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说明文

2024-05-29

写好说明文(共6篇)

写好说明文 篇1

小学高学段现行教科书人教版编排了一单元的说明文。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及物、阐明的事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然而,对于初学说明文的小学生来说,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即使连续学习一单元的说明文,也不会完全理解、掌握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作技巧。因此,课后安排一两篇说明文,让学生有选择地把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技巧,通过写作实践,转化成学生自己真正的本领。能否把感性的东西转化成理性的技能,能否让知识的火花擦燃满天彩霞,关键在于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明文呢?我在教学中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一、审题立意

写说明文如同写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介绍的事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用途,新奇的方面,等等。小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熟知的事物作为练习的题材,还要明确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这才是它与其他文体表达方式的根本区别。这样,才会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符合题旨。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盲目下笔,才会写出符合要求的说明文,才能把要介绍的事物说明白。

二、归类选材

命题作文,说明的题材一目了然,就只需弄明白已知命题归属于哪一类,是玩具类还是家电类?是家禽家畜还是野生动物?然后着眼说明的角度去选材。

若是自拟题或半命题的说明文,则除了恰当拟题外,也需明确说明文题材的归类,才能达到题精材当,为写出一篇成功的说明文奠定扎实基础。

小学生初学写说明文,一定是绝大多数人熟识的事物。所以,我课后安排命题作文《鸡》。我在指导学生写《鸡》这篇说明文时,主要指导学生去观察,回忆“鸡”的羽毛色泽、动静、形态、生活习性和用途;在《我的电动玩具》一文指导时,先让学生完整命题,把自己平时闲耍时最喜欢玩的玩具名称补充填写在题目的横线上,如“猫”、“飞机”等,然后测量玩具的尺寸,观察玩具的构件组合、运动状态,使学生“成竹在胸”,为顺利而成功地写好第一篇说明文把好关。

三、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功与否。对于初学写说明文的小学生来说,要从最熟悉、最常见的地方着眼,设计问题,这样才易写,才能写出比较成功的说明文。

《鸡》一文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鸡的羽毛颜色、光泽是怎样的?

2.鸡是走路动态、打鸣状态、伏卧状态是怎样的?

3.鸡喜欢吃哪些食物?

4.鸡肉、鸡骨、鸡内金的用途有哪些?

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介绍说明确定方向的,心中有了方向,写作时就会紧扣主题,有序而集中地说明确定题材,才不会造成无话可说,偏题、散乱无序的现象,为成功地写好说明文把好又一关。

四、谋篇构思

谋篇构思实际就是对确定的说明文题材的一个雏形规划设计,是一篇文章篇幅长短,顺序先后,内容含量多少的构思,归纳起来就是一篇成功作文的远景蓝图。

例如,《鸡》文是这样指导学生谋篇构思的:

培养学生谋篇构思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的最关键一环。

五、关键词

关键词是一篇作文的主轴线,它在文章中起串联句段的作用。无论是说明文,还是其他文体的文章,如果没有了关键词,文章就像断了脊椎的蛇一样不能爬行,支离散乱,偏离题目,有了关键词,文章就显得主题明白突出,内容集中紧凑,首尾一体,读来引人入胜。

我对《鸡》一文指导学生列出的关键词是:“鸡”、“羽毛”“颜色”、“光泽”、“走路”、“打鸣”、“伏卧”、“食物”、“肉”、“骨”、“内金”、“乐趣”。

六、范文引导

通过前五个步骤的指导,学生会明白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知道“按图索骥”了,但是,可能还有少数人还处于模糊朦胧状态。“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初学写说明文的小学生,第一篇说明文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他们能否迈过这个槛,范文引导是很关键的。用范文引导,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了范文引导,犹如在茫茫黑夜里为夜行人在远方亮起了一座灯塔,又如为初学人体素描的学生眼前站立了模体真人,它让初学写说明文的小学生有路可寻,有形可模。

对于范文引导,我常采用以下方法(二者必具其一):

(一)借助已学过的说明文,选取一些句子、段落去改写,从对句子的改写到对整段文章的改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帮助学生迈过这个“槛”。

(二)为学生写一篇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完成命题,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勇敢迈出艰难的第一步。

在如何指导小学生写说明文的尝试过程中,我总结出的六步指导法,也仅仅只是个人在教研教改活动中的摸索和尝试,由于知识浅薄,可能存在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方家不吝赐教,给予热情指导,本人不胜感激。

写好说明文 篇2

刘春文教育硕士,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全国中考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浙江省首届基础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绍兴市学科带头人。著有学术专著《初中语文读写教学探微》,参编教辅图书二十余本。

语文新课标指出,八年级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要求:“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做到明白清楚”。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而学生,又如何进行说明文的有序训练?

