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稳定工作

2024-10-04

安全稳定工作(精选12篇)

安全稳定工作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 高校规模越来越大, 占地和教学生活场所面积不断扩大, 师生人数不断增多。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作用下, 高校的管理运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高校已由原来的一般教学、科研机构转变成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这种学校与社会日益频繁合作交流的复杂格局, 客观上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给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压力。总体来说, 高校安全稳定形势是比较好的, 呈现积极向上、稳定的良好态势。但高校中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和隐患却始终客观存在。长期以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一直致力于高校的安全稳定管理,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建设。

政府干预和高校重视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安全稳定与否, 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总体要求。国内一些省市先后深入开展了“平安高校”创建和评估工作。2006年, 天津市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平安高校建设的实施方案》, 印发了《天津市“平安高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七大类36项评价指标要求。面对有利形势,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下, 高校抢抓机遇, 开始了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的热潮。高校普遍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平安和谐校园建设领导体制, 把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切实把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对高校真正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 高校的安全稳定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建立安全稳定管理机制

高校安全稳定管理机制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保障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组织保障。一般情况下, 高校安全稳定管理机制应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协调机制以及应急突发处置机制等内容。

第一, 高校安全稳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重要依据。高校的安全稳定必须要依靠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 否则可能会出现安全管理漏洞, 形成安全稳定隐患。高校安全稳定管理制度是学校实施安全管理、维护稳定, 保障教学、科研、生活安全运转的重要制度保障, 也是依法治校的必要内容。高校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 针对校园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问题建立校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消防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等日常管理制度以及保密、邪教防范等政治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只有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才能形成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 为加强项目管理, 根据专项工作需要, 高校应建立校级安全稳定管理组织机构, 如学校维护稳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保密、食品安全管理、消防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导机构。各机构根据不同时期安全稳定工作的特点, 及时召开会议, 专题研究和具体部署安全稳定工作。高校内部要形成党委统揽全局, 专门机构统筹协调, 部门密切配合、分工明确, 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组织严密、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运转机制。

第三, 高校内部时有突发自杀、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等案件及群体性事件。这类事件直接威胁师生安全, 严重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 是对高校应急处置系统的考验。由于突发因素不可预知, 引发的突发事件难以在初期得到控制, 处置不好则可能将学校推向难于控制的局面, 甚至引发政治问题。鉴于突发事件的严重危害性, 高校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对校内发生的火灾、斗殴伤害、食品卫生、爆炸、建筑物倒塌、自然灾害等事件制定详细的、有层次的处置程序, 并明确分工和责任。进一步加强保卫部门快速反应能力建设, 配置应急响应、防护装备, 保证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期控制和及时处理。

建立安全稳定管理工作责任制

落实责任制是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仅凭保卫部门的管理显得尤为不够, 这种现实情况也使得高校保卫部门要转变职能, 实现由“人看”到“制度管”, 由被动管理到主动预防。因此, 高校安全工作必须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谁使用, 谁负责”的原则, 实行安全工作分级管理。如, 在综治工作方面, 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各二级单位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 落实到人。在消防工作方面, 首先要明确各级领导、各岗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学校领导与各二级单位领导签订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书, 登记备案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一些高校面积大, 全面管理难度较大, 可将校园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 实行治安目标管理。对单一校区或多校区高校实行网格化的安全管理, 是落实责任制的一项有效途径。此外, 高校内部应制定实施安全稳定工作考评体系, 对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 这将更加有力地促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

责任追究制度是对高校各级领导、责任人的有效监督, 使安全管理工作者时刻敲响警钟。在当前重大安全事故高发的严峻形势下, 高校应在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方面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并依法对发生责任事故的部门或责任人进行处罚。

构建群防群治体系

高校群防群治体系犹如一条能够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的立体式的“统一战线”。群防群治的形成需要高校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过程比较漫长, 对高校安全文化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对高校安全稳定重视程度的提高和高校自身的努力,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度、范围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 工作方式和教育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 国内一些高校具备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第一, 高校应与当地公安、教育系统建立联络机制。积极获得属地公安机关的工作支持, 加大安全管理支持与工作指导。高校应定期向属地公安、教育系统汇报学校近期安全情况, 公安机关也应根据治安形势适时提醒师生加强安全防范。定期邀请公安民警进校开展安全知识宣讲, 用鲜活的实例更加直观的教育师生。对于大学城高校, 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公安、城区管委和高校保卫部门的三级联动机制。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将对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 高校应加强校园及周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在属地公安、综合执法、卫生等政府部门协助下,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 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 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 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减少或消除校园安全稳定隐患。高校应积极争取公安、司法、工商、交通、城市管理、新闻宣传等部门的支持,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和社会参与监督机制, 形成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社会合力。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及时、妥善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端。

第三, 高校应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力度。大量事实证明, 安全教育是预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的有效武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普及安全法律知识, 提高安全自救技能, 增加师生的安全警觉性和遵纪守法自觉性。近年来, 国内部分地区和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 这是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是安全教育由日常事务管理到常态化管理的一种目标形式。安全教育已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教学与研究阶段。高校要创新安全教育机制,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安全管理工作的体验。成立大学生治安保卫组织, 成员覆盖各学院、各班级、各宿舍楼, 真正将安全管理网络覆盖整个学生群体和活动区域。这种方式对群防群治体系的构建发挥更加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通过不断地综合治理与宣传教育, 使师生的安全警觉性得到明显提高, 校园安全氛围日益浓厚, 师生在校安全感强, 师生见义勇为行为不断涌现, 校园整体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共管、师生共建的群防群治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游建军, 陈于后, 王伟.高校安全稳定法律适用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

[2]崔卓兰, 江乐忠.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蒋冀聘.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2 (1) .

[4]尹力.论依法治教的实质[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4) .

[5]高晓英, 王雁, 李义禄.对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6]张文礼, 孙健.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走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7]徐初旭, 吴彬.冲突理论视野中的高校稳定问题[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8]胡晓轩, 潘申洲.新时期构建高校维稳机制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8) .

[9]朱玉腾, 吕希能, 杨勇.关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安全稳定工作联动机制建设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 2010 (3) .

