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2024-08-23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共9篇)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篇1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理化组

王树鹏

转眼间我校的课堂转型工作已经进行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来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实效性,现对本学年的课堂转型工作进行总结: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一节课可能探究的问题不多,表面上看很多东西没讲,但是学生能够深入的来思考问题,有些问题不用你讲学生可能已经自己思考出来了。当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要在方式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如何预习教材、如何探究问题、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借助网络学习、如何小组合作、如何带着导学案,带着困惑走向课本,走向课堂,走向老师,走向成长。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而课堂,也势必高效。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感的人,不是地里的庄稼。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还是习惯于给学生全方位的讲授和灌输,惟恐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一股脑儿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方法一步到位交给学生,可是结果往往是一个问题讲了好几遍学生都不会,不但知识学不会,三年初中下来,根本更谈不上形成学科素养了。

下阶段努力方向:

1、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考虑教法,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做到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3、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篇2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每个教师的课堂都具有不同的色彩。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中学。我们认为,只有切合师生实际,适合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而课堂教学转型的目标应当是“让每一个教师从事更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更适合的教育”。为此,我校以“崇德、博雅、弘志、自信”为校训,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校的实际校情出发,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转型。

一、探究学习拓展教学,探出实效

我校在课堂教学转型中,极力倡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对学生需要教师帮助、指导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功;对于学生错误的或不完整的思考,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通过重新认识、观察和分析,自己去纠正或完善自己的思考。我们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原本不爱学习、不愿探究的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物理教师在执教《快快乐乐学知识,安安全全用好电》一课时,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欣赏两个生动的动画短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成员“连接电路”比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通过对雷击现象的讨论,使学生明白预防自然灾害的意义。

二、社团活动延伸教学,玩出实效

刚入学时,许多学生尚未养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部分学生甚至不交作业。如何让这些学生爱上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开展拓展型社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我校社团活动开展已有三年,我们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而社团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支撑。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的社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效地挖掘学校资源,为课堂教学转型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与社团建设的融合,让社团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课、拓展课、心理辅导课等课程中,增强社团活动和课堂教学的生命力。目前,“艺花皆木”版画社、“武魂”太极拳社、“风云”气象社等兴趣类社团,吸引了大批学生加入。学生们在活动中掌握了技能与知识,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制度规范深化教学,学出实效

我校以强化校风、学风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校本教学管理制度,狠抓制度的检查、落实和反馈,切实规范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课堂教学转型的实现。我校还将礼仪教育纳入拓展型课堂教学,将礼仪教育课表化、常规化。教师采取正面引导、观看录像和小品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自觉规范平时的言行,促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自觉这样做”,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近年来,我校还坚持开展以“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为主阵地,创建自主和谐温馨的课堂文化、班级文化。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篇3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结构在时空上颠倒了过来:课前,学生利用教师上传在校园网上的数字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老师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积极参与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

翻转课堂等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新形态可能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1]在语文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引入翻转课堂意义重大。此次课改的核心是以生为本的回归、以学定教的转型,语文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推动课堂转型。

基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翻转课堂可以由课程的开发、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内化、课后应用等模块构成。下面以材料作文的审题为例,介绍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的开发

课程是教与学的媒介。教师开发的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中课前知识传授的效果。开发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学情,量身定做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程,教师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开发相应的课程。例如作文教学,教师通过面批等方式,了解到学生普遍感到材料作文审题较难,渴望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材料作文审题课程,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青睐。

2.短小精悍,形式多样

美国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用于学生回家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一般在10分钟左右。开发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将有助于提升课前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当然,微课程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例如在开发材料作文审题的微课程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态的PPT之后,直接加入教师的旁白,输出视频文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视频课程的制作中来,采用师生访谈的形式,录成视频。

3.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

开发微课程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在课前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考虑如何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好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学习任务单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学习指南。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学习的路径。像材料作文审题课程的学习指南可以这样设计:请抓住关键句,来完成四则不同类型(寓言型、评论型、事件型、文学型)的材料作文的审题,在此基础上,归纳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是如何来锁定关键句的。

(2)问题设计。这是把传统的知识点灌输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它在自主学习中的导向作用。在材料作文审题的学习任务单中,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你觉得这四则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中,哪些是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可以确立怎样的立意?②你为什么觉得这些是关键句?③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是如何来锁定关键句的?

