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也领略到了同学们的多才多艺, 分享了你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你们是不是想与更多的人分享呢?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好呢? 那就是把它写下来”。

四、运用教学技艺, 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

运用教学技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用心灵感悟。如学习某些生字, 应该引导学生亲自观察, 这样能够使文字活起来、想象飞起来, 利用好每个语文园地里“我的发现”, 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通过对“青—清—睛—请”等生字的学习, 学生会发现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方法学习生字;通过对木“桃、松、梧、桐”, “茄、葫、草”, 目“眼、睁、眠”这些生字的学习, 学生会发现“扌”旁跟手有关、“足”字旁跟脚有关、“目”字旁跟眼睛有关的识字方法;通过对“新—旧”、“胜利—失败”、“进—退”这些字的学习, 学生会发现用“反义词”学习生字的方法;通过对人字进门金光闪, 市字进门闹翻天这些生字的学习, 学生会发现“编顺口溜”的方法识记生字。其实识字方法多种多样。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发现许多识字方法, 自觉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老师发现了要及时给予表扬, 学生也会在新的发现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会主动组织语言, 从而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同时进一步提高识字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教好小学语文的钥匙。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活跃思维, 保持学习积极性。运用现代教学技艺巧妙“激趣”, 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最高境界。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各种技艺,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技艺,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1.

[2]何克杭.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课堂教学技艺 篇9

一、木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出现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平民毕昇发明,毕昇曾用木活字进行了印刷尝试,因为未能解决木头的材质疏密、遇水变形、排版与药相粘等问题而终止放弃了木活字。到了元代大德年间,元代农学家元祯制作更为简便、容易的木活字,并将自己的木活版工艺程序详细写成 《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最早全面论述了木活字印刷工艺:“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行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以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他在书中还详细介绍其具体技艺,比如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作盔嵌字法和造轮法等。到了明朝,木活字被广泛应用,除了排印书籍,还用此法来排印家谱。清代,木活字印刷家谱之风更加盛行,政府还大规模地用木活字印书,如《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是历史上用木活字印刷规模最大和制字数量最多的一次木活字印刷。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西方铅活字传入中国,中国出版事业发生了重大变革, 而活字印刷术也开始走向衰落。

2001年,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发现了手工刻字木活字印刷技艺。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传承下来,也是因为民间修编 “家谱”的传统,这里将谱牒的修编称为梓辑,从事木活字印刷的师傅称为谱师,其技艺流程包括:开丁、理稿、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工序。木活字印刷本体技艺全凭手工操作,主要包括:制作木子、描字刻字、制作字屉、印版、检字、排版、印刷和装订成册等。具体流程如下:首先选取好的木材,制作字模、用毛笔在上面反手写字、用刀刻字;接着用检字口诀从字模盒中逐一检出需用的字模,然后开始排版上墨。为了让字模更好地吸字,工匠们上墨前一般都会先用水洗刷一次,刷完墨之后,对准板印四角上宣纸,再用棕刷在宣纸上刷动时,一定要用适当的力度上下来回均匀刷动。紧接着,揭起宣纸晾干,将多张宣纸印好后,再去打圈、划支、打孔洞、下纸捻、裁边、上封面、订外线,这就完成了整个木活字印刷的过程。瑞安和宁化等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乱,至今依然完好保存着木活字印刷术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瑞安高楼镇东源村保存下来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木活字印刷术的“活化石”。

二、中职院校对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意义

2010年,浙江瑞安东源村作为活字印刷术的代表,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为确保这些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能力,要求有关缔约国必须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并且在规定期限内通过验收,否则就将其从名录中撤销。因此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术除了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性传承危机外,还必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保护计划,如期通过验收。所以,木活字印刷术具有更为特殊、紧迫的传承价值。

学校开设木活字印刷术课程,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继承、保护木活字印刷术,为其传统技艺在职业学院的传承提供经验和借鉴。木活字印刷术属于传统手工技艺,适合在中等院校中进行传承,有两个重要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这类技艺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在我国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中等院校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条件。 一方面,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他们占有知识理论上的优势; 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比较浓厚,喜欢木活字印刷实践课程,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职学校应最大化地发挥教育服务社会的作用,走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之路。中职院校在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中设立木活字印刷课程,是基于木活字印刷的审美特征和制作工艺的。木活字上有笔法、刀法,具有一种字体上的雕刻美,它的审美意义可以为美术设计提供新思路,它的制作工艺也为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了一些参考。