安全稳定工作 篇2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安全问题,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确保安全工作制度健全,责任到位,措施有力,和谐稳定。本学期开学前,我校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组织学校自查。根据学校特点,学校在开学前对校内所有教学设施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对学校饮水机及时进行清洗消毒,破损、缺失的教学器材进行了及时修复或添置,确保师生开学后的饮水安全和教学安全。

2、积极组织好开学安全第一课活动。开学前,我校特意组织了由校长、各室主任、各班主任组成的安全学习。就开学后组织开展“开学安全第一课”活动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开学后我校将邀请公安、交警、消防、卫生等部门到我校进行安全教育。力争法制安全宣传倒班、交通安全宣传倒班、消防安全宣传倒班、疾病防控倒班,使同学们能够具有更全面的安全意识。

3、开展安全隐患大检查。开学后,以各职能室为划分,由校长带队,对学校的各个区域的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学校各部门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全面落实校长会上的安全要求,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4、进一步完善安全稳定工作快速反应机制,落实安全稳定信息报送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开学前我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稳定工作快速反应机制和信息报送机制,对安全稳定信息员进行了严格培训把关,从而做到了切实把素质高、处事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信息员队伍。要求一旦出现学校安全稳定事故,要及时、准确按要求报送,不得出现迟报、漏报、瞒报等情况。

5、是切实抓好校园安全的综合治理。门卫、保安进一步加强校园日常巡逻和重点部位的巡查。严格实行值班制度,安排专人值班,领导干部带班,从而使我校安全落到实处。

汉中市陕飞二小

安全稳定工作 篇3

【摘 要】 高校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一些诸如QQ、微博、微信等产品的喷涌式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给目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从新媒体的含义以及高校新媒体状况出发,根据四川大学校园新媒体现状抽样调查的结果,重点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做出探讨,分析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难点及措施。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安全稳定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四川大学科研项目“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sz2014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41-03

一、新媒体情况简介

媒体是指以信息为载体,为信息传播提供平台的媒介。媒体按其产生先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通常来讲,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就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当今社会环境下,新媒体行业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常见的新媒体载体,凭借其丰富的信息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俨然成为了当代高校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信息载体。新媒体发展的广阔前景和丰富的应用领域,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高校新媒体现状

1. 积极现状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新媒体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也将是以后工作的一部分。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大学生在足不出户的同时获取到多方面、多角度的消息和资源,这有利于大学生开拓眼界、发散思维;同时,新媒体也拓宽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加强了大学生与亲人、朋友的交流;新媒体还能够辅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甚至成为教学工具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新媒体分享教学资料,通过新媒体加强师生交流沟通,通过新媒体提交课程作业等等,方便了大学教育的开展。高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在新媒体环境下迎来了新的机遇,能够开展更加贴近学生需求、互动性更大的、参与面更广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2. 消极现状

新媒体的泛滥,也对部分高校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的高校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新媒体上,而忽略了自己进入大学的初衷和目的,让自己变得盲目,变得颓废,变得迷茫。本应将精力放在学业之上,却被新媒体提供的纷繁信息所捕获,分散了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做事不用通过大脑思考,只求快速完成任务,习惯性地使用搜索引擎,不加思考而生搬硬套他人的观点;沉浸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忽视了现实人际交往,变成高校里蜗居的“宅男”“宅女”。更加严重的是,网络信息的泛滥和其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击,容易造成道德意识的弱化以及信仰的缺失,破坏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对学生造成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在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诸多风险之下,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则成了目前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难点及措施

1. 难点分析

(1)舆情信息的不可控性。新媒体是运用新技术所产生的信息传递方式异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信息的网络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具有高度的自发性,任何一个使用新媒体的官方或者个人都有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机会,而信息的内容纷繁无序,真实性也有待考究。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所获取到的信息往往会带有传播者的主观目的,其客观性不能保证。而伴随着一系列依托新媒体应运而生的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高校舆情信息变得愈发难以监督和控制。一旦高校发生事件,学生就会利用新媒体这一特性在短时间内,将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传播到各类新媒体信息平台上,这些带着传播者个人情绪、真实性客观性存在偏差甚至是带有负面性的言论,将会使事件本身变得更加复杂,让高校对于事件的处理更加棘手。

(2)不良信息的肆意传播。新媒体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也成为新媒体的一大特性,从而使不良信息传播变得隐蔽起来,这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相当不利。新媒体环境下,每个参与者都将会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但是这两者因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其真实身份也具有了隐蔽性,这将造成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真假难辨的结果。一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观念等方面带来冲击,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高校学生在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没有阻拦地将自己的见解,视频,音频等发布到网上的同时,也经受着互联网上无处不在的不良信息的侵袭,这也成为了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一大阻碍。

(3)缺乏完善的引导机制。对于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高校学生对新媒体工具过度依赖的情况下,高校并没有齐全的软硬件设施来减少互联网对高校安全管理所带来的冲击。根据抽样调查的部分结果,可以大体上看出一些问题:第一,学校新媒体平台的运行没有完全达到学生的预期。高校新媒体平台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标准,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且没有有效的运行模式,这不得不说是高校新媒体所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第二,辅导员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效果和反响并不强烈。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定期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辅导员并没有占到足够大的比例;第三,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安全稳定方面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成效。针对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安全方面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校园安全事件并没有得到显著遏制,说明高校对新媒体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方面的应用仍缺乏完善的引导机制,同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不够重视。

2. 应对措施

(1)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新媒体平台作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新阵地,高校应当引起重视,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队伍。高校应当在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上投入更多的人才和物资,建立拥有高专业素质人才的专业团队,对高校新媒体下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负责,确保高校组织、发展和运营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服务。这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安全管理队伍,必须能够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了解多种新媒体工具使用的基础上,基于高校自身情况,结合到各个组织、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

(2)明确新媒体环境下安全工作的目标及方式。新媒体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但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开展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一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开展具体工作。而具体的新媒体平台,目前能够应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上面的,又可以分为信息展示和即时通讯等方面,如QQ群、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院校主页、学生论坛、学校和学院贴吧、教师个人主页等平台,都是我们所能够利用和需要引起注意的新媒体媒介和方式。这些新媒体产物将是我们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我们需要分别将各个平台的设置和职能加以明确。

