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安全稳定

2024-07-26

学生安全稳定(共12篇)

学生安全稳定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高校朝着更加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 高校面临的学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问题日益严重, 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要保证我国高校更加科学地发展, 我们就要结合学生以及高校的特点等开展相关工作。

一、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

(1) 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袭, 他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 以人生的个性化作为这一时期的人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过于天真, 容易轻信社会人员的话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已经不是社会的顶尖人才, 他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再加上无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心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而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低, 心理一旦崩溃就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轻者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

(2)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学生安全受到威胁的直接因素。我国现时代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处在完全与世界分离的教学环境中, 他们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大学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开始了与社会的接触。他们充满了对社会的好奇, 希望在社会上能够一展身手,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说学生动力十足但是准备明显不足,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过于轻信别人的言论。大学的开放性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接近学生的机会, 学生安全意识的缺失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

(3) 网络等新技术对学生安全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网络等高科技交流手段逐渐盛行。大学生是应用这些高科技的重要人群, 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上鱼龙混杂, 垃圾信息非常多, 网络诈骗的案例数不胜数,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注意加强防范, 轻信网络好友的甜言蜜语, 在没有任何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约见网友, 这就使学生面临着安全隐患。

(4) 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已经是成年人,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他们的社会经验毕竟不足, 再加上校园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 学生的安全稳定越来越难维护。很多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没有建立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完整体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而且安全稳定工作多在校园内开展, 学生校园外的安全稳定工作不到位。

二、促进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措施

(1) 建立学生安全稳定维护机制。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现在我国过于重视高校形式上的发展,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 是社会上的轻弱势群体。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建立起学生安全稳定维护机制, 联合公安部门以及学校保卫部门做好学生安全维护工作, 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度, 提高校方的安全意识。

(2) 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加强学生安全稳定管理工作是确保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很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校安全员制度,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不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提高学校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另外, 由于学校的开放性比较大, 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 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安全教育, 也要针对学生的校外安全行为做好规划。

(3) 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可以说现今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在生活中无法做到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没有合理的渠道进行心理发泄;过于轻信社会人员的花言巧语, 追求人生的个性化, 错误地认为特立独行是展示人生个性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一定要及时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找到合理的心理发泄渠道。另外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防护意识, 不要轻信网友的言论, 更不能轻易约见网友。网络垃圾信息比较多, 大学生一定要理性应用网络, 自觉屏蔽网络垃圾信息。

三、结束语

高校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学生的安全稳定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 开展学生安全稳定的工作一定要联合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进行。

学生安全稳定 篇2

本学期运动系学生工作继续坚持学院的既定方针。认真贯彻学院关于构建和谐校园、保证安全稳定的指示精神,尤其在我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查摆问题,确保我系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我系认真制定了如下工作预案:

一、成立运动系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我系学生工作的安全稳定,运动系党总支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成立了运动系成立了运动系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宋龙海

副组长:阎育东吕洪军周利民

成员:白鹏姚璐于淑华王永黄颖宙

王恺白明张大业王德新

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稳定工作方案

(一)加强辅导员值班制度。

长期以来,我系一直坚持辅导员值班制度,每天有一名辅导员在学生公寓值班。在近一段时间,我系辅导员全员上岗到每晚十点,检查宿舍及人员情况,防患于未燃。

(二)召开年级、班级大会

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年级以辅导员为单位召开年级、班级会议,使同学们在关键问题上有清醒的头脑、意识和处理方法。

(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召开学生党员支部会议,向学生党员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党员加强同普通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并积极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态,在个别同学思想上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引导。

(四)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去年评估期间,我系学生工作中就建立一整套学生工作快速反应机制,收效显著。在近一段时间,我系再次建立此次机制,实行问题零报告制,辅导员、学生干部一旦发现学生中出现任何问题,要及时的向安全稳定领导小组进行汇报,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做到不留任何隐患。

(五)强化学生会工作力度。

近一段时间,学生会在继续坚持每天分组值班的基础上,要深入到学生宿舍,积极查找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晚归检查上要加大力度,对晚归人员要逐一检查,尤其预防院外人员留宿寝室。

根据以上制定的方案,我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想状态和日常作息上的管理,力争我系学生工作不出现任何问题,并确保这一阶段学生的和谐和稳定。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消灭问题在萌芽状态,积极促进学院环境的整体稳定。

学生安全稳定 篇3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形势现状和原因

1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称,2009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1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2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严重洪涝灾害影响,造成大批企业停产,出现大批失业人员,对全国就业局势带来影响;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完成今年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职工安置挤占就业岗位,加剧了对有限蛋糕的切分。据原劳动保障部统计,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大约在2400万人。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今后几年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3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和增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十分明显。从高等教育内部看,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不同学历层次就业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需求冷热不均、有些地区和高校仍然对扩招有较大冲动等矛盾。

4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首先,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到位、办法不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特别是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其次,供需信息不对称,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第三,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预期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5高校毕业生就业陷阱多

由于相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作用发挥不够,以致不依法用人、违法招聘等为大学生就业设置各种陷阱的现象屡屡出现。如招聘陷阱、中介陷阱、协议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保证金押金陷阱、安全陷阱等等。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四个典型的特征: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违法性。

6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当外界环境发生了不利的改变,而心理行为不能随之相应地进行调整,那么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将被打破,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如:冷漠、浮躁、焦虑、从众、依赖、妒嫉、自负、自卑等负性心理Ⅲ。正如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所说:“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在就业阶段,大学生离开校园步人职场,不仅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而且要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难”的窘境,大学生们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疲惫而导致心理失衡。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的途径和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新的转型期,从注重体制和机制建设应转变为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是高校下一个阶段工作的中心任务。有关各方应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来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确保就业安全与稳定

全面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是高校今后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尤其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切实落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学科研,增强对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对毕业生开展贯穿全程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当前要着重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着力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对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和“一对一”的重点推荐和重点服务,把对毕业生的政策指导和就业服务做实做细。针对招聘活动安全薄弱环节,以及离校前后敏感时期,高校要制订好具体的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就业安全教育,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并防范传销和就业陷阱,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2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新空间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高校要精心实施好积极配合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团组织等部门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国家项目,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类地方基层就业项目。高校要为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落实好涉及教育系统的每一项优惠政策,形成积极的政策导向。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针对这部分毕业生的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高校要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和组织工作,把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毕业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建设。要持续地关心、支持这些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认真总结基层项目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同时,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高校可以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重组知识。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3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通过丰富网络招聘活动,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发布质量,努力使网络招聘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已开发启动了“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立体化平台”,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网络招聘等九大功能为一体,整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资源的

优势,采用网上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毕业生开展丰富、快捷的就业服务。高校要按照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的要求,积极参与平台举行的各类网络招聘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丰富和完善就业网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努力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就业信息网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加大对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充分挖掘和开发就业网的丰富功能,积极开展资源共享,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多种服务。高校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市场。

4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l%,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国家大力提倡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将促进创业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各地要切实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借鉴辽宁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本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高等学校要始终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加强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训和实习实践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树立创业典型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5继续做好灾区毕业生和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整体部署,按照“优先安排、重点推荐、保障上岗”的原则,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灾区毕业生顺利就业。继续开展对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未就业灾区毕业生的对口帮扶工作。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好“双困”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高校要对“双困”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服务和重点培训推荐,并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学生安全稳定 篇4

