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通用10篇)
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1
课件审美效对教学质量有什么影响
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在边远山区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广大农村教师有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上课的机遇。教学课件也随之走入课堂。课件是教学内容同教学媒体的有机整合,通过形、像、声和色等要素去寻找教学内容最直观,最美的表达方式,把教学内容和信息外化。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质量方面的影响。
一. 课件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具体的,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能被欣赏者的感管接受的。课件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声、色等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象能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为学习知识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视觉是人类最丰富的信息来源,课件不论是图象,文字还是形体动作都是通过视觉传递。有些抽象知识通过课件转变为视觉形式,学生可能会被这些课件的奇特,新鲜的动画及音乐所吸引,从而产生某些审美快适的`感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课件不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更具有教学性,利用课件教学,不但使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的刺激,而且使学生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件的画面、语言、解说、字幕、动画等制作要符合审美要求。
二. 课件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调节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协同合作,促进整个大脑进行积极思维,这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件的形、像、色、声等片段信息直接呈现于外部,而且他们的信息是逐渐释放的。这样可以调动大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审美情趣和意志力量也被调动起来。这种审美情趣对接受知识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形成一种愉快的心理状态,一种稳定持久的情绪,从而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认真思考、学习,这不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会明显提高。
总之,可见度件的审美效应使学生在审美的娱乐中受到影响,而且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完成矫形任务,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但课件的使用不能有盲目性,不能过分夸大课件的作用,而忽视了知识点的突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把课件的使用和课本知识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既能发挥课件的审美效应有能让学生学得知识。
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2
一、频率效应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 (Richards, 2002) 的定义, 所谓频率, 就是指语言项目在语段或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语言项目或者语言材料出现的次数越高, 就越容易被人们掌握运用1。
对于语言习得, 频率效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lis (2002) 提出, 频率效应应该是决定习得的关键因素, 因为从语音到句法到篇章, 各个层面的语言规则都是语言输入中反复出现的现象。所有的输入, 除受情感障碍的影响而被筛掉的部分外, 全部进入了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中, 在经过“机制”的加工, 即“内化”之后才能成为习得的语言能力。相当多的语言现象表明, 对于语言的学习, 靠学习规则去掌握的, 更多的情况是靠多接触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最终达到语言的自如运用。
二、连接理论
连接理论等同于一种信息处理理论。同原先的符号理论相比, 连接理论完善了生理可解性 (Biological plausibility) , 该理论中涉及到的许多概念, 例如单元, 激活等一系列抽象结构都可以在人脑中找到对应的结构。该理论认为, 通过对信息神经表征的分布特点的分析, 模拟出类似人脑的神经系统网络模型。每一个神经元都被视作是一个单独的处理器,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工作已不再是符号信息的交换, 而是触发频率而产生的数值 (numerical value) 2之间进行相互地联系。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单位叫做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协同进行信息处理的工作, 从单个到多个, 最终构建出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而节点与节点之间连接的强度被称为权重 (weight) , 根据实际的输入情况, 权重会开启信息激活选项或者抑制选项。也就是说, 权重的大小是通过不断学习 (learning) 来调节的。简单地说, 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网络连接权重 (weights) 反复更新设置的过程;一个不断调整网络的连接权重以获得期望输出的过程。权值设定结束, 则表示知识传达和习得过程的完成。
总结连接理论模式的若干基本特征:单元之间的连接、单元的激活功能、用于调节单元之间连接的学习程序, 对网络进行语义解释的方式等等。Medler (1998) 提出了可以适用于所有连接理论模型的三个基本原则, 1) 信息由基本单元-神经元进行处理;2) 单元与单元之间是并行的连接结构;3) 各连接点的权重不同3。前面已经提到, 频率效应会影响到语言的习得, 不仅仅体现在输入频率中, 刺激对节点的激活或者抑制状态;也体现在对输出频率的影响, 即使用频率对语言项目的习得深度和提取速度。因为连接点的强度---权重, 依赖于单位时间使用的次数, 而连接的强度也取决使用的次数, 执行次数越多, 强度就越大。对语言项目的相关输入反复接触, 且同时加大输入频率的力度, 才能使语言习得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频率效益与连接理论的相互关系
(一) 频率与连接理论
前面提到, 连接主义模型, 模拟神经元单位和之间的相关连接强度权重, 包括对语言的记忆, 贮存, 再学习, 感知等等。形成了高度抽象的模型。连接的强度的大小, 取决节点的数量多少。频率刺激所带来的概率性, 不管是大脑的机械复制或者是知识的迁移, 只是针对连接力度本身。对与整个新知识的构建, 频率的效应具体显现在发现适当的连接方式和合理的连接力度。宏观来看, 不断更新知识的速度要取决与外部信息对大脑的刺激状况;从微观上来, 则是概率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对连接权重起作用。而新摄入的知识的分布, 应该是整体连接的单位的增强, 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特殊的节点上。
(二) 效应对运作流程的刺激作用
一般地讲, 频率效应要包括输入效应和输出效应两个大方面。大量事实表明, 单纯地输入很难让学习者掌握好语言, 加强语言内化的过程才是语言学习的中心。内化过程就是权重的更迭过程。而频率是个核心问题 (桂诗春, 2000) 。对于输出频率, 也就是语言的使用频率, 是十分重要的。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大量接触语言材料, 频繁演绎语言可以迅速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率和迅速判断语言正确使用能力。
连接理论的观点认为, 学习是表征的学习, 是一种联想学习模式。语言习得的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即是语言形式和功能对应的发生概率 (probabilistic patterns) (Gregg, 2003) 。正确概率越高, 意味着原有信息和已存信息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语言的掌握也就越好。外界反复地刺激大脑神经元,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触发频率迅速传递数值, 神经元彼此之间的节点被激活, 强度随之发生改变, 根据输入频率的不同强度, 某些原有连接的厚度得到增强, 某些部分的连接被抑制, 厚度降低, 权值得到调节, 最终被重新设置。在学习者接触第二, 甚至第三语言时, 认知主体对语言项目的频繁出现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现有的学习策略进行规则的总结归纳, 这种频率效应而导致的激活险象更加明显, 输入的频率越高, 对应的刺激率就越大, 激活的程度也就越强, 连接的强度和频率的发生成正比关系。
