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功感

2024-06-28

学习成功感(通用12篇)

学习成功感 篇1

筅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熊建萍

焦虑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是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威胁, 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中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经常体验到这种紧张和焦虑。有研究发现:学生越害怕负面评价, 其焦虑等级就越高;学生的自我外语学习能力评价越低, 其焦虑等级就越高。还有研究者测试了学生们的话语焦虑, 发现说话时高度紧张的学生认为题目更难、更具威胁性, 而且认为自己会做得很差。这些关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表明, 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种积极的体验——学习成功感。学习成功感是一种与自我评价有关的积极情感, 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上成功地接近、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抱负水平 (目标) 时, 所体验到的满意、喜悦、自豪等积极情感。研究表明, 学习成功感与个体的人格特质、自尊、心理健康和积极的行为均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成功感高的个体表现较为外向, 情绪较稳定, 不容易感到焦虑, 学习成功感低的个体则正好相反。本研究将对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焦虑与学习成功感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探讨学习成功感与英语学习焦虑的内在联系, 为缓解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提供有效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从新密市一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各150名作为被试, 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3份。其中男生192人, 女生211人;高一学生127人, 高二学生138人, 高三学生138人;文科生91人, 理科生185人, 其余127人是没有分科的高一学生。

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被试进行调查。其中, 《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由Horwitz编制, 共33个项目, 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交际性焦虑, 负性评价恐惧, 考试焦虑和一般课堂焦虑;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学习成功感量表》由杨秀君编制, 采用四级评分, 包括四个分量表:动机分量表、投入分量表、目标达成分量表和成功感分量表。两个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二、高中生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和学习成功感的整体分析

1. 高中生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性别、年级和学科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 高中生的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在总体上无性别差异, 但在考试焦虑维度上,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可能由于男生的普遍贪玩以及女生的语言优势等原因, 英语考试时男生往往会准备不足或缺乏自信, 进而导致其考试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间的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从各个年级的具体得分可以看出, 高中生普遍存在中等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 这与现行的考试制度中英语考试占相当大的比重有关。对各维度的整体得分进行比较发现, 三个年级在交际畏惧维度的得分均偏高, 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维度, 一方面是因为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大约在英语二级到三级之间, 要求他们用英语自如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与同学进行交流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为主, 导致“哑巴英语”现象普遍, 学生没有机会也惧怕用英语进行交流。结果还发现, 文理科学生只在一般课堂焦虑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文科生的焦虑程度高于理科生, 这可能是因为文科生相对而言想象力更丰富, 因此更为情绪化, 他们迫切希望在英语课上表现出色, 由此造成的课堂压力也比较大。

2. 高中生学习成功感的性别、年级、学科差异

在学习成功感总分上, 男生显著低于女生。在其四个维度上, 女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明显高于男生, 其他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差异非常显著。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任何两个年级之间学习成功感的差异都非常显著;在学习动机和成功感维度上, 高二学生得分最高, 高三学生得分最低;在学习投入和目标达成两个维度上, 高二学生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三学生, 但高一与高三年级差异不明显。可见高二学生的学习成功感水平最高, 高三学生最低, 这可能与研究的实测时间有关。本研究调查的时间距高考只有一个月, 高三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 以及教师和家长的较高期望。而高一学生仍处于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 往往会体验到一种普遍的焦虑、迷茫甚至失望情绪, 因此学习成功感普遍较低。文理科学生在学习成功感四个维度上的比较结果表明, 文科生的学习成功感水平明显低于理科生, 这与好多学校偏重理科以及长久以来的社会偏见如“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出路不如理科”等有关, 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使得文科生在学习动机、自我投入、目标达成及成功感等方面都较低。

三、高中生英语课堂学习焦虑与学习成功感的关系分析

对英语课堂学习焦虑与学习成功感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高中生的英语课堂学习焦虑与学习成功感呈显著负相关, 即学习成功感低的学生, 英语课堂学习焦虑水平就越高。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学生会缺乏自信, 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学好英语, 无法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更容易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无助、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学习成功感高的学生胜任感强, 认为自己有能力学好英语, 倾向于追求更具挑战性的目标, 遇到学习困难也会主动尝试解决, 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 因此不容易产生焦虑。

为了进一步分析高中生学习成功感对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影响, 以后者各维度为因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目标达成”维度对“交际畏惧”和“负性评价恐惧”维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自我投入”维度对“一般课堂焦虑”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 如果学生预期自己的目标能够达到或接近, 会充满信心和动力, 在面对他人的提问或评价时也不再有恐惧和害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设立合理的目标, 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这样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减轻恐惧和焦虑。对于一般课堂焦虑来说, 自我投入对其影响非常大, 许多学生之所以产生课堂焦虑是因为担心跟不上进度, 担心老师提问等。因此, 学生如果在课前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努力, 做好充分的预习和复习, 那么课堂焦虑就会减轻。

