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管理(精选12篇)
审核管理 篇1
随着我国医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在综合质量管理方面正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挑战。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社会形象、职业健康安全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因而更为科学化、标准化、法律化的管理模式也逐步被企业采纳、完善,以扩大管理范围,强化管理力度,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如今,EHS管理体系是众多跨国制药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他们要求供应商建立完善的EHS体系,把事故风险降到最低,尽量减少各方面的风险,以保证商业的连续性[1]。
1 EHS管理体系
EHS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两体系的整合,即为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其中,E代表环境Environment,H代表健康Health,S代表安全Safety。该管理体系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绿色环保、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并突出对危险有害因子的识别与风险评价。
1.1 EHS体系法规
国际通用的ISO 14001、OHSAS18001中都对EHS做出了要求,我国目前所颁布的法律法规中也对EHS体系的相关内容做出了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为员工健康提供权益保障等。
1.2 EHS管理体系在制药企业中的应用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药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现场的环境要求很高,生产厂房的洁净度、空气中的悬浮粒子等都可能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另一方面,在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气,这些废物的排放也是生产环境的污染隐患。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大量易燃易爆、有毒的有机溶剂以及具有较强腐蚀性、还原性、氧化性的化学制品,在化学合成、工业生产中也会产生毒害气体、粉尘、噪声等污染,这也无疑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影响。此外,连续性生产易引发事故,也是制药企业安全隐患之一。
EHS体系以预先进行风险分析为形式,确定生产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从而采取有效防患措施,防止危害发生。以对环境因素或危险源的辨识为基础,以法规标准为依据,以对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和管理方案的完善为持续改进的途径,确保体系在控制范围内运行,通过三级监控系统使各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进而降低风险[2]。
2 EHS体系建立
EHS管理体系需要与我国制药行业公司现行管理原则保持一致,在分析和借鉴其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特点设计和建立。这要求企业所有员工必须遵章守法并担负起社会责任。
EHS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遵循PDCA循环(如图1),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环境、健康和安全是制药企业保持产率、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EHS管理体系强调保护企业经营环境,改进工作场所的健康安全性,改善劳动条件,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因此,全面贯彻EHS管理体系可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并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EHS管理体系在制药行业的应用包括环境安全健康管理、环境保护、化学品管理、设施及维护、工业健康、应急准备与响应、个体防护用品等领域,涉及范围甚广。因此,执行部门不仅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更要确保有效地执行EHS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如图2所示。
(1)建立合理完善的EHS管理体系需要企业明确所需解决问题;
(2)根据现场检查诊断,结合自身状况进行差距分析、识别分析;
(3)对管理人员进行法规及现行规章制度培训;
(4)确定组织结构、要素;
(5)制定实施措施;
(6)建立配置管理文件。
通过持续的企业内部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应及时进行纠正并予以完善。每位特定岗位的员工都必须进行完整的职业健康培训,并严格按照已制定和建立的日常管理秩序和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守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每位员工必须牢记并严格实施EHS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保障公司产品和财产的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必须彻底调查,真实而准确地记录,并充分公开事件的处理过程,做好纠正和预防措施[4]。
3 EHS体系审核
3.1 EHS体系审核意义
基于供货稳定性的考虑,当前许多国外生产企业都要求我国药品供应商通过EHS的认证,当然也不排除这其中包含贸易壁垒的因素。生产企业必然会考虑所选择的上游供应商是否会因为环保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出现问题而导致停产或无法保证正常供货数量。虽然EHS体系不属于质量范畴,但欧美国家对“安全”、“环保”非常重视,有些国外公司在进行供应商审计的过程中,甚至是先审查EHS体系,通过之后才进行质量审计。
EHS体系审核是通过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判断受审核企业EHS体系是否符合规定审核准则的系统化验证过程,验证过程以文件形式说明,审核程序同样包括将验证过程的结果呈报管理者。换言之,即通过对企业EHS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审核,验证体系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3.2 审核程序
审核的程序应包括审核的范围(如地理区域、部门、体系的要素等)、审核频次、审核方法、审核能力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审核需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即具有系统化;审核需保留审核计划表、检查表、不符合报告、审核记录、审核报告等,以确保过程的可追溯性,即具有文件化;审核证据必须真实可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无倾向性,即具有客观性;因此审核是一个抽样验证过程。与GMP审核相同,EHS审核也分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表1以内部审核为例,介绍EHS审核流程以及企业需注意的问题。
EHS管理体系评审需进行跟踪验证,持续改进。对有关管理评审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分析管理评审提出的问题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加以实施,跟踪验证,进行有效性分析。管理评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体系运行的终结,而是下一个运行过程的开始。在管理评审中形成新的目标和指标,制定新的管理方案,并对确定的危害与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实现新一轮的持续改进。
3.3 E、H、S三方面审核实例
3.3.1 E—Environment
针对“三废”处理问题及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审核过程中可着重检查以下方面:
(1)废水、废液、废气。查看废水、废气和化学废液清单,确认所有废物在排放前已经过适当处理;“三废”处理设备设施是否具备完全处理能力,处理方法是否与环境评估和竣工验收报告中的方法一致,能否达到处理效果。
(2)工作场所异样气味。查看室内空气检测报告,以确定室内空气是否达标,并检查接触该气体的员工、设备是否配有适合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查看防护效果。
(3)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检查现场是否存在严重的污染痕迹,有无化学品泄漏等;要求企业提供近期由当地环境检测部门编写的“三废”检测报告,查看“三废”排放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3.3.2 H—Health
药品生产涉及大量物理化学反应,且具有持续性、大批量的特点。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噪声污染等都可能成为导致职业病的根源,因而应确保足够的防护措施以保证操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由于制药设备的特殊性,如较高设备的高空作业,在生产厂房内应注意坠落防护,在存在跌落危险的工作地点应设有护栏及其他防护设施。在粉尘和挥发物浓度较高区域,应进行检测。检查检测记录,查看操作人员是否已经配有个人呼吸防护用品,监测报告是否表明有害物浓度低于国家或者当地法规限值;操作人员是否已经过防护用品的使用培训并能够正确使用等。检查噪声区域的检测记录是否达标,在需防护的地方是否有警示标志,员工是否已配有听力保护措施,并能正确使用保护设施及用品。
3.3.3 S—Safety
由于药品生产中涉及大量化学原料,尤其是易燃易爆化学物,因而制药行业更需关注安全问题。首先要确保所有通向室外的出口(包括紧急出口)无阻碍,可通过查看是否有锁住或堵住的门或封闭区域,出口是否被从内或从外阻塞或上锁等,以确保疏散通道(包括建筑物内部的通道)无障碍。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确保所有区域均设有足够的灭火器和消防设施,并且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并保留记录。检查消防验收报告以了解对现场灭火器配置的要求等。
4 结语
EHS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取决于企业主体的重视程度,建立和持续改进EHS管理体系也已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取海外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企业应不断完成自身EHS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对体系是否正常运行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等做出系统、独立的检查和评价,以保证EHS管理体系的监督及完善机制顺利运行。企业根据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以及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提出方针、目标以及其他要素的完善方案,以进一步贯彻EHS体系。根据上述现状,我国制药企业应格外重视EHS体系审核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杜绝环境污染、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完善自身生产体系。
摘要:EHS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两体系的整合,即为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介绍EHS管理体系,具体阐述其审核流程,并举例说明制药企业在接收审核时的注意事项,以期加强我国制药企业对EHS管理体系的认识,完善企业EHS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EHS,管理体系,制药企业,审核
参考文献
[1]周飞,梁毅.探讨EHS管理体系在制药企业中的运用[J].机电信息·中国制药装备,2011(26):29-33
[2]叶有春,盛利.我国制药企业推广实施EHS体系之探讨[J].中国药业,2007(16):18-19
[3]一体化EHS体系方案书http://wenku.baidu.com/ view/d57582ccda38376baflfae13.html
[4]何建华.我国化学原料药企业实施EHS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化工,2010(5):35-36
审核管理 篇2
第1条 目的
为了规范合同的签订管理工作,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合同审核人员
行政部法务人员负责合同审核管理工作。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1、参与重大合同项目的论证、考察、招标投标和合同谈判等工作。
2、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有关文件规定,负责对拟签订合同的内容、形式等进行审核。
3、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负责制定常用合同示范文本。
4、协助有关部门对合同签订后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3条 公司合同审核的范围
1、建设工程(含维修)合同。
2、采购合同。
3、承包合同。
4、租赁合同。
5、有偿服务合同以及其他合同等。第4条 合同审核要点
1、合同主体是否适合。
2、合同目的是否正当。
3、合同内容、合同形式及程序是否合法。第5条 合同审核要求
1、合同的受理。业务部门应及时将拟签订合同送交行政部进行审核。送交拟签合同文本时,应附送相关材料。
2、审核意见审批。法务人员负责做好合同审核工作并提出初步审核意见,经行政部经理复核后,报公司主管负责人审批。
3、审核意见反馈。经公司领导批准后,合同审核部门应及时将审核意见以书面形式反馈至业务部门,并将送审合同文本原件、相关材料退回业务部门。
4、审核重大经济合同时应召开合同审核专题会议,实行集体审核。第6条 合同审核时限
在合同初稿及相关有效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审核标的在 万元以内的合同,一般不超过 个工作日;审核标的在 万元至 万元的合同,一般不超过 个工作日;审核标的在 万元以上、特别重大的合同,一般不超过 个工作日。
第7条 档案管理
对合同实行分类编号管理,按照合同名称分类归档,并按照审核顺序制定编号,做到管理规范。
探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有效管理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结算;管理;应对措施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工作是一个企业有效降低项目投资,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实现使用最小的投资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投资管理人员要严格的对工程项目的造价预结算进行严密的审核,认真、细致的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与漏洞,并且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弥补,将工程造价的工作做得更加科学、合理,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用。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地保障,并且能够大幅的提升企业的市场效益与核心竞争力。
1 工程预结算管理构架
施工设计图纸是工程预结算的主要实施依据,工程造价人员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力、材料、设备等进行合理计算,确定初步的工程造价成本,因此,做好施工设计图纸的预算编制是施工企业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主要途径,也是整体工程预结算管理构架的核心。在工程施工准备前期,对工程各阶段造价进行控制与管理,从而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做到集约化工程施工管理,将造价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对每一施工阶段进行优化,最大限度降低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成本,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工程预结算管理构架的基础,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对整体工程量进行清单计价后,由施工企业制定与预结算相符的投标报价书,无法对工程成本核算、施工过程进行控制,会出现此种情况是因为清单计价仅作为预测工程造价成本的一种手段,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还会遇到更多无法预估的情况,致使超出工程清单计价。因此,工程量清单计价还存在较高的风险,此种风险由招标人、投标人共同承担,一旦出现意外,招标人将无法控制工程量,投标人无法控制造价成本,在公开招标后签订合同时,各方主体应相互配合,尽量减少增加或减少工程量。在工程量预结算时,造价人员应对招标文件进行充分了解,尤其是与工程计价相关的发包范围、工作内容、材料供应、计价要求等内容。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时,做到认真、负責,防止出现遗漏项、漏算、误算,保证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准确性。工程清单计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对定额子目的适用范围、具体内容比较熟悉,避免套错子目。工程造价人员还需加强对市场上各类施工材料、设备的了解,从而保证整体安装工程预结算的真实与可靠,对整体工程施工情况有所了解,例如施工内容、施工工艺、施工方式等,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做到最优的工程预算,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与效率。工程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加强核查,由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才能投入实际工程中使用