三、传承木活字印刷术的教学实践

(一)编写书面教材,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掌握木活字印刷术技艺的工匠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这些工匠学习技艺的目的是为了生存,由于思想的局限和能力的缺乏,他们无法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掌握的技艺。木活字印刷术依靠手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传承,像这种活态传承有明显的缺陷,如果没有传承人将会中断。想要克服这种传承方式带来的弊端,必须引进新的传承方式。中职学院作为教育基地, 为整理木活字印刷术相关文字资料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在开设木活字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没有书面教材大大阻碍了教学的进程。中职院校可以和木活字印刷传承人合作,将木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配上传承人的实际操作图解,最后整理成一本适合学生学习实践的教学范本。编写木活字印刷技艺教材,既有利于这门技艺的推广,也利于更好地传承木活字印刷技艺。

传承、保护木活字印刷技艺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学校的老师要加强对木活字传统技艺的理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指导实际的技艺传承活动。中职院校是科研创新的阵地,有便利的条件进行木活字印刷的理论研究,而作为技术院校,本就注重和实践结合,其研究成果更容易转化,而且更加有利于指导实践创新活动。

(二)开设技艺实践课程,传播木活字印刷术传统文化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使传统技艺得以存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木活字技艺传承人无法再以此为生,纷纷被迫转行,寻找其他的谋生出路,而留下来的传承人年龄比较大,如果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这门技艺,木活字技艺终有一天必将消亡。中职院校在美术设计和制作专业开设木活字印刷术课程,有利于将木活字技艺应用到现代生活中,给美术设计增添新鲜的元素,保证木活字技艺得以传承。学校在开设木活字课程时,可以将课时设置为一年。上实训课时,学校可以采取聘请老艺人来校传授技艺、校内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加深学生对木活字技艺的直观和深层了解。

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外来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中国民众崇洋媚外的思想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也波及在校学生,这使学生开始远离传统优秀的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难度。作为教育场所,职业院校有义务也有条件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提高他们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学校在进行木活字印刷技艺教学实践时,可以先让技艺传承人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演示木活字技艺,再让任课老师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技艺的精妙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产生学习这一技艺的动力。

(三)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进行产业开发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学校可以让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到木活字传承人的工作单位实践,深切地感受木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魅力,了解这门技艺的实际传承状况。学校安排学生参加传统技艺实践, 有利于学生对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掌握,为技艺传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中职学生受过正规的教育, 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底蕴,对木活字传统技艺的理解会有自己的独创性,再加上传承人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创新这一古老技艺。

纵观整个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不难发现,一些传统的技艺之所以失传,是因为缺少需求的市场,要想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的木活字技艺,必须开发它的新功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产业契机,才能解决技艺传承危机。而且,传统技艺产业化,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为技艺传承带来经济基础,推动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职院校属于技术型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创新,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创业,创新氛围很浓。学校鼓励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设计方面引进木活字相关技艺,针对“90后”“00后”的年轻消费群体,根据他们追求时尚的特点,采用木活字印刷术元素设计各类艺术品,开创独特的艺术设计理念。

目前,国家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且还包括文化在内的软实力竞争。因此,各国大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开发自己的文化资源,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也加快了文化建设的进程,极力倡导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所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古老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传统技艺中的一种,已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传承意义更为紧迫也更为深远。中职院校在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木活字印刷术实训课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保证木活字技艺的传承,增强学生学习这门技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创新了学生的艺术设计思路。木活字印刷术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其他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其全.木活字印刷术的保护与研究[J].浙江工艺美术,2009(3).

[2]黄恒日.木活字印刷[J].照相机,2015(11).

[3]陈靖云.方寸之间:从木活字印刷工具看其工艺发展[J].客家文博,2014(2).

[4]秦声峰,包璇漪.活字生香八百年走进中国木活字印刷村瑞安东源[J].今日浙江,2010(23).

[5]连允东.木活字印刷与客家族谱[J].政协天地,2011(1).