根据墨菲定律和调查研究可知, 高校学生应急突发事件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应急突发事件前的“信号”。与传统管理思维相比, 网格化管理为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防范工作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管理思维模式, 对于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事件可以及早发现、及时反馈,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解决, 它是实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防范体系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网格化的内涵

( 一) 网格的内涵

网格 ( Grid) 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它是继互联网之后, 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项信息组织与处理方式的革命。根据Foster和Kesselman的定义,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 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 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随着网格技术在各种应用领域中的延伸, 管理与服务领域中的网格就是将目标对象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 使这些网格成为管理部门进行基层管理与服务对象的单元。

( 二) 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 即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 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 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 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

网格化管理, 这种全新的管理思维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正好契合了管理思维向整体的、全面的管理转变的大方向。目前, 它已被运用于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应急防控等方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积淀了许多应用性的经验。这些成效和经验都说明, 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体系中的应用

切实抓好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 关键是深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并探索长效机制, 构建防范体系, 确保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各项举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将网格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 不仅是管理思维的创新, 更具有较强的工作实效性。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网格划分、网格工作内容、网格人员配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 一) 网格划分

网格化管理要求将管理对象分为多个网格。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高校学生应急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实施网格化管理的条件等方面的规定性,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网格的划分应以“寝室”为基础, 一个“寝室”一个“网格”, 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管理、无缝对接的要求构建“寝室—班级—年级—院系—学校”五级网格安全稳定防范体系, 即一级网格: 寝室;二级网格: 班级; 三级网格: 年级; 四级网格: 院系; 五级网格: 学校。网格之间存在着隶属和包含的关系, 即一级网格隶属于二级网格, 二级网格包含一级网格等。

在网格划分的基础上, 学校作为最高一级的网格, 要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 制定并落实五级责任制, 一级抓一级, 确保责任主体落实到实处, 落实到具体岗位、环节、个人, 并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工作。

( 二) 网格工作内容

在合理划分网格的基础上, 高校网格管理责任部门要把大学生心理危机、群体突发事件、事故灾害、非正常死亡等与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密切相关的防范管理工作落实到网格之中。网格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基础数据

四、五级网格提供设备支持, 以三级网格为主体, 一、二级网格为辅助, 通过心理普查、深度辅导、日常观察等形式, 了解掌握并及时更新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的基本情况, 做好相关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和维护工作。

基础数据的掌握程度和真实程度将会直接决定网格管理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实效。因此,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来看, 此项工作内容应以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采集为主, 每学期开学初采集为辅, 并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日常更新维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反映学生诉求

五级网格统筹三、四网格, 以一、二级网格为主体, 加强对网格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与实施, 经常深入学生网格中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 帮助排忧解难, 及时了解掌握并且解决和反映学生的诉求。

学生诉求的及时掌握、解决和反映有赖于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力量的整合, 建立责任主体、志愿者队伍等舆情信息收集网络, 并以此为抓手, 深入到网格中去, 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学业就业、生理心理等困难群体更应及时关注、重点关注, 努力获取行动性、内幕性、源头性信息等应急突发事件前的“信号”, 把握工作主动, 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 开展防范教育

五级网格制定总体规划, 四、三级网格逐步落实,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安全教育主题报告、参观学习、消防演示等形式, 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等。

防范教育的开展, 要注重增强实效性, 不仅要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专题讲座、趣味文体活动等形式, 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维护安全稳定的意识, 还要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并落实学分。此外, 大力加强与公安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的合作共建, 聘请专家为学校师生做安全稳定和预防犯罪等方面的报告, 并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参观以丰富防范教育的形式、增强防范教育的效果。

4. 排查化解矛盾

一、二、三级网格应定期排查网格内矛盾纠纷, 及时发现并报告苗头事件, 组织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四、五级网格应建立完善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 建立分级挂账制度, 一般问题实行三级网格挂账, 重点问题实行四级网格挂账, 特殊问题实行五级网格挂账。

5. 组织文体活动

三、四、五级网格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接触社会, 参与社会生活。开展精神明文创建活动, 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 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在组织文体活动过程中, 每一项活动都要指派专人进行负责, 作为临时网格的负责人应确保活动组织期间学生的安全以及杜绝邪教组织、地下宗教组织、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渗透。

( 三) 网格人员配置

网格化防范体系功能的发挥需要有效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整合学生骨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各方力量, 并把必要的工作力量配置到网格中去, 做到人员配置到网格, 工作延伸到网格, 任务落实到网格, 力量下沉到网格。同时, 学校要根据网格工作内容和具体情况落实网格管理人员, 既可以采取一人一格的方式, 也可以采取一人多格或多人一格的方式, 逐一明确网格工作人员和网格负责人, 并进行实名制公示。

网格管理人员的配置由五级网格进行统筹, 四级网格进行具体安排。网格管理人员的隶属关系不做改变, 工作上接受原单位和网格负责人的指挥调度和监督检查。网格工作人员要做到脑勤、腿勤、手勤、嘴勤、笔勤, 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

网格负责人的配备可以是: 一级网格的负责人为寝室长, 二级网格的负责人为班主任, 三级网格的负责人为辅导员, 四级网格的负责人为院系总支书记, 五级网格负责人为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每个网格根据工作需要可配备网格工作人员, 如班长可作为二级网格的工作人员, 并且下一级网格的负责人自动为上一级网格的工作人员。网格负责人是本网格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指挥者、组织者, 也是第一责任人。

三、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体系的运行流程和处置机制

再好的理论, 哪怕它是科学的正确的, 没有“行”的动作和过程, 以及制度和机制的保障, 都是无用的理论。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体系作用的发挥必须有合理有效的运行流程和处置机制的支撑才能体现出来。

( 一) 建立闭环工作流程

高校要切实围绕落实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的各项工作任务, 发挥五级网格安全稳定防范体系的作用, 就应建立“信息采集上报—诉求反映—秩序维护—矛盾排查—系统评价—结单归档”的闭环工作流程, 并制定每一环节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以确保安全稳定防范网格化的各项工作职能履行到位。

( 二) 建立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防范工作的成效有赖于应急突发事件前“信号”的获得, 这就要求建立并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以便及时做好沟通协调、解决处理。一是构建学生和老师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机制; 二是构建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之间的纵向协同机制; 三是构建校内相关单位与校外公安、医疗、交通、消防等部门的内外协同机制。最后, 在信息传递机制的基础上, 做好相关日报、周报、月报工作, 真正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没有盲区、不留死角”, 扎扎实实地开展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

( 三) 建立重点问题协调处置机制

建立联动协调制度, 充分动员和发挥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和个人的职能和作用, 依靠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 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对于网格上报的涉及多个部门的重要问题, 或者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 由相关网格负责人和主管领导牵头负责协调解决。

构建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网格化体系的最终落脚点, 是探索建立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长效机制, 实现综合施策、防患未然、争取主动、固本强基, 确保高校长期的、可持续的稳定。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管理理念, 不仅使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实现了“更清晰地掌握情况、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更迅速地处置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工作架构和运行机制, 还实现了安全管理中心下沉, 全员协调联动, 资源力量有效整合, 方法手段更加综合, 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的目标, 最终将实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体系的优化, 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高校的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高校的稳定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大局的大问题, 而高校的稳定有赖于高校学生的稳定。根据研究可知, 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应急突发事件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对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机制、流程等进行改进, 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工作体系, 通过体系的构建, 以真正做到应急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最终实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多级联动的集成化和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郑士源, 徐辉, 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 2005, 23 (3) :1-7.