2 加强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措施与方法
2.1 使整体工程预结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预算人员的辛勤劳动,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预算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因此,为提高工程预结算管理水平,需从预算人员着手。工程预结算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环节,还需预算人员对其予以重视,在工程建设前期对工程预结算进行优化,保证获得最优的工程造价成本,为施工企业创造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预算人员需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做到认真核算、主动核算,在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时,对相关合同、文件进行研究,从合同出发,为企业增加收益。预算人员应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的了解,包括施工工艺、技术方案等内容,共同制定最经济的施工方案。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应多在施工现场走动,与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若发现超出设计图纸内容以外的工程,应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并办理签证。若出现索赔事件,避免相互推卸责任,做好工程索赔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做到依规办事。
工程预结算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对预结算的有效管理,可进一步优化工程投资管理,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进行控制,通过充分了解工程施工任一阶段的内容,从实际的工程施工出发,做到科学合理的工程预结算管理、工程投资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各方人员肩负的职责与义务,规范预算人员的行为,使工程预结算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2.2 熟悉安装、材料价格在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施工材料及设备,据相关数据表明,施工材料与设备的成本在整体工程造价中约占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为了减少次施工材料的损耗,保证施工材料均能得到有效利用率。其次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条例,做到规范施工、安全施工,保证安全措施做到位,加强现场材料设备的管理,保证各项施工材料的堆放有序,施工材料、设备分门别类的放置,做到安全文明施工,控制材料用量。在参建主体签订合同时,应仔细核查工程量清单计价、重要的材料价格,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与运输方式,保证施工材料质量,减少材料、设备的运输成本,从各个阶段控制工程造价。
2.3 加强设计、工程签证变更与管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增加或减少工程的情况,一旦增加或减少工程,必然会对造价控制产生影响,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资金的使用计划,后期核查设计图纸、签证也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因此,在建设工程期间,尽量避免或减少增加工程,确定了施工设计图纸后,各方主体应加强交流,若出现设计、工程签证变更的时候,应三方共同签字方可生效,若有一方不认同该方案,将不予变更,各方主体同心协力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4 签订合同,严格依规办事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合同是开展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将实际的工程施工与合同管理联系起来,使每位人员了解到合同的内容、计划、时间等内容,做好合同交底记录,还可将合同复印件下达至主要负责人员,使每位施工人员、技术与管理人员都能对合同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制定合同时,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划分合同的范围、内容、各方权利与义务等,合同越明细越好,日后若出现索赔事件,也可避免相互推卸责任,做到依规办事。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十分多。目前我国工程造价问题比较突出,相关单位在进行造价结算审核工作时,要借助各方力量,积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组织地解决工程造价结算存在的问题。为此,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素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据相关规定,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好工程造价结算工作,减少工程造价结算的虚假报价现象,提高工程造价的质量,为我国工程造价结算管理作出贡献。然而,我国的工程造价结算发展比较缓慢,严重阻碍了整体工程质量的提高。各方要努力培养专业造价结算人员,提高建筑工程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福龙.关于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研究[J].魅力中国,2009
[2]张玲.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要点研究[J].价值工程,2011
浅谈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篇4
关键词: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以下简称内部审核) 是企业为验证其质量管理体系适应性和有效性, 找出不足之处, 加以改进完善, 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 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越来越高的顾客要求, 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内部审核,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制定改进的措施, 持续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那么, 在现有的状况下, 如何提高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 浅谈一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提高内部审核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够
在一些企业中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 对内部审核有抵触心理, 对其目的和意义缺乏了解, 思想认识不够, 存在“应付检查”的情绪。特别对于质量意识淡薄的单位, 思想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内部审核的有效性。
1.1.1领导层重视不够。在部分企业中, 除了分管质量的领导之外, 有的领导认为已经通过了第三方审核认证, 内部审核就是多此一举, 对待内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应付, 对内审发现的问题不按要求进行整改或只是走形式。
1.1.2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在部分企业中, 员工对质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对内部审核知之甚少。有的单位连质量管理体系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 如执行文件未经过审批手续、作废文件与现行文件混放, 记录不及时以及计量器具未按要求送检等。很多员工从心里不愿意接受内审, 有排斥情绪, 甚至有提供虚假证据以应付审核的情况发生。
1.2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理解不到位, 审核准备不充分, 审核针对性不强
(1) 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理解不到位。大部分企业是根据ISO9001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 由于标准涉及面广, 各级人员对标准的把握有偏差, 在内审中就会出现对文件的理解不足, 对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2) 有的企业采用统一的内审检查单, 检查的条款大同小异, 缺乏审核的针对性。 (3) 有的企业部分内审员是部门的业务骨干, 在任务多、时间紧的情况下, 准备工作不充足, 没有时间认真准备检查表和熟悉与受审核方相关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1.3内审员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内审员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内部审核高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内审员素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熟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是否善于观察和沟通;是否能够熟练应用审核技巧等方方面面。目前,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很难保证所有的内审员都能参加专业认证部门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 且内审员一般为兼职, 平时工作繁重, 学习标准的时间少, 造成内审员整体素质不一, 使内审质量受到影响。
1.4内审结果受重视程度不够, 不能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1) 在部分企业, 内审的开展虽按计划完成, 但对内审的结果重视程度不够, 对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重视, 流于形式, 只是就事论事的改正了事, 缺乏对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及在制度、管理方面的举一反三。 (2) 有的企业由于缺少具体有效的审核信息流通渠道, 内审结果的有关信息, 如内审员在检查表中记录下来但没有开具不符合项报告的问题, 以及总结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这些信息都偏重于上行流通, 因此, 不能全员了解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和其它单位发生的但值得本单位进行“举一反三”的问题, 错过了获得改进的机会。
2提高内部审核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2.1领导重视, 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提高执行力
2.1.1领导层的重视, 是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活动的动力源泉。领导层重视不重视, 内部审核的效果会大不相同。假如内部审核有领导过问, 并参与其中, 不但会增加受审核方的重视程度, 而且也是对审核员工作的一种鼓励。倘若只有普通员工去组织实施内部审核, 一些建议措施很难被受审核方重视, 审核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2.1.2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加深对内部审核的认识。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全体员工, 内部审核自然也离不开全员的参与, 只有全员参与, 才能将检查出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地加以整改落实, 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而且只有人人都重视质量,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 才能将其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
2.2提高全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周密策划, 做到“有的放矢, 有备而查”
(1) 提高全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事情, 因此, 加强全员对标准的学习是必要的。可采用的方式有去国家专门的认证机构学习、外聘专家、有经验的人员进行交流等, 逐渐使全体员工熟悉ISO9001标准的相关知识, 提高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并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2) 周密策划, 明确审核任务, 有的放矢, 有备而查。内审要按标准要素制定审核的检查点, 避免漏项或重复。审核小组提前明确分工, 突出审核重点, 不采用统一的检查表, 而是根据被审核单位的特点编制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内审检查表, 明确取样方式和审核方法。 (3) 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 除了在平日里提前熟悉与受审核方相关的标准和管理制度外, 在审核前可先由审核组长召开动员大会, 让与会者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多提意见, 集思广益, 然后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形成本次的审核方案。
2.3提高内审员的审核能力
企业应着重培养一批有工作经验, 对企业各项业务都有一定了解, 沟通能力强, 工作态度公平公正的内审员。内审员对各项业务都比较熟悉, 才能有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 才能带着问题去审核。同时, 对于兼职的质量管理员都应以内审员的要求加以培养;另外, 企业也应制定适宜的激励政策, 并对内审员进行考核,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内审员的积极性, 激发不断提高自我能力的热情。
2.4重视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 建立质量审核信息系统
(1) 对于在内审中发现的问题, 要与第二方、第三方审核同样重视, 对采取的措施不流于形式, 需跟踪进行验证, 对效果进行评价。同时, 提高对于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挖掘在制度、程序等方面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2) 建立企业的质量审核信息系统, 及时了解审核中发现的相关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管理,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 对下次审核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从而提高审核的有效性。
3结束语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一种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不断提高内部审核的有效性, 才能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才能不断地满足顾客新的要求,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凌提高内部审核质量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J].黑龙江纺织2011, (1) :21-23.
[2]代金平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J].当代医学2009, 15 (30) :39.
