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转型求实效

2024-07-02

课堂教学转型求实效(共9篇)

课堂教学转型求实效 篇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在《课堂教学转型:静悄悄的革命》一文中解读了课堂教学转型的教育哲学,使我们体悟到真实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也必然是一个“静悄悄”的过程。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每个教师的课堂都具有不同的色彩。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中学。我们认为,只有切合师生实际,适合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而课堂教学转型的目标应当是“让每一个教师从事更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更适合的教育”。为此,我校以“崇德、博雅、弘志、自信”为校训,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校的实际校情出发,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转型。

一、探究学习拓展教学,探出实效

我校在课堂教学转型中,极力倡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对学生需要教师帮助、指导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功;对于学生错误的或不完整的思考,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通过重新认识、观察和分析,自己去纠正或完善自己的思考。我们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原本不爱学习、不愿探究的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物理教师在执教《快快乐乐学知识,安安全全用好电》一课时,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欣赏两个生动的动画短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成员“连接电路”比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通过对雷击现象的讨论,使学生明白预防自然灾害的意义。

二、社团活动延伸教学,玩出实效

刚入学时,许多学生尚未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部分学生甚至不交作业。如何让这些学生爱上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开展拓展型社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我校社团活动开展已有三年,我们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而社团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支撑。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的社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效地挖掘学校资源,为课堂教学转型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与社团建设的融合,让社团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课、拓展课、心理辅导课等课程中,增强社团活动和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目前,“艺花皆木”版画社、“武魂”太极拳社、“风云”气象社等兴趣类社团,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学生们在活动中掌握了技能与知识,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制度规范深化教学,学出实效

我校以强化校风、学风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校本教学管理制度,狠抓制度的检查、落实和反馈,切实规范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课堂教学转型的实现。我校还将礼仪教育纳入拓展型课堂教学,将礼仪教育课表化、常规化。教师采取正面引导、观看录像和小品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自觉规范平时的言行,促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自觉这样做”,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近年来,我校还坚持开展以“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为主阵地,创建自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文化、班级文化。

课堂教学转型,既是必然,也是应然。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承担者,也是课堂如何转型的具体设计者和实践者。教师应该坦然面对改革,敞开心房,努力学习课程改革的前沿理论,更理性地接受课堂必然转型的事实,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尊重教学规律,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革命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一次静悄悄的革命。

辟蹊径,求实效 篇2

一、导入语:以人为本,由点及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揭示,新知识的教学应当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即“温故而知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是在新知识或者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出来的,或者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抑或是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没有“故”,哪来的“新”?找准和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是每位老师授课时必须予以重视的。

平时,我们在教学新知时,可以先用学生的旧知识,向学生做一些有关的引导。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题西林壁》的教学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还记得五年级下册‘水主题单元中,我们一起认识了苏轼。谁来说说对于苏轼,你有多少了解呢?”通过回忆,学生逐渐丰富了对苏轼这位北宋诗人的再认知。而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以前,你们都读过苏轼写的哪些诗句呢?”待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小结导入:“苏轼笔下的西湖,晴姿雨态,各自精彩,而他笔下的山会是什么样的呢?”自此揭题,学生在夯实旧知的同时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课堂的探索之行,一举两得——旧知识成为一条认知的纽带,带领学生由已知步向未知。

二、小练习:积流成海,漉沙得金

复习是影响新知掌握的重要因素,应成为贯穿人类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们也能从一个人有无良好的复习习惯,就能看出他平时学习的效果是优是劣。

对于学生学习的新知识,要做到有效复习,余文森先生曾把方法浓缩为“小”“多”“快”。“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

有鉴于此,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平时复习的习惯。比如,在复习生字词时,我坚持每天抽出5分钟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小练习进行巩固:或让学生根据拼音端正地书写词语,或让学生辨析字形各自组词,或为生字娃娃找朋友……学生完成后当即进行批改评价,收效显著。