[2]马柯娜.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1, 24 (4) :54-56.

[3]肖伦友.构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防控体系研究[D].2009.10.

[4]晏子康.高校维护学生安全稳定机制研究[D].2011.

大学生安全与稳定工作总结 篇5

通过六个多月的关于维护和加强安全与稳定、切实搞好综合治理的班级工作,在学校领导及辅导员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以及班委成员和全班同学的共同不懈努力之下,我班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搞好综合治理的各项指示,扎实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六个多月以来的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每月召开一次关于安全与稳定的主题班会,为切实搞好综合治理工作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在消防安全方面,我班通过关于“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的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消防安全,以及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发现安全隐患,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等。此次班会使同学们了解到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更好的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在防范传销方面,通过一次防范传销的主题班会,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传销以及传销的危害,在会上,同学们就如何防范传销展开激烈讨论,最后总结出许多发现和防范传销的具体办法,如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戒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平时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增强法律意识等等。

在防范人身意外伤害方面,根据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学生手册的相关制度看,结合一次关于如何防范人身意外伤害的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明白了防范意外伤害的重要性,提高了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会上,生活委员向大家详细解说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在维护班级稳定方面,我班召开了一次关于维护和加强班级团结的班会,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会上,生活委员详细讲解了有关如何维护班级稳定的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中影响班级稳定和团结的各种因素,组织文员还组织大家举行了各种有趣的游戏,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强了班级的团结,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二、通过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切实搞好班级稳定和团结的工作。

我班制定了详细的关于如何加强班级综合治理的制度。由班长总负责,各班委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同时强调相互配合,以维护班级的团结和稳定,搞好班风和学风为目标,真实把安全与稳定工作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我班严格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由考勤班长每天坚持点到两次,并及时上报班级考勤,时刻敦促同学们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同时积极配合学生会搞好考勤的抽查工作。并严格请假制度,做到无事不请假。请假要有请假四联单。坚持民主评议制度,增强班干部的约束机制。在班委成员和全班同学的不懈努力之下,本班班风正,纪律严明,积极进取,各项制度遵守良好,班级有凝聚力,全班同学紧密团结,共同进步。

三、在寝室建设方面,通过实行寝室长负责制和查勤制度,加强寝室的管理。

我班以寝室为单位,加强寝室的综合治理。由寝室长负责,各寝室长结合本寝室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寝室的综合治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两个寝室在上学期的寝室科技文化节中获奖,这都是加强寝室治理所取得的成果。我班还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查寝制度,由班委成员轮流查寝,每次放假后开学前一天晚上查寝一次,每星期不定期查寝一次,全面了解同学们在寝室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四、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六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我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班风和学风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仍有极少数同学容易迟到等等,但无论是成绩还是不足都已成为过去时,我们不能沉浸在昨日的成绩中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过去的不足和失误懊恼悔恨,裹足不前,我们一定会从成绩中取得前进的动力,从失败和不足中吸取教训,努力搞好班级的稳定和团结,切实搞好综合治理工作,争取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加强食堂管理 确保安全稳定 篇6

(一)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1为了加强食堂管理,确保食堂饮食安全。学校委派一名中层领导专职负责食堂管理工作,同时配有三名专职监管员参与食堂管理。

2为了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学校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各操作间的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使食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从而保证了管理和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了食品卫生安全。

3坚持每天“八查”制

(1)检查所进的食品蔬菜是否合格。

(2)检查库房是否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是否合理整齐。

(3)检查加工环节是否合乎要求,规范。

(4)检查工作人员操作时着装是否规范。

(5)餐前检查饭菜的质量,餐中检查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餐后调查学生对饭菜的满意情况。

(6)检查食堂的卫生情况。

(7)检查索证是否齐全,消毒是否及时,留样是否按时。

(8)下班前检查是否有火灾隐患。

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每天坚持这“八查”制度。加强了食堂的饮食卫生管理。杜绝了各类事故隐患的发生。让师生吃上了放心可口的饭菜。确保了校园饮食卫生的安全,从而支持了前勤的教学工作。

(二)严格“五制”,狠抓落实

“五制”即:检查制、包保制、通报制、举报制,奖罚制、五制的推行规范了学校各层面的督导行为,保证了食堂卫生督导检查的长抓不懈。

1检查制:检查组依据《食堂饮食卫生安全专项督导检查制》及《食堂饮食卫生管理职责分工》等相关食堂卫生督导检查制度的要求,不定期到食堂例行检查定期对食堂饮食卫生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2包保制:学校相关部门领导、食堂监管员对食堂卫生进行包保,责任落实到人。每周包保人到食堂检查一次。

3通报制:依据学校食堂测评、检查反馈结果,学校总务处对食堂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校通报,同时向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堂下发《饮食卫生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

4,举报制:学生在就餐时如发现食堂出售剩饭,剩菜及“三无”食品或食品中有异物时。经调查属实且证据有效,学校将对举报者,视情节奖励50——2000元人民币。此举目的是提高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及安全意识,同时使学生也参与到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管理中来。

5奖罚制:依据《食堂卫生管理处罚条例》中的规定。对饮食卫生不合格的食堂视项目不同处以50~1000元的罚款,并下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解除承包合同。所罚资金用于食堂设施建设。学期末未被处罚及对在食堂就餐师生的问卷调查满意率高的食堂。学校将给予2000元的奖励。

同时学校每学期与各食堂签订卫生安全责任状。使其在经营过程中主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从而保障了饭菜的卫生和质量,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过程管理,把好 “三关”

1把好“进货渠道关”:把好进货入口关是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首要途径。学校派专人对食堂的进货物品进行检查验收。

2把好“食品加工销售关”:食物从出库开始,坚持一择、二洗、三切的操作程序,肉类、蔬菜、水产品分池清洗,分案切配,容器也分开固定使用。加工制作的食品必须烧熟煮透,不得加工出售腐烂变质、及“三无”产品,坚决不能使用豆角、发芽土豆和其它感观异常的原辅料。烹调间内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更不能存放个人生活用品。

3把好 “餐具消毒关”,防止交叉感染。食堂内所有餐用具,坚持每天定时消毒三次,每次消毒30分钟,消毒后餐用具存放在消毒柜内备用,学校为保证消毒柜使用,给消毒柜单独安装电表,每天检查电量使用情况,每月设最低消耗,达不到要罚款。

三、改善饭菜质量,保证让学生吃饱,吃好

为了让学生吃好,食堂每餐都有十余种从素到荤的菜供学生选择,而且饭菜的价格从三元到六元不等。这样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消费要求。由于饭菜价格低,品种多,吸引了很多学生在食堂就餐。就餐高峰时食堂已“人满为患”。学生在校就餐人数多了,同时也减少了校外一些安全隐患的发生,为学校的稳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食堂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就餐时得到教育

食堂既是师生就餐的场所,也是为师生提供精神食粮的场所。校领导非常食堂文化建设。我校食堂在大厅设置了温馨提示版。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提示。如有健康饮食方面的,有安全方面的等等。餐厅墙上的名人警句,楼梯台阶上的饮食安全提示语。这些宣传用语所倡导的健康饮食、节能,节约,饮食安全等理念无形之中深入到了学生的意识之中,并影响着他们的饮食行为。