审核管理 篇5
(一)http://www.shenheyuan.net
2011-01-05 来源:国家注册审核员网
GB/T24001-2004标准的核心要素从4.1~4.6共18个。其中构成环境管理体系主体框架、实现4.2环境方针的关键性、专业性要素有以下7个,须由专业审核员审核。这7个要素包括:4.3.1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指标和方案,4.4.6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
上述要素分两个阶段审核,第一阶段重点审核要素4.3.1、4.3.2和4.3.3,第二阶段要对上述要素进行全面审核。本文介绍了专业审核员在审核7个专业性要素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4.3.1 环境因素 1.识别的充分性
只有充分识别环境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明确体系控制的对象,为体系建立打好基础。审核组织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1)三个对象:活动、产品和服务。活动包括组织的主过程和支持性系统及其设备的运行;产品和服务包括组织所使用的和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两种管理权限:组织能控制的,能够施加影响的。3)两种类型: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从环境索取能源资源。4)三种时态 :过去、现在和将来。
5)三种状态 :正常、异常(包括关闭和启动)的运行条件,以及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6)对环境全部影响的八种情况: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向土地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物和副产品,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在分两个阶段审核时,主要在第一阶段审核;第二阶段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强深度,重点是组织与环境有关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在各个环节上是否有遗漏,容易遗漏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产品中的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影响,如能耗水平、物耗水平(汽车每公里耗油),污染物排放水平(汽车尾气排放)等;二是产品废弃后的环境影响,如产品中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的使用,产品中有害材料的回收管理等。
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例如,汽车运送货物有:噪声、尾气排放和油耗;建筑施工有噪声、扬尘、固废和水、电消耗 ;设备安装调试有噪声、固废、电耗等。
2. 重要环境因素的适宜性
重要环境因素的适宜性,是由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过程的符合性和评价结果的适宜性保证的。
1)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合理的评价方法不会遗漏重要环境因素,且针对同一组织,由不同评价人员实施,能得到相同的评价结果。目前,还没有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组织自行选择并在程序文件中规定。审核组织选择和使用的评价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和当地环保的特殊要求;环境影响的范围、规模、严重程度和发生的频次;内外部相关方关注的程度,包括对组织公众形象的影响;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及组织的经济承受能力。
2)评价过程的符合性
抽查各类环境因素的评价记录,评审实际评价过程按程序规定的评价方法实施的程度。
3)评价结果的适宜性
评价结果,应列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审核评价结果的适宜性,就是确认该清单对组织的适宜性,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是否包含该行业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影响 ;与组织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证明文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的一致性;与组织现场环境管理情况和经验的符合性。
3. 更新的及时性
当出现有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项目,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以及产品和服务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无论是期望的还是非期望的),应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更新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二、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识别的全面性 查是否包括了以下要求:
1)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2)我国已签订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
3)行业政策、规章和标准,以污水排放为例,行业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4)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
5)认证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
容易遗漏的一是地方标准,在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方面,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 ;二是产品的技术性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如《纺织品的安全技术标准》。
2. 要求的时效性
清单中每一项要求都应有开始实施日期,以免使用过期作废文本。3. 要求的获取
清单中每项要求都应有文本。4. 要求的应用
清单中每项要求应用于组织的什么环境因素,对定性的要求落实到条款号,对定量的要求要落实到时段(如果有)、类别和(或)级别。例如: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2002年3月15日实施,应用环境因素是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使用危险化学品适用法规条款号是第十五条到第二十五条,共十一条 ;2)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1990年1月1日起实施,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是厂界噪声,工厂处在工业区,适用标准III类。
5. 要求的更新
当组织的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更新后,应对变动部分及时按上述识别、获取和应用,更新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三、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1.查组织的目标和指标
1)是否考虑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是否制定了目标和指标。2)是否考虑了重要的环境因素,不要求所有重要环境因素都制定目标和指标,但对应通过技术措施、资金投入、配备硬件才能降低环境影响的,必须制定目标和指标。3)是否符合环境方针及三个承诺。
2. 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建立了相应的目标和指标及其能否保证组织目标、指标的实现
1)目标、指标是否合理,是否可测量。2)组织制定的实现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包括技术措施和方法是否合理充分。3)方案是否规定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完成的时间表。4)抽样、现场观察目标、指标和方案的执行情况。
四、4.4.6 运行控制
1.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下述运行和缺少程序可能导致偏离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是否制定了程序。
1)项目建设。2)设计和开发。3)制造过程。4)包装和运输。5)原材料的运输和贮存。6)危险化学品的管理。7)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管理。8)设备维护和动力供应。9)节能降耗。
2.程序中规定的运行准则是否包括运作活动和运作结果的准则。运作结果如有法规或标准要求,是否列出限值作为对运作过程的输入。如上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I级的,限值为昼65,夜55dB(A)。
3. 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否制定了程序,并审查通报供方和合同方的记录。
4. 抽样、现场观察审查程序的执行情况。对危险废物接受处理的外部组织,应提供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保持危险废物交接记录。
五、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1.查组织制定的程序是否包括标准使用指南A 4.7 a~m适用的内容。
2.查应急准备和响应设备清单及对设备的检验维护能否确保随时进入工作状态。3.查定期检验程序的情况或演习,如消防演习记录及对其结果的评审和发现问题的跟踪措施。
4.查定期评审程序和必要时的修订情况。
六、4.5.1 监测和测量
1.是否对重要环境因素的各岗位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如污水处理站,在污水处理后对排出水的pH、SS和COD等的检测。
2.对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结果的监测。如污染物的减排,节能降耗效果等。3.运行控制程序及规定的运行准则执行情况。4.环境方案执行情况对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5.环境监测设备的校准、验证、维护及其记录的保存。6.监测发现问题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及其跟踪。
七、4.5.2 合规性评价
1.评价人员是否具备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评价程序和技能,是否获得了有关要求执行的记录。
2. 评价方法是否对定性要求依据适用的法规条款查证据;对定量要求查过程控制效果,可用组织监测的结果;而查组织合规性评价,必须用环保部门监测报告;各种证据是否充分。
3. 评价内容是否覆盖了整个被审核的时期,及已识别出的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 篇6
摘要:预结算审核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工作,也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利润及施工质量。本文就当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有效措施
建筑行业的快速兴起带动了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使建筑工程造价大为降低,从而控制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因而在当前社会中,建筑工程的造价与管理工作一直是建筑工程预结算人员所研究、探析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又能确保施工单位经济效益,同时又能缩减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一般涵盖在原材料采购、工期的控制、以及预结算审核等具体工作之中。只有嚴格管理好这些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缩减建筑工程的造价。现阶段,由于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不仅能够确定工程造价,同时也是考核施工图是否合理、施工工序是否合理的重要工序。并且,对于作为签订施工、以及材料订购合同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工程预结算工作而言,做好建筑工程预结算这项工作将是鉴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建筑工程预结算人员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与步骤
1.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一般围绕着审核计算工程量、审核费用以及审核套用单价三个方面来展开。因而做好这三个部分的工作,就能够从整体上保证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整体工作质量。
(1)从通常情况下来讲,由于工程计量存在一定的正、负误差,会导致建筑工程实际工程量的出现偏大或者偏小。因此在进行工程量计算审核时,要明确限制范畴、明确计算范畴,并且采用科学的计量方式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纸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量计算审核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规定的要求。
(2)审核费用一般指的是按照当地计价以及费用标准等要求来确定工程费率。对建筑工程的费用审核必须基于当地所颁布的法规,同时使执行的计费表符合建筑工作实际施工的情况。
(3)审核套用单价是围绕审核换算后的定额、审核直接套用两个内容来进行的。并且在严格套用法律规定的工程造价定额时,需要注意设计用量与定额用量的换算、局部换算与整体换算。要严格对照施工标准,检查编制日期、单位以及项目名称是否与业主要求相符。这可以有效避免工程量的重复,从而提高套用单价审核工作的效率。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步骤
进行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需要严格按照以下审核的基本步骤来进行预结算审核工作。
(1)需要在完全熟悉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的基础上,开展建筑工程的预结算审核工作,这是保证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符合施工规定要求的基础。
(2)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以及施工要求,可选择适用于当前建筑工程的审核方法,这是保证预结算审核工作质量的基础前提。诸如全面审核法、对比审核法、重点审核法、筛选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核法等,都是当前普遍使用的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方法。
(3)在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当中,要适时针对审核过程当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继而在理解与协商的基础上,解决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任何一项建筑工程的预结算审核工作都要按照这三个基本审核步骤来进行,这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预结算的审核质量。
二、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以下,就对当前比较常见的三个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1.现阶段,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的问题。通过虚设工程项目、假借联系单据、多计算基建工程的施工工程量、反复计算工程量等方式来提高建筑工程的造价,从而获取额外利益。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一般还通过以次充好、调涨不调跌、偷工减料等方式来虚报施工材料的价格,这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在当前社会中,坍塌的桥梁、房屋等建筑工程大都是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所造成的。
2.另一个在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施工图与实际竣工图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往往为了满足部分业主的需求、需要适时改动竣工图。但是由于施工图与竣工图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使得建筑工程实际决算与工程费用存在一定出入,从而造成建筑工程的损失。
3.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曲解合同内容、技术与商务标脱离等亦是当前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当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往往在工程施工时,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建筑工程的合同。对施工工期、价差造价、计费标准等内容常常蒙混过关,继而直接造成了建筑工程竣工后整体造价的上涨。并且在建筑工程造价时,往往有施工单位将不属于工程费用的技术措施费用列入造价单中,从而抬高工程费用。由于业主往往对建筑工程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全面,一定程度上使业主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三、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的有效举措
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制度,能够在保证对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地规范建筑工施工单位的工序,科学地要求施工单位依照合同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2.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必然带来了大量新型工艺、材料、施工技术。因而在进行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时,要及时收集工程中或者市场上新应用的工艺、材料、施工技术的资料,及时编制补充预算的定额。同时,适时收集竣工图、设计变更以及工程技术方案等资料,采用专业的审核人员进行变更工程的计算与整理工作。这能够在最大范围内,使得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与工程实际花费相符。避免了施工单位虚报物价现象的出现,有效的维护了业主的利益。
3.做好建筑工程的工程量审核工作的同时,要熟悉工程量计算的规则、熟悉预算定额部分的工程内容,继而在加强对建筑工程定额子目审核、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审核、对工程签证审核以及施工费用审核的基础上,有效加强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的管理质量。唯有注重施工的细节与整体的施工情况并且合理审核造价,才能够确保将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管理工作真正落实、普及到建筑工程的实际建设当中去;才能够确保在加强定额控制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管理工作的水平。
四、结语
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采用专业的审核人员及时收集、整理资料,需要在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实际施工状况管理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审核方法,依据审核基础流程规范的进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熊静.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的有效举措[J].广东建材,2012.
