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传播

2024-07-26

议题传播(精选5篇)

议题传播 篇1

《国际公关》:奥美有哪些因素最为吸引你?奥美中国区的总裁也是一名女性, 请问女性主导对奥美的企业文化有什么影响?

西尔弗曼:与我初进奥美的时候相比, 整个社会变化很大, 包括媒介环境, 社会自身等等, 但唯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奥美的文化, 这是区别于其他公关公司的独特之处。这个文化分三点, 分别是我们的技术、客户和员工。在奥美, 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客户, 而是用怎样的方式去接触客户, 如何让其与奥美合作。我们认为客户至上, 同时也认为员工至上。

作为一名女性, 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了。奥美对女性员工的尊重是有目共睹的。每一个国家的奥美公司都对女人的需求很敏感, 比如说单身的女人, 已婚的女人, 有孩子的女人, 她们各自的需求是什么?公司非常愿意去了解并给予帮助。从我当初事业的发展到生养孩子到退休, 奥美都给予我足够的尊重。女人的敏感使得她们在某些领域具有专长, 如果不关注她们的建议, 注重对她们性格的把握, 对于公司是一个损失。

《国际公关》:什么是社会议题传播?通过社会议题的传播带来了哪些改变?

西尔弗曼:社会议题传播, 即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改变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或者某项疾病的认知, 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 如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类的议题, 这项业务在美国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我们希望把这项技能和专长更多的带到亚洲、欧洲。7月份的时候, 我还会回到中国来从事这项活动的推广。我不仅会来北京, 还会去上海、香港, 更多地传播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健康习惯, 不仅包括糖尿病、肾病等这一类的疾病类的传播, 同时我们也会和一些潜在的客户去分享在其他的市场我们是怎样去做这些项目, 以及如何在中国市场实践。

在美国, 我们曾做过一个知名项目, 即让美国妇女对心脏病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了解其预防方法。活动刚开始的时候, 认知率只有26%, 到今年已有68%, 改变非常巨大。现在也有更多的社会议题在亚洲等地区得到关注, 尤其是在中国。在现代职场中都存在一个老龄化的问题, 比如说有X时代, Y时代等时代的人, 现在他们已经变老了, 那谁来代替他们来做这些工作呢?这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在亚洲这个问题也开始慢慢出现。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 就需要一些有经验的人来贡献他们的智慧。

《国际公关》:对于这些社会议题的传播, 你们是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手段来达到这样一个改变的效果?

西尔弗曼:对于社会议题传播来说, 采取怎样的传播手段取决于项目本身。比如“红衫”的案例, 它不仅仅是对公众进行传播, 提升知名度, 更多的是运用了明星代言的方式。在美国, 我们通过时装周来做推广, 其中美国的“第一夫人”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因此, 最首要的是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然后再把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给他们。“红衫”活动是政府支持的项目, 资金相对较少, 但它在纽约、迈阿密等很多城市都已经成功运行。其实这个创意是来自于我们的一个员工。这位员工的母亲有严重的心脏病, 她的灵感来自于家里壁橱里的一件红衣服, 就想到这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同时这样一个想法是来自于家中而非办公室, 并且是亲身经历的人提出的想法, 所以很成功, 得到了受众的理解。

我们涉及的社会议题并非这一个主题, 许多疾病如糖尿病、癌症, 我们均有涉及。我们不仅有健康方面的活动, 同时和一些老师也在进行一些项目。最近我们正在做一个好奇纸尿裤的一个案例。有些女性难以支付给孩子们买纸尿裤的钱, 我们就想到做一个纸尿裤银行, 让人们有机会来捐赠纸尿裤。就像“红衫”项目一样, 有很多女性加入其中, 由此可见我们的传播力量。

议题传播 篇2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关于议案和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议题是公共政策的前身,整个议题的变化就是围绕事实、价值观、政策和企业现有行为展开,即企业的某种行为遭到非议、进而产生争论和冲突,最后导致公共政策的拟定或修正,以规范企业的行为。(可分普遍性议题,倡议性、局部性、专业性议题)

2、议案是由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每个国家的议案提交程序和规定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是行使国家权利的重要手段。