“先写后教”的作文微格训练无疑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方式。所谓作文的“格”,即文章的共同规律、技法、技巧。作文微格训练就是,结合网络,综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作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初中作文的训练效率。现在以人教版八下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为范本,从微格切入,试着抓住事物特征,有序推介事物。

一、借助视频,口头作文,初步感知说明对象

课前放映《魅力绍兴》视频,激趣导入,并让学生猜猜这是哪里?有哪些特产?接着让学生在欣赏了绍兴的美景后,说说其中的特点就是水多、桥多、船多。从而引出说明对象乌篷船,并引领学生进行口头介绍。

开头引入视频,主要是为了营造氛围;让学生口头作文,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便于教师掌控学情,进一步设计导入。

二、出示图片,仔细观察,抓住外形有序介绍

绍兴是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乌篷船被誉为绍兴的“水上的士”。

【片段练习】

写一写:认真观察图片,写一段关于乌篷船的特点、构造等的说明性文字。150字左右。(抓住船的特征来写)

【习作示例】

乌篷船,全身漆黑,船上盖有篷。下雨时,可用来遮雨;阳光毒辣时,可用来遮阳。可谓是用处多多。船身不过是几米的长度,可是却可以载人。(写作技巧 )因为船身窄而长,所以在水面上行驶时可以箭步如飞。船多却不会显得水面拥挤。

【当堂点评】

乌篷船的特点有许多,首先要注意观察乌篷船的样子,先从整体再到局部,看看乌篷船有哪些特点;然后有条理地介绍,可以抓住核舟的外形特点,如船长、船高、船头、船尾等。章鸿颖同学先从整体颜色切人,再写船篷、船身。但显得比较笼统,如船身到底是几米?有多窄?有哪些用处等?这些小作者似乎都没有介绍,还有说明的顺序及说明的方法都可以进一步完善。

三、欣赏视频,修改完善,力求说得具体明白

在观察静止的图片后,对乌篷船的外形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接着请学生再仔细观看乌篷船的视频,从外形深化到内部构造、功能等方面,对乌篷船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刚才老师所教的方法再仔细修改”。

【修改示例】

乌篷船被称为绍兴的“水上的士”,而它也更是绍兴的一张名片,一个标志。

乌篷船,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船体全身漆黑,船上盖有篷。船的长度不过是三四米,船高约一米,而宽度仅有五十公分,不同于行驶在大海上的巨轮那么笨重,它可以十分轻捷地穿梭于绍兴的每条河流之间。船上有两个用竹子编成的乌篷,全身乌黑,这便是“乌篷船”名字的来源。

船尾可由一位撑船技艺高超的船夫来操控。船中央可坐两至三名游客,以便游人在水中观赏绍兴美景,船中央的黑篷不仅能够遮风挡雨,也成为了水上一道特有的风景,船头如梭子一般上翘,它的实用价值似乎并不高,但它流线形的外形,可以使乌篷船在水中行驶得更快。

浅析中学生如何写好说明文 篇3

【关键词】说明文;对象;顺序;方法;语言

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一种常见的文体,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文体。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它更强调科学性、客观性,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那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同学们怎么样才能把它写好呢?我根据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把它归纳为“四抓”。

一、抓说明对象

所谓抓对象,就是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个性)。事物的特征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赵州桥时不但介绍了他的地理位置、雄伟的外观,而且还详细的介绍了它的构造原理以及它的历史价值。这样就把赵州桥的特征介绍的比较全面,也使读者对这座古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可如何才能掌握事物的这些特征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而且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事物的特征。

二、抓说明顺序

我们平时做什么事情都要求有条理,当然写说明文也不例外。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作者要清楚说明具体事物时是按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内到外还是由主到次的顺序写,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样才能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当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几种说明顺序交叉使用的现象。如《中国石拱桥》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文章先谈世界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这样写既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特征又符合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由此可见我们在考虑运用何种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说明文写的更好。

三、抓说明方法

自古以来,人们做事情总喜欢讲究方法,因为方法得当可以使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文章也不例外。在写说明文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而且它也是衡量说明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比如要说明石拱桥的外形,作者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通过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的眼前就能呈现出石拱桥的形状了。再如,要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就说“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几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通过列数据就很好的证明了它的古老与坚固。再如在写卢沟桥的狮子时,作者写道“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就通过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把这些石狮子写的栩栩如生,同时也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要写好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得当运用确实很重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要根据要求灵活的运用。

