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文化(共12篇)
大熊猫文化 篇1
2008年6月, 美国梦工厂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一经与广大中国观众见面, 立刻引起一片惊呼。熊猫是中国的, 功夫也是中国的, 为什么中国就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动画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趋势之下, 我们的文化势必产业化才能在国际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之中保持自我的优势并传播四方。可是文化应当如何产业化, 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所谓文化产业化, 简单地说, 就是把文化用产业的方式加以处理。若时光倒退几十年, 在中国这还是不可想象的。在计划经济年代, 文化做为政治的附庸, 忽略了其经济功能, 文化作品只是政治教化的工具。听从于行政命令的文化产品和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之后, 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浪潮, 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主导型时代, 文化产品像物质产品一样成为工业产品,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借助现代大众传媒, 按照工业生产程序和原则大量产出, 广泛传播, 文化产业化了。
在当代文化市场, 文化运行过程一般分为原创环节、复制环节和营销环节, 分别进行个性化原创、工业化复制和市场化营销。因此, 文化劳动成果普遍经历作品、产品和商品三种形态。批量化与标准化、格式化与模式化是文化复制环节的特征;个性化和独创性、单数性和唯一性是文化原创环节的特征, 由于批量复制, 原创作品的个性并不会被扼杀。美国电影产业化程度很高, 但就其原创环节来说, 却各有特色。在《功夫熊猫》中, 到处可见传统中国元素。首先,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 梦工厂的影片LOGO换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而片中角色的名字也采用中文发音, 如“乌龟”、“师父”。还可以见到代表中国的许多符号, 如宫殿、庙宇、牌坊、兵器、面条、豆腐等。最让人难忘的是, 通篇是中国写意山水画。说到功夫, 很多片段都能在中国传统功夫片中找到, 比如熊猫阿波和师父抢包子的片段。虽然美国动画片的3D技术无人能及, 但这些巧妙地蕴涵了中国元素的创意, 却并不是来自高科技水平, 而是来自独特的思维。美国人独特的创意加上发达的现代传播媒介横扫了全球, 更震惊了中国。人们慨叹, 如十年前的《花木兰》一样, 美国人又一次用中国文化的“瓶”装了美国文化的“酒”, 而这“瓶”做得是如此巧妙, 让人不得不佩服。
回头来看中国的文化娱乐市场, 虽然时有少量的精品出现, 但低劣产品也确实多得让人感觉厌倦。就中国电影来说, 一些国产大片借助传媒的极大力量把数量众多的观众吸引到了电影院, 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高票房奇迹。但另一方面, 不少观众却发现花高价换来的只不过是一场异常空虚的“视觉盛宴”:情节简单, 故事苍白, 缺乏意义。叫座的电影并不叫好。当今的中国电影观众, 存在着一个“身体热消费与头脑冷思考”现象 (王一川语) 。这表明, 影片的叫座与叫好之间, 也就是市场成功与审美认同之间呈现出巨大的悖谬。你若不看这类电影就显得落伍了, 落伍于当今消费文化的时尚流, 所以你不能不看, 因此电影也就不能不叫座了;而当你看了这类电影后如果要说好的话, 那就显得你没有文化品位了, 所以无法叫好。于是, 观众虽然买票, 却不买帐。这种现象确实给电影生产者揣摸观众的消费心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但从当前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原创阶段, 保持个性是多么的重要, 因为人们评价歌曲好坏, 并非依据排行榜;评价电视节目好坏, 并非依据收视率;评价电影好坏, 也并非依据票房收入。的确, 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和经济性的完美统一, 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但也是众多的文化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充满反思忧患意识的文化产业批判者们希望达到的。尽管很难, 仍须努力做到。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把21世纪视作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时代, 越来越重视“硬实力”背景下以文化产品为核心的“软实力”对全球的渗透和影响。在此背景之下, 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逐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是我们目前需要密切关注的。而文化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 文化运作的每一个阶段不能全面产业化, 尤其在原创阶段, 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保持个性和艺术性, 把丰厚的文化成果充分表现出来。而在复制和营销阶段, 则要注意与高科技和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 最终才能在国际文化创造力的竞争中形成我们自己的优势。
大熊猫文化 篇2
10年前,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全球推出,取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第13的成绩。这部影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热议。10年后,《功夫熊猫》使这一局面再次上演。“熊猫”来了,许多人不禁惊呼:“谁的熊猫,谁的文化?”梦工厂对中国文化的发掘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四个模式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文化研究有四个基本模式:“研究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接受(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文本‟自身特征的模式,以及研究文化产品生产的环境之状况的模式”。本文试图从这四个角度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始,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便一直活跃在戏曲、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迪斯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则将木兰带到了大洋彼岸,让她在动画形式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影片《花木兰》直接取材于中国故事,《功夫熊猫》更进一步,利用熊猫、功夫这些在外国人眼中早已被贴上了中国标签的东西,用好莱坞式的方式和眼光自编自导了又一部富含中国元素的动画大片。然而好莱坞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呢?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有这个计划了,为了它,我们准备了十五年之久。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_2]斯蒂文森的话里透露出拍片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可看作是理由之一,但并非真正目的。“好莱坞电影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自己就曾坦率的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题材创新成了好莱坞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1996年就来华创建了艺玛电影公司的好莱坞知名独立制片人⋯ ⋯彼得·罗异也说过:„上百年来好莱坞电影人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本土题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他说:„中国丰富的题材、众多电影人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将吸引国际电影资本流向中国。”大众文化要不断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就需要不断创新。题材的穷尽无疑限制了这一点。因此好莱坞不得不从全球范围内寻求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重新编码,推出经过文化转换的新产品,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如《埃及王子》就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美女与野兽》则是由法国民间传说改编的。
要想让自己的文化传出去,就需要先图解自己,与别人的文化进行协商。好莱坞动画片加入中国元素,正是这样一个举措。《功夫熊猫》不仅在情节上取材于中国文化,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中国的动画设计师也参与了其中。这部影片有25%的前期制作是由深圳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中国影星成龙也受邀对这部影片提了意见及音。事实证明,这一举措获得了成功。美联社对《功夫熊猫》评价道:“夏季大片耗资越来越多,却经常令观众感觉越来越无趣。简单而风格轻松的《功夫熊猫》是个例外。” 把中国有丰富的电影题材以及在电影制作方面具有优势条件这些理由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好莱坞生产中国题材动画大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进人中国市场,继而满足自己的利益所需,这些需要包括商业的以及娱乐的追求。既然《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化与美国大众文化相冲突的问题。毕竟,两种文化间有着太多的不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好莱坞也下足了功夫。首先,在态度上表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敬意。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既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肆意改动。有人拿《怪物史莱克》和《功夫熊猫》进行了对比,认为取材于欧洲古老故事的前者在被好莱坞改编时,运用了恶搞无极限的方法,但在对于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进行制作时,却显得小心翼翼,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限度。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观众在这方面十分敏感,随意恶搞的结果必然会遭到排斥,所以在制作时只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进行改动,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令人一笑而过,尽量做到不触动中国观众的情绪。而《功夫熊猫》的首映式一度计划在大熊猫的故乡四川卧龙举行,后来因地震取消了这个计划,并于2008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特别放映暨首映活动,把当天的票房全部捐给四川I地震灾区。这一切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向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主动示好。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可接合点。在中国人心目中,木兰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而在影片《花木兰》中这些都得到了肯定,但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内容,如木兰是为正义、家庭荣誉、保卫国家而去从军,显然这与忠孝观念并不相违背。影片中木兰是一个女英雄,通过她表现出“一个勇士有时就可以决定一切”的观点。木兰在剧中说:“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是为了我自己。”这又表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些思想,中国观众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在这部影片里,木兰身上既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忠孝观念,又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对好莱坞来说,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协商,它实现了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继而全球化的目的。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一点通过简单分析《功夫熊猫》的文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表现了儒冢思想:和平谷里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所有的居民都遵从上天的安排,相信上天会选出龙斗士来为他们维护和平。徒弟们尊敬浣熊师傅,浣熊师傅对乌龟大师景仰。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这里蕴含着道家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无”。最厉害的武功招数“无极拈花指”,以无招胜有招。龟仙人貌似颤颤巍巍,实则高深莫测。阿宝貌似无用实有大用。这里有禅宗的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靠阿宝顿悟而得,只有阿宝能心领神会。而一心想得到龙之典的豹子,用尽所有招数,终是强求。如果没有这些作支撑,那么《功夫熊猫》就只剩一副干架子:一个平庸的无名小辈,某一天突然成为上天选定的“救世主”,在各种极其巧合的情况下获得了秘笈与功夫,最终拯救了苍生,成为大侠。这是许多武侠片里惯用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如果不赋予它深层文化内涵,换以新的面貌出现,估计不会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围产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文化内涵上的发掘上似乎就显得欠缺了。以至于我们打开这部动画片,不看画面,就只听得一片打打杀杀之声。所以很多人感慨,为什么迪斯尼一拍就是全世界,而我们拍了这么多功夫的片子,却似乎没有很好地做到让人了解功夫背后的文化层面的东西。
在洪美恩的经典受众研究《看达拉斯》中,分析了受众对《达拉斯》这部当时风行欧美的美国电视剧的不同态度。《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三种不同的态度来。