“议案”与“提案”的区别

1、两者含义不同。

“议案”是指由法定机关和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要求人大会议讨论、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而“提案”是参加政协的单位或者委员个人向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交付有关单位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可见“议案”一般多用于人大,而“提案”专用于人民政协。

2、主体范围不同。

根据《地方组织法》第十八条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议案的主体有五个: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本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5人以上联名;同时,《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提出议案的主体有4个: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

《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政协提案的主体有5个:委员个人、委员联名、党派、人民团体、政协专门委员会。可见就提案人而言,对政协委员放得较宽,政协委员可个人提,也可联名提,人数不

限;而 对人大代表法律规定极为严格,不论哪一级的人大代表个人无权提,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乡镇的人大代表五人以上联名才有提“议案”权。

3、两者要求不同。

“议案”、“提案”都要求“一事一案”,各自对格式、内容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从严格意义上讲,“议案”内容相对较窄。法律规定:在会议期间,向人大提交的议案,其内容必须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在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议案,其内容必须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

而“提案”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提案主题应当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地方重要事务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问题等方面提出。提案内容应当实事求是,简单扼要,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具体建议。”“以党派、人民团体、政协专门委员会名义提出的提案,须有该组织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公章。”

4、立案方法不同。

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主席团一般采用三种处理办法:①列入大会议程;②决定不列入大会议程;③决定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大会议程的意见,再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总之,不

论哪一主体提出的议案,只有获得大会主席团或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才能成为大会议案。

政协提案,只要经过提案委员会审查,符合《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三章规定的,便予以立案。

5、提案时限不同:

向人民代表大会提议案,各提案主体只限于人民代表大会举行期间提出;向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只限于闭会期间提出。

而政协提案,不论哪一提案主体均不受时间限制,会议期间、闭会期间均可提,也可以说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可提。

6、法律效力不同: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它的议案一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随即形成相应的决议或决定,便具有了法律的约束力,承办部门没有办与不办的选择,只有决定如何办,怎样办好。

而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协提案没有人大议案这种法律上的约束力,但政协提案对于完善政治协商制度、提高执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同样意义重大,不可缺少。

总之,“议案”、“提案”不仅有区别,而且使用范围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说来,“提案”专用于人民政协,而“议案”大多用于人大,人民政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某一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才用议案,政协章程第二十四章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议案,应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议案,应经全体常务委员过半数通过。”

议题发展的阶段:

大部分议题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类似生命周期的过程。

议题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阶段一:起源期。这个阶段的议题仍在潜伏中,趋势并不明显,只有警惕性很高的`相关负责人能意识到。组织在这一阶段应加强对环境的监测与扫描,关注利益攸关者对组织的看法,尤其是负责意见。

2、阶段二:成熟扩大期。这个阶段,公众与组织的分歧加大,公众期望与组织实际表现的差距扩大,公众的不满情绪逐渐蔓延。舆论也开始注意议题的的存在并开始报道。这个阶段是组织在进行议题管理的关键阶段,组织应积极参与有关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3、阶段三:解决期或政策形成期。议题发展到这一阶段已对组织和社会造成较大影响,政府或重要的公共组织开始介入,以制定、发布新的政策、法规来解决争端。组织此时只能通过游说等手段来影响政策的出台。新的政策颁布实施后,议题所引发的争议也随之告一段落。

议题管理的步骤一般包括:议题的监测与识别:议题的分析与评估;选择处理议题的策略;议题自理;结果评估。

议案定义:

议案,在人大《办法》中给的定义是:“适用于根据法定程序,有关机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请审议的事项”;在行政《办法》中给的定义是:“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这两个议案定义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围绕人大这个中心进行行文的文种。所不同的是,人大议案的行文主体是多元化的,适用范围广泛;行政议案的行文主体只政府一家,适用范围单一。

议题传播 篇3

一、国际传播信息新秩序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全球殖民帝国主义体系走向崩溃,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独立国家。随着殖民地的接连独立, 原有的军事扩张结束, 随之而来的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经济、文化的途径对原殖民地国家展开新的殖民。20世纪70年代, 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就南北信息流动不均衡和信息资源不平等状况开展了一场重大辩论, 许多国家呼吁建立新的世界信息秩序。