四、抓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通俗。

语言准确: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说明文的语言要不得半点的夸张,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词语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比如《中国石拱桥》在写赵州桥的修建年代时就写“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因为赵州桥建造的确切年代已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虽用了“左右”但是更体现出他在尊重事实,给我们的信息也反而更准确。

再如,作者在写道我们石拱桥悠久的历史时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文字中虽用了表示约数的“大约,可能”,但是反而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简洁:就是语言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例如《中国石拱桥》在开头一段介绍石拱桥的外形时,就用“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极简洁而形象地点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如《中国石拱桥》写道“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样通俗的语言就更有利于人们对赵州桥的认识与了解。

有话好好说 篇4

我一直对广播节目的销售市场心存怀疑:新闻节目地域性太强, 免费播我都敬谢不敏——南京的听众不会想知道千里之外的番禺或石家庄的鸡毛蒜皮;音乐节目会不会好点儿?也不尽然。音乐最不具有独占性, 缺少版权意识的国人, 即使没得到唱片公司的授权, 也能第一时间down到最新最老的歌曲, 不如把购买节目的钱用来培养自己的DJ。相形之下, 似乎只有脱口秀节目还有点儿生存空间, 聊些时效性不那么强、地域色彩不那么浓的话题, 总还是有市场的吧?

——可是, 也错了。

前不久, 有家广播节目销售公司向我推荐了一档节目《叶文有话要说》。公司的文案上是这么写的:“每天在哈尔滨市行驶的出租车中, 最受的哥追捧的节目是黑龙江都市女性广播的《叶文有话要说》。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 《叶文有话要说》收听率一度突破20%, 名列全国广播节目收听率排名第一……

20%的收听率!它意味着, 《叶文有话要说》比你听过的任何一档南京地区的广播节目的收听率都要高上数倍。任何一档。数倍。

第一档节目里, 一个怀孕7个月的女士打进电话, 说男朋友不认肚子里的孩子, 要求她打掉, 原因是家里有个青梅竹马的正牌女友。在该女士终于泣不成声时, 叶文声色俱厉地咆哮开了, 我完全被震慑住, 但不忘非常职业地拿出笔和纸, 记下了主持人的几个金句:“你没有志气”、“你必须得坚强”、“你没有那个本事, 干嘛去怀孕啊?”、“你那个孩子的父亲, 就是个牲口, 用我们家公猫比喻你那孩子的父亲, 都糟蹋了我家的公猫”……主持人一个人一口气说了10分钟, 完全是个人表演, 那听众的啜泣声越来越小, 几乎听不见。

虽然手头事情很多, 我还是打乱原先的计划, 忍不住开始听第二档节目。这档节目里, 一个56岁的再婚女子遭遇家庭暴力, 老公喝完酒就开始羞辱她和暴打她, 有时连女儿也对她施暴。提起身上的伤痕, 该女子在电话那头哭出声来。叶文断然爆喝:“好了!你停了!你心脏不好, 难道耳朵也不好了?!你在这儿嚎什么?!”“你还等什么?等死?!等人家给你开个欢送会?!”“你挨丈夫打挨闺女打, 你挺享受, 你是受虐狂吧?!”我像听女子单口相声般听完这档节目。

可以就此打住了。是否购买这个节目已不重要, 《叶文有话要说》引发了我对这一类谈话节目的思考。

人类情感的丰富多样和千奇百怪, 远胜于我们的想象。当事人把自己的经历搬到电波里, 一是出于天生的倾诉欲望, 二是出于对主持人的信任, 三是寻求可能的解决渠道。这三点有层级之分, 不可颠倒。在第一个层级上, 我们常常不会把难言之事告诉亲近的人, 有时却对陌生人言无不尽, 就是因为他要倾诉, 要安全地倾诉, 不引致危害现有关系的倾诉。第二个层级上, 电波那头的当事人是没有面貌的, 无法识别的, 第二天他可以如常上班、生活, 他需要主持人不要与他的现实生活发生交集, 他对主持人的信任是对他的职业的信任, 主持人不过是听众情感的垃圾筒。第三个层级上, 听众不会幼稚到希望主持人的三言两语就能解决他生活中的困扰, 他不过是在众多的解决途径中寻找一条被主持人认可的方式, 以强化他的选择。

我的爱好说明文 篇5

那是我七岁时的寒假,我被妈妈拉到了琴行,她想让我学一种乐器来陶冶我的情操,琴行里的乐器琳琅满目:钢琴、小提琴、古筝、箫、葫芦丝、吉他……我对这些玩意儿丝毫不敢兴趣,刚想拉妈妈回家时,一阵美妙的音乐传进了我的耳朵。我闻声跑去,只见一位老师正在拉小提琴,我疑惑不解,为什么那根棍子似的东西能在小提琴上“跳来跳去”?能演奏出那么美妙的乐曲?妈妈见我痴迷的样子,便问:“你想学这种乐器?”我点了点头,旁边的行长说:“小朋友,你可要想清楚哟,练小提琴可是十分辛苦的,每天都要练的!”我已陶醉在那优美的音乐声中,便一直频频点头。