(3)学习资源。翻转课堂中需要的是建构性的学习资源,那种以“结果”代“过程”的资源,会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坚决舍弃。同时,因学生能力上存在差异,可以考虑分层提供学习资源。拿材料作文的审题来说,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四则不同类型的高考难度的材料;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四则不同类型的会考难度的材料。

(4)学习测试。测试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得怎么样。在设计测试题时要遵循学什么、测什么的原则,设计出与自主学习配套的练习。例如,为了测试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审题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设计这样一则材料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丰子恺在《静观人生》里有一段关于羊的描写。

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无论走向哪里,即便是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二、课前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互联网平台,而QQ群作为一个应用日益广泛的即时通信平台,为师生在翻转课堂中完成课前知识的传授提供了支持。

1.自主学习。教师登录QQ群后,选择群共享功能,把材料作文审题自主学习与测试方面的资源上传到群共享里,并通过群公告向学生发布学习指南,要求学生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分层选择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完成相应的测试。

2.同伴互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测试的过程中,若遇到困难,可以先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在群里发帖,请求同伴给予帮助;若多名学生遇到了同一个或者同一类的问题时,可以创建讨论组开展协作学习;对于同伴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远程反馈给教师,请求教师给予帮助。

三、课堂知识内化

如何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达成知识内化与融合、能力建构与拓展,完成隐性知识挖掘与思维能力提升,是这个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

1.确定问题

教师一方面要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疑问、同伴互助交流中未解决的困难、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生成性资源,汇总后梳理出若干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综合两方面来确定用于课堂探究的问题。例如针对丰子恺《静观人生》那道自主学习测试题,学生在群讨论组中,先后贴出了15个立意:攀比;艺术源于生活;切忌“想当然”;实践出真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不可能脱离人群,要融入群体;患难与共,生死相随;不离不弃,要团结;人生当结伴而行;有人说,那叫盲从,但又何妨;盲目的悲哀;拒绝盲从,学会思考;做事要有自己的判断;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做一株会思想的苇草。

教师围绕这15个生成性资源,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梳理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1)在这些立意中哪些是切合题意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请思考一下有何好的方法,能帮助你下次在抓住关键句审题时,不再审偏题。

2.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与互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翻转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该多多采用小组协作等方式,开展生生合作,以最大程度达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材料作文审题,在翻转课堂上进入知识内化阶段后,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梳理出来的探究题,展开研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观察、发现并选择适当时机对课堂合作予以调控。

3.成果交流

学生经过自主与协作学习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收获。材料作文审题的成果交流可以采用报告会的形式,鼓励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在各个小组的报告中,有小组从正面总结道:材料作文要抓住关键句来审题,其具体操作策略是寓言型材料,抓揭示寓意的语句;评述型材料,抓议论抒情的语句;事件型材料,抓揭示因果的语句;文学型材料,抓体现哲理的语句。有小组从反面总结道:为了防止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审出来的立意,务必要用将作文材料转换成“话题”来检验,即检验自己的立意是否在材料所设定的话题范围内。还有小组总结道:要关注材料中蕴含的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性。课堂上时间有限,成果交流应当向课外延伸。

4.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应由教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2]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评价结果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

四、课后应用

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内化,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并掌握了课程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知识,[3]要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不仅需要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还需要在实际问题情境中锻炼。

以材料作文审题为例,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将两道材料作文题(一道可以从历年模拟考或高考真题中选,一道要求学生自拟)上传到QQ群共享中去。然后,每一位同学再从同伴上传的材料作文题中,任选两道,独立完成审题,并将审出来的立意贴到QQ群里,由上传题目的人负责评价。课后的实际应用,能使学生在自主与协作学习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转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引入翻转课堂,并不是说一夜之间,所有的语文课都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任何一门课程改革都不能采取突变式或休克疗法,只能是渐进式,[4]语文教学应该有选择地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

像上述这种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但是真正去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转型,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传统的教学理念等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拓,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敬川,王中林,张渝江.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7.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50.

