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加压素Ⅱ(精选4篇)
尾加压素Ⅱ 篇1
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 U-Ⅱ) 最早是在硬骨鱼的脊髓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分离出来的一种生长抑素环肽, 1998年Coulouarn等首次在人体中克隆出U-Ⅱ (hU-Ⅱ) 。hU-Ⅱ及其受体的分布提示它们可能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U-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1 尾加压素及其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分布
目前已知, 不同物种U-Ⅱ的结构有差异;如鱼类U-Ⅱ由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蛙类U-Ⅱ由1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而人类U-Ⅱ是由其前体水解形成的唯一具有生物活性的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神经肽。不同物种的U-Ⅱ都有一环形结构, 即C末端的六肽序列:半胱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 (C-W-F-K-Y-C) [1]。此环状中心高度保守, 是U-Ⅱ的活性中心。
U-Ⅱ及其受体分布很广泛。在心血管系统中, Ames等[2]采用免疫扩散法观察到心肌细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的平滑肌细胞和吞噬细胞内都含有U-Ⅱ, 提示U-Ⅱ在心血管疾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hU-Ⅱ受体 (UT) 在人类多种组织中表达, 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等[2,3,4]。
2 尾加压素Ⅱ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效应
2.1 尾加压素Ⅱ的心脏效应
U-Ⅱ有调节心肌功能的效应。Russell等[5]体外实验表明U-Ⅱ对人的心房和心室有正性肌力作用;U-Ⅱ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右心房肌小梁的收缩力, 同时, 20 nmol/L hU-Ⅱ可轻度增加右心室肌小梁的收缩力。动物实验中, Le Mevel等[6]向清醒鳟鱼动脉内注射小剂量U-Ⅱ引起鳟鱼心率减慢, 而大剂量U-Ⅱ除引起鳟鱼心动过缓外, 还引起持续的心输出量减少, 该效应能被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阻断。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中, 小剂量的U-Ⅱ可使心输出量轻度增加, 大剂量U-Ⅱ (>30 mol/L) 则使心功能呈剂量依赖性下降, 心排出量减少, 心率减慢, 心室内压上升速率降低, 心肌收缩功能抑制[2]。
2.2 尾加压素Ⅱ的血管效应
U-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然而对于不同的种属、不同的作用部位, U-Ⅱ对血管的作用有很大差异。Ames等[2]使用U-Ⅱ静脉注射麻醉非人灵长类动物, 发现U-Ⅱ可显著增加总外周阻力。另一组研究在离体血管的试验中发现, U-Ⅱ刺激大鼠胸主动脉的收缩, 其收缩效应呈浓度依赖性[7]。然而用U-Ⅱ静脉注射清醒大鼠, 发现U-Ⅱ可剂量依赖性引起大鼠肠系膜及后肢血管舒张[8]。另外, U-Ⅱ可舒张大鼠离体冠状动脉, 此效应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阻断[9]。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 U-Ⅱ可引起动脉血管广泛收缩, 但是其对静脉血管效应较差[10]。对于人体血管的作用, U-Ⅱ可引起人冠状动脉、乳动脉、隐静脉和脐静脉的收缩, 其收缩动脉血管作用是内皮素1的50多倍, 缩静脉血管作用约为内皮素1的10倍[11]。健康人肱动脉注入U-Ⅱ后发现前臂血流量降低, 提示U-Ⅱ可引起人体肱动脉起收缩[12];U-Ⅱ对人类小肺动脉 (内径大约70 μm) 和人类腹部主动脉 (内径大约20 μm) 也有较强的舒张效应[13]。有研究表明U-Ⅱ有能收缩脐静脉和隐静脉[11,14], 且其效应强于内皮素1的静脉收缩作用。
2.3 尾加压素Ⅱ的促细胞增殖效应
U-Ⅱ是一种强烈的丝裂原, 可以刺激多种细胞增殖。张勇刚等[15]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研究U-Ⅱ对细胞的促丝裂作用, 发现U-Ⅱ能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以及肾系膜细胞DNA合成, 3H-胸腺嘧啶掺入增加, 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呈剂量依赖性。彭公永等[16]在兔实验中亦发现U-Ⅱ能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另外, U-Ⅱ还能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增加, 促进心肌胶原沉积, 并参与了心肌重塑过程。Tzanidis等[17]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力衰竭模型研究发现, 梗死后心肌重构与心脏中U-Ⅱ受体基因表达明显增加有关。
3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
3.1 尾加压素Ⅱ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Douglas等[18]2002年提出hU-Ⅱ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有关, 他们发现hU-Ⅱ及其受体mRNA在终末期CHF患者的心肌细胞中明显表达, 而在早期CHF患者心肌细胞中表达明显减少, 在健康对照组心肌细胞中没有或极少有表达, 心内膜下心肌细胞较心外膜下和心肌细胞有更强的hU-Ⅱ表达。该研究中终末期CHF患者心脏U-Ⅱ表达上调, 而且其表达集中在受损的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 提示hU-Ⅱ可能在CHF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ussell等[19]研究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主动脉根部血中hU-Ⅱ含量明显高于无心力衰竭胸痛患者;同时, 无论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还是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 其主动脉根部hU-Ⅱ含量均高于同类无心力衰竭的患者, 提示hU-Ⅱ含量升高与疾病原因并无明显关系而与心功能密切相关。