从前面的交互式模板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到, 内隐层衔接上下两个层面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学习者在对知识表征归纳的过程中, 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 会逐渐总结出一系列语言规则。而这种中间阶段所形成的规则系统毕竟不是真正的语言规则, 是和标准的规则之间存在差异的, 于是乎产生了言语过失 (error) 。过失不是错误 (mistake) 。此时, 频率的刺激效应发挥作用, 信息在自上而下的传导和自下而上的传导中反复受到刺激, 学习者对比当前语言规则和标准规则, 不断纠正过失, 不断改变权重, 加强节点的厚度。
(三) 频率效益对习得水平的影响
以连接理论为理论框架, 语言的习得可以归类到范例学习 (instance learning) 的范畴, 毕竟学习者是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加工语言的, (Gass&Selinker, 2001) 。整个习得的过程就是通过对范例的学习, 不断调整权重的过程。在习得过程中, 由于学习者本身也受到包括频率效应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原有信息结构组成不同, 神经元之间的激活程度不同等等, 因此, 权重在调整改变中就体现出了差异, 而最终导致学习者的习得水平 (Proficiency) 也就有所不同了。连接理论的观点指出, 习得的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即是语言形式和功能对应的发生概率 (probabilistic patterns) , 概率, 激活和水平成正比关系。概率型式因反复被激活而逐步得到强化, 语言习得以而发生。当然, 频率的效应是引起激活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以词汇的学习为例, 通常的现象是:接触次数越多, 使用频率越高的词汇越容易被学习者记住, 而相当多的学习者也习惯使用这些词汇, 从连接理论来解释, 即权重强度大, 不易改变。Henriksen (1999) 曾对词汇的知识区分涉及到了词汇的被动性/接受性词汇知识 (passive或receptive) 和主动性/产出性 (active或productive) 词汇知识4, 概括来讲, 前者包含了语言学习者当前的深度词汇, 后者则是学习者未来应该具有的深度词汇。频率效应无疑是连接二者的重要纽带因素。在习得过程中, 存在一部分单词由于学习者个体的原因, 而引起某些特殊的注意 (noticing) , Schmidt (1985) , 相比其他的学习者, 这些认知主体由于原先受到反复的接触 (输入频率) 和使用 (输入频率) 的影响, 会加深习得程度, 进一步加快提取速度, 逐步达到使用自动化。
四、结束语
连接理论解释学习过程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是连接网络根据已经储存的先前经历, 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类比, 然后做出反应 (王初明, 2001) 。许多学者对频率效应都做出了相关的研究。Larsen-Freeman (1976) 用24个词素作为语言的习得研究, 实验结果也的确得到了频率效应和词汇准确率有显著相关的正比关系。在随后的26年间, Kirsner (1994) , Ellis和Schmidt (1998) , Gold Schneider和De Keyser (2001) , Ellis (2002) , Bley-Vroman (2002) 等学者也对此做了许多的后续研究, 5 Ellis (2002) 总结, 频率效应对语言的加工和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还有诸多因素影响这习得的过程, 例如显著度、语义关系、词素发音规律和句法范畴, 交际愿望等等, 但不可忽视的是, 频率效应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输入和输出过程不断地刺激着大脑工作, 加深记忆的效果。连接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属于范例的学习, 所以, 使用频率 (语言的输出) 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频率效应的体现在于频率的高低将直接确定权重的改变程度, 通过刺激激活或者抑制单元的连接, 从而达到信息的更迭。从单元的运作来看, 是学习的过程;从结果来看, 则是学习的效果 (proficiency) 。根据Lado (1964) 的观点, 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反复接触, 从而达到对项目的习得深度, 最终形成习惯的系统。把有意识学习机制逐步转化成为无意识学习机制, 得到高效的学习成绩。所以, 结合实际的场景, 有意识的创造语言, 增大输入量和输出量, 才能真正的, 较好的习得语言。
需要指出的是, 在目前的条件下, 频率较精确、全面地反映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 而相对于连接理论的微观层面, 频率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概率形式。那么, 他们之间的存在多大情况下相互转换, 与周围的教学环境以及测试任务的真实性、检验性等又有如何具体联系, 将是接下来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1]罗渝.频率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 2005, 第11卷 (1) 。[2]张宁.从联结理论角度看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 第19卷 (4) .[3]崔刚, 姚平平.联结理论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
参考文献
[1]罗渝. 频率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 2005, 第11卷 (1) 。
[2]张宁. 从联结理论角度看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 第19卷 (4) .
语境效应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篇3
语境的理解与把握对语言的教与学至关重要,任何语言中语篇的含义都取决于特定语境的结构和内涵。现代英语教学中,要促成学生听、说、读、写、译及交际技能的有效训练与提高和英语综合能力社会化、交际化的语用目标,重视语境分析和语境识别是最为理性的答案与策略。语言行文的规律和词汇句子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的,语境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制约性作用而决定语言的形式和导致特定的语义,在形式上的、语法意义之外的上下文中的词语与意群之间以及整个语义场产生字里行间的特殊含义。英语语篇的含义主要依赖于语境,要准确地理解语言结构所传达的意义,在适当语境中寻求说写者表层的或深层的表达意图才是唯一出路,才是感悟和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和交际能力的策略性途径。
一、语境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
“话语对‘语境具有操纵和重构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以至改变‘语境的因素来实现的,这又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语言的普遍性和语言的相关性与具体语境及其灵活表现息息相关,具体语言信息输入输出的彰显程度、方式内容和加工策略也与特定的语境相辅相成。活跃的英语课堂表现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脉络。要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集中注意力,思想紧跟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好好把握课前语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课前问题。
比如在讲解Gen-erationGap这课时,课前教师可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由于代沟引起的日常发生的、有趣的小事情。在这轻松自然的环境里,教师可要求学生们模仿着讲讲他们自己与父母的情境。然后问一些简单的有关课文学习的问题:Do you often talk with your parents?Whom will you talk with when you are in a bad mood or in trouble, your parents or your Mends or other ways to deal with it?等等,实现日常交际语境的呈现。接下来就是课文的词汇、语法、句型、篇章、内容、结构、语义及说话方式与态度等英语语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部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宣布和演示的教学方法来讲解与分析所涉及的语言和内容知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与问题,以达到语言教学目标和语用交际的目标。同时,在呈现中充分体现教学进度与目的的话语语境,体现教师的教学课堂组织、教学法内容安排及教学方法的运用,良性地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对教学具体语境的理解与掌握及学习的最终效果。最后一个环节即要求学生对所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付诸语用实践,以实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可以以形式多样的途径,如:discussion、role play、presentation、group work、debate等等,只要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而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所拥有的技能,顾及实际语境,进行语言体验,促成研究性学习,就是能够达到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倘若根据所教的内容、目标和所用语言特点的差异性,将课前、课中和课后分成不同类型的语境,并加以科学化的语境识别与区分,不仅对学生的“学”提出了要求和建议,更为英语教师们的“教”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可行的策略。