(3)狠抓内容,加大宣传,控制事态进展。新媒体是一把利器,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我们要利用高校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合理使用诸如BBS、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发布平台,狠抓信息内容,向学生传递正面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并提供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发挥新媒体的互动引导作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虽然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安全稳定事件产生和扩散的常用工具,但我们可以利用的是高校扎根于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工具,扩大高校新媒体工具的宣传力度,努力建立高公信力的高校新媒体平台,完善其服务功能,加强高校与学生的联系,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等相关方面的信息,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通过发布有深度的教育信息,对可能引起学生安全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加以正面引导。

(4)健全学生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防范标准。新媒体环境之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言论交流和意见表达之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平台绝对的开放,新媒体也不能成为学生任意表达愤懑、发泄不满的场所,更不应当成为混乱和谣言的发酵池。这就对高校新媒体安全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健全对新媒体平台的引导和约束机制,提高安全防范标准。在通过新媒体开展丰富的安全教育活动的同时,针对当前学校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制度和防范标准进行探讨,不断吸收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争取通过健全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标准,并随时保持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来共同维护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促进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增强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安全防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许多高校也已经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新媒体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方面的重大作用,并且已经开始建设与新媒体相关的学生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积极使用新媒体为载体开展学生安全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安全管理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对新媒体工具的使用,有效地转变工作方式,更加紧密地贴近学生校园生活,行之有效地监控校园舆情和学生状态,及时高效地进行危机公关和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代表了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思维、新手段、新亮点,更让我们坚信,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毛子成.博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1).

[2] 熊舒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浅谈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篇4

一、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

(1) 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袭, 他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 以人生的个性化作为这一时期的人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过于天真, 容易轻信社会人员的话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已经不是社会的顶尖人才, 他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再加上无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心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而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低, 心理一旦崩溃就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轻者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

(2)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学生安全受到威胁的直接因素。我国现时代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处在完全与世界分离的教学环境中, 他们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大学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开始了与社会的接触。他们充满了对社会的好奇, 希望在社会上能够一展身手,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说学生动力十足但是准备明显不足,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过于轻信别人的言论。大学的开放性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接近学生的机会, 学生安全意识的缺失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

(3) 网络等新技术对学生安全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网络等高科技交流手段逐渐盛行。大学生是应用这些高科技的重要人群, 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上鱼龙混杂, 垃圾信息非常多, 网络诈骗的案例数不胜数,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注意加强防范, 轻信网络好友的甜言蜜语, 在没有任何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约见网友, 这就使学生面临着安全隐患。

(4) 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已经是成年人,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他们的社会经验毕竟不足, 再加上校园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 学生的安全稳定越来越难维护。很多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没有建立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完整体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而且安全稳定工作多在校园内开展, 学生校园外的安全稳定工作不到位。

二、促进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措施

(1) 建立学生安全稳定维护机制。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现在我国过于重视高校形式上的发展,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 是社会上的轻弱势群体。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建立起学生安全稳定维护机制, 联合公安部门以及学校保卫部门做好学生安全维护工作, 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度, 提高校方的安全意识。

(2) 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加强学生安全稳定管理工作是确保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很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校安全员制度,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不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提高学校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另外, 由于学校的开放性比较大, 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 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安全教育, 也要针对学生的校外安全行为做好规划。

(3) 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可以说现今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在生活中无法做到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没有合理的渠道进行心理发泄;过于轻信社会人员的花言巧语, 追求人生的个性化, 错误地认为特立独行是展示人生个性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一定要及时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找到合理的心理发泄渠道。另外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防护意识, 不要轻信网友的言论, 更不能轻易约见网友。网络垃圾信息比较多, 大学生一定要理性应用网络, 自觉屏蔽网络垃圾信息。

三、结束语

部队安全稳定工作 篇5

一、抓认识,分析原因规律,正确对待部队各类安全事故

从部队安全防事故工作实践看,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责任心不强,经常性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防事故是很具体、很细致的工作。有时忽视了一个环节,忽视了一辆车或一个人,都有可能出纰漏。二是忽视以情带兵,经常性思想工作不细致。部队在训练、工作和生活中,官兵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是正常的,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领导干部之间产生矛盾也是不足为怪的。如果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或工作草率、简单粗暴,官兵思想问题就会愈加严重,矛盾就会逐步激化,从而导致私自离队、自杀甚至凶杀等事故、案件的发生。三是法制意识淡薄,违反部队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维护、保养、使用器材装备,有利于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抓养成,加强教育引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一是思想重视要到位。要坚持用战斗力标准指导安全防事故工作,切实把安全防事故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上;要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本着对官兵安全高度负责的原则,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定期分析部队安全防事故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全身心地抓好安全防事故工作落实。二是宣传教育要到位。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条令条例教育、安全形势教育、技术知识教育、器材装备性能及安全操作规程教育等。同时要根据形势、人员的变化及任务、季节的转换,通过召开支部会、队务会、军人大会,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及时开展经常性、有计划的教育工作,使官兵树立牢固的安全观念,工作总结《部队安全稳定工作》。三是心理疏导要到位。随着防、灭火任务的日趋繁重,广大官兵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加之官兵成分复杂,官兵心理问题日趋增多,极易由此造成行为失控,引发事故或案件。针对这一情况,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官兵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潜在的事故苗头。

三、抓防范,突出工作重点,坚决预防、遏制重大事故和案件发生

一要突出抓好车辆交通事故预防。要严格选拔司训人员,严格规范培训、考核、复训机制。对官兵驾驶素质差、作风不正、不遵守纪律和交通法规,经教育不改的,要坚决调离驾驶员岗位,确保官兵驾驶水平。对跨省域、跨市域用车,节假日、双休日或气象条件恶劣,八小时之外、非警用消防车、非公务用车等都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审批派遣手续,把好行车关。要切实加强长途行车、高速行车、超员、超载、擅自改变行车路线及开特权车、霸王车和随意使用警灯、警报的管理和督察。二要突出抓好执勤训练和灭火救援安全事故预防。要严格把关,审查各类装备和器材的安全质量,坚决防止伪劣产品采购到部队中来;严格训练器材的维护保养,训练前要严格检查训练器材,确保训练器材的完整好用;严格操作规程,严守训练程序,坚决杜绝违章操作;严格灭火救援现场的安全防护,按照规定设立专职安全员,现场指挥员要严密组织、科学指挥、缜密决策,提高临机处置能力,坚决防止因指挥不当造成官兵伤亡。