Lapp等[20]研究发现hU-Ⅱ与左心室舒张末压正相关, 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 (NYHA分级) 正相关, 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 NYHAⅢ级患者循环hU-Ⅱ明显高于NYHAⅠ级和Ⅱ级患者, 而NYHAⅠ级和Ⅱ级之间无明显差别, hU-Ⅱ与脑利钠肽明显相关, 表明血浆hU-Ⅱ明显升高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损害成正比。因此, 多项研究表明, 血浆hU-Ⅱ水平升高对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是有效的生物学指标, 干预hU-Ⅱ通路的药物可能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发挥作用。
3.2 尾加压素Ⅱ与冠心病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hU-Ⅱ及其受体表达增多, 提示hU-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Maguire等[21]认为hU-Ⅱ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的收缩作用明显大于心外膜的大血管, hU-Ⅱ有致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方石虎等[22]研究发现,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U-Ⅱ水平逐渐减低, 并且较正常人U-Ⅱ水平显著降低, 推测血浆U-Ⅱ减少的机制可能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聚集了更多的U-Ⅱ, 使血浆U-Ⅱ含量就相对减少, 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提示血浆U-Ⅱ水平的这种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斑块的稳定与否有关, 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突发事件的临床观察指标。同时, 由于其血浆浓度远远低于组织浓度, 推测U-Ⅱ可能主要以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发挥作用。张丽芳等[23]研究发现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正相关, 是继年龄、血糖异常、高血压之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严重冠脉病变患者血浆中尾加压素Ⅱ水平显著升高, 并且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明显正相关。
已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后再狭窄的发生与血管的弹性回缩、血管新生内膜增厚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密切, 有研究发现U-Ⅱ可能参与这一病理过程。方石虎等[24]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U-Ⅱ水平, 结果表明,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前后比较U-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CA或支架置入造成局部血管内膜撕裂和斑块破裂释放U-Ⅱ, 导致血浆U-Ⅱ水平升高, 从而反馈致冠状动脉血管收缩, 并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 参与再狭窄的发病过程。U-Ⅱ在PTCA后再狭窄中的地位、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3.3 尾加压素Ⅱ与高血压病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U-Ⅱ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对血压的影响较为复杂。Cheung等[25]研究表明, 高血压患者血浆U-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收缩压与血浆U-Ⅱ明显相关。另一组研究则证实血浆U-Ⅱ水平高的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收缩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6]。说明在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血浆U-Ⅱ的增高可能起重要作用。但周启林等[27]研究结果显示hU-Ⅱ可能未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4 展 望
U-Ⅱ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的血管活性肽, U-Ⅱ对心、肾、肝等器官功能作用的研究日益引起了人们热切关注, 尤其在心血管领域, U-Ⅱ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信通过对U-Ⅱ受体、抗体的相关研究, 挖掘出U-Ⅱ受体阻滞剂及拮抗剂, 将会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尾加压素Ⅱ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疑似或确诊冠心病(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病人114例(均资料完整)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男75例,女39例,年龄33岁~78岁(58.26岁±11.72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29例与冠心病组85例。排除标准:①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Ⅱ级以上心功能不全病人;②肾功能不全病人;③心肌梗死病人;④有血管重建手术史(6个月内)。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浆标本的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在行冠状动脉造影前应用Lavender真空采血管(内含EDTA)采集静脉血10 m L,分离血浆(4℃放置4 h内3 000 r/min离心10 min),加入抑肽酶5μL,于-70℃冷冻保存待测。
