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转型

2024-05-21

课堂教学转型(精选12篇)

课堂教学转型 篇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在《课堂教学转型:静悄悄的革命》一文中解读了课堂教学转型的教育哲学,使我们体悟到真实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也必然是一个“静悄悄”的过程。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每个教师的课堂都具有不同的色彩。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中学。我们认为,只有切合师生实际,适合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而课堂教学转型的目标应当是“让每一个教师从事更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更适合的教育”。为此,我校以“崇德、博雅、弘志、自信”为校训,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校的实际校情出发,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转型。

一、探究学习拓展教学,探出实效

我校在课堂教学转型中,极力倡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对学生需要教师帮助、指导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功;对于学生错误的或不完整的思考,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通过重新认识、观察和分析,自己去纠正或完善自己的思考。我们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原本不爱学习、不愿探究的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物理教师在执教《快快乐乐学知识,安安全全用好电》一课时,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欣赏两个生动的动画短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成员“连接电路”比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通过对雷击现象的讨论,使学生明白预防自然灾害的意义。

二、社团活动延伸教学,玩出实效

刚入学时,许多学生尚未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部分学生甚至不交作业。如何让这些学生爱上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开展拓展型社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我校社团活动开展已有三年,我们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而社团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支撑。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的社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效地挖掘学校资源,为课堂教学转型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与社团建设的融合,让社团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课、拓展课、心理辅导课等课程中,增强社团活动和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目前,“艺花皆木”版画社、“武魂”太极拳社、“风云”气象社等兴趣类社团,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学生们在活动中掌握了技能与知识,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制度规范深化教学,学出实效

我校以强化校风、学风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校本教学管理制度,狠抓制度的检查、落实和反馈,切实规范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课堂教学转型的实现。我校还将礼仪教育纳入拓展型课堂教学,将礼仪教育课表化、常规化。教师采取正面引导、观看录像和小品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自觉规范平时的言行,促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自觉这样做”,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近年来,我校还坚持开展以“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为主阵地,创建自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文化、班级文化。

课堂教学转型,既是必然,也是应然。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承担者,也是课堂如何转型的具体设计者和实践者。教师应该坦然面对改革,敞开心房,努力学习课程改革的前沿理论,更理性地接受课堂必然转型的事实,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尊重教学规律,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革命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一次静悄悄的革命。

课堂教学转型 篇2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我校开展了“推进课堂教学转型”大型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历时三周多,共计授课19多节,听评50多人次。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围绕课堂转型,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抓住“备课、授课、评课”三个环节,而进行的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授课总体看教学重点突出,目标全面,具体。教材组织处理,知识传授准确科学,教学程序纵向思路清晰,横向结构安排合理。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多样,教法选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基本功过硬,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具有实效性,真正实现了学校教研活动的目的。

一、独特教学风格,张扬个性

刘慧老师的《秋天来了》一节作文课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凝练,可见底蕴深厚,值得学习。李敏老师《圆周角》教学思路清晰,知识条理性强,以简驾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树鹏老师讲授的《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一课,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课标要求。

二、倡导主体合作,求同存异

其中刘爱平老师《Moudle6》一课让学生讲单词,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展示的平台,宋丹老师《等腰三角型》一课让学生讲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王晓婷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完整,通过导、看、练让学生学的轻松,这些都是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诠释,赵乃荣老师的物理实验教学,学生思维火花碰撞,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三、展示教学亮点,异彩纷呈

张大芳老师的课深入浅出,注重学生的顺向、逆向、发散思维的培养。杨文斌老师充分挖掘教材、补充教材,张红霞老师复习课习题分析细致,专题训练针对性强。李新军老师对每一个知识结束后的总结再现,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细致实用,足见教师下的一翻功夫。赵楠楠老师教学课件的视频链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周琳老师拓展自己教学的广度,课堂教学如一股清泉润入学生心田。于婷婷老师课堂组织有序,选择实验演示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发现教学困惑,成长共勉

我们的教师认真听课,评课,也提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宝贵意见。

(一)关注学生的学情

1.基础的知识要当堂强化,学科的特色活动,当堂的检测要坚持常态话。

2.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全员参与,研究小组成员的互补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作用,互批、互测。

3.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考试落实到笔上。

4.注重学生的检测,专项训练。

(二)加强学法的指导

1.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和习惯还有待培养,一定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知识点梳理。

(三)提高课堂的效率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上要有预设性,不存在试讲的。

2.课堂教学精讲精练,最简单的方式、最轻松的学会就是最好的。能让学生读的,讲的、能读书看懂的教师不要重复,给学生机会,培养他们的能力,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

3.看效率、效果、效益。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1.教学方法、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入一些竞争、游戏、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

教师教学深度转型:迈向智慧教学 篇3

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深度不够,还需要全面提升质量和内涵。而课堂教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理解与

改进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学转型的目标,智慧教学需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过程、方式、评价四方面予以转变。

关键词:教学转型 智慧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智慧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

革,2012年7月16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

《关于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

通知》(渝教基[2012]53号),首次对构建中小学

“卓越课堂”提出了要求,并特别制订扩大至全市的

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计划。计划特别指出课堂

教学亟待由“勤奋型”教学向“智慧型”教学的转变,

并对新型课堂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

习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广大中小

学一线教师的教学转型给予了急切呼唤。

一、转型背景:现行教学改革之需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方

面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

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教”

的课堂正在向“学”的课堂迈进,由“知识传授”课堂

向“智慧课堂”转型,但是,在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

依然存在着问题,突出表现于教学改革“质”的达标

性: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深度不够,还需要全面

提升质量和内涵。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韩立福教

授明确指出,其原因就在于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最有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教师

教学转型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

进程与速度,只有实现教师教学转型,才能在真正

意义上深化素质教育,才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教师教学转

型应该转到哪里?崔允潡教授提出教学改革的最终

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即让学生更想学,更会

学,学到更多知识技能,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

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则认为课

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

学,课堂教学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

设计与改进。透过崔允都教授和顾泠沅教授对改

革最终目的的认识,纵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不谋

而合透露出一点相同之处:对教师的角色及作用提

出了新的要求。不论是“让学生学习增值”,还是“以

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无一不与教师教学紧

密挂钩。课堂教学改革伴随而来的时新理念,对教

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处在课堂教学改革最前线

的广大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其

教学理念的转型与否与课改的成效存在着最基本

的联系。

二、转型准备:基本概念的厘清

现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

了新的要求,呼吁教师由单纯的勤奋型讲授向“懒

惰型”教学转变,那么什么是“懒惰型”教学?笔者认

为,这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

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

把一大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解决。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享有课堂教学主

体地位,教师首先就要对自己如何建构一堂课有清

晰的设计。新型课堂的建构,不仅需要教师富裕充

盈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式,而

如何选择便与教师的“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于“智慧”的含义理解,《现代汉语词典》把