学生安全稳定 篇7

安全稳定工作一直受到国家、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在近几年, 国家陆续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等行政法规, 并在《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对高校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通过法律形式来保障我国高校学生的校园安全。其实学术界一直在关注我国高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通过制度的构建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高校的校园稳定是一个相对模式的概念, 需要有相关管理指标和管理标准作为管理模式的重要依据, 因此需要构建校园安全稳定保障体系标准化体系。 (石加友, 2011) 这种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是需要基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行为主体基础之上的。因此, 从人员分配上需要考虑社会安全力量的介入, 并在自我安全管理机构的构建过程中考虑专门的安全稳定工作小组, 建立集监控、报警、消防、调度为一体的监控报警系统。

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已经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也受到高校的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有利于我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但综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缺少有关的安全稳定的实践讨论, 缺乏有效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统的构建, 本课题就希望通过实践管理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

本文以杭州下沙某高校为例, 因为该学院在我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该学院18个二级学院为调研对象, 共发放问卷500份, 实际收回问卷480份, 有效问卷为475份, 占问卷总数的95%, 符合之前的问卷发放的要求, 并通过对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达到0.948符合问卷设计之初对其的信度要求, 因此问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能较客观的反应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现状。调查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1) 安全稳定主体的分析和安全稳定意识的调查; (2) 安全管理模式的调研; (3) 安全稳定控制模式的调研。

首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高校行为主体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意识不高。在对高校行为主体的组成的调研过程中, 有30%的调查者对安全稳定的主体不清楚, 有60%认为高校安全稳定的主体是高校行政管理者, 只有10%的调查者认为高校安全稳定的主体也包括了行为主体本身即高校的学生群体。可见我国高校的安全稳定的主体意识并不高, 对安全稳定工作的行为主体的自我主体意识并不清楚。在调查过程中, 在问及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自我保护意识时, 47%的调查者认为学校负主要责任, 认为高校中如果发生事故时高校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 40%的调查者认为自我的安全应该由高校来负责, 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缺乏。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学生群体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并不认知, 对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并不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主要内容, 有37%的调查者也并不了解。高校的安全主体学生群体对高校安全稳定的意识淡薄就成为了高校学生群体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就有必要加强高校安全主体的安全意识教育。

其次, 高校安全稳定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对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调查, 主要是集中于: (1) 高校的安全主体学生的安全稳定的主观意识; (2) 高校的安全主体学生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 (3) 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性检验。安全的主观意识指标主要为:高校日常生活中是否出现了可能危害高校安全稳定或者自我安全的事件。在调查过程中, 有近45%的学生选择了存在这样的安全隐患, 并认为有近12%的事件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影响后果, 但60%的学生认为相关管理机构并未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制止这种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对高校安全主体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调查中, 反应出了安全稳定问题, 即高达48%的学生认为缺乏一定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可能是与高校周边的环境和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直接的管理, 有近52%的学生对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表示效果一般。安全管理模式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有效性检验。通过安全稳定事件的整理和相关安全因子的检验, 发现从安全预警机制到安全处理能力我国高校的处置能力一般相关检验只有0.745, 并未达到之前预期的0.835的预警范围之内, 属于有效性一般。

再次, 我国高校的安全稳定控制模式效果一般。安全模式的控制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了: (1) 安全预警控制能力; (2) 安全管理模式的实践控制能力; (3) 程序性的安全控制能力等。因此, 对安全控制模式的效果调查就主要集中于: (1) 事前预警机制控制能力调研; (2) 安全事中控制能力, 即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和反应机制有效性; (3) 安全控制的程序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习惯形成现状。调研的主体主要是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和各学院的安全管理机构。对安全预警机制的控制能力的调研中, 我们通过对高校之前发生的安全事故整理发现有近43%的安全事故时发生在预警控制发生之后之前, 从侧面反映出高校的安全稳定的预警机制存在的安全漏洞, 其预警机制缺乏有效性。57%的安全事件可以被安全预警机制识别, 但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 即安全事件控制过程中28%的事件不能有效的被安全管理机构处理, 并缺乏相关的安全联动和管理协调。其中的72%的事件处理过程中, 并未形成一定程序性的管理经验或者管理实践将其显性化, 可见程序性的管理控制和管理习惯并未形成。

三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对策分析

高校的安全稳定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即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共性表现在:系统性安全管理模式的形成;共性的管理目标的制定和执行;安全控制机制的完善。个性表现为高校符合自身管理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首先, 高校需要形成系统性的安全管理模式。系统性的管理模式包括了: (1) 管理主体的形成及管理分工体系的形成; (2) 安全管理联动机制的形成; (3) 安全管理预警和控制机制的形成。安全稳定工作的系统性需要制定从安全管理目标、管理控制指标到管理联动等多角度的管理模块, 并通过管理线来有效的进行串联。第一, 需要明确安全稳定的管理主体, 其应该包括了高校主要的行政管理主体即安全管理部门, 也要将高校周边的相关的政府行政部门纳入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行为主体中来, 并通过相关的社会舆论宣传来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提高高校中的安全管理主体即学生群体的安全意识。这种安全意识包括了安全教育中的人身安全, 也需要进行安全心理教育, 提升高校学生自我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和主动性。第二, 安全管理联动机制的形成, 这种联动机制是多方的管理联动和协调, 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和素质提升, 和管理渠道中的信息畅通和信息共享等。第三, 预警系统的形成和预警控制能力的提升。预警是高校安全管理系统的情报识别系统, 需要提高其工作的敏感性和敏锐性, 并通过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为高校管理者及时提供有效的安全事件信息。

其次, 注重事前处理, 加强事中处理的有效性。在安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掌握一个原则, 即早发现早处理, 将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 因此高校安全管理相关部门需要注重安全事件的事前处理过程。事前处理机制包括了信息的及时收集和整理, 关键在于构建合理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 提升安全预警系统的预警有效性。预警系统构建需要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 其中包括了辅导员、社区安全保安和校园内的安全管理人员等。其中高校辅导员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观察学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种安全隐患也包括了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安全隐患, 需要构建基于高校学生群体的安全心理相关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群体中的重点人群。作为高校中的安全保卫, 保卫处就需要时刻关注高校周边及高校校园内的安全隐患, 主要为高校中的非本校人员和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社会人员等, 定期对高校环境进行评估, 通报社会安全管理形式和高校内部自身的管理模式稳定性, 提升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完善安全管理网络。

再次, 强化安全事件的控制环节。安全事件的控制包括了事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为高校的安全稳定的预警控制系统, 能有效的识别事前的相关信息, 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 其关键在于信息的发现和整理, 信息的重要性的有效筛选和通报, 并及时采取相关的安全事件处理行为等。事中控制表现为:安全事件相关部门的管理协调;事件处理的程序和合法性问题;多方利益群体的协调和管理等。这期间的控制就需要制定相关的事件处理的原则和目标, 提高处理过程中的客观性, 关键需要掌握人身安全这第一要务。事后控制主要为:高校相关安全事件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反思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等。需要对事中控制的管理处理进行反思, 发现其中可能导致事件处理出现偏差的原因, 并形成一定的程序性的管理控制模式应用到一般的管理过程中, 提高安全事件处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海涛、王延伟.论高校安全稳定的舆论引导体系构建[J].前沿, 2010 (10) .

[2]周元武.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是高校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01) .

[3]万玉刚、史立伟.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的制度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2) .