1.2.2 尾加压素Ⅱ的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Phoenix Pharmaceuticals.Ins,购自美国凤凰公司),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步骤简述如下[6]:二抗包被的96孔聚丙乙烯酶标板,每孔加入50μL样本稀释液,再分别加入标准品和待测血清50μL,标准品尾加压素Ⅱ浓度分别为100 ng/m L、10 ng/m L、1 ng/m L、0.1 ng/m L、0.01 ng/m L,再加入25μL兔抗人尾加压素Ⅱ,25μL生物素标记尾加压素Ⅱ,竞争法测量样本中尾加压素Ⅱ浓度。
1.2.3 冠脉造影检查及评定标准
冠脉造影仪器采用德国西门子全数字化通用型平板血管造影系统,造影剂采用碘比乐370,剂量1 m L/kg~1.2 m L/kg。按常规选择投照体位采用Judkins法行冠脉造影检查。冠状病变造影检查结果由2名专科医师判断,至少采用2个体位影像投射(2个体位间的角度>35°)。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7],①1分:1%≤狭窄程度<25%;②2分:25%≤狭窄程度<50%;③4分:50%≤狭窄程度<75%;④8分:75%≤狭窄程度<90%;⑤16分:90%≤狭窄程度<99%;⑥32分:狭窄程度100%。评分根据狭窄部位重要性确定系数,病人病变程度的总积分为各个病变积分的总和。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单变量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尾加压素Ⅱ水平相关性分析
排除年龄和性别两个影响因素,尾加压素Ⅱ水平与Gensini积分二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性(r=0.193,P<0.05),与其他影响因素不存在相关性。
2.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年龄、收缩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Gensini积分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尾加压素Ⅱ水平以及其余指标比较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Gensini积分与各危险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Gensini积分作为应变量,以表1中的除(Gensini积分外的其他23个参数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年龄(β=0.67,P<0.05)、血糖(β=0.134,P<0.05)、中性粒细胞(β=0.233,P<0.05)、吸烟指数(β=0.079,P<0.05)、LDL-C/HDL-C(β=0.137,P<0.05)、脂蛋白(a)[LP(a)](β=0.088,P<0.05)、尾加压素Ⅱ(β=0.191,P<0.05)是Gensini积分的独立影响因子。详见表2。
3 讨论
尾加压素Ⅱ作为血管活性肽,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增生,对抑制细胞分子凋亡也起到一定作用,可加速泡沫细胞形成,增加内皮细胞[8,9]。相关报道表明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性,目前关于冠心病病人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变化有一定研究,但其是否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独立影响因素尚未见明确报道。
尾加压素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甲亢组选择2007-10~2009-10我院门诊及住院甲亢病人88例, 男41例, 女47例, 平均年龄 (39.68±13.90) 岁, 均为初发未治的甲亢患者。所有病例其临床表现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 、促甲状腺素 (TSH) 均符合甲亢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无甲亢性心脏病。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 男14例, 女16例, 平均 (40.13±14.99) 岁, 均无甲状腺疾病及家族史。两组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①血浆UII、ADM测定 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4mL注入含EDTA和抑肽酶各100μL的预冷试管中, 混匀, 4℃, 离心分离血浆测UII、ADM。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采用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药盒, 各项质量控制指标均符合要求。 ②血清FT3、FT4、TSH测定:采用德国Roche 2010电化学发光仪及试剂盒测定, FT3、FT4质控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4.3%, 4.6%, 批间为6.1%, 6.4%。 ③心脏结构功能测定:采用美国GE ViVid seven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2.7~3.5MHZ, 病人采取左侧卧位, 测量舒张末期左房 (LA) 、左室 (LV) 、右室 (RV) 的内径, 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 (IVSTd) 、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 (LVPWTd) , 左室射血分数 (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FS) , 舒张期二尖瓣血流的E峰和A峰, 并计算A/E比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差异性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以及配对t检验, 参数间相互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亢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UII、ADM水平比较
见表1。
2.2 甲亢组与正常对照组心脏结构功能测定结果