四、抓管理,依法从严治警,不断建立健全预防事故和案件工作长效机制

安全稳定工作 篇6

关键词:高校 安全稳定 对策

安全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前提、保障和基础,新时期高校为了维护改革发展良好局,我们必须认识到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湖南科技学院多年来以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满意校园”为主题,采取“建设与治理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防范与教育结合”的工作方法,坚持“预防为主,防建结合,重在防范”的原则,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构建安全文明校园为目标,以夯实基础、加强教育、突出管理、落实责任、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明确目标,以制度建设保障安全稳定工作

安全稳定,事关全局。学生稳则学校稳。作为学生工作部门,一直以来,学校学工部上至部长,下至办事人员,一直十分重视,高度关注,时时刻刻将这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工作机制。部门要求务必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务必切实明确安全稳定工作目标,并逐级签订责任状。部长作为安全稳定工作的部门第一责任人,除每年向学校签订责任状外,部属思政办、公寓办、心理中心、部办公室负责人向部长签订《安全稳定责任书》,宿管员向宿管办签订责任书,签订率达100%。同时提出了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满意校园”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工部在原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修改、重印了新《湖南科技学院学生手册》,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稳定的内容,将新修改的手册发至每名学生人手一册,安排各系就此组织了专题学习,并以此作为奖、惩、助、贷的主要依据,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有效地避免了因奖、惩、贷等学生最为敏感和关注的问题而引发矛盾。同时,完善和落实了党员、党员干部联系学生寝室、班级的制度,节假日、重特大时期值班制度,安全稳定自纠自查制度,治安和消防检查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学工队伍下宿舍、教室、食堂制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度,出台了《湖南科技学院公寓管理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员岗位职责》、《维修人员服务承诺制度》、《文明公寓楼栋评比办法》等制度,并组织各教学系相应地出台了《寝室日常卫生值班制度》、《文明寝室评比办法》等制度,就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进行监控,进一步严化、实化了安全稳定工作。此外,学校对预防突发事件工作十分重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处置学生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和《加强校园稳定工作措施》,及时调整充实处置学生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加强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组织健全,责任明确。还根据上级和学校要求制定了一些专门的工作预案,如《宿舍灭火疏散预案》、《防范校园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等,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总结,防范有力度、有效果。每年的学生工作部署会上,列出专项内容讨论安全稳定工作,真正做到了年初有安排意见、年终有工作总结。还专门出台了学工例会研究安全稳定工作规定,坚持在每月的学工例会上分析安全稳定工作形势,研究对策,拿出办法。

二、加强防范,以思想教育夯实安全稳定工作

思想教育是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保证,理论武装是做好思想教育的前提。学校始终坚持把加强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抓,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安全稳定防范意识。近年来,相继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校园“十佳”学子评选、为学生排忧解难、举办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论坛、创建优秀学子网页、推进学生公寓园区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活动,用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防止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不清醒而导致过热过激行为的发生。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利用学工网页创建了“优秀学子长廊”,有效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倡导学生健康文明论坛。针对突发事件,如个别学生意外伤亡,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和教育。学校还根据学校党委“五·五”普法工作要求,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在每期的开学初和期末组织开展入学和毕业教育,以及“3·15”、“ 11·9”、“ 12·4”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尤其在六·四、“两会”、国庆等重特大时期,实行严格的值班制度,并组织安排主题班会、晚会、各种赛事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使命意识,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有效防止了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特点从事非法勾当或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活动。每年新生进校军训期间,在新生军训课程中均安排法制教育课,会同保卫处用典型案例结合校园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律、消防、禁毒、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还不定期地播放警示教育片,发放《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向学生宣讲近几年高校发生的典型案例及有关高校治安管理,国家安全、禁毒、高等教育、刑法、消防法、安全法、学生伤害事故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教育效果。

三、突出重点,以日常管理强化安全稳定工作

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在宿舍、在教室、在集体活动场所,在特殊时期。一是加强公寓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栏、张贴栏,在每栋楼张贴名言警句,警示教育学生。二是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做到了七支队伍进公寓,即管理员队伍、卫生员队伍、维修员队伍、值班员队伍、督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心理信息员队伍,明确职责,强化安全稳定责任,避免了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的存在。建立健全了外来暂住人口进入宿舍登记管理制度,重点关注陌生来访人员。严禁学生赌博,采取查重点、抓典型的办法,严格查处违规违纪事件。由于各系齐抓共管,消除了公寓内存在的晚归、违章用电、私拉网线、推销商品、损坏公物等安全隐患。三是以落实十二项常规管理制度为抓手,扎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通过重点治理校外租房、恋爱不文明、下河游泳、打架、晚归、不归等重大违纪现象,树立了有序、安全、和谐的校园风气,避免了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四是聘请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领导担任校學生工作督导员,他们经常下系部、进教室、入宿舍,查安全,抓稳定,指导、督促各系开展学生工作,发挥了推进安全稳定工作双保险的作用。五是加强学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培训和引进,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不断优化。多支管理队伍多管齐下,为学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织就了结实的工作网络,有效地消除了因为管理队伍弱和管理水平低而导致的安全稳定问题。此外,我们坚持安全稳定天天抓、时时抓、刻刻讲的方针,将防火工作放在首位,配合保卫处加大对学生宿舍的检查力度,经常性地开展对旧宿舍、照明线路、灭火器、消防通道的改造和维护,进一步消除了火灾安全隐患,确保了学生宿舍的安全。同时,对重点部位加大投入,配合学校保卫处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措施,教室、宿舍、食堂等重点要害部位全都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措施。在人防、物防的基础上,在宿舍、食堂、教室建立健全了学生安全稳定自律工作队伍,并经常组织学生义务消防员、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落实责任,以关爱服务推进安全稳定工作

一是落实工作责任,修改完善了学生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辅导员考评体系,将安全稳定工作作为第一要务纳入考评体系,并占有了更高的份量。二是落实育人责任,扎扎实实抓学风,以优良的学风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全面发展。通过纠正学生厌学,帮助学生考研考证,举办以“四大赛事”(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英语演讲赛、化学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艺术大赛)为重点、以“两节”(科技创新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的一系列活动等工作的开展,切实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落实预警责任,切实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工作,同时,通过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举办手语操比赛和心理电影图片展、发放宣传资料等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是落实助奖贷补责任,进一步完善了由奖学金、资助金、常设助学岗位、临时助学、临时困难资助、减免学费、开辟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形式构成的资助体系,建立了由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校奖学金、校优秀特困大学生、校学习成绩奖、校单项奖、校集体奖等形式构成的奖励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稳定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学工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吴少伟.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1).