此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制作提问卡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们及时制成“提问卡片”。每周五,我都要到他们张贴提问卡片的栏目那里查看。采用个别解答和集体解答相结合的形式,对于那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我们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对于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就参与讨论,隐性地引导他们理解知识。

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复习,为学生创造了无限可能的成功机会,为实现优质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选择性的借鉴、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和技巧能帮助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上少走弯路,从而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加速进步。

三、复习课:回溯反顾,知识重组

人类思维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从感知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抽象理解,最后再回到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

根据这一基本规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注意引导学生阶段复习的习惯。在学习单元前,我鼓励学生拟定好行之有效的计划。请学生对自己一个单元“回头看”,评价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总结经验。我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按体裁划分复习的:诗歌类(古诗、现代诗等)、童话故事类、说明文类,通过求同、存异等多种方法,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形式,巧妙地进行知识重组,避免了单调乏味地“重吃甘蔗渣”,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

针对复习课,我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第一个环节——读。上课伊始,教师交代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因是复习,学生均已学过。故而教师仅要求学生能尽快将要复习的内容记忆下来。第二环节——引。在学生已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了要复习的知识点后,教师再予以引导,加以提高。主要是引导掌握重点、难点,内容要求少而精。第三个环节——问。教师讲完后,引导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评价。提问内容紧扣刚刚讲过的重点、难点等,也力求少而精。第四个环节——练。为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当场练习。然后公布答案,由学生同桌互换批改,并当场评价,形成激励机制。这一环节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要求有一定解题速度。

“读”“讲”“问”“练”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相依。既照顾了重点,也讲述了难点。整个安排紧凑、利落,毫无拖泥带水。

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对课文进行复习巩固,再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迁移,把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实践证明,在阶段复习中,“四步复习法”提高了复习效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知识的掌握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课堂“放手”应求实效 篇3

一、提问需有“统帅”

在课堂上,我们喜欢让学生自主读文,提出问题,然后交流,交流时没有主次之分,看似轻松和谐,其实形散神无,课堂效果极差。我以为提问需有“统帅”,一堂课如果由几个颇具思维含量的大问题统领,让学生围绕着它们直奔主题,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赢得时间,又有了效果。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教师这样设计:

师:上节课紧扣“盗”字,同学们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1)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2)他是怎样盗火的?(3)盗火的结果怎样?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课文,看看你已通过读书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意图:整体把握,直奔主题,给学生明确的探究对象,这种自主研读才是有效的,这种创新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活动需有“语文味”

我认为,语文课堂上任何创新活动都应属于语文活动,都得紧扣文本,服务文章的主旨,练习听、说、读、写。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摇花的“快乐”,教师的活动设计可谓别出心裁。

1.“来,伸出双手,抓住树干摇。看!树枝上也有,金黄金黄的,抓住它使劲地摇。”“在刚才摇桂花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读读这句话。

(黑板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2. 想看看摇桂花真正的情景吗?(看课件)拿起笔将你刚才看到的情景写下来,能写几句写几句,只要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就可以了。

3. 自己读一读所写内容。

生:“我的手臂上、头上都是桂花,遍地金黄一片,我满身香气……”

4. 再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学生的激动、兴奋、欢乐之情溢满脸庞。)

在这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朗读进步的过程,看到了精彩的课堂生成,看到了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快乐与兴奋。

三、拓展需有“圆心”

课堂学习与课外补充阅读两者相互依存高度统一,但课外拓展不是“满天飞”,只有“以课文为圆心”的课外补充才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对提高课堂效果大有裨益。

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教师便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在“丹顶鹤不管是引吭高歌,还是展翅飞翔,姿态都是那么高雅”一句中,对“高雅”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没有让学生去生硬地理解这个词,更没有说教,而是借助课外的拓展生动形象地解读,并且掌握运用了它。

师:说说它“引吭高歌”的样子。

生:脖子伸得很长很长,像滑梯。

师:它在“高歌”什么呢?

生:同伴要结婚了,在为它祝福。

生:它在高歌:“我在这儿的日子过得很好。”

师:(图片展示“展翅飞翔”)说说样子像什么?