[3] 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3.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篇4

(一)课堂转型的挑战钟启泉

【编者按】

深深地沉下去,倾听教育一线的声音。高高地昂起头,仰望教育发展的前沿。

当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当我们开始强调“内涵发展”,我们应该直接聚焦课堂,迎接课堂转型挑战。课堂教学改革直接关系教育质量提升,应该置于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转型是教育发展转型的关键环节,没有课堂的转变,学校教育的效果可能南辕北辙。近期,我们拟推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钟启泉的系列文章,与您一起探讨课堂转型这一教育难题。

自2001年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正处于转型之中,这是确凿无疑的。但同样确凿无疑的是,在这种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盲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应当强调“内涵发展”了,但不是什么“校舍”、“课桌椅”之类的学校硬件建设或者走班制、集团管理之类的教育组织问题,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学科设置、教师研修,特别是课堂变革的问题。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是推进新课改的当务之急。迎接课堂转型挑战 国际教育界一直重视微观改革,即课堂层面的变革。“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这就是学校改革的定律。

所谓课堂革命,说穿了,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从灌输式教学转型为建构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基于客观主义理论,以为只要学生经由听、看、读的练习,就能习得教师传输的微言大义,于是衍生出一套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如课本中的知识,是万古不变的,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熟记这些真理。建构主义并不认为知识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的东西,而是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要使得课本中的文字符号本身具有意义,就必须借助教师的讲解或者经由学习者凭借个人的经验去领悟。所以,建构式教学认为,学习者必须有假设、预测、操作、提出问题、追寻答案、想象、发现和发明等经验,借以产生新的知识建构。这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造:从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方式转型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一言堂”的时代过去了。建构式教学是尊重差异的教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差异,即学生的多样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风格:有偏于直觉的或感知的,有偏于图像的或语言的,有偏于归纳的或演绎的,有偏于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有偏于外向的(同他者合作)或内向的(反思型)等。差异也表现为不同欲望、认知差异、情感差异、社会差异、文化差异等。学生差异绝不是课堂教学的困惑或是负担。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没有差异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教学。教学不是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教师上课的本质恰恰在于,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地调动儿童活跃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思路,激活认知冲突,展开集体思维。学生的疑难、困惑、冲突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课堂教学的困惑与阻力,恰恰是教师指导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洞察课堂教学本质

革新的教师首当其冲的课题是,洞察课堂教学的本质。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班级集体中,按照一定的目的而展开的,它是认知过程与集体过程的统一。自赫尔巴特以来,对作为教学之前提的“管理”的认识得以普及。不过,从教与学是“儿童自身的事情”这一观点看来,管理其实是儿童学习集体的指导问题,是为儿童自身参与课堂教学开辟道路的。这样,教师的教学工作涵盖了两个过程——学科内容的教学与对学习学科内容的儿童集体的指导。着眼于教学实践的这种结构,现场的课堂研究可区分为认知过程与集体过程的研究,关于是教学的集体过程的独特课题,是作为确立学习动机与学习纪律的过程来抓的研究。

不过,根据日本学者吉本均主编的《现代授业研究大事典》中的观点,认知过程与集体过程是不可分割地进行的,课堂教学的优劣取决于这两种过程以及两者结合的基本方式。第一过程是以教学内容的习得作为直接目的而展开的对话过程。就是说,学科内容不是直接地灌输给儿童的,而是借助对话来逼近学科内容的。学科内容的把握必须靠学生自身自主、能动的知性活动。第二过程是形成儿童集体的指导过程,即所谓学习集体、学习体制、学习纪律的层面。如果说,第一过程是学科逻辑、教材逻辑的分析,那么,第二过程是基于集体逻辑的分析。排除课堂转型阻碍

课堂转型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种种焦虑和诸多盲点,这些盲点违背了新课改的诉求,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恶性膨胀的结果。

盲点一,“翻转课堂”。这种师法美国的翻转课堂,诀窍是“先学后教”——学生先在家里学习教材,然后带着问题在学校的课堂里展开讨论。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下,仅仅满足于知识点的灌输,在解题技能熟练的条件下实施这种实践,无异于扩大了应试教育的地盘——把学生捆绑在教科书之中,不得动弹。同时,也把教师原本应当承担的教学责任轻飘飘地转嫁给了家长。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课堂转型课题,不是东施效颦式的花样翻新,而是应当首先翻转“教育观念”,潜心于儿童理解与儿童研究。因为,倘若离开了对于儿童的认知方式、知识基础、生活体验的把握,离开了集体思维的组织与展开,教师难以指导儿童基于各自体验,共同展开信息梳理,并达到知识(概念)的建构。