“智慧”定义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辞

海》则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

发明创造的能力”;《新华字典》第10版解释为“对

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结

合以上定义,尽管小有不同之处,但三者都将“智

慧”最终定格于“能力”,显然,“智慧”是一种能力。

而心理学认为,所谓“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

的心理条件。从这层意义上讲,“智慧”所体现出的

“能力”又与“活动”相关,是在具体活动中所表现出

来的。

那么,教学作为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

活动,其对“能力”的要求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就

落脚到“智慧”,这种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的“智慧”,

我们称之为“教学智慧”。结合教学,所谓教学智慧

便不难理解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

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然而在具体教学

情境中,教学智慧不仅仅是教学能力的表征,因为

教学本身的不确定性,其自身具有复杂性,要在复

杂、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中正确引导进行有效教

学,教学智慧除了体现为教学能力之外,也是对教

师优良教学技巧、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追求。事实endprint

也是如此,宋乃庆教授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

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人表明教学活

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

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

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

教学智慧,教学智慧不仅与教学方法相近似,也与

教学艺术相近似。”

教学智慧呼唤智慧教学,什么是智慧教学?韩

立福教授在书中对智慧教学的价值追求进行了这

样的说明:“学生由‘懒惰型学生逐步成长为‘勤奋

型学生,教师由‘勤奋型教师逐步成长为‘懒惰

型教师。”韩教授明显是对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主

体进行了角色界定,教师不再像以前依据知识内容

全盘讲授,学生也不像以前无条件接受学习。这种

线性的、固化的教学模式在这里被抹去。智慧教学

是对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迫切召唤,也是对教师主体

主导性的科学追求。

三、转型过程:四大方面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改革,有

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

学质量,在制定的“卓越课堂”计划中,重庆市教委

对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做出了诠释,在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

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目标具体划分。因此,这对中

小学教师而言,教师要实现教学转型,构建符合当

前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理念,由之前的“勤奋讲授”

向“智慧教学”的转变呼之欲出。

1.教学内容转型:由“知识讲授”向“问题学习”

转变

古语所言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过多地对学生传授知识,所谓“言传身教”亦很好表

达了这层意思。时至今日,于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广

大中小学教师在更多的时间内还是注重于间接知

识的传授,缺乏让学生主体主动去发现问题,动脑

思考的教学理念。然而,出现这种情况也着实在情

理之中。以前的应试教育太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

绩,学业成绩被抬升为考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

学情况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死板教条的评价体系

下,教师不得不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

间接知识,这种以单纯“知识讲授”的教学内容也随

之固定下来而形成定式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

能力,而“卓越课堂”计划也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内容

要注重对育人价值的挖掘。学生是有鲜活生命力的

个体,他们有活力,也有能力去探索无涯学海。那么

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或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让其发

挥得淋漓尽致,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善于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一

味地直接传授。由“知识讲授”向“问题学习”转变,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步,也是教师教学转

型的第一步。

2.教学过程转型:由“先教后学”向“以学定教”

转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

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先教后

学”。“先教后学”是指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学

习知识,教师主要起“示范”作用,而学生主要是跟

着“模仿”。“先教后学”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既没

有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也没能顾及到学生

对新知的情绪状态。“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潜能、

差异和主体性,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

力,也不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

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

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

同了。”这段话则明白清晰地告诉我们,教学应依

据学情而定,也就是“以学定教”。“学情”指当前学

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不仅包括学生对已有旧知识的

掌握以及对当前新知识的了解,也包括学生当前的

心理隋绪状态。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呈现层面来讲,主体性的体

现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问题,而扩大学

生的参与程度最终还得落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教学,也即是“以学定教”。

3.教学方式转型:由“单干学习”向“合作学习”

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更多关注于

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拼命地教,学生拼命地学。教

学过程中,教师也通常要求学生单独完成学习任

务,加之平时考试注重对学生排名次,这样便造就

了学生陷入“单干”的怪圈,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

通交流,基础好的学生还勉强能掌握新学知识,而

基础不好的学生却只能“望洋兴叹”。

新课程改革提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卓越

课堂”也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要求endprint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社会学提出

“课堂是雏形的社会,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

地方”。从此角度来看,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发挥的

舞台,是师生、学生共同交流的场所。反观合作学习

的提出背景,也正是缘于传统教育的弊端。合作学

习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使教学在单位

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与更高的产出,最重要的

是,它巧妙地化解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尴尬关

系,让死板的课堂走向活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

习潜能。

4.教学评价转型: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

转变

教学改革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发现大部分学校

评价学生的标准依然是参考其学习成绩(分数的高

低)。教学评价自身所应包含的反馈、调节、激励功

能完全被抹去,更多体现的是甄别学生、聚焦差距

的作用。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

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也要

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个体差

异性。对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把教学

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针对当前评价单一的情况做

出科学合理调整。

由于学生主体间年龄、背景、心理等因素的不

同,不同学生之间的表现也各有千秋,显然,用单一

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合理的。学生

的智能是多元的,对此,教学评价也一定要采取面

向全体、多元的评价标准,形成集教师、学生、家长

为一体的评价主体,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从而

发挥教学评价原有的反馈、调节、激励、导向功能。

斯塔费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

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

的中小学教师,改变当前单一的评价标准,采用多

元化的评价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改进当

前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

教师教学深度转型:迈向智慧教学 篇4

关键词:教学转型,智慧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智慧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012年7月16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渝教基〔2012〕53号) [1], 首次对构建中小学“卓越课堂”提出了要求, 并特别制订扩大至全市的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计划。计划特别指出课堂教学亟待由“勤奋型”教学向“智慧型”教学的转变, 并对新型课堂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转型给予了急切呼唤。

一、转型背景:现行教学改革之需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广大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尤其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方面,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教”的课堂正在向“学”的课堂迈进, 由“知识传授”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型, 但是,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 依然存在着问题, 突出表现于教学改革“质”的达标性: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深度不够, 还需要全面提升质量和内涵。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 韩立福教授明确指出, 其原因就在于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最有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的观念跟不上, 教师教学转型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与速度, 只有实现教师教学转型,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化素质教育, 才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2]。

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教师教学转型应该转到哪里?崔允漷教授提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增值”, 即让学生更想学, 更会学, 学到更多知识技能, 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义[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则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改进[4]。透过崔允漷教授和顾泠沅教授对改革最终目的的认识, 纵然说法不尽相同, 但都不谋而合透露出一点相同之处:对教师的角色及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是“让学生学习增值”, 还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 无一不与教师教学紧密挂钩。课堂教学改革伴随而来的时新理念,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处在课堂教学改革最前线的广大教师, 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 其教学理念的转型与否与课改的成效存在着最基本的联系。