生:像一位美丽的仙女。

音乐声中连续展示“尽情嬉戏”“悠闲散步”“翩翩起舞”“哺育幼鸟”等图片,并出示填空:丹顶鹤不管是______,还是______姿态都是那么高雅。

这种课外拓展用在了刀刃上,用在了点子上,才是最有效的。

实施新课程 重在求实效 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行为

高中新课程推广实施已经四年了,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交流研讨和听评课活动,使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对新理念、课堂行为都有了较深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在参与各种类型的听评课活动,进行深入思考之时,我们

觉得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行为有几个很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现就笔者的拙见略作陈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学生参与不应简单地追求回答问题的数量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要求之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成了新课程实施者的共识,教师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中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笔者也真正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但也常常会见到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简单化、形式化。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少,真正有质量的参与却为数不多,思维的参与度也不是很高。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围绕课堂,往往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认识与定位。评价学生参与程度,虽然要考虑到参与的人数,但绝不能简单地以数量说明问题。有时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很多,但大多是简单的重复与延伸,学生没有深入思考,思维没有真正参与。而有时参与的人数并不多,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对这一问题有了积极深入地思考,学生的发言往往可以激发所有的同学更进一步地思考。因此,我们应当在保证全体同学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力求有最多的同学发言。所以说,课堂评价不能单纯以发言学生人数及占全班学生的比例来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二、分组讨论应以学生思考准备为前提

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是新课程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学生交流合作、分组讨论学习的形式屡见不鲜。但在许多讨论中,我们觉得有不少片面的、为讨论而讨论的场景,即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种没有独立思考、充分准备的讨论学习,有许多弊端:首先,讨论者抓不住要点,缺乏针对性;第二,个别优秀学生成了小组的代言人,而多数学生不知所云,只有附和、旁听;第三,即使优秀的学生也只能是简单地表达,难有深入思考,也没有机会质疑。所以,交流合作、分组讨论学习应建立在个人独立思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活动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

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只有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交流讨论才能更好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学会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整个学习过程不可能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就能完成,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依然离不开接受性学习。因此,不能无视课程内容与特点,一味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特别像古代散文教学,若确定若干篇目,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将作品的内容、艺术风格、表达特点、文化内涵等进行整体讲解赏析,让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认识感受,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之中,去思维、去品尝,也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

四、讨论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教师预备答案并引导学生答出预设答案的情形比较多。当然,教师的课前设计需要预设答案,但预设答案不可能顾及所有,一些学生会有奇思妙想。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回答时出现的不同观点,予以适当点评,或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创新思维的能力。绝不能在学生的回答中选取与自己预设答案相吻合的,而将有异议的放弃不理,或学生都没有回答出预设答案,干脆直接讲述,置学生的回答于不顾。如对一些文章结构的分析,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尽相同的结果,不应只盯着参考资料或个人的观点,而应对学生的不同分析予以评价,在指出不妥之时充分肯定正确的观点,使学生真正主动思维,敢于思维。又如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传统的侧重于阶级分析,这不能一概否定,但我们更应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考虑其人文、人性的成分,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地、丰富地分析文学作品。

五、朗读与背诵应该是语文课堂不可的缺失一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部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治性情,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从这个目标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阅读所承载的不只是狭义的语文学科知识的任务,它影响着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可分为默读、朗读、背诵等几方面,默读一般适用于泛读,也适用于精读,而朗读和背诵则是精读所必需的。语文课堂所学篇目多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对这些经典作品整篇或段落进行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而时下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过度拔高的玄妙的讨论解析,或由课文衍生出的甚至是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关的习题训练,很难听到对课本的朗读,就连课本中规定的已少得可怜的背诵也得不到落实。这对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即使对高考而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六、课堂教学不宜简单追求方法的多样化