盲点二,“借班上课”。所谓上课,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求得彼此的不断变化。学生借助这种影响,获得新的知识、技能、见识和人生观,完成自身的人格。倡导借班上课或许是一种无奈,对新任教师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这种课堂绝不是真实的课堂,本质上不过是老练的教师表演其成熟的教学技巧而已。这种课堂从表面上看,环环相扣、对答如流,简直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实际上教学过程中原本应当出现的种种认知过程与集体思维的特征——迷茫、困惑、挫折、冲突、发现、惊喜等,丧失殆尽。严格说来,这种课堂是不真实的、虚假的,而且是两败俱伤的:对于担任主讲的资深教师而言,其实践智慧与上课的风采势必大打折扣;对于学生而言,不过是充当了为教师的表演服务的一种“跑龙套”角色罢了。盲点三,“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落后于时代的。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曾经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仅有一部分调查证实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大部分显示了无效性与危险性。分层教学在教育上带来否定性效果是所有调查研究的总体结论。美国学者奥克斯(J.Oakes)得出的判断是,其一,分层教学并不有利于学生学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下位”组学生而言,分层教学是危险的。其二,分层教学对人际关系与学习态度会产生影响。初中“上位”组学生热心于学习,但“下位”组学生显示出被孤立、被排斥的倾向。“上位”组学生的学习自信是否就是分层教学的效果,尚不明确。其三,通过分层教学,学生之间的学力落差更为加剧。其四,分层教学对整个学校的学力提升是无益的:分层教学对“上位”组的一部分学生能发挥有效的功能;但对“上位”组的众多学生、“中位”组的学生而言是无益的;对“下位”组的学生是有害的。从本质上说,分层教学是上流阶层与中流阶层对精英教育的垄断和阶级、阶层歧视的固化。

取代分层教学的是“协同学习”。协同学习可以排斥个人主义竞争、走向集体主义学习,为尊重差异、共同学习的互惠学习提供准备。美国的科恩(A.Kohn)在《超越竞争社会:无竞争的时代》中断言:大量历史的、实证的研究表明,“竞争有效性”的主张不过是基于错误信息编造的一套神话而已,协同学习的效果优于竞争学习。课堂教学绝不是在提供或者灌输现成标准答案这一意义上的积累知识、技能的活动,也不是凭借这种知识、技能的积累决定集体中优劣的活动,而是三种对话性实践的活动: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头脑中琢磨、认识周遭的自然与社会的种种知识与技术,亦即通过反复地咀嚼与回味所经历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形成与重建自己的判断;在同新的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相遇的同时,同新的自身,即形成新思考与新见解的自身相遇;在同伙伴的交流之中获得不同思考与见解,发现秉持不同思考方式与见解的伙伴,形成了新的人际关系,从而感受到学习行为本身带来的乐趣与喜悦。

这样一种教学的意义倘若实现,就意味着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的转型。(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 篇5

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

转眼间我校的课堂转型工作已经进行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来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实效性,现对本学年的课堂转型工作进行总结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一节课可能探究的问题不多,表面上看很多东西没讲,但是学生能够深入的来思考问题,有些问题不用你讲学生可能已经自己思考出来了。当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要在方式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如何预习教材、如何探究问题、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借助网络学习、如何小组合作、如何带着导学案,带着困惑走向课本,走向课堂,走向老师,走向成长。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而课堂,也势必高效。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感的人,不是地里的庄稼。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还是习惯于给学生全方位的讲授和灌输,惟恐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一股脑儿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方法一步到位交给学生,可是结果往往是一个问题讲了好几遍学生都不会,不但知识学不会,三年初中下来,根本更谈不上形成学科素养了。

下阶段努力方向:

1、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考虑教法,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做到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篇6

古林镇中学语文教研组

编者按:

2012年10月23日,借初中语文课堂转型论坛分赛场的机会,古林镇中学语文教研组每位成员悉心聆听了论坛发言者的精彩论述,带着学习后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了学习心得,以下是其中的几篇:

【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背后 ——心中永远要有学生

陈烈燕

报告厅里听众散去了,但精彩的论坛并没有随着论坛的结束而结束。说实话,这次在我们学校进行的论坛是近年我听过的印象深刻的论坛。因为论坛将我区近半年来的热点问题以论坛者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说出了论坛者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理解与思索。而当论坛者与观摩者的思考发生碰撞时,不管这个碰撞是争执还是共鸣,这才是论坛成功的真正意义。

论坛的角度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的转型思考并不是联盟学校的专利。每一个教师其实都是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者,不是吗?“五步三查”“预习指导案”等在课堂教学转型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其中心都指向“以学定教”。每一位论坛者所揭示的教学方式都是紧扣“学生的预习”“小组的建设”和“课堂的展示”。论坛告诉我们,要想课堂教学真正高效起来,是永远离不开这些方法的。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一再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如一位专家说的,要上好课并不难,只要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教材、手中有方法。我想这些也正是课程标准更通俗的说法吧。