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正式号召建立“国际信息和传播新秩序”是在1976年8月不结盟国家在科伦坡举行的第五次首脑会议。两个月后, 发展中国家向第31届联合国大会和第1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提交旨在建立新秩序的议案。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围为争取建立“国际信息和传播新秩序”的斗争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198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次会议通过《麦克布莱德报告》, 这个文件第一次将信息和传播相关的事件提上了全球日程。该报告致力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对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的平等权益, 试图改变多年来受到发达国家压迫的状况。[1]国际传播新秩序包括机会均等的双向传播、建立公正的新闻秩序、以民族独立国家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等。发展中国家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但好景不长, 到了1984年美国与英国毅然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放弃了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口号, 提出了“交流新秩序”。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由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的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在日内瓦和突尼斯召开。

从20世纪70、80年代国际社会相继提出“国际信息和传播新秩序”以及通过《麦克布莱德报告》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传播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何在新时期重建国际传播新秩序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信息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等问题都是新的战略议题。

二、国际传播新秩序的相关议题

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首先是涉及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 二战后又受到不平等的国际秩序的影响。试图改变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面貌, 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可以通过信息和技术传播的方式进行。发展中国家日益认识到传播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技术和传播手段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落后面貌成为后发国家的共识。但在传播技术向发展中国家不断渗入的同时, 人们也认识到由经济地位引发信息的自由流动导致一个全球性的状况, 即许多后发国家的文化自治越来越依附于传播出口和强大的以市场为主体经济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新技术的引进, 也可能遭致新一轮的殖民。西方国家提供的现代化传播技术以及传播的内容, 实质上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传播秩序的产物。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要求, 是合乎绝大多数国家利益的, 但是发达国家不会放弃国际传播的控制权。面对这种状况, 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需要在国际上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新秩序;另一方面则通过提高政府投入, 加强自身的发展。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立需要公众的技术与社会参与, 才能促使发展中国家更好地摆脱贫困。

国际传播新秩序, 不仅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技术结构上的差异, 还体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新的文化帝国主义。国际传播信息流失衡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是经济强势和民族立场所形成, 从主观方面来看是政治霸权和文化侵略的结果。相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进程, 国际信息传播的秩序与规则, 似乎大大滞后于政治经济秩序。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信息秩序, 不仅直接影响国际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当今一些矛盾和问题的因素。[2]信息作为一种基本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含有特定的观念和意识形态, 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也产生重要影响。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 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劣势地位。发达国家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刻板印象甚至恶意攻击;他们利用传播工具进行不客观、不公正地报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 正是要尽力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实报道和言论。

三、新媒体环境与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新议题

新媒体环境下, 不仅技术发生了变化, 社会进程也发生突破与改变。该如何认识网络新媒体对国际传播带来的影响, 在新的技术发展阶段如何重建国际传播新秩序是现阶段需要着力研究的新课题。

(1) 国际传播新秩序与新数字鸿沟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 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可能对信息获取产生影响。知识沟理论已检验证实了这种差异的存在, 当今的知识沟已经表现为信息领域的数字鸿沟, 因此国际传播新秩序应当重视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公平问题。有众多学者表现出对新技术的推进和应用的悲观态度, 认为新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加剧信息技术使用造成的“马太效应”, 比如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已经成为信息供给领域的主要增长点, 在美国大公司和国家力量的干涉下权力日益集中, 信息化发展仍然不均衡。[3]然而,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更加先进、高效技术的推进, 可能会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信息获取、使用等方面的距离。莫利纳认为在发达国家接触技术的机会逐渐达到充分饱和状态的过程中, 发展中国家最有可能增加接触技术的机会, 从而减少与发达国家机会量上的差距。[4]下一代互联网最潜在的影响在于经济方面, 提供了更为可行和经济可承受的宽带接入, 重新获得信息的权利。[5]在信息“上限效果”的状况下, 信息获取原有的结构性不平等将得到逐步缓解。目前国际上的贫困国家都有逐步发展的趋势, 也有利于信息享有的逐渐平等。网络新媒体能否在信息享有逐渐平等的基础上, 重建国际传播新秩序, 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在新技术条件下与发达国家享有的平等权利是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新秩序研究的新议题之一。