教法和学法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就应重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法和学法。比如经典诗文的教学,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从质疑、讲解、讨论、探究、朗读乃至背诵诸方面进行;也可以突出教师的讲解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的赏析,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美好境界之中,然后让学生朗读,去感悟作品蕴藏的思想情感。而科技说明文就应该以引导学生默读、梳理、筛选信息为主。“表达交流”部分则以学生交流思想、训练表达为主。总之,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复杂的过程,对教法或学法的确定也应灵活,不可简单地为追求课堂形式而在一节课内采用过多的教法或学法。

七、充分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更加新颖直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对语文课堂而言,它使得课堂容量加大,能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充分地调动,更快捷地进入情境之中,得到全面的感受和熏陶。但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现象:从课题到重点字词等全部板书内容,都用幻灯片打出。本该是情景交融的精美诗文,转化为直观的画面,缺少了语言的品读感悟,对画面的观赏替代了联想与想象,为数不多的范读也用录音代替了,学生缺少了与教师的近距离交流沟通。

我们应该清楚,师生交往中情感的直接交流以及对学生更直接的潜移默化与熏陶感染,是多媒体无法完成的,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但需要教师直接完成的绝不能忽视甚至放弃。

联系生活学数学,优化课堂求实效 篇5

一、联系生活, 感受学习数学之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学习应该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 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 结合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 因此, 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就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起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 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能, 学会联系生活实际, 体验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如:在教学《位置》这课时, 教师先从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入手, 引导学生回忆马路的十字路口井然有序的交通是什么在指挥?学生想到了交通警察、红绿灯。 接着课件出示交通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红、黄、绿灯和三辆车的摆放的位置, 从不同角度阐述它们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回归生活,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重视让学生回归生活, 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存在,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沟通数学与生活联系,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课时, 教师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门窗及黑板的长和宽, 然后利用所学知识, 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 让学生通过搜索信息, 并对信息加以分析,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 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这课时,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旅游景点, 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到梅花山虎园参观需乘车而行, 选择“购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我们在旅游公司了解到这样的信息:个人票, 每人10元;包车, 每辆车40个座位, 每个座位8元计算。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购票方案, 算一算, 哪种方案最合理, 为什么? 结果学生设计出了许多的购票方案, 并说出了设计理由。 教学联系学生实际, 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三、体验生活, 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

联系生活讲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生活情境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情况,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生活, 有效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后,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周末购物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历帮助父母选购多种不同生活用品的过程, 着重探究怎样付钱、怎样找钱。 购物时, 要让学生根据所买物品的单价和自己所带人民币的面额情况, 进行估计、筹划, 设计合理的付款策略, 计算核对应找回的钱数等。 学生经过这一系列数学活动, 有效巩固和应用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经历了解决处理购物过程中生成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升华生活, 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要回归到生活。 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 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 认知和经验的升华, 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 对认知的再认知, 对经验的再经验。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真正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在教学《求长方形面积》这课后, 请学生思考, 要给一个长6米, 宽4米的房间铺地毯, 现有宽1米, 宽2米, 宽4米的三个规格的地毯, 你选择哪一种?需要多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字的优越性, 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化学教学中变着花样求实效 篇6

一、不断地重复重点知识

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春晓》, 当长大成人, 依然可以流利地背诵出来, 这是为什么?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地重复那些重点知识, 强化学生对它们的记忆和理解, 让重点知识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忘记也做不到。

例如, 在物质的量的教学过程中, 我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各物理量间的转化关系图, 然后用这个图贯穿整节课。关系图不断地重复出现, 自然而然加深了学生对它的理解。

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知识间的联系

各学科都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 教师需要经常检查学生记忆的情况。当然, 教师在检查时的方式要多样化, 避免过于单一引起学生反感。

如在听写化学方程式时, 传统的“写出**和**的反应方程式”的听写方式比较枯燥, 也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方程式和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我们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来让学生听写, 而且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式的应用价值。例如, 任意写3个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式, 任意写两个体现Cl2氧化性的方程式, 一个能说明碳酸比次氯酸酸性强的方程式等等。教师在听写完后马上让学生相互交换, 互判互评, 再在班里展示, 全班一起交流, 评价。这时, 学生给其他同学判卷时都很积极认真。这样可以增大学生思维容量,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复习课上避免“炒冷饭”