第一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这类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搞笑的情节、丰富的中国元素、精湛的动画制作技术、良好的视觉效果。大众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具有娱乐价值。《功夫熊猫》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个笑料抖出,令观众笑个不停。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将日常积累起来的压抑感释放掉了。大众快感主要以两种方式运作:~ 是躲避的快感,一是生产的快感。大众文化要躲避正统的、主流的、官方的东西。传统的动画片中,尤其是在中国动画片里,好人好到极点,坏人坏到极点,脱离了生活,且多为说教,看多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令人不想再看到这种动画片,反而会去认同那些有着丰富性格特征、甚至有种种缺点的形象。《功夫熊猫》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躲避心理,影片没有严肃的说教,风格是活泼轻松的。阿宝一改传统荧屏中独行江湖、高人一等大侠形象。侠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变得非常富有人情味,贴近了观众。阿宝他很胖,他性格温和,容易相处,他和普通人一样爱幻想、贪吃⋯⋯完全没有了往日大侠的风范。阿宝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许多人豁然发现原来大侠也有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一面,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从中生产出了意义,得到了快感。当然,一片赞扬之声中也不乏明显过了头的。如网络上流传的“一部《功夫熊猫》就胜过《论语》”以及“别人的一切都好,我们的一无是处”之类的论调。这不是面对差距的正确态度,倒反映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感。
第二种态度是抵制。这部分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功夫熊猫》是一种文化侵略,是纯商业性的、无价值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敬。抵制《功夫熊猫》最出名的人莫过于所谓的“熊猫”艺术家赵半狄。他将抵制的横幅拉到了放映现场,又拉到了广电总局门口,还在博客上、视频里到处发表抵制言论。赵半狄认为,《功夫熊猫》伤害了国人的感情。灾后的中国处于悲痛中,好莱坞来到中国放映徒具中国元素外衣的美式俗套无聊的电影以捞钱,这是不能容忍的。赵半狄在忧虑什么,忧虑我们的钱被骗走了?可是其他好莱坞大片来中国上映时,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抵制。忧虑我们受到精神伤害?可事实上或许只有他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恐怕他真正忧虑的是中国的熊猫会变成美国的熊猫,即中国文化的丧失。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许多人都持有的一种观点。“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它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中。”l5 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抵制者认为《功夫熊猫》反映出好莱坞正在拿走我们的文化,经过加工,再转手推到世界观众的面前。表面上看是被中国文化吸引了,实际上是以这个外表来推行自己的文化。但是在对待《功夫熊猫》时人们似乎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许多主流文化代表者和大众都持第三种态度——要进行反思。他们既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又不盲目赞同,也不将其上升到文化侵略的高度。当赵半狄出来抵制时,盲从他的人并不多,人们认为与其抵制,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想想如何应对。他们呼吁中国电影业能够快点发展进步,迎头赶上。
2008年6月27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在此期间,召开了“2008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自己却利用得不好,国产原创动漫何时才能突围?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也讨论了这个话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拍出优秀的影片来。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的前提下,人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在对待抵制事件上,广电总局也保持了客观理智的态度,进行了妥善处理。
声称反思的人中间还有一种论调惊人地一致,就是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要进行反思之后,使用了“耻辱”、“羞愧”、“扇耳光”之类格外刺眼的词。正视现实,进行反思,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但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感到是耻辱呢?这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我们在弘扬自己文化方面做得太差了。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没有做好,所以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文化正在被他人利用。我们白白浪费了自己优秀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害怕自己的文化被他者侵害,我们感到不能容忍。这折射出一种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我们迷恋于自己的文化,坚定地认为我们的文化非常好,并且认为我们的文化只能由我们自己阐释,别人不可以改动。当他者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相交往,对我们的文化进行阐释时,我们把这视作对自己文化的破坏。因此这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承认《功夫熊猫》好,说自己要反思,但内心实际上是排斥《功夫熊猫》的。通过分析,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就是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利用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里面诚然有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产生陌生化效果,实现创新的原因。但是,吸引好莱坞目光的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在他们眼中,中国文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属(下转第56页)性标志。别人对我们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影输出方面,我们对外展示的也多是传统文化。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无不说明此。因此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电影题材,也表明了全球化的趋势。罗兰·罗伯森说:“从特定的意义七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 ‟这意味着全球化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是文化的过程。霍尔也说:“全球化绝不能视为一个文化同质化的简单过程;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 ‟所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化的产物。我们在这些影片中看到了中西文化相交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也有消弭了界限的趋势。但是这些并不是天衣无缝地存在于影片中的,这样的影片是混合体而不是统一体。我们依然可以很轻易地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来,并且很有可能读出隐藏于其中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来。
披着中国文化外衣的“美国熊猫” 篇3
如果说,BBC制作《中国新年》可能带有英国希望与中国加深合作的政治意图的话,那《功夫熊猫3》就比较纯粹,只是一部动画电影而已。相比前两部来说,这部的剧情显得更加娱乐化和低龄化。天煞作为三部曲中唯一一个有超能力的反派,却不如前两部强大,还自带“中二”属性。电影情节也确实有“故事不够卖萌来凑”的嫌疑,不过满屏的“滚滚”就足够让人爱心爆棚。喜剧水平依然上乘,观众明明知道是笑点拼凑,也依然不会觉得廉价和尴尬。
总结起来,《功夫熊猫3》是一部优秀的合家欢电影,能满足所有年龄段的需求,内容超级简单,但技术却极其繁复。
对中国观众来说,《功夫熊猫3》最大的亮点是中国元素的运用。该剧对中国画色彩的准确把握,对中国文化符号、视觉意象的强大运用能力,的确让中国动画人汗颜。其中文版让人有一种看国产动画的错觉,其中水墨、版画、汉字等中国元素的出现,也让大家充满了中国文化被好莱坞宣扬的自豪感……
不过,倘若你把《功夫熊猫3》看成一部中国电影,那就错了。这只会中国功夫的熊猫仍然是只美国熊猫,这部电影的内核也依旧是美国式的。
从小处说,人物的表情、动作都是美国人的表达方式,搞笑的内核也是美式的。从大处说,无论是这部电影“寻找自我”的主题——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还是贯穿三部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无一不是美国精神的体现——自由、信念、责任。在美国电影的侵袭下,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习惯了这种励志的价值观。中国元素,只是电影叙事的手段和方法。
当然,创作者也尽力将中国文化显现出来,比如含有中国哲理的对白,比如乌龟大师和天煞的故事用水墨画呈现。不过也仅限于表面化的可见方式。而就是这些中国元素,对美国人来说,足够满足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对中国人来说,也足够满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所以这样的一部电影,在美国在中国都可以收到高票房也就不奇怪了。所以也千万别以为美国人真的会去领会中国文化,人家不过是在兢兢业业地赚钱罢了。
从《功夫熊猫》看文化全球化 篇4
一、文化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各种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必然引起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指民族文化依托科技手段、网络技术、大众媒介、文化商品等多种载体, 借助市场的力量, 超越民族文化的地域和国界局限, 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走出家园文化的狭隘与偏见, 从全球多样化的意义中去领悟文化他者, 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文化认同、共享文化资源、丰富本土文化的过程。[2]有学者对文化全球化做过这样的描述:“假如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文化全球化是一出大戏的话, 那么登台献艺的则是世界上所有文化, 共同演绎一幕众神狂欢的宏大场景。”[3]艺术是无国界的, 文化交流也是没有国界的。处于文化全球化氛围中的我们, 应该具有文化自觉性。
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解释“文化自觉”的,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 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费孝通, 199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费老所提倡的“文化自觉”即是秉承“和而不同”的立场看待当今世界纷呈多样的文化元素。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和看待本族文化, 更需要在坚定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 以开阔的胸襟肯定、吸纳和借鉴异族文明, 从而真正体现“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风范。
二、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1. 影片中的人物及其文化内涵
熊猫阿波, 误打误撞, 雀屏中选, 成为乌龟大师选中的真龙武士。熊猫既是象征团结进取的吉祥物, 又是传递友好和平的使节;而中国功夫作为神秘悠久的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又是展现民族精神和气节的表征。影片巧妙地将中华民族的两大象征结合起来, 赋予角色以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传播的双重意义和使命。
雪豹太郎, 是邪恶与阴暗的象征。他武功更高、野心勃勃, 但他成不了神龙武士。即使太郎得到《神龙秘籍》, 也悟不透其中的奥妙。
狸猫师傅, 作为乌龟大师的朋友, 因为与过去的弟子太郎有纠葛而无法获得最终的内心平静, 从而也无法达到乌龟大师般的超脱。
乌龟大师, 领悟天人之道的长者, 地位至高无上, 既具有看透尘世的豁达, 又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乌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奉为长寿和智慧的象征, 影片中乌龟师傅的角色与中华文化相认同。
勇猛五将虎、猴、蛇、鹤、螳螂, 乃是出自狸猫师傅门下, 是忠心耿耿一心向善的新生力量。这些形象的塑造正好与中国功夫中拳、棍、刀、枪、剑五种风格相对应, 为情节发展中团结一致、共敌对手、取长补短、相互协助埋下了伏笔。
和平谷的居民们, 无论是熊猫、兔子还是鸭子, 他们手拿筷子吃面或包子, 穿的全部是古代中式装束, 鲜活地反映了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
2. 影片中的中国式背景:
建筑风格上, 影片中的翡翠宫位于层峦叠嶂的高山上, 避开尘嚣、层云掩映、绿意甚浓, 比武场外的白墙黑瓦、墙上的圆形小窗、墙外的翠竹等等, 带有南方园林建筑素雅的风格。室内装饰上, 寺庙中装点着许多山水画、瓷器, 室内的墙壁、柱子、桌椅绘制无疑都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文化气息。节日场面也非常契合中国的民俗, 挑选龙武士时热闹喜庆的场面, 以红色为主色调, 朱漆大门、鞭炮、喇叭、舞狮子、手推车, 四人桥等等。饮食上有汤面条、豆腐、包子、桃酥等中国特色的食品。中医的针灸, 熊猫被踹下山后, 回到山上浑身红肿, 螳螂对它施行了针灸, 结果扎错穴位造成暂时性面部神经瘫痪、不省人事。场景设计中还采用了众多的中国传统纹饰, 例如云纹、龙纹, 还有很多中式道具:卷轴、鞭炮、石狮、日历、瓷碗、筷子等, 一切犹如发生在中国。
影片时而有氤氲悠扬的音乐, 是中国乐器竹笛、二胡、丝竹等所奏, 演奏出的优美音乐和精致的画面相映成趣。尤其片中乌龟大师仙逝的段落、悠扬长远的音乐显现出古典而别具一格的意味深远, 让观众久久回味。
三、结语
欣赏完这部影片,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该片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 使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散发出轻松、诙谐的现代气息。与此同时, 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 理性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 如何用我们特有的表达方式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我们传统的古老文明。“文化自觉”在肯定了任何文化和文明都有她自身的特色和可取之处的同时, 也引发了我们其他角度的思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有着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再开发。同时中国文化还长于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的传统, 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拿来主义”手法, 积极借鉴国外的文化元素来传播中国的文化。
摘要:从《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现象。本文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加以解读, 主要关注片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元素, 挖掘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功夫熊猫》,文化全球化,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刘亚玫.文化全球化:文化共荣与发展的历史契机[J].湖北大学学报, 2007 (02) .