学生安全稳定 篇8

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不稳定因素成因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改变, 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互联网飞速发展三者结合起来, 构成了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不稳定因素的国际大环境。

(一) 经济全球化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最显著特征。全球化为我国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我国价值理念、塑造国形象提供了机遇, 但与此同时, 它也挑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坚持“西方优越论”, 通过各种形式, 把自己的物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观念加以推行, 不仅侵蚀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尤其一些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诱惑, 盲目崇拜、追随、模仿, 认为西方价值观是普世价值, 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益淡薄, 甚至否定、背离。

(二) 多元文化交织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影响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 大众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并存的“一主多元”格局[1]。多元文化具有两面性, 有利于文化繁荣, 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大众文化反映大众日常生活, 适应了社会普通大众的文化品位, 具有现代性、世俗性和娱乐性特点, 其文化庸俗, 片面追求商业价值, 西方敌对势力借助大众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使大众在轻松的感官享受中丧失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警惕, 毫不设防地接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复兴中出现“用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的情况;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否定社会主义、进而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西方文化是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面对多元文化的熏陶, 当代大学生难于全面把握, 辩证分析, 缺乏明确的标准, 不分主次, 不知取舍, 容易产生价值观念选择迷茫的状态。

(三) 互联网渗透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冲击

从本质上讲, 互联网自诞生之际, 就凝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托夫勒预言, “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拥有网络霸权, 把互联网作为一条对我国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利用各种事件, 用西方价值观的角度解读, 对我国不断进行负面报道, 坚持西化、分化等政治意图, 诱导大学生对政治不满, 丧失对政府的信任, 丧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媒体传播西方价值观念, 使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念在网上泛滥, 使大学生弱化了社会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 甚至导致人格异化、心理扭曲, 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如此这些表现都给我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带来严峻挑战。

二、意识形态安全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多样化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取向, 使社会成员处在价值观念的冲突中, 尤其对于处在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 “原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冲击下影响力不断减弱”[2]。

(一) 宗教信仰趋势上升, 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危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大学生的主流信仰是健康的、向上的, 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导信仰。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宗教信仰上升的趋势, 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产生怀疑, 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少数大学生成为宗教信徒, 更有甚者追捧邪教和伪科学, 迷失政治信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根本原因是生活中遇到的精神信仰危机未得到正确的引导, 使得少数大学生把对社会生活的改善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寄托于宗教信仰, 导致理想信念变异, 偏离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方向。如此表现, 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并扰乱人心, 影响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此正中西方敌对势力的下怀, 他们狂热于利用宗教信仰对大学生进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 催生境外宗教信念。这些事实再次说明, 马克思主义信仰已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信仰追求, 这种理想信念的变异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潜在危机, 不得不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和警惕。

(二)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不足, 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化

意识形态安全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于同化, 并能保持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3]。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质体现。但对大学生而言, 一方面, 部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不足, 理论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精神实质认同感不强, 不知道如何在实践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另一方面,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概念还停留在军事与国防等方面一些传统的思想认识上, 而缺乏将意识形态安全等作为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 不可能成为敌对势力颠覆的突破口”[5], 没有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 意识形态的安全性的地位比以前更加突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接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三) 媒介素养缺失, 信息辨别能力匮乏, 负面信息免疫力低

当代90 后大学生是“衔着鼠标出生”的青年一代, 网络成为了他们的“启蒙老师”和“知心朋友”。 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基本的网络社会生存能力, 也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媒介素养包括辨析与批判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6], 也就是懂网、知网、驭网的能力。然而,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都成为了“微博控”“手机控”“低头族”, 在网络上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无限便利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种“享受”的过程中, 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认知程度不够及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西方敌对势力提供的“灯红酒绿”的网络世界诱惑, 缺乏信息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及反思能力,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浑然不知, 免疫力低, 甚至“乐于其中”。并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形成虚拟世界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见, 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 将成为大学生谋求发展、完善自身、促进自我目标顺利实现的必备能力[7]。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策略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侵犯,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推动我国走出全球化境域下的困境, 发挥国家安全稳定的作用。抵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即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从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着手。

(一)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传承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要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 要传承和创新教育内容,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性、广泛性、时代性。在完整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体系中, 理想信念教育是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核心内容, 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内容是创新。时代的发展赋予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应当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意识教育和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教育。在国家主权安全意识教育中, 要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国家主权原则存在的意义, 从而有效地抵制各种否定国家主权的思想。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 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背景下, 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二) 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无论是对低俗不良文化的“甄别与抵制”, 还是对媒介中暴力、色情内容的防范, 基本动机都无一例外地将媒介素养教育当做解决范围广泛且内容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方法[8]。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舆论引导, 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学校要创建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网站, 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炉的上网活动中, 将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9], 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宣传, 形成舆论强势, 并不断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 培养大学生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胆批评非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和思潮, 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 从根本上遏制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抨击。

(三) 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功能, 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强大的引导和整合各种思潮的功能, 但要使这种功能充分发挥, 必须要做好基础性工作, 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及时解答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加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以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 多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的事例灌输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每个学生都知晓、逐步认同、形成信仰, 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体验它、感知它、领悟它, 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从内心认同、接受,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3:134.

[2]郑珠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11.

[3]袁三标.从文化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153.

[4]宇文利, 周晔.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程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68.

[5]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44.

[6]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34.

[7]生奇志, 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 2009 (1) :67.

[8]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213.

学生安全稳定 篇9

思想稳定是政治稳定的牢固基石, 也是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所以, 辅导员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 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对党的领导和社会的改革发展有坚定的信念。绝不给任何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的传播提供机会, 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辅导员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 对特殊的纪念日、历史事件、时事政治要做到特殊的关注。

二、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 稳定校园环境

对于高校来说, 稳定的另一层含义是安全。安全无小事, 有时甚至生活细节问题, 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诱发政治问题, 所以应高度重视校内外综合治理工作, 全方位、全过程地保证校园稳定, 学生安全。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班会、年级大会、座谈会等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同时, 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学生的求生训练、安全演习、通过宣传栏对安全稳定进行宣传和指导。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 如加强新生入学、外出实习、社会实践、节假日期间、毕业生离校之前等重点时期的安全稳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可采用举办讲座、模拟现场、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等方式, 以案说教,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严格日常学生管理, 深入掌握信息, 防范危险

1.辅导员应严格日常管理, 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掌握学生信息和动态, 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课堂和寝室, 娱乐和情感, 常与学生谈心, 关注学生的言行, 与学生建立信任和情感, 这样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从他们的思想行为轨迹中判断动向, 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做到早发现, 早解决, 防患于未然, 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干部信息反馈队伍。充分发挥主要学生干部的作用, 及时把学生的动态信息反馈上来。尤其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 从分利用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让他们及时准确的去捕捉大学生中思想意识中带有苗头性的东西。

3.同任课教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任课教师在授课和解惑当中, 不同程度地了解学生的潜在意识, 能够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动态, 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一定发言权。

4.勤走访宿舍管理人员。宿舍时休息场所, 也是学习场所, 在休闲时间更容易了解学生的真实面貌。

5.开展网络教育和监控。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 在网络上发布安全教育的信息, 分析典型案例, 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 关注到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 利用网络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同时, 还要教育学生健康上网, 不要沉迷于网络。网络教育必须趋利避害, 科学引导。

四、扎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稳定个体

安全稳定不仅要做好学生共性的方面,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 违规违纪的学生、受到处分的学生, 还有成绩两极化和日常行为两级化得的学生也属于特殊群体大多属于高危人群, 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通过心理调适和干预, 有助于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中。辅导员应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关注这些问题学生, 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给予关注和关心, 通过心理教育和咨询等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 稳定个体, 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 能够有效的预防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五、建立和完备安全稳定预案和应对体系, 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建立完备的安全稳定预案和应对体系, 对辅导员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体系使问题有章可循, 防范于未然, 做到上传下达的通畅, 辅导员老师应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 辅导员应该力争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 了解事件的情况, 以理性的思维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 果断采取措施, 控制事态, 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联系相关部门, 做好资源协调尽早与家长取得联系, 以取得家长的而配合和帮助;做好善后工作, 解决危机给学生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必要的业务素质

辅导员应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掌握一定的安全常识、法律常识、心理学常识等, 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 以便在做好学生安全稳定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 也应提升自身的心理综合素质, 保持自己在处理危机事态面前临危不乱, 果断准确地做出判断。

摘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是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前提, 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和处理人, 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高晓英, 王燕, 李义禄.对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 :3-7.