二、转型准备:基本概念的厘清

现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呼吁教师由单纯的勤奋型讲授向“懒惰型”教学转变, 那么什么是“懒惰型”教学?笔者认为, 这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把一大堆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解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享有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就要对自己如何建构一堂课有清晰的设计。新型课堂的建构, 不仅需要教师富裕充盈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式, 而如何选择便与教师的“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于“智慧”的含义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把“智慧”定义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辞海》则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5];《新华字典》第10版解释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5]。结合以上定义, 尽管小有不同之处, 但三者都将“智慧”最终定格于“能力”, 显然, “智慧”是一种能力。而心理学认为, 所谓“能力”, 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6]。从这层意义上讲, “智慧”所体现出的“能力”又与“活动”相关, 是在具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那么, 教学作为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对“能力”的要求不言而喻, 自然而然也就落脚到“智慧”, 这种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的“智慧”, 我们称之为“教学智慧”。结合教学, 所谓教学智慧便不难理解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然而在具体教学情境中, 教学智慧不仅仅是教学能力的表征, 因为教学本身的不确定性, 其自身具有复杂性, 要在复杂、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中正确引导进行有效教学, 教学智慧除了体现为教学能力之外, 也是对教师优良教学技巧、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追求。事实也是如此, 宋乃庆教授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 ‘为人’表明教学活动应具有确定性;‘人为’表明教学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复杂’表明教学活动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而这个过程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开展必须具有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不仅与教学方法相近似, 也与教学艺术相近似。”

教学智慧呼唤智慧教学, 什么是智慧教学?韩立福教授在书中对智慧教学的价值追求进行了这样的说明:“学生由‘懒惰型’学生逐步成长为‘勤奋型’学生, 教师由‘勤奋型’教师逐步成长为‘懒惰型’教师。”韩教授明显是对教师与学生两大教学主体进行了角色界定, 教师不再像以前依据知识内容全盘讲授, 学生也不像以前无条件接受学习。这种线性的、固化的教学模式在这里被抹去。智慧教学是对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迫切召唤, 也是对教师主体主导性的科学追求。

三、转型过程:四大方面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 深化课堂改革, 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定的“卓越课堂”计划中, 重庆市教委对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做出了诠释,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目标具体划分。因此, 这对中小学教师而言, 教师要实现教学转型, 构建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理念, 由之前的“勤奋讲授”向“智慧教学”的转变呼之欲出。

1.教学内容转型:由“知识讲授”向“问题学习”转变

古语所言教师,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过多地对学生传授知识, 所谓“言传身教”亦很好表达了这层意思。时至今日, 于教学改革的浪潮下,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更多的时间内还是注重于间接知识的传授, 缺乏让学生主体主动去发现问题, 动脑思考的教学理念。然而, 出现这种情况也着实在情理之中。以前的应试教育太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被抬升为考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唯一标准, 在这种死板教条的评价体系下, 教师不得不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间接知识, 这种以单纯“知识讲授”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固定下来而形成定式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而“卓越课堂”计划也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内容要注重对育人价值的挖掘。学生是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他们有活力, 也有能力去探索无涯学海。那么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或应该做的就是如何让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直接传授。由“知识讲授”向“问题学习”转变,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步, 也是教师教学转型的第一步。

2.教学过程转型:由“先教后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先教后学”。“先教后学”是指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知识, 教师主要起“示范”作用, 而学生主要是跟着“模仿”。“先教后学”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既没有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 也没能顾及到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差异和主体性,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也不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 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 人不同, 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7]这段话则明白清晰地告诉我们, 教学应依据学情而定, 也就是“以学定教”。“学情”指当前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不仅包括学生对已有旧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当前新知识的了解, 也包括学生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课堂呈现层面来讲, 主体性的体现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问题, 而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最终还得落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也即是“以学定教”。

3.教学方式转型:由“单干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课堂教学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拼命地教, 学生拼命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通常要求学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 加之平时考试注重对学生排名次, 这样便造就了学生陷入“单干”的怪圈, 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交流, 基础好的学生还勉强能掌握新学知识, 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却只能“望洋兴叹”。

新课程改革提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卓越课堂”也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社会学提出“课堂是雏形的社会, 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地方”。从此角度来看, 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发挥的舞台, 是师生、学生共同交流的场所。反观合作学习的提出背景, 也正是缘于传统教育的弊端。合作学习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 使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与更高的产出, 最重要的是, 它巧妙地化解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尴尬关系, 让死板的课堂走向活跃,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评价转型: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教学改革时至今日, 我们依旧发现大部分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依然是参考其学习成绩 (分数的高低) 。教学评价自身所应包含的反馈、调节、激励功能完全被抹去, 更多体现的是甄别学生、聚焦差距的作用。依据新课改的要求, 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 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以及个体差异性。对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要把教学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 针对当前评价单一的情况做出科学合理调整。

由于学生主体间年龄、背景、心理等因素的不同, 不同学生之间的表现也各有千秋, 显然, 用单一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合理的。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 对此, 教学评价也一定要采取面向全体、多元的评价标准, 形成集教师、学生、家长为一体的评价主体,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从而发挥教学评价原有的反馈、调节、激励、导向功能。斯塔费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因此, 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 改变当前单一的评价标准,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cqjw.gov.cn/site/html/cqjwxxgkw/fgfxwj/2012-07-19/Detail_9919.html.

[2]韩立福.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

[3]崔允漷.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上海教育, 2011 (5) .

[4]顾泠沅, 官芹芳.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上海教育, 2011 (4) .

[5]程广文, 宋乃庆.论教学智慧.教育研究, 2006 (9) .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课堂转型的体会 篇5

“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觉得课堂转型是教育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位教育厅的厅长也在创新教育一书中指出: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我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心中牢记三个目标:

一、以学定教;二以学生为中心;三以能力为重心。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开学生的手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真实的自我从面具后面走出来,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爱好。”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所以我们的教学不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知道了不能这样做。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 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转型的目的。