[2]宋德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8).

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 篇7

一、分类指导的内涵及工作思路

所谓分类指导,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分门别类, 科学指导。一方面, “分类”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和把握。分类学中, 分类要经历区分和鉴定分类单元、确定阶元等级和建立分类体系三个阶段。这无形中便把原本无规律的事物, 依据不同的特点, 变成了几个有规律的群体。因此, 对事物性质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 从本质上实现了对某一特定群体基本规律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 自然也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了逻辑预算的功能。另一方面, “指导”是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指示和引导。“指导”一词, 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 是一种影响性技术。既不是强求事物按照某一个既定的方向发展, 也不是任由事物任性散漫地发展, 而是以“咨询—分析—对话”的形式, 对事物正确的发展方向给予指示, 引导受众群体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方法, 帮助事物进入正确的发展方向。

分类指导的核心是“准确把握事物规律, 正确引导发展方向”。高校分类指导工作务必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分析—正确引导”这一思路, 结合“困难学生”特点, 分门别类, 做好分类指导和针对性教育。也就是说, 我们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潜在的矛盾问题, 做好危机预防和前期教育, 不断提升增强教育效果。因此, 分类指导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 是保障校园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二、分类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

分类指导工作要求因时、因地、因人规范建档, 重点在区别上下功夫, 真抓实干, 落实个性化指导工作。

1.明确标准、规范建档是做好分类帮助“困难学生”工作的前提

(1) 全面梳理, 做好分类建档工作。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谈话、问卷、查档以及集体活动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前期先行梳理需纳入到分类指导工作的学生信息, 建立数据库, 以方便信息管理。

(2) 及时更新, 做好材料归档工作。为确保信息更新的及时准确, 高校学生工作者实时将谈心谈话、上报信息及开展工作情况记入档案, 关键是做好留存原始材料, 尤其是与学生及家长沟通联系的书面或音频资料。同时为进一步掌握重点学生动态、科学预判危机情况、检验帮扶措施的有效性,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定期对个案连续帮扶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力求帮扶对策可行有效。

(3) 职责明确, 做好档案存放和及时销毁工作。档案涉及学生自身隐私, 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前提下, 坚持以学生为本, 由年级学生工作者担任年级档案第一保管责任人, 并严格按照有关档案管理规定执行, 确保所有档案材料的信息安全。结合学生帮扶效果适时终止帮扶指导, 待一定时间后, 档案予以销毁。

2.细致研究、有效帮扶是开展学生个性化指导工作的关键

针对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 即“困难学生”的特征和问题的根源, 专题研究, 深入分析。基于初步探究, “困难学生”可分为七类群体, 实现分类学生科学化, 帮扶措施的个性化, 提高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第一天职是“学习”。加强学风建设, 出台有效帮扶措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通过共同自习、集中答疑方式, 让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一帮一”结对, 督促带动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学习, 引导其从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2) 家庭经济困难群体。“以人为本”, 以学生资助工作基地建设为契机, 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生活和心理等问题。

(3) 违纪大学生群体。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做好个性化教育, 切忌“一刀切”, 以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为主要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痴迷网络群体。根据不同年级制订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 如在同家长达成共识的前提下, 对低年级学生的电脑使用进行限制。加强高年级学生的网络技能培训, 举办电脑技能比赛, 将兴趣与比赛活动结合, 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络, 规范网络行为。

(5) 人际交往困难群体。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认知结构, 对人际交往形成积极准确的认识。加强交往技巧培养, 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同时, 与学生单独谈心, 进行心理辅导, 并提供沟通平台, 鼓励学生之间沟通交流。

(6) 心理问题群体。一方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对心理健康存在隐患的学生, 积极进行教育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 及时进行约谈,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疏导工作, 并安排专人进行看防, 做到有异常报告。

(7) 少数民族群体。少数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教育背景等因素, 这类群体学生表现差异性很大, 必须重视对这一群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档案, 开展具体个性化帮扶指导。

三、分类指导工作的教育意义

分类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科学指导”,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生活。我们务必要将问题防患于未然, 及时发现和掌握潜在矛盾, 做好危机预防和前期教育, 保障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

第一, 分类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 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降低内外部不良条件影响, 减少学生问题。

第二, 分类指导工作可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提高工作规范性及实效性,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迪.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中作用的研究[J].文教资料, 2009 (21) .

安全稳定视阈下高校资助工作探析 篇8

关键词:高校安全稳定,资助工作,贫困生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深化,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贫困生因其心理、行为的特点,往往是校园内较特殊的一类群体,也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支撑,必须加以重视、研究。

1 关注贫困学生心理,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相对剥夺是指人们被剥夺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相对人们的期望而言的,是一种关于人们认识自己生存和发展障碍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当前,我国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均处于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分配也处于大调整时期,各种利益的差别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缩小,因而社会成员的相对被剥夺感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贫困生的相对剥夺心理主要来源于同学间家庭条件的差异。青年学生同处一个校园环境,彼此之间会感受到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素质等方面明显的差异,因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青年学生会产生与和自己家庭成员相同的被剥夺感。

贫困生的相对剥夺感使得他们较于其他同学易表现出以下特点:

1.1 自卑和消极

自卑是贫困生心理问较严重的方面,并由此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于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1.2 人际交往困难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较为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基于这一特点,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基于上述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使得贫困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如不加以重视,往往容易导致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

从维护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分析贫困学生的上述特点,在高校资助工作中采取相应对策,这就给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安全稳定角度下,高校资助工作的对策探析

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角度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利用好国家各类奖、助政策,让真正的家庭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解除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更应包括对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

2.1 做好困难生认定工作,进一步促进资助工作公平、有效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明确指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逐步建立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正因为此类资助措施均针对贫困生,所以一些实际并不贫困的大学生往往夸大、伪造困难事实,以获得困难学生的资格,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这样的行为,不仅使得真正困难的学生利益受到损坏,而且还加剧了贫困生与普通同学的矛盾与冲突,为校园稳定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因此,高校资助工作首先要做好困难生认定工作,维护党和政府资助政策的公平、有效,为校园安全稳定扫除不安定因素。在困难生认定工作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不同地区生活指数的差异,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贫困”标准;(2)认定过程中,严肃考察认定材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完善困难学生认定的基本程序;(3)建立贫困生档案,对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贫困生资助方式及力度。