[2]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 2007, (22) :165-166.

[3]杜汇良, 刘宏, 薛辉.高校辅导员九项知能教程.

学生安全稳定 篇10

1高职院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大学生们缺乏日常安全防范知识, 缺乏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 造成自身财物丢失、被盗、被骗案件时有发生。

1.2由于经济问题的困扰、学习问题的困扰、恋爱和交友的困扰、家庭关系的困扰和就业的压力等因素, 引发心理问题和其他安全问题。

1.3由于学校安全意识偏颇, 安全理念落后;学校学生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滞后;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可能引发安全事件。

1.4建筑工人、后勤服务人员、进入校园的小摊小贩等校园流动人员多, 教职工的机动车、电瓶车、校外人员来访及送货的车辆及学生的自行车等进出校园的车辆多而杂, 使治安管理复杂化, 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2]。

1.5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混乱, 脏乱差问题突出, 交通秩序混乱, 无证摊点占道经营、出租房管理薄弱、网吧等娱乐服务场所超时甚至通宵营业等违规经营现象普遍, 不仅侵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埋下了学生酗酒、打架斗殴、被盗、被抢、被骗的安全隐患。

1.6贫困生为了赚取生活费、某些学生为了积累社会经验而参加各类勤工助学活动, 由此而引发的经济纠纷、交通安全、影响正常学习等事件常会发生。

1.7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 淫秽色情, 暴力及颓废消极信息充斥其间。如果学生对这些信息不能取舍, 或者沉迷于游戏和网恋, 将导致责任感缺失、交际障碍、情感错位、是非标准淡化等多种社会问题及其他安全隐患。

1.8许多学生以种种理由甚至未经学校同意擅自在外租房居住。这些外租房大都没有任何消防安全设施, 管理很不规范, 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安全的重大隐患[3]。学生在外租房居住引发的非法同居, 以及在校外受到不法伤害等案件时有发生[4]。

1.9利用互联网、手机信息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的诈骗、盗窃、造假等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5]。

1.10团契、传销组织等一些非法组织常常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年轻气盛、头脑容易冲动等一些主、客观因素, 将其作为发展的重点对象, 威胁着高校内部的治安稳定工作[6]。

1.11其他突发事件, 如:不当活动事故: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而造成的伤害;体育活动事故:体育活动体育器械使用时不得要领或同学间互相碰撞而造成的伤害;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在劳动或社会实践中安全意识差, 操作不熟练或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的伤害;消防事故:学生在床上吸烟、违禁使用大功率电器和蜡烛、私拉乱接电线及饮食不当而造成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学生身体特殊事故:因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

2学生保卫干部在构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的作用

2.1学生保卫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助手

学生保卫干部是通过层层选拔并且多半是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 这样能保证学生会的政治方向, 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积极引导和组织同学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 宣传荣辱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效的活动, 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使学生不断调节、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 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树立健全的人格[7]。

2.2学生保卫干部是安全稳定工作的桥梁纽带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 必须结合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 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 强化日常安全管理, 大力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安全环境。学生保卫干部“来自于同学, 根植于同学、服务于同学”, 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 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学生保卫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深入学生之中, 广泛调查研究, 听取学生心声, 归纳学生意见, 及时发现校园中存在的问题。既代表学生的正当利益, 反映学生的心声,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又要贯彻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向同学做好宣传, 使自己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安全稳定工作的桥梁纽带。

2.3学生保卫干部能通过多渠道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保卫干部通过网站、板报、会议、开展活动和个别交谈等多种渠道,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让广大学生了解加强自我防范的重要性, 使每位学生自觉树立“安全应当从自身做起”的观念, 全面培训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学生保卫干部每天或每周排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安全隐患, 及时报告。跟踪、关注重点对象并与重点对象结对帮扶, 减少或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每天对重点区域巡逻, 参与寝室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4学生保卫干部能做到全方位排查不安定因素

保卫处、学生会安全保卫部、宣传部、网络中心和共青团组织统一协调, 形成互联网适时监控网络。保卫部门负责建立治安信息队伍, 组织、指导开展工作;学生会安全保卫部在节假日、各类活动前进行安全检查, 排查不安定因素, 并及时组织整改。学生会安全保卫部设立校卫队, 每天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加强巡逻, 对重点人群加强关注。

2.5学生保卫干部有力量实现群防群治

教室、寝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地、餐厅及校园内其他场所、校园周边饮食、娱乐场所, 都会存在安全隐患。仅靠保卫处十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治安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除各班必须设立安全委员外, 每幢宿舍楼、每个社团均要建立各级各类治安保卫组织, 定期进行培训, 确保有效地开展工作, 实现校园内的群防群治、自防自治。

3加强学生保卫干部服务同学能力的培养

在创建平安稳定校园中, 学生保卫干部应该不断加强服务同学能力的培养, 以更好地发挥在构建安全稳定校园中的作用。为此,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保卫干部的培训, 包括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安全保卫知识, 使之成为一支具备以下能力的学生保卫干部队伍。

3.1正确把握形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保卫干部要有安全工作的敏感性, 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和校园各类人员的动态, 了解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有关情况,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校园内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对已经出现和隐现的危及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 要分析问题的实质, 预测可能出现的事端, 将问题处置在萌芽状态, 保障构建和谐校园的良好环境[8]。

3.2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能力

大学生是校园里最活跃的群体, 他们精力充沛, 思维敏锐, 他们易冲动, 轻信他人。学生保卫干部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对可能出现的不好苗头, 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化解矛盾,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保卫干部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新技术, 用好校园网, 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和维护校园秩序的能力。

3.3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能力

学生会是一个服务学生的组织, 学生保卫干部率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安全知识, 然后充分利用互联网、校报、校园广播、展版、传单、专题报告、演讲会、辩论会、主题班会、个别交谈、开展各种活动及消防演习等多种形式开展治安安全、消防安全防范宣传及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保卫干部安全知识和技能 (包括校内安全、校外安全、活动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以及自然灾害防范等) 、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对安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培训, 组织学习有关校园安全的系列制度, 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保卫干部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能力[1]。

3.4调解处理纠纷与事端的能力

学生保卫干部要有良好的说话艺术和沟通技巧, 能较好地调解学生的纠纷和事端。要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 了解当事人的心声和本意。对有情绪的当事人, 应克制自己的情绪, 练就平心静气的修养、认真倾听, 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真诚地与当事人沟通, 调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有效化解同学间的矛盾, 促进校园的稳定和同学间的友好相处, 以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从现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来看, 学生安全关乎各个方面, 不仅有安全保卫和消防, 而且涉及住宿和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学习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恋爱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发展安全、个人安全与群体安全、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方方面面, 任何方面的疏忽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件。