二、语境效应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有人猜想,阅读水平高的人一定能更好地利用语境中的信息,但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他们让低年级学生对目标词作词汇决定反应,这些目标词有的与语境有语义联系,有的没有联系。结果发现,语境在低年级组中的效果比高年级的大。这就是说,阅读水平低的学生,语境效果大。阅读水平高的学生,语境效果小。另一些实验也表明,阅读成绩差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利用语境。心理学家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年纪小的或者阅读水平低的人对词的认知速度慢,因此语境对词的认知有明显的效果。而年纪大水平较高的读者对词的认知已经很迅速,因此就大大减少了对语境的依赖。
外语学习者当然是属于阅读水平较低的人,他们对外语词的认知更多地需要依赖于语境。也就是说有语境的情况下更容易识别一个词,尤其是比较直接的高限制条件下的语境。有语境的词汇学习效率更高。
我们现在的外语教学太强调词汇要学得精,认为一个词一下子学得“愈深”、“愈透”就愈好。因此在课堂上充满了对重点词汇的讲解,老师们希望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词汇,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精”是以牺牲“广”为前提的。大量的时间花在精讲死背少数词上,便放弃了应该掌握的更多的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词汇学习是逐深渐广的过程。要试图记住一个词就是要提高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保持它的新近性。同样要记住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也只有使各个义项的出现频率提高,保持新近性。我们之所以能掌握那么多母词语,就在于词重视的广泛性,不单单是常用词保持了新近性,而且非常用词、不常用词都能够得到一定的重现。所以学习词汇是一个自然过程,在不断的重视过程中理解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透。常用词靠重现掌握,非常用词也靠重现掌握。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能掌握多少单词,实际上决定于一定时间内能使多少词得到多少次重现。
现在的外语教学太强调词汇的孤立重复,无论在哪个阶段学习,我们都很强调词汇复习。老师们总是要求学生们及时复习,定期复习,但这种复习主要是没有语境的孤立的重复,这样的重复效果很差,因为词在记忆中仍是孤立的单位,并没有进入语言系统。即使不是死背单词而是复习课文,生词也仍然只是在单一的语境中重复,效果也是较差的。生词只有不断地在新的语境中出现才能够与其他词建立起语义上更多的联系。每一次新的语境,就会增加一层新的联系,这样词汇就能够逐渐进入记忆网络。
三、语境对现代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性影响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语言结构系统和语用技能系统合二为一,在真正的交际场合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这种交际能力就是外语界所说的日常交际能力、专业交流能力以及涉外谈判能力。这三种能力各自的语言和语用特征在显示独特性的同时也呈现着兼容关系,也就是说:谈判交涉语境下的语言使用特征蕴含了专业交流语境下语言使用的特征;专业交流语境下的语言使用特征又兼容了日常交际语境下的语言使用特征。因此。日常交际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技能,要求能顺利地进行一般的异语言、异文化间的人际交往,这是英语学习初级阶段应该实现的英语教学目标;专业交流能力是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集合语言与专业双重能力且所培养的语言及语用能力,是英语学习的中级阶段的教学目标;谈判交涉
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语言应用与交际能力,它包含了前面二者的所有能力,更是要求英语语言、知识和思维达到高度的、完美的统一与和谐,方能应对任意英语文本和语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高目标,真正完成英语系统工程的顺利开展与构建。
语境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语境、语义、同义词及语言选择等多种关系能够分析透彻、理解全面、明暗兼顾,充分把握语境在目标语方的接受和理解方面的功能及其相应的语言策略,对于英语具体内容的教学举足轻重。语言内容是确定分类具体语境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每一类语境中,内容对语言运用与交际的效果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实用的英语教学内容必定为现行英语教学改革打开新的思路,也将为全新的英语教材的编排、具体语境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比如英语界常常乐此不疲的以下言语行为:称呼、道歉、请求、感激、同意或不同意、批准或不批准、拒绝、建议、劝告、警告、恭维、邀请、问候、告别、电话语、介绍、关切、批评、提供、否认、祝贺、说服、命令、指示、教导、推荐、报告、威胁、禁止等,是英语中利于日常交际能力、专业交流能力以及涉外谈判能力的常设语境和最为重要的英语教学内容,与真正满足当前英语学习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语言因子。而且针对英语各式各样的考试,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与语境问题有关,阅读理解部分更是最为常见。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语境的判断与分析,充分把握短文上下文中的“弦外之音”,引导学生感悟具体语境中所真正展示的主题、表现的中心、呈现的观点、作者叙述时的态度、暗含的言语行为、隐藏的思想动态,等等,对于应试者提高阅读短文的语境、选择正确的命题答案、优化应试策略、获得各类英语测试高分,既为务实又为硬道理,是英语教学重要内容的一部分。
总之,英语的“教”与“学”必须关注语境,英语语言知识的摄取及语用能力的培养更是要充分体验到语境的具体化和差异性。语境决定语义,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就不能透过原文的语境掌握其精神实质;一味迁就原文的字面形式,理解可能就会大相径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握上下文所发生的具体语境,抓住语义场的整体概念,透过表层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对英语的“教”与“学”十分重要。
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4
人类活动效应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动力模拟 --以洪湖湿地生境毁坏对水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例
提出了随时间变化的人类活动效应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多物种竞争非自治动力模式,并以洪湖为例模拟了湿地水鸟物种多样性对人类活动效应(生境持续毁坏)的响应过程.模拟发现:对于强-强物种,生境的持续破坏使得湿地水鸟的物种多度大幅度减小,并发生优势种群的更替;对于弱-弱物种,将导致大批的弱物种种群迅速灭绝,而余下的`弱物种种群将做准周期振荡;尽管停止对湿地生境的持续毁坏,仍会使一批弱物种种群继续走向灭绝,并且使得原来最强的几个种群最终灭绝.物种灭绝对生境毁坏的这种时间滞后性,即破碎的生境中存在着一些“活死者”,必须引起自然保护学家的关注,否则会低估了实际处于灭绝边缘的物种的数目,从而影响正确的物种保护决策的制订.
作 者:刘会玉 林振山 张明阳 LIU Hui-Yu LIN Zhen-Shan ZHANG Ming-Yang 作者单位:刘会玉,林振山,LIU Hui-Yu,LIN Zhen-Shan(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张明阳,ZHANG Ming-Yang(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410025)
刊 名: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6(2) 分类号:Q141 关键词:人类活动效应 物种多样性 洪湖湿地 生境毁坏 水鸟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5
在有效质量近似下采用变分法以及界面处导带弯曲用三角势近似,研究了氮化物半导体GaN/Ga1-xAlxN材料中杂质态的结合能随量子点尺寸及电子面密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导带弯曲对结合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电子面密度较大时候,随着量子点尺寸的增大,杂质态结合能随电子面密度的增大呈线性变化,而在电子面密度较大时,结合能随着量子点半径的增加而迅速减小,且在某个尺寸附近出现极小值,然后缓慢增大.与其不同的是,对Zn1-xCdxSe/ZnSe结构,结合能则随着量子点半径的增加呈现非线性单调减小.