见表2, 3。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P<0.0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ADM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降低外周血管循环阻力, ADM排钠、利尿,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ADM可抑制Ang II刺激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 抑制心肌肥厚[1]。本研究结果显示甲亢患者血浆ADM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ADM与LA、LV、RV、EF、FS呈明显正相关。因此, 甲亢患者血浆ADM水平升高对心血管系统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UII是目前所致体内作用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 其缩血管效应比内皮素强10余倍[2]。本研究结果显示甲亢患者血浆UII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甲亢患者EF、FS与患者血浆UII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甲亢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增强与患者血浆UII水平升高有关。本研究发现甲亢患者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 (LA)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 、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RV) 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 甲亢患者LA、LV、RV与患者血浆UII呈明显正相关。提示甲亢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与甲亢患者血浆UII水平升高有关。Tzanidis等在新生大鼠离体心肌研究中发现UII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 促进原骨胶原I型和II型以及连接蛋白mRNA转录水平, 持续促进胶原形成增加, 同时通过Gaq和Ras依赖性细胞信号内转导途径激活肥大表型导致心肌细胞肥大[3], 提示我们甲亢患者UII持续升高可能导致患者心脏肥大, 以致心衰。本研究结果显示甲亢患者血浆UII、ADM水平升高参与了甲亢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提示我们应用ADM或UII受体拮抗剂可能预防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生。
关键词:甲亢,尾加压素Ⅱ,肾上腺髓质素,心脏结构功能
参考文献
[1]Tsuruda T, Kato T, Ritamura, et al.Adrenomedullin:a possible au-tocrine or parocrine inhibitor of hypertrophy of cardiomyocytes[J].Hrtension, 1998, 31 (1) :505-510
[2]Ames RS, Sara HM, Chambers JK, et al.Human urotensin II is a potent vasoconstrictor and agonist for the orphan receptor GPR14[J].Nature, 1999, 401 (6750) :282-286
尾加压素Ⅱ 篇4
UII又称为尿紧张素, 是近些年发现的一种血管活性物质。UII最早是从硬骨鱼尾垂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神经环肽。实验证实UII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能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如调节渗透压、内分泌、血管平滑肌功能等, 特别是其心血管效应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近年研究表明, [1]UII除了可以引起血管的收缩作用外, 还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的增殖。此外, UII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对一些小动脉、微动脉和冠状动脉可能产生一定的舒张作用, 当然, 其中或许还有一些不确定的结果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验证。
二、UII的生物学特征
UII是一种生长抑素样神经肽, 从人到鱼、蛙、鼠等多个物种的UIIC末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高度保守的环状6肽结构, 它也是UII生物活性的中心。而N末端的前导酸性氨基酸变化却很大。UII分布比较广泛, 从软体动物到哺乳动物等多个物种的神经系统中都普遍存在。[2]人类UII的特异性受体是一种孤立的G蛋白偶联受体GPR14, 且人类GPR14与鼠的有75%的同源性。UII作为一种神经肽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中, 哺乳类动物UII的mRNA在神经系统的表达主要以延髓和脊髓为主。Ames等人发现, 人的心肌组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脂质沉淀的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丰富的区域内均含有UII, 这也为UII参与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三、UII与心血管疾病
(一) UII与心脏病。
1.UII与动脉粥样硬化。
Ames首先发现人体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巨噬细胞聚集处的表达水平化, 提示我们, UII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在正常的结构中, 脂质条纹期的内皮细胞之间UII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正常结构与纤维粥样斑块期内皮细胞间UII的表达差异性有显著性;脂质条纹期与纤维斑块、粥样斑块期的泡沫细胞及炎症细胞的UII表达差异性有显著性;UII在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随着粥样硬化的进展而增强。[3]另有实验表明, [4]不同浓度的UII与低氧型低密度脂蛋白有协同作用, 可以诱导VSMC的增生, 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但是, UII在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阶段的具体表达情况还不是十分清楚, 国内外的期刊、书籍也少见有此方面的报道。