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曾明确指出, 要将“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 高中学生的学习成功感越高, 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就越低。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功感, 降低英语学习焦虑。首先, 应指导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意义, 同时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活动, 使学生对英语课堂产生兴趣, 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其次, 教师应熟知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 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其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更多使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进步速度, 产生更多的能力知觉;第三, 给学生布置结构化的明确任务, 鼓励学生课堂上努力尝试、课下预习,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积极评价等, 以减轻课堂学习焦虑;第四,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化归因, 尽量将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而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最后, 还要提请教师注意的是,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习成功感存在明显的年级、性别和学科差异, 因此还要考虑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陈海明, 张志刚, 徐姗丽, 等.国内语言学习焦虑研究综述:十余年回顾与展望.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2 (3) .

[2]李炯英, 林生淑.国外二语/外语学习焦虑研究30年.国外外语教学, 2007 (4) .

[3]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4.

[4]杨秀君, 孔克勤, 刘京海.中学生学习成功感量表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2003, 26 (6) .

[5]李燕芳, 王莹, 郑渝萍, 等.小学儿童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发展及其与教师教育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1) .

[6]张日昇, 袁莉敏.大学生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3) .

[7]卢杰, 张志强.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分析.教学与管理, 2007 (30) .

学习成功感 篇2

就是因为他们不合群,所以才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遇和内容,甚至导致一些人不得不早期下海独闯天下,即使他们的朋友遍天下,然而孤独是他们的选择,不仅因为高处不胜寒的地位,更是由于精神境界中更高的渴望与探索。

共性二:他们是一群充满危机的人:

因为追求成功,甚至追求完美,让他们永不满足,永不平安。新经济下游戏规则的变化,WTO的进入,适者生存的压力,只能上不能下的文化,让许多成就人承担更大的危机感。

共性三:他们是一群充满天真的人:

当别人问“为什么”时,他们总要说“为什么不?”;当别人离开时,他们永不言弃;当没有人做时,他们却痴痴地拿起。不做怎么知道不可能?不尝试失败之前怎么就可以放弃?成功与否不是绝对的重要,参与的过程已经是希望的开始,

共性四:他们是一群让你无法复印的人:

如果成功可以复印,那么成功加工厂早就建立了。技巧可以学习,但是机智与嗅觉,无法传授,如果你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时,新的商机与市场模式已经变了。假如课堂上睡觉的你被教授突然叫起回答问题,原本已经尴尬的你,该怎样做答?MBA的学员这样回答:“刚才大家讲的话我都同意,并且没有补充。”

共性五:他们是一群与你同享成就的人:

快乐——成功学习的本源 篇3

关键词:快乐;学习;兴趣;鼓励;成功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28-02

一、传统学习观念是否科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种观点从古至今被很多人所推崇。它是不是绝对的学习规律呢?特别是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濒于“大爆炸”的时候,古人很推崇的规律还有多少科学有效的成份?天才在于勤奋,学生通过很苦很苦的勤奋,就必定能成为天才吗?恐怕会成为不健全的人,还谈什么天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过程要更加符合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从而破解获得知识过程之谜,以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试想,一个同学通过自主探索把感兴趣的问题解觉,领悟了知识奥妙的时候,他自然会产生成就感、价值感、自我肯定感,这种感觉太快乐了,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让他忘掉了因探寻问题答案所遇的种种困难,忘记了玩耍的快乐,明白学习的快乐比玩耍的快乐更深刻、更持久。这才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真实感受。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业进步,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痛苦式教育被一些老师、家长奉为经典名言,殊不知给很多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上恐惧学习的烙印,学习成绩自然不能尽如家长之意。学习不一定需要很苦很苦地学,我曾在数百名学生中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结果表明,约8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其中包括那些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认为现在的“苦学”是为了将来“幸福”。有的教师甚至引导学生苦学,这是因为教育者本身和学生没有学会学习,没有找到学习成功的本源,没有以学为乐。

二、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快乐学习

曾经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学生可以本能地学好任何一门学科。这位心理学家找来一班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同时找来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为这班学生讲课,心理学家则全程跟踪。发现,这群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都有一个牢固的信念:数学不仅难而且枯燥无味。这种自我设限的信念,再优秀的数学老师也不能使他们提高成绩。所以厌倦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他们“不愿意学”,只有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因而才会愿意学习。

三、改变传统观念,进入快乐学习模式

只有转变信念,以积极的心态鼓励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进入快乐学习状态的良性循环中。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成功的学习。老师、家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是要学生自己找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就会在快乐情绪下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越是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的快乐体会就越深刻,学习—快乐—学习—快乐,这样良性循环下去;越是学习差的学生,对学习的快乐体会就越浅薄,学习—痛苦—学习—痛苦,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终产生厌学情绪。快乐学习的学生会在学习中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善于独立钻研,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痛苦学习的学生会在学业上越来越退步,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发展模式。学习要取得成功就要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四、快乐学习是成功学习的本源