作 者:张敏 闫祖威 ZHANG Min YAN Zu-wei 作者单位:张敏,ZHANG Min(内蒙古大学理工学院物理系,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闫祖威,YAN Zu-wei(内蒙古农业大学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城市热岛效应对降雨量的影响 篇6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道路、房屋的建设改变了原来的下垫面,城区建筑多、导热能力强,特别是能够吸收太阳的热辐射,如何分析判断热岛效应对降水量的影响,难点之一是缺少城市雨量站网规划的导则,缺少在城市区域布设较为合理密度的雨量站点,缺少长时间序列的雨量观测资料。徐州市自1982年开始,布设城市雨量观测站,积累了部分观测资料,为城市洪水治理研究提供雨情资料[1]。济南市2010年开始汇编城市水文年鉴[2],北京市2012年在城区布设城市雨量站[3],有效监测到了“2012.7.21”特大暴雨。布设城市雨量站网、水生态站网、排涝站网[4]将成为城市水文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以徐州市为例,探讨城市热岛效应对降雨量的影响。
1 面雨量的计算
1.1 水文特征
徐州市地处我国东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江苏省北部,2010年普查人口为858万,其中市辖区内人口306万,海拨30~50 m之间。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有时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日照时数为2 284~2 495 h,日照率52%~57%,年均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220 d,年均降水量800~930 mm,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1.2 城区的范围
本文所指的城区是指城市管理的核心区域和建成区的主体。徐州市城区,由改革开放初期内环线内(北至二环北路,东至东三环,南至云龙湖,西至西三环)50~100 km2的范围,已经扩展到高速公路环城线,面积达800 km2,如图1绕城高速所包围的区域所示。
1.3 雨量站密度
1)城区的代表雨量站。1982—1991年期间,布设云龙湖、茶棚2处雨量站,1992年开始,增设了翟山、湖滨、矿务局、养护处、黄山垄、下淀、孟家沟、水利局等8处雨量站。
2)城区周边代表雨量站。1982年以来,布设有蔺家坝闸、解台闸、汉王镇、三堡镇等4处国家基本雨量站,从图1上可以看到,4处雨量站分布在城区的四周,把城区包围在里面。
1982—1991年2处雨量站,城区面积100 km2,每站控制面积50 km2,雨量站离周边(绕城高速)5~8 km;1991年增设了雨量站,雨量站站数达到10处,按现有城区面积800 km2计,每站控制面积80 km2,雨量站离周边约1~3 km。按照SL34-92《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平原水网区雨量站密度要求达到每站控制250~300 km2。根据《江苏省水文站网规划》(2010年)的统计,江苏省雨量站密度为每站控制面积210 km2。城市雨量站控制面积比全省实际雨量站密度提高了约3倍。
2 雨量场次的选择
2.1 时间序列的选择
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改革开放(1979年)的31 a间,城市发展缓慢,城区缺乏雨量站点。1982—2010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为适应城市防汛要求,徐州市在城区相继布设雨量观测站点,收集并积累雨量资料。本次使用这29 a的雨量观测资料用于计算分析。
2.2 雨量场次的选择
分析出城区内与外雨量值的差别,场次雨量(日雨量)的大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实际资料分析得出,一般日雨量小,降雨的区域不够大,降雨的均匀性差,面雨量值的代表性不高,难以比较城区与城区周边降雨量的差异。反之,随着日雨量值的增大,雨区覆盖面增大,降雨的均匀性越来越好。实际资料统计计算也得出与理论相近的结果。
根据资料分析,选择日雨量值作为场次雨量。经对比分析,即当市区周边4处雨量站的平均雨量达到40 mm以上时,徐州市与周边邻省、邻市均处于降雨状态,降雨的范围大,从计算成果上看,“城区平均雨量”与“城区周边平均雨量”比值的平均值趋于稳定。当然,大暴雨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平均雨量达到40 mm的时间,主要分布在5—9月,与东部海河流域[5]相近。城市暴雨一般强度大[6],汇流速度快,易形成城市洪涝。
3 城区平均雨量与周边平均雨量的比较
3.1 城区平均雨量与周边平均雨量的计算
城区布设的10处雨量站,分布较为均匀,故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7],城区周边布设4处雨量站,也采取算术平均法计算面雨量。从1982—2010年的29 a资料中,符合城区周边平均雨量达到40.0 mm的日雨量资料共有52次,场次雨量主要分布在每年的5—9月份,其中7月份为最多,共有25次。最大日降雨量为235.7 mm,城区周边平均日雨量从40.3~235.7 mm中,40.3~80.0 mm的有35次、80.0~100.0 mm有11次、100~235.7 mm有6次。内外比值大于1.0的有30次,占57.7%,比值小于1.0的有22次,占43.3%。
3.2 城市热岛效应对降雨量的影响
经过计算,52次城区与周边平均雨量的平均比值为1.099 5,从总体上看,热岛效应引起的雨量增加值为9.95%,详见表1。
4 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1)硬质下垫面增加。徐州市是一个人口多,密度大,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市内有大型工厂、密集居民区,集中的商业区,具有一般大城市的普遍特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部分乡村变成了城市,水泥沥青道路[8]不断增加,硬质下垫面增大。
2)导热系数提高。生活小区楼房、商业大楼等一栋连着一栋,高楼平地起,房屋等所构成的导热系数提高。建筑物与空气间的热传递,提升了空气的温度。
3)散发热量增大。工厂燃烧各种燃料、空调加热、集中的人群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和散发大量的热量。据有关统计,城市消耗了大约75%的能源,产生了8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城市相对农村来说是一个热源。
4)吸收热能力强。城市空气污染物多、建筑物多,因此,吸收太阳能的能力增强;通过吸收太阳能,再散发出来。
5)空气流动阻力增加。城市建筑物多而高耸,6层楼房超过2 0 m,2 5层的高层建筑一般超过80 m,城区的楼房主要是6,11层,高层及少量的超高层,随着建筑物增多和楼层高度的增加,不利于空气流通,不利于热量扩散,易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周围递减。随着城市面积的逐步扩大,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明显。
6)城区雨城区周边温度的对比。根据近20 a气象资料统计发现,城区气温比周围郊区和农村气温高2℃左右。
5 结语
城市是人类最重要的聚集地,城市化是当今中国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城市化地区用水量增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频繁[9]。通过对徐州市29 a中52场雨量资料的分析,城区内、外平均雨量比值大于1.0的次数占57.7%,比值小于1.0次数占43.3%;从52场雨量的总量上比,城区比周边的雨量增加了9.95%。从总体上看,影响主要来自于区域自然下垫面变化、城区面积的增大和人类活动[10]。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有效比较城区和周边雨量值的变化,克服不均匀降雨带来的影响,所选择的场次雨量的大小较为关键,本文研究的是场次雨量(日雨量)达到40.0 mm以上时的情况,这个“阈值”与城区面积有关,在其它条件下的影响程度,还需要下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为探寻不同区域城市热岛效应对降雨量的影响,以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徐州市为例,通过收集城区及周边多处雨量站29 a雨量观测资料,计算并比较城区内、外平均降雨量的差异,得出热岛效应引起的雨量增加值为9.95%,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区域自然下垫面变化、城区面积的增大和人类活动。
关键词:城市水文,热岛效应,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勇.淮河流域徐州城市洪水治理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30-33.
[2]济南市水文局.济南城市水文年鉴[M].潍坊:山东水文印务有限公司,2010:29-196.
[3]邓坚.中国水文发展现状与展望[C]//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15-22.
[4]郝达平.淮安市城市水文站网规划的思考[J].江苏水利,2013(1):36-37.
[5]关铁生.海河流域极端暴雨特征及其天气成因[J].水文,2012(1):80-81.
[6]刘志雨.城市暴雨径流变化成因分析及有关问题探讨[J].水文,2009(3):55-56.
[7]拜存有,高建峰.城市水文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22-22.
[8]杨珏,黄利群,李灵军,等.城市暴雨过程对下凹式绿地设计参数的影响研究[J].水文,2011(2):58.
[9]朱颖洁,郭纯青,黄夏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西江梧州站降水径流演变研究[J].水文,2010(3):50.