课堂教学技艺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现代教学技艺;优质课堂

多媒体体计算机技术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集成一体,使传递的信息更丰富、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多种感观来接受信息,可以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并有助于接受者的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有资料证明,知识量的获取与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对记忆率的研究表明:视听觉并用可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更长的记忆保持率,是最佳的信息获取方式。据此,我们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引进美术教学中,相应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多媒体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一、利用插播教学片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利用多媒体播放设备,以穿插播放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播放什么内容,何时播放,播放长度,播放次数,均可由教师根据需要及实际情况而随机地选择和控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而且能更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易受性。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儿童越是积极,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如:教小学高年级《圆柱形物体》一课,本课要理解透视,本来小学生对理论的东西不感兴趣,而这课就要重点理解圆柱体的透视现象。包括圆柱体的上、下底面及前后关系所产生的透视变化。我就利用Powerpoint做了多张教学片,配以文字、声音等。帮助学生理解,讲到圆柱体的底面的透视变化时,我还用颜色区分的方法来理解它的透视变化。如图:红底面是最大的面,橙色面小一点,中黄色的面又更小一点,柠檬黄面最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圆柱体底面的透视变化。当学生完成作业画圆柱形物体时我又重放给他们看,帮助画准透视。当讲到前后关系所产生的透视变化时,我又放了一个透视图给学生看。透视知识是比较难理解的,单凭教师讲,哪怕是花长时间讲,也难以讲清,学生又不感兴趣。运用多媒体插播一段教学片,化抽象为具象,化乏味为有趣,很好的解决了重、难点,升华了书本上的知识,强化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美术课上“示范”是经常有的教学环节,有了多媒体,示范教学就可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示范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如:上中年级《笔筒制作》一课,课前我先示范笔筒制作的全过程(从画图到折、剪、粘、组合、上色等),配上轻柔的音乐和解说,用录像机拍成一段示范教学片,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既节省课堂时间,学生又易于接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制作笔筒的欲望。又如:上《原色和间色》这一课时,我直接在展示台(实物投影)上进行调色演示,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清晰地看到红+黄→橙,蓝+黄→绿,红+蓝→紫,也看到原色之间互相进行调配时,每种原色调放的分量不同所产生的颜色变化。避免了有些学生由于视线被挡而看不到老师的示范。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教学,将美术课上需要掌握的方法、步骤、原理形象、直观的再现于课堂,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指导教学。做作业前,学生通过观看实验演示,不仅能亲眼目睹实验的全过程,还能通过不同角度拍摄的近景、特写等画面和相应的解说和示范,准确高效地掌握制作步骤或绘画方法。同时通过正误操作的比较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另外,上同年级不同班时,教师也可避免每次示范讲解的重复劳动,集中精力加强指导。所以,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教学,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观察力和激发创造意识

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创造,首先要学会观察、发现。利用多媒体把要观察的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深入观察,从中获取知识。如:教学三年级《可爱的动物》为了让学生能画出动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它们生动的动态,我先播放一段动物园里的录像给学生看,画面上有张牙舞爪的老虎,在石山上觅食;温驯可爱的小鹿跟着妈妈在山坡上吃草;调皮的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画面上还配有猴子、老虎、小鹿的叫声,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园里,为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有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课的学生作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写实的,有夸张的,作业千人千面,富有创造性。还在学校礼堂展出,受到观众的好评。

四、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加强学生美术技能训练

以往美术课上,学生做作业过程中,老师抽样检查评讲学生的构图合不合理或颜色的搭配等时,由于画面太小使学生看不清画面的内容,从而达不到反馈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的投影设备,在提高学生美术技能上具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在作画过程中作业体现的优缺点,通过小组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大屏幕上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并较快地掌握美术技能和技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络势不可挡的席卷了整个世界,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中重要的资源并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毫不例外的深入到教育领域中。Internet为师生提供访问的条件,增加国内外校际之间的交往,通过远程登录访问、利用别单位的资源,能利用FiP从互联网开放的文件服务器上提取文件;互联网的WWW使人们能以此超文本工具去进行查询,遇到图形时浏览程序提供的功能可以显示超文本中的图形,还可以播发声音,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媒体的信息检查环境,很方便的浏览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如:上《精美的邮票》设计一课,课前我先布置学生上网查找邮票资料,到上课时学生把找到的古今中外、题材多种多样(有汽车、花卉、名画、足球等)的邮票上传到电脑上,给大家共赏,使大家深刻的了解邮票的组成,画面的题材等,从欣赏中获取知识并受到启发。激发绘制邮票的欲望。然后,老师在大屏幕上讲解邮票设计的要求,学生用电脑已有的软件进行邮票设计。学生作业时,教师可在屏幕上监看作业,监看方式有轮巡和随机抽查两种。及时发现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作画有困难的学生,使中下生不会有怕学的心理,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此外,老师平时还可以从网上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和文章,阅览优秀的美术作品等。

参考文献:

[1]王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纪德奎.变革与重建:课堂优质化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王涛.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功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课堂教学技艺 篇11

广西作为一个拥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众多地区,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具有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和艺术审美情趣, 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精美绝伦的民族技艺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年轻人进入了开放时尚的生活环境中, 逐渐受到现代文化教育的灌输与熏陶, 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颠覆, 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工艺的价值所在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缺少对本族服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导致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工作的青黄不接, 纺织、印染、制衣和刺绣等服饰技艺的传承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大大提升了广西的知名度, 其蕴含的无限商机给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广西本地的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发展急需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 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民族服装与服饰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对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该行业目前急需一批熟悉区域民族文化, 精通民族服饰技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 基于本地服装市场对服装人才的特殊需求, 将区域民族文化和服饰技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重点, 满足广西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

2 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民族服饰的认同感, 培养他们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技艺的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技艺的良好氛围。