复习时如果只是把旧的知识重复一遍, 那无异于“炒冷饭”, 学生会感到非常乏味枯燥。复习课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容量有多大。如果学生在课上能够动起来, 与此同时教师也就得到了解脱, 这才是高效的课堂。为此, 我针对不同类型的章节, 努力变换形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 在对硝酸进行复习时,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循环赛。每小组每次只能说一条有关硝酸的知识, 后面的小组不能重复前面所说的, 教师板书时有意识地将知识进行分类。如果哪个小组说不上来了, 就唱班歌。最后根据板书,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这样的复习课, 学生积极参与, 思维活跃了。

四、习题课上下工夫

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 有意无意地避开习题课, 可能都普遍认为习题课不好出彩, 但在教学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习题课, 而且习题课的好坏也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习题课如何才能让学生提高能力, 达到高效呢?我以为, 习题至少要做两遍, 一遍以学生身份做, 看看在解题时哪里有困难, 一遍以教师身份做, 分析题目和知识点间的联系, 然后再分类讲解,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提高应对能力, 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管出什么题型, 都能解决。

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经常变换授课方式, 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种乐趣, 一种和学生一起做的“游戏”, 变着花样带着学生边玩边学。习题课上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 有必答题, 有抢答题, 大大提高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

五、作业重落实

教师讲得再精彩, 再清楚, 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卷面上。所以我很重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我要求课代表每次作业都要收, 包括书和练习册。多数情况下全批全改, 有时看一半, 有时看每个小组的其中一员。问题多的学生我会在作业上写着“来找我, 我给你讲”。如果哪道题学生普遍出错, 那么讲解后我会要求学生重新做。有时会让学生把选择题当成计算题去做。我还经常让学生出题。我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份题, 备一份答案。我先收上来看看, 如果写的太潦草, 我会让他重做。然后发下去让学生交换着做, 做完后出题人给做题人评卷, 讲解。然后我再收上来, 并且找出好题, 在全班展示, 让做题人讲解。这一点很重要, 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让学生知道教师很重视他们所写的。

为了督促学生, 我还会抽查一部分学生的卷子, 让他给我讲题, 如果讲不出来, 我会连出题人一起批评的, 总之要想办法防范学生蒙混过关, 让他们知道这个教师不好糊弄。对那些程度好的学生一定要盯紧, 我把他们分成了小组, 两两结对, 让他们每周做一份高考卷, 相互讲解交流。对于程度差些的学生要侧重检查他的基础知识, 我们搞小条测, 每次测完后, 我都找那几个成绩不好的学生, 面批面改, 然后让他们再做一遍。我还为学生设立了公共邮箱, 把做过的题发上去, 让学生下载, 再做一遍。

课堂教学转型求实效 篇7

一、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分组简单机械

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 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我校的初一思品课教学中的小组是按座位前后自然分成六人小组, 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 但人员搭配不合理,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相互促进。

(二) 讨论流于形式

表现在:

1. 讨论变成“闲聊”。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5~6个学生就围坐在一起讨论, 往往满教室都是嗡嗡声, 但讨论内容很多与问题无关。很多小组讨论时间变成了纯粹的“闲聊”时间。

2. 讨论过于频繁。

现在有些公开课讨论次数频繁, 失去起小组讨论应有的功能, 学生参与的兴趣在不断降低, 效果大打折扣。

(三) 汇报停留表面

汇报是展现一个小组合作成果的重要载体,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实际汇报中存在两个问题。

1. 师生淡化合作成果。

教师要求学生汇报发言时, 只是有几个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汇报。教师往往问的是“哪个同学愿意上来说一说”, 而不是“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学生一张口也是“我觉得如何如何”,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这种发言折射出来的是个人智慧, 而不是集体智慧, 有悖于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2. 教师缺乏理性点拨。