[3]韦幼苏.文化全球化与构建中国先进文化山.南开学报, 2002 (03) .
[4]谢新华, 高飞《功夫熊猫》:文化的融合与对接[J]文史博览 (理论) 2008/08
小熊猫与大熊猫 篇5
在很久很久以前,熊妈妈生了两个宝宝:一个很小,而另一个却很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得很像猫,所以一个起名叫“大熊猫”,一个起名叫“小熊猫”。大熊猫的颜色是黑白相间的`,又圆又胖,看起来老实,憨厚;而小熊猫是棕色的,又矮又小看起来机灵,活泼。
三个月后,大熊猫依然那么大,那么肥;小熊猫依然那么小,那么可爱。熊爸爸开始教他们打猎了。大熊猫现在体积很大,很快就打到了一只小鹿;而小熊猫呢?因体积小,打猎很困难,打了几次也亳无收获。这时,大熊猫得意洋洋地对它说:“继续练吧?比起我,哼!你还差的远呢?”“练就练,谁怕谁?”小熊猫自言自语地说。小熊猫一连练了五天才学会一种本领。大熊猫10天把上百种捕猎方法练的了如指掌,就准备离开父母。“再见了,爸爸,妈妈。”大熊猫激动地说:“我一定会闯出一番事业来的,放心吧!”说完他大摇大摆地走了。
小熊猫呢?用了100天才学会所有的本领。因为它不断刻苦地练习,熊爸爸教它的捕猎方法达到了运用自如,炉火纯青。最终除了狮子,老虎,别的动物都不是他的对手。而大熊猫,自从上一次和老虎一战受伤后,直到现在都在竹林里休息,所以他只能吃竹子了……
二十年后,这对兄弟再次相遇,当时他们俩都激动不已,可大熊猫却在笼子里。“大哥最近生活怎么样”“哎,都怪我当时骄傲自大,现在到了这个地步,被猎人捆起来,还关在了笼子里!”
从此,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笼子里,而小熊猫,却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快活地生活。
大熊猫文化 篇6
十年前,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动画大片《花木兰》在全球推出,取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第13的成绩。这部影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国人的热议。十年后,《功夫熊猫》使这一局面再次上演。“熊猫”来了,许多人不禁惊呼:“谁的熊猫,谁的文化?”梦工厂对中国文化的发掘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文化研究有四个基本模式:“研究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接受(者)的模式,研究文化产品‘文本自身特征的模式,以及研究文化产品生产的环境之状况的模式。”本文试图从这四个角度出发,以《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简单分析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好莱坞利用,他们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的,中国受众的态度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等几个问题。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北朝民歌《木兰辞》开始,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便一直活跃在戏曲、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迪斯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则将木兰带到了大洋彼岸,让她在动画形式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影片《花木兰》直接取材于中国故事,《功夫熊猫》更进一步,利用熊猫、功夫这些在外国人眼中早已被贴上了中国标签的东西,用好莱坞式的方式和眼光自编自导了又一部富含中国元素的动画大片。
然而好莱坞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呢?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有这个计划了,为了它,我们准备了十五年之久。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支持弱者和战胜恶魔的情节,而我又是一个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所以《功夫熊猫》的主意就是这样出来的。可以说,这部动画片是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斯蒂文森的话里透露出拍片是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可看作是理由之一,但并非真正目的。
“好莱坞电影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自己就曾坦率的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题材创新成了好莱坞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1996年就来华创建了艺玛电影公司的好莱坞知名独立制片人……彼得·罗异也说过:‘上百年来好莱坞电影人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本土题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说:‘中国丰富的题材、众多电影人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将吸引国际电影资本流向中国。”大众文化要不断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就需要不断创新。题材的穷尽无疑限制了这一点。因此好莱坞不得不从全球范围内寻求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重新编码,推出经过文化转换的新产品,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如《埃及王子》就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美女与野兽》则是由法国民间传说改编的。
要想让自己的文化传出去,就需要先图解自己,与别人的文化进行协商,好莱坞动画片加入中国元素,正是这样一个举措。《功夫熊猫》不仅在情节上取材于中国文化,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中国的动画设计师也参与了其中。这部影片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前期制作是由深圳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中国影星成龙也受邀对这部影片提了意见及配音。事实证明,这一举措获得了成功。美联社对《功夫熊猫》评价道:“夏季大片耗资越来越多,却经常令观众感觉越来越无趣。简单而风格轻松的《功夫熊猫》是个例外。”把中国有丰富的电影题材以及在电影制作方面具有优势条件这些理由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好莱坞生产中国题材动画大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继而满足自己的利益所需,这些需要包括商业的以及娱乐的追求。
既然《花木兰》、《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中国文化与美国大众文化相冲突的问题。毕竟,两种文化间有着太多的不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好莱坞也下足了功夫。
首先,在态度上表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敬意。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既没有生搬硬套,也没有肆意改动。有人拿《怪物史莱克》和《功夫熊猫》进行了对比,认为这部取材于欧洲古老故事的影片在被好莱坞改编时,运用了恶搞无极限的方法,但在对于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进行制作时,却显得小心翼翼,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限度。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观众在这方面十分敏感,随意恶搞的结果必然会遭到排斥,所以在制作时只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进行改动,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令人一笑而过,尽量做到不触动中国观众的情绪。而《功夫熊猫》的首映式一度计划在大熊猫的故乡四川卧龙举行,后来因地震取消了这个计划,并于2008年6月18日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特别放映暨首映活动,把当天的票房全部捐给四川地震灾区。这一切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向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主动示好。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文化,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可接合点。在中国人心目中,木兰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思想。而在影片《花木兰》中这些都得到了肯定,但在这个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内容,如木兰是为正义、家庭荣誉、保卫国家而去从军,显然这与忠孝观念并不相违背。影片中木兰是一个女英雄,通过她表现出“一个勇士有时就可以决定一切”的观点。木兰在剧中说:“也许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是为了我自己。”这又表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些思想,中国观众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在这部影片里,木兰身上既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忠孝观念,又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对好莱坞来说,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协商,它实现了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继而全球化的目的。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一点通过简单分析《功夫熊猫》的文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表现了儒家思想:和平谷里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所有的居民都遵从上天的安排,相信上天会选出龙斗士来为他们维护和平。徒弟们尊敬浣熊师傅,浣熊师傅对乌龟大师景仰。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这里蕴含着道家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无”。最厉害的武功招数“无极拈花指”,以无招胜有招。龟仙人貌似颤颤巍巍,实则高深莫测。阿宝貌似无用实有大用。这里有禅宗的思想:龙之典的秘诀是靠阿宝顿悟而得,只有阿宝能心领神会。而一心想得到龙之典的豹子,用尽所有招数,终是强求。
如果没有这些作支撑,那么《功夫熊猫》就只剩一副干架子:一个平庸的无名小辈,某一天突然成为上天选定的“救世主”,在各种极其巧合的情况下获得了秘笈与功夫,最终拯救了苍生,成为大侠,这是许多武侠片里惯用的情节。这样的故事如果不赋予它深层文化内涵,换以新的面貌出现,估计不会大受欢迎。相比之下,国产武侠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文化内涵上的发掘似乎就显得欠缺了。以至于我们打开这部动画片,不看画面,就只听得一片打打杀杀之声。所以很多人感慨,为什么迪斯尼一拍就是全世界,而我们拍了这么多功夫的片子,却似乎没有很好地做到让人了解功夫背后的文化层面的东西。
在洪美恩的经典受众研究《看达拉斯》中,分析了
受众对《达拉斯》这部当时风行欧美的美国电视剧的不同态度。《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三种不同的态度来。
第一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这类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搞笑的情节、丰富的中国元素、精湛的动画制作技术、良好的视觉效果。大众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具有娱乐价值。《功夫熊猫》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个笑料抖出,令观众笑个不停。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将日常积累起来的压抑感释放掉了。大众快感主要以两种方式运作:一是躲避的快感,一是生产的快感。大众文化要躲避正统的、主流的、官方的东西。在传统的动画片中,尤其是在中国动画片里,好人好到极点,坏人坏到极点,脱离了生活,且多为说教,看多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令人不想再看到这种动画片,反而会去认同那些有着丰富性格特征,甚至有种种缺点的形象。《功夫熊猫》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躲避心理,影片没有严肃的说教,风格是活泼轻松的,阿宝一改传统荧屏中独行江湖、高人一等的大侠形象。侠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变得非常富有人情味,贴近了观众。阿宝他很胖,他性格温和,容易相处,他和普通人一样爱幻想、贪吃……完全没有了往日大侠的风范。阿宝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许多人豁然发现原来大侠也有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一面,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从中生产出了意义,得到了快感。
当然,一片赞扬之声中也不乏明显过了头的。如网络上流传的“一部《功夫熊猫》就胜过《论语》”以及“别人的一切都好,我们的一无是处”之类的论调。这不是面对差距的正确态度,倒反映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感。
第二种态度是抵制。这部分受众的主要理由如下:《功夫熊猫》是一种文化侵略,是纯商业性的、无价值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敬。抵制《功夫熊猫》最出名的人莫过于所谓的“熊猫”艺术家赵半狄。他将抵制的横幅拉到了放映现场。又拉到了广电总局门口,还在博客上、视频里到处发表抵制言论。赵半狄认为,《功夫熊猫》伤害了国人的感情,灾后的中国处于悲痛中,好莱坞来到中国放映徒具中国元素外衣的美式俗套无聊的电影以捞钱,这是不能容忍的。赵半狄在忧虑什么,忧虑我们的钱被骗走了?可是其他好莱坞大片来中国上映时,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抵制。忧虑我们受到精神伤害?可事实上或许只有他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恐怕他真正忧虑的是中国的熊猫会变成美国的熊猫,即中国文化的丧失。