(2) 国际传播新秩序与国家安全研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 下一代互联网在安全性方面将更安全, 可进行网络对象识别, 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 具有数据加密和完整性。下一代互联网络从体系结构上为安全付出必要的努力, 提供可信任的网络服务, 确保地址和位置的真实可信、网络对象可识别和网络攻击可防范等;无缝、高效地解决可控性问题;提供更方便、灵活的管理手段。[6]互联网的后续发展具有在安全防控方面的新特点, 这有助于世界各国运用先进的技术对国家安全的管理与社会的管理。在互联网技术尚未成熟的条件下, 会产生相应的网络黑客、网络隐私泄露等全球网络安全问题;而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将提高网络安全方面的保障, 为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安全、社会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互联网新技术运用过程中, 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从而提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扶持与帮助;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 造福发展中国家, 促进世界信息的安全与稳定, 以助于世界的新发展。加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立, 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进各国之间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发达国家在新信息的推进过程中起到不可推脱的职责。2012年9月18日, 由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互联网主管部门共同举办的新兴国家互联网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 我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 需要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推进新兴国家互联网领域的交流合作, 为全球互联网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国家安全问题应当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新秩序研究的新议题之一。

(3) 国际传播新秩序与发展中国家机遇研究。国际传播新秩序开始建立之初是传统媒体盛行的年代, 21世纪以来的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国际传播新秩序的保障。在互联网实行IPv4技术阶段, 美国等少数国家占得先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少有的持续繁荣。但在互联网IPv6技术阶段,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已经不再明显了,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下一代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7]中国在IPv4时代是一个弱者:中国一共分到的IPv4正式地址数量大约是900万, 而美国斯坦福大学是1700万, IBM公司则达到3300万。IPv6为中国的网络新媒体事业提供了缩小差距的良机。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技术研发的推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也为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推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把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 加大投资与关注力度, 举全国之力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在对外传播策略方面, 中国在建构和谐的世界传媒格局过程中, 需要遵循世界传媒新秩序的语境、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等, 开启文化发展的新时代。由于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基础具有可扩展的特征, 因而可能从本质上改善世界信息传播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并可能帮助创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资源分配原则, 以取代现有的不平等逻辑。[8]因此, 中国应该抓住机遇,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通过呼吁和对话, 发挥在建构国际传播新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构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也应当成为研究的新议题之一。

摘要:本文考察国际传播新秩序提出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对国际传播秩序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新议题表现为新数字鸿沟研究、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机遇等议题。

关键词:新媒体,国际传播,新秩序,议题

参考文献

[1]肖恩·麦克布莱恩.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 1981.

[2]李从军.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J].中国记者, 2011 (7) .

[3]丹·席勒.互联网时代, 国际信息新秩序何以建立[J].常江, 译.中国记者, 2011 (8) .

[4]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三联书店, 2003:89.

[5]Lynch.The Evolving Internet:Applications and Network Service Infrastruc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8, 49 (11) :961-972.

[6]张智江, 等.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安全[J].中兴通讯技术, 2011 (2) .

[7]张宁, 纪越峰.Ipv6技术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

议题主持词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区委要求,切实解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发展意识、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确保我局“转方式、正风气、提效能”学习活动能够扎实有序开展,今天我们第一党支部的第二党小组在此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我们讨论的议题是“构建和谐机关,从我做起”,以此来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效益、效果、效应,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上级决策部署,把工作成效体现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

今天来到我们座谈会现场的有咱民政局领导()及各党小组成员及有关同志,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主持人:下面,我们首先有请优抚安臵科的吕科长浅谈一下自己对“和谐”的认识。

吕科长:

主持人:谢谢吕科长的回答。

这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立足于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确保达到用科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促进有效运作,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请问在座的李书 记,此次开展活动,我们民政局怎样来建设优良作风,促进机关和谐?

李书记:

主持人:李书记的回答很切合实际。

下面请福利慈善科王科长借这次学教育活动给我们谈谈自己对构建和谐机关的感受。

主持人:王科长的回答很精彩!

下面由民间组织科杨科长浅谈一下对构建和谐工作环境的一些不同见解。杨科长:

主持人:谢谢杨科长的回答。

以上都是我们第二党小组成员的见解及意见,下面我想请下面的一位同志说说自己对这次议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由()来谈谈。

():

主持人:()的意见很独特!

下面由我们的肖局长就这次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大家欢迎!