“假如我们的语文课堂失去了“生命”的色泽,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回归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点,我们身为师者,我想:我们既不能做自由的“牧羊人”,也不能做善意的“布道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成为语文教学这片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学生言语生命的呵护者。”这是毛平阳老师论坛中的一段结束语。他的论坛中心是《语文课堂: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将师生的对话提高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的高度。我觉得说的非常对,生命意识才是心中有学生的最好表现。教学中的生命对话正是心中有学生的最好体现,也正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背后的实质——心中永远要有学生。

这才是我听完论坛后思考最久的问题。一个只有教师自我的人,他能关注学生预习与否,能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吗?教育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独特的世界,只有心中有学生才可以在课堂教学转型中更好地运用教学方式,否则一切所谓有效的方式永远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应该还学生的天真与诗意,让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心灵约会,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灵动和美丽,“以学定教”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当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那么教学的春天就一定到来了。【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老师】

让语文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教学论坛”小记

王琴儿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次论坛讨论教学转型的目的就是想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缺失语文味的现状,还学生主动,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建构的不同设想,让语文教学呈现丰富多彩的风格,让语文教学独具个性地摇曳在改革之路上。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异彩纷呈,一与执教者的语文情怀和性格有关,二与执教者的观念和教学风格有关。执教者承载着阐释语文内涵的任务,剖析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传达给学生美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这一过程中,不管是诗意语文,还是实用语文,都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语文教学只要敢想,敢做,就能打破现在传统的“串讲法”,把僵化的贯讲法移除出课堂,呈现多彩的局面。

聆听了本次论坛之后,笔者更确信,如何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根据教材对选文功能进行最恰当的定位,根据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促成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要靠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异构”上作出智慧的判断,以建设性的教学实践为“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作一点一滴的积淀。让我们语文老师都追求了一个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感悟生命的涌动,促进生命的成长。

语文课堂转型需要创造力

张昕

上周在我校举行了鄞州第三协作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论坛活动,参赛教师们的发言给我很多关于课堂教学转型的启发。

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各地语文教学改革竞相尝试,如火如荼百花齐放,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本人也积极参加各级课程培训,教学中尽力实践学习所得的新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深感教改的必要,也确实尝到了教改的甜头。虽如此,在工作中,总感觉今天的语文教学现状跟国人的语文教育理想还有距离。语文教学改革还需深入下去,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期待转型。

来自第三协作区的各校同仁的精彩发言,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转型途径。比如,高桥中学的毛老师给了语文教学以准确定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毛老师说语文老师不能只做自由的牧羊人和善良的布道者,要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老师,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富有诗意。说的真好。反观自身,也许我是个负责任的老师,也还算受学生欢迎,但远不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语文老师。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仔细梳理知识点,仔细斟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凡此种种,似乎做得很好了。毛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只有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创造力。首先备课需要创造力。在准确把握教材后,我们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自觉意识去“肢解”课程内容,根据学情构建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融入自己的“魂魄”,而不是唯教参是瞻。在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特定时空中特定的知识体验及其动态生成,充分考虑其个性差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作者甚至是与教材编者之间的精神交往和心灵融通,还学生以一个个鲜活的青春生命和参差错落、摇曳生姿的“学习生态”。为了保护学习主体的灵性思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充满诗意,亟需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工作中激发更大的创造力与智慧。论坛活动虽然结束了,留给我的思考却是深长的,我也将更努力的去走好前方的路。

以学定教 言文并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之文言文教学之感

李贝

近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这一名词时常进入我的耳中。什么是转型?为什么转型?该怎么转型?我想每位老师心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疑问。其实,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转型最明显的应该是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从去年开始,文言文教学就在中学语文界中掀起了一股热潮。这股热潮至今未退,它仍在升温。

今年上半年,我参加了鄞州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专题培训”,余晓莺老师特地将文言文教学作为了本次专题培训的重点内容。无论是张霞儿老师提纲挈领式的开篇讲座,还是沈建军老师和刘飞耀老师的细致讲解,还是宁波大学任茹文博士的理论指导,无不围绕着文言文而展开。虽然这次的培训时间不是很长,但却让我对自己以前的文言文教学深感惭愧。