通常认为成功会使人快乐,但美国科学家对有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一说法应该倒过来说更恰当,快乐才是促使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兴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对老师、家长而言,要给学生培养“学习是快乐的”观念—引导学生从简单做起,找到胜任感—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和激励—继续引导学习下去,找到学习的规律—继续给予学生奖励—最终让学生把学习与快乐相连,越学习越快乐!每天都需要给学习者鼓励。成功的学习不单是依靠意志刻苦学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快乐—学习—快乐…学习”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的学习、成功的学习。快乐就是成功学习的本源。

我也对当今的学生提几点建议:

1.在学习活动中,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学习产生的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2.在学习活动中,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有的同学对于学习经历中有很多痛苦的经验,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学业,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快乐其实很简单,凡事想开点,不要用狭隘的心,去影响大千世界。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很快乐。简单一点,快乐一点,简单了也就快乐了。同样,在学生学习中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给自己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3.在学习活动中,放下自卑。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学习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

4.在学习活动中,放下懒惰。奋斗产生快乐,改变命运。有的同学平时不注意努力,一味地羡慕人家的学习成就,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习惯练到出神入化,就是成就;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成就。让我对当今时代的学生说句鼓励的话,应该是不要再苦学拼搏,要乐学如痴如醉,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

学习成功感 篇4

关键词:学习成功感,意义,策略

学习成功感(Feeling of Academic success,简称FOAS),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上成功地接近、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抱负水平时,所体验到的满意、喜悦、自豪等积极情感。学习成功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学习成功感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学习活动时的抱负水平和实际成绩之间的差距。此外,他人的评价、学习情境和个体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学习成功感的获得[1]。

一、影响小学儿童学习成功感获得的因素

1. 抱负水平对学习成功感的影响。

抱负水平指的是个体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价。抱负水平从时间这个纬度分,可分为远期抱负水平和近期抱负水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两者对学习成功感的形成都有积极的影响力。并且,儿童的抱负与成绩之间的差距越小,学习成功感就越强。从对学习成功感影响的强度看,近期抱负水平要大于远期抱负水平[1]。可见,为了提高学习成功感,应该从设置恰当的近期抱负水平着手,并使抱负水平与实际成绩之间的差距变得尽可能小一些。

2. 归因水平对学习成功感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被称为“归因”。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从两个方面归纳了归因中的四种因素。一个方面是内部、外部,另一方面是稳定、不稳定。这四种因素是能力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任务难度外部的、稳定的因素,努力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运气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儿童的成绩比别人的差,有时不是从自身的努力找原因,而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运气,导致简单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之后便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儿童只有把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归因于自身努力的结果时,学习成功感的获得才能更加强烈和持久。

3. 学校情境对学习成功感的影响。

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小学儿童在校时期,是其智慧、情感、思维、意志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社会化的最关键时期。但儿童的实际成长不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学有所长,各有差异。因此,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如果儿童对所需掌握的学习目标有很强的适应性,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将有助于其学习成功感的获得。反之,如果儿童知觉到的大多数学习目标没有达到,那么他们只会产生挫败感,而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家庭情境对学习成功感的影响。

学习的成功感与家庭情境也有密切的关系。父母对儿童情感上的温暖、关心和支持,以及开明民主的教养方式都会提高儿童对学习成功感的感受。反之,父母对儿童情感上的拒绝、冷漠和孤立,以及溺爱、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将不利于儿童学习成功感的获得。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学习过多干涉和过于保护,对儿童学习成功感的获得也是没有益处的。

另外,积极的学校情境和积极的家庭情境还通过抱负和归因对学习成功感产生影响,并且积极的课堂情境的作用较大些[2]。

二、小学儿童学习成功感获得的教育策略

1. 恰当的抱负水平能使儿童获得学习成功感。

家长或教师应及时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制订出近、远期的奋斗目标,即学习上的抱负水平。尤其是近期的抱负水平,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要把大的远期的奋斗目标化作一个一个小的近期的可实现的小目标,每个小的目标是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努力就能获得提高的。这样,每提高一次,即成功一次,使儿童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通过这种一步一步“上台阶”的教育策略,儿童能看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产生自信,学习动机会明显加强,充满学习成功感。