2.2 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构建和谐校园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除了在制度上保证资助工作公平、有效之外,关键还在于对贫困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真正从内心深入帮助困难学生摆脱困境,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构建健康温馨的和谐校园。

励志为先,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首先要转变所有同学的贫困观念: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通过不懈努力,迟早会扔掉“贫困”的帽子。同时,要让家庭苦难的贫困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学校的资助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帮助贫困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贡献社会,而不是终极目的。要引导贫困生不要因为暂时的经济困难,刻意掩饰,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要抱着“等、靠、要”的心理,坐等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好逸恶劳,而一旦没有享受到资助时,就心怀不满,滋生敌对甚至仇视心理,做出对校园、社会稳定不利的行为。另外,贫困生往往有逃避倾向,不愿意过多和人交往,主动寻求心理开导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要注意改被动提供咨询为主动辅导,改集体灌输为单独谈心的方式。

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对学校、社会的浓浓深情。应将感恩教育纳入高校经济资助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开展方式,鼓励困难学生以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实际行动和成绩主动的回报学校和社会。

素质教育,培养贫困生成人成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还应搭建各类实践拓展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机会。通过各类活动,让贫困生走出相对封闭的自我环境,让他们既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又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只有将困难学生真正培养成才,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资助;也只有将贫困生培养成人,才能够更好的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2.3 加强贫困生管理制度化,落实管理,完善不足

高校资助工作除对资助对象开展各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对受资助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使资助对象的管理制度化,通过加强管理,弥补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使得资助工作更好的实施开展。如学校要详细记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信息,受资助情况,及其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受表彰和处分情况,为选择资助对象及资助力度提供参考。对受资助学生的操行表现、学习成绩、消费行为提出要求,对生活不简谱有高消费现象的贫困生取消困难资格;学生毕业时将将受助、获贷信息装入毕业生档案,督促受资助者诚信履约。加强管理,使资助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才有根基。

3 发挥辅导员作用,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维护校园稳定

3.1 深入细致,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对贫困生困难身份的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基础,只有认定准确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除了之前提到的做好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注意之外,认定工作中还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一线作用。目前比较通行的困难生认定方式是“自我申请—同学意见—辅导员意见—名额限定”。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申报的真实性如何?同学、辅导员意见依据什么标准?名额如何限定?这些都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而辅导员作为资助工作具体的实施者,应深入细致的做好以下几点:(1)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收入来源、地区差距等第一手资料,在认定过程中不凭一纸“调查表”简单判断;(2)辅导员形成评定意见前,充分了解班级(年级)民主意见,有必要时要采取与同班、同宿舍同学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申请人在校日常消费情况;(3)不拘泥于“主动申请”的形式。现行的“自我申请”认定模式,一方面可能使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因“好面子”而不愿意提出申请。同时,有的困难学生表述能力较差,申请材料往往得不到辅导员、同学的认可,错过认定。鉴于此情况,辅导员要通过深入学生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主动排查真正困难的学生,让其成为困难生认定对象的主体。

3.2 以情动人,关注贫困生心理资助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贫困生较普通学生更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在与贫困生的沟通中应以主动辅导、单独谈心的方式为主,增强相互的情感渗透,让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合于交流的内容之中。同时,在交流中注意引导、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潜移默化的灌输给贫困生,增强他们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这就给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队伍工作者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普及知识及辅导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结合,将心理资助落实到位。

3.3 励志自强,建设贫困生精神资助体系

在进行经济、心理资助的同时,还应帮助贫困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贫困和资助的思想,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追求成功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健全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增强贫困生战胜贫困的勇气和能力,这是解决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通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才能够让学生信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励志、自强教育,让贫困生看到未来的希望,体会到学校、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拥有一个阳光的大学生活。

“校园无小事”,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前提。高校资助工作应从安全稳定角度出发,制定相关对策,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一线作用,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小元.论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应金萍.加强高校的感恩教育与约束机制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8,(6):30.

[4]单华生,郭秀蓉,蒋凤等.扩宽贫困生资助方式实现扶贫与“育人”功能并举[J].理论界,2007(5).

安全稳定工作 篇9

一、提高员工反恐意识

(一) 对企业反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宣传

现今人们的反恐意识还不成熟, 很多人认为反恐是国家、政府、公安的事情, 和个人无关。但恐怖袭击往往发生在一瞬间, 所以, 反恐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企业反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包括联系高效反恐研究机构、政府反恐工作负责部门, 制定企业反恐工作手册, 而后发放给企业员工, 向员工介绍反恐的基本知识;在企业的宣传长廊、媒体平台上进行反恐工作的专题宣传;在安全会议、全体会议上加强反恐宣传教育;在企业活动中开展反恐知识竞赛、反恐技能大比拼等游戏和活动。总之, 要利用企业自身的相关宣传平台, 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反恐工作宣传。

(二) 认清恐怖主义类型及其特征

反恐工作根据其性质可分为特定的类型。反恐工作的展开, 情报的搜集即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当前我们面临的潜在和现实的恐怖主义主要包括:来自境外的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 如“东突”恐怖势力、藏独分子、台独激进分子;“法轮功”邪教组织;个别造势的极端团体或极端个人;社会矛盾变化诱发的个别恐怖犯罪分子。

恐怖主义都具有以下特征:国际性;活动手段暴力性;犯罪形式多样性, 主要方式包括绑架、爆炸、破坏等;有组织性, 一般恐怖活动都是经过专门的组织发起和策划的。

(三) 加强技能训练

在企业日常的培训中, 与武警部门、高校、公安部门的合作, 为企业员工开展专题反恐知识讲座及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的培训。增加对企业员工的反恐防暴、防身自卫、医护包扎、自救互救能力的训练。在思想和心理上帮助企业员工沉着冷静、机智的应对恐怖袭击, 在体能和技巧上进行提升训练。