踏上讲台,至今已有六个年头,还是一名新教师。在平日的文言文教学中,我通常奏响“三步曲”——解字、释文、体情。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显得很有条理,层次分明,但我却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冒”,学习热情逐渐减少。究其原因是“言不及意”,“得意忘言”。“言”与“意”的脱离,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文言文非常的枯燥而无趣。10月23日下午,一行人来到了我们古林镇中学,他们是我的同行,是来我校参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论坛”的。这天,我聆听地特别认真,对毛姣娜老师的观点深有同感。毛姣娜老师以“展开双翅,鸟儿乘风翱翔”这一生动的语句为题,形象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学定教,言文并举”。教学文言文,重点就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读懂文意。其实这一步完全可以由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的注释自学完成。如遇自己难以解决的句子,教师或其他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协助解决。如要做到这一步,其实就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到位。这就让我联想到了在 “高效课堂”中实行的“导学案”。如能将导学案利用到位,既能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也能减少课堂上对字词的讲解时间,从而留有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直以来,我都很赞同这句话,其实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都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只要认真阅读,定能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定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其实,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那在文言文教学中又何尝不可呢!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们时常品词赏句,那在文言文教学中又何尝不可呢!只有多多品味,加强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才会不断增强,才能领会到文言文的魅力,进而爱上文言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当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在进行课前备课时,一定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真正实现“言文并举”。

展开双翅,鸟儿乘风翱翔。让“以学定教,言文并举”成为教师文言文教学的一股绵延之风,让学生乘着这股风展开双翅,自由地翱翔在文言文的绚烂天空之中。

【构建和谐开放有所得的课堂】

寻找新的语文课堂

——听“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教学论坛”有感

钱玲玲

十月注定是收获的季节,桂花的芬芳依然萦绕在身边,醉人心脾。“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教学论坛”在我校举行,发言教师们激情昂扬,侃侃而谈,传达了语文课堂转型的心声。聆听着教师们掷地有声的演讲,我如沐春风,感受颇多。

课堂转型教学论坛,把我从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迷途的鸟儿终于找到了翱翔的方向。语文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确立“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带着问题进课堂,有正对性地听课解决问题,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指挥家的角色,而是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给学生创建一个快乐和谐、自主开放、有所感悟的课堂。1.给学生一个快乐和谐的课堂 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好之,乐之,就是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快乐地学习,主动地求知,那是最理想的学习模式。2.给学生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文本中挖掘信息,从生活中汲取知识,从学习中掌握方法,学生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

3.给学生一个有所感悟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应该是最感性、最诗意的学科,不像数理化,学习公式方法,语文要求我们追寻一切美的事物,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审美意识。所以感悟成了学生消化知识并获得新知的有力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感悟的机会以及能够有所感悟的课堂,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转型,对于教师而言,看似轻松了,其实非然。课堂教学的转型,给了语文教师更大的压力和任务,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需要。我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做语文课堂转型的实践者。

幸福在何方

——观初中语文课堂转型教学论坛有感

龚小波

初中语文课堂转型最终转向何方,我想应该是“幸福课堂”吧!我就说说自己对幸福课堂的理解。

语文课堂的幸福在何方呢?

首先,有展示的幸福。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思维、语言、体验、感悟、朗读、模仿的机会,在展示中加强实践,加强和同学的沟通,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认可的愉悦。

其次,有习得的幸福。语文课堂同样追求高效,追求质量。用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升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得提升自我的愉悦。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理性的管理,让课堂的活跃,是思维的活跃,是智慧的飞扬,是语言的舞蹈,而不是空洞的嬉笑玩闹。收获知识,培养能力,让课堂充实,让学生的课堂45分钟充实,这是深层次的幸福,是来源于心底的幸福。

有律己的幸福。课堂是有序的,学生的课堂言行是有序的。心灵自由,规则严明。活跃而有礼有序的课堂,是一种美,是一种规则制约下互相尊重的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懂得谦让,秩序,尊重,培养公民意识,培养和谐气氛,塑造和谐个性,这是惠及一生的幸福。有感受语文魅力的幸福。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语文有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美。可以领略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可以沉醉于美文佳作的真知灼见,可以流连于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可以把学生带入梦幻般的境界,让心灵无限自由在理想的乐园里畅游,让情感无比丰富地在想象的王国里遨翔。让语文课成为文化的盛宴,学生尽享文化美食。这是只有语文才能带给学生的幸福。

有师生融洽的幸福。一个幸福的课堂必定要有幸福的老师。这样才是和谐的课堂,这样才能师生互相吸引,互相期待,呈现一幕幕精彩的课堂情境。

课堂转型工作总结 篇7

一、“引发教学”的缘起

1925年,匡互生与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立达学园”。而后,该校几易校名,于2002年7月改名为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立达”两字语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仁者不仅自己要在立身行事上做好,还要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做好。松江立达办学宗旨便是“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以改进社会、促进文化”。