肖局长:

主持人:谢谢肖局长的精彩回答。

构建和谐机关,为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认识。维护稳定工作不能简单地就稳定谈稳定,必须把稳定 放在构建和谐机关这个目标中去研究和部署,以促进和谐指导维护稳定工作,以能否实现和谐检验维护稳定工作。在我们局机关,现在面临此项工作的重点是是优抚安臵科,因此,我们再次请吕科长给我们谈谈构建和谐机关对维护稳定工作有什么新的要求。吕科长:

谢谢吕科长的回答。

以上都是第二党小组成员及相关科室人员的回答,他们的语言简练精辟、思路清晰条理、重点内容突出,大家听后感到耳目一新,我觉得讲得非常到位、很好。现在有请我们在座的领导给他们做精彩点评!

有请(): 有请(): 有请():

今天的座谈会很成功,感谢领导们的精彩点评,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组织开展好“转方式、正风气、提效能”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我们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在活动形式、方法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把活动成果体现在工作作风上,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风尚;让人民群众切实得到新实惠、新实效。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座谈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建设和谐机关从我做起 孔子曾告诫我们“和为贵”,孟子也为我们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可见,人类自古就对和谐充满着向往。当我们内心和谐的时候,必能气定神闲,宁静致远;当单位和谐的时候,必定生机勃发,事业兴旺。应该说,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创建和谐机关是每个机关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咱们开展的“转方式、正风气、提效能”活动,其实也是实出“和谐”的一种方式。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利用这次活动来建设和谐机关呢?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和谐机关,达到这次活动的目的,我们又能努力做些什么呢?这应该是每个机关工作人员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和谐机关的社会内涵

所谓“和谐”是指协调、和顺、融洽、无矛盾冲突、无相互抵触之意。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结合机关本身具有的特点,“和谐机关”的基本内涵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各部门、单位之间相互配合融洽,整个机关形成一种政通人和、运转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和谐机关应具备的标准

1.具有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机关活动的主体是人,一个和谐的机关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有个人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平台,又有全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团结友爱、互守诚信、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这是评价一个机关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

2.具有高效运转的良好秩序。一个和谐的机关不仅表现在人气的和顺,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良好的工作秩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各项制度要科学实用。单位制定的制度必须能够真正管好人,激励人。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在机关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激励机制要科学到位。一个单位所设定的激励机制要真正能激活单位同志的潜力,在干部职工中逐渐形成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3.具有优美宜人的工作环境。一要有一个优良的物质环境;二要有一个优良的文化环境;三要有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三、建设和谐机关的必备要素 1.思想和谐是基础。机关全员为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去完成大家共同的事业,要想建设和谐机关,思想上就一定要高度统一。

2.组织和谐是前提。工作上要和谐,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由领导带头,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是创建和谐机关的关键。

3.关系和谐是保障。机关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人人都需要帮助,需要关爱,要始终做到尊重老同志,爱护年轻同志,关心女同志。做工作要心贴心,办事情要实打实,真正做到讲大局而不争个人高低、讲团结而不闹个人情绪,同时也要讲原则而不当和事佬,讲感情而不伤害他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养成按职责办事、按政策办事、按程序办事的好习惯。

四、怎样建设和谐机关

建设和谐机关的目标是要着力构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志之间的和谐;构建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的干群之间的和谐;构建把握大局、密切配合的部门、单位之间的和谐。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建设和谐机关的目标呢?

1.营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工作氛围

团结共事才能成就大事。工作在共同集体里的人们只有在一个团结、和谐、互相信任的融洽环境中,才能心情舒畅,精神才能愉悦,才能集中精神做事情;相反,如果工作在一 个矛盾重重、关系紧张、彼此猜忌的环境里,心情就会很压抑、郁闷,精神也随之沮丧,就难以集中精神干工作。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团结呢?一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正确看待自己就是自我警惕、自我约束、严于律己,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正确对待他人就是要与人为善、见贤思齐,要对别人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二要学会关心他人。无论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同事之间,都要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关心。三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别人语气要委婉,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自我批评要开诚布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坚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个人名利

心平才能气和,内和才能外顺。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奋斗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与人竞争和攀比的过程,但是,应该正确处理与谁比、怎么比的问题,处理地好就能够催人奋进,处理地不好就容易导致精神萎靡,甚至误入歧途。