二、完善反恐应对机制

(一) 预警机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 依托本单位的保卫部门为中心的支持平台, 建立相关的预警系统, 统一预警信号。根据城市恐怖活动等其他重大安全事件的预警设置, 我们应该进行进一步的研讨, 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恐怖事件制定合理的预警级别。不同的预警级别为特别严重Ⅰ级, 严重为Ⅱ级, 较重为Ⅲ级, 一般为Ⅳ级, 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当有恐怖行为发生时, 根据预警响应机制, 员工能够“对号入座”, 随即作出反应。

(二) 处置应对机制

预警之后, 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处置。完善应急快速处置机制, 确保处置及时。统一指挥, 密切协同配合。反恐应急指挥中心应统一指挥, 始终保持指挥联络高效畅通;加强与友邻单位的横向协同及部门内部的纵向协同。

一旦发生恐怖袭击, 安保指挥系统应立即启动, 进行事态的紧急处理, 并维护事发地的社会稳定。及时关闭现场的水源、重要的生产地、单位的出入口, 并加强对通信枢纽的管制。与此同时, 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 联系本地相关单位, 保护员工安全, 在有人员伤亡的情况下, 联系医院等相关单位进行救治;加强事后的检查及巡逻、控制、出入等等。

三、提高情报搜集能力

情报是反恐斗争的基础, 谁赢得了对反恐情报信息的“控制权”, 谁就赢得了成功。每一起具体的恐怖活动, 从方案选择、资金筹措、器材准备、人员培训、地点勘察到组织实施, 往往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蛛丝马迹, 研判后形成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将恐怖活动阻止在萌芽状态, 并及时抓获犯罪嫌疑人, 就能最大限度地打击恐怖分子, 实现反恐工作的胜利。

企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是配合相关单位的情报搜集工作, 提供可疑信息。为此, 可以设立相关工作的部门和负责人。一方面积极联系本地公安部门、情报部门、派出所等单位,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部署, 完成反恐显性与隐性的工作;另一方面, 制定本单位的反恐工作机制, 对安保系统、监控系统进行排查, 确保360度无死角的人防、物防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 此外, 对于可疑信息、可疑人员进行综合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及上报方案。

四、建立专业化的安保队伍

企业反恐作为城市反恐工作的一部分, 在技术设备、战斗力方面虽然不需要做到高精尖建设, 但必须是具备完善且高质量的安保队伍。首先必须制定反恐行动预案;并进行反恐怖实战演练;其次, 应该吸收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 如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通信专业、心理专业的人才, 保障本单位的监控系统、安保系统全天候运转, 计算机系统、电话系统等操作系统信息安全, 防止黑客攻击, 一旦发生恐怖袭击等安全事件之后, 有具备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工作人员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安抚, 稳定员工情绪, 防止事态扩大化;最后, 要加强日常管理及训练, 提高安保队伍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 遇到灾情、险情的时候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形成一级战斗力。

五、建立大型活动安保指挥系统

企事业单位难以避免会有常规的大型活动, 而这些大型活动因为规模大、涉及人员多, 往往成为恐怖分子实施恐怖袭击的对象。因此, 必须制定大型活动应急处理方案及安保指挥系统。

应该构建合理的安保指挥机构, 与本地治安、交通、消防等公安业务保持24小时无障碍沟通渠道;和当地政府、医院、防疫站、新闻媒体等相邻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决策层、指挥层、执行层三级指挥体制, 并明确人员分工;在此基础上, 建立多层级、多维度和多领域的协作机制, 形成常态化管理。

安全稳定工作 篇10

会议充分肯定了2015年度部队管理教育工作。过去的一年, 全国消防部队紧紧围绕“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一强军目标;以稳定发展为主线, 始终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强化主题教育、强力推进部队正规化这个重点;严抓队伍管控、继续深化安全“五无”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加强治理防控、大力弘扬依法文明带兵这个抓手。在密切内部关系, 部队管理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队伍思想政治根基进一步夯实, 部队正规化管理基础进一步牢固, 部队安全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 全国消防部队继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的培养, 159名专业技术干部申报享受各等次津贴, 16名干部成为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访问学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候选人, 2.3万余名士兵通过考核获得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首次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定向培养200名专业士官, 首次实施士官选取资格制度, 加大了优秀班长骨干保留力度。

会议针对部队管理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研判了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部署了当前部队管理教育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会议要求, 各级消防部队要坚持预防为主, 切实加强部队管理教育形势分析研判。要针对部队考核评比后、新兵下队后、春节放假前后、全国“两会”期间等重要时间节点, 加强对部队管理教育和防范重大安全问题的分析研判, 特别是在参加灭火救援和执行重大任务前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预测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危害, 制定规避风险的办法和措施, 确保安全圆满地完成各项保卫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 突出抓好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的安全工作。

会议要求, 各级消防部队要坚持管教并举, 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要强化思想引领, 持续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深化“学习践行强军目标, 做新一代革命军人”和“秉公执法、人民公安为人民”主题教育, 打牢官兵忠诚履职、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要依法从严治警, 毫不放松地抓好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把法规要求渗透到部队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 贯彻到管理教育的每个环节, 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的良好局面。要严抓新兵管理教育, 把新兵第二适应期管理教育作为重点, 紧盯新兵下队后思想实际, 坚持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

安全稳定工作 篇11

关键词:高等院校 安全稳定工作 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1 陕西省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现状

近年来,陕西省各大高等院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做好当前陕西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学生安全教育、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然而,部分高等院校在安全稳定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其一,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安全稳定工作仅仅集中于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以及紧急会议、紧急部署等方面,导致安全稳定工作过于形式化,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其二,高校的安全稳定事件具备突发性和潜伏性的特点,而部分高校没有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无法及时发现这些安全稳定事件的潜在隐患,降低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化解和应对能力。其三,高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较低,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自乱阵脚,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紧急事件演练和自救培训。

2 陕西省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中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

行为安全管理是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促成人养成安全意识、形成安全习惯、做出安全行为。陕西省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应当积极引入行为安全管理模式,从重视学生行为安全管理入手,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的事前控制。

2.1 准备阶段

由高校学生处、教务处、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以及各院系领导、辅导员组建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促使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协调运作。具体如下:学生处和教务处负责行为安全管理的统筹施行;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负责为行为安全管理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各院系辅导员负责落实行为安全管理的具体细则,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反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要根据具体数据,对在校生的安全行为进行评估,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2.2 定义关键行为