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许多人都持有的一种观点。“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大军的一支生力之师,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等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它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上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因而,以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为驱动的全球化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单向性,一种单向的‘同质化和‘同步化。这一点。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中。”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抵制者认为《功夫熊猫》反映出好莱坞正在拿走我们的文化,经过加工,再转手推到世界观众的面前。表面上看是被中国文化吸引了,实际上是以这个外表来推行自己的文化。
但是在对待《功夫熊猫》时人们似乎并不是这样认为的,许多主流文化代表者和大众都持第三种态度——要进行反思。他们既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又不盲目赞同,也不将其上升到文侵略的高度。当赵半狄出来抵制时,盲从他的人并不多,人们认为与其抵制,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想想如何应对。他们呼吁中国电影业能够快点发展进步,迎头赶上。
2008年6月27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在此期间,召开了“2008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年会”,会上,专家发出慨叹,为什么我们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自己却利用得不好,国产原创动漫和时才能突围?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也讨论了这个话题。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我们应当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拍出优秀的影片来。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的前提下,人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片子。在对待抵制事件上,广电总局也保持了客观理智的态度,进行了妥善处理。
声称反恩的人中间还有一种论调惊人地一致,就是在承认《功夫熊猫》拍得好,要进行反思之后,使用了“耻辱”、“羞愧”、“扇耳光”之类格外刺眼的词。正视现实,进行反思,是我们应有的态度,但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感到是耻辱呢?这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我们在弘扬自己文化方面做得太差了。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没有做好,所以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文化正在被他人利用。我们白白浪费了自己优秀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害怕自己的文化被他者侵害,我们感到不能容忍。这折射出一种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我们迷恋于自己的文化,坚定的认为我们的文化非常好,并且认为我们的文化只能由我们自己阐释,别人不可以改动。当他者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相交性,对我们的文化进行阐释时,我们把这视做对自己文化的破坏。因此这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承认《功夫熊猫》好,说自己要反思。但内心实际上是排斥《功夫熊猫》的。
通过分析,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就是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利用的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里面诚然有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产生陌生化效果,实现创新的原因。但是,吸引好莱坞目光的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呢?在他们眼中,中国文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属性标志。别人对我们文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影输出方面。我们对外展示的也多是传统文化。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功夫》、《无极》等无不说明此。因此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完美的阐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电影题材,也表明了全球化的趋势。罗兰,罗伯森说:“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指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常有争议的结合。”这意味着全球化是文化之间有争议的结合,是文化的过程。霍尔也说:“全球化绝不能视为一个文化同质化的简单过程;它总是地方的、特殊的和全球的东西的一种结合。”所以《花木兰》、《功夫熊猫》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化的产物。我们在这些影片中看到了中西文化相交融,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也有消弭了界限的趋势。但是这些并不是天衣无缝的存在于影片中的,这样的影片是混合体而不是统一体。我们依然可以很轻易地从中分离出不同的文化来,并且很有可能读出隐藏于其中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来。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历经十年,人们已逐渐接受了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改编。在这种语境下,更多人有了思考空间,更愿意站在理性思考的高度看问题。“熊猫”来了,如何应对?或许还是引用《功夫熊猫》中的一句话比较合适: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大熊猫文化 篇7
关键词:功夫熊猫,字幕翻译,文化传播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热度的提升,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盛宴”, 逐渐成为现代人接触和获取多元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国外电影进入中国, 还是中国电影在国外卖座, 都表示着文化宣传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提升, 电影为何能够在文化宣传和交流中取得这样的成绩, 值得杂志编辑和出版为主的纸媒工作者进行思考。
1. 语言文化与电影字幕翻译
1.1 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的概念十分复杂, 总的来讲, 语言文化指的是人们对语言这一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成果的总和, 英语语言文化即在英语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精神财富。但是, 这种抽象的解释使语言文化难以被人理解, 从语言文化的层面上进行分析, 语言文化包含四层意思:从学术意义上来讲, 语言文化是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从语言功能看, 语言文化是思维、认知、信息的载体;从语言自身结构来看, 语言文化是一种符号文化;而从语言的性质来看, 语言文化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工具性的、民族性的社会现象。语言文化是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内容, 实际上, 一切使用语言进行传播的内容, 都可以视作是语言文化发展的产物。
1.2 电影字幕翻译的实际作用
字幕翻译是国外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形式。电影字幕翻译实际的作用在于进行文化宣传和文化交流, 一方面, 美国电影进入中国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宣传的过程;另一方面, 电影的主题通常体现出文化交流作用, 如《变形金刚》等科幻电影的字幕翻译就能够体现出中国字幕翻译者对欧美科幻文化的理解, 而像《功夫熊猫》这种由美国制作, 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 无疑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上乘之作, 从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之中, 我们能够明确认识到英语文化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而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字幕翻译, 也对中英双语杂志的翻译和编辑工作有所启发。
2.《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的英语文化传播
2.1 语言功能的传播
语言功能表现在语言文化之中, 就是对思维、认知和信息的承载, 虽然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 但在《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之中处处可以看见英语语言对美式思维、认知的承载, 如将“dragon warrior”翻译成“神龙战士”而英语中并没有“神龙”这个词, 这明显是译者根据中国传统加入并改造的词汇, 但这个词汇的出现却体现出了美式思维的变通性、包容性和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英语国家中的“dragon”和中国的“龙”并非同一种事物。字幕翻译能够将美式思维和原本的英语台词编剧的匠心凸显出来, 这正是英语语言文化中的语言功能的传播。
2.2 语言符号的传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拥有符号特征, 即英语是有特殊的句子结构和语法意义的。大多数对国外电影的字幕翻译为了力求使观众能够完全接受并理解电影的台词, 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修饰, 但是在《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中却能够明显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符号魅力。如Po对大龙的台词“Po:I’m not a big fat panda.I’m the big fat panda.”被译为“我不是大胖熊猫, 我是无敌胖熊猫”, 大多数翻译者在直译的过程中将“the”翻译成“这”或者“那”, 但实际上在英语语言中, 重复表达的“the”通常是对主语某些特定特征的描述和强调, 因此, 翻译成“无敌”, 正体现了英语语法中“the”的使用方式, 这也是语言符号艺术的体现。
2.3 语言性质的传播
英语的语言性质代表着英语的工具性、民族性和社会性, 也就是说, 英语语言实际上英语国家人民的民族心理的表达, 这一点在《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也有表现, 如对“you”这个单词的翻译, 在电影的不同剧情中被译为“你”、“你们”、“您”, 这种翻译方式实际上是对英语国家的“人称代词”的多元化理解, 在英语国家中不存在由于年龄和地位形成的“尊称”, 但这并不代表英语国家缺乏对师长的尊敬、对同伴的友善和支持, 对“you”的不同翻译正体现了英语国家人民在自由、平等、博爱基础上的适当的礼节。
3.《功夫熊猫》字幕翻译对中英文双语杂志编辑的启示
3.1 在双语翻译中要重视对语言文化的渗透
《功夫熊猫》这部电影在中国获得的票房收入不仅归功于电影本身的主题和立意以及制作的精致程度, 还归功于电影的字幕翻译对电影中所体现的语言文化的传播作用, 无论是原本的英语台词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还是中文字幕所体现出的英语语言的灵活性, 都能够视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文化的渗透, 即通过字幕翻译展示出语言的强大的文化功能。中英双语杂志作为纸媒的文化宣传力度不如电影和电视剧, 与语言翻译对文化的渗透性强弱有极大的相关性。换句话说, 中英双语杂志并未表现出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魅力和语言特色所在, 只是以语言为载体, 而并没有对语言文化本身进行宣传, 这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趋势不符合, 因此, 中英文双语杂志必须从重视对语言文化的渗透方面入手考虑如何进行翻译。
3.2 在双语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力
在《功夫熊猫》电影中, 众多的中国观众并不因为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而对其中的一些台词产生误解, 这是因为电影的字幕翻译是基于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上进行的, 即将中国观众的语言理解力考虑进去, 尽量将英语“本土化”。而在双语杂志中对一些新闻和事件的翻译多为“直译”, 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包容性, 这使得中国读者看杂志会觉得是“英文杂志”, 而英语国家读者将杂志视为“中文杂志”, 双语杂志销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 中英双语杂志翻译和编辑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对接受者的语言理解力多加考虑, 使中国读者和英语国家的读者将拿在手上的杂志视为“本国的杂志在介绍国外的事情”, 而不是一本“外语刊物”,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提高中英双语杂志作为纸媒的文化宣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影字幕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以语言文化交流的载体的形式, 直接对电影的文化宣传效果产生影响。从《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我们不难看出, 电影的字幕翻译实际上表现了语言在功能、符号和性质上的传播作用, 电影字幕翻译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语言艺术上的享受, 同时还有对语言文化的理解。中英双语杂志的编辑和翻译也应该吸取电影字幕翻译的优点, 在双语翻译中重视对语言文化的渗透, 并考虑到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力, 以此加强纸媒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乌音嘎.从文化翻译观分析影视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5月:7-10.
[2]朱潇.《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的跨文化传播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6月:10-14.
[3]李双娟.从《功夫熊猫I》看字幕翻译的文化翻译观[J].电影文学, 2012 (09) :147-149.
[4]刘美.英语电影在中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5月:10-12.