教师在听了小组汇报后, 常以“很好”或“请另外小组汇报”等无意义性语言。汇报成果, 应促进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 从而把问题往宽度深度方向发展。小组合作教学在这里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手段, 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合作学习。

(四) 学生参与不均

通过观察发现,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困难学生获益少。调查问卷中有80%的教师也认同。说明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

二、优化小组合作教学的对策

(一) 构建小组, 结构合理

为避免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走过场的情况, 使之真正成为启迪学生的心智,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发挥个体优势, 进行讨论式教学。当学生进行讨论时, 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巡视指导与调控, 进行必要的引导。当学生进行汇报发言时, 教师要表扬和适当的调控相结合, 汇报成果要颁发小组奖, 可防止“空洞的讨论”浪费时间, 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二) 精心设问,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内在动力, 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自觉努力去探索, 且初中生处于少年时期, 好胜心强。讨论的题目要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应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值得讨论的问题, 要紧密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 焦点问题, 要尽可能采用一些实际问题或现实生活问题, 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有话说, 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率, 提高课堂讨论的效能。

(三) 营造氛围, 民主安全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是思品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小组合作教学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 要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平台;要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 敢于探索求异的快乐教学氛围, 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尤其是必须让班上学习最有困难的与基础最好的学生都参与, 发挥集体合作讨论功能。

(四) 学生为本, 发展个性

“少数学生包场”是小组合作教学的大忌, 它不仅会影响小组合作教学的深入展开, 而且也会影响学生间、师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时,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不断激发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差异, 逐步消除部分学困生的自卑感, 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的责任感和团体成员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

总之, 在初一思品课教学中, 小组合作教学应该改变原来枯燥的政治说教, 优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群体意识。

摘要:小组合作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 促进了人际合作关系, 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但在我校思品课小组合作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发展个性;精心设问、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民主安全;构建小组、结构合理等方面优化小组合作教学。

关键词:合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 (品德) 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刘军.《“情动而辞发”给教学的启示》.中学政治教学.2007年.

[3]沈岷山.《使用肢体语言的教学》.上海教育卷.2007年.

突出重点抓落实 准确定位求实效 篇8

一、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党委工作涉及全局, 贯彻落实任务艰巨, 头绪繁多。为了确保督查工作的实效性, 我们主要做到“三个及时把握”:一是及时把握县委工作思路, 理出重点。县委在一定时间、一定阶段都有指导全面工作的整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我们紧紧围绕这些思路和重心, 及时理出督查工作的重点, 明确工作方向。每年年初, 我们根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整体发展思路和目标要求, 对主要工作进行分解立项, 明确具体目标, 抓好各部门目标的责任分解, 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并以此为总抓手, 根据进展情况, 制定考核细则, 年终按得分多少, 排列名次, 落实奖惩。同时, 每月向县委主要领导汇总反馈全县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 为县委掌握全局、进行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县委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和对重大决策做出部署后, 我们都及时进行研究和分析, 确定工作重点, 跟踪督查。如市委五届四次全体会议后, 我县立即行动, 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和全体科级干部会议等,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并结合台前县实际, 明确了发展目标, 制定了四条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确保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二是及时把握

工作发展动态, 抓好“要事”。决策

落实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其间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年初, 根据县委对经济工作思路的调整, 我们及时把握工作发展动态, 调整工作侧重点, 搞好反馈。今年以来, 县委督查室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组, 共开展了三次专项或全面督查, 分赴各乡镇、重点企业进行了实地查看, 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措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是及时把握上级党委督查导向,

搞好结合。上级部署的督查任务, 都是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 或是上级领导关心、关注的重点工作, 这些工作对下级党委来讲, 都带有前瞻性、指导性, 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省、市委每次下达督查任务后, 我们都认真督查、按时上报, 并结合全年的督查计划, 查漏补缺, 补充完善, 在督查力量上侧重向这些工作倾斜。6月30日, 市发改委下发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进展情况督查通知后, 我们会同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及时召开了台前县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进展情况督导会, 对涉及我县的13个重点项目进行了及时督导, 对未完工、未开工和进展缓慢的项目, 认真研究了下一步的推进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准确定位, 讲求实效