行为安全管理領导小组的成员要接受正规培训,了解行为管理学原理,能够对学生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在具体实施中,领导小组需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汇总整理成学生不安全行为观察表,提取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因素,将其定义为关键行为,并针对关键行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2.3 行为观察阶段

行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可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或在教务处网站完成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有效信息。同时,也可以采用分层抽样方式选取学生代表配合完成行为观察工作,由他们作为观察员,深入到在校生的生活中进行观察,并将接触到的安全问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提交到领导小组,以便领导小组全面掌握学生的行为安全状况。

2.4 行为干预阶段

针对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目的在于通过外部刺激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使学生增强规避不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同时在行为干预阶段,还要激励刚产生的安全行为模式,通过落实表彰或奖励等正向激励措施,使学生自愿继续保持安全行为,并将安全行为逐步固化。

2.5 行为反馈阶段

根据学期的长度适当调整行为安全管理的反馈周期,促使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氛围,通过代际传承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当早先定义的关键行为逐步消失后,必须定义新的关键行为,直到学生的不安全行为降至理想水平。

3 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应用的保障机制

3.1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到陕西省高等院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应把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在不安全事件发生之前,告知学生应当怎样应对,强化事前预防效果。在具体实践中,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安全防范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应急演练教育等活动,并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末,从而提高学生遵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2 构建过程干预网络

陕西省高等院校在开展安全稳定中,应当充分利用校内优势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干预手段,构建不同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干预网络。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整合班级、党支部、团委、学生社团的优势,加强不同群体的沟通交流,实现师生齐抓共管安全稳定工作的良好局面。如,高校可建立学生宿管会,定期组织宿舍自我排查活动;建立学生安全服务队,在校园内宣传防火防盗、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基本安全知识;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和交流的平台,并将学生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安全的行为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

3.3 建立风险信息评估机制

陕西省高等院校应建立风险信息评估机制,定期在师生群体中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及时收集和反馈有关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各类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并对影响校园安全、教研秩序的风险信息及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定级,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案,确保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强高校的风险化解能力。

3.4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陕西省高等院校在应用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尤其在专业实训课程上,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风险隐患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安全技能,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安全行为管理模式的相互融合。

4 结论

总而言之,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开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局面,提高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水平,陕西省各大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高校对安全事件的预防控制能力,从而保障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芝兰,项鑫.高校学生行为安全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188-189.

[2]向晋文.基于惯习与场域理论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85-87.

安全稳定工作 篇12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形势现状和原因

1. 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称, 2009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1万。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 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 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 无疑是雪上加霜。

2. 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8年以来, 我国连续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严重洪涝灾害影响, 造成大批企业停产, 出现大批失业人员, 对全国就业局势带来影响;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完成今年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目标, 职工安置挤占就业岗位, 加剧了对有限蛋糕的切分。据原劳动保障部统计, 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 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大约在2400万人。但是, 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今后几年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3.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区域分布的不平衡, 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和增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 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十分明显。从高等教育内部看, 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不同学历层次就业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需求冷热不均、有些地区和高校仍然对扩招有较大冲动等矛盾。

4.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首先, 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到位、办法不多,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特别是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其次, 供需信息不对称, 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第三, 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 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 就业预期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5. 高校毕业生就业陷阱多

由于相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 作用发挥不够, 以致不依法用人、违法招聘等为大学生就业设置各种陷阱的现象屡屡出现。如招聘陷阱、中介陷阱、协议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保证金押金陷阱、安全陷阱等等。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四个典型的特征: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违法性。

6.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当外界环境发生了不利的改变, 而心理行为不能随之相应地进行调整, 那么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将被打破, 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诸如:冷漠、浮躁、焦虑、从众、依赖、妒嫉、自负、自卑等负性心理[1]。正如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所说:“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在就业阶段, 大学生离开校园步入职场, 不仅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而且要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 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难”的窘境, 大学生们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身心疲惫而导致心理失衡。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的途径和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新的转型期, 从注重体制和机制建设应转变为注重内涵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是高校下一个阶段工作的中心任务。有关各方应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来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 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 确保就业安全与稳定

全面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是高校今后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尤其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切实落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开展教学科研, 增强对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对毕业生开展贯穿全程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2]。当前要着重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着力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对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和“一对一”的重点推荐和重点服务, 把对毕业生的政策指导和就业服务做实做细。针对招聘活动安全薄弱环节, 以及离校前后敏感时期, 高校要制订好具体的工作方案, 采取切实措施, 开展就业安全教育, 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 并防范传销和就业陷阱, 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2. 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新空间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高校要精心实施好积极配合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团组织等部门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国家项目, 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类地方基层就业项目。高校要为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落实好涉及教育系统的每一项优惠政策, 形成积极的政策导向。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针对这部分毕业生的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高校要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和组织工作, 把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毕业生,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建设。要持续地关心、支持这些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 认真总结基层项目经验, 形成长效机制。同时, 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高校可以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 重组知识。以避开就业的低谷, 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3. 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 通过丰富网络招聘活动, 完善网络服务功能, 提高信息发布质量, 努力使网络招聘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已开发启动了“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立体化平台”, 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网络招聘等九大功能为一体, 整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资源的优势, 采用网上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为毕业生开展丰富、快捷的就业服务。高校要按照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的要求, 积极参与平台举行的各类网络招聘活动, 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丰富和完善就业网的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 努力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就业信息网的枢纽和桥梁作用, 加大对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投入, 充分挖掘和开发就业网的丰富功能, 积极开展资源共享,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多种服务。高校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 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 拓展就业市场。

4. 以创业带动就业, 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 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而在发达国家, 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国家大力提倡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指出, 要将促进创业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各地要切实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 进一步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 借鉴辽宁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本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 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高等学校要始终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 加强创业教育, 倡导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训和实习实践活动, 通过讲座、演讲、树立创业典型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5. 继续做好灾区毕业生和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整体部署, 按照“优先安排、重点推荐、保障上岗”的原则, 采取切实措施, 确保灾区毕业生顺利就业。继续开展对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未就业灾区毕业生的对口帮扶工作。同时, 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好“双困”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高校要对“双困”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服务和重点培训推荐, 并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总之,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竞争意识, 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 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广开就业渠道, 创新机制手段, 努力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冬娥.大学生就业负性心理暗示的归因及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3) .

上一篇:初中实验教学下一篇:声部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