大熊猫文化 篇8
《功夫熊猫》是近年来热映的一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和平谷, 主人公阿宝的造型取自中国的国宝熊猫, 功夫则借鉴于中国武术。阿宝是一个面馆老板的儿子, 他心底埋藏着一个梦想, 即成为武侠大师。拯救村庄的使命使阿宝踏上成为真正大侠的艰辛之路, 经过浣熊师傅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勤奋苦练, 阿宝从一个庸人成长为一位美国式的英雄人物。
二、中国文化在《功夫熊猫》中的解读分析
(一) 文化与文化误读
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作为人类行事方式, 诸如饮食、起居等文化实践都处于同一层面, 构成了“文化表层”的范畴。表层文化的后盾是深层文化。在深层文化中, 文化实践是由广泛的信仰和价值生成的, 它们本身部分地反映了整个世界观。
(二)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 当两种文化接触时 , 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上的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1]。中西方在表层和深层文化中存在很多不同, 那么, 美国人制作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功夫熊猫》在阐释中国文化过程中是否误读呢? 下面笔者将从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三) 对中国表层文化的正确阐释 -- 中国元素
人类行事方式或行为模式, 诸如饮食、起居、艺术创作等文化实践被我们称之为表层文化。《功夫熊猫》运用大量的中国元素, 对中国的表层文化阐释地比较到位。
1. 人物
从人物看,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功夫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形象。影片中的蛟虎、灵蛇、仙鹤、金猴、螳螂五大高手也是中国武术中五禽戏的卡通形象化。[2]《功夫熊猫》利用动画片拟人化手段, 将中国功夫中的虎拳等武功招式的动物原型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服饰
影片中的人物穿着也蕴含着中国元素。阿宝穿的是经典的中国古代布鞋, 而阿宝“父亲”身穿长袖大褂, 一排扣子也是中国结。浣熊师傅的衣服风格与中国道教的服装很相像, 袖口还绣上了云形花纹, 极具中国特色。
3. 生活场景
电影中人物的日常生活场景也具有中国元素。饮食主要是面条和包子, 都是中国传统的食品。小推车、燃放的鞭炮等也是中国元素。此外, 在配乐方面也有大量的中国民乐, 如二胡、古筝。
4. 生态环境
《功夫熊猫》展示了典型的中国生态环境, 描绘了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 画面清新, 宛如一幅幅中国山水墨画。影片还描绘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 :宫殿、寺庙、牌坊等等。这些画面立刻将西方观众带入典型的中国生态环境之中。
(四) 对中国深层文化的误读——美国文化
深层文化一般很难得以让异族文化背景的人准确理解或传递。在《功夫熊猫》对中国深层文化存在误读。
1. 颠覆传统的“熊猫符号”
文化符号是指那些带有文化属性和内涵的指称符号, 能代表某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熊猫作为一种中国符号, 在中国文化中一直都是腼腆、温顺和憨厚的形象, 体现了传统的中庸思想, 似乎与刚柔相济的“功夫”毫无关系。而《功夫熊猫》阿宝的外形虽像中国熊猫, 性格却迥异, 他果断勇敢, 身手矫捷。这些都是阿宝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完全颠覆了熊猫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
2.“个人主义”与“美国梦”
不像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熊猫中庸的性格, 阿宝个性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精神的核心, 即“个人主义”。中美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美国文化重在“存异”, 强调“竞争”, 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重在“求同”, 强调“合作”, 主要表现为以集体为中心的集体主义。[3]
《功夫熊猫》强化了美国文化中非常推崇的“励志”主题。美国文化鼓励竞争, 主张通过个人的奋斗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这正是‘美国梦’的精髓。[4] 影片中阿宝表面上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人物, 骨子里却是一个美国文化所推崇的英雄, 他相信人人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阿宝的成长历程其实是对美国文化而非中国文化的一种折射。他向观众传递着美国是一个通过个人奋斗就能实现成功的理想地。
三、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 笔者认为《功夫熊猫》在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中, 对中国表层文化解读比较到位, 对深层文化解读却有偏差。影片看似展示中国文化, 实则宣传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即个人主义和美国梦。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必须用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审视《功夫熊猫》。与其指责和质疑, 不如用清醒的眼光来审视和弘扬传统文化。《功夫熊猫》的成功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我们应扭转西方文化强势的局面, 变被动为主动, 从我们独特的民族视角叙说自己的“中国梦”, 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深层文化, 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文化。
摘要:美国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是西方对中国文化再次解读的产物。文章对中国文化在《功夫熊猫》的传递进行了剖析, 认为其对于中国表层文化传达比较忠实, 而在深层文化传递中却带有着明显的美国价值观的痕迹, 引发了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文化,功夫熊猫,阐释与误读
参考文献
[1]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J].兰州学刊, 2010 (1) .
[3]杨萌.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功夫熊猫》阿宝的文化身份解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
大熊猫文化 篇9
关键词:拼贴,误读,创意策略,文化特殊性,文化普遍性
2011年5月28日, 《功夫熊猫Ⅱ》在国内上映以来, 好评如潮, 票房节节攀升, 论者以为这是在《功夫熊猫Ⅰ》之后, 对中国文化元素吸纳、融合的又一力作。但在笔者细绎文本的过程中, 发现情况远非如此, 以下拟从文化的拼贴与误读, 创意策略与互文性的关联, 文化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等三个维度, 透过叙事的缝隙, 展开对《功夫熊猫Ⅱ》创意策略的读解。
一、跳跃思维背后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拼贴与误读
你能想象国人会把“黑白相间”的太极图和黑白相间的熊猫联系在一起吗?恐怕很难这样。并非我们的思维不够跳跃, 并非对现象的感知不够敏锐, 而是源于对中国文化深厚的情感, 让我们在“集体无意识”层面认同她、尊重她、自豪地仰视笼罩其上的“神圣光环”, 而不忍去亵渎她。但对于好莱坞《功夫熊猫Ⅱ》主创团队而言则不然, 面对他者的文化资源, 他们谈不上基本的情感, 甚者能否认同这种文化本身就是个问题。也正因文化认同情感的匮乏, 他们才不会有篡改、亵渎文化资源的“潜意识”犯罪感, 才能以跳跃性的思维方式, 表象化地生发想象和联想, 将代表古人宇宙生成观念的太极图和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关联起来。因此, 在智者的预言中, “黑白相间”的太极功夫, 将作为黑白相间勇士的制胜法宝, 是击败阴险狡诈敌对者的唯一工具, 这本身就是不无讽刺的“文化调侃”, 当观众在感慨《功夫熊猫Ⅱ》的主创团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蕴的时候, 我们不知作何感想?
也正因主创团队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处理中国文化符号, 自然也就谈不上日用的感知与深刻的体悟, 因此在跳跃思维和随意拼贴的背后, “文化误读”也就如影随行, 而这些往往又是影片对中国文化元素吸纳的关键之处。这其一表现在太极图的频繁运用所带来的文化错位上, 如作为预言者、智者的龟真人, 背画太极图, 然而在中国文化体系中, 龟作为神物、作为预言占卜者的工具, 主要用于殷商巫文化的时期, 即今天所能看到甲骨卜辞。至于《周易》的产生, 多认为是周“文王被拘而演周易”, “益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周代的占卜多用《周易》了, 但“宋以前的《易》注, 未尝有图。自周敦颐传陈抟‘太极图’并为之说之后, 渐开《易》图之例。[1]”可见太极图约略出现在北宋, 是较晚的了, 将太极图与中国文化中的神龟联系起来, 致使角色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乖舛, 不能不说是创意团队在通俗层面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
其二, 在对“悟道”静参功夫之玄机, 追求内心和平的处理上。中国文化典型的心理结构为儒释道三教合一, 其中“禅意”在浣熊师父这也有所体现, 追求“禅与宇宙的合一”, “在没有食物和饮料的情况下”, 打坐五十年, 平静安详。至于道家/道教的精神, 我们看到创意者将浣熊师父这个角色置于峰峦湖泊之间, 缓挪太极步, 将悬崖上之滴水轻灵地运于四体上下, 表征为体道的蹄筌。但其中师父反复言及自己追寻“内心的平静”, 仍显示了其执著于自我, 并没有达到庄子所谓的“涤心玄览”,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的境界。至于对影片中阿宝“悟道”的处理, 则显得更是牵强。阿宝在与沈王爷的交战中, 不慎被沈王爷的火器击中后濒临死境, 后被羊仙姑搭救, 这个情节可视为阿宝的“涅槃”, 在智者的启示下, 他依据潜意识中的记忆碎片, 复现了幼年的悲惨遭际。在此, 主创者运用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方案, 一方面展现沈王爷所发起那一场灭绝人寰的惨剧、父母的遭际与自己的不幸, 一方面展现阿宝潜运太极步, 暗运滴水滋润幼苗, “顿悟”功夫之道。显然, 创作者想要通过阿宝“创伤情结”的唤起作为悟道的契机, 以超越苦难、“化悲痛为力量”的方式, 抚平主人公内心的伤痕。然而, 这在我们看来仍然是执著于西方式的角色转变方式。为了便于比照, 我们不妨引入一个参照文本, 即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山水情》。同是悟道, 少年在与老琴师诀别之际, 于高山峰峦中悟及琴艺当由师法“人籁”到师法“天籁”, 在顿悟中达到“由技近乎道”的境界, 端坐在高山之巅, 手抚琴弦, 一曲清音在群山万壑中流荡,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忘怀心手, 泯灭物我, 进入“坐忘”的境界, 悟道的脉络显得含蓄、自然、圆融, 这是中国式的体道方式, 两相比较, 优劣自见。
《功夫熊猫Ⅱ》细处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处理, 如象征元素神龙拳、凤, 民俗元素剪纸、皮影与街市, 音乐元素则有二胡、唢呐与民乐《步步高》, 地域元素张家界、青城山与平遥古城, 服饰道具等运用地还算准确, 但一涉及文化内蕴的精微之处, 则立刻显现出力不从心的惫态, 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 无视中国文化诸元素的脉络关联, 在文化感情缺失的心态下, 按照好莱坞“大杂烩”式的思维逻辑, 随心所欲地切割文化片段, 拼装组合, 烹饪了一顿好莱坞式的文化快餐, 至于快餐是否有营养自非他们所关心, 于是, 文化误读的发生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功夫熊猫Ⅱ》的创意策略及其互文性关联