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总之,我们教师要从每一节课做起,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我们只有在布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摩擦出聪明的火花,才能让课堂转型之花绽放!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g k h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在本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看图说话学拼音的模式开始失去新鲜感了,自我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同一个方法用久了会让学生感觉“疲劳感”,没有新意。所以在第二课时学习认字的环节中,我就改变了以往生字卡片出示的形式,而采用游戏“摘果子”。方法很简单,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再在上面画几个果子。把生字的拼音写在果子里,让学生来拼读,读对了,这个果子就被摘走了。为了加强学生的兴趣,我还把“摘”走果子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果子上面。这样一来,学生可来劲了,都想摘到果子,课堂非常活跃。等到学生音节拼读得熟练了以后,我再出示字型,让音节和字一一对应。然后去掉音节,让学生看着字型来叫出果子的名字。这样从音——音形结合——形,学生几个回合下来掌握的情况就比较好。当然在“摘果子”的游戏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在游戏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性高。但是没有被叫到“摘果子”的小朋友却似乎表现得不高兴,有几个甚至拍打桌子。应该要让学生明白即使你没有被请到发言,你也要礼貌、文明地听或者看着其他小朋友的发言。想想自己的答案和他一样吗?如果有不一样的再举手补充。而不是只看到自己没有被邀请到就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教学完毕后,我问孩子:“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几个孩子很快就举起了手,还有一些孩子在思考了一会儿后举起了手。“爷爷对小树这么好,小树也对爷爷好。我也要对我的妈妈好,帮助妈妈干家务。”“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我们要懂得回报爱,对身边的人好。”“我要对老师好,就像老师对我们好一样!”虽然孩子的这些回答受到了我引导的一些影响,但听着那些稚嫩的语言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突然间觉得心头都温暖起来,仿佛通过窗缝吹进来的寒风都变得柔和了。教参里的情感维度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懂得爱护树木,而我在备课时却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现在对大人的爱往往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而忽略了这份爱背后的珍贵价值。更无从去谈对父母的爱,对长辈的爱,对大众的爱了。所以,我在教完课文后,就引导孩子去体会:在冬天的时候,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到了夏天,小树就给爷爷撑开了绿色的小伞。如果你是小树,你想对爷爷说什么?如果你是爷爷,你想对小树说什么?让孩子在表达中,在朗读中去体会爱的真切含义,懂得付出和回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孩子学会质疑了,“老师,‘热’为什么不是提手旁而是四点底?”孩子会思考,会提问了。没有比热烈的掌声更能表达我那时的欣喜和兴奋了!

《阳光》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为了让孩子的拼音更加扎实,所以我们在拼音教学阶段的花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剩下的教学任务就比较重了。从这个星期开始,明显感觉教学进度加快了许多。可能孩子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教学密度和速度,而《阳光》这篇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孩子在课上朗读的情况就没有以前那些课文那样好。因此我也在朗读这块上花了比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让孩子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文眼”,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让孩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感受阳光的作用。有了阳光,禾苗就更绿了;有了阳光,小树就更高了;有了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变得更美了。那要是没有阳光呢?孩子在回答中无形和有阳光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去感受阳光的作用和重要性。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还是比较细致的,除了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外,也把自己平时的一些课外知识也运用起来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小树就不能长大,就不能制造氧气了。有的孩子说,没有阳光,我们就没有光明,什么都看不见了。

《比一比》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比一比》的教学主要是让孩子正确使用量词。在前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对量词教学的渗透,所以学生对“量词”还是比较熟悉的。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量词。“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一台饮水机,一台电脑,一张桌子,一扇门,一扇窗户,一个水杯„„”孩子们的眼睛快速地搜寻着教室里的事物,然后选择合适的量词再表述出来。特别喜欢孩子认真时的表情,高高地举着稚嫩的小手,看着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发现的眼神,觉得自己都被感染了。

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孩子自己回家去找找量词,当个量词小专家。第二天检查发现,孩子都把自己找的量词写下来了,并且找得还不少。他们争先恐后地拿来给我看他们的“战利品”,告诉我昨天找量词时的一些趣事。当然,我就一个个给他们封了“量词小专家”。只可惜最近教学进度很快,几乎是每天一课在上,所以没有专门抽出时间来让孩子来汇报一下他们的发现和积累。在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及时的反馈与积累很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把赞美送给学生”案例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各班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我班的丛之杰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等学生排队放学,看着楼道里走出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讲台前撒落一堆小小的碎纸片,许多同学视而不见绕着走出教室去排队,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碎纸。这时,丛之杰同学看到了,急忙拿来清扫工具,将教室打扫干净。我被这一幕感动了。立刻在班级表扬了丛之杰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她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

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一朵“整洁花”(案例)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我们班来了一名新同学叫李某,她活泼开朗,做事认真,就是有一个爱吮吸手指的毛病。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帮她改正。那天,我们班会主题是“我很整洁”,我设计了“把整洁花送给你认为整洁的同学”这个活动。孩子们很开心,许多孩子都收到了“整洁花”时,李某的同桌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班的李某最恶心了,总吃手指头”。他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议论都说这件事。李某的脸红了。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把一朵我亲手制作的“整洁花”贴到李某的书上,孩子们发出了羡慕而又有些不服气的嘀咕声。我说:“大家可能不知道,昨天李某告诉我,她想下决心改掉她的坏习惯,希望我们都能帮助她,你们看李某的衣服穿得多整洁,头发梳得也整齐,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想李某经过努力和你们的帮助,一定能改掉坏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整洁的儿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李某的眼里含着泪花,没有说话。后来,李某真的改掉了她吮吸手指的习惯。

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儿童生活实际,个性差异的情况,把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做好引导,恰当地抓住时机,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也在发展中学习,用鼓励和爱去教育学生,非常重要。

《可爱的企鹅》教学设计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教学目标:

1.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2.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根据图示正确提出并解决问题。难点:熟练解决加减法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2、谜语导入

同学们,在南极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它们穿着:黑大褂,白衬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你们知道是什么小动物吗?(汇报:企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可爱的企鹅”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

三、探究新知:

1、大屏幕出示41页第一幅图(1)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3)你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吗?(4)你能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5)你为什么用加法算呢?(6)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等于8的?

2、小结看图的方法

3、大屏幕出示41页中间两幅图

(1)请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讲一讲这两幅图的数学故事吧,同桌交流后再提问。(2)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的方法来说一说图中企鹅的数量关系。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找学生到前面演示。

(3)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8—2=6 算式中,8表示什么? 2表示什么? 6表示什么?(4)你为什么用减法算呢?

3、小结

通过可爱的企鹅的情境图,你知道什么时候用加法算题,什么时候用减法算题了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

如果知道了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时,就用加法算;如果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时,就用减法算。

四、律动:放松舞蹈。

过渡: 小企鹅想考考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板书:解决问题

五、分层练习1、41页说一说,同桌交流后汇报。2、42页题1,看图列算式,独立完成后汇报。3、42页题2说一说,同桌交流后汇报。4、42页题3独立看图列算式汇报。5、42页题4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6、42页题5,教师先示范,然后提出要求,同桌分别拿出8和9的点子图进行游戏。

六、1、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当堂检测10道题

学习“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流程的体会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星期三的下午,王校长给我们全体教师传达了课改的精神,并引导全校教师学习了我校实施的“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流程。通过本次学习,我真是受益匪浅。我知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改成败的关键,所以,我只要改变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把教学模型实施得很好。通过学习,我详细了解了“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中的内容,“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以学定教、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一共有六大教学环节:

1、导入环节;

2、明确目标(2分钟);

3、自主探究(至少10分钟),本环节包括读、看、做、研;

4、汇报交流,展示反馈(十分钟左右);

5、分层练习(数学课堂要保证10分钟);