匡互生先生创办了松江立达中学,并提出了“引发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真意是引发,教育者的责任是要使被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荣滋长。”

二、“引发教学”的实施

松江立达不断反思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如何继承立达传统,以实现学校的稳步发展。为了开阔视野,学习他人先进经验,该校组织多批教师先后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南京东庐中学学习“取经”,结合“引发教育”,针对学校实际落实实施。目前,松江立达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先是新知预习和全体交流,然后是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或点拨;第二,典型例题的设计,让学生先做,然后教师再分析,作为当堂检测的一部分;第三,知识的拓展或变式练习,这是知识的延伸和升华;第四,学习小结,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学生完成全堂课的自我检测。该校在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课堂训练、探究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课前预习

东庐中学提出“讲学稿”师生共用,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

对此,松江立达“引发教学”的做法是:学生预习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目标而有所不同;预习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需要,决定是在课前还是课堂上完成;预习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和快乐地学习。

2. 师生互动

洋思中学的“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已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对此,松江立达“引发教学”的做法是:课堂互动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问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可以解决一般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师生互动”时让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解决,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看书、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3. 课堂训练

洋思中学的“当堂训练”提出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学生之间不得抄袭。杜郎口中学采用小组学习、展示和检测来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东庐中学则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下题海”,对收集的习题进行筛选、改编,并采用面批、个别教学及补标测试等辅导形式,完成“周周清”任务。

对此,松江立达“引发教学”的做法是:每个教师对收集到的习题进行筛选、改编,然后让备课组教师先做一遍,体会一下习题难度,考虑学生做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样的思路,需要设置什么样的台阶,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最后在课堂上检测,教师搜集检测结果后进行后续分析,不断改进训练内容和方式。

4. 探究发展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如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探究的空间。该校认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再灌输给他们要好得多”。而洋思中学课堂则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让学生按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按教师出示的习题去完成练习。

对此,松江立达“引发教学”的做法是:改课堂上教师出示问题为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改由教师出示题目、教师评价为课堂练习由学生自己编题、学生评价,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

三、对“引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

1. 评价。

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王永和在松江立达“引发教学,打造活力课堂”研讨会上,观看了几位教师的新课堂之后,指出了几个变化:第一,教师的观念变化,学生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讲解者;第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信心大大增强;第三,课堂面貌更新,以前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第四,课堂上师生关系、小组之间的生生关系,在讨论和互助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杨敏对松江立达由“引发教学”打造的“活力课堂”,做了这样的评价:第一,形成了松江立达课堂教学的十六字诀,即“引发教学,活用学案,合作帮促,即时评价”,以此为指引,教学有章可循;第二,教师教育观念逐渐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是到外地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之后潜移默化地发生的;第三,教师正在成为学生的学习“帮促者”,这是“春风化雨的教育、幸福课堂”的保证;第四,“活力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个性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松江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夏长来说,松江立达近两年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们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具体的规划,“引发教学,打造活力课堂”这个提法是有历史依据也有现实操作基础的,是理性的革新。活力课堂集中关注的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松江立达的课堂教学改革抓住了要害,做得很踏实。创新是必须的,但是创新不能只是提口号,还要稳妥推进,松江立达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得到师生认同,很不容易。

2. 反思。

以“引发教学”打造活力课堂,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开始的自学部分,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可让成绩尚不太理想的学生讲;在知识拓展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帮教活动,让已经学会的学生帮助尚未理解的学生;在自我检测中,教师可让小组长当堂批改作业,并及时给予后进生帮助。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让学生来讲、练,只有学生讲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再来讲,充分体现了合作帮促、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

当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该校教师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学案上的用语仍旧以教师的口气为主或语言指向不明确,容易造成学生对学案理解不透的状况;还不能科学地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内、课外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在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上,如何合理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如何真正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如何在凸出学案的共性和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之间取得平衡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该校不断研究和探索。

松江立达校长陈剑钰认为,“引发教学”的本质就是以学定教、智慧教学,目的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学案为载体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组,运用“先学后教”策略,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学习,再生生、师生帮促学习;教师还要利用有效的多元评价手段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转型,“苏派”语文再出发 篇8