浅析建设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管理 篇7
1. 当前建筑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 建筑行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 导致定额出现缺项, 需要补充的项目与内容逐渐增多, 自然存在定额的换算与套用会产生不合理的问题;其次, 工程预结算的编制工作是一项繁杂但又必须非常细致认真地去面对的工程经济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审核工作, 不仅要求参审人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 包括设计、材料、施工等相关的建筑工程知识, 并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工程预结算业务素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工程造价的预算人员在不断地进行更替, 新入的预结算人员缺少工作经验, 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差错。但往往都因缺少调研和有说服力的早期数据资料, 致使换算或补充的定额中包含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因此要解决目前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就要求参与审核的人员认真学习预结算审核的作用, 研究并提高预结算审核质量的措施。
2. 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对策与方法
鉴于工程建设生产的过程是一个时间久、涉及范围广的生产消费过程, 具有计价次数多的特点。采用相对合理的审查办法不但能达到速效双提的效果, 而且将直接关系到审查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对于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质量提出以下几种对策与方法:
2.1 全面审核与重点审核相结合
建筑工程造价的增加是伴随着工程量的增加而上升的, 对已经计算出的工程量计算表进行审查, 主要是按照施工图的要求, 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 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定额单价以及费用计算, 重点审查工程量是否有重算、错算、漏算等现象, 检查时抓住重点进行核对核算, 其他的分项工程可以做普通审查, 审查时注意数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
2.2 分组计算审查
就是划分若干个预结算中相关项目, 利用每组中一个数据审查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先把若干分部分项工程, 按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进行编组。利用同一个分组中分项工程间所具有的相同或相近计算基数关系, 审核一个分项工程数量, 就能判断这一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查速度快, 工作量小。
2.3 对比审核法
在同一个地方, 若工程的用途、结构特点和建筑相关标准都一样, 其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也应该基本类似。因此在总结并经过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之上, 找出相同类的工程造价信息及工料使用的规律性, 整理出功能不同、结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的工程的单方造价指标、工料消耗指标。然后, 依据这些获得的资料对审查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针对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子目进行重点计算, 找出差异较大的原因的审核方法。
2.4 抽检审核法
抽检审核法是统筹法的一种, 它是通过审查出子项目工程在每个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工程量大小、价格高低、用工的基本数值多少, 分为工程量、价格、用工三个单方基本数值表, 当所检查的预结算的建筑标准与“基本值”所适用的标准不同, 就要对其进行调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 便于掌握, 审查速度快, 发现问题快。但解决差错问题尚须继续审查。
3. 结束语
总之, 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目的是为了施工企业能够合理确定工程造价、降低投资。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进行缜密细致的审核, 及时发现并纠正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与不足, 做到及时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张冬梅.试论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科技创新导报, 2010.6
[2]麦宇虹.浅谈工程造价中的预结算审核.广东建材, 2006.7
审核管理 篇8
发票, 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 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既是各单位、组织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凭据, 也是近年来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稽查的必查内容之一。
随着部分国家机关[1]、大型央企中的发票问题被揭露出来, 发票问题再次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来, 国家先后修改了《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加大了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国家税务总局也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的通知》 (国税发[2010]46号) 、关于贯彻落实《整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工作方案》相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10]92号) 、《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的通知》 (国税发[2011]25号) 等文件, 同时还在发票票种、版本等票据自身防伪方面强化了管理。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 在经济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只要还有管理缝隙, “不法”发票很有可能就会侵入。遇税务稽查很可能就得为此支付不低的经济代价和信誉损失。鉴于此, 发票问题应当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二、发票审核管理考验着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
1.税务机关提供了便捷的查询渠道
新版发票背面的防伪说明一般都告之使用者, 发票物理的识别方法以及真伪查询的途径。如浙江省国税管理的发票可通过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网址http://www.zjtax.gov.cn/) 发票查询模块进行查验比对。其中对网络发票, 要求输入网络发票号 (以前称为“申报查询号”) , 现今实现了发票联网开具, 只要开具后就立刻可查验比对;冠名发票需要开具方报送后方可查验;手工发票仅能查验流向。浙江省地税管理的发票可通过浙江地税因特网办税服务系统 (网址http://etax.zjds.gov.cn/basemain.jsp?id=2) 查询确认该发票的领购方是否与为企业提供服务方相一致。查询时须输入发票代码、发票号码、所属主管地方税务局。
此外, 各地的税务咨询热线12366及单位主管税务机关也是查询的渠道之一。
通过查询确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的发票识别渠道。但就当下来说, 并不能完全识别所有受理的发票真伪。缘于一些省市的税务机关并不能提供便捷的发票信息查询渠道, 有些省市尽管提供了查询渠道, 但相关信息并不完整只能提供发票流向 (即税务机关向该单位发售过该代码及号码的发票) , 在现实中发票套号的案例也很常见, 因此并不能得出所查询发票真伪的准确结论。
2.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防范虚假发票
为有效防范虚假发票, 有必要将风险防控阵地往前移至招投标客户论证环节。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件的原件, 审验后留存复印件。必要时应实地考察客户的办公及生产场所。
建立发票信用客户及不良客户名册。在日常的经营中, 可以考虑与供应商等合作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发票信用状况作为对供应商信用评价的重要方面, 赋予较大的权重。对于一向提供合规发票的, 作为发票信用客户, 在供应商评价时给予加分。对曾经使用不合规发票的, 列入不良客户名册, 同时给予减分评价, 对其提供的所有发票作更加谨慎处理。如在每次付款前要求对方提供发票领购簿原件、所开发票的记账联原件及会计账务处理资料, 及包含所开具的增值税纳税申报销售清单 (要求对方加盖公章) 。只有在能证实所受理发票真实的情况下, 才予付款。对多次使用不合规发票的, 可考虑征询律师意见, 采取终止业务等措施。
对外支付款项时, 在支票等对外支付票据上加盖“不得转让”印章。此举可有效确保公司所支付的款项进入“收款人”的银行账户,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从其他单位非法代开发票的情况。
3.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发票的真伪
根据全国普通发票简并票种统一式样工作实施方案[2], 2011年1月1日起, 全国统一使用新版普通发票, 各地废止的旧版普通发票停止使用。此次票种简并将发票简并为通用机打发票、通用手工发票和通用定额发票三大类。发票名称为“××省××税务局通用机打发票”、“××省××税务局通用手工发票”、“××省××税务局通用定额发票”。各地方也相应出台了具体落实方案。如浙江省国税局修订了发票代码规则[3]。明确规定:发票代码为12位阿拉伯数字。1~3位为“133” (代表浙江国税) , 4~5位为市地编码 (其中杭州市为01) , 6~7位为年份。第8位为发票的分类:1代表平推式通用机打发票, 2代表平推并联式通用机打发票, 3代表打孔式通用机打发票, 4代表卷筒式通用机打发票, 5代表收购类手工版发票, 6代表其他手工版发票, 7代表定额发票。第9、10位为发票规格:01代表规格为210mm×297mm的发票, 02代表规格为241mm×177.8mm的发票, 03代表规格为210mm×139.7mm, 04代表规格为190mm×101.6mm的发票, 05代表规格为82mm×177mm的发票, 06代表规格为76mm×177mm的发票, 07代表规格为57mm×177mm的发票, 08代表为规格为190mm×105mm的发票, 09代表规格为175mm×70mm的发票, 00代表规格为213mm×77mm。第11位为发票的联次:阿拉伯数字1~9表示1联至9联式发票, 0表示超过10联以上发票。一般发票第12位发票金额代码:1代表百元版, 2代表千元版, 3代表万元版, 4代表十万元版, 5代表百万元, 9代表无限额。定额发票第12位发票金额代码:1代表壹元, 2代表贰元, 3代表伍元, 4代表拾元, 5代表贰拾元, 6代表伍拾元, 7代表壹佰元, 8代表贰百元, 9代表其他金额。
对企业衔头发票, 第8位为发票的分类:1代表平推式通用机打发票, 2代表平推并联式通用机打发票, 3代表打孔式通用机打发票, 4代表卷筒式通用机打发票, 5代表收购类手工版发票, 6代表其他手工版发票, 7代表定额发票。第9、10、11位为企业衔头发票使用单位的代码, 以301~999以上的数字表示, 由各地区自行编制。
若受理的某发票代码为133011066152, 其中第1~5位代码13301隐含该票为浙江省杭州市国税的发票、第6~7位代码10隐含2010年印制、第8位代码6隐含手工版发票、第9、10、11位代码615为企业衔头发票使用单位的代码、第12位代码2隐含该票为千元版。若有证据表明实际与隐含信息不符的, 则可判断该票为假。
当然, 新版发票还有其他一些防伪措施, 具体可参见当地税务机关关于发票换版的公告。对于增值税普通发票, 还可参考一线具体的防伪措施[4]。
4.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发票的合法性
有时尽管发票为真, 但仍被认为不合法, 而不能税前扣除。发票的合法性通常是根据开具方的应交纳税种及发票票种适用范围来判断的。如取得方的货物采购业务对开具方来说则是销售货物, 应以销售方开具的货物销售发票为合法票据。又如建筑工程发包业务, 对开票方来说是建筑工程施工, 应以承包方开具的建筑业统一发票为合法票据, 由于建筑劳务的纳税地点为劳务发生地, 因此该类发票必须是向建筑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领购或申请代开来的。这里还要特别注意的是主管税务机关的具体范围。如在杭州市萧山区或余杭区施工, 则仅指萧山区或余杭区地方税务局 (不包括杭州市六城区的地方税务局) 。
对于以前已经受理的假票或不合法发票, 应及时采取包括联系发票开具方、相关经办人员, 要求提供佐证或更换发票等措施予以妥善处理, 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的税务风险。
注释
1[1]《光明日报》以2011年5月17日《虚假发票已经“入侵”国家机关》为题进行了报道.