建立一支以学工办主任为主任、各辅导员和学生会安全保卫部部长为副主任、安全保卫部干事和所有安全委员为成员的校园安全服务中心, 定期或不定期排查各种隐患, 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校园安全知识, 帮助同学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 将安全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安全保卫干部经常性地对同学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挫折应对以及心理疾病防治等心理安全辅导和疏导, 化解其心理危险因素, 提高认识与调节自我能力和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 减少或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9]。

4结语

构建校园安全稳定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怎样更好地发挥学生保卫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我们还需要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树立新的理念, 研究相关的方法、措施, 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但我们相信, 学生保卫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参考文献

[1]黄奕蕾, 梁沛华, 陈佳文.高校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 :38~39

[2]闫继锋.赵丽亚.张丽坤.高校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思考和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10) .188~189

[3]廖善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11) :65

[4]胡超.浅析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构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18~20

[5]张锡周.关于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8) :216

[6]田毅.当代大学生的安全困扰因素和安全发展趋势[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8~11

[7]韩伟忠, 徐一峰.发挥高校学生会作用, 促进和谐校园构建[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25 (4) :12~13

[8]杨德贵.浅谈构建和谐校园与保卫干部的能力[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16 (1) :33~37

论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观 篇11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师生为本;安全稳定观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60-04

正确的安全稳定观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不同的安全稳定观决定了不同的维护安全稳定的思路、手段与方法。而不同的思路、手段与方法对维护安全稳定的效果截然不同。什么是“观”?《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安全稳定观就是指对安全稳定的认识与看法。它包括了对维护安全稳定的目的、安全稳定的内容和解决安全稳定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观是以学生为本的安全稳定观

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观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稳定观。因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从根本上讲,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发生着的某种关系,其核心都在人本身。离开了人,就失去了这种关系,和谐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

什么是以人为本?要科学地理解以人为本,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什么是“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所以,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应包括受中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与“自然人”和“公民”这样的法学词汇比较,“人民”是一个政治词汇。因此,从政治学角度理解,与“以人为本”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以行政为本”(即通常所说的官本位)的针对意义。

对以人为本中“本”的基本含义,不仅只是一种价值观和价值标准,而且还“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在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师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因此,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就是以师生为本。从安全稳定的角度看,学生在高校是是否能实现安全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安稳工作更应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安全稳定观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是,不仅仅要看安稳工作本身目标是否实现,更重要的是,它还要看这种安全稳定工作是不是在充分保证广大学生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的;是不是实现好了、维护好了、发展好了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师生员工在这个稳定的环境中是不是心情舒畅、幸福感是否得到增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安全稳定就能得到肯定,反之,如果是通过牺牲师生利益、压制不同意见来实现的“安全稳定”,那么,这样的安全稳定是不能得到肯定的,因为这样的“稳定”既不能实现稳定的持久,又不能促进校园的和谐。

二、在对维稳的认识上。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是动态平衡状态下的稳定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校园的构建更需要稳定。但这种稳定决不是指学校现存秩序的“静止不变”,并为了保持这种不变以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和谐校园的构建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它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始终坚持从停滞中求稳定转变为从变革中求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离开动态性谈社会稳定,就会陷入静止的陷阱,片面地为稳定而稳定。导致社会陷入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最终也将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权更替。”静态的稳定以“堵”为主;动态的稳定则以“疏”为主。“堵”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师生的各种意见、矛盾、冲突进行封杀、压制,不让它表现出来,直到这些矛盾最终无法掩盖,产生总爆发。动态的稳定就是,师生有什么意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来,高校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师生意见,对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也就把原来的平衡给打破了,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所以动态平衡是一种过程中的平衡,是对高校科学管理的一个挑战。它需要学校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建立,首先需要学校行政管理做到“按教育教学规律管理学校”,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法制化管理。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变化,法制建设的优化,师生的意愿,与时俱进地对相关管理规定进行修正完善,从而一方面满足师生的意愿,使管理形成动态机制,与动态的时代合拍;另一方面,实现教学行政管理与教学规律相统一,最终使师生员工意满意度大大提升,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稳定、促进校园和谐。

三、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以不断化解各类矛盾,建构校园和谐,来实现持续的安全稳定

从时空角度看,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是特定区域的持续性的安全稳定,这与那种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未来的稳定,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这种“稳定”或者是抑制学生合理意见换来的“稳定”,或者是牺牲将来满足现实换来的“稳定”,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稳定,是不能避免周期性治乱循环交替的“稳定”,最终必将引起间歇性的校园动荡,甚至波及社会。和谐校园下安全稳定根本属性是可持续性,是高校稳定长久延续的不间断性连续稳定。这种可持续稳定不但表现为稳定的持久性,而且表现为当前稳定与长远稳定的统一,是一种不损害长远稳定的现时秩序,也是一种现时稳定可以持续不断地相对平稳地延续到未来的长远秩序。

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之所以能够实现安全稳定的持续性和长久性,是因为它把维护安全稳定的过程作为不断解决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实现校园和谐的变革过程,而不是抑制不同意见,掩盖各种矛盾。将各种矛盾冲突延迟推后。胡锦涛指出:“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因此,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在处置各类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冲突时,就把其“妥

善”放在了首位,而不是单方面地按规定办事、按政策办事、按法规办事。什么是“妥善”?“‘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妥当、稳妥,二是完备;‘善在这里则指的是良好。将‘妥善一词的两个字联系起来分析,它应是指:用‘稳妥、恰当、完善的方法、手段、措施来处理好危及安全稳定的各类事件,这是第一层意思;字面下应该还有第二层意思,这就是这种妥当的处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积极意义,其效果应具有持久性,要不留后遗症”。必须承认,在整个转型时期,从管理制度到法律法规制定,从决策过程到政策颁布,从政府行为到管理机构设置,从行政效率到公民的社会参与度等,都存在着一个需要完善质量的巨大空间:由于管理法规的制定存在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的问题,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就有可能存在不切实际的问题;由于决策过程和政策制定师生参与度不够,有些政策就可能存在损害师生利益的问题;由于教学改革面对的的问题太多、太广,就可能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过去,由这些问题引起矛盾冲突(包括群体性事件)已有许多,如,高校因收费欠合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后勤社会化后出现的食堂服务质量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发的:或者是相关部门或单位按事先制定的“政策”执行而引发的,或者是服务管理存在某种“惯性”问题而导致的,这时候如果仍然坚持按“政策”“规定”“惯例”办事,就等于是把引起矛盾冲突的根源当作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其结果必然是激化矛盾,引起更大的矛盾冲突。即使采用强制手段将问题和冲突给强制压下去了,也只能是将矛盾积累起来,给今后带来更大的不安定,甚至影响国家改革稳定的大局。

四、在维稳的内容上,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注重的是全面的稳定

在以往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因素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因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问题引起、对现行政策出台和调整引起、治安环境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引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引起,所以,安全稳定不是单一的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稳定,而是全面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基础,思想稳定是前提,政治稳定是保障,社会稳定是根本。在思想稳定方面,高校如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提高学生的政治思辩能力、政策理解能力,站在更全面的角度科学理解和平崛起过程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在维稳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维稳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另一方面,学校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师生参与管理方面)、社区建设等,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总体布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履行维护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思想稳定的任务,是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同样是的总要求。所以,和谐校园下的安全稳定需要建立起全面稳定的视角,而全面稳定则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区文明建设要同时推进,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与全面稳定。