一、言语智慧,强化语用

《错过》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它辩证地讲述了人们为什么会“错过”,提出人们要更好地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议论文的观点更加鲜明,论据更加充实,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辩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一下文章是如何看待“错过”这个问题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和作者不同的观点。将学生的观点总结起来,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并和持同样观点的同学组成小组,搜集各种例证,用来辅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我们不应该纠结于‘错过的事物,而要放眼未来,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东西,拘泥于过去只能是原地踏步。”还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应该在‘错过的事物中得到经验教训,或许我们下次还会有机会,错过了一次就再追寻第二次,要不离不弃。”围绕这些观点进行辩论,可以考验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二、文化创生,继承传统

在学习类似《凡尔赛宫》这样的文章之时,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一些凡尔赛宫的照片,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是和作者一样在凡尔赛宫中游览的人,随着作者描写的顺序来“游览”凡尔赛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了解文章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了解举例子、作比较等文章中使用的方法。在这样图文并茂的欣赏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深处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苏派教学中有很多教学主张都体现了文化创生的观点,如“诗意语文”、“文化语文”等,都强调突出文学功能,自觉开发人文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文学之美。

三、自主建构,突出主体

在学习《雪》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用自主构建的方式来学习,向学生提出问题:“哪里的雪?怎样的雪?”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很好地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却很考验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只总结出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江南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冰冷”,此时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这样的概括太简单了,能否更加细致地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进行对比呢?”学生在细致阅读之后再次进行总结,找到了“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磬口的蜡梅,冷绿杂草在雪下”等具体描写南方雪景图的句子,又找到了“如粉如沙不粘连,旋风里蓬勃奋飞,日光里灿灿发光”等具体描写北方雪景图的句子。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小组讨论,对自己总结到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南方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那作者最喜欢怎样的雪景?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雪景呢?”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干涉,学生自己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循序渐进地找到解读文本的关键。

四、整合发展,立体推进

以《赵普》这篇文章作为例子,可以用整体发展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立体地学习这篇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围绕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尝试概括,此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并进行阅读理解。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事?什么人?”让学生尝试概括《赵普》这篇文章写了主人公怎样的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体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学生很快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的事情,体现了赵普勤奋好学和胸怀天下的精神。此时可以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如何用一两句话来将文章中的两件主要事情概括出来,要完整体现故事内容,而且还要做到表达生动。这一个板块主要考验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可以进入到第三板块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搜集一些和刻苦学习有关的故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情,说说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个板块考验的是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资料收集以及归纳总结、文字表达的能力。

苏派教学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苏派教学致力于为每一个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求更高的教学质量就要更好地运用苏派教学方法,推动苏派教学发展。

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 篇9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张天宝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王攀峰

摘要:现代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随着传统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课堂教学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重要变革,具体表现在: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授受走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在教学内容上,从分科走向综合,从体系化走向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上,从认知活动走向交往活动,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

关键词:传统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课堂教学改革

现代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如何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主体性教学观,核心问题是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从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各种教学思想流派之间的纷争往往是以知识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知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的。例如,理性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知识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知识是以认知的方式获取的;功利主义认为,知识是满足个体生活幸福或社会需要的工具,具有功利性价值;科学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带有主观色彩或意愿,对知识的获取应采用实证的方法;人文主义则认为,知识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知识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具有满足个体情感需要的功用,应以体验经历的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理论流派以各自不同的知识观为基础,构建其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知识观的`变革。

一、传统知识观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的客观性“知识是一种具有客观基础的、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真实信念,它与仅仅是个人的意见或证据支持的主观信念相区别,与没有根据的幻想、猜测或无根由的假设等相区别。”(1)这一定义揭示出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它与人的主观世界是不同的;知识可以由理性论证来获得,并且人类由此可以预测事物。笛卡尔是这种知识观的最早倡导者,他提出“我思故我在”,将理性思维置于重要地位。随着近代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理性”以其至高无上的权威统治了整个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科学管理观、效率观随之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认为教学目标是预设的、可量化的,是外在于教学过程的,“教师成为驾驶员(通常驾驶的是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2);教学内容被划分为孤立的学科,教材编制注重知识的逻辑性,认知成为教学的全部任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获得知识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而知识是以什么方式获得的、知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什么价值却受到了忽视。

(二)知识价值的绝对主义

知识的客观性赋予了知识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价值特性,人们相信知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的决定力量,是变革社会的基础,认为知识的传播与承继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无知则是最大的不幸。例如,笛卡儿致力于发现一

上一篇:论文答辩提问下一篇:那年那个风车小屋初一状物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