2. 多元的评价标准能使儿童体验学习成功感。

首先,家长和教师要正确评价儿童的学习。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评价,使儿童获得成功感。教育的理想目标在于促进每个儿童的充分发展。儿童的先天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潜力等方面千差万别。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都能够在某一方面优于其他人。我们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特点不同的儿童。只有适合于每个儿童特点的评价,才能取得最好的评价效果,才是高质量的评价。尤其是课堂学习目标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儿童的不同水平,制订不同层次的达标标准。当一个儿童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时,我们都应该及时地告诉他:“你进步了,你成功了。”只有这样,儿童才会有成就感,才会不断获得进步,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应有的自信,体验成功。其次,要教会儿童掌握良性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对儿童取得的成绩作出适当的评价,另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儿童建立起内在的自我检验尺度,从肯定的角度衡量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增强对下一步学习的信心。人总是有一种倾向:用别人最佳状态衡量自己的水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科学的自我评价策略———不是拿自己的现在横向地和别人的现在相评比,而是纵向地和自己的过去相评比,这种评价策略可以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3. 正确的归因能增强儿童的学习成功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成功感获得与正确的归因显著相关。所以,家长和教师要教会儿童对自己学业上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如自己的努力与学业成绩好坏有多大的关系,老师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起什么作用,家庭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有什么影响,等等,使儿童认识到学业的成功是与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而不能归结为自己的一时运气好。学业上的失败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学习的外部条件,认为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学习环境差、教师教学水平有限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取得好的成绩,而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

4. 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强化学习成功感。

尽可能多地给儿童提供亲身实践获得成功的机会。儿童的各种能力都是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参与什么实践活动,就发展什么能力;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水平决定了儿童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就儿童个体需要而言,教师和家长应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内,根据不同的需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提供儿童实践的机会,创造适合儿童全面学习与个性发展的成功氛围,让儿童去追求自己的成功,使儿童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中强化、保持学习成功感。

5. 细致关心和及时鼓励是学习成功感的催化剂。

家长、教师的关怀和期望,会激发儿童的成功的欲望,因为教师、家长对儿童的期望会转化为儿童自身的期望,从而极大地提高儿童追求成功的动力。所以,教师与家长在指导、帮助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进步与独立性的关心和鼓励比什么都重要。教师与家长要相信儿童会成功,并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把外因转化为内因,从而保持恒久的成功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4, 10:59-71.

[2]杨秀君, 孔克勤.学习成功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 2004, 27, (6) :1291-1295.

[3]章志光, 白桂香.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5]石君玉.浅谈成功机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 2003, Z2:12-13.

自省+学习=成功专题 篇5

河南省商城高中高二(12)班 杨硕

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借口,成功的人却把编造借口的时间来自我反省,弥补遗憾,最终铸就完美。

——题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如是说道。千百年过去了,《论语》的智慧却能超越时空的界限,给予我们无限启迪。善于反省自己的人绝对是一个聪明人,因为只有自我批评,才能找到不足,找到与高手的差距。

国画大师齐白石可以说绝对是自省的典范,他一生的著作丰硕且风格多变,这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不断自省。细心的他常常独自端详自己的画作,找出不足之处并引以为鉴。大师甚至五易画风,从头开始,把自省贯穿了整个生命。如果不是自我反省,齐白石大师也许只精通一种绘画技巧,怎能成为广博的国画名家?

自省让人拥有改变的勇气,成功的路上少不了自省。但是,仅仅有自行就够了吗?大量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成功同样少不了学习。

人送外号“超级丹”的羽毛球选手林丹,便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天才。世锦赛的失利让林丹一度陷入低谷,他坦承失败的原因是轻视了对手——李宗伟。赛后,林丹更加刻苦的练球,并且仔细观察比赛的录像,研究李宗伟的打法。同时也不停的自省,终于,他明白了李宗伟擅长的技巧,也明白了自己输在哪里。他学习队友鲍春来的“贴身打法”,并且融入了自己的“大力扣杀”。在北京奥运会上,他终于击败了李宗伟,获得奥运冠军的金牌。

成功之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便会遍体鳞伤,但这时的我们要做的,绝对不是自暴自弃,而是自我反省,找出不足之处,虚心学习,最终完善自己,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自省与学习就像是成功的左膀与右臂,缺一不可。就像材料中的赛车冠军,他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通过检讨自我,他找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学习高手的技巧,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也许你现在正遭受着失败,但是请不要灰心。赶快振作起来吧,总结失败的原因,好好反省反省,并学习他人的经验,我相信:失败一定会远离你,成功一定会靠近你。

(语文老师

学会学习就容易获得成功 篇6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无论干什么事都是这样。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学习成绩一定是很好的。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但遗憾的是,我们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老师对学生也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因此,大多数学生只有靠自己辛苦摸索,低效学习,结果费了很大的力气,只吸收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的一点皮毛。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课堂学习的时间是共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是相同的。要实现超越,仅仅把握住这段时间和水准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只有“会学习”者才容易获得成功,容易获得更多的成功。