作为全球最大又亟待开发的电影市场, 《功夫熊猫Ⅱ》的主创团队早就锁定了中国的“隐含读者”, 有着那么密集的中国元素, 有着可爱的熊猫宝宝, 有着绵远流长的中国功夫, 有着发生在China的隐喻故事, 中国观众能不感兴趣吗?而将这些贯穿起来的人物就是作为行动元的阿宝。影片对于这一角色的设计是耐人寻味的, 一方面我们从阿宝身上看到了《怪物史莱克》中角色颠覆的典范意义, 不再是英俊潇洒、智勇双全、文质彬彬, 在行动中不妨再来些“英雄救美”的拯救者, 而恰恰是憨态可掬的、爱耍点小聪明的、在吃方面无所顾忌的, 曾经在功夫方面一无是处的, 或许还有点自卑的、偶尔也会临阵脱逃的, 当然也是善良有责任心的、有几分大智若愚的阿宝, 将这么一个有着常人缺憾的人物置于“神龙侠”的地位, 担当起拯救China的任务, 这本身就是有趣的看点而又易引起受众的认同。另一方面, 对于中文受众而言, 相信我们能从阿宝身上唤起一个似曾相识的形象来, 《西游记》的八戒, 除了人物造型的差异, 两个角色在性格多侧面性和复杂性上, 有着潜在的内蕴关联。这样, 主创者既在好莱坞动画人物长廊找到了角色设置的基点, 又在中国文学经典中暗合了角色的内在本质, 避免了中文受众在接受视野中的“水土不服”, 确保了《功夫熊猫Ⅱ》在中国的票房预期。
在叙事策略上, 《功夫熊猫Ⅱ》的主创团队在拼贴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础上, 叙述了一个更加好莱坞化的故事。在此, 我们不妨将其与007系列相较, 后者常常是在亚洲或者中东地区存在潜在的危机, 行动元邦德接受任务, 突破重重困境, 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 完成了一个似乎不能完成的任务, 危机解除, 复归和平。而在《功夫熊猫Ⅱ》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叙事缝隙是地域概念的模糊化, 创作群体的有意为之, 还是无意间的罅隙?尽管发烧友可以准确指证这个场景原型是青城山、那个原型是张家界等等, 恐怕这样恰是失足在创意团队精心编织的叙事罗网之中。因为场景原型毕竟不等同故事中的地理位置, 事实上, 影片中除了发生“恐怖事件”/危机的China (英文原声称为China, 上映译为中原) 外, 受众根本无法确指其他具体位置, 如果说幼年的阿宝在父母遭到沈王爷杀戮之后, 故园断壁残垣, 被迫流落他乡, 意外的被平先生 (酷似美国动画唐老鸭的人物) 收留, 从此定居在世外桃源的“和谷”, 那么作为“他乡”的“和谷”在哪?透过这个叙事缝隙, 我们能否这样理解故事:在遥远的China发生了一次恐怖事件, 沈王爷运用新造的火器颠覆了原有政权, 开始了“残暴”统治, 以阿宝为中心的拯救团队肩负神圣使命, 从“和谷” (美国的代指) 出发远赴China, 他们披星戴月, 不辞劳苦, 历经险阻, 在最后一刻用工夫击败沈王爷的火器, 解民于倒悬。在此, Panda阿宝最终化身为007中的邦德, 充当起“世界警察”的角色, 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来自于中国原型Panda, 在好莱坞创意团队精心“恶搞”下, 完美地缝合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化身为世界和平主义者, 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幽默。
潜意识中创伤情结显然是《功夫熊猫Ⅱ》中的叙事动力所在。对于沈王爷这个反面角色, 正因为从小被羊仙姑预言其必将祸害父母而被遗弃, 留下严重的内心阴影, 在“本我”的驱使之下将对父母爱的渴望转化为复仇的欲望, 心理极度扭曲而又压抑, 走向了人生的不归路,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随着沈王爷内心视点的展开, 这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获得了受众的认同。相对于沈王爷, 阿宝创伤情结的展示则更加细致入微:看到狼老大身上孔雀羽毛的图案, 阿宝脑海中涌现出一些幼年记忆碎片中的父母, 之后这样的困惑始终折磨着他, 片中数次的追问“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他向自己的养父平先生询问, 未果而终。他在噩梦中以为父母为了“萝卜”而遗弃了他, 垂头丧气。在与沈王爷交战中又几乎因此而丧生。最后, 羊仙姑将濒死的阿宝带到了他童年的村落, 他身临其境, 才将创伤记忆的碎片复现为一幅完整的镜像:在危难之中, 父母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他的逃生之路, 内心伤痕在爱的抚慰下终于愈合了, “也许你的故事没有个好的开端, 但它让你明白你是谁?……你可以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启蒙者的话语字字扣击阿宝的心门, “能力越强, 责任越大”, 这句广为人知的《蜘蛛侠》的理念成了阿宝此后的真实写照, 于是故事巧妙地将“为父母复仇的主题”置换为“对父母爱的追寻与确认”, 成功地将“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恐怖势力的行动”伪装成“寻求身份及重新指证身份的心灵之旅”。
在构建故事动力、确定叙事模式之后, 《功夫熊猫Ⅱ》按照好莱坞的剧作套路, 将平先生父子俩的亲情戏, 将阿宝与盖世五侠之间的友情戏, 将阿宝记忆中与母亲的温情戏, 将与悍娇虎之间懵懂的爱情戏, 将高潮阶段险象环生的动作戏融为一炉, 人物类型鲜明, 情感饱满充沛, 冲突紧张激烈, 节奏张弛有致, 再加上一个好莱坞拥抱式的大团圆结尾, 最大限度的迎合了受众的心理体验, 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消费主义的倾向。
三、文化特殊性到普遍性移置中的黑色幽默
文化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并非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谓的“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的内涵, 因为他所强调的是文化差异性是被世界范围内接受的先期条件。其次也非马翁唯物主义辩证法上所谓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他认为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抽象概括, 是扬弃种种特殊性的“直接外在性”的一种更高的、绝对的质。在此, 文化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 不妨借用张旭东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一书中的论点, 他在梳理代西方文化意识、价值主体和权力观念的历史和哲学的基础上, 认为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 就是力图将自己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的特殊性, 转换成文化的普世价值观, 在全球范围内强势传布[2]。将一己的文化特殊性借助强力手段置换为文化的普遍性,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阻断他者的文化特殊性的表达, 有效地实现“文化政治”的目的。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 “美国现在出口最大的商品是什么?是文化, 是他的image, 即美国形象。按照目前市场产品门类细分来看, 美国出口的最大宗产品不是技术、军火、工业产品, 而是食品 (如麦当劳、可口可乐) 、香烟、音乐、电影等。”[3]就电影而言, 好莱坞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 通过精心编织的叙事链条, 细密得缝合到“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文化工业生产中, 借助好莱坞的资本霸主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渗透, 进而将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置换为文化的普遍话语。
如果说, 从去年热映的《阿凡达》到《盗梦空间》, 意识形态的编码是其一贯理路的话, 那么, 今年5月登陆的《功夫熊猫Ⅱ》的制作理念则有点得寸进尺了。好莱坞借助其他民族的文学母题, 打造自己的动画经典不足为奇, 《埃及王子》、《狮子王》、《阿拉丁》、《花木兰》,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均是如此, 但运用他者的文化元素, 用自己的“文化机器刻意覆盖和书写变成一种奇观”[4], 流畅地表达自我主体意识, 《功夫熊猫Ⅱ》可谓是登峰造极了。注意, 影片传达了的是个体拯救世界的英勇壮举, 一个平凡人物可以复制的成功神话, 其中凸显出美国膨胀的主体意识、鲜明的“个体本位”色彩, 均与中国推重家庭本位/群体本位的文化观念无涉。好莱坞凭借美国的文化工业, 将伪装后的普世价值观念再兜售给中文观众, 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攻城掠地, 获得巨额的票房收益。当我们坐在电影院中, 听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笑声的时候, 我们内心涌起的是愤怒抑或包含着阵阵的酸楚, 几时孩子们眼中可爱的Panda已经化身为世界警察, 担当起拯救世界的使命, 几时孩子们已经在潜意识中接受某种不预期的价值观而枉然不知, 几时他们还以为看到的是“中国功夫”, 潜移默化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或许有的观众会说, 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乃是必然之势, 《功夫熊猫Ⅱ》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借鉴、整合,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飞散”传播, 但我们可曾反躬自省, 如果一部作品连灵魂都被置换了, 它还是我们的文化吗?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文化误读, 是谁之过, 我们何曾赋予好莱坞以这种特权?这样的想法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好在还是有清醒者的声音, 2011年5月16日, 先锋行为艺术家赵半狄利用了《新京报》1/4版面, 刊登抵制《功夫熊猫Ⅱ》广告[5], 或许这位艺术家有借助《功夫熊猫》炒作之嫌, 但其中传达的消息却不容忽视。随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新闻网“孔和尚有话说”栏目中, “表示支持赵半狄的做法, 并认为中国观众在面对美国大片显得很不理智, 其言辞激烈, 愤怒之情溢于言表”[6]。两种来自艺术界、文化界的行为、观点或者稍显偏激, 但至少说明存在着反对者的声音, 遗憾的是随后网络上出现视频、帖子的谩骂, 在网络水军的推动下, 淹没了理性的表达, 留白了更多人反思的机会。
21世纪初叶, 中国的经济正在崛起, 国际政治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但我们的文化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影响力, 如果说过去的一百年我们是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 借鉴吸纳西方文化, 那么21世纪将是我们续接传统、文化输出的阶段, 而影视传媒作为塑造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何时我们才能将我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成功地编码到叙事链条中, 产生一批全球范围内深远影响的作品, 何时我们才能借助他者的文学母题、文化符号, 生成我们自身的文化叙事?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中, 在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语境下, 我们该如何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移置为文化的普适性话语, 我想这不仅是中国电影界应该反思的问题, 也是每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国人应当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寿祺, 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623.[1]黄寿祺, 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623.
[2]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1.[2]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1.