6、当堂检测(三分钟)。

我想老师要想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最重要就是老师备课要充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深深体会到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才能真正达到课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班级进行了分组,几个人一组进行自主、合作、讨论,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懈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都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又采取了一定的评价机制,设立了加分制,各小组成员有了激励也有了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以前相比踊跃了许多,气氛也热烈了许多,课堂教学的氛围完全变了。在展示这一环节,对于数学科来讲那更是他们“表演”的舞台,学生积极动脑,启发思维,创新思维,往往都可以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因此课堂上那种“死

气沉沉”的情况相对来讲少了许多。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与拓展,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的动了起来。

我觉得我们就是缺乏了一种实干的精神,踏实的精神,缺少了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激情,我们只要勇于去实践,大胆的去探索,不断总结提升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能实施好“小组联动,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型。

论文: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杨树房中心小学 王英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我校在新的课改教学中,以全新的视角和独到的理念创立了“小组联动,导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学生的学代替老师的教,学生的合作学习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合作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这一模式的深化实施,由于对合作学习认识和把握的不足,致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出现了偏差,降低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过程调控方式上有待于研究和提高。

合作学习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和交流的意识。

2、科学组织,使合作学习有序高效。

3、选择合作的内容,抓住合作时机,保证合作时间

4、运用多元评价,建立竞争平台。

5、探究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6、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

通过对六个方面的研究,解决制约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根源,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学会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促成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学会了学习,合作学习有效性差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努力打造出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教师定位,发挥合作学习的调控作用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对合作的内容,时机,时间长短进行合理的安排,并能根据合作学习的进程做好适当的调整。做好合作过程的调控评价,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合作中的不协调因素,合作中的亮点等及时组织协调,合理评价,因势利导使合作学习有序健康发展。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不应观望,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担负起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学生参与广度。力求生生参与,每个学生都要有参与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只有参与才有收获,只有参与才有发展。

取得的成效:

1、选择合作的内容,抓住合作时机,保证合作时间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问题要有思维含量,学生个体很难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学习重难点时,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需要进行探究时,在问题有争议时,展开合作学习,以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每一次合作要有时间保障,使合作交流充分,达到预期的效果。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学习,要做到先自主后合作,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积极参与、敢于展示习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会倾听,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学会表达,提炼自己的语言,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争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见解的正确。当然要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自己错了的就不要坚持。

3、科学组织,使合作学习有序高效

教师根据学生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纪律表现、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将学生分为六人小组,一般由两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两名学困生组成,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基本相当,为合作学习展开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小组内每个成员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展开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教师能够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合作互助学习,教师基本能够驾驭课堂,教师已经转换了自己的角色,变原来的课堂主宰为“指导者、倾听者和点拨者”。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点滴体会 篇6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提供时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镜头回放一】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今天通过泰格特的《窗》又可以看到什么呢?二、板书课题。三、教学过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在听老师范读过程中筛选信息。1、故事发生在——(填地名),2、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和——,3、开始,两人关糸——他们经常——靠窗的病人还经常为同伴描述——美景,后来不靠窗的病人因为——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的时候——

【分析感悟一】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的接受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现代课程之父拉夫尔·泰勒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已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由此,笔者认为,只有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不断碰撞,从而,学生自已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教师只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基础。课的开始,笔者设计了三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接下来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灵活进行的。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小说教学的方法,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变“先教后学” 为“ 先学后教”,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热情高涨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适时点拨:变面对“个别学生”为“全体学生”,更关注“有问题的学生”

【镜头回放二】

不靠窗的病人为什么不救靠窗的病人?他为什么急于搬到靠窗的床位?请同学们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因为不靠窗的病人非常的自私,他想着‘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就得到这种机会呢?并且进一步发展为‘紧挨窗户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导致病情一天天的加重。最后,对靠窗病人见死不救。他的这种自私心理不配看到这优美的窗外景色。”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用文本中的信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看到了作者对不靠窗病人采用了心理描写,你讲得很对。不过,老师问你,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中‘那个人你读得这么重?”“因为要突出他的自私心理。”“很对,我们在以后的朗读时,要注意对朗读重音、节奏的把握,作者强调的部分,我们应该要重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朗读第四到第八节。”“但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靠窗的病人能有幸看到这一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一下。”五分钟过后,老师请四位同学作了交流。“因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能有幸看到这一切,请大家注意我把这个‘看字读得很重噢。”喜欢咬文嚼字的语文课代表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别卖关子了,说吧。”心直口快的张某迫不及待地说。“这是他想象出来的,是给处于生命垂危的不靠窗病人的‘享受。”“这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蕴含在文本中的信息。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下面,请同学说说我们通过泰格特的《窗》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美丑的两种不同的心灵。”同学们一语道破。

【分析感悟二】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靠窗的病人与不靠窗的病人会有这样不同的表现?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并且适时对有问题的学生点拨,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就是关注一切学生。

三、巧设空白: 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镜头回放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不把文章的结尾呈现出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补写结尾。说明不靠窗病人看到了什么?并要求学生利用文本信息说明自己的合理性。学生甲回答:他看到湖水、野鸭、天鹅、花草、孩子……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这可是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呀。“对呀,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不过,没有听清楚我的问题。”学生乙说:“他看到的是杂草。”“他看到的是废墟。”“他看到的是土地。”“他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同学们热情高涨。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接着布置作业: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后,心理是什么想的?发挥你的想象,写三百字左右的文字。

【分析感悟三】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音乐中有“休止之法”,诗文中有“无言之境”之说……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提高思维的自主性,培育思维的独立性。

在教学片段三中,笔者没有生硬地从小说的主题入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不把结尾呈现出来,留下空白,变“教”为主为“学”为主,通过补写结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和联想。犹如抽丝剥茧一样,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既而走出文本,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总之,课堂教学转型势在必行。教学转型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上要有更新的理念、更专业的水准;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心中要装着学生,从学生出发,以学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课堂教学转型 篇7

一、“引发教学”的缘起

1925年,匡互生与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立达学园”。而后,该校几易校名,于2002年7月改名为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立达”两字语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仁者不仅自己要在立身行事上做好,还要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做好。松江立达办学宗旨便是“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以改进社会、促进文化”。

匡互生先生创办了松江立达中学,并提出了“引发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真意是引发,教育者的责任是要使被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荣滋长。”

二、“引发教学”的实施

松江立达不断反思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如何继承立达传统,以实现学校的稳步发展。为了开阔视野,学习他人先进经验,该校组织多批教师先后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南京东庐中学学习“取经”,结合“引发教育”,针对学校实际落实实施。目前,松江立达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先是新知预习和全体交流,然后是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或点拨;第二,典型例题的设计,让学生先做,然后教师再分析,作为当堂检测的一部分;第三,知识的拓展或变式练习,这是知识的延伸和升华;第四,学习小结,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学生完成全堂课的自我检测。该校在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课堂训练、探究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课前预习