那么,哪种学习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呢?当然,我们并不是期望能找到一种“万能”的学习方法,似乎有了它什么问题都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能找到的。事实上,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所以,下面借用英国哲学家费兰西斯.培根的比喻,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方法作比较,目的是想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样也许有利于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第一,蝴蝴蝶式学习方法。培根说,有的人其学习方法像蜘蛛,只会从自己肚里拉出丝来编织知识之网。他们习惯于由概念到概念,却不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蜘蛛虽然勤于编织丝网,勇于捕捉猎物,但由于受丝网范围及功能的局限,只能捕捉蚊蝇小虫。如果像蜘蛛那样就会因为学习范围窄小而学不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第二,蚂蚁式学习方法。在培根看来有的人学习方法又像蚂蚁,只会把碰到的东西统统搬进洞穴。他们习惯于堆积事实材料,而不会把知识消化加工变成自己的东西。蚂蚁比较勤快,也很踏实,但喜欢来回走老路。学习要是像蚂蚁那样,就会墨守成规而学不到更深刻、更丰富的知识。

第三,蜜蜂式学习方法。培根认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应当像蜜蜂——采集百花,将甜汁带回蜂房里,然后再精心加工,最后酿出蜜来。蜜蜂式学习方法对知识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习要是像蜜蜂那样,就会从知识中吸取养分而学到更有用的知识。

培根对上述三种学习方法的分析,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相比之下,我们应该采用类似蜜蜂式的学习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学习时常常不急于打开书本,而是先对着书名或标题思索片刻,然后掩卷思考。华罗庚先生思考什么呢?他先设想该书作者的观点与构思相对照。每每学到重要的地方,华罗庚先生也不急于继续读下文,而是对下文可能出现的思路作一番“预测”。可见,华罗庚先生就像蜜蜂酿蜜一样,学习时不满足于接受书中现成的结论,力求通过学习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篇7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认为语言学习者的一些特定的个性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的语言学习 (Spada, N.and P.M.Lightbown.1999:49) 。这些因素通常被归纳为:个性, 智力, 天资, 动力, 态度, 年龄。

在本文中, 我将二语习得中有关“成功的语言学习者”的文献论述与我自身语言教学的经验相比较。第二部分将主要论述个性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第三部分着力探求智力是否会影响二语习得。第四部分讨论了成功的语言学习者的动力和态度。第五部分着重回答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是否有语言学习的天赋。

2、智商

“Intelligence, especially as measured by verbal IQ tests, may be a strong factor when it comes to learning which involves language analysis and rule learning, intelligence may play a less important role in classroom wherethe instruction focuses more 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It i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that‘intelligence’is complex and that individuals have many kinds of abilities and strengths, not all of which are measured by traditional IQtests.In our experience, many students whose academic performance had been weak have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succ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pada, N.and P.M.Lightbown.1999:49)

作为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 我发现智商好像跟英语学习没有关系。一方面, 许多人能学好很多科目, 但是就是学不好外语。许多人智商很高, 能够把计算机科学学得很好, 但是就是英语考不及格。另一方面, 一些人只擅长于学英语, 我见过许多学生, 特别是女生, 在中学的时候英语学得很好, 但是其它的科目就都不行。似乎高智商并不是所有成功的语言学习者的共同特征。

3、动力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overall findings show that positiv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are related to succ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Gardner 1985) .

Harmer (1998:8) 甚至指出: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we know about took place towards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 the American military needed to train their personnel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countries they would have to administer and/or deal with.In short intensive courses, the students learnt fantastically fast.Likewise in Britain, Air Force personnel were taken to Cambridge and taught Russian, for example, with enormous success.

“Whatever we think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or the reasons for the language learning----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se cases had a number of things on their side:they were highly motivated, they really wanted to learn and they had powerful reasons for doing so----including, of course, a fear of failure.”

Robert Gardner and Wallace Lambert (1972) coined the terms integrative motivation to refer to language learning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cultural enrichment,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 for more immediate or practical goal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se types of motivation are related to succ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以上这些作者的叙述都表明了学习动力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都认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都对语言学习有一个正面积极的态度和动力, 而这也是被研究和事实证明的。

这一点在我个人的英语教学中也能得到证明。我从未见过一个缺乏信心, 态度沮丧的学习者能够学好英文。相反的, 许多学不好英文的学习者都表现得缺乏学习动力。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而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态度则总是积极主动。他们总是在各方面让你感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强烈。他们有的成绩很不错却仍然选择去参加辅导班, 有的则喜欢跟你讨论学习方法, 等等。在积极的态度和充足的动力的指导下, 他们总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

很明显, 那些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总能比那些没有任何学习动力的学生学得更好 (Harmer, 1998:8) 。此外, Harmer (1998:8) 还进一步指出“内在动力比外在动力更为有力”。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 理由如下:

事实上在我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我是没有学习兴趣的, 动力不足。我看不到学好英语能给我的未来带来什么好处。结果我学得非常地艰难, 总是会有很多我认为我一辈子也克服不了的困难。我花费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很多, 成绩却每况愈下。而当我进入中学后, 我的外部压力开始变大。如国我再不能学好英语, 我就很可能上不了大学。再强大的外部压力下, 我开始有了外在的学习动力。成绩出现了转机。中学毕业的时候, 我的成绩虽然仍然算不上优秀, 但是已经足以令我进入大学了。

我是在大学阶段才真正喜欢上英文的。由于意识到这将是我终身的职业, 我开始认真地学习英文。我是发自内心开始觉得英语学习很重要。神奇的是,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 我竟然发现以前的那些学习困难都变得迎刃而解了。学习的过程依然艰难, 可是苦中有乐。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英文, 让我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总之, 我们认为态度和动力与语言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总是有着很强的语言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Eysenck, H.J.1965.Fact andFiction in Psychology Harmondsworth:Penguin.