[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9-60.[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9-60.
[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58.[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58.
[5]赵半狄.我不看功夫熊猫2[N].新京报, 2011-5-16 (A23) .[5]赵半狄.我不看功夫熊猫2[N].新京报, 2011-5-16 (A23) .
大熊猫寄生虫病综述 篇10
1 大熊猫寄生虫的名录
迄今在大熊猫体内外共发现24种寄生虫, 其中吸虫1种、线虫5种、肉孢子虫1种、蜱12种、螨3种、蚤2种。其虫种名称、寄生部位与报告地区见表1。
2 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病
2.1 体内寄生虫病
包括大熊猫蛔虫病、槽盘吸虫病、线虫病和肉孢子虫病。赖从龙[1]等 (1993) 从2680份大熊猫粪便中查出熊猫蛔虫感染率为56.15%, 熊弓蛔虫感染率为4.51%, 鹿槽盘吸虫感染率为0.48%, 圆形线虫感染率为0.11%, 肺线虫感染率为0.04%。
2.1.1 大熊猫蛔虫病:
大熊猫蛔虫病的病原为西氏蛔虫 (Ascaris schroederi) , 1939年Mcintosh 在美国动物园内1只来自中国四川的幼年大熊猫体内获9条蛔虫标本, 因该蛔虫在雄虫泄殖孔上方和下方突起上有特殊的小棘区域, 而与其他蛔虫不同, 被定名为西氏蛔虫的新种, 隶属于贝蛔属 (Baylisascaris) 。孔繁瑶等[2]对西氏蛔虫形态作了详细的观察与描述。西氏蛔虫为粗大的线虫, 白色或灰褐色。头端有3片唇, 1个背唇和2个亚腹唇。唇内缘有细小的唇齿。头乳突和头感器与猪蛔虫相同。雄虫长76~100 mm, 宽1.4~1.9 mm;尾部向腹面弯曲, 有肛前乳突67~84对, 肛侧乳突1对, 肛后乳突5对, 其中有2对为双乳突, 泄殖孔上方有新月状突起, 其上有小棘8~10列, 而泄殖孔下方半圆形突起上有小棘11~14列;交合刺1对, 等长, 长0.471~0.636 mm, 末端钝圆不分枝。雌虫长139~189 mm, 宽2.5~4.0 mm, 阴门位于虫体前部, 距头端40~53 mm, 尾长0.729~1.260 mm。虫卵呈黄色至黄褐色, 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基本对称, 两端钝圆, 虫卵大小为67.50~83.70 μm×54.00~70.70 μm, 卵壳有3层膜, 最外层为蛋白质外壳, 布满长5.67~10.80μm的棘状突起。这些棘状突起在扫描电镜上呈粗壮的圆锥形, 是与其他蛔虫卵相区别的特征。虫卵的第二层外膜为较厚的透明的几丁质外壳, 第三层为薄而透明的内膜。杨光敏等[3]对西氏蛔虫与熊弓蛔虫 (Toxascaris selenactis) 、狮弓蛔虫 (T.leonina) 及横走弓蛔虫 (T.transfuga) 的乙酰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同功酶、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成分作了比较研究, 从生化角度探讨了西氏蛔虫与3种弓蛔虫存在种间区别。
邬捷、李建华等对西氏蛔虫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作了观察和研究[4]。在28℃条件下, 西氏蛔虫卵4~5 d形成一期幼虫, 9 d形成二期幼虫, 含二期幼虫的虫卵感染大熊猫后, 经77~93 d (2.5~3个月以上) 蛔虫发育成熟并开始排卵。西氏蛔虫卵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 在4℃条件下经60 d仍未发育处于单细胞期, 有96.74%的虫卵可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新排出的虫卵, 在-10℃条件下经30 d仍有42.85%的虫卵可以发育为二期幼虫;含二期幼虫的虫卵在-12℃条件下经30 d死亡率仅为17%。由于西氏蛔虫卵在冬季寒冷气候下多不发育, 而处于休眠状态, 故外界环境中的虫卵密度会随大熊猫继续排粪而不断增加, 待来年气候转暖时, 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侵袭其他大熊猫。
蛔虫病症状表现不一, 主要为进行性消瘦, 粘膜苍白, 消化不良, 便秘或下痢, 活动差, 常有腹痛, 被毛蓬乱。幼年、青年熊猫临床症状明显, 表现为停食、呕吐、腹痛, 呼吸增快, 有时咳呛, 时走时做排粪动作, 烦躁不安, 粪稀, 粘液增多, 有时呈块状, 并裹有少量蛔虫排出体外。严重者, 身体消瘦, 头似犬头, 体呈皮包骨头状。贫血, 口腔粘膜苍白。毛干燥脱落, 稀疏似生癞。精神痴呆, 反应迟钝, 有时出现癫痫症状。
蛔虫通常寄生于小肠, 但在口腔、喉头、气管及胃内亦曾有发现, 也可钻进与肠管相通的管道如胰管、胆管内, 引起阻塞及炎症, 甚至导致死亡。大熊猫感染蛔虫的直接、间接死亡率为66.67%, 严重危及大熊猫物种的生存。冯文和[5]、叶志勇[6]和范文安[7]等解剖野外大熊猫尸体, 发现大熊猫蛔虫感染率为100%;且不同海拨高度、不同山系和不同年龄组的大熊猫蛔虫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胡锦矗[8]报告大熊猫感染蛔虫数最高达3204条。
2.1.2 槽盘吸虫病:
槽盘吸虫病 (亦称列叶吸虫病) 是槽盘属 (或列叶属) 吸虫寄生于大熊猫小肠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赖从龙等[1]对野外大熊猫的粪便作了调查, 粪便中槽盘吸虫 (Ogmocotyle sp.) 虫卵阳性率为0.48% (13/2680) ;晏培松等[9]解剖7例大熊猫尸体, 在1只大熊猫体内检获大量槽盘吸虫;何承德等[10]解剖陕西秦岭5例死亡的大熊猫, 鹿槽盘吸虫感染率为100% (5/5) , 感染强度为22~48 584) 条, 虫体主要寄生于大熊猫的小肠内, 肠粘膜上可见大量出血点。该虫破坏肠粘膜, 摄取营养物质, 导致大熊猫消化机能的紊乱。
2.1.3 犬钩口线虫:
系肠道小型线虫, 通常寄生于家犬, 迄今仅见一例报道, 检获雌虫1条。犬钩口线虫在所附着的十二指肠和小肠粘膜和组织, 可引起出血点和炎症, 具有一定的危害。
2.1.4 肉孢子虫:
根据大熊猫的食性, 大熊猫是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 此虫只在解剖尸体时发现, 致病作用尚未见报道。
2.2 体表寄生虫病
2.2.1 蜱病:寄生于大熊猫的蜱类已发现12种, 其中血蜱占8种, 每只蜱吸血量在1 mL左右。在大熊猫体表寄生的蜱不是单一种, 多是2~5种混合感染。蜱在低寄生量时影响不大, 但当大量蜱开始同时饱食时, 可引起严重贫血, 且在叮咬部位产生的皮肤病如炎症、瘙痒、肿胀和溃疡等, 或引起继发感染, 或分泌毒素于大熊猫, 产生致命的蜱瘫痪, 对大熊猫危害极大。裘明华等[11]在11只抢救及死亡的大熊猫体表均发现有蜱寄生, 感染率为100%。共采集蜱1135只, 其中褐黄血蜱占52.15%, 北岗血蜱占22.38%, 卵形硬蜱占19.11%, 豪猪血蜱占3.08%, 锐跗硬蜱占1.93%, 台湾革蜱占1.23%, 大棘血蜱占0.09%, 其他蜱类占0.03%。马国瑶[12]曾在甘肃文县1只大熊猫体上采到6种蜱。由于蜱的寄生吸血, 可引起大熊猫发生贫血、营养不良与衰竭, 是导致野生大熊猫发生死亡的原因之一。
2.2.2 大熊猫蠕形螨:大熊猫的螨病是由大熊猫蠕形螨和熊猫食皮螨 (亦称熊猫痒螨) 引起。大熊猫蠕形螨寄生于大熊猫的毛囊和皮脂腺内, 蠕形螨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主要发生在潮湿、闷热的夏秋季节和寒冷的冬季。症状为瘙痒不安, 在门角、墙棱或其他较锐物件上擦痒, 或用前后肢抓痒, 或用嘴啃咬患病的指和趾部。头部、面部与鼻部两侧的毛变稀疏, 眼睑肿胀, 有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硬结。时间延长, 痂皮脱落, 结节则呈白色。在头部其他部位, 亦有散在的结节。在颈部、背部、臀部、四肢内侧、外侧、蹄部, 皮肤变红、粗糙, 有灰白色的薄痂皮或银屑, 被毛稀疏或成片脱落。其他部位被毛虽未成片脱落, 但被毛干燥无光泽, 易断裂。徐业华等[13]、邬捷等[14]对大熊猫蠕形螨的卵、幼虫、前若虫、若虫及成虫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徐业华等[15]还对该螨作了扫描电镜观察。
2.2.3 大熊猫食皮螨病;大熊猫食皮螨寄生于大熊猫的皮肤表面、表现为剧烈瘙痒, 皮肤发炎、增厚、脱毛、消瘦等主要症状。叶志勇[16]报告成都动物园1979~1982年饲养的9只大熊猫先后有6只发病, 感染率为66%, 幼龄、产仔及年老体弱者易感。Fain等对熊猫食皮螨的生活史各期形态均有详细的描述。
2.2.4 鬃蚤和草虱:大熊猫被蚤类和虱大量寄生时, 由于叮刺吸血, 可产生贫血, 同时蚤和虱能分泌有毒素的唾液, 刺激神经末梢, 出现痒感, 引起大熊猫的不安, 对瘙痒部位啃咬或擦痒造成皮肤损伤, 可导致皮肤炎和溃疡等继发感染。
3 防治措施
3.1 检虫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然后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病原检查可确诊。大熊猫体内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循序沉淀法和谢氏虫卵漂浮法, 后者以含有等量甘油的饱和硫酸镁溶液作漂浮液, 甘油对虫卵有透明作用便于观察。镜检大熊猫食皮螨, 在脱毛病灶区刮去毛屑痂皮制作成玻片标本或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诊。镜检大熊猫蠕形螨, 在脱毛病灶区的皮层检测结节, 然后切开或加压挤出乳酪样内含物, 制作成载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检查蜱类及蚤类等体外寄生虫只能用手抚摸体表或目测。
3.2 防治
预防大熊猫寄生虫病主要应搞好卫生。对大熊猫的笼舍、运动场及饲养用具等用来苏儿、84消毒液、倍特、新洁尔灭。驱除大熊猫线虫, 主要是西氏蛔虫, 可用左旋咪唑、灵特、肠虫清等药物混在饲料内口服进行治疗, 效果良好。食皮螨病的治疗, 可用消虫净 (70%乳剂) 配成1%溶液涂擦患部及周围皮肤, 使药液完全浸湿皮毛, 1周后重复治疗1次。也可用倍特、螨净、双甲脒涂擦。对蠕形螨病用害获灭注射液, 按每千克体重200 μg剂量皮下注射, 1周后重复治疗1次。也可用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皮下注射, 一年春冬两次, 具有很好的疗效。除蜱、蚤、虱可用人工防治的办法, 做到全面彻底, 还可用除虫药物溶解在温水中对大熊猫进行药浴洗澡,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4 结论
大熊猫寄生虫从1983年前发现的3种增加到现在24种, 其中蚊、蝇、草虱、蚂蟥等未列入在内。对大熊猫危害依次为蛔虫病、蜱类、食皮螨和蠕形螨、鹿槽盘吸虫和犬钩口线虫, 鬃蚤危害最轻。但鹿槽盘吸虫和犬钩口线虫尚无治疗经验。
“国宝”大熊猫 篇11
从远古走来的“活化石”
在距今800万到900万年以前,大熊猫的祖先就生活在东亚大陆炎热潮湿的森林里。在人类还处于猿人阶段时,大熊猫的家族空前繁荣。后来,地球进入“第四纪冰川”时期,气候变得寒冷,许多动、植物灭绝了。而生活在高山深谷的大熊猫躲过了这次劫难,它们在竹林茂密、山泉畅流的地方一代又一代地生活了下来。因此,大熊猫被称为“从第四纪冰川走过来的勇士”和“活化石”。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地侵占属于大熊猫的自然领地,人类的猎杀捕捉、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和疾病,是大熊猫生存的三大威胁。
生活习性
大熊猫生性孤僻,有“竹林隐士”的雅号。它善于爬树,嗜好饮水。它以竹类植物为主食,最喜爱的是竹笋。野外生活的大熊猫,偶尔也吃无芒小麦、玉米等植物,有时会捡食动物尸体,或捕食较小的动物。
保护
为了拯救和保护“国宝”大熊猫,我国颁布了专门的法律,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效地遏制了人们对大熊猫的侵害,使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了稳定,同时,我国对大熊猫还进行了人工繁殖,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