东庐中学提出“讲学稿”师生共用,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

对此,松江立达“引发教学”的做法是:学生预习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目标而有所不同;预习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需要,决定是在课前还是课堂上完成;预习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和快乐地学习。

2. 师生互动

洋思中学的“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已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对此,松江立达“引发教学”的做法是:课堂互动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问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可以解决一般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师生互动”时让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解决,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看书、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3. 课堂训练

洋思中学的“当堂训练”提出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学生之间不得抄袭。杜郎口中学采用小组学习、展示和检测来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东庐中学则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下题海”,对收集的习题进行筛选、改编,并采用面批、个别教学及补标测试等辅导形式,完成“周周清”任务。

对此,松江立达“引发教学”的做法是:每个教师对收集到的习题进行筛选、改编,然后让备课组教师先做一遍,体会一下习题难度,考虑学生做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样的思路,需要设置什么样的台阶,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最后在课堂上检测,教师搜集检测结果后进行后续分析,不断改进训练内容和方式。

4. 探究发展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如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探究的空间。该校认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再灌输给他们要好得多”。而洋思中学课堂则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让学生按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按教师出示的习题去完成练习。

对此,松江立达“引发教学”的做法是:改课堂上教师出示问题为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改由教师出示题目、教师评价为课堂练习由学生自己编题、学生评价,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

三、对“引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

1. 评价。

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王永和在松江立达“引发教学,打造活力课堂”研讨会上,观看了几位教师的新课堂之后,指出了几个变化:第一,教师的观念变化,学生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讲解者;第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信心大大增强;第三,课堂面貌更新,以前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第四,课堂上师生关系、小组之间的生生关系,在讨论和互助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杨敏对松江立达由“引发教学”打造的“活力课堂”,做了这样的评价:第一,形成了松江立达课堂教学的十六字诀,即“引发教学,活用学案,合作帮促,即时评价”,以此为指引,教学有章可循;第二,教师教育观念逐渐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是到外地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之后潜移默化地发生的;第三,教师正在成为学生的学习“帮促者”,这是“春风化雨的教育、幸福课堂”的保证;第四,“活力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个性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松江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夏长来说,松江立达近两年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们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具体的规划,“引发教学,打造活力课堂”这个提法是有历史依据也有现实操作基础的,是理性的革新。活力课堂集中关注的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松江立达的课堂教学改革抓住了要害,做得很踏实。创新是必须的,但是创新不能只是提口号,还要稳妥推进,松江立达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得到师生认同,很不容易。

2. 反思。

以“引发教学”打造活力课堂,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开始的自学部分,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可让成绩尚不太理想的学生讲;在知识拓展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帮教活动,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帮助尚未理解的学生;在自我检测中,教师可让小组长当堂批改作业,并及时给予后进生帮助。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让学生来讲、练,只有学生讲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再来讲,充分体现了合作帮促、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

当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该校教师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学案上的用语仍旧以教师的口气为主或语言指向不明确,容易造成学生对学案理解不透的状况;还不能科学地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内、课外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在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上,如何合理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如何真正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如何在凸出学案的共性和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之间取得平衡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该校不断研究和探索。

松江立达校长陈剑钰认为,“引发教学”的本质就是以学定教、智慧教学,目的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学案为载体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组,运用“先学后教”策略,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学习,再生生、师生帮促学习;教师还要利用有效的多元评价手段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转型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普及教育”的阶段。据有关方面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这是我国不断提升办学格次、提升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可以说,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高校已经逐渐成为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学科与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等诸多原因的制 约,造成了大量毕业生成材难、就业难的现象。这就迫切需要地方高校迅速转型,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音乐教学和教师的新要求

地方高校转型的精髓其实就是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宏观把握下, 在地方政府建立相应配套政策体系的支持下高校的一次变身,一次向更开放的办学、更能动的紧贴社会、更前瞻的考虑就业的一次变身。注重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在高校转型后成为第一要义,而主线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细化到音乐学科就作用为应用型本科的音乐教学与专业的音乐院校的教学的巨大差别,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与专业演奏(唱)家和理论家的对比。对于教师, 则体现为知识结构的调整、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革新,以及老师本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再造。

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契机下音乐学科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型

1.基本音乐理论学习要力求多样化

音乐基本理论包括乐理、音乐史、和声、歌曲写作、即兴伴奏、作曲等理论性课程,以往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转型之后,我们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也就是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可以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歌曲伴奏等用音乐会的形式在进行小型演出。在学习理论课程时,可以将现实的中小学的音乐教材拿来我用,作为范例,分析曲目的特点和风格,掌握曲目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将来也许要面对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力推进视唱、视奏能力的培养

视唱、视奏课是训练学生将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在具体实践中的再现的两门基础性课程,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教授曾经说:“视唱练耳的确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要课程”,可见其的重要性。因为这两门课程并不是如声乐、器乐等代表某个专业方向,而是一种专业能力的体现,所以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契机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种音乐能力的综合性以及我们常说的“一专多能”其实就代表了音乐人才的复合型,这是社会急需的。而且在视唱练耳和视奏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该课程与其它音乐课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听觉、音乐感受力和音乐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音乐的感性体验得到了积累和融汇。这种对音乐的认知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确保其在工作岗位更好地从事音乐实践。可以多进行模唱、构唱、旋律节奏的听辨、乐句的即兴视奏、乐句的创意性改编,这都是提高学生具体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3.强化舞蹈编导的实用性训练

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舞蹈课是音乐学科其他方向学生的一项基础课程,目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仪表仪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舞台表演能力。但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时较少,学生仅仅学了一点皮毛。但是在从业后的实际工作中,舞蹈往往由于其广泛适用的特点成为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内容,这时我们的学生大多是捉襟见肘,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应该在基础舞蹈课程中多贯穿一些排练的内容,将对个体的训练培养转化为对小组、集体的训练培养,将舞蹈组合的排练转化为舞蹈小品的排练,多给学生体验舞蹈“排练”的机会。同时呼吁将“舞蹈编导”课程,特别是“幼少儿舞蹈编导”或者“群文舞蹈编排”作为音乐学科学生的必修课,使其掌握最基本的舞蹈编排能力。

4.倡导每个学生都参加团队的排练与实践

关于课堂教学形态转型创新的思考 篇9

1.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改革已经实行了很多年, 一直以来如何教育出适应社会发展、为祖国伟大复兴事业做贡献的创新型人才都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尽管这样,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教育改革过分的强调理念而忽视实践, 所以导致改革的效果不是很好。课堂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所以普遍认为教育改革应该从课堂改革抓起, 然而课堂之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课程, 所以课程改革又是课堂改革的核心内容, 通俗来说, 教育改革最根本问题就是解决在课堂之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 高职教育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与高等教育有差异外, 在课堂的教学方面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课堂更加注重实践知识的应用, 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 对于理论知识并没有过深的研究, 所以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对于整个教育改革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课堂教学形态的特征