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并完善“产训融合, 同基分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一个适应广西民族服饰企业需要并具有民族服饰特色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 建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建立一个民族服饰产学研工作室———民族绣织坊, 形成集“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开发与服务”4大功能为一体、管理规范的多功能民族实训基地。

以本专业教师为依托, 引进民间工艺大师、行业专家, 共同研究民族服饰类课程的内涵建设, 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 开发《民族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等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

3 工作过程

3.1 本地区人才需求调研

广西处于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 通过对广西本地区内的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工作室进行大量的调研, 了解广西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技艺的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技艺的良好氛围。

3.2 开发课程体系

本着以“服务地方”为指导思想, 将体现区域特色的课程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铺开,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 开设渗透本地区民族特色服饰文化与技艺的课程:《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技艺》、《民族手工饰品制作》和《东南亚语种》等民族特色课程为辅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3.3 校企共建民族绣织坊

民族绣织坊是一个民族服饰产学研工作室, 主要是与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产训融合, 开发民族文化产品, 设计出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服饰产品;广西各民族服饰文化及技艺展示和民族织绣染技艺培训。

3.4 打造一支民族化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北京进行民族礼服传统手工工艺高级定制培训;双师型教师到服装企业培训电脑绣花;聘请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手工艺人到学校举办民族织绣讲座。建设了一支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和资源共享的专业教师队伍。

3.5 建立具民族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立了向社会公开的服装设计与工艺示范性专业专题网站, 共建共享大量的民族类课程的课件、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 并在学校教学源库平台上供校内外学生使用。

3.6 设立民族服饰文化长廊

民族服饰文化长廊主要展示广西各少数民族服饰实物和文字图片, 为专业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展现民族文化精华, 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服饰, 展示民族服饰魅力,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吸收本地民族文化和技艺的精髓。

3.7 举办各类服装展示活动

通过举办各类服装展示活动, 传承民族文化。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在本地传统节日时, 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 到民族服饰、服装工作室进行调研, 实时为专业教学提供服装专业的职业岗位新技术、新设备、新流程和新技能要求等信息服务;举办体现民族风情的“服饰文化节”和“师生技能作品静态展示”等大型活动,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对作品进行评价, 优秀的作品拿到校外参加比赛或展演。

4 条件保障

4.1 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根据学校出台的《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

84

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做到目标明确, 责任到人, 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4.2 师资保障

聘请广西织绣协会会长贺卡等企业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共同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负责民族服装与服饰教学内容确定与创新, 对教学内容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组织实施, 确保教学创新的实现。

4.3 经费保障

学校建立重点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制度, 按项目总体规划, 分年实施。资金投入到位。

4.4 场地设备保障

按照企业流水线生产模式, 并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需要, 合理设计实训室的环境、设备工位、操作规程和人员配置等, 提升实训室的软环境建设水平。校内实训室有:服装制版实训室、服装特种设备实训室、服装展示实训室、服装电脑设计实训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和服装绣织纺, 每个实训室引进工艺一体化同步摄放实训教学系统。

5 主要成果

通过开设渗透本地区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的课程, 培养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中等技能人才。更多的学生加深了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对本地区民族服饰的认同, 在本地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大有好转, 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

校企合作开发民族文化产品设计对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起到很好的创新作用。把广西主要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搭建课改与民族文化技艺相互融合的创新之路;学生通过开设民族特色课程, 设计并制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配件, 将民族元素和时尚结合起来, 进行大胆的创新, 通过民族元素来点缀时尚。

2013年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参加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民族技艺比赛, 作品《民族进化论》获得荣获二等奖;2014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广西民族织锦及服饰表演”活动中展示, 学生们身着自己设计制作的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 以T台走秀的形式, 配以民族元素创意文化产品展示, 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盛宴”,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的高度称赞这场民族服饰秀是一场展现了民族与现代相融合、传承与发展相对接的民族文化盛宴, 彰显广西民族文化魅力的民族服饰技艺;2014年6月, 本校学生赴南宁清川小学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民族服饰, 让小学生感受到了独特的民族优秀文化魅力, 深化了本土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增强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教学改革, 积累大量的经验, 专业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民族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 以后还需通过成立专门的编撰委员会公开出版这本教材, 将它推向市场。

6体会与思考

如何开发更多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的中职民族织绣染特色课程, 将这些课程以及民族织绣染技艺向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实施推广, 产生辐射示范作用, 从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真正实现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如何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开发民族文化产品, 设计出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服饰产品。

如何能更多地挖掘民族绣织坊的功能和发挥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开发。

摘要: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基于本地服装市场对服装人才的特殊需求, 将区域民族文化和服饰技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重点, 满足广西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实践证明, 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对把握本地区民族服装服饰专业人才的培养, 以及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行之有效的作用。

上一篇:具体实施方法论文下一篇:自适应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