Gardner, R.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rnold.、

Gardner, R.C.and W.E.Lambert.1972.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Genesee, F.1976.‘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26/2:267-80.

Harmer, J.1998.How to TeachEnglish.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Johnson, K.2001.An Introduction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Teaching.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感受成功体验培养学习动机 篇8

一、学习的成功体验能促使新的学习动机产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中最初获得的成功,能使学生产生一些积极的、甚至强烈的情感,如满意、高兴、自豪等,这些情感会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激起学生新的学习动机,从而出现一种学习的良性循环。如,一个学生独立解出一道对他来说比较难的数学题后,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种情感是那么强大有力和令人愉快,以致从这次体验以后他产生了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就这样,这个学生产生了一种暂时还是不太明晰的需要———从解难题来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如果这个学生在以后又重新体验到同样的成功感,那么这种需要就会得到加强,并且将成为对这个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东西。他已经会自己去找难题做,并且会耐心地、顽强地求它们的解,以满足自己对成功的情绪体验的需要。

运用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机制,我实践了一些教学方法。首先,创造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条件(给他们做一些他们能够很容易就解出来的作业和习题);然后,告诉学生,将要给他们做一些复杂的难题了(这些所谓的“难题”实际上是一些不太难解,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力所能及的题);最后,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加强了,从学习中获得了满足的情绪体验后,再给他们做真正的难题,从而成功地培养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稳定的、积极的动机。

二、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应做到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是那些屡遭失败、几乎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减小问题坡度,使成绩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回答出来;在进行单元测验时,可适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在进步”。

2.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信息反馈。对学生来说,学习的成功既可指取得了学习进步或好的成绩,也可指发现了某个问题或解决了某个难题。学习的成功并无绝对的标准,如果学生用学习进步与否来评判自己的成功,那么哪怕是微小的成就也可被解释为成功。要使学生取得成功,就应该不断地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为此,教师要不断对其进步给予反馈。我曾对班上学习相当的20名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对其中一部分学生,引导他们解题,使其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并告诉他们取得进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努力,使他们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以此来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对另外一部分学生,只要求他们努力,不给予成绩反馈,尽管这部分学生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他们会认为自己努力不够,甚至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最后我发现: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前一部分学生往往能够保持或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后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往往有所退步。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对学生经过努力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篇9

合作学习中, 老师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让学生明确其目的和任务及程序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 老师要讲明讨论的内容, 目的和各小组的任务, 学生各习其职, 让讨论有序进行, 同时还要了解讨论程序, 使每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懂得尊重别人。而各小组的成功与否, 不是以个人的表现为依据的。奖励使以小组为单位的。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二、合作学习中, 教师给与指导, 把好几方面

1、时间控制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 提高其时效性。教师给学生的时间要适当, 不宜过短, 也不宜过长, 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或者让学生举手表示。

2、掌握合作学习情况, 在其过程中过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倾听观察他们的活动。有的小组活动开展顺利, 老师要给予表扬;提前完成的, 教师应检查其效果;对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明确目的和任务的, 或讨论混乱, 或分工不明, 教师要耐心讲解, 及时点拨。

三、即时反馈和总结, 做好合作学习的结束的工作

1、在结束时, 每位学生的汇报都代表全组的意见, 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互相争论, 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如果没有时间, 教师可以让讨论比较好的小组发言, 一是给学生做好示范;二是让本组同学感受其合作成功的喜悦。对没有交流汇报的小组, 可以让他们课后与老师和同学汇报。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尊重和认可的, 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作汇报交流时, 教师要及时评价, 避免导致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对学生发言要将其规范, 概括, 使之条理化, 逻辑化, 从而让学生对问题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3、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开展前提出的评价标准, 对小组合作的情况给予评价, 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奖励。如第一组讨论很成功, 成员们很积极, 第二小组成员倾听很认真, 懂得尊重别人, 第三小组的汇报语言流利, 普通话讲得很好…….