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7
摘要:研究选取30名视力正常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他们浏览不同类型网页广告的眼动过程。实验采用2(代言方式:无明星代言、明星代言)×2(位置:上部、下部)重复测量设计。结果表明:(1)明星代言网页广告的注视次数、注视时间及平均注视时间均明显高于没有明星代言的广告;(2)上部位置的网页广告的注视次数、注视时间、首次注视位置次数均显著高于下部位置的网页广告。
关键词:网页广告;眼动;广告位置;明星代言
一、引言
网页广告是伴随着互联网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商家以Internet为载体进行网页发布并与网页访客进行信息交流的这种营销活动,已成为商品营销的重要手段[1]。近二十年来,在传媒、娱乐、体育等产业的推波助澜下,“追星”风潮也势不可挡地蔓延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尤其是明星代言广告的日益盛行,为广告业和营销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但很多名人广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帮助企业增加产品的销量或是传播品牌,反而炒起了明星的身价,大多数消费者仅仅知道某明星又做了一个产品广告而已。因此请名人代言广告是否有助于产品的销售?明星对于产品的目标消费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这些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对于名人代言品牌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探究消费者对名人代言广告的感受以及评价广告的有效性。奥海宁(Ohanian)提出了名人可信度模型,并编制名人可信度量表。根据此模型,只要广告中名人的吸引力、专业性与可靠性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得到较好的广告效果[2]。而先前对于网页广告效果的评估主要侧重于对点击率、网页的浏览时间和购买意愿等传统指标的分析以及对网页广告认知效果的评价等[3]。
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察网页广告的效果,但是无法考察人们浏览网页时的认知过程,因此眼动技术逐渐被应用到网页广告效果的评估中。首先,第一次看广告便可以产生一定的熟悉性,在此过程中并不需要太多的注意资源参与,而消费者对网页的第一眼注视位置往往会影响广告的效果。其次,如果观看者在观看广告时眼睛对某一部分的注视时间长、注视次数多、瞳孔直径增加,那么表明他们对广告的这部分内容感兴趣,从而可以判断广告制作者的意图是否可以实现,广告的预期目标是否可能达到[4]。
近年来,人们用眼动记录仪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例如,罗(Lohse)等人采用眼动记录法研究中国人阅读广告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除了广告的尺寸效应和颜色之外,广告位置对广告效果也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人们对页面上方的广告注意较多,对页面下方的广告注意较少;对版面上部及左部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也要多于版面下部及右部的材料[5,6]。程利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网页广告的不同位置对被试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上部与中部的注视次数增加,注视时间长,而且大学生浏览网页广告的首次注视点的位置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中部与上部显著高于下部[1]。
关于网页广告效果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网页广告的明星效应并没有完善的实验研究,通常是网页广告中的明星被单独制成图片对被试进行实验[7],缺乏情境的真实性,不能很好地说明明星效应对网页广告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眼动记录技术,结合广告位置这一特征,考察被试对于网页不同位置、有无明星代言的网页广告的眼动特征,通过注视次数、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首次注视位置的分析,为商家投放网页广告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从南京三所高校招募大学生30名,男女各15名,年龄在18~23岁之间,且裸眼或矫正视力均在1.0 以上,无色盲和色弱等眼疾患者,均为右利手。
2. 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德国SMI公司生产的iView X Hi-Speed眼动仪,采样频率为1250Hz,显示屏大小为19英寸,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仪器自动记录被试在浏览网页广告时首次注视点位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数据。
3. 实验设计与实验材料
实验采用2(代言方式:无明星代言、明星代言)×2(位置:上部、下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实验选取10个带横幅广告的网页为实验材料,每个网页包含一幅明星代言与一幅无明星代言广告,分别出现在网页的上、下位置(即顶部与底部),中部为一则与广告内容无关的普通新闻。20幅广告均来自国内较大门户网站,大小均为945×65像素,明星代言与非明星代言的广告在10个网页上、下位置出现的频率相等。为减少广告熟悉性对被试的影响,在正式实验之前由15名学生对已选材料进行辨认,剔除他们非常熟悉的广告。此外经过调整,保证每个网页上的新闻行数相同。
4. 实验程序
实验在隔音与正常照明条件下进行,被试来到实验室戴好头架后,主试向被试说明实验要求并对眼动仪进行校准。校准完毕后,向被试说明指导语:“屏幕上将会出现一个网页,请你按照平时的习惯浏览网页。我说开始时,您要浏览的网页会出现在屏幕上,请您开始浏览。谢谢您的合作。”在确保被试正确理解指导语后,开始呈现材料,同时眼动仪开始记录。30名被试被分为3组,每组浏览的网页顺序进行了平衡。
5. 数据处理
实验所获得的全部眼动数据采用分析软件BeGaze进行分析整理。在进行统计分析前,首先确定每个页面的兴趣区(AOI)。AOI是指主试呈现给被试的视觉刺激的某一特定区域,AOI位置和范围可预先设定。在本实验中每页设定了两个AOI,分别为页面的上部与下部的广告部分,所有的眼动数据均来自这两个AOI。对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nlc202309021006
三、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浏览网页广告的注视次数、注视时间两项眼动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注视次数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代言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26) =14.874,p <0.05;表现为明星代言广告的注视次数(M=8.56,SD=6.99,单位:次,下同)明显高于无明星代言(M=7.34,SD=6.34)。位置的主效应显著,F(1,26)= 9.264,p<0.01;表现为上部广告的注视次数(M=9.09,SD=7.63)明显高于下部(M=6.81,SD=5.39)。代言方式与位置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26)=0.249,p>0.05。
注视时间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代言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26) =10.894,p <0.01;表现为明星代言广告的注视时间(M=1853.26,SD=1733.92,单位:毫秒,下同)明显高于无明星代言(M=1501.79,SD=1519.42)。位置的主效应显著,F(1,26)=4.320,p<0.05;表现为上部广告的注视时间(M=1870.90,SD=1839.12)明显高于下部(M=1484.14,SD=1385.53)。代言方式与位置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26)=0.186,p>0.05。
另外,被试浏览网页首次注视的位置有显著差异,χ2(2)=26.085,p<0.01。大多数人浏览网页时首次注视的位置为网页的上部(39.62%)或中部(41.92%),只有极少数人首次注视网页的下部(18.46%)。
四、讨论
1. 有无明星代言的眼动模式比较
关于明星效应对广告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论。国外学者构建了不同的模型来解释各自的观点。霍夫兰德(Hovland)等人率先提出信源可信性模型,认为信息源越可信,其说服效果越好[8]。明星代言广告正是利用了人们对明星的信任,因此明星代言广告应有利于商品的销售。然而麦奎尔提出了信源吸引力模型,认为受众对信息源的熟悉度、喜爱度会影响劝导和说服效果,而明星吸引力的作用也许没有预料中那么大[9],有研究者就发现其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无显著影响[10],从而证明了麦奎尔的这一观点。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明星代言广告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均显著高于无明星代言的广告。这说明明星代言广告更能吸引人们的注视,并且注视密度较高,接受的信息量更大,因此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说服效果。只不过产品熟悉度、喜爱度以及最终购买行为的表现则可能因人而异,例如:对于非常崇拜的明星代言的广告,年轻女性总是会愿意去尝试;而对于老年人而言,价廉物美则是选择的关键因素。另外,明星本身的社会形象以及其本人与所代言产品的适合度也会影响广告的效果。
2. 不同位置的眼动模式比较
刺激物的大小、色彩、空间位置等物理特性对注意影响明显,这些特性的强烈对比往往能使刺激物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引导个体的选择性加工[11]。同理,人们对广告的认知也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广告的位置对于人们是否观察广告有较大的影响,受众观看网页广告时首次注视位置偏向于中部或上部[12]。这与人们日常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比较符合。而从整个过程而言,页面上方的广告受注意较多,页面底部的广告则很少被注意[13]。
本实验的结果也显示,首先,人们浏览网页时的第一眼的注视位置是主要集中于上部与中部,上部的网页广告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首次注意。但也需考虑到被试在浏览网页中受到前面网页的影响,首次注视的位置有可能紧接着浏览上幅网页的末位置,这在后续研究中需要改进。其次,在浏览网页时,人们对网页上部位置的注视次数、注视时间均显著高于下部位置。一般而言,个体对每个位置的注视时间是不相同的,这与注视位置的密度有关系。当对某个位置注视次数越多,注视时间越长时,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有研究发现在同一类型的广告中,消费者最终选择购买的广告与没有购买的广告的注视时间差异显著,即注视时间越长,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14]。
综上所述,明星代言和位置效应的确能够对广告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合理地使用这两种因素能够帮助商家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销量。但若使用不合理,产品本身的质量出问题,价格定位错误,将可能影响到这种作用。
五、结论
1.有、无明星代言条件下,浏览网页广告的眼动模式有显著的差异,有明星代言的广告的注视次数、注视时间都明显高于没有明星代言的广告。
2.浏览不同位置网页广告的眼动模式有显著差异,上部位置的注视次数、注视时间都明显高于下部位置。
3.大学生浏览网页广告时首次注视位置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上部与中部显著高于下部。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200776)的资助。
[1] 程利, 杨治良, 王新法. 不同呈现方式的网页广告的眼动研究[J]. 心理科学, 2007, 30(3): 584-587.