2[2]关于印发《全国普通发票简并票种统一式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税发[2009]142号) .
3[3]关于印发<全省国税系统普通发票简并票种和推行网络发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国税函[2010]163号) .
审核管理 篇9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2月15日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局局长 赵树丛
2015年3月31日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和审批, 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 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项目使用林地, 是指在林地上建造永久性、临时性的建筑物、构筑物, 以及其他改变林地用途的建设行为。包括:
(一) 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占用林地。
(二) 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林地。
(三) 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
第三条 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 必须使用林地的, 应当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合理和节约集约利用林地。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建设项目限制使用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 限制使用天然林和单位面积蓄积量高的林地, 限制经营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
第四条 占用和临时占用林地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守林地分级管理的规定:
(一) 各类建设项目不得使用Ⅰ级保护林地。
(二) 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建设项目,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 可以使用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
(三) 国防、外交建设项目, 可以使用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
(四) 县 (市、区) 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 可以使用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
(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勘查项目、大中型矿山、符合相关旅游规划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可以使用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其他工矿、仓储建设项目和符合规划的经营性项目, 可以使用Ⅲ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
(六) 符合城镇规划的建设项目和符合乡村规划的建设项目, 可以使用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
(七) 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的建设项目, 可以使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范围内Ⅱ级及其以下保护林地。
(八) 公路、铁路、通讯、电力、油气管线等线性工程和水利水电、航道工程等建设项目配套的采石 (沙) 场、取土场使用林地按照主体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范围执行, 但不得使用Ⅱ级保护林地中的有林地。其中, 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 (以下简称重点国有林区) 内, 不得使用Ⅲ级以上保护林地中的有林地。
(九) 上述建设项目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可以使用Ⅳ级保护林地。
本条第一款第 (二) 、 (三) 、 (七) 项以外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 不得使用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
国家林业局根据特殊情况对具体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五条 建设项目占用林地的审核权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建设项目占用林地, 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六条 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林地和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审批权限,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办理。其中, 重点国有林区内的建设项目,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七条 占用林地和临时占用林地的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提出使用林地申请, 应当填写《使用林地申请表》, 同时提供下列材料:
(一) 用地单位的资质证明或者个人的身份证明。
(二) 建设项目有关批准文件。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核准批复、备案确认文件、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项目初步设计等批准文件;属于批次用地项目, 提供经有关人民政府同意的批次用地说明书并附规划图。
(三) 拟使用林地的有关材料。包括:林地权属证书、林地权属证书明细表或者林地证明;属于临时占用林地的, 提供用地单位与被使用林地的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个人签订的使用林地补偿协议或者其他补偿证明材料;涉及使用国有林场等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的国有林地, 提供其所属主管部门的意见材料及用地单位与其签订的使用林地补偿协议;属于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的建设项目, 提供相关规划或者相关管理部门出具的符合规划的证明材料, 其中, 涉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林地, 提供其主管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材料。
(四) 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作出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或者林地现状调查表。
第八条 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的森林经营单位提出使用林地申请, 应当填写《使用林地申请表》, 提供相关批准文件或者修筑工程设施必要性的说明, 并提供工程设施内容、使用林地面积等情况说明。
第九条 建设项目需要使用林地的, 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林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分别向林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使用林地申请, 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 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用地现场查验, 并填写《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
第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拟使用的林地, 应当在林地所在地的村 (组) 或者林场范围内将拟使用林地用途、范围、面积等内容进行公示, 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但是,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需要公示的除外。
第十二条 按照规定需要报上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和审批的建设项目, 下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材料报上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
审查意见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基本情况, 拟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情况, 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情况, 使用林地定额情况, 以及现场查验、公示情况等。
第十三条 有审核审批权的林业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不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 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用地单位或者个人限期补正;逾期未补正的, 退还申请材料。
第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条件, 并且符合国家供地政策, 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有审核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作出准予使用林地的行政许可决定,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后, 向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核发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不符合上述条件的, 有关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作出不予使用林地的行政许可决定, 向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核发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告知不予许可的理由。
有审核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用地单位和个人提出的使用林地申请, 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需要使用林地的, 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一次申请。严禁化整为零、规避林地使用审核审批。
建设项目批准文件中已经明确分期或者分段建设的项目, 可以根据分期或者分段实施安排, 按照规定权限分次申请办理使用林地手续。
采矿项目总体占地范围确定, 采取滚动方式开发的, 可以根据开发计划分阶段按照规定权限申请办理使用林地手续。
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等建设项目配套的移民安置和专项设施迁建工程, 可以分别具体建设项目, 按照规定权限申请办理使用林地手续。
需要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公路、铁路、油气管线、水利水电等建设项目中的桥梁、隧道、围堰、导流 (渠) 洞、进场道路和输电设施等控制性单体工程和配套工程, 根据有关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 可以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控制性单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先行使用林地审核手续。整体项目申请时, 应当附具单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先行使用林地的批文及其申请材料, 按照规定权限一次申请办理使用林地手续。
第十六条 国家或者省级重点的公路、铁路跨多个市 (县) , 已经完成报批材料并且具备动工条件的, 可以地级市为单位, 由具有整体项目审核权限的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分段审核。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可以分别坝址、淹没区, 由具有整体项目审核权限的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分别审核。
第十七条 公路、铁路、输电线路、油气管线和水利水电、航道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林地的, 可以根据施工进展情况, 一次或者分批次由具有整体项目审批权限的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临时占用林地。
第十八条 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林地的建设项目, 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可以先行使用林地。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补办使用林地审核手续。属于临时用地的, 灾后应当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依法补偿后交还原林地使用者, 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因设计变更等原因需要增加使用林地面积的, 依据规定权限办理用地审核审批手续;需要改变使用林地位置或者减少使用林地面积的, 向原审核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 公路、铁路、水利水电、航道等建设项目临时占用的林地在批准期限届满后仍需继续使用的, 应当在届满之日前3个月, 由用地单位向原审批机关提出延续临时占用申请, 并且提供本办法第七条第 (三) 项规定的有关补偿材料。原审批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 作出延续行政许可决定。
第二十一条 国家依法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 应当对涉及单位和个人的森林、林木、林地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后, 用地单位应当在一年内恢复被使用林地的林业生产条件。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地单位使用林地情况的监管, 督促用地单位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第二十三条 上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实施行政许可。
第二十四条 经审核同意使用林地的建设项目, 依照有关规定批准用地后,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变更林地管理档案。
第二十五条 经审核同意使用林地的建设项目, 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的有效期为两年。建设项目在有效期内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 用地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向原审核机关提出延期申请, 原审核同意机关应当在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建设项目在有效期内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也未申请延期的, 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失效。
第二十六条 《使用林地申请表》、《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式样, 由国家林业局统一规定。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Ⅰ、Ⅱ、Ⅲ、Ⅳ级保护林地, 是指依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林地。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公益林林地, 是指依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的有关规定确定的公益林林地。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均包含本数, “以下”均不包含本数。
审核管理 篇10
我国证监会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按阶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和基金管理公司运营两大阶段。对基金管理公司而言, 申请注册阶段是其进入运营阶段的基础, 二者一脉相承, 不可分离的。而对证监部门而言, 其负责监管基金管理公司的全过程, 不管对于哪个阶段的监管, 其最终目的都是要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基金市场正常运行。因此, 为促使证监会出台的规章制度能够得以贯彻落实而采取的策略措施适用于对基金管理公司从申请注册到正常运营的整个监督过程。