企业的成功管理之道——行动学习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行动学习

当前, 由于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只有那些至少能够使其内部的变革和学习速度等同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 才可以依旧保持其竞争力。

这些趋势使得管理者必须面对两种互相关联的挑战:学习和内部变革。这要求管理者不断鉴别和把握新的机遇, 以便促成机构内部的有效调整, 并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来管理变革过程, 以解决问题。行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雷文斯 (Reginald Revans) 教授曾经说过:“管理者在共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当管理者参与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时候, 其管理能力可得到最有效地开发, 这在我们运用行动学习中得以实现。

与通常采用相对独立的研讨会形式进行的传统管理培训不同的是, 行动学习将学习带回到工作场所, 并有效的将人们的直接工作经验与他们的学习相结合。此外, 它还考虑到了小组成员不同的学习方式, 使小组成员能够主动地利用各种的智力特长, 形成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 行动学习有了两大突破。第一, 行动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学习内容来自工作实际, 学习成果被应用于工作实际, 从而使这种学习方式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第二, 行动学习一改以往以讲为主的方式, 学习团队将成为学习主体。大家一起提出问题, 寻找解决方案, 并且参与执行自己的方案。

行动学习的理论背景

行动学习 (Acting Learning) 是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文斯 (Reginald Revans) 在1940年发明的, 开始时多在管理理论界及少数先进企业内研究与尝试。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不断验证的神奇效果, 行动学习开始在国外诸多企业内流行, 并成为迄今为止企业变革与领导力开发最有效的工具。

所谓行动学习, 就是通过行动实践进行学习。行动学习实

际是一种看似复杂实际简单的概念。它是如此简单, 以至于其蕴藏的力量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行动学习对于商业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就是:经理人获得管理经验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团队项目操作而非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行动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某一具体项目或个人的学习发展, 更致力于推动组织变革, 将组织全面转化成“一个学习系统”。

为了说明什么是行动学习, 雷文斯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方程式, 即:L=P+Q。L (Learning) 是指学习;P (Programmed Knowledge) 指结构化的知识;Q (Question insight) 是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提出深刻问题的能力。行动学习中的学习就是通过把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提出深刻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来完成的。

行动学习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所积累经验的激发和重新诠释的行为上。在商业活动中, 行动学习体现为经理人们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解决实际案例中的关键问题。这里所说的团队是由相互平等的成员组成的集体, 而不是由某个主要负责人或导师带头组成的委员会。在团队工作过程中, 工作的重心将放在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和广泛提出问题方面而非简单地各自提出观点, 所以团队成员共同经历学习周期的所有阶段。

行动学习的特点

行动学习渗透在“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的循环过程。它能够使学习者及时将行动体验上升到认识水平, 并将新认识及时转化为行动, 继而在行动中检验认识, 并产生新的学习体验。

行动学习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 (PECA) :

一、以项目为基础; (Program)

这里也说一下行动学习项目的选择标准。行动学习项目的选择标准主要有五点:1.紧迫性。此项目亟待解决;2.短期性。此项目完成的周期适中, 不会过长;3.可衡量的最低限度结果。此项目的最低完成结果是可以预测和衡量的;4.具有挑战性, 但能够实现。5.应能利用现有资源和职权实现目标。

二、注重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问题; (Experience)

行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特别关注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进行学习。

三、注重合作交流; (Cooperation)

行动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团体学习的过程, 小组成员注重团队的相互交流, 激发思考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四、注重主动在实践中学习 (Active Learning)

行动学习不是通过以老师讲授的课堂学习来获取知识, 而是强调个人在团队和实际项目操作中的主动学习。

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 团队成员互动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 团队只有直面这些现象才能在“痛苦”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缺陷, 个人能力的强项在行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展现、认可和加强。同时, 成员之间也一起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 并且结合所学的基本知识, 对行动学习项目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重新界定。总之, 行动学习是一个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通过组建团队, 来共同解决某个实际的管理问题。行动学习团队中的每一成员都乐于接受从实践探索中学习新知识的挑战, 并愿意从不断学习, 忘记, 再学习过程中更新自己的知识, 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行动学习是团队合作进行学习的过程, 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团队成员有不同的经历和教育背景, 小组成员互相学习, 合作与支持, 进行知识共享才能完成学习目标。

行动学习的理念, 为解决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统有效的方法, 它能让团队成员以学习的方式对待工作, 并能在企业的各层次组织中形成一支稳定的学习和指导队伍, 它对我们的企业有效地提高管理技能和绩效, 促进企业内部的变革及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伟兰谷昀陈菲, 行动学习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福建行政学院学, 2009年03期

学习故事:一次成功的实验 篇11

园长培训班上,一节科学实验课“有趣的虹吸现象”正在进行。教师利用给鱼缸换水演示了“虹吸现象”,之后幼儿每两人一组合作实验。

强强和小雨在一组。

“我先来。”强强说着拿起软管从水桶里灌满水,用手堵上两端分别放在两个(一个已注满水,另一个是空的)鱼缸的底部,水开始慢慢地从一个鱼缸流向另一个鱼缸,实验很顺利。可当水流出一半时,突然不流了。

“我来试试。”小雨拿过软管又从水桶里灌满水,用手堵上两端放进两个鱼缸里,结果水还是没有流动。

两人反复实验了几次,水仍然没有流动。

“哎!这是怎么了。”

“水怎么就不流了呢?”