[2] Ohanian, R. The impact of celebrity spokes persons’ perceived image on consumers’ intention to purchase[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91, 31(1): 46-54.
[3] Chan, Y.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of Web advertising[D].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5.
[4] 陈宁. 广告记忆效果测量的发展述评[J]. 人类工效学, 2001, 7(1): 55-58.
nlc202309021006
[5] Lohse, G. L. Consumer eye movements patterns on yellow pages advertising[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97, 26(1): 61-73.
[6] Lohse. G. L, & Wu, D. J. Eye Movement Patterns on Chinese Yellow Pages Advertising[J]. Electronic Markets, 2001, 11(2): 87-96.
[7] 王怀明, 马谋超. 名人与产品一致性对名人广告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 (1): 198-199.
[8] Hovland, C. I., Janis, I. L., & Kelly, H. H. Communications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 studies in opinion change[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
[9] McGuire, W. J. The nature of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J].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1969, 3: 136-314.
[10] Caballero, M. J., Lumpkin, J. R., & Madden, C. S. Using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s an advertising tool: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ttraction phenomenon[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89, 29 (4): 16-22.
[11] Parkhaust, D. J., & Niebur, E. Texture Contrast Attracts Overt Visual Attention in Natural Scenes[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4, 19( 3): 783- 789.
[12] 白学军, 宫准, 杨海波, 田瑾. 位置和内容对网页广告效果影响的眼动评估[J]. 心理科学,2008, 14(3): 208-212.
[13] Hornik, J.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Visual Perception of Printed advertisement[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80, 20( 6): 41- 48.
[14] Wedel. M., & Pieters, R. Eye fixation on advertisements and memory for brands: a model and finding[J]. Marketing Science, 2000, 19( 4): 297- 312.
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8
一.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集聚现象进行简要概述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日益显著,加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使之对天然无公害的的消费理念和养生中药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需求的增加必然促使从事此类交易的门市增加,然而,原有的中药材交易基地毕竟容量有限,加之难以管理等问题促使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零散的中药材交易点,这些交易点往往在货物持有量、品种数目、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加之零散的交易点多而繁杂,市场监管体系已不足已以去保障各方的权益,所以中药材交易中心才会屡次更换。从八十年代为数不多的摊位的最初中药材交易市场到九十年代近四千个摊位的变化,使得“亳州--中华药都”这一标志文明国内外,与此同时,也促进主要当时主要以第一产业为经济基础的亳州在经济上有了质的飞越。直到今日,亳州中药材交易场的面积多达400亩,1000铺面房已经形成于康美国际中药城中,3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每天早上六点到中午十一点都会迎来6000多个门市店主以及近六万客流量都会于此进行出没;如今的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已经不再是过去狭小而拥挤的单纯门市的排列,中药材交易市场如今分设了好多区位,不同品类的门市在一起集聚,很大程度上为采购者和管理者带来了便利,现代化的设施和高配置的服务体系以及独具特色的中药材门市集聚建筑的风格甚至已使在自身交易的功能外还能吸引到大批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这个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二. 集聚效应对各中药门市的影响分析
(一)集聚效应对门市经营宽度的影响
集聚效应对门市经营的宽度有着明显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多的经销商采取“改多为少,化繁为精”的交易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新中药材交易市场尚未形成以前,除主体老交易市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分散的各自经营的交易门市,单一的经营者为了能够吸引更更得客户,不得不提供种类更多且价格更低的中药材。传统中药材价格差异很大,其中不乏大量名贵中药材,单一的门市为了提供种类更多的药材往往会在采购原材料时够进够多的品种减少单一品种的进货量。所以在新的交易市场尚未形成之时,多数零散的门市中多存在着品种多库存少这种情况。据相关统计,各门市交易在日常的成交单数中,整件批货的购货人员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些商人一般将购进的货物整车发货到全国各地制药厂或者饮片厂,此类客户不管对于任何规格的门市都算是“大客户”,然而不少门市的库存却远不能满足此类客户的需求,临时从第三方进行转货的话一般也会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从而死他们在竞争中失去这些客户从而丧失了竞争力。
新的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出现提供了足够大的交易平台,使得各分散的门市纷纷集聚,在新的环境下,各门市经销者会选择自己所在的区位,各门市集聚后,商家会根据自身的供货、发货、取货优势进行专业化经营。“改多为少,化繁为精”才能取得共赢已经成为了各门市经营者的共识。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因“全面撒网”而造成的库存不足的同时也不会因为品类少而失去潜在顾客,交易市场的集聚程度决定了门市发展的趋势,在交易中心可以各种品类的中药材。
(二)集聚效应对门市经营深度的影响
交易市场形成集聚后,专业化经营方式得到普及,使得经营商能够更多的关注到自己经营的品质与服务。一般而言,原材料的购入单价成本会与购入单一品种的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购入单一药材的数量减少必然会导致购入成本的增加,传统分散的门市经营者为了迎合更多的消费者需求,不得不减少单一品类的购入数量。面对成本的提升所带来的竞争力的降低,一般经销者会通过购入品质较为低劣的中药材来中和单一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弊病,但品质的下跌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影响到竞争力的评估。从而导致经销商不仅在价格优势上的短板得不到有效处理反而会在信用上大打折扣;此外,还会有一些不法经销者采取购入或者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销售,尽管现在市面上很多真假药都很难以用肉眼去分辨,但是商家失去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终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以往的销售模式被专业化销售替代意味着经销商有更多的资金去合理调控采购原材料时的价格,原材料价格的降低自然就增长了经销商的竞争优势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客户。放弃了原有的销售模式使得经销商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还能够购买更多的单一品类中药材,库存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使得经销商有实力去应得“大客户”的垂青,此外,经销商有着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更多的去关注货源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货源的质量和安全,这不仅有利于门市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借助物美价廉去吸引到更多的“小客户”,从而实现了有限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三)集聚效应对门市及整体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新中药集散基地的出现无疑对门市的发展有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以往的门市销售模式,使得各个门市间在销售期间减少了部分直接竞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合作共赢的态势。各个门市都有自己的主营及特色,这样的良性合作在新中药材交易市场上已是屡见不鲜。
集聚效应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越来越多的独立分散的门市开始加入到集聚中来,这一切还要归功于集聚后的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在中药材交易市场你会看到,人流众多但仍然井然有序,管理者对不发销售商的处理力度相当严苛,所以在这里的竞争是相对公平的,所以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此采购。