现实中由于投资者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难以对基金管理公司监督, 而政府监管部门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有力监管对保障投资者权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目前大多数学者基于博弈理论对基金市场各博弈方的研究主要针对基金管理公司运营阶段, 主要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针对基金市场中存在的“老鼠仓”行为的研究。伍佳妮等 (2013) [2]通过构建基金经理和监管机构双方的行为博弈模型, 运用演化博弈对我国基金市场中存在的“老鼠仓”行为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加强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第二, 关于监管机构与基金管理者的博弈行为分析。张永鹏 (2009) [3]采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对证券监管机构与基金管理者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分析, 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打破了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与基金经理之间的“严格监管-守法经营-不严格监管-违规经营”的死循环。朱灿 (2013) 等[4]基于灰色博弈理论, 研究了私募股权投资的参与主体在监管与被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行为, 并基于博弈行为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以降低投资主体违规操作的可能性。第三, 关于基金经理报酬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Wermers (2000) [5]对基金报酬契约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并证明了最优相对业绩报酬契约的存在, 为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和激励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尹洁等 (2011) [6]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构建模型, 对基金经理报酬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分析, 提出固定费用结合超额业绩报酬激励的混合管理报酬模式促进基金管理者努力工作。
申请注册阶段是基金管理公司进入正常运营阶段的基础, 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时是否全部符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的申请注册条件,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以后能否稳健发展和保障投资者利益。符合申请注册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将有实力在运营阶段保持稳健发展、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而不符合申请注册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市场以后更容易出现损害投资者权益的情况。这也是我国证监会不断修正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条件和采取措施使得相关制度能得到切实落实的原因。从1998年3月我国第一个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到2014年3月31日, 我国已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达91家①。关于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的准入条件, 从1997年11月14日, 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到2012年11月1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 期间也陆续发布了多项文件, 包括中国证监会《关于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若干问题的通知》 (证监基金字〔2004〕147号) 、《关于规范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及股权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 (证监基金字〔2006〕84号) 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中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注册条件要求更加明确化, 如明确提出“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按最近3个会计年度盈亏相抵为净盈利执行;对于“资产质量良好”, 证券经营机构按最近12个月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规定标准, 净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 最近1年中国证监会分类评价级别在B类以上……等②。申请注册条件的明确化有利于监督机构的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工作, 减少监督成本, 并降低审核人员的主观性对基金管理公司整个审核阶段的影响。2013年3月29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行政许可事项, 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进行公示, 使信息更加透明化③。《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中对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条件定量化的描述以及我国证监会利用证监会公网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受理和审核情况进行公示的举措, 表明了我国证监会也在为使得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规范监督机构审核人员的审核标准、减少投资者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调动投资者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督积极性而不断努力和探索。
虽然我国证监会已经对基金管理公司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也明晰了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注册条件, 但现实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者 (以下简称申请注册者) 受巨额利益驱使出现弄虚作假、贿赂等行为, 地方监督机构中的注册信息审核者 (以下简称注册信息审核者) 受自利性心理的影响出现不敬业、收受贿赂、不严格审核的行为等, 仍然很难保证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时具备《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要求的所有申请注册条件。如何减少申请注册者弄虚作假行为和地方监督机构审核人员不严格审核行为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 由于我国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品种众多, 中国证监会对基金市场的监管需要借助各地方证监局的力量, 通过授权各地方证监局使其承担一定的一线监管职责。在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注册阶段, 各地方证监局负责对拟在辖区内注册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名称预核及办公场所等事项进行现场检查, 并出具审核意见④。可以看出, 各地方证监局在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注册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何能够对各地方监督机构实行有效约束, 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缺乏对地方监督机构授权的有力约束以及我国证监会各项监督措施尚在探索中等, 这些有待完善的制约因素为地方监督机构的不作为以及注册审核者和申请注册者的利益“共谋”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针对如何减少申请注册者弄虚作假和地方监督机构注册信息审核者不严格审核行为, 如何能够对各地方监督机构实行有效约束, 以保证《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的实施, 本文采用主观博弈模型针对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阶段, 首先分析地方监督机构与注册信息审核者之间、注册信息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之间的静态博弈关系;然后基于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7], 分析地方监督机构、注册信息审核者及申请注册者之间的复杂博弈关系;最后针对博弈分析结果提出建立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加强各方媒体及投资者对地方监督机构的监督, 从而促进地方监督机构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促使我国证监会相关监管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二、主观博弈模型
从博弈论的角度, 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者是否因具备《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所要求的全部申请注册条件而注册成功是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者、注册信息审核者和地方监督机构之间复杂的动态博弈过程。我国基金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基金管理公司数目已达91家, 基金品种多式多样。为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证监会相继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对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且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尽管如此, 投资者权益遭受损害, 基金管理人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仍屡禁不止⑤。究其原因, 我国证监会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建立在各地方证监局严格执法、地方监督机构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基金管理公司严格守法的基础之上。但现实中, 在地方监督机构不严格执法的情况下, 地方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受自利性心理驱使会出现不敬业行为、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者受巨额收益的吸引会出现弄虚作假行为, 这使得我国证监会制定的注册申请条件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所以,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主观博弈模型分析地方监督机构、注册信息审核者以及申请注册者之间的复杂博弈过程;并基于博弈分析结果, 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方式, 使得上述不同利益相关人员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 并最终达成稳定均衡状态。
主观博弈模型假定每个参与者对于博弈结构只拥有有限的主观认知, 这些认知来自于过去的经验, 只有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参与者的个人偏好发生改变引起内部认知危机时才被修改。在特定时间, 参与者只是主观的启用行动集合的一部分子集或子集的某种组合作为行动的备选“剧目”, 然后参与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评价和大幅度修改行动决策的“主观”集合与决策规则的方式[8]。这意味着主观博弈模型中各行动主体之间存在学习机制和示范效应[9], 各行动主体以相互协调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在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阶段, 申请注册者、注册信息审核者和地方监督机构之间的博弈是复杂的动态博弈过程。市场主体申请注册者的贿赂行为、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敬业行为以及地方监督机构的严格考核行为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各博弈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每个参与者都在不断收集最新信息来修正自己的行动决策, 即不断地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 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每次行动选择都会对申请注册者的下次行动选择构成影响, 地方监督机构的每次行动选择也会对注册信息审核者产生示范效应。为更直观的展现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阶段各博弈方的学习机制和示范效应, 本文将以地方监督机构和注册信息审核者之间博弈, 结合贝叶斯分析[10]说明注册信息审核者策略调整过程。
假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地方监督机构包括两种类型的考核者:强考核者 (QS) 和弱考核者 (RS) 。强考核者主张对注册信息审核者的不敬业行为严格查处 (YC) , 弱考核者虽然也承诺会对注册信息审核者的不敬业行为严格查处, 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处理方式是处于放任自流, 不予查处 (NC) 的状态。尽管注册信息审核者不知道考核者的确切类型, 但可以通过观察地方监督机构以往对不敬业行为的查处情况来推测考核者的类型, 从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11]。
假定在t时期, 强考核者严厉查处不敬业行为的概率为P (YC|QS) =pt, 不严厉查处不敬业行为的概率为P (NC|QS) =1-pt;弱考核者严厉查处不敬业行为的概率为P (YC|RS) =qt, 不严厉查处不敬业行为的概率为P (NC|RS) =1-qt。注册信息考核者在t阶段开始时认为地方监督机构是弱考核者的先验概率为at, 认为是强考核者的先验概率为1-at。则当注册信息审核者不敬业时, 被查处的概率为 (1-at) pt+atqt;当注册信息审核者的不敬业行为被严厉查处时, 该考核者为弱考核者的概率为:
即考核者为弱考核者的概率将下降, 为强考核者的概率将上升。注册信息审核者不敬业行为不被严厉查处的概率降低, 其得到严格查处的概率上升, 促使注册信息审核者敬业。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为:当注册信息审核者不敬业被严格查处时, 注册信息审核者判断地方监督机构为强考核者的概率将增加;当地方监督机构为强考核者时, 将促使注册信息审核者敬业。即注册信息审核者根据地方监督机构对之前注册信息审核者的奖惩处理情况, 调整其策略选择。
反之, 当注册信息审核者不敬业行为不被严厉查处时, 该考核者为弱考核者的概率为:
即考核者为弱考核者的概率将上升, 为强考核者的概率将下降。注册信息审核者不敬业行为不被严厉查处的概率将提高, 诱导注册信息审核者出现更多的不敬业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注册信息审核者不敬业却没有得到严厉的查处, 那么注册信息审核者认为该地方监督机构属于弱考核者, 将诱导其进行不敬业行为。
以上基于贝叶斯分析法, 分析地方监督机构与注册信息审核者在动态博弈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机制和示范效应说明了地方监督机构对每次不敬业行为的处理, 将对注册信息审核者之后的行为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同样, 注册信息审核者对每次贿赂事件的处理也将对申请注册者下次的行为选择产生较大影响。任何“下不为例”的举措都将对执法的严肃性带来严重的危害, 必须坚决制止[11]。
三、地方监督机构、审核者及申请注册者的博弈分析
(一) 监督机构与注册信息审核者的博弈