五、实现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必须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

实现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必须从解决引起安全稳定问题的根源着手,只有解决了这些引起安全稳定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治本的角度解决安全稳定问题。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回答是:必须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

要想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要既不局限于现有的框框、条款、制度,又不拘泥于旧有的观念、思路与方法,而应该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最高目标,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下,一切从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他们的利益,增加他们的福祉,满足他们的意愿,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这里就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所以必须解放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视野。在维护安全稳定方面,要正确看待经验和习惯,不能一味地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做灵丹妙药,自缚手脚,要勇于跳出经验的束缚,树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思想,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观念分析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新经验。

必须从封闭环境中保持稳定转向从开放中求稳定。扩大开放包括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对内的开放要广开言路,让师生充分行使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大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新的形势下,尤其要通过网络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要以胡总书记为榜样,“非常关注”网络舆情,“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通过对学生意志的充分了解与把握,“认真检查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对外开放,可以更多地了解发达国家是采取何种方法、手段建构法治国家,实现社会转型的,并根据国情加以借鉴。对那些在转型中发生问题,出现挫折的国家,也可以引以为鉴,吸取他们的教训。

浅析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篇12

关键词: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1 县级电网现状

因历史的原因, 县级电网大多是地方电力通过自我兴建、自我发展形成的。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一是砌块积木式的建设, 缺乏统一的规划, 导致县级电力网络布局不合理二是由于受投资的限制, 电力设备配置相对落后;三是电力施工建设极为不规范, 装置性事故隐患很多;四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性, 地方经济的发展电源短缺;五是大电网的引入, 地方电网设备、设施不能满足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特别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不能满足与大电网联网运行的要求, 从而威胁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县级电网的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改造, 充分发挥县级电网的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作用, 将一些局部事故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不至于将局部事故扩大到大面积停电事故。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 大区域电网的互联和电力市场机制的引进, 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电网运行稳定的不可预知性、电网运行在稳定极限边缘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

影响电网稳定性的事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可逆性事故, 即电力系统受干扰后, 能从一种正常工作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稳定或回到原来的工作状态。二是不可逆事故。即电力系统受干扰后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性被破坏, 或电压稳定性破坏即电压崩溃, 或频率稳定性破坏即频率崩溃, 或三者中的任意二者或全部破坏, 导致电网瓦解事故。

1.1 导致事故扩大的原因

A输电线路过负荷或故障跳闸, 引起大量负荷转移, 最终造成一系列线路和电源的连锁反应跳闸。B负荷增长过快, 系统无功不足而导致电压崩溃。C系统元件的保护或自动装置拒动或误动。D大机组跳闸, 引起连锁反应, 最终发展成稳定破坏事故。E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

1.2 电力系统稳定性破坏分析

A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所谓电力系统功角稳定就是要求保持电力系统中所有同步发电机并列同步运行。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条件是各发电机按同一供电频率同步运行以保证为用户提供统一频率的电能。电力系统失去功角稳定的原因, 是在运行中不断受到内部和外界的干扰, 使电气连接在一起的各同步发电机的机械输入转矩于电磁转矩失去平衡, 出现各发电机转子不同程度的加速和减速, 以及各发电机转子相对功率角的变化, 如果这种变化随时间增大, 则最后将使发电机失去同步运行。由于各发电机的频率不相同, 电力系统中的电流和电压将发生很大幅度的振荡, 用户得不到正常供电, 保护装置动作, 一般要断开受影响的发电机、线路等元件有可能使系统解列为几个子系统并不得不切除负荷及发电机, 从而导致全系统的崩溃。失去稳定的现象可能是发生在一台发电机与其余发电机间, 或者发生在几群发电机间, 每群发电机内还是同步运行的。

B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是电力系统维持负荷电压于某一规定的运行极限之内的能力, 它与电力系统中的电源配置、网络结构及运行方式、负荷特性等因素有关。在电力需求不断增加, 受端系统不断扩大, 负荷容量不断集中, 而电源又是远离负荷中心的情况下, 以及输电系统带重负荷时, 会出现电压不可控制连续下降的电压不稳定现象, 即电压崩溃。它往往由于电力系统电压的扰动、线路阻抗突然增大、无功功率减小或节点负荷的增大而诱发, 使大量用户断开和大面积停电。

C电力系统频率稳定。在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下, 全系统的发电机出力和负荷是平衡的, 电力系统频率是一个全系统一致的运行参数。在实际运行时, 当电力系统出现干扰使发电机的总出力和负荷的总功率出现不平衡时, 相应地将导致各发电机转速和频率的变化。在频率变化的初始阶段调速器和调频系统还没有动作, 系统的平均频率将下降或增大, 各发电机问将产生振荡;第二阶段发电机的调频系统以及负荷的频率调节效应, 导致发电机有功出力以及负荷的变化,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增大, 频率的微小偏移均将发生很大的有功潮流波动和调整, 如果电力系统频率进行的监视和调节不够, 就会导致系统频率的进一步恶化, 这又将导致系统电厂出力的变化以及电动机负荷的变化, 使得电力系统的出力和频率进一步变化, 最终使系统走向频率崩溃, 导致全系统大面积停电。由于电网的系统性特点以及电网不稳定条件存在的客观性, 要真正确保整个电网稳定性, 首先要确保构成这个电网的各部分的稳定性。

2 加强安全生产, 确保电网稳定

安全生产工作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各项规定和要求, 以建设"一强三优"公司为目标, 树立科学全面的电网安全观, 做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全过程的安全工作。坚持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原则。强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 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严格考核, 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坚决克服安全生产在组织领导、安全管理、人员素质、预防和控制等四个方面的薄弱环节, 超前防范, 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 坚定现代电网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完善科学、有序、规范的安全生产常态管理机制, 建立预警机制, 健全应急机制。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作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 实现持续改进的要求。坚持动态发展的观点, 建立统筹协调的方法, 落实全方位的措施, 实施全过程的控制, 追求综合管理效率的优化。通过深入持久的实施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贯彻生产设备管理规范、推行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来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全面提升电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奋斗目标:确保实现无人身死亡事故;无特大电网、设备事故;无有人员责任的重大电网、设备事故;无重大火灾、交通事故;无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事故;减少一般电网、设备事故, 杜绝误操作等人员责任事故。

重点工作: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 在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供应紧张、电网结构薄弱、安全生产基础不牢、职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形势下, 要清醒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二是将防止人身事故作全为安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做好加强工作计划管理, 建立有序的生产工作秩序, 做到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安全措施、轻重缓急做到胸中有数、秩序井然, 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三是认真贯彻生产设备管理规范, 提高电网运行管理和设备管理。四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 完善科学、有序、规范的安全生产常态管理机制, 建立预警机制, 健全应急机制, 通过深入持久的实施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贯彻生产设备管理规范、推行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来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全面提升电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五是强化职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全面提高生产岗位一线工人的基础素质。六是切实做好加快电网发展形势下的基建安全工作。七是加强零散小型工作特别配网和客户工程的安全管理。八是高度重视事故抢修工作和设备紧急缺陷消除工作, 保证重要用户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九是加强治安保卫、消防和交通安全工作, 确保不发生火灾和重大交通事故。

参考文献

上一篇:供热技术研究与应用下一篇:议题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