2.UII与高血压。
Cheung等人的研究表明, 高血压患者的血浆中UII的含量要明显高于正常的实验对照组;收缩压也与血浆中UII的含量有很明显的相关性。[5]李莉等的研究提示, 在中枢, UII通过交感的活性产生压力和心动过速反应;在末梢, UII可以引起血管扩张介导的降压反应。[6]也有实验表明,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中UII的水平呈降低表达, 而在尿液中UII的水平要明显升高。[7]提示, UII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或者作为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理病变之一。
3.UII与冠心病。
UII对冠状动脉也有着强烈的收缩作用。与正常人相比, 冠心病患者的静脉血中UII的含量有明显降低的现象, 而且在冠心病患者中, UII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可随着冠心病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中UII的水平是逐渐变少的。这些研究都提示我们, UII在冠心病的形成和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病理生理作用, 但是,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还不足以说明UII在发病过程中的这些作用, 这也为我们后来的人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4.UII与心力衰竭。
近年来, 随着UII研究的深入,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手段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特别是在UII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方面更是成绩卓著。Richards等人研究发现, 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浆中UII的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Ames等人在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发现, 小剂量的UII可以使灵长类动物心输出量呈轻微增加的趋势, 同时, 局部血管的阻力减小;大剂量时可使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减慢, 血管的阻力增加, 若再加大剂量还会造成心肌收缩功能的严重障碍。最近的研究还发现, UII还能引起哺乳类动物心脏的衰竭, 在离体的人类心脏试验中还发现UII可以导致离体心脏心律失常, 同时增加新生的心脏纤维细胞胶原生成量。此外, Douglas等人的研究提示我们, UII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抑制和心血管重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UII与VEC、VSMC。
在心肌细胞的VEC、VSMC膜上, UII及其受体大量存在。[9]与其他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一样, UII除了具有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外, 还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增殖。国内的研究还发现UII可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3H-TdR的掺入量, 细胞的计数增加。[10]细胞周期主要表现在G2-M期和S期明显增加, [11]提示, UII是一种内源性丝裂原。Watanabe等的研究发现UII与5青色氨协同作用时, 其对平滑肌细胞的作用要显著强于UII单独作用时对平滑肌细胞的刺激。另据文献资料报道, UII的缩血管效应与钙离子有关, [12]而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尼卡地平和钙离子整合剂EDTA都显著地阻断了UII引起的VSMC增殖, 证明UII对VSMC作用于钙离子通道有直接关系。有关试验也证实UII具有刺激细胞内钙离子增加的作用, 而这种钙离子的增加可能参与介导了UII的促VSMC增殖作用。最近的文献也报道, UII还可通过一种小的GTPase以及Rho激酶的激活作用来促进大鼠VSMC的增殖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构建。
四、运动与UII的关系
李莉等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后, 分别采用运动加药物治疗与非运动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两周后, 发现运动训练加药物治疗组患者的血浆UII水平比非运动训练药物治疗组明显要高, 而且射血分数也明显要高。[13]表明, 血浆UII的水平会受短期运动训练的影响。于明月等通过对高血压大鼠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运动干预后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运动干预组的大鼠血浆UII水平有明显下降, [14]提示, 适宜的运动训练对血浆UII水平有影响。但长期运动训练对UⅡ的影响现在还不清楚, 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长期的观察来证明。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短期运动训练后血浆UII水平会受到一些积极影响, 心衰患者血浆UII浓度有显著提高, 高血压大鼠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而UII浓度的变化对心力衰竭和高血压以及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提示,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摘要:尾加压素Ⅱ (以下简称UⅡ) 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缩血管物质。人心肌细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脂质沉积的平滑肌和巨噬细胞中均含有丰富的UⅡ;其受体GPR14主要在人的心肌、主动脉、肺动脉内皮和VSMC中表达。本文就UⅡ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运动训练对UⅡ产生的影响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