假设注册信息审核者可行的策略集合有敬业策略和不敬业策略, 表示为H={敬业, 不敬业}。各地方监督机构可行的策略集合包括严格考核和不严格考核, 表示为D={严格考核, 不严格考核}。注册信息审核者正常收益来自于其工资, 记为w。其选择敬业策略时, 需要付出成本C1+C'1, 但当地方监督机构选择严格考核策略时, 注册信息审核者可以获得额外奖励, 记为S1。当注册信息审核者采用不敬业策略时, 需要付出成本C1。此时若地方监督机构选择严格考核策略, 注册信息审核者被发现收受贿赂将会受到严重的处罚, 如开除公职、罚款、受到法律制裁等, 其损失记为D';此时若地方监督机构采取不严格考核策略, 注册信息审核者的不敬业行为不仅不会受到处罚, 反而可获得一个额外的贿赂收益b。对于地方监督机构来说, 采取严格考核制度需要制定较为完善的奖惩制度, 此时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成本, 记为C2+C'2。地方监督机构制定较为完善的奖惩制度, 对注册信息审核者中的敬业者进行嘉奖, 其敬业行为得到强化, 进而继续努力工作;对注册信息审核者中的不敬业者进行处罚, 其不敬业行为将受到打击, 其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从而会出现更多选择敬业策略的注册信息审核者。在这种情况下, 申请注册者将会受到注册信息审核者的严格审核, 只有符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注册条件的申请注册者才能注册成功, 从而使投资者权益得到保护。此条件下注册成功的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基金市场的稳健发展, 地方监督机构将会得到各方媒体及投资者的好评奖励。同时, 文章考虑了我国证监会对监督工作落实较好的地方监督机构进行奖励, 即建立各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其基本思想是, 比较该地方监督机构管辖区域内出现的基金市场违规操作案例个数 (qi) 与该区域基金管理公司总数 (Qi) 的比值, 即比较各管辖区域qi/Qi的大小。比值较小者说明该地方监督机构监督工作到位, 将得到证监会的相应绩效奖励。地方监督机构严格考核时获得的总收益记为S2, 其中S2=pti+qz, ti表示地方监督机构采用严格考核策略能够促使基金市场稳健发展, 从而获得来自各方媒体及投资者的好评奖励;z表示地方监督机构采用严格考核策略时, 因监督工作表现突出而获得证监会的相关奖励;p和q为两类收益的系数, 且p>0, q>0。当地方监督机构采取不严格考核策略时, 即制定不完善的奖惩制度, 所花费的精力成本记为C2。则注册信息审核者与地方监督机构博弈的得益矩阵如图1所示。
当S2>C'2时, 即地方监督机构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所获得的总收益大于其付出的额外成本时, 从图1可以看出, 不论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敬业策略还是不敬业策略, 地方监督机构都会采用严格考核策略。此时若C'1-S1
(二) 不严格考核情形下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的博弈分析
不完全符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注册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之所以能够注册成功, 其主要原因是注册信息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在地方监督机构不严格考核情形下达成了利益“共谋”。
申请注册者可行的策略集合包括贿赂策略和不贿赂策略, 表示为S={贿赂, 不贿赂};注册信息审核者可行的策略集合仍然是敬业策略和不敬业策略, 表示为H={敬业, 不敬业}。假定申请注册者在贿赂时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等公关花费C, 通过向注册信息审核者进行私下贿赂, 其金额为b, 一旦公关成功申请注册者获得较大的收益S, 在现实中显然S>C+b, 否则不进行攻关活动。如果不进行贿赂, 则收益和成本均为0。注册信息审核者正常收益来自于其工资, 记为w, 选择敬业策略时, 需要付出成本C1+C'1, 在地方监督机构不严格考核情形下, 其敬业行为不会获得额外奖励。当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不敬业策略时, 需要付出成本C1, 若申请注册者采取贿赂行为, 注册信息审核者可以获得贿赂收益b。则不严格考核情形下申请注册者与注册信息审核者博弈的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
结合图2分析可以得出申请注册者和注册信息审核者之间达成了共赢的纳什均衡 (S-b-C, w+b-C1) , 即注册信息审核者不敬业, 申请注册者贿赂。两博弈方达成“共谋”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监管机构未对注册信息审核者采取奖惩分明的措施。当注册信息审核者采取敬业行为时不会获得额外奖励, 不敬业时反而会收到贿赂者的贿赂收益。另外, 即使申请注册者不进行贿赂行为, 注册信息考核者无论是敬业还是不敬业都能得到稳定的收入w, 而且如果其选择敬业策略还需要付出额外成本, 长期下去, 更多的注册信息审核者会采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的工作方式。在地方监督机构不严格考核情形下, 申请注册者与注册信息审核者达成“共谋”。此情形下并不能保证申请注册成功的基金管理公司均符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的申请注册条件要求, 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三) 严格考核情形下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的博弈
在此情形下, 申请注册者的得益情况与地方监督机构不严格考核情形下的得益情况相同。而注册信息审核者的得益则会出现不同。我们仍然假设其正常收益来自于注册信息审核者的工资, 记为w。当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敬业策略时, 需要付出成本C1+C'1。在地方监督机构严格考核情形下, 其选择敬业策略会获得额外奖励S1。当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不敬业策略时, 需要付出成本C1。若此时注册信息审核者仅出现不敬业行为并未收受贿赂, 则其不敬业行为会受到地方监督机构的处罚, 如批评, 降职等, 其损失记为D;若注册信息审核者在采取不敬业行为的同时收受贿赂, 其可以获得贿赂收益b, 但在地方监督机构严格考核情形下, 其收受贿赂的行为将受到严重处罚, 如开除公职, 罚款, 受法律制裁等, 其损失记为D'。显然D
当S1-C'1>-D时, 即注册信息审核者采取敬业行为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减去其付出的额外成本大于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不敬业策略所受到的惩罚时, 敬业策略是注册信息审核者的占优策略。此时因-C<0, 申请注册者会选择不贿赂策略, 则注册信息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之间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敬业, 不贿赂) ;当S1-C'1<-D时, 不存在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 但他们存在着一个混合纳什均衡策略, 即注册信息审核者以概率 (S-b-C) / (S-b) 采取敬业策略, 申请注册者以概率 (D+S1-C'1) /b进行贿赂行为。因此, 注册信息审核者应以不小于概率 (S-b-C) / (S-b) 采取敬业策略, 申请注册者进行贿赂行为的概率将降低。结合两种情况来看, 在地方监督机构严格考核情形下, 注册信息审核者的策略选择影响着申请注册者的策略选择, 申请注册者会根据注册信息审核者对之前贿赂行为的处理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四) 地方监督机构、审核者及申请注册者的动态博弈
分析基金管理公司在申请注册阶段各博弈方的博弈过程, 我们发现图1所示的地方监督机构与注册信息审核者之间的静态博弈, 图2和图3所示的注册信息审核者和申请注册者之间的静态博弈问题, 按其发生顺序可以表述为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为更直观的体现其博弈过程, 我们采用扩展式博弈表达方法, 将地方监督机构、注册信息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之间的静态博弈模型转化为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如图4所示。
结合图4, 分析地方监督机构、注册信息审核者以及申请注册者各利益相关方不同策略的均衡路径选择如下:
路径 (a) 当S2>C'2且C'1-S1
路径 (b) 当S2>C'2且C'1-S1>D, 地方监管机构会采用严格考核, 注册信息审核者会选择不敬业策略。因为S-b-C>0, 申请注册者会选择贿赂策略。此时的纳什均衡解是 (严格考核, 不敬业, 贿赂) 。在路径 (b) 中, 地方监督机构与注册信息审核者之间形成了“激励悖论”, 即地方监督机构对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敬业行为进行嘉奖, 处罚其不敬业行为, 仍然不能促使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敬业策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敬业成本过大, 如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中关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注册条件要求不明确、地方监督机构内部工作程序繁杂等, 都会为注册信息审核者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增加其敬业成本;二是地方监督机构对注册信息审核者的奖惩力度不够大, 即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敬业行为不能得到强化, 其不敬业行为也不能得到震慑。因此, 为打破地方监督机构与注册信息审核者之间的“激励悖论”, 要加大地方监督机构对注册信息审核者的奖惩力度, 尽可能地减少其敬业成本。
路径 (c) 当S2
四、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地方监督机构制定严格规章制度所获得的综合收益S2和付出的额外成本C'2、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敬业策略获得的奖励S1和付出的额外成本C'2以及其选择不敬业策略受到的上级处罚D是决定地方监督机构、注册信息审核者和申请注册者博弈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各方媒体、投资者以及我国证监会对地方监督机构的监督, 对促使地方监督机构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起着重要作用;地方监督机构完善的奖惩制度将促使注册信息审核者采取敬业行为;注册信息审核者是否敬业又将影响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者是否进行贿赂行为。
(二) 政策建议
为使得地方监督机构、注册信息审核者和申请注册者三者之间的博弈达到理想动态博弈均衡点 (严格考核, 敬业, 不贿赂) , 从而促使我国证监会为维护投资者权益制定的各项监管制度得以落实,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 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建立各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
关于各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的思想在文中也有介绍, 即证监会通过比较各地方监督机构管辖区qi/Qi的大小来判断各地方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是否到位。比值越小, 说明我国证监会各项监督制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落实, 该地方监督机构的各项监督工作做得较好。证监会对表现优秀的地方监督机构进行相应奖励。各地方监督机构为得到相应的奖励, 会对地方监督机构工作人员采取奖惩分明的管理。现实中, 当实行各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时, 面对证监会对地方监督机构的激励, 地方监督机构为政绩会忽略实施较为严格的奖惩措施所付出的额外成本。各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能够激励地方监督机构选择严格考核策略, 从而促使我国证监会制定的各项监督制度得到落实。
2. 强化各方媒体和投资者的监督意识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各方媒体和投资者很少对地方监督机构的执法公正性进行监督, 且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监督发生在因地方监督机构执法不公所带来的后果被发现之后, 一般属于事后监督, 虽具有一定的震慑性, 但投资者权益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因此要预防地方监督机构的执法不公行为, 应在发挥其事后监督作用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发挥各方媒体和投资者的事前监督作用。事前监督⑥是地方监督机构行为策略选择之前所进行的监督, 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性的监督, 可以有效预防地方监督机构的执法不公行为, 避免投资者权益遭受损害。目前我国证监会已经为充分调动各方媒体和投资者的监督积极性采取了相应措施。我国证监会通过证监会公网, 及时公布各地方监督机构对基金管理公司审核情况, 为各方媒体、投资者发挥其监督作用提供信息平台。尽管如此, 但投资者因受专业知识、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投资者并不能充分理解所公示内容。因此, 可以通过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播, 强化投资者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 调动其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如何制定完善的措施充分发挥各方媒体和投资者对地方监督机构的事前和事后监督作用仍需要进行不断探索。
通过文中的博弈分析可知, 当S2>C'2时, 即地方监督机构获得外界奖励的综合收益大于其选择严格监管所付出的额外成本时, 地方监管机构会采用严格考核策略。S2=pti+qz, ti表示地方监督机构采用严格考核策略能够促进基金市场稳健发展, 从而获得来自各方媒体及投资者的好评奖励。其得到实现建立在各方媒体和投资者对地方监督机构进行有效监督的基础之上。z表示地方监督机构采用严格考核策略时, 因监督工作表现突出, 获得中国证监会的相应奖励, 其可以通过各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得以实现;p和q为两类收益的系数, 且p>0, q>0。因此, 通过建立各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和强化各方媒体及投资者的监督意识, 能够督促各地方监督机构采取严格考核策略。
3. 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文中的分析我们知道, 当地方监督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督考核策略时, 注册信息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之间的静态博弈均衡解不同。当地方监督机构实行不严格的考评制度时, 即不嘉奖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敬业行为也不处罚其不敬业行为, 注册信息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达成利益“共谋”。当地方监督机构制定较为完善的奖惩制度时, 注册信息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之间的“共谋”行为将瓦解。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如果地方监督机构奖罚分明, 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敬业行为得到奖励, 包括晋职, 奖金等, 注册信息审核者认为其敬业行为得到认可并会继续努力工作。另一方面, 基于前面对主观博弈模型的分析, 我们知道注册信息审核者会出现学习和效仿行为。如果注册信息审核者采取不敬业行为, 在其没有收受贿赂的情况下, 即使不对其进行处罚, 注册信息审核者的不敬业行为也不会得到正常工资以外的奖励。与选择敬业行为获得奖励相比, 对注册信息审核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更为严重者, 若注册信息审核者不敬业且收受贿赂的行为被查出, 将被革职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等。地方监督机构对注册信息审核者的一次不敬业行为的严厉处罚, 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后来的注册信息审核者会通过学习和效仿, 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 促使其选择敬业行为。综合来看, 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激励敬业者继续选择敬业策略, 引导不敬业者调整其策略选择。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最终可以使得地方监督机构与注册信息审核者之间的博弈达到均衡点 (严格考核, 敬业) 。
4. 降低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敬业行为的成本
通过分析注册信息审核者与申请注册者之间的博弈, 当S1-C'1>-D时, 即注册信息审核者会选择敬业策略。本文提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即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敬业行为将得到奖励, 其不敬业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 同时也要降低注册信息审核者的敬业成本。目前, 我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对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注册条件的明确, 正是减少注册信息审核者敬业成本的举措。另外也可以通过简化部门内部审核程序、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以节省其精力成本等, 促使注册信息审核者选择敬业行为。
申请注册阶段是基金管理公司进入运营阶段的基础, 申请注册阶段和运营阶段一脉相承, 不可分离。虽然在不同阶段, 博弈主体会有所变化, 但对证监部门而言, 其职责是监管基金管理公司的全过程, 最终目的都是要保护投资者权益, 维护基金市场正常运行。因此, 建立地方监督机构互评机制的政策建议同样适用于我国证监会激励各地方监督机构对基金管理公司运营阶段的监督。
参考文献
[1]Morley J.The Separation of Funds and Managers:A Theory of Investment Fund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J].Yale Law Journal, 2014, 123 (5) :1228-1287.