督促检查属于领导工作的范畴, 作为党委办事部门, 我们应该协助党委抓好工作落实,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 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定位”。一是把督查工作定位在“工具”上。党委办公室是党委抓好决策落实的工具, 必须以党委需要为第一要务, 与党委始终保持一个声音, 一个步调, 同频共振, 绝不能擅自行动, 出现杂音, 这是对督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做好督查工作的基本前提。为此, 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头脑, 突出了“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纪律, 各项督查工作严格按照党委要求办, 赢得了党委的信任。二是把

督查工作定位在“参谋助手”上。站

在领导的高度和角度, 摸实情、出实招, 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为领导抓好落实当好助手。多年来, 我们坚持把开展督查调研活动作为提升督查工作档次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督查调研活动, 为领导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如:今年年初, 我们从全局的高度对全县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客观表述了我县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三是把督查工作定位在“综合协

调”上。党委办公室代表党委行使督查职能, 处理问题时既不能以钦差大臣自居, 盛气凌人, 也不能谨小慎微, 无所作为, 要把工作定位在综合协调上, 发挥其处于决策层与执行层中介的作用, 注重督查、协调、服务的有机结合, 沟通上下、联系左右、以综合协调促工作发展。四是把督查工作定位在“解决问题”上。督查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服务党委中心工作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推动工作落实。我们认为, 开展督查活动, 不论采取什么方式、什么方法, 必须以是否有效地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 出实招、见实效。如:我们针对人民网上涉及台前县的留言, 及时把各个问题进行分解立项, 下发到有关单位, 并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办理。随后, 我们把每个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详细汇总, 及时上报, 并在人民网上进行答复, 促使问题及时解决。

三、夯实基础, 强化保障

搞好督查工作, 必须有一批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督查人员做保证。一是健全督查网络。我们按照“增强督查工作权威性”的要求, 充实调配督查人员, 并在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成立以综合办公室为网点的督查网络, 选聘了一批思想素质高、经验丰富、作风正派的业务骨干担任专兼职督查员, 形成了层次分明、责任明确、上下联动的督查网络体系。二是提高人员素质。督查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督查工作的实效、质量和水平。我们根据督查工作的要求, 狠抓业务学习, 要求每位督查人员强化专业学习, 吃透督查理论, 把握督查发展趋势, 掌握督查工作技能, 并积极运用督查成果撰写理论文章。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督促检查工作考核、奖惩制度, 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 将督查工作列为办公室工作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形成了一整套有效可行的考核办法, 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搞好督查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四是提供权利保障。经县委常委会研究, 授予县委督查室六大权力, 即参会阅文权、巡视检查权、督查调研权、直接查办权、直接汇报权和通报权。县委主要领导下基层调研、检查工作, 让督查人员跟随, 并经常给督查部门交任务、压担子、教方法、树权威。同时, 在经费、交通等方面, 优先满足督查工作需要, 为督查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实求实效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篇9

一、深刻领会“三严三实”的重要思想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等作出了一系列明确指示。“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又一重要思想,是对党员干部牢记宗旨、永不忘本的明确要求,针对性、指导性兼具,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自觉实践。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二、健全干部监督制度

党员干部要严以自律,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高度的自觉性。无论何时何处,都要培养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监督能力。干部作为权力的享有者和实施者,权力必须在制度的约束下才能规范地行使。完善制度,需要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相关行政部门通过联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相互配合,不断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还要切实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做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统一,在着力抓好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落实的同时,要将监督关口前移,促使领导干部转变作风。要突出权力运行这个重点,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对他们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将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都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严格约束之下。同时,要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此外,要强化干部监督责任,保证监督效果。强化上级的监督责任,凡因上级监督不力、下级出现问题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强化单位的监督责任,对本单位党员干部的作风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抓作风不力的单位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三、切实改善工作作风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走向何方下一篇:独立分量分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