在新的中药集散中心的形成以后,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自主与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亳州市的经济市场发展始终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够完备等多方面的问题,然而在集聚效应初具规模后,亳州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健全,中药深加工行业、制药行业以及越来越多的围绕着中药为主题的第三服务行业也逐渐兴起。不仅如此,围绕着新药材交易市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体系,医院、学校、小区、五星级酒店等各种服务性机构都已经出现在,新中药行的出现每天都会吸引大批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对亳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药门市的发展前景明朗,但仍需要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的作用来实现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基于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展望,在集聚效应的发展洪流中顺应趋势并做出自己所特有的基础销售模式对于各门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9
近些年来, 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增长, 从1994年的77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3054亿美元。与此同时, 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也在不断增长, 从1982年的5.4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国内外学者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这一现象, 贸易顺差的扩大与FDI的流入也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2 文献综述
关于FDI贸易效应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
2.1 贸易替代效应
部分学者认为,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会减少东道国的国际贸易, 主要研究有:蒙代尔 (Mundel) 在假设经济完全竞争且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 运用丁伯根的贸易引力理论, 从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角度, 分析了FDI对于东道国贸易增量的可能影响, 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会挤出国内企业的贸易量。Raymond Venom (1996)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的生产和销售对市场上的贸易可以产生替代作用, 从而减少了一国的国际贸易。黄芳 (2006) 认为, 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资产品内销管制的放松, 可能会导致外资企业再次出现1994年以前贸易赤字的情形。
2.2 贸易互补效应
倾向于互补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卡夫斯 (1996) 认为, FDI对东道国贸易效应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效应, 即FDI企业自身的出口带动东道国的出口;二是间接效应, 即FDI通过对当地企业的影响促进其出口的作用。Makki (2004) 等分析了66个发展中国家过去30年的数据, 验证了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Lipsey (2002) 研究认为, FDI具有促进出口的作用, 更倾向于面向出口的生产, 而不是面向东道国市场的生产。顾啸凌 (2007) 认为我国的FDI与出口、进口和贸易差额均呈正相关关系。宣烨 (2007) 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 研究后认为:我国FDI和进出口贸易存在正相关关系。
现代的经济学研究大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更多的是互补效应, 而不是替代效应。这几种理论只是总量方面分析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没有直接涉及国际收支问题。而总量数据为出口收入和进口支出两个数据的绝对值之和, 在贸易总量增加的条件下, 可能出口大于进口, 即为顺差;也可能进口大于出口, 即为逆差。因此, 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FDI的贸易效应更具有现实意义。
3 FDI的贸易效应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FDI的贸易效应体现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进而对经常项目产生影响, 间接地扩大了我国经常项目顺差。
3.1 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近些年, 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3251.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9727.6亿美元, 对外出口额从1827.9亿美元增长到15779.3亿美元, 贸易差额从404.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831亿美元,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资企业出口的快速增长。可见FDI的流入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增加, 进而扩大贸易收支顺差。
3.2 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主要涉及贸易项目和投资收益两个项目。其中投资收益方主要记载FDI的利润、利息和股息的收益, 对经常项目产生的是逆差效应。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与货物贸易差额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虽然近些年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但是逆差额远远小于货物贸易的顺差额。总体来看, 经常项目差额主要是由货物贸易差额决定的, 货物贸易顺差是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FDI的贸易效应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对货物贸易影响体现出来的。
4 实证分析
4.1 变量的设定与数据的选取
T——我国每年经常项目差额 (亿美元) ;FDI——我国每年实际FDI流入量 (亿美元) 。使用1982—2010年的年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2 建立回归方程与检验分析
由于有的经常项目差额为负数, 直接采用水平数据, 不能保证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而非平稳时间序列会造成“伪回归”现象的存在, 即使是不相关的变量也能产生很好的估计结果, 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因果检验。因此, 在建立回归方程之前要先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
(1) 平稳性检验
使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T和FDI的平稳性, 对变量T和FDI分别进行检验, T和FDI在一阶差分检验后趋平稳, 为I (1) , 说明不存在“伪回归”现象, 可以进行葛兰杰因果检验。因此, T与FDI可能存在均衡关系。
(2) Granger因果检验
由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知, 伴随概率为0.04800,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FDI不是引起T变化的葛兰杰原因的原假设, 即FDI是T引起变化的葛兰杰原因。同时, T不是引起FDI变化的葛兰杰原因。
(3) 建立回归方程
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变量T和FDI进行参数估计, 得到回归方程:
估计结果显示, R2=0.652, 方程的拟合优度一般;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 均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 说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 FDI对T的影响显著。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 T与FD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FDI每增加1亿美元, T将增加3.213亿美元, 这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
(4) 回归方程的异方差检验
对回归方程进行怀特检验, 由结果可知, F统计量为4.396, 伴随概率为0.055630, 由此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性。
5 结 论
从实证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 FDI与经常项目差额同方向变动,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FDI每增加1亿美元, 经常项目差额将增加3.213亿美元。第二, FDI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常项目差额影响显著, 是影响经常项目差额的因素。FDI通过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影响我国货物贸易收支, 成为我国近些年经常项目顺差不可忽视的原因。第三, FDI对我国国际贸易具有互补效应, FDI的大量流入能够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张, 尤其是外资企业出口的增加, 导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额的扩大。
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篇10
1 四辊轧机振动数学模型
将轧机与板带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建立一个以分析轧辊连续分布质量动态效应对板形及板厚影响为目的的辊系动力学模型。四辊轧机的结构模型见图1。该模型中将辊系及相关部件相应地简化成连续分布参数体系、离散单元。
如图1所示, 建立二维坐标系, x、y轴分别为沿轧辊轴向与垂直轧辊轴向, 轧辊中点取为坐标原点。将上支承辊和上工作辊组成上辊系, 下支承辊和下工作辊组成下辊系。上下辊系的轴承、轴承座及压下缸简化成离散质量单元, 机架刚度简化成刚度单元。根据Dobrucki、Pedersen等学者的研究[5,6]:支承辊与工作辊的振型接近一致, 四辊轧机模型可等效成两辊轧机模型进行研究。由于辊系两端的支撑处附有离散质量单元及刚度单元, 并且辊系质量是沿轴向连续分布, 故可将辊系看成是弹性支承上的分布参数体系。运用Bernoulli—Euler Beam理论[7]建立辊系横向振动的偏微分方程, 对其进行求解即可获得辊系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的振动特性。