在机关工作,最容易攀比的就是职位和级别,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职位的升迁,因为干部队伍的结构本身就是金字塔形,越高的职位本身位子就越少。我们要在个人身上找原因,争取努力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嫉妒别人。尤其作为我们年轻人,要“保持平常心,做好当前事”,要始终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机关的老同志,也要明白“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道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只是由于精力、经验、年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有进有出、新老交替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我们要以坦荡泰然的心态来正确认识和对待,要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常常怀着一颗平和的心,把功名利禄看得淡泊一些,把事业追求看得重一些,才能减少急躁、不轻浮,才能更加冷静,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3.倡导高尚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到个人品行,也代表着整个机关的形象。如果我们只是热衷于吃喝玩乐、灯红酒绿,喜欢纸醉金迷,势必在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在机关,要倡导高尚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我们要自觉地实践“三四五”工程,努力在机关营造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丰富机关工作人员的业余生活,给大家施展才华和弘扬个性的舞台。

4.建立高效、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

建设和谐机关必须要有良好的工作机制。一是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三是要正确选拔优秀的领导干部。要把推动工作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搭建平台、提供 舞台,尽量把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每个机关工作人员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形成一种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五、构建和谐机关需要注意的问题

1.和谐不是一团和气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和谐机关也不是世外桃源。机关在不断发展,矛盾总会伴随始终,这个发展进步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动态过程。机关要进步,就意味着要不断打破原有的和谐,在更高一级上形成一种新的和谐。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和谐是在承认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状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这一切也必然反映在我们机关。构建和谐机关就是要妥善化解这些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每个成员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2.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现象,加上不同社会成员在文化背景、实践经验、阅历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这种差异。构建和谐机关,就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平保障体系。但是,这种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强调公平并不否认差别,更不是追求平均主义。3.和谐机关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绝对的、一蹴而就的。构建和谐机关,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实现人与人和睦相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我们要把和谐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构建和谐机关的各项工作,并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音律和谐,令人身心愉悦;社会和谐,成就千秋伟业。机关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和谐机关的构建者,同时,也是和谐机关的受益人。恪尽职守应该是人的第二生命,人人都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番出色的业绩,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体现高尚的精神追求,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宽宏包容、理解沟通,与人为善、坦诚相对,那么工作的环境自然就和谐了。

议题传播 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公民意识的演进,民间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影响着各类公共议程的设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为公益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公益传播的模式也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合博弈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免费午餐”(1)事件,作为一个通过新媒体进行公益动员并成功影响国家政策实施的公益行动,是最能够体现新媒体如何深刻影响甚至引领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一个案例,其在媒体近用与议题建构领域都给公益传播理论与实践带来了众多启发与思考。

2“免费午餐”行动议题的建构路径

通过对其官网、官微以及相关访谈报道资料的分析与梳理,笔者认为“免费午餐”行动议题的建构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2.1 议题发起:公信力、影响力的人发起议题

“免费午餐”公益项目是由香港《凤凰周刊》首席记者邓飞发起,在项目的起步阶段,邓飞利用其自身精英媒体人丰富的人脉以及资源优势,为项目的运作奠定了前期的物质及人力基础。而其作为精英记者的公信力也为项目在运作的前期提供了较好的认证及传播资本。

2.2 议题保护:传递组织信息与吸引公众关注

由于微博平台的信息海量与嘈杂的特点,在议题发布初期组织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质疑。因此在这一阶段,组织十分重视关于项目运作信息以及平台运营管理信息的透明、公开、及时发布以及和网友的互动沟通。通过在微博中频繁的信息传递与互动,组织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和积累了大量的公众关注。

2.3 议题传播:名人参与和意见领袖支持与推动

名人作为拥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公众人物,能够为组织积累更广泛的公众关注与传播资本。因此,组织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频繁地与各领域的意见领袖互动沟通,并动员意见领袖成为活动的推动和倡导者,从而使组织议题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2.4 议题扩散:吸引传统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当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就需要借助传统媒体来扩展传播途径。因此,组织在议题扩散过程中十分重视与各级媒体的互动沟通,一方面组织利用其自身的媒体资源优势邀约项目当地的特定媒体对活动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报道,另一方面在组织的微博平台也频繁地与媒体及媒体人官微互动强化媒体对组织的关注,不断建立人脉积累传播资本,最终使议题能够进入媒体议程并受到积极报道。