2.1 培养学生是课堂主角的观念

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时外界因素的影响只是一部分, 例如:学习的环境、教师的水平等, 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更加取决于自己, 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重要的。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学生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听老师的话, 所以导致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对于所学知识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这样长时间的积累就会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降。

2.2 课堂的中心是自主学习

高职课堂的教育不应该只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还应该兼顾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能力的施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作为课堂的中心内容, 也有助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并且由学生讲解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可以独立的在所有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 之后再由教师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之外有效的利用书本上的知识, 也有助于知识的加深学习,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所以自主学习应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

3. 推进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形态转型的策略

3.1 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无论教育改革如何进行, 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新的课堂教学创新形态之下,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不要过分注重那些理论性知识的讲解, 重要的是学生的理解, 一味的笔记式课堂对于实践的应用帮助是极低的。所以应该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能力, 使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 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书本上的知识, 鼓励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表示教师的地位下降了, 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如何设计课堂内容和环节以方便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到新的教学方式中是每一位授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关注一线的教育资料,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人才。

3.2 对课堂教学相关因素的改革

首先教材的选择应该根据职业的需求严格挑选, 避免发生所学与所用不相符飞情况, 将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其次应该以岗位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培训与教育,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岗位的需求自己主编教材, 通过长时间的不断探索与开发课堂内容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改革还要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三者之间的衔接, 做到在教学中学习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杜绝理论与实践不符飞现象发生。最后, 对于学习的环境也应该有所整改, 尤其是高职院校应该多安排一些实地的参观或者是实习课程, 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打下基础, 针对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针对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建设不同风格的教室, 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 建立符合时代需要和高职教育规律的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现今高职教育一直致力于课堂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改革之后的课堂更加偏向于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的模式, 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胆破除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要素, 大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并依托行业, 融入实务, 才能真正实现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真正转型。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理论性、知识传授型教学形态, 建立一种为了行动、基于行动的实践性和实务能力培养型的新的高职课堂教学形态。这种新的教学形态在课堂教学参与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 这一新的课堂教学形态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均坚持系统改革, 大力提升现代高职教育教学能力, 并真正依托行业, 融入行业。

关键词:课堂教学形态,转型,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1]韦钰.中国工程院院士谈科学与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11-11-24.

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的转型刍议 篇10

众所周知, 西方的法学教育一直注重职业化, 关注市场,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学什么, 教师怎么讲, 法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 都尽量为此服务。对于如何学习西方的法学教学模式, 我们要遵循几百年前徐光启的教诲, “先行会通, 进而超胜”。下面笔者就从改革法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角度, 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学教学方法来探讨如何转型我国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教学及进行多元化构建。

一、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0号) 》中明确指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 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 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 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该意见还明确了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目标也应定位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同时要强调特色培养、交叉培养, 即培养既具有农林科技知识、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学人才。

众所周知,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法学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实干型人才为目标, 经过大学四年的法学本科学习之后, 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基本的案例,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纠纷。如果未能达到此目标, 则我们的大学本科四年教育就是失败的, 自然法学学生对法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兴趣和听讲的动力。所以我们认为法学教育的归属应是法学素质教育,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法学课堂教学。近年来, 我国高校开展了许多关于法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比如, 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这些措施虽然对法学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只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 并不是根本性的转变。[1]当前, 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一定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 但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 实践教学课堂资源的有限性, 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接受实践教育, 所以当前课堂教学仍是法学教学的主阵地。

二、西方国家法学课堂教学的借鉴

西方国家的课堂教学十分推崇“案例教学法”, 第一个运用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是美国的John Pomeroy。他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纽约大学教授衡平法时, 最早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将“案例教学法”定格为制度化法律教学方法的是前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从“讲座法”到“案例教学法”的转变, 在于从抽象、一般过渡到具体与个别。[2]这种方法目前仍是美国法学院教育的支配模式, 并且有了发展, 即出现了“故事叙述法”。

美国基础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法律故事”丛书, 它们以现代人的兴趣, 利用新的科技工具, 用故事的方式来叙述和讲述法律。“法律故事”丛书提供了额外的资料, 来提升对不同法部门的基础性案例的学习。如其第一本书《税法故事》讲述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十大经典联邦所得税案例背后的故事, 探讨这些案例的历史环境以及对当前税法仍然扮演的角色。伴随这本书的出现还设立了一个网站 (http:∕∕www.law.uc.edu∕Tax Stories) , 该网站公布了最高法院关于这些案例的全部档案, 包括下级法院的意见、当事人和利益相关人的辩护状、口头辩论和最高法院的意见。在美国, 新的税收立法几乎每年都要发生, 美国高校的税法课程将税法的体系传授给学生, 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每日变化的税法, 所以重要的判例是最好的风向标, 吸引学生去学习税法理论知识。由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决定, 美国以判例法作为它的法律渊源, “用故事讲述法律”是在案例教学法基础上的深化, 选择更少的案例, 重视案情故事的真实和叙述, 追求案例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法律进化的时间, 来探讨案例背后的法律、政策与社会问题。[3]

目前, 我国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也引进了案例教学法, 我们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导学生去寻找适当可用的法律, 归类法律问题的事实, 运用适当的解释技术去赞成或反对归类, 考虑每一个判决的结果, 考虑法律的差距, 中立地适用法律原则, 密切地和某些法律概念相关联。我们的案例教学法与概念法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法律渊源的体系, 将成文法置于首要位置, 不承认司法判决作为独立的法源, 法律推理中推崇演绎法。因此, 我们的案例讨论相对于美国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有限得多, 更多地集中于个案判决对特定法律领域的发展贡献, 以及法律推理的力量, 很少涉及事实、利益和案例背后的政策争论。

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和美国的法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 但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美国法学家们所提倡的“故事叙述法”。为了加快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我们应该早日实现法学课堂教学的转型, 由传统上教师包干的讲解式, 进入“故事叙述”和“理论讲解”并重的新时代。这里的“故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案例, 由教师引导进行学习, 来探讨案例背后的法律、政策与社会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构建和转型

课堂是什么?《辞源》如此定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使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农林院校对法学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 必须借鉴国外法学课堂的教学经验, 改变过去僵硬的教学模式,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对法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构建和转型。