[2]伍佳妮, 糜仲春, 梁樑.基金“老鼠仓”监管双方演化博弈分析[J].大连理工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67-72.
[3]张永鹏.证券监管机构与基金管理者的进化博弈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 (4) :264-266.
[4]朱灿, 史樑园.基于灰色博弈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7) :1057-1060.
[5]Wermers R.Mutual Fu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Decomposition into Stock-piking Talent, Style, Transcations Costs, and Expense[J].Joural of Finance, 2000, 55 (4) :1655-1703.
[6]尹洁, 陈收, 邹自然.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管理报酬激励约束机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4) :740-748.
[7]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8]徐维军, 刘德海, 袁泽沛.高速公路车辆严重超载的博弈分析及其治理[J].经济管理, 2008 (7) :71-75.
[9]盖建华, 潘丽.中国网上银行消费者博弈学习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 2011 (3) :174-175.
[10]Nikolaus H, Dieter H.Bayesian Learning in Financial Markets:Testing for the Relevance of Information Precision in Price Discove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7, 42 (1) :189-208.
审核管理 篇11
关键词:审核评估;审核要素;状态数据;档案分类;
【中图分类号】G642.4
引言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影像等原始记录,通过有效利用教学档案,能更好的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服务,教学档案也是学校参加教学或专业评估等的重要凭证。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学科专业数增加,教师、学生人数成倍增长,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种资料呈几何数量级增长,如何有效管理这些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存储形式多样的教学档案,并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档案的价值,成为摆在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对教学档案分级分类管理及再利用进行了探讨。
1 本科教学档案分类依据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的一种模式,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审核评估有“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6个审核项目+1个自选特色项目,6个审核项目又划分为24个审核要素。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是教育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数据库,通过年度常态采集,可为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能服务于审核评估,状态数据库形成的分析报告能向审核评估专家组呈现学校的客观现状,有助于专家确定考察重点,也为审核评估报告的撰写提供数据支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为7类: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师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除教学活动外,教学评估主要是依据评估体系查阅相关教学档案,完整的教学档案是学校通过评估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的教学档案分类主要依据是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同时兼顾年度教学状态数据采集的需求。
2 本科教学档案分类
借鉴审核评估的6个审核项目将教学档案分为六大类:管理文件、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每个大类下依据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设若干分类,一方面能方便审核评估时专家调阅档案,另一方面确保状态数据无缺漏。本文选取管理文件、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三个大类阐述分级分类及管理方法。
2.1 管理文件
管理文件类主要收集国家、省级以及学校为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及规章制度。管理文件类下设二级类目6个:国家及省级有关文件;综合管理;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教务及考务。每个二级类目下根据学校情况设三级目录。
2.2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类档案包括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学校高层次人才、学校高层次研究团队、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发展与服务、教师成果、教师教学记录七个二级子类目,每个二级子类目包括的内容见图2。
2.3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审核要素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及社会资源5项,相应档案也可按照5类设置子类目,每个子类目的具体类目见图3.
3 电子档案库建设建议
在档案分类的基础上,可将档案分为校、院二级管理,由校级档案部门制定管理制度,规定每类档案收集的具体内容、保存方式,全校性的档案由校级档案部门管理,而学院产生的各类文件、教学过程资料等则由二级单位根据管理规定自主管理。为提高档案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再利用价值,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电子档案库,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必然的途径。电子档案库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将纸质档案扫描为电子档保存,电子文档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手写的档案和纸质打印文档。电子档案库的建设有2方面:一方面是为纸质档案建立档案目录,供师生查询;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系统为使用者提供电子档案的保存、查询、下载、统计等提供支持。
结论
以审核评估要素及教学工作状态数据为依据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对规范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有重要意义,电子档案库的建设能提高档案准备性,提高档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高力,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档案管理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问题,档案学通讯[J],2007(3),64-67.
2.陈媚,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探讨,基层工作[J],2007(12),51-52.
审核管理 篇12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监督
为了做好质量监督工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运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重点和特点, 下大力气做好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监督工作。
1 注重监督的全面性
注重监督的全面性, 要使质量监督覆盖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过程方法模式是质量管理体系新的模式, 受到世界各国质量管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充分肯定。按照这一理论,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由若干个过程构成的大过程, 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又可分别分解为若干子过程。这些过程都对产品质量的形成发挥着影响, 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出现异常, 都有可能产生不合格晶。因此, 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都实施监督, 促使每一过程都能正常运行。
注重监督的全面性, 要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监督。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的全寿命周期都起着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 在产品研制、生产、使用的任何一个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问题, 都会影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或运行不正常, 在研制阶段, 就会影响设计质量甚至造成研制失败;在生产阶段, 就会造成不合格品的产生, 影响产品质量的正常形成;在使用阶段, 就会影响产品充分发挥使用效能。因此, 质量监督人员应始终注重对承制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监督, 使这项工作贯穿于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注重监督的全面性, 要对承制单位质量管理的各项职能性工作实施全面监督。要对质量管理的计划工作实施监督, 促使承制单位的各项质量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协调地开展。
2 注重监督的系统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往往一个过程的输出, 就是另一个过程的输入。质量监督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中, 必须确立系统观念, 运用系统方法, 既注意各个过程的相对独立, 又要把握各个过程的相互联系;既注意各个过程的特殊性, 又要把握各个过程的共性特点;既要注重对具体过程的监督, 又要从总体上把握质量管理体系的状况。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中, 应注意全面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实施全面监督, 是为了避免质量监督人员的监督出现盲区、死角。但是, 由于质量监督人员力量有限, 不可能对所有工作都实施深入地监督。因此, 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 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质量监督中的重点, 应是监督那些对产品质量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关键过程和存在着薄弱环节的薄弱过程。对那些既关键、又薄弱的过程, 更应列为重点。对列为重点的过程, 应采取具体措施, 增大监督的力度, 例如, 增加监督的频次和增加检查的内容等。
在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中, 要注意把握好体系建立与运行中的质量监督的关系。这两项工作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健全完善的体系, 是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 而体系在运行中又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在体系建立中, 质量监督人员不能因工作难度大, 而放宽对承制单位的要求, 给今后的体系运行带来隐患;在体系运行中, 质量监督人员不能因为体系已经通过认证或认定, 而放松监督工作, 致使体系变形走样或落伍。
质量监督人员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督, 必须与过程监督相结合。体系监督和过程监督构成了质量监督人员的全部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监督人员要看到这两项工作的区别, 更要看到它们的联系。做好体系监督工作, 就能为过程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过程监督是体系监督的延续、扩展和深化。质量监督人员在体系监督中, 要细致地做好体系建立和完善的监督工作, 为开展过程监督打好基础;要充分利用过程监督的信息, 作为评价体系运行是否有效的重要证据;在确定体系监督的重点时, 要与确定过程监督的重点相结合, 使重点监督工作具有系统性;对整个质量监督工作要实施系统管理, 系统考虑人员力量分配和工作安排, 避免顾此失彼。
质量监督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监督的各项工作中, 必须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在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时, 必须以现场检查结果和产品质量为主要依据;在审查程序文件时, 必须考虑文件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处理不符合项时, 必须考虑其对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3 注重监督的有效性
承制单位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之一, 就是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因此, 质量监督人员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监督, 必须把落脚点放在促使承制单位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上。质量监督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工作是否有效, 是通过承制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来反映的, 是通过产品质量是否优良来证明的。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把质量管理体系是否适宜、有效, 产品质量是否优良, 作为评判质量监督人员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工作有效性的标准。
注重监督的有效性,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监督和纠正偏差工作中, 质量监督人员必须要求承制单位密切结合使用方要求的实际, 结合产品的实际, 结合承制单位管理的实际,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要注意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具有适宜性, 防止建体系时搞形式走过场;体系通过认证或认定后松劲泄气。
注重监督的有效性, 必须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体系建立的过程, 就是一个改进的过程。因为体系不是凭空构造出来的, 是在承制单位原有的管理工作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体系的实施过程, 更是一个改进的过程。既要对体系的不健全之处进行完善, 又要不断改进创新, 不断增强质量保证能力。质量监督人员应注重体系的持续改进工作, 特别重视承制单位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过程改进工作, 不断解决体系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通过促使承制单位不断改进, 切实增强质量保证能力, 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
【审核管理】推荐阅读:
监督审核管理07-24
论坛审核管理11-18
处方审核管理规范07-29
地图审核管理办法11-15
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06-05
方案审核管理员竞聘09-06
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09-23
企业产品审核管理规范10-04
首营品种审核管理制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