上辊系振动控制方程:
undefined (1)
边界条件:
undefined (2)
undefined
下辊系振动控制方程:
undefined (4)
边界条件:
undefined (5)
undefined
式 (1) 、 (4) 中y12和y34分别是上下辊系的横向振动位移, 其它参数见表1。式 (2) 、 (3) 、 (5) 、 (6) 为符合辊系动力学模型的边界条件, 其中, 式 (2) 、 (5) 为几何边界条件, 式 (3) 、 (6) 为自然边界条件。
2 振动数学模型求解
对于连续系统的偏微分方程通常有两种求解方法, 一种是直接积分法, 通过对微分方程直接积分求出方程的数值解;另一种是模态分析法, 通过坐标变换, 使耦合的运动微分方程转化为新坐标下相互独立的运动微分方程, 从而求得原坐标下的振动响应解。由于解析解才是对连续系统振动特性本质的描述, 故采用模态分析法对以上偏微分方程进行求解。本文只对上辊系进行建模、求解及仿真分析。
2.1 Ritz级数法
连续体辊系横向动力响应的Ritz级数表示为
undefined (7)
其中ψi (x) 为符合几何边界条件的基函数, Ritz级数的系数qi (t) 表示函数y (x, t) 在每个基函数方向上的投影, 即是广义坐标。在实际应用中把基函数定义为无量纲的, 这样广义坐标便具有长度量纲。
2.1.1 质量矩阵
(1) 连续体系的质量矩阵
Min=∫L0ρA12ψi (x) ψn (x) dx (8)
(2) 离散质量块的质量矩阵支辊轴承、轴承座及压下缸
MTLin=ψi (x) MLTψn (x) =ψi (0) MLTψn (0)
MRTin=ψi (x) MRTψn (x) =ψi (L) MRTψn (L) (9)
工辊轴承及轴承座
MLJTin=ψi (x) MLJTψn (x) =ψi (0) MLJTψn (0)
MRJTin=ψi (x) MRJTψn (x) =ψi (L) MRJTψn (L) (10)
2.1.2 刚度矩阵
(1) 连续体系的刚度矩阵
Kin=∫L0EI12ψi″ (x) ψj″ (x) dx (11)
(2) 离散弹簧的刚度矩阵机架
KLTin=ψi (x) KLTψn (x) =ψi (0) KLTψn (0)
KRTin=ψi (x) KRTψn (x) =ψi (L) KRTψn (L) (12)
弯辊缸
KLJin=ψi (x) KLJψn (x) =ψi (0) KLJψn (0)
KRJin=ψi (x) KRJψn (x) =ψi (L) KRJψn (L) (13)
2.1.3 广义力矩阵
Qi=∫L0P (x, t) ψi (x) dx+FLψi (x) +FRψi (x) (14)
结合以上通过Ritz级数法求得的系数矩阵, 则支配广义坐标的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undefined (15)
通过求解特征值方程可以得到系统固有频率、特征向量、固有振型等, 式 (15) 的特征方程为
(K-ω2iM) Ui=0 (16)
式 (16) 中ωundefined为第i个特征值, Ui为第i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要使上述方程有非零解, 则其系数行列式必为零, 即
undefined (17)
2.2 模态分析法
将以上求得的特征向量标准化, 即可得到标准模态U*i。
undefined (18)
则所得的矩阵U*为标准模态矩阵。
相应地, 标准化的模态质量、模态刚度为
M*in= (U*i) TMU*n=δin
K*in= (U*i) TKU*n=ωundefinedδin (19)
其中δin为狄拉克函数:当i=n时, 则δin=1;当i≠n时, 则δin=0。
上辊系横向动力响应的模态级数表示为
undefined (20)
其中Φi (x) 为模态函数, 模态坐标ηi (t) 表示每个模态函数对位移响应的参与量, 且q=U*η。
把q=U*η代入标准运动方程 (11) , 由于U*为常数矩阵, 则undefined, 所以得到如下方程
undefined (21)
由式 (19) 的计算结果可得标准模态方程为
undefined (22)
式 (22) 即为通过模态分析法将式 (15) 的系数矩阵解耦所得到的振动控制方程, 求解出η即可得到辊系的动力响应。
由模态分析法可知, 固有振型Φ (也即模态函数) 为
undefined (23)
上辊系动力响应的求解框图见图2。
3 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参数
以某铝带四辊轧机3 500mm×ϕ750mm (或ϕ1 500mm) 为研究对象, 其中所涉及的变量、代表含义和参数数值见表1。
补充:其中KJ为弯辊缸刚度, 由于本文暂不考虑弯辊控制, 故其值为0;轧制力P (x, t) 在空间上假设其按常数p均布, 时间上为阶跃函数u (t) ;所轧板带宽度为L。
3.2 仿真分析
由模态分析法取初始条件为undefined, 结合上述参数及条件采用Matlab仿真软件编程计算, 对相关轧制工况进行仿真研究。
通过Ritz级数法计算得上辊系前四阶频率见表2, 从表中可看出阶数越高, 系统的固有频率就越大。辊系前四阶振型见图3, 这些振型显示随着模态号的增加, 振型的起伏次数也增加;模态号愈大模态函数的空间变化愈加迅速。
现以两种工况进行比较分析, 取轧制力分布常数、p1=2MN、p2=10MN, 图4为上辊系分别在轧制力分布常数p1、p2下的横向振动三维图。从图中可看出轧辊各处的振幅值大小不一, 即轧辊在轧制时有一定的挠度, 并且该挠度在微米级范围内不断变化, 这也是辊缝产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而印证了辊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轧辊的横向振动; 中部的振动比边部更加剧烈, 在p1下最大振幅可达30μm, 在p2下最大振幅可达150μm, 如果不加以控制必将对板材质量产生影响。图4的仿真结果中包含了轧辊在两种工况下各处及各时刻的动态响应, 可以从中提取相应的数据加以分析, 这给板形和板厚的实时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为了更加突显出轧辊在分布质量动态效应下的微观变化, 现从图3中提取几组信号进行分析比较, 分别见图5和图6。图5为上辊系在两种工况下x=0位置随时间的振动响应曲线, 从图5中可知辊上同一位置在不同轧制力下振幅相差较大, 轧制力大的明显大于轧制力小的振幅值, 并且振动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其周期为0.33s。图6为上辊系在工况1下t=0.3、t=0.7两时刻的挠度曲线。从图6中可以精确地判断出任一点的挠度, 并且辊系的挠度随时间推移在不断变化, 挠度变化导致辊缝也在变化。这说明辊系变形不能光从静力学的角度来考虑, 它还与动力学因素有关, 其中轧辊分布质量动态效应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图中虽然只给出了几组信号, 但其说明可以从图4中提取辊系上任一位置随时间的振动响应曲线或任意时刻整个辊系的挠度曲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总结如下:
(1) 通过分析动力学模型得到的辊系横向振动三维图可知, 辊身中部的振动比边部明显强烈, 并且挠度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挠度变化导致辊缝也在变化。这说明辊系变形不光与静力学有关, 还与动力学因素有关, 其中轧辊分布质量动态效应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2) 在以往建立的轧机系统模型中, 将轧辊简化为集中质量进行研究, 讨论辊系变形则是从静力学的角度来考虑, 而本研究将轧机辊系看作弹性连续体, 通过Bernoulli—Euler Beam理论推导出轧辊连续分布质量动态效应对轧制过程影响的动力学模型, 这样更能反映出辊系的微观变化。
(3) 运用Ritz级数法推导出振动控制方程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 并且进一步通过模态分析法对质量、刚度矩阵解耦, 从而得到辊系的主振型、固有频率及动力响应曲线, 这些数据将给板形、板厚的实时控制及故障检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 板厚控制技术虽已比较成熟, 但板形控制是轧机控制的一个永恒课题。本文的建模思想有别于传统的方式, 首次对轧辊分布质量动态效应进行了探讨, 为板形控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摘要:为研究轧机辊系分布质量动态效应对板材质量的影响, 将辊系看成弹性连续体, 根据Bernoulli—Euler Beam理论建立辊系横向振动的动力学模型。运用Ritz级数法推导出振动控制方程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 并用模态分析法对振动方程的系数矩阵进行解耦, 以获得辊系主振型、固有频率及动力响应曲线。通过分析动力学模型得到的辊系横向振动三维图可知, 辊身中部的振动比边部明显强烈, 并且挠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 挠度变化导致辊缝也在变化, 这说明辊系变形不光与静力学有关, 它还与动力学因素有关, 其中轧辊分布质量动态效应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深入对辊系分布质量动态效应研究, 更能反映出辊系的微观变化, 并将为板形和板厚的实时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轧辊分布质量,横向振动,Ritz级数法,模态分析法
参考文献
[1] 徐乐江. 板带冷轧机板型控制与机型选择[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41-99.
[2] 刘晓星, 李平. 板带轧机垂直振动的研究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1999, 24 (3) : 97-101.
[3] A. Swiatoniowski. Parametrical excitement vibration in tandem mills-mathematical model and its analysis[J].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 2002, 134 (2003) : 214-224.
[4] William T. Thomson, Marie Dillon Dahleh. Theory of Vibration with Applications (Fifth Edition)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58-289.
[5] W. Dobrucki, A. Bar. Changes in roll-gap shape in the case of vibrations in a four-high rolling mill stand[J].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 1996. 61 (1996) : 328-337.
[6] Pedersen, L. M. Moedl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hot rolling mill[A]. In Proceedings of 1995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C]. Amercian, 1995: 3674-3678.
【课件的审美效应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推荐阅读:
朗读教学的审美追求05-30
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09-03
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09-28
英语教学的审美教育10-15
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10-16
数学教学的审美教育10-23
职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7-14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6-07
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