《笔墨游戏——大熊猫》教学案例 篇12
《笔墨游戏——大熊猫》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美术教材第八册第七课的内容, 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国画这一教学内容共有1 5课,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编制而成, 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涉及植物、动物、建筑等方面。本节课是小学阶段中国画的整体教学中的第7课, 承接《笔墨游戏——猫头鹰》一课, 在学生掌握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 浓墨、淡墨等五种墨色, 浓破淡等技法的基础上设计的。本课的教学将传统的中国画教学与现代化教学媒体相结合, 设计“影像熊猫、动态熊猫卷轴”, 学生利用所学的青蛙绘画基础, 由此及彼, 逐步掌握熊猫的绘画方法, 主动建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创作笔墨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大熊猫的基本结构 (头、身体、四肢) , 掌握笔墨大熊猫的基本绘画步骤;运用中国画的用笔 (中锋、侧锋) 、用墨 (浓墨、淡墨) 方法, 尝试创作一幅笔墨大熊猫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初步体验运用绘画语言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在实践创作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用笔墨表现生活的兴趣;体会笔墨童趣带来的审美感受, 珍惜、爱护大熊猫。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运用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和浓墨、淡墨等用墨技巧, 进一步使用绘画语言表现不同形态下富有童趣的大熊猫。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画面富有童趣。
二、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提出课题
师:今天, 刘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谜语, 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课件展示:谜语界面。谜面文字伴随着朗读录音逐渐出现。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 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谜语带来的乐趣。如果猜中, 则出现熊猫图片, 教师对猜中的学生予以奖励, 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大熊猫。
师:恭喜你答对了!
师:接下来, 刘老师想和大家再来做一个有点难度的游戏——《笔墨游戏——大熊猫》。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谜面,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背景图案配以书法文字, 加之童声录音, 巧妙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激起了学生的猜谜欲望, 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课题的出现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卷轴形式展开的, 文字采用书法字体扫描制作而成。课题展开瞬间, 迅速将孩子们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当中。同时, 适时的奖励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 奖励的熊猫物件是笔者精心挑选的, 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熊猫的色彩为下面新课的讲解埋下了伏笔。
(二) 观察思考自主探究
师: (出示熊猫图片) 提到大熊猫, 大熊猫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生:黑、白两色组成。
师: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笔墨游戏——青蛙》, 青蛙结构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 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合理的引导, 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合作学习, 在学习结果汇报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一张图片能准确地说出熊猫的色彩特点, 但很难准确地说出大熊猫的结构特征。此时, 教师通过回顾上学期所学的笔墨青蛙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从头、躯干、四肢来分析问题。经过教师引导, 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大概的知识点, 但不具体。这时, 教师出示熊猫生活短片加以引导,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总结出熊猫的结构特征——头是圆形, 躯干是椭圆形, 四肢是圆柱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真实的大熊猫, 在课堂上只能通过观看大熊猫的生活短片, 对熊猫色彩、结构特征做进一步的认识, 尤其是观察它们的不同姿态。
(三) 探究建构学习新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自然界中的大熊猫,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 4页, 看看书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大熊猫的。
师:这是画家吴作人的笔墨作品《节不可撼》, 画面中表现的是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一只大熊猫在吃竹子 (坐着) , 另一只在撼动竹竿 (站着) , 画面中竹子表现得非常坚强, 宁折不弯, 暗示人的气节, 表达了画家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和对竹子的赞美之情。
师:画家在作品中都运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笔墨技法呢?
学生探究分析。
教师利用填空法引导分析。例如: () 锋 () 墨画头部、身体轮廓。
生:侧锋浓墨画眼耳、四肢, 中锋浓墨画竹节, 侧锋淡墨画竹竿, 中锋浓淡相间画竹叶。
师:竹笋用了上节课《笔墨游戏——猫头鹰》学到的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研究, 得出结论——浓破淡。
设计意图:以孩子们喜闻乐“施”的填空游戏为有效载体, 设计好玩的教学活动。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初步探究新知识。迁移第七册《笔墨游戏——青蛙》和上节课《笔墨游戏——猫头鹰》所学的知识点, 逐层逐步分析大熊猫以及竹子的画法, 为解决本课重点奠定基础。学生在了解绘画大熊猫用笔、用墨方法之后, 分析画家和小朋友作品就容易得多了。
师:刘老师在课下还搜集了一些作品, 大家注意观察作品中大熊猫不同姿态的表现 (作品共3 3幅, 略) 。
设计意图:学生在掌握了大熊猫色彩、结构特征和初步了解绘画大熊猫用笔、用墨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画家作品, 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观看画家作品, 在头脑中很自然地将真实的熊猫转化成艺术作品中的熊猫, 为下一步引出基本方法奠定了基础。
师:刚才,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作品, 那么用笔墨怎样来表现呢?我们来看一下基本方法——没骨法。
教师投影演示。学生观察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完基本方法之后, 教师通过现场示范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 为下一步创作奠定了基础。
(四) 创作感悟激发兴趣
师:在动笔之前, 请同学们看一看实践要求。用笔墨表现几只可爱的大熊猫, 可以适当添加环境, 在作品中要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童趣。
师:在刚才这段话中, 提到了哪个关键字?
生:“趣”字。
教师板书“趣”, 笔、墨、水、童——“趣”, 板书“水、童”。
师:屏幕上有几个题目, 你们小组内商量商量选一个。根据题目确定作品的背景, 要是觉得都不满意就自己商量一个。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学生实践前, 小组合作商讨的一个环节, 目的是为下面的分组创作做准备。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几个题目进行筛选, 也可以自行商讨题目。根据题目, 小组进行集体创作,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创作需求, 为学生创作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师: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同学们, 大家要注意用笔、用墨、水分的控制。注意整体构图, 作品背景要统一, 熊猫要有不同动态的表现。注意相邻同学所画的大熊猫姿态不能雷同。
教师利用课件播放动态的大熊猫。
参考提示:书上第1 5页大熊猫的不同姿态、教室周围墙上的学生作品、多媒体屏幕上的大熊猫。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五) 活跃思维展示评价
师:画完熊猫的同学从这几个方面 (笔、墨、水、童趣) 评价一下你们组的作品, 没有画完的同学请抓紧时间, 完成你的作品。
学生组内评价, 教师巡视, 指导评价。学生自评。
教师奖励熊猫作品, 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这四幅作品都比较符合游戏主题, 熊猫结构突出, 姿态表现生动。刘老师认为, 你们这些作品都很富有童趣。
师:通过今天笔墨游戏的学习,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小结。
师:如果我们给这四幅作品起一个题目, 你们说应该叫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千姿百态的大熊猫”。
【大熊猫文化】推荐阅读:
二年级作文大熊猫07-02
刚出生的大熊猫05-18
关于大熊猫的作文07-05
2《画大熊猫》教案09-22
大熊猫的外貌特征10-22
世界各地的大熊猫10-28
画大熊猫教学设计05-17
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07-07
《大熊猫的两个愿望》教案08-20
《大熊猫出国》教学设计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