“刚才还流呢,老师就是这样弄的。”

两人又操作一遍,水还是不流动。

强强和小雨遇到的这种情况是因为水流一半,两边水位一样,导致水不再流动。当两端大气压强一样时,水就会从水位高的地方流向水位低的地方。

这时,两人又嘀咕开了。

“刚才一个鱼缸有水,另一个鱼缸没水,水就流出来,现在两个都有水,差不多一样多时水就不流了。”

“哦!我想起来了,刚才老师好像在鱼缸下面垫个东西。”

“我也想起来了,这里应该垫高点。”

这时他俩才发现桌子上还有一大块积木没用上,于是强强端起鱼缸,小雨把积木垫在下面,又开始实验了,这次他们成功了,两人的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

分析评价

幼儿的认知能力虽然是有限的,但他们的探究能力、探究兴趣一点也不弱,强强和小雨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的表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次次尝试,不气馁,动脑筋,找原因,最后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成功,更多的是学会了思考,锻炼了品质,提高了能力。

最后的笑容那么灿烂,那么开心,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成功后的喜悦,还有无尽的满足和伟大的成就感,若强强和小雨不经历艰辛的探究历程,而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别人的帮助下轻易获得成功,最后的笑容不会这么开心,或许根本就不会有笑容。

教育策略

创设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 篇12

一、让自己在课堂上找到快乐

在刚开始的教学中, 为了尽快摆脱自己身上学生的影子, 在课堂上我总是不苟言笑, 板着个脸。一次几何课上, 学生正为几何题烦恼, 同学们似乎都无从下手。班级气氛很沉闷, 这已经快成了上几何课的通病, 为这, 我很苦恼。为了缓解一下气氛, 我下意识地笑了一下, 并以一种较为轻快的语句再次分析了题目。没想到, 竟然得到了学生的精彩作答, 这在以前是没有的。雨果曾经说过:“笑就是阳光, 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我快乐, 所以你快乐。记得曾看过魏书生老师写下的这句话:“我以我心付童心, 笑看花苑迎朝阳。”此时我深深体会到,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自己先要有这份快乐的心,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消除学生的顾虑, 让他们敢于和教师讲真话, 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正如清代教育家颜光所说:“数子之过, 不如奖子一长。”

二、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数学不再说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以往的课堂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口答。我发现, 很多时候, 当我提问时, 学生总会不自觉地低下头, 害怕被提问。这样的后果就是害怕数学这门学科, 也就更谈不上学好数学了。为了改变这一状态, 我在教学中增强学生提问、质疑的信心,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消除学生心中的“怕”字。要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无论对与否, 无论其是否具有价值, 我都及时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对数学的爱好, 不再对数学有恐惧感, 学会对“怕”字说不。只有让学生不再害怕数学, 才有可能爱上数学, 也就能学好数学了。与此同时, 在数学课堂中, 我逐出正确的判断,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开放教育应紧密结合市场导向和经济发展趋势, 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风向标, 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目前我国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协调, 且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因此, 专业设置应打破原有开放教育“五统一”的限制, 允许各省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和课程。各高校要通过自我定位、自我规划, 充分考虑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 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人才需求量和需求周期,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 切忌盲目雷同。

(3) 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从英国开放大学运行的成就来看, 开放大学教育模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必须研究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 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 以岗位技能的培养提高、知识面拓展、公民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方面为核心, 不断丰富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目前, 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不足30%, 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有较多的社会成员接受不到高等教育。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学历教育, 满足社会成员以学历、文凭为基础的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人才知步改变教与学的模式, 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探究中来,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从要我学慢慢转变为我要学。

三、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开端, 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从其具有的浓厚兴趣开始。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死板, 由于这个习惯性思维, 学生提到数学就下意识地抗拒, 不感兴趣。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尝试着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 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 将教材的知识与现实题材相结合。比如在学习“三视图”这节内容时, 我在教学开始引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很好地概括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数学也可以很有诗意, 很有美感,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现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让学生自己在数学中找到快乐

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的, 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记得在《美丽人生》这部电影里, 父亲无论在何时都是那样积极快乐, 一方面是为了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 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使得他们一家人在当时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也可以快乐地生活下来。对于数学的态度也应该如此积极主动,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数学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并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及运用数学。

与此同时, 应该与时俱进, 把握教改的脉搏,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并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愉快中学好数学, 在学习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开放教育还应提升办学层次, 加大硕士、博士培养等学历教育项目,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还要营造全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学习环境, 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 为个人及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建立继续教育与岗位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职业技能注册等相衔接的制度, 大力建设为满足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生活素质质量提高的非学历教育专业, 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参考文献:

[1]康萍.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6) .[2]张微.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

究导刊, 2008 (6) .

[3]李培福.国外开放大学的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 2012 (6) .

(黑龙江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篇:心肌线粒体论文下一篇:APP改性沥青油毡