2.5 议题维护:项目信息的持续发布

具体的事件固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公众的关注,但大多数情况下组织议题处于一种平稳维护的状态。在议题维护方面,“免费午餐”官微重视组织信息的持续发布,通过不断在微博平台上展现“免费午餐”的正当性和可行性,来增加公众对项目的信任和参与的热情。

2.6 议题发展: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支持

“免费午餐”组织通过逐步动员名人与意见领袖引发目标公众关注,继而吸引资助人及资助企业的持续支持,并借助媒体阐明项目必要性与扩大项目影响,从而引导更广泛的利益方的关注和投入,在汇聚各阶层民意后最终吸引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上升到国家公益的层面,使特定的社会问题得到持续而有效的解决。

3 微公益模式的创新

“免费午餐”依托微博这一新的媒体平台,创造并实践了很多有效的公众参与公益的新形式。例如微博转发集资模式、微博拍卖行动等。如“与薛蛮子共进午餐”事件通过拍卖名人的会餐权来募集善款;再比如“和胡牧一起来打球”事件就是通过拍卖与名人的娱乐权来筹集资金。组织还鼓励普通通过拍卖自己的闲置物品等方式来参与公益捐助,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参与。

“微博拍卖”的形式通过普通网友都能便捷参与的网络拍卖的行动设计,也给“免费午餐”微博带来了很多新的话题,粉丝的巨大基数也有效地保证了议题在较长时间内占据着“意见领袖”的位置,通过不同的拍卖对象,话题在不断被重复的同时也不断被更新,从而保证了议题在较长时间内的有效传播。

无论是“微博集资”还是“微博拍卖”,这些都体现了组织对于新媒体平台特性和规律的合理把握与运用。微博作为一个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体平台,具有使用便捷、沟通及时、信息裂变等特点,这些都要求组织在近用微博平台时要注意话题的互动性以及参与的便捷性等问题,并且要在互动中建立和维护与公众的黏性关系,不断积累活跃用户的关注和参与,逐渐积淀为组织最有价值的传播资本。

4 组织议题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综合以上对“免费午餐”议题建构路径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4.1 识别关键的议题角色力量,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

公益组织在建构特定议题时,要善于准确地识别可能对议题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群体,并相应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和传播渠道对关键的角色力量进行有效的动员。在“免费午餐”行动议题中,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特定领域的意见领袖、具有捐助能力的城市中产阶层和富裕人群、资助企业以及基金会等都是组织需要重点动员的关键角色力量。

4.2 通过信息公开与民众参与,建构组织行为的正当性和权威性

由于公益组织的社会募捐行为具有比较明显的公共性,因此公益组织本身的正当性及合法性在获取公众信任层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免费午餐”行动十分重视对于组织运营透明度议题的建设,为组织的项目开展及行动动员积累了良好的公众信任资本。

4.3 把握新媒体平台特性,进行核心信息及活动形式的设计

组织想要在信息海量的微博平台成功吸引公众的关注,就要在议题内容的设计以及传播形式的包装上具有独特的创意和价值,这样才能使组织议题更有效地进入公众视野。与传统的公益模式相比,微博公益更在乎对公众注意力和关注时间的影响,而只有有价值的内容和有传播力的形式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交替中抓住公众的注意。

4.4 吸引传统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进行更广泛的社会动员,实现组织议题向公众议题的转换

当组织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要通过积极的传统媒体近用来扩展议题传播的渠道,引导媒体成为民意塑造和凝聚的平台;而随着传统媒体介入议题传播后,主流社会舆论便开始逐渐形成。基于微博的公益传播事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公众影响力的社会公共事件,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形成更广泛的公众动员,实现组织议题向公众议题的转换,争取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新媒体环境为公益组织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公益组织的媒介近用,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性公益传播,还需要组织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总结,也需要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瑜琳.微博公益活动的动力机制研究[J].今传媒,2014(2):103-104.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8.

[3]曾繁旭.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J].开放时代,2006(6).

上一篇:学生安全稳定下一篇: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