1.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农林院校应借鉴起源于美国的案例教学法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分析案例起引导作用, 学生要积极参与分析和思考, 阐述自己的观点, 互相开展辩论。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学生从中学习如何正确决策, 反思自己的错误决策, 锻炼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新性思维教学模式。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为了培养法学学生的创造力, 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农林院校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倡创造性思维教学, 采用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模式。首先, 教师态度的改变是重点, 打破“教师万能”的观念, 准许学生自由探索, 包容不同意见, 让学生自由地运用思维, 依兴趣学习。其次, 教学活动要富有变化性,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再次, 改进学生作业的方式, 应避免抄抄写写的作业, 使用创造性思维的作业。最后, 改进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命题时, 教师应减少记忆性的试题, 应偏重应用、分析、综合、评鉴等高层次的题目, 并利用多种方式评价, 关键是能接受学生合理的与老师不同的答案。

3. 模拟法庭模式。

现在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 尤其是诉讼法教学中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模式, 通常是由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素材、介绍案情, 然后进行角色分配, 最后进行角色扮演, 各方在自己的立场上, 根据法律程序进行模拟法庭的演练。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法庭, 主要在于教师的课下指导, 学生在课外也要准备充分, 而且准备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烦琐, 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模拟法庭演练。

此外, 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还可以采取课堂辩论模式、讨论启发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法学课程的特点采取生动灵活的、具有法学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 以此实现对法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构建和转型。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仍是农林高校法学教育的中心环节, 我们应明确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归属, 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学课堂教学经验, 对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构建和转型, 以期促进法律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姜雯.论法学课堂之重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8) :105.

[2]李蕊.法学课堂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 :139.

课堂转型,“苏派”语文再出发 篇11

一、言语智慧,强化语用

《错过》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它辩证地讲述了人们为什么会“错过”,提出人们要更好地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议论文的观点更加鲜明,论据更加充实,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辩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一下文章是如何看待“错过”这个问题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和作者不同的观点。将学生的观点总结起来,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并和持同样观点的同学组成小组,搜集各种例证,用来辅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我们不应该纠结于‘错过的事物,而要放眼未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东西,拘泥于过去只能是原地踏步。”还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应该在‘错过的事物中得到经验教训,或许我们下次还会有机会,错过了一次就再追寻第二次,要不离不弃。”围绕这些观点进行辩论,可以考验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二、文化创生,继承传统

在学习类似《凡尔赛宫》这样的文章之时,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一些凡尔赛宫的照片,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是和作者一样在凡尔赛宫中游览的人,随着作者描写的顺序来“游览”凡尔赛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了解文章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了解举例子、作比较等文章中使用的方法。在这样图文并茂的欣赏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深处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苏派教学中有很多教学主张都体现了文化创生的观点,如“诗意语文”、“文化语文”等,都强调突出文学功能,自觉开发人文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文学之美。

三、自主建构,突出主体

在学习《雪》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用自主构建的方式来学习,向学生提出问题:“哪里的雪?怎样的雪?”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很好地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却很考验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总结出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江南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冰冷”,此时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这样的概括太简单了,能否更加细致地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进行对比呢?”学生在细致阅读之后再次进行总结,找到了“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磬口的蜡梅,冷绿杂草在雪下”等具体描写南方雪景图的句子,又找到了“如粉如沙不粘连,旋风里蓬勃奋飞,日光里灿灿发光”等具体描写北方雪景图的句子。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小组讨论,对自己总结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南方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那作者最喜欢怎样的雪景?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雪景呢?”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干涉,学生自己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循序渐进地找到解读文本的关键。

四、整合发展,立体推进

以《赵普》这篇文章作为例子,可以用整体发展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立体地学习这篇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围绕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尝试概括,此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并进行阅读理解。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事?什么人?”让学生尝试概括《赵普》这篇文章写了主人公怎样的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体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学生很快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的事情,体现了赵普勤奋好学和胸怀天下的精神。此时可以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如何用一两句话来将文章中的两件主要事情概括出来,要完整体现故事内容,而且还要做到表达生动。这一个板块主要考验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可以进入到第三板块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搜集一些和刻苦学习有关的故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情,说说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个板块考验的是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资料收集以及归纳总结、文字表达的能力。

苏派教学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苏派教学致力于为每一个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求更高的教学质量就要更好地运用苏派教学方法,推动苏派教学发展。

课堂教学转型 篇12

为了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与空军建设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培养新型飞行人才的目标,使课堂教学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变学员“消极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变“模仿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变“只接受科学结论”为“既接受科学结论,更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项整治”,必须变“知识型教学”为“智慧型教学”。

“智慧型教学”所追求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地位。“智慧型教学”可以这样界定,教员通过认真分析学员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员对知识内容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教员分析好教材和学员是实现“智慧型教学”的基础。分析好教材是指除了教员对所教的内容必须搞懂以外,还应该分析好学科的知识结构,搞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规律。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好知识点,把智慧价值高的知识传授给学员。智慧价值高的知识是指基本知识、系统知识、方法知识,基本知识和系统知识是思维借助的最佳材料,获取新知识的基本依据。学员掌握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有条理的吸取、储存新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头脑的知识网络升华。学员掌握这些知识,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实现思维创造。方法知识是知识的最高提炼,是覆盖面最大,共性最强的知识,是一种智慧因子最活跃智慧价值最高的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是靠方法来调节,知识不借助或通过方法,知识就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分析好学员是指对学员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智力发展情况要清楚,教员必须对学员知识现状进行调查,以有一定难度的基本知识和系统知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给予一定的智力负荷。教员还必须对学科前沿知识作一番调查,及时补充新知识、新信息,拓宽学员的视野,加深对基本知识和系统知识的理解。做好了上述两个分析,才能做到两个心中有数,即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学员情况心中有数。从而为实施智慧型教学奠定基础。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进程,这是实现“智慧型教学”的关键。实施智慧教学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教授,尤其要重视辩证逻辑思维,现代科学思维,非常规思维的教授,使学员懂得思维的规律,掌握思维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完整的教学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是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某种科学原理的过程。应该这样安排教学,既使学员成为认识活动的积极参加者,而教员的作用也不应当只限于讲解和演示所学的事物和现象。教员应该成为学员消化教材的积极指导者,使学员掌握并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发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兴趣。教员不仅要使学员掌握好讲授的内容,而且要使学员同时掌握教员讲授的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时教员要把自己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讲给学员听,或者剖析给学员看,使教员不仅是知识的讲授人,而且成为学员学习的“引路人”,起到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

师生之间除了教学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它还可以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谊,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情感投入体现了教员对学员以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充满师爱的教学才是更加完美的教学。因为教员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教员的情感还影响着学员的感知、思维、意义、想象等认知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等等。因此,教员无论在课堂内外都要十分重视与学员的情感沟通,全面地了解认知学员,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员产生真正的爱,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员,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员,使学员体会到教员的关心,从而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性。“智慧型教学”强调教员与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员与学员能够彼此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属于“知识型教学”。“知识型教学”只适宜传授知识,而不适宜培养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变“知识型教学”为“智慧型教学”。“智慧型教学”所追求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地位。

上一篇:夏季生猪饲养下一篇:宣传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