从此,我踏上了遥远、漫长而又艰辛的学琴之路。

暑去寒来,我学小提琴已经有四年了,现在我已经练到七级了,可以演奏许多协奏曲和乐曲,基本的练习曲更是不在话下,在学小提琴的时候,我有很多次想要放弃,因为拉小提琴实在是太辛苦了,在别人躺在床上看书时,我在练琴;当别人舒舒服服地看电视时,我也在练琴。但是每当我有这个念头时,就会把这个念头打得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坚持需要一辈子,放弃只在一秒钟”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冬天,手指按在琴弦上特别疼,往往拉完琴后,手指的肉就会发紫,需要轻轻地揉捏才会好。我总是咬咬牙,因为我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是不会半途而废的。

作文教学要架设好说写之桥 篇6

确定主题,教师示范

目前的中年级作文训练.一般是每学期大作文7次到8次,为了写好这七八篇习作,教师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学生写出来的依然是干巴巴的几句话,教师不满意,学生很痛苦。如何在学生未写之前,有效的指导和引领,这是教师必须要好好思考和研究的。

以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8篇习作为例,主题分别有:写一件事、自画像、写一处景色……笔者利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进行示范。以“写一件事”为例,教师口头叙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意思的事情,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叙述到第三件事情的时候,要求学生复述:老师今天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先说了什么,接着说了什么,留意叙述内容的先后顺序。逐渐的,在学生领会了说一件事的大致方法后,老师试着邀请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一说。就这样,慢慢地,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练习“说”一件事,两周后,学生聆听老师和同学的口头作文大约有10篇左右,在此基础上,按照教材的要求再用笔成文,难度就有所降低了。

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确定主题,教师引路,既是为学生找到“说”的话题,让他们在无序、杂乱的思维活动中找到言语表达的着力点,并通过具体的语法练习“说”话,为写作降低难度,这是训练重要的起始点。当然,除了习作主题外,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规范的段落、课后习题等,都可以用为学生练“说”的主题。在中年段的起始阶段,“说”“写”结合得好,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会同时得到发展,它有利于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

有效指导,提纲引路

在作文三级转换理论中,内部言语要转换成外部的书面言语表达,就必须经过外部口头言语表达的这一环节,在习作成文的过程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言语是发展书面言语的依据,“说”的训练为完成习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何指导学生会说话,说好话呢?

以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的习作八为例,本篇习作要求学生编童话故事给小朋友听,使他们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书上提供了几幅图,可以选用。在习作课的一个星期前,笔者就利用时间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练习说说图上的内容。一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有的甚至就一两句话。笔者问学生:“要想说好这幅图,哪些内容必须要说清楚。”在大家的讨论下,他们觉得,至少要说清三个方面的内容:图上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什么良好习惯。达成共识后,学生再次进行练说,结果发现,内容依然很简单,于是全班再一次组织讨论,学生们觉得事情的经过太简单,缺乏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没有说出来。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纠正,学生渐渐明白“说”话也要有顺序、有重点、有想象、有结果等。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适时指导学生记录下重要的词句,比如,主人公、事情经过、良好习惯。再到后来的在“事情经过”后面加上“表情、动作、语言”等词语。学生就是循着这些词句一点一点地把所选择的图意说清楚。可以说,有效指导、提纲引路,才能为下一步的构思成文打下扎实的伏笔。外部口头言语也才能顺利转化为外部书面言语。

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先说后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必须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说到写,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把口头言语能力转化为书面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凡要求书面完成的作文,笔者都是指导学生先“说”后“写”,让他们说给家长听,说给老师、同学听,说的人在思考中,不断进行语言的组织、筛选、加工、改进,听的人不仅是一种学习、交流,更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对方的不足,这样的“你来我往”是一种相互的学习、借鉴、提高、促进的过程。说过以后再简单地列出自己说话的提纲,在习作课上,再说给老师听,这样的几次下来,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更好。

外部口头言语表达与书面言语表达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仅能相互融合,更能互相促进。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言语训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因此,关注并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把“说”和 “写”结合起来,由说到写、先说后写、以说促写、以写促说,形成科学而又系统的训练,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把口头言语的表达能力转化为书面言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习作水平,提升言语智慧。

上一篇:深圳经验下一篇:MIPPO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